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大线大连段电气化的思考

哈大线大连段电气化的思考

一、哈大线大连段电气化有关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王春晖[2](2020)在《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及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高速铁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技术标准不断提高、路网规模不断增大。在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高铁客流数量不断增加、客流结构趋向复杂。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沿袭了普速铁路直通型的运输组织模式,对于跨线客流采取“直达为主、换乘为辅”的运输方式,大量开行的跨线列车带来了“长线短流”、干线区段能力局部紧张、运行图难以灵活调整等问题,不利于匹配客流特性、充分发挥运输能力和实时适应市场变化。鉴于以上分析,本文突破高速铁路既有运输组织模式与固有运行图编制方法,研究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及其关键问题,在此模式下,将跨线客流“点与点”之间的直达输送转变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输送,借助我国高速铁路成网的条件、枢纽节点换乘能力,将全国高速铁路网划分为若干区域后,在高速列车合理开行距离内,针对区域内客流实行以直达运输为主,跨区域客流以换乘运输为主,换乘与直达相结合的运输组织模式。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和总结我国既有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对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理论进行研究,提出模式的概念、基本框架和实施优势,研究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关键问题和实施方法。(2)研究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关键问题。从市场、旅客、技术因素研究了高速铁路列车合理开行距离;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换乘节点重要度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法对换乘节点进行等级划分,划分出北京、武汉、南京等12个路网性换乘节点,南昌、南宁、长春等22个区域性换乘节点,九江、龙岩、莆田等15个地方性换乘节点;基于因子分析法,将我国高速铁路网划分为京沪、东北、东南沿海、湖广云贵、成渝、华北西北等6个区域。结合上述结论,对我国高速铁路协同运输组织方案进行设计。(3)研究高速铁路车站换乘组织匹配技术,分析旅客换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换乘设施设备能力与规模计算方法,研究跨线式布局和线侧式布局车站换乘流线与组织方法,基于群集流动理论研究理想换乘时间内最大换乘客流量模型。

石磊,张琢,金兆怀[3](2018)在《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动力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布局、促进资源的整合再分配,是实现东北地区协作互动发展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受深层次体制性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缺乏明显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城市职能与产业分工趋同、城市群空间发育水平偏低、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有待提高、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外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区域城市空间功能的有效发挥。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全面启动,需要以区域分工与合作发展、区域大通道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政策支持为动力,完善东北地区协同发展促进机制,形成城市间的产业互补关系,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协同建立对外开放经济带,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措施,促进城市空间协调发展。

于钧[4](2018)在《辽宁省县区“五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要求,要想经济健康地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简称“五化”)的协调发展是捷径也是前提条件,本文以辽宁省的77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借助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模型、ESDA、偏相关等方法对辽宁省县区“五化”的耦合协调的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对各指数进行计算并加以分析,辽宁省县区的绿色化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城镇化水平,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相差不大,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省内差异比较大,发展速度上的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差异有所减弱,综合发展中等水平区域数量增多,主要为旅顺口区、甘井子区、金州区、老边区等分别为大连、营口等市辖郊区靠近中心城区的区位使其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城市中心带动辐射作用较明显。五个子系统均对综合发展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农业化和工业化的依存度最高,没有干扰系统的存在。2.辽宁省各县区之间的耦合度指数较高,多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且耦合程度逐渐增强,县区间“五化”子系统间的发展大多处于良性的同步发展状态;“五化”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多数县区协调度都有增加,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协调发展较好的县区分布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哈大”铁路沿线,辽宁省中部平原区协调发展水平也较好,“五化”协调水平区域差异呈阶梯状分布体现在“东西向”的“哈大”线东西部递减发展格局,各区域协调发展速度均有所上升,按发展速度排序为辽西>辽北>辽东>辽南,辖区为主要协调区域,协调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耦合水平高、地区综合发展水平高,协调程度就高。3.辽宁省县区单元的“五化”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程度逐渐增强,2009年—2015年变化明显的地区是辽阳、鞍山、盘锦、营口、法库、康平、昌图由次热点区域变为热点区域,庄河、岫岩县、西丰县由次热点转变为次冷点区域,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态势,热点区域沿着“沈大”城市轴集聚分布,且随着距离的增加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越不明显,空间相关性也大大降低。

雷鸣[5](2018)在《高铁效应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以吉林通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铁路将对通化的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巨大而长期的影响。近3年来,作为通化市规划局负责规划技术工作的工程师,笔者深度参与吉林向南开放、沈佳客运专线通化段线路和高铁站选址的相关工作,深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决策的情况下,城市空间基础研究的重要。论文结合工作实际,从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分析出发,对城市空间发展及空间发展战略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引进战略规划分析方法,探求通化城市空间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规划对策。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理论研究、问题综述和规划策略。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对高铁及高铁效应进行介绍和分析,针对通化这种城市类型,对城市空间发展规律进行梳理,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问题综述。通过对通化发展现状的梳理,提出基于战略规划SWOT分析的发展战略构想,铺垫高铁效应和通化城市空间发展耦合研究的基础;结合高铁效应和空间发展相关理论,提出“高铁+通化”的12个核心空间问题。第三部分——规划策略。通过对沈佳、四白高铁沿线城市发展概况的分析,和对高铁布局下东北城镇空间格局演化的分析,提出通化在东北、高铁沿线、市域城镇体系和通化都市区四个层面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对通化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和空间演替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策;通过对高铁站选址相关理论的论述,引进选址决策目标客户体系,对高铁站备选方案做全面比较和综合分析,在高铁+通化最核心的问题上做出科学、实际和客观的结论,通过对高铁车站枢纽地区功能结构的分析,提出通化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地区的规划定位和规划指引。最后,论文对“高铁+通化”的12个核心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并对通化未来城市发展提出实施建议。

王颖[6](2017)在《太平湾疏港铁路建设及运营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港口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集疏运系统是港口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集疏运条件可以降低货物的装卸成本,增加港口的竞争力。因此,合理建设并运营疏港铁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太平湾港区的功能定位、所属地与经济腹地的交通运输现状和经济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对疏港铁路建设的前期规划、建设方案以及投资方案作以简单介绍。然后,对太平湾港区疏港铁路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大连港的货源、对未来几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的预测以及相关的理论意义,判断是否有必要在太平湾港区建设疏港铁路;然后对疏港铁路建设项目进行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通过收益率和抗风险能力等判断在太平湾港区建设疏港铁路是否可行。想要构建良好的集疏运系统,提高港站的运输生产效率,合理的港站运营管理模式是重要保障。最后,为太平湾港区选择最合适的铁路运营管理模式。对国内现有的几种海铁联运港站的运营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优缺点进行剖析,并结合成本和疏港铁路保本价格选择最优的运营管理模式,为国家铁路和港口铁路合作运营的模式,即铁路资产移交模式。

李佳薇[7](2016)在《哈大高速铁路冬季日间天窗开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大高速铁路冬季特殊的严寒天气,夜间开设天窗对维修人员及维修设备都有一定的损耗,增加了维修工作任务量,增大了维修难度,且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的开行,夜间行车与维修天窗相互矛盾,所以有必要对哈大高速铁路冬季日间天窗进行研究。哈大高速铁路共开行87对列车,其中以中、长途列车为主。通过对日间客流量分析,得出了客流日波动规律,即客流量高峰时段分别为7:00-8:00、10:00-11:00及14:00-15:00。预测了哈大高铁夕发朝至列车客流量为4,080人/单向/日。根据既有的夜间天窗工作量及时间分析得到若开设日间综合维修天窗需3 h、检查天窗需1.5 h,通过对各种天窗类型的优缺点分析,得出了分段矩形天窗较适用于哈大高速铁路开设日间天窗。在考虑停站及停站比例的基础上,计算开设不同类型天窗对日间通过能力扣除比例,综合不同类型天窗的影响时间及通过能力扣除比例认为分段矩形天窗最适合哈大高速铁路日间开设,建立了保证分段矩形天窗开设时间段对日间通过能力影响最小的模型,得出了哈大高速铁路开行日间天窗方案,通过对受影响列车的改进,得到了以日间天窗为基础的行车方案,其中日间减少7对列车,夜间增开12对夕发朝至动卧列车。根据上述冬季日间开行方案,分别从动车组运用成本、客流量测算的经济角度对日间开设天窗进行适应性分析,因增开夕发朝至动卧列车使得该开行方案边际收益增加值约为5.9亿元/年。

谢志平[8](2015)在《辽西路网电气化改造的思考》文中指出从路网构成、运营概况、路网规划3个方面阐述辽西路网概况,提出辽西路网存在既有线路多为内燃牵引、部分线路通过能力紧张的薄弱环节。通过对主要客货流流向和相关路网客货运量预测辽西路网的客货运量,分析辽西路网电气化改造工程的适应性: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政策,适应提高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加快铁路现代化建设,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刘杰[9](2014)在《运能释放条件下铁路既有繁忙干线货运产品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既有繁忙干线运能的释放,我国铁路运输的格局将由运能紧张型向运能宽松型转变,这为铁路货运产品的布局规划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也导致快捷货运及高附加值运输需求量的急剧增长。由于先前铁路运能的制约,铁路货运产品主要以满足大宗物资、低附加值运输需求为主,难以形成对高附加值运输需求的吸引力,导致了铁路在运输市场的占有率逐年降低,铁路运输在货运市场的竞争力也逐步减弱。因此在铁路运力释放的背景下,也迫切需要对货运产品的布局规划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铁路运输的竞争力与经济效率。本文针对运力释放后货运产品布局规划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为铁路运营者制定货运产品布局规划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了既有繁忙干线货运产品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铁路货运的供需特征分析、铁路货运产品布局的定义;分析影响铁路货运产品的布局的因素以及铁路货运产品布局的原则。为增加铁路货运产品布局方案的合理性,在现有货运产品开行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供需特征给出了铁路货运产品调整策略。(2)研究了既有繁忙干线基于货运产品的流量分配问题。根据货运产品的开行方案,借鉴节点拆分的思路描述货运产品的节点作业,构建了繁忙干线铁路货运产品网络。在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路径搜索算法的不足,提出了OD对合理径路集合的求解方法,在充分考虑运输需求特征基础上,以运输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构建了既有繁忙干线基于货运产品的流量分配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给出了ILOG CPLEX动态求解算法和免疫克隆算法两种求解方法,并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文中给出的求解算法能够获得全局最优解。(3)研究了既有繁忙干线货运产品布局规划问题。提出了货运产品布局规划的流程,并对货运产品布局规划问题进行了范围界定。结合货运供需特点、区位等因素,给出了铁路货运产品备选集合的生成策略。通过引入货运产品备选集合,简化了模型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以运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考虑了铁路货运需求层次特征构建了既有繁忙干线铁路货运产品布局规划模型,给出了基于反馈的免疫克隆算法及和声搜索算法两种求解方法。并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求解效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各具有其特点,应根据对求解质量及求解时间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4)在研究内容(3)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扩展,研究了铁路货运产品与车站协同布局优化问题。分析了车站布局与货运产品间的相互关系,重点阐述了货运产品结构对车站布局的影响,并构建了综合考虑货运站的铁路货运产品网络。在车站布局规划中通过货运站预分配策略,缩小了问题的求解规模。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多分配布局模式,构建了铁路货运产品与车站协同布局模型,最后利用基于反馈的免疫克隆算法及和声搜索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5)在研究内容(3)的基础上,研究市场竞争条件下货运产品的布局规划问题。分析了影响运输方式竞争力的因素。给出了货运需求价格敏感度的计算方法,考虑货运产品、价格敏感度以及货主偏好度三个因素,构建了运输方式的分担率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两阶段模型描述市场竞争条件下货运产品布局规划问题,结合两阶段模型分析运能充足条件下铁路最优运价问题,得到了影响铁路运价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模型的特点采用两阶段启发式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分析。并对部分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分析不同情景下铁路运价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程慧延[10](2014)在《滨洲线电气化扩能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滨洲线联结了哈大线、东北西干线、滨绥线等干线路网,与两端衔接的路网运输具有紧密的承接联系,承担了大量路网运输任务,是东北铁路网主骨架的组成部分。在承担旅客运输方面,滨洲线是东北快速客运网的重要补充,是亚欧大陆桥在国内的主要通道。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洲线货流密度大幅度增加,煤炭外运量进一步增长,滨洲线区间通过能力已趋饱和,不能适应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同时,滨洲线为内燃牵引,采用DF8、HXN3机车牵引,牵引耗能多,运营支出较大,不适应我国“节能、环保、低碳”的政策要求。因此,对滨洲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对整个东北铁路网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以既有滨洲线电气化扩能改造为前提,根据既有滨洲线技术资料,在现有设备、既有运量与预测客货运量的基础上,对滨洲线电气化扩能改造方案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主要阐述了对既有滨洲线进行电气化改造的研究背景、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其次是对国内电气化铁路发展现状和滨洲线既有线概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电气化铁路发展现状分析,阐明了对既有线进行电气化改造,提高行车密度与列车重量、提高线路通过能力与运输能力是我国铁路扩能技术改造的趋势和重点;通过对滨洲线既有线概况的分析,阐明了滨洲线既有线区间通过能力已趋饱和,已经不能适应增长的研究年度客货运输需求。再次是对滨洲线影响区域内的经济运量进行了研究,对区域内的客货运量需求进行了预测。根据滨洲线货流构成特点,深入分析了影响滨洲线货运量变化的满洲里口岸站、大庆油田、内蒙东四矿、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规划等相关因素,对煤炭、石油、木材、集装箱及其他货物分别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现状滨洲线客流构成,参照全国铁路运量增长水平,结合未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全国的对比关系以及现状滨洲线承担客运量的变化趋势,预测了中、远期全线趋势客运量;综合滨洲线既有线现状、影响区域内的经济运量和中远期客货运量需求等诸多因素,找出了滨洲线既有线适应客货运量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第四部分是滨州线电气化扩能改造的建议方案。主要是从功能定位、运输组织、建设方案、经济评价等方面,研究了滨洲线的改建方案,确认了本项目的可行性。

二、哈大线大连段电气化有关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大线大连段电气化有关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及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2.1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概述
        2.1.1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概念
        2.1.2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分类
        2.1.3 直达模式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
        2.1.4 换乘模式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
    2.2 我国既有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现状与不足
        2.2.1 我国既有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现状
        2.2.2 我国既有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不足
    2.3 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理论
        2.3.1 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概念
        2.3.2 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基本框架
        2.3.3 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实施优势
    2.4 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关键问题
    2.5 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实施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关键问题研究
    3.1 高速铁路列车合理开行距离研究
        3.1.1 市场因素
        3.1.2 旅客因素
        3.1.3 技术因素
    3.2 高速铁路换乘节点选择方法研究
        3.2.1 高速铁路换乘节点等级
        3.2.2 换乘节点重要度指标评价体系
        3.2.3 换乘节点重要度指标计算方法
        3.2.4 换乘节点等级划分方法
    3.3 高速铁路网区域划分方法研究
        3.3.1 高速铁路网区域划分的目的
        3.3.2 高速铁路网区域划分的依据
        3.3.3 高速铁路网区域划分的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速铁路区域划分与协同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4.1 研究背景介绍
    4.2 我国高速铁路换乘节点选择
    4.3 我国高速铁路网区域的划分
    4.4 我国高速铁路协同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4.4.1 东北区域协同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4.4.2 京沪区域协同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4.4.3 成渝区域协同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4.4.4 东南沿海区域协同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4.4.5 湖广云贵区域协同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4.4.6 华北西北区域协同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铁路车站换乘组织匹配技术研究
    5.1 旅客换乘行为影响因素
    5.2 换乘设施设备能力与规模研究
        5.2.1 换乘设施设备概念及分类
        5.2.2 换乘设施设备能力与规模计算方法
    5.3 高速铁路车站换乘流线与组织研究
        5.3.1 跨线式布局车站换乘流线与组织
        5.3.2 线侧式布局车站换乘流线与组织
    5.4 理想换乘时间内最大换乘客流量研究
        5.4.1 群集流动模型理论
        5.4.2 跨线式布局车站最大换乘客流量研究
        5.4.3 线侧式布局车站最大换乘客流量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动力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明显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1. 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较弱。
        2. 县级城市承接能力不足。
    (二) 城市职能与产业分工趋同
    (三) 城市群空间发育水平偏低
    (四) 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有待提高
    (五) 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外生动力不足
        1. 区域中心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不高。
        2. 外资吸引力较弱。
    (六) 资源型城市转型难延缓区域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步伐
二、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 区域分工与合作发展的推动
    (二) 区域大通道建设的推动
    (三)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拉力
    (四) 国家对东北地区区域空间发展的政策支持
三、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完善东北地区协同发展促进机制
    (二) 形成城市间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1. 强化升级传统装备制造业。
        2.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 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
        1. 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应主要打造两大都市区, 即沈阳大都市区和鞍山—辽阳都市区。
        2. 吉林中部城市群主要包括中心城市长春市、副中心城市吉林市和主要节点城市四平市、辽源市和松原市, 以及其他21个市 (县) 城区和镇区。
        3. 哈大齐城市群是黑龙江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 目前已形成沿交通干线发展的“节点—走廊”式城市空间结构。
    (四) 协同建立对外开放经济带
        1. 鸭绿江开发开放经济带主要包括丹东市、通化市、白山市、临江市、长白县和抚松县部分地区。
        2. 以黑河、绥芬河等18个沿俄边境口岸城市为重点, 辐射周边县 (市) , 建设牡丹江—鸡西沿边开放区、三江沿边开放区、兴安沿边开放区, 形成沿边开放区城镇带, 打造沿俄边境经济区。
    (五) 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 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开放通道。
        2. 加快东北地区大通道建设。

(4)辽宁省县区“五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
        1.3.1 “五化”协调
        1.3.2 工业化
        1.3.3 城镇化
        1.3.4 农业现代化
        1.3.5 信息化
        1.3.6 绿色化
        1.3.7 主要相关理论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2 辽宁省“五化”发展现状
    2.1 辽宁省工业化发展现状
    2.2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2.3 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4 辽宁省信息化发展现状
    2.5 辽宁省绿色化发展现状
    2.6 本章小结
3 辽宁省县区“五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3.3 研究方法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2 “五化”综合发展水平模型
    3.4 辽宁省县区“五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3.4.1 “五化”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分析
        3.4.2 “五化”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分析
        3.4.3 各子系统与总系统的关联程度
    3.5 本章小结
4 辽宁省县区“五化”耦合协调分析
    4.1 “五化”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
        4.1.1 “五化”耦合测度模型
        4.1.2 “五化”协调测度模型
        4.1.3 “五化”协调发展水平类型划分
    4.2 “五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4.2.1 “五化”耦合协调时间变化分析
        4.2.2 “五化”耦合度时空变化分析
        4.2.3 “五化”协调度时空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辽宁省县区“五化”协调发展度空间相关性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全局空间自相关
        5.1.2 局部空间自相关
    5.2 辽宁省县区“五化”协调空间相关性分析
        5.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高铁效应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以吉林通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1章 高速铁路和高铁效应综述
        1.1 高速铁路的特点和优势
        1.2 高铁效应分析
        1.3 高铁效应的发生机制
    第2章 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综述
        2.1 城市空间
        2.2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2.3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概述
        2.4 城市空间发展原理综述
        2.5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综述
第二部分 问题综述
    第3章 通化发展现状概述
        3.1 区位概述
        3.2 经济发展
        3.3 城镇体系
        3.4 现状铁路
        3.5 综合交通
    第4章 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战略构想
        4.1 发展基础梳理
        4.2 SWOT列举和分析
        4.3 基于SWOT分析的策略组合
        4.4 三个发展诉求
        4.5 判断和定位
        4.6 高铁效应下城市空间战略的核心问题
第三部分 规划策略
    第5章 高铁效应下通化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5.1 沈佳、四白高铁沿线城镇现状概述
        5.2 通化在东北城镇体系中位置的调整
        5.3 高铁沿线城镇空间结构整合
        5.4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调整
    第6章 高铁效应下通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6.1 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和演替特征
        6.2 空间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6.3 空间战略对策
        6.4 中心城区产业空间布局指引
        6.5 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指引
        6.6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
    第7章 通化高铁站选址研究和枢纽地区规划指引
        7.1 高铁站选址的一般论述
        7.2 高铁客运枢纽选址的原则和决策理论
        7.3 选址决策目标客户体系
        7.4 高铁站备选方案介绍
        7.5 选址方案综合评价
        7.6 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指引
        7.7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后记

(6)太平湾疏港铁路建设及运营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铁路运营研究文献综述
        1.3.2 海铁联运运量预测研究文献综述
        1.3.3 海铁联运集疏运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1.4 分析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论文结构
第2章 太平湾疏港铁路的建设分析
    2.1 太平湾港区的功能定位
    2.2 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
        2.2.1 所属地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
        2.2.2 经济腹地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
    2.3 经济特征分析
        2.3.1 所属地经济特征分析
        2.3.2 经济腹地经济特征分析
    2.4 太平湾港区疏港铁路建设的前期规划
        2.4.1 国家铁路接轨点和港前站的确定
        2.4.2 线路等级与规模
    2.5 投资主体与投资比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预测
    3.1 货源分析
    3.2 预测思路及方法
    3.3 大连港海铁联运量预测
        3.3.1 数据分析
        3.3.2 GM(1,1)预测模型
        3.3.3 模型精度检验
        3.3.4 灰色BP组合预测模型
        3.3.5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平湾疏港铁路建设方案综合评价
    4.1 疏港铁路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
    4.2 货运量分析
    4.3 经济评价
        4.3.1 财务评价
        4.3.2 国民经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平湾铁路运营管理模式选择
    5.1 我国海铁联运港站的运营管理模式理论分析
        5.1.1 海铁联运系统主要经济主体
        5.1.2 战略联盟相关理论
    5.2 我国海铁联运港站现行运营管理模式
        5.2.1 铁路资产移交模式
        5.2.2 地方铁路合作运营模式
        5.2.3 地方铁路委托运营模式
    5.3 太平湾港区疏港铁路运营管理模式选择
        5.3.1 成本分析
        5.3.2 港口铁路保本价格计算
        5.3.3 运营模式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哈大高速铁路冬季日间天窗开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天窗维修相关研究
        1.3.2 国内天窗维修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哈大高铁运行方案及开设日间天窗必要性研究
    2.1 哈大高速铁路概况
    2.2 哈大高速铁路线路参数
    2.3 行车组织特征
        2.3.1 本线列车运输组织分析
        2.3.2 跨线列车行车组织分析
        2.3.3 冬季行车特点分析
    2.4 严寒地区日间开设天窗必要性分析
        2.4.1 冬季气温过低对维修人员及设备的影响
        2.4.1.1 影响维修人员人身安全
        2.4.1.2 影响维修设备精度
        2.4.2 高铁夕发朝至列车与夜间天窗矛盾分析
第三章 哈大高速铁路客流量分析及预测
    3.1 客流量分析分析
        3.1.1 不同时间客流量分析
        3.1.2 不同区段客流量分析
    3.2 客流日波动规律分析
    3.3 哈大高铁夕发朝至客流量预测
        3.3.1 预测条件说明
        3.3.2 预测模型
        3.3.3 预测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日间天窗开设形式及时间的研究
    4.1 天窗维修作业内容
        4.1.1 工务维修作业内容
        4.1.2 供电维修作业内容
        4.1.3 电务维修作业内容
    4.2 天窗维修作业时间
        4.2.1 综合维修天窗所需时间
        4.2.1.1 工务维修作业时间
        4.2.1.2 供电维修作业时间
        4.2.1.3 电务维修作业时间
        4.2.2 检查天窗所需时间
    4.3 天窗类型研究
        4.3.1 基本型天窗
        4.3.2 演化型天窗
第五章 基于通过能力的日间天窗开设研究
    5.1 基于分析计算法的通过能力影响分析
        5.1.1 全线矩形天窗通过能力扣除比例
        5.1.2 V形天窗通过能力扣除比例
        5.1.3 分段矩形天窗通过能力扣除比例
        5.1.4 通过能力扣除比例计算分析
    5.2 基于实际运行图的通过能力影响分析
        5.2.1 基于影响通过能力的天窗开设时间段模型
        5.2.2 三小时综合维修天窗开设形式
        5.2.3 1.5 小时检查天窗开设形式
第六章 基于经济测算的日间天窗适应性分析
    6.1 动车组运用适应性分析
    6.2 动车组运用成本变动分析
        6.2.1 动车组运营变动成本测算分析
        6.2.2 动车组增量购置成本测算分析
    6.3 客流量适应性分析
        6.3.1 动卧列车客流及收入增量测算分析
        6.3.2 既有开行方案客流损失及减量收入测算分析
        6.3.3 日间天窗开行方案客流量及收入净增变化测算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需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3 小时综合维修天窗最优时间段选取程序代码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辽西路网电气化改造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辽西路网概况
    1.1 路网构成
    1.2 运营概况
    1.3 路网规划
2 辽西路网存在的薄弱环节
    2.1 既有线路多为内燃牵引
    2.2 部分线路通过能力紧张
3 客货运量预测
    3.1 主要客货流流向预测
    3.2 相关路网客货运量分配
4 辽西路网电气化改造工程的适应性分析
    4.1 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政策
    4.2 提高铁路技术装备水平
    4.3 加快铁路现代化建设
    4.4 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5 结束语

(9)运能释放条件下铁路既有繁忙干线货运产品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既有繁忙干线铁路货运产品规划的基础理论
    2.1 货运产品的相关概念及属性分析
        2.1.1 货运产品的定义
        2.1.2 货运产品的要素属性及特点
    2.2 既有繁忙干线运能释放分析
    2.3 既有繁忙干线货运供需特征分析
        2.3.1 铁路货运市场需求分析
        2.3.2 铁路货运产品的形式及分类
    2.4 货运产品布局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分析
        2.4.1 货运产品布局的定义
        2.4.2 货运产品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铁路货运产品布局的原则
    2.6 铁路货运产品的调整策略
    2.7 本章小结
3 既有繁忙干线基于货运产品的流量分配模型及算法
    3.1 概述
    3.2 既有繁忙干线货运产品网络的构建
    3.3 合理路径集合的构建
        3.3.1 权重的选择
        3.3.2 合理路径的求解
    3.4 基于货运产品的既有繁忙干线流量分配模型
        3.4.1 符号定义
        3.4.2 模型假设
        3.4.3 既有繁忙干线基于货运产品的流量分配模型
    3.5 求解算法
        3.5.1 ILOG CPLEX动态求解算法
        3.5.2 免疫克隆算法
    3.6 算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既有繁忙干线货运产品布局规划模型及算法
    4.1 概述
    4.2 货运产品布局规划流程及范围界定
        4.2.1 货运产品布局规划的流程
        4.2.2 货运产品布局研究范围的界定
    4.3 货运产品备选集合的生成策略
    4.4 既有繁忙干线货运产品布局优化模型
        4.4.1 符号定义
        4.4.2 模型假设
        4.4.3 模型构建
    4.5 求解算法
    4.6 算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繁忙干线货运产品与车站协同布局优化研究
    5.1 概述
    5.2 车站布局与货运产品的关系分析
    5.3 货运产品与车站协同布局优化模型
        5.3.1 综合考虑货运站的产品网络构建
        5.3.2 多分配模式下货运产品与车站协同布局优化模型
        5.3.3 单分配模式下货运产品与车站协同布局优化模型
    5.4 求解算法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市场竞争条件下铁路货运产品布局优化研究
    6.1 概述
    6.2 货运市场竞争行为分析
        6.2.1 影响运输方式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6.2.2 市场竞争主体分析
        6.2.3 货运市场分担率模型
    6.3 市场竞争下铁路货运产品布局优化的两阶段模型
        6.3.1 符号定义
        6.3.2 优化模型
        6.3.3 运能充足条件下铁路最优运价分析
    6.4 求解算法
    6.5 算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背景
    7.2 哈大线供需特征及数据预处理
        7.2.1 哈大线货运需求特点分析
        7.2.2 哈大线运能释放情况
        7.2.3 数据预处理
    7.3 货运产品布局规划计算
        7.3.1 需求结构因素分析
        7.3.2 通过能力因素影响分析
    7.4 货运产品与车站协同布局优化分析
    7.5 市场竞争条件下货运产品布局方案分析
        7.5.1 货运产品布局方案
        7.5.2 参数灵敏度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及创新点
        8.1.1 研究结论
        8.1.2 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滨洲线电气化扩能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国内电气化铁路发展现状与滨洲线概况分析
    2.1 国内电气化铁路发展现状
    2.2 滨洲线既有线概况分析
    2.3 滨洲线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输设备情况
第3章 滨洲线影响区域内的经济运量与客货运量需求预测
    3.1 滨洲线影响区域内的经济运量
    3.2 滨洲线客货运量需求的预测分析
    3.3 滨洲线既有线适应客货运量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
第4章 滨洲线电气化扩能改造的建议方案
    4.1 功能定位
    4.2 运输组织
    4.3 建设方案
    4.4 经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哈大线大连段电气化有关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及关键问题研究[D]. 王春晖.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动力与对策[J]. 石磊,张琢,金兆怀. 经济纵横, 2018(10)
  • [4]辽宁省县区“五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分析[D]. 于钧.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
  • [5]高铁效应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以吉林通化为例[D]. 雷鸣. 东南大学, 2018(12)
  • [6]太平湾疏港铁路建设及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 王颖.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 [7]哈大高速铁路冬季日间天窗开设研究[D]. 李佳薇.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6(02)
  • [8]辽西路网电气化改造的思考[J]. 谢志平. 铁道货运, 2015(02)
  • [9]运能释放条件下铁路既有繁忙干线货运产品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刘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10]滨洲线电气化扩能改造方案研究[D]. 程慧延. 吉林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哈大线大连段电气化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