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气中H_2S脱除新工艺的试验研究

工业废气中H_2S脱除新工艺的试验研究

一、工业废气中H_2S脱除新工艺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文娇,成怀刚,程芳琴[1](2021)在《工业废液吸收低浓度CO2:可行性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化工燃料在提供能源过程中产生的低浓度CO2废气可以被工业废液吸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介绍了用工业废液吸收低浓度CO2废气的研究进展,并开展了可行性分析;归纳了CO2废气与工业废液的反应原理,将其大致分为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微生物转化等反应类型,并讨论了其吸收动力学;总结了工业废液吸收低浓度CO2废气的工艺装置与流程。在废液吸收废气的处理模式中,CO2的吸收对降低碱液的pH、脱除废液中有害物质效果良好,同时还可以副产微纳米碳酸钙、生物柴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废弃资源的深度循环利用。此外,分析了工业废液吸收CO2废气的生命周期评价,通过对能耗、碳排放和成本评估,进一步讨论了工业废液吸收CO2废气对环境的影响及经济可行性。结合CO2减排的前景,从工业应用的角度探讨了工业废液用作低浓度CO2吸收剂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蕊[2](2021)在《三乙胺铁基离子液体二元复配体脱硫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煤气化过程中,原料煤气中的无机硫化物会有90%转化为气体硫化氢(H2S)。H2S是一种酸性、有毒、无色、具有刺激性臭鸡蛋气味的物质,也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环境中H2S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会引起人体炎症或即刻死亡。空气中的H2S会污染大气、产生温室效应以及破坏臭氧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H2S的存在会使得催化剂失去活性,减少目标产品的生产量,增加成本消耗。因此,除去环境和工业中的H2S是非常必要的。脱硫技术主要分为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其中湿法脱硫中铁基湿法氧化法因原料便宜,脱硫量大,流程简单等优点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但此法存在脱硫剂易被稀释,副产物多等缺点。为解决这些缺点,本文利用离子液体蒸气压低,阴阳离子结构可调等特点,将三乙胺盐酸盐(Et3NHCl)做阳离子,无水氯化铁(Fe Cl3)做阴离子合成不同盐铁比(x)的三乙胺铁基(x Et3NHCl·Fe Cl3)离子液体,将此铁基离子液体作为脱硫剂进行脱硫。对合成的离子液体进行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热重表征。通过红外表征发现,在波长为3385 cm-1处出现N-H键的特征峰,3130 cm-1处出现Et3NHCl中N-H键与Fe Cl3中Cl之间氢键的特征峰。拉曼光谱表明,合成后的x Et3NHCl·Fe Cl3离子液体均在波长为333 cm-1处出现Fe Cl4-结构。热重分析表明x Et3NHCl·Fe Cl3离子液体在200℃以下热稳定较好,基本不会失重。一系列表征后,本文进行xEt3NHCl·FeCl3的密度、粘度和溶解度的物性测定。密度和粘度实验表明,在333.15 K时,密度随x的增大而降低,粘度随x的增大而增大。溶解度实验发现,体系的总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x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采用RETM模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拟合,拟合所得亨利系数(H)和化学平衡常数(K)。讨论了温度、压力、盐铁比x等因素对H和K的影响,发现在吸收过程中,物理吸收占主要部分,随着压力的增加,物理吸收显着增加,而化学吸收增加缓慢。xEt3NHCl·FeCl3离子液体粘度较大,本文采用复配溶剂法来降低粘度。以脱硫率为因变量,在择取最优盐铁比x=1.5的基础上,选用DMAC、DMF、DMEE、DMI、MDEA、DEAE六种溶剂与1.5Et3NHCl·Fe Cl3离子液体复配,选择最优复配溶剂DMAC和1.5Et3NHCl·Fe Cl3-DMAC的最优复配比5:1,随后研究实验温度和气速对最优复配体脱硫性能的影响。为离子液体广泛应用的工业脱硫工艺提供研究基础。

代金凤[3](2021)在《黄磷复合磷矿浆脱除H2S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磷生产过程产生的炉气中含有微量硫化氢(H2S),由于其强烈的腐蚀性和剧毒性,阻碍了黄磷尾气的进一步综合利用。脱除H2S有多种工业方法,但由于黄磷生产炉气量小,这些方法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等缺点。本文针对磷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提出了利用黄磷和磷矿浆净化硫化氢气体的新方法,研究了以黄磷(P4)和磷矿浆为复合吸收剂吸收H2S及其脱除机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脱除黄磷尾气中的H2S,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提出了一种以P4和磷矿浆复合吸收剂净化烟气H2S的方法。通过考察反应的浆液温度、搅拌强度、P4浓度、磷矿固含量、烟气H2S浓度、烟气流量对黄磷-磷矿复合吸收剂脱除H2S效果的影响,在烟气流量:300 m L/min,H2S浓度1000-1200 mg/m3条件下得出较佳反应条件:浆液温度65-70℃,搅拌转速1000-1300 r/min,P4浓度2.4-4.0 g/L,磷矿浆固含量4.0-8.0 g/L,H2S脱除率达到80%以上。(2)探究了黄磷-磷矿复合吸收剂液相脱除H2S的反应过程机理。通过对吸附浆液和气体产物的表征,H2S主要通过P4与O2液相诱发产生O3,H2S与O3反应生成SO2,SO2在水中迅速溶解并进一步氧化形成H2SO4,H2SO4主要先与磷矿中的Ca Mg(CO3)2发生反应,随后再与Ca5(PO4)3F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O3、SO4·-和OH·,部分将H2S和HS-直接氧化成H2SO4和S0,磷矿中溶解的微量Fe3+和Mn2+对活性物质的形成起关键作用。(3)证实了P4与O2产生O3的反应为液相反应并建立了宏观动力学方程。通过气液相反应设计,证实了液相中P4与O2反应的主要产物是O3和P4O10。通过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设计正交实验求取体系的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等参数,以双模理论为基础与液相亨利定律联立得出黄磷液相诱发臭氧脱除H2S的宏观动力学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得到P4与O2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和P4液相诱发O3吸收H2S的动力学方程,为黄磷液相诱发臭氧技术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王英伍[4](2021)在《铝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矿热炉气中PH3、H2S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工业废气污染主要以矿热炉气污染为主,矿热冶炼方法多样,废气特性复杂,含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然而,矿热炉气中CO含量在80%以上,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气,如能高效回收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战略。但是,矿热炉气中浓度较高的杂质气体H2S和PH3等极易导致催化剂失活,从而影响CO的回收利用。因此,矿热炉气中硫磷的同步脱除具有现实意义。负载铜铈的铝基催化剂(Ce0.6-Cu60/Al40)能够实现H2S和PH3的高效协同脱除。然而,对于催化剂制备条件、再生、脱硫脱磷反应条件和机理等问题尚未解决。基于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后续研究,以期建立比较完整的催化剂脱硫脱磷反应体系,为该催化剂的推广应用奠定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1)考察铝基催化剂制备条件,发现在60℃下干燥制得的铝基催化剂催化氧化H2S和PH3的性能较好,转化率为50%时,H2S和PH3的去除量分别为263.8mg/g和219.3mg/g。原因是60℃下干燥制得的催化剂具有粒径较大且有序度较高的活性组分CuO,这使其比表面积更大和氧化还原能力更高。在500℃下焙烧制得的铝基催化剂可进一步提升其催化氧化H2S和PH3的性能,转化率为50%时,H2S和PH3的去除量分别为323.2 andmg/g和288.3mg/g。表征分析发现将焙烧温度提高到500℃可以小幅度促进CuO晶粒增长并提升活性。更高的温度(>500℃)则会导致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新物相Cu Al2O4在铝基催化剂表面生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CuO的相对含量,导致高温催化剂性能变差。借助分子模拟计算得到H2S和PH3在Cu Al2O4(100)面上的吸附强度不如CuO(111),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我们的分析。最后,实验结果表面,使用硝酸制备的铝基催化剂性能最佳。因为硝酸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容都较高,而且催化剂表面会形成更多的活性组分CuO和-NH2官能团。(2)考察工艺条件的影响规律,发现当反应温度为70℃,氧气浓度在1%左右,反应空速较低时(<10000h-1),进口浓度为456mg/m3(H2S)和455 mg/m3(PH3)时,铝基催化剂催化氧化H2S和PH3的性能最佳。适中的反应温度能够使催化剂的活性得到充分激活且不会导致硫酸盐的加速积累。低空速可以使O2、H2S和PH3气体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停留时间相对更长,更有利于H2S和PH3的转化。不同H2S和PH3进口浓度实验可以得到,H2S和PH3在铝基催化剂上的同时催化氧化会受到彼此的相互影响,说明这个过程中存在竞争吸附,并且竞争强度会受到它们各自浓度的影响。此外,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空速与反应速率呈现负相关性,随着反应空速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降低。当催化剂颗粒大小为40~60目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克服内扩散对氧化反应的影响。通过对相关实验数据的分析拟合得到H2S和PH3同时催化氧化的动力学方程式显示催化反应速率与H2S和PH3浓度成正比关系。H2S较PH3具有更大的反应速率常速通常表示其反应速率更快。(3)研究铝基催化剂失活和再生,发现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单质硫(S)、单质磷(P)、硫酸盐(SO42-)和磷酸盐(PO43-)的积累、活性组分和表面相对氧含量的减少。再生实验结果显示,水洗+氧气加热吹扫+KOH浸渍的组合再生方法是恢复铝基催化剂性能的最佳方法。进一步实验得到最佳再生条件为:500℃氧气吹扫和1M KOH浸渍溶液浓度。研究表明,再生Al基催化剂的性能会随着再生次数的增加持续变差。结合文献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部分产物残留在再生铝基催化剂表面,占据了部分活性位点;二是铝基催化剂表面的活性物质在再生过程中有部分损失。(4)利用分子模拟计算方法研究铝基催化剂脱硫脱磷机理,发现H2S和PH3在CuO(111)面上的吸附作用分别是通过S…Cu3f和P…Cu3f作用形成的,吸附能分别为-36.53kJ/mol和-42.96kJ/mol,后者在CuO(111)面上的吸附能力更强,相应的静电势最强和电荷转移量最高。此外,它们的吸附位相同表明彼此存在竞争吸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验阶段为什么在PH3中加H2S或者在H2S加PH3或者在H2S和PH3加低浓度O2均会拉低相应气体的转化率。从CuO(111)催化氧化H2S和PH3分别生成H2SO4和H3PO4的能量变化趋势来看,都是朝着能量稳定化的方向发展。其中H2S在CuO(111)面上的催化氧化生成中间体-OH、(Cu3f)-SO3和(Cu3f)-HSO3。整个催化氧化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是(Cu3f)-SO3向(Cu3f)-HSO2的转化,最后H2SO4中2个H原子分别与CuO(111)面上2个O原子生成氢键而形成稳定吸附态。反应过程中-SO3向-HSO2的转化需要克服的能垒最高,为361.3kJ/mol。PH3在CuO(111)面上的催化氧化会生成中间体H2O和(Cu3f)-HPO3,且它们向H3PO4的转化是整个催化氧化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最后H3PO4被吸附在Cu3f形成稳定吸附态。反应过程中(Cu3f)-HPO3向H3PO4的转化需要克服的能垒最高,为1181.9kJ/mol。由于前者反应过程中最大能垒更低,所以更容易反应。这与动力学部分的推论相吻合。此外,计算中H2O的生成也与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反应器内壁有水雾生成的现象相吻合。

胡震[5](2020)在《CuO-三维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脱除H2S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很多工业废气中含有硫化氢,不仅会腐蚀管道、损害设备等,同时去除硫化氢又需要很高的精度和脱硫条件,因此,从安全、环境、经济等多因素考虑,开发新型,实用、灵活、高精度的脱硫剂具有现实意义。纳米氧化铜表面产生大量的氧空位和缺陷,使得纳米氧化铜脱硫剂的硫容和反应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利用浸渍法将氧化铜负载到碳纳米管上,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4 2nm的纳米氧化铜晶体,并且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制备的脱硫剂进行表征,研究其表面形态、成分、粒径、形貌、表面结构、电子价位等特性,在300℃实验条件下对制备的脱硫剂进行研究,考察了进气速率、硫化氢初始浓度、实验温度等工况和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氛对脱硫的影响,得到在氧气浓度为5%的情况下,脱硫剂转化率超过40%。得到最优气体流速为0.065m/s。产物分析表面,去除H2S的机理可以理解为:首先H2S分子与CuO脱硫剂吸附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CuS固体。在此过程中除去H2S,良好的吸附和化学反应是去除HiS的两个重要途径。件报据实验数据,对lnk-1/T作图,得出其动力学方程为vH,s(T)=55547.845cxp(-155.11194/RT).表观活化能Ea为:155.11194 kJ/mol,指前因子为55547.845,研究表明,CuO-三维碳纳米管脱硫剂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高帅涛[6](2020)在《高浓度酸性气体系H2S与CO2的选择性分离》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浓度酸性气,化学吸收法需要消耗大量的吸收剂,且很难实现H2S的回收。相反,依据其浓度高,压力大的特点,使用物理溶剂吸收法具有很大的优势,物理吸收法可以实现酸性气的回收与提浓,提浓后的酸性气可作为原料生产下游产品,通过资源化回收解决酸性气的污染控制问题,并提高了整个工艺过程的经济性。NHD(聚乙二醇二甲醚)溶剂因与Selexol吸收剂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对酸性气溶解度大,且对H2S和CO2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广泛应用于脱硫脱碳的研究。DMI(1,3-二甲基咪唑啉酮)是一种弱碱性溶液,能与H2S中的质子氢结合,因此对酸性气具有较好的溶解度。本文以这两种物理溶剂为吸收剂,通过实验计算得到两种物理溶剂对H2S和CO2的溶解度、亨利系数、溶解热力学参数、酸性气负荷、选择性等数据。对两种溶剂进行热重、pH值、红外光谱表征。此外,利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建立高浓度酸性气选择性分离的工艺流程,探究其最佳工艺条件,实现酸性气H2S和CO2的高效分离。得到如下结论:(1)两种酸性气在两种溶剂中的吸收均为物理吸收,且H2S在两种溶剂中溶解度均远大于CO2的溶解度。相应的H2S的亨利系数小于CO2在溶剂中的亨利系数。与DMI溶剂相比,NHD对H2S的作用力较弱,所以有利于酸性气的解吸。(2)H2S在DMI中的溶解度大于H2S在NHD中的溶解度,CO2在NHD和DMI中的溶解度差异不是很大。两种溶剂的酸性负荷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是升高而减小。两种溶剂在较低的压力条件下对H2S具有较好的选择性。DMI对H2S的选择性整体要比NHD对H2S的选择性高。(3)NHD是一种中性溶液,而DMI是一种弱碱性溶液。与DMI溶剂相比,NHD的热稳定性更好。脱硫前后,两种溶剂的性质未发生变化。但是DMI的脱硫富液易在空气中发生氧化生成硫磺。(4)PC-SAFT模型能较好的反应溶剂的真实状况。通过工艺的优化,分离后的H2S摩尔分率能达到98.7%,CO2的摩尔分率能达到99.6%,说明该工艺流程能够使得H2S和CO2较好的分离。

高宇[7](2020)在《船用RPB反应器湿法氧化脱硝性能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船舶普遍采用大型低速二冲程柴油机作为主推进动力装置,所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NOx),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应对日益严格的船舶NOx限排法规,人们积极研究各类船用NOx去除技术。其中,湿法脱硝技术脱硝效率高、经济性好,且易于实现对多污染物的同时脱除,日益成为船舶柴油机废气脱硝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湿法脱硝反应器常采用喷淋塔等型式,需占用较大的船舶空间,难以满足船舶实际需求。基于超重力技术的旋转填料床反应器(RPB)的气液传质系数远高于传统反应器,因而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优势,在船舶领域显示出很高的应用潜力。本文采用RPB作为反应器、NaC102作为湿法脱硝氧化剂,研究废气脱硝效果及相关反应机理。通过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RPB反应器,搭建了一套湿法洗涤脱硝系统,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废气脱硝效果的影响,分析探讨相关脱硝反应和反应动力学特性。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柴油机台架废气的工况条件,制定脱硝工艺方案,设计并制作一套RPB反应器。确定RPB反应器的结构型式、填料类型和转子型式等要素条件;对反应器各主要部件的尺寸进行了计算,并根据所选材料的力学特性对部件的机械强度进行校核分析;根据设计计算结果,绘制与审核工程图纸;参照工程图纸,完成RPB反应器的加工与组装,并对反应器进行了调试,确认反应器的各项性能满足实验要求。其次,基于RPB反应器搭建了一套模拟船舶柴油机废气脱硝实验系统,采用NaClO2溶液作为湿法脱硝洗涤剂,实验研究了RPB转速、洗涤溶液pH值、NaClO2浓度、NO浓度、SO2浓度等主要因素对脱硝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旋转填料床转速和NaClO2浓度,可以显着改善脱硝效果。洗涤溶液pH值对脱硝效果有明显影响。随着pH值的降低,洗涤溶液中的ClO2-转化为HClO2和ClO2的比例提高,从而显着增强了其氧化去除NOx的能力。当洗涤溶液pH值为4时,NO氧化率和NOx去除率分别可达100%和72.3%。废气中共存的SO2会明显提高NOx去除率,获得良好的同时脱硫脱硝效果。随着初始NO浓度的提高,NO去除率会出现下降。通过增加氧化剂浓度,可以实现对高浓度NO的有效去除,从而保证本工艺在较宽的NOx浓度范围内均取得良好的脱硝效果。最后,基于经典反应动力学理论和相关经验模型,推导得出RPB反应器内NaClO2溶液湿法脱硝反应速率方程。拟合实验数据求解反应级数,得到各工艺参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初始NaClO2浓度>转子转速>废气NO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

韦硕[8](2020)在《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H2S、PH3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硫化氢(H2S)和磷化氢(PH3)广泛存在于化学工业废气和原料气中,特别是在还原性工业窑炉的废气中。还原性工业炉窑尾气中高含量的一氧化碳(CO)是一碳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材料。但是,PH3和H2S不仅会降低CO的纯度,导致CO的提纯难度增高,还会腐蚀设备并导致催化剂中毒,去除PH3和H2S是实现CO资源化利用的关键一步,所以利用还原性工业窑炉尾气中的微量氧气在低温微氧条件下用干法同时去除H2S和PH3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用复合金属氧化物来同时脱除H2S和PH3,主要包含三个研究方面: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活性评价;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条件考察;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表征分析和反应机理分析。在这项研究中所用的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吸附剂通过化学沉淀法合成,通过活性评价考察了金属比例、p H、水热陈化温度、焙烧温度等合成条件对同时脱除H2S和PH3的影响;考察了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氧含量、进口气体浓度、空速等条件对同时脱除H2S和PH3的影响。同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通过BET、H2-TPR、FTIR、XRD、TG/DTA、XPS、in suit FTIR等表征技术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吸附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u2+)/n(Fe3++Ce3+)=2,n(Ce3+)/n(Fe3+)=1/8,p H=9,水热陈化温度为70℃,焙烧温度为300℃。同时用最佳合成条件的样品CMO-ROT1/8-p H9-AT70-CT300(COM代表复合金属氧化物;p H代表沉淀p H;AT代表陈化温度;CT代表焙烧温度)对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70℃,氧含量1%,进口气体浓度为H2S(200ppm)和PH3(400ppm),空速为20000h-1的条件下吸附剂对H2S和PH3的脱除效率最高。在该反应条件下同时脱除H2S和PH3的效率达到90%时,对应的穿透时间分别为1110mins,和1230mins,相应的硫容和磷容分别能达到96.3mg S g-1和185.74mg P g-1。吸附剂表征结果表明较强氧化性、较小的晶粒尺寸、丰富的羟基位点以及较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有利于H2S和PH3的脱除。原位红外(in situ FT-IR)结果表明与PH3相比,H2S优先与O2结合发生氧化反应,因此适量的氧气有利于同时氧化和去除H2S和PH3;而过高的反应温度和氧含量会导致过量的H2S氧化为S,并进一步氧化为SO2和SO3,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的O2,从而发生与PH3的氧化竞争,导致PH3的转换效率降低。反应机理及产物分析结果表明H2S和PH3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和磷酸盐,随着反应组分的消耗和硫酸盐磷酸盐的积累,催化剂在1230mins最终失活。

汪宗御[9](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辅助活性炭催化脱除船舶废气NOx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柴油机废气污染物给人类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各项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控制船舶废气污染物的排放也受到更多关注。本文对现有的船舶柴油机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进行了梳理,包括机前处理、机内净化以及后处理技术。满足IMO法规对SOx排放要求的技术主要包括低硫燃油和脱硫塔,满足IMO法规对NOx排放要求的主要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船舶脱硫技术已比较成熟,脱硝技术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由于未来低硫燃油的价格浮动仍然较大,导致市场对脱硫塔的投资仍持观望态度,可同时适用于脱硫塔和低硫燃油技术的SCR脱硝技术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船舶柴油机废气SCR脱硝主要采用钒基催化剂。但钒基催化剂价格较高、低温时脱硝效率低、耐硫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钒基催化剂的主要成分V2O5有剧毒,寿命到期废弃时会带来二次污染。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辅助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催化脱除船舶废气中NOx的技术。目前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一套发电柴油机台架,测试了加装DOC和商用钒基SCR的一台非增压柴油机在额定转速时6个工况点的排放特性,分析了 DOC对CO、NOx和PM的影响,以及不同功率和氨氮摩尔比时钒基SCR的脱硝率。结果表明,DOC能将NO转化为N02,但对NOx的总浓度几乎不产生影响。钒基SCR受温度和氨氮摩尔比的影响比较大,当温度高于250℃,氨氮摩尔比为1时,脱硝率几乎达到100%;当温度降低到约200℃时,钒基SCR的脱硝率下降为约70%。(2)搭建了柴油机模拟废气配气系统,采用煤质活性炭对柴油机模拟废气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脱硝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进气为NO/N2时,AC对NO的脱除主要靠吸附作用,稳定脱硝率较低。进气为N02/N2时,AC对NO2的脱除性能极好,温度高于200℃且加入NH3时,NOx脱除率最高达到95%。有O2存在且温度低于100℃时,AC可将NO催化氧化为NO2,且温度越低,氧化率越高。当温度为300℃时,在NO+NH3、NO+O2+NH3和NO+NO2+NH3的条件下AC的稳定脱硝率分别为12.1%、31.6%和70.8%。但是,单独活性炭的脱硝率仍然较低。(3)考察了采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NTP法对柴油机模拟废气的脱硝特性,进行了不同气体成分和浓度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 NTP的脱硝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O2/N2条件下,随着O2浓度以及能量密度的增加,NO生成量逐渐增加。在NO/N2条件下,NTP对NO的脱除率接近100%。在NO/O2/N2条件下,随着NO浓度的增加,临界O2浓度升高;1%O2浓度时脱硝效率在90%以上,O2浓度高于10%时,NTP的脱硝率为负值;且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生成的NOx浓度也更高。O2浓度对NTP的脱硝性能起决定性作用。H2O有助于NO的氧化脱除。在低能量密度时,同时加入NH3能够提高NTP脱硝性能;在高能量密度时,NH3会略微降低NTP的脱硝性能。CO2对NTP脱硝性能基本没有影响,但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生成的CO浓度逐渐升高。在NO/O2/CO2/H2O/N2条件下,模拟真实柴油机废气中各组分浓度,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脱硝率先增加后降低,加入NH3后NTP的脱硝率最高达到40.6%。(4)进一步,将NTP和AC相结合用于柴油机模拟废气中NOx的脱除。结果表明:在100~300℃范围内,将NTP和AC结合时,脱硝率随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增加,且在200℃左右脱硝率最低,这主要是由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催化作用二者的动态平衡所引起。当NTP、AC和NH3同时作用时,系统的脱硝率最高,且在1kJ/L能量密度下获得的脱硝率最高达到了 80%。随着NTP作用时间的增加,NTP+AC+NH3系统的脱硝率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并最终趋于稳定,脱硝率最高达91.8%。表征结果显示,NTP可使AC的比表面积进一步增加,有助于脱硝率的提高,在300℃范围内,AC 比较稳定,可使NTP+AC+NH3系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脱硝率。(5)最后,将NTP和活性炭相结合用于柴油机真实废气污染物的脱除。结果表明,不加入NTP时,活性炭对PM的脱除主要是吸附和过滤作用,脱除率最高可达77%,但会使反应器压降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CO可作为还原剂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参与脱硝反应,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炭可能发生一定的烧蚀,导致CO的脱除率为负值。在无尿素时活性炭的脱硝率最高为34.5%,喷入尿素后脱硝率进一步增加,最高可达到44.8%。加入NTP后,在0.5kJ/L时,NTP+AC+NH3系统的脱硝率最高达92.5%,与钒基SCR催化剂的脱硝率相当。本文的研究工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辅助活性炭催化脱除船舶废气中NOx的技术,在本文实验条件下达到了与钒基SCR脱硝技术相当的脱硝效率。从脱硝性能来说,该技术可以作为钒基SCR的一种潜在替代技术,而且活性炭无毒、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较大的经济及环保价值。本文为该项技术进入工业化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任俊鹏[10](2019)在《添加剂在湿法烟气脱硝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也变的日益突出起来。研究表明,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所产生的NOx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脱硝方法至关重要。尿素湿法脱硝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产物不会出现二次污染等优点,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臭氧(O3)为氧化剂,以尿素溶液作为吸收剂,先从理论上对尿素脱硝反应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实验室自制的中试填料塔中进行脱硝实验研究,实验主要考察了吸收液温度、[O3]/[NO]摩尔比、pH、气量、循环液量以及NO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在尿素吸收液中加入三乙醇胺(TEA)和二乙醇胺(DEA),考察不同实验参数对该混合体系脱硝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3]/[NO]摩尔比为1.93:1、吸收液的温度为50℃、气量为4 m3/h、循环液量为800 L/h、当吸收液中TEA质量分数为10000 ppm时,吸收液脱硝效率提高36.32%,当吸收液中DEA质量分数为10000 ppm时,吸收液脱硝效率提高32.74%。TEA和DEA单独脱硝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TEA和DEA单独脱硝效率远高于尿素单独脱硝效率,稍低于二者与尿素混合吸收体系的脱硝效率,这表明TEA和DEA与尿素的协同作用较弱。将TEA和DEA按照相同配比加入尿素溶液,发现复配后的吸收液比TEA和DEA单独加入时脱硝效率高,但随着TEA和DEA用量的增加,脱硝效率提高也越不明显。将TEA和DEA按照不同配比加入尿素吸收液中,发现当TEA(质量分数):DEA(质量分数)为1:1时的协同效果高于二者比例为2:1时的协同效果。本文还对TEA、DEA脱硝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二者脱硝机理相似,与文献所提到的脱硝机理基本相同。

二、工业废气中H_2S脱除新工艺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废气中H_2S脱除新工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废液吸收低浓度CO2:可行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工业废液吸收低浓度CO2的可行性
2 吸收原理
    2.1 酸碱中和
    2.2 复分解固碳
    2.3 微生物转化
    2.4 吸收动力学
3 装置与工艺流程
    3.1 吸收装置
    3.2 工艺流程
4 产品及附加效应
    4.1 产品及应用
    4.2 脱除有害物质
5 生命周期碳排放与成本评价
6 挑战与展望
7 总结

(2)三乙胺铁基离子液体二元复配体脱硫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煤气化过程中硫化氢的来源和危害
    1.2 硫化氢净化技术
        1.2.1 干法脱硫
        1.2.2 湿法脱硫
    1.3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的研究背景
        1.3.2 离子液体概述
        1.3.3 常用离子液体在脱硫领域的应用
        1.3.4 三乙胺铁基离子液体
        1.3.5 离子液体二元复配体系
    1.4 研究意义
2 三乙胺铁基离子液体的合成和表征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合成方法与步骤
        2.2.1 合成机理
        2.2.2 合成步骤
    2.3 样品表征
        2.3.1 表征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结果分析
        2.4.2 表征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三乙胺铁基离子液体物化性能的测定
    3.1 实验材料
    3.2 密度和粘度的测定
        3.2.1 密度测定方法与步骤
        3.2.2 粘度的测定方法与步骤
    3.3 溶解度的测定
        3.3.1 实验设备及步骤
        3.3.2 溶解度测定原理
        3.3.3 溶解度模型推导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方法验证
        3.4.2 密度和粘度的数据分析
        3.4.3 溶解度的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三乙胺铁基离子液体二元复配体系脱硫工艺实验
    4.1 影响脱硫效果的工艺参数
        4.1.1 盐铁比的影响
        4.1.2 溶剂的影响
        4.1.3 溶剂复配比的影响
        4.1.4 温度的影响
        4.1.5 气速的影响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硫化氢浓度分析方法
    4.3 实验步骤与流程
        4.3.1 实验步骤
        4.3.2 实验装置流程图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铁含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4.4.2 溶剂对脱硫率的影响
        4.4.3 溶剂复配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4.4.4 实验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4.4.5 气速对脱硫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黄磷复合磷矿浆脱除H2S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H_2S的来源及危害
        1.1.1 H_2S的来源
        1.1.2 H_2S的危害
    1.2 H_2S脱除方法
        1.2.1 干法脱除H_2S
        1.2.2 湿法脱除H_2S
    1.3 黄磷诱发臭氧的研究现状
        1.3.1 黄磷诱发臭氧的机理
        1.3.1.1 气相机理
        1.3.1.2 液相机理
        1.3.2 黄磷液相诱发臭氧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及流程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步骤
    2.3 实验分析与计算方法
第三章 黄磷-磷矿浆复合吸收剂脱除H_2S实验研究
    3.1 反应温度对H_2S脱除的影响
    3.2 搅拌强度对H_2S脱除的影响
    3.3 黄磷浓度对H_2S脱除的影响
    3.4 磷矿固含量对H_2S脱除的影响
    3.5 模拟烟气H_2S浓度对H_2S脱除的影响
    3.6 模拟烟气流量对H_2S脱除率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磷-磷矿浆复合吸收剂脱除H_2S机理研究
    4.1 黄磷、磷矿浆及其复合吸收剂分别脱除H_2S实验
    4.2 液相金属离子对H_2S脱除的影响
    4.3 Fe~(3+)/Mn~(2+)对黄磷吸收剂脱除H_2S的研究
    4.4 Fe~(3+)/Mn~(2+)对Ca Mg(CO_3)_2吸收剂脱除H_2S的研究
    4.5 黄磷与CaMg(CO_3)_2复合吸收剂脱除H_2S的研究
    4.6 黄磷-磷矿浆复合吸收剂脱除H_2S机理研究
        4.6.1 黄磷-磷矿浆复合吸收剂脱除H_2S产物表征
        4.6.2 黄磷-磷矿浆复合吸收剂脱除H_2S的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磷液相诱发臭氧脱除H_2S动力学的研究
    5.1 黄磷与氧气反应生成物的探索实验
        5.1.1 黄磷与氧气分别在气、液相中的反应
        5.1.2 黄磷与氧气反应产物的分析
    5.2 黄磷与氧气液相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的研究
        5.2.1 实验装置与方法
        5.2.1.1 黄磷氧化速率的计算
        5.2.1.2 黄磷氧化反应常数的计算
        5.2.2 黄磷氧化反应主要影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2.2.1 搅拌转速对黄磷氧化反应的影响
        5.2.2.2 反应温度对黄磷氧化反应的影响
        5.2.2.3 黄磷质量对黄磷氧化反应的影响
        5.2.2.4 水含量对黄磷氧化反应的影响
        5.2.3 黄磷与氧气液相反应动力学方程的计算
    5.3 黄磷液相诱发臭氧脱除H_2S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
        5.3.1 实验装置与方法
        5.3.1.1 黄磷液相诱发臭氧对H_2S吸收速率的计算
        5.3.1.2 黄磷液相脱除H_2S的反应常数的计算
        5.3.2 黄磷液相脱除H_2S主要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3.3 黄磷液相脱除H_2S反应动力学方程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和获得荣誉

(4)铝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矿热炉气中PH3、H2S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H_2S和 PH_3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1.3 H_2S和 PH_3湿法脱除
        1.3.1 次氯酸钠法
        1.3.2 氯水法
        1.3.3 浓硫酸法
        1.3.4 液相催化氧化法
    1.4 H_2S和 PH_3干法脱除
        1.4.1 催化分解法
        1.4.2 催化氧化法
    1.5 H_2S和 PH_3脱除理论计算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理论研究方法
    2.1 实验系统及方法
        2.1.1 实验设计思路与步骤
        2.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3 催化剂制备
        2.1.4 催化剂表征
        2.1.5 催化剂活性评价
    2.2 理论计算参数和方法
第三章 铝基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3.1 干燥温度
    3.2 焙烧温度
    3.3 酸种类及含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艺条件的影响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工艺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1.1 反应温度
        4.1.2 氧含量
        4.1.3 空速
        4.1.4 进口气浓度
    4.2 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2.1 内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4.2.2 H_2S和 PH_3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基催化剂失活分析及再生研究
    5.1 失活原因分析
    5.2 再生方法
    5.3 再生温度
    5.4 再生碱浸渍浓度
    5.5 再生次数
    5.6 再生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铝基催化剂催化氧化H_2S、PH_3 反应机理研究
    6.1 分子和模型确立
        6.1.1 计算分子结构确立
        6.1.2 计算模型确立
    6.2 H_2S吸附过程
        6.2.1 H_2S在 CuO(111)面上的吸附
        6.2.2 H_2S吸附的电势和电荷分析
    6.3 H_2S氧化反应路径及机理
    6.4 PH_3吸附过程
        6.4.1 PH_3在CuO(111)面上的吸附
        6.4.2 PH_3吸附的电势和电荷分析
    6.5 PH_3氧化反应路径及机理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D 文中主要的字母缩写和符号说明

(5)CuO-三维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脱除H2S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H_2S的性质及危害
    1.2 硫化氢的来源
    1.3 脱除H_2S的研究现状
        1.3.1 湿法脱硫
        1.3.2 微生物法
        1.3.3 干法脱硫
    1.4 H_2S脱除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CuO-三维碳纳米管脱硫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脱硫剂的合成
        2.1.1 合成原理
        2.1.2 试验药品及仪器
        2.1.3 合成方法
    2.2 脱硫剂样品表征
        2.2.1 氮气物理吸附分析
        2.2.2 TEM透射电镜分析
        2.2.3 SEM分析结果
        2.2.4 热重分析
        2.2.5 XRD物相分析
        2.2.6 XPS分析
    2.3 小节
3 H_2S脱除实验研究
    3.1 H_2S脱除实验系统及内容
        3.1.1 CuO-三维碳纳米管脱硫剂的脱硫反应
        3.1.2 CuO-三维碳纳米管脱硫剂硫容的测定
        3.1.3 脱硫剂对H_2S的吸附活性评价
    3.2 脱除系统工况的影响
        3.2.1 初始浓度对于H_2S脱除的影响
        3.2.2 温度对H_2S脱除的影响
        3.2.3 气体流速对H_2S脱除的影响
    3.3 气氛的影响
        3.3.1 O_2对H_2S脱除的影响
        3.3.2 CO对H_2S脱除的影响
        3.3.3 CO_2对H_2S脱除的影响
    3.4 再生能力
    3.5 反应前后XRD图谱对比分析
    3.6 小结
4 H_2S脱除机理及动力学
    4.1 H_2S脱除机理
    4.2 H_2S脱除动力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高浓度酸性气体系H2S与CO2的选择性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H_2S的危害及应用
        1.2.1 H_2S的危害
        1.2.2 H_2S的资源化应用
    1.3 CO_2的危害及应用
        1.3.1 CO_2的危害
        1.3.2 CO_2的资源化应用
    1.4 酸性气的提浓与回收
        1.4.1 活化MDEA工艺
        1.4.2 低温甲醇洗工艺
        1.4.3 Selexol工艺
        1.4.4 三种吸收剂的比较
    1.5 流程模拟介绍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思路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单独酸性气H_2S和CO_2吸收实验
    2.1 前言
    2.2 实验准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N_2吸收实验
        2.3.1 实验流程图
        2.3.2 实验步骤
        2.3.3 实验数据处理
    2.4 单独酸性气吸收实验
        2.4.1 实验步骤
        2.4.2 实验数据处理
        2.4.3 实验数据分析
        2.4.4 H_2S和CO_2在两种溶剂中亨利系数
        2.4.5 两种溶剂对酸性气体的溶解热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酸性气吸收实验
    3.1 前言
    3.2 实验准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H_2S和CO_2混合气吸收实验
        3.3.1 实验步骤
        3.3.2 实验数据处理
        3.3.3 实验数据分析
        3.3.4 两种溶剂对两种酸性气体的选择性
    3.4 吸收剂的表征
        3.4.1 pH值测定
        3.4.2 热稳定性测定
        3.4.3 红外光谱表征
    3.5 H_2S和CO_2在两种溶剂中溶解机理分析
    3.6 未知产物XRD表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浓酸性气分离纯化工艺流程的构建
    4.1 前言
    4.2 流程的建立
    4.3 物性方法的选择
    4.4 H_2S吸收部分流程模拟及优化
        4.4.1 一级闪蒸温度及压力
        4.4.2 吸收剂流量与温度
        4.4.3 吸收塔压力与塔板数
        4.4.4 二级闪蒸温度
    4.5 CO_2吸收部分流程模拟及优化
        4.5.1 CO_2吸收塔吸收剂流量和温度的模拟与优化
        4.5.2 CO_2吸收塔压力和塔板数的模拟与优化
        4.5.3 分流器中流量分配的模拟与优化
        4.5.4 CO_2闪蒸温度的模拟与优化
    4.6 模拟优化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7)船用RPB反应器湿法氧化脱硝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船舶柴油机废气氮氧化物的来源与危害
        1.1.2 船舶柴油机废气氮氧化物限排法规
    1.2 船舶柴油机废气脱硝方法
        1.2.1 燃料优化法
        1.2.2 缸内燃烧优化法
        1.2.3 废气后处理法
        1.2.4 NaClO_2溶液湿法脱硝研究现状
    1.3 超重力技术简介
        1.3.1 超重力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RPB反应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3.3 RPB反应器在废气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2 RPB反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2.1 方案基础及设计要求
        2.1.1 方案基础
        2.1.2 设计要求
    2.2 RPB反应器设计方案
        2.2.1 反应器结构设计
        2.2.2 填料的设计与计算
        2.2.3 转子的设计与计算
        2.2.4 其他部件的设计与计算
        2.2.5 确定传动与调速方式
        2.2.6 功率计算与电动机选型
    2.3 RPB反应器实物
    2.4 本章小结
3 实验系统与方法
    3.1 试剂与材料
    3.2 溶液与烟气的制取
    3.3 实验装置与系统
    3.4 实验操作与流程
    3.5 数据分析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RPB转速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2 洗涤溶液pH值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3 NaClO_2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4 NO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5 SO_2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6 液气比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RPB反应器NaClO_2脱硝反应动力学分析
    5.1 反应动力学研究基础
        5.1.1 基本气液传质理论
        5.1.2 RPB反应器内的气液传质
    5.2 反应速率方程与反应级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RPB反应器工程图纸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H2S、PH3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硫化氢和磷化氢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2.1.1 硫化氢和磷化氢的来源和危害
        2.1.2 硫化氢和磷化氢的性质
    2.2 湿法工艺脱除硫化氢和磷化氢研究现状
        2.2.1 次氯酸钠法
        2.2.2 氯水法
        2.2.3 浓硫酸法
        2.2.4 液相催化氧化法
        2.2.5 湿式催化氧化法
    2.3 干法工艺脱除硫化氢和磷化氢研究现状
        2.3.1 燃烧法
        2.3.2 催化分解法
        2.3.3 吸附催化氧化法
    2.4 吸附剂及其改性方法
        2.4.1 活性炭
        2.4.2 介孔氧化硅
        2.4.3 介孔氧化铝
        2.4.4 复合金属氧化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
    3.1 实验系统
        3.1.1 实验技术路线
        3.1.2 实验活性测试系统
        3.1.3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吸附剂制备方法
        3.2.2 吸附剂性能评价方法
        3.2.3 吸附剂表征方法
第四章 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和活性评价
    4.1 不同金属比例[n(Ce~(3+)) /n(Fe~(3+))]对同时脱除H_2S和 PH_3的影响
    4.2 不同沉淀p H对同时脱除H_2S和 PH_3的影响
    4.3 不同水热陈化温度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4.4 不同焙烧温度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PH_3和H_2S反应条件的考察及机理分析
    5.1 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PH_3和H_2S反应条件的考察
        5.1.1 不同反应温度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5.1.2 不同氧含量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5.1.3 不同进口气体浓度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5.1.4 不同反应空速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5.1.5 结果与讨论
    5.2 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PH_3和H_2S的反应机理分析
        5.2.1 BET测试
        5.2.2 XPS测试
        5.2.3 In suit FTIR测试
        5.2.4 机理推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9)低温等离子体辅助活性炭催化脱除船舶废气NOx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柴油机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活性炭用于废气污染物脱除的研究现状
        1.2.3 低温等离子体用于废气污染物脱除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2 基于DOC+钒基SCR的真实废气污染物脱除性能研究
    2.1 实验系统及数据处理
        2.1.1 实验系统
        2.1.2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2.1 柴油机废气温度随功率的变化
        2.2.2 DOC对PM脱除率的影响
        2.2.3 DOC对CO脱除率的影响
        2.2.4 DOC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2.2.5 钒基SCR的脱硝性能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活性炭的模拟废气脱硝性能研究
    3.1 实验系统及方法
        3.1.1 实验系统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活性炭对单一组分NO的脱除作用
        3.2.2 活性炭对NO+NH_3的影响
        3.2.3 活性炭对NO_2和NO_2+NH_3的影响
        3.2.4 活性炭对NO+NO_2+NH_3的影响
        3.2.5 活性炭对NO+O_2和NO+O_2+NH_3的影响
        3.2.6 活性炭应用于船舶废气脱硝的前景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模拟废气脱硝性能研究
    4.1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4.1.1 实验系统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ED及电源效率的变化
        4.2.2 单一组分O_2时,NTP对NO_x浓度的影响
        4.2.3 单一组分NO时,NTP对NO_x浓度的影响
        4.2.4 O_2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4.2.5 NH_3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4.2.6 H_2O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4.2.7 CO_2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4.3 NO_x反应机理及NTP的应用前景
        4.3.1 NTP体系中NO_x反应机理
        4.3.2 NTP应用前景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活性炭+NTP的模拟废气脱硝性能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系统
        5.1.1 活性炭预处理及表征
        5.1.2 实验系统及方法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温度对AC脱硝性能的影响
        5.2.2 能量密度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5.2.3 温度和NH_3对NTP+AC脱硝率的影响
        5.2.4 NTP+AC脱硝稳定性实验
    5.3 AC表征结果分析
        5.3.1 BET表征结果
        5.3.2 TG/DTG表征结果
        5.3.3 XRD表征结果
        5.3.4 SEM表征结果
    5.4 本章小节
6 基于活性炭+NTP的真实废气污染物脱除性能研究
    6.1 活性炭污染物脱除实验系统及数据处理
    6.2 活性炭污染物脱除实验结果及分析
        6.2.1 废气温度以及压降的变化
        6.2.2 活性炭对PM的影响
        6.2.3 活性炭对CO的影响
        6.2.4 活性炭对NO_x的影响
    6.3 活性炭+NTP协同脱硝系统及数据处理
    6.4 活性炭+NTP脱硝实验结果及分析
        6.4.1 氨氮摩尔比对脱硝率的影响
        6.4.2 能量密度对脱硝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柴油机模拟废气配气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附录B 活性炭的Boehm滴定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添加剂在湿法烟气脱硝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烟气脱硝技术
        1.2.1 燃烧过程控制
        1.2.2 干法脱硝技术
        1.2.3 湿法脱硝技术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尿素湿法脱硝实验研究
    2.1 吸收过程理论
        2.1.1 双膜理论
        2.1.2 尿素湿法脱硝技术热力学分析
        2.1.3 尿素湿法脱硝技术动力学分析
    2.2 脱硝实验研究
        2.2.1 脱硝实验装置
        2.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3 实验操作流程
        2.2.4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O_3]/[NO]对尿素脱硝效率影响
        2.3.2 pH对尿素脱硝效率的影响
        2.3.3 吸收液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2.3.4 气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2.3.5 循环液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2.3.6 NO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剂对脱硝效率影响实验研究
    3.1 三乙醇胺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1 三乙醇胺质量分数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2 气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3 循环液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4 NO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1.5 [O_3]/[NO]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2 二乙醇胺对脱硝效率影响
        3.2.1 二乙醇胺质量分数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2.2 [O_3]/[NO]对硝效率影响
        3.2.3 气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2.4 循环液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2.5 NO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3 有机胺与尿素混合前后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3.1 三乙醇胺与尿素混合前后对脱硝效率影响
        3.3.2 二乙醇胺与尿素混合前后对脱硝效率影响
    3.4 混合有机胺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4.1 相同配比的混合有机胺对尿素脱硝效率的影响
        3.4.2 不同配比的混合有机胺对尿素脱硝效率的影响
        3.4.3 pH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3.5 脱硝机理探究
        3.5.1 制作NO_x~-标准曲线
        3.5.2 三乙醇胺脱硝机理探究
        3.5.3 二乙醇胺脱硝机理探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四、工业废气中H_2S脱除新工艺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废液吸收低浓度CO2:可行性及应用[J]. 许文娇,成怀刚,程芳琴. 化工学报, 2021
  • [2]三乙胺铁基离子液体二元复配体脱硫性能的研究[D]. 张蕊.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3]黄磷复合磷矿浆脱除H2S及机理研究[D]. 代金凤.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铝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矿热炉气中PH3、H2S机理研究[D]. 王英伍.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CuO-三维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脱除H2S特性及机理研究[D]. 胡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高浓度酸性气体系H2S与CO2的选择性分离[D]. 高帅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船用RPB反应器湿法氧化脱硝性能实验研究[D]. 高宇. 大连海事大学, 2020
  • [8]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H2S、PH3及机理研究[D]. 韦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9]低温等离子体辅助活性炭催化脱除船舶废气NOx研究[D]. 汪宗御.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10]添加剂在湿法烟气脱硝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 任俊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工业废气中H_2S脱除新工艺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