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夹层手术的麻醉和体外循环管理

升主动脉夹层手术的麻醉和体外循环管理

一、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麻醉与体外循环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东平[1](2021)在《体外循环带瓣管道及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配合》文中提出目的选取1例主动脉夹层手术病例,探讨手术基本配合技巧,以提高手术室器械护士的配合质量。方法选取1例Stanford A 3型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下行Bentall手术+主动脉弓部替换+远端象鼻术,进行手术配合。评估手术配合技巧。结果对于心脏手术,需由训练有素的专科护士长期配合,以提高手术配合的精准性和流畅度,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提升医师和患者满意度。结论快速准确的手术准备和精确的手术配合是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的关键。

孟令达[2](2021)在《主动脉弓部手术术后早期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急症,主动脉瘤尤其是累及弓部的动脉瘤同样具有高风险性,对于这类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手术。此类手术需在低温停循环下进行,术后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系统并发症经常发生,谵妄(delirium)作为神经并发症中的一种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谵妄的发生会导致ICU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术后死亡率增加,因此,要尽早筛选高危患者、尽早诊断谵妄并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干预措施,从而预防谵妄发生,缩短谵妄持续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目的:分析主动脉手术及低温停循环下术后早期谵妄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探究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危险因素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早期谵妄严重程度的影响,为临床工作中预防谵妄的发生、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行主动脉弓部手术并应用低温停循环的患者,探究术后早期谵妄可能的危险因素,探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早期谵妄的影响因素和ICDSC最高分是否相关。收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项临床资料;应用ICU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和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CDSC)评估患者术后早期是否出现谵妄,评估谵妄严重程度。结果:在入组的101例患者中,有29例出现谵妄,谵妄发生率为28.7%。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早期谵妄组和非谵妄组在术前给予抗凝,术前肌酐、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复温时间、左侧脑氧最高值、右侧脑氧最低值、右侧脑氧最高值、右侧脑氧增加、右侧脑氧降低、术后应用透析,术后ICU总时间、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术后CKMB峰值、术后肌钙蛋白峰值,疾病转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抗凝、右侧脑氧较基础值增加量、右侧脑氧较基础值降低量有统计学意义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早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和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显示,尚不能说明术前抗凝和术后ICDSC最高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术前肌酐、术后透析、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复温时间、左侧脑氧最高值、右侧脑氧最高值、右侧脑氧较基础值增加量、右侧脑氧较基础值降低量、ICU时间、呼吸机时间、CK-MB峰值、肌钙蛋白峰值与ICDSC最高分存在正相关,右侧脑氧最低值与ICDSC最高分存在负相关。结论:术前抗凝、右侧脑氧饱和度波动幅度(升高或降低)是术后早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外循环期间进行脑氧饱和度监测至关重要,相比于左侧脑氧饱和度,右侧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对于预测术后谵妄可能更有意义。

李涛[3](2020)在《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发及其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升主动脉扩张病为代表的血管疾病危害日益加重,目前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主动脉疾病开放手术之外的重要选择。升主动脉扩张病包括升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和(或)升主动脉瘤,是目前致死率很高的一类血管病症,扩张的血管一旦发生破裂,急骤致死。以夹层为例,其发生率在每10万人3.5~6.0人/年,而升主动脉夹层(占比约2/3)在发病后的第一个24h致死率每小时上升1–2%,一周的死亡率在50%左右。而主动脉瘤瘤腔破裂可致猝死,全主动脉均可发生病理性扩张,而主动脉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升主动脉,约占45%。升主动脉扩张累及主动脉根部的病变导致瓣环扩大、瓣叶分离、撕裂瓣叶,引起重度主动脉瓣返流,造成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传统观念,选用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需要深低温、停循环,创伤大,高龄或有合并症患者难以耐受。近年来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不断发展,正成为除开放手术之外的重要腔内微创治疗选择,而近段的升主动脉扩张病仍是腔内微创治疗的重点与难点。主动脉瓣腔内微创换瓣术在高风险者的广泛采用为升主动脉根部病变提供了关键动力。能否将主动脉瓣腔内微创换瓣术与升主动脉夹层微创治疗术联合起来,研制新型一体化移植物,探索能规避大手术创伤打击又能实施有效腔内隔绝的方法,已成为急需的临床重大课题。在前期基础上,根据人类升主动脉根部的特点,我们提出了新一代带瓣膜双开窗一体化直筒型的腔内移植物,该构型设计,更适应人长和弯的升主动脉形态,增加了锚定区,可有效推动升主动脉根部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发展。研究目的:(1)根据新型移植物腔内设计理念,研发满足实际要求的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及其适配输送系统。(2)通过该系统体外与体内实验,来探究该系统的早期可行性及安全性。(3)探究该新型移植物在人上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方法:(1)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制:三维重建家猪升主动脉根部结构,获取其形态学参数;混合采用“Z”型支架环与激光雕刻支架为主体架构,支架外覆涤纶膜,进行体外预开窗;移植物近端缝制牛心包三叶瓣;并研制适配的输送系统,探索该移植物的压缩、双向定位、释放、回撤等方法。(2)体外实验研究:通过猪心-主动脉体外实验,经心尖通路进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完成双向定位、多步释放、瓣膜夹子与后释放等操作步骤,研究该系统的释放流程与方法,探索该新型腔内移植物系统各项最适参数;(3)动物模型体内实验:选择7只成年健康家猪作为实验动物,完成新型移植物的释放,验证体外实验获得的各项参数,术后进行CTA检查、经食道超声检查、大体标本以及病理学检查,评估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安全性。(4)人心体外实验:在人心标本进行体外实验,经心尖通路进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完成双向定位、多步释放、瓣膜夹子与后释放等操作步骤,评价该系统的释放流程与方法,评估该移植物重建人升主动脉根部的初步可行性。(5)3D打印疾病模型体外实验:构建3D打印主动脉夹层模型进行体外实验,经心尖导入释放移植物进行干预,完成释放后,评价该移植物隔绝升主动脉近端破口与修复升主动脉累及根部病变的效能。结果:1.分析49只正常家猪CTA影像学结果,获得了实验动物的基线数据,排除一只先天性巨大升主动脉的猪影响。2.完成了新型移植物的制作及其适配输送系统的研制。3.通过体外实验3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模拟了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的体外释放。猪心标本体外模拟释放成功率100%,当定位高度选用1cm、开窗直径不小于1.25cm时,冠脉流量不会减少。猪心标本术后解剖显示,新型移植物双冠开窗对位基本准确。4.对7只健康动物进行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可行性与早期安全性评价,在6只动物体内成功释放腔内移植物,术中DSA显示双侧冠脉对位良好,血流畅通,人工主动脉瓣功能良好,手术成功6只,并且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体外实验所得到的最适参数(定位高度1cm,开窗直径不小于1.25cm)。6只成功释放动物,5只存活。1只因感染在2周后死亡。随访主动脉CTA检查示移植物均在位良好;左、右冠脉等其他分支动脉血流通畅,随访TEE显示,人工瓣膜开关功能正常,未见瓣膜明显狭窄或返流。5.在10例人心标本模拟了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的体外释放使的释放。技术成功次数为(8/10),探索了人心标本上该新型移植物的可行性。6.在3D打印夹层模型进行体外实验,技术成功次数为(9/10),发现该移植物可实现升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近端破口的隔绝,具备修复升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效能。结论:从上述方面多个角度证明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重建升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瓣的早期可行性,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该移植物构型、输送、对位及释放方法,动物实验效果早期安全性较好,动物随访存活。该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实验研究可为治疗升主动脉根部病变提供一种潜在的腔内治疗策略。

赵贞贞[4](2020)在《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与神经系统并发症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心血管外科手术具有风险较高术后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其中最严重的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其具有较为广泛的累及范围、较为复杂的操作等特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顾名思义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大多数是突然的压力突然升高,致使主动脉中层发生撕裂,原有的主动腔为真、假两腔,血液在撕裂隙中流动并通过一个或数个破口相连接。主动脉夹层有别于主动脉壁的自发破裂以及内膜撕裂。真腔、假腔之间可有一个或者数个破口相通。根据主动脉夹层累及的部位,目前主要有Standford、Debakey分型、Kinklin分型和Crawford分型。Standford分型:分为A、B两型: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无论远端范围如何;B型: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的降主动脉。Debakey分型:Ⅰ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大部或全部。少数累及髂动脉。Ⅱ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Ⅲ型:原发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本文以Standford分型为主。大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是:突发地难以忍受的疼痛,性质为:撕裂样或刀割样、部位多在前胸、后背或腹部。疼痛多沿动脉走形方向传导。因为病情进展迅速、发病突然,所以威胁患者生命的多是治疗不及时。目的研究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主动脉弓部夹层患者共50例,对患者均实施相同的麻醉方式即静脉复合吸入麻醉,依据影像学资料及术前食道超声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升主动脉置换或Wheat’s术或David术或Bentall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然后对5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基本情况、术后各系统预后情况、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因素与术后死亡及各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术后死亡及各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术后不同严重程度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例患者死亡率、二次手术率、肺部感染、纵膈感染、败血症、心律失常、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重要脏器并发症及死亡(Major Orga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MOMM)、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0%(7/50)、6.0%(3/50)、16.0%(8/50)、14.0%(7/50)、10.0%(5/50)、48.0%(24/50)、16.0%(8/50)、28.0%(14/50)、44.0%(22/5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感觉/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2.0%(21/50)、14.0%(7/50)、36.0%(18/50)。男性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显着长于女性(p<0.05),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女性(p<0.05)。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年龄显着大于未发生患者(p<0.05)。发生心律失常、MOM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显着长于未发生患者(p<0.05)。术后死亡、发生MOMM、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术中rSO2min≤80%显着相关(p<0.05),发生AKI、MOMM、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止血期间rSO2mean≤85%显着相关(p<0.05),死亡、发生AKI、MOMM、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止血rSO2min≤80%显着相关(p<0.05),发生MOMM、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止血rSO2min≤70%显着相关(p<0.05)。暂时神经系统并发症(Transient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TND)、无神经系统并发症(Non-Neurological Dysfunction,NND)、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Permanent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PND)患者的术中、脑灌期间、体外循环期间rSO2min均逐渐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PND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脑灌rSO2mean、术中rSO2min≤80%、止血rSO2min≤70%、术中rSO2mean≤55%、止血rSO2mean≤79%(p<0.05)。结论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昏迷的危险因素为rSO2基础值,术后MOMM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rSO2min≤80%、止血rSO2min≤70%、止血rSO2mean≤79%,术后P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术中rSO2min,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rSO2min≤80%,而rSO2变化受到年龄、术前SIRS、Hb、术中MAP的影响,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林坤[5](2020)在《主动脉窦成形技术在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采用主动脉窦成形技术在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中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胸腹部CTA提示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伴随一定程度累及主动脉根部病变,伴有或者不伴有主动脉瓣返流。本组病例共6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5.2±11.28(范围2678岁),平均体重72.3±11.7 kg(范围42102 kg)。有高血压病史43例,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或微量返流16例(25.81%),轻度返流32例(51.61%),轻-中度返流12例(19.35%),中-重度返流患者2例(3.22%),夹层累及肾动脉使得肾功能受损患者27例(43.55%),肺部感染者14例(22.58%)。术前均严格控制血压、心率,术中加强对治疗患者的主动脉瓣探查,采用主动脉窦成形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同时对患者的治疗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手术前后的基本状况,如主动脉瓣膜返流水平、并发症状况、主动脉阻断持续时间、体外循环总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恢复至清醒状态所需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患者住院期间或者出院后13个月内随访期间,通过复查胸腹部CTA、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主动脉窦部重建情况及主动脉瓣返流情况,记录患者术后住院及出院后状况,包括治愈、死亡等相关综合性指标,从上述结果中分析采用主动脉窦成形术取得的临床效果,并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均采用主动脉窦成形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术中未出现死亡病例,未出现二次开胸止血病例。其中体外循环总时间平均165±27.4min(范围110272 min),主动脉阻断平均耗时112.3±18.7 min(范围82167min),深低温停循环平均耗时5.2±1.9min(范围410 min),顺利结束手术后恢复至清醒平均耗时498.9±77.6min(范围255695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平均耗时25.8±17.6h(范围1387h),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密切治疗平均耗时68.4±26.3h(范围43147h),接受手术后的住院平均耗时16.2±4.1d(范围624d),手术前主动脉窦部直径34.73±4.238mm(范围2843mm),住院期间及术后复查主动脉窦部直径28.62±5.16mm(范围2238mm)。本组录入病例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患者18例(29.03%),因肾功能异常而接受连续肾替代治疗患者12例(19.35%),出现较严重的肺部感染患者8例(12.90%),脑梗塞患者2例(3.22%),偏瘫/截瘫患者1例(1.61%)。术后主动脉瓣返流情况,无或微量返流41例(66.12%),轻度返流17例(27.42%),轻中度返流4例(6.45%),无中重度返流患者。根据术后转归评估结果得出,治愈出院55例(88.71%),术后住院中死亡4例(6.45%),自动出院3例(4.84%)。患者住院期间或者出院后13个月内随访期间,门诊复查完善心脏超声心动图及胸腹部CTA检查提示病情稳定,主动脉瓣返流情况比例较术前诊治效果稳定,主动脉窦部重建良好,病情稳定,诊治疗效确切。结论:1、采用主动脉窦成形技术进行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实现对主动脉窦部的加固,该手术方式更为简单有效,止血更容易,不仅简化了手术过程,还缩短了手术时间,诊治疗效比较确切。2、本组病例研究采用主动脉窦成形技术,保留了自身主动脉瓣瓣膜,相对于经典的Bentall手术,避免了左右冠脉口移植、术中止血和术后抗凝并发症等,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对于患者预后及术后远期生存率有重要意义。3、本组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分析,由于患者数量限制,纳入研究中心的病例较少,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诊治疗效有待进一步大样本中心研究观察。

孙君隽,胡玲,杨侃[6](2020)在《改良血流灌注干预方案对行体外循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临床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良血流灌注干预方案对行体外循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临床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行体外循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顺行性选择脑灌注(aSCP)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远端灌注干预,比较两组围术期临床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停循环时间、辅助时间及用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清醒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后48 h胸腔引流量、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过性意识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血流灌注干预方案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有效提高病人体外循环管理效果,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有助于降低一过性意识障碍的发生风险。

程刚毅[7](2018)在《主动脉瘤直径测量准确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各项辅助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瘤直径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课题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筛查收取2016年6月到2017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治疗的升主动脉瘤患者20例(鉴于术中易于用灭菌的游标卡尺直接测量主动脉瘤最大径,所以排除主动脉弓部瘤及降主动脉瘤)。分别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A,B,C3组为实验组,D组为对照组(金标准)。A组为:行经胸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出主动脉瘤瘤体膨出处最大直径数值;B组为: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于瘤体最大处测出主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数值;C组为:术前进行主动脉造影术,术中精确测量出主动脉瘤瘤体最大径;D组为:患者于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术,术中充分暴露瘤体,于瘤体膨出最大处用灭菌的游标卡尺测量出主动脉瘤的最长直径。鉴于血压对主动脉瘤直径有明显影像,规定每次测量时,患者血压使用药物调整,维持在110-120/70-80mmHg,。然后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将A组,B组,C组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数据分别与D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统计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B、C、D四组主动脉瘤瘤体最长直径,使用LSD-t检验对A、B、C、D各组进行两两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分析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入选本次课题研究的患者均行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主动脉造影(DSA)检查和于升主动脉置换术术中使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主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其中,各项辅助检查及术中所见:20例患者中显示真性主动脉瘤患者10例,4例假性动脉瘤;4例主动脉瘤伴升主动脉夹层,4例患者可见明显破裂口。可见对于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各项辅助检查的诊断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经胸彩色多普勒检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发现主动脉瘤壁内血肿均为9例,而主动脉置换术术中发现主动脉壁内血肿为6例,心包缺损者1例,瘤体侵犯主动脉瓣者1例,冠状动脉窦扩张2例。各辅助检查对主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的测量数据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测得的主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DU-max]为:64.860± 10.839,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测得的主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CTAmax)为:64.614±10.184mm.,数字减影主动脉影(DSA)测得的主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DSA-max)为:64.242±10.831mm,升主动脉置换术术中测得瘤体最大直径(心脏收缩期测量):OPERATION-MAX:64.225± 10.425mm。结论:经胸彩色多普勒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可作为主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依据并进行瘤体直径的测量,但经胸彩色多普勒的测量精确度误差偏大。

李纪萍,苏学媛,刘莉,陶娅[8](2017)在《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护理配合》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深低温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主动脉夹层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护理操作配合。结果本组6例病人均手术成功,其中5例心脏自动复跳,1例出现心室颤动,电除颤2次,转为窦怍心律,术后循环平稳顺利返回ICU病房。结论加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配合,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冯丹,邱兆君,赵琳,龙凌丽[9](2015)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配合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配合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配合,加强术前对病人的心理支持,术前环境、物品及器械的充分准备,术中与手术医生、麻醉医师配合默契。[结果]病人手术均成功完成,术毕送重症监护病房(ICU)进一步治疗。[结论]加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配合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张雷,刘学刚,唐震,王祖义,李小军,施超,刘戈[10](2015)在《75例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案以及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13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5例各类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3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半弓置换手术6例;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体外循环下人工血管置换8例、腔内隔绝术18例;22例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升主动脉直径>5 cm),行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升主动脉包裹+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17例马凡综合征患者行Bentall手术;1例升主动脉瘤合并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导管后型)、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在完成Bentall手术后行升主动脉至双侧股动脉搭桥手术。结果75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65280 min,平均(166.5±7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138 min,平均(78.5±33.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4106 min,平均(53.1±18.7)min。1例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患者因术后出血、多器官衰竭死亡。2例Bentall手术者因术后出血较多予二次手术止血。术后肺部感染3例、肾功能衰竭2例、短暂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顽固性电解质紊乱1例,予积极对症治疗,均痊愈。行腔内隔绝术患者术后未见血管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65例获随访,随访6110个月,平均(50.2±10.8)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因脑梗塞死亡,其余患者恢复满意,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着提高。结论胸主动脉瘤种类较多,在进行胸主动脉瘤的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二、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麻醉与体外循环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麻醉与体外循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循环带瓣管道及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临床常用检查
4 临床分型
5 手术适应证
6 术前准备
7 手术步骤
8 术后处理
9 注意事项

(2)主动脉弓部手术术后早期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相关统计指标的收集
        2.2.2 手术方法及术式选择
        2.2.3 麻醉方法
        2.2.4 体外循环方法
        2.2.5 术前处理
        2.2.6 术后处理
        2.2.7 谵妄诊断工具
        2.2.8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谵妄的发生率
    3.2 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患者术后早期谵妄的单因素分析
    3.3 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患者术后早期谵妄的多因素分析
        3.3.1 B组Logistic回归分析
        3.3.2 C组Logistic回归分析
        3.3.3 ROC曲线结果
    3.4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早期谵妄影响因素对ICDSC最高分的影响
        3.4.1 术前给予抗凝与ICDSC最高分
        3.4.2 术后透析与ICDSC最高分
        3.4.3 危险因素与ICDSC最高分
4 讨论
    4.1 关于体外循环和脑保护
    4.2 关于肾功能不全和围术期肾损伤
    4.3 关于主动脉夹层术前抗凝治疗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谵妄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CAM-ICU评估量表
附录2 ICDSC评估量表

(3)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发及其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猪心-主动脉影像学测量及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的制作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猪心-主动脉体外模型构建及干预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初步安全性评估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四部分 人心标本体外模拟及干预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升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与神经系统并发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主要设备及药物
        1.2.2 麻醉及监测方法
        1.2.3 手术方法
        1.2.4 NIRS监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5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2 50例患者的术中基本情况分析
    2.3 50例患者的术后各系统预后情况分析
    2.4 不同因素与术后死亡及各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2.4.1 性别与术后死亡及各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2.4.2 年龄与术后死亡及各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2.4.3 手术时间与术后死亡及各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2.5 术后死亡及各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2.6 50例患者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2.7 术后不同严重程度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2.7.1 术后不同严重程度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
        2.7.2 术后PN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 NIRS监测仪在脑保护中的作用
    3.2 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
    3.3 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和术后死亡及各系统预后的关系
    3.4 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关系
    3.5 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3.5.1 解决累及重要分支的隔绝问题
        3.5.2 减少I型内漏
        3.5.3 定位方法
        3.5.4 手术治疗体会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监护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主动脉窦成形技术在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术前辅助检查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麻醉与监护
        2.2.3 手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术前及手术情况
    3.2 术后情况
        3.2.1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3.2.2 术后手术效果及术后转归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AD的根部治疗方法
    4.2 主动脉窦成形技术优势
    4.3 手术预后情况讨论
    4.4 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改良血流灌注干预方案对行体外循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临床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术中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术后30d病死率比较
3 讨 论

(7)主动脉瘤直径测量准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实验病人来源
        2.1.2 实验病例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方法
        2.2.2 升主动脉瘤诊断方法
        2.2.3 围手术期处理
        2.2.4 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实施方法
        2.2.5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实施方法
        2.2.6 数字减影主动脉影(DSA)检查具体检查方法
        2.2.7 术中测定主动脉瘤直径具体方法
        2.2.8 入选本次课题的20例患者术前基本情况
        2.2.9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2.2.10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2.2.11 数字减影主动脉造影(DSA)检测结果
        2.2.12 术中测定主动脉瘤直径数据
第三章 结果
    3.1 统计学分析
    3.2 20例入选本次课题研究患者围术期情况
    3.3 术后患者各阶段随访信息
第四章 讨论
    4.1 A组与D组数据对比分析
        4.1.1 A组与D组数据进行分析
        4.1.2 具体统计学处理方法
        4.1.3 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胸主动脉瘤临床应用的分析
    4.2 B组与D组数据对比分析
        4.2.1 B组与D组数据进行分析
        4.2.2 具体统计学处理方法
        4.2.3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胸主动脉瘤临床应用分析
    4.3 C组与D组数据对比分析
        4.3.1 C组与D组数据进行分析
        4.3.2 具体统计学处理方法
        4.3.3 数字减影主动脉造影(DSA)在胸主动脉瘤临床应用分析
第五章 总结
    5.1 主动脉瘤的流行病学与预后
    5.2 主动脉瘤的最新辅助检查
    5.3 胸主动脉瘤的病因分析
        5.3.1 退行性病变
        5.3.2 动脉粥样硬化
        5.3.3 家族遗传病因
        5.3.4 炎症性病变
    5.4 主动脉瘤的治疗
        5.4.1 非手术治疗
        5.4.2 手术治疗
        5.4.3 升主动脉瘤手术并发症
    5.5 升主动脉瘤预后
    5.6 夹层动脉瘤
        5.6.1 夹层动脉瘤的分型
        5.6.2 夹层动脉瘤的影响学诊断
    5.7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护理
    2.1 术前
    2.2 术中配合要点
        2.2.1 麻醉前配合
        2.2.2 放置手术体位
        2.2.3 洗手护士器械配合
        2.2.4 体温护理
        2.2.5 成分血液输注的护理
        2.2.6 巡回护士加强巡视
3 讨论

(9)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配合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手术方式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访视
        2.1.2 环境及手术物品的准备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的配合
        2.2.2 器械护理配合
        2.2.3 具体配合
3 结果
4讨论

四、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麻醉与体外循环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循环带瓣管道及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配合[J]. 杨东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4)
  • [2]主动脉弓部手术术后早期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D]. 孟令达.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发及其可行性研究[D]. 李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与神经系统并发症关系研究[D]. 赵贞贞.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5]主动脉窦成形技术在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的临床分析[D]. 林坤. 南昌大学, 2020(08)
  • [6]改良血流灌注干预方案对行体外循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临床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J]. 孙君隽,胡玲,杨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4)
  • [7]主动脉瘤直径测量准确性研究[D]. 程刚毅. 厦门大学, 2018(07)
  • [8]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护理配合[J]. 李纪萍,苏学媛,刘莉,陶娅.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7(12)
  • [9]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配合护理[J]. 冯丹,邱兆君,赵琳,龙凌丽. 全科护理, 2015(16)
  • [10]75例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临床分析[J]. 张雷,刘学刚,唐震,王祖义,李小军,施超,刘戈.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02)

标签:;  ;  ;  ;  ;  

升主动脉夹层手术的麻醉和体外循环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