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im7.1平台下设计综合语言DSL的应用

MicroSim7.1平台下设计综合语言DSL的应用

一、MicroSim7.1平台下设计综合语言DSL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尚关卿[1](2020)在《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制造车间产生的数据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对当前利用中心云集中式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模式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边缘计算,旨在离设备距离更近的网络边缘就近提供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和数据处理等服务。数控机床作为智能制造车间生产加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每天产生的数据中蕴藏着很高的工业价值。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当前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平台体系架构、平台功能结构和平台业务流程模型设计了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的整体架构,阐述了平台框架实现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OPC UA统一架构、MQTT统一接口等相关关键技术。(2)研究了几种主流数控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针对传统的等时间间隔采集机床数据造成的数据冗余问题,分别研究了基于一元线性回归和基于旋转门算法的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算法的适用场合,并设计实现了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模块。(3)研究了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技术,采用基于Apache Flink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机床过程数据,针对实时效能、故障诊断、OEE指标、生产进度与剩余工时、刀具状态监控等具体业务,进行了计算方法分析,设计了边缘服务数据库存储结构以及数据的上下行传输方案,提出了基于AES对称加密的数据报文安全性设计方法。(4)研究了统一接口技术,智能制造车间数控系统种类繁多,涉及到的通讯协议多种多样,导致数据统一采集困难,通过对几种主流数控系统设备通讯集成中间件以及基于工业4.0标准的OPC UA统一架构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统一接口模块,对于物联网统一接口,基于MQTT应用模式,设计并实现了物联网平台统一接口模块。(5)设计并开发了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的各个模块,并基于学院实验室智能制造车间中的西门子、法兰克、海德汉数控系统的机床,测试了服务平台各项功能的可行性,最后,在MES系统中进行了集成与应用,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陈浩[2](2020)在《基于OneNET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政策扶持乡村全方面发展,农业发展得到了历史性突破。为了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国家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农村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缓解农村劳动力的缺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作物收获率,推动农业向智能化、高科技化方向发展。根据乡村全方位和智慧农业发展战略,本文是以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农业智能化灌溉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下移动4G通信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OneNET云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并且在如皋市一体化智能泵站建设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主要研究是基于OneNET云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当前小型泵站发展现状和物联网技术运用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现有的4种移动通信技术特点,选定了移动4G通信技术作为控制系统的数据传输与下发的通信方式。硬件部分采用了ARM公司研发的低功耗、高性能单片机STM32F103ZET6作为核心CPU,由4G通信模块供电电路与继电器控制电路等构成外围电路,外围电路还包括:电源电路、晶振电路、复位电路、传感器采集电路以及泵站机房控制电路等。硬件设计考虑到后续的功能需求保留了可扩展部分,这样既节约成本又方便后期升级改造。软件部分充分利用了单片机STM32F103ZET6内部资源和外围电路,集成了数据采集、存储与下发的功能,同时还兼顾了 OneNET云平台数据解析Lua脚本的开发,Lua脚本将传感器传输的数据转换成JSON格式存储在OneNET云平台上。恒压供水系统中利用MATLAB中SIMULINK模块建立电机转速的仿真模型,通过比较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效果,最终选定模糊PID控制来实现恒压供水的稳定性。基于OneNET云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实现了小型泵站数据采集、通信连接、远程控制、恒压供水灌溉等功能。最终研究设计的控制系统设备在如皋市农村泵站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实现了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设计智能泵站控制系统所涉及知识而比较广泛,运用新的科学手段使得小型泵站控制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极大减少了人工日常维护的成本。本次设计开发的控制系统有很高的拓展空间和平台数据安全保障,结合4G通信技术传输速度快、大容量的特点,为以后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罗林强[3](2018)在《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评估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产品交易渠道的限制,分散农户能直接对接大市场,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提高交易效率。本文对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特点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相关研究基础和电子商务相关理论,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指标度量体系,通过多维度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评估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特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经验,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促进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建议。本文研究发现:(1)总体上来看,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存在着电商资金投入不高、网站亏损严重、网站更新频率低、电商交易额占比低等问题。同时,梅州市农业电商的物流水平与创新水平也与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虽然当前发展水平不高,但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农业电商的大力扶持上;分区域来看,梅中地区的农业电商发展水平最高,梅北地区的次之,梅南地区的最差,专业人员评估打分也反映出这一点,这主要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有关。(2)美国、欧盟和日本以及国内大型农业电商平台在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有:政府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网络信息化技术是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有效保护网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农业电商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大相关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这些对梅州市未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选择,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尽快制定梅州市农业电商发展战略等;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努力转变成为“垂直电商”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应该积极宣传农业电商消费理念等。

周强[4](2018)在《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建模和可配置系统构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故障诊断作为机床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延长机床寿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在基于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物理模型等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上有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知识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关于故障知识的有效组织、表示、共享和应用的研究仍比较少。知识驱动方法在提高故障诊断知识表示能力和故障诊断系统的智能水平上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机床复杂程度的增加、对智能程度需求的增长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具有综合性、可配置性和智能性的机床故障诊断系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机床故障诊断问题,从知识的角度研究了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建模和可配置系统构建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在分析机床故障诊断问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床故障诊断的多维度的分析模型,从层次维、活动维和时间维三个维度对机床故障诊断问题进行分析,描述了研究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研究方法的类别属性。然后,提出了一种机床故障诊断知识管理体系结构,以知识为核心对机床故障诊断过程中各个结构层次、时间阶段和故障诊断活动所涉及到的静动态知识进行获取、处理、组织和应用,开展数据驱动、知识驱动和二者混合的故障诊断,实现故障诊断知识的共享、集成、应用和更新。(2)研究了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建模方法,用于构建不同类型机床的基于本体的故障诊断知识模型。采用基于谓词逻辑的故障要素分析法研究机床故障诊断领域知识并提取机床故障诊断领域的公共本体,从而建立机床故障诊断知识模型核心本体并保证故障知识的标准语义。借助提出的外部本体引用法和两级分类法对核心本体扩展,构建特定机床的故障诊断知识模型和知识库。支持多种知识推理技术和知识查询技术进行故障诊断和知识检索。上述方法将有效地支持构建共享、开放和可扩展的不同类型机床的故障诊断知识模型及知识库。以滚齿机为例建立了机床故障诊断知识模型和知识库并进行了推理和查询验证以展示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和信号分析的机械零部件混合故障诊断方法,包括了从原始故障数据到故障分析、故障推理及故障解决的全部过程。提出了一种语义映射技术将信号分析结果和本体元素关联,结合信号分析和本体的优势,以实现准确、系统和智能的故障诊断。最后,以典型机床零部件滚动轴承为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案例研究,对滚动轴承的振动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采用连续混合高斯隐马尔科夫算法进行点蚀故障辨识,然后对辨识结果开展语义映射和知识推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机床故障诊断的可配置技术。介绍了基于知识的可配置机床故障方法,包括基于本体的机床故障诊断方法、基于知识的可配置机床故障诊断原理和相关的故障诊断知识库。然后设计了一种机床故障诊断可配置平台,包括基于语义网的故障知识管理系统、基于本体的机床可配置故障诊断系统和可配置机床数据采集系统等,并给出了该平台的配置和实施方法。对故障检测、故障辨识、故障诊断、故障解决和知识更新等活动的可配置技术进行研究。还研究了机床可配置运行状态数据采集技术,用于对不同的数据源、不同数据采集需求进行配置和采集,对外提供一致的机床运行数据,满足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的需求。该方法支持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故障诊断,支持按需配置不同范围和强度的故障诊断活动,具有通用性、可配置性和可扩展性。最后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可配置机床故障诊断原型系统,包括基于语义网的故障知识管理系统、基于本体的可配置滚齿机故障诊断系统和可配置机床数据采集系统等。介绍了该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模块和开发技术,并以机床故障代码、滚动轴承和齿轮的故障诊断为例开展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徐秀敏[5](2018)在《基于SRAM型FPGA的软错误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集成电路工艺节点的不断进步,集成度的不断提高,操作频率的不断增加,供电电压的不断降低,纳米尺度集成电路越来越容易受到辐射影响(主要是空间辐射、大气辐射、工业辐射和封装材料辐射等)而导致系统输出错误,甚至引起系统失效。尤其在航空航天等特殊应用领域,高能粒子辐照作用引起的集成电路瞬态故障,已严重影响电子系统的可靠性。针对愈发严重的单粒子软错误问题,高效和高精度的单粒子软错误评估已成为高可靠性纳米尺度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电路节点数的增加,软错误评估的计算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严重减缓了敏感性评估过程,为了高效地分析集成电路对单粒子翻转的软错误敏感性,我们提出一种基于SRAM型FPGA故障注入的单粒子翻转敏感性分析方法,利用FPGA的硬件并行特性,有效加速单粒子翻转软错误评估过程。同时,单粒子瞬态对于软错误敏感性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而难以精确建模,为了精确地分析单粒子瞬态.的软错误敏感性,本文将FPGA作为更真实的集成电路模拟平台,在其片上高精度地实现单粒子瞬态的产生和采集,并研究了单粒子瞬态传播时的脉宽变化。另外,作为SET传播研究的拓展部分,本文深入分析工艺波动和电子热噪声对脉冲传播的影响,并在FPGA片上实现高可靠的蝶形PUF和基于抖动量化的高熵提取效率TRNG。主要工作如下:(1)为有效加速SEU软错误评估过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PGA故障注入的软错误敏感性分析方法,利用FPGA平台的硬件并行性,并借助硬件描述语言良好的建模和抽象能力,在硬件层面上模拟粒子轰击引起的电路节点异常翻转,通过将故障注入的逻辑控制、故障分类、故障列表等模块均在硬件上实现,来进一步提高软错误评估过程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SEU软错误评估方法比基于软件仿真的同样模型评估方法在评估速度上提升了 3个数量级。(2)为精确分析集成电路中的SET软错误现象,本文将FPGA作为更真实的集成电路模拟平台,在SRAM型FPGA上实现真实SET的产生和测量,其中,产生的SET不仅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极好的稳定性,还是以100 ps为步长可连续调节的;SET片上检测器的检测精度为30ps,具有150ps较低的检测极限,它可以检测两种极性脉冲,且应用于多种操作环境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基于实现的SET产生电路和SET测量电路,本文深入研究了集成电路中的SET传播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脉冲展宽效应与脉冲宽度没有关系,而与传播链的长度成正比,对于不同极性下的SET传播,脉冲展宽效应差异很大。(3)在SET传播实验中,意识到工艺波动和电子热噪声对SET传播的影响后,深入研究这两个因素对亚稳态到稳态转变过程的影响,并高效地实现两个重要安全技术:一个高可靠的蝶形PUF和一个高熵提取效率的抖动量化TRNG。为了改善PUF电路的可靠性,我们提出一个延时差异评估策略,去识别适合PUF映射的Slice,然后,在PUF实现过程中我们将PUF选择性地布局到适合的Slice上,由此大幅改善PUF的可靠性;为了改善随机性提取过程,通过极小游标间距的TDC电路,本文在SRAM型FPGA上提出一个基于抖动量化的纯数字TRNG,它可以对电子热噪声引起的传播时延抖动的随机分布进行数字化快拍,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TRNG具有32个Slice的低资源开销和127Mb/s的高吞吐量,且对于PVTA变量引起的偏移现象具有很好的容忍能力。

常宗[6](2017)在《基于C-DOCSIS标准广电双向网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人们生活。对于有线电视运营商来讲,如何选择合理的网络改造技术,实现有线电视网的光通信化改造,提供更好的互联网服务,符合国家三网融合的发展战略,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在有线电视网的改造探索中,国内广电运营商独立提出了 C-DOCSIS标准,C-DOCSIS标准组网方案成为下一代电视网的宽带接入技术之一。本文基于C-DOCSIS组网技术,主要完成工作有:一、重点分析了 CMTS组网技术,对CMTS在组网传输系统的一些工作指标进行理论描述,包括系统的数字信号指标与非线性失真情况;二、实现了 CMTS双向光通信平台系统设计,并搭建相关实验环境对其工作性能进行验证分析。为了减少非线性失真对平台产生的影响,对CMTS双向光通信平台的光收模块进行了设计,并通过实验进行工作参数性能评估;三、对CMTS平台端口自动化测试进行了设计,用于CMTS平台端口的自动化测试,并建立相关数据库记录调试数据,方便后期设备的维护和维修。

周超超[7](2017)在《基于模型和算法移植的气动伺服DSP控制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动伺服技术具有清洁、功率质量比大、维护简便等优势,在机器人、医疗机械等场合应用广泛。本课题采用课题组现有高性能控制算法原型,加以改进后,研发了集成先进控制策略的气动伺服控制器,测试表明是国内高性能轨迹跟踪嵌入式气动伺服控制器成果。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详述嵌入式气动伺服控制器的研究进展,以及气动伺服系统的结构、建模和控制理论研究成果,明确了控制器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分析了直接/间接集成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了压力观测器,证明是负载独立且稳定的,拟替代压力传感器;设计了Kalman滤波器用于在线滤波及估计速度和加速度,仿真和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替代了高成本的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测量了比例方向阀的准确模型。第三章:提出了基于DSP的气动伺服控制器电路方案,设计了单气缸和三轴平台的气动伺服控制器电路并制板了控制器。采用XINTF总线扩展了多通道AD采集和DA输出,设计反相器和异或器实现在同一Zone区域悬挂多个器件的方法;具有CAN通信隔离、开关量输出、和指示灯等功能,接口标准化。第四章:采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实现了算法的嵌入式软件生成,并进行了软件在环(SIL)仿真验证,表明设计有效。提供算法运行的DSP环境,在主任务程序中根据定时器节拍标志运行复杂的控制算法,合理配置CAN外设,实现了高效通信;控制器具有参数掉电存储、在线调试修改功能,使得控制器更通用。第五章:搭建测试系统,编写了基于MFC的上位机控制、调试及监控软件,并详细测试气动伺服控制器性能。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了示教器的位姿采集与保存、轨迹数据传输与通信、实时控制器参数修改等六大模块,方便了控制器参数调优。单轴控制器达到了算法运行1ms实时性要求,运行稳定。负载实验表明系统具有良好抗冲击负载鲁棒性,控制器的稳态轨迹跟踪性能达到了平均误差与行程幅值的比小于1.5%的高精度,实现了预期目标。第六章:总结气动伺服控制器的研究工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黄陆斐[8](2017)在《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背景下,开放政府数据是释放数据价值、创造社会效益的有效方法。开放政府数据平台的评价是开放数据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对开放数据平台的搭建实施监督和引导,有利于对开放政府数据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反馈。建立开放数据平台综合评价体系的实质,是确定影响开放数据平台水平的关键评价指标,理清每个评价指标对维护开放数据平台水平的影响程度。本文吸收了国内外开放数据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开放数据晴雨表”和“全球开放数据指数”两大国外成熟的开放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开放政府数据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介绍后,给出了开放政府数据评价的定义。同时,借鉴数字图书馆5S概念模型,提出基于数据和服务为主要视角的开放政府数据概念模型。并根据模型的相关要素,构建了由元数据、数据表现、API、APP和交互等5个一级指标、元数据描述完整性评价等2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指标层次构建后,还确定了可操作的指标测算方法,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完成评价体系构建后,本文设计了基于评价数据自动采集的评价过程系统,指导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在选定国内省级数据平台作为评价对象的基础上,采用网络爬虫、API调用和人工采集等方法,对评价数据进行了收集,实施了评价的计算与结果分析。评价显示,国内省级开放政府数据平台在元数据构建、数据集格式、机器可读比例、数据时效性、API设计、平台交互服务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对美国国家开放政府数据平台的实施经验进行了介绍,比较分析了纽约与上海两市的开放数据发展的差异,提出了开放政府数据平台建设模型,对国内开放政府数据平台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秦凯伦[9](2017)在《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微电子、传感器、网络和无线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一项关键设计,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发广泛和重要。然而,其固有的专用设计、网络部署后行为策略难更改、网络功能难管理等问题,也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设计和实际应用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软件定义网络思想的新型传感器网络系统及架构:SDN-WSN,并为其提供全面的软件解决方案。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思想,研究通过将传统的紧耦合网络架构分解为应用、控制、设备的三层分离式架构,实现了数据转发和控制逻辑的分离,提供了集中式信息收集、资源整合、网络管理和行为控制的创新系统,以解决现阶段无线传感器网络存在的固有局限性。研究中详述了系统中各网络组件的设计,改进并提出了一种基于SDN-WSN系统的网络重配置算法。研究中基于Cooja仿真平台和Contiki操作系统,在系统中引入了一种基于哈希算法的数据分类方式,完成了节点软件架构和功能模块的设计,并实现了其协议栈软件的开发。研究中设计开发了服务器端数据库和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终端用户监控中心,为网络中多监测区域的历史和实时信息提供了查询显示、算法处理、分析监控的平台。研究中构建了一个自动化网络性能基准测试平台,为系统提供了高效、全自动、标准化的网络性能基准测试手段。经仿真及测试,验证了 SDN-WSN系统能够提高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编程性、可扩展性、可配置性及可管理性,为软件定义网络思想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尝试、思考和完整的软件解决方案。

王佳仪[10](2016)在《基于.Net的无线AP通用测试平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对无线网络的依赖加重,对无线网络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WIFI技术作为当今最流行的无线接入技术,其中的无线AP设备是目前人们最常用的设备,行业中通常采用测试技术来保证这些设备的可靠性以及性能。但由于被测设备的异构性以及所使用测试仪表的不同,不同AP设备生产商在其测试时测试周期长且测试用例不能复用,导致测试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如何实现通用的无线AP测试就成为AP设备生产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基于.Net的无线AP通用测试平台技术,利用.Net的封装功能,屏蔽测试设备的异构性以及所采用测试仪表的不同,使得测试平台具有通用性。本文首先对被测设备的配置方法进行抽象,利用面向对象的抽象类技术实现多态封装,使得测试用例开发者无需关心具体的配置接口类型;再对测试仪表设备的配置进行抽象,利用面向对象的接口技术实现多态封装,实现端到端的抽象代码描述,测试用例开发者无需关心具体的仪表配置过程;其后对测试拓扑进行管理,通过测试拓扑获取测试对象,判断测试对象并且实例化相应的接口和抽象类,这样用户无需关心底层使用的是何种配置方法和测试仪表;最后对测试用例进行管理,动态编译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输出测试结果。测试平台和测试用例可以分别编译,分别进行版本控制。本文最后将所研究的通用无线AP测试平台进行实现并应用到实际的业务系统中,应用结果表明,在使用了本文的通用自动化测试平台后,测试者无需关心测试仪表配置方法以及被测设备的配置过程,只需根据当前所需的测试环境调用平台的测试拓扑,以及编译测试用例,测试效率得以快速提升。

二、MicroSim7.1平台下设计综合语言DSL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croSim7.1平台下设计综合语言DSL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情况
        1.2.1 智能制造车间信息化发展现状
        1.2.2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技术
        1.2.3 工业互联网中的边缘计算技术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边缘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边缘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2.2.1 边缘端服务平台体系架构模型
        2.2.2 边缘端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模型
        2.2.3 边缘端服务平台业务流程模型
    2.3 关键技术研究
        2.3.1 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技术
        2.3.2 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技术
        2.3.3 统一接口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3.1 主流数控机床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3.1.1 SIEMENS数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
        3.1.2 FANUC数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
        3.1.3 HEIDENHAIN数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
    3.2 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3.2.1 传统等时间间隔采集问题分析
        3.2.2 基于一元线性回归的自适应采集方法
        3.2.3 基于旋转门算法的自适应采集方法
    3.3 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与实现
        3.3.1 二种数控机床自适应采集方法的效果分析
        3.3.2 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技术研究与实现
    4.1 基于Apache Flink的机床过程数据的处理方法
    4.2 数控机床设备数据分析处理指标的确定
    4.3 数据的计算分析
        4.3.1 实时效能分析计算
        4.3.2 故障诊断分析计算
        4.3.3 OEE指标分析计算
        4.3.4 生产进度统计与剩余工时分析计算
        4.3.5 刀具状态监控分析计算
    4.4 数据的存储
        4.4.1 Mysql数据库的选择
        4.4.2 本地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
    4.5 数据的传输
        4.5.1 数据上下行传输方案设计
        4.5.2 数据传输报文安全性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一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5.1 OPC UA工业统一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5.1.1 车间异构数控机床信息源模型建立的研究
        5.1.2 基于OPC UA的数控机床信息源模型的映射
        5.1.3 基于OPC UA工业统一接口的实现方法
    5.2 数控机床集成通讯中间件设计
        5.2.1 数控机床集成通讯中间件结构设计
        5.2.2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点位地址分析
        5.2.3 数控机床集成通讯库封装方法与实现
    5.3 MQTT物联网统一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5.3.1 MQTT协议在系统中的应用模式
        5.3.2 机床通讯报文到MQTT报文的封装
        5.3.3 基于MQTT协议的物联网平台接口设计与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6.1 开发环境选择
        6.1.1 硬件环境选择
        6.1.2 软件环境选择
    6.2 原型系统平台总体功能设计
    6.3 平台功能开发
        6.3.1 用户登录管理模块
        6.3.2 机床管理模块
        6.3.3 自适应数据采集服务配置管理模块
        6.3.4 边缘计算服务管理模块
        6.3.5 云平台接口服务管理模块
        6.3.6 OPC UA接口服务管理模块
        6.3.7 实时监控模块
    6.4 实验测试
        6.4.1 连接OneNet云平台数据上下行测试
        6.4.2 OPC UA Server统一接口测试
    6.5 在智能制造实验室MES系统中的集成与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OneNET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2.1 现场控制单元技术
    2.2 通信技术及通信协议
        2.2.1 4G关键技术
        2.2.2 4G核心网络架构
        2.2.3 TCP网络传输协议
    2.3 OneNET云平台
        2.3.1 云平台概述
        2.3.2 OneNET云平台用户使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设计方案
    3.2 系统硬件结构
    3.3 泵站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3.4 主控板电路设计
        3.4.1 微处理器
        3.4.2 复位电路
        3.4.3 晶振电路
        3.4.4 仿真器下载电路
        3.4.5 供电电路
        3.4.6 温度采集模块
        3.4.7 继电器控制电路
        3.4.8 主控电路PCB板设计
    3.5 通讯电路设计
        3.5.1 4G通信模块
        3.5.2 4G模块供电电路设计
    3.6 现场控制单元设备选择
        3.6.1 处理器的选择
        3.6.2 传感器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4.2 现场数据采集传输软件设计
        4.2.1 系统初始化
        4.2.2 数据采集
        4.2.3 单片机串口通信
    4.3 4G模块软件设计
        4.3.1 通讯指令
        4.3.2 联网调试
    4.4 OneNET云平台软件设计
        4.4.1 Lua脚本编辑软件
        4.4.2 OneNET云平台接收与下发数据
    4.5 泵站电机变频调速软件设计
        4.5.1 恒压供水系统
        4.5.2 变频调速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一体化智能泵站的研发
    5.2 一体化智能泵站结构
        5.2.1 泵房
        5.2.2 控制箱
        5.2.3 水泵电机
    5.3 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5.3.1 泵站电机启动方式
        5.3.2 定时定量控制
        5.3.3 新型量水计
        5.3.4 恒压控制
        5.3.5 水肥一体化灌溉
        5.3.6 视频远程监视和红外报警
        5.3.7 后台数据管理
    5.4 一体化智能泵站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评估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评估
    3.1 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沿革和现状
        3.1.1 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沿革
        3.1.2 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2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指标体系
        3.2.1 设计原则与指标选取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统计分析
        3.3.1 分析方法与样本特征
        3.3.2 发展特征的统计描述
    3.4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评估
        3.4.1 评估方法选择
        3.4.2 发展现状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农业电商发展经验与启示
        4.1.1 美国农业电商发展的经验
        4.1.2 欧洲农业电商发展的经验
        4.1.3 日本农业电商发展的经验
    4.2 国内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经验与启示
        4.2.1 深圳中农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4.2.2 安徽农市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企业层面
        5.2.3 社会层面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建模和可配置系统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备故障诊断问题
        1.2.2 机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2.3 机床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本体和语义网技术在制造业的研究现状
    1.3 机床故障诊断存在的问题分析
        1.3.1 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
        1.3.2 拟研究的技术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课题来源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的课题来源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机床故障诊断知识的多维度分析研究
    2.1 基于知识的机床故障诊断的问题和需求分析
        2.1.1 基于知识的机床故障诊断的问题分析
        2.1.2 基于知识的机床故障诊断的需求分析
    2.2 面向机床故障诊断的多维度分析模型
        2.2.1 HAT分析模型的内容
        2.2.2 HAT分析模型的作用
    2.3 机床故障诊断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2.3.1 体系结构的内容
        2.3.2 体系结构的特点
    2.4 关键技术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建模方法
    3.1 知识建模方法基础
    3.2 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建模方法
        3.2.1 机床故障知识分析
        3.2.2 基于语义网络的机床故障诊断知识表示
        3.2.3 基于标准语义的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建模方法
    3.3 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建模的关键技术
        3.3.1 基于谓词逻辑的故障要素分析法
        3.3.2 故障诊断知识模型核心本体
        3.3.3 故障要素两级分类法
        3.3.4 外部本体引用法
        3.3.5 故障诊断知识推理及查询技术
    3.4 机床故障诊断知识模型及知识库构建及维护方法
    3.5 案例研究:滚齿机故障诊断知识建模
        3.5.1 滚齿机故障诊断知识模型及知识库的构建
        3.5.2 滚齿机故障诊断推理实例
        3.5.3 滚齿机故障诊断查询实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本体和信号分析的混合故障诊断技术
    4.1 基于本体和信号分析的混合故障诊断方法
        4.1.1 基于本体和信号分析的混合故障诊断方法框架
        4.1.2 基于本体和信号分析的语义映射方法
    4.2 典型机床零部件故障诊断知识建模
        4.2.1 典型机床零部件故障知识分析
        4.2.2 典型机床零部件故障诊断知识建模过程
    4.3 基于CGHMM的故障辨识方法
        4.3.1 CGHMM简介
        4.3.2 振动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
        4.3.3 基于CGHMM故障辨识步骤
    4.4 案例研究:滚动轴承的故障辨识和诊断
        4.4.1 基于CGHMM的信号分析
        4.4.2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本体知识库构建
        4.4.3 故障推理和查询
        4.4.4 实验结果对比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机床故障诊断可配置技术研究
    5.1 基于知识的可配置机床故障诊断方法
        5.1.1 基于本体的机床故障诊断方法
        5.1.2 基于知识的可配置机床故障诊断原理
    5.2 机床故障诊断可配置平台
        5.2.1 平台的框架设计及分析
        5.2.2 平台的配置和实施方法
    5.3 机床故障诊断活动的可配置技术
        5.3.1 故障检测活动的可配置技术
        5.3.2 故障辨识活动的可配置技术
        5.3.3 故障诊断活动的可配置技术
        5.3.4 故障解决活动的可配置技术
        5.3.5 机床故障诊断知识更新技术
    5.4 机床可配置运行状态数据采集技术
        5.4.1 机床可配置运行状态数据采集方法
        5.4.2 机床数据采集本体建模
        5.4.3 机床数据采集插件的构建技术
        5.4.4 可配置机床数据采集系统的配置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可配置机床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原型系统实现
    6.1 原型系统的介绍
        6.1.1 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
        6.1.2 原型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6.2 原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6.2.1 基于语义网的故障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6.2.2 基于本体的可配置滚齿机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6.2.3 可配置机床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6.3 案例研究
        6.3.1 可配置机床数据采集实验
        6.3.2 案例:基于故障代码的故障检测
        6.3.3 案例:滚动轴承的故障辨识和诊断
        6.3.4 案例:齿轮的故障辨识和诊断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缩略词语汇总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撰写的标准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E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5)基于SRAM型FPGA的软错误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1 软错误造成的危害
        1.2.2 工艺进步对软错误的影响
    1.3 软错误评估的研究现状
        1.3.1 软错误评估的主要方法
        1.3.2 软错误评估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改进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软错误的基本知识
    2.1 引言
    2.2 软错误机理
        2.2.1 软错误的诱因
        2.2.2 软错误的产生
        2.2.3 软错误的故障类型
    2.3 软错误评估的目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RAM型FPGA的SEU软错误评估
    3.1 基于SRAM型FPGA的SEU故障注入分析平台
        3.1.1 SEU故障模型及注入机制
        3.1.2 SEU故障效果分类
        3.1.3 SEU软错误评估平台设计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待评估微控制器电路
        3.2.2 实验环境与总体步骤
        3.2.3 软错误评估结果
        3.2.4 选择性加固后的软错误评估结果
        3.2.5 时间与资源开销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RAM型FPGA的SET软错误评估
    4.1 SRAM型FPGA上的SET采集
        4.1.1 已有SET测量电路
        4.1.2 提出的SET检测电路
        4.1.3 实验结果验证
        4.1.4 SET检测器的进一步完善与结果分析
    4.2 SRAM型FPGA上的SET产生
        4.2.1 已有SET产生电路
        4.2.2 提出的SET产生器
        4.2.3 实验结果验证
    4.3 SET传播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脉冲传播相关的技术应用
    5.1 SRAM型FPGA上高可靠蝶形PUF的实现
        5.1.1 PUF概念
        5.1.2 PUF研究现状
        5.1.3 提出的低资源开销和高可靠蝶形PUF
        5.1.4 实验结果分析
    5.2 SRAM型FPGA上高熵高吞吐的抖动量化TRNG实现
        5.2.1 TRNG概念
        5.2.2 TRNG研究现状
        5.2.3 提出的高熵高吞吐抖动量化TRNG电路
        5.2.4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基于C-DOCSIS标准广电双向网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主要工作
    1.3 论文组织安排
第二章 广电双向网改造技术
    2.1 广电双向网改造技术发展现状
    2.2 C-DOCSIS双向网改造技术分析
第三章 C-CMTS组网方案
    3.1 C-CMTS组网方案系统概述
    3.2 C-CMTS组网传输系统
        3.2.1 C-CMTS组网传输系统构成
        3.2.2 传输系统的数字信号指标
        3.2.3 传输系统的光链路指标
    3.3 C-CMTS组网方案网络结构
        3.2.1 C-CMTS+FP光收光发组网方案网络结构
        3.2.2 光发光收中继回传组网方案网络结构
        3.2.3 CWDM+FP光收组网方案网络结构
第四章 双向光通信CMTS平台设计
    4.1 CMTS双向光通信平台系统设计
    4.2 CMTS双向光通信平台光收模块设计
        4.2.1 光收模块设计方案
        4.2.2 光收模块性能测试分析
    4.3 CMTS双向光通信平台性能测试分析
        4.3.1 平台下行链路工作指标
        4.3.2 平台上行链路工作指标
第五章 CMTS平台端口自动化测试设计
    5.1 端口自动化测试软件功能设计
    5.2 端口自动化测试软件数据库设计
    5.3 端口自动化测试软件功能实现及执行流程说明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模型和算法移植的气动伺服DSP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嵌入式气动伺服控制器研发现状
    1.3 气动伺服平台设计研究现状
    1.4 先进气动伺服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1 气动伺服系统建模
        1.4.2 线性及其改进的气动伺服控制策略
        1.4.3 先进非线性气动伺服控制策略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动伺服系统设计及轨迹跟踪控制策略应用
    2.1 3-RPS平台控制系统实现方案
    2.2 气动伺服平台结构设计
    2.3 直接/间接集成自适应鲁棒控制策略理论
    2.4 全局负载独立的压力观测器设计
    2.5 KALMAN滤波器设计
    2.6 比例方向阀测试拟合建模
    2.7 小结
第三章 气动伺服DSP控制器电路设计
    3.1 气动伺服控制器电路需求分析
    3.2 DSP控制器方案设计及器件选型
        3.2.1 嵌入式处理器选型
        3.2.2 通信总线选型
    3.3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3.1 模数转换芯片AD7606应用设计
        3.3.2 XINTF总线多器件悬挂解决方案
    3.4 控制输出电路设计
    3.5 CAN通信电路设计
    3.6 辅助电路设计
        3.6.1 开关量输出
        3.6.2 位移传感器供电方案
        3.6.3 控制器指示灯
    3.7 硬件测试
    3.8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型的算法移植及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基于模型的设计技术介绍
    4.2 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流程
    4.3 单轴自适应鲁棒控制策略仿真
    4.4 控制策略嵌入式软件自动生成
        4.4.1 嵌入式软件生动生成流程
        4.4.2 代码生成的关键配置
        4.4.3 嵌入式软件生成实现
    4.5 软件在环测试验证
    4.6 嵌入式控制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4.6.1 功能需求分析
        4.6.2 嵌入式软件结构
        4.6.3 CAN通信协议设计与实现
        4.6.4 控制器参数存储与读取
    4.7 小结
第五章 控制器实验验证
    5.1 实验平台介绍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
        5.2.1 动作采集控制模块
        5.2.2 运行控制操作模块
        5.2.3 控制器参数调试模块
        5.2.4 实时参数绘图模块
        5.2.5 参数交互监视窗口模块
        5.2.6 绘图设置模块
    5.3 控制器性能测验
    5.4 轨迹跟踪控制效果
        5.4.1 控制性能指标和参数
        5.4.2 压力观测器实验
        5.4.3 标准正弦信号轨迹跟踪性能
        5.4.4 阶跃信号轨迹跟踪性能
        5.4.5 随机信号轨迹跟踪性能
        5.4.6 鲁棒性测试
        5.4.7 三轴型控制器轨迹跟踪性能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及发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开放政府数据
        2.1.2 开放政府数据平台
        2.1.3 开放政府数据平台评价
        2.1.4 元数据
    2.2 开放数据晴雨表报告
        2.2.1 报告数据来源
        2.2.2 指标体系总览
        2.2.3 详细指标体系
        2.2.4 计算方法
    2.3 全球开放数据指数
        2.3.1 关键数据集
        2.3.2 评分方法
    2.4 两大体系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概念模型与评价体系
    3.1 概念模型
        3.1.1 模型来源
        3.1.2 模型定义
    3.2 评价指标识别原则
    3.3 评价指标识别
        3.3.1 基于数据集元数据的评价指标
        3.3.2 基于数据集表现的评价指标
        3.3.3 基于平台服务的评价指标
    3.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层次结构
        3.4.2 指标测算标准
        3.4.3 评价数据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价过程系统设计
    4.1 评价过程框架
    4.2 数据集元数据收集技术
        4.2.1 网络爬虫的设计
        4.2.2 API调用的方法
        4.2.3 数据集元数据结构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评价实施与结果分析
    5.1 评价对象的确定
    5.2 评价数据的采集与计算
        5.2.1 网络爬虫进行的数据采集
        5.2.2 API调用的数据采集
        5.2.3 评价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5.3 评价分析
        5.3.1 评价综合总览
        5.3.2 关键分指数评价数据分析
    5.4 纽约与上海开放数据平台的发展比较
    5.5 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5.5.1 主要问题
        5.5.2 建议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网络爬虫部分代码
附录B 网络爬虫收集的浙江省开放数据元数据信息
致谢

(9)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论文结构
2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概述
    2.2 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系统设计总体框架
        2.2.3 系统组成
    2.3 系统网络重配置算法
        2.3.1 基于等级的重配置方法
        2.3.2 基于路由规则的重配置方法
        2.3.3 基于系统吞吐量的重配置算法
        2.3.4 基于节点剩余能量平衡的重配置算法
        2.3.5 基于SDN-WSN的网络重配置算法流程
    2.4 系统及其网络重配置算法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Cooja和Contiki的节点平台软件设计开发
    3.1 节点平台软件架构设计
    3.2 节点平台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3.2.1 路由层模块
        3.2.2 网络处理层模块
        3.2.3 状态层模块
        3.2.4 数据处理层模块
        3.2.5 适配层模块
        3.2.6 网络虚拟管理层模块
        3.2.7 控制层模块
    3.3 节点平台软件实现
        3.3.1 开发及仿真环境
        3.3.2 基于Cooja的软件实现
        3.3.3 基于Contiki的软件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监测区域的服务器及终端用户平台软件设计开发
    4.1 基于多监测区域的数据库设计实现
        4.1.1 数据表的设计实现
        4.1.2 存储过程的设计实现
        4.1.3 应用权限设计实现
        4.1.4 服务器端数据库的实现和环境搭建
    4.2 基于多监测区域的终端用户软件设计实现
        4.2.1 软件架构设计
        4.2.2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4.2.3 终端监控中心软件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自动化网络性能基准测试平台设计开发
    5.1 网络性能基准测试分析
        5.1.1 网络测试方法论
        5.1.2 网络性能指标
        5.1.3 网络性能测试解决方案
        5.1.4 基准及测试目标
    5.2 网络性能基准测试自动化平台设计
        5.2.1 平台产品规格
        5.2.2 平台软件框架设计
        5.2.3 平台在SDN-WSN系统中的部署
    5.3 平台软件实现
        5.3.1 平台软件功能模块实现
        5.3.2 平台软件优化机制
    5.4 平台验证与评估
        5.4.1 测试床
        5.4.2 功能评估
        5.4.3 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测试配置
    6.2 节点平台测试
    6.3 服务器及终端用户平台测试
    6.4 自动化网络性能基准测试平台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Net的无线AP通用测试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传统无线AP自动化测试方法分析
    2.1 传统无线AP的自动化测试方法
        2.1.1 基于PC的测试环境及配置
        2.1.2 基于测试仪表的常用拓扑配置
        2.1.3 基于中继设备的常用拓扑配置
    2.2 自动化测试平台对设备的配置
        2.2.1 测试仪表的配置方法
        2.2.2 被测设备的配置方法
    2.3 复用性及扩展性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ET的无线AP通用测试平台研究
    3.1 无线AP测试的通用性需求
    3.2 基于.NET以及HOOD方法的被测对象抽象封装
        3.2.1 HOOD方法概述
        3.2.2 被测对象的抽象封装
    3.3 端到端测试过程抽象封装
        3.3.1 端到端测试概述
        3.3.2 端到端测试抽象方法
        3.3.3 端到端接口工厂
        3.3.4 不同测试仪表的封装
        3.3.5 不同平台间的兼容性
    3.4 被测设备的配置树
        3.4.1 配置树抽象方法概述
        3.4.2 配置树的抽象方法
    3.5 测试资源管理
        3.5.1 测试资源管理描述
        3.5.2 测试资源的保存和调用
        3.5.3 测试资源获取算法
        3.5.4 被测对象实例化过程
    3.6 测试用例动态编译及运行时管理
        3.6.1 测试引擎
        3.6.2 测试用例
        3.6.3 测试用例运行管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ET的无线AP通用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平台的总体设计
        4.1.1 平台主要模块
        4.1.2 工程文件以及引用关系
    4.2 被测对象的封装
        4.2.1 被测设备的封装
        4.2.2 被测设备配置树抽象过程
    4.3 网络端到端测试过程抽象和实现
        4.3.1 端到端测试过程抽象
        4.3.2 基于PCIPerf端到端测试的接口实现
        4.3.3 基于PC IxChariot端到端的接口实现
        4.3.4 基于IxVeriwave端到端测试接口的实现
    4.4 测试资源的封装实现
        4.4.1 测试资源的封装
        4.4.2 设备资源封装
        4.4.3 资源约束条件的封装
        4.4.4 测试资源的保存和读取
    4.5 测试引擎的实现
        4.5.1 测试用例基类的实现
        4.5.2 测试结果输出模块
        4.5.3 测试用例列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台的应用及测试验证
    5.1 无线AP的测试点
    5.2 测试拓扑的建立
    5.3 测试用例开发
        5.3.1 测试用例中间层的封装
        5.3.2 资源的获取和封装
        5.3.3 端到端过程的封装
        5.3.4 测试用例的设计与运行
    5.4 结果分析
        5.4.1 传统自动化方法分析
        5.4.2 基于通用平台的开发效率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MicroSim7.1平台下设计综合语言DSL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D]. 尚关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基于OneNET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陈浩. 扬州大学, 2020(06)
  • [3]梅州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评估与对策研究[D]. 罗林强.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4]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建模和可配置系统构建方法研究[D]. 周强. 重庆大学, 2018(04)
  • [5]基于SRAM型FPGA的软错误评估方法研究[D]. 徐秀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2)
  • [6]基于C-DOCSIS标准广电双向网改造技术研究[D]. 常宗.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7]基于模型和算法移植的气动伺服DSP控制器研究[D]. 周超超. 浙江大学, 2017(06)
  • [8]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评价体系研究[D]. 黄陆斐.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 [9]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设计[D]. 秦凯伦.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10]基于.Net的无线AP通用测试平台研究[D]. 王佳仪.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MicroSim7.1平台下设计综合语言DSL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