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县公众聚集场所发生两起火灾

定西县公众聚集场所发生两起火灾

一、定西县公众聚集场所发生两起火灾(论文文献综述)

美措[1](2021)在《新龙宗教史研究》文中提出从整体上完整的认识新龙宗教史的演变发展,需要将新龙地方放在整个藏族宗教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新龙的宗教史发展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作为研究藏族宗教史的一个缩影,从新龙这一点研究,需要了解西藏和整个涉藏地区历史的发展性和延续性,另外在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传承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自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的传播经历了曲折坎坷的传播发展,从佛教初传吐蕃,至获得吐蕃政权的支持,继而再到佛教的毁灭,这个过程正是西藏佛教历史发展的脉络,而我们在研究新龙历史时就必须将这个脉络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研究新龙宗教史就是要对历史时期上宗教发展演变的这一命题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探讨。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探讨佛教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新龙宗教历史的发展,首先是绪论部分,对“新龙宗教史的研究”这一论题所涉及的方法论、研究思路以及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进行了论述,指出这一论题无论是在目前国内藏学界还是宗教学界都是一个薄弱点,而且难度较大,但是依据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还是可以做出概述性的成果。第一章对公元7世纪—13世纪吐蕃以及康区宗教历史形成发展进行研究,大致梳理了佛教从初传吐蕃到被灭亡,再到后宏期以及在发展以及本教在吐蕃的历史脉络梳理,并依据相关资料对这一时期康区主要的藏传佛教寺院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公元8世纪—13世纪康区佛教以及本教的传播进行了研究,系统的将佛教在康区的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另外对本教的传播也进行了相应研究分析。第三章结合第一、第二章相关内容对元明时期康区宗教的传播以及寺院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同时,交代了此时期在康区宗教格局历史的一些变化,这些佛教的格局变化对于研究新龙宗教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新龙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宗教发展,其宗教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离不开整个西藏的佛教历史发展,更离不开康区的佛教历史发展,因此,在充分论述了整个西藏以及康区的佛教历史之后,可以较为自然的过度到新龙这个具体小因子的宗教历史研究。第四章正是承上启下的第一章内容,具体到新龙地方对其进行元明时期宗教传播发展的历史探讨。这个探讨的重要性就在于通过新龙寺院的分布以及创建时间,进一步了解其宗教发展的大概历史时间,以及对新龙形成的宗教格局进行分析。第五章梳理了清代时期新龙的宗教历史发展,将此时期的新龙宗教寺院的分布以及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探讨,并且着重对格鲁派未能在新龙的传播做了简单的宗教历史原因分析。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历史时期康区藏传佛教、主要特征及其在藏传佛教文化圈中的作用及历史地位进行了简要总结。另外,对于本题在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也做了简单交待。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标志着佛教在青藏高原的再一次兴起,由此在康区的传播也正式拉开了序幕,新龙的许多教派的形成以及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步形成。新龙的宗教历史离不开整个古代藏族社会的宗教传播发展,以佛教的初传到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再到后弘期作为研究的时代背景,从元代作为起始点,直至明清、从历史的纵向梳理的研究分析中还原一个较为完整的新龙宗教史。

鲁海峰[2](2017)在《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研究》文中认为与西方设计相比,中国古代设计自成体系,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设计批评体系。和西方设计批评多维体系不同,中国古代批评体系为“仁、礼、度、和”体系。该体系的核心价值标准是“仁”。“礼”制在思维层面控制人们的造物活动;“度”指中国特有的度量衡制度,“度”在现实操作层面控制人们的造物活动。“和”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礼”和“度”的干预下达成“仁”,进而实现“和”。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从“度量工具制约、礼乐制度制约、工具条件制约、设计思潮影响”审视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的主体、客体、价值标准,分析受其制约的古人造物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立足于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类型分类研究,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以实地考察、出土文物、历代考工典文献为基本依据;在思想和技术、技术与形式、形式与功能、设计与评价中展开。努力探讨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的理论体系。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章节。该部分引入课题,总结设计批评研究学术史,阐明概念限定及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要点;第二部分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论文主体部分,分别从度量衡制度(尺度体量规则)、礼乐历时制度(精神层面)、造物工具(技术条件制约)、典型器物上的体现(设计显性批评)、设计批评的价值标准(设计批评之核心要素)、古代设计思潮(批评主体)六个核心研究范畴展开。体现自身研究的发现与思考,对中国独特的度量衡体系发展、礼乐制度的变革作用、制造工具革新的作用、设计批评影响下的典型器物嬗变、中国古代设计批评价值标准体系、历代设计思潮对造物影响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出中国古代设计批评体系为仁、礼、度、和体系,为论文的提升与升华。

张菲菲[3](2017)在《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 ——以定西市北川片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城市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城市消防建设的必要性,安全防灾成为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基本要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西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城市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川道型中小城市作为西北地区一种具有特殊城市形态和布局特征的城市,消防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传统的消防设施布局方法可能会因城市形态和结构的影响而使得规范内容不适用。在这种背景下更加需要借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探索适用于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的消防设施布局方法和策略。本文基于可达性理论和方法,从时间限制、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城市空间四个方面对狭长川道型中小城市进行空间阻隔影响作用的分析,试图从时空可达性影响和川道型中小城市设施布局的影响分析入手,探索影响布局的约束条件,并采用GIS这种技术方法进行科学布局,并提出对应策略指导设施规划。首先,从选题背景中发现研究问题,明确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并梳理技术路线;其次,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总结,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进展的研究和现状设施问题的整理,探索适用于的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再次,对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特点、消防设施布局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整理,揭示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制约条件,对规范责任区面积的实用性提出质疑。第四,运用定位——配给模型,系统布局消防设施,并提出布局规划策略;第五,运用实例对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论证;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论文不足和展望。文章主要对普适性的规范对于特殊空间结构的适用性进行探讨,运用时间限制、空间阻隔的时空可达性度量方法来分析设施布局的约束条件,运用GIS技术来实现空间布局,并提出在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进行消防设施布局规划原则和策略,为其他时空限定条件下设施布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黄钰荣[4](2016)在《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正逐渐步入到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矛盾和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冲突的产物,较广的涉及面、爆发的突然性和激烈的行为方式,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危及到了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公安机关作为我国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部门,是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专门,是打击违法犯罪的中坚力量。若对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必然会将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不但不能帮助政府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政府形象及其执法的公信力。广东省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一直高居全国榜首,而东莞作为其重要发展城市,也面临着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困扰。近年来,东莞市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主体多样化和复杂化、行为方式及手段都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利益诉求的利益性和目的性等特征。东莞市公安机关遵循东莞市党委、政府的领导,在慎用警力和武器警械的前提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比较妥善的处理。论文通过研究分析东莞市公安机关实际处置的两起事件,对比两个群体性事件案例中的事件隐患、起因、规模、暴力程度和政府介入与解决的方案六个方面,分别从群体性事件的潜伏期、爆发期和影响期三个阶段,分析了东莞市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诸如预案建设相对滞后,预警能力不强;快速反应不足,现场处置失措;媒体沟通不足,信息透明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想要提升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其根本在于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相关执法人员的危机意识、完善预警机制、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和健全信息公开机制。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其他地区处理此类事件也具有共性。全国的公安机关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保公安机关的工作能顺利进行以及群体性事件能得以妥善处理,从而对我国其他地区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仲绪军[5](2015)在《中国P2P网络借贷发展模式及其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8月,拍拍贷的成立标志着P2P网贷行业在中国萌芽。经过前六年的稳步探索与近两年的野蛮生长,目前,我国P2P网贷行业已形成多种模式共存、多种资本进驻、近2000家平台激烈竞争的空前盛景。然而,由于长期处于无准入门槛、无监管机构、无行业标准的“三无”状态,行业风险也被推向风口浪尖,平台倒闭等负面新闻不绝于耳。P2P网络借贷面临行业洗牌,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因此,了解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客观审视行业风险,并及时作出积极应对对于P2P网贷这一创新金融模式在我国健康长远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P2P网络借贷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分别选择国外和国内几家典型的网贷公司加以介绍,对国内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展现;然后,笔者使用多项历史数据,从全国和地方、整体和个别平台等多个维度,就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规模和产品特性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笔者在使用数量指标对风险状况进行统计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风险爆发的过程和风险特征;紧接着又按风险的性质,将风险细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和技术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几种类型展开具体说明;最后,针对各种风险类型,笔者提出了多项具体应对措施。

马英杰[6](2014)在《权威与秩序: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文中研究说明"哲合忍耶"((?),al-Jahriyyah,意为高声赞颂)自乾隆年间传入中国,在其传播过程中,因清廷地方处理"教争"不当,引发第一次反清起义,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反抗、镇压、转移的历史过程。曾经集体处于"封闭"状态,外界较少了解其学理、文化和隐形秩序,被穆斯林((?),Muslim,信仰伊斯兰教者)和非穆斯林误解较多,成为一个生活在"夹缝中"的群体。本文在吸取前辈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仔细甄选文献,把哲合忍耶教群放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民族宗教政策的背景下,尝试使用宗教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的分析方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首先从哲合忍耶的来源和学理上交代哲合忍耶宗教权威的形成,发展。以哲合忍耶门宦三次起义过程为线索,介绍其宗教场域的表达和现状,探讨此教群从一隅走向全国的深层原因。第二,通过阐释宗教权威马元章的宗教自觉,勾勒马元章以儒释教、以诗言国,以笔为兵,以文为武,营救马进西,委派"热伊斯",募贤纳才,兴办经济的历史图景。阐释其以"在野"方式参与国家权力,争取政治空间,达到"和平复教"的意义。第三、分析马元章子侄参政情况,探讨沙沟道宗马震武,板桥道宗马腾霭、宣化冈道宗马重雍在教群中的权威力量,表明了宗教界进步人士以政协委员的方式参政议政的中国性,并进一步诠释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划时代意义。结论部分凝炼了哲合忍耶门宦发展中"教派导师"权威力量的双重性,教民认同的双重性,以及民族、宗教问题在我国当下的意义,阐明宗教与国家政治体系相适应的必要性。由于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群的独特性,在现实生活中因"不了解"而引发"误解"的现象较多,影响宗教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本文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使人们客观认识伊斯兰教的苏非修持方式,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不同族群间的交流,加大宗教内部的沟通,更好的了解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过程,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哲合忍耶教群在三个时代下的政治参与方式,表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合法合理性及其历史必然性。

盖志毅[7](2011)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立磊[8](2011)在《基于DMSP/OLS影像数据的我国城市化过程空间差异探析》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取得快速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并经历快速城市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城市的经济和形态在规模和结构上以不同的速度、多样的形式迅速发展和演变。城市化也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因此,如何有效地衡量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城市化空间格局、测度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就成为现在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美国军事气象卫星DMSP的OLS传感器的夜景灯光强度影像数据,其产品能够在黑暗的背景下清晰地捕捉人类活动的足迹,适合宏观尺度上研究城市化空间格局与变化过程,从而克服了传统数据复杂、高成本、主观性强、区域对比性差的局限。本文以2003年和2009年两年DMSP/OLS夜景灯光影像强度数据产品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夜景经济模型、城市化综合水平的灯光指数,然后根据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我国地级城市腹地和城市经济网络联系。笔者通过构建地级城市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标CNLI、城市化夜景经济效应ULEI指标、城市腹地规模等级和城市空间网络强度,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城市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以及城市规模等级的演变和格局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快速,但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北方快于南方、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的城市化空间格局特征;2)城市化水平呈现明显的“沿海地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中部高原地区>西部山地地区”的空间衰减规律;3)我国的国家政策、金融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地方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4)北方一些城市出现城市化整体水平高但地利用率低,而南方城市总体呈现城市化程度高,土地发展空间受限的局势;中部城市的城市化偏低,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我国城市化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加强;5)我国城市影响势力空间呈现“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趋势,但我国城市群影响力下降,城市化水平差距正逐渐减小;6)我国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北移”和“内迁”现象;7)从空间联系强度上验证了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级别和强度。

邓红[9](2011)在《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民族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农村民族基础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但是已有研究对少数民族儿童学校生活的微观层面关注较少,相对其他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是关于西部少数民族乡村儿童学校生活现状的一项田野民族志。研究以甘肃省农村少数民族聚居的义务教育学校为研究场域,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描述西部少数民族乡村儿童在现代学校中的生活状况,分析现代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乡村儿童的文化意义,探讨西部农村民族教育的问题。作为中国最贫困省份之一的甘肃省是西部一个多民族的内陆省份,多民族文化共存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现在定居在甘肃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属于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尤以信仰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为主,这两种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占据核心位置。这一民族文化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乡村儿童在入学前已经成长为一个“小宗教徒”。随着国家全面普及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大部分西部少数民族乡村适龄儿童进入现代学校接受教育。一方面,现代学校通过空间的区隔,将少数民族乡村儿童的学校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学校空间中国家化的表征符号使少数民族儿童走进学校仿若走进少数民族乡村里的“国家”,学校空间的搭设实际上是将少数民族乡村儿童纳入国家公民体制中的表现;另一方面,现代学校精确的时间设置,使乡村儿童在漫长的学校生活时间中体会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儿童这种由“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的时空置换实质是在进行文化的置换,对少数民族乡村儿童来说现代学校是他们面对的第一个规范的现代化场域,这种体现在少数民族乡村儿童个体身上的教育空间转换历程,也折射出乡土社会向所谓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历程。学校作为一种地处少数民族乡村世界的国家设置,并不是简单的社会存在,而是传递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文化的场所。在传统文化浓厚的少数民族乡村世界中,学校在主流文化的传承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学校通过贯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统一的国家规范、统一的国家仪式、统一的课程大纲来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目标。这种统一的现代国家教育模式为少数民族儿童创造了一种现代社会的规训场景和国家在场的空间,将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行为准则等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乡村少数民族儿童,使他们体会着作为国家一员的身份认同,享有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共同面对国家的机会。学校空间中国家规范的落实、国家化仪式的执行其实质是对乡村少数民族儿童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和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使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与乡村以外广阔的社会生活、抽象的国家联系起来,也使儿童在单一民族认同的基础上体会“中华民族”的内涵。这种作用是其对少数民族乡村儿童成长为现代国家合格公民的文化意义。学习课本知识是少数民族乡村儿童在学校中的主要任务,从少数民族乡村儿童学习生活现状来看我国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质量有待提高。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使学校成为一部分儿童寄希望于改变农民身份,实现社会流动的场所。这一精英化、外向型、城市导向的教育目标在实现一部分儿童及家长愿望的同时,也带来了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体制下依然存在大量儿童辍学的现象。少数民族乡村儿童的辍学现象不仅发生在被人们普遍关注的女童身上,也是少数民族乡村儿童群体的普遍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目标导向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传统的经济方式与外向型的教育导向之间的矛盾是女童辍学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大批学不好、考不出去儿童离开学校的原因。这一问题体现出现代学校与地方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博弈。从国家均衡发展,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看,少数民族乡村儿童辍学率高,受教育水平低,对西部少数民族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更大。虽然当前学界关于民族教育的策略有两种声音:“离民”和“为民”,但都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对少数民族乡村儿童学校生活描述的价值在于启发人们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文化认同生长的土壤,日常生活决定了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研究的日常生活视角应该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策略。

袁文伟[10](2009)在《民国时期西北土匪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重点介绍了民国时期西北土匪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的历史,探讨了西北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的特点,描述了西北土匪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并对导致西北土匪滋生的乡村危机、政治危机以及文化危机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对西北土匪的类别、发展阶段、分布概况作了初步的分析。对西北土匪与秘密社会的关系、土匪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作了深入详尽的探讨。本文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揭示了西北土匪的生活世界,探讨了西北土匪的日常生活、谋生手段、精神世界以及种种的变态行为。民国土匪是社会危机的产物,土匪的大量滋生又加剧了社会危机,对土匪的治理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民国时期西北历届政府采取诸如加强保甲制度、强化基层武装等剿抚兼施的措施来治理土匪,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匪患。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型的治匪模式,一举铲除了滋生土匪的社会基础,消灭了危害多年的匪患。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共十一章。第一章主要分析西北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第二章论述西北土匪的成因,强调乡村危机与土匪滋生的关系;第三章论述政治危机是土匪产生的另一重要根源;第四章论述文化危机与西北土匪滋生的关系;第五章分析西北土匪的分布概况。第六章对西北匪首群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论述;第七章对西北土匪与秘密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土匪与哥老会、清洪帮的密切联系。第八章探讨西北土匪的生活世界;第九章’研究西北土匪的政治倾向,对土匪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予以分析和探讨。第十章具体论述了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治匪措施和陕甘宁边区的剿匪政策;第十一章叙述了民国末年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北土匪概况,经过历时四年的西北大剿匪,西北土匪彻底覆灭。土匪的覆灭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定西县公众聚集场所发生两起火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西县公众聚集场所发生两起火灾(论文提纲范文)

(1)新龙宗教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公元7世纪—13世纪吐蕃以及康区宗教历史发展研究
    第一节:公元7世纪—9世纪吐蕃本教历史发展研究
        一、公元7世纪—9世纪的吐蕃本教
        二、本教兴衰之路
    第二节:公元7世纪—9世纪吐蕃佛教历史发展研究
        一、公元7世纪—9世纪佛教初传吐蕃的过程
        二、公元8世纪佛教广弘于吐蕃
    第三节:佛教前弘期初传康区
        一、前弘期佛教在康区的传播
        二、朗达玛禁佛至公元978年佛教东移康区
        三、佛教后弘期至元朝时期康区佛教教派化的形成
        四、此时期本教在康区的形成
第二章:元代康区新龙宗教的传播与主要寺院分布
    第一节元代康区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元代藏区政教格局的新变化
    第三节:元代新龙藏传佛教及本教历史研究以及寺院分布
第三章:元代新龙萨迦派与宁玛派的发展及影响
    第一节新龙(宁玛、萨迦)的发展及主要寺院
    第二节元代新龙形成宁玛、萨迦为主的历史原因分析
        一、八思巴北上凉州会谈途经康区
        二、八思巴凉州会谈及萨迦派在新龙的发展影响
        三、宁玛派在康区新龙的传播发展
第四章:明代康区新龙宗教传播发展研究
    第一节明代康区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明代西藏及涉藏地区宗教招抚政策
    第三节明代藏传佛教的传播
第五章:清代新龙藏传佛教历史研究及寺院分布
    第一节:清代新龙藏传佛教发展的外部大环境
    第二节清代新龙的主要寺院分布
    第三节清代格鲁派未在新龙传播的历史原因分析
        一格鲁派未传入新龙的原因
        二格鲁派未传入新龙的历史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2)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概念界定
    五、主要研究内容
    六、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规矩为度--尺度体量的批评
    第一节 度---方寸之间的工具批评
    第二节 量--容实之间的批评
    第三节 衡--公平之间的批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天人合礼--礼乐秩序的批评
    第一节 时制
    第二节 礼制
    第三节 乐教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宜人之制--造物之具的批评
    第一节 砍伐之具--斧
    第二节 解木之具--锯
    第三节 平木之具--刨及与其它平木工具
    第四节 文明之具--火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用有宜--设计之显性批评
    第一节 衣之礼
    第二节 食之度
    第三节 住之宜
    第四节 行之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度礼仁和--设计批评之价值标准
    第一节“和”是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目标取向
    第二节“仁”是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的价值核心
    第三节“礼”是培育和践行仁的外显形式
    第四节“度”是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的现实依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诸说归仁--设计批评之思潮
    第一节 争鸣--先秦时期设计批评思潮
    第二节 独尊--儒家独尊时期设计批评思潮
    第三节 隐逸--玄学盛行时期设计批评思潮
    第四节 融合--理学体系确立时期的设计批评思潮
    第五节 革新--西风东进过程中的设计批评思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科研项目
附录
    附表一 原始石制工具功能辑要
    附表二 历代斧器辑要
    附表三 中国古代设计批评思潮一览表
    附表四 明代文、武官职补子对照表
    附表五 清代文、武官员职位与朝服补子纹饰
致谢

(3)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 ——以定西市北川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安全问题成为研究热点
        1.1.2 城市消防规划研究必要性
        1.1.3 西北地区川道型城市消防安全问题日益被重视
        1.1.4 实际项目参与引发的标准适用性思考
        1.1.5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城市安全
        1.3.2 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
        1.3.3 消防设施布局
        1.3.4 可达性(Accessibility)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现状研究
    2.1 西北地区川道型城市的研究
    2.2 可达性研究
        2.2.1 可达性概念综述
        2.2.2 不同空间尺度的可达性应用
        2.2.3 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
    2.3 城市消防规划理论方法研究
        2.3.1 设施选址研究
        2.3.2 GIS在消防规划中的应用
    2.4 消防法律法规与消防编制研究
        2.4.1 消防设施法律体系研究
        2.4.2 消防规划规范标准研究
        2.4.3 消防规划编制内容
        2.4.4 消防设施规划编制与实践研究
    2.5 西北地区消防设施现状分析
        2.5.1 消防设施布局现状分析
        2.5.2 消防供水不足
        2.5.3 消防道路不通畅
        2.5.4 消防站建设滞后
        2.5.5 消防装备欠账
    2.6 综合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分析
    3.1 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研究
        3.1.1 气候特征
        3.1.2 空间特征
        3.1.3 分布和分类
    3.2 城市消防设施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3.2.1 消防供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3.2.2 消防通道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3.2.3 消防站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3.3 基于时空可达性的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影响分析
        3.3.1 可达性概念理解的衍生
        3.3.2 自然空间影响分析
        3.3.3 社会空间影响分析
        3.3.4 城市空间影响分析
        3.3.5 时间限定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
    4.1 消防供水设施布局规划
        4.1.1 消防供水系统构成
        4.1.2 消防供水设施规划
    4.2 消防通道布局规划
        4.2.1 消防通道分级
        4.2.2 消防通道建设要求
        4.2.3 紧急状态专用道
        4.2.4 消防通道与消防站的关系
    4.3 消防站布局规划
        4.3.1 消防站布局规划传统方法
        4.3.2 消防站布局目标
        4.3.3 模型构建
        4.3.4 消防站布局约束条件
        4.3.5 消防站空间布局数据准备
        4.3.6 消防站规划布局求解
        4.3.7 结果生成与修正
    4.4 消防设施布局规划策略
        4.4.1 消防设施布局规划原则
        4.4.2 消防供水设施布局策略
        4.4.3 消防通道布局策略
        4.4.4 消防站布局策略
        4.4.5 消防设施建设保障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西市北川片区消防设施布局实例研究
    5.1 定西市概况
        5.1.1 地理区位
        5.1.2 行政区划
        5.1.3 自然条件
    5.2 相关规划编制概述
        5.2.1《定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5.2.2《甘肃定西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2010-2020)》
        5.2.3《甘肃定西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
    5.3 研究范围的界定
    5.4 基于时空可达性的消防设施布局分析
        5.4.1 自然空间影响分析
        5.4.2 社会空间影响分析
        5.4.3 城市空间影响分析
        5.4.4 时间限定影响分析
    5.5 消防供水设施布局规划
    5.6 消防通道布局规划
    5.7 消防站布局规划
        5.7.1 数据整理
        5.7.2 消防站布局目标
        5.7.3 约束条件设定
        5.7.4 规划布局求解
        5.7.5 结果生成和修正
    5.8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主要成果
    论文不足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本文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案例分析法
    (四) 论文的结构及创新之处
        1. 论文结构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相关概述
    (一) 群体性事件及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涵义
        1. 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2.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3.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内涵
    (二)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依据及定位
        1.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政策依据
        2.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角色定位
    (三)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 风险社会理论
        2. 社会冲突理论
        3.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三、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
    (一) 东莞市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态势
        1. 东莞市群体性事件的概况
        2. 东莞市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
        3. 东莞市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二) 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举措
        1. 根据东莞的实际情况制订应急预案
        2.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处置机制
    (三) 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及分析
        1. 案例事实
        2. 案例分析
    (四) 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的实践经验
        1. 预案建设强调针对性
        2. 重视平时演练
        3. 加强防控与协调沟通
        4. 警用设施较为齐全
四、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 群体性事件的潜伏期:预案建设相对滞后,预警能力不强
        2. 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期:快速反应不足,现场处置失措
        3.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期:媒体沟通不足,信息透明度不高
    (二) 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危机意识相对薄弱
        2. 法律法规不完善
        3. 条块分割体制导致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
        4. 角色定位不够清晰
五、提升东莞市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处置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1. 完善应急预案
        2. 明确处置主体的职责分工
        3. 提高群体性事件处置程序的可操作性
    (二) 强化危机意识
        1. 加强群体性事件发生规律的认知
        2. 重视媒体舆论的引导作用
    (三) 完善预警机制
        1. 健全情报信息收集机制
        2. 完善信息分析处理机制
    (四) 完善快速反应机制
        1. 加强统一指挥
        2.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五) 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1. 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的沟通协调
        2. 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
    (六) 健全信息公开机制
        1. 完善政务公开机制,拓宽民意表达渠道
        2.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保障民众知情权
        3. 促进媒体合作,加强危机公关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P2P网络借贷发展模式及其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概述
    2.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2.2 P2P网络贷款的特点
        2.2.1 交易方式的特点
        2.2.2 参与主体的特点
        2.2.3 产品特点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发展历程及模式
    3.1 P2P网络借贷发展历程
        3.1.1 萌芽期和缓慢成长期(2007--2010年)
        3.1.2 扩张期(2011--2012年)
        3.1.3 疯长期(2013年至今)
    3.2 P2P网络借贷的典型模式
        3.2.1 国外P2P网络借贷模式
        3.2.2 国内P2P网络借贷模式
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
    4.1 市场容量
    4.2 行业规模
    4.3 产品特性
        4.3.1 网贷产品收益率
        4.3.2 网贷产品期限
第五章 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分析
    5.1 基本指标分析
        5.1.1 借款人风险基本指标分析
        5.1.2 网贷平台风险基本指标分析
    5.2 问题案例分析
    5.3 行业主要风险类型
        5.3.1 信用风险
        5.3.2 流动性风险
        5.3.3 技术风险
        5.3.4 法律风险
第六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应对建议
    6.1 全面建设个人信用体系,加强对平台的监管
    6.2 完善立法,加强监管
        6.2.1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防范流动及技术风险
        6.2.2 明确平台身份,限定业务范围
        6.2.3 明确监管主体与监管方式
        6.2.4 坚持设定利率上限
        6.2.5 引入实名制
    6.3 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
    6.4 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警示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6)权威与秩序: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件
导论 哲合忍耶及其学术
    第一节 缘由与意义:研究对象的设定
        一、被"误读"者:哲合忍耶教群
        二、作为意义世界的哲合忍耶
        三、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本与域内东方学:哲合忍耶研究的学术史
        一、国内:建构文本的"他写"
        二、国外:猎奇搜集与理论初探
        三、学术现状简评
    第三节 文化释解:哲合忍耶门宦的人类学研究
        一、"一点两面三学科"
        二、从思路到研究点
        三、田野场
第一章 教道:哲合忍耶信仰与权威
    第一节 明扬教道:伊斯兰世界的哲合忍耶
        一、伊斯兰教中的苏非
        二、纳格什班迪耶与哲合忍耶
    第二节 凝聚符号:秩序象征与权威生长
        一、内里符号:"诗乐"
        二、外显符号:秩序的文化
        三、克里斯玛:宗教的权威
    第三节 场域:被锻造的空间(1781-1871)
        一、追寻信仰:撒拉尔与早期村庄
        二、守卫信仰:空间场的再移动
第二章 拓界:宗教权威的在野"政治"(1875-1920)
    第一节 教道自觉:清同治后的宗教革新
        一、观势:清同治后的时代背景
        二、教道自觉:重释教理
        三、习俗调适:吸纳"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凝聚教群:宗教权威的复兴路
        一、以暴治暴:营救化龙后人
        二、刀笔兵墨:因事以诗的认同在场
        三、扩展空间:委派热伊斯
        四、和平复教:缔造宣化冈
    第三节 安民护教:从黄钺书牍解析辛亥前后马元章
        一、史海钩沉:《陇右光复记》及其致马元章的两封书牍
        二、出卒护教:卷入辛亥革命的哲合忍耶民团
        三、还原史实:黄钺秦州起义与马元章
    第四节 "大转折":共同体的"合法化"
        一、心忧国家:"共和"期的穆热什德
        二、义聚共同体:二次营救马进西
        三、进兰州:哲合忍耶门宦大时代的终结
    第五节 教绅精英:权威事实与理论回应
        一、在野"政治":抗衡诸侯
        二、权威的魅力:道宏功备
        三、兄弟:宗教权威与地方秩序
        四、教绅精英:回应李普曼
第三章 护卫:宗教权威的"在朝参与"(1942-1958)
    第一节 分派:权威消解与重塑
        一、和平互鉴:同与不同之间
        二、分的宿命:权威消逝
        三、分的尴尬:新权威的"合理合法"
        四、纠结的心:到底该如何认同
    第二节 转折的角色:马绍武、马锡武步入政坛
        一、"瘦大人"马绍武
        二、"老司令"马锡武
    第三节 承续前贤:海固起义与马震武
        一、官逼民反:海固三次起义
        二、起义谜团新解:马震武对马元章"和平复教"的承续
        三、海固的三次起义:一代"光阴"里的政治自觉
    第四节 教政双兼:权威重构与回民自治
        一、马震武的宗教创建
        二、回民的化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级自治政权
        三、从民兵团到西吉县:作为教派核心的马震武
        四、教政双兼:马震武的双重身份
第四章 有序:双重权威的民间力量(1978-1994)
    第一节 宣化冈与马重雍
        一、教事分离:"三善人"的教改思想
        二、导引秩序:马重雍与宣化冈哲合忍耶
        三、孰是孰非:宽容生态下的宗教现状
    第二节 板桥支派与马腾霭
        一、祖荫下:落居金积
        二、不拘一格:马腾霭的"参政路"
        三、续弦灵州:板桥道堂(拱北)
    第三节 政协委员:"进步人士"的参政议政
        一、顺势而为:中国政协制度的产生
        二、参政符号: "政协"与"委员"
        三、从"在野"到"在朝":哲合忍耶的参政史
    第四节 个案分析:共产党人吴鸿宾的爱国记教
结语
    一、双重变奏:哲合忍耶共同体的民间秩序
    二、回汉无异心:马元章对西北回汉民族关系有重要影响
    三、群体善治:民族、宗教非小事
附录:
    附录一: 术语对照表
    附录二: 结构化访谈样表
    附录三: 调查问卷样表
    附录四: 尔曼力时间表
    附录五: 部分图片
参考文献
期间的成果
致谢

(8)基于DMSP/OLS影像数据的我国城市化过程空间差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文章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数据来源
    2.1 DMSP/OLS卫星
    2.2 OLS传感器介绍
    2.3 DMSP/OLS数据
    2.4 比较成熟的DMSP数据及处理流程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市夜景影像、夜景经济与城市化效应
    3.1 城市夜景经济
        3.1.1 城市夜景经济研究现状
        3.1.2 城市夜景经济内涵
        3.1.3 城市夜景经济和城市城市化
    3.2 研究思路
        3.2.1 降噪处理
        3.2.2 灯光指数的构建
        3.2.3 数据修正说明
    3.3 结果分析
        3.3.1 数据检验
        3.3.2 结果分析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城市化综合灯光指数分析与空间格局研究
    4.1 "城市化"及其特征
    4.2 我国城市化发展路程及特征
        4.2.1 我国城市化发展路程及特征
        4.2.2 我国城市化的特征
    4.3 论文的研究思路
        4.3.1 城市化的指标
        4.3.2 研究方法思路
        4.3.3 数据方法说明
    4.4 结果分析
        4.4.1 全国I、S、CNLI分析
        4.4.2 I、S分类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我国地级市城市等级、腹地、强度与空间格局研究
    5.1 城镇体系研究概况
    5.2 研究思路和方法
        5.2.1 引力模型
        5.2.2 城市腹地以及引力模型改进
        5.2.3 城市腹地
    5.3 研究结果
        5.3.1 我国城市腹地分析
        5.3.2 城市间联系分析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DMSP/OLS研究结论、创新、不足和展望
    6.1 研究应用总结
    6.2 进一步完善和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后注

(9)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走进民族地区乡村儿童学校生活
        一、研究的理念——解释主义研究范式
        二、研究方式——民族志
        三、研究关系与过程——传译与启蒙
        四、研究视角——主位与客位
        五、写作方式——"研究者"和"我"的叙事与描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儿童、学生
        二、学校生活
        三、农村、农民
        四、民族教育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国内学者的相关探讨
        一、文献基本情况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经验与不足
    第二节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一、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革新实验
        二、杰克逊的参与观察
        三、古得莱得的八年调查
        四、彼得·麦克拉伦对贫民窟学校校园生活的批判反思
第三章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概况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节 甘肃民族文化图景
        一、甘肃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
        二、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
        三、甘肃少数民族农牧民经济现状与受教育程度
        四、甘肃少数民族婚姻与家庭状况
        五、甘肃少数民族语言与宗教状况
        六、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突出特点
    第二节 民族传统文化对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家庭日常生活对少数民族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二、社区日常生活对少数民族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第四章 学校生活的空间与时间
    第一节 空间安排
        一、校园、围墙与大门
        二、国旗、校服、标语
        三、教室与座位
    第二节 时间设置
        一、精密的作息时间表
        二、漫长的学校生活时间
    第三节 时空置换中的初步体验:一个回族村庄的田野发现
        一、初入学校的新鲜人
        二、喜欢与不喜欢
        三、友爱与欺负
第五章 学校规范与仪式
    第一节 学校规范
        一、学校规范的制度化文本
        二、学校规范的落实
        三、学校规范的内化——好孩子与坏孩子
    第二节 学校仪式
        一、学校仪式的种类
        二、学校生活中的国家仪式
第六章 学习生活
    第一节 村小支教志愿者的故事
        一、四个老师和七十五个孩子
        二、菠萝和荔枝--陌生的学习内容
        三、二十里的求学路和念不好的书
        四、圆珠笔和留级生
    第二节 中心小学教师的一天
        一、早自习里的一巴掌
        二、雷同的课堂学习
        三、背不会乘法口诀的惩罚
        四、好上的副科
    第三节 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的学习生活
        一、"我"为分狂
        二、"光阴"的故事
        三、"逃学"事件
    第四节 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动力
        一、为老师而学
        二、为城市的梦想而学
第七章 性别图景
    第一节 越来越少的女孩子:女童教育追踪研究的发现
        一、故事:4个县和400名少数民族女童
        二、数字:123名少数民族女童的离开
        三、疑惑:经济资助能改变女童教育吗?
    第二节 性别关系与女童教育
        一、学校生活中的性别关系
        二、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关系
        三、女童教育问题的症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一、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两种生活
    二、学校生活对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文化意义
    三、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博弈
    四、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民国时期西北土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资料挖掘
第一章 近代西北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
    第一节 近代西北的自然生态
    第二节 近代西北的人文社会
第二章 乡村危机:西北土匪的成因之一
    第一节 西北乡村危机的原因
    第二节 西北乡村危机的后果及影响
第三章 政治危机:西北土匪的成因之二
    第一节 西北政治生态的畸变
    第二节 西北社会的民族与宗教矛盾
    第三节 军人安置制度的缺失
    第四节 军队的匪化及其影响
第四章 文化危机:西北土匪的成因之三
    第一节 道统的衰落与地方意识的强化
    第二节 西北社会风气的恶化
    第三节 游民文化与匪文化的流行
第五章 西北土匪概况
    第一节 西北土匪的类别
    第二节 西北土匪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西北土匪的分布
    第四节 西北土匪的组织结构与纪律
第六章 西北匪首的群体结构
    第一节 西北匪首的个性特征
    第二节 政治投机型土匪
    第三节 升官发财型土匪
    第四节 良心未泯型土匪
第七章 西北土匪与秘密社会
    第一节 西北秘密社会概况
    第二节 西北秘密社会的演变与蜕化
第八章 西北土匪的生活世界
    第一节 西北土匪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西北土匪的谋生手段
    第三节 西北土匪的变态行为
    第四节 西北土匪的精神世界
    第五节 西北土匪与毒品
第九章 西北土匪的政治倾向
    第一节 西北土匪与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节 西北土匪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节 西北土匪与乡村社会权势的嬗变
第十章 西北土匪的治理
    第一节 剧场国家理论与土匪治理的动态博弈
    第二节 西北地方政府的治匪政策
    第三节 土匪治理个案分析
    第四节 乡民防匪的自卫组织
    第五节 陕甘宁边区的剿匪政策
第十一章 西北土匪的覆灭
    第一节 解放初西北土匪的概况
    第二节 西北剿匪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剿灭西北土匪的原因与经验
结束语
附表:民国末期西北主要股匪分布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定西县公众聚集场所发生两起火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龙宗教史研究[D]. 美措.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2]中国古代设计批评研究[D]. 鲁海峰. 苏州大学, 2017(04)
  • [3]西北地区川道型中小城市消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 ——以定西市北川片区为例[D]. 张菲菲. 长安大学, 2017(03)
  • [4]东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黄钰荣.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5]中国P2P网络借贷发展模式及其风险防范研究[D]. 仲绪军. 华东理工大学, 2015(12)
  • [6]权威与秩序: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D]. 马英杰. 兰州大学, 2014(06)
  • [7]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盖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8]基于DMSP/OLS影像数据的我国城市化过程空间差异探析[D]. 郭立磊. 兰州大学, 2011(11)
  • [9]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 邓红. 兰州大学, 2011(10)
  • [10]民国时期西北土匪问题研究[D]. 袁文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定西县公众聚集场所发生两起火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