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仓促:邱华东等人的精神困境

迷茫仓促:邱华东等人的精神困境

一、迷茫的奔突——邱华栋及其同代人的精神困境(论文文献综述)

邓昕洋[1](2021)在《新生代作家笔下的都市青年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索南卓玛[2](2020)在《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人性价值观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价值体系纷繁复杂,价值观念异常多元的时代,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凝结着作者艺术精神、丰富情感的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因而,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以人性为尺度的文学价值观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有助于引导文学创作对人性的描写和表现,以及文学批评的阐释与评价,同时有助于理解人性,促进人性的健全发展,形成健康的当代文学审美价值导向。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人性价值观进行溯源。一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对人性价值观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肯定人的情感,注重人的自然属性,提倡人的解放和个性解放,形成人道主义潮流,使人性价值观得以重视。二是钱谷融的“文学是人学”思想是对人性价值观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其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对人之为人需要有个性,有同理心,把人当做人且将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的强调,与五四以来倡导的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文学”等优秀传统一脉相承。第二章,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解禁,人性书写的热潮相继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界复归。一是在文学创作中,关于人性的文学作品纷至沓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都开始重新发现人。二是人性问题在理论界得到普遍关注。在日趋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下,关于人性的问题在理论界得到呼应,引起理论界的思想争鸣,分别从人性论争和主体性论争出发进一步思考人性问题,肯定人的价值,拓展和深化“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使得人性问题在理论界得以复归。但在人性复归的同时,特别是在市场化大潮下,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将人性等同于性和欲的异化书写,而与之相先后一场关于人文精神失落的论争引发热议。第三章,反思新时期以来人性价值观出现的迷误以及思考人性价值观在当代的重建。一是反思市场化经济环境下人性价值观的迷误。二是思考人性价值观在当代的重建,包括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的重建,以及人的精神与价值理想的重塑。

黄香婷[3](2020)在《关仁山小说中的生态意识》文中提出关仁山创作思想中的生态意识及其生成的内容与特征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场域中是一种独异的景观。其背后所蕴藏的关仁山的社会认知和哲学观点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关仁山笔下农民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其次,深入探索关仁山小说中的生态意识有利于了解关仁山在内的一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家们的身份认知。本文通过详细梳理关仁山小说中生态意识的内涵、表现形式、意义,以期突破固有的研究思维,再现另一个关仁山。本文以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来探讨关仁山小说中的生态意识。主体部分首先探析关仁山生态意识的内涵及其渊源,揭示关仁山意识到人类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对关仁山小说中的动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关仁山笔下的动物是一种隐喻,实则借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状况隐喻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既是对动物的审视,也是对人类社会的思考。面对被污染的乡村环境,有的人选择“逃离”乡村进入城市,有的人选择“坚守”乡村,“叛离/坚守”这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转化揭露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从个体出发由宏观转入微观审视,展现了关仁山由精神困顿到人格追求和塑造上的跨越。最后分析关仁山小说生态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即人类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仁山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启示人类从过往缺失中弥补人文精神、从现实境遇中批判现代文明、从未来理想中构想和谐自然前景。此外,关仁山在生态意识中加入哲学元素,生成了两种向度的认知。第一向度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之间的矛盾、运动与变化,展现了当今社会两种价值观的冲突。第二向度是他对人类特殊性的定位。关仁山认为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认知不是一种优势,而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工具,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孟祥梓[4](2020)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邱华栋都市小说叙事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作家横空出世,成为我国当代文坛的新生力量。他们与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关注社会的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剖析城市社会的病症、表现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其中,邱华栋及其都市小说创作在“新生代”作家群体中可谓独树一帜。邱华栋以城市社会为观照的中心,着力表现转型时期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变化,其创作数量颇丰的都市小说,在当代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力,其以城市社会生活为背景兼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中国都市小说,是中国急遽都市化的现实与文化逻辑影响下的产物,是典型的中国故事。论文由绪论、邱华栋都市小说叙事主题表现研究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概述了邱华栋都市小说叙事主题研究的意义、方法、叙事主题研究综述及邱华栋都市小说发生的现实与文化逻辑考察等内容。邱华栋都市小说的叙事主题研究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针对邱华栋都市小说所表达的现代性精神困境、欲望主题、异化主题及两性关系主题进行分析和梳理,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邱华栋都市小说中表达的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困惑进行了讨论。现代都市人在体验现代都市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焦虑、孤独等情绪,这是现代与后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真实感受。第二章,是对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异化主题进行了讨论。在全面化的市场经济与消费理念、生产模式、社会规约等影响下,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逐渐丧失,产生异化。异化使人与都市社会、市民个体之间产生了隔阂,使个体主体自我人格的完整性产生断裂,面对此种境遇,有人默默接受,安然处之,有人则做出了决绝的抗争。第三章,是对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欲望主题进行了讨论。邱华栋善于表现都市人丰富的欲望:爱欲、金钱欲、物欲、被接纳和被尊重的欲望以及成名欲。在邱华栋看来,都市民众的欲望永远都得不到满足,在“虚假欲望”的引诱下,城市中的人越来越变成被欲望捕获的“单向度的人”。邱华栋展示的都市欲望场景,不仅表现人们在追逐和满足欲望过程中的疲惫困顿,同时也展现欲望获致后的虚空与无聊。邱华栋在展示欲望的同时也对都市欲望进行批判,此举有着人性救赎的意义。第四章,是对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即情感主题进行了讨论。在“转型”时期和信息化时代,都市人在被欲望支配的情感游戏中迷失,真爱变得稀缺、遁形。与此同时,性别叙事在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中也表现得格外突出。最后是结语部分,概括了邱华栋都市小说叙事主题所具有的鲜明特征:纪实性、批判性、哲理性、矛盾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邱华栋小说叙事主题所呈现的多种样态与所蕴涵的丰富文化特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都市社会的精神现象学实质,其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和审美的价值和意义将逐渐显现出来。

陈若谷[5](2019)在《写作的迭代资源和伦理传统——从邱华栋的历史“转型”说起》文中研究表明邱华栋的写作踩着与生命共时空的律动,其书写对象遍及外省青年、都市中产、社会精英,又关涉现代生活和文明思辨、价值考量与历史伦理。作为一个写作者,他吸收的资源既有经验、信息、知识,又有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技法,以及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从都市生活转向历史想象之后,他体量庞大的写作序列里清晰地呈现出这些精神资源层累所形成的截面。邱华栋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修辞语法时,也不断将自己置于与传统的对话关系之内,以成熟的伦理选择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建议。

刘明菊[6](2019)在《论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物质书写》文中认为在90年代文学的蓬勃发展时期,文坛的“新生代”作家们,他们关注90年代中国变动的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大众真实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症候,在创作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个人化都市生活经验直接书写当下都市男女在情感、婚姻、工作等方面所遇见的困境与焦虑,突显当下消费社会中都市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寄予作家个人的精神关怀。邱华栋是“新生代”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都市小说以都市北京作为背景,聚焦于消费思潮下都市社会底层与中产阶层的日常生活,抓住了都市人在消费社会中生存艰难、情感坎坷、人性异化、道德沦丧、精神焦虑的社会特质,并以此批判消费社会对于人性的物化与挤压,透露出个人对于都市与人的深切忧虑。本论文以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物质书写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都市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被物化的人物群像、作家精神关怀等层面进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探讨现代化特征明显、繁华奢侈的都市外部、内部景观中所蕴藏的潜在话语,分析被物化的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精神境地、情感状态,进一步探索邱华栋在物质书写中所具有的审美趣味,挖掘审美趣味的生成因素,解读作家个人对都市发展的反思与担忧,希冀对于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研究进行一点补充。本论文除绪论与结语外,正文共分为三章,具体内容如下所述:绪论阐释都市的定义、都市小说的概念、都市小说的发展情况、概述邱华栋研究现状以及其物质书写的研究价值。第一章主要探讨邱华栋物质书写下都市景观所蕴藏的潜在话语。将都市景观分为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的两部分,通过对外部景观中的摩天大楼、立交桥等物质符号进行梳理,分析出现代化技术对于都市与都市人精神的影响,商品化都市本身是人类消费欲望膨胀的诱因;通过对内部景观中具有消费意义的场所与物质的梳理,剖析酒吧、汽车、服饰等承载的符号意义,折射出都市人以炫耀性消费追寻身份认同的社会现实,从而进一步挖掘出消费主义文化已深入渗透到都市内在肌理,是都市人产生西方物质文明的崇拜心理,形成社会攀比风气的根源。第二章梳理邱华栋物质书写下被物化的人物形象类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阶层作为划分依据,将人物放置在社会底层、中产阶层中进行探讨,着重以新美人、浪荡者、普通白领、都市精英这四类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彰显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生存处境、精神焦虑、情感状态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从中剖析出都市男女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畸形的婚姻观念与生育观念,以此揭示都市人受物质奴役的现实,暴露出都市人病态化的精神症候。第三章剖析作家进行物质书写时的创作姿态与反思。主要以作家的审美趣味、作家个人隐忧、作家的精神关怀作为研究框架,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突出邱华栋物恋化的审美趣味,探究其审美趣味的生成因素,具体放置在社会背景、文学生产机制、作家个人身份等层面中进行;探索邱华栋物质书写中隐藏着个人对人的精神缺席、城市发展同质化、阶层分化等问题的担忧与反思;最后,结合小说文本的形式对作家精神关怀进行探讨,归纳出作家试图以逃离或死亡的反抗道路、精神家园的探寻、精神救赎等方式,帮助都市人寻找出路与心灵解脱。结语部分提出邱华栋都市小说的局限性,提出个人关于邱华栋小说尚待开发的研究角度与空间的建议。

李美[7](2018)在《带着沉重枷锁的突围 ——从“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看关仁山的创作转型》文中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家,关仁山创作了多篇以揭露社会困境与矛盾为宗旨的中短篇小说,而备受文坛瞩目。进入新世纪,关仁山由中短篇小说创作转向长篇小说创作,相继发表《天高地厚》《麦河》《日头》等多部长篇小说,虽然其创作题材依然是中国广袤的乡土世界,但是其写作风格却与之前大不相同。本论文拟将关仁山的小说创作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文学“传奇系列”、20世纪90年代以“雪莲湾”与“冀东平原”为依托的“新现实主义”系列及新世纪转型之后以“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为代表的长篇乡土小说系列。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关仁山从“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向长篇小说创作的转型及其局限性。除去绪论与结语部分,本论文分成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关仁山近三十年来的文学创作及当下关仁山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论证本文的研究价值与创新点。第一章主要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对中国乡土文学在二十世纪的变迁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发生的转型进行了大致的梳理,以便了解当今乡土文学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关仁山创作转型的乡土文学背景。第二章主要分析关仁山在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分别从作家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笔下的苦难者形象及其处在历史断裂时期的暧昧叙述三方面来分析其创作特征。第三章则是以“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作为依托,来分析关仁山的文学创作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所发生的转型。关仁山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现实主义手法超越,关仁山将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中的技巧与中国农村中具有神秘色彩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实现本土化;其次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笔下塑造了许多具有强大精神力量且富有正义感的新农民形象,他们或是从经济上拯救乡村的创业者;或是寻找精神家园的文明重建者,总之都具有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光辉。最后从作品的批判精神来看与20世纪90年代作品中的暧昧叙述的差异,“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不仅勇敢地为底层农民发声,同时也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尖锐地批判。第四章主要阐述关仁山在创作转型中还未完成的突围。这主要是从创作资源的重复利用,作品语言的“官腔”化以及对复杂现实的简单呈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这三个方面较之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已经有所改进,只是未完成华丽的转身,仍是限制作品艺术性的短板。最后为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对于关仁山文学创作的意义以及对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价值。

崔振蕾[8](2017)在《邱华栋小说中的文学空间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邱华栋是当今文坛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以诚实的笔调诉说着现代都市社会的种种生活景象,从自我审思的角度展示了人物成长的生命厚度。近年来邱华栋的作品研究成了文学研究的热点,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欲望书写的角度进行,以空间为切入点的研究并不是很多。邱华栋在记录现代都市情态的同时也在构建着都市文学书写的特殊意义的空间,这其中就包括了具有现代特征的都市空间与穿行在作者回忆之中的西北、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古都等真实物理空间,也有困顿与挣脱、失望与希望等心理抽象空间。文本中真实与抽象空间的建构既为人物提供了活动场域,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作者自身的困惑与思考。文本中地理空间的表征往往渗透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趣味,地理空间的变化必然带来了价值意向书写的变化。多层次文学空间的书写有助于增加文学思想韵味。从空间的角度解读邱华栋的小说,一方面有助于深刻解读邱华栋小说中的都市文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视角,将空间批评与文学研究相结合,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直比较重视文学时间维度研究,注重文学史的叙事研究。在文学与空间关系研究方面上一直较为薄弱。然而任何文本的创作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维度中展开的,时间与空间作为两个基本元素共同支撑着每一阶段的社会形态。本文将转变以往文学研究中重视时间形态而轻视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从空间的角度解读邱华栋的文学作品。现代空间理论作为一种元哲学的理论基础,其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哲学、社会学研究,这就在其理论的发展过程之中丰富了空间概念的内涵。将文学与空间概念相结合研究,不仅有益于挖掘文学中内蕴的多学科价值,而且也为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侧重阐释空间所蕴含的文学价值,首先从作者书写的真实空间着手,借助福柯的时空划分标准,将邱华栋作品中的文学空间划分为三个层次:以都市、西北、历史古都为代表的真实空间,以梦想、激情、心理为代表的虚构空间和以梦想和现实之间为落差的异质空间。从文学空间的多层次建构之上可以理解文学作品由浅及深的思想意义。再综合文化研究的地方感、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文化地理学等多种空间理论,分别从主体性与社会身份认同、边缘人群与文学伤痕身份展示、空间与心理心态等方面探寻空间之中隐喻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文学空间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创作者可以通过建构空间写作使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空间意象可以折射出个体独特的心理感知,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整个群体的生活风貌。作者通过空间意象的构建可以表达出自身对于生活的思考,空间意象一方面为作者表意,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的阅读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每一个读者都可以通过作者创作的空间重组出另一个新的空间,这便使空间具有了多重的阐释意义,深刻地影响了读者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从而完成文学空间再现的过程。从空间的角度切入对于文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文学空间从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多学科阐释,挖掘文学空间的价值意义,同时也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郭彤[9](2017)在《邱华栋小说的北京书写与城市症候》文中指出论文以邱华栋的城市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景观的建构、人物的欲望化书写、精神层面上的关怀与救赎等角度来阐释邱华栋在带有自我经验的城市想象中对人的“欲望”、“存在”、“异化”等问题的反思和内省,在对城市和本能欲望的肯定中又不断挖掘现代都市呈现出的病症。第一章,现代都市景观的建构。邱华栋以现实的建筑符号构建了一座全球化的现代都市,从城市的外部景观到日常生活空间都被物质和消费填满。在景观的书写与想象中邱华栋表现出对城市的认同和迷恋,肯定世俗欲望,但同时也开始对缺乏辨识度的北京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进行反思。第二章,北京新人类的轮番上演。从初入北京时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追逐金钱的游戏中到得到金钱之后开始反思人的物化,邱华栋开始从对城市的迷恋转向反思,并一步步暴露出城市的病症。第三章,集体焦虑与反抗的失效。通过对都市人情绪的展现以及为寻求精神家园所做的努力中可以看出邱华栋对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关怀,这一立场也是建立在对城市批判的基础之上。第四章,城市想象与文化心理。邱华栋对城市的想象是由其外来者和知识分子身份造成的,在这两种身份之下作家的心理是困惑的,并造成了他北京书写的暧昧姿态以及在写作经验上的匮乏。结语部分概述邱华栋城市书写的独特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他在之后历史小说的写作中正在弥补这种不足。

吴群涛[10](2017)在《“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英美的朋克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青年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朋克便传入中国,在中国摇滚发展的推动下,于九十年代中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追捧。在近四十年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融入朋克,并对其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朋克亚文化。论文绪论部分对朋克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同时对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重难点、方法、思路、论文结构安排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论文第一章从梳理英语中“punk”的词源及衍变入手,回顾朋克运动在英美的兴起与发展,剖析出朋克的文化内涵。同时,由“punk”汉译上出现过的论争切入,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予以概述——经过十余年的“道听途说”和近十年的“地火燎原”,目前朋克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平稳发展期。在此期间,国内主要有四种朋克传播方式,包括翻译、“打口”、“迷笛”和独立厂牌,它们的联合作用扩大了朋克的受众群体,促成了中国摇滚朋克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二章聚焦中国“朋克时代”,选取朋克先锋崔健和何勇,北京朋克乐队群“无聊军队”,以“盘古”、“舌头”、“苍蝇”和“生命之饼”为代表的外省朋克和广受国际媒体关注的“挂在盒子上”为核心的女子朋克乐队进行深入考察,解析朋克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和特征。论文第三章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乐评人与朋克紧密相关的活动与观点。主要分析涵括郝舫、李皖、颜峻三位知名乐评人的朋克乐评。他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乐评人在对待朋克文化主要的批评方式与态度,其作品受到了不同时期各个层次的中青年读者的认可,实质上参与了朋克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朋克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论文第四章先从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和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三个方面来论析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关系,再从文学书写与亚文化传播紧密关联的角度,连通卫慧与棉棉、宁肯与春树这两组具体的“朋克书写个案”的脉象,分析当代作家对朋克文化的接受差异。论文结论呼应绪论及正文各部分,强调指出朋克文化实践的最大意义是不断地敞开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地表达与争论的空间、方式与勇气,并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二、迷茫的奔突——邱华栋及其同代人的精神困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迷茫的奔突——邱华栋及其同代人的精神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人性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人性价值观溯源
    第一节 五四时期人性价值观的提出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人性价值观的接续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人性价值观复归与异化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人性价值观的复归
        一、人性价值观的复归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二、理论界关于人性问题的探索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性价值观的异化
        一、人性价值观的异化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二、人文精神大讨论与人性问题再探索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人性价值观反思与当代重建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人性价值观反思
    第二节 人性价值观在当代的重建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关仁山小说中的生态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缘由
    2 “生态意识”的概念界定
    3 相关研究述评
    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关仁山的生态意识内涵及其渊源
    1.1 “反省”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
    1.2 “批判”混乱的社会生态思想
        1.2.1 社会对人的束缚
        1.2.2 人对社会的责任
    1.3 关仁山生态意识产生的渊源
        1.3.1 生存环境:冀东平原的忧思
        1.3.2 人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心灵震撼
        1.3.3 文化影响: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延续
第二章 关仁山小说中生态意识的呈现
    2.1 生态视野里动物形象
        2.1.1 动物以民族图腾的形式出现
        2.1.2 动物成为人类美好寓意的象征
        2.1.3 人与动物的共同灭亡达到悲剧式的和谐
    2.2 时代变迁的城乡社会
        2.2.1 “污染”的乡村环境
        2.2.2 “出走城市”与“留守乡村”
        2.2.3 颠覆的城乡关系
    2.3 生态关怀下人的精神世界
        2.3.1 生态关怀下人的精神困顿
        2.3.2 生态人格的追求与塑造
第三章 关仁山生态意识书写的价值
    3.1 生态危机的反思
        3.1.1 历史反思:人文精神的缺失
        3.1.2 现实批判: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3.1.3 理想追求:建构人类诗意的栖居地
    3.2 从对立走向统一:追求和谐的生态意识
        3.2.1 两种文明:矛盾性地态度审视
        3.2.2 人与自然的和谐:去“人类中心”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关仁山创作年表
致谢

(4)20世纪90年代以来邱华栋都市小说叙事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三、邱华栋都市小说发生的现实与文化逻辑
第一章 精神困境与内在忧惧的现代性体验呈现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焦虑
    第二节 浸透灵魂的孤独
    第三节 现实世界的荒诞
第二章 人性异化与主体的抗争
    第一节 现代都市的异化之源
        一、商品占有与消费主义的挤压
        二、社会分工与社会角色的强化
        三、社会法则与社会规约的控制
    第二节 面向城市的抗争
        一、异化之创痛
        二、决绝的抗争
第三章 欲望的表达与反思
    第一节 欲望的表现和构成
        一、欲望场景的展现
        二、欲望的构成
    第二节 欲望辩证观
        一、欲望双面性
        二、欲望的表现和反思
    第三节 透视欲望
        一、欲望与人格
        二、欲望与虚无
        三、欲望与救赎
第四章 情感虚无化的两性关系的描摹
    第一节 基于20世纪90年代的情感书写
        一、爱情的稀缺与爱欲的无望
        二、情感乌托邦的给予与坚守
    第二节 情感故事中的性别叙事
        一、单薄且孤立的女性形象
        二、男性视角与男性立场
    第三节 跨世纪的爱情书写:“十三种”情态
        一、情感的积淀和理性的表达
        二、物质与精神的共合
        三、数字化时代的爱情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写作的迭代资源和伦理传统——从邱华栋的历史“转型”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6)论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物质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邱华栋作品中的都市景观
    1.1 都市外部景观
        1.1.1 技术理性下的迷宫
        1.1.2 催发欲望的容器
    1.2 都市内部景观
        1.2.1 精神消遣的“欢乐场”
        1.2.2 身份识别的生活秀场
        1.2.3 私人生活空间:家
2.物质书写下被物化的人物群像
    2.1 底层人物——被金钱物化的外来者
        2.1.1 新美人——满足男性性欲的消费品
        2.1.2 都市浪荡者——追逐物质堆砌的符号人
    2.2 中产阶层——走不出“物质牢笼”的囚徒
        2.2.1 普通白领——为物质打工的文化人
        2.2.2 精英级别能力者——被金钱吞噬的空心人
3.对物质书写的迷恋与反叛
    3.1 物恋化审美趣味
        3.1.1 物恋化表征
        3.1.2 审美趣味的生成
    3.2 作家的隐忧
        3.2.1 人的精神缺席
        3.2.2 城市发展的无名同质
        3.2.3 消费时代下的阶层排斥
    3.3 反叛与救赎
        3.3.1 反叛之路——逃离或死亡
        3.3.2 “爱达荷”家园的探寻
        3.3.3 救赎之路——亲情救赎与宗教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带着沉重枷锁的突围 ——从“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看关仁山的创作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乡土文学的百年变迁概况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产生及变迁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巨变
第二章 关仁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品特征分析
    第一节 积极介入当下的现实主义品格
    第二节 异化与苦难:农民形象的建构
    第三节 历史断裂处的暧昧叙述
第三章 “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的创作转型
    第一节 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的追求
    第二节 觉醒与救赎:农民新形象的重塑
    第三节 在批判中走向诗性正义
第四章 带着枷锁的突围:关仁山创作转型的局限性
    第一节 有限创作资源的重复利用
    第二节 作品语言的“官腔”化倾向
    第三节 囿于现实表象的形而下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关仁山作品年表
致谢

(8)邱华栋小说中的文学空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本空间分析
    第一节 真实的生活空间
        一、生存物质空间
        二、社会关系空间
    第二节 理想的虚构空间
        一、都市想象乌托邦空间
        二、历史想象乌托邦空间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兼具的异质空间
        一、闯入者的异质空间
        二、中产阶级的异质空间
第二章 解读空间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空间位移: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一、空间迁移下的主体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第二节 空间精神表征:身份认同断裂与伤痕身份展示
        一、身份认同断裂与边缘人群的产生
        二、边缘人群的空间精神感受
    第三节 主体心理感知:空间迁移下的精神变化
        一、主体心理的阶段性感知
        二、心理感受背后的主体能动行为
第三章 邱华栋文学空间的意义
    第一节 邱华栋对于空间意识的呈现
        一、文本中折射的都市群体思维
        二、邱华栋都市空间建构意义
    第二节 读者对于文学空间再认知
        一、文本社会空间塑造与读者的对话关系
        二、文本心理空间塑造与读者的对话关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邱华栋小说的北京书写与城市症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北京:现代都市的空间镜像
    第一节 景观化、消费化的风景线
    第二节 娱乐消费空间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居住空间
第二章 新人类:欲望群体的轮番上演
    第一节 闯入者:物质时代的歌者
    第二节 社区人:单向度的中产阶级群体
    第三节 新阶层:精英意识的消解与溃败
    第四节 新美人:雕刻玫瑰本色
第三章 主体的焦虑与救赎的失效
    第一节 荒诞式的存在与末日情绪
    第二节 乌托邦的想象与幻灭
    第三节 漂泊——家园想象的失效
    第四节 死亡——另类的反抗
第四章 城市想象与文化心理
    第一节 帝都形象的断裂与转型
    第二节 都市感与外来者身份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迷茫与困境
    第四节 无根状态下的重复与模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分析
    五、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嬗变与发展:朋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嬗变中的朋克
        一、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二、国内对“punk”汉译名的论争
    第二节 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历程
        二、主要传播方式及影响
第二章 喧嚣与愤怒:中国摇滚的“朋克时代”
    第一节 朋克先锋
        一、崔健对“冲撞”风格的尝试
        二、何勇与“性手枪”精神的契合
    第二节 “无聊军队”朋克群体
        一、“无聊军队”促进朋克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二、建构“青春乌托邦”:无聊军队专辑音乐歌词分析
    第三节 外省朋克
        一、外省朋克:“盘古”、“舌头”和“苍蝇”
        二、武汉朋克:“生命之饼(SMZB)”
    第四节 女子朋克
        一、中国摇滚中的女性朋克
        二、“挂在盒子上”:中国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拨乱反正:国内乐评人对朋克的引介与批判
    第一节 “比零还少,比最多还多”:郝舫哲评朋克
        一、书写摇滚:《伤花怒放》与《灿烂涅盘》
        二、论朋克的未来:《比零还少》
        三、译介朋克:《上车走人》与《请宰了我》
    第二节 “在黑暗中,看到一点亮光”:李皖文评朋克
        一、引介西方朋克摇滚诗歌
        二、重申对朋克概念的认识
        三、展开对中国朋克摇滚的批评与反思
    第三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颜峻怒评朋克
        一、活跃在摇滚现场的诗人
        二、论噪音与音乐
        三、对中国朋克的批判性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写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家对朋克的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
        一、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
        二、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
        三、文化认同基础上文学审美范式的建构
    第二节 卫慧、棉棉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浪漫遮蔽反叛:卫慧的“另类”文学
        二、残酷彰显叛逆:棉棉对朋克精神的推崇与实践
    第三节 宁肯、春树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歌声表达灵魂:宁肯对朋克的改造与演绎
        二、狂欢追求独立:春树用朋克表述自由青春力量
结语
附录
    Ⅰ. 英美朋克亚文化年表
    Ⅱ. 朋克文化术语翻译及释义
    Ⅲ. 中国朋克亚文化年表
    Ⅳ. 历届迷笛音乐节概况(2000-2017)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迷茫的奔突——邱华栋及其同代人的精神困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代作家笔下的都市青年形象研究[D]. 邓昕洋.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人性价值观研究[D]. 索南卓玛. 山东大学, 2020(12)
  • [3]关仁山小说中的生态意识[D]. 黄香婷. 河北大学, 2020(08)
  • [4]20世纪90年代以来邱华栋都市小说叙事主题研究[D]. 孟祥梓.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写作的迭代资源和伦理传统——从邱华栋的历史“转型”说起[J]. 陈若谷. 写作, 2019(04)
  • [6]论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物质书写[D]. 刘明菊.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带着沉重枷锁的突围 ——从“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看关仁山的创作转型[D]. 李美.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8]邱华栋小说中的文学空间书写研究[D]. 崔振蕾. 广西大学, 2017(02)
  • [9]邱华栋小说的北京书写与城市症候[D]. 郭彤.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9)
  • [10]“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吴群涛.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迷茫仓促:邱华东等人的精神困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