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运动态度和运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我国大学生运动态度和运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一、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翔,张惠红[1](2021)在《体育态度与行为的代际传递现象及机制研究——基于观察学习理论视角》文中指出围绕家庭代际间信息传递的机制进行研究,为促进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形成和谐的系统循环,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助推全民健身大环境的创造。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数据分析软件R-4.0.5,检验代际间的信息传递对子代体育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基于观察学习理论对代际传递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子代在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趋向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子代的体育态度表现出文化代际传递现象;父代作为家庭体育的主导力量,显着影响子代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以观察学习理论为基础分析影响子代体育态度与行为的机制,可由认同触发个体认知的建立、反应结果的价值诱发行为动因、榜样示范的替代性强化作用以及动作再现的符号表征转变四方面解释。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张程程[3](2021)在《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影响着学生体育基本常识的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价值的认知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丰富着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还局限在各大环境因素、各类APP对体育认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三个维度探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云南农业大学三所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大一、大二的132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体育认知的三个维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程可选项目设置过少。31.4%的学生反映出所选课程并非意向课程,体育项目的缺少成为阻碍他们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之一。(2)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较为缺乏是造成学生体育基本常识较差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71.6%的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在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方面总体认知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扭伤后的处理办法、运动后保暖以及体育锻炼后洗澡几个方面。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中,目标态度和行为认知呈现基本肯定的态度,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以及情感体验呈现出不确定态度。在体育价值认知当中,认知较好,大都呈现出基本肯定状态。(3)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受个体差异性影响。表现在体育态度、体育价值、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认知较女生认知好,大二同学较大一认知好。(4)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意识薄弱。96.6%的学生都会参与体育锻炼,但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仅有13.2%。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待加强。通过对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来分析,低运动量参与人数最多,其中大约有一半人的运动量没有达标,且不同群体各有差异。(5)学生体育认知情况影响锻炼行为参与。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运动量以及参与度。(6)学业紧张成为制约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的首要因素。其次理论课的缺乏、课程项目的稀缺、场地器材的不足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认知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不容忽视。

杨宁[4](2021)在《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幼儿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伴随着幼儿肥胖率的不断飙升与幼儿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下降,使幼儿体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话题。幼儿体育行为作为幼儿体育研究的基础则变得尤为重要。幼儿体育行为的形成与养成是幼儿学习的一部分,通过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因素共同影响。在三种因素中家庭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最早,影响也最持久,家庭的资本状况作为家庭的基础环境是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充实家庭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内容。同时呼吁更多的家长重视幼儿体育行为的养成,引导更多的家长为幼儿提供优良的体育环境,使幼儿体质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为幼儿终身体育理念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本研究以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3-6岁的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家庭资本以及班杜拉社会学习的相关理论。首先对家庭资本现状进行了解,明确三种家庭资本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将家庭资本划分为高、低两个水平组进行幼儿体育行为的对比研究;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家庭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主要家庭资本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各家庭资本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幼儿体育行为的表现受家庭资本水平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家庭经济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其中,幼儿体育行为受家庭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较高。(2)家庭社会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中等。且家庭社会资本各要素对幼儿体育行为各维度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家庭文化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最高。其中,家庭中文化产品和文化氛围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最高,而父母的学历高低不是决定幼儿体育行为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得到的研究结论,主要提出以下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加强政府对幼儿体育的推动引导,提高幼儿体育宣传力度。第二,加大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联动,共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第三,提升全民体育锻炼意识,创设更加浓郁的幼儿体育环境。

蒋晓帆[5](2020)在《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采用毛荣建学者编制的《体育态度量表》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河南省开封市、新乡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等五个地区的71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了解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初中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一步探究新初中生体育态度与其体育行为活动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行为的整体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整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态度目标、行为认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得分最高;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及行为控制感等方面得分仅稍高于一般水平之上,这说明河南省初中生对体育有良好的评价,对体育持有肯定的态度,但是锻炼的自主控制较差,没有有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主观标准维度则还未达到一般水平说明初中生认为自己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并未受到明显的外界压力影响。(2)不同性别、不同年级间初中生体育态度存在着差异,其中不同性别初中生行为态度(t=2.959,p<0.01)、行为习惯(t=4.939,p<0.01)、行为意向(t=3.851,p<0.01)、情感体验(t=3.358,p,0<01)及行为控制感(t=2.837,p<0.01)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青少年目标态度(F=4.094,p<0.05)、行为认知(F=4.885,p<0.01)、行为控制感(F=5.196,p<0.01)、主观标准(F=3.576,p<0.05)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3)河南省初中生在体育参与行为上整体表现是比较积极的,但不同性别、年级在体育行为三维度(强度、时间、频率)的得分上存在差异,不同性别初中生在体育锻炼强度(t=3.737,p<0.01)、体育锻炼时间(t=6.803,p<0.01)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不同年级初中生在体育锻炼强度(F=9.396,p,<0.01)、体育锻炼时间(F=5.736,p<0.01)、体育锻炼频率(F=21.472,p<0.01)等三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4)河南省初中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主要以中等强度为主,选择大强度运动人数次之,选择小强度或只进行轻微运动的人数最少。男女生均是选择中等运动强度的人数最多,但男生选择人数最少的是只进行轻微运动,而女生选择人数最少的则是小强度运动;在不同年级中,三个年级均是以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强度为主,而人数最少的是九年级5.60%的选择只进行轻微运动,其他两年级则是进行小强度运动的人数最少。虽然初中生以进行11-30分钟的锻炼为主,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的时间是不同的,如男生锻炼时间在11-20分钟、21-30分钟、31-59分钟及60分钟四个时间段的人数差别不相上下,只有锻炼时间在10分钟以下的人数是最少的,仅占3.41%;而女生则是选择锻炼11-20分钟的人数最多,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最少,选择两极分化较严重。初中生进行体育锻炼频率整体上比较好的,有82.23%的人能够保持每周至少进行1-2次及以上的锻炼。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在体育锻炼频率上趋于同势,均是每周至少进行1-2次及以上的人为主要部分,锻炼频率在一月1次的人数最少。(5)通过对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活动量的计算可知,由于部分初中生锻炼时间在10分钟以内,不能够达到有效的锻炼效果,导致在计算体育活动量时小运动量的人数增多,而中运动量和大运动量的人数相对较少。(6)通过对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各维度与体育活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除主观标准与体育活动量存在负相关外,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及行为控制感等七个维度均与体育活动量存在显着性的正相关性;而各维度在不同等级活动量间的相关性,除主观标准在大、中、小运动量间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外,其余七个维度在不同活动量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

周德容[6](2020)在《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减轻人口压力,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应运而生。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独生子女仍然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群体。在生活中,他们没有兄弟姐妹,能得到精心地养育和过度的关爱,身体形态大幅度改善,但营养过剩,这也为体质健康埋下了安全隐患。家长一味重视文化学习,且孩子的闲暇活动以电子产品为主,缺乏体育活动,这就给健康带来许多危害。面对未来的压力,没有健康怎么行?目前,对于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文将以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梁溪区随机选取五所小学,以水平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进行了调查,并从父母角度深入研究,发现:(1)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知识的关注度不高,但获取体育活动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对体育活动知识内容的了解以体育运动类为主,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认知度很高,但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运用一般。(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目的以强身健体为主,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节目非常有兴趣的群体比例也只有47.4%和37.4%,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感受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对“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认同度最低,只有46.8%。(3)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不尽人意。每周体育活动计划制定情况远远好于寒暑假;体育活动项目主要以游泳、球类为主,男生以大球类项目为主,女生以小球类项目为主;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4次的人数最多,但是数量还是偏低,只有42.1%,男生情况略好于女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1分钟以上的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也不足半数;每次体育活动强度是中等的群体最高,为54.%,体育活动的强度情况良好;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是和家庭成员。(4)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认知和态度、认知和行为、态度和行为均呈现较高的相关度,但是部分男生存在体育态度欠缺,但体育活动行为突出的现象。(5)父母学历越高,其孩子所关注的体育知识类别越均衡,差异越小;父母学历越高,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运用(跑步前热身)程度越高;其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运用(锻炼后放松)程度越高;但是高学历父母由于对文化学习非常重视,反而造成了其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6)父母为工人的,其孩子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节目兴趣、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以及体育参与目的都是最低的;父母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别有2.7%和2.3%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情绪”,父母为工人的,有4.5%的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愉悦身心”,2.3%的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6.8%的孩子不认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曹胜东[7](2020)在《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家庭是每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其影响会伴随人的终身。家庭体育在青少年的体育观确立、体育行为发生与运动习惯养成方面起到了养成教育应有的作用。初中学段正是青少年三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家庭体育通过影响孩子的体育认知与体育意识,引导孩子的体育行为,从而对孩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然而,学术界与社会非常重视学校体育,而对家庭体育的重视程度则参差不齐。初中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较为直接,可以说,家庭体育是其成长的关键时期,直接关乎其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与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养成。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归类法,运用养成教育理论,以黄山市屯溪区的屯溪三中,屯溪五中的300名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透过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细胞,研究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为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与环境提出相应策略与建议,进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改变父母体育观念,同时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为学校体育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待体育是持支持的态度,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能够与孩子进行体育方面的互动,家长和孩子的运动频率大多是每周1-2次,运动时间大多是在91-120分钟,项目多以跑步或者球类运动为主。(2)大多数初中生的体育态度是积极的,对待体育态度较好且体育成绩不错,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是跑步和球类,运动时间大多都是91-120分钟,锻炼频次大多是一周1-2次,都是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为主,都习惯在学校和公园进行锻炼,并且初中生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和同学一起。(3)家长对待体育的态度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次是具有正相关性的,与体育成绩是没有相关性的;(4)家长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次和体育成绩具有正相关性的;(5)家长与孩子一起锻炼的强度与初中生的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体育态度是具有正相关性的,而与锻炼频次,体育成绩则是不具有相关性;家长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频次与初中生的锻炼频次是具有正相关性的。(6)家庭所拥有的体育器材与初中生的运动持续时间,体育态度,体育成绩是具有正相关性的,与锻炼强度,锻炼频次则是无相关性的。(7)家庭的体育消费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成绩具有正相关性,其他的则是无相关性;家庭的体育气氛与初中生的体育行为都呈正相关的关系。(8)对体育支持程度越高的家庭,孩子往往表现出来的体育行为也越好。初三学生与其家长的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趋于一致,对待体育是支持的态度,主要原因是为了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9)在初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和缺乏相应的体育场地是影响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主要原因。

蒋志敏[8](2020)在《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成年人认识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优势,但是仍有一部分的青少年对于这方面的认识相对不足。对于年龄段较小的学生来说,他们刚进入学校,对于家庭的依赖性较大,且部分家庭成员在体育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导致我国小学生体质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因此,针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家庭体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对南京市汤山小学5-6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家长的访谈,更加深入的了解该校学生和家长的真实情况,能够更加全面的探析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绝大多数的家庭成员和孩子都具有较好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够经常和孩子一同参与体育运动,与其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聚集在每周3-4次居多,时间在30-59分钟较多,其主要活动项目集中在球类、散步跑步和游泳项目居多。(2)小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高达86.14%,对于体育的态度较好,能够经常从事体育运动且体育成绩不错。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家门口,他们平均每周要锻炼3天至4天的时间,每次锻炼的时间聚集在30-59分钟的人群较多,对于项目的选择上,更偏重于跑步散步、球类和游泳运动。(3)家庭体育与小学生体育行为之间呈现正相关,主要包括家庭体育中体育运动的消费、家庭成员对于学生体育运动的支持程度、家庭成员的态度、家庭成员的运动频率及运动时间对小学生体育的态度、运动的频率、运动的时间和运动的成绩。表明家庭成员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越高,小学生的体育行为越好。通过对于现象的深度剖析,对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渠道进行宣传,例如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和微博的宣传,增强家庭成员和孩子对于体育运动的关注程度,从而更好的推进体育行为的产生;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节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既能增加家庭成员和孩子之间情,又能促进家庭体育观念和意识的形成;适当的开展翻转课堂,也可以在课下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孩子养成课后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2)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孩子的影响意义重大,应加强家庭成员对体育运动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意识,这样能够带动孩子进行相应的体育运动,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3)在这个注重素质教育的时代,加强孩子自身的体育意识也是促进家庭体育的重要因素,多方面的去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鼓励其尝试进行多样的体育锻炼,多方位多视角的去引领孩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于富城[9](2020)在《新媒体对山东省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作为时代的产物得以迅速发展,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大学生作为思想观念相对开放、接受程度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对新媒体的使用程度更加广泛。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本文从山东省五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了解体育信息的情况入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山东省大学生接触新媒体体育信息情况对体育行为各维度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进一步帮助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主要结论如下:1.山东省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中体育信息的接触情况及评价情况较为一般,其体育行为现状总体较为乐观,但体育锻炼情况较差,还需重视加强。2.通过新媒体接触的主要内容中选择体育内容的大学生,其体育行为各维度会明显优于选择其他内容的大学生。3.新媒体中,对新媒体体育信息的接触频率、喜好程度及可视(听)性评价均会对大学生隐形体育行为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态度、体育兴趣和体育动机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接触时间只对体育兴趣这一项维度产生正向影响关系。4.新媒体对于山东省大学生显性体育行为的影响中,接触新媒体体育信息的频率、时间、喜好程度和可视(听)性评价均会对其体育锻炼频率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接触时间、喜好程度只会对体育锻炼时间和体育消费水平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体育锻炼的强度受其接触频率和喜好程度的影响。5.山东省大学生对新媒体中体育暴力、低俗时间的看法会对其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态度产生显着影响;其中,表示“忧虑”或“不安全感”的大学生,其体育价值观和体育锻炼态度会明显比表示“刺激”或“有意思”看法的大学生更加积极健康;而其对于体育行为中的其它维度并无影响。

王莹[10](2020)在《叙事、宣讲信息影响上海市初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对比研究 ——以虹口曲阳第二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中,叙事传输的说服机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方各面,叙事传输产生的说服效果也已在健康促进领域得到了充分认可和大量应用。将叙事信息运用于中学生身体活动促进方面,通过叙事传播与体育相关的概念知识理论,使学生通过沉浸式的故事体验,转变他们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从而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切实改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目的:利用叙事的方法向初中生传输相关的体育知识信息,通过叙事传输的说服效果使学生转变自身消极的体育观、体育态度,树立积极科学的体育健康观念,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育行为的参与度,促进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同时通过实验探索性研究,叙事不仅可以运用在广告、艺术、营销等领域,也给现在的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生分别进行叙事干预和专家宣讲干预,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出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结果检验分析,了解叙事对于改变初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以及提高身体活动方面的作用。研究结论:1、上海市初中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体育的学习兴趣以及身体活动方面中,每个学生基本处在同一水平无明显差异,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所抱有的态度是不积极、不情愿、被动的,因此导致初中生的体育行为较少,仅有的体育行为也都来源于学校体育课。2、叙事信息对初中生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传输效果,在十次的叙事干预中,被试初中生基本上都能够较好的沉浸在叙述的体育故事中且叙事的效果也都呈现出前进的状态,说明初中生在该年龄阶段对故事的感兴趣程度较高,可以容易的通过故事接收体育信息,从而将自身消极的体育态度转化为积极的体育态度,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育行为。3、叙事和宣讲对初中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都能够起到一些的影响,但在锻炼态度,体育学习兴趣以及身活动三个表中显示出,叙事对于初中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影响效果优于专家宣讲,因此叙事对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效果。4、由锻炼态度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性可知,叙事改变了初中生体育态度的同时其体育学习兴趣也会发生改变,体育态度的改变必然会影响体育行为,从而促进初中生进行体育运动,增加自身的体育行为。

二、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态度与行为的代际传递现象及机制研究——基于观察学习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1.1 核心概念界定
        1.1.1 代际传递
        1.1.2 体育态度
        1.1.3 体育行为
    1.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2.1 文献回顾
        1.2.2 研究假设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样本的基本情况与人口学变量影响
    3.2 被试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与代际间信息传递的相关性检验
    3.3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4.2.1 由认同触发个体认知建立
        4.2.2 反应结果的价值诱发行为动因
        4.2.3 榜样示范的替代性强化作用
        4.2.4 动作再现的符号表征转变
5 结论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3)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1.1.2 为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1.1.3 是提升大学生体育认知的重要渠道
        1.1.4 是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课程教学理论
        2.1.2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2.1.3 计划行为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体育选项课
        2.2.2 体育认知
        2.2.3 体育锻炼行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内文献综述
        2.3.2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假设模型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3 访谈法
        3.4.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市三所高校样本情况统计
        4.1.1 体育选项课学生课程选择的意愿情况调查
        4.1.2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
    4.2 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现状分析
        4.2.1 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分析
        4.2.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
    4.3 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3.1 基本常识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3.2 体育价值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3.3 体育态度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4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4.4.1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特征差异性分析
        4.4.2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性分析
    4.5 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4.5.2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5.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创新点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纪要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家庭资本的研究
        1.4.2 幼儿体育的研究
        1.4.3 体育行为的研究
    1.5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家庭资本现状分析
        3.1.1 家庭经济资本现状分析
        3.1.2 家庭文化资本现状分析
        3.1.3 家庭社会资本现状分析
        3.1.4 三种形态家庭资本间的关系
    3.2 不同家庭资本水平幼儿体育行为现状的对比分析
        3.2.1 不同家庭资本水平幼儿体育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3.2.2 不同家庭资本水平幼儿隐性体育行为的对比分析
        3.2.3 不同家庭资本水平幼儿显性体育行为的对比分析
    3.3 家庭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3.1 幼儿隐性体育行为与显性体育行为间的相关性分析
        3.3.2 家庭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3.3 家庭经济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3.4 家庭文化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3.5 家庭社会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各家庭资本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2 幼儿体育行为的表现受家庭资本水平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家庭经济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5.1.2 家庭社会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中等
        5.1.3 家庭文化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较高
    5.2 建议
        5.2.1 加强政府对幼儿体育的推动引导,提高幼儿体育宣传力度
        5.2.2 加大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联动,共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5.2.3 提升全民体育锻炼意识,创设更加浓郁的幼儿体育环境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青少年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地位以及重要性
        1.1.2 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需要
        1.1.3 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关于不同人群体育态度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不同人群参与体育行为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特征分析
        3.1.1 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总体特征分析
        3.1.2 河南省不同性别初中生体育态度特征分析
        3.1.3 河南省不同年级初中生体育态度特征分析
    3.2 河南省初中生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3.2.1 河南省初中生体育行为总体特征分析
        3.2.2 河南省不同性别初中生体育行为总特征分析
        3.2.3 河南省不同年级初中生体育行为总特征分析
    3.3 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运动量间的相关性
        3.3.1 河南省初中生体育行为运动量
        3.3.2 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维度与体育行为运动量间的相关性
        3.3.3 不同活动量的体育态度维度对比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相关性研究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6.4 比较分析法
        1.6.5 现场观察法
        1.6.6 数理统计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独生子女
        2.1.2 体育行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文献计量分析
        2.2.2 学生体育认知
        2.2.3 学生体育态度
        2.2.4 学生体育行为
    2.3 国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独身子女的研究
        2.3.2 关于学生体育活动研究
    2.4 简要述评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分析
        3.1.1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认知
        3.1.1.1 体育知识获取途径
        3.1.1.2 体育知识的内容
        3.1.1.3 体育知识的运用
        3.1.1.4 小结
        3.1.2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态度
        3.1.2.1 体育活动的目的
        3.1.2.2 体育活动的兴趣
        3.1.2.3 体育活动的感受
        3.1.2.4 小结
        3.1.3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
        3.1.3.1 体育活动计划
        3.1.3.2 体育活动频次
        3.1.3.3 体育活动强度
        3.1.3.4 体育活动时间
        3.1.3.5 体育活动项目
        3.1.3.6 体育活动形式
        3.1.3.7 小结
    3.2 独生子女体育活动行为的变量关系分析
        3.2.1 体育活动认知与态度的关联分析
        3.2.2 体育活动认知与行为的关联分析
        3.2.3 体育活动态度与行为的关联分析
        3.2.4 小结
4 影响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的外在因素
    4.1 父母因素
        4.1.1 父母学历对独生子女体育活动认知的影响
        4.1.2 父母职业对独生子女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
    4.2 学校因素
        4.2.1 体育课
        4.2.2 班主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1.1.2 家庭体育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1.1.3 家庭体育对体育行为养成的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学术意义
        1.2.2.2 实际应用价值
    1.3 理论基础
        1.3.1 体育养成教育理论
        1.3.2 家庭系统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成教育
        2.1.2 家庭体育
        2.1.3 体育行为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养成教育的相关研究
        2.2.2 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
        2.2.3 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研究
        2.2.4 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2.5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影响的研究
        2.2.6 体育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2.1 问卷制作与发放
        3.2.2.1.1 问卷的制作
        3.2.2.1.2 问卷的发放
        3.2.2.2 信效度检验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归类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家庭体育基本状况调查分析
        4.1.1 父母对子女体育行为的态度
        4.1.2 父母直接参与体育行为
        4.1.2.1 初中生与父母一同参与的体育项目
        4.1.2.2 初中生与父母共同参与体育的频次
        4.1.2.3 初中生与父母共同参与体育行为的强度情况
        4.1.2.4 初中生与父母共同参与体育行为的时间情况
        4.1.2.5 初中生与父母共同参与体育行为的活动场地
        4.1.3 家庭体育开支情况
        4.1.4 家庭所拥有体育器材情况
        4.1.5 父母和子女与体育相关的互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4.1.5.1 父母对孩子进行体育话题讨论的情况
        4.1.5.2 父母对孩子进行体育指导的情况
        4.1.5.3 父母与孩子观看体育类节目的情况
    4.2. 初中生体育行为基本情况
        4.2.1 初中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
        4.2.2 初中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
        4.2.3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强度
        4.2.4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时间
        4.2.5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频率
        4.2.6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主要场所
        4.2.7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组织形式
        4.2.8 初中生体育成绩情况
        4.2.9 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特征分析
    4.3. 养成教育理论下家庭体育对于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1 家长体育态度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养成的相关性分析
        4.3.2 家长体育行为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养成的相关性分析
        4.3.2.1 家长体育锻炼时间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2.2 家长体育强度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3 家庭体育环境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养成的相关性分析
        4.3.3.1 家庭体育器材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3.2 家庭体育消费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3.3 父母和孩子进行体育类话题讨论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3.4 父母对孩子进行体育方面指导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3.5 父母与孩子观看体育赛事直播、体育新闻或阅读体育类的报刊杂志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2.3 家长锻炼频次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4 小结
    4.4 不同类型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4.4.1 不同类型的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4.4.2 初三阶段初中生家庭体育特征
        4.4.2.1 体育态度
        4.4.2.2 体育项目
        4.4.2.3 组织形式
        4.4.2.3 体育强度
        4.4.2.4 体育时间
        4.4.2.5 小结
    4.5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形成“教育合力”的研究
        4.5.1 影响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的阻力
        4.5.2 实现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的路径建议
        4.5.2.1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
        4.5.2.2 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体育行为养成教育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5.3.1 研究局限
        5.3.2 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家庭、家庭体育
        2.1.2 体育行为
    2.2 国内外家庭体育
        2.2.1 国外家庭体育
        2.2.2 国内家庭体育研究
    2.3 体育行为研究现状
        2.3.1 体育行为现状的研究
        2.3.2 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2.4 小学生运动身心特点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家庭体育基本情况
        4.1.1 家庭成员对学生体育运动的指导情况
        4.1.2 家长体育态度
        4.1.3 家庭成员和孩子一同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
        4.1.4 家庭成员和孩子参与体育活动时间
        4.1.5 家庭现有体育器材情况
        4.1.6 家庭成员与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
        4.1.7 家庭成员与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
    4.2 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基本情况
        4.2.1 小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
        4.2.2 小学生参与体育行为的频率
        4.2.3 小学生参与体育行为的时间
        4.2.4 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场地
        4.2.5 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
        4.2.6 小学生参与运动的经费
        4.2.7 小学生体育成绩
    4.3 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1 家庭体育消费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2 家庭成员体育态度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3 家庭成员对小学生体育指导的相关性分析
        4.3.4 家庭成员运动频率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5 家庭成员运动时间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6 家庭成员与孩子共同活动内容与小学生体育行为相关性分析
        4.3.7 家庭成员与孩子共同活动场所与小学生体育行为相关性分析
    4.4 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分析
        4.4.1 不同类型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
        4.4.2 同一类型家庭体育支持程度对不同小学生群体的影响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媒体对山东省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新媒体概念的界定
    2.2 “体育行为”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2.3 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4.1.1 山东省大学生对于不同新媒体使用情况的现状分析
        4.1.2 山东省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接触内容的现状分析
        4.1.3 山东省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接触体育信息频率及时间现状分析
        4.1.4 山东省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体育信息的动机分析
        4.1.5 山东省大学生对新媒体中体育信息的喜好程度及可视(听)性评价的现状分析
        4.1.6 山东省大学生对新媒体中体育暴力、低俗内容的看法现状分析
    4.2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山东省大学生隐性体育行为的现状分析
        4.2.1.1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现状分析
        4.2.1.2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分析
        4.2.1.3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兴趣现状分析
        4.2.1.4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动机现状分析
        4.2.2 山东省大学生显性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4.2.2.1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4.2.2.2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信息获取的现状分析
        4.2.2.3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4.2.2.4 山东省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分析
    4.3 新媒体对山东省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与分析
        4.3.1 新媒体对山东省大学生隐性体育行为的影响
        4.3.1.1 对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4.3.1.2 对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4.3.1.3 对体育兴趣的影响
        4.3.1.4 对体育运动参与动机的影响
        4.3.2 新媒体对山东省大学生显性体育行为的影响
        4.3.2.1 对体育锻炼频率的影响
        4.3.2.2 对每次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
        4.3.2.3 对体育锻炼强度的影响
        4.3.2.4 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4.3.3 山东省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的主要内容对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
        4.3.4 新媒体中体育暴力、低俗内容的看法对体育行为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

(10)叙事、宣讲信息影响上海市初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对比研究 ——以虹口曲阳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叙事的概念
    2.2 叙事传输
    2.3 叙事传输的影响因素
    2.4 叙事传输的测量
    2.5 叙事传输的相关概念
    2.6 体育态度
    2.7 体育行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叙事理论对广告营销影响的研究现状
    3.2 国外叙事理论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3.3 国内叙事理论对广告营销影响的研究现状
    3.4 国内叙事理论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实验法
        4.2.4 数理统计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干预前初中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5.1.1 干预前初中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描述性分析
    5.2 干预前初中生体育兴趣的结果分析
        5.2.1 干预前初中生体育兴趣的描述性分析
    5.3 干预前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结果分析
        5.3.1 干预前初中生身体活动的描述性分析
    5.4 叙事传输有效性的结果分析
        5.4.1 叙事传输有效性的描述性分析
    5.5 叙事信息影响初中生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5.5.1 叙事信息影响初中生锻炼态度的描述性分析
    5.6 叙事信息影响初中生体育兴趣的结果分析
        5.6.1 叙事信息影响初中生体育兴趣的描述性分析
    5.7 锻炼态度与体育学习兴趣间的结果分析
        5.7.1 锻炼态度与体育学习兴趣间的相关性分析
    5.8 叙事信息影响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结果分析
        5.8.1 叙事信息影响初中生身体活动的描述性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上海市初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现状
        6.1.2 叙事信息对初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传输效果
        6.1.3 叙事和宣讲对初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
        6.1.4 锻炼态度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性对初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
    6.2 建议
        6.2.1 对体育教学方面的建议
        6.2.2 对社会传播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致谢

四、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态度与行为的代际传递现象及机制研究——基于观察学习理论视角[J]. 黄翔,张惠红.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06)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程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杨宁.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河南省初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相关性研究[D]. 蒋晓帆. 河南大学, 2020(06)
  • [6]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周德容.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7]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曹胜东. 南京体育学院, 2020(08)
  • [8]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蒋志敏.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9]新媒体对山东省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D]. 于富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叙事、宣讲信息影响上海市初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对比研究 ——以虹口曲阳第二中学为例[D]. 王莹.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标签:;  ;  ;  

我国大学生运动态度和运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