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类风湿病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病临床观察

一、中药导入治疗类风湿病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德祥[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世轩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技术对近三年以来王世轩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进行量化的分析,并以得出的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对其用药思路进行总结。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王世轩教授治疗LDH患者的病案,共217例,收集中药汤剂处方346个。将预计使用的原始数据导入Microsoft Word,以Microsoft Word中数据为基础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基础数据库,将数据库中的患者基本资料和处方基本资料导入SPSS Statistics 25.0中,进行相关数据的频数、频率、聚类分析,再将数据库中的处方信息导入SPSS Modeler 18.0中,利用该软件自带的Apriori规则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药物频率统计:采集符合标准的中药处方346个,应用的中药达到209种,经统计,总用药频率高于10%的常用药物有68种。排名前十的为:茯苓、当归、牛膝、炙甘草、熟地黄、川芎、白芍、党参、白术。2.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将数据库中使用频率高于10%的68种中药物进行四气统计,王教授用药四气以温性药为主,五味中,辛味药稍多,比例与甘味药、苦味药的比例较为相近,总体用药以辛、甘、苦味药为主。五脏归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肝经,第二为肾经,第三为脾经。六腑归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胃经。3.聚类分析:得出了王世轩教授治疗LDH四种证型的核心处方。治疗肝肾亏虚证的核心处方为:茯苓、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炙甘草、白术、党参。治疗寒湿证的核心处方为:牛膝、川芎、当归、独活、茯苓、炙甘草、威灵仙、鸡血藤、秦艽、桑寄生。治疗湿热证的核心处方:甘草、党参、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独活、陈皮、茯苓、半夏。治疗血瘀证的核心处方为: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牛膝、香附、地龙、秦艽、没药、甘草、独活、五灵脂、羌活、乳香、茯苓。并阐明了用药思路。4.关联度分析:通过关联度分析得到了王世轩教授治疗LDH四个证型的常用的二药组合,三药组合,并得出关联网络图,分析了部分常用药物配伍。结论:1.王世轩教授治疗LDH用药归经以肝肾为主,并且适当的兼顾了脾胃经。药物四气以使用温性要为主要用药,寒性药和平性药为辅助用药。药物五味以辛、甘、苦为主,且比例相近。2.王世轩教授针对LDH的治疗,肝肾亏虚证以六味地黄丸加味为核心处方,寒湿证以独活寄生汤联合四藤一仙汤加减为核心处方,湿热证以四妙散联合二陈汤加减为核心处方,血瘀证以五大逐瘀汤加减为核心处方。3.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观察,茯苓、当归、牛膝、炙甘草、熟地黄、白芍较广泛的应用于LDH的四个证型,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世轩教授的用药思路。4.经过DM的结果与王世轩教授治疗LDH的用药思路基本吻合。

刘浪[2](2021)在《活血强筋方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符合纳入条件的早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分别采用活血强筋方及抗骨增生丸两种方式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通过临床试验系统观察活血强筋方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以客观评价口服活血强筋方这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推广性。方法:在这项研究中,选择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膝骨关节炎(气滞血瘀证)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活血强筋方治疗,并与口服抗骨增生丸比较。以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记录、分析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数据。结果:两组在基本数据方面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WOMAC,VAS和ISOA值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活血强筋方治疗效果更好。经过两个疗程后,两组的WOMAC,VAS和ISOA得分均显着改善,两组之间的比较表明,治疗组在各评分指标比较上优于对照组,这表明治疗组对改善早期膝骨关节炎的关节功能具有显着作用。就临床疗效而言,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0%。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63%,对照组复发率为24.24%。结论:活血强筋方与抗骨增生丸对于早期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均可起到良好疗效。在两个疗程内,口服活血强筋方治疗比口服抗骨增生丸疗效更佳,活血强筋方可大大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生存质量。活血强筋方治疗操作简单,效果显着,远期疗效更佳(3个月),易被患者接受,同时在治疗期间,受试者并未发现不良反应,所以,经验方活血强筋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

黄清惠[3](2021)在《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01-2020.09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治疗的60例RA患者。将该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方案为: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饭后服,每周1次),美洛昔康片(7.5mg/次,饭后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熏洗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A的中医症候积分(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DAS28评分、CDAI评分和SDAI评分、安全性指标等指标的变化,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及程度等,评价自拟方熏洗疗法联合西药治疗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方面,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90%)明显高于对照组者(73%),且治疗组的整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积分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CDAI、SDAI评分):两组治疗后3项评分均较同组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优于对照组的相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水平(CRP、RF、ES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实验室指标水平,降低疾病的活动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郑中英[4](2021)在《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在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活动性及疼痛程度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势所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12周。记录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并用统计软件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疗法对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⑴疗效方面,经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ASAS20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ASAS20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5.63%,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62.5%,两组总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后两组患者BASDAI、BASF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BASDAI、BASF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⑶VAS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的总体VAS疼痛评分、背部疼痛VAS评分及晨僵VAS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VAS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⑷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患者的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以及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证候积分对比,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⑸实验室检查方面,两组患者的ESR、CRP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ESR、CRP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1.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骶部疼痛、晨僵及脊柱功能,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2.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单纯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说明临床安全性较高。

杨娜[5](2021)在《南蛇藤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在综述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研究进展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防治等基础上,系统地比较了南蛇藤不同药用部位的物质组成以及体外抗COPD活性;并深入研究了活性药用部位南蛇藤茎的化学成分、抗COPD作用及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南蛇藤不同部位物质组成及抗炎活性的比较研究1、南蛇藤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首次开展了全成分分析以及非靶标代谢组学的研究:(1)采用UPLC-Q/TOF-MS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鉴定了 120种化学成分,根、茎、叶分别有92、56、32种,共有成分仅15种,包括倍半萜、二萜、三萜、黄酮、甾体和苯丙素等结构类型,根中所鉴定成分主要为三萜,叶中所鉴定成分主要为三萜和倍半萜,茎中所鉴定成分主要为三萜和黄酮;(2)采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确认了 3个部位所含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并鉴定了 26个潜在的化学标志物,根、茎和叶分别有13、8和5个。以上研究揭示了南蛇藤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的多样性,也为南蛇藤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数据。2、南蛇藤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比较研究采用HS-SPME与GC-MS联用技术,首次从南蛇藤根、茎和叶中共鉴定了21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根中鉴定了醛(18.47%)、醇(17.48%)、酸(14.81%)、酯(11.44%)等 97 种物质;茎中鉴定了醛(28.82%)、烃(26.94%)、酸(9.78%)、酯(9.76%)等 67 种物质;叶中鉴定了烃(26.94%)、醇(15.20%)、醛(12.99%)、酮(10.61%)等141种物质。根、茎和叶共有挥发性物质仅29种,特有物质分别有46、20和96种。研究结果南蛇藤3个药用部位的挥发性物质也存在较大差异。3、南蛇藤不同部位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采用ICP-MS法,首次对南蛇藤根、茎和叶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南蛇藤根、茎和叶中均含有较丰富的Sr、Zn、Mn、B、Cr和Cu等元素。但各元素在各部位的含量存在差异。4、南蛇藤不同部位对烟雾提取物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影响的比较研究以CSE刺激A549细胞,建立体外香烟烟雾损伤模型,首次评价了南蛇藤根、茎和叶80%甲醇提取物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药用部位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茎的保护作用最强,可以显着降低A549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二、南蛇藤茎化学成分及抗COPD活性的研究1、南蛇藤茎化学成分的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葡聚糖凝胶色谱等多种手段,从南蛇藤茎8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了 4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NMR及HR-MS解析鉴定了其中40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黄酮类成分15个、甾体类成分6个、三萜类成分4个、二萜类成分4个、其他它类成分11个。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均为二萜类成分;化合物3~28为首次从南蛇藤植物中分离得到。2、南蛇藤茎抗COPD活性的研究采用小鼠鼻吸吸烟法建立了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灌胃给予南蛇藤茎80%甲醇提取物2周,首次评价了南蛇藤茎对COPD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南蛇藤茎中、高剂量组均可增加COPD小鼠体重、减少静态顺应性、降低促炎因子IL-6的水平;高剂量组还可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降低功能残气量、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改善气道阻力及肺病理损伤,显示出较好的抗COPD作用。三、南蛇藤茎抗COPD的作用机制研究1、南蛇藤茎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建立了 COPD小鼠血清和尿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南蛇藤茎对COPD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COPD小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经南蛇藤茎干预后,可的松、花生四烯酸、色氨酸、硫胺素和视黄酯等20个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被显着回调;推断南蛇藤茎可能是通过干预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硫胺素代谢、视黄醇代谢、醚脂代谢和含硒氨基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的作用。2、南蛇藤茎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开展了南蛇藤茎在COPD小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研究。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精确分子量以及典型碎片分析,结合全成分分析结果鉴定了灌胃给予COPD小鼠南蛇藤茎80%甲醇提取物后血清中的移行成分,包括槲皮素、南蛇藤素、羟基齐墩果烯酮和去氢二异丁香酚等16个成分。3、南蛇藤茎抗COPD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基于以上南蛇藤茎化学成分分析、分离提取鉴定以及血清移行成分等研究结果,论文继续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构建了“南蛇藤茎化学成分-COPD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对南蛇藤茎的95个化学成分进行了靶点预测,并筛选出槲皮素、南蛇藤素、羟基齐墩果烯酮和去氢二异丁香酚等42个度值大于平均值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PTGS2、ALOX5、AR、ESR1、NOS2和HMGCR等关键靶点,进而可能通过调控 PI3K-Akt、Sphingolipid、TNF 和 Toll-like receptor等信号通路发挥抗COPD作用。分子对接结果也表明典型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南蛇藤素与以上6个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作用。综上,本论文比较了南蛇藤根、茎和叶的化学成分与体外抗COPD活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南蛇藤茎的化学成分及小鼠体内抗COPD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阐明南蛇藤茎的化学组成及抗COPD活性作用及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南蛇藤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杨建萍[6](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孟倩文[7](2020)在《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效果。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从而探讨一种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有效方法。方法:本次研究筛选了2018年10月至2019年08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和门诊的62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将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治疗方法:犊鼻穴处,用5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正清风痛宁注射液1ml+2%利多卡因1ml+生理盐水1ml备用,屈曲患膝,使用碘伏消毒患侧犊鼻穴处,消毒三遍,将注射器针尖垂直穴位表面进针,待出现落空感后,抽吸无回血后推入药物,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后按压针孔片刻,于针孔处贴上输液贴防止污染。阳陵泉穴位注射操作同犊鼻穴处(无需屈膝,且进针后出现酸胀感,抽吸无回血即可推入药物),两穴操作间隔时间大于40min;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隔天1次,两个疗程结束后共注射7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温针灸治疗,选取穴位为鹤顶、内膝眼、犊鼻、阳陵泉四穴处,将艾炷插入针柄上,距患者皮肤约2-3cm,点燃艾炷施灸,并于艾灸区域之下放置硬纸片防止艾灰掉落烫伤皮肤,每次治疗时以上四穴位均行2炷艾灸,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天一次,共行温针灸治疗14次。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OMAC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以及监测不良反应发生等指标,并通过SPSS22.0对以上指标来分析运算,以此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1.WOMAC评分比较:(1)观察组治疗后WOMAC评分中的疼痛、僵硬、功能障碍及总分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后WOMAC评分中的疼痛、僵硬、功能障碍及总分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治疗后WOMAC评分中的疼痛、僵硬、功能障碍及总分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改善(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2)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相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无效为4例,有效为10例,显效为15例,临床控制为2例,总有效率为87.09%;对照组无效为11例,有效为9例,显效为11例,临床控制为0例,总有效率为64.51%。经统计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正常,至所有病例治疗结束,观察组2例和对照组1例患者接受穴位注射治疗后出现注射部位瘙痒,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后瘙痒症状消失,未予相关处理,故不考虑将其剔除出本次研究,其他不良事件未发生。结论:通过对本次研究的相关评分指标进行统计计算分析,观察温针灸联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效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疗效,温针灸联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疗效优于单纯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疗法。2.温针灸联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关节功能、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单纯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3.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好,未因不良事件中止试验或剔除观察对象,故该治疗方法有较好的安全性。

黄森[8](2020)在《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临床课题主要研究舒脊方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肝肾亏虚并寒湿痹阻证型的疗效,在推拿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联合舒脊方与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对慢性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舒脊方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的合理性,为其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99例慢性腰背肌筋膜炎的病例,分为常规推拿手法+舒脊方组(舒脊方组)和常规推拿手法+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组(西药组)、常规推拿手法组(推拿组),各组进行2周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2个月后通过自制信息采集表收集数据,疗效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DQ)、4级疗效评定。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2周后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舒脊方组与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患者治疗2月后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与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多次测定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舒脊方组治疗2周后、治疗2月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2月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西药组治疗2周后、治疗2月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2月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推拿组治疗2周后、治疗2月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2月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三组患者治疗前RDQ评分总体均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2周后,舒脊方组同西药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舒脊方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2个月后,舒脊方组和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三组治疗2周后、2个月后的RDQ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2个月后的RDQ评分较与治疗2周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前三组病例的ODI指数总体均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2周后,舒脊方组同西药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舒脊方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2个月后,舒脊方组和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三组治疗2周后、2个月后的ODI指数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2个月后的ODI评分较与治疗2周后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4.三组总体疗效比较,舒脊方组总有效率为93.94%;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8.79%;推拿组总有效率为75.76%;舒脊方组与西药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舒脊方组与推拿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药组与推拿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360>0.05)。5.三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对慢性腰背肌筋膜炎有良好疗效,可以明显降低慢性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VAS评分、RDQ评分和ODI指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对慢性腰背肌筋膜炎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推拿手法相当;长期疗效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优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推拿手法治疗。3.三组总体疗效评价,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组。4.口服舒脊方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

杨梅玉[9](2008)在《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易致畸致残,是造成我国人群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尚无特异的疗法,尽管非甾类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和糖皮质激素等可以减轻症状,但疗效难以令人满意,且副作用较多。而中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是目前治疗本病的常用手段之一,但其疗效及安全性尚待验证。目的:对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检索策略:使用包含所有类型的关节炎结合中药的术语,以“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炎”、“痹证”、“草药”、“中药”、“中医”、“传统医学”为关键词和题名进行检索。搜索了下列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1978—2007.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网络版(CBMWEB)、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并依据所收集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补充检索。纳入标准:我们收集了所有中药与安慰剂、西药、空白对照比较的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盲法和非盲法研究均纳入。排除标准: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措施设置不合理者。非平行对照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两个评价者独立地进行数据提取并对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共检索出2675篇文献,最后共纳入110篇中药干预或中药联合西药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其中有5篇高质量研究,其余105篇均为低质量研究。2.纳入的110篇文献中,有8篇研究的总有效率的比较进入Meta分析,包括2篇白芍总甙+甲氨喋呤与甲氨喋呤比较、2篇雷公藤多苷片与甲氨喋呤比较、2篇痹速清合剂与吲哚美辛比较、2篇风湿仙丹与消炎痛比较。其合并分析结果显示:白芍总甙联合甲氨喋呤与单独使用甲氨喋呤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1.05,95%CI为[0.92,1.20],表明白芍总甙联合甲氨喋呤与单独使用甲氨喋呤疗效相当;雷公藤多苷片与甲氨喋呤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合并=1.15,95%CI为[1.01,1.30],表明雷公藤多苷片比甲氨喋呤疗效好;风湿仙丹与消炎痛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合并=1.21,95%CI为[1.04,1.41】,表明风湿仙丹比消炎痛疗效好;痹速清合剂与吲哚美辛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合并=1.35,95%CI为[1.05,1.73】,表明痹速清合剂比吲哚美辛疗效好。其余50篇中药联合西药与西药比较的研究中,有29篇研究提示前者治疗并不比后者效果好,其余21篇研究表明前者并不比后者疗效差。其余52篇中药与单独西药比较的研究中,有27篇研究提示中药并不比西药效果好,其余25篇研究表明前者并不比后者疗效差。由于试验干预措施复杂,有中成药、中药提取物、单味中药、汤剂等,存在明显异质性,故无法进行汇总分析。3.纳入的110篇文献中,51篇文献详细报道了不良事件情况。其中,有4篇研究的不良反应的比较进入Meta分析,包括2篇白芍总甙+甲氨喋呤与甲氨喋呤的比较、2篇雷公藤与甲氨喋呤的比较,其合并分析结果显示:白芍总甙联合甲氨喋呤与单独使用甲氨喋呤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0.80,95%CI为[0.49,1.31】,表明白芍总甙联合甲氨喋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比单独使用甲氨喋呤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雷公藤多甙片与单独使用甲氨喋呤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0.81,95%CI为[0.48,1.38】,表明雷公藤多甙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比单独使用甲氨喋呤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余23篇中药联合西药与西药比较的研究中,13篇提示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比后者低,其余10篇提示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后者低。其余24篇中药与西药比较的研究中,12篇文献提示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比后者低,其余12篇提示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后者。4.有5篇高质量研究均报道了总有效率,其中有2篇提示中药联合西药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好,其余3篇则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并不比单纯西药效果好。有4篇高质量研究报道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1篇研究提示中药联合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纯中药治疗的低,其余3篇提示中药(或联合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比单纯西药低。评价者的结论:由于原始报告质量较低,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仍旧不能确定,现有的证据还不足以得出肯定的结论。因此,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侯丽萍[10](2006)在《从临床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反复滑膜炎症可导致关节结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劳动力丧失,甚至死亡。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虽然《内经》为我们奠定了研究痹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但受历史条件所限,未能对本病作出更细微全面的描述。目前,国家有关部门还为本病制定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但其中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临床证候分型标准尚有许多与临床未能完全吻合,操作执行起来较为困难,其原因是诊疗标准尚欠规范,与临床仍有一定差距。本研究以类风湿关节炎为对象,以1512例临床资料为基础,采用聚类模糊分析等数理方法,提取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征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从临床实际深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以期为建立一整套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提高临床疗效奠定理论和临床基础。 方法 知识挖掘是近20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的数理分析手段之一,适合中医药临床试验研究的需要,即中医体质、证候的分类、症状的组合可以通过知识挖掘而实现。我们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开发出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分型和治疗效果分析系统,对1512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病情发展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了基于聚类分析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病因特点和临床证候特征,为其临床诊治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包括:调查方案设计、病历方案设计、试验组织设计三个主要部分。 结果 我们从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在四家临床基地收集到151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分类(即分型),经过计算机反复运算后得到代表中医四种证候类型的证候群集合,为了方便起见,分别命名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概括出该四型的主特征,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临床依据。并筛选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标准。通过知识挖掘,分析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规律。 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标准的初步确立 1) 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变形;肌痿着骨(任一项) 2) 晨僵≧1小时。

二、中药导入治疗类风湿病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导入治疗类风湿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世轩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领域中的常用数据挖掘软件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活血强筋方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临床观察指标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 基线资料
        2 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3 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4 随访及复发率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对早期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 活血强筋方的处方分析和组成作用
        3 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RA现代医学认识
    4.2 RA中医认识
    4.3 导师对RA诊疗经验介绍
    4.4 自拟熏洗方治疗RA寒湿痹阻证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5.2 临床总有效率方面
    5.3 中医症候积分方面
    5.4 疾病活动度方面
    5.5 实验室指标方面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DAS28评分
    附录2
    附录3 中医症候积分
    附录4 《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2.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
        2.2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法研究
        2.3 强直性脊柱炎的方药研究
        2.4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外治法
        2.5 强直性脊柱炎的内外合治
    3 总结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定
        2.6 数据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构成比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疗效性观测指标对比
        2.1 两组患者BASDAI评分对比
        2.2 两组患者BASFI评分对比
        2.3 两组患者VAS量表评分对比
        2.4 两组患者ESR对比
        2.5 两组患者CRP对比
        2.6 两组患者中医主症各症状评分对比
        2.7 两组患者中医次症各症状评分对比
        2.8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分对比
    3 疗效判定标准
        3.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3.2 两组患者ASAS20临床疗效对比
    4 安全性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及方药配伍特点
        1.1 立题依据
        1.2 本研究方药配伍特点
    2 本研究用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3 选穴依据
    4 择时依据
    5 临床疗效分析
    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情况

(5)南蛇藤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南蛇藤的研究进展
        1.1.1 南蛇藤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1.2 南蛇藤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1.3 南蛇藤的临床应用
    1.2 中药治疗COPD的研究进展
        1.2.1 减少气道和肺部炎症
        1.2.2 降低气道反应性、改善气道重塑
        1.2.3 抗氧化作用
        1.2.4 改善肺功能
        1.2.5 对免疫平衡的影响
    1.3 中药研究先进技术的概述
        1.3.1 代谢组学
        1.3.2 血清药物化学
        1.3.3 网络药理学
    1.4 立题依据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蛇藤不同部位物质组成及抗炎活性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比较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对烟雾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影响的比较研究
        2.4.1 实验材料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4.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南蛇藤茎化学成分及抗COPD活性的研究
    第一节 南蛇藤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南蛇藤茎抗 COPD 生物活性的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南蛇藤茎抗COPD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南蛇藤茎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南蛇藤茎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南蛇藤茎抗COPD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4.3.1 化合物的选择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3.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7)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疗效评定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价指标
        3.3 其他评价指标
        3.4 不良反应监测指标
    4.统计结果分析
        4.1 统计学方法
        4.2 疗效分析
    5.总结
讨论
    1 中医对KOA认识
        1.1 病因病机认识
        1.2 治疗原则
        1.3 治疗方式与理论
    2 西医对KOA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致病因素
        2.3 治疗方法
    3 本次研究治疗方法的讨论
        3.1 温针灸治疗KOA的作用
        3.2 穴位注射治疗KOA的作用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不良反应观察表
    附录3 WOMAC评分量表
    附录4 膝痹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致谢

(8)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背肌筋膜炎的认识
        一、腰背肌筋膜的解剖结构
        二、腰背肌筋膜的生理特性
        三、腰背肌筋膜炎的致病因素及病理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鉴别诊断
    第二节 中医对本病认识
    第三节 本病治疗现状
        一、西药口服
        二、中药口服
        三、中药外用
        四、推拿按摩
        五、针灸
        六、小针刀
        七、拔火罐
        八、理疗
        九、封闭注射
        十、运动疗法
    第四节 舒脊方研究现状
        一、方药组成
        二、现代药理学研究
        三、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终止及剔除标准
        五、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含量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案
        四、盲法
        五、观察指标和数据管理
        六、安全性指标
        七、质量控制
        八、伦理问题
        九、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比较
    第二节 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第三节 治疗前后RDQ评分的比较
    第四节 治疗前后ODI评分的比较
    第五节 三组患者的疗效评定比较
    第六节 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监测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肌筋膜链理论与经筋学说
        一、整体理念
        二、分布循行
        三、激痛点与经筋结点比较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VAS评分的比较
        二、RDQ评分的比较
        三、ODI评分的比较
        四、疗效评定
    第三节 舒脊方的治疗作用
    第四节 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
        一、中医方面
        二、西医方面
结语
    一、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二、本研究创新之处
    三、本调查中不足的问题分析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检索文献
        1.3 查阅文献
        1.4 资料提取
        1.5 评价文献
        1.6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3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2.4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复发率
        2.5 不良反应
        2.6 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2.7 "倒漏斗"图形分析
    3、讨论
    4、结论
文献综述:中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资料提取表
    附录二:不良反应情况
        中药+西药VS西药
        中药VS西药
    附录三:纳入本研究的文献
    附件四:总有效率统计表
        中药+西药VS西药
        中药VS西药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从临床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中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思考
    1 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探索
    2 知识挖掘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1 研究方法及程序
    2 数据挖掘方法与模型
    3 实验方案设计
第四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报告
    1 一般资料
    2 统计分析原始数椐
    3 统计结果与数据挖掘
第五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探讨
    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机探讨
结论
第六部分 典型病案
    病案一
    病案二
    病案三
    病案四
    病案五
    病案六
    病案七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综述(二) 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论着及主持的科研课题
后记
致谢

四、中药导入治疗类风湿病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世轩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研究[D]. 王德祥.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活血强筋方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D]. 黄清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郑中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南蛇藤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D]. 杨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观察[D]. 孟倩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D]. 黄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D]. 杨梅玉. 首都医科大学, 2008(08)
  • [10]从临床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D]. 侯丽萍. 湖北中医学院, 2006(11)

标签:;  ;  ;  ;  ;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病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