建立和完善新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研究

建立和完善新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研究

一、关于建立健全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亚,黄丽[1](2021)在《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任务与实施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工程。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正处于改革攻坚期,推进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以育人宗旨为根本方向,以育人能力为根本动力,以育人机制为根本保障。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专业素养建设、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强化保障机制建设、优化治理体系,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基础、强支撑。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宋娟[3](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任大路[4](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陈颖[5](2021)在《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体育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促进我国综合实力发展的因素之一。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是曲折的。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全区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还推动了全区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与改革,为全区的高校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桥梁。本文以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为研究对象,以非营利组织治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概况,发展经历,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职能的履行情况、性质的基本特征、规章制度与内部监管制度情况、内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情况、协会的资源与经费情况、以及协会的宣传方式情况,教师对协会的认知情况及参与情况及协会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是经过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注册、教育厅主管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职能履行的不够充分,政府参与过多,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机制、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缺少监督管理部门和制度。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相关部门的设立过于形式主义。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人力资源水平低下,存在工作人员配比不足的问题。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过于依靠政府,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致使经费比较匮乏。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针对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以下建议,为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需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宗旨和目标,完善职能并准确定位。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大力度为协会提供政策支持,减少直接干预,使协会更大发挥和体现其职能和作用。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要完善组织内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监督体系,提高公信力。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应优化组织结构,增加独立的财务部门、商务部门和宣传部门,负责协会的资金运转、实体运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为协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需要增加工作人员数量,各部门要配齐相应的工作人员,明确部门职责,真正地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服务。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方式,例如,建立网站、公众号平台,与媒体平台合作对赛事进行直播,提高协会的知名度,让更多地人深入了解协会。

高凯茹[6](2021)在《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现状及SWOT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教育”大趋势的蓬勃发展,信息网络技术逐步融入教育行业,全国各学科积极推行线上网络课程的开发与交流,山西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传播性、共享性和资源丰富性等特征,完善体育学科的自身建设。本文主要主要运用SWOT分析法等对山西省五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SWOT矩阵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蓬勃发展。研究结论:(1)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在山西省各高校开展广泛,其影响因素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积极配合等客观因素;另一类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践行能力等主观因素。(2)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SWOT分析:a、优势分析: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体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线上教学突破时空限制等,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b、劣势分析:优质体育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短缺及共享不足、课中师生缺乏肢体语言的互动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造成体育网络课程工作难以持续推进。c、机遇分析: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优质的体育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提供发展空间。d、威胁分析: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网络能力差造成了教学负担加重,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最大威胁和各高校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水平不一,高校教育水平差距加大。(3)根据SWOT矩阵图,对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a、加大体育网络课程的宣传力度、选择优质教学平台以及加强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形成高质量课程教学。b、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合力,设置多元教学目标,规范体育网络课程建设流程,给体育网络课程提供发展空间。c、网络教学分配到人,深化教师责任意识以及加强高校间的积极合作,推进体育网络课程可持续化发展。d、建立健全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机制、加强教育资金对课程建设的投入,激发师生共同参与体育网络课程的学习热情。

肖清文[7](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构建及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与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于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国家新的大湾区建设战略引领下,粤港澳三地于2018年以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协同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体育竞赛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动大湾区三地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在改革再出发的新背景下,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构建及互动机制与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开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校体育竞赛相互促进、协同融合与发展及三地文化认同。研究结论如下:(1)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主要目的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高校竞技水平提高、传播中华体育文化、实现三地文化认同、助力国家战略发展。目前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存在竞赛次数不足,竞赛项目开展不全,三地高校同时参与度不高,缺少竞赛政策支持等问题。(2)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为政府、社会共同管理型体育组织,同时研究构建了联盟的发展目标、核心思想、宗旨、特点与组织机构。(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应由协调互动机制、保障互动机制、监督互动机制、评价互动机制构成。其中协调互动机制包含部门管理协调、决策制定协调、竞赛组织协调、资源保障协调;保障互动机制包含物质资源保障、人力资源资源、科技资源保障、文化资源保障;监督互动机制应包含规章制度与立法监督、比赛诚信体系监督、赛事过程管理监督、赛事效益评价监督;评价互动机制包含赛事条件评价、赛事管理评价、赛事效益评价、文化传承评价。(4)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协同发展应由竞赛管理协同、竞赛环境协同、竞赛文化协同、竞赛功能协同构成。其中竞赛管理协同包括组织管理协同、资源管理协同、信息管理协同、应急管理协同;竞赛环境协同应包括物质环境协同、人文环境协同、赛场环境协同、观赛环境协同;竞赛文化协同应包括物质文化协同、制度文化协同、精神文化协同、行为文化协同;竞赛功能协同应包括健身功能协同、教育功能协同、文化功能协同、娱乐功能协同。

谢万阳[8](2021)在《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民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及国家所重视的问题。于1995年6月20日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我国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机。2016年在经过两度升级落实计划,将全民健身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现有的体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群众锻炼需求,这一供需之间矛盾阻挡了“健康中国”发展的脚步。为此加强高校与社区之间体育资源的相互补充利用,事实现互利共生美好愿景的前提,同时促使高校体育社会化,社区体育学校化,是解决现阶段社会民众健身矛盾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本文以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数据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构建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陕北高校与社区都在不同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在优势与需求下两者能够完美的进行资源的互补效应,成为两者资源共享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方向。经过实地考察并与高校、社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流中得知,目前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共享:(1)场馆设施方面的共享(2)人力资源方面的共享(3)体育活动与赛事方面的共享(4)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共享。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1)缺乏科学有效的共享管理机构(2)政府的主导及体育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到位(3)场地设施及经费不足(4)体育专业指导人才的缺乏。针对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共享路径:(1)政府:建立专门负责体育资源共享的第三方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性文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构建外部监督评价体系、合理的组织规划。(2)第三方部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共享的组织与协调、体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3)高校:建立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成立专业的对外服务团队、合理的开放高校场馆设施、发挥体育社团与社区进行共享、建立信息平台。(4)社区:设立高校实习、科研平台、完善社区体育指导站、合办体育俱乐部、制定共享制度、建立共享发展长效机制。通过论文研究为两者体育资源的共享与健康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为实现全民建身计划做出积极贡献作用。

李赟鹏[9](2021)在《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地深入推进,体医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济宁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软硬件设施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这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成功经验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体医融合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从而为山东省各高校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为山东省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这八所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健康要素,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要求中对于“健康”很少提及。个别学校的培养目标几乎粘贴复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2)在课程方面,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类课程已经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有涉及,但将体医融合类课程作为课程方案的一部分,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高校屈指可数,师范型高校比综合型高校设置的体医融合类课程更加丰富。(3)从教学师资方面,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师资已经具备实施“体医融合”教学的能力,但仍需要不断提高师资的职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需加强对于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增加对教师有关“体医融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山东省各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已基本满足“体医融合”实施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4)在实践教学方面,山东省各高校还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且论文准备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5)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很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与医学院或医院达成合作意愿。这给未来山东省各高校培养体医融合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来为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1)进一步推广“体医融合”,加强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宣称力度,可利用校内广播、校园报纸、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体医融合相关知识,提高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重视程度,定期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开展“体医融合”知识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医融合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是体医融合,为今后的体医融合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丰富“体医融合”课程,完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课程比重,适当添加医学方面的选修课。目前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类课程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正在趋于完善当中,可适当添加一些与体育康复、体育保健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健康教育的培养,从而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3)明确“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开展,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顺应国家政策做出积极改革,将健康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当中,将健康纳入培养方案中,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明确“体医融合”培养目标,制定“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师资力量,培养“体医融合”人才。(4)加强与医学院和医学部门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学术交流,可定期请专业医学专家来体育院校展开运动医学相关的知识讲座,双方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强强联手,合作育人,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5)培养“体医融合”师资,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及体育教学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改革。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提高师资待遇。(6)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完善场地设施。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山东省各校要积极开放现有的实验室以供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不能让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成为摆设,要加大实验室老化的设备和缺失器材的资金投入,及时做好引进和更新。有了好的实验室以及设施器械,才能为“体医融合”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薛清[10](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促进策略研究 ——基于哈尔滨市本科高校的现状调查》文中指出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其中将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作为我国体育强国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而如何合理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强国的新战略,提高我国体育文化竞争力、促进体育文化传播是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加之现阶段科技革命的兴起,科技赋能体育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新兴媒介在体育领域延伸、生成了全新的体育文化,亟待进一步审视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然而,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担负起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任,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正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而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策略,将是当前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迫切和现实需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等方法,首先结合新媒体、传播学以及高校体育文化等相关理论,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内涵、特征、意义、方式与过程进行了分析论述,将体育文化传播分为主体、客体、环境以及技术四个要素,并进一步构建了其传播模型。其次,以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为调查对象,实际探究了哈尔滨市本科高校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的传播现状:一方面,新媒体拓宽了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体类型;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信息内容;扩大了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受众规模;延展了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渠道及形式,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大机遇。另一方面,新媒体又不同程度削弱了高校学生对主流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弱化了高校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增加了高校体育相关的教育及管理难度;加剧了学生对体育社会现象的片面化认识;降低了高校师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加快了部分高校体育文化的流失,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并且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主要由于当前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的意识薄弱;海量体育信息内容的涌入;高校体育信息线上传播的监管体系缺失;“本土”性传播平台建设滞后;新型媒介工具的依赖性等因素,导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促进策略,建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促进策略可以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环境、传播技术四个方面进行推进。传播主体方面应加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的意识引导,培养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提高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文化内涵;传播客体方面应该丰富并规范体育文化传播内容,改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内容形式,提高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内容的影响力。传播环境方面应组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管理队伍,制定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相关制度,完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线上监管及反馈系统,提高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节点控制。传播技术方面应搭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多元化线上平台,优化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平台性能,提高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精准度,创新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交互界面。

二、关于建立健全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立健全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任务与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必要性
    1.1党和国家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摆在突出位置
    1.2 高校体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高校体育教师肩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
2 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任务
    2.1 师德师风为根本点: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育人宗旨培养
    2.2 能力素养为关键点: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2.3 制度改革为发力点: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育人机制建设
3 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路径
    3.1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3.2 强化专业素养能力,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3.3 强化保障机制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治理体系
4 结束语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4)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校体育协会是推动建设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
        1.1.2 高校体育协会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1.1.3 高校体育协会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体育精神的载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协会
        2.1.2 学生体育协会
        2.1.3 高校体育协会
        2.1.4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非营利组织治理理论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概况
    4.2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发展历史价值
    4.3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的发展简述
    4.4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发展基本状况
        4.4.1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职能研究
        4.4.2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性质的基本特征
        4.4.3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规章制度与内部监管制度
        4.4.4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内部组织结构
        4.4.5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人力资源情况
        4.4.6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资源与经费情况
        4.4.7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宣传方式情况
    4.5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作用
    4.6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7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发展对策
        4.7.1 调整组织目标,健全职能并准确定位
        4.7.2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监管体系
        4.7.3 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明确相应部门的职责和权利
        4.7.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加工作人员数量
        4.7.5 增加经费来源方式,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4.7.6 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对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 2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高校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现状及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课程的概念
        2.1.2 网络课程的特点
        2.1.3 体育专业网络课程
        2.1.4 SWOT分析
    2.2 体育专业在网络课程中的研究现状
        2.2.1 体育术科的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
        2.2.2 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2.3 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的SWOT分析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现状及SWOT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SWOT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对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
        4.1.1 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课情况
        4.1.2 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4.1.3 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4.2 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的SWOT分析
        4.2.1 优势(S)分析
        4.2.2 劣势(W)分析
        4.2.3 机遇(O)分析
        4.2.4 威胁(T)分析
    4.3 SWOT矩阵构造
        4.3.1 优势与机会(SO):发挥优势,把握机会
        4.3.2 劣势与机会(WO):利用机会,克服劣势
        4.3.3 优势与威胁(ST):利用优势,避免威胁
        4.3.4 劣势与威胁(WT):降低劣势,避免威胁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构建及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资料法
        1.4.2.2 访谈法
        1.4.2.3 问卷调查法
        1.4.2.4 德尔菲法
        1.4.2.5 数理统计法
        1.4.2.6 逻辑分析法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现状研究
    2.2 有关体育竞赛联盟研究
    2.3 有关高校体育竞赛的研究
    2.4 有关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研究
    2.5 有关体育互动机制研究
    2.6 有关体育协同发展研究
    2.7 综述结论
3 相关概念及联盟构建理论依据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粤港澳大湾区
        3.1.2 体育竞赛
        3.1.3 联盟
        3.1.4 体育竞赛联盟
        3.1.5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
        3.1.6 互动机制
        3.1.7 协同发展
    3.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3.2.1 战略联盟理论
        3.2.2 合作竞争理论
        3.2.3 高等教育系统论
        3.2.4 运动竞赛理论
        3.2.5 社会互动理论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4.1.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4.1.1.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目的调查与分析
        4.1.1.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现状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4.1.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的优势调查与分析
        4.1.2.1 多项经费支持
        4.1.2.2 办赛经验丰富
        4.1.2.3 人才培养体系较完善
        4.1.2.4 科技科研方面
        4.1.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4.1.3.1 高校体育竞赛次数不足
        4.1.3.2 三地高校同时参与度不高
        4.1.3.3 高校体育竞赛项目开展不全
        4.1.3.4 缺少有关竞赛政策支持
        4.1.4 影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4.1.4.1 竞赛政策
        4.1.4.2 赛事组织者
        4.1.4.3 办赛经费
        4.1.4.4 三地互动协调
    4.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构建研究
        4.2.1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调查
        4.2.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构建条件调查
        4.2.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性质
        4.2.4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发展目标
        4.2.5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宗旨
        4.2.6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核心思想
        4.2.7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构建的特点
        4.2.7.1 合作范围的广泛性
        4.2.7.2 优质资源的共享性
        4.2.7.3 竞赛成员的独立性
        4.2.7.4 赛事运行的高效性
        4.2.7.5 文化传承的统一性
        4.2.8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意义与作用
        4.2.9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组织机构确立
    4.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研究
        4.3.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一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协调互动机制
        4.3.1.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保障互动机制
        4.3.1.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监督互动机制
        4.3.1.4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评价互动机制
        4.3.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二级指标体系构建
        4.3.2.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协调互动机制的研究
        4.3.2.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保障互动机制的研究
        4.3.2.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监督互动机制的研究
        4.3.2.4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评价互动机制的研究
    4.4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协同发展研究
        4.4.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协同发展一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协同发展
        4.4.1.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文化协同发展
        4.4.1.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环境协同发展
        4.4.1.4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功能协同发展
        4.4.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协同发展二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4.4.2.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协同发展研究
        4.4.2.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文化协同发展研究
        4.4.3.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环境协同发展研究
        4.4.2.4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功能协同发展研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专家访谈一览表
附录C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D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构建调查问卷
附录E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F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指标体系调查(第二轮)
附录G 问卷效度评价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鉴定
        1.3.1 体育资源
        1.3.2 高校体育
        1.3.3 高校体育资源
        1.3.4 社区体育
        1.3.5 共享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实地考察法
        2.2.6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陕北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现状及优势与需求分析
        3.1.1 陕北高校体育分析
        3.1.2 陕北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与需求
        3.1.3 陕北高校周围社区体育资源分析
        3.1.4 社区居民参与锻炼情况
        3.1.5 社区体育资源优势与需求
        3.1.6 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的学理构建
第四章 陕北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4.1 陕北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4.1.1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场馆设施方面的共享现状
        4.1.2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共享现状
        4.1.3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体育活动与赛事方面的共享现状
        4.1.4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共享现状
    4.2 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影响因素
        4.2.1 缺乏科学有效的共享管理机构
        4.2.2 政府的主导及体育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都到位
        4.2.3 场地设施及经费不足
        4.2.4 体育专业指导人才的缺乏
第五章 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
    5.1 政府
        5.1.1 建立专门负责体育资源共享的第三方部门
        5.1.2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性文件
        5.1.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5.1.4 构建外部监督评价体系
        5.1.5 合理的组织规划
    5.2 第三方部门
        5.2.1 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
        5.2.2 共享的组织与协调
        5.2.3 体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5.2.4 信息平台的搭建
        5.2.5 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
    5.3 高校
        5.3.1 建立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
        5.3.2 成立专业的对外服务团队
        5.3.3 合理的开放高校场馆设施
        5.3.4 发挥体育社团与社区进行共享
        5.3.5 建立信息平台
    5.4 社区
        5.4.1 设立高校实习、科研平台
        5.4.2 完善社区体育指导站
        5.4.3 合办体育俱乐部
        5.4.4 制定互动制度
        5.4.5 建立共享发展长效机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加强体医融合,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
        1.1.2 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1.1.3 体医融合能有效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1.3 关于学校体医融合的研究
        2.1.4 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案例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4.1.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1.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分析
        4.1.4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软硬设施分析
        4.1.5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分析
        4.1.6 小结
    4.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4.2.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分析
        4.2.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劣势分析
    4.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4 “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分析
        4.4.1 成都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分析
        4.4.2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4.4.3 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4.4.4 建设山东“体医融合”代表性高校
    4.5 体医融合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4.5.1 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
        4.5.2 完善体医融合课程
        4.5.3 构建体医融合教育平台
        4.5.4 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4.5.5 建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专家访谈问卷
致谢

(1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促进策略研究 ——基于哈尔滨市本科高校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内在机理
    2.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2.1.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内涵
        2.1.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特征
        2.1.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意义
    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与过程
        2.2.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
        2.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过程
    2.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2.3.1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要素
        2.3.2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客体要素
        2.3.3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环境要素
        2.3.4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技术要素
    2.4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内在机理模型构建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新媒体环境下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现状
        3.1.1 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现状
        3.1.2 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客体现状
        3.1.3 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环境现状
        3.1.4 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技术现状
    3.2 新媒体对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新媒体对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3.2.2 新媒体对哈尔滨市本科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
        3.2.3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促进策略研究
    4.1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方面的促进策略
        4.1.1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的意识引导
        4.1.2 培养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的媒介与体育文化素养
    4.2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客体方面的促进策略
        4.2.1 丰富并规范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内容
        4.2.2 改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内容形式
    4.3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环境方面的促进策略
        4.3.1 组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管理队伍
        4.3.2 制定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相关制度
        4.3.3 完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线上监管及反馈系统
    4.4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技术方面的促进策略
        4.4.1 搭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多元化线上平台
        4.4.2 创新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交互界面
        4.4.3 提高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开放性和关联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促进策略研究的现状调查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关于建立健全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任务与实施路径[J]. 郭立亚,黄丽.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09)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 陈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现状及SWOT分析[D]. 高凯茹. 山西大学, 2021(12)
  • [7]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互动机制构建及协同发展研究[D]. 肖清文.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8]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D]. 谢万阳. 延安大学, 2021(11)
  • [9]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李赟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1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促进策略研究 ——基于哈尔滨市本科高校的现状调查[D]. 薛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建立和完善新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