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倍性和核形态学参数在肾细胞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DNA倍性和核形态学参数在肾细胞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一、DNA倍体及核形态参数检测在肾细胞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同[1](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宋明珠[2](2021)在《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目前在我国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为普遍。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econda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S-AML)是指先前存在有血液系统的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或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或者是一些既往实体肿瘤的患者在早期接受细胞毒性治疗药物以及其他放、化疗之后逐渐形成的髓系白血病。与原发AML相比,S-AML疾病发病率低,患者预后更差,总体生存期更短。目前,临床上针对S-AML患者的治疗仍然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期达到提高缓解率、改善预后的目的。白血病精确的诊断分型是正确选用治疗方案的前提。目前,国际通用MICM分型,包括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此种分类方法对白血病病情评估、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染色体异常在血液系统肿瘤如AML中发挥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因而,了解染色体的异常在S-AML病人中发挥的作用对于疾病进一步危险度分层可能有益。综合国内外文献,目前临床上关于S-AML的研究较少,因而了解S-AML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染色体异常等对S-AML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估都非常重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S-AML患者基本临床特征进行收集,对患者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等进行具体分析,来探寻可能影响S-AML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就诊我院的41例S-AML患者,收集SAML患者初次诊断为AML时的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学、骨髓或外周血的流式免疫分型、骨髓染色体核型、治疗方案、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等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及其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41例S-AML患者的中位年龄62岁(20-78岁),男性22例,女性19例,39例(95.1%)继发于血液系统肿瘤,其中63.4%的患者继发于MDS。(2)收集到的26例S-AML患者的染色体结果中,10例为正常染色体核型,16例为异常染色体核型。(3)S-AML患者免疫表型分析可存在伴淋系表达,主要为伴CD7、CD56和CD4表达,免疫表型伴淋系表达与染色体异常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4)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染色体核型异常的S-AM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更高(P<0.05)。(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染色体核型异常的S-AML患者预后更差(P<0.0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表明,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超二倍体总体生存率较低,亚二倍体总体生存率更低(P<0.05)。结论S-AML患者染色体大多为异常核型,相较于正常核型,异常核型的病人血清LDH水平更高。此外,相较于正常核型,异常核型的S-AML患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all,OS)更短,且亚二倍体的OS短于超二倍体。LDH和染色体核型的异常与S-AML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生存预后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未来进一步进行S-AML风险分层的有价值的指标,以便获得基于风险分层开发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刘雷[3](2019)在《TPX2和MMP12在非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及进展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基于TPX2和MMP12的预测模型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目的:利用公共数据库内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筛查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异常表达的相关基因簇,并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进行验证,建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方法:(1)对公共数据库中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基因进行检索和筛选,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表达谱芯片数据。(2)采用生物信息分析工具与方法,分析基因表达谱,从中筛选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异常表达的相关基因簇。(3)采用qRT-PCR和IHC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表达验证。(4)采用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显着预后相关指标。(5)在152例病例中,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预后预测模型。(6)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随访,采用Kaplan—Meier存活曲线分析该分子分型模型在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7)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该预后模型与TNM分期对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1)公共数据库中检索到符合实验目的2组非小细胞肺癌基因表达谱数据:GSE18842和GSE31552。(2)对两组肿瘤与正常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发现:GSE18842芯片数据集中发现了 1856个变化显着的基因。GSE31552芯片数据集中发现334个变化显着的基因。比较发现,在两组数据集中共同表达上调基因143个,共同表达下调基因126个。(3)Q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TPX2和MMP12的mRNA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G3、SFTPC、TMEM100和AGER的mRNA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无显着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TPX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8.7%(74/152);MMP1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8.6%(89/152)。(4)多元Cox回归分析表明有无术后辅助治疗与术后无病生存时间无显着相关(P=0.059),而TNM分期、肿瘤分级、TPX2蛋白表达和MMP12蛋白表达与术后无病生存时间显着相关(P<0.05)。多元Cox回归分析表明有无术后辅助治疗与术后总体生存时间无显着相关(P=0.062),而TNM分期、肿瘤分级、TPX2蛋白表达和MMP12蛋白表达与术后总体生存时间显着相关(P<0.05)。(5)无病生存预测模型如下:Y=3.234*TNM+2.928*Grade+0.026*TPX2+0.025*MMP12。术后总体生存预测模型如下:Y=3.223*TNM+3.114*Grade+0.030*TPX2+0.025*MMP12。(6)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危组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高于高危组患者。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术后五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6.2%和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术后五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7.7%和2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7)无病生存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TNM分期(0.771(95%CI,0.689-0.853)vs 0.719(95%CI,0.633-0.804));总体生存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TNM分期(0.761(95%CI,0.678-0.844)vs 0.700(95%CI,0.612-0.787))。结论:(1)建立了一个包含TPX2和MMP12基因表达和传统临床病理分期的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模型。(2)该模型可以准确地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两大类,预测患者术后预后。第二部分 TPX2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目的:研究通过RNA干扰抑制TPX2基因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H157、H1299、H1650及A549细胞中TPX2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对转染siRNA前后的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细胞株进行鉴定。(3)采用CCK-8增殖实验检测TPX2表达下调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4)通过T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TPX2表达下调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H1299细胞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5)采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转染前后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和p-AKT)及MMP9和MMP12蛋白表达的变化。(6)采用激动剂IGF-1实验阐明TPX2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及其下游MMP9和MMP12的表达影响。结果:(1)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相比,非小细胞肺癌H157、H1299、H1650及A549细胞中呈现TPX2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PX2 siRNA组中TPX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siRN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TPX2下调的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细胞速度明显慢于对照siR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PX2表达下调显着降低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5)TPX2表达下调能显着降低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细胞中PI3K、p-AKT、MMP9和MMP12蛋白的表达。(6)激动剂IGF-1能完全削弱TPX2-siRNA抑制A549、H1299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及其下游MMP9和MMP12的表达。结论:敲除TPX2表达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TPX2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及其下游MMP9和MMP12的表达机制是TPX2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重要机制。

冯砅锦[4](2018)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与其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巨细胞瘤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目的:通过对69例骨巨细胞瘤(giant-cell tumor of bone,GCTB)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特点及病理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与GCTB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HE染色方法检测并分析69例GCTB脉管瘤栓及GCTB恶性程度与患者五年复发率的相关性。结果:脉管存在瘤栓患者的五年复发率为79%,而无瘤栓患者为29%,较无瘤栓患者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侵袭性巨细胞瘤的五年复发率显着高于非侵袭性巨细胞瘤,两组差异显着(P=0.005)。结论:GCTB合并瘤栓与GCTB复发率升高相关,此外侵袭性巨细胞瘤的复发率高于非侵袭性巨细胞瘤。第二部分巨细胞瘤组织中Ki-67、P63及VEGF等蛋白表达与其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目的:分析69例GCTB患者的瘤组织中Ki-67、P63及VEGF等蛋白表达及其与GCTB复发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9例GCTB患者组织芯片中Ki-67、P63、VEGF等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GCTB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着Ki-67表达率升高,患者三年及五年复发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1);2)随着P63表达升高,患者五年复发率反而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3)复发病例中巨细胞成分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14);随着巨细胞成分VEGF表达升高,患者一、三、五年复发率均呈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46,P=0.013)。结论:Ki-67表达增加、P63表达降低与GCTB复发率升高相关;GCTB中巨细胞成分VEGF表达升高与GCTB复发率升高相关。

吕京澴[5](2017)在《SATB1及SATB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影响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高不下。学者们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及信号通路等做了一系列研究,然而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缺乏有效的预后指标及治疗靶点。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改变,包括遗传与表观遗传等多个层次,寻找一个较为上游的关键调控因素,对于整个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寻找治疗突破口极有价值。SATB家族包括SATB1及SATB2,可结合特定序列DNA,形成染色质环,为众多基因提供核平台,并招募组蛋白修饰酶及染色质重塑因子,通过改变相应染色质区段的组蛋白修饰状态和染色质构象,发挥着对基因组进行大规模调控的作用。早期的研究认为SATB1/2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分化发育中起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几年来,人们发现SATB的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并且在实体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MT是肿瘤进展过程中的经典改变,同样也存在于结直肠癌中。已知β-catenin是结直肠癌Wnt通路的关键分子,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及侵袭能力相关。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在T细胞中SATB1可与β-catenin形成复合体,使组蛋白H3K9乙酰化,调控下游众多靶基因。那么在结直肠癌中,SATB1是否可以通过β-catenin途径参与EMT相关基因的调控,从而影响结直肠癌的进程呢?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SATB1和SATB2在结直肠癌组织及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同时,由于SATB2在下消化道组织表达的特异性,我们还研究了其联合CK7、CK20用于鉴别诊断结直肠癌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选取200例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标本,包括200例结直肠癌原发灶癌组织,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灶80例,远处转移灶癌组织5例,及正常结直肠粘膜5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SATB1及SATB2蛋白在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及特征。并进一步分析SATB1、SATB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在结直肠癌细胞株中过表达SATB1,用免疫共沉淀法验证SATB1与β-catenin是否可以形成蛋白复合体,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入核变化,及EMT调控基因Snail,Slug,Twist表达的改变。3.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ATB2、CK20及CK7蛋白在200例结直肠癌原发灶癌组织,135例非结直肠癌癌组织、9例肠癌远处转移灶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各指标单用及联用的敏感度与特异性。4.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β-catenin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异位表达,及EMT标志物E-cadherin,CK20及Vimentin,SMA,desmin等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ATB1蛋白表达与β-catenin异常定位及EMT标志物表达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用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SATB1蛋白与β-catenin蛋白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共定位。结果1.结直肠癌中SATB1的表达及意义SATB1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率为66.5%(133/200),显着高于正常粘膜(28%,14/50);在对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率为75%(60/80),显着高于前两组(P=0.000)。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SATB1的高表达均与结直肠癌低分化密切相关,与其他病理因素不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本组结直肠癌病人总生存率有影响的因素为:差分化、较深的浸润、远处转移及肿瘤位于右半结肠,而与SATB1表达量无关。2.SATB1影响结直肠癌EMT进程的机制结直肠癌组织中SATB1高表达与β-catenin异常定位密切相关(P=0.0005),并与 E-cadherin(P=0.000)、CK20(P=0.000)低表达,及 Vimentin(P=0.001)高表达相关。SMA及desmin在癌细胞中不表达。在结直肠癌细胞系SW620中过表达SATB1可增加β-catenin核转位,二者形成蛋白复合体,上调下游Snail、Slug及Twist蛋白的表达。同时,细胞形态由上皮细胞形态向间质细胞形态转变。3.结直肠癌中SATB2的表达及意义结直肠癌原发灶中SATB2表达率为61.0%(122/200),低于正常肠粘膜(82%,41/50)。对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率为43.8%(35/80),显着低于前两组(P=0.000)。SATB2在结直肠癌原发灶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等不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SATB2表达水平高是结直肠癌病人预后好的独立预测因素(HR=0.685,P=0.012)。4.SATB2作为结直肠癌标志物的诊断价值CK20+/CK7-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为80.5%,特异性为92%;CK20+/SATB2+/CK7-联合检测特异性为98%,敏感性为59%;联合检测CK20+/CK7-或 SATB2+/CK7-,敏感性为 88%,特异性为 90%。SATB2 与 CK20//CK7联用显着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SATB2在卵巢原发性肿瘤中仅1例为弱阳性表达(4.4%,1/23),在其余22例中均为阴性表达,在5例卵巢原发粘液性肿瘤中为阴性。4例CK20-/CK7-表型的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灶癌组织均表现为SATB2阳性表达。另外,在3例阑尾黏液腺癌中SATB2均为阳性表达。结论1.SATB1在结直肠癌中发挥原癌基因的作用,其在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在转移灶中的表达高于原发灶,且其高表达与肿瘤低分化密切相关。2.SATB1可通过促进β-catenin蛋白入核,并与之结合形成蛋白复合体,增加下游EMT调控因子Snail、Slug及Twist蛋白的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的EMT进程。3.SATB2在结直肠癌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作用,其低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在肿瘤发生及转移过程中表达明显降低。且SATB2表达缺失与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4.联合检测SATB2+/CK20+/CK7-可显着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特异性。特别是在结直肠癌转移灶及卵巢原发肿瘤的鉴别诊断中,SATB2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组化补充指标。同时,SATB2检测阑尾肿瘤有很高的敏感性。

肖璇[6](2015)在《DNA定量分析技术预测OPMDs癌变风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s)是指相对于其它口腔黏膜,癌变风险明显增加的一类病损,包括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红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等等,是口腔鳞癌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目前,组织病理学仍然是评价OPMDs癌变风险的金标准,但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过程耗时、患者依从性差等缺陷。因此,寻找一种无创、简便、快速、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来预测高危OPMDs的癌变风险很有必要。DNA定量分析技术(DNA content analysis)是通过对细胞核内的DNA含量或染色体倍数的测定来判断细胞的生理状态和病理改变的一种方法,是病理学由传统的形态学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的产物,通常应用DNA指数(DNA index,DI)表示DNA的含量,可以间接反映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异常(异倍体)往往是组织细胞癌变的特异性指征,因此可作为癌变的一项标记物。DNA定量分析技术是否可以应用于评价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患者的癌变风险?其临床价值如何?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研究方法:1.检测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患者的DNA含量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统计得出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诊断口腔黏膜高级别异常增生/原位癌病损的最适DI值。2.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OPMDs病种患者的DNA含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细胞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明确该技术应用于评价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不同病种患者癌变风险的临床价值。3.选择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网纹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分别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患者的DNA含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细胞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统计得出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诊断口腔黏膜高级别异常增生/原位癌病损的最适DI值为DI≥2.3的细胞数目至少为2个,以此可以作为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口腔黏膜高级别异常增生/原位癌病损的诊断标准参考值,并可根据该诊断标准参考值评价癌变风险。2.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OPMDs病种患者的DNA含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细胞学改变之间关系的结果如下:2.1.关于口腔白斑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舌部病损和根据白斑的分期体系属于III、IV期的白斑患者是DNA含量异常的风险因素,细胞核DNA含量改变与病理细胞学改变呈正相关。此外,细胞核形态参数比较分析显示:高级别异常增生组的白斑DNA指数值(DI值)、核面积、平均半径较低级别组高,而球形度、平均强度、熵、分形维数值较低级别组低。2.2.关于口腔扁平苔藓(网纹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损部位、饮食习惯、吸烟、饮酒、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等因素都不是口腔扁平苔藓(网纹型)患者DNA含量异常的风险因素,而细胞核DNA含量改变与病理细胞学改变呈正相关。2.3.关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损部位、饮食习惯、吸烟、饮酒、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等因素都不是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DNA含量异常的风险因素,而细胞核DNA含量改变与病理细胞学改变呈正相关。3.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病种OPMDs患者的DNA含量,预测口腔白斑的高级别异常增生病损的敏感性为67.74%,特异性为66.67%,阳性预测值为61.76%,阴性预测值为72.22%,假阳性率为38.24%,假阴性率为27.78%;预测网纹型口腔扁平苔藓的高级别异常增生病损的敏感性为33.3%,特异性86.3%,阳性预测值为4.3%,阴性预测值为98.6%,假阳性率为95.7%,假阴性率为1.4%;预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异常增生病损的敏感性为14.3%,特异性为90.5%,阳性预测值为33.3%,阴性预测值为76.0%,假阳性率为66.7%,假阴性率为24.0%。结论:1.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预测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患者的癌变风险,得出针对口腔黏膜高级别异常增生/原位癌病损的阳性诊断标准参考值为DI≥2.3的细胞数目至少2个,并可根据该阳性评价标准预测癌变风险。2.DNA定量分析技术在不同的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的DNA含量异常的危险影响因素分析中有所不同,提示在临床检查中应当注意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的DNA含量异常的危险影响因素在不同病种间的差别,从而采取不同的预防重点。3.与病理结果比较,DNA定量分析预测上皮异常增生病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等在不同的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中有差别:预测口腔白斑的敏感性(67.74%)和特异性(66.67%)适中,阳性预测值(61.76%)和阴性预测值(72.22%)较高,因而适合在临床上作为筛选口腔白斑患者的辅助手段。采用该技术判别网纹型OLP和OSF癌变的敏感性较低(分别为33.3%和14.3%),但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6.3%和90.5%),因而可作为发现网纹型OLP和OSF患者癌变倾向的重要警示。4.无论在何种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中,无论是否与“高危或低危”相关,DNA定量分析技术反映的细胞核DNA含量改变都与病理细胞学改变呈高度正相关,因为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到的改变往往比病理细胞学改变出现的时间早,提示DNA定量分析技术不仅可以作为传统病理学诊断的重要补充,并且可以为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癌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5.由于DNA定量分析技术具有无创、简便、快速、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对同一患者可作反复检测,因而将其作为动态地监测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病变进程的辅助手段具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刘茜[7](2014)在《等离子筛查与自噬在口腔鳞癌中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第六位,每年累及超过300,000人,五年生存率不超过50%。在美国,每年有超过35,000人被新诊断为口腔癌,在2008年就曾报道接近8,000人死于口腔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口腔癌在早期多仅表现为黏膜改变,例如溃疡,白斑,红斑等,病变面积小与其他黏膜疾病难以区分,而当症状真正引起病人注意时往往为时已晚。因此,延迟的诊断和治疗是口腔癌的诊断率和存活率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约60%的口腔癌被发现时已是晚期,约90%的口腔癌为鳞状上皮细胞癌,且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相对于肝癌、肺癌等深部肿瘤,口腔癌位置表浅,因此及时发现和治疗的可行性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癌前病变是目前降低口腔鳞癌病死率的惟一途径。对此,本课题组致力于发现新的癌症筛查方式,改善其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杜格非曾研究了孟加拉红(Rose bengal, RB)染色对于口腔癌的筛查效果,通过病损部位涂布孟加拉红,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3.9%和73.7%,但RB对部分炎症染色与癌症染色难于区分。我组合作成员王佳宏等人通过螯合RB与纳米金棒合成新材料,利用敏感的光学检测提出新的口腔癌诊断思路,通过纳米金棒的红移现象,暗场成像等高新技术实现口腔癌细胞与正常上皮细胞的甄别,但仅为实验室研究,同时临床运用需要多种精密光学仪器,费用昂贵。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结合前人筛查方法临床要求的快捷简便及光学诊断的灵敏等优势,旨在建立诊断效率更高且更具有临床运用价值的口腔癌早期筛查系统早期检测口腔癌,并通过探究口腔黏膜恶性改变机制,希望在减缓或遏制其恶性化转变的同时,为以后寻找合适的口腔癌诊断的靶向分子打好基础,最终能通过靶向分子的特异性诊断提高诊断效率,进一步提高口腔癌生存率。活检是癌症临床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切取病变组织后由病理学家观察微观细胞形态改变得出诊断,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病理专家,主观性强。此外活检具有一定的侵入性,然而只有2%左右的黏膜改变可能转化为癌症,反复操作易对患者造成较大损伤,所以为了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我们希望能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实现少量组织或细胞拉曼信号收集,完成活检前的筛查工作。而早期研究中,拉曼己经被成功用于肾癌,肝癌,肺癌,宫颈癌等各种癌症的诊断。研究结果显示对活检切除的组织进行拉曼检测,分析光谱数据后发现拉曼可很好的区分正常,炎症,癌前及癌症组织。但是生物样本的拉曼信号通常较弱,需要大块的活检组织,而相对于活检来说拉曼检测仍然是不必要的,因此拉曼检测在临床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科学研究发展,SERS利用纳米金属颗粒的SPR效应放大拉曼信号,仅仅需要收集少量细胞即可完成高敏筛查,再次使拉曼成为研究热点。早在单分子检测应用中,SERS技术即可达到超高的分辨率,可完成超低浓度溶液或者超薄薄膜中分子的检测。有研究人员报道能够达到非常可观的,即1014~1015的增强效果。因此近几年,SERS技术引起了各领域相关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在生物化学领域,SERS光谱能够反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构象等信息,有助于揭示生命的奥秘。在医学研究领域,SERS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损,因此在水溶液样品的分析和选择性激发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Sequaris等首次报道了用SERS技术表征铂的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此后很多科研小组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相继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研究者发现SERS可成功实现灵敏的检测出基因变异,超敏检测蛋白及RNA等。同时通过特异性分子标记后,靶向检测特定蛋白,DNA, RNA等也已成功实现,但是临床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有学者通过SERS探针实现了动物活体及活细胞的生物成像,完成生物过程的可视化。因此本实验第一个部分利用表面等离子纳米贵金属材料SERS效应来完成口腔癌的筛查。口腔癌病变多表现为黏膜改变,与其他黏膜疾病难于区分,同时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口腔癌位置表浅,通过脱落细胞技术可以方便收集少量的细胞样品,然后利用SERS的放大效应及拉曼检查的快速无损性等特点,发明一种新的简便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癌症筛查系统。本实验第二个部分用于探究自噬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早期变化。自噬是一种生物长期进化保留下来的生物过程,用于长寿命蛋白质及溶酶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成分的降解与循环再利用,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生命现象。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自噬在多种癌症发生发展中,例如肝癌,皮肤癌,胃癌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其结果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在不同的刺激因素下,例如活性氧刺激自噬产生,抑制细胞增殖进而抑制肿瘤生长。Beclin1,是自噬前体形成的重要蛋白,能与Vps34,Vps15互相结合形成自噬前体。而抑制Beclin1蛋白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自噬是区别于凋亡,坏死等的一种程序性死亡过程,因而可以认为是肿瘤细胞死亡的过程。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自噬能促进肿瘤发展。一旦肿瘤形成,自噬可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肿瘤生长提供能量,并抵抗放化疗疗效。因此,我们推断,自噬对于肿瘤的功能影响可能是源于不同的条件。肿瘤种类不同及阶段不同,自噬所起的作用都不尽相同。自噬相关蛋白在癌症中可表现为低表达或过度表达,其介导的损伤缓解抑制肿瘤在癌前状态,同时在特定的状态下促进肿瘤存活,有学者发现其表达与肿瘤预后及分期可能具有相关性。而口腔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约2-12%的口腔癌癌前病变(oral premalignant lesions, OPLs)发展为癌变,80%的口腔癌源于OPLs,但是有90%左右的OPLs不会恶变为癌症,长期表现为红白斑及口腔扁平苔藓,因此对口腔癌前病变恶性转化可能性的判断,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但是自噬相关水平与口腔癌恶性程度转化可能性是否相关?目前己知自噬对癌症病人分层意义重大,但对口腔癌自噬的研究较为稀缺,无法确定自噬在口腔癌中的表达高低与口腔癌预后等的关系等。所以,我们通过一个口腔癌发生发展模型来调查自噬的变化,并了解其在口腔癌早期恶性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作为前期研究。后期仍需要更大量的实验来完成自噬特异性分子的筛选,从而实现靶向SERS的口腔癌筛查。实验第一部分利用等离子纳米颗粒,实现无适配子的SERS口腔癌筛查,在小样本研究中对正常脱落细胞和癌症脱落细胞的区分显示较好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是针对癌症与炎症,癌前病变的甄别,针对恶性转变几率小和恶性转变可能性大黏膜病损的甄别等更具有临床意义,其重复性仍需要进一步检验。而自噬检测在病人分层中具有重大意义,与癌症预后复发率等关系莫大,可能实现目标。而口腔癌自噬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口腔癌机制初探,为后期合适的癌症筛查标记筛选打好基础。最后,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作实行通过标记物与SERS的结合,利用SERS量化测量自噬水平,达到更好的筛查效果。第一部分:一种基于SERS的非侵袭性等离子癌症筛查方法背景:SERS可以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测量,因此可被运用于癌症筛查。目的:利用SERS完成癌症筛查,检测该筛查方法的诊断灵敏度。方法:利用纳米贵金属颗粒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形成SERS,通过细胞脱落技术采集少量病变细胞,然后制作表面等离子基底,并利用SERS效应放大细胞信号,然后通过信号分析来筛查癌症。而拉曼散射增强基底的制作是通过浸泡的方式及静电结合原理,将纳米金棒吸附到滤纸上面,形成可弯曲的三维的异质性拉曼基底。结果:正常细胞与癌症细胞SERS光谱存在差异,揭示了癌症特定生物分子的变化,包括癌细胞增加的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减少的脂质。为了区分20例正常脱落细胞和癌脱落细胞,峰值比算法I16001440, I14401340(1600和1440cm-1峰位峰值比,1440和1340cm-1峰位的峰值比)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达100%,而I14401340(1440和1340cm-1峰位峰值比)仅达到70%的灵敏度和60%的特异性。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迅速,经济实惠,安全性高,诊断效率高,且具有非侵袭性,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前景。同时此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进行自动化诊断,运用范围广泛,可能运用于全身各表皮癌症的筛查,因此可成为临床上癌症筛查及诊断很好的辅助手段。第二部分:自噬与口腔癌发生的关系目的:观察自噬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研究其在口腔上皮恶性改变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建立从健康上皮到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模型,在仓鼠左侧颊囊涂布0.5%DMBA,分别在4周,8周,10周,13周时处死。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来观察LC3,Beclin1,Bcl-2三个指标的表达。通过8-oHdG免疫组化结果来评估DNA损伤。结果:LC-3与Beclin1在4周时表达增加明显(p<0.05),但是在8周,10周,13周开始逐步减少。而Bcl-2表达持续增加,在13周时表达最多。而免疫荧光显示Bcl-2与Beclin1的共定位在4周迅速达到高峰,而后逐步减少。同时8-OhdG在4周时表达增加较少,而在8周,10周,12周迅速增加。结论:自噬在癌症发生发展中可能通过消除DNA损伤的方式来抑制癌症发展,但是随着刺激的持续增加,自噬清除DNA损伤的能力逐步下降,而自噬的耗竭可能加速上皮的恶变,因此可以通过对自噬的量化判断其恶性转化可能性。而自噬可能的调控机制可能受Beclin1与Bcl-2的共定位调节。

张丽娜[8](2012)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CRCC)和嫌色性肾细胞癌(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CK7、Vimentin、Ki-67、CD34四种抗体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点、诊断价值以及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实验收集从2006年至2010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病理科收检的68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30例嫌色性肾细胞癌,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形态特征,比较两者的异同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CK7、Vimentin、Ki-67、CD34四项免疫组化标记分别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并对该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与嫌色性肾细胞癌在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上有重叠现象。典型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与嫌色性肾细胞癌诊断并不困难,但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的颗粒细胞型或透明和颗粒细胞混合型与嫌色性肾细胞癌的嗜酸细胞变型在形态上极易互相混淆。2.CK7的表达情况:正常肾组织中的集合管部分为阳性;CCR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41%(3/68);CR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30/30),后两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7在CR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5)3. Vimentin的表达情况:正常肾组织中的近端肾小管部分为阳性;CCR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68/68);CR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0%(0/30),后两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imentin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呈正相关(P<0.01)4.Ki-67的表达情况:正常肾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0/40);CCR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68/68),CR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67%(23/30),后两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弱阳性、阳性及强阳性等级划分进行秩和检验,统计结果表明CCRCC组织中阳性与强阳性例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CRCC (P<0.01)5.MVD在正常肾组织、CCRCC及CRCC组织中的计数分别为:36.47±2.28、56.20±9.36、24.80±6.09,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形态学上CCRCC肿瘤被纤细的小血管分隔,CRCC瘤组织间可见厚壁的血管分隔,CD34染色可以从组织形态上对两者加以区分。6.Ki-67与MVD在两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1.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嫌色性肾细胞癌临床行为相差甚远,二者的正确区分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实验表明CK7在CRCC中存在着高表达,在CCRCC仅3例局部阳性表达;Vimentin在CRCC中不表达,在CCRCC中高表达,CK7联合Vimentin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Ki-67在CCRCC与CRCC组织中均有表达,但阳性表达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测Ki-67可为两者的鉴别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两者预后的判断。3.MVD在CCRCC与CRCC组织中的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借助CD34的表达,可以通过观察肿瘤组织中血管的形态和数量用以鉴别两者,同时有助于两者预后的判断。4.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CCRCC与CRCC的临床病理认识,CK7、Vimentin、Ki-67与CD34的联合检测尤其是在诊断困难的情况下,对于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蓝永洪[9](201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计算机判别》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定量揭示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色度学和形态学特征,筛选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诊断有重要价值的色度学和形态学参数,探讨这些参数在巴氏染色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判别中的意义,并建立诊断判别技术。方法分析107例送检的尿细胞学标本,其中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组21例、尿路上皮细胞结构不良组44例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组36例。共收集500个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rothelial carcinoma exfoliated cell,UCC)、439个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urothelium dysplastic exfoliated cell, UDC)和386个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uroepithelium normal exfoliated cell, UNC)。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分别对细胞、细胞浆及细胞核的相关参数进行测试。选取的色度学参数包括细胞浆与核的红基色(Rp, Rn)、绿基色(GP,Gn)、蓝基色(Bp, Bn)以及细胞浆与核的红基色系数(rp,rn)、绿基色系数(gp,gn)、蓝基色系数(bp, bn);选取的形态学参数包括细胞面积(Area of cell,Ac)、细胞浆面积(Area of cytoplasm,Ap)、细胞核面积(Area of nuclear, An)、核浆比(karyoplasms ratio,Rnp)、细胞的长轴(Major axis of cell, dmaj,c)与短轴(Minor axis of cell,dmin,c)、细胞核的长轴(Major axis of nuclear, dmaj,n)与短轴(Minor axis of nuclear, dmin,n)、细胞的平均直径(Average diameter of cell, Dc)与细胞核的平均直径(Average diameter of nuclear, Dn)细胞的周长(Circumference of cell, Cc)与细胞核的周长(Circumference of nuclear, Cn)、细胞的形状因子PE(Form factor PE of cell, PEC)与细胞核的形状因子PE(Form factor PE of nuclear, PEη)、细胞的形状因子AR(Form factor AR of cell, ARc)与细胞核的形状因子AR(Form factor AR of nuclear, ARn)、细胞的规化形状因子(Regular form factor of cell, RFFc)与细胞核的规化形状因子(Regular form factor of nuclear, RFFn)、细胞的圆度(Sphericity of cell, Spc)与细胞核的圆度(Sphericity of nuclear,Spn)、细胞的椭圆度(Elliptical eccentricity of cell, EEc)与细胞核的椭圆度(Elliptical eccentricity of nuclear, EEn)、细胞的形状不规则指数(Form irregular index of cell,FIIc)与细胞核的形状不规则指数(Form irregular index of nuclear, FIIn)。对以上各组的相关参数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此基础上随机选取1077个上述各类细胞作为训练组(占所有细胞的80%),以其色度学和形态学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并计算回代判别准确率,用剩余的248个细胞作为识别组(占所有细胞的20%)评价判别效果,同时对107例标本进行判别,计算判别符合率。结果一、尿脱落细胞中UCC、UDC和UNC色度学参数测试结果1.三基色:Rp、Gp、Bp、Rn、Gn、Bn值在正常尿路上皮细胞(UNC)最大,尿路上皮构不良脱落细胞(UDC)次之,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CC)最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上述3类细胞的色度学参数Rp、Gp、Bp、Rn、Gn、Bn的F值分别为605.296、428.478、281.703、640.236、549.823、318.834,P值均为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分析显示:UCC和UDC的Rp、Gp、Bp、Rn、Gn、Bn值均小于UNC(P<0.05),差值较大,变化幅度在25%以上;UCC的Rp、Gp、Bp、Rn、Gn、Bn值小于UDC(P<0.05),但差值较小,变化幅度在15%以内。2.三基色系数:rp、rn值均为正常尿路上皮细胞(UNC)最大,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UDC)次之,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CC)最小;gp、bp、gn、bn均为UCC最大,UDC次之,UNC最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上述3类细胞的色度学参数rp、gp、bp、rn、gn、bn的F值分别为304.234、69.621、177.331、274.429、11.716、204.767,P值均为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分析显示,UCC和UDC的gp、bp、gn、bn值均大于UNC,rp和rn值均小于UNC(P<0.05);UCC的gp、bp、gn、bn值均大于UDC,rp和rn值均小于UDC(P<0.05),三基色系数参数组间差值均较小,变化幅度约5%。二、基于巴氏染色色度学参数的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判别结果基于训练组1077个尿脱落细胞(占所有细胞80%)色度学参数Rp、Gp、Bp、rp、gp、bp和Rn、Gn、Bn、rn、gn、bn所建立的判别函数如下:式(1)中Y1、Y2、Y3分别为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判别函数,其回代判别符合率为71.2%;对识别组的248个尿脱落细胞(占所有细胞20%)进行判别,其判别符合率为73.0%;对107例标本进行判别,其判别符合率为84.1%。三、尿脱落细胞中UCC、UDC和UNC形态学参数测试结果RFFc、Spn、FIIc值均在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UNC)最大,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UDC)次之,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CC)最小;Ac、Ap、dmaj,c、dmin,c、Dc、Cc、ARn、Spc、EEc值均在UNC最大,UCC次之,UDC最小;Rnp、dmaj,n、RFFc、EEn值均在UCC最大,UDC次之,UNC最小;An、dmin,n、Dn、Cn、ARc值均在UCC最大,UNC次之,UDC最小;PEn值在UDC最大,UNC次之,UCC最小;PEc、FIIn值均在UDC最大,UCC次之,UNC最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上述3类细胞的形态学参数Ac、Ap、An、Rnp、dmaj,c、dmin,c、dmaj,n、dmin,n、Dc、Dn、Cc、Cn. PEc、ARn、RFFc,RFFn. FIIn的F值分别为480.608、536.658、113.755、747.099、541.269、545.623、68.094.90.188.603.814.110.300. 611.610、115.386、3.261.5.261.6.034、10.763、3.648,其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39、0.005、0.002、0.001、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分析显示:Rnp、dmaj,c、dmin,c、dmaj,n、dmin,n、Dc、Dn、Cc、Cn、PEc在UCC和UDC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Ap、An、Rnp、dmaj,c、dmin,c、dmaj,n、dmin,n、Dc、Dn、Cc、Cn、ARn、RFFc、RFFn、FIIn在UCC和UNC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Ap、An、Rnp、dmaj,n、Dc、Dn、Cc、PEc、ARn、RFFc、RFFn、FIIn在UDC和UNC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Ap. Rnp. dmaj,c、dmin,c、Cc、组间差值较大;而An、、dmaj,n、dmin,n Dc、Dn、C。组间差值较小。单因素方差分析:上述3类细胞PEn、ARc、Spc、Spn、EEC、EEn、FIIc的F值分别为2.842、1.240、1.439、1.229、2.224、2.640、0.410,其P值分别为0.059、0.290、0.237、0.293、0.109、0.072、0.6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基于巴氏染色形态学参数的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判别结果基于训练组1077个尿脱落细胞(占所有细胞80%)形态学参数Ac、Ap、An、Rnp、dmaj,c、dmin,c、dmaj,n、dmin,n、Dc、Dn、Cc、Cn、PEc、PEn、ARn、ARc、RFFc、RFFn、Spc、Spn、EEC、EEn、FIIn、FIIn所建立的判别函数如下:式(2)中Y4、Y5、Y6分别为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判别函数,其回代判别符合率为71.9%;对识别组的248个尿脱落细胞(占所有细胞20%)进行判别,其判别符合率为70.2%;对107例标本进行判别,其判别符合率为81.3%。五、基于色度学和形态学参数的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判别结果由于单独基于色度学参数或形态学参数所建立的判别函数符合率不够高,所以本文进一步结合色度学和形态学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判别函数。基于训练组1077个尿脱落细胞(占所有细胞80%)色度学参数Rp、Gp、Bp、Rn、Gn、Bn、rp、bp、rn、gn、bn和形态学参数Ac、Ap、An、Rnp、dmaj,c、dmin,c、dmaj,n、dmin,n、Dc、Dn、Cc、Cn、PEn、ARn、ARc、RFFc,RFFn、Spc、Spn、EEc、EEn、FIIn、FIIn所建立的判别函数如下:式(3)中Y7、Y8、Y9分别为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判别函数,其回代判别符合率为80.8%;对识别组的248个尿脱落细胞(占所有细胞20%)进行判别,其判别符合率为80.2%;对107例标本进行判别,其判别符合率为92.5%,明显优于单独基于色度学或形态学参数所建立的判别函数。结论1.尿脱落细胞中UCC、UDC和UNC的色度学和形态学特征有所不同,表现在色度学参数Rp、Gp、Bp、Rn、Gn、Bn、rp、gp、bp、rn、gn、bn、和形态学参数Ac、Ap、An、Rnp、dmaj,c、dmin,c、dmaj,n、Dc、Dn、Cc、Cn、PEc、PEn、ARn、ARc、RFFc,RFFn、Spc、Spn、EEc、EEn、FIIn、FIIn上有差异,这些参数及其差异可用于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判别。2.色度学参数Rp、Gp、BP、Rn、Gn、Bn、rp、gp、gn对巴氏染色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判别有价值;形态参数Ap、An、Rnp、dmaj,c、dmin,c、dmaj,n、dmin,n、Cc、PEn、EEc对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判别有价值;色度学参数Rp、Rn、Bn、rp、rn、bn和形态学参数Ap、An、Rnp、dmin,n、Dc、Dn、Cc、Cn、FIIc对上述三类细胞的判别均有重要价值。3.基于色度学和形态学参数所建立的判别函数(3)的回代判别符合率为80.8%;对识别组的248个尿脱落细胞的判别符合率为80.2%;对107例标本的判别符合率为92.5%。χ2检验结果显示:结合色度学和形态学参数建立的函数(3)判别符合率明显优于单独基于色度学或形态学参数所建立的判别函数(P<0.05)。

崔同跃[10](2007)在《偶发肾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偶发肾癌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肾癌预后的因素方法对青医附院401例肾癌患者,基于就诊时的症状,分为3组,偶发组,局灶症状组,全身症状组,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构成比的差异用卡方检验,生存率的评估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所有的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偶发组171例,局灶症状组203例,全身症状组27例,3组患者在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分期,分级,ECOG评分,静脉瘤拴,淋巴结转移的构成比上有差异(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肉瘤样变,病理类型,分级,症状,静脉瘤拴,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期,ECOG评分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仅有年龄,肉瘤样变,全身症状,腔静脉瘤拴,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是影响肾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区分症状的不同预测肾癌的预后是可行的,症状评分应该整合到评估肾癌预后的方程中去。偶发肾癌多肿瘤较小,低分期,低分级,较少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生存率,而有全身症状的肾癌预后差,有独立的预后意义,应该在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随访中加以考虑。

二、DNA倍体及核形态参数检测在肾细胞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NA倍体及核形态参数检测在肾细胞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概述
    1.2 染色体核型异常概述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骨髓细胞学
        2.2.2 骨髓或外周血流式免疫分型
        2.2.3 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
        2.2.4 治疗方案
        2.2.5 随访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临床特征
    3.2 相关实验室检查
    3.3 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
        3.3.1 骨髓增生程度
        3.3.2 细胞化学染色
        3.3.3 骨髓细胞形态及比例
    3.4 免疫表型检查结果
    3.5 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
    3.6 免疫表型伴淋系表达的S-AML患者与染色体的相关性
    3.7 异常染色体核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
    3.8 26 例S-AML患者生存情况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染色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TPX2和MMP12在非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及进展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TPX2和MMP12的预测模型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PX2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TPX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TPX2的结构
    TPX2在肿瘤中的表达
    TPX2:潜在的致癌基因和减肿瘤抑制因子?
    TPX2在肿瘤中的不同作用机制
    潜在的以TPX2为中心的抗肿瘤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附录
博士生期间的科研活动
致谢

(4)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与其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巨细胞瘤的临床特征
    二、影像学检测在巨细胞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1. X线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中运用
        2 CT和MRI对巨细胞瘤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中运用
    三、巨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与其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1 GCTB中单核细胞成分及其生物学意义
        2 GCTB中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成分及其生物学意义
    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诊断中的运用
    五、分子遗传学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诊断中的运用以及生物学意义
    六、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与其预后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巨细胞瘤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资料与试剂
        2 方法
    实验结果
        1. 巨细胞瘤影像学特点与复发的关系
        2. 巨细胞瘤肿瘤大小与复发的关系
        3. 巨细胞瘤合并瘤栓与复发的关系
        4 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分组与复发的关系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巨细胞瘤中免疫组化指标表达与其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主要试剂和仪器
        3.方法
    实验结果
        1.巨细胞瘤中Ki-67 蛋白的表达情况
        2.巨细胞瘤中P63蛋白的表达情况
        3.巨细胞瘤中VEGF的表达情况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缩略语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本课题获得的基金资助
致谢

(5)SATB1及SATB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影响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第一及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SATB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SATB1影响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SATB2的表达及其联合CK7、CK20在结直肠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核基质结合蛋白SATB2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附录

(6)DNA定量分析技术预测OPMDs癌变风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的DNA定 量分析诊断标准参考值研究
    实验一 DNA定量分析技术诊断口腔黏膜高级别异常增生/原位癌病损的ROC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三种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癌变风险预测的研究
    实验二 口腔白斑的DNA定量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实验二 小结
    实验三 口腔扁平苔藓的DNA定量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实验三 小结
    实验四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DNA定量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实验四 小结
    第二部分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参与的科研项目

(7)等离子筛查与自噬在口腔鳞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1 SERS在生物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2 自噬检测对肿瘤的意义
第一部分 非侵袭性等离子癌症筛查方法
    实验1 等离子基底制作与性能测试
    实验2 等离子基底对正常上皮细胞与癌细胞的检测
    实验3 等离子基底对癌症患者及正常人脱落细胞的检测
    小结
第二部分 自噬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实验1 口腔癌模型的建立
    实验2 自噬在口腔癌模型中的建立
    小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2 方法
    3 结果判定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临床资料
    2 病理形态特点
    3 Hale胶体铁染色结果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讨论
    1 肾细胞癌的分类
    2 CCRCC与CRCC的临床病理特点
    3 CCRCC与CRCC免疫表型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常见肾细胞癌的病理学特征及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计算机判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巴氏染色计算机图像色度学定量分析及判别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形态结构的计算机图像分析及判别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计算机判别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本研究创新点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10)偶发肾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DNA倍体及核形态参数检测在肾细胞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D]. 宋明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TPX2和MMP12在非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及进展中的研究[D]. 刘雷. 苏州大学, 2019(08)
  • [4]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与其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 冯砅锦. 苏州大学, 2018(01)
  • [5]SATB1及SATB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影响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D]. 吕京澴. 南京大学, 2017(01)
  • [6]DNA定量分析技术预测OPMDs癌变风险的研究[D]. 肖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7]等离子筛查与自噬在口腔鳞癌中的研究[D]. 刘茜. 武汉大学, 2014(06)
  • [8]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的比较[D]. 张丽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9]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的计算机判别[D]. 蓝永洪.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4)
  • [10]偶发肾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D]. 崔同跃. 青岛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DNA倍性和核形态学参数在肾细胞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