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宜兰县农村信用经济状况调查

近三年宜兰县农村信用经济状况调查

一、对依兰县近三年农村信用经济状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博[1](2021)在《农户借贷动机、申贷行为及贷款获取结果研究 ——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种粮大户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项重大战略,对实现乡村振兴意义深远。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直以来如何服务好规模化经营主体,保证其资金需求和生产可持续,是政策出台的目标,也是金融学研究的热点议题。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规划要求:“鼓励各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地方搭建投融资担保平台,引导和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工作。”规划的出台在金融保障层面给规模经营主体打了一针“强心剂”,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金融资金在配置上仍旧存在短板。种粮大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性运转关系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未来发展和粮食安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关注点落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一份子—种粮大户上,主要探究其贷款获取结果。根据调研可知,在农村金融充分竞争的今天,不同种植业经营主体的贷款获取情况有所改善1,该改善具有差异性。本文从借款主体的异质性的角度去探究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的问题。从种粮大户借贷动机和申贷行为出发,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在探究影响种粮大户正规贷款获取障碍因子的基础上,引入其他经营主体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与种粮大户进行贷款获取概率的对比分析,定位种粮大户贷款获取“位置”,得到各类种植业经营主体贷款获取难易程度序列,从差异中发现“逆”精英俘获的现象,结合精英俘获、信贷担保等理论及调研实际对模型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化的解读,进一步构建交互模型对“逆”精英俘获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和印证。此外,本文还运用Tobit模型对贷款获取缺口进行分析。最后,对贷款获取结果的后续影响进行评价,该评价属于贷款获取结果分析的一部分,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框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文章分别构建了种粮大户贷款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贷款的收入效应分析。本文整体的研究框架结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动机-行为-结果”的理论框架,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基于心理学中动机理论、行为理论,种粮大户参与正规贷款需要一个关键的申贷行为。它直接影响贷款获取结果,而贷款的申请需要内在推动力即“动机”,“动机”是需求方申贷的源泉。第二,本研究的内容安排遵循“动机-行为-结果”的理论框架。对贷款获取结果的研究不仅要对贷款获取与否和贷款获取缺口进行分析,还应该全面展现与贷款获取结果相关的整个逻辑过程,即包括借贷动机、申贷行为、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贷款可得性研究部分和贷款缺口研究部分以及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评价部分)。文章结合信贷担保、信息不对称理论、信用理论和精英俘获等理论,围绕贷款获取进行各个环节的分析并综合已有文献、调研实际进行每部分研究的科学讨论。第三,本文得到种粮大户正规贷款获取的异质性结论和“逆”精英俘获结果,该结果的理论贡献是对原有“精英俘获”内涵进行补充。具体来看,本文对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贷款可得性研究部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了假设中信用记录、是否有担保(互保)以及年总收入、是否有外债、欠款或其他非正规贷款逾期等为影响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贷款可得性研究部分)的障碍因子;进一步地,选择其他种植业经营主体与种粮大户进行贷款获取难易程度的对比研究,产生“逆”精英俘获结果排序:种粮大户<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结合实际情况、担保理论以及同伴监督理论等对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解读。最后,进行交互分析,对上文得到的显着分类变量是否有担保(互保)、是否有外债、欠款或其他非正规贷款逾期与种植业经营主体类型进行交互研究,进一步印证互保的作用使得种粮大户贷款出现“逆”精英俘获的结果,并对“精英俘获”的内涵进行补充。此外,结合Tobit模型结果可知,影响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贷款缺口研究部分)的显着障碍因子和影响其贷款获取结果(贷款可得性研究部分)的障碍因子具备“异同性”。第四,改进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对种粮大户贷款满意度进行评价。得到价值感知是作用于种粮大户贷款满意度关键因子。本部分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补充了种粮大户正规贷款满意度题项,构建了适用于种粮大户贷款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种粮大户贷款满意度路径系数分析得到对应结果。本文属于贷后满意度研究部分,完善了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研究,同时也为未来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种粮大户和贷款跨期申请提供了参考。第五,对种粮大户贷款的收入效应进行分析。本部分也是对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进行评价,从属于贷款获取结果研究,贷款资金的使用对种粮大户的生产收益会产生影响,因此,文章也对贷款资金的收入效应进行评价。本文分别从营造良好的信用和担保环境,提升贷款获取概率;构建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提升贷款偿付能力;推出“靶向性”的金融服务,增加贷款满意度;强化借贷双方的规范运营,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并对文章进行总结和展望。

陈明海[2](2021)在《林芝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农户满意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建立健全农村支付体系,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不但能够根除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滞后的现象,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现代支付体系的服务;同时也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活动的资金清算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各兄弟省市的对口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广大农牧区的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支付工具和手段仍旧落后。尤其在边境农村地区,银行服务网点少、现代结算方式没有得到普及等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完善西藏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夯实乡村振兴金融基石,成为当前西藏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西藏经济活跃的林芝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从涉农金融机构角度,描述西藏林芝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归纳林芝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农户角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梳理影响农户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满意度的因素,探究如何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从农户的切实需要方面提出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享受现代化金融服务、实现“支付为民”的初心的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1)林芝市目前已建成7个三农金融综合服务站,622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实现林芝市行政村100%全覆盖。目前仍存在助农取款服务无效点较多,服务点负责人文化程度较低,存在安全隐患,机具老旧,村民不信任,服务网点人员不足,监管不到位,消费者群益保护困难,宣传普及性不高等问题。(2)尽管西藏林芝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农户对农村支付环境的满意度却较低,在被调查的371户农户中,近三分之一的农户对农村支付环境不满意,一半农户认为当地农村支付环境一般,仅有不足五分之一的农户明确表示对当地支付环境满意。(3)农户自身文化程度、是否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是否参与信用评级、所在村是否有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和所在村是否有助农取款服务点、服务网点营业时间准时度、业务种类丰富度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因子对农户农村支付环境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降低无效点发生率;督促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支付环境的投入力度;加大有效宣传,提高农户满意度和信任度;创新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模式;完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健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奖惩机制;形成多方联动的风险预警机制。

陈曦[3](2019)在《黑龙江省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握在中国人的手中,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国非常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在推动我国现代化战略中,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使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农户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的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为农业保险的良性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黑龙江省农户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世界范围内来看,农业保险发展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历程较短,且因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差异较大,所以黑龙江省域范围内农业保险需求研究实证分析较少,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保险发展历程,保费补贴等理论研究和宏观层面的。基于此,文章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为文章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文章又归纳总结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运营模式,主要对比了省内地方和垦区的农业保险政策的不同点,阐述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计量经济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户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根据实地调研,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6个县市612户农户进行调查访问,以农户购买意愿为出发点,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本文选取了logistic回归模型和Probit回归模型对黑龙江省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本研究的具体结论是:农户的保险意愿受到农户的个性特征和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特征两大方面十个因素影响,农户收入水平、耕地经营规模、自然灾害发生、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和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与购买意愿显着正相关;而农户年龄、受教育水平、务农年限、政府灾害救助和农业保险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与农户购买意愿不相关。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层面都有着重要的协调关系,因此针对不同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策。在农业保险的实施过程中,农户对农业保险缺乏正确认识,多种因素造成农业保险政策落实不到位,保险公司的业务运营不规范也是制约农户投保的重要因素。通过创新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加强农业保险补贴的支持力度,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水平等方式方法,逐步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省农业保险良性健康发展的机制模式,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经济收入的安全性。

陈淑玲[4](2019)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效果及对供需主体行为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伴随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作为农业生产主要投入者的农户对金融方面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户的“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和农村金融机构的“难贷款”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归根到底缺少有效的抵押物是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研究,农地产权也迈入“市场”范围,在打破了原有规则的基础上,把农地经营权作为财产权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逐渐将农地抵押融资在全国开始试点并不断推进。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和惠农政策,其执行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实际执行操作程度如何?效果的实现受哪些因素制约?其又对供给者和需求者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需要我们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同时基于农户和金融机构维度来分析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供需主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提出的完善建议才能更加有效,才能进一步提高其在“三农”中的作用,这也是本文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福利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利益相关者等相关理论,以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作为切入点,从三大核心利益主体出发,建立了农地抵押融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对供需主体行为影响的分析框架。本文采取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方法,选取我国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地区进行了调研,在微观数据和宏观数据了解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了农户维度、金融机构维度和政府维度三大核心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采用灰色关联测算出黑龙江省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意愿—响应—违约(违规)行为”分析框架实证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供需主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以期分析供需主体给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效果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提出建议。本文通过实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黑龙江省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总体效果评价结果显示:从2013—2017年的综合关联度Rp=(0.3518,0.4381,0.4492,0.4285,0.5057)来看,黑龙江省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总体效果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虽然综合效果得分不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来说,在农户方面,农户响应行为虽然持续提高但依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说明农户对政策认知和满意度不高;在金融机构方面,虽然供给意愿和组织实施能力有所提升,但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不高;在政府方面,社会保障发展和农业发展都呈现上升态势,同时,农地抵押融资发展指标中的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也呈上升趋势,但是融资覆盖率不高。(2)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需求主体行为影响的分析中,首先,通过Logit回归模型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意愿的实证得出:教育程度、生产规模、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贷款经历与否、业务设置合理与否、机构风险控制情况、农地抵押融资认知度和满意度对其具有显着影响。而且,农地抵押融资满意度和认知度是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其次,通过Probit模型对农户融资响应行为(生产决策行为)的实证得出: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满意度评价、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保障措施水平满意度评价、农户对农作物市场价格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农户扩大生产收入预期、农户农业劳动力人数等对农户响应行为(生产规模扩大)的影响比较显着;最后,通过Logit回归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引发的违约行为的实证得出:土地规模、参加农业保险、非农业收入储蓄水平、农业收入、贷款用途、土地流转市场发达程度等指标对农户违约行为具有显着影响。(3)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供给主体行为影响的分析中,首先,基于“动机—现实表现—实证”分析框架,通过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金融机构供给意愿影响的实证得出:抵押土地估值难易、处置抵押权难易、业务前景、法律法规健全程度、担保体系健全程度等对金融机构供给意愿具有显着影响;其次,通过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金融机构响应行为影响的分析,提出金融机构应设计差异化利率和分期偿还贷款方式来激发需求主体的多样需求;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金融机构经营数量、业务经营范围、放贷规模等方面随着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推进都有显着增加,而且,基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现实情况,得出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基于“机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框架,运用AHP分析法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可能引发的违规行为进行实证得出:经济利益诱惑、物质激励、信息不对称对违规行为的影响最显着;其次的影响来自信贷制度不完善、内部监管不力等问题;违规成本、信用意识、法律法规、外部监管的影响程度并不十分明显。(4)根据本文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效果提升的目标和基本的原则,以及改进的路径和具体对策建议。在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运行模式、主体合作、风险补偿、监督与约束机制四个方面进行路径设计,具体路径体现为构建主体合作模式、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优化融资运行模式、创建融资监督制度。并提出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效果提升的具体对策。首先,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地区层面应当尽快出台实施细则,为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大政府的农地抵押融资支持力度,具体包括政策、监管、财政、信息等方面。第三,激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有效需求,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第四,要从业务、服务等方面加强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设计,提升金融机构供给能力,规范经营行为。

宋杰芳[5](2018)在《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是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还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状况,村镇银行正是缓解农村金融矛盾的重要途径。村镇银行的发展能够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满足农村地区广大农户、微小农企的资金需求。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设立的基本宗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村镇银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巴彦县村镇银行也借助这样的发展机遇,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综合竞争力,对于巴彦县农村经济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因此,对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价值。文章在文献收集的基础上,梳理了村镇银行发展的相关理论,主要是金融创新理论、金融抑制理论、金融共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接下来对巴彦县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分析了巴彦县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然后,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从广东省、河南省等地区以及国外的一些地区获得启示,具体的在于:健全风险防范体系、明确自身定位、加强银政合作等方面的内容。最后,针对巴彦县村镇银行发展的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明确自身市场定位、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培育新型人才队伍、优化外部金融环境等方面。

张国富[6](2017)在《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到2017年,连续14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解决做了重要部署。从实践上看,“三农”问题解决迫切需要农村金融支持。作为农村金融机构重要组成之一,村镇银行需要不断完善,提高运营绩效,因此,开展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研究凸显重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为例,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权变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分别从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展开研究。在研究中,深入分析我国及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界定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构建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运营绩效评价;采用OLOGIT分析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提出完善对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第1.2.3章)主要阐述了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村镇银行发展状况。首先,分析村镇银行运营绩效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和不足进行,提出研究问题。其次,对村镇银行、绩效、评价及村镇银行绩效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研究范围;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权变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对本研究贡献。最后,介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数量、地区分布和经营状况,与黑龙江省进行对比,分析黑龙江村镇银行基本状况,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第4.5章)是实证分析部分。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村镇银行实际情况,遵循评价指标构建原则,设计黑龙江省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评价指标。在财务绩效评价方面,在盈利能力、偿付能力、流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 14个评价指标。在社会绩效评价方面,从内部政策、对股东社会绩效、对员工社会绩效、对客户社会绩效、对政府社会绩效、对债权人社会绩效、对供应商社会绩效、对环境社会绩效及对弱势与公益群体社会绩效等9方面构建了 40个评价指标。设计调研问卷,调研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财务数据,选取14个村镇银行与昆山鹿城村镇银行、琼中农信、齐鲁银行和农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现有运营绩效评价方法不足,构建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通过编写MATLAB运行程序,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运营绩效进行评价。根据投影特征值对18个样本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情况进行排序,展开绩效排名,评价运营状况。分析最佳投影方向,提供绩效差异诊断。运用调研数据,分析了 18个样本社会绩效水平,对绩效差异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开展绩效差异进行诊断,提出改进建议。采用调研数据,利用DEA模型,评价14家村镇银行支农绩效,分析投入和产出冗余,提出改进建议。第三部分(第6.7.8章)分析了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完善对策。首先,在前期分析基础上,对村镇银行运营绩效内外部关键制约因素分析。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有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及村镇银行制度安排;内部主要制约因素有注册资本规模、盈利能力、产品创新性、激励机制、风险管控、发起行性质、发起行约束、财务管理水平、金融服务水平、信用状况、注册地。通过实地调研,收集349份有效问卷,采用O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村镇银行制度安排、注册资本规模、信用状况、发起行约束、产品创新性、激励机制和风险管控水平。对9个制约因素与村镇银行绩效关系进行分析,为提出运营绩效完善对策提供基础。最后,借鉴国际微型金融机构运营绩效管理经验,提出完善村镇银行运营绩效相关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运营绩效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村镇银行绩效管理水平。将村镇银行绩效分为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分别构建评价指标,通过使用调研及Wind数据,确保实证分析顺利开展。(2)投影寻踪模型能够准确评价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水平。将粒子群算法应用于投影寻踪模型进行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客观,能够进行样本排序和提供诊断。(3)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分析得当,对策具有针对性。运用OLOGIT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村镇银行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分析科学、有据。结合实证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对策合理,促进运营绩效水平提升。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抽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方法对村镇银行运用绩效进行评价,分析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这对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村镇银行绩效评价复杂性,获取研究资料有限,运营绩效评价指标有待完善,这些将在以后研究中进行补足和完善。

刘鑫[7](2017)在《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为实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首先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农村金融的全面覆盖。近些年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金融服务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来说,金融服务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国内与国外的学者一直长期致力于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宏观方向的研究并对金融服务水平的测算方法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为利用金融政策来提高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首先在借鉴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成果上建立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体系,进而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进行了实际测评。为获取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的总体概况,该部分从金融服务供给和需求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依据IFI指数分析法对黑龙江省67个县(市)2015年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了实际测评,结果显示:黑龙江农村金融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仅有绥芬河等五个县(市)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本文对影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质量的多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参考了国内外关于影响金融服务水平因素的有关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假说,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予以实证检验。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在影响某一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众多因素中,该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水平、医疗体系发展与保障水平、就业率、信息化技术水平与城镇化水平都对其具有十分明显的正相关作用。本次围绕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研究对黑龙江省的政策启示为:提升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努力提升信贷服务的能力,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创新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模式等。

韩雪[8](2017)在《黑龙江省涉农信贷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不断深入农业供给侧改革,加速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政策指引。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5年重点锁定“三农”问题。随着《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等农业政策的陆续出台,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于外部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尽管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但是涉农资金缺口仍然很大,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主要依赖于金融支持,在金融支持方式中,涉农信贷占有重要地位,涉农信贷的完善是提高农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剖析黑龙江省涉农信贷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完善建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涉农信贷的研究进行梳理,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了解黑龙江省涉农信贷发展现状,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整体情况进行总结,从信贷供双方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涉农信贷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涉农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博弈分析研究信贷双方在涉农信贷中的行为,对博弈结果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扩充涉农信贷的有效担保物、完善信用评估体系、调整信贷还款方式、拓宽涉农信贷利率、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及公共服务体系、政府成立担保基金六个方面对黑龙江省涉农信贷提出完善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金融机构准确把握现阶段黑龙江省涉农信贷市场的发展趋势,提高涉农信贷质量,更大程度地满足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稳定发展,为黑龙江省涉农信贷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周敏[9](2017)在《黑龙江省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及其实现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和具体应用。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耕地资源丰富,“两大平原”是国家目前开展的唯一涉及农业生产关系重大调整和变革的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实现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上具备耕地资源禀赋、政策等优势。从黑龙江省农地经营的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存在超小农地经营规模与盲目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并存、农地经营规模与农地生产效率脱钩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研究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及其实现机制,以期为提高农地生产效率、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提供指导与参考。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户农地经营状况、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生成与发展的实地调研,获取了样本调查数据和典型案例资料,对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度”、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决策意愿的影响因素、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实现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方面:一是基于制度变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分析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生成与组织运行机理,并对不同类别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生成机理、演化路径、培育环境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生成、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二是基于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分析黑龙江省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根据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类型划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从社会经济条件、耕地资源禀赋等角度分析各实现路径的“环境适应性”,改进县域单元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路径选择方法。三是结合实地调研与本文研究结果,构建包含配套体系、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机制。实证研究方面:一是利用样本农户不同玉米、水稻种植规模的投入与产出资料,运用DEA方法测算农户玉米、水稻经营规模的相对效率,结合前沿投影分析,确定玉米、水稻种植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二是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决策意愿影响因素。三是采用探测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区域内社会经济条件、耕地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异质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提取各县域单元在社会经济条件、耕地资源禀赋方面的相对优势度,与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的“环境适应性”进行衔接与匹配,以确定县域单元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参考路径。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三农补贴政策实施等外部环境改变、农户期望降低交易成本等内在需求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外部作用力、内部作用力,在两种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被打破,行为主体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自适应行为对环境变化进行反馈,优势主体演化为村集体领办型合作社、“精英”领办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地规模经营主体。(2)村集体领办型合作社、“精英”领办型合作社经历由松散型的强弱联合组织向紧密型的强强联合组织演化,其实质是组织内成员对合作社剩余索取权的竞相控制与拥有,即合作社剩余索取权的再分配过程。(3)样本农户的玉米、水稻种植的相对效率、前沿投影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水稻种植的农地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并非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大体呈现倒“U”型关系;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玉米种植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区间是(136,145],(166,190],(200,400];水稻种植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区间是(100,111]、(141,160]。(4)玉米、水稻种植的农地适度经营的“门槛”规模分别是136亩、100亩,然而,调研发现当前农户玉米、水稻种植的实际平均规模分别是53.34亩、50.01亩,均小于农地适度经营的“门槛”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户农地经营基础的薄弱性、相关制度支持保障的有限性、农地流转市场运行的低效性等因素共同制约区域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实现。(5)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决策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经营特征、家庭耕地资源质量和农业生产重要程度3个因子显着正向影响农户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意愿,显着负向影响农户缩小农地经营规模意愿;农户社会保障程度和农地流转环境2个因子显着正向影响其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行为选择,但是对缩小农地经营规模的行为选择无显着影响;劳动力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耕地规模2个因子对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决策意愿及行为选择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6)探测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耕地资源禀赋地域差异显着,客观决定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路径选择上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将各县域单元在社会经济条件、耕地资源禀赋方面的相对优势度与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的“环境适应性”进行衔接与匹配,以确定各县域单元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参考路径,结果表明,拜泉县等15个县域适宜依托农业企业型路径、富裕县等14个县域适宜依托合作社型路径、阿城区等37个县域适宜依托家庭农场型路径。(7)从配套体系、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方面构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机制,具体包括完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培育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以“土地银行”为平台的土地融资机制、强化土地综合整治管理作用机制、构建农地规模经营风险化解机制。

孙纲[10](2016)在《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彰显了新常态下国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决心。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通篇贯彻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新的发展理念,强调了目前“三农”所面临的两大重点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产区,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全国的1/10强,耕地占全国的1/9强,人均与劳均耕地均居国内首位,农业现代化水平国内领先,但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产区和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仍任重道远。为此,2012年发布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将发展现代大农业作为黑龙江省的一项重点工作,2013年的《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更提升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权重。《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4(县市卷)》统计显示,黑龙江省66个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605.05亿元,占全省的9/10强,可见黑龙江县域农业在整个黑龙江省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表明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将决定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作认真选择。由于黑龙江县域农业的制度模式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村,相关结论对于我国其他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业现代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研究聚焦在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探索商品粮主产区县域农业现代化突破发展的理论支撑、形成条件、发展路径、推进对策等一系列命题。论文沿着理论综析——理论参照系构建——现实参照系构建——实证支撑——目标确定——路径的现实选择,这样一个研究思路展开,并辅以案例比较分析,以增强实证的说服力。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通过理论参照系与现实参照系的构建,为研究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经验借鉴与现实参照。理论参照系方面,进行了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的基础理论综析,以及在理论层面上明确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现实参照系方面,选择了美国、日本、荷兰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及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以及国内苏南地区、山西太谷县和山西乡宁县等地区作为参照系,并总结了六点对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其次,本文在全局视角阐述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历程与整体状况,分析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与优势基础上,结合农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与黑龙江县域农业特点,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水平四个大方面进行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分析,在明确县域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县域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主客观相结合测定基准层和指标层权重,分别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和目标值标准化法进行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并确定县域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水平,明确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原则、指导思想及目标,并在厘清存在的基本矛盾与困境基础上,在理论上完成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选择。结合黑龙江县域农业发展实际,从实际层面对上述理论层面的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使路径更加具有操作性,并从宏观层面入手提出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的政策建议。最后,本文选取资源禀赋相似但农业现代化发展差异较大的两个县域——肇东市与兰西县作为典型案例,开展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的实证分析,结合前述的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进行实证比较,探索共性路径下的个体路径的差异化发展。在农业现代化现状与评价对比基础上,提出了肇东市和兰西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宏观路径与具体路径,以及路径实现的政策建议。

二、对依兰县近三年农村信用经济状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依兰县近三年农村信用经济状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农户借贷动机、申贷行为及贷款获取结果研究 ——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种粮大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粮大户
        2.1.2 借贷动机
        2.1.3 申贷行为
        2.1.4 贷款获取结果
        2.1.5 精英与精英俘获
    2.2 理论基础
        2.2.1 信贷风险及信贷担保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农户借贷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借贷动机-申贷行为-贷款获取结果”形成机理与理论分析框架
    3.1 “动机—行为”的形成机理
    3.2 “行为—结果”的形成机理
    3.3 “动机-行为-结果”理论框架解释
    3.4 本章小结
4 种粮大户贷款借贷动机、申贷行为与贷款获取结果情况概述
    4.1 调研地区及调研主体情况
        4.1.1 调查地区
        4.1.2 调研对象
        4.1.3 政策支持情况
    4.2 种粮大户借贷动机描述性分析
        4.2.1 种粮大户资金需求额度高
        4.2.2 种粮大户资金借贷期限长
        4.2.3 种粮大户的资金借贷多为生产性用途
        4.2.4 种粮大户的融资渠道倾向于正规借贷
    4.3 种粮大户申贷行为描述性分析
    4.4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描述性分析
    4.5 种粮大户贷款“动机-行为-结果”数据描述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种粮大户借贷动机与申贷行为分析
    5.1 种粮大户借贷动机分析
        5.1.1 种粮大户的借贷动机
        5.1.2 种粮大户借贷动机的有效性
    5.2 种粮大户申贷行为的机理分析
        5.2.1 影响交易成本的关键因素分析
        5.2.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种粮大户申贷行为机理分析
    5.3 种粮大户申贷行为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5.3.3 种粮大户申贷行为的Logistic模型构建
        5.3.4 种粮大户申贷行为的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分析
    6.1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的机理分析
        6.1.1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贷款获取结果机理分析
        6.1.2 基于精英俘获理论的贷款获取结果机理分析
        6.1.3 基于信用理论的贷款获取结果机理分析
    6.2 种粮大户与其他种植业经营主体样本特征概述
        6.2.1 资产规模不高
        6.2.2 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6.2.3 需要较高的贷款额度
        6.2.4 老龄化趋势明显
        6.2.5 家庭声誉情况良好
        6.2.6 近3年贷款获取率逐渐提升
    6.3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贷款可得性研究部分)的实证分析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的选择与研究假设
        6.3.3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的Logistic模型构建
        6.3.4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贷款可得性研究部分)的实证结果分析和“逆”精英俘获结果理论与现实解析
        6.3.5 交互模型结果与精英俘获理论贡献
    6.4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贷款缺口研究部分)的实证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6.4.3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贷款缺口研究部分)的Tobit模型构建
        6.4.4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贷款缺口研究部分)的实证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评价
    7.1 基于种粮大户满意度的贷款获取结果评价
        7.1.1 贷款满意度“源理论—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作用机理阐述
        7.1.2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研究假设
        7.1.3 种粮大户贷款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7.1.4 模型结果分析
    7.2 基于种粮大户收入效应的贷款获取结果评价
        7.2.1 种粮大户贷款对其收入的影响机理
        7.2.2 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7.2.3 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结果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7.2.4 模型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政策建议
    8.1 营造良好的信用和担保环境,提升贷款获取概率
    8.2 构建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提升贷款偿付能力
    8.3 推出“靶向性”的金融服务,增加贷款满意度
    8.4 强化借贷双方规范运营,提高收入水平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种粮大户贷款获取研究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林芝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农户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4.5 定量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7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支付
        2.1.2 现代化支付系统
        2.1.3 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组成
        2.1.4 助农取款服务点
        2.1.5 林芝市三农金融综合服务站
        2.1.6 普惠金融
        2.1.7 农村支付环境
        2.1.8 农村支付体系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论文切入点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
        3.2.1 问卷设计及调查
        3.2.2 样本信息
第四章 林芝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现状
    4.1 发展历程
        4.1.1 启动阶段
        4.1.2 全面推动阶段
        4.1.3 成效初显阶段
    4.2 林芝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实践
        4.2.1 大力推进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
        4.2.2 林芝市三农金融综合服务站
        4.2.3 重点推进农村特色产业掌上银行村和钻石卡村
        4.2.4 多渠道寻求补贴降低支付成本
        4.2.5 激励各参与机构主动性
        4.2.6 加强农村地区支付知识宣传
        4.2.7 “助农取款+电子支付+信贷服务”助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4.3 取得的成效
        4.3.1 基础金融服务实现全市行政村100%全覆盖
        4.3.2 交易量稳步增长
        4.3.3 银行账户数量稳步增长,为普惠金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3.4 电子支付业务快速增长,有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4.4 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4.4.1 助农取款服务点无效点较多
        4.4.2 负责人文化程度较低,存在安全隐患
        4.4.3 银行短期逐利性导致助农机具老旧
        4.4.4 村民不信任
        4.4.5 乡镇级银行网点人员严重不足
        4.4.6 监督管理措施难以全面到位
        4.4.7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待加强
        4.4.8 相关宣传普及性不高
第五章 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选择
    5.2 变量的定义及选择
    5.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多部门合作发力,降低无效点发生率
        6.2.2 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6.2.3 提高农户满意度和信任度
        6.2.4 创新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模式
        6.2.5 完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6.2.6 健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奖惩机制
        6.2.7 形成多方联动的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西藏林芝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农户满意度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3)黑龙江省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风险
        2.1.2 农业保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行为决策理论
        2.2.2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3 保险需求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自然风险对黑龙江农业生产的影响
        3.1.1 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面积及规模
        3.1.2 黑龙江省农作物产量
    3.2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基本情况
        3.2.1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3.2.2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3.2.3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赔款支出
    3.3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农户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3.3.2 保险公司服务运营不规范
        3.3.3 政府补贴制度有待完善
        3.3.4 农业风险保障水平较低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农户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样本数据说明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样本数据
        4.2.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3 方法选取
    4.4 模型和变量的选取
        4.4.1 模型的设定
        4.4.2 变量的选取
    4.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农业保险推广宣传工作力度
    5.2 加强保险公司规范运营保障农户权力
    5.3 站在农户角度制定农业保险补贴制度
    5.4 完善适应农户的农业保险经济环境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效果及对供需主体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地经营权
        2.1.2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
        2.1.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主体及行为
        2.1.4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效果
    2.2 相关理论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4 行为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现状
    3.1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发展历程
        3.1.1 探索期(1988-2007年)
        3.1.2 确立期(2008-2012年)
        3.1.3 发展期(2013年-至今)
    3.2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基本现状
        3.2.1 供给主体
        3.2.2 需求主体
        3.2.3 实施原则
        3.2.4 融资运行模式
        3.2.5 融资期限和利率
        3.2.6 风险补偿机制
    3.3 小结
4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评价
    4.1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4.2.1 数据来源和指标说明
        4.2.2 模型构建
    4.3 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
        4.3.1 评价过程
        4.3.2 评价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需求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5.1 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认知
    5.2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农户融资意愿的影响
        5.2.1 机理分析
        5.2.2 农户融资意愿的统计分析
        5.2.3 农户融资意愿的实证分析
    5.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农户响应行为的影响—基于生产决策行为实证
        5.3.1 机理分析
        5.3.2 农户响应行为的统计分析
        5.3.3 农户响应行为的实证分析
    5.4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引发的农户违约行为分析
        5.4.1 机理分析
        5.4.2 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3 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
    5.5 小结
6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供给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6.1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金融机构供给意愿的影响
        6.1.1 动机分析
        6.1.2 金融机构供给意愿的统计分析
        6.1.3 金融机构供给意愿的实证分析
    6.2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金融机构响应行为的影响
        6.2.1 机理分析
        6.2.2 对金融机构产品设计的影响
        6.2.3 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影响
    6.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引发的信贷员违规行为分析
        6.3.1 机理分析
        6.3.2 信贷员违规行为表现和影响因素分析
        6.3.3 信贷员违规行为的实证分析
    6.4 小结
7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提升的策略
    7.1 目标与基本原则
        7.1.1 目标
        7.1.2 基本原则
    7.2 改进路径
        7.2.1 构建主体合作模式
        7.2.2 健全风险分担机制
        7.2.3 优化融资运行模式
        7.2.4 创建融资监督制度
    7.3 具体措施
        7.3.1 促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立法与地区实施细则出台
        7.3.2 加大政府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支持力度
        7.3.3 激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有效需求
        7.3.4 提升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供给能力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村镇银行的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
        2.1.3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创新理论
        2.2.2 金融共生理论
        2.2.3 金融抑制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国内外发展村镇银行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发展村镇银行经验借鉴
        3.1.1 美国社区银行模式
        3.1.2 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经验
    3.2 国内发展村镇银行经验借鉴
        3.2.1 广东省梅州市客家村镇银行经验
        3.2.2 河南省中牟郑银村镇银行经验
    3.3 对巴彦县村镇银行的启示
        3.3.1 健全信用和风险防范体系
        3.3.2 科学规划银行发展路径
        3.3.3 加强“银政合作”
        3.3.4 创新服务“三农”金融产品
第4章 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巴彦县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4.1.1 起步阶段(2008.12-2009.12)
        4.1.2 快速发展阶段(2010.1-2014.12)
        4.1.3 稳定发展阶段(2015.1-至今)
    4.2 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4.2.1 多项政策的扶持
        4.2.2 农村金融需求的增加
        4.2.3 新一轮乡村振兴的契机
    4.3 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就
        4.3.1 运营环境日趋优化
        4.3.2 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4.3.3 服务领域拓宽
        4.3.4 运行模式多元化
第5章 巴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内部因素
        5.1.1 市场定位不够明确
        5.1.2 存贷款增长比率
        5.1.3 银行人员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
        5.1.4 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5.1.5 技术水平
    5.2 外部因素
        5.2.1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5.2.2 金融生态环境
        5.2.3 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
        5.2.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5.2.5 银行业竞争程度
第6章 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树立正确的市场定位
        6.1.1 区域内拓宽业务服务范围
        6.1.2 以“微小”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
        6.1.3 以“贫困村镇”为导向定位金融服务
    6.2 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6.2.1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6.2.2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6.3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6.3.1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
        6.3.2 加强宣传提升社会认可度
        6.3.3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
        6.3.4 创新产品提高盈利能力
    6.4 培育新型人才队伍
        6.4.1 加强内部交流和培训
        6.4.2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6.4.3 畅通人才晋升和奖惩机制
    6.5 优化外部金融环境
        6.5.1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6.5.2 完善风险监管机制
        6.5.3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村镇银行内涵和特征
        2.1.2 村镇银行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权变理论
        2.2.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3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基本框架
        2.3.1 绩效评价系统分析
        2.3.2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框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村镇银行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村镇银行运营状况分析
        3.1.1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3.1.2 中国村镇银行数量和地区分布
        3.1.3 中国村镇银行经营概况
    3.2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运营状况分析
        3.2.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数量和地区分布
        3.2.2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经营概况
    3.3 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问题
        3.3.1 市场定位不清晰影响经营范围
        3.3.2 融资能力差影响资金运用
        3.3.3 风险控制能力差影响获利能力
        3.3.4 专业人才匮乏影响业务发展
        3.3.5 管理水平欠缺影响绩效提升
        3.3.6 发起行控制过高影响自主运营
        3.3.7 存在监管过度或不足
        3.3.8 农村信用环境差影响风险水平
    3.4 本章小结
4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村镇银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4.3 村镇银行社会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
    5.1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理论框架分析
    5.2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2.1 绩效评价模型比较分析
        5.2.2 投影寻踪评价模型设计
    5.3 村镇银行财务绩效评价
        5.3.1 数据来源及特征
        5.3.2 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村镇银行社会绩效评价
        5.4.1 数据来源及特征
        5.4.2 社会绩效实证分析
        5.4.3 评价结果分析
    5.5 村镇银行整体绩效评价
        5.5.1 数据来源及特征
        5.5.2 整体绩效实证分析
        5.5.3 评价结果分析
    5.6 村镇银行财务社会和整体绩效比较分析
    5.7 村镇银行支农绩效评价
        5.7.1 支农绩效评价方法构建
        5.7.2 支农绩效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5.7.3 村镇银行支农绩效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水平差异关键制约因素分析
    6.1 村镇银行运营关键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6.1.1 模型建立
        6.1.2 数据来源及分析
        6.1.3 关键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2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运营绩效分析
        6.2.1 农村经济环境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2.2 农村政策环境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2.3 制度安排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 内部制约因素影响运营绩效分析
        6.3.1 注册资本规模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2 村镇银行信用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3 发起行约束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4 产品创新性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5 激励机制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6 风险控制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4 本章小结
7 村镇银行绩效管理国际经验及启示
    7.1 发展中国家微型金融机构运营管理
        7.1.1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运营绩效管理
        7.1.2 印度尼西亚小额信贷模式
        7.1.3 乌干达乡村银行运营管理
    7.2 发达国家微型金融机构运营管理
        7.2.1 欧美社区银行管理
        7.2.2 法国微型金融机构管理
        7.2.3 德国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管理
    7.3 国外微型金融机构绩效管理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村镇银行运行绩效提升对策
    8.1 完善目标市场定位瞄准目标客户
        8.1.1 完善产品区域定位
        8.1.2 强化产品市场定位
        8.1.3 明晰目标客户定位
    8.2 优化治理结构完善股权结构
        8.2.1 适时开放股权鼓励民营资金入股
        8.2.2 实行储蓄与股权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8.2.3 正确处理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
    8.3 正确处理与发起行的关系
    8.4 建立科学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8.4.1 加强高管的激励和约束
        8.4.2 强化工的激励和约束
    8.5 完善产品创新优化还款方式
        8.5.1 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
        8.5.2 创新担保方式提高担保效率
        8.5.3 优化还款方式提高信贷效率
    8.6 强化风险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8.6.1 完善征信管理体系
        8.6.2 完善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8.6.3 建立信用奖惩制度
        8.6.4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合理地转移风险
    8.7 出台优惠政策提高支持力度
        8.7.1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8.7.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8.7.3 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费用标准
        8.7.4 加大政府对村镇银行的补贴力度
        8.7.5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8.8 适度监督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8.8.1 完善监管体系提高制度建设水平
        8.8.2 细化监管职责提高监管责任
        8.8.3 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保障
        8.8.4 整合监管资源完善监管效果
        8.8.5 创新监管方式实施分类监管
    8.9 本章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金融
        2.1.2 金融服务
        2.1.3 金融服务水平
    2.2 基本理论
        2.2.1 金融约束理论
        2.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3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测度
    3.1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的选择
        3.1.2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测算方法的确定
    3.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实际测量及分析
        3.2.1 总体描述性统计
        3.2.2 样本选择说明
        3.2.3 测算结果
    3.3 实证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4.2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4.3 模型检验
        4.3.1 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与变系数模型选择
        4.3.2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检验
        4.3.3 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检验
        4.3.4 模型稳健性检验
    4.4 模型结论以及基本结论
5 政策建议
    5.1 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5.2 切实增强“三农”信贷投入
    5.3 降低“三农”贷款融资成本
    5.4 普及农村金融服务新技术
    5.5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6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5.7 加大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力度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黑龙江省涉农信贷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涉农信贷
        2.1.2 信贷契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贷配给理论
        2.2.2 不完全信贷契约理论
        2.2.3 博弈分析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涉农信贷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概况
    3.2 黑龙江省涉农信贷供给现状
        3.2.1 涉农信贷总体供给情况
        3.2.2 涉农信贷模式分析
    3.3 黑龙江省涉农信贷需求现状
        3.3.1 农户信贷需求分析
        3.3.2 涉农企业信贷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涉农信贷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受贷主体缺少担保主体及有效抵押物
        4.1.1 缺少担保主体
        4.1.2 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
    4.2.金融机构信贷制度不完善
        4.2.1 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普遍
        4.2.2 贷款审批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4.2.3 还款方式及信贷利率固化
    4.3 政府配套服务保障措施不健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契约结构的黑龙江省涉农信贷实证分析
    5.1 理论框架与模型构建
    5.2 博弈过程分析
        5.2.1 博弈基本假设
        5.2.2 金融机构的决策及其收益
        5.2.3 农户的策略选择及其收益
    5.3 博弈模型的扩展及结果分析
        5.3.1 分期还款的动态博弈模型
        5.3.2 博弈结果分析
        5.3.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涉农信贷良性发展的建议
    6.1 扩充涉农信贷的有效担保物
        6.1.1 扩充有效抵押物
        6.1.2 加大质押担保物
    6.2 完善信用评估体系
    6.3 调整信贷还款方式
    6.4 拓宽涉农信贷利率选择
    6.5 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及公共服务体系
        6.5.1 政府加强金融监管
        6.5.2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6.6 政府成立担保基金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黑龙江省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及其实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创新
        1.5.2 研究内容创新
        1.5.3 研究方法创新
第2章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
        2.1.2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实现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规模经济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农户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与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数据获取
        3.2.1 样本调查数据
        3.2.2 典型案例资料
        3.2.3 其他数据来源
    3.3 样本调查数据分析
        3.3.1 户主与其家庭基本状况
        3.3.2 农户农地经营基本状况
        3.3.3 农户耕地要素基本状况
        3.3.4 农地流转环境基本状况
第4章 黑龙江省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生成与运行机理
    4.1 村集体领办型合作社的生成与运行机理
        4.1.1 村集体领办型合作社案例介绍:新兴村农机合作社
        4.1.2 村集体领办型合作社的生成机理
        4.1.3 村集体领办型合作社的运行机理
    4.2 “精英”领办型合作社的生成与运行机理
        4.2.1 “精英”领办型合作社案例介绍:仁发农机合作社
        4.2.2 “精英”领办型合作社的生成机理
        4.2.3 “精英”领办型合作社的运行机理
    4.3 家庭农场的生成与运行机理
        4.3.1 家庭农场案例介绍:旭光家庭农场
        4.3.2 家庭农场的生成机制
        4.3.3 家庭农场的运行机理
    4.4 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对比分析
        4.4.1 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生成机理对比分析
        4.4.2 农地规模经营主体演化路径对比分析
        4.4.3 农地规模经营主体培育环境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
    5.1 数据包络分析概述
        5.1.1 数据包络分析及其效率评价模型
        5.1.2 规模效率、规模收益与规模弹性
    5.2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2.1 指标选取与说明
        5.2.2 农地经营规模的DEA模型构建
    5.3 基于DEA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
        5.3.1 样本检验与处理
        5.3.2 玉米种植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
        5.3.3 水稻种植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
    5.4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分析
        5.4.1 农户农地经营基础的薄弱性
        5.4.2 相关制度支持保障的有限性
        5.4.3 农地流转市场运行的低效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决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6.1 指标选取与说明
    6.2 方法选取与模型设计
        6.2.1 因子分析
        6.2.2 Logistic回归分析
        6.2.3 模型设计
    6.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3.1 样本检验
        6.3.2 内部因素的因子分析
        6.3.3 外部因素的因子分析
        6.3.4 回归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机制
    7.1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与路径设计
        7.1.1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的现实条件
        7.1.2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设计
    7.2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选择
        7.2.1 指标选取与数据特征
        7.2.2 资源禀赋地域格局特征
        7.2.3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参考路径
    7.3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机制
        7.3.1 完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培育体系
        7.3.2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3.3 构建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撑体系
        7.3.4 建立以“土地银行”为平台的土地金融机制
        7.3.5 强化土地综合整治管理作用机制
        7.3.6 构建农地规模经营风险化解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10)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现代化内涵与特征研究
        1.2.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素及关系研究
        1.2.3 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与程度测算研究
        1.2.4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1.2.5 县域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理论参照系: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2.1 现代化内涵及相关理论分析
        2.1.1 现代化内涵与特征
        2.1.2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与内容
        2.1.3 现代化指标的评价体系
    2.2 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相关理论分析
        2.2.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2.2.2 农业现代化理论发展与内容
        2.2.3 农业现代化指标的评价体系
    2.3 路径依赖:有关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
        2.3.1 路径依赖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2.3.2 路径依赖理论的评介
        2.3.3 路径依赖理论的启示
    2.4 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现实参照系:农业现代化典型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3.1 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3.1.1 美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1.2 日本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1.3 荷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1.4 以色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1.5 其他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2 发展中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3.2.1 印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2.2 巴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3 国内其它省市与地区的经验总结
        3.3.1 苏南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3.2 山西省太谷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3.3 山西省乡宁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3.4 其他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3.4 黑龙江农垦的经验
    3.5 对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3.5.1 以资源禀赋为根本开展农业现代化
        3.5.2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手段开展农业现代化
        3.5.3 以农业技术为支持开展农业现代化
        3.5.4 以农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开展农业现代化
        3.5.5 以培育职业农民为主体开展农业现代化
        3.5.6 以地方政府为引导和保障开展农业现代化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评价研究
    4.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历程与整体状况
        4.1.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历程
        4.1.2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与优势
    4.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
        4.2.1 黑龙江县域农业基本情况
        4.2.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现状
    4.3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评价分析
        4.3.1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
        4.3.3 县域农业现代化指标权重测定
        4.3.4 县域农业现代化评价方法与阶段划分标准
        4.3.5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困境、矛盾与路径分析
    5.1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5.1.1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5.1.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原则
        5.1.3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5.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5.2.1 困境之一——高产穷县
        5.2.2 困境之二——粮丰民穷
        5.2.3 困境之三——结构失衡
        5.2.4 困境之四——认识偏失
    5.3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矛盾
        5.3.1 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5.3.2 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5.3.3 组织管理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5.3.4 财政支持、金融服务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5.3.5 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5.4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锁定
        5.4.1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宏观路径
        5.4.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具体路径
        5.4.3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的主体格局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的现实选择
    6.1 农业科技创新与投入的路径选择
        6.1.1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与投入的重点
        6.1.2 加快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
        6.1.3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研究
        6.1.4 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6.1.5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6.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
        6.2.1 提升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意愿
        6.2.2 培育专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6.2.3 提高职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2.4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
        6.2.5 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6.3 组织管理职能完善的路径选择
        6.3.1 増强县域政府服务职能
        6.3.2 赋予县域政府适当权力
        6.3.3 实现规则法治化
        6.3.4 构建大农业管理部门
        6.3.5 农业合作组织构建
    6.4 财政支持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6.4.1 构建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机制
        6.4.2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
        6.4.3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
        6.4.4 创新金融机构服务方式
        6.4.5 创新农村信贷产品
    6.5 ±地流转模式与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6.5.1 发展多主体融合的土地流转模式
        6.5.2 推动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
        6.5.3 土地信托政策与制度支持
        6.5.4 发展互联网+的土地流转模式
        6.5.5 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
    6.6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的政策建议
    7.1 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7.2 资源整合制定县域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方案
    7.3 健全与完善农业现代化主体的服务能力
    7.4 调整与优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政策的空间布局
    7.5 全面部署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7.6 注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四化同步”
    7.7 本章小结
8 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8.1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基本特征
        8.1.1 区位特征
        8.1.2 自然特征
        8.1.3 农牧资源
    8.2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
        8.2.1 综合状况对比
        8.2.2 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对比
    8.3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农业现代化评价对比
        8.3.1 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对比
        8.3.2 农业现代化基准层水平对比
        8.3.3 农业现代化指标层水平对比
    8.4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8.4.1 农业现代化的宏观路径
        8.4.2 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8.5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路径实现的对策建议
        8.5.1 肇东市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的对策建议
        8.5.2 兰西县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的对策建议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对依兰县近三年农村信用经济状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借贷动机、申贷行为及贷款获取结果研究 ——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种粮大户为例[D]. 王一博.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林芝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农户满意度研究[D]. 陈明海.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9)
  • [3]黑龙江省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 陈曦.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2)
  • [4]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效果及对供需主体行为影响研究[D]. 陈淑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0)
  • [5]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 宋杰芳. 吉林大学, 2018(04)
  • [6]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张国富. 东北农业大学, 2017(12)
  • [7]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 [8]黑龙江省涉农信贷发展问题研究[D]. 韩雪.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 [9]黑龙江省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及其实现机制[D]. 周敏. 东北大学, 2017(08)
  • [10]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D]. 孙纲.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近三年宜兰县农村信用经济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