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初探——以无锡市为例

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初探——以无锡市为例

一、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初探──以无锡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晶[1](2021)在《基于多因子分析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研究 ——以广安市主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心双修”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地域文化空间的营造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城市雕塑是切入点,是城市地域文化空间展示的重要窗口。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形象、经济形象、环境形象的集中展示,其空间布局受到城市发展中历史人文、空间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国内有些城市盲目跟风,大量城市雕塑不合理布局和无序建设,一方面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品质降低,城市特色逐渐缺失,不合理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还会对城市公共资源造成浪费,从而增加了城市经济负担。因此,本文基于此背景对城市雕塑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控制,以期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建成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环境等相适宜的城市雕塑。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研究成果。从历史人文、空间环境、政治经济、社会需求四个方面对影响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因素进行总结,以可量化为前提,通过剔除受人为因素较大且不可量化的因子,筛选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九大影响因子,分别为地域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结构、开敞空间、道路交通、人口密度、景观风貌、空间氛围、地形条件,构建“目标层—因素层—因子层”雕塑空间布局指标影响体系。然后基于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重复性,本文以多因子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依托ArcGIS平台进行量化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权重,对各个基础因子进行多因子叠加分析之后,得到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基础模型,从景观风貌、空间氛围、地形条件三个角度对基础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出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结果,从而构建以“基础模型—修正模型—最终结果”为核心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最后以广安市主城区进行实例验证,通过分析广安市地域特征,结合因此,本文以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作为研究要点,梳理并总结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筛选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构建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为城市雕塑空间布局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让城市雕塑空间布局有依有据,以期为城市雕塑空间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

叶麟珀,余伟,陈漫华[2](2020)在《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实践——以无锡城市雕塑总体规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分析当前城市雕塑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梳理了其规划要点与内容路径,并结合无锡城市雕塑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从现状梳理、策略研判、体系构建、实施保障4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以期为类似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肖莎[3](2020)在《“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街区空间活力驱动策略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和遗迹遗址,曾经历了“大拆大建”、“保护性改造”、“修建性开发”等损毁破坏、更新失真、仿古变异、生态振兴和寻求持续发展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对城市历史遗存认知水平和保护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提升,历史街区也从原来的“点、线、面”的区域性形态保护走向了“原真延续-生活跟进-特色发展”的活力驱动保护与发展路径。针灸理论与方法作为中医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跨越学科和行业领域的局限,成为本世纪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更新中“理、法、用”借鉴实施的重要策略。国内借用“城市针灸”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论研究实践,正在积累经验、优化方法,但尚有许多方面需要沉淀、提升和完善。本选题从“城市针灸”角度重新审视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方法,并将历史街区空间视作有机的生命体,秉持“活力、驱动、持续”的保护与利用方针,通过对历史街区文脉、空间、发展三个方向的动力要素解析,分别历史街区的“坊、巷、宅”的区域空间属性特征以及结构关系的“重点与一般”,进行动力分类、辨症施治和激活,以针灸“问穴循经”、“要穴通络”法则,驱动历史街区空间的物质和精神活力。首先,从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中提取最有生命力的文脉内核“要穴”,梳理历史街区的物质空间结构,还原历史街区的独特“人格”;其次,选择关键点位介入,刺激历史街区原生活力,激活空间中消极僵化的廊道和节点,引发经络“链式”内生动力反应,保证街区空间内活力充沛,撑起健康有力的街区环境;再次,依托街区核心生命力,根据肌体自愈生长原理,优化街区边缘空间,为街区引入新活力,形成“内外兼修”的街区空间自然扩张。通过“点、小、微”针灸机制模式对历史街区空间和业态进行“原、生、特”调整,让历史街区气机充盈,从而激活街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再续历史街区的内生动力,增强历史街区的自愈、有机更新能力。

杜飞[4](2019)在《雕塑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小,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促使城市居民开始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在城市规划中将环境设计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内容,希望借此来改善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和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不断优化。在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很多城市都是大同小异,设计相应的绿化空间,城市原来的特色和面貌逐渐被趋于一致的绿化设计所取代,城市缺乏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雕塑的发展,这种将城市文化、艺术、历史、人文、经济等融为一体的雕塑艺术成为新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城市对外宣传和展示城市文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对城市雕塑艺术与公共空间关系及设计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有效利用雕塑艺术,实现城市文化发展及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基于城市公共空间概念以及类型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和雕塑艺术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和内容等,对于相关的概念进行解析,再对雕塑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从雕塑艺术的题材选择、材质工艺以及形态置放等方面来着重探讨其应用,为城市设计中更好的把握雕塑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提供借鉴,对城市雕塑艺术实践和公共空间理论的共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杨亚楠[5](2019)在《存量更新背景下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路侧空间再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路侧空间存在的若干问题,在深入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路侧空间再设计的策略,并以此为依据展开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的研究性方案设计。研究设计成果可为今后国内的城市主干道路侧空间改造设计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也对当今城市更新、存量发展的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经历了大拆大建增量发展为主的阶段后,我国城市建设开始向存量减量发展转型。当前在存量语境下的城市更新应以人为本,以提升城市建设质量水平为标准。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载体,作为市民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自然是更新优化的重要对象。北京中关村大街是南北向的一条主干道,作为脊骨串联着海淀区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众多教育科研高校,而四通桥区段是中关村大街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该区段路侧空间存在诸如空间无序、环境不友好、设施设备混乱、缺乏文化特征等问题,街道更新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当前存量发展、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对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的更新改造作为一类典型,填补了类似城市主干道路侧空间设计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综述了街道空间改造提升的背景与街道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并以空间属性为依据把主干道路侧空间划分为交通通行区、绿化景观区和临街活动区。其次按照上述划分进行了国内外相关设计的案例研究,为后续改造设计提供借鉴。论文对四通桥区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包括周边居民的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以及行为模式的观察记录,并总结路侧空间现状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而基于现状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策略:(1)交通通行区细化明确路权;(2)绿化景观区优化空间环境;(3)临街活动区结合临街功能设计;(4)针对地铁站点、街角等重要空间节点做整合设计;(5)体现场地的地域特征。最后基于这些策略展开针对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的具体的研究型设计,作为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在设计中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营造活跃的主干道路侧空间。总结来说,本文在前人各类街道空间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主干道路侧空间这一空间类型,进行系统性的细化研究,以期能为存量发展背景下的诸多主干道路侧空间品质提升和改造升级提供借鉴。

孙化蓉[6](2018)在《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的城乡规划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众多城市在迅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快速的城市改造中,因地域、文化、民族差异而逐步形成的城市空间特色正逐步被蚕食,这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紧要问题之一,与之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是城市发展、市民精神慰藉的需求,也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说过,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及其建造、及其社区、及其城市、及其生活实现与生命地球的天人合一。城市空间特色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已经开始受到各级政府、规划部门的关注,城市总体生态景观格局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理念也逐步得到普遍意义的接受和传播。但目前在如何在做好诊断、保护、恢复的同时利用好城市自然与文化资源、塑造与培育城市新的空间特色方面,仍缺乏有深度、广度的、系统的认识。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是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组成,任何城市特色空间都可能或有必要与绿地环境景观结合,实现城市的绿色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理论与实践均依托相关的较为成熟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行附属性的探索,或倾向于三维空间探索、或追求生态环境效益、或侧重历史文化保护与恢复等,其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不能完全达到一个城市的绿色空间特色规划应有的高度,需要将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等多种空间特色进行融合,形成独立编制、构架完整、层次丰富、可实施性强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了定性讨论法、实证法、定性定量数学统计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基于系统论、协同论等基础理论以及城乡一体发展理论、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城市空间文化本体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同时借鉴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和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论文总结了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出本论文研究的选题由来和研究的必要性,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做出铺垫。论文对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基本构成内容进行分解分析,并对各因素之间关联性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应用了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结合作者多年来主持与参与的近百项实践项目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与互为支撑,建构了与研究主题相匹配的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体系。论文主要理论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构成研究;二是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评价及方法研究;三是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主要内容研究;四是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实施研究。其中,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的构成包括了外在物质构成以及内在文化要素构成两部分,二者均为有形的实体空间要素,而不包含脱离绿地空间的非物质部分,论文同时阐述了两部分之间的关联性,为后续物质空间融入自然、人文、人工环境特色奠定基础;其次关于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的评价,按照对外在物质构成的宏观、微观评价以及内在文化要素的评价两部分,既体现与前一部分内容的延续和呼应,同时也覆盖了城、乡、个体绿地空间等的系统性层次;再次为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主要内容研究,该部分内容为本次研究的重点,集中了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对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目标体系、技术方法、规划层次与体系建构、空间特色塑造策略、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编制内容等的研究;最后为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引导实施研究,具体包括了控制引导的方法、控制层次以及内容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将这些内容进行编排形成论文的七个章节的框架体系。论文研究内容研究与项目实践相辅相成,通过《盐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规、控规、详规层面)、《南宁市城市品质形象整体提升工程概念性规划》(总规层面)两个项目的实践,论证了相关理论,完善了理论内容框架。其中《南宁市城市品质形象整体提升工程概念性规划》按照论文对于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相应的实施操作,提出了南宁市绿地空间特色规划内容、空间特色资源构成、资源评价、提出目标体系、进行总体形态布局、并分别对区域、边界、界限、节点等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绿地空间特色塑造,最后进行分类属性的控制。理论研究提升了实践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而项目实证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回馈并完善理论,由此构建了具有可操作性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框架体系。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研究过程,本论文的研究需基于较为宏观的视角去斟酌其系统研究的过程中的关联性研究,以充实与完善核心内容的研究。因此除了对主导内容的研究和总结,作者还探索了相关更为广泛、或更为细化的研究方向,以期通过更加科学、综合的方式为城市空间特色贡献点滴力量。

李春[7](2017)在《南宁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以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南宁市历史文化及民族元素以及时代特征为前提,结合艺术学、建筑学、社会学、民族学、城乡规划等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制定出合理的南宁城市雕塑的规划理念与原则、南宁市城市雕塑管理策略,以期对南宁市在以后的城市雕塑规划汇总起到一定理论指导及实践依据,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傅靖如[8](2017)在《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城市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都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中景观设计的特色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被慢慢遗忘,出现了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我国有很多城市在特色景观的营造方面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省的首府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下,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地域特色浓郁的城市,如何更好的在乌鲁木齐城市景观中展现地域特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课题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地域特色进行挖掘,通过对城市中的特色景观设计进行调查研究,对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景观的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在文章的第一章节,笔者对地域特色城市景观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地域特色景观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提出了研究的方法以及文章的框架。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对地域特色以及城市景观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具体阐述,并且尝试对地域特色与城市景观间的联系、综合特色和相互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根据乌鲁木齐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各方面的需求和理论分别提出了地域特色景观的设计的营造的原则、营造方法和营造途径,为本文之后的内容作为理论指导。第四部分为文章的重点章节,这一章节首先对乌鲁木齐市的地域特色进行分析研究,将乌鲁木齐市的地域特色分为自然特色、人文物质特色和人文非物质特色三个方面全方位分析。在对乌鲁木齐市的地域特色进行具体分析之后,针对乌鲁木齐市现有的城市地域特色景观进行了具体的归纳分析研究。从城市大的空间结构、建筑形制、公共艺术品以及植物配置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在章节的最后,提出了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景观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对乌鲁木齐市今后的特色景观的发展提供些许的参考。在本文的第五章节,根据第三章对地域特色与城市景观研究分析,提出对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景观今后的发展优化措施的建议,针对第四章对乌鲁木齐地域景观设计的研究,对城市中的空间结构、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品以及植物配置分别进行了优化建议。并且经过对地域特色景观的现状调查分析,以及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提出的优化措施,笔者对未来乌鲁木齐市的地域特色景观的发展的合理展望。

范贝[9](2015)在《雕塑在石家庄市裕西公园景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雕塑作为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历史的缩影,也是一种时代特征的体现。雕塑通过优美的形体、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对城市历史文化和时代生活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相对于北京、西安、上海等大都市而言,石家庄仍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虽然城市面貌、人民生活和环境水平都有了快速提升,但其雕塑的应用水平还较为滞后。随之出现了一些制作水平偏低、缺乏创新、与环境不协调的雕塑作品,严重影响了石家庄市整体景观环境的建设。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案是石家庄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石家庄市裕西公园景观雕塑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勘测、问卷调查和拍摄照片的方法对雕塑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出裕西公园雕塑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通过分析雕塑的构成要素和环境特征,提炼出影响雕塑应用水平的因素,包括雕塑的主题、材质、形体、色彩、尺度和环境。二、通过对裕西公园景观雕塑的构成要素(主题、材质、形体、色彩、尺度)、环境进行分类分析。得出雕塑在裕西公园景观中应用的现状:主题以民俗风情为主;材质以石材为主;形体多采用具象圆雕的艺术处理手法;大小以小型尺度的雕塑居多;雕塑多选择与铺装搭配。三、通过对裕西公园使用者的调查发现:①公园景观营造应将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体现重点考虑。②游人对雕塑材质、色彩、尺度分别偏爱于石材、中国红、小型雕塑。③裕西公园缺少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选择活动空间的偏好进行考虑,各空间雕塑的定位把握不精准。四、通过层次分析法对17座雕塑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白玉神雕”评分(14.93分)最高,“松鼠与少年”评分(6.815分)最低,评价因子中地方感体现程度、雕塑与其他景观设施的结合、景观组织的统一性、启迪与引发受众感知程度这4个评分整体偏低。五、通过对石家庄市裕西公园雕塑应用的调查分析发现,雕塑应用存在以下问题:雕塑景观丰富性不足;雕塑选材和色彩丰富度欠佳;雕塑与环境主题冲突;雕塑与环境空间尺度不匹配;雕塑设置未考虑公众偏好;雕塑与周围环境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包括深度挖掘燕赵文化,减少模仿;材料和色彩的运用应体现创新精神;公园中雕塑景观应协调统一;雕塑的应用应结合公众空间偏好;建立合理的雕塑应用评价体系。并对问题雕塑的应用细节提出了建议。从实践方面指导了雕塑的应用,以期为今后雕塑的建设提供借鉴。

王鹤[10](2014)在《以规划手段促进中国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多座城市编制的城市雕塑规划在提升城市雕塑建设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从长远看存在一系列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城市规划与城市雕塑的跨学科视角,以提升空间品质和生活质量为导向,运用定性分析法,全面归纳今后一段时间城市雕塑规划应当重点考虑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代际公平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期更好地利用城市雕塑规划实现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水平,达到营造健康城市的最终目的。

二、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初探──以无锡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初探──以无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因子分析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研究 ——以广安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城市双修背景下重视地域文化空间营造
        1.1.2 发展诉求:城市雕塑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1.1.3 现实困境:我国城市雕塑空间布局问题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研究
        1.3.2 国内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雕塑相关概念
        2.1.1 城市雕塑
        2.1.2 城市雕塑的分类
        2.1.3 城市雕塑的作用与内涵
    2.2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中心地理论
        2.2.2 城市意象
        2.2.3 场所精神
        2.2.4 需求层次理论
    2.3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研究方法
    2.4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2.4.1 国外关于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2.4.2 国内关于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3.1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构成
        3.1.1 历史人文因素
        3.1.2 空间环境因素
        3.1.3 政治经济因素
        3.1.4 社会需求因素
    3.2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选取原则
    3.3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选取
        3.3.1 地域文化因子
        3.3.2 城市形象因子
        3.3.3 城市结构因子
        3.3.4 开敞空间因子
        3.3.5 道路交通因子
        3.3.6 人口密度因子
        3.3.7 景观风貌因子
        3.3.8 空间氛围因子
        3.3.9 地形条件因子
    3.4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3.4.1 影响因素体系的设计
        3.4.2 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因子分析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
    4.1 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的思路
    4.3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基础模型
        4.3.1 单因子筛选及评分
        4.3.2 确定单因子权重
        4.3.3 雕塑空间布局基础模型
    4.4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修正模型
        4.4.1 基于景观风貌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4.4.2 基于空间氛围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4.4.3 基于地形条件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4.5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最终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
    5.1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现状分析
        5.1.1 广安市主城区地域特征分析
        5.1.2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现状分析
        5.1.3 现状雕塑问题总结
    5.2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思路
    5.3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基础模型
        5.3.1 单因子筛选及评分
        5.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3.3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基础模型
    5.4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修正模型
        5.4.1 基于景观风貌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5.4.2 基于空间氛围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5.4.3 基于地形条件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5.4.4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修正模型
    5.5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结果分析
        5.5.1 空间结构
        5.5.2 等级数量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安市主城区现状雕塑调查公众问卷
附录2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相对重要性调查专家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实践——以无锡城市雕塑总体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思路
    1.1 问题综述
    1.2 要点解析
    1.3 技术路径
2 城市雕塑规划的实践探索:以无锡为例
    2.1 基于双向维度的现状梳理
        2.1.1 城市特征认知
        2.1.2 雕塑现状评估
    2.2 兼顾问题目标的策略研判
    2.3 立足城市特质的体系构建
        2.3.1 依托地域文化的题材策划
        2.3.2 契合城市格局的空间布局
        2.3.3 注重刚弹结合的分级管控
        2.3.4 复合多元路径的感知提升
    2.4强化规划效用的实施保障
        2.4.1远近统筹,突出重点
        2.4.2 两级三层,四位一体
        2.4.3 新旧兼顾,多维联动
3 结语
项目组成员:

(3)“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街区空间活力驱动策略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与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针灸”与历史街区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针灸”理论研究综述
        2.1.1 城市针灸概念及其演化
        2.1.2 我国城市针灸研究综述
        2.1.3 城市针灸的应激链效应
    2.2 “城市针灸模式”应用研究
        2.2.1 “城市针灸”实践探索
        2.2.2 “城市针灸”经验总结
        2.2.3 “城市针灸”施治步骤
    2.3 历史街区保护理论与实践
        2.3.1 历史街区保护的进化
        2.3.2 保护模式与更新方法
        2.3.3 “原、生、特”保护机制
        2.3.4 “城市针灸”视角的保护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史街区空间“原、生、特”活力要素研究
    3.1 历史街区空间活力研究方式
        3.1.1 历史街区空间本质内容与形态特征
        3.1.2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与活力要素关系
        3.1.3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活力的分析方法
    3.2 历史街区文脉要素网络组织
        3.2.1 街区空间生态机制
        3.2.2 街区空间文脉符号
        3.2.3 街区空间节庆活动
    3.3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层级构成
        3.3.1 城市尺度空间构成
        3.3.2 街巷尺度空间构成
        3.3.3 建筑尺度空间构成
    3.4 历史街区生长演化趋势分析
        3.4.1 空间隐性生长机制
        3.4.2 空间显性生长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针灸”激活历史街区空间策略
    4.1 针灸视角下的历史街区肌体结构解析
        4.1.1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的有机整体
        4.1.2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的经络系统
        4.1.3 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的穴位点阵
    4.2 历史街区“原、生、特”活力症结分析
        4.2.1 文脉承载溃散,核心功能失灵
        4.2.2 空间形态损毁,行为活动失序
        4.2.3 环境风貌异化,生长动力失机
        4.2.4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再生”
    4.3 针灸激发历史街区空间活力策略
        4.3.1 历史街区空间“点、小、微”介入
        4.3.2 历史街区空间“应激链”疏通经络
        4.3.3 历史街区空间“可持续”生长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灸”驱动惠山古镇空间的实践
    5.1 惠山古镇历史街区基础研究
        5.1.1 无锡城市历史背景
        5.1.2 惠山古镇历史流变
        5.1.3 街区空间结构变迁
    5.2 研判历史街区“原、生、特”活力
        5.2.1 街区物质空间探讨
        5.2.2 街区文脉内核解析
        5.2.3 街区生长趋势研判
    5.3 “点、小、微”穴位介入历史街区
        5.3.1 街区“穴位”介入选择
        5.3.2 街区“穴位”更新需求
        5.3.3 街区“穴位”施治处理
    5.4 “应激链”疏通历史街区经络
        5.4.1 街区文脉,空间结构优化
        5.4.2 坊巷网络,空间路径疏通
        5.4.3 固本出新,空间视觉强化
    5.5 完善街区“可持续”生长机制
        5.5.1 空间边界补齐
        5.5.2 空间体量外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4)雕塑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相关概念与术语
第2章 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2.1 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外在关系
    2.2 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在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雕塑艺术的题材主题与城市公共空间相吻合
    3.1 具有自身文化的本土性题材
    3.2 展现文化魅力的民族性题材
    3.3 展示文化特色的主题性题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雕塑艺术的材质工艺与城市公共空间相适宜
    4.1 材质工艺的多样性选择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效结合
    4.2 不同材质工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营造融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雕塑艺术的形态置放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相得益彰
    5.1 形态要素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关联
    5.2 置放位置与城市公共空间密切相关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5)存量更新背景下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路侧空间再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存量更新背景
        1.1.2 城市交通发展背景
        1.1.3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改造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案例研究
    2.1 交通通行区相关案例
    2.2 绿化景观区相关案例
    2.3 临街活动区相关案例
    2.4 重要空间节点相关案例
    2.5 案例研究总结
第3章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调研
    3.1 北京主干道路侧空间现状
    3.2 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概况
        3.2.1 区位条件
        3.2.2 历史变迁
        3.2.3 建筑与空间现状
    3.3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调研
        3.3.1 问卷调研
        3.3.2 现场访谈
        3.3.3 活动特征观察记录
    3.4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调研总结
第4章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改造设计
    4.1 设计策略
        4.1.1 交通通行区:细分明确路权
        4.1.2 绿化景观区:碎化绿化空间
        4.1.3 临街活动区:结合临街功能设计
        4.1.4 重要空间节点:整合设计
        4.1.5 体现场地的地域特征
    4.2 交通通行区设计
        4.2.1 辅路设非机动车专用道
        4.2.2 合理利用行道树间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
        4.2.3 保证人行道畅通无阻
    4.3 绿化景观区设计
        4.3.1 碎化绿化景观,置入活动空间
        4.3.2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置入功能空间
        4.3.3 保证绿化景观区方便可达、功能合理
    4.4 临街活动区设计
        4.4.1 赋予临街活动区场所特征
        4.4.2 加强临街建筑与临街活动区联系
        4.4.3 合理规范临街建筑立面
    4.5 重要空间节点设计
        4.5.1 双榆树街边公园
        4.5.2 人民大学东门
        4.5.3 人民大学地铁站下沉广场
        4.5.4 中电信息大厦前广场
        4.5.5 四通桥西北街角广场
    4.6 体现场地的地域特征
        4.6.1 基于城市文化的设计回应
        4.6.2 立足区域定位的功能设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改造总结与反思
    5.1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改造总结
    5.2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改造再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设计图纸
附录 B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改造提升调查问卷
附录 C 北京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改造提升意见建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问题
        1.1.1 城市空间特色的危机
        1.1.2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相关规划存在问题
    1.2 概念辨析
        1.2.1 城市特色与城市空间特色
        1.2.2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结构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相关理论的研究
        1.4.1 基础理论:系统论、协同论
        1.4.2 城乡一体发展理论
        1.4.3 城市意象理论
        1.4.4 城市空间文化本体论
    1.5 相关规划理论与方法借鉴
        1.5.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5.2 城市风貌规划
        1.5.3 城市设计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及实践概述
        1.6.1 国外研究与实践情况
        1.6.2 国内研究与实践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构成研究
    2.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构成解析
        2.1.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构成属性
        2.1.2 物质与文化要素构成的协同运动
    2.2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外在物质构成
        2.2.1 物质要素构成
        2.2.2 特色载体
        2.2.3 类型研究
    2.3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内在文化要素
        2.3.1 城市绿地空间的文化内涵
        2.3.2 文化要素构成
        2.3.3 特色文化分类
        2.3.4 文化要素的双重性
    2.4 物质与文化要素构成的关联性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评价及其方法研究
    3.1 城市空间特色评价的分类
    3.2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3 城市空间特色宏观化空间结构评价
        3.3.1 整体空间形态评价的可读率
        3.3.2 特色区域评价的有效比
        3.3.3 特色道路、边界评价的完整度
        3.3.4 特色节点、标志评价的标志级
    3.4 城市空间特色微观化评价
        3.4.1 特色评价指标体系
        3.4.2 特色评价方法
    3.5 城市空间特色内在文化评价
        3.5.1 空间特色宏观化文化评价
        3.5.2 空间特色微观化文化评价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主要内容研究
    4.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目标作用
        4.1.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概述
        4.1.2 特征与作用
        4.1.3 目标体系
        4.1.4 盐城市目标体系
    4.2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方法
        4.2.1 依据与基本原则
        4.2.2 工作程序与内容
        4.2.3 技术方法
    4.3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体系建构
        4.3.1 总体规划层面
        4.3.2 控制规划层面
        4.3.3 详细规划层面
        4.3.4 规划体系的衔接路径
    4.4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赋形与塑造策略
        4.4.1 塑造自然环境特色
        4.4.2 塑造人文环境特色
        4.4.3 塑造人工环境特色
    4.5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编制内容研究
        4.5.1 绿地空间格局
        4.5.2 绿地空间特色区域
        4.5.3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边界
        4.5.4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道路
        4.5.5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节点
        4.5.6 标志物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引导实施研究
    5.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引导方法
        5.1.1 整体性的控制引导
        5.1.2 分区的控制引导
        5.1.3 分系统的控制引导
        5.1.4 问题导向的控制引导
    5.2 控制层次及内容研究
        5.2.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总体控制
        5.2.2 分区级空间特色控制
        5.2.3 重点绿地空间特色引导
    5.3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实施策略研究
        5.3.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实施的相关因素
        5.3.2 实践策略研究
        5.3.3 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研究应用一:以南宁市品质形象提升工程为例
    6.1 南宁市绿地空间特色规划内容
        6.1.1 规划层次
        6.1.2 规划体系
        6.1.3 规划成果
    6.2 南宁市绿地空间特色资源构成
        6.2.1 物质构成要素
        6.2.2 文化构成要素
    6.3 南宁市绿地空间特色资源评价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2 空间特色资源评价分析
        6.3.3 结论
    6.4 目标体系:生态、文化、宜居南宁
    6.5 总体格局:生态、文化、宜居城市绿地空间布局
        6.5.1 五大文化主题特色绿地分区
        6.5.2 山水特色绿地结构
        6.5.3 文化特色景观格局
        6.5.4 生态特色景观格局
        6.5.5 宜居城市景观格局
    6.6 区域:五象新区和凤岭北火车东站
    6.7 边界:邕江生态文化特色景观带
        6.7.1 艺术景观节点设置与视线提升
        6.7.2 绿色景观文化特色塑造
        6.7.3 生态廊道景观特色布局
        6.7.4 交通系统特色布局
        6.7.5 水环境特色保护提升
    6.8 边界:生态特色外、中、内高速环
    6.9 界线:多元文化道路景观规划
    6.10 节点:水绿特色绿地景观塑造
    6.11 分类属性控制
        6.11.1 引导导则
        6.11.2 批型分类
        6.11.3 控制实施细则
    6.12 小结
第七章 研究应用二:以盐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7.1 盐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资源与评价
        7.1.1 状态评价
        7.1.2 等级评价
    7.2 生态宜居型绿地空间特色塑造
        7.2.1 特色塑造层次
        7.2.2 特色塑造体系
        7.2.3 中心城区历史游憩空间特色塑造
        7.2.4 海盐文化特色界限布局
        7.2.5 历史文化特色节点布局
    7.3 盐城生态宜居型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引导应用
        7.3.1 规划原则
        7.3.2 图则控制方法
    7.4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
    8.1 研究成果
    8.2 对策性建议
    8.3 后续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主持与参与的相关项目

(7)南宁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雕塑的意义
2 南宁城市雕塑规划理念和原则
3 南宁城市雕塑管理策略
    3.1 引入大数据电子化管理
    3.2 开发多功能APP应用程序智能管理
    3.3 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实施共同管理

(8)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城市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4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1.4.1 课题研究框架
        1.4.2 课题研究方法
第2章 地域特色与城市景观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地域与地域特色
        2.1.1 地域特色概念
        2.1.2 地域特色的基本特征
        2.1.3 地域特色的形成发展
    2.2 城市景观
        2.2.1 城市景观概念
        2.2.2 城市景观的特点
        2.2.3 城市景观的形成发展
    2.3 地域特色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2.3.1 地域特色与城市景观的联系
        2.3.2 基于地域特色影响下的城市景观特点
        2.3.3 影响城市景观发展的的地域特色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域特色景观的营造原则与方法
    3.1 地域特色景观的营造原则
        3.1.1 保留提升原则
        3.1.2 发展创新原则
        3.1.3 与时俱进原则
    3.2 地域特色景观的营造理念
        3.2.1 尊重地域自然特征
        3.2.2 尊重地域文化特征
        3.2.3 遵循以人为本理念
    3.3 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的营造途径
        3.3.1 挖掘与提炼地域特色因素
        3.3.2 协调地域特色与城市景观间的关系
        3.3.3 对原有城市景观保护、更新、传承
        3.3.4 新建城市景观的空间营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景观研究
    4.1 乌鲁木齐市的地域特色
        4.1.1 自然特色
        4.1.2 人文物质特色
        4.1.3 人文非物质特色
    4.2 乌鲁木齐市城市景观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4.2.1 乌鲁木齐市现今城市景观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4.2.1.1 城市面貌的混乱与趋同
        4.2.1.2 盲目复制城市景观
        4.2.1.3 传统历史街区的破坏
        4.2.1.4 植物种植的不得当
        4.2.2 乌鲁木齐市城市景观问题形成的原因
        4.2.2.1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4.2.2.2 经济利益的驱动
        4.2.2.3 制度的缺陷
        4.2.2.4 观念意识的落后
    4.3 乌鲁木齐地域特色景观研究
        4.3.1 城市空间结构
        4.3.1.1 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4.3.1.2 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
        4.3.1.3 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的分区
        4.3.1.4 影响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形态的诸因素
        4.3.2 建筑形态
        4.3.2.1 乌鲁木齐城市建筑的发展
        4.3.2.2 乌鲁木齐城市建筑的形制分类
        4.3.2.3 乌鲁木齐地域性建筑功能与形态研究
        4.3.2.4 影响乌鲁木齐市建筑形态的诸因素
        4.3.3 公共艺术品
        4.3.3.1 乌鲁木齐城市公共艺术品的概述
        4.3.3.2 乌鲁木齐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形制分类
        4.3.3.3 乌鲁木齐市公共艺术品的案例分析
        4.3.3.4 影响乌鲁木齐市公共艺术品形态的诸因素
        4.3.4 植物配置
        4.3.4.1 乌鲁木齐市城市植物建设现状
        4.3.4.2 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植物分类
        4.3.4.3 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植物配置
        4.3.4.4 影响乌鲁木齐城市绿化植物的诸因素
第5章 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景观的优化措施与展望
    5.1 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的景观营造的优化措施
        5.1.1 城市空间结构方面
        5.1.2 建筑形态方面
        5.1.3 公共艺术品方面
        5.1.4 植物配置方面
    5.2 对未来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景观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9)雕塑在石家庄市裕西公园景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雕塑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雕塑在公园景观中的应用概述
        1.3.1 雕塑涵义及特征
        1.3.2 雕塑在公园景观中的功能
        1.3.3 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1.3.4 公园雕塑应用细节研究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选择
    2.2 裕西公园概况
    2.3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1 调查内容
        2.3.2 调查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雕塑景观现状分析
        3.1.1 雕塑本体现状分析
        3.1.2 雕塑环境现状分析
        3.1.3 小结
    3.2 公众景观偏好分析
        3.2.1 问卷调查的设置
        3.2.2 公众对雕塑景观印象
        3.2.3 公众对雕塑景观偏好
        3.2.4 公众对公园活动空间偏好
        3.2.5 小结
    3.3 雕塑景观评价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3.3 雕塑景观评价结果
    3.4 代表性作品分析
        3.4.1“蔚县剪纸”雕塑
        3.4.2“武强年画”雕塑
        3.4.3 王德恒纪念雕塑
        3.4.4“松鼠与少年”雕塑
    3.5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3.5.1 存在问题
        3.5.2 改进建议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裕西公园景观雕塑公众偏好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B 裕西公园雕塑景观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C 雕塑评价因子的评分标准
附录D 裕西公园雕塑照片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10)以规划手段促进中国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城市雕塑规划编制需进一步考虑城乡统筹
3城市雕塑规划编制需进一步考虑跨区域统筹
4城市雕塑规划编制需进一步考虑代际公平原则
结语

四、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初探──以无锡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因子分析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研究 ——以广安市主城区为例[D]. 梁晓晶.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实践——以无锡城市雕塑总体规划为例[J]. 叶麟珀,余伟,陈漫华. 中国园林, 2020(S2)
  • [3]“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街区空间活力驱动策略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D]. 肖莎.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4]雕塑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 杜飞. 淮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存量更新背景下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区段路侧空间再设计[D]. 杨亚楠. 清华大学, 2019(02)
  • [6]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与实践[D]. 孙化蓉.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7]南宁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策略研究[J]. 李春. 价值工程, 2017(34)
  • [8]乌鲁木齐市地域特色城市景观研究[D]. 傅靖如. 青岛理工大学, 2017(03)
  • [9]雕塑在石家庄市裕西公园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 范贝.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8)
  • [10]以规划手段促进中国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探讨[J]. 王鹤. 建筑与文化, 2014(10)

标签:;  ;  ;  ;  ;  

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初探——以无锡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