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CAD技术推广初见成效

蚌埠市CAD技术推广初见成效

一、蚌埠市CAD技术推广初见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齐苗苗[1](2020)在《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测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区域间的竞争和摩擦加剧,构建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新为国家经济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中原城市群创新资源投入以及创新成果发展势头强劲,但城市群地处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基础薄弱。同时中原城市群也面临着创新资源不足,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提高创新效率对于增强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动力、实现中原崛起至关重要。文章选取中原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研究区域创新效率评价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框架,基于中原城市群创新发展现状,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构建出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测度模型,选取2011-2018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P和Frontier等分析软件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进行测度分析,试图发现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区域综合效率总体偏低,8年间区域创新效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原城市群存在创新资源浪费情况。中原城市群创新的低效率主要归因于规模效率的低下,所以需要调整创新投入规模,从而提高创新效率水平。各地创新效率水平和演变趋势差距较大且创新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各地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第二阶段环境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素质对中原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效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研发人才能够有效减少创新投入人员和资金的冗余。从一、三阶段效率值的差异分析得出,环境因素对纯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显着,对规模效率有显着的消极作用。文末结合中原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探索提高城市群创新效率的方法,为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总结归纳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提供参考依据,为促使中原城市群成为中国新的增长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借鉴作用。

胡美娟[2](2020)在《综合福利视角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过程、机制与路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减轻生态压力与环境污染,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一直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面临的热门话题。由于长期依靠自然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系统已经从“空的世界”进入到“满的世界”,自然资本开始变得绝对稀缺,阻碍了人类福利的有效提升。当前,经济发展不能依靠更多的资源环境消耗来提升福利水平,只能依靠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维持或优化人类发展现状,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长三角41座城市为研究单元,借鉴福利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效率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福利评价体系的改进,从综合福利视角出发,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网络NSBM-DEA模型、空间自相关、结构分解模型、LMDI模型、面板灰色关联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脱钩效应、空间变差函数、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门槛面板回归模型等多种地学统计和数理方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格局、过程、机制及路径优化。研究突破了以往基于生态效率的二维发展模式,向自然消耗、经济增长、人类福利组成的三维模式过渡,同时也实现了从弱可持续发展范式向强可持续发展范式的转变,弥补了生态效率在社会维度上关注的不足,彰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城市建设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诉求。论文以资源环境压力、综合福利的测度与分析为基础,以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时空关系与效应为前提,遵循“要素测度与评估——要素时空关系——格局特征——演化过程——模式总结——机制提炼——路径优化”为主线,探究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过程、驱动机制、模式及路径优化。全文研究内容共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全文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主要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框架构建、区域概况等。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四、五、六章,综合评判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要素时空特征及其演变机理、要素时空关系、演化格局及过程、发展模式、投入产出要素冗余分析及改进方向。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分析生态福利绩效驱动机制、综合效应及优化路径。第四部分为第八章,阐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呈现逐渐上升态势,其增长速度大体可划分为快速增长期、中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三大阶段,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异格局;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地区压力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追赶效应”,经济增长是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的直接效应。(2)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福利、经济福利、社会福利水平均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受到环境质量影响环境福利出现了显着下降,制约了综合福利的优化提升。空间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地区持续降低格局,空间差异逐渐缩小,趋于均衡化发展。(3)经济增长充当了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的中间变量和工具,架构起资源环境压力和综合福利水平关系的桥梁,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反馈。(4)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值总体不高,受福利水平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强度的相互影响出现时升时降现象,波动频繁;大多数城市实现从中低绩效水平向较高级绩效水平转化,高速经济增长伴随着低生态福利绩效爬升,总体呈现由“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特征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演化,空间极化效应减弱。少数城市进入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然而大部分城市仍然陷入资源投入过度、绿色福利产出不足的漩涡。(5)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变化受到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规模、消费、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环境治理成效、区域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与抑制、促进与抵消、调节与响应等多维效应的综合影响与相互作用,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溢出效应和时间上的门槛效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共同驱动着区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格局演变。最后根据一系列实证分析,针对如何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杜俊奇[3](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陈红梅[4](2019)在《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农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浙江省基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特色小镇发展的概念,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方向。2017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特色小镇培育要形成特色产业鲜明的产业形态,产业定位要精准,特色鲜明。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产业是基础是根基,是集聚各要素的前提。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兵团第一批唯一获批的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农业产业为研究对象,指出了北泉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对北泉农业及农业产业发展总体现状按照产业门类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北泉镇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及威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区位、经济基础、农业基础及资源、农业科研资源是构成北泉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而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团场职工市场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农产品品牌,规模经营仍然较低是北泉镇自身的劣势所在。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特色小镇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以及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北泉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由于机遇具有普适性,区域竞争的加剧是当前北泉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根据SWOT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北泉镇应按照稳粮、减棉、增畜、增果的发展方针,做大色素辣椒产业、做优葡萄产业、做强畜牧养殖业、做精棉花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形成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依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带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基地建设和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为两翼的发展格局。最终形成“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不断做大做强北泉镇农业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形态,助力特色小镇建设。最后,文章就北泉特色小镇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以下具体建议:要结合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规划;要创新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要依靠科技,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的结论及建议对今后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为其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思路,同时为兵团后续创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如何发展相关产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肖志勇[5](2018)在《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保障我国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农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特色农产品、经济作物的发展力度,是我国农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跨越式步骤。近年来衡南县从调整自身业结构下手,帮助广大农民拓展增收渠道。此外,衡南县各级乡镇结合自身资源和资金、人力、技术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产业结构调整新道路。但是,从目前来看:衡南县农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且在当地的农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未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因此,针对衡南县农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进行了一次研究,并从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力求为我国县域地区农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价值参考,并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大的实惠。首先分析了衡南县农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首先对衡南县的农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数据分析。并对衡南县周边的县市做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周边县市农业产业基本经济情况和农业内部结构情况。从对比中发现不足衡南县在农业产业结构之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又以桃源县做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力求从桃源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符合衡南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然后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对衡南县的农业产业调整现状做出分析。并总结出衡南县农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农产业结构调整没有系统规划;缺乏健全的农村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衡南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技术水平薄弱,无法满足农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对不足,缺乏较大的市场带动力和开拓力;缺乏健全的农业投融资机制和足够的资金支持等五大问题。最后在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上提出了调整的基本原则与思路还有方向,并在此之上提出了本人的建议对策。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衡南县农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上述五大问题,在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的基本原则与思路还有方向,并在此之上提出了本人的建议对策。力求帮助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走特色、科技、品牌经营之路。

迮寒露[6](2018)在《浙江省田园综合体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但是也产生了环境恶化、地域特色消失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逐渐向往屋舍俨然,小桥流水的田园生活。与此同时,国家重视乡村发展,希望通过新的平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向综合发展方向转变。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田园社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满足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规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田园综合体概念进行界定,结合浙江省田园综合体的实际规划案例,对浙江省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类型进行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概括性地提出目前浙江省田园综合体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建议和相应的保障措施。第一,通过查阅整理文献,对田园综合体理论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对田园综合体概念进行界定,并与城市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等相近概念进行辨析,其次梳理相关理论和发展历程,最后从核心价值、组成体系、主要特征、产业结构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第二,研究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类型,分析浙江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为资源和区位;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田园综合体的三种类型:特色资源推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旅游景点驱动型。结合舟山定海区、嘉兴新塍镇、德清下渚湖的实际案例对相应发展类型的类型特征和经营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第三,从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等方面对浙江省田园综合体规划进行实践和探索,写入相应规划,并从组织协调、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考核督查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魏秀宇[7](2017)在《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及路径优化》文中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弥补“四化”同步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也是突破皖北“三农”发展瓶颈、实现皖北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目前,皖北地区包含安徽省一半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经济水平比较落后,部分地区农民生活较为贫困。与此同时,皖北地区又是安徽省主要劳动力输出地,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农业用地撂荒严重、农业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因此,稳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培养造就一批致力于农村建设的生产经营者,储备一批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备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以皖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理论阐述、调查研究、实证分析,比较全面地考察了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际情况,针对培育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优化对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把握研究动态,明确研究方向。同时,对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概念进行界定,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农村职业教育等相关理论,阐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二,分析考察了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在充分肯定皖北近年来在政策框架、农业科技推广、教育资源整合等成效的基础上,依据调查数据和重点对象访谈,分析得出皖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培训体系老旧低效、地方政府职能缺失、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等主要问题。第三,文章根据样本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从调查对象个体特征和现有培训投入情况两方面,对皖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年龄、政策认知、培训时长、培训满意度等为主要制约因素。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快补齐农村职业教育短板等对策建议,旨在深入推进皖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李理[8](2017)在《BIM技术应用于重庆某项目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长年来旋挖桩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旋挖桩施工质量仍然存在缺陷。追溯旋挖桩施工质量缺陷的质量管理原因,包括质量管理权责、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信息的问题。以重庆某高层住宅项目的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是分析目前非常引人瞩目的技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在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中发挥的优势作用,并评价BIM技术的效用。BIM技术的研究具有促进质量管理优化转型的理论意义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实践意义。研究过程中利用BIM技术软件对实际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过程进行设计。将开放式信息交互、PDCA循环和信息集成化管理作为解决方案,借助BIM技术提出解决措施,构建施工质量管理框架以解决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权责问题、管理制度问题和管理信息问题,从而控制旋挖桩施工过程质量管理中―人‖的多变性。除此之外,从开发商角度进行基于BIM技术在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应用的研究。为了证实BIM技术应用效果,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BIM技术运用进行效益分析,其结果证实了BIM技术在优化管理权责、优化管理制度和优化管理信息方面的成果。研究成果包括构建BIM技术应用于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框架,采用Revit软件和BIM5D共同促进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和采用模糊评价分析方法进行BIM技术在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应用的效益评价。

李菲[9](2017)在《中美导淮事业的历史进程与影响(1911-1927)》文中认为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入淮以阻挡金兵南下,黄河南泛频仍。特别是明清之际,受国家治水政策的偏向与地区冲突的影响,淮河流域水患频繁。伴随着近代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淮河水灾尤甚,导淮工程迫在眉睫。以张謇为代表的开明官绅极为重视此事,奔走呼号,但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加之这一地区本就被视为"局部"地区,故而更难得到官方之重视。但张謇等两淮名士另辟蹊径,倡言利用外资以导淮。美国不同类型的机构对与中国合作兴办导淮工程兴趣浓厚,共同的利益契合推动了中美导淮事业的发展。捷足先登的即是美国在华红十字会。美国在华红十字会长期热心慈善事业,赢得了普遍的舆论好感。其于1911年派工程师詹美森考察淮河,开始介入导淮事业。1913年芮恩施任驻华公使,积极推动中美两国的沟通、合作。在中美的共同努力下,双方于1914年签订了《导淮借款草约》。草约签订后,美国红十字会工程团来华测量、考察淮河,并提出"全部入江"的导淮方略。一战爆发后,美国红十字会陷入资金困境,无力继续与华合作导淮。1916年,继红十字会后,美国广益公司开始参与到导淮计划之中,并承办运河借款。但这一举动威胁到日本在这一区域的既得利益,从而遭到日本的强烈反对。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保护其在远东的殖民地,与日本妥协。广益公司的计划遂告流产。1922年以美国为主导的华洋义赈会在华成立导淮委员会,对导淮事业不遗余力地进行舆论宣传。同年,美国工程师费礼门提出"全部入海"的导淮方略,1924年广益公司与齐燮元磋议继续办理导淮借款,但类似的计划与措施遭到地方绅民的反对。此后,导淮事业逐渐衰微。十余年的中美合作导淮事业何以失败而告终,这主要归因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地区间的利益博弈。1911-1927年中国军阀混战,匪患猖獗,社会动乱,不能为导淮工程提供安定的环境。淮河流经苏皖鲁豫四省,导淮工程需要四省的合作。但此时的中国,中央式微,事权不统,地方各自为政,四省权利集团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导淮问题上难以步调一致。而中美双方相关负责人在导淮具体事务中的冲突则进一步阻碍了这一事业的发展。即便这项事业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同样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在中美合作导淮期间,中国引进了美国的先进课程和水利技术,开创了近代水利教育。在中美导淮借款的不断交涉中,对吸引和使用外国资本修建公益工程设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美国资本参与的导淮事业虽然最后未能付诸实践,但前期的勘察成果、设计方案等对于此后的淮河治理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秦琳,吴长友[10](2015)在《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现状,指出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从自身职能职责就如何整治农村环境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对策,旨在为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蚌埠市CAD技术推广初见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蚌埠市CAD技术推广初见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测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区域创新效率测度研究
        二 区域创新效率空间分布研究
        三 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四 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区域
        二 创新
        三 创新效率
    第二节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一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
        二 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三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
第三章 中原城市群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
        一 城市规模
        二 经济发展
        三 基础设施
        四 对外开放
        五 产业结构
    第二节 中原城市群的创新投入和产出现状
        一 总体创新投入和产出趋势
        二 创新投入的空间分布
        三 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测度模型构建及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测度模型选择
        一 研究对象界定
        二 三阶段DEA模型概述
    第二节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 指标选取
        二 数据来源
    第三节 区域创新效率测度分析
        一 第一阶段:传统DEA分析
        二 第二阶段——影响因素的SFA回归分析
        三 第三阶段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综合福利视角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过程、机制与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类社会已进入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
        1.1.2 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1.1.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方位加速阶段
        1.1.4 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是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技术路线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1.1 福利与福祉概念辨析
        2.1.2 生态福利
        2.1.3 生态福利绩效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福利研究进展
        2.2.2 生态福利研究进展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研究框架与区域概况
    3.1 理论基础
        3.1.1 福利经济学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生态效率理论
        3.1.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3.2 理论研究框架
        3.2.1 研究范式:从弱可持续到强可持续范式
        3.2.2 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要素关系理论
        3.2.3 研究框架构建
    3.3 区域概况
        3.3.1 区域范围界定
        3.3.2 区域自然概况
        3.3.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4 区域资源环境概况
第4章 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综合福利的综合评价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4.1.1 资源环境压力评价
        4.1.2 城市综合福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4.1.4 结构分解模型
        4.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长三角地区城市资源环境压力评价
        4.2.1 资源压力评价
        4.2.2 环境压力评价
        4.2.3 资源环境压力综合评价
        4.2.4 资源环境压力驱动效应分析
    4.3 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福利评价
        4.3.1 经济福利评价
        4.3.2 社会福利评价
        4.3.3 绿色福利评价
        4.3.4 综合福利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时空关系
    5.1 研究方法
        5.1.1 面板灰色关联分析
        5.1.2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5.1.3 脱钩效应
        5.1.4 LMDI因素分解
    5.2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时空关联
        5.2.1 总体关联特征
        5.2.2 空间关联特征
    5.3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动态交互影响
        5.3.1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关系检验
        5.3.2 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脉冲响应分析
    5.4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脱钩效应
        5.4.1 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
        5.4.2 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的脱钩效应
        5.4.3 经济增长与综合福利的脱钩效应
    5.5 “福利门槛”假说验证及增长模式
        5.5.1 “福利门槛”假说及验证
        5.5.2 综合福利增长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过程
    6.1 研究方法
        6.1.1 两阶段Super-NSBM-DEA模型
        6.1.2 区域差异测度法
        6.1.3 空间变差函数
    6.2 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过程
        6.2.1 动态变化:生态福利绩效纵向分析
        6.2.2 空间分析: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横向对比
    6.3 长三角生态福利绩效转化过程分解
        6.3.1 生产效率分析
        6.3.2 服务效率分析
        6.3.3 投入产出冗余度分析
    6.4 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发展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机制及路径优化
    7.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7.1.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7.1.2 门槛面板回归模型
        7.1.3 变量选取依据
    7.2 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机制
        7.2.1 空间溢出效应
        7.2.2 门槛效应分析
        7.2.3 机制提炼
    7.3 生态福利绩效路径优化
        7.3.1 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
        7.3.2 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投入,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
        7.3.3 促进政府服务向福利主义转变,以提高福利为目标
        7.3.4 补齐生态短板,增进绿色福利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2.1 研究视角创新
        8.2.2 研究内容创新
    8.3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
致谢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4)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农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特色小镇及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2.2 国内特色小镇及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2.3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政策梳理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内涵及政策脉络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及政策脉络
        2.1.2 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概念及内涵
    2.2 农业产业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农业优势产业的评价方法
    2.3 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意义
        2.3.1 是实现北泉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前提
        2.3.2 是促进北泉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2.3.3 有助于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育
        2.3.4 特色小镇建设是北泉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第三章 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 北泉特色小镇建设概况
    3.2 北泉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3.2.1 农林牧渔近年产值情况
        3.2.2 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3.2.3 畜牧业发展现状
        3.2.4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3.2.5 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第四章 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区位优势
        4.1.2 经济基础优势
        4.1.3 农业基础及资源优势
        4.1.4 农业科研优势
    4.2 劣势分析
        4.2.1 农业基础设施仍需加强
        4.2.2 团场职工农户市场主体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差
        4.2.3 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偏低
        4.2.4 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特色农产品品牌
        4.2.5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有待提升
    4.3 机遇分析
        4.3.1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4.3.2 国家对特色小镇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4.3.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4.3.4 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带来的机遇
    4.4 威胁分析
        4.4.1 区域竞争不断加剧
        4.4.2 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4.5 SWOT策略及战略选择
第五章 国内外典型特色小镇建设中农业产业发展案例及启示
    5.1 国外典型案例
        5.1.1 美国加那州纳帕谷葡萄酒小镇
        5.1.2 日本小岩井农场小镇
    5.2 国内典型案例
        5.2.1 杭州绿城春风长乐农林小镇
        5.2.2 咸阳杨凌区五泉镇
第六章 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6.1 总体思路
    6.2 对策建议
        6.2.1 科学规划,深挖农业产业,彰显鲜明的农业产业形态
        6.2.2 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6.2.3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空间上形成集中连片
        6.2.4 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6.2.5 依靠科技发展优势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
        6.2.6 加大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力度
        6.2.7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特色小镇建设
        6.2.8 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6.2.9 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农业产业结构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结构
        2.1.2 产业结构
        2.1.3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资源禀赋优势
        2.2.3 配弟-克拉克定理
        2.2.4 不平衡发展定理
3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衡南县农业资源现状
    3.2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3.2.1 衡南县种植业结构分析
        3.2.2 衡南县畜牧业结构分析
        3.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性评价
        3.2.4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与分析
    3.3 衡南县与相邻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3.3.1 衡南县与相邻县的农业经济基本情况分析
        3.3.2 衡南县与相邻县的农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3.3.3 衡南县与相邻县的产业分析
4 案例研究:桃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1 案例选择依据
        4.1.1 桃源农业产值占比大
        4.1.2 桃源农业产业区域优势明显
    4.2 桃源县农业产业现状
        4.2.1 桃源县农业产业经济概况
        4.2.2 桃源县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概况
    4.3 桃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分析
        4.3.1 桃源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4.3.2 区域优势得到发挥,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4.3.3 提高了农村的生活质量以及农业效益
    4.4 桃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总结
        4.4.1 加大优势产业的调整力度,合理利用资源
        4.4.2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4.4.3 融资机制完善,创新销售模式
5 衡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5.1 农业结构调整缺少系统规划
    5.2 低附加值产品比重较大
    5.3 缺乏健全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5.4 劳动力素质不高、技术薄弱
    5.5 衡南县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5.6 融资途径单一,投资规模小
6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优化对策
    6.1 衡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遵循的基本思路
        6.1.1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6.1.2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6.1.3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思路
    6.2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6.2.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生产结构调整
        6.2.2 增加资金投入,树立结构调整意识
        6.2.3 整合农业资源,发挥区域优势
        6.2.4 促进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6.2.5 全面推进衡南县农业大产业发展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7.2.1 本文创新点
        7.2.2 本文不足之处
        7.2.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浙江省田园综合体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1.1.2“一号文件”持续关注
        1.1.3 农业改革亟待深化
        1.1.4 浙江模式探索实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规范研究法
        1.4.3 调查研究法
2 田园综合体理论与认识
    2.1 田园综合体概念与辨析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田园综合体与相近概念辨析
    2.2 田园综合体相关理论
        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2.2.5 创意产业理论
        2.2.6 创意经济理论
    2.3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2.3.1 萌芽期
        2.3.2 形成期
        2.3.3 发展期
    2.4 田园综合体的基本认识
        2.4.1 核心价值
        2.4.2 基本组成体系
        2.4.3 主要特征
        2.4.4 产业结构要素
3 浙江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
    3.1 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2 浙江省政府政策支持推动
    3.3 浙江省农业产业实践探索
    3.4 浙江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类型
        3.4.1 特色资源推动型
        3.4.2 特色产业带动型
        3.4.3 旅游景点驱动型
4 浙江省田园综合体规划实证案例
    4.1 特色资源推动型田园综合体规划——以舟山定海区为例
        4.1.1 舟山定海区开发条件分析
        4.1.2“海上河姆渡”田园综合体规划
    4.2 特色产业带动型田园综合体规划——以嘉兴新塍镇为例
        4.2.1 嘉兴新塍镇开发条件分析
        4.2.2 新塍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
    4.3 旅游景点驱动型田园综合体规划——以德清下渚湖为例
        4.3.1 德清下渚湖开发条件分析
        4.3.2 下渚湖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
    4.4 田园综合体规划案例总结
5 浙江省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议与保障措施
    5.1 规划建议
        5.1.1 注重规划科学建设
        5.1.2 明确定位综合打造
        5.1.3 市场主导农民为主
        5.1.4 生态开发可持续发展
    5.2 保障措施
        5.2.1 组织协调保障
        5.2.2 资金投入保障
        5.2.3 政策支持保障
        5.2.4 人才培养保障
        5.2.5 考核督查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发展展望
图表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及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内涵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演变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四、农村职业教育理论
    第三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依据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第一节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况
        一、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投入支持力度
        二、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三、实施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第二节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就
        一、政策框架日趋完善
        二、探索了恰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三、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和创业动力得到了增强
        四、先进科技和优良品种得到了推广应用
    第三节 皖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总量持续下降
        二、农业从业人员规模结构不合理
        三、地方政府职能错位越位
        四、培育效率较低
        五、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落后
第四章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概况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二、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第二节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变量、假设与模型建立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优化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职责
        一、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进机制
    第二节 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一、新津县按需分层精准培育
        二、杨凌多方衔接突出职教
        三、启示
    第三节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整合皖北地区现有农村职业教育资源
        二、创新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三、提高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第四节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一、建立人口回流机制
        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三、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五、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BIM技术应用于重庆某项目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项目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项目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2.1.1 项目概况
        2.1.2 项目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2.2 旋挖桩施工质量缺陷及质量管理
        2.2.1 旋挖桩施工质量缺陷
        2.2.2 质量管理权责的问题
        2.2.3 质量管理制度的问题
        2.2.4 质量管理信息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中的BIM应用系统
    3.1 BIM技术内涵与价值
    3.2 BIM在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3.2.1 规范质量管理制度
        3.2.2 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3.2.3 共享质量管理信息
    3.3 BIM在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中的构建
        3.3.1 解决方案及措施
        3.3.2 施工质量管理框架
        3.3.3 施工质量管理系统图
    3.4 BIM在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4.1 BIM集成平台
        3.4.2 BIM业务应用
        3.4.3 BIM应用平台
    3.5 保障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BIM运用的效益分析
    4.1 BIM应用效果
        4.1.1 优化质量管理权责
        4.1.2 优化质量管理制度
        4.1.3 优化质量管理信息
    4.2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各效益评价参数的确定
        4.3.1 评价集的确定
        4.3.2 权重的确定
        4.3.3 模糊评断矩阵的确定
    4.4 综合效益评价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关于《BIM技术应用于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中的效果》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美导淮事业的历史进程与影响(1911-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红十字会资助阶段的导淮事业
    第一节 中美合作导淮的背景分析
        一、"被牺牲的'局部'"
        二、美国红十字会的长期善举及其影响
        三、美国国家政策的导向
        四、以张謇为主导的官绅所倡
    第二节 美国红十字会的导淮活动
        一、红十字会对淮河的考察
        二、"全部入江":红十字会工程团的导淮主张
第二章 美国广益公司参与阶段的导淮事业
    第一节 运河借款中的美日博弈
        一、从对抗到合作:美日在运河借款中的关系演变
        二、美日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原因
        三、中国对美日合作运河借款之反应
    第二节 华洋义赈会的导淮活动
        一、导淮委员会的成立
        二、广泛的舆论宣传
        三、"全部入海":费礼门的导淮主张
    第二节 美国广益公司对导淮借款的承办
        一、美日围绕导淮借款条件的交涉
        二、两淮绅民之反应
第三章 中美导淮事业失败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社会生态的衰败
    第二节 地方间的利益博弈
    第三节 中美双方分歧与冲突
        一、导淮计划领导权之争
        二、导淮方略之纠纷
第四章 中美导淮事业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西方现代水利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开创
    第三节 治淮机构和理念的进步
    第四节 引进外资思想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现状
    1.1 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稳步实施
    1.2“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1.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1.4 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显着
    1.5 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存在的问题
    2.2 原因
3 对策
    3.1 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2 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
    3.3 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4 协同推进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3.5 加强技术提升与协同应用
    3.6 加强机制提升与协同配合
    3.7 实施城市、工业与农村污染一体化防控相结合

四、蚌埠市CAD技术推广初见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效率测度分析[D]. 齐苗苗. 郑州大学, 2020(02)
  • [2]综合福利视角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过程、机制与路径优化[D]. 胡美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北泉特色小镇建设中农业产业发展研究[D]. 陈红梅.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 肖志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6]浙江省田园综合体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D]. 迮寒露.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7]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及路径优化[D]. 魏秀宇. 安徽财经大学, 2017(05)
  • [8]BIM技术应用于重庆某项目旋挖桩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李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9]中美导淮事业的历史进程与影响(1911-1927)[D]. 李菲. 安徽大学, 2017(08)
  • [10]毕节市农村环境整治现状及对策[J]. 秦琳,吴长友.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7)

标签:;  ;  ;  ;  ;  

蚌埠市CAD技术推广初见成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