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移动号码携带技术

无限移动号码携带技术

一、无限制移动号码携带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樽[1](2021)在《基于WebRTC的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线下活动被都迁移至云上,本文顺应了这种趋势,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RTC的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该系统是云通信系统的子系统。云通信系统包括负责调度管理终端用户的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负责管理调度员信息、终端信息、组织架构的云通信管理平台和分配给个人用户的云通信终端三部分。因云通信系统工作量巨大,需团队多人协作完成,故本文研究云通信系统的调度管理子系统,即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本文设计并实现的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包括通信模块、终端信息管理模块、终端用户调度模块和辅助功能模块。其中通信模块包括点对点通信、群组通信、短消息通信;终端信息管理模块包括通讯录和调度组管理、一键报警管理、图文信息管理;终端用户调度模块包括调度用户列表管理、用户调度、围栏报警管理;辅助功能模块包括屏幕录制、用户登录鉴权,辅助功能方便调度员进行操作记录并提升数据交互的安全性。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的核心是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Web端,在SIP服务器和云通信管理平台的配合下,完成上述功能。此外,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通过配置文件获取不同的SIP服务器和云通信管理平台的地址配置信息,支持多服务器负载均衡,增加了系统稳定性。本文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非功能测试,结果表明功能实现符合预期,支持多服务器一键打包部署、CPU和内存使用量占比合理。本文对通信方式进行创新,基于WebRTC封装了 SIP协议,提升了低网络带宽下的通信质量。为用户提供了基于B/S架构的支持中英双语的跨平台多用户调度服务。但本文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无法实现自定义调度操作,如周期性音视频会议;音视频会议支持的用户数较少。

何水龙[2](2021)在《网络直播平台安全漏洞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参与网络直播活动的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直播平台在用户的娱乐、工作、学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直播平台给用户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时刻威胁着用户及直播厂商的合法权益。现有的针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研究有很多,但针对网络直播平台安全问题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在对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漏洞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兼具创新性和普适性的安全漏洞问题—基于陌生人聊天功能的主播推广安全漏洞问题和基于共同联系人功能的群体用户关系泄露安全漏洞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以YY和抖音两个主流直播平台为研究对象,对这两种安全漏洞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了其危害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大量网络直播软件的安全分析,发现了一种在用户聊天功能中利用陌生人聊天功能进行非法主播推广的安全问题。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一些流行的社交媒体软件的用户聊天功能进行了安全分析,然后选择YY网络直播(中国最大的网络直播平台之一)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通过YY网络直播平台的用户聊天功能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用户推广的方法。提出基于主播印象标签的偏好学习方法,用于筛选目标用户,并向被挑选的用户批量发送直播间链接。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用户聊天功能向陌生人批量发送直播间链接的方法是实际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主播推广效果。主播推广安全漏洞会导致主播之间的恶意竞争,危害直播厂商以及合法主播的正当利益,为了减少其危害,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漏洞修复方案。(2)通过对一些社交软件(包含一些直播软件)的共同联系人功能的分析,发现了一种基于共同联系人功能的群体用户关系泄露安全漏洞。以中国最知名的短视频软件及直播软件之一“抖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共同联系人功能存在的泄露用户隐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群体用户的漏洞利用和攻击方法,使群体中某些用户设置不允许通过手机号找到自己的功能失效,攻击者可以利用已知的群体用户的手机号码和群体用户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这些用户的抖音账号。攻击者在获得群体中尽可能多的用户的抖音账号后,可以对这些用户相互之间的关注信息、通信录信息、视频点赞和评论信息进行收集,并利用这些信息计算群体用户之间的关系,为发起进一步的有效攻击提供一定的辅助。提出了描述用户关系的两个指标—亲密度和群体活跃度,并给出了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现实社会中真实群体的实验,验证了用户关系计算的有效性,分析了对用户所造成的安全威胁,并给出了安全防范建议。

李云飞[3](2021)在《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航空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飞机帮助人类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互联网直接让人类跨越了时空维度。如今,民航已经成为许多人首要的交通选择,人们对于空中机舱上的服务体验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不仅机组人员需要更简便、稳定、可靠的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乘客们也对音频网络系统的有了更多娱乐、多样化的需求,而原有的传统客舱音频网络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习惯于日常生活多种多样互联网娱乐体验的需求,因此如何研制出更能贴近人们专业和娱乐需求的音频网络架构已经成为了客舱生成商和系统研发商的迫切任务。但是由于飞机设备设计的高安全可靠的极致要求,需要去完成理论模拟仿真、模拟软件系统试制分析、实体机载性能测试、长期循环验证等步骤,其结果是过程时间周期长、投入大。之前的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仍然搭建在传统总线技术上,它的网络工作方式仍然使用电路交换传输数据,带宽和扩展性都有限,而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的革新,如基于以太网的交换技术、光纤技术等的航空应用,以及网络优化、语音编解码等技术的成熟,为将相关技术如基于分组交换的VOIP网络通话技术应用到音频网络内话系统中去提供了可能。本文就将思考将目前发展正盛的基于SIP协议的软电话技术协议栈应用到民航客舱音频网络系统的设计中去,实现一套应用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模拟软件系统,分析其性能优缺点,为航空设备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所做的工作就是完成飞机设备设计步骤中的模拟软件系统试制分析步骤,以民航客舱为背景环境,吸收利用互联网发展中相关技术优势,思考转化应用到民航领域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上,设计并实现一套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软件系统。本文将在分析阐述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软件系统发展的背景和需求上,思考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和适用性后,对客舱音频网络涉及到的核心功能如客舱内话广播及其应用场景进行详细需求分析,然后给出通信技术应用到民航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上的架构和功能详细设计方案,并按照以上技术方案编写实现了本模拟软件系统。在本文的最后在普通PC搭建的LINUX的环网环境上,测试本文完成的模拟软件系统,通过对系统核心功能的通话时延性能分析,验证得出分组交换VOIP通话技术应用到客舱环境的可行性。

张晓明[4](2020)在《基于uni-app和Android的学生手机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在青少年学生人群中的不断普及,这使得青少年学生们通过移动智能设备接触移动网络的普遍性和低龄化趋势日益提高。同时,在移动智能终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内容信息,自控能力低、善恶判断意识不足的中小学生群体很容易被互联网负面信息环境所包围。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和侵害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给学校、家长增加了管教学生的成本和负担。目前绝大部分家长都出于随时关注孩子安全和沟通的需要,不得不为学生配备智能手机。但学校通常采用没收、上交等强制手段,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从而出现学生“用”、家长“忧”、学校“管”三方矛盾,导致三者间的管理、沟通等问题频出。为解决孩子、家长和学校围绕使用移动智能设备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及家庭矛盾问题。我们通过设计与实现学生手机管控系统,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心学习,同时引导学生绿色、健康、合理的使用智能手机。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孩子、家长、学校三方围绕学生学习和生活期间如何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的实际调研情况,对学生手机管控系统的常规及核心功能需求进行一定量的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该系统平台、管控客户端、被管控客户端的功能架构设计及相应核心功能实现等工作。(2)根据学生手机管控系统的需求调研情况,为了方便家长及学校使用。需要将管控端产品发布至H5及We Chat小程序等相关应用程序平台中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人研究并使用uni-app完成管控端产品的研发及部署工作。(3)研究并使用Flutter前端UI框架,在Flutter框架Android插件机制的基础上,完成学生手机管控系统Android平台中最为核心的后台进程保活及学生手机实时或定时管控策略的执行。同时为了提高Android数据安全性,使用Flutter框架Android插件机制完成底层加密库研发工作。

吴文超[5](2020)在《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发生的变革对于移动运营商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的工作目标。10月31日,在2019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工信部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共同宣布5G正式商用,通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年1 1月1 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携号转网服务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仅2个月之隔,2020年中国移动1、2月份运营数据显示,移动业务用户数打破连续多年大幅增长记录,突然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这在公司经营史尚属首次。面对美好的市场前景、急转直下的市场和新的政策环境,移动运营商如何迅速调整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巩固市场地位,就成了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以X市移动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实施携号转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法得出携号转网热指分析携号转网背景下移动用户的真实需求,结合营销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移动业务套餐设计过于复杂,宽带质量不佳,产品同质化严重;新老用户权利失衡,定价策略落后,增值业务发展滞后;线上营销渠道功能重复,线下营销渠道服务质量不一;营销方式简单,5G用户占比低。随后使用PEST和SWOT分析法对X市移动公司当前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国外运营商的营销经验和4P营销理论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策略提出了如下优化建议:一是产品策略要简化移动业务套餐资费设计,提升固网宽带产品口碑,推广多业务融合产品,通过家庭成员间的链接提升用户黏性,针对低端用户可与虚拟运营商合作推出新产品;二是价格策略不参与新用户低价恶性竞争,重视老用户和融合业务用户权益,努力向用户传递在网时间越长优惠越大的理念,发展增值业务,丰富会员内涵,培养老用户的新消费习惯,提升经营效益;三是渠道策略应重新整合营销渠道,既要重视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公司品牌传播和影响力,又不能忽视10086网上营业厅的持续品牌塑造价值和新用户的快速转化能力,线下自有营业厅要逐步升级为5G体验营业厅。四是促销策略要树立通过营销促进服务提升和业务增长的思维,营销活动设计上要以丰富用户体验为核心,注重用户参与感、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有温度,可以依托会员体系和公众微信号开展更多针对会员的营销活动,为无5G手机用户提供购机补贴等,引导4G用户向5G用户迁移。在携号转网政策出台的背景下,本文针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4P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了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希望可以帮助X市移动公司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彦羽[6](2020)在《国际人权法视域下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两架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大厦,如同电影般的灾难场景令世人震惊。随后,美国主导北约启动共同防御条款发动反恐战争。联合国通过第1373号决议要求成员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全球反恐掀起高潮,各项反恐法律、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强政府权力打击恐怖主义。然而,国际社会很快意识到,在美国反恐影响下,部分国家的反恐措施危及到基本人权,美国的无限期拘留、英国的限制令、甚至联合国安理会制定的资产冻结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权原则。9·11过去十九年,美国反恐不仅没有彻底消灭“基地”组织、塔利班,反而催生了更多的矛盾。中东地区政局不稳,无数平民于战火中丧生。欧洲宗教冲突加剧,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隔阂加深。国际社会逐步达成共识:不惜一切手段的反恐必将越反越恐,反恐必须坚持尊重人权、基本自由和法治。论文以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为研究对象,从国际人权法的视域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在研究内容上,选择与人身自由权、财产权、隐私权有密切联系的羁押、搜查扣押冻结、监听几种刑事强制措施,围绕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对基本权利的干预,以及如何在国家安全与人权保障之间平衡进行研究;在研究思路上,论文遵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法解释学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方法。首先,论文对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出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本质属性,并重点研究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对人权的干预及人权对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规制。由此得出,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之间相互制约且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论文从人权法视角深入剖析几种具体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之间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9·11后,在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的关系中,存在降低羁押法定要件、强调预防性、对外国人采取无庭审拘留,不确定拘留等突出问题。在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的关系中,呈现出公共场所反恐搜查常态化、搜查扣押加剧种族歧视,安理会冻结制度不符合财产权保障的法律要求等问题。在反恐监听与隐私权的关系中,表现出混肴侦查监听与情报监听、降低隐私权保障标准、模糊监听范围、区别对待本国公民与外国人等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了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冲突。再次,论文从人权法视角,以人权保障的价值、准则、目标为出发点,寻求解决上述冲突的方案,为具体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合理扩张提供有效路径。在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的关系中,应明确不同类型羁押的认定标准,完善反恐战争中人身自由权保障的法律规范,对外国人坚持平等与不歧视的原则。在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的关系中,必须坚持程序机制、限制搜查扣押中的自由裁量权,完善联合国安理会的资产冻结制度。在反恐监听与隐私权的关系中,必须厘清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关系、确定反恐监听中隐私权保障原则、明确反恐监听的隐私权保障界限、制定或完善外国人监听立法。复次,论文对我国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展开研究,分析了我国羁押、搜查扣押冻结、监听在反恐中的具体适用及差异性,并提出构建反恐未决羁押制度、将搜查扣押冻结定性为强制措施、完善宪法的隐私权防御功能、细化反恐立法等建议。最后,论文给出研究结论和启示。9·11后,主要国家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由限权到授权理念转变背后是国家在安全与自由之间价值博弈的结果。反恐刑事强制措施降低证据标准、扩大适用范围、简化法定程序,这些变化符合西方国家反恐需求,与此同时,人权法的确立及人权理念的根植确保了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授权免于失控。反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反恐执法必须遵守人权法,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不可克减原则、比例原则、平等和不歧视原则等人权原则,在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倡导文明相容的人权观且立足于本国的反恐形势和法治水平。

黄靖茹[7](2019)在《LTE-R架构与组网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系统是铁路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承载了铁路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故障预警、险情通告、应急救援等任务。目前GSM-R向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R演进已是大势所趋,旨在针对铁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铁路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大带宽、高数据速率、低传输时延的优势,实现IP化、宽带化、软件可定义的泛在覆盖移动通信网络,承载语音、数据、图像、视频、控制信息等多种业务,进一步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提高运营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因此定义明确的LTE-R系统架构,设计铁路专用通信业务模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围绕此目标,本文做了以下工作:首先通过对3GPP中LTE、IMS、MCx系列协议进行研究,以LTE-R系统及功能需求规范为依据,参考借鉴公网LTE架构与业务模式,提出基于MCx框架的LTE-R基本逻辑架构与协议架构方案,针对其需求、功能和协议参考点进行论证说明。之后着力解决在LTE-R架构中实现铁路专用通信业务的三大关键问题:根据LTE-R中业务场景和需求,在GSM-R现有业务和3GPP已定义业务的基础上,以组呼业务功能为研究重点使用时序图、SDL图进行流程方案设计,优化了在LTE-R中业务应用优先级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基于人员和基于位置的组呼方案与结构化程序设计图;围绕LTE-R业务的实现与工程实施,提出LTE-R编号计划,用于解决业务的路由寻址问题,保证了码号资源的充足性与向后兼容性;通过对LTE-R应用层组网和业务漫游策略的分析,设计用户在漫游场景中业务注册与路由方案,为列车长距离跨路局的特殊业务场景中业务的全局实现提供理论支持。最后围绕LTE-R架构和业务的设计,进行服务器端组呼业务模块的开发与实现,包括组呼发起、释放、话权抢占、位置上报等功能的架构设计和流程信令定义,符合LTE-R编号计划中对区域、用户、设备和业务配置的要求。基于LTE-R系统与功能需求,提出系统业务功能与性能评估体系,并依托LTE-R试验段的场外测试环境,进行架构、流程、编号及业务性能的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MCx业务实现与LTE-R功能需求的一致性,并通过呼叫建立时延、端到端语音传输时延、话权抢占时延等性能指标证明本文系统架构与方案设计的有效性。

王磊[8](2019)在《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是创新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生产资料。习近平同志关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讲话中提到:“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要加强政策、监管、法律的统筹协调,加快法规制度建设。要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个人数据是大数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健全对于个人数据的利用规则和保护路径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平衡个人信息的权益保护与促进商业发展和创新是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尽管现阶段对于数据的权利范围尚存在争议,但无论是学界还是产业各方都对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对于个人数据来说,一方面通过对个人数据的个性化分析为数据主体带来了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数据与数据主体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在个人数据商业化过程中很容易跨过侵犯用户隐私的红线。同时对于数据产业的各方经营者来说,以平台为例,由于数据权益现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相对明确的保护范围,甚至对是否认定为法定权利都存在争议,因此带给平台以及整个数据产业极大的不确定性,进而现实中存在数据相关的商业利益无法保障以及司法实践对数据及个人信息的保护无法有效适用相关法律的情况。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个人数据进行界定,通过各学科对于数据与信息的认识,来解答如何界定法学视角下数据与信息的概念问题。法学视角下对于数据和信息的概念,从最初的公法向私法延伸,并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跨多个学科的综合体,与个人数据相关的权益更是成为影响个人安宁、企业发展、国家安全的一组权利束。本文通过探讨个人数据与大数据、隐私、数据库以及知识产权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定本文个人数据的范畴。个人数据在商业开发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一步进行分类,比如敏感的个人数据、公开的个人数据、特殊的个人数据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在商业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也不尽相同,并且个人数据在商业利用过程的每个环节,也就是在数据利用过程中的各个行为阶段,也区分不同主体的不同注意义务和管理责任。个人数据的商业化应当考虑在开发过程中产业链条中的各方主体所发挥的作用与贡献,进而解决数据主体、数据开发者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并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数据保护的保护框架的理论进路。考虑到个人数据与数据主体人格利益紧密关联的特性,对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应当以不侵犯数据主体隐私为前提,并充分尊重现有法律保护框架。对于个人数据的保护,也需要考虑数据开发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数据价值挖掘的贡献。个人数据的价值,由海量的数据主体复合而成,每个数据主体都提供了相应的价值,同样对于数据开发者来说,其商业化利用的过程是发现并挖掘其背后价值的过程。对于个人数据保护,应当从对个人数据进行利用的不同行为和不同场景出发,在符合个人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考量。在现阶段数据权利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数据权益纠纷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保护,并在数据权利范畴确立后,可以借鉴知识产权法体系中的邻接权理论,从保护产业投资与劳动成果出发,来回应数据所包含的权利束中权益复杂化的情形,并进一步明确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过程中各方的权利边界。

朱健[9](2019)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证比对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实名制的展开,酒店、网吧、银行等行业加大了验证来客身份信息的需求,交通、公安等传统上需要严格验证人员信息的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人证比对的手段。传统上通过身份证阅读器比对身份证以及手工标记特征训练人脸分类器的方式不适用于移动部署和无限制场景的需求。近年来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发展使得移动手机的计算能力越来越高,手机摄像头的分辨率也越来越清晰,并且深度学习的不断进步也提高了在复杂环境下实现人脸比对的能力。本文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证比对系统,该系统搭建运行在Android移动手机,利用手机摄像头获取身份证和持证人图像,提取身份证号码和人脸信息,进行身份证信息验证和人脸比对。主要完成了3个工作:首先,研究并实现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身份证号码识别算法。根据身份证号码相对位置,在拍摄过程中截取身份证号码区域图像;然后根据身份证的颜色和纹理信息进行图像的单通道提取,边缘信息采集和号码轮廓提取;针对拍摄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和身份证倾斜状况进行噪声处理以及图像的矫正;接着通过垂直投影方法剪切得到单个号码图像;最后利用改进LeNet-5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身份证号码的训练和识别。其次,研究并实现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比对算法。该算法利用方向梯度直方图方法获取身份证人脸和持证人人脸;然后通过仿射变换进行人脸对齐;再通过对NN1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合理调整,优化网络结构和参数以提高准确率和实时性,将对齐人脸图像训练生成一组人脸编码向量;最后计算两组人脸特征向量的相似度来进行人脸比对。最后,在移动手机上实现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证比对原型系统。经过实验表明,身份证号码识别算法成功率达到99.1%,单次实现身份证号码识别仅需0.156秒;实现单次身份证人脸和持证人人脸的比对仅需0.72秒,识别成功率达到99.71%;整个人证比对过程不超过2秒,完全满足实际使用中对人证比对系统鲁棒性,实时性和稳定性的需求。

郭凯[10](2018)在《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硅基波导具有导光能力强、器件尺寸小、制备工艺成熟、成本低廉、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高度兼容等优点;基于硅基波导设计的各种光子器件是集成光路重要组成部分,可在硅基芯片上实现光学信号处理、光学逻辑门、全光通信等功能。特殊地,硅基波导具有高非线性系数和可控色散特性,可作为四波混频效应非线性介质实现各种非线性光学功能。其中,基于受激四波混频效应的非线性波长转换/多点广播是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关键技术;基于自发四波混频效应的相关光子对光源是量子光学系统的核心器件;两者结合可满足高维度量子密钥分配系统的应用需求,是高安全性、高稳定性芯片集成量子通信系统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主要针对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及应用展开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色散/非线性系数对四波混频效应的影响、四波混频效应的精准建模、实现宽带四波混频效应的技术方案、相关光子对光源的噪声抑制、相关光子对重复频率/光谱亮度的提升等五个关键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集成光路的研究意义,论述了硅基波导基本结构和制备方法,分析了四波混频效应基本原理和关键参数,重点回顾了四波混频效应经典光学领域应用(非线性波长转换/多点广播)和量子光学领域应用(相关光子对光源)的研究进展,论证了硅基波导实现四波混频效应应用的优势。首次建立了硅基波导全矢量非线性传输模型,并通过非线性波长转换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多泵浦四波混频效应全矢量耦合波方程,并通过非线性多点广播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普遍采用的标量近似模型会造成硅基波导非线性系数的错误估计;通过全矢量模型修正有效模场面积定义可保证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理论研究的准确性。针对宽带非线性波长转换/多点广播应用需求,理论研究了条形硅基波导横截面几何尺寸/折射率分布对色散特性的影响;制备了三氧化二铝镀层-二氧化硅包层条形硅基波导样品、二氧化硅包层纵向双狭缝条形硅基波导样品;通过非线性波长转换实验验证了上述波导结构实现通信波段光谱平坦近零反常色散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条形硅基波导横截面结构,不仅能增加经典光通信信号和量子密钥非线性波长转换的工作带宽,还能拓宽连续光泵浦相关光子对光源的调谐范围。分析了基于硅基波导自发四波混频效应的相关光子对光源噪声来源/抑制方法,提出了利用光子晶体光栅耦合器抑制硅基波导自发拉曼散射噪声的技术方案;实验搭建了连续光/脉冲光泵浦条形硅基波导时域随机/时域可辨相关光子对光源,实现目前相关研究领域同步-伪同步比最高纪录673/1220;实验测量了预报二阶相关系数并定标了相关光子对光源单光子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带通滤波器抑制噪声可实现高同步-伪同步比相关光子对输出;硅基波导非线性损耗和探测器饱和是制约相关光子对光源输出重复频率提升的主要原因;窄带滤波无法提高相关光子对光源输出光谱亮度。利用硅基微环腔窄带滤波和非线性增强特性,搭建了高光谱亮度连续相关光子对光源;实验验证了硅基微环腔非经典双稳态现象;提出了主动制冷温差补偿实现硅基微环腔谐振波长锁定的技术方案;提出了提高微环腔相关光子对光源重复频率和光谱亮度的品质因数优化准则;制备与国际通信协议频率间隔标准相匹配的硅基微环腔样品并实现了多通道相关光子对输出;比较了联合光谱强度和非预报二阶相关系数的频域相关态纯度定标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主动制冷温差补偿法可以保证硅基微环腔相关光子对光源长时间稳定工作;提高内品质因数、设计最优外品质因数是提高微环腔相关光子对光源重复频率和光谱亮度的有效方法;连续光泵浦硅基微环腔自发四波混频效应可以实现相关光子对光学频率梳输出。

二、无限制移动号码携带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限制移动号码携带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RTC的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WebRTC的发展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前端相关技术介绍
        2.1.1 VUE框架介绍
        2.1.2 Vue-Router概述
        2.1.3 Vuex概述
        2.1.4 IndexedDB
        2.1.5iView
        2.1.6 Vue-i18n
    2.2 WEBRTC相关技术介绍
        2.2.1 SIP协议
        2.2.2 WebRTC概述
        2.2.3 WebSocket概述
        2.2.4 Socket.io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应用场景
    3.2 功能需求
        3.2.1 通讯录和调度组管理
        3.2.2 图文信息管理
        3.2.3 点对点通信
        3.2.4 群组通信
        3.2.5 短消息通信
        3.2.6 围栏报警管理
        3.2.7 一键报警管理
        3.2.8 调度用户列表管理
        3.2.9 用户调度
        3.2.10 屏幕录制
    3.3 非功能需求
        3.3.1 平台可配置化
        3.3.2 多服务器一键部署
        3.3.3 平台编码和性能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软件架构
    4.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2.1 通信模块
        4.2.2 终端信息管理模块
        4.2.3 终端用户调度模块
        4.2.4 辅助功能模块
    4.3 接口设计
        4.3.1 HTTP接口
        4.3.2 WebSocket接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类设计
        5.1.1 全局组件
        5.1.2 通信类组件
        5.1.3 终端调度组件
        5.1.4 终端管理组件
    5.2 通信模块
        5.2.1 点对点通信
        5.2.2 群组通信
        5.2.3 短消息通信
    5.3 终端信息管理模块
        5.3.1 通讯录和调度组管理
        5.3.2 一键报警管理
        5.3.3 图文信息管理
    5.4 终端用户调度模块
        5.4.1 调度用户列表管理
        5.4.2 用户调度
        5.4.3 围栏报警管理
    5.5 辅助功能模块
        5.5.1 屏幕录制
        5.5.2 用户登录鉴权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策略
    6.3 功能测试
        6.3.1 点对点通信测试
        6.3.2 群组通信测试
        6.3.3 短消息通信测试
        6.3.4 通讯录和调度组管理测试
        6.3.5 一键报警管理测试
        6.3.6 图文信息管理测试
        6.3.7 调度用户列表管理测试
        6.3.8 用户调度测试
        6.3.9 围栏报警测试
        6.3.10 视频录制测试
        6.3.11 用户登录鉴权管理测试
    6.4 非功能测试
        6.4.1 平台可配置化测试
        6.4.2 多服务器一键部署测试
        6.4.3 平台编码和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网络直播平台安全漏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工作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主播推广安全漏洞
    2.1 主播推广安全漏洞
        2.1.1 主播推广安全漏洞的存在条件
        2.1.2 主播推广安全漏洞的普遍性分析
    2.2 主播推广安全漏洞利用方法
        2.2.1 YY直播平台主播推广安全漏洞分析
        2.2.2 发送直播频道链接到陌生人的过程
        2.2.3 利用主播推广安全漏洞的信息发送方法
        2.2.4 用户偏好学习
        2.2.5 目标用户的选择
    2.3 实验与分析
        2.3.1 对单一主播的推广实验
        2.3.2 对批量主播的推广实验
    2.4 主播推广安全漏洞修复方案
    2.5 小结
第3章 群体关系泄露安全漏洞
    3.1 群体关系泄露安全漏洞
    3.2 群体关系泄露安全漏洞利用方法
        3.2.1 抖音群体关系泄露安全漏洞分析
        3.2.2 攻击者视角的用户关系分析
        3.2.3 亲密度分析
        3.2.4 群体活跃度分析
        3.2.5 数据采集方法
    3.3 实验与分析
    3.4 群体关系泄露安全漏洞修复方案
    3.5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工作总结
    4.2 论文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3)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2.1 VOIP语音通话技术
        2.1.1 基于会话初始化协议的SIP方案
        2.1.2 RTP/RTCP协议
    2.2 高级Linux音频架构ALSA
    2.3 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方案PTP
    2.4 现有客舱网络的音频通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整体结构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客舱广播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3.2.2 客舱内话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3.2.3 音频数据组包解包功能需求分析
        3.2.4 内话广播实时时延统计功能需求分析
        3.2.5 对外交互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3.3 其他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总体架构详细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群组通话功能详细设计
        4.2.2 点对点通话功能详细设计
        4.2.3 广播功能详细设计
        4.2.4 优先级控制功能详细设计
        4.2.5 谐音播放功能详细设计
    4.3 关键技术功能设计
        4.3.1 声卡切换功能详细设计
        4.3.2 时延统计功能详细设计
        4.3.3 系统混音功能详细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实现
    5.1 客舱网络音频处理模拟软件实现
        5.1.1 音频服务子系统功能实现
        5.1.2 音频处理子系统功能实现
    5.2 客舱音频分布单元模拟软件功能实现
    5.3 客舱控制终端模拟软件功能实现
        5.3.1 客舱控制终端控制功能模块实现
        5.3.2 客舱控制终端UI界面操作模块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点对点通话功能测试
        6.2.2 群组会议通话功能测试
        6.2.3 广播通话功能测试
        6.2.4 优先级控制功能测试
        6.2.5 CMT预录制音频文件控制功能测试
        6.2.6 谐音播放功能测试
        6.2.7 声卡切换功能测试
    6.3 时延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uni-app和Android的学生手机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uni-app框架
    2.2 Vuex框架
    2.3 Flutter框架
    2.4 Android进程
    2.5 Event Bus
        2.5.1 Event Bus框架特点
        2.5.2 Event Bus的传递线程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核心技术问题分析
    3.1 系统概述
    3.2 系统功能需求
        3.2.1 系统总体需求描述
        3.2.2 核心功能需求描述及分析
        3.2.3 系统客户端技术问题分析
        3.2.3.1 功能需求描述
        3.2.3.2 核心问题分析
        3.2.4 被管控平台技术问题分析
        3.2.4.1 功能需求描述
        3.2.4.2 核心问题分析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1.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1.2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1.3 管控客户端架构设计
        4.1.4 被管控客户端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概念模型ER图
        4.3.2 数据表设计
    4.4 软硬件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uni-app管控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5.1.1 主体框架
        5.1.2 数据状态管理设计与实现
        5.1.3 页面组件化设计与实现
        5.1.4 主要业务功能设计与实现
    5.2 Android被管控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5.2.1 Flutter前端UI框架搭建
        5.2.2 登录功能设计与实现
        5.2.3 激活引导功能设计与实现
        5.2.4 应用管控功能设计与实现
        5.2.6 多进程保活设计与实现
    5.3 数据加密解密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3DES是什么
        5.3.2 3DES加密图解
        5.3.3 3DES解密图解
        5.3.4 3DES中 DES算法结构
        5.3.5 3DES分组密码的模式(ECB和 CBC)
        5.3.6 秘钥的保存
        5.3.7 openssl密码工具静态库编译
        5.3.8 Android NDK加密解密安全库配置
        5.3.9 数据加密解密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及分析
    6.1 测试环境
        6.1.1 服务端测试环境
        6.1.2 客户端测试环境
        6.1.3 性能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2.1 管控客户端登录
        6.2.2 绑定孩子号码
        6.2.3 解绑号码
        6.2.4 实时管控
        6.2.5 定时管控
        6.2.6 管控记录
    6.3 性能测试
        6.3.1 管控客户端
        6.3.2 被管控客户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系统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pages.josn文件主要配置信息说明
    附录2 manifest.josn文件主要配置信息说明
    附录3 main.js文件主要配置信息说明
    附录4 App.vue文件主要配置信息说明
    附录5 管控端网络请求业务封装源代码
    附录6 index.js脚本文件详细配置代码
    附录7 getters.js脚本文件详细配置代码
    附录8 用户信息刷新功能部分源代码
    附录9 全局组件功能部分源代码
    附录10 登录函数混入机制源代码
    附录11 微信小程序登录功能部分源代码
    附录12 绑定与解绑功能部分源代码
    附录13 实时与定时管控功能部分源代码
    附录14 登录激活功能部分源代码
    附录15 激活引导功能部分源代码
    附录16 应用管控功能部分源代码
    附录17 receiver进程广播接收器部分源代码
    附录18 watch进程优先级提高部分源代码及分析
    附录19 创建任务调度器部分源代码
    附录20 引导开启手机应用权限部分源代码及相应说明
    附录21 Openssl中 DES-EDE3-CBC加解密接口定义说明
    附录22 编译脚本文件
    附录23 Openssl 编译成功输出目录
    附录24 CMake Lists.txt文本文件配置详情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用户携号转网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用户携号转网对市场竞争影响的研究
        1.2.3 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携号转网概述
        2.1.1 携号转网的基本概念
        2.1.2 我国携号转网的改革历程
        2.1.3 携号转网政策解读
        2.1.4 移动运营商携号转网服务实施细则解读
    2.2 营销策略概述
        2.2.1 营销的核心概念
        2.2.2 会员经济
        2.2.3 PEST分析
        2.2.4 SWOT分析
        2.2.5 4P营销理论
    2.3 携号转网热指
第3章 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公司营销现状和问题
    3.1 X市移动公司基本情况
        3.1.1 X市移动公司概况
        3.1.2 X市移动公司移动业务套餐情况
    3.2 携号转网背景下用户转网热度分析
        3.2.1 携号转网热度指数
        3.2.2 携号转网热度时间分布
        3.2.3 携号转网意愿情况分布
        3.2.4 携号转网热城指数
        3.2.5 携号转网热点关注
    3.3 携号转网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影响分析
    3.4 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3.4.1 产品问题
        3.4.2 价格问题
        3.4.3 渠道问题
        3.4.4 促销问题
第4章 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基于PEST理论的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基于SWOT理论的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第5章 X市移动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5.1 国内外携号转网营销经验借鉴
        5.1.1 国外携号转网营销经验
        5.1.2 中国香港地区携号转网营销经验
        5.1.3 分析小结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国际人权法视域下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
    第一节 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概述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特点
        三、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第二节 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本质属性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理论分析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人权保障对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一般性规制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核心理念必须坚持人权保障的价值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人权保障的准则
        三、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制度设计必须实现人权保障的目标
第二章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
    第一节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的界定
        一、反恐羁押
        二、人身自由权
    第二节 反恐羁押干预人身自由权的法律实践
        一、国际法律实践
        二、典型国家法律实践
    第三节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困境
        一、降低反恐羁押法定要件削弱人身自由权保障效果
        二、强调反恐羁押的刑事预防性提高人身自由权保障风险
        三、混淆反恐模式凸显人身自由权保障漏洞
        四、违反平等与不歧视原则造成人身自由权保障差异
    第四节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平衡
        一、明确不同类型羁押的认定标准
        二、发展战争模式的反恐羁押
        三、合法合理区别对待外国人
    第五节 我国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
        一、我国反恐羁押的具体规定
        二、我国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困境
        三、我国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平衡
第三章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
    第一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的界定
        一、反恐搜查扣押冻结
        二、财产权
    第二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干预财产权的法律实践
        一、国际法律实践
        二、典型国家法律实践
    第三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困境
        一、公共场所反恐搜查常态化引发人权担忧
        二、反恐搜查扣押加剧种族歧视
        三、安理会资产冻结制度难以实现财产权的有效保障
    第四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平衡
        一、反恐搜查扣押必须坚持程序机制
        二、限制随机搜查扣押中的自由裁量权防止种族歧视
        三、安理会资产冻结制度应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第五节 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
        一、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的具体规定
        二、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困境
        三、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平衡
第四章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
    第一节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的界定
        一、反恐监听
        二、隐私权
    第二节 反恐监听干预隐私权的法律实践
        一、国际法律实践
        二、典型国家法律实践
    第三节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困境
        一、混淆情报监听与侦查监听增加侵犯隐私权的风险
        二、反恐监听降低隐私权保障标准缺乏正当性与必要性
        三、隐私权天然的开放性使反恐监听更为复杂
        四、本国人与外国人不对称的隐私权保障
    第四节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平衡
        一、厘清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关系
        二、确定反恐监听的隐私保障原则
        三、明确反恐监听的隐私权保障界限
        四、确立对外国人监听的隐私权保障立法
    第五节 我国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
        一、我国反恐监听的具体规定
        二、我国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困境
        三、我国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平衡
第五章 考察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考察结论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强调授权功能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授权并未失控
    第二节 启示
        一、单一的执法手段无法彻底消灭恐怖主义
        二、反恐国际法律框架所确立的反恐措施应遵守国际人权法
        三、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应维持安全与自由的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LTE-R架构与组网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2 LTE-R需求与网络架构设计
    2.1 LTE-R架构设计原理
    2.2 LTE-R需求分析
        2.2.1 LTE-R系统需求
        2.2.2 LTE-R功能需求
    2.3 LTE/IMS/MCx架构分析
        2.3.1 LTE架构与功能分析
        2.3.2 IMS架构与功能分析
        2.3.3 MCx架构与功能分析
    2.4 LTE-R基础网络架构设计
        2.4.1 LTE-R逻辑架构设计与功能分析
        2.4.2 LTE-R协议架构设计与功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LTE-R网络架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3.1 LTE-R业务流程设计
        3.1.1 业务场景及需求
        3.1.2 业务流程设计方法
        3.1.3 LTE-R组呼业务优先级设置
        3.1.4 LTE-R基于人员的组呼时序图设计
        3.1.5 LTE-R基于位置的组呼时序图设计
        3.1.6 基于SDL的LTE-R组呼业务流程设计
    3.2 LTE-R编号方案设计
        3.2.1 LTE-R编号原则
        3.2.2 LTE-R编号与GSM-R编号的异同
        3.2.3 LTE-R编号计划的设计
    3.3 LTE-R应用层组网方案与业务漫游策略设计
        3.3.1 LTE-R应用层基本组网设计
        3.3.2 LTE-R业务漫游场景分析
        3.3.3 LTE-R用户漫游地业务注册分析
        3.3.4 LTE-R用户漫游地业务流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LTE-R应用层架构实现与测试验证
    4.1 LTE-R应用层软件架构设计
        4.1.1 MC服务端呼叫控制模块设计
        4.1.2 MC公共服务核心模块设计
        4.1.3 基于MCPTT业务的软件架构设计
    4.2 LTE-R应用层业务功能实现
        4.2.1 LTE-R编号计划实现
        4.2.2 LTE-R业务消息编码
    4.3 LTE-R系统测试评估体系设计
        4.3.1 功能评估
        4.3.2 性能评估
    4.4 LTE-R系统测试验证
        4.4.1 测试场景
        4.4.2 测试工具
        4.4.3 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个人数据的界定
    第一节 数据与信息
        一、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二、各学科视角下的数据与信息
        三、法学语境下数据与信息概念的变迁
    第二节 个人数据
        一、个人数据的定义
        二、个人数据的分类
    第三节 个人数据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个人数据与大数据
        二、个人数据与隐私
        三、个人数据与数据库
        四、个人数据与知识产权客体
第二章 法学视角下的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
    第一节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概述
    第二节 个人数据的收集
        一、个人数据收集的概念
        二、个人数据收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个人数据的利用
        一、个人数据的处理
        二、个人数据的加工
        三、个人数据的传递
        四、个人数据的使用
    第四节 商业化利用与场景理论
        一、场景理论概述
        二、场景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 个人数据商业利用中的利益冲突
    第一节 数据主体与数据开发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数据收集中的利益冲突
        二、冲突之具体体现
    第二节 不同数据开发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数据链条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冲突之具体体现
    第三节 数据主体、数据开发者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一、数据产业链各主体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二、冲突之具体体现
第四章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保护模式
    第一节 赋权保护路径
        一、人格权赋权与财产权赋权
        二、所有权保护框架
        三、知识产权保护框架
    第二节 行为规制路径
        一、债权保护框架
        二、竞争法保护框架
        三、GDPR带给我们的启发
    第三节 数据权益保护的法理基础
        一、劳动价值理论
        二、激励理论
第五章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法律保护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用户同意与透明度原则
        二、数据安全原则
        三、尊重商业利益与价值共创原则
    第二节 个人数据法律保护框架的设想
        一、对个人数据进行财产保护的现实需求
        二、与个人数据有关的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三、为个人数据进行财产权赋权的进路
    第三节 个人数据法律保护的实现路径
        一、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工作
        二、现阶段将个人数据权益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可行性
        三、其他问题的完善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A.连续出版物
    B.专着
    C.博士论文
    D.司法判决
    E.报纸文章
    F.网络资料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9)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证比对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其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身份证号码研究现状
        1.2.1 身份证简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人脸识别研究现状
        1.3.1 人脸比对和人脸识别
        1.3.2 人脸识别的应用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卷积神经网络
    2.1 引言
    2.2 神经网络组成
        2.2.1 神经元
        2.2.2 神经网络
        2.2.3 激活函数
    2.3 卷积神经网络组成
        2.3.1 卷积神经网络与神经网络的异同
        2.3.2 卷积层
        2.3.3 下采样层
    2.4 损失函数
        2.4.1 多类SVM损失
        2.4.2 Softmax分类损失
    2.5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第三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身份证号码识别
    3.1 引言
    3.2 身份证号码区域提取
    3.3 号码边缘信息采集
        3.3.1 单通道提取
        3.3.2 噪声处理
        3.3.3 阈值分割
    3.4 身份证号码轮廓提取
    3.5 字符分割
    3.6 LeNet-5 模型
        3.6.1 原始LeNet-5 模型
        3.6.2 网络结构调整
    3.7 样本测试与分析
        3.7.1 样本采集
        3.7.2 样本测试
        3.7.3 测试分析
第四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比对
    4.1 引言
        4.1.1 人脸比对总体流程
        4.1.2 人脸数据库分析
    4.2 基于方向梯度直方图的人脸检测
        4.2.1 图像灰度化
        4.2.2 梯度计算
        4.2.3 HOG特征描述子
        4.2.4 获取人脸
    4.3 基于仿射变换的人脸对齐
    4.4 FaceNet模型
        4.4.1 NN1 网络
        4.4.2 网络结构调整
    4.5 人脸比对测试
        4.5.1 ROC测试曲线
        4.5.2 人脸比对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设计
    5.3 系统测试
        5.3.1 系统实现
        5.3.2 CPU和内存使用
        5.3.3 算法耗时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概述
        1.2.1 硅基波导及制备工艺概述
        1.2.2 四波混频效应概述
    1.3 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典型应用及研究进展
        1.3.1 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经典应用
        1.3.2 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量子应用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的全矢量模型
    2.1 单泵浦四波混频效应的全矢量模型
        2.1.1 全矢量非线性传输方程
        2.1.2 单泵浦四波混频效应全矢量耦合波方程
    2.2 单泵浦受激四波混频效应研究
        2.2.1 有效模场面积的理论研究
        2.2.2 硅基波导非线性波长转换应用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2.3 多泵浦受激四波混频效应研究
        2.3.1 双泵浦四波混频效应的全矢量耦合波方程
        2.3.2 双泵浦非线性多点广播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2.3.3 多四波混频效应全矢量耦合波方程的通用形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基波导色散优化及宽带非线性波长转换
    3.1 条形硅基波导的色散优化
        3.1.1 空气上包层/二氧化硅包层条形硅基波导的色散优化
        3.1.2 单镀层-二氧化硅包层条形硅基波导的色散优化
        3.1.3 三氧化二铝镀层-二氧化硅包层条形硅基波导的色散优化
    3.2 二氧化硅包层双狭缝条形硅基波导的色散优化
        3.2.1 硅芯-狭缝宽度对色散特性的影响
        3.2.2 零色散波长调控法实现通信波段光谱平坦近零反常色散
        3.2.3 狭缝不完全填充对色散特性的影响
    3.3 宽带非线性波长转换研究
        3.3.1 三氧化二铝镀层条形硅基波导宽带非线性波长转换研究
        3.3.2 双狭缝条形硅基波导宽带非线性波长转换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条形硅基波导相关光子对光源研究
    4.1 相关光子对光源的理论研究
        4.1.1 相关光子对光源单光子产率
        4.1.2 单光子探测机理及休眠饱和现象
        4.1.3 相关光子对光源噪声特性
    4.2 连续光泵浦条形硅基波导相关光子对光源
        4.2.1 实验结构与噪声抑制
        4.2.2 连续相关光子对重复频率与同步-伪同步比
        4.2.3 连续光泵浦相关光子对光源单光子度研究
    4.3 脉冲光泵浦条形硅基波导相关光子对光源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基微环腔相关光子对光源研究
    5.1 硅基微环腔相关光子对光源温度特性
        5.1.1 非经典光学双稳态现象
        5.1.2 温差补偿法锁定微环腔谐振波长
    5.2 硅基微环腔相关光子对光源品质因数优化
        5.2.1 理论研究
        5.2.2 实验研究
    5.3 多通道硅基微环腔相关光子对光源研究
        5.3.1 相关光子对重复频率与同步-伪同步比
        5.3.2 相关光子对光源纯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无限制移动号码携带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RTC的云通信调度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佳樽.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网络直播平台安全漏洞研究[D]. 何水龙.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设计及实现[D]. 李云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uni-app和Android的学生手机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晓明. 兰州大学, 2020(04)
  • [5]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D]. 吴文超. 南昌大学, 2020(01)
  • [6]国际人权法视域下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D]. 陈彦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LTE-R架构与组网关键技术的研究[D]. 黄靖茹.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8]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法律问题研究[D]. 王磊.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9]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证比对系统[D]. 朱健.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10]硅基波导四波混频效应及应用研究[D]. 郭凯.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无限移动号码携带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