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测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测中的应用

一、物探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非恒[1](2020)在《基于超声波检测技术的水库坝基破碎带灌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乌盖沟水库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41.4m,该坝坝基岩石中遍布节理裂隙破碎带,导致坝基渗漏量大且地基性状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水库蓄水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了解决破碎带渗漏难题,采用了水泥灌浆措施。为了科学、准确、全面地对灌浆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在总结分析勘查成果和灌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超声波波速和透水率指标的对比研究,开展了破碎带指标对比分析、加固效果和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可灌性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灌浆前坝基破碎带声波值较小,声波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小值区间。破碎带工程地质分类为Ⅳ1类,结构面发育。破碎带岩体透水率分布不均匀,主要为中等透水性。透水率分布整体呈随深度减小的规律。灌浆后破碎带声波值较高,声波分布较均匀,主要分布在大值区间。破碎带工程地质分类为Ⅲ1类,结构面一般发育。破碎带岩体透水率分布较均匀,主要为微透水性。(2)灌浆后坝基破碎带声波波速提高显着,灌后平均波速较灌前值提高23.8%,大值波速的测点较灌前增加10%~30%,小值波速的测点较灌前减少20%~35%。破碎带岩体类别由Ⅳ1类增强为Ⅲ1类。灌浆后破碎带岩体的透水率值下降幅度显着,透水率均降至1Lu以下,破碎带岩体不透水性提高,岩体渗透性由中等透水性增强为微透水性。(3)水泥灌浆效果与裂隙充填物性质和裂隙张开度相关性大。石英填充裂隙、填充物较少的裂隙、无泥质填充裂隙或张开度较大裂隙灌浆效果好。泥质填充裂隙或张开度较小的裂隙,灌浆难度较大,灌浆效果一般。(4)通过模型拟合,推导出单位水泥注入量与透水率正相关性公式,与完整性系数负相关性公式,为设计人员在项目前期进行坝址比选、坝型选择、地基处理、灌浆可行性评估和工程量预估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范哲[2](2018)在《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破坏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凝灰岩具有裂隙发育,遇水后强度指标降幅大等鲜明特点,不同风化程度的凝灰岩高边坡将表现出不同的岩体特征,其破坏机理也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外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依托惠深高速公路加宽改扩建工程,选取典型不同风化程度的凝灰岩高边坡,开展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破坏机理、稳定性及加固技术的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现场调研,对工程沿线边坡的几何尺寸、岩体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选取四处不同风化程度的典型凝灰岩高边坡,分析其地层岩性、坡形、坡率、加固措施等工程信息。2.结合有关研究资料,阐述了岩质高边坡常见的破坏模式,分析了凝灰岩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合典型凝灰岩高边坡的现场病害特征,探明了其破坏机理,认为主要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破坏、滑移—溃曲破坏。3.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分别对正常工况、降雨工况下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在各施工阶段的安全系数、表面位移、锚杆荷载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期间,仅有一处强全风化凝灰岩高边坡曾处于欠稳定状态,施工完成后所有高边坡均处于稳定状态;风化程度较低的两处高边坡的最大位移区域位于三、四级边坡,最大锚杆荷载区域位于二、三级边坡,风化程度较高的两处高边坡的最大位移区域位于二四级边坡,最大锚杆荷载区域位于二、三级边坡。风化程度越高,边坡稳定性受降雨的影响越显着。4.结合现场监测成果,分析了监测期间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的位移、锚杆受力特征及病害情况。结果表明:中强风化凝灰岩、微中风化凝灰岩为主的两处凝灰岩高边坡施工期间仅出现个别锚杆荷载增长显着、格梁轻微开裂等病害,其稳定性较好;强全风化凝灰岩为主的两处凝灰岩高边坡施工期间多次出现局部溜坍、锚杆荷载增长显着、监测点位移突增等病害,其稳定性较差。5.结合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成果,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得到的坡表位移、锚杆荷载,明确了各典型高边坡的最危险区域。6.选取岩质高边坡常用的格构锚固技术,利用数值计算方法,从锚杆长度、锚固角度、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三个方向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凝灰岩高边坡的锚固参数取值及工程建议。

李刚[3](2015)在《叶巴滩水电站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及破裂岩体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部破裂弱化岩体结构、降低岩体质量及劣化岩体强度,开展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及岩体质量评价对深部破裂成因机理、边坡稳定性、硐室稳定、岩体可利用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深部破裂为例,采用现场调查、声波测试及地震波CT成像技术,揭示深部破裂的空间发育特征、破坏特征;基于深部破裂空间分布特征、变形破坏特征、赋存地应力环境及其与构造空间关系,提出深部破裂分类与变形模式;基于深部破裂特征,引入结构面(破裂面)间距、纵波波速值、结构面(破裂面)性状,建立深部破裂新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方案;基于RMR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引入破裂岩体的“岩体体积破裂数K”,建立适用于深部破裂岩体修正RMR分级方法;依深部破裂岩体的现场试验、室内试验、修正RMR值及纵波速值为基础,采用霍克布朗破坏准则获得包含各类型深部破裂岩体的强度参数。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根据深部破裂基本特征,可将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深部破裂定义为:“分布于常规风化卸荷带以里,受控于断层、长大裂隙或缓倾角错动带,局部间隔发育的单条张开宽度较大或一段密集发育呈微张状态的张性空缝,或表现为充填砂糖状岩屑的破碎带,一般微风化,局部受后期地下水作用”。(2)深部破裂在两岸基本对称发育,低中高高程均可见出露,水平发育深度一般距岸坡约为80150m之间,水平深度随高程的降低逐渐变浅。(3)基于深部破裂张开宽度、密度、纵波波速值、风化等级等量化指标,结合赋存地应力环境及其与构造空间关系,可将坝址区深部破裂划分为:轻微松弛型、中等松弛型和强烈松弛型三个类型与“张剪性深部破裂”、“压剪性深部破裂”和“张性深部破裂”三种变形破坏类型。(4)在宏观地质特征方面,轻微松弛型、中等松弛型和强烈松弛型存在明显区别。破裂面张开宽度随松弛程度逐步加剧而增大,由毫米级增加至厘米级;而风化程度、波速值、RQD则随松弛程度逐步加剧而减小,轻微松弛型多表现为弱风化,波速值大于4500m/s,RQD>70%,强烈松弛型则多呈微风化,波速值小于3000m/s,RQD<50%。(5)依平硐揭露深部破裂为基础,采用地震波CT成像技术,提出以地震波速(小于4500m/s)、断层作为终止边界的综合辨识方法。(6)基于结构面(深部破裂)密度、纵波速值、结构面(深部破裂)性状等指标,提出包含深部破裂的新岩体结构类型:“深部破裂块状结构”、“紧密次块状结构”和“紧密镶嵌结构”。“深部破裂块状结构”与“紧密次块状结构”结构面间距差异较小,间距均大于30cm,“紧密镶嵌结构”结构面间距为1030cm;“紧密次块状结构”和“紧密镶嵌结构”岩体纵波波速值均大于4450m/s,“深部破裂块状结构”岩体纵波波速值小于4450m/s。(7)引入深部破裂岩体的“岩体体积破裂数K”,对RMR分类方法进行修正,建立适用于深部破裂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可考虑深部破裂张开宽度、密度、充填物等对岩体质量劣化。分级结果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与宏观地质特征及现场测试结果吻合性较好,轻微松弛型岩体为Ⅲ1(RMR=5160);中等松弛型深部岩体为Ⅲ1Ⅲ2(RMR=4152);强烈松弛型岩体以Ⅲ2Ⅳ(RMR=3044)为主。(8)以现场试验、室内三轴试验及修正RMR评分为基础,采用霍克布朗破坏准则,获得三种类型深部破裂岩体变形模量与强度参数。轻微松弛型变形模量平均值最大,约为17Gpa,中等松弛型、强烈松弛型平均值分别为轻微松弛型的65%和40%。轻微松弛型岩体强度参数f为0.951.15,c为1.151.50MPa;中等松弛型岩体强度参数f为0.751.00,c为0.901.15MPa;强烈松弛型岩体强度参数f为0.550.80,c为0.700.95MPa。

顾菁[4](2012)在《水电站数据采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水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获得方式也十分容易,故成为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电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能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面都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的要求也原来越高,人们需要充足且稳定的电力供应,这也要求水力发电不断提高发电能力和管理水平。水电站的自动化改造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为水电站的自动化改造创造了可能。近年来,水电站的自动化改造成为了研究热点和必行趋势。系统的整体结构为分层分布式结构,包括监控管理层、底层设备层和现场控制层,并利用OPC技术和控制网确保系统各层之间的通讯。整个系统的设计通过网络技术、软硬件技术层面来加以阐述。使用Myeclipse对水电站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进行了相关的设计,可以将所要管理的水电站纳入该管理系统,并可通过相关的网络连接将水电站的相关数据上传至该系统中,该系统也可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形成图形或者报表,从而向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同时该系统也具有保存相关告警等功能。

钟桂良[5](2012)在《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应用》文中指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期紧、施工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给仓面施工质量控制带来了挑战。本文紧密结合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控制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以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为理论基础,对相关的数学模型和应用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与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技术,实现了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过程质量的精细化、全天候实时监控和对仓面施工信息的动态高效集成管理与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深化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填补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的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包括:(1)构建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建立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数学模型。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分析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项目和流程等关键要素,开展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方法研究,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建立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数学模型,并实现了基于Web的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三维可视化分析。该体系既丰富和发展了现有的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又为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2)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实现了碾压层的自动辨识和监控参数的动态分析。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核心组成部分——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建立了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目标函数,提出了碾压层自动辨识方法和监控参数动态分析方法,进而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并基于Web网络实现了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信息管理。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对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的实时监控,使浇筑碾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得到提升,在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3)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技术,建立了预测VC值损失量进行反馈控制的ANN模型。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建立了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目标函数,提出了基于ANN模型预测VC值损失量进行反馈控制的方法,并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将施工气候信息纳入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将VC值损失量反馈至施工管理人员,并实时指导现场施工,为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4)研制开发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某水电站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建设中。针对某水电站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地处西南地区、夏季气温高、降雨集中,且工程规模大、施工工期紧等特点,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大坝仓面施工过程主要环节精细化、全天候的实时监控与分析,提高了大坝仓面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和效率。该研究成果解决了传统施工质量控制手段无法远程、精细、实时控制施工质量和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难题。不仅为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与维护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技术数据,也为类似碾压混凝土坝工程的仓面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袁建新,朱建业[6](2010)在《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回顾与成就》文中提出1910年7月,当云南商人王筱斋筹资并开工建设中国大陆第一座水力发电工程——石龙坝水电站时,"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对于他来说,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的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已经形成了专业齐全、装备精良、技术特点明显,可以解决任何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重要技术力量,并逐渐走向世界,活跃在亚、非、拉等水电勘察市场上。

张勇[7](2010)在《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电工程前期勘探工作大多集中在两岸坝肩,而坝高最高、荷载最大的河床或深厚覆盖层下坝基岩体,仅通过少量的钻孔有所揭示,无法直观观察,更谈不上开展现场试验;通过坝基地段较为分散的有限的点上的勘探,多数是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选择了建基面位置;至施工图阶段,依照招标设计文件,就一挖到底,直接开挖至设计建基面位置。因而,建基岩体的利用是否合理,建基面位置选择是否最优等等,留下了较多的悬念。针对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工程地质评价中的上述问题,在开挖至设计建基面之前的中间阶段——“前开挖”阶段,借助大面积施工场面、大规模施工设备,采用新的检测方法、技术手段,对坝基岩体开展超前信息分析,获得岩体的各项工程地质信息,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尚未开挖的坝基深部岩体及时进行检测、分析,对开挖面以下坝基岩体作精确预报、评价,并及时反馈各项信息,开展设计调整,动态分析、评价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并最终服务于建基岩体质量的合理评价及建基面位置的优化选择。本文以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面的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工作,介绍了整套超前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最终工程岩体得到了充分的合理利用,并优化了建基面。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性软弱层带的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针对龙开口水电站坝基开挖过程中揭露的规模较大的软弱层带,在现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超前信息分析,并随着施工的进程随时进行追踪检验,对控制性软弱层带对建基岩体的影响进行了预测、评价,判断软弱层带至建基面位置后宽度变窄、规模变小,无需调整建基面开挖深度。开挖至建基面后揭露情况与超前分析成果一致。(2)缓倾角结构面的超前信息分析及原地判别超前分析、判断建基岩体深部是否存在连续性的规模较大的缓倾角弱面;对已局部揭露的缓倾弱面在岩体深部的分布特征及范围开展超前信息分析。对缓倾角硬性结构面开展原地判别,在精细的现场结构面实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对建基岩体具有实际意义的面连通率的计算方法,并对缓倾硬性结构面对坝基岩体稳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3)对建基岩体质量开展超前信息分析,并采用多种方法对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借助三维实体模型对岩体质量进行直观展示,超前对建基岩体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对质优岩体予以保留,对质差岩体作好工程处理预案,整个施工地质工作均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开挖至建基面后再次检验,超前分析成果准确,建基岩体质量满足要求。(4)介绍了多个现场岩体力学试验新技术,并应用于工程实际:①自载式地基变形试验以导师及研究组开发的自载式地基变形试验,论述试验方法和过程,经多个工程实际应用,评价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并由296个试验样本建立的变形模量-声波波速关系式: Ln ( E0 )= 3.098?Ln(Vp)?23.53,相关系数高,且有一定的安全裕度,具有普遍应用意义。依照关系式对龙开口水电站深部建基岩体变形模量进行了分析,并在开挖至建基面后再次开展变形试验,与超前分析成果基本一致。②自载式现场大剪试验对传统大剪试验进行改进,介绍导师及研究组开发的可在任意地段开展的大剪试验方法,论述试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尤其对于河床坝基勘探阶段无法开展现场大剪试验的地段,在施工阶段采用新开发的试验技术,快速获得强度参数,作为整个工程评价、验收资料系统的重要补充。③软弱层带原位条件下变形模量预测研究介绍导师及研究组新开创的不揭去软弱层带上覆较完整岩体的整体多层介质变形试验方法和获得各层介质变形模量的理论公式,在现场开展了相应的对比试验,又采用有限元进行了反演分析,以多种方式对原位条件软弱层带变形模量开展预测研究。由试验成果对龙开口水电站坝基软弱层带进行了推算,判断具有较高的变形模量。(5)建立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体系,对超前信息分析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以整个体系当中多种信息的综合、多项因素的联动、多个过程的运转,对龙开口水电站河床建基岩体进行了超前信息分析,并确定了建基面优化位置,最大优化深度13m,减少基础开挖和大坝混凝土工程量约30万方,节省工程投资达亿元以上,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6)全面建立了工程技术档案,从超前分析、追踪检验直至反馈分析的各项数据文件和信息资料,均分类归档,建立了数据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工程档案,为建基面的优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为工程运行、安全评价准备了充分的资料。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8](2006)在《岩土工程篇》文中指出一、岩土工程及其发展概述 (一)岩土工程学科认识的发展岩土工程被认为是由土力学、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以及相应的工程和环境学科所组成的。它服务于不同的工程门类、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航空机场、水运、海洋、石油、采矿、环境、军事,甚至航天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岩土工程。它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程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9](2004)在《2020年中国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一、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一)“工程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工程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有目的地改造、适应并顺应自然和环境的活动。大而言之,工程技术是指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生产和建设中去而形成的多学科的技术总体;小而言之,是指建设工程中的技术,它的范围也势必涉及诸如“城市建设科学技术”、“交通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乃至“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等其他几个综合专题的内容。任何一门科学和技术都是根据本门科学和技

高才坤,郭世明[10](2001)在《物探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物探方法是一种能够对地下地质情况及施工质量进行无损探测或检测的有效方法。大朝山水电站在施工过程中为查明施工中的地质情况和检查施工质量 ,采用了多种较为先进的物探技术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文章对部分物探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

二、物探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探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声波检测技术的水库坝基破碎带灌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浆效果检测研究进展
        1.2.2 超声波检测研究进展
        1.2.3 压水试验检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流域水文概况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与地震
        2.5.1 地质构造
        2.5.2 新构造与地震
3 超声波检测方法与压水试验
    3.1 超声波检测方法
        3.1.1 试验概况
        3.1.2 岩体特性与弹性波的传播
        3.1.3 岩体波速检测和计算应用
        3.1.4 检测方案布置
    3.2 压水试验
        3.2.1 试验概况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钻孔要求及布置
        3.2.4 试验压力选取
        3.2.5 试验类型和过程控制
        3.2.6 灌浆方法及流程
4 坝基破碎带检测与分析
    4.1 灌浆前超声波检测
    4.2 灌浆前透水率检测
        4.2.1 勘查期透水率分布
        4.2.2 施工期透水率分布
    4.3 灌浆后检测分析
        4.3.1 超声波检测分析
        4.3.2 透水率检测分析
    4.4 小结
5 灌浆效果对比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5.1 灌浆效果对比研究
        5.1.1 超声波检测对比研究
        5.1.2 透水率对比研究
    5.2 灌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5.3 可灌性预测模型
        5.3.1 透水率预测模型
        5.3.2 完整性系数预测模型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破坏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风化程度对高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岩质高边坡破坏模式及机理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2.3 岩质高边坡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2.4 岩质高边坡加固技术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现场调研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特征现场调查
        2.2.1 惠深高速公路边坡几何尺寸统计分析
        2.2.2 惠深高速公路边坡岩体特征分析
        2.2.3 不同风化程度典型凝灰岩高边坡信息调研
    2.3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的工程设计方法与技术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破坏机理分析
    3.1 概述
    3.2 高边坡破坏类型
    3.3 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3.4 典型凝灰岩高边坡破坏机理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分析
    4.1 概述
    4.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4.2.1 模型设计
        4.2.2 参数选取及计算工况
        4.2.3 计算分析内容
    4.3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成果分析
        4.3.1 典型边坡安全系数变化规律分析
        4.3.2 典型边坡表面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4.3.3 典型边坡锚杆荷载变化规律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技术及稳定性分析
    5.1 概述
    5.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技术
        5.2.1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方法
        5.2.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方案
    5.3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成果及稳定性分析
        5.3.1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监测成果
        5.3.2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数值计算成果与现场测试成果对比分析
    6.1 概述
    6.2 表面位移数值计算成果与监测成果对比分析
    6.3 锚杆荷载数值计算成果与监测成果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施工加固技术优化研究
    7.1 概述
    7.2 岩质高边坡常见的加固技术
    7.3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格构锚固技术研究
        7.3.1 格构锚固机理
        7.3.2 凝灰岩高边坡锚固优化研究
    7.4 工程建议
    7.5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专利
致谢

(3)叶巴滩水电站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及破裂岩体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破裂研究现状
        1.2.2 物探用于岩体破裂探测研究现状
        1.2.3 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环境概况
    2.1 区域地质环境
        2.1.1 大地构造部位及区域构造格架
        2.1.2 区域地层岩性
        2.1.3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2.1.4 区域地应力特征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地应力
第3章 坝址区风化、卸荷研究
    3.1 坝址区风化特征研究
        3.1.1 岩体风化特征
        3.1.2 岩体风化带划分界限指标的选取
        3.1.3 地震波CT在平硐间岩体进行风化带划分的研究
        3.1.4 叶巴滩水电站坝基岩体风化带定量划分
        3.1.5 岩体风化总体特征
    3.2 坝址区卸荷特征研究
        3.2.1 斜坡岩体卸荷特征
        3.2.2 常规卸荷分带
        3.2.3 深部破裂(深卸荷)分带
        3.2.4 岩体卸荷总体特征
第4章 坝址区深部破裂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
    4.1 深部破裂定义
    4.2 深部破裂的基本特征
        4.2.1 深部破裂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深部破裂面的发育特征
        4.2.3 深部破裂的条数及所占比例统计
        4.2.4 深部破裂迹长
        4.2.5 深部破裂张开度
        4.2.6 深部破裂岩体的纵波波速值变化特征
        4.2.7 风化状态
        4.2.8 地下水与充填物特征
    4.3 深部破裂变形破坏类型
        4.3.1 边坡侧向卸荷条件下形成的“张剪性深部破裂”
        4.3.2 谷底水平应力集中形成的“压剪性深部破裂”
        4.3.3 受断层或长大结构面控制的“张性深部破裂”
        4.3.4 地球化学特征
    4.4 深部破裂的成因机制
        4.4.1 深部破裂的控制因素
        4.4.2 深部破裂成因分析
第5章 坝址区深部破裂分类研究
    5.1 深部破裂分类研究
    5.2 轻微松弛型深部破裂特征
        5.2.1 空间分布特征
        5.2.2 变形破坏特征
        5.2.3 深部破裂平硐声波波速特征
        5.2.4 RQD特征
    5.3 中等松弛型深部破裂特征
        5.3.1 空间分布特征
        5.3.2 变形破坏特征
        5.3.3 深部破裂平硐声波波速特征
        5.3.4 RQD特征
    5.4 强烈松弛型深部破裂特征
        5.4.1 空间分布特征
        5.4.2 变形破坏特征
        5.4.3 深部破裂平硐声波波速特征
        5.4.4 RQD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深部破裂地震CT成像检测及空间发育特征
    6.1 弹性波的基础理论
        6.1.1 弹性形变与弹性介质
        6.1.2 地震弹性波
    6.2 弹性波的传播原理及传播途径
    6.3 CT技术原理及方法
    6.4 现场地震波CT检测系统布设
    6.5 基于地震波CT层析成像的波速降低区空间解释
    6.6 深部破裂硐间地震波CT解释及各类型空间发育特征
        6.6.1 深部破裂解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6.2 深部破裂空间综合成果解释及空间特征
        6.6.3 地震波速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7章 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7.1 深部破裂带岩体结构分类指标及划分方案
        7.1.1 岩体结构的指标及标准
        7.1.2 三种类型深部破裂带岩体结构划分结果
    7.2 岩体结构划分中存在的问题
        7.2.1 按结构面间距划分岩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7.2.2 完整性系数在评价岩体完整程度中存在的问题
        7.2.3 深部破裂面的性状效应
    7.3 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的划分方案提出及划分
    7.4 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的划分结果及空间特征
        7.4.1 不同类型深部破裂岩体结构划分结果
        7.4.2 不同岸别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特征
        7.4.3 不同高程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特征
第8章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分级及力学参数评价
    8.1 国内外岩体质量分级(分类)
    8.2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评价
        8.2.1 比尼奥斯基(BIENIAWSKI)的地质力学分类(RMR)
        8.2.2 比尼奥斯基(BIENIAWSKI)的地质力学分类(RMR)的修正
        8.2.3 采用纵波波速获得RMR值
        8.2.4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8.3 深部破裂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研究
        8.3.1 深部破裂岩体变形参数取值研究
        8.3.2 岩石抗压强度及经验参数M,S值研究
        8.3.3 利用霍克-布朗破坏准则获取岩体强度参数研究
第9章 结论
    9.1 论文主要结论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水电站数据采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电站基本情况概述
    1.3 水电站自动化系统概述
    1.4 水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国内外现状与未来发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软硬件设计
    2.1 系统设计原则和基本功能
    2.2 LCU 的设计
        2.2.1 LCU 简介
        2.2.2 可编程控制器(PLC)简介
        2.2.3 PLC 控制的优势
        2.2.4 设计原则及相关操作流程
    2.3 LCU 具体构建
        2.3.1 ControlLogix 控制器及 I/O 模块介绍
        2.3.2 ControlLogix I/O 模块的选择
        2.3.3 控制器的选择
        2.3.4 框架和电源模块的选择
    2.4 网络设计
        2.4.1 控制网络概述
        2.4.2 ControlNet 及其应用
        2.4.2.1 ControlNet 简介
        2.4.2.2 ControlNet 的优点
        2.4.2.3 ControlNet 的主要技术特点
        2.4.3 使用 ControlNet 构建网络
        2.4.3.1 用 ControlNet 构建网络
        2.4.3.2 网络配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方案设计
    3.1 PLC 的相关设计
        3.1.1 RSLogix5000 的简介
        3.1.2 PLC 控制程序设计
    3.2 上位监控程序设计
        3.2.1 监控软件的简介
        3.2.2 RSView32 的概述和应用
        3.2.3 上位机网络组态配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电站的数据采集和管理
    4.1 水电站的 SCADA 系统
        4.1.1 SCADA 系统综述
        4.1.2 OPC、VBA 等技术在 SCADA 系统中的应用
        4.1.2.1 OPC 技术在 SCADA 中的应用
        4.1.2.2 VBA 技术在 SCADA 中的应用
    4.2 水电站的数据管理功能
        4.2.1 SQL server2000 简介
        4.2.1.1 SQL Server 的网络体系结构
        4.2.1.2 Transact-SQL
        4.2.1.3 SQL Server 数据库体系结构
        4.2.2 水电站数据管理功能的实现
    4.3 相关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5)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的常规方法
        1.2.2 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3.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原理与方法
    2.1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素分析
        2.1.1 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目标
        2.1.2 仓面施工质量控制项目
        2.1.3 仓面施工质量控制流程
    2.2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
        2.2.1 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目标
        2.2.2 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项目
        2.2.3 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构成
    2.3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数学模型
        2.3.1 目标函数
        2.3.2 时间约束条件
        2.3.3 精度约束条件
        2.3.4 反馈约束条件
    2.4 基于Web 的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三维可视化
        2.4.1 基于ActiveX 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原理
        2.4.2 施工总布置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
        2.4.3 基于Web 的三维可视化插件开发
第三章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与系统研发
    3.1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目标函数
        3.1.1 控制目标函数
        3.1.2 状态转移方程
        3.1.3 约束条件
    3.2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碾压层自动辨识方法
        3.2.1 碾压层自动辨识的必要性
        3.2.2 基于空间控制点的计算几何
        3.2.3 自动辨识方法流程
    3.3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参数动态分析方法
        3.3.1 碾压行进速度计算
        3.3.2 碾压遍数计算
        3.3.3 碾压厚度计算
        3.3.4 碾压轨迹显示
        3.3.5 碾压机状态显示
        3.3.6 监控成果查询与输出
    3.4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3.4.1 监控技术选取
        3.4.2 系统结构
        3.4.3 监控流程
    3.5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客户端开发
        3.5.1 开发原则
        3.5.2 开发模式
        3.5.3 数据流程
        3.5.4 系统功能实现
    3.6 基于Web 的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3.6.1 开发需求
        3.6.2 工作模式
        3.6.3 软件技术架构
        3.6.4 系统功能实现
第四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技术与系统研发
    4.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目标函数
        4.1.1 控制目标函数
        4.1.2 状态转移方程
        4.1.3 约束条件
    4.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中反馈控制方法
        4.2.1 施工气候信息监控下的仓面施工质量控制
        4.2.2 施工气候信息与VC 值损失量相关性分析
        4.2.3 VC 值损失量预测的 ANN 模型
        4.2.4 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中的反馈控制
    4.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4.3.1 监控技术选取
        4.3.2 系统结构
        4.3.3 技术路线
    4.4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开发
        4.4.1 开发集成分析
        4.4.2 自动监测站集成
        4.4.3 监控服务端开发
        4.4.4 监控客户端开发
        4.4.5 网络管理系统开发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工程应用
    5.1 工程简介
    5.2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集成实施
        5.2.1 通讯组网
        5.2.2 定位基准站建设
        5.2.3 碾压机械流动站建设
        5.2.4 施工气候信息自动监测站建设
        5.2.5 现场分控站建设
        5.2.6 总控中心建设
        5.2.7 系统其他部分建设
    5.3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管理体系
        5.3.1 组织机构
        5.3.2 执行流程
        5.3.3 保障措施
    5.4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应用成果
        5.4.1 碾压机行进超速统计与分析
        5.4.2 碾压超厚情况统计与分析
        5.4.3 碾压遍数统计与分析
        5.4.4 压实厚度统计与分析
        5.4.5 施工气候信息统计与分析
        5.4.6 混凝土温度统计与分析
        5.4.7 压实度统计与分析
    5.5 工程应用总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利用标准研究现状
        1.2.2 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现场岩体力学试验方法
    1.3 当前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4.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控制性软弱层带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
    2.1 前期坝址弱面勘探成果
    2.2 开挖揭露弱面的超前信息分析
    2.3 软弱层带的追踪检验
        2.3.1 声波检测成果分析与应用
        2.3.2 坝基软弱层带的进一步追踪检验
    2.4 开挖后实际揭露构造与超前分析成果比较
    2.5 小结
第3章 缓倾角结构面超前信息分析及原地判别
    3.1 缓倾弱面的确定性搜索方法
    3.2 缓倾弱面的超前信息分析
    3.3 缓倾硬性结构面连通率统计
    3.4 缓倾硬性结构面的原地判别
    3.5 小结
第4章 岩体质量的超前信息分析及跟踪检验
    4.1 勘探阶段坝基岩体质量分类
    4.2 开挖坝基岩体质量鉴定标准
    4.3 岩体质量超前信息分析及跟踪检验
        4.3.1 15-20 坝段岩体质量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
        4.3.2 21-25 坝段岩体质量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
    4.4 小结
第5章 岩体力学参数的超前信息分析及综合判断
    5.1 岩体变形模量的超前信息分析
        5.1.1 传统的承压板法变形试验
        5.1.2 自载式地基变形试验
        5.1.3 变形模量与声波波速对应关系研究
        5.1.4 龙开口水电站建基岩体变形模量超前分析及综合判断
    5.2 建基岩体强度参数的现场测试及成果分析
        5.2.1 常规的现场大剪试验
        5.2.2 自载式现场大型剪切试验
        5.2.3 龙开口水电站23-25 坝段质量较差岩体强度评价
        5.2.4 小结
    5.3 软弱层带原位条件下变形模量预测研究
        5.3.1 软弱层带变形模量的弹性力学理论解
        5.3.2 整体多层介质变形试验方法及测试成果
        5.3.3 常规承压板变形试验成果
        5.3.4 有限元反演
        5.3.5 小结
第6章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的预测、确定
    6.1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选择
        6.1.1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的基本内容
        6.1.2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的要素组成
        6.1.3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研究的机构组成及工作内容
        6.1.4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选择的基本原则
        6.1.5 建基面选择
    6.2 龙开口水电站河床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优化
        6.2.1 前期资料分析河床坝基岩体特征
        6.2.2 现场开挖情况分析河床坝基岩体工程地质条件
        6.2.3 声波测试成果分析及建基面优化
第7章 工程技术档案的全面建立
    7.1 控制性软弱层带资料的分析、归纳
    7.2 缓倾角结构面数据的分析、判别
    7.3 建基岩体质量数据采集和资料分析
    7.4 现场岩体力学试验和岩体力学参数的评价
    7.5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优化研究技术档案的全面建立
结语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10)物探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况
2 喷混凝土厚度测试原理及测试效果
    2.1 地质雷达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
    2.2 测试效果
3 地震透射层析成像 (CT) 及测试效果
4 固结灌浆质量检测原理及检测效果
    4.1 固结灌浆质量检测原埋
    4.2 检测效果
5 结 语

四、物探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声波检测技术的水库坝基破碎带灌浆效果研究[D]. 王非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高边坡破坏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D]. 范哲. 长安大学, 2018(01)
  • [3]叶巴滩水电站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及破裂岩体质量评价研究[D]. 李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4]水电站数据采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顾菁.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5]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应用[D]. 钟桂良. 天津大学, 2012(07)
  • [6]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回顾与成就[A]. 袁建新,朱建业. 中国水电100年(1910-2010), 2010
  • [7]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D]. 张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1)
  • [8]岩土工程篇[A].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9]2020年中国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工程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 [10]物探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控中的应用[J]. 高才坤,郭世明. 云南水力发电, 2001(04)

标签:;  ;  ;  ;  

地球物理技术在大朝山水电站施工监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