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赵拓飞[1](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谭雨蕾[2](2021)在《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铀矿资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型资源,是我国军工/军事、国防工业、能源开发及国民经济有序增长的重大需求之一。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所有铀矿类型中最具开采潜力的铀矿床,表生铀元素伴随着岩石的剥蚀、水解及风化,铀元素迁移及富集成矿均需要较为特殊的盆地沉积条件及盆地构造背景,使得砂岩型铀矿在成矿过程呈现一定的空间选择性分布规律,在垂向空间分布上具有成层性、分带性等特征。因此,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展布特点和分带特征对其成矿规律与资源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床这一典型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物理钻孔测井定量数据及地层年代信息等定性数据,对铀矿化、铀异常及铀元素在垂向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及变异特征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二维分带特征与三维可视化,完成含铀层识别的二维含铀层异常区段分带和三维异常区域圈定,为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论文提出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属于砂岩型铀矿空间复杂环境中的非线性模型研究,具有大样本,变量多,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等特点,属于典型砂岩型铀矿地质数据分析范畴,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下的砂岩型铀矿数据进行非线性方法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论文中提出的三种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及含铀层识别研究概述如下:(1)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以盆地构造特征、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为依据,根据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功率谱密度思想建立空间谱度量,运用钻孔测井数据中的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曲线数据进行试算研究,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进行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完成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含铀层异常区段识别和圈定工作。(2)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标度分析对多种测井数据(包括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定量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孔径(mm)、自然电位(mv)、视电阻率(Ω·m)、密度(g/cm3)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空间谱度量思想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空间谱度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将影响铀成矿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弥补单一伽玛照射率曲线在实际砂岩型铀矿探测中的不足。(3)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运用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对多条测井曲线定量数据进行约束性分析,融合广义相关分析及空间谱度量对上述两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含铀层识别提取结果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将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应用到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中,同已知矿化信息相比较,可以更加精确的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砂岩型铀矿属于比较特殊的矿产资源,需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下才能富集成矿。本论文综合考虑影响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各类因素,分别基于不同类型数据(钻孔测井数据和地层年代信息)提出一系列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从而进行含铀层精确识别。进而为砂岩型含铀盆地空间垂向分带体系建立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冷柚兵[3](2021)在《崤山东部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文中研究指明中河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东秦岭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南缘交接的崤山断隆东部,而崤山地区是小秦岭—熊耳山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本次对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分别为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和深部成矿预测。首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地层与矿床的形成不存在直接联系;断裂构造控制着矿体的赋存状态,还控制着成矿岩体的发育;成矿岩体—中河花岗斑岩体在成因上与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矿体以银铅锌和铅锌矿体为主,似层状产出,南部和北部的围岩为破碎蚀变的安山岩,中部赋存于成矿岩体内;矿石构造以脉状~网脉状为主,结构以碎裂结构为主,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和闪锌矿,其次为含银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划分出2个成矿期和3个成矿阶段。围岩蚀变强度由断裂带向两侧逐渐减弱,蚀变类型多为低温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硅化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系统开展的流体包裹体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富含水的特征;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均主要来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的花岗质岩浆,结合前人对中河花岗斑岩体的研究,认为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银铅锌矿床。其次,本次还进行深部成矿预测。以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运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对中河银多金属矿床所在的研究区进行深部成矿预测研究。深部成矿预测研究表明: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构建是以断裂构造和燕山期酸性岩体为地质找矿信息;以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异常为地球物理找矿信息;以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元素组合异常为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三维定量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在地质找矿信息中,断裂构造提取出7类成矿预测因子;成矿岩体提取出2类成矿预测因子;在地球物理找矿信息中,提取出视极化率≥1.8%和视电阻率介于100~300Ω·m为物探成矿预测因子;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中,提取出前缘晕(As-Sb)、近矿晕(Pb-Ag-Au-Zn-Cu)和尾晕(W-Bi-Mo)元素组合异常为化探成矿预测因子。通过信息量法和证据权法的统计计算,在研究区深部存在成矿有利区域,结合预测信息量圈定出9处找矿靶区,A类靶区为最优级靶区,分布在已有矿体的深部,成矿地质条件充分,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其次为B类靶区,依据断裂构造和推测的成矿有利岩体,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最后为C类靶区,成矿地质条件不充分,主要依据断裂构造,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对预测结果进行找矿概率评价,得出找矿概率值为71.5%,说明此次深部预测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宋丹辉[4](2021)在《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青山铅锌矿床位于黔西北矿集区威宁-水城成矿亚带中部,是带内典型铅锌矿床代表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和岩性组合双重因素控制。为了理清矿床构造控矿机制,有效进行深部找矿预测,本文综合采用大比例尺控矿构造精细解析、构造岩-岩相学填图、构造地球化学勘查等技术手段,系统开展矿床构造控矿机制与找矿预测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和成果。(1)通过矿区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鉴定和分期配套,识别出矿区内存在4类构造体系:早NW构造带、NE构造带、晚NW构造带、SN构造带,分别对应印支早期-中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喜山期。矿床受NE构造带成矿构造体系控制,形成了―多‖字型、―入‖字型、―阶梯状‖三种主要的控矿构造型式。(2)矿区发育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序次的构造形迹,并呈现出显着的构造分级控矿特征,对成矿起到主导性控制作用:威水断裂、威水背斜为矿区的一级构造(导矿构造),形成了断裂-褶皱控制的层-脉式构造矿化样式;矿区内F1、F2左行斜落断裂构成矿区二级构造(配矿构造),形成了雁列式构造控制的矿化样式;F1、F2断裂间的次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构成矿区三级构造(容矿构造),形成了似层块状型矿化样式;矿体旁侧密集发育的节理、裂隙构成了矿区四级构造(容矿构造),形成了平行脉型矿化样式。进一步讨论了其形成机理,认为NW向威水断裂在左行张扭作用下派生出NW向张扭性F1、F2断裂,NW向F1、F2断裂在左行扭动作用下派生出NW向张扭性的次级层间断裂,次级层间断裂发生扭动派生出具扭性的裂隙群,形成了序次和级别相对的各级序断裂,对矿床、矿体群、矿体、矿脉具有明显的挨次控制关系,反映出它们受NE向构造带(构造体系)控制的不同尺度的构造,据此构建了矿床构造控矿模式。(3)从构造岩-岩相视角出发,解剖了该矿床构造岩类型、构造岩-岩相识别标志及其分带特征,进一步总结了其分带规律。认为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局部应力场的转变形成了不同类型构造岩,均受NW向断裂系统控制,并呈现出张裂岩相带→泥化相带(1789m、1764m中段)→扭裂岩相带→压裂岩相带的分带规律;构造岩内物理化学条件也相应呈氧化环境(张裂岩相带)→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扭裂岩相带)→还原环境(压裂岩相带),以及温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张裂岩相带为矿体主要赋存部位,成矿热液在应力释放部位卸荷沉淀,并向压力和温度降低部位运移。基于矿体、构造岩-岩相带整体特征和不同构造岩内元素变化特征,构建了该矿床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4)通过对构造岩在剖面上的元素变化规律分析发现Pb、Zn元素变化与Cd、Sb、Ag、Mn、As呈正相关关系,但与Sr、Mg、Cr、Ba呈负相关。同时通过矿区内构造地球化学元素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圈定了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并剖析和总结了构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指出了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矿床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Ba-V-Cd-Cr-U-Cu→Th-Rb-P-Co-Zr-Ga-Cs-Sb-Li-As-Ni→Mo-Pb-Ag-W-Zn-Sr-Mn,该序列反映了矿体成矿过程具多阶段性,在此基础构建了矿床构造原生晕理想模型。(5)通过综合研究,构建了矿区综合找矿模型,提出了矿区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优选出一批重点找矿靶区,已知矿体深部延伸较好,还可能存在隐伏矿体。通过工程验证,在六、七中段发现新矿体,展现出找矿模型的有效性。

汤国栋[5](2021)在《四川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甘孜-理塘构造带南段,甘孜-理塘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烟依矿区紧临梭罗沟大型金矿。矿区属深切割高山草甸地貌,开展传统地质找矿效果不佳。为了解决该区域找寻隐伏金矿的找矿问题,特开展四川木里县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本文以地质成矿背景为基础,基于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勘查理论,在梭罗沟金矿已知剖面开展可行性试验示矿效果明显的前提下,对烟依矿区开展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研究工作,经过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对梭罗沟金矿51线已知剖面的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电提取测量法、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土壤热释汞测量法三种方法在高山草甸景观区寻找隐伏金矿是可行的,有效的。(2)通过对烟依矿区的地电提取测量元素含量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发现该研究区内金元素的丰度值高,成矿潜力大,Au元素为该研究区的主成矿元素,其余提取元素与Au元素存在线性分布的趋势,其余提取元素可为该区域找寻隐伏金矿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3)对地电提取元素采取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共得出4个因子。通过对四个因子所代表的元素组合及区域元素成矿性的分析,可知该区域主攻矿种为金矿,其成矿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且后期受改造程度可通过F3、F4因子所圈定的异常规模来辨别。地电提取8种元素可分为Cu-Zn-Hg、Au-Pb、As-Ag、Sb四类元素组合。(4)对地电提取单元素、组合元素及土壤热释汞、土壤离子电导率数据进行处理,进行异常分带,为后期成矿靶区的点位得分评分机制提供依据。(5)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本文结合研究区地质成矿条件及地电化学集成技术的异常分析特点,构建基于点位研究的目标-准则-因素-要素的四级分层结构,最终得到点位得分。依据点位得分,对研究区进行靶区圈定,共划分4个成矿靶区。根据靶区点位总得分,评价成矿靶区潜力高低,建议靶区开展验证工作顺序为:Ⅰ号靶区(23.41)>Ⅲ号靶区(22.41)>Ⅱ号靶区(16.28)>Ⅳ号靶区(16.06)。

郑超杰[6](2021)在《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阿舍勒铜锌矿位于阿尔泰造山带西南缘阿舍勒盆地内,是典型的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VMS)型矿床。前人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预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和找矿成果。鉴于阿舍勒铜锌矿床具有埋藏深、开采难度大、采矿维护成本高等特点,伴随着矿山开采对探明资源储量不断消耗,深边部矿体品位下降,对阿舍勒铜锌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任务已迫在眉睫。本文以矿产资源定量评价体系为指导,在充分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矿区成矿地质规律及控矿地质要素;引入成分数据分析,对阿舍勒矿区外围原生晕数据进行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及奇异性理论分离、识别并提取地表原生晕弱异常;量化矿区控矿地质要素,结合地球化学指标,构建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借助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矿区外围开展找矿预测,并对预测结果予以评估;分析钻孔原生晕垂向分带特征,评价矿区深部找矿潜力。如下为本文取得的成果及认识。1.对研究区岩石地球化学9个元素进行成分数据分析,还原元素真实空间分布;以稳健主成分方法探讨元素组合特征,得出(1)Cu-Zn-Co及(2)Pb-Mo-Ag-As-Au-Sb两组矿化组合,分别对应矿床喷流沉积及变质热液叠加改造两个成矿阶段。2.运用分形-多重分形方法分离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及背景分布,提取研究区原生晕异常;对常规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难以识别的弱异常,以局部奇异性理论识别、提取,充分挖掘地球化学数据中隐藏的与成矿紧密相关的弱异常信息。3.对矿区成矿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研究区控矿地质要素;以GIS信息系统为媒介、矿区见矿钻孔为参照,运用“距离分布法”,明确各类控矿地质要素与矿体间最佳缓冲距离,量化各类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控矿地质要素信息,结合地表原生晕地球化学综合异常,构建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找矿模型。4.基于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运用三类监督学习算法,对研究区开展找矿预测;对各类机器学习模型评估并对各模型预测结果与矿区见矿钻孔相对应,得出三类机器学习模型找矿预测效果显着。由此,提出将三类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找矿预测模型。5.以机器学习综合找矿预测结果为主,辅以岩石地球化学弱异常信息,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矿区控矿地质要素重要度评价指标,在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区外围圈定3类共9个找矿预测区,并分析钻孔原生晕数据进行深部找矿预测,验证深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许志河[7](2020)在《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岩浆型铜镍成矿带位于吉中-延吉活动陆缘中部,中亚造山带东南缘。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过程,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在中亚造山带西段(天山-阿尔泰段)相继发现了喀拉通克、黄山、图拉尔根、坡北等大型铜镍矿,然而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工作并无重大突破。同时,研究区地质找矿工作多偏重矿床尺度的观测和研究,缺乏区域成岩成矿动力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导致上述各方面脱节,很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旗岭大型铜镍矿、漂河川中型镍矿、以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但找矿前景较好的的长仁-獐项中型铜镍矿作为典型矿床。论文从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入手,以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学为方法,对研究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原生岩浆、岩浆源区、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两期:印支期(250~204Ma),为岩石圈拆沉背景,软流圈上涌底侵岩石圈地幔发生大比例熔融的产物,因源区硫化物耗尽或极少残留,故该期成矿潜力极佳;燕山期(191~175Ma),为洋壳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幔源岩浆熔融比例较小,铜镍成矿金属储存于源区硫化物中故该期岩体成矿潜力较差。针对典型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如:高精度重力、地面磁测、地面瞬变电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为研究方法,圈定研究区镁铁-超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深部为单一开放式的岩浆主通道;浅部由多个次级岩浆通道组成。同时开展精细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重、磁边界识别(ED)及离散小波变换(DWT)技术可以用于厘定岩体与围岩、岩体与矿体以及矿体与围岩的边界;最后,本文根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体产出部位,建立不同成矿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圈定3个A级和1个B级找矿远景区。

王桔[8](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砂岩型铀成矿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铀矿开采、勘探的热点问题,亦成为数字地质科学研究的重点。解决数字地质科学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创建模型将问题定量化、标准化,同时将地质过程(时间与空间)程度刻画更为精确。因此,应用地质过程随机模型来表达地学意义,更具有适应性和学术价值。本文从砂岩型铀矿成矿系统复杂性分析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尝试的一种探索性研究。砂岩型铀矿是在表生地质作用下,由周缘不同含铀母岩蚀源区提供的铀及相关元素历经风化、剥离、水解、迁移、沉积、聚集等一系列深时演化过程,在地表土壤及水系中形成了分散晕或水系沉积物,代表元素迁移痕迹,这种地球化学数据具有多元多期次叠加过程,建立网格采样所形成的离散样本空间也具有叠加性。由于盆地周缘与盆地之间地形地貌上的差异性原因,含矿流体迁移方向总体上由高地形向低地形释放能量。因此,体现在地球化学元素离子网格数据特征上,可抽象为物质质点的定向移动(有限制的布朗运动),由于移动过程的定向性,可认为空间质点性质与其源头相邻上方质点有关,也就是说按照流体运行方向,空间质点的性状仅与其上游邻点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上游间隔点或下游间隔点无关或弱相关,这种空间运行状态启发我们,元素质点运动呈现极强的无记忆性,也即遵守马尔可夫性。鉴于取样网格离散性质,可以认为元素离子迁移质点构成马尔可夫链;盆地沉积地层分布在空间秩序上呈现无后效性,也即地层当前层只与它紧邻下覆层分布有关,与其它地层层序号无关,因此可将盆地沉积地层视为具有马尔可夫性。这正是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来度量和解释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表征迁移演化及铀矿盆地地层建造空间分布的原因。可将整个成矿过程划分为:以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以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组合为标志的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空间分布的研究。从而佐证砂岩型铀矿表生成矿系统马尔可夫链模型,在砂岩型铀矿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地位与支撑作用。论文内容属于国家973计划《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项目中第5课题《基于大数据的铀资源潜力评价》(课题编号:2015CB453005)的组成部分。以鄂尔多斯盆地钻孔测井数据及地球化学元素作为数据支撑,创建钻孔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并根据结果度量盆地内部沉积相结构及含矿地层特征分析,并解释盆地外围铀及相关元素表征迁移演化过程,最终为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能力分析及成矿过程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成果如下:1.以钻孔测井数据为案例的地层状态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利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并通过地层转移概率计算确定各地层岩性状态的转移大小;(2)应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揭示地层岩性转移概率随机性发生的规律;(3)对钻孔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推断盆地砂泥结构;(4)根据钻孔测井曲线图的曲线形状,判断目标区的岩性状态和砂体内部结构以及沉积相对砂岩铀矿化控制;2.基于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离散取样数据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对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预处理并剔除“奇异值”,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以硼(B)、铀(U)、钒(V)三个关联性较高元素为例,建立元素迁移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模型,绘制含量二维图及转移概率三维图;(2)通过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绘制以硼(B)、铀(U)、钒(V)三个元素为例的元素转移路径图,并应用聚类分析,将三元素转移路径聚类为三条主要线束路径并叠加。

黄松[9](2020)在《山博赛金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提出资源储量优化估算、成矿靶区预测对于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十分重要。矿床资源储量评估和深边部隐伏矿体的预测定位贯穿于矿床勘探、建设、运营、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本文以吉尔吉斯斯坦山博塞卡林型金矿床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Surpac、Leapfrog、Supervisor等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在地质多源数据信息挖掘、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以地质统计学和三维成矿预测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完成了山博塞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地质统计学估值参数优化、资源储量估值评价和三维成矿定量预测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矿区原始地质资料的分析、整理,创建了多源地质数据库,完成了地形、地层、断层、物探异常区、化探异常区、矿化体等各种面模型与体模型的三维建模工作,并对包括岩石类型、矿物类型、围岩蚀变程度与类型、结构与构造类型、氧化程度、风化程度等地质模型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2)通过对影响矿床数据实验变异函数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样品间距、样品组合方法与长度、品位特高值处理、数据偏态分布比例效应等进行的数据分析,明确了多种变异函数影响因素的实施与优化可以保证获得稳定性更高的实验变异函数曲线,同时可以简化后期的变异函数拟合过程。(3)通过Supervior地质统计学软件对矿床主要矿体进行钻孔方向变异函数拟合,提取块金值;完成三方向变异函数拟合,提取搜索椭球体参数和克里格估值参数;计算应用指数模型下的变异函数,并创建对应的转换矩阵。(4)通过克里格临域分析,借助于回归斜率(Slope ofregression,SR)、克里格效率值(Kriging efficiency,KE)以及协方差(Covariance,CO)等指示参数,完成克里格估值相关流程的参数优化。块体尺寸、最大样品数、单孔最大样品数和离散系数等估值参数得到了最优化处理,块体模型估值结果与原始样品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缩小,估值结果精度也得到了显着提高。(5)通过普通克里格估值方法完成矿体资源储量估值,并采用品位-体积分段图以及品位-吨位累积分布图对估值结果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指示克里格法、距离幂次反比法对矿体进行二次估值,进而对估值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并对不同估值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系统总结。(6)通过各个控矿因素的距离、密度场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地层约束、断层约束、物探异常区约束、汞锑砷三个化探元素异常区约束以及黄铁矿指示矿物密度分布约束为主要的控矿指标;通过灰色系统理论隶属度的复合计算得到成矿关联度数据;通过将成矿关联度与模糊层次评判法相结合构建模糊互补矩阵和模糊一致矩阵,得到成矿有利度数据;通过建立控矿指标与矿化品位分布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应用到预测矿化块体得到预测品位;最后,结合成矿有利度数据以及矿块预测品位,在山博塞金矿床研究区域圈定了三个主要的勘探潜力靶区。山博塞金矿床三维成矿预测工作的最终研究成果,为类似矿山隐伏矿体三维成矿预测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鞠楠[10](2020)在《吉林中部斑岩型钼矿成矿规律与远景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中部地区地处兴蒙造山带东段南缘和华北板块北缘交汇地带,是我国重要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近年来,区内钼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继大黑山超大型钼矿床之后,先后发现了长安堡、福安堡、季德屯等多个大中型钼矿床,显示出巨大的成矿潜力。吉林省中部地区的钼矿床以斑岩型的单钼矿床为主要类型,形成时代集中形成于早-中侏罗世,且矿床数量多、资源量大等原因,因此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前人在吉林中部典型钼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特征、成岩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成果,但对该区钼矿床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成矿系列和时空分布等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总结较为薄弱,钼矿的找矿远景和进一步找矿方向有待明确。为此,本文在吉林中部地区成矿背景分析基础上,选取新发现的长安堡、福安堡、季德屯三个代表性斑岩型钼矿床,通过解剖性研究,结合区域矿床对比,查明了区内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蚀变矿化特征和热液成矿阶段;在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代表性矿床相关岩体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矿石中H-O-S-Pb同位素组成,研究总结了吉林中部斑岩型钼矿的成岩成矿时代、构造背景、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空间分布规律,总结找矿标志;基于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资料的二次开发,提取了多元找矿信息,采用MRAS证据权重模型开展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如下:1.斑岩型是吉林省中部钼矿资源的主要工业类型,除长安堡矿床为钼(铜)矿床外,已探明的大中型矿床均为为单钼型。区内所有斑岩型钼矿床成矿岩体均为花岗质岩石;NE和NW向断裂为主要控岩控矿构造;矿体形态复杂多样,多呈透镜状、不规则状产出;矿体大部分产于二长花岗岩或花岗闪长(斑)岩的岩体内,小部分则产于石英脉或引爆角砾岩筒中;矿石中金属矿物以辉钼矿为主,伴有少量黄铁矿、黄铜矿等;主要发育钾化、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现象,蚀变分带明显。区内钼矿成矿作用可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磁黄铁矿-黄铁矿阶段(Ⅱ)、石英-辉钼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Ⅴ)。2.区内斑岩型钼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长安堡、福安堡、季德屯等矿床的成矿斑岩体具有高硅(Si O2=66.67%~75.43%)、较高的A12O3含量(12.91%~16.44%)、较低的MgO含量(0.09%~1.54%)、里特曼指数低(σ=2.09~2.57)、贫Y(3.37×10-6~20.10×10-6)和Yb(0.46×10-6~2.75×10-6)等微量元素特征,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高场强元素(HFSE)含量相对较低,具有负Eu异常,上述特征与我国东北部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区内代表性斑岩型钼矿床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0.3‰-4.0‰之间,Pb206/Pb204值为18.046~18.775,Pb207/Pb204值为15.497~15.655,Pb208/Pb204值为37.931~38.819;矿石中的δDV-SMOW变化范围为-102.2‰~-79.5‰,δ18OV-SMOW值为8.2‰~11.6‰,表明金属成矿组分具有深源特征。3.吉林中部大规模钼成矿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或中侏罗世早期,与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密切相关。长安堡矿床含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82.10±1.20Ma,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值为168.0±1.0Ma;福安堡矿床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66.9±6.7Ma;季德屯矿床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69.1±1.8Ma;大黑山矿床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68.2±3.2Ma。因此,吉林中部地区大规模钼成矿属东北地区侏罗纪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4.吉林中部斑岩型钼矿具有不同尺度上的找矿标志。区域上的找矿标志主要有早-中侏罗世中酸性侵入体(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岩)及其中的隐爆角砾岩、EW向和NE-NNE向断裂交汇部位以及大断裂与次级断裂的交汇部位;矿区尺度上的找矿标志包括: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体,NE向和NW向构造裂隙和角砾岩筒构造,含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等蚀变现象。5.吉林中部地区具有较好的铜钼找矿潜力。建立了研究区铜钼矿床地质找矿模型和预测模型,采用MRAS证据权重模型评价了吉林中部地区铜钼找矿潜力;提取构置13个预测变量作为证据因子并计算其因子权重,开展成矿有利度评价,最终圈A类找矿远景区2处,B类找矿远景区3处。圈定A类、B类的找矿远景区基本都在中侏罗世二长花岗岩、花岗岩闪长岩、碱长花岗岩接触带附近,位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附近,具有高的Mo-Cu-W异常,与已知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条件,表明已知矿床外围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是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部署的重点地段。

二、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1.3.4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测试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2.1 古-中元古界
        2.2.2 新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北断裂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2.3.5 阿尔金断裂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前晋宁期
        2.4.2 晋宁期
        2.4.3 加里东期
        2.4.4 海西-印支早期
        2.4.5 印支期晚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特征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4.1.6 成矿作用研究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成矿作用研究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3.6 成矿作用研究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4.4.1 矿区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质特征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4.6 成矿作用研究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时代划分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结论
参考文献
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测井地质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地质特征
        2.2.1 盆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沉积-古地理演化背景
        2.2.3 盆地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2.3.1 研究区矿床构造及地层特征
        2.3.2 目的层沉积相及岩石学特征
        2.3.3 层间氧化带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论文所用数据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垂向分带特征概述
    3.1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简介
        3.1.1 地质空间定义
        3.1.2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
        3.1.3 砂岩型铀矿空间大数据
    3.2 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分带特征
        3.2.1 岩性垂向分带特征
        3.2.2 测井垂向分带特征
        3.2.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4.1 算法研究背景
        4.1.1 傅里叶变换理论
        4.1.2 功率谱密度理论
    4.2 算法实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空间谱度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4.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4.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5.1 算法研究背景
    5.2 算法实现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5.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5.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5.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6.1 算法研究背景
    6.2 算法实现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6.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6.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6.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三种空间垂向分带方法的对比
    7.3 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在含铀层识别与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7.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7.4.1 存在的问题
        7.4.2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崤山东部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依托与选题依据
        1.1.1 项目依托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区概况
        1.2.1 自然地理概况
        1.2.2 以往工作评述
    1.3 研究现状
        1.3.1 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2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和演化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矿产
第3章 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
    3.3 矿床成因探讨
        3.3.1 测试样品及分析方法
        3.3.2 测试分析结果
        3.3.3 矿床成因讨论
第4章 找矿模型与深部预测
    4.1 构建找矿模型
        4.1.1 地质要素
        4.1.2 物探要素
        4.1.3 化探要素
        4.1.4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4.2 地质建模准备
        4.2.1 三维预测流程
        4.2.2 建模原始资料
        4.2.3 数据统一处理
        4.2.4 钻孔数据库
        4.2.5 预测模型准备
    4.3 预测因子与深部预测
        4.3.1 成矿预测因子提取
        4.3.2 深部成矿预测
        4.3.3 靶区圈定与评价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现状
        1.2.1 黔西北铅锌矿集区研究现状
        1.2.2 青山铅锌床研究现状
        1.2.3 前人研究的薄弱点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2.3 节理
    3.3 岩浆岩
    3.4 矿床地质特征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石特征
        3.4.3 矿石组构
        3.4.4 矿石化学成分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次划分
第四章 .矿区构造解析与构造控矿机理
    4.1 不同等级构造力学性质分析
        4.1.1 矿床高级别褶皱、断裂构造(一级构造)力学性质分析
        4.1.2 低级别断裂构造(二级及以下构造)力学性质鉴定
    4.2 矿区构造组合与控矿构造体系
        4.2.1 早NW构造带
        4.2.2 NE构造带
        4.2.3 晚NW构造带
        4.2.4 SN构造带
    4.3 控矿构造型式
    4.4 成矿构造体系
    4.5 构造控矿机理
        4.5.1 构造分级控矿机理
        4.5.2 构造控矿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主要控矿断裂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5.1 构造岩-岩相带划分及其特征
        5.1.1 张裂岩相带
        5.1.2 泥化相带
        5.1.3 扭裂岩相带
        5.1.4 压裂岩相带
    5.2 构造岩显微构造特征
    5.3 不同构造岩-岩相带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元素组分迁移特征
        5.3.3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5.4 不同构造岩-岩相带中元素变化规律及指示意义
    5.5 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5.6 小结
第六章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6.1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1 剖面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6.1.2 成矿元素组合特征
        6.1.3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4 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找矿意义
    6.2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
        6.2.1 异常下限及浓度分带计算
        6.2.2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6.2.3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的地质解释
        6.2.4 构造原生晕模型
第七章 综合找矿模型与深部找矿方向
    7.1 综合找矿模型
    7.2 找矿标志
    7.3 找矿预测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 D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附录 E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5)四川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自然地理概况及交通位置
        1.1.2 前人工作简述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1.3.2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及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活动
        2.1.3 区域岩浆作用
        2.1.4 区域变质作用
        2.1.5 区域矿产
        2.1.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研究区地层
        2.2.2 研究区构造
        2.2.3 研究区岩浆岩
        2.2.4 研究区变质岩
        2.2.5 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地电集成技术方法概述
    3.1 地电化学提取测量法
        3.1.1 基本原理
        3.1.2 方法及技术参数
        3.1.3 地电提取测量法应用条件
    3.2 土壤热释汞测量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工作方法及质量检验
    3.3 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
        3.3.1 基本原理
        3.3.2 工作方法及质量检验
        3.3.3 方法的主要特点
第4章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可行性试验研究
    4.1 已知剖面概述
    4.2 地电化学提取测量法的可行性研究
    4.3 土壤离子电导率与土壤热释汞可行性研究
        4.3.1 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
        4.3.2 土壤热释汞异常特征
第5章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5.1 地电提取参数统计及分析
    5.2 R型因子分析
    5.3 地电集成技术异常指标确定及异常分带参数
    5.4 地电提取单元素异常特征
        5.4.1 Au异常特征分析
        5.4.2 Ag异常特征分析
        5.4.3 Cu异常特征分析
        5.4.4 Pb异常特征分析
        5.4.5 Zn异常特征分析
        5.4.6 As异常特征分析
        5.4.7 Sb异常特征分析
        5.4.8 Hg异常特征分析
    5.5 地电提取组合元素异常特征分析
        5.5.1 Cu-Zn-Hg异常特征分析
        5.5.2 Au-Pb异常特征分析
        5.5.3 As-Ag异常特征分析
        5.5.4 Sb异常特征分析
    5.6 土壤离子电导率(Con)异常特征分析
    5.7 土壤热释汞(RHg)异常特征分析
第6章 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成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6.1 多层次模糊评价法
    6.2 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评价体系构建
    6.3 地质-地电化学要素得分评定机制
    6.4 靶区圈定及找矿预测
第7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机器学习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1.5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 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理概况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火山活动与岩浆岩
        2.2.4 矿区围岩蚀变
第3 章 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弱异常识别
    3.1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
        3.1.1 成分数据分析
        3.1.2 分形-多重分形理论
    3.2 原生晕样品采集及数据分析
        3.2.1 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3.2.2 原生晕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学特征
    3.3 研究区单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3.3.1 原生晕数据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3.4 研究区元素组合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3.4.1 基于ilr变换的稳健主成分分析
        3.4.2 基于ilr变换的连续二值分离技术
    3.5 综合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弱异常提取
第4 章 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4.1 成矿规律研究
        4.1.1 矿床成因浅析
        4.1.2 地层控矿规律
        4.1.3 构造控矿规律
        4.1.4 岩体控矿规律
        4.1.5 岩体-地层接触带控矿规律
        4.1.6 矿化蚀变带
        4.1.7 古火山机构
    4.2 成矿地质信息提取方法
        4.2.1 距离分布法
        4.2.2 地质成矿要素提取流程
    4.3 成矿地质要素定量提取
        4.3.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4.3.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4.3.3 岩体与成矿的关系
        4.3.4 岩体-地层接触带与成矿的关系
        4.3.5 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4.3.6 古火山机构与成矿的关系
        4.3.7 定量分析结果
    4.4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
        4.4.1 铜锌多金属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4.4.2 矿床统计单元划分原则
        4.4.3 统计单元的赋值
第5 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5.1 基于监督学习的矿产资源预测
        5.1.1 训练、测试样本集特征
        5.1.2 支持向量机模型
        5.1.3 随机森林模型
        5.1.4 加权K最近邻模型(KKNN)
    5.2 定量预测模型综合评价
第6 章 异常评价及深部找矿研究
    6.1 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异常与原生晕弱异常对比研究
        6.1.1 研究区控矿地质要素重要性评估
        6.1.2 综合异常对比研究
        6.1.3 研究区找矿预测区圈定
    6.2 深部原生晕找矿研究
        6.2.1 钻孔原生晕样品采集及分析
        6.2.2 钻孔原生晕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6.2.3 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6.2.4 钻孔原生晕深部找矿预测
第7 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阿舍勒铜矿区断裂特征简表
附录2 矿区次火山岩岩石学特征表
附录3 断裂要素与矿点缓冲距离参数
附录4 SVM模型核函数超参数优化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所属领域
        1.2.2 选题来源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岩浆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现状
        1.3.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1.3.3 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认识
        1.5.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
        1.5.2 典型矿区多学科调查与研究
        1.5.3 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1.5.4 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1.6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
        2.1.2 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宙岩浆岩
        2.3.2 元古代岩浆岩
        2.3.3 古生代岩浆岩
        2.3.4 中生代侵入岩
        2.3.5 新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古陆核形成与演化阶段
        3.1.1 古陆核的形成
        3.1.2 古陆核的裂解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3.2.1 辽吉洋俯冲
        3.2.2 辽吉洋闭合
        3.2.3 辽吉洋闭合后伸展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阶段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4.1 古亚洲洋俯冲
        3.4.2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3.5 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5.1 福洞岩群
        3.5.2 年代学与同位素特征
        3.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5.4 岩浆源区
        3.5.5 成岩构造背景
第4章 典型矿区多学科综合调查
    4.1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4.1.1 红旗岭
        4.1.2 漂河川
        4.1.3 长仁-獐项
    4.2 成岩-成矿时代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4.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 原生岩浆与岩浆演化
        4.4.1 岩浆源区性质
        4.4.2 岩浆熔融程度
        4.4.3 同化混染作用
        4.4.4 铂族元素亏损
    4.5 矿床成因
        4.5.1 成矿构造背景
        4.5.2 矿床成因
第5章 矿化信息提取与地球物理勘查
    5.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5.1.1 边界识别
        5.1.2 离散小波变换
        5.1.3 2.5 维人机交互式正反演
    5.2 多尺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5.2.1 电磁法勘查
        5.2.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
    5.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5.4 地球物理对岩浆通道识别
第6章 找矿模型及预测
    6.1 成矿模式
        6.1.1 红旗岭
        6.1.2 漂河川
        6.1.3 长仁-獐项
    6.2 综合找矿模型
        6.2.1 地质模型
        6.2.2 地球物理模型
        6.2.3 找矿评价指标
        6.2.4 找矿方向
    6.3 找矿预测
        6.3.1 红旗岭A级找矿远景区
        6.3.2 漂河川A级找矿远景区
        6.3.3 长仁-獐项A级找矿远景区
        6.3.4 六颗松B级找矿远景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科学问题
    1.4 论文的项目支撑与数据支撑
    1.5 论文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地质学随机模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1 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2 随机模型的分类
        2.2.1 正态分布模型
        2.2.2 高斯分布模型
        2.2.3 泊松分布模型
        2.2.4 自相关与互相关条件下的白噪声与有色噪声模型
        2.2.5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链模型
        2.2.6 一维随机游走
    2.3 地质时间/空间的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4 地质随机模型应用分类及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5 马尔可夫链在地学中的研究现状
    2.6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法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6.1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
        2.6.2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7 小结
第3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区域构造特征
    3.3 盆地基底及盖层特征
        3.3.1 盆地基底特征
        3.3.2 盆地盖层特征
    3.4 砂岩型铀矿成矿及勘探研究现状
    3.5 盆地砂岩成铀条件与成矿系统
    3.6 盆地沉积相与铀矿赋存的空间关系
        3.6.1 盆地铀成矿沉积相
        3.6.2 盆地铀成矿沉积环境
    3.7 小结
第4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钻孔测井数据的随机模型研究
    4.1 钻孔测井数据伽玛值与放射性元素品位的相关性
        4.1.1 伽玛值(GR)与铀元素(U)品位的关系
        4.1.2 伽玛值(GR)与镭元素(Ra)品位的关系
        4.1.3 伽玛值(GR)与钍元素(Th)品位的关系
    4.2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表达
        4.2.1 实例计算
        4.2.2 结果分析
    4.3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分析
        4.3.1 熵的概念
        4.3.2 结果分析
    4.4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分析
        4.4.1 贝叶斯原理分析
        4.4.2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的伽玛值标准化处理
        4.4.3 结果分析
    4.5 盆地最佳砂泥比分析
    4.6 盆地沉积相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地球化学元素随机模型研究
    5.1 地球化学元素马尔可夫过程模型原理
    5.2 研究区地理环境
    5.3 研究区地质特征
    5.4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的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模型
        5.4.1 数据组成
        5.4.2 数据预处理
        5.4.3 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
        5.4.4 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实例计算
    5.5 结果分析
        5.5.1 B、U、V三元素含量分析
        5.5.2 马尔可夫链转移路径结果分析
    5.6 转移路径线束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5.6.1 计算方法
        5.6.2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数据随机模型的地质解释
    6.1 马尔可夫过程的地学依据与地质认识
    6.2 泊松分布模型验证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地质意义
    6.3 马尔可夫链C—K方程转移概率模型分析及成铀地质解释
    6.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球化学随机模型分析的误差估计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存在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山博赛金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金矿床勘查研究现状
        2.1.1 金矿资源分布情况
        2.1.2 金矿主要矿床类型
        2.1.3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2.2 地质统计学研究现状
        2.2.1 地质统计学的诞生与理论发展
        2.2.2 地质统计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2.3.1 灰色关联分析法
        2.3.2 层次分析法
        2.3.3 模糊综合评判法
        2.3.4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3 数据准备与三维地质建模
    3.1 矿床建模流程介绍
    3.2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3.2.1 区域地质
        3.2.2 矿区地质
        3.2.3 矿床类型
    3.3 数据库构建与数据审核
    3.4 三维模型圈定与地质解译
        3.4.1 地形模型
        3.4.2 矿体模型
        3.4.3 地层模型
        3.4.4 断层模型
        3.4.5 地球物理异常区模型
        3.4.6 地球化学异常区模型
        3.4.7 其它地质信息分析
        3.4.8 地质三维模型总结
    3.5 数据预处理
        3.5.1 区域化变量与地质域分析
        3.5.2 样品组合与统计分析
        3.5.3 特高品位处理
        3.5.4 样品分类处理
        3.5.5 无效与缺失样品处理
    3.6 本章小结
4 变异函数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优化拟合
    4.1 变异函数定义和性质
    4.2 实验变异函数计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取样间距影响因素分析
        4.2.2 组合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4.2.3 特高品位影响因素分析
        4.2.4 比例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4.2.5 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4.3 变异函数模型拟合与结构分析
        4.3.1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4.3.2 变异函数的套合
        4.3.3 山博塞金矿区理论变异函数拟合
        4.3.4 本章小结
5 块体模型构建与资源储量估算
    5.1 研究内容与方法概述
        5.1.1 普通克里格估值法
        5.1.2 指示克里格估值法
        5.1.3 距离幂次反比法
    5.2 块体模型估值影响因素分析
        5.2.1 块体尺寸KNA分析
        5.2.2 最大样品数KNA分析
        5.2.3 离散化系数KNA分析
    5.3 块体模型估值
        5.3.1 块体模型参数
        5.3.2 克里格估值参数
        5.3.3 克里格估值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矿床地质条件分析与三维成矿预测
    6.1 控矿因素分析与指标提取
        6.1.1 地层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2 断层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3 地球物理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4 地球化学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5 矿物分布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6 其它信息控矿指标提取分析
        6.1.7 控矿指标与矿化分布相关性分析
    6.2 三维成矿预测体系构建
    6.3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判的权重确定
        6.3.1 预测因素隶属度确定
        6.3.2 控矿因素灰度关联法分析
        6.3.3 因素权重值模糊层次法分析
        6.3.4 预测结果与分析
    6.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三维定量成矿预测
    6.5 三维成矿预测成果分析
        6.5.1 预测结果二维可视化分析
        6.5.2 预测结果三维可视化分析
        6.5.3 预测结果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吉林中部斑岩型钼矿成矿规律与远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条件
    1.2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斑岩型钼矿的研究现状
        1.3.2 成矿预测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3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元古代地层
        2.2.2 古生代地层
        2.2.3 中生代地层
        2.2.4 新生代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断裂构造
        2.3.2 环形构造
    2.4 区域侵入岩
        2.4.1 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
        2.4.2 中酸性侵入体
        2.4.3 脉岩
    2.5 区域构造演化
        2.5.1 前寒武纪基底与古亚洲洋形成阶段
        2.5.2 古亚洲洋发展演化阶段
        2.5.3 环太平洋发展演化阶段
    2.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1 区域航磁特征
        2.6.2 区域重力特征
    2.7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8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典型矿床特征及成因
    3.1 长安堡(铜)钼矿床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阶段
    3.2 福安堡钼矿床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3.3 季德屯钼矿床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阶段
    3.4 钼矿床成因
        3.4.1 成矿相关岩体
        3.4.2 成矿流体特征
        3.4.3 矿床成因
第4章 矿床形成时代与物质源区
    4.1 样品描述和测试方法
        4.1.1 取样位置与样品描述
        4.1.2 测试方法及流程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体主量元素特征
        4.2.2 岩体微量元素特征
        4.2.3 岩体稀土元素特征
    4.3 成岩成矿时代
    4.4 成矿构造背景
    4.5 成矿物质来源
        4.5.1 成矿流体来源
        4.5.2 成矿物质来源
    4.6 小结
第5章 区域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5.1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斑岩型钼矿成矿作用
    5.2 区域成矿规律
        5.2.1 时间分布规律
        5.2.2 空间分布规律
        5.2.3 成矿专属性
    5.3 找矿标志
第6章 区域找矿信息与成矿预测
    6.1 区域找矿模型
    6.2 成矿有利信息定量提取
        6.2.1 预测区及预测单元划分
        6.2.2 岩体成矿信息提取
        6.2.3 构造成矿信息提取
        6.2.4 地球化学成矿信息提取
        6.2.5 地球物理成矿信息提取
    6.3 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6.3.1 预测评价模型
        6.3.2 基于MARS下的证据权重法资源潜力评价
        6.3.3 成矿远景区综合圈定
        6.3.4 成矿远景区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创新点及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D]. 谭雨蕾. 吉林大学, 2021
  • [3]崤山东部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D]. 冷柚兵. 吉林大学, 2021(01)
  • [4]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D]. 宋丹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四川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D]. 汤国栋.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D]. 郑超杰.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7]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20(03)
  • [8]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D]. 王桔. 吉林大学, 2020(03)
  • [9]山博赛金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与三维成矿预测[D]. 黄松.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10]吉林中部斑岩型钼矿成矿规律与远景预测[D]. 鞠楠. 吉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