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超甜玉米自交系未成熟胚转化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超甜玉米自交系未成熟胚转化

一、根癌农杆菌介导超甜玉米自交系幼胚转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20)在《玉米高效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遗传转化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于玉米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优化培养体系、构建高效遗传转化载体、筛选高效受体材料等方面入手。本研究对实验室收集的64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实验,实验过程中取材以及侵染阶段的操作步骤均参考本实验室最常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培养体系是本实验室之前筛选出的适用于大多数玉米自交系的培养体系。本研究在对所有玉米自交系进行完整的遗传转化实验以后,对转化效率和获得绿苗所用培养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筛选出了113、130和166(具体材料名称见补充表1)三种可用于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构建的受体材料,其转化效率分别为11.99%、8.78%和9.09%,对照材料B104和Z31的转化效率分别是13.16%和10.39%,三种材料的转化效率与对照材料没有明显差距;三种材料获得绿苗所用组织培养时间分别是51天、48天和45天,自交系B104和Z31的培养时间分别是55天和52天,三种材料的组织培养时间均较对照材料有所缩短。在本研究中,为了找出遗传转化过程中主要性状与转化效率之间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按照组织培养的时间顺序对所有自交系的瞬时转化率、初级愈伤组织诱导率、稳定转化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当材料的瞬时转化率或稳定转化率很低时,材料可直接淘汰;(2)当材料具有高水平的初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或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时,不能代表该材料具有高水平的转化效率;(3)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较低的材料有可能具有高效的转化效率。本研究分析了基因型对于瞬时转化能力、初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稳定转化能力、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四个性状的影响程度,发现瞬时转化能力、稳定转化能力、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三个性状受基因型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初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受基因型的影响程度很低,在以后的实验中可以不再把初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作为评价玉米自交系转化效率的参考依据。

艾丽曼·阿布来孜[2](2020)在《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CgbHLH001转基因玉米株系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世界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现代食品、医药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而干旱则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并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传统玉米育种技术由于周期长且难以维持玉米的产量等问题,一直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选育耐旱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玉米等农作物的遗传转化方法,与其他转基因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外源基因单拷贝插入、稳定遗传等优点。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盐生植物灰绿藜的耐旱转录因子CgbHLH001(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基因转入优良玉米自交系中,同时对遗传转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旨在建立高效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并创制耐旱转基因玉米新种质,为选育耐旱玉米品种、加快我国转基因玉米研究与产业化进程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胚诱导愈伤组织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选取的四个玉米自交系基因型间形成愈伤的能力差异不大,各玉米自交系幼胚均能诱导出初级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最适2,4-D浓度为2.0或2.5 mg/L;最适分化培养基为MS+0.5 mg/L VB1(维生素B1)+0.5 g/L CH(水解酪蛋白)+30 g/L蔗糖+1.38 g/L L-pro(L-脯氨酸)+4 mg/L 6-B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30 g/L蔗糖+0.5 mg/L IBA;筛选抗性愈伤组织的草铵膦(PPT)临界浓度为9 mg/L;筛选转化苗的PPT临界浓度为0.8 g/L。2.基于玉米幼胚的分化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抗逆基因CgbHLH001的转基因植株。分别转化了三种植物表达载体:CgbHLH001基因过表达载体、CgbHLH001基因干扰载体以及空载体,结果显示,当农杆菌菌液OD600=0.6,浸染时间25 min时得到自交系JH089转化过表达载体的较佳条件,该条件下获得的再生植株经PCR鉴定获得1株CgbHLH001过表达的JH089株系;当农杆菌菌液OD600=0.8,浸染时间15-20min时得到自交系JH089转化干扰载体的较佳条件,该条件下共获得3株PCR阳性的CgbHLH001 RNAi的JH089株系;当农杆菌菌液OD600=0.8,浸染时间30 min时得到自交系3604转化干扰载体的较佳浸染条件,该条件下获得1株PCR阳性的CgbHLH001 RNAi的新自3604株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转化效率有明显差异,其中自交系JH089较容易获得转化植株。3.利用农杆菌介导对玉米自交系JH089的种子萌动胚进行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浸染时间和浸染的菌液浓度对出苗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合理的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的组合对提高出苗率及转化率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对玉米自交系JH089也进行了茎节愈伤组织的诱导,其愈伤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VB1+0.5 g/L CH+30 g/L蔗糖+1.38 g/L L-pro+3.4mg/L Ag NO3+2.5 mg/L 2,4-D。

肖婷婷[3](2019)在《黄瓜Tril基因转化及再生体系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仍存在再生体系不成熟、转化效率低等问题。因此,优化黄瓜离体再生体系,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是黄瓜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所迫切需要的。本研究选用黄瓜品种‘新泰密刺’为材料,采用实验室前期已有的方法,通过构建表皮毛(果刺)发育相关基因的载体、获取外植体、共培养、侵染和植株再生等过程获取转化株。同时针对黄瓜离体再生体系不成熟、遗传转化效率低等问题进行了优化,通过对分化培养基中6-苄氨基腺嘌呤(6-BA)浓度及生根培养基中卡那霉素(Kan)浓度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出芽率、生根率和转化率,为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构建含pBI121-9930TrilPro-TrilCDS-3xflag的植物表达载体和根瘤农杆菌介导法对黄瓜‘新泰密刺’品种进行转化,成功获得11棵苗,经PCR鉴定、qRT-PCR检测以及P1单株后代的鉴定确定有1株为阳性苗,转化率为0.33%。2.针对得到的阳性苗转化率低的现象,对芽诱导阶段6-BA浓度进行筛选。结果表明,6-BA浓度为0.5 mg/L时出芽率达到76%以上,出芽效果最好。对根诱导阶段Kan浓度进行筛选。发现Kan最适浓度为60 mg/L时,能够起到最低浓度的有效筛选,即在此浓度下阳性株能生根,非阳性株不能生根。3.在0.5 mg/L 6-BA和60 mg/L Kan浓度下,研究了三种不同Kan筛选方式对转化周期和阳性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60 mg/L的Kan时,转化周期最短(45 d),出芽率(62.6%)、生根率(22.5%)和转化率(1.33%)相对较高。

吴建新[4](2018)在《重组人溶菌酶基因转化玉米的抗逆性研究》文中认为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玉米病虫害等因素一直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传统的遗传改良方法周期长而且资源贫乏问题突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玉米遗传改良是解决玉米生产上存在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新的基因资源的鉴定以及功能验证,高效的玉米遗传转化方法在玉米抗逆性状的改良中越来越重要。重组人溶菌酶(Recombinant human lysozyme,rh LYZ)基因是一种蛋白激发因子,在渗透压作用下导致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破裂,发生溶菌现象,它也可以抵抗细胞壁中含有几丁质的真菌感染,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发生反应使侵入机体的病毒失活。溶菌酶在植物上的应用成功的范例是将动物溶菌酶基因转化水稻并获得抗水稻稻瘟病转基因植株。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玉米幼胚转化体系的优化、rh LYZ载体构建及转化rh LYZ玉米的获得与抗逆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添加低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NAA为辅助因子来提高胚性愈伤的诱导率、通过添加低浓度Na Cl与TDZ提高胚性愈伤的再生率以及通过添加一定浓度Mg Cl2提高幼胚的侵染率最终将转化效率稳定在30%。2)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目的基因rh LYZ分别与表达载体p BI121和p CAMBIA1300进行载体构建并转化玉米。成功将构建的重组质粒导入玉米并获得转化rh LYZ玉米T0代转化植株。成功获得的转化rh LYZ玉米T0代植株通过连续两代的自交分离获得转化rh LYZ的纯合子。3)通过玉米灰葡萄孢菌与轮枝镰孢菌对纯合子进行生物胁迫,结果表明,转rh LYZ玉米对玉米灰葡萄孢菌与轮枝镰孢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表现出抗玉米根腐病、茎腐病和穗粒腐病以及种子、穗轴抗性等广谱的真菌抗性。4)通过高温、干旱、极端p H、盐和重金属等对纯合子进行非生物胁迫,结果表明,转rh LYZ玉米对干旱、盐和重金属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以上研究结果优化了玉米的幼胚转化体系,验证了rh LYZ在玉米中较好的抗逆性,为玉米抗逆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体系和种质资源。

刘艳[5](2018)在《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技术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可以用作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对于农业生产和工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育种技术在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建立高效的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是开展玉米转基因育种的前提。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系统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玉米幼胚在45℃条件下热激处理2min后进行农杆菌侵染,显着提高农杆菌侵染玉米幼胚的效率。在共培养基中添加100mg/L半胱氨酸也能提高侵染效率。综合运用两种方法,可以使玉米自交系Z31和杂交种HiII的农杆菌侵染效率达到90%以上。ELISA分析发现半胱氨酸处理后幼胚中的活性氧含量显着增加,表明半胱氨酸除了作为还原剂外,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提高农杆菌侵染效率。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半胱氨酸处理的玉米杂交种Hill幼胚有2795个基因上调表达,2150个基因下调表达;半胱氨酸处理的玉米自交系Z31幼胚有1277个基因上调表达,949个基因下调表达;HiII和Z31中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有939个,共同下调的基因有549个。HiII比Z31中有更多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说明HiII对半胱氨酸处理更敏感。对共同上调和下调的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上调基因主要与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以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下调基因主要与细胞膜代谢以及细胞膜的完整性相关。利用Mapman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很多基因参与了细胞壁代谢,上调基因主要是一些木葡聚糖转移酶基因,下调基因主要是膨胀素蛋白相关基因和纤维素合成酶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变化可能改变了细胞壁的代谢平衡,增加细胞壁通透性,有利于农杆菌侵入,从而提高侵染效率。在提高农杆菌侵染效率基础上,进而对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进行系统优化。优化培养条件,在培养基中添加6-BA和Cu2+,玉米愈伤在弱光培养条件下(10-30μmol·m-2·s-1)可形成具有高再生能力的绿色愈伤组织,提高筛选效率并缩短培养周期。优化培养基成分,通过在共培养基中添加Cu2+、在恢复和筛选培养基中添加1.5mg/L 2,4-D可显着提高玉米幼胚的转化效率。试验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载体骨架对转化效率有影响。人工合成了ZmBBM1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上,单独转化或与GFP载体共转化玉米自交系B73、Z31和CAL,发现无论是单转还是共转ZmBBM1都能显着提高玉米的转化效率。ZmBBM1基因可用于执拗型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转化,拓展玉米转化受体的基因型。本研究系统优化玉米遗传转化技术,构建了一套高效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为基因功能验证、有育种价值转基因玉米新材料创制提供了保障。同时,本研究阐述了半胱氨酸提高侵染效率的分子机理,为植物遗传转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邢小龙[6](2016)在《玉米芽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创建及EβF合成酶基因的转化》文中指出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蚜虫是玉米生产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在玉米生育期内都会遭受蚜虫的危害,对玉米产量构成很大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蚜虫危害,是玉米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玉米种质资源中缺乏有效的抗蚜虫基因,而通过转基因技术创制玉米抗蚜虫新种质显得尤为重要。反-β-法尼烯(EβF)是大多数蚜虫警报信息素的主要成分,对蚜虫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同时对蚜虫的天敌(瓢虫,食蚜蝇,草蛉)有很强的吸引性,从而有较强的抗蚜效果。EβF合成酶基因是植物体内催化法尼基焦磷酸(FPP)合成EβF的关键酶基因。目前该基因已从多种植物中得到分离和鉴定。本研究以欧洲薄荷为材料,分离克隆了EβF合成酶基因,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以玉米种子萌发后的芽尖生长点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EβF合成酶基因成功转入了玉米中。试验结果如下:(1)用PCR方法从薄荷中扩增EβF合成酶基因全长,测序后将其连接到载体pFGC5941上,获得了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EβF。(2)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EβF转化玉米种子萌发后的芽尖生长点,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农杆菌侵染液浓度OD600值为0.6、共培养时间2 h、真空处理10 min,是玉米芽尖生长点遗传转化的合适条件。(3)玉米遗传转化中,不同基因型材料的遗传转化率不同。本试验选用5个玉米优良自交系(郑58,昌7-2,齐319,郑22,87-1)和一个杂交种(郑单958)作为转化受体材料,进行转化率的比较研究。对T0代转化幼苗进行PCR检测,不同材料的转化率差异较大。在选取的6个材料中,郑单958的遗传转化率最高达5.36%,郑58次之,为5.29%,而昌7-2的转化率最低仅为0.91%,6个基因型的平均转化率为3.07%。(4)试验过程中利用3种不同的方法检测了转化率情况,对T0代幼苗进行除草剂筛选,得到的除草剂筛选阳性率为2.96%;T1代幼胚进行GUS染色,得到的GUS基因表达率为2.1%;T1代植株取叶片进行PCR分子检测,得到的PCR检测阳性率为1.91%。(5)感受态受体细胞是农杆菌转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选用浸泡后处于露白时期的玉米芽尖生长点作为转化受体,其转化原理可能是露白时期的种子处于刚萌发状态,对外界因子的作用十分敏感,胚性细胞开始处于分裂状态,子叶对胚芽的包裹不再严密,此时利用农杆菌侵染,将有利于转化的实现。(6)本试验选用玉米芽尖生长点作为转化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EβF合成酶基因转入玉米中,为利用EβF合成酶基因创制玉米抗蚜新种质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张春[7](2015)在《玉米MYBE1基因和拟南芥DHAD基因的功能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杂种优势的广泛利用在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抗逆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改良的一条重要途径。借助基因组学的发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相关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和增加玉米产量。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育种对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种间隔离,实现不同物种间基因的转移,拓宽作物遗传改良的基因来源。该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不仅可以定向改变玉米的目标性状,提升玉米育种的选择效率,而且还可以丰富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本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通过高通量基因差异表达谱分析发掘了大量的杂种优势相关候选基因。运用Gene Ontology方法确定一批玉米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相关基因,克隆了四个功能基因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功能分析。通过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ZmMYBE1转录因子基因在发育早期的雌穗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进一步的差异表达分析表明:在高优势组合C8605-2×W1445中的表达量远高于低优势组合C8605-2×W245,并且在高优势组合中表现为超亲表达。该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过量表达可导致植株生长缓慢,株高变矮,生长期延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途径,以玉米自交系幼胚为受体材料,将玉米的内源转录因子基因ZmMYBE1在玉米中过量表达,分析其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解析其在玉米杂种优势中的作用及利用效率。目前为止,该工作的主要进展如下:1、构建以CaMV35S为超强启动子的过表达载体(CaMV35S::ZmMYBE1);2、采用农杆菌(EHA105)侵染玉米自交系幼胚的方法进行遗传转化,经过培养、筛选和苗期鉴定,共获得6株转基因阳性苗(T0代),单株编号分别为ZC-77,ZC-87,ZC-103,ZC-106,ZC-118和ZC-119;3、分别对T1、T2代的植株在苗期进行PCR基因型检测,筛选具有导入目的基因的转基因纯合株系和阴性株系;4、对ZC-77,ZC-103和ZC-118三个转基因事件后代中的阳性纯合株系和阴性株系进行定量PCR检测,证实在前两个转基因事件后代株系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提高了 7~10倍;5、挑选转基因阳性纯合株系和阴性株系组成近等基因系,与选定的三个玉米骨干自交系M54、PH4CV和郑58进行正反交组配,用于下一步的多点测产试验。植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会经受来自环境的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影响,比如盐胁迫、干旱、低温等。其中,盐胁迫是目前全球农业生产中的一种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当植物处于不利生长条件时,在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代谢物的累积,特别是氨基酸。目前,仅有脯氨酸已被研究证实其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发挥积极且有效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观察到,当植物处于渗透胁迫时,其体内支链氨基酸(BCAAs)累积量的变化程度要明显高于脯氨酸,表明BCAAs可能在植物逆境响应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这在目前仅仅是一个假设,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明。此外,被子植物的生活周期是由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循环交替形成的,配子体的发育对植物完成有性生殖至关重要。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由于其R基团含有短的碳链分支结构,因此被归为一组,称为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BCAAs),它们都是必需氨基酸,可以在细菌、真菌和植物体内重新合成,但在动物或人体内则不能合成,只能通过食物获取。二羟酸脱氢酶(dihydroxyacid dehydratase,DHAD)催化BCAAs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在拟南芥中,目前已知DHAD是由一个单基因(AT3G23940)所编码的,但是其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得到鉴定。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材料,对获得的DHAD的四个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了分析,其中两个突变位点发生在DHAD基因的启动子或5’UTR区(dhad-1,dhad-2),另两个突变位点分别发生在DHAD的第一外显子和第三内含子(dhad-3,dhad-4)。我们的研究结论如下:(1)DHAD在拟南芥的大部分营养组织和生殖组织中呈组成性且高度表达;(2)DHAD对于拟南芥是一个必需基因,其功能的完全丧失会导致大部分的雌配子体和雄配子体均发生败育;(3)在部分功能缺失突变体(dhad-1,dhad-2)中,DHAD表达量的下降会造成拟南芥根组织中所有三种BCAAs积累量的下降,导致根生长变短,并且该突变表型能够在外源施加异亮氨酸的情况下得到恢复;(4)突变体dhad-1和dhad-2对于盐胁迫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而对重金属离子胁迫并没有敏感反应,并且实验证明对盐胁迫的敏感反应是特异的,说明BCAAs在植物耐盐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样,我们首次证明了 BCAAs的体内平衡对于植物的耐盐反应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除了已被充分证明的脯氨酸以外,第二种具有此功能的氨基酸。综上作述,本研究提供证据证明了 BCAAs的生物合成对雌雄配子体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起到重要作用,并且BCAAs的体内平衡参与拟南芥对盐胁迫的适应反应。

刘允军,贾志伟,刘艳,张登峰,黎裕[8](2014)在《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世界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为保证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病虫害、杂草、干旱、盐碱等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了玉米生产。培育具有抗虫、抗除草剂、抗病等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能够减少玉米产量损失,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发展迅速,获得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已在国外商业化种植18年,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1.75亿公顷。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需要较成熟的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目前,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都是从大量转基因玉米中选择的,具有外源基因单拷贝插入、遗传稳定、无载体骨架插入、目的基因表达合适、对玉米自身性状无影响等特点。国外大公司及部分公立研究机构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中国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初步建立了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玉米遗传转化效率及规模化程度。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文章详细介绍了2种方法的原理、发展过程及其应用。农杆菌介导法是目前最主流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具有成本低、外源基因拷贝数低、外源基因能稳定遗传表达等特点,更适用于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中国在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方面有很好的进展,在转基因受体材料选择、农杆菌侵染方法优化等方面对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方法进行了系统优化,以国际上常用的玉米杂交种HiII及中国玉米优良自交系综31等为转化受体,建立了基于幼胚的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并很好地应用于转基因玉米新品种的创制,获得大量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文章展望了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认为商业自交系作为外植体的筛选、转化事件单拷贝率的提高、无载体骨架序列转基因的提升、多基因转化技术、基因打靶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及安全转化技术等方面是玉米转基因技术发展的趋势。中国应紧跟玉米转基因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多基因转化技术、基因打靶技术及安全转化技术,使转基因玉米技术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基因功能研究、转基因玉米产品研发等。中国通过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获得的转基因玉米将来进入产业化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将推动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为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优化和转基因玉米新材料获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洁,周岩[9](2013)在《根癌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研究进展与对策》文中指出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是目前研究得较为深入、技术较为完善有效的转基因方法。但由于单子叶植物不是根癌农杆菌的天然宿主,因此阻碍了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在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研究方面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机理、影响因素不断探索与研究,使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被逐步应用于单子叶植物中,尤其是禾本科作物,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农杆菌转化机理与特点、影响单子叶植物转化的因素进行介绍,综述农杆菌介导法在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作物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超声波处理、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和乙酰丁香酮的添加四个方面阐述提高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转化效率的对策,以期为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进一步改进与优化提供参考。

林霞[10](2012)在《玉米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虫bt-s1m基因转化玉米的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及经济作物,建立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对玉米种质资源的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良好的受体及植株再生体系是遗传转化的前提。本研究以自交系A188、综31、B73及Mo17的幼胚为外植体,系统研究了玉米幼胚组织培养体系和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因素,并将抗虫基因bt-slm转入玉米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幼胚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研究发现:A188、综31、Mo17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植株再生能力较强,适宜作转化受体,且NB培养基较适宜作A188、综31、Mo17的诱导培养基,MB较适合B73的愈伤组织诱导。雌穗授粉后9-12d,取长度为1.0-2.0mm的幼胚作为外植体,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0-3.0mg/L2,4-D,参试材料的愈伤组织不仅得率最高,并且多为胚性愈伤组织。在诱导期间, AgNO3采用隔代添加法有利于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其最佳浓度为10.0mg/L。0.25mg/L烯效唑对胚芽发生的抑制作用达到极显着水平,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显着影响。2,4-D浓度在第三次继代减低到1.0mg/L时,对愈伤组织胚性的维持和芽状结构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蔗糖浓度为50.0g/L,6-BA为0.5mg/L时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且有利于苗的分化。IBA浓度在0.6mg/L时,再生苗生根效果较好。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化的各种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以自交系A188、综31、Mo17以及A188杂交幼胚为转化受体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0-2.0mm的幼胚是最适宜的转化受体,在感染液和共培养基中加入100μtmol/L乙酰丁香酮时抗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适合的菌液浓度为OD600=0.5,侵染时间为10min,共培养时间为3d;感染前将幼胚在侵染液中浸泡2-4h均有利于提高T-DNA转移效率。采用这个转化体系,通过PCR初步检测,共得到抗虫转基因植株32株,其中A18816株、综3114株、Mo174株、B73×A1885株、综31×A1882株、Mo17×A1881株。PCR阳性植株率为0.588-4.160%。通过ELISA检查bt-slm占可溶性蛋白的比例,最高达0.030%,是对照组的11.795倍。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体系,为进一步将有用价值的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中奠定了基础。

二、根癌农杆菌介导超甜玉米自交系幼胚转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癌农杆菌介导超甜玉米自交系幼胚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高效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转基因技术简介
        1.1.1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转基因作物的应用
    1.2 玉米组织培养技术
        1.2.1 基因型的影响
        1.2.2 外植体的影响
        1.2.3 培养基的影响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1.3 玉米遗传转化技术
        1.3.1 玉米遗传转化受体系统
        1.3.2 玉米遗传转化方法
        1.3.3 标记基因及阳性植株筛选方法
        1.3.4 玉米遗传转化效率评估
        1.3.5 玉米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材料种植方式
        2.1.3 载体与菌株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系统
        2.2.2 农杆菌的准备
        2.2.3 玉米幼胚的取材与侵染实验
        2.2.4 玉米的组织培养过程
        2.2.5 材料转化状态的鉴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高效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的筛选
        3.1.1 转化效率的统计分析
        3.1.2 组织培养时间的统计分析
        3.1.3 材料异地种植转化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3.2 遗传转化过程中的主要性状对材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3.2.1 瞬时转化能力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3.2.2 初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3.2.3 稳定转化能力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3.2.4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3.2.5 绿苗分化能力与转化效率的关系
        3.2.6 筛选剂浓度分析
    3.3 遗传转化过程中的主要性状与材料转化效率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4.1 玉米高效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的筛选方向
    4.2 受体材料的转化效率优化方向
    4.3 主要性状与转化效率之间的联系
        4.3.1 瞬时转化能力
        4.3.2 稳定转化能力
        4.3.3 筛选压的调整
        4.3.4 再生效率与转化效率之间的关系
        4.3.5 基因型与组织培养性状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CgbHLH001转基因玉米株系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 玉米转基因方法研究进展
        1.1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
        1.2 基因枪法
        1.3 聚乙二醇(PEG)介导法
        1.4 电击法
        1.5 花粉管通道法
        1.6 子房注射法
    2 玉米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
        2.1 幼胚
        2.2 茎节
        2.3 茎尖
        2.4 萌动胚
        2.5 其他受体
    3 bHLH转录因子耐旱功能的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2章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1.2.2 草铵膦(PPT)筛选浓度的确定
        1.2.3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4 质粒转化农杆菌
        1.2.5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1.2.6 质粒提取
        1.2.7 质粒酶切鉴定
        1.2.8 农杆菌浸染液的制备
        1.2.9 浸染转化
        1.2.10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
        1.2.11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和生根
        1.2.12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玉米自交系形成愈伤组织能力的分析
        2.2 2,4-D 浓度对玉米幼胚愈伤诱导率的影响
        2.3 不同激素类型及浓度对玉米幼胚愈伤分化率的影响
        2.3.1 继代时间对分化率的影响
        2.3.2 不同激素对分化率的影响
        2.3.3 培养基附加成分对分化率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玉米幼胚再生幼苗生根的影响
        2.5 草铵膦(PPT)筛选转化玉米愈伤组织的临界浓度确定
        2.6 农杆菌浸染前重组质粒的转化及酶切鉴定
        2.7 转化苗的PCR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3章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萌动胚、茎节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种子消毒及预处理
        1.2.2 农杆菌浸染液的制备
        1.2.3 草铵膦(PPT)筛选幼苗临界浓度确定
        1.2.4 玉米种子萌动胚的转化及培养
        1.2.5 转基因植株检测
        1.2.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草铵膦(PPT)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菌液浸染浓度和浸染时间对玉米种子萌动胚出苗率的影响
        2.3 转CgbHLH001 基因玉米植株的鉴定
        2.4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茎节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黄瓜Tril基因转化及再生体系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1.1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1.2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1.2 单子叶植物转化研究进展
        1.2.1 水稻
        1.2.2 玉米
    1.3 双子叶植物转化研究进展
        1.3.1 烟草
        1.3.2 拟南芥
        1.3.3 番茄
    1.4 黄瓜离体再生研究进展
        1.4.1 黄瓜离体再生研究进展
        1.4.2 黄瓜离体再生影响因素
    1.5 黄瓜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5.1 黄瓜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5.2 黄瓜遗传转化影响因素
        1.5.3 转基因结果的鉴定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黄瓜表皮毛Tril基因的遗传转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实验器具
        2.1.4 Tril表达载体的构建
        2.1.5 组培培养基配方
        2.1.6 无菌苗以及外植体的获得
        2.1.7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
        2.1.8 转基因植株的移栽驯化和分子检测
        2.1.9 出芽率、生根率和转化率的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35S-TrilCDS载体遗传转化结果检测
        2.2.2 Pro-TrilCDS载体遗传转化结果检测
    2.3 本章小结
    2.4 讨论
第三章 黄瓜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分化培养基6-BA最适浓度
        3.2.2 生根培养基Kan最适浓度
        3.2.3 三种不同Kan筛选方式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3.4 讨论
第四章 结束语
    4.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4.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重组人溶菌酶基因转化玉米的抗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病害与防治
        1.1.1 玉米病害
        1.1.2 玉米病害防治
    1.2 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2.1 玉米遗传转化
        1.2.2 玉米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
        1.2.3 玉米遗传转化的方法
    1.3 重组人溶菌酶基因
        1.3.1 rhLYZ基因研究
        1.3.2 rhLYZ基因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病原菌与病毒
        3.1.3 菌株和质粒
        3.1.4 药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玉米FELB结构的诱导发生
        3.2.2 基于玉米FELB的体胚干细胞悬浮培养
        3.2.3 玉米灰葡萄孢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2.4 玉米矮花叶病毒保存
        3.2.5 目的基因载体构建
        3.2.6 玉米体胚干细胞高效遗传转化
        3.2.7 玉米幼胚转化
        3.2.8 转化rhLYZ玉米阳性植株鉴定与纯合子的获得
        3.2.9 转化rhLYZ玉米与真菌病原菌互作
        3.2.10 转化rhLYZ玉米与玉米矮花叶病毒互作
        3.2.11 转化rhLYZ玉米的非生物胁迫
        3.2.12 单细胞电泳
4 结果与分析
    4.1 载体构建
        4.1.1 质粒载体与目的基因双酶切
        4.1.2 质粒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
        4.1.3 重组质粒表达分析
    4.2 玉米的遗传转化
        4.2.1 玉米FELB结构的诱导发生
        4.2.2 玉米体胚干细胞的悬浮培养与高效遗传转化
        4.2.3 基于玉米幼胚的转化
    4.3 转化rhLYZ玉米株系的抗逆性分析
        4.3.1 转化rhLYZ玉米与真菌互作
        4.3.2 转化rhLYZ玉米与玉米矮花叶病毒互作
        4.3.3 转化rhLYZ玉米的非生物胁迫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玉米幼胚转化体系的优化
        5.1.2 转化rhLYZ玉米株系的抗逆性
    5.2 讨论
        5.2.1 rhLYZ在抗逆过程中可能的分子机制
        5.2.2 利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得新的玉米抗逆遗传资源
        5.2.3 人源基因在植物转化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5)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技术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玉米在世界的种植情况及发展前景
    1.2 玉米转基因技术发展概况
    1.3 BBM基因在植物遗传转化方面的应用
    1.4 转录组技术在植物遗传转化方面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幼胚侵染条件的优化及机理解析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仪器
    2.2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弱光培养的玉米遗传转化技术的建立和优化
    3.1 实验材料
    3.2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过表达ZmBBM1基因提高玉米转化效率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6)玉米芽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创建及EβF合成酶基因的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
        1.1.1 玉米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
        1.1.1.1 幼胚
        1.1.1.2 原生质体
        1.1.1.3 芽尖分生组织
        1.1.2 玉米遗传转化的方法
        1.1.2.1 农杆菌介导法
        1.1.2.2 基因枪转化法
        1.1.2.3 花粉管通道法
    1.2 玉米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2.1 抗除草剂
        1.2.2 抗虫
        1.2.3 抗病
        1.2.4 产量和品质
    1.3 玉米抗蚜虫育种及EβF合成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玉米抗蚜虫育种研究进展
        1.3.2 EβF合成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 薄荷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用品
        2.2.1 试验试剂
        2.2.2 引物设计
        2.2.3 序列分析软件
    2.3 试验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材料准备
        2.4.2 薄荷叶片总RNA的提取
        2.4.3 总RNA的纯化
        2.4.4 第一链c DNA的合成
        2.4.5 PCR克隆薄荷EβF合成酶基因
        2.4.6 目的片段回收
        2.4.7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连接
        2.4.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4.9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2.4.10 质粒DNA的提取
        2.4.11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2.4.1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4.13 测序及序列分析
        2.4.1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2.4.14.1 薄荷EβF合成酶基因和载体pFGC5941 的酶切回收
        2.4.14.2 重组质粒的DNA片段的连接
    2.5 试验结果
        2.5.1 薄荷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2.5.2 薄荷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
        2.5.3 薄荷EβF合成酶基因的序列分析
        2.5.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6 讨论
    2.7 小结
3 农杆菌介导EβF合成酶基因的遗传转化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与表达载体
        3.1.2 受体材料
        3.1.3 试剂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3.2.1.1 除草剂筛选浓度的确定
        3.2.1.2 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2.1.3 转化植株移栽与除草剂筛选
        3.2.1.4 GUS基因表达检测
        3.2.1.5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3.2.2 目的基因的转化
        3.2.2.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2.2 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3.2.2.3 受体材料的准备
        3.2.2.4 农杆菌对芽尖的侵染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玉米幼苗除草剂筛选适宜浓度的确定
        3.3.2 抗性植株的获得
        3.3.3 农杆菌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3.4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3.5 真空渗透处理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3.6 不同基因型对转化率的影响
        3.3.7 EβF合成酶基因的遗传转化
        3.3.8 转基因玉米植株分子检测
        3.3.8.1 T_0代转基因玉米植株除草剂抗性检测
        3.3.8.2 T_1代转基因幼胚的GUS检测及种子的获得
        3.3.8.3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7)玉米MYBE1基因和拟南芥DHAD基因的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玉米MYBE1基因的功能解析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机理研究
        1.1.1 显性假说
        1.1.2 超显性假说
        1.1.3 上位性假说(epistasis hypothesis)
        1.2 玉米转基因育种及其主要方法
        1.2.1 农杆菌介导法
        1.2.2 基因枪法
        1.2.3 聚乙二醇介导法
        1.2.4 花粉管通道法
        1.2.5 转基因作物现状及生物安全问题
        1.3 研究进展--基因ZmMYBE1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
        1.3.1 文库构建及芯片杂交
        1.3.2 基因文库评价及芯片分析
        1.3.3 ZmMYBE1的克隆及鉴定分析
        1.3.4 ZmMYBE1拟南芥过量表达分析
        1.3.5 讨论
        1.4 本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载体
        2.1.3 主要试剂、酶及试剂盒
        2.1.4 分析软件
        2.2 实验仪器
        2.3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
        2.3.1 常用溶液
        2.3.2 所用培养基
        2.4 实验方法及步骤
        2.4.1 CTAB法提取玉米基因组总DNA
        2.4.2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2.4.3 玉米总RNA提取
        2.4.4 RNA反转录
        2.4.5 PCR扩增目的片段
        2.4.6 切胶回收目的片段
        2.4.7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2.4.8 提取质粒
        2.4.9 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2.4.10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ZmMYBE1基因序列分析及载体构建
        3.1.1 ZmMYBE1基因序列分析
        3.1.2 表达载体构建
        3.2 玉米遗传转化
        3.3 T_0代阳性株获得及检测
        3.4 T_1代植株及检测
        3.5 T_2代植株及检测
        3.5.1 筛选T_1代纯合株
        3.5.2 T_2代植株检测
        3.5.3 定量PCR检测
        3.6 组配及测产
        3.7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拟南芥DHAD基因的功能解析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支链氨基酸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
        1.1.1 支链氨基酸
        1.1.2 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1.2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耐盐机制
        1.2.1 盐胁迫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2 植物耐盐机理及分子机制
        1.2.3 脯氨酸对植物响应渗透胁迫的作用
        1.3 植物配子体的发育过程
        1.3.1 拟南芥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
        1.3.2 拟南芥雌配子体的发育过程
        1.3.3 植物受精作用及胚胎发生发育过程
        1.4 研究内容、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载体
        2.1.3 酶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配置
        2.4 实验方法
        2.4.1 拟南芥种子消毒、栽种与管理
        2.4.2 拟南芥总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SDS法)
        2.4.3 拟南芥根和叶片组织中氨基酸的提取(甲醇和氯仿萃取法)
        2.4.4 拟南芥野生型与突变体正反交实验
        2.4.5 拟南芥花粉Alexander染色
        2.4.6 拟南芥未成熟角果中胚珠发育状况观察
        2.4.7 农杆菌侵染转化拟南芥
        2.4.8 GUS染色观察
        2.4.9 拟南芥总RNA的提取
        2.4.10 RNA反转录
        2.4.11 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2.4.12 拟南芥根长度测量
        2.4.13 拟南芥侧根数目统计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拟南芥DHAD基因的鉴定
        3.2 拟南芥DHAD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3.3 AtDHAD是拟南芥正常生长发育的必需基因
        3.4 AtDHAD基因表达量的降低导致根生长受阻
        3.5 AtDHAD表达量的降低导致根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增强
        3.6 lib突变体对盐胁迫表现出相同模式的高敏感性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2 国内外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进展
    2.1 转基因方法的摸索与改进
        2.1.1 农杆菌介导法
        2.1.2 基因枪法
    2.2 中国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进展
        2.2.1 转基因受体材料的选择
        2.2.2 农杆菌侵染方法的优化
        2.2.3 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
        2.2.4 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应用
3 玉米转基因技术发展趋势
    3.1 多基因转化技术
    3.2 基因打靶技术
    3.3 安全转基因技术
4 问题与展望

(9)根癌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研究进展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杆菌介导法的机理
2 根癌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研究进展
    2.1 小麦
    2.2 玉米
    2.3 水稻
3 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问题
    3.1 根癌农杆菌的相关因素
    3.2 单子叶植物的相关因素
        3.2.1 基因型
        3.2.2 外植体
4 提高根癌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效率的对策
    4.1 添加表面活性剂
    4.2 超声波处理
    4.3 添加抗氧化剂
    4.4 添加乙酰丁香酮
5 结语

(10)玉米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虫bt-s1m基因转化玉米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玉米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1.2 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概述
    1.3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的现状
    1.4 抗虫转基因玉米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玉米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初探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图版
第4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根癌农杆菌介导超甜玉米自交系幼胚转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高效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的筛选[D]. 王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2]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CgbHLH001转基因玉米株系的鉴定[D]. 艾丽曼·阿布来孜. 新疆大学, 2020(07)
  • [3]黄瓜Tril基因转化及再生体系优化[D]. 肖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重组人溶菌酶基因转化玉米的抗逆性研究[D]. 吴建新.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5]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技术的优化[D]. 刘艳.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2)
  • [6]玉米芽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创建及EβF合成酶基因的转化[D]. 邢小龙.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7]玉米MYBE1基因和拟南芥DHAD基因的功能解析[D]. 张春.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 [8]玉米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 刘允军,贾志伟,刘艳,张登峰,黎裕.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1)
  • [9]根癌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研究进展与对策[J]. 张洁,周岩.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5)
  • [10]玉米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虫bt-s1m基因转化玉米的初探[D]. 林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超甜玉米自交系未成熟胚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