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师德思想探析

颜渊师德思想探析

一、颜元的教师道德思想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艺萌[1](2021)在《清末陈宝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1895-19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时段是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期,也是陈宝泉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从1895年到1911年,陈宝泉经历了书院学生、书局编辑、新式学堂教员、留日学生,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等多重身份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逐渐从传统走向近代,从幼稚走向成熟。陈宝泉的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教育思想以及筹建师范补习所、教育品陈列馆、劝学所、宣讲所等教育实践对当时国民教育的普及、师范人才的培养、社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末不仅是陈宝泉教育思想的重要转变期,更是其能够在民初教育界脱颖而出的重要奠基期。随着报刊、书局、新式学堂等新社群媒介的产生,陈宝泉得以真正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思想,并得以融入到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当中,与王寅皆、严修、周学熙等众多知名人士结识。其中严修对陈宝泉的影响最为关键和深远。无论是在天津民立第一小学担任教员时还是到教育行政机构任职时,陈宝泉都得到了严修的重用和提携。此外,陈宝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受严修的影响,尤其是其师范教育思想和注重实用的教育理念与严修一脉相承。清末时期是中西碰撞、新旧更迭的复杂时代,身处此种时代中的人们,其思想也多呈现出新旧杂糅的特征。由于复杂的时代背景、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中西结合的教育经历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陈宝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呈现出亦新亦旧、新旧杂糅的特征。

刘爱华[2](2020)在《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流,遗憾的是,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学校教材(以下简称‘明清教材’)缺乏专门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清教材在宋元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予以改版,并新编了一批经典教材,是中国古代学校教材集大成者,倾注了明清统治者与精英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折射出了中国近五百年的教育发展轨迹,是明清历史时期教育生态的高度总结和生动反映,深度隐含着关于中国教育的永恒思考。根据教材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明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直接面向一本本教材的文本,用多元的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教材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文本特征与实践价值,共分成七个章节予以论述。在本研究中,第一章阐述了明清教材研究的意义,整理了明清教材专门研究、当代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文献,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收集与整理明清教材史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分析其嬗变与发展,从知识视角梳理其知识类型与框架,从教育价值视角分析其文本特征,从实践视角归纳与总结对当代教材建设的启示,各阶段研究层层递进,朝向现实的借鉴价值归拢。第二章解析了明清教材体系的嬗变与发展。一是明清文化思想的流变与传播。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以理学为宗的教材体系的形成与续接,陆王心学的崛起使教材增加了更多注释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义之学的民间传播;颜元实学的涌现使明清教材呈现了专科式发展的萌芽,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明清专制的文教政策与八股选材。政教合一不仅使诸多律法类、文体类文本成为官方教材,而且导致部分教材成为科举的附庸,强化了部分教材的功利性和保守性;书院讲学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或应用性的着作式教材,书院藏书更是极大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版本与存量,并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学科式发展。第三章对明清(公元1368年-1840年)时期官学教材、着名书院教材和蒙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教材的作者、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共整理明清教材80余本。第四章对明清教材的知识指向与存量进行了解读,将明清教材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义理、法制与礼仪、诗词与文体、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进行了分类呈现,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第五章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特征,从“存量”、“呈现”、“表达”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明清教材文本存量是“丰富”的,是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并凭借丰富帮助学习者走向整全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及价值意义的生成;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错落有致的内容布局和言之有理的历史论证显现了朴素的说理风格;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韵律与诗词、典故与神话能给予学习者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空间。第六章是在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理想教材的文本模型。理想的教材文本作为本土文化的基因应是“活性”的知识,具有知识体系、表达呈现、接收逻辑三个基因链;教材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应实现价值超越,作为客体与他者的关系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功能指向。教学生态是教材价值超越的藩篱,个体的认知建构是如何实现价值超越的心理逻辑;教材文本要来源于本土文化,并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予以表达和呈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应予以回归,“由博返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应予以推广,教材文本以“厚”为导向是“最经济”的教材本土化原理。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典型代表,明清教材警示了部分当代教材文本的粗放性与空乏性、文本表达的抽象性与直接性、文本选材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性与固化性。在第七章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分析了明清教材的成就与局限。明清教材是在明清时代产生和流传的,其被浸润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摈弃;明清教材属于明清时代,不能施以“拿来主义”,要予以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未来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的教材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诉求,明清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瑰宝,为新时代教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文化关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杨丹[3](2020)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2020年3月国务院出台最新政策对高校劳动教育做出总体部署,高校劳动教育的完善、发展必须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对于明确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高质量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新时代的背景,本研究首先在梳理国内外高校劳动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劳动、劳动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探讨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并阐明了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溯源。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以高校劳动思想教育、高校劳动技能培育、高校劳动实践锻炼为理论维度编制问卷开展调查,依据数据分析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总体情况、高校劳动教育三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并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针对现存问题挖掘原因,由此提出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对策。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及其三个维度整体呈现中等偏低水平;第二,高校劳动思想教育在性别、生源地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和年级上差异性不显着;第三,高校劳动技能培育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和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上差异性不显着;第四,高校劳动实践锻炼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专业类别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性不显着。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效果较为一般,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缺乏强有力的劳动技能训练、忽视劳动锻炼机会等问题。追根溯源发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足、高校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家庭的基础性作用不牢固与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导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基于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和归因,研究提出了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对策:一是遵循协同性原则,全面强化劳动教育;二是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三是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四是强化劳动实践锻炼,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五是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提供有效的支持;六是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引导个人、家庭、社会积极参与。

赵婉宇[4](2020)在《颜李学的近代回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颜李学派是清初非常重要的学术流派。颜元、李塨二人所倡导的以“三事三物”为核心的习行经济与事功之学带有一定的复古色彩,同时形成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实学思想体系。由于各种原因,颜李学派最终仅传承三代便走向衰落,逐渐沉寂,直到晚清时期才重新被学者们重视。民国初期,因大总统徐世昌的极力推崇,颜李学一举成为“显学”。经过一系列的政学运作,徐世昌将颜元、李塨二人塑造为国家的学术偶像,使其享受从祀孔庙之厚遇。同时,徐氏又通过设立四存学会、开办四存中学等举措使颜李学在近代重新产生学术回响。本文旨在对四存学会和四存中学进行探究,综合采纳文献分析法、统计法以及个案分析法,力图勾勒出四存学会发展的基本轮廓,分析其组织管理特点,探究四存中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展现颜李学在民国初期的学术地位和内涵的演变。民国时期,西方文化的入侵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任总统徐世昌出于复兴北学和抵御新文化的目的,大力推崇颜李学,积极创办四存学会和四存中学。四存学会以阐明、宣扬颜李学说为宗旨,初创之时申请入会的成员数量十分可观。学会设定了较为严格的入会标准,依照颜元的作风对会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学会成立后主要进行创办《四存月刊》、重新出版颜李文献及定期组织演讲会等活动。此外,四存学会将对颜李学术思想的践行延伸到了教育层面,创办了独具特色的四存中学。四存中学同四存学会一样,都是以宣扬颜李学思想为宗旨,力图培养颜李学之传人。四存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注重实用、强调传统、中西兼备的特点。四存中学对学生的管理较为严格,禁止学生讨论、参与时政。得益于雄厚的师资力量,四存中学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徐世昌试图通过创办四存学会和四存中学来赓续颜李学派,抵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潮流,然而这种设想是不切实际的,仅凭一个学会、一所中学是无法实现的。四存学会和四存中学的创办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四存学会对颜李学着作重新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在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问题上,四存学会的主张也值得我们学习。四存学会强调不可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和全盘照抄,应坚持立足于本国文化,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我国的民族文化。

陈润贤[5](2020)在《颜元“格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给当时的学者们带来深深的刺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等现实如同一记重锤深深地敲击在人们的心上,这记“重锤”敲醒了一部分具有先进思想和危亡意识的儒家学者,使他们幡然醒悟到主张读书、静坐的程朱、陆王之学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时,已经发挥不了拯救时艰的作用。因而这些学者一反“良知”、“天理”之学,转而开始投向经世之学的研究和发展,颜元正是这些学者中的其中一员。本文立足颜元着作文献资料以及现有研究成果,力图对颜元“格物”思想做一较为系统的解析和评价,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颜元“格物”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明末清初,政权的更替造成社会极度动荡,明政权的腐败统治以及满清政权的高压政策,使得各种矛盾被空前的激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天崩地解”的乱世,颜元的“格物”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大乱的背景下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加之明王朝政权的覆灭刺激了一批爱国学者,一时之间,经世学风兴起,颜元作为其中一员,极力主张“崇实反虚”,因此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颜元建立起了自己的“格物”学说。第二部分:叙述了颜元“格物”思想的理论依据。颜元认为程朱、陆王之学之所以形成错误的“格物”观,其思想根源在于他们都持错误的本原论和人性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气”而不是“理”,更不是“良知”,人性本恶、“存天理、灭人欲”等错误人性论观点将程朱、陆王之学的格物观引向更加深层的错误之中,导致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中不能正视功利,进而造成其学术逐渐变空虚无用。因此颜元对此进行了批判,提出“气”为万物本原的观点,强调“理气一致”,由于“理”“气”都是善的,人禀气而生,因而人性也是善的,不仅如此,颜元还正面认可了人欲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颜元也承认“恶”的存在,如果一味受到不正当物欲的牵引,人自身“善”性就会遭到遮蔽,所以,为了保持自己的“善”性,颜元提倡进行“格物”的功夫。第三部分:该部分主要探讨的是颜元“格物”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明确了颜元学术思想中“格”与“物”的含义,提出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进行实际的练习。对于人们热衷的成圣成贤问题,颜元认为,即使只精通“一艺”也称的上是君子,所以在“物”的内涵方面,颜元最重视“六艺”。相较于宋明理学的“格物”思想,颜元更加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在实事实物上用功,因此实现“格物”的途径之一就是“习行”,不仅见理于事,而且在事上习理。除此之外还要“习敬”,在“格物”的过程中,要具有严肃端正、恭敬谨慎的态度。在探讨了“格物”的概念和实现“格物”的途径之后,颜元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尝试性地将“格物”思想运用于社会经济等方面改革理论的构建之中,提出了“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的改革主张。第四部分:在该部分对颜元“格物”思想的特点做了简单总结,并分析了“格物”思想的贡献与不足,探讨了“格物”思想的当代价值。颜元在阐发“格物”思想时,遵循学、教、治一致的理路,由浅入深,由学术至实务,层层递推,条理清晰,完美调和了“复古”与“经世”的关系,其“格物”思想既有可靠的理论依据,符合孔孟之学的学、教、治原则,又不是完全的僵化守旧思想,于“复古”上开出“经世”之花,构思可谓精巧。颜元“格物”思想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推向了高潮,无形中扩大了经世之学的影响,不仅起到了驳斥空疏学风的学术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颜元“格物”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颜元的“格物”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其自身存在着不足,过分重视实践以及轻视间接经验、轻视着述讲学的活动等缺陷,使颜元思想无法得到良好的传承与传播。颜元“格物”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我们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个人综合能力,不仅要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解决实际事物的能力,争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在学校方面,应丰富教学形式,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动手操作,主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向结合。

李少兵[6](2020)在《论嵇文甫对清代北方学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嵇文甫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不仅对阳明学、船山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更是将研究视角延伸至清代北方学术中,并在该领域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嵇文甫学术思想主要受到传统旧学、河南近代学人以及北大求学期间新学影响,从而形成了“中西兼容”的学术特点。而河南教育实践以及苏联留学经历使嵇文甫形成了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研究学术的特点。嵇文甫在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研究清学史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方法、路径进行创新。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方法构建了清代北方学术史研究的整体框架,并分述孙奇逢学派、颜李学派发展脉络,从而发掘其内在关系。嵇文甫通过对清代北方学术史研究的初步尝试,对孙奇逢、颜元、李塨关系的初步梳理,也进一步深化了理学史研究。嵇文甫之所以能在清代北方学术领域取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是因为其深厚的旧学功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优势以及“整体史”的研究思路。正因其具有“中西兼容”的深厚学术底蕴加之他对新方法的灵活运用,嵇文甫才能在清代北学领域取得突出贡献,并在现代学术框架内,为清代北方学术系统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框架与方案。

于津[7](2020)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同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每个现实的人通过劳动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进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教育基本原则,也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涵,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重要的教育方针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级各类学校遵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专门设置了劳动教育课并定期开展“学农”、“学工”等活动。劳动教育在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些年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升学应试、追考试分数、重视智育等的影响,很多学校搞封闭教育,教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甚至也脱离了劳动,脱离了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等。这种教育的状况,不仅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也严重妨碍了我国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因此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立场,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探寻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论文选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一理论视角来研究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社会的改革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的全部活动最终的落脚点都要回归于通过劳动途径来落实教育的培养目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上也一直在发挥重要指导意义。劳动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劳动教育可帮助受教育者在劳动中实现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同时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以及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但多年来因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仅缺乏对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更远离了鲜活的学校教育实践过程,其结果,不仅理论上搞不清什么是劳动教育,为什么要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更不知道应怎样开展劳动教育。因此论文选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切入点,首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劳动教育等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略,补齐劳动教育这块短板。结合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分析劳动教育的实践本质,厘清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并挖掘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以对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结合科学技术的新变革和时代的新要求,重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的新发展推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以劳动教育为基本途径,和各育一起共同促进受教育者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田雪[8](2020)在《论儒家学习思想的内在逻辑》文中研究表明概念、范畴与命题是人类认识之网汇总的纽结,将思想史按照其自身发展的逻辑编排,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以及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以往的研究视角从“思想家”转换到“思想”本身,探讨围绕思想本身的教育问题,从而能清晰地梳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文章立足于长期视野,上溯先秦,下至当代,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首先阐释学习这一教育的基本范畴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其次从学习的起点、学习的过程出发,分析上诉因素作用于学习思想发生变化的历史过程。最后观照目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学”“习”分离这一现实问题,希冀从古代优秀的学习传统中获得力量。邢昺曰:“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以“学”“习”为开端恰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学习之于人生、社会、教育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学习”内在包含了“学”与“习”。其中,“学”主要指知识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代表了认识活动过程;“习”主要指将知识落实到行动中、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代表了实践活动过程。可见,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积累活动,它是一个知行结合的完整阶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古代学习史上,古代先哲们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对学习的定位、学习的人性依据、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学习的人性论前提的不同理解,影响着学者对于学习与学习功能的看法;对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为学次第的不同思考,反应了学者之于学习背后“知”“行”的关系的不同主张;对学习目的的定位则体现了学者对读书人在“知”“行”方面修养的要求。古代的学习理论,是在当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条件、学习内容和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水平的情况下提出的。由于上述条件的改变,其中有些已失去了对学习的指导意义,有些则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批判地继承。从古代学习思想和实践中探寻宝贵经验,为发展当代学习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在当代相对缺乏“习”(行)的教育环境下,重新发掘古代学习观中的积极方面,打破一些对传统教育的狭隘理解与偏见,从而对传统学习思想内在意蕴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树立文化自信。

王芳芳[9](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研究》文中认为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经,其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近年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名存实亡,发生了畸变,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件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小学生可塑性强,若要培养未来一代的劳动价值观,必须从小学生抓起。论文聚焦于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问题。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构成、性质、特征与功能,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影响因素和原因有哪些,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首先梳理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相关理论、性质、特征与功能,以期为后面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策略打下理论基础。接着,运用实证研究策略,具体包括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对本市两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考察,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对可能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现状的相关因素做了归因分析。最后,结合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相关建议。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现状不太乐观,主要有学生劳动意识淡薄、没有节约意识,家长劳动思想观念有偏颇、家庭劳动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学校忽视劳动育人价值、师资队伍匮乏、教育形式单一,社会上错误的“主流”观念等等。据此,论文建议,从个人层面上要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学校的层面出发,丰富劳动途径,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拓宽劳动渠道;从家庭层面出发,加强家长的思想教育,转变家长对劳动的认知,保障家庭劳动时间,训练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言传身教;从社会层面出发,要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提高劳动者的地位和待遇。

张孟晋[10](2019)在《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系统有诸多异於西方字母文字系统之处,异体字就是其中较为棘手的一个。汉字异体字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源於人们任意书写而出现的错)滥用字体,不过随着文化发展、汉字使用愈发频繁,这些字体反而逐步被社会广泛接受,进而成为特定时期的书写俗体,有些更演进为异体。史上汉字书写最为)乱的时期当属南北朝至隋唐。唐初太宗时,曾命颜师古等人刊校字样,以求刊谬正俗,下笔有据。此後更掀起举国正字之风,史称“正字运动”。自唐之正字运动为世人关注,至以《干禄字书》爲代表之一众字书成为字样学的研究对象,多渠道还原唐代正字运动的实际情况,对各时期文献中的俗体异体字作分析和校勘,已为字样学之相关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然而受字书佚失,系统研究缺乏,证据短缺,价值不显等诸多问题困扰,字样学中的诸多问题仍令当今学者或不能做,或不愿做,研究成果甚微。基於此,本文拟对唐代的字样发展史及是时具有代表性的字样书作以清晰梳理,以求寻根究底,察衆人之忽略,现字样之价值。一则在对唐代“正字运动”重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为世人在“正字运动”方面已经固化的认知当中提出些许新的认识;二则对异体字之产生、形成和发展作深入分析及研究,对《颜氏字样》(後文简称《颜氏》)、《正名要录》(後文简称《正名》)、《时要字样》、《干禄字书》、《分毫字样》等多本字样书作详细的校理分析,为俗体、异体的产生建立详细完整的证据资料库;三则在已有校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俗字字形产生的原因、发展途径、变化规律等,以期为当下汉字中一部分笔划、部件、部首等书写问题的出现找到根源和提供参考。本研究之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第二章对字样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学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校理分析和整理研究。第八章为结论。绪论,首先就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从两个方面作以解释;又从字样学的定义、应用范畴、广义与狭义之分、字样书与字书之关系、隋唐字形混乱原因等方面对字样学的字理问题进行讨论;最後,再对研究基础与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本文所研究的范畴及特殊情况等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文献综述。首先从字样学研究史入手,自宏观角度对国内外字样学领域内相关研究进行论述;之後,再从微观角度对《颜氏》等五部字样书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对唐代後期所出现之《五经》、《九经》等字书详细分析,以求探究字样书与字书之联系。最後更对学界内所涉及之正字运动的相关遗留问题进行讨论。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对唐代具有代表性之《颜氏》、《正名》、《时要》、《分毫》、《干禄》五部字样书进行包括作者、背景、内容等多方面的整理研究,并对全部字样书中的每一条内容作文字与正字功能的分析,以探讨字样书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第七章,在前六章对字样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唐代正字运动史的新认识。本研究之学术价值主要有二点:一、对隋唐时期正字运动及字样学史之再梳理。俗字,长久以来一直被很多人笼统认为是错字,於是便常常以错字处之,忽略了其自身特点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人们渐渐淡忘了隋唐时期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正字运动”,更不知很多人都曾为这一运动呕心沥血,为中国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做出贡献。时至今日有些人甚至连姓名都不曾出现於“正字运动”当中,实是憾事。本研究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语料及史料的记载,努力将这一时期最真实的情况还原出来,让尘封的历史再次展现出来。二、为了能够探究由正体至俗体的演化过程,本研究将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书进行细致的分析及校理,结合共时与历时的发展特征,尽力将有关的汉字字形发展之途径与规律梳理清楚。本研究的成果将可用於多个方面,如1)隋唐时期汉字发展史的整理工作。重新对这一时期“正字运动”中的人、书、事进行梳理,更加关注细节及学界已固化认定的内容,这将有助於我们弄清楚更多隋唐正字运动时期的真实情况。2)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中古阶段作更为细致的探讨。对五部字样书的分析与校理,有助於从每一个字的变化中发现汉字发展的大体规律,上承上古时期的古代字体,下接近现代汉字的字体结构。这一系列完整的校理对於补充汉字在字体演变历史上的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3)为现代汉字书写者提供汉字结构书写)误的理据分析及解决方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在初识汉字时,书写常有偏误发生。对隋唐时期俗字演变规律的分析与整理,有利於我们找到人类书写汉字发生偏误的大体倾向,通过总结规律并制定相应对策,以解决现代人们书写汉字时所产生的各类字体结构问题。

二、颜元的教师道德思想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颜元的教师道德思想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陈宝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1895-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陈宝泉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陈宝泉的早期生活、求学经历
    第二节 甲午战后的中西文化之争
    第三节 陈宝泉教育思想的萌生——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书院改制
第二章 编辑、教员、留日学生——多重身份下的思想演变
    第一节 陈宝泉担任开文书局编辑
    第二节 陈宝泉担任天津民立第一小学教员与师范补习所讲师
    第三节 陈宝泉赴日留学与创办天津教育品陈列馆
第三章 陈宝泉的国民教育思想与劝学所的创设
    第一节 国民与国家——陈宝泉的国民教育思想
    第二节 陈宝泉与国民教育的普及机构——劝学所
第四章 陈宝泉教育思想的师承与特征
    第一节 严修对陈宝泉教育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陈宝泉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实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致谢

(2)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明清教材专门研究
        二、教材(教科书)有关研究
        三、教材文本有关研究
        四、研究评价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教材的嬗变与发展
    第一节 明清思想流变与教材发展
        一、程朱理学为宗与教材
        二、陆王心学崛起与教材
        三、颜元实学涌现与教材
    第二节 明清的文教政策与教材发展
        一、教材体系的界定与增编
        二、官学教材成为知识权威
        三、书院派特色教材的兴起
        四、蒙学教材学科式发展
        五、教材集成与训诂考订
第三章 明清教材概览
    第一节 明清教材概览(上):官学教材
        一、经义类教材
        二、律政类教材
        三、礼制类教材
        四、告诫类教材
        五、文体类教材
        六、军事类教材
        七、科技类教材
    第二节 明清教材概览(中):书院教材
        一、讲求理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二、讲求心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三、以实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四、考据学派书院的特色教材
    第三节 明清教材概览(下):蒙学教材
        一、基础识字类教材
        二、伦理规范类教材
        三、名物典故类教材
        四、诗歌作文类教材
        五、数理科技类教材
第四章 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知识:人物及其事件文本
        一、鲜活的人物: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例
        二、具体的事件: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为例
        三、文化的标识:以《二十四孝图说》、《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为例
    第二节 关于思想与义理的知识:论着与经义文本
        一、直抒义理:以《三字经》、《小儿语》、《续小儿语》为例
        二、官修权威:以《五经大传》为例
        三、名家导读:以《四书大全》为例
        四、博览众家:以《性理大全》为例
        五、经世致用:以《武经七书》、《孝经》、《说苑》为例
    第三节 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律法与礼制文本
        一、行为样本:以《弟子规》为例
        二、角色规则:以《皇明祖训》为例
        三、生存法则:以《大明律》、《大明会典》、《明大诰》为例
    第四节 关于审美与文体的知识:诗词与文体文本
        一、创作与审美启蒙: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为例
        二、诗词大会:以《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为例
        三、能臣作文:以《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书文》为例
        四、文豪经典:以《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文章辨体》为例
    第五节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科技与数理文本
        一、天文地理:以《千字文》、《三字经》、《畴人传》为例
        二、渔林制造:以《幼学琼林》为例
        三、数理科学:以《九章算术》、《数理精蕴》为例
第五章 明清教材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丰富展现: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
        一、凭借丰富走向整全的生活
        二、凭借丰富走向生动的实践
        三、凭借丰富走向意义的生成
    第二节 朴素说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
        一、错落有致——基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容布局
        二、言之有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历史论证
    第三节 诗性表达: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
        一、律对与诗词:创造的空间
        二、比兴与典故:隐喻的展现
第六章 透析:来自明清教材文本的启示
    第一节 教材文本“基因”:活性知识
        一、基因链之一:知识存量
        二、基因链之二:表达呈现
        三、基因链之三:接受逻辑
    第二节 教材价值拓展:何以超越
        一、价值超越的核心:客体价值
        二、价值超越的藩篱:教学生态
        三、价值超越的逻辑:认知建构
    第三节 “教育性”落地图景:本土化
        一、语言风格:文以载道
        二、文本扩展:由博返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观点
        一、明清教材是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二、明清教材展示了理想教材的基因模型
        三、明清教材文本教育性的现实价值
        四、明清教材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明清官学主要教材目录
附录2:明清书院主要特色教材目录
附录3 :明清表蒙学主要教材目录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难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概念
        (一)劳动
        (二)劳动教育
        (三)高校劳动教育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
        (一)劳动教育内涵的延展性
        (二)劳动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三)劳动教育内容的创造性
        (四)劳动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
        (三)西方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镜鉴
        (四)中国古近代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资源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调查
    一、研究工具准备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访谈提纲设计
    二、研究资料收集
        (一)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二)访谈资料收集
    三、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
        (一)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和分析
        (二)访谈数据整理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劳动思想、技能、实践教育的总体情况
        (二)劳动思想、技能、实践教育的差异分析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劳动思想上轻视劳动教育
        (二)劳动技能上缺乏强有力的训练
        (三)劳动实践上忽视劳动锻炼的机会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归因
        (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二)高校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家庭的基础性作用不牢固
        (四)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强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提升对策
    一、遵循协同性原则,全面强化劳动教育
        (一)高校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劳动教育
        (二)师资、评价、条件三方保障
        (三)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四方联动
    二、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二)营造劳动教育气氛浓厚的校园文化
    三、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一)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
        (二)促进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强化劳动实践锻炼,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积极拓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新形式
        (二)加深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
    五、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二)发挥评价强有力的监督作用
        (三)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人、财、物等条件保障
    六、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引导个人、家庭、社会积极参与
        (一)调动高校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
        (二)筑牢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
        (三)充分利用社会劳动教育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颜李学的近代回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资料与已有研究
        一、文献资料收集
        二、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时期颜李学的复苏
    第一节 颜李学派的主要特点
        一、颜李学派的形成
        二、颜李学说的双重特点
    第二节 晚清时期颜李学的传播
        一、戴望与颜李学复兴
        二、晚清学人与颜李学研究的展开
第二章 徐世昌与颜李学的复兴
    第一节 民国初期复古思潮不断涌动
        一、孔教运动兴起
        二、东方文化派的出现
    第二节 颜李学复兴的原因
        一、政治人物的学术旨趣
        二、复兴“北学”的诉求
        三、重振传统旧学及反对学生运动
    第三节 以宣扬颜李学说为宗旨的机构——四存学会和四存中学
第三章 颜李学的近代传承——四存学会
    第一节 四存学会的成立与组织管理
        一、四存学会的成立
        二、内部组织
        三、会务管理
    第二节 四存学会的主要活动
        一、创办《四存月刊》
        二、整理颜李学着作
        三、组织演讲会
    第三节 四存学会的解散
第四章 四存学会的教育实践——四存中学
    第一节 四存中学的发展概况
        一、四存中学的成立
        二、办学宗旨及培养目标
    第二节 校务设置及学生管理
        一、校务设置
        二、学生管理
    第三节 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
        一、“重视传统,中西兼备”的课程设置
        二、学以致用、“习行”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师生群体
        一、学高德优的校长及名师
        二、拔类超群的学生群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颜元“格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颜元“格物”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学术背景
        1.宋明儒者的格物观
        2.明末清初的学风转向
二、“格物”思想的理论依据
    (一)理气一致
    (二)人性本善
三、“格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格物”的含义
        1.“格物”之旨
        2.道在六艺
    (二)“格物”的途径
        1.习行
        2.习敬
    (三)“格物”的目的
        1.富天下
        2.强天下
        3.安天下
四、颜元“格物”思想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一)“格物”思想的特点
        1.崇实反虚
        2.重视古礼
    (二)颜元“格物”思想的贡献及局限
        1.颜元“格物”思想的贡献
        2.颜元“格物”思想的局限
    (三)颜元“格物”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论嵇文甫对清代北方学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一、嵇文甫学术思想的渊源及其初步实践
    (一)嵇文甫生平简介
    (二)嵇文甫的师承渊源
        1.旧学师承的影响
        2.河南近代学人的影响
        3.北京大学的新学训练
    (三)嵇文甫学术思想的初步实践
        1.河南期间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考
        2.苏联留学与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的运用
二、20世纪上半期的清代北方学术研究
    (一)北方学术的界定
    (二)清代北方学术研究概况
        1.章太炎的“反满说”
        2.梁启超、胡适“理学反动说”
        3.嵇文甫对清代北方学术研究的理论分析
三、嵇文甫关于清初北方学术史的总体构想与分派研究
    (一)嵇文甫关于清初北方学术研究的总体构架
    (二)嵇文甫对孙奇逢北学思想的研究
    (三)嵇文甫对颜李学派的研究
        1.对颜元与孙奇逢关系的探究
        2.对李塨继承与调试颜元思想的认识
四、嵇文甫清代北方学术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现代学术史框架内的开创性研究
        1.嵇文甫的学术底蕴与学术创新
        2.嵇文甫北方学术研究的开创意义
    (二)整体明清学术史视域下理学史研究的深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问题
        1. 劳动教育现存问题的分析
        2. 劳动教育本质的探究
        3. 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新时期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三) 文献综述
        1. 有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概况
        2. 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概况
        3. 相关概念界定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文本分析法
一、 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 理论研究不足
        1. “劳动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2. “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的定位问题
    (二) 实践重视不够
        1. “劳动”泛化的教育
        2. “劳动”缺失的教育
二、 劳动教育的实践本质
    (一) 劳动教育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
        1. 劳动实现人对自然的实践
        2. 劳动发展人的社会关系
    (二) 劳动教育发展人的个性
        1. 劳动实现个性的解放
        2. 劳动实现人的丰富
        3. 劳动促进人的完善
    (三) 劳动教育提升人的劳动能力
        1. 自然关系层面上劳动能力的解放
        2. 社会关系层面上劳动能力的解放
        3. 主体层面上劳动能力的解放
三、 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 在劳动中检验所获知识的真理性
    (二) 在劳动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 在劳动中促进身心的完全发展
        1. 以劳强体
        2. 以劳增智
        3. 以劳树德
        4. 以劳育美
四、 构建基于实践的劳动教育观
    (一) 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劳动教育立场
        1. 重视“劳动”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2. 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终途径
    (二) 正确定位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各育
        1. 通过劳动综合育人
        2. 劳动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三) 受教育者树立实践主体意识
        1. 受教育者树立劳动价值观
        2. 受教育者树立劳动发展观
        3. 受教育者树立劳动创造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论儒家学习思想的内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2.学习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
        3.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研究综述
        1.关于学习概念的研究
        2.关于中国学习论的研究
        3.关于学术话语的研究体例
        4.关于传统教育思想发展的背景研究
        5.对已有成果的评价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学习”作为教育的基本范畴
    (一)“学”“习”的字源追溯
        1.释“学”
        2.释“习”
        3.释“学习”
    (二)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独特性
        1.基于天人合一的人道主张
        2.基于知行合一的伦理旨趣
        3.基于政教合一的教化倾向
        4.基于道器合一的实践品格
二、“学习”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性善论作为学习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文质彬彬作为学习的终极追求
    (三)知行合一作为学习的方法路径
三、学以治性:学习的基础
    (一)基于性善人性假设的性习论
        1.“性相近,习相远”
        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3.“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二)基于性恶人性假设的性习论
        1.“化性起伪”
        2.“变化气质”
        3.“学以去其昏蔽”
        4.“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
        5.“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
        6.“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四、学而时习之:学习的过程
    (一)学习内容
        1.西周时期“文武兼备、诸育兼顾”
        2.春秋战国史官文化的兴起与重文事传统的形成
        3.百家争鸣与墨家对生产、科学知识的重视
        4.“独尊儒术”与六艺之教的继承和改造
        5.谶纬之风盛行与经学的神学化发展
        6.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儒家经学的冲击
        7.科举制度的异化与学习内容的僵化
        8.明清思想文化专制与实学教育内容的兴起
    (二)学习方法
        1.学与闻见
        2.学与知
        3.学与思
        4.学与行
    (三)为学次第
        1.行重于知
        2.知行相资
        3.知行合一
五、学习统一:古代学习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古代大学习观与当代大教育观的树立
    (二)古代“以德为本”的学习思想与当代加强教学的教育性
    (三)古代学习过程论与当代重视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1.确立学习目标
        2.“博约兼顾”
        3.学思结合
        4.学以致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
        (一)研究的时代背景
        (二)研究的思想渊源
        (三)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
        (一)价值观
        (二)劳动
        (三)劳动价值观
        (四)劳动教育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理论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二)价值澄清理论
        (三)劳动教育理论
        (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五)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分析框架
        (一)劳动价值观的发生学分析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性质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特征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功能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宗旨
        (二)调查设计
        (三)调查实施
        (四)调查结果分析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社会层面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社会层面
        (五)缺乏考评和保障机制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一、个人层面
        (一)加强劳动价值观的思想教育
        (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调动主观能动性
        (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学校层面
        (一)丰富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二)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三)拓宽劳动教育实施渠道
    三、家庭层面
        (一)加强家长思想观念教育
        (二)落实家庭劳动时间
        (三)训练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适度劳动
        (五)言传身教
    四、社会层面
        (一)发挥媒体舆论导向功能
        (二)提高劳动者地位
        (三)落实社会各方面资源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论文引用文献简称表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1.1
        0.1.2
    0.2 字样学定义
        0.2.1 字样之定义
        0.2.2 广义字样学与狭义字样学
        0.2.3 字样学之特征
    0.3 研究材料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 字样学研究概述
        1.1.1 大陆地区之字样学研究
        1.1.2 台湾学者之字样学研究
        1.1.3 国外字样学研究
    1.2 字样书研究
        1.2.1 《干禄字书》研究
        1.2.2 《正名要录》研究
        1.2.3 《时要字样》研究
        1.2.4 《分毫字样》研究
        1.2.5 《五经文字》研究
        1.2.6 《九经字样》研究
    1.3 唐代正字运动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唐代字样学之发起——《颜氏字样》
    2.1 《颜氏字样》的作者
    2.2 《颜氏字样》的成书背景
    2.3 《颜氏字样》的再发现
    2.4 对《颜氏字样》的新认识
    2.5 《颜氏字样》校理
    2.6 小结
第三章 正字初期的重要文献——《正名要录》
    3.1 《正名要录》简介
    3.2 《正名要录》的作者
    3.3 《正名要录》的体例及内容
        3.3.1 《正名要录》第一部分
        3.3.2 《正名要录》第二部分
        3.3.3 《正名要录》第三部分
        3.3.4 《正名要录》第四部分
        3.3.5 《正名要录》第五部分
        3.3.6 《正名要录》第六部分
    3.4 《正名要录》对《颜氏字样》的继承
    3.5 《正名要录》字例考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借鉴韵书体例的字样书——《时要字样》
    4.1 《时要字样》简介
    4.2 《时要字样》解题
    4.3 《时要字样》的撰写时代
    4.4 《时要字样》的创新与问题
    4.5 《时要字样》抄写情况考察
    4.6 关於《时要字样》的体例研究
    4.7 《时要字样》体例中的区别提示
        4.7.1 组词提示
        4.7.2 连用提示
        4.7.3 同类提示
        4.7.4 反义提示
        4.7.5 属类提示
    4.8 《时要字样》校理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被误读和忽视的字样书——《分毫字样》
    5.1 关於《分毫字样》
    5.2 《分毫字样》的成书时代
    5.3 《分毫字样》的内容和体例
        5.3.1 区别字义的草率
        5.3.2 分化字用的个人主张
    5.4 《分毫字样》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性字样书——《干禄字书》
    6.1 《干禄字书》简介
    6.2 《干禄字书》的作者
    6.3 《干禄字书》对字样书的继承和发展
        6.3.1 熔经典正字与社会正字於一炉
        6.3.2 以四声为次
        6.3.3 内容上的继承
        6.3.4 体例上的继承
        6.3.5 偏旁类推
    6.4 《干禄字书》刻石
    6.5 《干禄字书》校理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代正字运动之新认识
    7.1 唐代正字运动的历史背景
    7.2 正字运动的发起
    7.3 分类正字警示
    7.4 字样书的工具化
    7.5 形近字辨析的单独提出
    7.6 总结性字样书的出现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字形表
附录二
    《颜氏字样》
    《正名》
    《时要字样·S5731》
    《时要字样·S6117》
    《时要字样·S6208》
    《时要字样·Дx02391A》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颜元的教师道德思想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陈宝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1895-1911)[D]. 李艺萌. 兰州大学, 2021
  • [2]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D]. 刘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颜李学的近代回响[D]. 赵婉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5]颜元“格物”思想研究[D]. 陈润贤.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论嵇文甫对清代北方学术的研究[D]. 李少兵.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研究[D]. 于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论儒家学习思想的内在逻辑[D]. 田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研究[D]. 王芳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D]. 张孟晋.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颜渊师德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