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企业行为振兴酒店和餐厅

用企业行为振兴酒店和餐厅

一、运用企业行为 振兴宾馆饭店(论文文献综述)

赵怡婷[1](2020)在《权力·利益·关系: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与组织化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Q村为例》文中提出从农民的生产、生活角度来看,形成具有组织化规模的行动一直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有效的——这是学界一个世纪以来研究的经典命题,从个体庄园的生活至上到人民公社的乌托邦莫不如此。然而,农民的组织化在现实实践中却困难重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开始走上去组织化的道路,个体化的小农需要独自承担市场与社会风险;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合作组织亦遭遇种种困境,农民在整体上处于原子化、分散化状态。对于农民的组织化困境,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结构、组织、政策等宏观层面进行解释;本文以上海市Q村为个案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调查后,笔者认为其组织化困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宏观社会变迁的影响,但作为组织化的行动主体,农民自身的行为选择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过程—事件”法,对上海市Q村的三次组织化实践进行回溯,参照波普金的“合理抉择”理论,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农民参与组织化进程的动力为何?在三次组织化实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农民具体遵循了何种行动逻辑,其行动逻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农民的行为选择又是如何导致组织化难以持续、陷入困境的?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农民以生存为首要条件做出理性经济选择,农民基于生存境况所做出的选择是其谋生的合理方式,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与风险的减弱,他们便转而追求个人和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行为动机的合理转变构成了组织化进程的开端;2、农民的理性是基于个体利益而展开的,其组织化与去组织化都是个体处于选择环境下的合理决策与行为的集合。在村庄的组织化实践中,实现个人利益诉求是农民参与组织化进程的动因;而当组织化不能达成、甚至阻碍农民追求其理想效益时,农民则根据个体情况就退出与否、退出程度、如何退出做出合理抉择,进而造成集体和合作组织的溃散;3、本研究丰富了“合理抉择”的内涵,认为农民的合理抉择体现出权力、利益、关系的逻辑,三者在促成农民组织化行动的同时也构成其组织化困境——首先,权力是开启组织化的关键因素,但作为权力来源的资源、利益、政绩、信任、关系网络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其消长与转化导致了农民互动中权力关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权威的弱化、理性权衡算计下的权力消涨推拉,促成了农民从组织化到原子化状态的转变。其次,利益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农民因利而聚,又因利而散。与波普金的观点不同的是,本文认为农民并不必然以利益最大化为先,也存在着综合考虑经济收益与其它因素、选择个人满意且合理的“相对最优解”的情况。最后,关系是组织化的纽带,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农民的行动选择受到关系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利益共识、共同经历与集体认同强化了组织化的内向凝聚力;农民合作社的形成则是农民基于利益互惠与关系网络的合理抉择。但另一方面,关系网络天然的有限性使得农民行动的关系逻辑服从于利益逻辑;两村合并后在关系与利益层面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结,进一步加剧了分散化的发展趋势。上述三者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联动,其对农民行动的影响与建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4、随着领导与组织制度阻碍了农民的利益、个体与组织的共容利益不断减少、农民作为利益个体和市场主体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农民的组织化价值取向由集体主义走向个体主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个体主义并不意味着个体不存在组织化的需求,但一方面在权威消解以后,农民的权力难以向权利回归;另一方面个体理性无法实现,因此个体农民之间难以形成以个人权利为前提、以满足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自主组织化。因此,并非理性的存在导致了农民的组织化困境,而是应建立起共生与协同的内生机制,在充分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形成平等、自主、自治、内生的农民组织化。

朱中原[2](2020)在《农家乐环境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婺源县为例》文中提出农家乐的迅速兴起与大规模扩张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甚至成为乡村旅游地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企业的主要业态形式,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污染大的特点,探索农家乐环境行为特征,识别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对促进农家乐环境行为的有效实施及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由于国内学者对非星级住宿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的忽视,导致农家乐环境行为研究的滞后,因此,以农家乐环境行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创新性。论文以江西省婺源县农家乐为研究对象,综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农家乐环境行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农家乐环境行为可以从生产环境行为、管理环境行为、服务环境行为、学习环境行为四个方面进行测度,农家乐经营者较为注重服务过程中环境行为的实施,并遵守了生产与管理过程中的环境行为标准,但忽视了对环境知识的学习;(2)不同产权类型和经营时间的农家乐环境行为没有明显差异,而不同经营规模的农家乐环境行为差异显着,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环境行为水平相对较高;(3)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可以概括为内在驱动因素和外在驱动因素,其中内在驱动因素主要包含环境意识、后果认知、责任归因、利益关注,外在驱动因素具体包括政府和社区的环境管理;(4)责任归因、环境管理是农家乐实施环境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环境管理是责任归因效果的两倍,而环境意识、后果认知、利益关注与农家乐环境行为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但对农家乐环境行为的驱动作用较弱。基于研究结论,为农家乐环境行为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培养农家乐经营者主动学习环境知识的能力,增强农家乐实施环境行为的内生动力;(2)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引导作用,促进农家乐环境行为实施的规模效应;(3)实行政策规制为主、社区管理为辅的农家乐环境行为管理手段;(4)因地制宜,探索多重动机背景下的农家乐环境行为管理模式。

牟欣园[3](2019)在《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一项重要功能,其交互性、实时性、高黏度成为地方政府宣传本地区事务,构建城市形象的主要平台之一。城市政务微信一方面服务于本地市民、公开政务、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对外传递的信息来宣扬城市特色,其高品质的传播内容有益于构建城市形象,凸显城市文化,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并为其吸引更多的投资机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综合考察四川省地市级政务微信组织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乐山发布”为代表的地方政务微信公众号为样本,以城市形象中的CIS理论作为研究支撑点,利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政务微信公众号进行研究,试图建立起以CIS理论为基础的政务微信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总结其发布特点、现状。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绪论部分的内容:选定本文研究对象,在阐明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探究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阐述本研究相关理论,为研究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说明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政务微信、城市形象以及城市形象传播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针对研究对象——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乐山发布”政务微信公众号平台所发布的政务微信内容,进行研究设计,即界定研究对象、提出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做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论证。其次,进行量化分析的处理工作,即样本搜集、类目构建、编码表制作、样本录入、数据统计与分析、信度检验。随后,对“乐山发布”政务微信账号基本特征予以分析。第四部分,根据搜集录入的样本数据,以城市形象CIS理论为基础框架,对研究假设进行论证,从政务微信基本信息层面、城市形象理念识别层面、城市形象行为识别层面、城市形象视觉识别层面四个方面,分析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特点。第五部分,借鉴当前研究对象政务微信的城市形象传播经验,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旅游城市政务微信城市形象传播策略。如政务微信层面:提升政务服务,构建融媒体平台;构建媒体联盟,打造微传播矩阵;紧贴时代前沿,描绘美丽城市;培养微信编辑,增强原创能力。城市理念识别层面:明确城市形象发展宗旨;理清城市形象发展定位。城市行为识别层面:宣传智能政务平台,打造智慧政府形象;强调文旅融合,坚持绿色发展;挖掘市民闪光点,塑造多元化市民形象;强调城市活动,突出本地特色。城市视觉识别层面:宣传旅游公共服务,展示旅游城市风情;注重旅游信息传播规划,形成独有的旅游品牌;围绕城市景观,建设城市形象等。

李和欣[4](2018)在《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老字号是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历史与现代交汇的产物,是中国商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餐饮业老字号在老字号行业中久负盛名,这与中华饮食文化的卓越地位以及食物的生存基本属性有关。哈尔滨地处中西交融的饮食文化圈,拥有独特的饮食基础,所形成的饮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从最初的小摊再到初具规模的店铺,历经了兴盛的辉煌和时代的沉寂。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面临着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的变更,由原有的私人经营转变为国营模式,由于这种新旧模式的更替,导致大批老字号或更名或停业,甚至消失,由此可见保护饮食文化遗产俨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旧时哈尔滨的饭店不知凡几,而现如今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中被国家和省市认定仅有十二家,因此对于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保护与振兴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通过梳理哈尔滨餐饮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对老都一处、老厨家、鲁福楼、华梅西餐厅、老仁义馆等老字号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发展现状及价值特点,结合国内餐饮业老字号保护案例提出有利于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发展的可期对策与建议。

兰海军[5](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朱麟奇[6](2016)在《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任务也日显紧迫。就吉林省旅游业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还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进而探索相应的优化路径与实践对策。这一研究的开展有利于为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并为其他地区同类问题的探讨提供分析样本。优化结构是促进吉林省旅游产业新发展的当务之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运行的重大结构问题,是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时代性诉求,从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论文采取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分析、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分析、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和前提自觉—问题反思—对策探讨—结论归纳的路向进行研究。本文将旅游产业结构界定为两个层级的统一,即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间以及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技术联系的统一。并对产业关联理论、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进行概述和提炼,从而为本文的思维范式奠定基础。进入21世纪后,产业结构的完善日益成为吉林旅游发展的主要杠杆,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等。从行业维度看,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业、旅游商品业具有各自的矛盾症结;从空间布局看,中部城市、东部森林、西部草原湿地的旅游开发协调尚待加强。与此同时,优化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旅游资源赋存方面,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卓着,尽管长白山脉等自然资源和伪满旧址等人文资源蕴藏深厚,但相对知名度和开发率尚低。旅游人力资源方面,从业人员的数量增长与质量停滞又形成一组对立,导游强制游客消费等痼疾依然存在。旅游资本供给方面,传统项目的开工续建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而引导社会资本注入旅游产业和带有旅游属性的文化产业则尚显滞后。旅游科技水平方面,传统旅游项目科技含量提升速度较慢,动漫、3D等新型旅游项目科技应用模式的人本化程度亟待提高。旅游投资结构方面,“全国百强”旅行社与五星级饭店等硬件投资发展较快,而旅游文化研究、人文价值开发、地域民俗保护等软实力发展底气虚弱。因此,应广泛拓展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从优化动力方面看,要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市场驱动、企业驱动相结合的效用,立足混合经济的发展眼光来固本培元。从优化内容方面看,一是要进行产品优化,强化再加工与附加值生产,走突出关东风情、注重信誉质量的产品开发道路。二是要进行产业优化,在升级既有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重点发掘吉林广电网络集团、长影集团、刘老根剧场等文化企业的旅游潜质,在“大旅游”的视野中整合企业资源。三是要进行空间优化,重点建设以长、吉一体化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以延吉为主的图们江中下游城镇组团;以通化为主的长白山中南部城镇组团;以白城为中心的西部城镇组团。强化区域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吸引旅游客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建议。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即以规划先导、市场运作、投资拉动、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树立起开发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完善旅游航线网络、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重点景区高速铁路建设等发展目标。其次,研究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系统措施。从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来看,重点做好旅游资源产权明晰化,积极培育大型旅游集团;旅游产业差别化定价,加大旅游业导向性投入;旅游产业规模化,加速旅游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化,整体包装和联合促销旅游产品;弥补旅游要素的薄弱环节,做好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吉林省旅游知名品牌等等。从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来看,立足全省城镇化格局,开发城市旅游;彰显民族聚居地风情,强化区域特色;连接优势自然资源,形成生态体验专线;完善点轴圈一双三角的空间布局。再次,积极构建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三是强化人才保障,优化旅游人才供给结构,等等。

李德庆[7](2015)在《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工商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回族的第三大聚居区,现有人口近80万,主要分布在昆明、玉溪、红河、大理、昭通、曲靖、文山等地区。云南回族先民自元朝迁入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由于受伊斯兰教等因素的影响,其手工业、商业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大多数回族地区的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这些地区二、三产业的营业收入已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0%以上,并且民营企业的数量、类型、规模种类较多。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回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回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回族文化对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二者怎样互动?这些问题就构成本文的研究主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和具有以下意义:首先,通过应用工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能够对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状况及推动其发展的回族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解读回族文化在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回族文化因素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为回族文化内容转型为回族企业文化提供理论依据,为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其次,通过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研究,能够对少数民族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并提炼出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要素,丰富和完善工商人类学理论。总之,通过本研究可以揭示出回族文化与回族民营企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丰富工商人类学理论;可以系统地提炼出影响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回族文化因素,为回族文化内容转型为回族企业文化提供理论参考。论文内容由导论、第一章至第六章和结语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研究的价值。第一章介绍云南回族文化、田野点及工商企业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主要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产业类型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纳古镇“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包括“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工业布局、运营特点及动力机制。第四章主要研究了纳古镇的刀具文化产业,包括刀具产业的历史渊源及现状、影响刀具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纳古镇钢铁工业从工坊到工厂的变迁,包括变迁过程和促进工业变迁的力量。第六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回族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结语部分是在对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讨论了回族文化与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包括: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回族文化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回族民营企业的启示。本文运用工商人类学的方法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推动其发展的回族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解读回族文化的作用机理并为回族文化转型为回族企业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开创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从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产业类型、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刀具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从钢铁工业的变迁来看,伊斯兰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发展影响最大,居于首位;经济文化的影响居于第二位;教育文化和伦理文化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清真寺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不显着,主要原因是清真寺的作用是通过宗教文化体现出来的,是为宗教文化提供支撑,它和宗教文化实际上是没有明显边界而融合在一起。在二级影响因素中,以“六信”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影响居于第一位;崇商重商、以“五功”为核心的宗教实践、信仰虔诚、诚信经营、公平交易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知识丰富、坚韧拼搏、团结协作、宗教及社会活动中心、劳动习惯、重视生产、公平公正、清真寺作为教育机构、适度消费、勤俭节约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身体强健、趣味高雅、清真寺作为经济实体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不显着。

李艳平[8](2012)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类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到这场全球化浪潮中。但要从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并使企业持续发展,他们就必须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占领市场的独特优势。然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整合内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由此企业业务外包应运而生。诸多实践表明,业务外包能使企业更好地专注发展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随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酒店业,目前,国内外不少酒店已通过业务外包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并获得了一些成功的外包经验。在这种背景下,正确认识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以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是很有意义的。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点。第二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部分系统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理论及相关理论。第三章通过深入调研,从成都星级酒店对外包的认识和态度、外包范围、外包运作方式及外包供应商情况等方面对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由于酒店外部市场不成熟、酒店内外竞争压力大、缺乏政府对酒店业务外包的指导以及酒店自身外包制度的不完善四大主要原因,成都星级酒店在外包观念、外包决策、外包实施、外包后续支撑体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第四、五、六章是本文的对策研究部分。该部分分别从外包决策、外包管理、外包效果评价三方面对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董赤[9](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吴非[10](2008)在《如何有效建立企业文化形象 ——四川锦江宾馆企业文化执行与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酒店行业是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毕竟中国酒店业发展的时间不长,文化底蕴也不够深厚,对酒店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存在各种误区,而且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及我国加入WTO,大量的外资酒店进入中国竞争,传统的酒店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实践证明,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制胜法宝在酒店经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酒店企业文化,以独特的文化在世界酒店的激烈竞争中取胜,必将成为21世纪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酒店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企业文化体现了自身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当各企业认识酒店文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而实施文化竞争战略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将建设好的酒店文化传播和执行下去,让酒店员工、酒店顾客以致社会感受和认同酒店文化。本文将以四川五星级宾馆——锦江宾馆为例,以其组织结构为载体,重点分析市场部、人事部、财务部、安全部、房务和餐厅等酒店几个重要部门,结合各个部门的不同工作特点,研究出一套针对各个部门具体的、有效的执行和传播锦江宾馆创造感动这一酒店文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希望基于四川锦江宾馆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通过对其的研究,为同行的企业文化执行和传播提供一个参考和示范,并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一些启示。

二、运用企业行为 振兴宾馆饭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企业行为 振兴宾馆饭店(论文提纲范文)

(1)权力·利益·关系: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与组织化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Q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民组织化的研究
        二、简要评述
第二章 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与样本村概况
    第一节 理论视角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Q村概况
        一、村庄概况
        二、村庄发展史
第三章 企业型组织化的实践: 厂村一体
    第一节 集体企业的创办
        一、基于资源与利益的权威建构
        二、参与集体企业: 经济理性的萌发
        三、弃农从工与土地让渡: 经济理性的扩张
    第二节 厂村一体的组织运行
        一、权力的集中: 政经合一
        二、分工与分化: 身份、职位、收入
        三、利益共同体: 激励机制与集体福利
        四、共同经历与集体认同
    第三节 厂村一体模式的终结
        一、权威专断与企业衰落
        二、两村合并的隔阂
        三、各寻出路: 集体组织的溃散
第四章 家庭型组织化的尝试: 集体农家乐
    第一节 农家乐的起步与发展
        一、农家乐的缘起
        二、生存理性主导下的兼业与观望
    第二节 农家乐的兴盛与集体农家乐模式
        一、经济理性主导下的兴办风潮
        二、权力的再集中: 村组织集体管理
        三、再组织的基础: 组织惯性与资源依赖
    第三节 集体农家乐模式的瓦解
        一、集体与个体利益的冲突
        二、逐步升级的抗争
        三、抗争中的分化与关系逻辑
        四、权力关系的反转
第五章 个体型组织化的挑战: 农民合作社
    第一节 再合作的动因
        一、外因: 政府扶持与村集体引导
        二、内因: 因利相聚
    第二节 农家乐合作社与协会的运行
        一、精英间的协商: 权力的分散与弱化
        二、合作基础: 资源禀赋的差异
        三、合作规则: 互惠原则与约束机制
    第三节 从再合作到分散化
        一、利益最大化与相对最优解
        二、服从于利益逻辑的关系逻辑
        三、损人不利己: 特殊的公正观
        四、核心与边缘格局:两村的差距
    第四节 市场挤压下的原子化小农
        一、资本下乡与权力悬浮
        二、原子化与集约化
        三、村庄的未来:空心化趋势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
        一、权力逻辑: 权威弱化与权力消涨
        二、利益逻辑: 贯穿始终的个体理性
        三、关系逻辑: 关系网络的有限性
    第二节 从集体主义到个体主义: 组织化价值取向的变迁
    第三节 共生与协同: 农民组织化的内生机制
    第四节 总结
    第五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对象目录
致谢

(2)农家乐环境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婺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调研发现:农家乐环境行为对旅游地环境影响尤为显着
        1.1.2 社会关注:农家乐环境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1.3 发展要求:农家乐环境行为是践行多个国家战略的现实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2 企业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2.3 旅游企业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2.3.1 环境行为量化测度研究
        2.3.2 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4 研究述评
3 理论构建
    3.1 相关理论基础
        3.1.1 旅游消费的资源环境效应理论
        3.1.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假设
        3.2.2 研究量表设计
        3.2.3 案例地选取
    3.3 调研样本统计
        3.3.1 数据来源
        3.3.2 样本统计分析
4 农家乐环境行为实证分析
    4.1 农家乐环境行为均值分析
    4.2 农家乐环境行为差异分析
        4.2.1 农家乐产权差异分析
        4.2.2 农家乐经营时间差异分析
        4.2.3 农家乐经营规模差异分析
5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5.1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因子分析
        5.1.1 问卷效度分析
        5.1.2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因子分析
    5.2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5.2.1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的相关分析
        5.2.2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的回归分析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1 研究结论
        6.1.2 管理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与科研实践
致谢

(3)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政务微信的研究
        1.3.2 关于旅游城市政务微信的研究
        1.3.3 关于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
        1.3.4 政务微信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1.3.5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城市CIS理论
        1.4.2 议程设置理论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1.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政务微信
        2.1.1 政务微信的概念
        2.1.2 政务微信的特征
    2.2 城市形象
    2.3 城市形象传播
第3章 研究设计
    3.0 研究设计
        3.0.1 研究对象
        3.0.2 研究问题
        3.0.3 研究方法
        3.0.4 研究路径
    3.1 编码
        3.1.1 定义
        3.1.2 编码标准
        3.1.3 操作性定义
    3.2 信度检验
    3.3 账号基本特性
        3.3.1 头像设置
        3.3.2 功能介绍
        3.3.3 菜单栏
第4章 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城市形象传播实践分析
    4.1 政务微信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4.1.1 内容表现形式: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为主
        4.1.2 文章信息来源:以转载为主
        4.1.3 影响力分析:账号活跃度较强,用户黏性高
        4.1.4 标题栏目划分:突出乐山旅游的城市形象
    4.2 城市形象理念识别特点
        4.2.1 宗旨:坚持绿色发展
        4.2.2 定位:基于城市发展特点定位
    4.3 城市形象行为识别特点
        4.3.1 政府形象:建设服务型政府
        4.3.2 企业形象:着重描绘“特色产业+旅游”
        4.3.3 市民形象:凸显市民“工匠精神”
        4.3.4 城市活动:体现传统文化活动
    4.4 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特点
        4.4.1 城市风情:注重城市交通出行
        4.4.2 旅游营销:强调旅游广告宣传
        4.4.3 城市景观:山水风景最为突出
        4.4.4 影像识别类型:人物、动画类型最多
第5章 旅游城市政务微信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5.1 政务微信与城市形象传播
        5.1.1 提升政务服务,构建融媒体平台
        5.1.2 构建媒体联盟,打造微传播矩阵
        5.1.3 紧贴时代前沿,描绘美丽城市
        5.1.4 培养微信编辑,增强原创能力
    5.2 城市理念与城市形象传播
        5.2.1 明确城市形象发展宗旨
        5.2.2 理清城市形象发展定位
    5.3 城市行为与城市形象传播
        5.3.1 推进信息公开,打造智慧政府形象
        5.3.2 坚持绿色发展,强调文旅融合
        5.3.3 挖掘市民闪光点,塑造多元化市民形象
        5.3.4 强调城市活动,突出本地特色
    5.4 城市视觉与城市形象传播
        5.4.1 宣传旅游公共服务,展示旅游城市风情
        5.4.2 注重旅游信息传播策划,形成独有的旅游品牌
        5.4.3 围绕城市景观,建设城市形象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章 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历史溯源
    第一节 哈尔滨餐饮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哈尔滨城市形成与傅家店的初兴
        二、中东铁路的修筑与哈尔滨开埠通商
        三、“闯关东”与国外移民的涌入
    第二节 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发展历程
        一、哈尔滨中式餐饮业老字号的发展历程
        二、哈尔滨西式餐饮业老字号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国至今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发展
    第一节 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转型与改革
        一、建国初期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体制转变
        二、文革时期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沉没与陷落
        三、改革开放时期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新发展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发展
        一、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发展现状
        二、哈尔滨主要餐饮业老字号概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个案研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个案调查
        一、鲁福楼调查分析
        二、华梅西餐厅调查分析
        三、老厨家道台食府调查分析
    第二节 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调查总结
        一、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所具备的优势
        二、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所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问题分析
        一、传承技艺与产品创新滞后
        二、落后的经营方式与新兴网络媒体缺少互动性
        三、缺乏现代品牌管理与营销意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实践探索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国内餐饮业老字号的实践探索---以全聚德为例
        一、“全聚德”的历史渊源
        二、“全聚德”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 全聚德案例对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发展的启示
        一、增加老字号菜品的附加价值
        二、保持竞争与创新潜力
        三、积极运用网络营销
    第三节 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振兴的对策
        二、促进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振兴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5)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立题旨意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一、公共服务
        二、旅游公共服务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二、调查对象特征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二、分项目标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一、优化顶层设计
        二、优化技术支撑
        三、优化应用体系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一、强化质量导向
        二、强化质量提升
        三、强化质量奖励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存在不足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6)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旅游产业结构普遍升级
        二、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三、吉林省“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要求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基础理论
        二、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
        一、旅游产业结构的含义
        二、旅游产业结构的分类
        三、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第二节 旅游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
        二、核心—边缘理论
        三、增长极理论
        四、点—轴开发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
        一、基本资源
        二、发展历程
        三、内部结构
        四、空间格局
    第二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的行业现状
        一、旅行社业
        二、饭店业
        三、景区业
        四、旅游商品业
        五、各行业关系的计量分析
    第三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现状
        一、中部城市
        二、东部森林、生态、民俗与边境
        三、西部草原、湿地
        四、空间布局的计量分析
    第四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第四章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旅游资源赋存
    第二节 旅游人力资源
    第三节 旅游资本供给
    第四节 旅游科技水平
    第五节 旅游投资结构
第五章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优化动力
        一、政府的驱动
        二、市场的驱动
        三、企业的驱动
    第二节 优化内容
        一、产品优化
        二、产业优化
        三、空间优化
    第三节 优化方式
        一、目标优化
        二、过程优化
第六章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二、优化目标
    第二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系统措施
        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措施
        二、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
    第三节 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二、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
        三、人才保障——优化旅游人才供给结构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

(7)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工商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回族民营企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视角、方法和思路
    四、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 回族文化、田野点与工商企业
    一、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
    二、田野点概况
    三、现代工商企业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 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产业类型及其发展状况
    一、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产业类型
    二、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纳古镇“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
    一、“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
    二、“围坊而商”的工业经济
    三、“围坊而商”的运营特点
    四、“围坊而商”工商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纳古镇的刀具文化产业
    一、纳古镇刀具加工产业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现状
    二、纳古镇刀具加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第五章 纳古镇的钢铁工业:从工坊到工厂的变迁
    一、变迁过程
    二、促进工业变迁的力量
第六章 影响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伊斯兰文化因素评价
    一、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伊斯兰文化因素指标构建
    二、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排序
    三、对推动云南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伊斯兰文化因素的评价
结语:回族文化与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内外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二 国内外酒店业务外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二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三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 分工理论
        二 水桶效应
        三 交易成本理论
        四 价值链理论
第三章 成都星级酒店发展概况及其业务外包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星级酒店发展概况
    第二节 成都星级酒店发展概况
        一 成都星级酒店档次结构分析
        二 成都星级酒店空间布局分析
        三 成都星级酒店客源结构分析
        四 成都星级酒店经营现状分析
    第三节 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现状分析
        一 访谈与问卷设计
        二 调研结果分析
    第四节 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二 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决策研究
    第一节 酒店内部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一 对顾客优异体验价值的贡献分析
        二 酒店竞争差异分析
        三 资产分析
        四 价值链知识分析
        五 知识链价值分析
    第二节 酒店外部环境分析
        一 宏观社会环境
        二 微观产业环境
        三 分析酒店现有能力和评估酒店外包活动
    第三节 酒店业务外包其他方面的分析
        一 酒店业务外包/自营成本收益分析
        二 外包合作伙伴的选择和评估
        三 选择合适的酒店业务外包模式
        四 签订外包合同
第五章 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管理研究
    第一节 酒店业务外包实施的过渡和整合
        一 组织流程再造
        二 相关问题的衔接
        三 外包过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节 培育相互信任的外包战略伙伴关系
        一 相互信任的伙伴型外包关系的内涵
        二 构建相互信任的伙伴型外包关系的途径
    第三节 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
        一 合同控制法
        二 竞争控制法
        三 信誉控制法
        四 信息流控制法
        五 外包联盟控制法
    第四节 外包人才培养和外包制度建设
        一 加强酒店外包人才培养,建立外包人才共享机制
        二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酒店自身外包制度建设
第六章 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效果评价研究
    第一节 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效果的指标体系
        一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二 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评价结果的处理
        一 四种评价结果
        二 对不同评价结果应采取的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9)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如何有效建立企业文化形象 ——四川锦江宾馆企业文化执行与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基础和可行性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我国酒店文化的理论结构研究
    第二节 企业文化与其他内容的交叉研究成果
    第三节 酒店组织结构理论结构的研究
    第四节 组织结构与其他内容的交叉研究成果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方向及理论应用
第三章 企业文化及酒店企业文化概述
    第一节 企业文化概述
    第二节 酒店文化概述
    第三节 组织结构对酒店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锦江宾馆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第一节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第二节 企业形象文化建设
    第三节 企业教育文化建设
    第四节 企业礼仪文化建设
    第五节 企业生活文化建设
第五章 锦江宾馆的组织结构、流程与酒店文化
    第一节 人力资源部
    第二节 市场营销
    第三节 计财
    第四节 房务
    第五节 餐饮康乐
    第六节 工程安全
    第七节 本章总结
第六章 锦江宾馆文化执行与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对酒店文化的理解存在误差
    第二节 对酒店文化认识与执行不一致
    第三节 其他因素造成酒店文化执行与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七章 锦江宾馆文化执行与传播的解决方案
    第一节 高层管理者的解决方案
    第二节 人力部的解决方案
    第三节 市场部的解决方案
    第四节 计财部的解决方案
    第五节 房务和餐饮服务的解决方案
    第六节 安全部的解决方案
    第七节 本章总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运用企业行为 振兴宾馆饭店(论文参考文献)

  • [1]权力·利益·关系: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与组织化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Q村为例[D]. 赵怡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2]农家乐环境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婺源县为例[D]. 朱中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四川旅游城市政务微信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 牟欣园.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4]哈尔滨餐饮业老字号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 李和欣. 黑龙江大学, 2018(10)
  • [5]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6]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朱麟奇.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工商人类学研究[D]. 李德庆. 云南大学, 2015(05)
  • [8]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成都星级酒店业务外包研究[D]. 李艳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2)
  • [9]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10]如何有效建立企业文化形象 ——四川锦江宾馆企业文化执行与传播策略研究[D]. 吴非.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标签:;  ;  ;  ;  

用企业行为振兴酒店和餐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