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及其商业精神

一本杂志及其商业精神

一、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商业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丁俊[1](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指出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付晓[2](2019)在《香港电影新浪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至1984年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二战后香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是推动香港电影第二次转型的主体力量,深刻影响了香港电影的本土化和现代化。本文以现代性作为对“香港电影新浪潮”进行整体研究的基本视角,同时运用文化身份探寻、性别政治分析和版本流变考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将“新浪潮”置于香港电影发展史的宏观脉络中,考察它的界定、发生、创新和影响。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说明选题意义。其次,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已有成果存在下列问题:对新浪潮的整体性研究欠缺,缺少界定新浪潮导演和作品的标准,对新浪潮创新性的阐释流于表面而未深入到价值内核,漠视对影片的版本考证。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研究构想并概述了可取得的创新和突破。第一章,重绘新浪潮创作图谱。界定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作品和版本,明确研究对象,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学界并未对新浪潮的导演和作品做出清晰的界定,缺乏一套学理性的评价和甄选标准,造成新浪潮的创作图谱虚焦化。对此,本章要解决三个问题:如何界定新浪潮导演?如何甄选新浪潮作品?以及如何考证新浪潮作品的原作版本?由对以上问题的解答,绘制出清晰的新浪潮创作图谱。第二章,新浪潮兴起的背景分析。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电影新浪潮脱胎于电视新浪潮,此观点注意到了两者之间的传承性,但同时它又忽视了电影工业内部在新浪潮之前的先锋探索。正是电影工业自身的发展出现了瓶颈,才给了新浪潮主流导演从“电视”跨界进入“电影”的时代契机。新浪潮的兴起,其背景应从电影和电视两方面进行分析。据此,笔者分别阐释20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先锋探索潮与电视新浪潮的探索价值,指出前者在探索路径上为后者及电影新浪潮提供了参照和导向,电视新浪潮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电影新浪潮的创作风格。第三章,新浪潮电影的现代价值阐释。过往的研究强调新浪潮之“新”在于“电影技巧的翻新”,这种表面的现象判断未能深入到价值内涵的发掘。新浪潮电影在“现代化”的物质外壳包裹下,还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电影,其“主体性”的现代价值通过“弑父”和“宿命”这两个既不同又相互关联的主题传达出来。其中,“弑父”指向忤逆“父权”的主体意识,包括追求个体命运自主和社会主体性自由;“宿命”指向欲“弑”不能的主体困境,有“困兽之境”和“无根之惑”两种体现。第四章,新浪潮电影的形式探索。新浪潮电影在审美表现上将现代化的西方电影语言本土化,形成主体性的“新浪潮美学”,它的创新体现在“半纪录”的写实新风格,“暴戾剪辑”的动作情感表现以及色彩美学的先锋实验等方面。形式上的“新浪潮美学”与新浪潮的现代价值内涵交相辉映,共同体现“人”的“主体性”。第五章,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影响研究。在制作上,阐述新浪潮首创的“美术指导”职务对推动香港电影专业化的贡献;在创作精神上,以“后新浪潮”部分核心导演的创作为例,阐释新浪潮精神的影响和传承;在类型进化上,以“卧底片”的历史嬗变为核心,论述新浪潮对主流电影类型的新拓展。结语部分,总结新浪潮的历史贡献、创新价值和启示意义。同时反思其不足:首先,在形式审美表征上,相对于“大陆第五代”和“台湾新浪潮”,缺少统一的“视觉标签”;其次,新浪潮融入主流后,强化了电影工业的商业化,使原本就式微的艺术类电影创作,处境更为艰辛。最后,期待当下香港电影“新的新浪潮”能继承并发扬“新浪潮”当年叛逆的青春本色,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再掀起一场壮阔的青春风暴!

彭艺欣[3](2019)在《《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2000-2018年涉华报道为例》文中认为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各国的主流新闻报道之中,中国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形象越来越引人瞩目。而由于西方意识形态主导并掌握着世界话语权,中国对外传播处于劣势地位,中国形象也随之处于被西方主流媒体“建构”之中。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自21世纪以来成为内地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从近年来美国媒体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成果来看,多数集中于美国报纸的涉华报道,对美国权威杂志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相对较少,对《纽约客》的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研究将以21世纪以来《纽约客》的涉华报道(2000-2018年)为例,采用话语分析以及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纽约客》政治与社会层面的涉华报道进行宏观到微观的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纽约客》上的中国形象框架,并从认知环境与认知者角度对中国形象框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对其建构的中国形象框架进行对外传播的思考。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纽约客》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本质上是对美国中产阶级媒介中国形象的一种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外传播方针策略,或有助于我国不断改善改善国际形象并提升国际地位。

易丹丹[4](2018)在《《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的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为我们提供生活中必须要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的条件,离开城市我们将寸步难行。城市传播的实质是城市文化传播,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源于城市文化的魅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大,城市文化传播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期刊中,仍然缺少一本真正的关于城市的专业期刊或者杂志,也缺乏真正的城市报道,这与当前的城市发展现状和人们渴望了解城市内涵的诉求都极不相称。1996年,《新周刊》作为一本城市杂志诞生于城市文化的土壤和语境之中,自创刊以来,《新周刊》密切关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2001年前一直以城市专题的形式对城市进行关照,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1年《新周刊》改版,将“城市”作为一个专栏固定下来,“城市”专栏立足于城市话题,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城市生活中的人、交通、空间、建筑、文化、生活方式、城市性格等等都有涉及,剖析国内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城市发展经验、致力于建构理想中的城市生活方式等等,这一个过程其实也是城市文化建构和传播的过程,因此想要研究周刊对城市文化的建构和传播意义,从《新周刊》“城市”专栏将近二十年上千篇的文章来看,它无疑是最佳的样本。本文就《新周刊》“城市”专栏2010至2017年共169期346篇专栏文章进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将这346篇文章以报道对象为标准做了分类,发现其主要从五个维度对城市文化进行建构与传播,即人的维度、城市空间维度、城市文化精神维度、城市弊端维度和建构理想中的城市五个维度的内容。通过论述这五个维度的内容,找到《新周刊》“城市”专栏对城市文化建构和传播的意义,主要从建构城市概念、彰显城市文化价值、建构城市生活方式、培养受众批判意识这四个维度来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接下来笔者对《新周刊》“城市”专栏进行了反思,找到了它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醒其在今后的报道实践中,要注重城市整体观的一致性,注意警惕过分的精英主义和理想主义、警惕过度商业考量,希望能为其他周刊的城市报道提供借鉴。

韦震[5](2018)在《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元素研究》文中提出阿伦·盖尔是澳大利亚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2017年盖尔出版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未来宣言》(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For the Future,2017),核心内容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的系统关注与阐释。盖尔本人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藏了大量“中国元素”,具有特色鲜明的“东方色彩”。盖尔继承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生态意蕴,主张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体,致力于谋求全人类的生态福祉,以保障人类文明健康永续发展。他倡导较为激进的社会转型方式,呼吁对工业文明完成超越,强调只有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与超越才能彻底消除生态危机,完成“资本逻辑”到“生态逻辑”的升级,实现生态文明。主张通过马克思主义中的激进启蒙思想摆脱全球资本主义对市场的奴役,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在实践层面,盖尔提出特色鲜明的目标:“为人类打造生态诗意家园,扩大单位家庭的生态参与度,从个人、地方社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角度创造条件让人们自由探索、发挥潜力,去追求幸福生活。(1)对于中国,盖尔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攻坚扶贫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主张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主张回到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精髓中培育中国本土的生态意识,特别突出“道”的重要生态意蕴。本文综合运用文本研读法、纵横比较研究法及深度访谈法,对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藏的“中国元素”进行了系统梳理、阐释评价、比较分析,旨在发掘其中蕴含的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益的因素与启示。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导论和五章正文,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阐释研究背景与对象、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评价、研究思路和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第一章系统梳理概括了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理论渊源。主要通过介绍盖尔本人及其学术着作,还原其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轨迹,厘清其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呈现其思想历史脉络。本章将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分为萌发期、形成期、发展期及成熟期。盖尔的生态思想不是单一维度的生态问题的总结,而是多角度、多维度综合绘制的一幅生态蓝图,既有经典马克思的思想内核,也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更有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理论新视野,且相互交织,彼此映照,融汇于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第二章,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批判意蕴。盖尔沿袭了传统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及其非理性使用的批判的传统及对真理求索的历史使命。盖尔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和欧洲文明的批判,奠定了“东方转向”的基础。第三章,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中国视野。集中论述了盖尔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要素的批判后一种未来向度的“视野重建”,为盖尔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推崇奠定了基础。核心内容包括对东方生态智慧的阐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诠释与辨析及对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期待。盖尔认为,“天人合一”目标为克服资本的奴役提供了理想路径。第四章,阿伦·盖尔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推崇。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智慧中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提炼核心生态观点,透过盖尔的视角对核心观点进行评析与解读,深度透析盖尔学术语言、价值取向中的“中国元素”,完成了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上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推崇。盖尔主张从“包容互鉴”、“开放创新”、“与时俱进”和“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汲取应对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智慧。第五章,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及启示。本章重点在于评析盖尔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局限性,阐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包含揭示了文化和文化转型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生态话语权的重构、丰富了全球生态思想资源、继承与发扬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并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局限性分为其思想中的“乌托邦”色彩及对中国考察方面的“缺陷”两方面。启示包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自主生态话语权建设、以“教育”完成对个人和社会生态责任的培育、设生态社区“共同体”、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郑薇[6](2018)在《《纽约客》杂志封面插画的艺术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纽约客》(The New Yorker)又译作纽约人,是美国最高品牌的人文性刊物,从创刊至今的92年一直采用插画这一艺术类别作为杂志封面,这使得其在杂志界脱颖而出,它的艺术性可谓在全世界独树一帜。插画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形式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该杂志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脉络产生多元化的封面插画风格。首先,本文以该杂志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对《纽约客》杂志形成整体印象;其次,从杂志封面插画的主题内容这一具体范畴进行阐述;再次,通过对杂志封面版式、杂志早期封面插画受绘画流派的具体影响体现进行分析,重点剖析该杂志主要的封面插画艺术风格,在时代发展的主线下从艺术、文化、审美、绘画技术等方面重点探讨了该杂志封面插画的艺术风格,并以消费主义、人文内涵、信息传播角度、读图时代视野四个方面进行封面插画多角度的阐述,从而梳理出该杂志封面插画的发展,并为插画发展提供一定思考价值。

汪洋[7](2018)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外部教育环境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全球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化”呼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以上的因素正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的形势也对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调查发现部分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薄弱。同样,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理念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鉴于以上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加强师范生的培养。笔者认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优秀美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体现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精神与要求,并及时发现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针对地进行改革探索,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体现美术教师“专业化”特征,以适应卓越美术教师的培养要求。笔者基于以上思考开展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八章,每章节的概要如下:绪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环境、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解读、专业研究现况出发,提出了我国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部分问题,指明了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了研究成果,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为本文提供学术研究的基础。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围绕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卓越美术教师相关认定标准进行梳理与比对,探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素质标准,调查华东地区相关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专业素质现况并做出调查结论,为后续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人才培养方向。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对教育部颁布的“卓越教师培养”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寻找未来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通过文献的比较分析,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为本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三章通过调查研究,探明我国华东地区9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现况与问题,并归纳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等问题的特征,从内因和外因出发,分析和寻找形成问题的根源,为本研究后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客观证据。第四章从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出发,同时参考课程设置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的改革理念、原则和策略。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特色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理论依据与现实改革两个方面来建构“卓越教师”视域下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格局。第五章从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出发,并参考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出专业类课程“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教学的三个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分析,力求局部验证改革理念的有效性,给未来相关院校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第六章从教师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出发,并结合了教学实践指导的相关政策,提出实践类课程“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指导的两个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研究,来部分证明改革思路的可行性,为将来同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第七章从社会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出发,分析未来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转变,尝试从标准、模式、体系、方法、资源五方面,对今后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孙平[8](2018)在《《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研究(2005-2016)》文中研究指明“生活圆桌”是《三联生活周刊》一档特色栏目,开办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本文通过对2005年-2006年栏目文章量化分析发现,该栏目以生活化视角,贴近读者和生活的选题,幽默风趣的笔触,谈论生活中新观念、新问题。栏目注重探讨现新时期都市女性的形象,展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传播“小资”生活情调。栏目插图文艺性强,语言诙谐幽默,写作手法极具个性。“生活圆桌”在发展中面临着浅阅读方式受到质疑,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流失以及自我创新不足等问题。对此,栏目应找准定位,重塑品牌优势;加快新旧媒体融合,稳抓核心受众;不断自我创新,提升栏目质量,如此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继续壮大。

张付伟[9](2017)在《话语变迁与偶像塑造:《人物》杂志封面人物的形象建构(1994-2016)》文中研究指明偶像群体承载的社会意义在于折射社会时代风貌的转变,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佐证;而作为社会文本记录者的杂志封面也是反映时代偶像变迁的重要载体。杂志对封面人物的选择及文本建构是社会嬗变的一个注脚,作为社会镜像的真实反映,偶像个体记录着社会微妙的变化。社会的转型带来了传统偶像的衰落,打破了对原有偶像的路径依赖,但新的偶像并未诞生,断层的价值体系无以凝聚社会,引导社会价值走向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本论文提出“话语变迁与偶像塑造:《人物》杂志封面人物的形象建构(1994-2016)”这一论题,希冀通过对《人物》杂志23年间封面人物变迁这一微观视角的考察,管窥9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及社会价值嬗变的脉络,并以此为社会价值观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论文以《人物》杂志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主要作了以下方面的探讨: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二章概述研究框架和研究设计,如样本的选择、变量的选取以及研究类目的构建与设定等;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封面人物分别从人物基本特征和文本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第四章则是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将《人物》封面偶像分为1994-2004、2005-2011、2012-2016三个时期,探讨其嬗变的轨迹,分析《人物》封面偶像嬗变的表征及建构方式;第五章从社会的动因五个层面探求封面偶像变迁的原因及消费主义思潮对偶像的异化作用,并反思其背后的文化危机。本论文也得出了一些结论和个人的见解。首先,《人物》封面偶像的变迁经历了从英雄偶像—消费偶像—名人偶像的演变过程。其次,通过对人物特征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发现,《人物》封面偶像群体呈现出代际轮替、地域偏态化、职业多元、学历单峰分布、女性职业身份凸显等特征;而文本特征则反映出偶像的价值取向由集体主义向个体主义转变、文本叙事框架由家国情怀转向偶像自身的格局;文本叙述模式也由宏大叙事转为偶像的深度剖析;而最终呈现的文本偶像形象也恰恰说明了传统偶像的落幕和偶像内涵从价值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第三,《人物》封面偶像的嬗变体现在不变的精英主义视角下完成了偶像由“对抗”到“和解”;在偶像快速流变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参与过程;偶像流变的过程也是偶像神化终结,人本回归的过程。《人物》对偶像的建构方式主要通过仪式化、情感力以及强烈的作者属性三个层面来完成。此外,封面偶像的变迁是多场域的,是社会转型、意识形态、人本精神、“新大众”、媒介资本五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蕴含深刻的文化根源。

兀妞[10](2017)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信自2011年由腾讯公司推出,已走过五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社交通讯工具,成为现在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的平台,汇聚了超过1000万的公众账号。传统媒体作为专业化的内容生产者,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尤其是以人民日报的表现俱佳。期刊类微信公众号数量虽然也在不断增长中,但是内容转载自传统杂志的现象较多,为扩大其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仍需根据用户需求做出相应改变和优化。另外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一直在探寻商业运营的策略,比较成功的案例是“罗辑思维”,而杂志微信公众号的变现模式多数停留在推送其杂志内容和信息的阶段,探讨三联微信公众号的商业运营和营销策略有助于为同类其他杂志借鉴和参考。《三联生活周刊》自1996年复刊至今的20年,为不断适应市场和读者需求,经历了半月刊至周刊的转变,同时也积极开创和发展新媒体平台,推进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至今,其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已拥有千万粉丝关注。本文选取了三联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推送文章内容、微信及其发展情况、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三方面梳理和分析其微信公众号自初创期、探索发展期以及融合发展时期的历史运营情况。随后将抽样所得的2016年这一发展成熟期的运营情况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推送内容策略,互动策略和营销策略这三方面来分析三联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总结出其内容策略包括设置个性专栏、高原创率、丰富的文章选题、简单明了的标题制作和符合碎片化时代用户作息时间的发布策略;其互动策略包括丰富的线上和线下活动的开展,开创了社群互动式新媒体产品app;商业运营策略包括了其精选的产品组合策略、实惠的价格策略、丰富的渠道策略和适时地促销策略这几方面内容。另外参考清博指数的数据监测结果和笔者的数据统计情况,从其传播力指数、作用于读者认知层面和作用于读者行为层面的营销和互动效果这三方面,分析发现三联微信公众号在同类型杂志中传播指数较高,在内容营销方面效果不错,可以供其他时政类杂志运营微信公众号时做以参考。但是在跟其他娱乐性周刊的传播指数和影响力相比,其微信传播的品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对此,笔者从其内容运营、关系运营和商业运营这三方面出发总结几点建议或意见,以供杂志运营微信公众号时做参考。

二、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商业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商业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香港电影新浪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理论创新
第一章 重绘新浪潮创作图谱
    第一节 新浪潮导演的界定
    第二节 新浪潮作品的甄选
    第三节 新浪潮电影版本考证
第二章 新浪潮兴起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电影先锋探索潮(1970-1979)
    第二节 电视新浪潮(1975-1980)
第三章 新浪潮电影的现代价值阐释
    第一节 “弑父”:忤逆“父权”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宿命”:欲“弑”不能的主体困境
第四章 新浪潮电影的形式探索
    第一节 “半纪录”风格的新写实
    第二节 “暴戾剪辑”的动作创新
    第三节 超越类型的先锋实验
第五章 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第一节 制作专业化
    第二节 创作精神的传承
    第三节 主流类型的新拓展
结语对新浪潮的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2000-2018年涉华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与选题说明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选题说明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国家形象相关研究述评
        二、关于新闻框架相关研究述评
        三、关于《纽约客》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不足及本文研究重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述评
        一、内容分析法
        二、话语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纽约客》涉华报道内容分析
    第一节 《纽约客》涉华报道数量与类别分析
        一、涉华报道的数量
        二、涉华报道的类别
        三、涉华报道的变化幅度
    第二节 涉华报道的常规议题分析
        一、关于持有不同政见者的报道
        二、关于环境问题的报道
    第三节 涉华报道的特稿分析
        一、数量及类别
        二、特稿评析
第二章 《纽约客》呈现的中国政治形象
    第一节 《纽约客》涉华政治报道概况
    第二节 “专制”与民主:“问题”中国
        一、西方视野下的“人权”主导
        二、中美外交关系的矛盾选择:政治立场与经济合作
    第三节 字里行间的“敌意”与“友善”
        一、“敌意”的传达:评论型文章居多
        二、“善意”的透露:经济发展的需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纽约客》呈现的中国社会形象
    第一节 《纽约客》涉华社会类特稿概况
    第二节 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与后退
        一、新闻叙事中的负面形象呈现
        二、新兴前沿的互联网社会
    第三节 审视社会发展:三大问题
        一、城市发展带来的古物破坏问题
        二、物欲至上的社会风气问题
        三、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的思考
    第一节 《纽约客》涉华报道框架
    第二节 《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特征
    第三节 《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成因分析
        一、认知环境: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二、认知者:固有印象与新闻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纽约客》内容分析编码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的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及城市文化概述
    2.1 《新周刊》“城市”专栏中城市报道的界定、缘起和地位
        2.1.1 “城市”专栏报道的界定
        2.1.2 “城市”专栏报道的缘起
        2.1.3 “城市”专栏报道的地位
    2.2 《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的基本特点
        2.2.1 选题内容多元化
        2.2.2 报道角度新锐
        2.2.3 批判变得柔和
    2.3 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建构与传播
        2.3.1 城市文化
        2.3.2 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
第3章 “城市”专栏报道建构与传播城市文化的五个维度
    3.1 人的维度
        3.1.1 关注城市中的小人物
        3.1.2 青睐当下思想前卫的新人
    3.2 空间维度
        3.2.1 城市建筑
        3.2.2 城市交通
        3.2.3 城市与生态
    3.3 文化精神维度
        3.3.1 讲述城市故事
        3.3.2 发掘城市文化标志
    3.4 问题维度
        3.4.1 问题一: 新城“千城一面”
        3.4.2 问题二: 旧城改造问题
        3.4.3 问题三: 城市生活异化
    3.5 理想维度
        3.5.1 理想中的城市归属
        3.5.2 理想中的城市样态
第4章 “城市”专栏报道中文化建构与传播的意义
    4.1 建构城市概念
        4.1.1 创造城市概念
        4.1.2 塑造城市新形象
    4.2 彰显城市文化价值
        4.2.1 引导受众关注城市
        4.2.2 打造城市文化符号
        4.2.3 培养城市文化认同
        4.2.4 实现城市文化增值
    4.3 建构城市生活方式
        4.3.1 打造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渲染宜居文艺的艺术氛围
    4.4 重视培养受众批判意识
        4.4.1 对人及生活的思考
        4.4.2 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4.4.3 对旧城文化保护的思考
        4.4.4 对公民精神的培养
第5章 《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反思
    5.1 对“城市”专栏本身的再认识
    5.2 对城市与生活的再认识
    5.3 对文化传播的再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对象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及不足
        一、论文创新
        二、论文不足
第一章 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理论渊源
    第一节 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述
        一、盖尔简介
        二、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
        三、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
        四、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
    第二节 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欧洲文明的虚无性与侵略性
        二、西方工业文明与全球性生态危机
        三、生态环保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四、资本主义制度与苏联模式的弊端
    第三节 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渊源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生态哲学及生态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拓了理论新视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批判意蕴
    第一节 盖尔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一、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批判
        二、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应用的批判
        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精英”及教育的批判
        四、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第二节 盖尔生态危机批判理论
        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四、对异化消费方式批判
    第三节 盖尔对虚无主义的批判
        一、需要克服虚无主义的原因
        二、虚无主义对生态的破坏
        三、如何超越虚无主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视野
    第一节 盖尔视野下的东方生态智慧
        一、李约瑟:盖尔关注东方传统生态文化的引路人
        二、聚焦中国之前:盖尔早期对苏联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三、多维观照之下:盖尔描述的东方生态文化特点
    第二节 盖尔视野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
        二、对中国生态文明基础理论辨析
        三、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的契合度
    第三节 盖尔对中国生态文明的期待
        一、文明形态的交替与更迭:对欧洲文明的超越
        二、生态话语权重构的主导者: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三、中国生态文明意境:幸福、自由与文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伦·盖尔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推崇
    第一节 盖尔对儒家生态思想的推崇
        一、儒家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盖尔对儒家生态思想的价值评析
        三、盖尔对儒家生态思想的吸纳与传播
    第二节 盖尔对道家生态思想的推崇
        一、道家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盖尔对道家思想生态的价值评析
        三、盖尔对道家生态思想的吸纳与传播
    第三节 盖尔对佛家生态思想的推崇
        一、佛家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盖尔对佛家生态思想的价值评析
        三、盖尔对佛家生态思想的吸纳与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及启示
    第一节 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评析
        一、理论价值
        二、局限性
    第二节 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启示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念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方向
        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坚持自主生态话语权建设
        五、以“教育”实现对个人和社会生态责任的培育
        六、建设生态社区“共同体”
        七、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
        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阿伦·盖尔与笔者邮件目录
    附录二 阿伦·盖尔的简历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6)《纽约客》杂志封面插画的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研究背景
    国内外研究现状
    概念厘定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课题创新点
第一章 《纽约客》杂志的概述
    1.1 杂志的概况
        1.1.1 《纽约客》的诞生
        1.1.2 中流砥柱——杂志编辑水平
        1.1.3 独树一帜——杂志艺术之美
    1.2 杂志的地位及影响
        1.2.1 美国国家杂志奖常客
        1.2.2 理性的教化与启迪
第二章 《纽约客》封面插画主题表现内容
    2.1 热门话题的讽刺调侃:凸显杂志主旋律
    2.2 “圣诞节”主题:暗示社会现状
    2.3 日常生活:展现中产阶级状态
    2.4 争相效仿的“纽约城”:暗示以“自我”为中心
第三章 《纽约客》杂志封面插画风格的表现形式
    3.1 慢节奏理念的封面设计
        3.1.1 永恒的瑞·埃尔文版式
        3.1.2 读者老友——尤斯塔斯形象标识周年庆
    3.2 《纽约客》杂志早期的封面插画受绘画流派影响的具体表现
        3.2.1 新艺术风格的运用
        3.2.2 立体主义风格的运用
        3.2.3 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重要影响
    3.3 夸张的漫画风格封面插画与时代精神
    3.4 顺应时代发展的数字化插画风格与情感化设计
    3.5 动态封面插画在电子杂志的运用
第四章 《纽约客》杂志封面插画的多角度解读
    4.1 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女性封面插画
    4.2 人文内涵与杂志封面插画
        4.2.1 人文内涵的解读
        4.2.2 杂志插画家:桑贝与洛克威尔
    4.3 信息传播角度下新闻漫画式封面插画的特点
        4.3.1 新闻漫画式封面插画的优势
        4.3.2 新闻漫画式封面插画的弊端
    4.4 读图时代下杂志封面插画的艺术情感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研究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案例研究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第一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与现状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
        一、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对卓越美术教师的相关认定
        二、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理想美术教师的理解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培养目标
    第二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分类
        二、“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结构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素质标准
    第三节 华东地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现况调查
        一、调研说明
        二、调查量表设计
        三、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能力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态度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改革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指导文件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第二节“卓越教师”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政策指导文件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三、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四、思考与启示
    第三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
        一、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二、英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三、德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四、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五、思考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表征
    第二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实施的问题表征
    第三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问题归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外在归因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内在归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诉求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原点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基础
        三、“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二、“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一、方案制定的依据与标准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
        三、培养模式的设计
        四、课程的具体设置
        五、培养计划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意义性学习”理论
        二、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学科综合探究取向的《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作品鉴赏》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
        四、《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社会文化议题探究取向的《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五节 美术教育情境模拟取向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反思性实践”理论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项目实践与教研反思取向的《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实习》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校外资源合作取向的《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场馆美术教育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一、当代社会的全面变革
        二、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面对的挑战
        三、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方向
        四、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愿景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成效
        二、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三、未来研究方向
        四、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致谢

(8)《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研究(2005-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联生活周刊》的栏目设置与生活圆桌栏目
    第一节 《三联生活周刊》的栏目设置
        一、新闻时事类栏目:及时报道各领域热点新闻
        二、文化艺术类栏目:专注于文艺界前沿动态
        三、生活服务类栏目:提供实用性生活资讯
        四、个人专栏:提供专业的意见或见解
    第二节 《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
        一、生活圆桌栏目内容定位
        二、作者、编者、读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内容研究
    第一节 生活圆桌栏目的选题分析
        一、生活圆桌栏目选题分类
        二、生活圆桌栏目的选题特点
    第二节 生活圆桌栏目的内容特色
        一、话题鲜活,多侧面展现都市新女性形象
        二、立足都市,剖析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
        三、观察生活,传播小资阶层的生活情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编辑特色
    第一节 生活圆桌栏目插图运用
        一、生活圆桌栏目插图运用的历史沿革
        二、插图之于生活圆桌栏目的作用
    第二节 生活圆桌栏目语言运用
        一、口语化的大众语言
        二、诙谐幽默的语言
    第三节 生活圆桌栏目写作个性化
        一、个人笔调,展现鲜明个性
        二、以小见大,揭示文章主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发展建议
    第一节 生活圆桌栏目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浅阅读方式受到质疑和批评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流失压力
        三、栏目自身内部创新动力不足
    第二节 生活圆桌栏目发展建议
        一、找准栏目定位,重塑品牌形象
        二、抓住核心受众,扩大受众范围
        三、注重栏目创新,提升栏目质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话语变迁与偶像塑造:《人物》杂志封面人物的形象建构(1994-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不足和本文研究重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二、人物形象的测量
        三、类目的构建与设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物》封面偶像的变量统计分析
    第一节 封面偶像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一、性别:女性职业形象凸显
        二、区域:偶像地域分布偏态化
        三、年龄:偶像代际轮替显着
        四、职业:从单一到多元化呈现
        五、学历:学历结构单峰分布
        六、人物关系:由“亲”向“疏”过渡
    第二节 封面偶像的文本内容分析
        一、信源:信源标准化显着
        二、价值倾向:由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主义
        三、文本框架:由家国情怀到偶像自我呈现
        四、叙述模式:由宏大叙事转为深度剖析
        五、呈现形象:偶像具有人格化倾向
        六、人物特征:由价值理性走向工具理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物》封面偶像的形象变迁
    第一节 封面偶像的历史演变
        一、1994-2004:主流价值观下的英雄偶像
        二、2005-2011:消费主义思潮下的消费偶像
        三、2012-2016:多元价值视阈下的名人偶像
    第二节 封面偶像嬗变的表现趋向
        一、偶像的呈现视角:由“对抗”到“和解”
        二、偶像的建构过程:从“被动”到“主动”
        三、偶像的终结路径:由“神化殒落”到“人格回归”
    第三节 封面偶像的建构特征
        一、以仪式化创造偶像知名度
        二、以情感力提升偶像吸引力
        三、以作者属性强化偶像识别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物》封面偶像演变的场域作用与历史反思
    第一节 偶像变迁的多场域互动机制
        一、社会转型力量的动态驱使
        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劝化
        三、“人本精神”的归位
        四、“新大众”的话语诉求
        五、媒介资本因素的浸染
    第二节 偶像变迁的文化反思
        一、偶像的变迁与异化
        二、偶像祛魅背后的文化危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3.1 关于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效果的相关研究
        3.2 《三联生活周刊》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4.1 内容分析法
        4.2 文献分析法
    五、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1章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1.1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1.1.1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的界面设置
        1.1.2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设置
    1.2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2.1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的初创期
        1.2.2 《三联生活周刊》与其微信公众号融合发展期
        1.2.3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的成熟运营期
第2章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
    2.1 推送内容分析
        2.1.1 推送内容
        2.1.2 推送时间
        2.1.3 转载文章来源
    2.2 内容策略:以高质量原创内容为重
        2.2.1 以《三联生活周刊》母媒为支撑
        2.2.2 特色的专栏设置
        2.2.3 符合微信传播的编辑方式
    2.3 互动策略:创造互动点和积极构建社群
        2.3.1 沙龙式讲座——三联阅读汇
        2.3.2 社群聚合式——松果生活
    2.4 营销策略:深刻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
        2.4.1 产品(Product)组合策略
        2.4.2 价格(Price)策略
        2.4.3 渠道(Place)策略
        2.4.4 促销(Promotion)策略
第3章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的效果
    3.1 微信传播指数(WCI)
    3.2 引起受众认知层面的变化
    3.3 引起受众心理和态度层面的变化
    3.4 引起受众行为层面的变化
        3.4.1 购买行为
        3.4.2 互动效果
第4章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建议
    4.1 内容运营
        4.1.1 培养编辑的互联网思维
        4.1.2 富媒体应用
        4.1.3 “碎片化”阅读
    4.2 关系运营
        4.2.1 尊重用户体验
        4.2.2 扩大其活动覆盖度
        4.2.3 组建微信群
    4.3 商业运营
        4.3.1 “软文”推广
        4.3.2 加强用户数据管理和分析
        4.3.3 内容付费
结语
附录
    附录1 抽样文章
    附录2 微信传播指数计算方式
    附录3 清博指数期刊榜榜单数据情况统计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商业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2]香港电影新浪潮研究[D]. 付晓. 南京大学, 2019(01)
  • [3]《纽约客》呈现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2000-2018年涉华报道为例[D]. 彭艺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4]《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的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D]. 易丹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阿伦·盖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元素研究[D]. 韦震. 海南师范大学, 2018(12)
  • [6]《纽约客》杂志封面插画的艺术风格研究[D]. 郑薇. 苏州大学, 2018(01)
  • [7]“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D]. 汪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研究(2005-2016)[D]. 孙平.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9]话语变迁与偶像塑造:《人物》杂志封面人物的形象建构(1994-2016)[D]. 张付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10)
  • [10]《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效果研究[D]. 兀妞.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一本杂志及其商业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