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畜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畜牧业发展再上层楼(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22)在《粮食大县的兴牧之路》文中认为“人均1头牛,吃穿不用愁;人均2头牛,收入上层楼;人均3头牛,日子富流油”……在梨树县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近年来,梨树县结合本地肉牛养殖实际,提出“51112”肉牛工程,即5个万头牛场,10个千头牛场,100个百头牛场,1000个50头牛集中饲养户,实现户均2头牛的发展目

王玮玉[2](2021)在《致羔羊脑膜炎型大肠杆菌NMGCF-19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一种存在于人与动物体内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一定条件下可导致人与动物罹患多种疾病,例如肠炎、败血症、尿道炎、肺炎和脑膜炎等。致病性大肠杆菌根据细菌感染后引起疾病的类型、致病机制和细菌中含有的毒力基因的不同,分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有数万种,不同血清型间的交叉保护弱,导致了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举步维艰,目前大肠杆菌感染仍然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由于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养殖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都不尽相同,因此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确定其毒力、抗性基因对探究该病的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内蒙古赤峰地区某养殖场暴发的山羊尤其是羔羊临床上呈现腹泻和神经症状的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了引起该疫病暴发的病原体为大肠杆菌,命名为NMGCF-19菌株。用纯化的NMGCF-19菌液感染小鼠,构建了小鼠感染模型,确定出NMGCF-19菌株半数致死量为1.0×106 cfu。小鼠感染8 h后出现精神沉郁、被毛紊乱、行动迟缓、震颤、抽搐等症状;剖检后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脏肿胀坏死、肺组织充血水肿和脑腔积液等;镜检观察到小鼠的肝脏、肺脏和脑组织中均存在大量大肠杆菌;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感染小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坏死、脑内核皱缩浓染,肝脏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脏纤维化还伴有肺泡塌陷和肺充血症状。q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发现小鼠脑组织中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下降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量上升,表明NMGCF-19菌株可能通过破坏血脑屏障来侵袭脑组织并引起脑膜炎。本研究测定并分析了NMGCF-19菌株完整基因组序列,共得到1,189,209,800bp Clean Data,27186 bp重复序列、5040个编码基因、285个非编码基因、8个假基因、10个CRISPR序列、20个基因岛,与各功能数据库比对后获得756个毒力基因和46个抗性基因,这些功能基因的确定对该地区大肠杆菌病的药物靶点筛选和疫苗的研发十分重要。综上,本研究分离鉴定出一株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该菌株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致羔羊患脑膜炎,并确定了菌株中潜在的毒力、抗性等功能性基因,以上结果为该地区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治疗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前期基础。

齐盛[3](2019)在《北魏法制演进的文化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前承东汉、后启隋唐,历时超过三个半世纪,其间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外,属于一个大的分裂时期。在整个中国法律史学科的研究中,对魏晋南北朝法制的研究历来较为薄弱,并且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曹魏和两晋法制,而对南北朝时期的法制除了南朝的梁、陈律和北齐律外仍缺乏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西晋是三国归一后的统一政权,东晋是司马氏在江南半壁江山的延续,而南朝是东晋的延续。北朝从何而来?其源自东晋时期北方大乱时的“五胡十六国”,由北魏统一后与南朝南北对峙。东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这些进入中原的胡人政权有一个共同点:改革本民族的旧风俗、旧传统,尊崇儒学,学习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农业文化。用农业文化取代游牧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若不如此,这些胡人政权便无法真正在中原农耕地区稳固立足。在经历了长期混战和前秦的短暂统一后,北方最终由北魏所统一。北魏是北朝的开创者,由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它兴起于塞外,后向中原渗透并不断发展壮大。北魏改写了自十六国时期以来胡人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成功问鼎中原并最终成为与南方汉族王朝比肩而立的稳固王朝。中国北方由此逐步趋向稳定,政治、经济和文化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北魏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之所以能够实现对北方黄河流域的稳固统治,绝不仅仅只是因为其强大的武力,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作用。在支撑北魏长期稳固统治的诸多因素中,法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北魏于386年建国,53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存世约一个半世纪。自398年的《天兴律》开始,期间曾多次修律,至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最终完成《正始律》(即通常所说的《北魏律》)。可见,北魏政权对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北魏统治者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多次进行制律和修律的活动。导致北魏统治者多次制律和修律的原因是什么?客观来看,这主要是北魏社会文化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北魏的社会文化发展到哪一个阶段,相应的文化因素就会促使其制律和修律。纵观北魏王朝的整个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不断变革的历史。从文化的角度对北魏法制进行研究,即把法制作为北魏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法制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关系进行探讨。这种视角把北魏社会的文化因素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展开研究,有助于把整个社会视为完整的文化系统,有助于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审视文化因素对北魏法制发展的巨大作用。那么,究竟是哪些文化因素在制约和决定着北魏的法制进程呢?法律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法律,是人类活动的对象性成果,凝结着人们在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力量和才能。而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范畴,它包含多方面内容,从所包含内容的角度来看,文化主要由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几部分构成。其中,行为方式中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一因素对法制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作为统治民族的拓跋鲜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游牧文化整体性逐步转变为农耕文化后,北魏法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根植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法制就不得不改弦更张。此外,社会伦理道德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因素,它属于价值观范畴。价值观决定行为规则,作为价值观的社会伦理道德必然对作为行为规则的法制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影响北魏法制的诸多文化因素中,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道德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当然,典章制度、政治文化以及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也是北魏法制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论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具体考察北魏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的转变,探讨北魏法制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规律。本文背后的基本逻辑可以概括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伦理观念转变→作为行为规则的法律制度转变。可见,生产生活方式是决定法制最根本的文化因素。除导语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文化”的界定。由于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范畴,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文中所使用的文化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具体说明此概念包含哪些层面,本文所谓的“文化因素”具体何指。接下来,将论述法制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怎样通过北魏时期的文化因素来分析、研究其法制。第二章是北魏法制的历史演进。本章从前北魏时期的法制谈起,对拓跋鲜卑习惯法、代国时期的法制、北魏前期的法制、孝文帝朝以后的北魏法制进行详细论述。通过对北魏法制的产生、发展整个过程的全面梳理,力求呈现北魏王朝一百多年间法制发展的全貌。第三章具体分析北魏法制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因素,即影响北魏法制的经济文化因素。客观来看,生产生活方式这一因素对法制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作为统治民族的拓跋鲜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游牧文化整体性地逐步转变为农耕文化后,北魏法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根植于游牧经济基础上的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张。至孝文帝太和年间,随着俸禄制、均田制的相继确立,北魏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彻底转变为农耕文化式的。因此,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影响北魏法制最根本的文化因素。第四章分析北魏法制的政治文化因素。从北魏建国到其灭亡,在政治文化方面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立国之初,部落大人制的显着遗存违背了皇帝希望高度集权的内心愿望。道武帝遂在汉族士人的辅助下,以汉制为基础开始典章制度的创立。这一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一条主线就是要不断强化皇权。在对曹魏和西晋的统治政策进行比较后,北魏选择了借鉴曹魏的名法之治,统治集团也以曹魏的继承者自居而将晋贬称为僭伪。入主中原后,政治文化的转变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其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鲜卑的传统政治文化时有回流。至孝文帝时,汉化的方向已牢不可破,孝文帝以多种措施将政治文化的变革大步向前推进,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的确立使南朝的政治制度几乎被全盘移植,北魏的政治文化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政治文化因素显着地影响了北魏法制的面貌。第五章分析影响北魏法制的社会文化因子,具体包括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宗教等因素。儒家思想对拓跋鲜卑统治集团的影响从北魏建国前即已开始,北魏政权建立后,这一影响更是与日俱增并不断深入。北魏历代皇帝均重视儒家思想,将其作为治国的重要指导;在重视儒家思想的同时尊崇和提倡儒学,兴办儒学教育,儒学教育得以广泛推行。如此一来,儒家思想及其伦理道德便不断向社会浸润。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政权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彻底转型:儒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创新,高度儒家化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在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官僚集团和全社会牢固地扎下根来。在最高统治者亲力亲为的大力推动下,北魏社会文化的核心因子最终实现了高度汉化和完全的儒家化,北魏法律的儒家化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结语部分对北魏法制的发展进行规律性总结,指出“文化是决定北魏法制快速乃至跳跃式发展的根本”。在诸多影响北魏法制的文化因素中,生产生活方式和儒家化的社会伦理道德是最核心的因素。此外,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推动对北魏法制的演进也具有重要作用。

苏超光,陈静,陈国平,陆小平,王举兵[4](2019)在《2018年广西农业发展成就回眸》文中提出成绩怎么来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左右;粮食总产稳定;蔬菜、水果、桑蚕、茶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效益双双增长;畜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2018年,我区农业生产形势是2013年以来最好的一年。"经过综合分析,自治区相关部门这么肯定。这一年,我区农业生产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亮点纷呈,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李绍炀[5](2020)在《七星农场农产品营销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近些年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具有各种不同要求的个性化需求逐渐显现。饮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作为饮食生活的基本材料的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更是首当其冲。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多种问题,包括,农产品品种单一,生产体系不健全,产地直接进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并且,缺乏对农产品从生产直至销售的整个流程的管控;缺乏对于已有的品牌的管理和维护。这造成了农产品的生产无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有目标的来进行销售,导致在在生产上投入的精力无法形成价值最大化。本文以七星农场做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七星农场进行实地调研,对农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以及农场的业务情况进行考察了解,根据目前七星农场农产品的营销推广现状,指出了目前七星农场农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了七星农场农产品营销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分析包括人口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政治法律环境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分析、自然生态环境分析;微观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环境,种植户、养殖户和供应商管理,中间商,消费者,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之后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以便于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据此为七星农场农产品品牌观念的建立及品牌传播,农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的定位制定了适合农场发展的定位策略,为农场规划了农产品营销组合策略,并为其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保障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因为消费者在面对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反而在购买行为中表现得无所适从,所以,企业如何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而引导需求,将是品牌传播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因素。(2)随着互联网的普遍推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迅速的了解想得到的信息,使消费者行为变得难以琢磨。有鉴于此,“个性化定制”将会是未来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有利补充,而“个性化定制”是建立在沟通及时,快速反应的基础上的,“互联网”是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3)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势必追求能带来更高舒适感的购物体验,并且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方便,此种情况下,现今的农产品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深入的研究消费者需求,并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打动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更佳的购物体验,才能使产品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韩长赋[6](2017)在《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12月19日)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部署,总结2016年工作,安排2017年工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下面,我讲4点意见。一、关于2016年工作2016年,面对复杂形势和多重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落实新发展

孙洁[7](2017)在《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基础的根基,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也将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体现了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阿拉善地区也像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现行的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制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种推广模式是以行政地区划分,生产计划和任务靠政府逐级下达宣传执行,推广的是适合家庭作坊的小型生产机械和大部分农业技术工作依靠人力和牲畜力来进行生产和加工的落后技术。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一方面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农业产品产量与质量的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改革、发展和完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要体现在推广群体、推广方式、推广形式和推广效果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针对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对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对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现状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了左旗地区盟、旗、镇、三级分阶推广模式的利弊和存在的问题。以国内外典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为借鉴和参考,重点分析阿拉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的条件与机遇,从根本上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需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引出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基础和方向结合阿拉善地区特有的优势,总结了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四大模式之处:依靠地域旅游产业带动推广、依靠公益名人效应影响推广、依靠地方物产宣传推广、还有当前最火热的新农人自媒体组织推广,同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和维护方法,最后以当事者的高度视角提出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运行的合理对策和建议。

赖刚[8](2016)在《宁波对口帮扶贵州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东西对口帮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家组织动员东部较发达省市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经济技术援助,以促使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扶贫政策。在中央、各省市和贵州自身的持续努力下,贵州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使全省的基础设施得以大幅改善、优势产业陆续崛起、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从宁波对口帮扶贵州20年的实践出发,运用文献分析、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以可持续生计框架(SLA)模型为研究基础,以受援助地区贫困农民为中心,以政府政策、执行机构、外部脆弱性背景等为外部影响因素,以贫困农户自身素质和能力等内部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援助政策与贫困农户相互作用并改善生计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宁波帮扶贵州作法、成效和经验教训、以及双方政府行为、政策层面、工作机制建构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系统总结,梳理了宁波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经验和规律,评估政策成效,探索适合贵州当地的快速脱贫、同步小康的发展模式,并结合结对帮扶的典型案例,整理出对口帮扶工作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探讨对口帮扶的特殊成功经验,提高新时期对口帮扶工作成效,为全国结对帮扶提供宁波特色的鲜活案例。同时,针对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政策工具、工作机制以及法规建设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推动东西对口帮扶地区发展和进一步的可持续合作产生一定的实践价值,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助推贵州与全国一起早日同步小康。本文围绕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模型,分析发现宁波在对口帮扶贵州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提供资金、帮助销售产品,更多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归结到改善受援助地区的贫困农户的生计改善方面,特别是通过改善生计基础的五边形,提升农户的生计发展能力。本文通过对转化自然资本提升生计能力的望谟杨梅案例、改善物质资本的西江千户苗寨案例、改善社会资本的千人助学案例、综合改善生计资本的晴隆生态畜牧业案例四个典型案例的解剖,从现状、做法、成效和启示方面来微观解读宁波结对帮扶贵州经验。基于上面列举的四个案例,通过宁波对口帮扶贵州的案例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对口帮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宁波在对口帮扶贵州的实践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对口帮扶措施的优化建议。

陈冬仿[9](2014)在《两汉农民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代社会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农民人口是社会的主体,农民生活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重点探讨两汉农民居住场所、生产活动、人际交往、政治及精神文化等生活状况,力求勾勒出那个时代农民生活动态和立体的画卷。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两汉乡村聚落形式和建筑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经过人为规划的聚落和自然分布的聚落都较为普遍。一般来说,考虑到修缮成本和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等因素,自然分布的聚落为其主要形式。两汉乡村社会中存在的“新兴聚落”和“自然聚落”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其外在形式不等同于“散村”。聚落内部布局是农民长期因地制宜抉择的结果,其形态不可能都是整齐划一的;对于大部分农民的住宅而言,每户拥有独立的庭院,其形制为“一堂二内”,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两汉农民居住场所是一个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相结合的有机体,其内在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农民姓氏普及和宗族的发展,聚落内部血缘性联系日益增强,由若干族姓农户杂居成为其主流趋势;从农民家庭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聚落内更多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共存的局面。生产活动是农民生活的基础。社会生产力在发展,农业技术在进步,生产工具在改进,两汉农民的生产活动逐渐形成以种植业为主导,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特点。汉代疆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农业各部门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地位自然会有所不同。两汉农业生产具有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以个体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构成农业生产的普遍形式;男耕女织成为家庭内部生产分工的自然模式;根据不同农作物种植的最佳时间来安排农业生产,从而使其更趋科学化和合理化,并对后世的农业生产及耕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时期的农民人际交往,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伦理道德,又深受当时统治思想及儒家新伦理观的影响。在人际关系的互动模式中,以血缘亲情为纽带构成的家庭、家族联系与互动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儒家纲常礼教的影响下,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及夫妻关系为主的农民家庭成员间的联系与互动,从西汉中期以前的基于自然情感下相对平等的关系逐渐趋于不平等的从属关系。随着农民宗族血缘意识的增强,宗族成员间的生活互助更为经常和普遍,并通过族内祭祀活动密切其联系与交往。受相对闭塞生活环境和安土重迁特性的影响,以近距离婚姻为主所形成的姻亲关系,邻里、朋友及师生等关系也是两汉农民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家族一起构成农民人际关系中的“熟人社会”。此外,通过社日和市场等公共性、开放性的节日活动和场所,农民不断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满足不同层面的交往需求。随着现实政治演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两汉农民生活的政治环境处在动态变化中:一方面,乡里社会权力介体豪族化,由西汉中期以前国家所主导选任的乡里胥吏逐渐为乡里的强宗大姓担任和把持;另一方面,以什伍制为代表的国家制度的作用机理和实践效果也不断发生变化,连坐机能相对弱化。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考虑,汉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农民一定的优遇。以儒术取士的选官制度使农民具有参政的权利和可能;出于受教化的需要他们有一定的受教育机会;享有民爵的权益和一定的法律地位。西汉中期以后,以财势为右的社会现实使农民所具有的种种权益和机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相悖离的局面,这是封建皇权制度下的必然产物。在“忠孝一体”政治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农民由对父家长权威的敬畏与服从延伸到对皇权的崇拜与依附;各种民间组织及活动所使用的称号和组织形式体现出农民对代表皇权意志的乡里制的认同;通过祠祀及谣谚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政治倾向和对国家的认知。受其自身局限所致,农民的政治观念是代表皇权意志的国家统治理念长期浸润的结果。两汉农民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鬼神信仰成为两汉农民重要的精神寄托,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祭祀活动和禁忌习俗,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功利性及生活化。出于祈求福佑、禳除灾疫等目的,两汉农民尤其注重祭祀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社神和对家庭生活影响较大的灶神。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敬重,祈求护佑子孙,两汉农民主要以墓祭的方式来祭祀祖先,逐渐形成具体的时间和相应程式。为了免受鬼魅的侵害,形成服事以娱鬼魅、驱傩等驱鬼辟邪的方法。基于不死成仙的幻想,两汉农民也有“长生不死”的强烈愿望,积极奉行养生术,建构身后的幽冥世界。出于趋利避害的目的,形成时日岁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禁忌。具有农民自身特色的歌舞及小型杂艺等精神娱乐活动,是其积极乐观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由于投入时间和娱乐内容上的限制,农民很难成为娱乐活动的经常参加者和享受者;因地域和习性等不同,农民的娱乐方式和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异。两汉农民的“生活世界”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轨迹。源于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丰富性和传承性,农民的不同生活形态是对由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安土重迁特性的一种最好诠释。通过对两汉农民生活“小世界”的窥探,不仅可以引领我们去感知那份厚重的乡土人情,促使我们对今天生活在农村中的农民及其生活作出一定的反思和思考,同时也可更深入了解人们生活方面的渊源关系及中国农耕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张莉娜,聂迎利[10](2012)在《提升奶源质量 保障饮奶安全——记2012年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培训班暨学生奶奶源示范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文中认为为了总结学生奶奶源基地的创建经验,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对第六批学生奶奶源基地创建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于2012年6月15~17日期间,在河南郑州召开了"2012年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培训班暨学生奶奶源示范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学生奶奶源示范基地、申请第六批基地创

二、畜牧业发展再上层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畜牧业发展再上层楼(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大县的兴牧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因地制宜 走出乡村振兴的“梨树路径”
变粪为宝 循环农业之路越走越宽
“退户入区” 为肉牛产业发展赋能

(2)致羔羊脑膜炎型大肠杆菌NMGCF-19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1 大肠杆菌概述
        1.1.1 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
        1.1.2 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
        1.2 致脑膜炎型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1.3 羊大肠杆菌病
        1.3.1 羊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1.3.2 羊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诊断
        1.3.3 羊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1.3.4 羊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措施
    2 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2.1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2.2 第一代测序技术
        2.3 第二代测序技术
        2.4 第三代测序技术
        2.5 基因组学的应用
        2.5.1 功能基因的注释
        2.5.2 病原菌毒力基因的分析与致病机制的探究
        2.5.3 病原菌耐药基因的分析与药物靶位的探究
        2.5.4 生物功能图谱的绘制
        2.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羔羊体内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相关试剂的配置
    2.2 方法
        2.2.1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2.2 细菌的形态学鉴定
        2.2.3 细菌的生化鉴定
        2.2.4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鉴定
        2.2.5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2.2.6 分离菌的保存
    2.3 结果
        2.3.1 流行病学调查
        2.3.2 病理剖检变化
        2.3.3 细菌的分离纯化与形态学观察
        2.3.4 细菌的生化特性鉴定
        2.3.5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2.3.6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NMGCF-19 菌株致病性的确定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实验动物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1.5 相关溶液的配制
    3.2 方法
        3.2.1 NMGCF-19 菌株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NMGCF-19 菌株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3.2.3 病理组织学观察
        3.2.4 病料总RNA 的提取与c DNA 的合成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6 免疫印迹法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NMGCF-19 菌株生长曲线
        3.3.2 NMGCF-19 菌株LD_(50)的测定
        3.3.3 小鼠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3.3.4 NMGCF-19 菌株感染破坏小鼠的血脑屏障
        3.3.5 NMGCF-19 菌株感染刺激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NMGCF-19 菌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软件与数据库
    4.2 方法
        4.2.1 NMGCF-19 菌株全基因组的提取
        4.2.2 序列的测定
        4.2.3 信息分析流程
        4.2.4 基因组功能注释
        4.2.5 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4.2.6 基因组圈图的绘制
    4.3 结果
        4.3.1 基因组质量的检测
        4.3.2 数据统计
        4.3.3 基因组组装
        4.3.4 基因组组分分析
        4.3.5 基因组圈图
        4.3.6 基因组功能注释
        4.3.7 专有数据库分析
        4.3.8 NMGCF-19 菌株蛋白亚细胞定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北魏法制演进的文化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文对“文化”的界定
    第一节 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主要观点
        一、何谓“文化”
        二、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概念
    第二节 本文的具体考量
        一、法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怎样通过文化的视角看待北魏法制的进步
第二章 北魏法制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前北魏时期(376年以前)法制的演进
        一、前北魏时期拓跋鲜卑的发展概况
        二、拓跋鲜卑的习惯法
        三、代国时期(315-376年)的法制
    第二节 北魏前期(386年-476年)法制的演进
        一、道武帝时期(386-409年)的法制
        二、明元帝时期(409-423年)的法制
        三、太武帝时期(423-452年)的法制
        四、文成帝时期(452-465年)的法制
        五、献文帝时期(465-476年)的法制
    第三节 孝文帝朝以后(476年-534年)法制的演进
        一、孝文帝时期(476-499年)的法制
        二、宣武帝时期(499-515年)的法制
        三、孝明帝及其以后(515-534年)的北魏法制
第三章 北魏法制的生产生活方式因素
    第一节 前北魏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形态
        二、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下法制的简陋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狩猎业和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掠夺经济不可或缺
        三、农耕经济逐渐占主体地位
        四、关于北魏修长城
        五、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法制的巨大影响
    第三节 孝文帝朝以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孝文帝等帝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二、俸禄制的确立
        三、均田制的确立
        四、农耕经济更加巩固
        五、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对法制的根本性影响
第四章 北魏法制的政治文化因素
    第一节 前北魏时期的政治文化
        一、拓跋鲜卑独立意识的勃兴
        二、代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官制及政治文化
        一、道武帝时期的官制
        二、明元帝时期的官制
        三、太武帝时期的官制
        四、文成帝、献文帝时期的官制
        五、北魏前期官制和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六、北魏前期政治文化对法制的影响
    第三节 孝文帝对北魏官制和政治文化的改造
        一、孝文帝进行官制改革的背景
        二、太和十五年(491年)的官制改革
        三、太和十七年(493年)的官制改革(前《职员令》)
        四、太和十九年(495年)的官制改革
        五、太和二十三年(499年)的官制改革(后《职员令》)
        六、孝文帝进行官制改革和引进士族门阀制的原因
        七、孝文帝改造下的政治文化对法制的影响
    第四节 宣武孝明两朝的政治文化
        一、宣武帝时期政治的腐败及其政治文化
        二、孝明帝时期吏治及政治文化的严重腐朽
        三、宣武孝明两朝政治文化对法制的影响
第五章 影响北魏法制的社会文化因子
    第一节 前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因子
        一、拓跋鲜卑民族原始而质朴的社会文化
        二、宗教信仰:萨满教
        三、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因子对法制的影响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社会文化因子
        一、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与儒学教育的发展
        二、儒家伦理道德观逐渐向社会浸润
        三、佛教的兴盛及与道教的斗争
        四、北魏前期社会文化因子对法制的影响
    第三节 孝文帝朝以后的北魏社会文化因子
        一、相当程度的儒家化社会伦理出现
        二、新型学校的创立与儒学教育的广泛推行
        三、佛教愈加兴盛
        四、统治集团与社会上层文化核心因子的完全汉化
        五、社会文化因子对法制的决定性影响
        六、北魏法制儒家化的标志性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2018年广西农业发展成就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成绩怎么来的?
产业扶贫创新机制成典型
开放合作拓新道
量价双增果飘香
强农关键在人才

(5)七星农场农产品营销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2章 案例正文
    2.1 七星农场简介
    2.2 七星农场农产品营销推广现状
    2.3 七星农场农产品营销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七星农场农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3.2 七星农场农产品微观环境分析
    3.3 七星农场农产品SWOT分析
第4章 方案设计
    4.1 七星农场农产品产品定位策略
    4.2 七星农场农产品的营销组合策略
    4.3 七星农场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及问题
    2.1 阿拉善概况
    2.2 阿拉善农业生产条件
        2.2.1 自然资源条件
        2.2.2 土地资源条件
        2.2.3 农业机械条件
        2.2.4 农田灌溉条件
    2.3 阿拉善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2.3.1 阿拉善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概况
        2.3.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4 阿拉善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4.1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推广过程的问题
        2.4.2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内部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借鉴
    3.1 国内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1.1 官产学合作模式
        3.1.2 项目带动型推广模式
        3.1.3 科技示范工程及示范园地模式
        3.1.4 公司+农户模式
        3.1.5 农业合作社模式
    3.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3.2.1 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3.2.2 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3.2.3 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低
        3.2.4 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模式单调
    3.3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3.1 美国三位一体合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3.2 德国综合咨询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3.3 加拿大的经济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3.4 日本农业公务员与农协并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3.5 澳大利亚的分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3.6 以色列的咨询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3.7 泰国的培训与访问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3.8 新西兰的咨询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4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阿拉善的借鉴
        3.4.1 政府兴办农业推广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模式
        3.4.2 科研、推广、教育三者结合是农业推广的主要形式
第四章 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的条件分析
    4.1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的条件
        4.1.1 国家立法提倡
        4.1.2 农业发展必经阶段
        4.1.3 阿拉善地区搭建推广平台
    4.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1 新模式的必要性
        4.2.2 新模式的可行性
第五章 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及运行对策
    5.1 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基础
        5.1.1 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1.2 阿拉善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5.2 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发展方向
        5.2.1 推广模式现代化
        5.2.2 推广队伍多元化
        5.2.3 推广行为社会化
        5.2.4 推广方式多样化
    5.3 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形式
        5.3.1 以地域旅游产业带动推广模式
        5.3.2 以公益名人效应影响推广模式
        5.3.3 以地方物产集中宣传推广模式
        5.3.4 以自媒体组织形式推广模式
    5.4 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运行对策
        5.4.1 政府继续加大旅游业的基础投入,从而带动技术推广
        5.4.2 发挥名人公益效益带动农业技术推广
        5.4.3 对于地方物产的保护要尽快完善,形成地方农产品特产市场
        5.4.4 要与时俱进,把目前信息科技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动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宁波对口帮扶贵州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简要评论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对口帮扶分析框架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对口帮扶概念界定
        2.1.2 绩效评价
    2.2 对口帮扶相关理论
        2.2.1 扶贫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3 对口帮扶对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分析框架
第3章 宁波对口帮扶贵州现状分析
    3.1 宁波对口帮扶贵州的历程
        3.1.1 对口帮扶的背景
        3.1.2 第一轮对口帮扶贵州
        3.1.3 第二轮对口帮扶黔西南州
    3.2 宁波对口帮扶贵州的主要做法
        3.2.1 宁波对口帮扶贵州的总体情况分析
        3.2.2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宁波对口帮扶措施
        3.2.3 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构建
第4章 宁波对口帮扶贵州典型案例分析
    4.1 转化自然资本提升生计能力的望谟杨梅案例
        4.1.1 背景与概况
        4.1.2 主要做法
        4.1.3 成效
        4.1.4 经验与启示
    4.2 改善物质资本的西江千户苗寨案例
        4.2.1 背景与概况
        4.2.2 主要做法
        4.2.3 成效
        4.2.4 经验及启示
    4.3 改善社会资本的千人助学案例
        4.3.1 挖掘民间爱心资源,扩大社会资本
        4.3.2 引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4.3.3 整合社会资本,形成帮扶合力
        4.3.4 启示
    4.4 综合改善生计资本的晴隆生态畜牧业案例
        4.4.1 基本概况
        4.4.2 主要做法
        4.4.3 主要成效
        4.4.4 主要经验及启示
第5章 对口帮扶的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5.1 对口帮扶的存在问题分析
        5.1.1 当前对口帮扶面临的艰巨任务
        5.1.2 对口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2 改进对口帮扶措施的主要建议
        5.2.1 强化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力度
        5.2.2 帮扶要注重对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改善
        5.2.3 发挥专项规划作用提高项目成效
        5.2.4 加强监督提升项目资金效益
        5.2.5 拓宽帮扶领域提升合作层次
        5.2.6 探索帮扶工作的法制化途径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宁波市对口帮扶(支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附录 2: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结对关系表

(9)两汉农民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述评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两汉农民的居住形态
    第一节 农民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一 自然环境与农民居住地的选址
        二 自然环境与农民居住的形态
    第二节 农民居住地的外部形态
        一 农民居住地的外在形式
        二 农民居住地的具体形态
    第三节 农民居住地的内在结构
        一 姓氏普及与乡村聚落的内在结构变化
        二 “家”、“族”变化与聚落的内在结构变化
第二章 两汉农民的生产活动
    第一节 两汉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一 种植业
        二 农民的林业活动
        三 农民的畜牧活动
        四 农民的渔猎采集活动
        五 农民的副业活动
    第二节 两汉农民生产生活特征
        一 个体农民家庭生产单元的形成
        二 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模式
        三 农业生产时间的合理性安排
第三章 两汉农民的人际交往
    第一节 农民交往中的主要人际关系及互动模式
        一 以家族血缘为主构成的人际交往
        二 姻亲之间的人际交往
        三 邻里及其他社会人际交往关系
    第二节 两汉农民的公共交往方式
        一 从社日看农民的人际交往
        二 以“市”为视角看农民的人际交往
第四章 两汉农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节 农民生活的政治环境
        一 乡里秩序建构特质的动态演变
        二 从什伍制看国家制度机理的演变
    第二节 两汉农民的政治活动
        一 从选官制度看农民的政治参与
        二 农民受教育的状况
        三 农民爵位与其身份等级地位关系
        四 对农民法律地位的认识
    第三节 两汉农民的政治观念
        一 农民的皇权观念
        二 农民的国家认同及其空间归属
第五章 两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节 农民精神生活中的主要信仰活动
        一 祭祀活动
        二 对“长生不死”的追求
        三 禁忌与农民的生产生活
    第二节 农民的精神娱乐活动
        一 具有农民自身特色的舞乐娱乐活动
        二 农民对休闲娱乐的追求
        三 对农民精神娱乐活动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提升奶源质量 保障饮奶安全——记2012年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培训班暨学生奶奶源示范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提纲范文)

授牌赠书荣誉鼓励
培训交流各有所长
星牛星愿点亮聚会

四、畜牧业发展再上层楼(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大县的兴牧之路[N]. 王伟. 吉林日报, 2022
  • [2]致羔羊脑膜炎型大肠杆菌NMGCF-19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D]. 王玮玉. 吉林大学, 2021
  • [3]北魏法制演进的文化因素[D]. 齐盛.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4]2018年广西农业发展成就回眸[J]. 苏超光,陈静,陈国平,陆小平,王举兵. 南国博览, 2019(06)
  • [5]七星农场农产品营销的案例研究[D]. 李绍炀. 吉林大学, 2020(08)
  • [6]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韩长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2017(01)
  • [7]阿拉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D]. 孙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4)
  • [8]宁波对口帮扶贵州案例研究[D]. 赖刚. 贵州大学, 2016(03)
  • [9]两汉农民生活研究[D]. 陈冬仿. 郑州大学, 2014(12)
  • [10]提升奶源质量 保障饮奶安全——记2012年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培训班暨学生奶奶源示范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J]. 张莉娜,聂迎利. 中国乳业, 2012(06)

标签:;  ;  ;  ;  ;  

畜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