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综合用亚麻高产标准化栽培模式研究

旱地综合用亚麻高产标准化栽培模式研究

一、旱地兼用型胡麻高产规范化栽培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权[1](2021)在《液体肥料对工业大麻生长及大麻素含量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刘晓永[2](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李书田,刘晓永,何萍[3](2017)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估算当前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和化肥需求,对如何实现2020年化肥零增长以及零增长下如何进行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科学管理和施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依据国家统计最新数据、研究结果和文献资料,以省级为单元,系统估算了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全面实现平衡施肥条件下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量。在考虑有机肥养分有效还田基础上,分析当前化肥消费量与化肥需求量的差异。【结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需要氮磷钾养分共8410万t,其中N 3746万t、P2O5 2024万t、K2O2640万t,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果树和茶叶、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饲草/草地、水产养殖的养分需求分别占总需求的41.8%、20.8%、13.1%、5.1%、2.3%、2.1%、10.6%和2.2%。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地区的养分需求分别占20.3%、23.2%、18.8%、16.8%、11.1%和9.8%,其中山东、河南和四川对养分的需求高于其他省份。当前全国化肥消费量为6023万t,其中N、P2O5、K2O分别为3001万t、1943万t和1079万t,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西北地区的化肥消费量分别占全国化肥消费量的10.6%、27.7%、24.4%、11.5%、11.4%、14.2%。我国当前有机肥养分资源潜力为N 3200万t、P2O5 1440万t和K2O 3400万t,但还田的有效养分约为N 484万t、P2O5 411万t和K2O 1273万t。有机肥还田主要在河北、河南、山东、四川和湖南省,其次是广东、广西、云南,而西北、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各省有机肥还田的有效养分量相对较少。化肥消费与需求差表明,全国氮肥和钾肥供应不足,分别亏缺约N 261万t和K2O 288万t,而磷肥投入过量约P2O5 330万t。但不同省份和区域间化肥供需具有较大差异,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或东南地区的一些省份如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广东省氮磷钾肥均过量,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多数省份的化肥投入不足。【结论】粮食作物是养分需求的主体,其次是蔬菜和果树。在全面实现平衡施肥的情况下,氮、钾肥投入不足,磷肥投入过量。养分需求地区间差异明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需适当减少肥料消费,而西北和西南地区需要依据需求适量增加肥料的投入。

刘自刚[4](2017)在《桔梗种子萌发与成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桔梗是一种在我国山丘区广泛分布的食同源型植物资源,人工栽培有很高经济效益。人工栽培和自然资源抚育都需要以种子繁育后代群体,但桔梗种子细小(千粒重1g),通常被播在表土层,在种子萌发和成苗阶段易受干旱胁迫影响,造成缺苗断垄,制约了桔梗栽培产量提升和野生资源的保护。研究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萌发和种子苗生长特征;幼苗生理生化变化及光合特征;克隆抗旱关键基因,并分析干旱胁迫和外源NO(一氧化氮)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提高干旱下桔梗种子田间成苗率的方法措施等,对山丘区生态保护和农民脱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测定在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其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等指标,研究了干旱胁迫对桔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延后,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胚根长、根长/芽长和苗鲜重等指标均比对照明显降低,且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上述各指标均呈显着下降趋势;干旱胁迫对桔梗幼苗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对胚芽更为明显。(2)10%PEG-6000处理的幼苗游离脯氨酸含量略高于对照,其余各处理游离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低浓度PEG-6000(≤5%)处理桔梗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略低于对照,而高于一定浓度PEG-6000(≥10%)处理后其含量显着高于对照。(3)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后桔梗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均显着升高,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均显着下降,低浓度PEG-6000(5%)处理后叶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与比对照相比略有升高,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较高浓度PEG-6000(≥10%)处理叶片CAT活性比对照显着降低;PEG-6000处理后的幼苗叶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研究发现,干旱胁迫对桔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轻度干旱下桔梗胚根伸长即被显着抑制,可能是桔梗种子田间出苗率低的主要原因。施50μM SNP(NO供体)后桔梗种子苗PgNia1/Nia2基因和PgABI4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表明桔梗PgNia1/Nia2基因和PgABI4基因在应答干旱胁迫及应答NO中发挥重要作用。6.桔梗种子丸粒化适宜配方为55%草甸土、43%耕层土、0.5%羧甲基纤维素、1%磷酸氢二胺、0.5%保水剂、500μmol/LSNP;丸粒化种子裂解时间为70.3s,丸粒中含籽率87.0%、单籽率为68.3%、单丸含籽数2.61粒。正常供水条件下,丸粒化种子发芽率明显下降,发芽势略有下降,但与对照CK1(正常供水下种子未丸粒化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15%PEG胁迫下,丸粒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为84.7%、68.7%,均显着高于对照CK2(未丸粒化种子15%PEG胁迫处理)。桔梗种子丸粒化后适宜适当深播,播种深度为5cm时其田间成苗率可达72.7%,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是解决桔梗栽培中成苗困难的有效措施。

关倜[5](2017)在《定边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加工兼用型作物,广泛种植于我国西北地区,被誉为新世纪我国最有发展前景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定边县地处高海拔地区、光照充足的、昼夜温差大,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对保证当地粮食安全、丰富饮食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马铃薯是定边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8万hm2,鲜薯产量达到110万t。定边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到榆林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0%左右,占到陕西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定边县马铃薯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生态条件和精耕细作的传统种植习惯,2007年定边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2015年定边县被农业部列入马铃薯主粮化示范县。从1949年开始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至20世纪60年代种植面积增加到4万hm2,到21世纪种植面积基本稳定6.78万hm2,2012年面积最高达到8万hm2。单产水平从1949年的10t/hm2,提高到2014年最高水平16.5t/hm2,增加了65%。2008年至2015年实施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连续4次创造了全国马铃薯大面积单产最高纪录。定边农民人均马铃薯采收量为4t,种植马铃薯人均收益为4000元,占到定边农民人均收入的60%,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马铃薯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种薯质量不高;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以原料销售为主;品牌营销滞后,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现代化储藏设施能力不足,缺乏大型加工产业龙头企业。为此,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了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发挥定边资源环境和技术优势,加强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调整种植品种结构,提升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由以销售原料为主向销售深加工产品方向转变,逐步实现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种多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精深化、产品主食化,销售品牌化,促进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论文通过3个案列分析证实,定边县马铃薯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规模化种植、组织方式创新和加工增值等,使得马铃薯成为榆林马铃薯生产的典型样板,促进了榆林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刘孝荣[6](2007)在《宁夏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立足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际,坚持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规律性探讨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走访农户、企业、科研单位和当地政府,查阅历年的统计资料,对马铃薯的产业现状、发展途径、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机制、产业化内部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国内外市场环境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分析。论文认为宁夏马铃薯产业具有潜质产业优势、生态区域比较优势、与其它当地农产品的效益比较优势、一定的价格优势以及生产无公害产品的自然条件优势等。论文同时还剖析了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面临着的问题和困难: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制约因素较多,工作方式创新不够;马铃薯品种选育、种薯脱毒以及繁育体系不健全;种植、加工和销售还没形成完整体系;科研投入不足,企业资金不足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论文通过实践的探讨和理性的思考,从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高度,针对宁夏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论文认为发展宁夏马铃薯产业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优化种植结构,实施“龙头”名牌战略,强化营销环节,拓宽市场领域;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为重点;组建企业集团,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扩充、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努力培育马铃薯专业市场。此外,要处理好政府与公司、公司与农户、速度与效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宁夏农业的朝阳产业,成为宁南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产业。研究认为,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发挥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资源优势,培植宁夏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对宁夏经济发展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论文还认为技术和机制创新是马铃薯产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入世”与经济全球化,宁夏马铃薯产业的资源优势将借助新的科技手段、新的运行机制,得到全面的创新和提升,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论文最后提出的战略性措施为政府、科研、企业、产业协会等有关部门的决策、运作提供借鉴。

郝桂娟[7](2006)在《阿荣旗保护性耕作下玉米高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研究当地保护性耕作下玉米高产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和技术实施推广的问题,通过整合传统耕作方式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已成熟的技术有效利用于玉米生产实践,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三丰收”,使科学技术转化为人民生活需求的贴身生活力,为阿荣旗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指导。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与探索,以及在硕士论文期间基于对传统的原垄扣种的少免耕技术进行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产量,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提高玉米保苗率技术试验、抗旱保墒技术试验、玉米肥料试验、玉米及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化学除草剂选择、用量及最佳施用时期试验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秸秆、地膜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因其可提高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特别是在阿荣旗春季春寒、春旱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增温保墒作用,既能提高出苗率又能提早出苗,使玉米显着增产。机械化作业条件下采用秸秆覆盖+覆膜(或灌水)模式种植玉米可提前4天出苗时间,成熟时间提前4-6天。整秆顺垄覆盖+覆膜(或灌水)模式,其覆盖用秸秆当年可腐烂60%,能起到培肥土壤作用。2.喷灌补水效果为佳,其增产幅度与天然降水相比可达32.7%,每公顷纯增加收入814.8元,灌溉水利用率为12.67Kg/m3。阿荣旗旱作农区应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下的节水补灌技术。3.保护性耕作下玉米施用钾肥、锌肥具有显着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达25.4%-30.1%。以亩施用钾肥4Kg、锌肥0.5Kg、磷酸二铵10Kg的施肥模式增产效果最佳,增产达30.1%,其投入产出为1∶2.75。配合施用优质有机肥增产效果更明显。4.当前推广的玉米品种中,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丰一号、FC03—17、丰田820具有显着产量优势,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区域推广;在当地的生产条件下,随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生产粮饲兼用型玉米首选品种为海玉6号,适于阿荣旗第一积温带种植,克单8号适于在阿荣旗第二积温带种植。5.用50%乙草胺微乳剂在玉米出苗前进行土壤处理能有效地防除玉米田禾本科杂草,除草效果可达84.8%-90.46%,对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很安全。6.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高产的技术流程及模式可概括为:留高茬→破茬免耕播种→化学除草→田间管理→收获→留高茬→深松整地(隔1-2年)。7.研究建立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高产的技术规程及模式。8.研究建立的秸秆覆盖+覆膜(或灌水)模式具有培肥地力、增产双重效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型;保护性耕作仍应加强培肥地力,注意钾肥、锌肥的适当施用,可以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根据不同用途合理选用不同玉米品种,并针对保护性耕作下杂草发生量大的问题适时使用除草剂,对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显着影响。

张春荣,刘正发,李忠林[8](2004)在《旱地兼用型胡麻高产规范化栽培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和最优设计 ,在清水、武山、秦城、张川四县 (区)从 2 0 0 1年到2 0 0 3年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多点试验 ,研究了天水市旱地兼用型胡麻经济产量与纯N、纯P、密度之间的栽培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各因素影响胡麻产量的主次顺序是 :密度、磷肥、氮肥。通过计算机仿真求出了在不同目标产量条件下的最优组合方案。

中国作物学会[9](2003)在《中国作物科学技术20年的成就》文中研究说明

杨世琦[10](2003)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赤贫和经济贫困的共生区。长期以来,由于对乱垦滥伐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而疏于治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北地区和东中部区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途径,治理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已迫在眉捷。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也出现了经济发展滞缓、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难以适应市需求等不合理现象也日趋突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刻不容缓。 西北地区面对退耕还林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两大重任,既要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建设,又要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协调与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西北地区全面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对西北地区退耕坡地与退耕沙化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与退耕还草区,对完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方案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西北地区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技术保障体系及新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技术体系,形成了完善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理论体系,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 西北地区涉及退耕坡地和退耕沙化地共276.7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17.1%,退耕坡地主要在陕西和甘肃两省,退耕沙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宁夏两个自治区,退耕坡地占退耕面积的61.3%,其中陕西省占到退耕坡地的73.0%,退耕沙化地占退耕面积的38.7%,其中新疆自治区占退耕沙化耕地的80.3%。退耕还林还草涉及25°以下缓坡耕地梯田化面积527.5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47.7%。其中陕西省占33.3%,甘肃省占55.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年降水量500mm为分界线,大于500mm的区域以还林为主,400~500mm区域以造灌木林为主,小于400mm还草为主。退耕还林还草要乔灌草三结合,用宫胁造林理论指导西北地区林草植被的恢复,还林主要面积在陕西省。林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的生态防护林为主,不低于60%,控制经济林不高于20%,要选择适地树种和草种,还林还草要树立植物群落思想,避免林、草品种单一化种植模式。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体现科技调整、市场调整和优势调整特点,要协调好生l1...........‘......目...............口..-日一,..........目...................口口..口.口.............口州..........目.......................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粮食发展问题上坚持稳总量求优质,总体上粮食目标定为人均300kg,西北地区保持退耕还林还草之前的粮食总产水平是能够实现的,要打破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把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作为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只要农民富裕了,就能从市场上购买口粮,自然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特别对于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宁夏和新疆人均粮食接近400kgo 西北地区发展优质农作物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化,主要包括:新疆优质甜菜、棉花、葡萄、啤酒大麦和瓜果种植产业区,甘肃优质马铃薯、瓜果和啤酒大麦种植产业区,陕西优质苹果和优质小麦种植产业区,宁夏优质粳稻种植产业区,青海优质马铃薯和优质油菜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高产优质玉米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黄士高原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区,同时还要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应分牧区牧业和农区牧业。牧区要加强草地和畜种改良建设,农区要加强饲草基地和畜禽改良建设,发展规模化和设施化养殖,农区和牧区都要向牧业产业化发展。西北地区农区牧业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主要是陕西陕南生猪,关中肉牛和奶牛,陕北和渭北奶山羊养殖产业区,甘肃河西、陇南、天水和定西生猪,甘南、临夏、庆阳和河西肉羊,甘南肉牛,陇东奶牛养殖产业区,宁夏肉羊、奶牛养殖产业区,新疆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青海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同时也要重视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同时要引导和重视农村运输业、旅游业、餐饮、农业贸易和其它行业的服务业等。 西北地区还耕还林还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补偿(贴)制度,生态移民工程,科技还林还草方案,依法退耕和依法保护林草,开发农村新能源技术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和引导农民增收的机制。农业结构调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技术体系,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农业与农村综合体系建设。

二、旱地兼用型胡麻高产规范化栽培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旱地兼用型胡麻高产规范化栽培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4)桔梗种子萌发与成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桔梗种子形态与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
    1.3 耕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与表层土干旱
    1.4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 干旱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1.4.2 干旱胁迫下植物生理特征变化
        1.4.3 干旱胁迫对气孔运动的影响
        1.4.4 干旱胁迫抑制了植物叶片光合
        1.4.5 NO可缓解干旱对植物有机体的伤害
    1.5 桔梗根系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1.6 桔梗生长发育与种质资源
        1.6.1 桔梗种质资源
        1.6.2 桔梗传粉生物学
        1.6.3 桔梗自交亲和性
        1.6.4 桔梗种子灌浆特性及成熟
        1.6.5 桔梗种子活力的保持与恢复
        1.6.6 干旱胁迫对桔梗生长发育的影响
    1.7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1.8 研究主要内容
        1.8.1 干旱胁迫对桔梗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1.8.2 外源NO对干旱下桔梗种子萌发成苗的影响
        1.8.3 桔梗Pg ABI4基因和Pg Nia1/Nia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1.8.4 抗旱保水型桔梗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
    1.9 技术路线
    1.10 创新点
2 桔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形态与生理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干旱胁迫对桔梗种子发芽起始时间的影响
        2.2.2 干旱胁迫对桔梗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 干旱胁迫对桔梗胚根和胚芽生长的影响
        2.2.4 干旱胁迫对桔梗幼苗形态特征的影响
        2.2.5 干旱胁迫对桔梗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2.6 干旱胁迫对桔梗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2.7 干旱胁迫对桔梗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2.2.8 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萌发指标与幼苗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本章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干旱胁迫对桔梗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旱胁迫对桔梗幼苗形态特征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桔梗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对桔梗叶片气孔形态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对桔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5 干旱胁迫对桔梗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2.6 干旱胁迫下桔梗幼苗Rubisco酶活性及表达分析
        3.2.7 干旱胁迫对桔梗幼苗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8 干旱胁迫对桔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3.2.9 干旱胁迫程度与光合指标间关系的综合评价
        3.2.10 干旱胁迫对桔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11 干旱胁迫对桔梗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3.3 本章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温度对桔梗种子萌发与种子苗生长的单因子作用效应
        4.2.1 温度对桔梗种子发芽起始时间的影响
        4.2.2 温度对桔梗种子萌发进程的影响
        4.2.3 温度对桔梗种子萌发的影响
        4.2.4 温度对桔梗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干旱下桔梗种子萌发与生长期温度作用效应分析
        4.3.1 干旱、温度对桔梗种子发芽起始时间的影响
        4.3.2 干旱、温度对桔梗种子萌发进程的影响
        4.3.3 干旱、温度对桔梗种子萌发的影响
        4.3.4 干旱、温度对桔梗幼苗生长的影响
    4.4 本章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萌发和胚苗生长的影响
        5.2.2 NO及其合成抑制剂对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3 本章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桔梗NIA1/NIA2基因和ABI4基因克隆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征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桔梗PgNia1/Nia2基因克隆及其在干旱下的表达特征分析
        6.2.2 桔梗PgABI4基因克隆及其在干旱下的表达特征分析
    6.3 本章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桔梗种子保水丸粒化技术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桔梗种子丸粒质量
        7.2.2 干旱胁迫对丸粒化种子发芽的影响
        7.2.3 桔梗种子丸粒化对田间成苗率的影响
    7.3 本章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定边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马铃薯产业研究进展
        1.2.2 国内马铃薯产业研究进展
        1.2.3 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
    1.3 研究意义
        1.3.1 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1.3.2 马铃薯的种植效益
        1.3.3 马铃薯加工效益较高
        1.3.4 马铃薯产业的带动效应较强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
        1.5.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西省定边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 陕西省定边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1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1.2 单产水平稳步提高
        2.1.3 加工业格局初步形成
        2.1.4 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2.1.5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2.2 陕西省定边县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条件
        2.2.1 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2.2.2 高科技人才技术支撑
        2.2.3 强大的政策扶持优势
        2.2.4 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
        2.2.5 优良的产品品质优势
    2.3 陕西省定边县发展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品种结构单一,退化严重
        2.3.2 种薯繁殖体系不完全,脱毒种薯推广率低
        2.3.3 管理粗放,生产能力低
        2.3.4 加工环节薄弱,缺乏龙头企业
        2.3.5 储藏设备差,营销体系不完全
第三章 陕西省定边县马铃薯发展的对策
    3.1 高度认识发展马铃薯的重要性
    3.2 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思路和目标
    3.3 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3.4 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主要措施
        3.4.1 建设专用薯生产基地
        3.4.2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3.4.3 稳步推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
    3.5 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府职责
        3.5.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3.5.2 增加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3.5.3 加大定边马铃薯产业对外宣传工作力度
        3.5.4 加强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3.6 保障措施
        3.6.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行政保障体系
        3.6.2 创新工作机制,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3.6.3 强化科技培训,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3.6.4 明确投资重点,健全长效投入机制
第四章 典型案列实证分析
    4.1 马铃薯生产专业合作社增收实例
    4.2 马铃薯种植大户增收实例
    4.3 马铃薯加工与销售增收实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宁夏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4.1 获取资料的途径、方法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世界马铃薯种植概况
    2.2 中国马铃薯种植简况
    2.3 中国与世界马铃薯产业比较
        2.3.1 中国与世界生产先进水平比较
        2.3.2 中国与世界马铃薯利用结构比较
        2.3.3 中国与世界马铃薯加工业先进水平比较
    2.4 马铃薯市场分析
        2.4.1 种薯市场
        2.4.2 食用商品薯市场
        2.4.3 加工制品市场
    2.5 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
第三章 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宁夏的概况
    3.2 宁夏马铃薯产业现状
        3.2.1 传统扶贫作物变成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3.2.2 生产向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2.3 利用结构现状
        3.2.4 马铃薯加工业迅速发展
        3.2.5 市场建设起步,销售步入正轨
        3.2.6 政府和社会各界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
    3.3 宁南山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分析
        3.3.1 马铃薯的潜质产业优势
        3.3.2 生态区域比较优势
        3.3.3 与当地其它农作物效益比较优势明显
        3.3.4 马铃薯产量充裕、生产无公害优势
        3.3.5 马铃薯的加工优势
        3.3.6 价格优势
        3.3.7 地理区位、政策、科技等方面优势
    3.4 宁夏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问题
        3.4.1 思想观念制约
        3.4.2 产业内部各环节制约因素较多
        3.4.3 科研投入不足,各自为阵
        3.4.4 企业资金短缺
第四章 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4.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清形势、转变作风
    4.2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孵化马铃薯产业集群
    4.3 实行区域布局,稳定并扩大面积,建设各类优质专用薯基地
    4.4 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4.4.1 建立马铃薯良种引进、评价、筛选、培育基地
        4.4.2 着力搞好脱毒种薯基地、繁育推广体系建设
        4.4.3 加强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产量和质量
        4.4.4 创建高效农机综合服务模式,提升马铃薯规模经营水平
    4.5 重视产后贮运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贮藏能力和管理水平,缓解供需矛盾
    4.6 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化
        4.6.1 改造现有企业,挖掘潜力,提升层次,增强活力
        4.6.2 加强对加工龙头企业(集团)的培育
        4.6.3 要充分发挥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4.7 以“名牌战略”提升“龙头”的辐射带动功能
        4.7.1 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对名牌战略的宏观领导
        4.7.2 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抓重点,创名牌
        4.7.3 围绕优势创名牌
        4.7.4 加大对名牌的推介力度
        4.7.5 通过“名牌战略”发挥“龙头”的辐射带动效应
    4.8 切实解决好马铃薯产业的结构问题
        4.8.1 充分把握结构调整的农产品出口最新背景
        4.8.2 认真探讨马铃薯产业结构合理性问题
        4.8.3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引导、服务作用
        4.8.4 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地位
    4.9 建设专业市场,强化营销体系建设,搞活市场流通,扩大销售..
        4.9.1 兴建、培育马铃薯系列产品“有形”的专业市场体系
        4.9.2 重视“无形”市场的培育
    4.10 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与体系
        4.10.1 加大直接投资,改善马铃薯产业条件
        4.10.2 政府建立和完善政策性的金融支持体系
        4.10.3 积极创造融资渠道
    4.11 加强协调服务,多方配合,合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4.12 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力争环保达标
        4.12.1 加大马铃薯淀粉废水污染治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的马铃薯生产加工体系
        4.12.2 加快马铃薯淀粉加工副品的开发利用研究
        4.12.3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能源,促进污染治理
    4.13 处理好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个重要关系
        4.13.1 政府与公司(企业)
        4.13.2 公司(企业)与农户
        4.13.3 直销、加工与贮存
        4.13.4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4.13.5 速度与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阿荣旗保护性耕作下玉米高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研究综述
        1.1.1 国际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1.2 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3 选题依据
    1.4 课题来源
    1.5 试验设计
        1.5.1 试验区域主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工艺流程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保护性耕作下玉米保苗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播种方式和田间作业环节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2.2.2 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下玉米抗旱节水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3.2.2 产量结果及分析
        3.2.3 效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下的玉米施肥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田宝有机肥试验生育期调查及产量分析
        4.2.2 钾、锌肥试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下玉米品种筛选研究
    5.1 极早熟玉米品种生产试验
        5.1.1 品种选择及供种单位
        5.1.2 试验设计及要求
        5.1.3 试验基本情况
        5.1.4 各试点气候情况
        5.1.5 试验结果及统计分析
        5.1.6 品种评价
    5.2 适合保护性耕作的早熟玉米品种筛选
        5.2.1 参试品种及供种单位
        5.2.2 试验设计及要求
        5.2.3 试验执行情况
        5.2.4 气候情况
        5.2.5 试验结果及统计分析
        5.2.6 早熟品种综合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保护性耕作下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2 试验地点及试验田基本情况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田间调查结果与分析
        6.3.2 产量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保护性耕作下玉米田间杂草防除技术研究
    7.1 供试药剂
    7.2 试验设计
    7.3 试验地基本情况及试验方法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安全性调查结果
        7.4.2 除草效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阿荣旗保护性耕作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世界农业发展背景
        1.1.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2 可持续发展农业思潮
        1.1.3 精确化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道路
        1.1.4 高效化的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的方向
        1.1.5 提供安全无毒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1.1.6 全球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1.2 中国农业发展的背景
    1.3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的影响状况
    1.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与结构调整战略研究的思路
    1.5 小结
第二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分析
    2.1 退耕还林还草背景及政策
        2.1.1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背景、目标及意义
        2.1.2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2.2 西北地区环境
        2.2.1 概况
        2.2.2 陕西省自然环境概况
        2.2.3 甘肃省自然环境概况
        2.2.4 青海省自然环境概况
        2.2.5 宁夏自然环境概况
        2.2.6 新疆自然环境概况
    2.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1 陕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2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3 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4 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5 新疆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6 五省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3.1 引言
    3.2 西北地区的产业环境
        3.2.1 第一产业现状及其产业发展环境
        3.2.2 第二产业现状
        3.2.3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现状
    3.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总体现状
        3.3.1 西北地区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现状
        3.3.2 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环境
        3.3.3 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状况
    3.4 小结
第四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
    4.1 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现状
    4.2 西北地区农作物生产潜力
    4.3 林业结构
    4.4 牧业与渔业结构
        4.4.1 牧业结构
        4.4.2 渔业结构
    4.5 小结
第五章 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界定及造林理论
    5.1 区域界定相关理论研究
        5.1.1 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5.1.2 还林还草区域界定理论
    5.2 还林区植被恢复理论与途径研究
    5.3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启示
    5.4 还林区域界定范围
    5.5 小结
第六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6.1 农业结构调整思路
    6.2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6.3 “以工促农”的工业调整战略
        6.3.1 西北地区工业状况
        6.3.2 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战略
    6.4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6.4.1 农林牧结构调整
        6.4.2 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种植结构调整战略)
        6.4.3 区域优势作物调整战略
        6.4.4 西北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比较优势
    6.5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林业结构调整
        6.5.1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及林草建设基本原则
        6.5.2 西北地区功能林划分及树种特点
        6.5.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适地主要树种
        6.5.4 西北地区树种草种结构调整战略
    6.6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
        6.6.1 西北地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战略
    6.7 第三产业调整战略
        6.7.1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构成分析
        6.7.2 西北地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6.8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目标
        6.8.1 农业结构调整依据的标准
        6.8.2 农业结构需求目标
    6.9 小结
第七章 退耕还林还草与结构调整的技术体系研究
    7.1 退耕还林还草的保障技术体系
    7.2 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7.2.1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概述
        7.2.2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7.3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7.4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体系
    7.5 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7.6 农业综合体系建设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旱地兼用型胡麻高产规范化栽培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液体肥料对工业大麻生长及大麻素含量影响[D]. 赵国权.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3]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分析[J]. 李书田,刘晓永,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 [4]桔梗种子萌发与成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调控技术研究[D]. 刘自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2)
  • [5]定边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D]. 关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6]宁夏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的研究[D]. 刘孝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7]阿荣旗保护性耕作下玉米高产关键技术研究[D]. 郝桂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05)
  • [8]旱地兼用型胡麻高产规范化栽培模型研究[J]. 张春荣,刘正发,李忠林. 甘肃农业, 2004(12)
  • [9]中国作物科学技术20年的成就[A]. 中国作物学会. ’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 2003
  • [10]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 杨世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旱地综合用亚麻高产标准化栽培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