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与赤字无关的问题

一些与赤字无关的问题

一、与逆差无关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认为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张晓峰[2](2021)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公交串车预测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道路交通资源配置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城市地面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在城市地面公交运营过程中,公交串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所具有的向后传播性和持续影响性极大地限制了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的上限。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交通方式服务质量的高低逐渐成为人们出行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提高对公交串车问题的认识,采取合理的方式有效缓解该问题,能够显着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和公交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对公交出行方式的满意度,从而增强公交出行方式的吸引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本文拟以北京市地面公交运营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公交运营系统历史数据为基准,从串车形成的典型过程出发,深入挖掘北京市公交串车问题的形成原因;并设计公交串车预测模型对其发生的位置和时间进行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合理构建公交串车控制策略以均衡地调控公交行车过程,从而为公交串车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套从形成原因挖掘到控制策略构建的系统化解决方案。首先,基于北京市公交运营数据,对公交轨迹和乘客刷卡信息进行纠偏、坐标转换和地图匹配等数据清洗操作,给出公交串车数据判断方法。然后,对形成公交串车的三大根本原因、六种基本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时空轨迹图分析串车三大根本原因在北京公交系统中的具体表现。其次,基于公交串车成因,分析影响公交车头时距的基础特征,结合北京公交串车数据将特征具象化,并从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和集成学习角度等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XGBoost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公交串车预测模型,对不同线路、不同站点、不同车辆的公交串车位置进行预测。三种模型均能很好的预测公交车辆的车头时距,其中XGBoost模型精度最高,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精度最低。最后,基于以上预测结果,针对站点内客流不均衡和时刻表发车频率等因素对公交串车的影响,结合逆差函数中最小车队规模思想,建立以公交系统总出行时间最少为优化目标,以乘客分配、公交车队规模、公交滞站时长等为约束条件的公交串车模型,并利用公交串车预测模型寻找公交滞站控制点,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出公交串车滞站时间,并通过北京公交94路等公交线路验证上述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逆差函数的公交滞站策略模型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公交串车问题。

周晓雪[3](2020)在《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产业,也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关键在于促进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全面提升。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贸政策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日趋凸显。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在部分发达国家不断涌现,农业发展及其碳排放治理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显着改变。在此背景下,探讨农产品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对农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政策模拟。(1)为揭示我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总体变化特征,论文采用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将农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从时序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探究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整体改善速度呈下降趋势,具有阶段性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全国总体及区域的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广义的技术进步,部分地区农业碳排放绩效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的恶化。(2)为研究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总体影响,本文构建了贸易环境变化、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内生增长模型,发现农业碳排放绩效受到贸易环境变化、农户生产规模和减排技术三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过使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农业碳排放绩效在长期和短期都存在一定的均衡关系和动态影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利于维持农业碳排放绩效的长期均衡,短期内,农产品出口对农业碳排放绩效是负向抑制作用,农产品进口对农业碳排放绩效是正向促进作用。(3)为进一步探究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本文构建门槛模型对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存在基于环境规制、人力投入、基础设施投入的单门槛效应,各区域不同的环境规制、人力投入、基础设施投入水平是导致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产生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各区域的适度规制及投入有助于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发挥正向作用。(4)鉴于近年来中美贸易冲突问题日渐复杂,为探究贸易政策改变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本文利用动态GTAP-E模型进行模拟分析,采用降维技术探究了农产品贸易对各省(市、区)农业发展及其碳排放的影响,预期各区域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农业互征25%关税的情景下,2020—2030年中美两国累计GDP相比基准情景分别下降0.023%和0.001%,累计农业出口分别下降0.096%和0.331%,中美累计碳排放分别下降0.010%和0.024%,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压力较大,大西南、黄河中游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具有较高的提升潜力,长江中游、大西北、东北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比较稳定。农业碳排放绩效提升是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具有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且具有区域差异,中美贸易冲突会对各区域农业碳排放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价体系,制定绿色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各区域通过适度规制、差异化投入以及改进农业低碳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业碳排放绩效,实现农业绿色经济增长。

孙舒[4](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提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张弛[5](2020)在《基于干扰感知的地基阵列雷达抗干扰建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雷达需要高效准确地获知敌方施加的干扰类型,并采取针对特定干扰类型的抗干扰方法。干扰感知模块可利用不同干扰间的特征差异性区分干扰类型,达到识别敌方干扰信号类型的目的。针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干扰感知模块的训练与优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传统雷达系统不能准确侦察敌方干扰信号类型,无法基于特定干扰类型采取相对应抗干扰措施的问题,完成基于干扰感知的地基阵列雷达抗干扰建模与仿真。使其可通过训练完备的干扰感知模块实现对敌方干扰信号的识别,针对特定干扰信号类型采取相应抗干扰措施,较传统雷达抗干扰过程更加高效准确。本文首先完成多种类型有源干扰信号、目标回波信号的建模与仿真,并基于时域、熵理论和灰度共生矩阵等多种变换域提取相应特征;然后利用所提取的特征建立原始特征空间,基于原始特征空间生成训练矩阵,以训练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三种分类器,即得到干扰感知模块,实现对有源干扰信号的识别;接下来采用SVM-RFE、ReliefF和Q学习三种特征选择优化算法,基于原始特征空间产生最优特征子集,并生成训练矩阵,以训练最优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得到训练完备的最优干扰感知模块,通过比较可知,基于Q学习的SVM分类器干扰识别性能最优;最后将训练完备的最优干扰感知模块与地基阵列雷达抗干扰系统组合,产生有源干扰信号对该模块进行测试并完成后续抗干扰处理。本文的核心是干扰感知模块的设计与训练,主要过程包括干扰信号特征提取、分类器训练和特征选择优化。设计的基于Q学习算法的SVM分类器相较于其他分类器,干扰信号的识别率均有所提高且所需特征数目较少。干扰感知模块后续研究前景广阔,可通过提取区分度更好的特征、优化分类器训练算法和研究新的特征选择优化算法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干扰感知模块性能,使干扰感知模块有更大的工程价值。

刘吉哲[6](2020)在《基于人脸和声纹组合验证的身份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基于单模态的生物识别系统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但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单模态生物识别系统在应用中表现出许多弊端和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复杂环境下某些生物特征在采集过程中易受干扰,生物特征伪造技术的进步使得单模态识别系统存在安全隐患等影响了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推广。本文通过研究人脸识别算法、声纹识别算法以及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人脸和声纹组合验证的身份识别系统。在人脸识别算法研究方面,针对人脸图像在成像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因素干扰而影响图像质量的问题,采用中值滤波器去除图像中噪点等信息;根据人脸图像的不同区域对识别率贡献度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逆差矩加权的HOG改进算法,此算法通过对人脸图像分块,提取每块图像的逆差矩作为权值,并计算每个子块最佳的权值系数,有效提高了HOG特征的识别率;针对HOG的特征向量维度较高的问题,采用PCA算法实现特征降维。在声纹识别算法研究方面,针对语音信号在录取过程中的静音问题,采用双门限端点检测法消除无声段;针对MFCC系数只能描述静态特性的问题,增加MFCC有效的弥补了MFCC动态特性的不足;针对MFCC特征语音帧数不固定的问题,采用GMM-UBM和IVector实现MFCC特征的聚类和降维。针对单模态生物特征系统识别率和安全系数较低的问题,采用一种基于HOG特征和MFCC特征串联加权融合的特征提取方法。在系统设计方面,硬件部分选用i.MX6Q作为中央处理器,Le Eco体感摄像头和Raspberry Pi麦克风作为数据采集单元;软件部分设计了数据采集模块、预处理与特征融合模块、身份注册模块等相关程序。通过实验验证,人脸和声纹组合验证的身份识别系统在身份识别时,准确率要高于单生物特征。本文设计的身份识别系统既提高了识别率,在安全系数方面也高于单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参考价值。

陈德鹏[7](2020)在《视频中火焰的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火灾不管是人为纵火还是自然发生,它的破坏都是毁灭性的,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生态平衡,由此可见,对火焰检测识别研究必不可少。当下,大多数的火焰识别都借助各类传感器来完成,如:光敏传感器,燃烧气体传感器以及烟雾颗粒传感器等。但是,这些传感器都有着信息失真严重,实时性以及稳定性较差的缺点,因此本文提出了视频中火焰的检测与识别方法来解决上述传感器的不足。本文介绍了课题视频中火焰的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背景意义及目前在国内和国外研究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火焰视频的分割和基于颜色特征的关键帧提取、图像预处理、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多特征融合火焰识别。选用了基于颜色视觉内容的关键帧提取方法,对传输回来的视频进行视频分割和关键帧提取,获得目标图像。对提取的关键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采用双边滤波算法,保护高频细节的效果明显比高斯滤波要好;同时利用中值滤波算法,滤除孤立点噪声的同时,但是考虑到传统的中值滤波容易引起噪声点的扩散和去除不尽,因此在进行中值滤波前,对要处理的图像边缘先进行确定,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达到了抑制噪声效果。对预处理后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本文提取了图像的静态特征:反差、能量、圆形度;以及动态特征:尖角、面积变化、频闪特性。通过分析判断,这几种特征都能较好反映火焰的特性。将前述特征融合到支持向量机和模糊逻辑算法,分别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在识别速度以及识别准确率上都优于模糊逻辑法。

张平平[8](2020)在《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版权贸易是出版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两方面,本文重点研究我国图书版权输出问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事业稳步发展,图书版权输出事业从无到有,输出规模从小到大,输出种类从少到多。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步缩小,加快了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图书版权输出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逐渐遍布东亚、东南亚、欧美等地。图书版权输出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输出水平逐渐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图书版权输出也促进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现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输出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事业起步晚,整体水平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来研究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文章首先从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输出区域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图书版权输出的现状,剖析了图书版权输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选题内容、输出渠道、版权开发、人才培养、版权代理等五个方面总结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图书版权输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若干改进对策及建议。

侯雨[9](2020)在《基于图像处理的大豆杂草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高蛋白食品和饲料作物,它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病虫害、草害因素的影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逐年下降。化学除草因其省工省力、操作简便、除草效果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使用无人机喷洒除草剂时无针对性地大面积喷洒,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农田生态系统安全。为解决无人机图像采集过程中受噪声干扰、图像信息缺失严重,导致作物杂草识别准确程度低的问题,本文以大豆幼苗、禾本科杂草和阔叶型杂草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图像处理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豆杂草图像进行识别研究,以期提高作物杂草的识别准确率,为无人机精准喷药提供技术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图像去噪、增强和分割算法。针对无人机采集图像时颠簸抖动导致不清晰、设备传输产生噪声的问题,对比传统单一图像去噪算法,发现使用混合滤波去噪方法好于单一图像去噪方法,采用极值自适应中值滤波与小波滤波结合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对比分析直方图均衡增强和多尺度Retinex增强算法在大豆杂草图像上的增强效果,最终选择Retinex算法进行图像增强处理。为了更好提取叶片特征信息,使用Otsu算法选取二值化阈值对图像背景进行分割处理,并使用形态学图像处理方法对轻度交叠的叶片进行进一步分割。(2)研究了图像轮廓、形状、纹理特征提取方法。改进了Canny边缘检测算法,针对传统Canny算法需要设定滤波参数、高低阈值,在椒盐噪声环境下的检测结果不佳等问题。将自适应中值滤波与高斯滤波结合代替传统Canny算法使用的高斯滤波去噪、增加梯度计算模板和在Otsu算法中引入二分法查找高、低阈值等方式来改进Canny算法,较传统Canny算法、Sobel算子和Laplacian算子去除大量伪边缘点、检测效果更好。利用轮廓信息进一步提取叶片的形状特征,选定宽长比、圆形度、矩形度、不变矩作为描述叶片的形状特征参数。通过灰度共生矩阵提取叶片纹理特征,选定熵、逆差矩、能量、对比度和相关性作为描述叶片纹理的特征参数。(3)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豆杂草识别模型。首先,分别以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和形状、纹理混合特征作为输入参数,构建三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杂草识别模型,实验表明形状、纹理特征结合比单独使用任意一种特征进行识别,准确率更高。其次,以形状和纹理特征作为输入参数,对比传统识别模型和本文构建模型的识别效果,传统杂草作物识别模型的准确率为91.11%,本文模型识别准确率为96.67%,提高了5.56%。

王宇鹏[10](2020)在《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初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来发展增速期。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转向寻求区域贸易安排的解决方案。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快了对外商谈自贸区的步伐。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主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开始商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一些超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欧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在此背景下于2013年启动谈判,于2019年2月生效。欧日EPA是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之间、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区域贸易协定,自由化程度高,内容丰富。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四大经济体,欧日达成EPA对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社会福利和气候环境等都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同时将对其他自贸协定起到示范作用,决定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全球治理模式的调整。中国是欧日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欧日EPA的实施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贸易投资、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全球自贸区战略,当前面临着多边贸易体制深刻调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贸摩擦尚未完全平息等诸多风险挑战。欧日EPA将对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和开放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欧日EPA协定的效应作为研究主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欧日EPA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二是欧日EPA对中国在宏观经济、对外贸易、吸引投资、劳工环保、规则治理等方面的影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一是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传统和新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欧日自贸区的贸易投资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引力模型、GTAP模型和LMDI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二是运用历史与现实对照分析的方法,理清近二十年来欧日贸易投资的发展历程,来解释当下欧日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态势问题;三是将微观的产业研究与宏观的经济贸易研究统一起来,不但从经济总量、贸易和投资格局等角度探究贸易投资发展潜力,又从微观层面的具体产业和产品入手,探究竞争性和互补性问题;四是综合运用横向与纵向对比方法,既对欧日经贸合作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阐述,也对中国和欧日的贸易投资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如下:首先是引言和文献综述理论探索。接下来主要探讨了欧日签署EPA的背景和基础,对欧日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情况进行梳理,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互补性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欧日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GI指数对欧日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情况展开研究。其次分析了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非关税壁垒、投资自由化四方面介绍了协定的框架内容,从公司治理、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补贴和国企、贸易救济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欧日协定在规则上与以往自贸协定相比的主要特点。再次阐述欧日EPA的经济效应,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着手。理论分析方面,从贸易自由化视角和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了贸易效应,从投资转移效应和投资创造效应两方面探讨投资效应,同时阐述了竞争效应和轮轴-辐条效应。实证分析方面,基于引力模型,对欧日EPA的投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GTAP模型,研究了EPA协定对欧日GDP、贸易条件、要素回报、福利水平、各部门产出以及贸易流向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对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展开分析。一是社会效应,理论层面,从就业创造、保障劳工权利和公民社会参与劳工政策磋商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GTAP模型分析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二是环境效应,理论层面,从环境产品和服务便利化、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量、监管能力和实施多边环境协定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LMDI模型将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规则治理效应,主要分为补贴和国企、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政府采购等方面,分析对规则的引领作用。接下来是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在梳理中国与欧日的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基础上,对中国与欧日竞争性和互补性、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展开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是对中国的贸易、投资等经济影响以及国企补贴、可持续发展等规则治理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基于GTAP模型对中国的GDP、出口、要素回报、贸易条件、福利水平、环境等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一方面是欧日EPA的效应。第一,双方的经济效应均是正向而明显的,日本在GDP、贸易、福利等方面获益程度高于欧盟。欧盟收益最大的是纺织服装皮革业,受损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日本产出获益最大的是汽车业,产出降幅最大的是乳制品产业。其他经济体的经济效应均为负面,但降幅较小。第二,贸易促进效应明显,日本的进出口增幅均高于欧盟。其他经济体都遭受负面影响,但程度有限。日本的贸易条件改善,而欧盟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第三,双向投资的促进效应比较显着,欧日在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产生投资创造效应,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引起投资转移效应。区外经济体对区内也产生投资转移和创造。第四,社会和环境效应明显。社会效应方面,改善双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提升双方就业水平,实现对劳工权利的更好保护。环境效应方面,促进环境贸易便利化,对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加大了欧日对应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第五,对国际经贸规则和治理方式影响深远,加严了补贴和国有企业规则纪律,对未来自贸协定的公司治理内容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全球政府采购规则主导权,为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改革预做铺垫。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影响。第一,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GDP、福利水平、产出都是全球经济体中下降幅度较大的。但是负面效应总体可控。第二,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冲击,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明显,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但是,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与欧日的出口产品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有限。受损最大的是对欧电子设备出口和对日纺织服装皮革出口。第三,对中国吸引投资造成较大压力,可能使部分对华投资转移至欧日。第四,对中国劳工和环保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劳工和环境高标准对中国造成相当压力,挑战中国政策底线。另一方便有助于促使中国更加重视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第五,对中国的规则制定和治理模式兼具机遇和挑战。既企图削弱中国的竞争优势,又可倒逼我深化改革。为此,本文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以大型自贸伙伴为重点,推动尽快结束或实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RCEP谈判和中日韩自贸协定。二是抓住一大批中小型经济体,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三是显着提高自贸协定的自由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争取在新规则议题上有实质性突破。四是加强与自贸区相适应和配套的国内政策调整,实现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处理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平衡关系,以实际行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分析欧日EPA的经济影响,还创新性地使用了LMDI模型,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欧日自贸区的环境效应。此外,本文还阐述了协定对于全球规则制定和治理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补贴、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对于中国在学习借鉴全球领先的自贸区模式和规则、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有启示作用。

二、与逆差无关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逆差无关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小结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接触探索阶段
        (二)磨合调整阶段
        (三)稳定增长阶段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数据驱动的公交串车预测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交串车预测方法研究
        1.2.2 公交串车控制策略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组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公交数据预处理
    2.1 公交数据结构
    2.2 轨迹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2.2.1 重复数据和无关数据
        2.2.2 数据缺失
        2.2.3 轨迹数据纠偏操作
        2.2.4 公交车辆车头时距计算
        2.2.5 公交车辆时空图绘制
    2.3 公交刷卡数据处理
        2.3.1 公交刷卡数据预处理方法
        2.3.2 公交刷卡数据统计
    2.4 公交串车现象判断
    2.5 本章小结
3 公交串车成因分析
    3.1 公交串车常见形成过程
    3.2 北京市公交串车成因分析
        3.2.1 公交发车时刻表
        3.2.2 有无公交专用道
        3.2.3 司机主观操作
        3.2.4 交通信号灯
        3.2.5 站点时空分布特性
        3.2.6 突发事件
        3.2.7 北京公交串车成因分析总结
    3.3 本章小结
4 公交串车位置预测分析
    4.1 特征选择
    4.2 评价指标设计
    4.3 基于随机森林的公交串车预测模型
        4.3.1 集成学习思想
        4.3.2 随机森林原理
        4.3.3 模型设计
        4.3.4 结果分析
    4.4 基于XGBOOST模型的公交串车预测模型
        4.4.1 XGBoost模型原理
        4.4.2 模型设计
        4.4.3 结果分析
    4.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公交串车预测模型
        4.5.1 支持向量机模型原理
        4.5.2 模型设计
        4.5.3 结果分析
    4.6 模型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逆差函数的公交滞站策略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模型假设
        5.2.2 变量定义
        5.2.3 逆差函数
        5.2.4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5.3 求解算法设计
        5.3.1 公共滞站控制点选择
        5.3.2 公交滞站时间求解
    5.4 实例分析
        5.4.1 线路描述
        5.4.2 参数设置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测度
        2.1.1 农产品贸易开放
        2.1.2 农业碳排放
        2.1.3 农业碳排放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低碳农业理论
        2.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3 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与假说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测度与影响因素
        2.3.2 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
        2.3.3 文献述评
    2.4 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理
        2.4.1 贸易开放的劳动力效应
        2.4.2 贸易开放的基础设施效应
        2.4.3 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测度与时空异质性分析
    3.1 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测度
        3.1.1 农业碳排放的测算
        3.1.2 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测度
    3.2 中国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异质性分析
        3.2.1 中国四大板块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异质性分析
        3.2.2 中国八大经济区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异质性分析
    3.3 中国省(市、区)农业碳排放绩效时空异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总体时序分析
    4.1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4.2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分析
        4.2.1 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
        4.2.2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4.2.3 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发展历程
    4.3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3 协整分析
        4.3.4 脉冲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基准回归与稳健性检验
    5.2 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分析
        5.2.1 四大板块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分析
        5.2.2 八大经济区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分析
    5.3 门槛效应检验
        5.3.1 门槛模型构建
        5.3.2 门槛模型结果与分析
        5.3.3 四大板块门槛效应的结果比较
        5.3.4 八大经济区门槛效应的结果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分析
    6.1 农产品宏观经济贸易模型建模
        6.1.1 动态全球贸易能源-环境分析模型
        6.1.2 全球贸易的区域影响降维方法
        6.1.3 农产品出口贸易碳排放测算方法
        6.1.4 GTAP-E数据库集成
        6.1.5 政策情景设置
    6.2 国别尺度模型结果及分析
        6.2.1 各国及地区实际GDP的变动
        6.2.2 各国及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变动
        6.2.3 中国进出口去向变动
        6.2.4 各国及地区碳排放及农业碳排放的变动
        6.2.5 中美两国分行业产出变动对比
    6.3 中国省(市、区)级尺度模型结果及分析
        6.3.1 中国各省(市、区)经济总产出变化
        6.3.2 中国各省(市、区)出口贸易总额变动
        6.3.3 中国各省(市、区)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碳排放变动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价体系
        7.2.2 制定绿色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
        7.2.3 适度规制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7.2.4 差异化投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7.2.5 引进农业低碳生产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一、WTO制度发展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三、从案件结果看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四、从案件结果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DSU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中文学位论文
    二、英文参考文献
        (一)英文着作
        (二)英文论文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致谢

(5)基于干扰感知的地基阵列雷达抗干扰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征提取、分类识别及特征选择优化
        1.2.2 基于干扰感知的雷达抗干扰系统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安排
第二章 有源干扰信号建模与特征提取
    2.1 引言
    2.2 有源干扰信号建模与仿真
        2.2.1 有源压制式干扰
        2.2.2 有源欺骗式干扰
        2.2.3 复合类型干扰
    2.3 有源干扰信号特征提取
        2.3.1 时域特征参数
        2.3.2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参数
        2.3.3 基于熵理论的相关参数
    2.4 特征参数对比分析与原始特征空间介绍
        2.4.1 不同变换域特征参数对比分析
        2.4.2 原始特征空间与联合特征参数矩阵介绍
    2.5 小结
第三章 有源干扰信号识别
    3.1 引言
    3.2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设计
        3.2.1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基本原理
        3.2.2 基于SVM分类器的干扰感知模块
    3.3 BP神经网络分类器设计
        3.3.1 BP神经网络分类器基本原理
        3.3.2 基于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干扰感知模块
    3.4 随机森林分类器设计
        3.4.1 随机森林分类器基本原理
        3.4.2 基于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干扰感知模块
    3.5 三种分类器性能总结
    3.6 小结
第四章 干扰特征选择优化
    4.1 引言
    4.2 特征选择优化原理
        4.2.1 特征选择优化过程
        4.2.2 特征选择优化算法类型划分
    4.3 基于SVM-RFE算法的干扰特征选择优化
        4.3.1 SVM-RFE算法基本原理
        4.3.2 仿真与分析
    4.4 基于ReliefF算法的干扰特征选择优化
        4.4.1 ReliefF算法基本原理
        4.4.2 仿真与分析
    4.5 基于强化学习的干扰特征选择优化
        4.5.1 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4.5.2 仿真与分析
    4.6 三种特征选择优化算法比较
    4.7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干扰感知模块的地基阵列雷达抗干扰仿真
    5.1 需求分析
    5.2 系统介绍
        5.2.1 地基阵列雷达阵列结构
        5.2.2 部分信号处理模块
    5.3 干扰感知模块测试及干扰抑制过程仿真
        5.3.1 仿真参数与干扰场景设置
        5.3.2 基于雷达系统的干扰感知模块性能测试
        5.3.3 两种典型的干扰抑制过程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人脸和声纹组合验证的身份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脸识别研究现状
        1.2.2 声纹识别研究现状
    1.3 多模态身份认证技术概述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
    2.1 人脸识别技术
    2.2 图像的预处理
        2.2.1 人脸数据灰度化处理
        2.2.2 人脸图像的滤波处理
        2.2.3 人脸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
    2.3 HOG特征提取算法
    2.4 逆差矩加权的HOG特征提取算法
        2.4.1 图像分块
        2.4.2 逆差矩与权重系数的计算
        2.4.3 PCA主成分分析法
    2.5 实验与结果分析
        2.5.1 人脸数据库
        2.5.2 人脸图像分块实验
        2.5.3 改进HOG识别率验证
        2.5.4 PCA降维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声纹识别算法的研究
    3.1 声纹识别技术
    3.2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
        3.2.1 语音信号预加重
        3.2.2 分帧加窗
    3.3 语音信号的端点检测
        3.3.1 短时能量
        3.3.2 短时过零率
        3.3.3 双门限端点检测法
    3.4 基于MFCC算法的声纹特征提取
        3.4.1 MFCC参数的提取
        3.4.2 差分MFCC参数的提取
    3.5 GMM-UBM与 I-Vector
        3.5.1 GMM
        3.5.2 UBM
        3.5.3 I-Vector
    3.6 实验与结果分析
        3.6.1 语音数据库
        3.6.2 识别率测试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人脸和声纹多模态特征融合的研究
    4.1 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研究
    4.2 支持向量机分类
        4.2.1 支持向量机理论
        4.2.2 核函数
        4.2.3 SVM多分类方法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4.3.1 实验数据库
        4.3.2 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身份识别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硬件选型
        5.1.1 中央处理器i.MX6Q
        5.1.2 摄像头与麦克风的选取
    5.2 系统软件设计与调试
        5.2.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5.2.2 数据采集模块
        5.2.3 预处理与特征融合模块
        5.2.4 身份注册模块
    5.3 系统功能测试
        5.3.1 身份注册功能
        5.3.2 身份识别功能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数据库建立
        5.4.2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视频中火焰的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火焰视频分割及关键帧提取
    2.1 火焰视频数据分析
        2.1.1 火焰视频数据的特点
        2.1.2 火焰视频数据的层次结构
    2.2 火焰视频分割和关键帧提取
        2.2.1 火焰视频分割和关键帧提取的原理
        2.2.2 火焰视频的颜色特征提取
        2.2.3 帧间相似度计算
        2.2.4 火焰视频分割算法
        2.2.5 关键帧提取算法
    2.3 火焰视频分割及关键帧提取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焰图像预处理
    3.1 双边滤波
        3.1.1 双边滤波简述
        3.1.2 双边滤波应用
    3.2 中值滤波
        3.2.1 中值滤波简述
        3.2.2 中值滤波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焰的特征提取
    4.1 火焰的静态特征
        4.1.1 亮度特性
        4.1.2 纹理特征
        4.1.3 圆形度与矩形度
    4.2 动态特征
        4.2.1 火焰尖角
        4.2.2 火焰面积变化特征
        4.2.3 频闪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特征融合火焰识别
    5.1 支持向量机
        5.1.1 线性SVM
        5.1.2 非线性SVM
        5.1.3 不同核函数下的实验数据及分析
    5.2 模糊逻辑法
        5.2.1 模糊评判原理
        5.2.2 实验数据及分析
    5.3 支持向量机和模糊逻辑方法对于火焰识别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2 图书版权输出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图书版权输出相关概念
        2.1.1 版权
        2.1.2 版权代理
        2.1.3 图书版权贸易
        2.1.4 图书版权输出
        2.1.5 图书版权引进
    2.2 图书版权输出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关于图书版权输出研究综述
        2.2.2 国内关于图书版权输出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图书版权输出研究评述
3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历程、现状及趋势
    3.1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历程
    3.2 2008-2018 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现状分析
    3.3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4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中存在的问题
        4.1.1 图书版权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4.1.2 图书版权输出区域发展不平衡
        4.1.3 图书版权输出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
    4.2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问题的成因
        4.2.1 图书版权输出内容集中
        4.2.2 图书版权输出渠道单一
        4.2.3 图书附属版权开发不足
        4.2.4 图书版权贸易人才培养不足
        4.2.5 图书版权代理行业发展不成熟
5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对策
    5.1 政府层面
        5.1.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1.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版权保护
        5.1.3 保持东部地区发展,加大西部地区投入
    5.2 行业层面
        5.2.1 拓宽图书版权输出渠道
        5.2.2 加强图书版权贸易人才培养
        5.2.3 积极发展图书版权代理行业
    5.3 企业层面
        5.3.1 提高版权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5.3.2 丰富图书版权选题内容
        5.3.3 创新图书附属版权开发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图像处理的大豆杂草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杂草识别研究现状
        1.2.2 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3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图像获取与图像预处理
    2.1 引言
    2.2 大豆杂草实验数据集
    2.3 图像灰度化
    2.4 基于中值滤波与小波滤波图像去噪
        2.4.1 极值自适应中值滤波去噪
        2.4.2 小波阈值图像去噪
        2.4.3 混合滤波去噪
        2.4.4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2.5 图像增强
        2.5.1 直方图均衡增强
        2.5.2 多尺度Retinex图像增强
        2.5.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背景分割及优化处理
    3.1 引言
    3.2 图像二值化
        3.2.1 双峰法
        3.2.2 迭代法
        3.2.3 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
        3.2.4 二值化处理
    3.3 形态学图像处理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物和杂草特征参数提取
    4.1 引言
    4.2 边缘检测算法轮廓提取
        4.2.1 传统边缘检测算法研究
        4.2.2 改进Canny算法
        4.2.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3 杂草形状特征参数提取
        4.3.1 区域形状特征
        4.3.2 RST不变性形状特征
        4.3.3 不变矩特征计算
        4.3.4 形状特征提取结果及分析
    4.4 杂草纹理特征参数提取
        4.4.1 灰度共生矩阵
        4.4.2 纹理特征参数
        4.4.3 纹理特征提取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杂草识别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5.2.1 基于BP算法的多层感知器模型
        5.2.2 BP神经网络算法步骤
        5.2.3 BP神经网络参数介绍
    5.3 基于不同特征参数构建杂草识别模型
        5.3.1 网络模型结构设计
        5.3.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4 传统模型与本文模型识别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1.1.2 欧盟和日本的自贸区战略
        1.1.3 中国的自贸区战略
        1.1.4 选题和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3.2 创新点和存在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索
    2.1 文献综述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的文献综述
        2.1.2 欧日自贸区效应的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关理论
        2.2.1 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2 自贸区相关理论
        2.2.3 理论评述
第3章 欧日签署EPA的背景与基础
    3.1 货物贸易情况
        3.1.1 总体货物贸易情况
        3.1.2 双边贸易情况
        3.1.3 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3.2 服务贸易发展
    3.3 双向投资发展
    3.4 比较优势分析
    3.5 竞争优势分析
    3.6 产业内贸易分析
第4章 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1 主要内容
        4.1.1 货物贸易
        4.1.2 服务贸易
        4.1.3 非关税壁垒
        4.1.4 投资自由化
    4.2 主要特点
第5章 欧日EPA的经济效应
    5.1 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5.1.1 贸易效应
        5.1.2 投资效应
        5.1.3 竞争效应
        5.1.4 轮轴-辐条效应
    5.2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简述
        5.2.2 数据与方法
        5.2.3 结果分析
    5.3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5.3.1 关税削减程度
        5.3.2 模型和模拟方案
        5.3.3 结果分析
第6章 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
    6.1 社会效应
        6.1.1 理论分析
        6.1.2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6.2 环境效应
        6.2.1 理论分析
        6.2.2 基于LMDI模型的实证分析
    6.3 规则治理效应
        6.3.1 补贴和国有企业
        6.3.2 公司治理和市场导向
        6.3.3 可持续发展
        6.3.4 政府采购
        6.3.5 投资保护
第7章 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7.1 中国与欧日双边合作情况
        7.1.1 双边贸易
        7.1.2 双向投资
    7.2 中国与欧日贸易分析
        7.2.1 竞争性和互补性
        7.2.2 比较优势
        7.2.3 竞争优势
        7.2.4 产业内贸易
    7.3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7.3.1 理论分析
        7.3.2 实证分析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8.1.1 欧日EPA的综合效应
        8.1.2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重要意义
        8.2.2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与逆差无关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驱动的公交串车预测及控制策略研究[D]. 张晓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D]. 周晓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5]基于干扰感知的地基阵列雷达抗干扰建模与仿真[D]. 张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基于人脸和声纹组合验证的身份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吉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7]视频中火焰的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D]. 陈德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张平平. 北京印刷学院, 2020(10)
  • [9]基于图像处理的大豆杂草识别方法研究[D]. 侯雨.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10]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D]. 王宇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些与赤字无关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