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临床观察

疏肝健脾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临床观察

一、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胡霞[2](2021)在《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七大数据库,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至2021年1月9日,以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面检索关于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依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对系统评价的结果进行阐述和讨论。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026篇,最终共纳入3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2031例患者,其中单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组617例,对照组606例;疏肝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406例,对照组4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27,95%CI[2.31,4.64],Z=6.64,P<0.00001)、治愈率(OR=2.15,95%CI[1.42,3.26],Z=3.61,P=0.0003<0.01)、改善总体中医症状(WMD=-4.05,95%CI[-5.92,-2.19],Z=4.26,P<0.0001)、腹痛、胸胁胀痛、腹胀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白细胞介-8水平(SMD=-2.04,95%CI[-2.53,-1.55],Z=8.13,P<0.00001)、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SMD=-2.71,95%CI[-4.35,-1.07],Z=3.24,P=0.001<0.01)、提高白细胞介素-10水平(SMD=1.23,95%CI[0.91,1.55],Z=7.54,P<0.00001),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OR=0.17,95%CI[0.06,0.46],Z=3.52,P=0.0004<0.01)、结肠镜评分、改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疏肝健脾组在改善白细胞介素-6水平、降低疾病活动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肠道黏膜愈合情况方面与西医常规组无明显差异。疏肝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较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73,95%CI[2.24,6.21],Z=5.04,P<0.00001)、治愈率(OR=2.72,95%CI[1.82,4.05],Z=4.91,P<0.00001)、改善总体中医症状(WMD=-2.70,95%CI[-3.94,-1.46],Z=4.27,P<0.0001)、腹痛、腹泻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能明显降低疾病活动程度(WMD=-1.37,95%CI[-1.81,-0.93],Z=6.13,P<0.00001)、改善结肠镜评分(WMD=-0.92,95%CI[-1.33,-0.51],Z=4.40,P<0.0001)、改善抑郁情绪,但对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焦虑情绪等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总体而言,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单纯西医治疗有良好优势,可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而文献关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一氧化氮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肠道菌群数量、Baron内镜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肠黏膜屏障功能等指标报告较少,缺乏长期随访资料,缺少关于其他指标(疾病活动指数、凝血功能指标、病理组织学改善等)的报告,且原始文献质量偏低、偏倚风险较高,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今后开展大规模、高质量、大样本、结局指标完善的随机对照试验,尽量使用盲法和分配隐藏,增加远期随访,关注安全性指标,并增加疏肝健脾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葛延平[3](2021)在《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行气运脾方,对照组30例,予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疗程均为8周。以便秘主要症状积分,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便秘及消化不良主要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PAC-QOL量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评分(FDDQL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积分变化。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便秘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便秘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排便困难、腹胀、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发作频率上,治疗组各主要症状发作频率积分较均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的发作频率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发作频率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严重程度上,两组各主要症状严重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严重程度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总体改善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PAC-QOL量表评分、提高FDDQL量表评分(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两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整个治疗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行气运脾法可以显着改善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便秘、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王淼蕾[4](2021)在《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闭合蛋白(Occludin)、骨架蛋白(Claudin-4)、带状闭合蛋白-1(ZO-1)的影响及肠道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挖掘其可能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临床应用平胃胶囊治疗该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8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之后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8只,模型建立21天后,随机抽取造模组与正常组大鼠各3只,进行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并观察记录的大鼠相关行为学检测来验证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再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匹维溴铵组(PWBJ)、中药低剂量组(PWⅠ)、中药中剂量组(PWⅡ)、中药高剂量组(PWⅢ),每组7只,进行治疗给药,给药14天,每日2次,两次至少间隔8h。治疗给药结束后进行行为学实验并采集大鼠血浆、结肠组织及粪便标本,实验期间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增长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形态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D-乳酸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q 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Claudin-4m 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Claudin-4的蛋白含量。采用16s 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粪便中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一般情况: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形体消瘦,懒动喜扎堆,毛发干枯黄燥,情绪暴躁易怒,大便溏稀、肛周及尾巴被稀便包裹呈黑灰色且污浊臭秽;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精神、活动度明显好转,大便成形,腹泻明显改善。(2)体重变化: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体重明显下降(P<0.001);与model相比,各组内大鼠体重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PWBJ、PWⅠ、PWⅡ组体重明显上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WBJ、PWⅡ、PWⅢ三组间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粪便含水量: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粪便含水量均显着上升(P<0.05,P<0.01);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旷场实验: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行为轨迹总路程、直立次数、穿越中央场次数明显减少(P<0.001,P<0.01);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行为轨迹总路程、直立次数、穿越中央场次数均显着增加(P<0.001,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糖水偏嗜率: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对糖水的偏嗜率明显下降(P<0.001,P<0.05),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对糖水的偏嗜率显着上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血浆D-LA含量检测: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血浆中D-LA含量有所升高(P<0.05),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浆中D-LA含量表达降低(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结肠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黏膜各层上皮结构及细胞排列完整,未见明显的充血、水肿,各组表现相似;model大鼠结肠组织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8)RT-q PCR法检测结果: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 m RNA、ZO-1m RNA水平显着下降(P<0.001),Claudin-4m RN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 m RNA、ZO-1m RNA水平显着上升(P<0.001,P<0.05),Claudin-4m RNA水平明显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结肠组织中Occludin、ZO-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01),Claudin-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01);治疗后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Claudin-4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与contrl相比,model中OTUs明显增多,并且在治疗后各组OTUs均显着下降。6组大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组成,其中model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增加,治疗后其相对丰度均有所下降;PWBJ组大鼠肠道菌群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高于model;在属水平上主要由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多形杆状菌属(Bacteroides)组成,其中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在model明显降低,平胃胶囊不同剂量组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model。结论:(1)4%乙酸灌肠+束缚应激+夹尾刺激可成功建立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2)平胃胶囊可有效地恢复模型大鼠的体重,缓解大鼠的腹泻程度,改善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改变,起到调节情绪障碍的作用。(3)平胃胶囊可降低大鼠血浆中D-LA的含量,上调ZO-1、Occludin的水平,下调Claudin-4的水平,说明IBS-D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即ZO-1、Occludin、Claudin-4的水平变化有关。平胃胶囊可能通过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变化起到治疗IBS-D的作用。

张伟婷[5](2020)在《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2.观察组予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选穴包括:太冲(双)、合谷(双)、额旁2线(双)、额中线、百会、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选穴包括:中脘、太冲(双)、天枢(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两组每周治疗5次(周一至周五,每天一次),每次约30min,连续治疗4周,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腹泻应答率,IBS-SSS量表,中医证候积分等的主要疗效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共59例完成了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观察组脱落0例,对照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1.67%。2.腹痛腹泻应答率: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有83.33%的患者获得腹泻应答、86.67%的患者满足腹痛强度应答,均高于对照组(P<0.05)。3.总体疗效:应用IBS-SS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总体症状改善程度,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IBS-SSS单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腹痛程度、腹痛天数、腹胀程度、排便满意度、生活困扰程度上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优于对照组75.86%(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腹泻、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腹胀、肠鸣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观察组在腹痛、腹泻、急躁易怒主要中医证候、两胁胀满证候方面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腹胀、肠鸣、嗳气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调神疏肝健脾法与常规针刺处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均有治疗效果,但运用调神疏肝健脾法在改善总体疗效及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

姜纬[6](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四周的临床症状积分、尼平症状指数(NDSI)、尼平生活质量指数(NDLQI)、SAS焦虑量表积分、水负荷试验评分的变化,评价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及针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他们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埋线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埋线组予穴位埋线治疗,14天埋线1次,共埋线2次;针刺组予针刺治疗,针刺每日1次,留针30min,连续5天,休息2天,连续治疗4周;埋线和针刺穴位选取中脘、胃俞、肝俞、足三里、内关、太冲。分别于入组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评价临床症状积分、尼平症状指数(NDSI)、生活质量指数(NDLQI)、SAS焦虑量表积分、水负荷试验积分,以评价穴位埋线和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疗效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根据统计学分析,在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积分、NDSI、NDLQI、SAS焦虑量表积分、水负荷试验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穴位埋线组治疗结束后,有效2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7%,针刺组治疗结束后,剔除1例,脱落2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7.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穴位埋线组总体疗效优于针刺组。3.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4周,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相比,针刺组治疗结束后4周临床症状积分有回升(p<0.05),说明针刺组维持疗效的时间不长;两组早饱感症状比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说明早饱症状较餐后饱胀不适症状改善更明显。两组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4周临床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改善临床症状,早饱症状较餐后饱胀不适症状改善更明显,穴位埋线维持疗效时间更长,复发率更低。4.两组NDSI和NDLQI比较:两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穴位埋线组治疗结束时NDSI明显降低(p<0.01),NDLQI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治疗结束时NDSI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LQI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治疗后4周穴位埋线组NDSI降低不明显(p>0.05),NDLQI升高明显,(p<0.05);然而针刺治疗组NDSI、NDLQI改善均不明显(p>0.05),说明埋线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维持时间长久,针刺维持疗效不长久。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埋线组NDSI下降更明显(p<0.01),埋线组NDLQI上升更明显(p<0.01)。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穴位埋线疗效更优,且维持疗效的时间更长久。5.两组SAS焦虑量表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埋线组和针刺组各项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埋线组改善情况均优于针刺组(p<0.05):埋线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4周两组评分均有所回升,针刺组回升比埋线组回升明显(p<0.05)。结果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焦虑状态,穴位埋线改善更明显,且维持疗效时间更长。6.两组水负荷试验评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最大饮水量有明显的升高(p<0.05):埋线组的最大饮水量和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组的最大饮水量和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1)。两组组间进行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时埋线组的最大饮水量的增加量大于针刺组(P<0.01),治疗后4周,埋线组的最大饮水量的增加大于量针刺组(P<0.01)。结果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增大患者最大饮水量,改善患者的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穴位埋线的疗效优于针刺组。7.焦虑量表评分和最大饮水量的相关性分析:设焦虑量表评分为x值,最大饮水量为y值,经相关分析,r=-0.485,p<0.05,焦虑和最大饮水量之间存在负的秩相关关系。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显着,在提高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患者胃容受性舒张功能方面优于针刺组,且维持疗效时间长,复发率低。早饱症状改善情况优于餐后饱胀不适症状,其能显着改善早饱症状可能与其能改善胃容受性舒张功能有关。焦虑状态和最大饮水量见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刘娟[7](2020)在《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探讨和分析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治疗FD的疗效优势,为中医药防治肝郁脾虚型FD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就诊,经胃镜及碳呼气试验,腹部B超或腹部CT检查确诊为FD,并且经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的患者,共纳入研究范围有8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大小、病程长短、HAMA评分、HAMD评分、胃动力功能、血浆胃动素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每日1剂,早、中、晚各150ml,饭前30分钟服用;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比利片,1次5mg,1天3次,温水餐前服用。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在本次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身心愉悦、进食易消化食物、忌食过于油腻、过寒或过热、辛辣刺激食物,保持作息规律,适当活动,同时禁止私自服用其它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达喜)。待一个疗程结束后,判定治疗后效果,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有效率、HAMA评分、HAMD评分、胃动力功能、血浆胃动素的改变情况,同时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两组间是否有差异,疗程结束后3月观察复发情况,分别计算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主要症状疗效: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治疗组)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要症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莫沙比利组(对照组)(P<0.05)。2.次要症候疗效: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和莫沙比利对肝郁脾虚型FD患者的不适症状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能显着改善患者胃脘胀,上腹痛,烧心,嗳气,呕吐等症状,与莫沙比利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优于对照组。3.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总的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莫沙比利(对照组)(80.4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治疗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在胃动力功能检查、HAMA评分、HAMD评分、胃动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胃动力功能检查、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5.两组在疗程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的复发率(39.39%)明显高于治疗组(12.8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受试者在用药治疗期间,病情平稳,未见明显恶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复查各项指标(心电图、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实验室及检查指标异常,说明四逆散加减中药配伍方剂疗效可靠、安全,可在临床可推广使用。结论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和枸橼酸莫沙比利对肝郁脾虚型FD的临床症状均能起到改善作用,但四逆散加减组在改善FD的主要临床症状、次要症状,胃动力功能检查、HAMA评分、HAMD积分、胃动素水平的疗效均优于枸橼酸莫沙比利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被证明为更理想的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在两组在试验观察过程中,未见病情恶化、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证实了肝郁脾虚型FD采用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其组方合理,辩证施治,疗效可靠,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加以运用。

张若宣[8](2020)在《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及健脾和肝汤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总结姚乃礼教授诊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同时将理论与临证相结合,评价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挖掘中医药治疗IBS-D的特色优势,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收集姚乃礼教授治疗IBS-D的临床病历,通过临床跟诊学习及姚乃礼教授亲自指导等方式,整理总结姚乃礼教授论治IBS-D的临床经验。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姚乃礼教授门诊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基本方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每2周调方1次,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随访1个月后记录患者中医证候各项积分;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记录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疗效。研究结果:首次对姚乃礼教授治疗IBS-D进行经验总结。病因方面,姚乃礼教授认为IBS-D之外因责于外邪侵袭,内因责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在病机方面,以“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湿浊内蕴,传导失宜”为IBS-D的基本病机;在诊治中,强调健脾和胃以固其本,调和肝脾,调畅气机,兼顾饮食及情志因素,并确立基本治则“健脾化湿,调气和肝”。姚乃礼教授强调临床诊治要把握疾病的基本病机,病证结合,全局治疗。处方精准力专,兼顾多证,灵活化裁。本临床研究以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IBS-D患者60例,其中因未按要求服药或失访致4人脱落,共有56例患者完成本临床观察;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男女比例为5:3;年龄分布以30-39岁最多,计有20例(35.71%),其次为18-29岁,计有13例(23.22%),再者为40-49岁,计有9例(16.07%):病程以1-5年患者最多,计有35例(62.5%),其次为病程6-10年,计有11例(19.64%),再者病程<1年,计有8例(14.28%)。在治疗4周后,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评价疗效指数,其中显效37例(66.07%),有效14例(25.00%),无效5例(8.93%),总有效例数为51例,总有效率为91.07%;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健脾和肝汤加减可以明显改善IBS-D患者的总体症状及体征。以IBS-QOL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后各维度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健脾和肝汤加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4周后,停药1个月随访,严重复发1例(1.79%),一般复发2例(3.57%),轻度复发2例(3.57%),未复发51例(91.07%),共有5例复发,总复发率为8.93%。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异常。研究结论:姚乃礼教授对IBS-D的病名、病因病机、辨治用药等方面有其独到的研究及见解,运用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阮氏明秋(Nguyen Thi Minh Thu)[9](2019)在《中华IBS-PRO量表越南版翻译考核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中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IBS-PRO)进行翻译,产生越南版IBS-PRO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进行考核。使越南版IBS-PRO量表得到推广应用,以期进一步提高越南地区IBS的诊疗水平。2.通过临床应用研究,评价越南版IBS-PRO量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越南地区IBS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客观化。方法:1.量表的研制及考核:基于中华IBS-PRO量表,通过正向翻译、综合、回译、文化调试、预测试、专家咨询等步骤产生越南版IBS-PRO量表,并使用该量表对越南243例IBS患者进行临床调查,从而对测量结果进行信度、效度及反应度分析。2.临床应用研究:选取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治疗组60例及西药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刘凤斌教授的方药(HCR1)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Vibilac FII)治疗,两组治疗方案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病情程度及患者报告结局得分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刘凤斌教授方药治疗肝郁脾虚IBS-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量表的研制及考核:(1)信度考核: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量表的重测信度考核,结果显示IBS-PRO量表4个领域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4、0.964、0.982、0.961:总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731,其中:生理领域0.527,独立性领域0.881,心理领域0.796,环境领域0.503;总表的克朗巴赫α(Cronbach’s α)系数为0.884,4个领域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生理领域(0.821)、独立性领域(0.880)、心理领域(0.768)、环境领域(0.637)。以上信度考核结果表明,越南版IBS-PRO量表的信度良好。(2)效度考核:内容效度方面,在研制越南版量表时,保持条目及内容与原量表一致,使量表维持了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方面,越南版IBS-PRO量表各方面与其所属领域相关系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与其他领域相关性较弱。其中消化功能、大便情况、疼痛、不适与生理领域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6、0.750、0.729与社会关系、医疗与环境领域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7、0.877,均显示较强的相关性;证实性因子分析中,IBS-PRO的总表拟合优度指数(CFI)为0.520,其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亚结构的CFI分别为0.446,0.843和0.950。调整后IBS-PRO的总表CFI=0.802,生理领域CFI=0.848,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以上效度考核结果表明,越南版IBS-PRO量表的效度良好。(3)反应度考核:与健康人群相比,患病人群各领域积分及总积分的均值皆高于健康人群,两组得分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量表有区分不同属性人群的能力,反应度良好。患者内部比较结果显示:在生理领域上,IBS患者的疼痛与不适方面积分在不同的年龄段及性别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疼痛与不适方面积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3,P<0.05);IBS患者的疼痛与不适、消化功能及大便情况等3个方面积分在不同职业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P<0.05);IBS患者的精力与形色积分在不同的日工作量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在心理领域上,心理领域及方面积分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工作量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0.05),其中心理领域及方面积分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7,P<0.01);在环境领域上,环境领域及社会关系、医疗两个方面的积分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职业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环境领域及社会关系、医疗两个方面积分与年龄呈负相关(r分别为-0.225;-0.198,-0.175P分别为P<0.001、P<0.01)。IBS患者环境领域及医疗方面的积分在不同工作量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而社会关系方面的积分在不同性别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患者IBS-PRO总积分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职业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且与年龄呈正相关(r=0.208,P<0.01)。2.临床应用研究:(1)基本情况:IB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平均年龄50.27±13.17岁;脑力劳动患者多于体力劳动患者;发病相关因素主要以饮食、感染、精神心理为主;病程为1~5年;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2)IBS-PRO量表:两组治疗后的IBS-PRO各领域及各方面的积分均低于治疗前,患者报告结局比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药治疗组治疗后的心理领域相比对照组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领域都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临床症状: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或不适、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脘腹胀满、里急后重与大便粘液。两组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比较,排便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都有改善,其中腹痛或不适与大便粘液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症状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一个月后随访,大便粘液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症状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临床症状的复发程度,里急后重与大便粘液复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症状复发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情缓解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病情程度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后病情程度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中药治疗组病情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5)临床疗效:中药治疗组,完全缓解(63.3%)、显效(31.7%)、有效(3.3%)、无效(1.7%),总有效率占98.3%;对照组,完全缓解(45.0%)、显效(26.7%)、有效(25.0%)、无效(3.3%),总有效率占9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中药治疗组治疗前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治疗后大部分可恢复正常。而对照组部分患者治疗后尿酸及肌酐较治疗前升高。中药治疗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有呕吐(5.0%)、皮肤瘙痒、斑疹(1.7%);对照组有呕吐(8.3%)、皮肤瘙痒、斑疹(5.0%)。结论:基于中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IBS-PRO),本研究按照严格的翻译程序制定越南版IBS-PRO量表,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考核。结果表明越南版IBS-PRO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可以作为越南评价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报告结局及临床疗效的工具。在越南河内,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好发于中年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相关因素主要以饮食、感染、精神心理为主;病程多数为1~5年;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临床症状主要以消化症状的表现为主。中药治疗可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程度、患者报告结局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较西药更安全、有效及复发率低。

汪龙德,杜晓娟,刘俊宏,毛兰芳[10](2019)在《基于脑肠互动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思路》文中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紊乱性身心疾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脑肠互动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广泛而深刻的联系,笔者试从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脑肠轴、脑肠互动和脑肠肽的关系以及脑肠互动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揭示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思路,亦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理论依据。

二、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2.1 研究设计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1.7 发表偏倚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特征
    2.2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2.3 “疏肝健脾法VS西医常规”治疗U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3.1 临床总有效率
        2.3.2 临床治愈率
        2.3.3 中医症状积分
        2.3.4 炎症因子水平
        2.3.5 改良Mayo活动指数与结肠镜评分
        2.3.6 HAMA评分和HAMD评分
        2.3.7 IBDQ评分
        2.3.8 肠道黏膜愈合疗效
        2.3.9 复发率
        2.3.10 不良反应
        2.3.11 其他
        2.3.12 发表偏倚分析
    2.4 “疏肝健脾法+西医常规治疗VS西医常规治疗”治疗U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4.1 临床总有效率
        2.4.2 临床治愈率
        2.4.3 中医症状积分
        2.4.4 ESR、CRP水平
        2.4.5 改良Mayo活动指数和结肠镜评分
        2.4.6 SAS 评分和SDS 评分
        2.4.7 复发率
        2.4.8 不良反应
        2.4.9 其他
3 讨论
    3.1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3.1.1 流行病学研究
        3.1.2 发病机制
        3.1.3 治疗
    3.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2.1 病名
        3.2.2 病因
        3.2.3 病机
    3.3 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
    3.4 疏肝健脾类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3.4.1 柴胡
        3.4.2 白芍
        3.4.3 防风
        3.4.4 陈皮
        3.4.5 黄芪
        3.4.6 白术
        3.4.7 茯苓
        3.4.8 甘草
    3.5 主要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3.5.1 炎症因子水平(IL-6、IL-8、IL-10、TNF-α)
        3.5.2 改良Mayo活动指数
        3.5.3 Baron内镜评分
        3.5.4 HAMA评分和HAMD评分
        3.5.5 IBDQ评分
        3.5.6 ESR、CRP水平
        3.5.7 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NK水平)
    3.6 疗效总结
    3.7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数据库检索式与检索结果
附录2:Jadad评分量表
附录3: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表
附录4:改良Mayo活动指数
附录5: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分析
        1.3 病机分析
        1.4 中医治疗
    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概念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病位在胃与大肠,与肝脾肺等关系密切
        1.2 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
    2. 行气运脾为基本治法
        2.1 脾以运为健,胃以降为和
        2.2 大肠以润为畅,兼顾他脏
    3. 行气运脾方组方思路
        3.1 方义分析
        3.2 现代药理分析
    4. 统计结果分析
        4.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4.3 生活质量评价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表
    附录3 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中文版
    附录4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动物模型评价标准
        2.4 给药途径和方法
        2.5 标本采集及处理
    3.指标观察检测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焦虑、抑郁样行为检测
        3.3 腹泻指标检测
        3.4 肠道通透性检测
        3.5 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3.6 免疫组化SP法检测Occludin、Claudin-4、ZO-1 蛋白表达
        3.7 qPCR检测Occludin、Claudin-4、ZO-1 mRNA表达
        3.8 16S rRNA菌群测序分析
        3.9 统计学处理
    4.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体重变化
        4.3 模型评价结果
        4.4 肠道通透性检测
        4.5 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4.6 免疫组化SP法测Occludin、Claudin-4、ZO-1 蛋白表达水平
        4.7 qPCR检测Occludin、claudin4、ZO-1mRNA表达水平
        4.8 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分析
讨论
    1.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
    2.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的评价
    3.肠道微生态与肠黏膜屏障的相关性探讨
    4.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 IBS-D 的理论基础
    5.平胃胶囊对IBS-D大鼠的作用机制探讨
    6.平胃胶囊的方药分析及药理机制探讨
结语
    1.结论
    2.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表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2.中医对IBS-D的认识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5)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概述
        2.2 流行病学调查
        2.3 发病机制
        2.4 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实验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疗效判定标准
    4 伦理学要求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3 疗效比较
        3.1 两组腹痛腹泻应答率比较
        3.2 IBS-SSS疗效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事件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调神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设计背景
        1.2 中医对肝郁脾虚型IBS-D的病因、病机、治法的再认识
        1.3 调神疏肝健脾法的选穴处方依据
        1.4 对照组的选择
        1.5 观察指标及量表选择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前分析
        2.2 治疗后
    3 调神疏肝健脾法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症状的依据
        3.1 调神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3.2 调神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西医机制
    4 关于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4.1 疗程方面
        4.2 病例来源方面
        4.3 疗效评价
        4.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缩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4.4 两组NDSI、NDLQI比较
        4.5 两组SAS焦虑量表评分的比较
        4.6 两组前后最大饮水试验评分的比较
        4.7 焦虑量表评分和最大饮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4.8 治疗过程中特殊情况记录
        4.9 小结
讨论
    1 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肝胃不和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1 外邪入侵
        2.1.2 情志失调
        2.1.3 饮食中阻
        2.1.4 脾胃虚弱
        2.1.5 瘀血阻滞
        2.2 中医治疗
    3 设计方案的选择
        3.1 穴位埋线的作用机制
        3.2 穴位埋线的优势
    4 选穴处方分析
    5 对结果的相关讨论
        5.1 临床疗效效果分析
        5.2 症状评分分析
        5.3 尼平指数和尼平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5.4 焦虑量表评分分析
        5.5 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分析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表
致谢

(7)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取标准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剔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一般资料
        2.3 分组治疗用药
        2.4 疗效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2.6 安全性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安全性分析
    4 不足和展望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对FD的认识
        1.2 从肝脾不调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基础
        1.3 中医对肝郁脾虚证的认识
        1.4 导师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5 肝郁脾虚的治疗
    2 FD西医病理研究机制
        2.1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2.2 内脏感觉异常
        2.3 Hp感染
        2.4 心理社会因素
        2.5 胃肠激素紊乱和脑-肠轴功能障碍
        2.6 十二指肠低度炎症、粘膜通透性和食物抗原
        2.7 环境因素
    3 四逆散加减的现代研究
    4.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治疗研究
        4.1 中医治疗
        4.2 西医治疗
        4.3 预防调护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及健脾和肝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及沿革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认识
        2.2 现代医家认识
    3 治疗
        3.1 辨证论治
        3.2 传统方化裁
        3.3 医家经验治疗
        3.4 其他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2.1 胃肠动力障碍
        2.2 内脏高敏感性
        2.3 精神心理因素
        2.4 饮食因素
        2.5 遗传因素
        2.6 肠道感染
        2.7 脑-肠轴
        2.8 其他因素
    3 临床诊断
    4 治疗进展
        4.1 药物治疗
        4.2 饮食疗法
        4.3 心理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总结
    1 基本认识
        1.1 病名研究
        1.2 病位认识
        1.3 病因认识
        1.4 病机研究
    2 诊疗思路
        2.1 健脾和胃,以固其本
        2.2 调和肝脾,调畅气机
        2.3 疏达情志,兼顾饮食
    3 辨治体会
        3.1 贯穿全局,紧扣病机
        3.2 病证结合,整体治疗
        3.3 审证选方,用方灵活
        3.4 用药严谨,善用对药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及计算依据
        2.2 治疗方法
        2.3 药物来源及煎服方法
        2.4 疗程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评价
    4 典型医案
    5 讨论
        5.1 肝郁脾虚是IBS-D的基本病机
        5.2 健脾和肝汤方解
        5.3 一般情况分析
        5.4 健脾和肝汤的疗效评价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中华IBS-PRO量表越南版翻译考核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病因及病机
        1.1.3 治疗
    1.2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1.2.1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范畴
        1.2.2 病因
        1.2.3 病机
        1.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2.5 中医药治疗
        1.2.6 中西医结合治疗
    1.3 越南传统医学对IBS的认识
        1.3.1 越南的环境,饮食及用药的特点
        1.3.2 越南传统医学对IBS的认识及治疗
    1.4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概述
        1.4.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测量
        1.4.2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
        1.4.3 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报告结构评价量表(lBS-PRO)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IBS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IBS-PRO)越南版的研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量表的授权
    2.4 量表研制的方法与步骤
        2.4.1 正向翻译
        2.4.2 综合
        2.4.3 回译
        2.4.4 文化调试
        2.4.5 预测试
        2.4.6 专家咨询
    2.5 IBS-PRO量表越南版计分方法
    2.6 现场调查
        2.6.1 对象来源
        2.6.2 诊断标准
        2.6.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7 质量控制
    2.8 资料分析方法
        2.8.1 IBS-PRO量表信度考核
        2.8.2 IBS-PRO量表效度考核
        2.8.3 IBS-PRO量表反应度考核
    2.9 结果
        2.9.1 一般资料分布
        2.9.2 量表的考核指标
        2.9.3 可操作性
第三章 临床应用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2.1 样本量的计算
        3.2.2 抽样与分组
        3.2.3 诊断标准
        3.2.4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3 研究方案设计
        3.3.1 治疗方法
        3.3.2 观察指标
        3.3.3 观察方法
        3.3.4 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学分析
    3.5 结果
        3.5.1 一般资料分布
        3.5.2 发病相关因素
        3.5.3 病程
        3.5.4 家族史
        3.5.5 IBS-PRO情况
        3.5.6 临床症状
        3.5.7 病情程度
        3.5.8 实验室检查
        3.5.9 疗效
        3.5.10 用药不良反应
第四章 讨论
    4.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量表(IBS-PRO)越南版的研制
        4.1.1 研制途径
        4.1.2 翻译的一些细节
    4.2 量表的考核
        4.2.1 信度考核
        4.2.2 效度考核
        4.2.3 反应度考核
    4.3 临床应用研究
        4.3.1 一般资料分布
        4.3.2 发病相关因素
        4.3.3 病程
        4.3.4 家族史
        4.3.5 IBS-PRO情况
        4.3.6 临床症状
        4.3.7 病情程度
        4.3.8 疗效
        4.3.9 安全性
    4.4 研究创新性
    4.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基于脑肠互动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疏肝健脾法治疗FD的研究
2 脑肠轴、脑肠互动与脑肠肽
3 脑肠互动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4 小 结

四、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胡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葛延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D]. 王淼蕾.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调神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伟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姜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D]. 刘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及健脾和肝汤临床观察[D]. 张若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中华IBS-PRO量表越南版翻译考核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阮氏明秋(Nguyen Thi Minh Th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脑肠互动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思路[J]. 汪龙德,杜晓娟,刘俊宏,毛兰芳. 中医研究, 2019(04)

标签:;  ;  ;  ;  ;  

疏肝健脾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