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互动

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互动

一、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永树理[1](2021)在《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国际展会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展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成就,扩大对外开放和经贸人文交流,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起步较晚,但各地政府办会热情很高,短短20多年,我国已成为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较多的国家之一。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一方面在扩大国家影响力、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办会后往往容易形成场馆资源的闲置浪费。如何有效利用好场馆资源,关键是要研究清楚是何因素影响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权重是多少,关键的影响因素到底是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基于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方向,应用问卷调查法、德尔斐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调研法等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并研究优化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用我国首次举办并距今已有22年历史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作为研究案例实证,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今后举办类似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能实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利于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贸、文化、科技、园林园艺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会后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在我国已成功举办的7次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场馆资源都不同程度得到了保留和合理利用,这体现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举办后场馆资源合理利用的充分性和可持续性,这是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一大特色,也是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较好方法。(2)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5个维度一级指标及社会稳定性、城市适应度、公共交通完善度、城市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政策支持度、区域产业密集度、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低碳经济、品牌价值、公益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居民受教育程度、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土地价值、周边环境、功能可拓展性、场馆规划布局、整合定位、园林园艺水平、场馆科技水平共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的影响。以上各影响因素指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得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研究确定出与其他指标关系较为密切的影响因素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人居环境改善度和政策支持度等;对其他因素指标影响较大的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消费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度和企业运营能力等;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中有13个重要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密集度、政策支持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城市生态建设、功能可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各地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必须高度关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按各影响因素所占的权重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有的放矢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效率。(4)案例实证结果表明,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出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是科学可行和有效的,有着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本论文对于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点:(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上的创新。国内一些学者之前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过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方式方法,也直接或间接的零星提出过办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影响因素,但这些学者都未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完整的挖掘梳理。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专家评价打分、问卷调查、Kendall’s W协同系数一致性检验等方法,研究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共5个维度27个比较全面完整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从国内外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DEMATEL-ANP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研究来看,虽然之前一些学者应用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评价研究,但未见到运用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对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的研究。本论文结合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的特点,创新性的应用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构建了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同时应用中国首次举办并完整保留至今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案例进行了研究实证,最后根据本论文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参考价值。

王欣宜[2](2020)在《基于大事件的2019年延庆世园会后续利用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大事件是当今世界各个城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提高竞争力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取得国际级大型活动的举办权,尤其在大中型城市中,大型会展类事件的举办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大事件的成功举办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事件因其规模较大,影响力较深,受到各界学者的探讨研究。大型会展类事件由于投资大,占地面积庞大,对会展结束后其所在城市中的场址后续如何利用展开研究尤为重要。如何更好的利用大事件的影响和场址的后续利用带动相关城市片区、所在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有意义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世园会的后续利用为研究内容,在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既有案例研究总结,结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会展类案例中影响世园会后续利用的关键问题和可能利用的方式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结合2019年延庆世园会具体案例,在对园区的后续利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对2019年延庆世园会的后续利用提出有价值的规划方案和有参考意义的策略建议。

韩平[3](2019)在《废旧船厂船坞空间共生改造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后工业复兴伴随着存量更新的发展态势已初具规模。尤其近年来,众多成功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实践均表明:在存量时代背景下,旧工业建筑改造不仅应当关注空间本身的价值,更应当全面兼顾城市精神文化、城市日常生活的融入。在各类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中,产业特征鲜明的废旧船厂案例最为典型。因此,本论文以旧船厂中最典型的船坞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存量时代下的更新策略。现阶段,城市滨水区正逐步从生产向生活转变,水岸地带独特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由此展现,位于其中的工业建筑,更是由此成为学者、设计师关注的焦点。然而,城市滨水区承载旧船厂重要造船生产活动的船坞空间,却因其特殊的“坑式”空间形态、数量少、年代近等因素,导致公众对其空间价值认知不足,大部分被拆除填平;少量只是单一认识到其景观或建筑价值,对其空间的改造也不能完全发挥其空间特性。而“共生思想”强调的多元性、整体性、互利性,对船坞空间的改造有启示作用。因此笔者将“共生思想”运用到旧船厂船坞空间的改造中,将“旧船厂船坞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共生思想”作为方法指引,构建系统的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策略体系。此外,论文还希望能够从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出发,以点带面,反思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价值取向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综述,梳理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不同学科对于共生思想的解读,提炼出适用于本次研究的核心思想,作为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基础调研,对船坞空间与造船生产的关联、船坞空间特征、既有船坞改造实践等方面进行调研及问题总结;第三部分:体系构建,剖析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中的契机与难点,运用“共生思想”构建相对系统、完整的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策略体系;第四部分:策略研究,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对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共生设计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并阐明各个操作要点;第五部分:实践证明,结合杭州大河造船厂船坞空间优化设计,将共生策略应用在实践中,验证设计策略及方法的可行性。综上,本论文通过五部分论述,完成了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到指导实践的研究过程,希望能为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实践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王红霞[4](2016)在《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研究》文中认为水系的跨越流动性使得滨水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滨水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亲水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滨水带对人类有着一种天然而持久的吸引力。然而,目前,滨水旅游资源整合各自为政,形成开发无序、竞争无序和管理无序的局面。现有旅游资源整合主要侧重于对资源类型的整合,对资源跨区域整合考虑较少,缺乏系统科学的滨水旅游资源整合模式,从而导致滨水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可行性评估不够客观和全面。因此,有必要基于滨水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展开相关深入研究。滨水旅游资源整合条件和思路分析是开展滨水旅游整合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对滨水旅游资源的整合条件和思路进行分析,对促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滨水旅游产品开发、滨水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滨水带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黄浦江两岸地区作为都市休闲旅游的典型代表,水域风光资源丰富,滨水区域内也都具有一定数量和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使本地区形成滨水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本文以黄浦江两岸地区为例,对科学整合我国滨水旅游资源,促进滨水旅游业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与示范价值。目前国内旅游学界对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黄浦江两岸地区为例来探讨滨水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首先对滨水旅游和滨水旅游资源整合内涵作了重要诠释;在对黄浦江两岸地区滨水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创建了滨水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结合黄浦江两岸地区的本身都市旅游特色,提炼出了黄浦江两岸地区滨水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而根据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特征,对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作了重新整合,提出了“一轴八点五区”的旅游空间整合模式;最后针对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傅娆[5](2016)在《当代世博会园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博览会一百多年的光辉发展历程中,它对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经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园林等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世博会园区的建设对现代规划设计理念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世博会建设理念的不断创新,规模的不断增长,展馆建筑的设计概念不断更新,同时园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也逐渐受到重视,融入了更多科技与生态的新鲜元素。作为城市与建筑的设计者,研究世博会的设计手法与策略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论文以文献阅读,案例分析为基础,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梳理,并回顾了世博会以及园区建设的总体发展历程,从宏观概括的视角逐渐深入到园区空间规划的专项要素的研究上。根据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先从园区空间规划的基本要素分析切入,探讨了园区公共空间的主题与地域文化的表达、园区与城市空间衔接与融合的方式;而后分析总结了世博会园区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最后文章结合以上各个章节的内容,对于世博会园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了总结性的综合归纳,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对未来世博园区的空间设计以及城市空间的建设有一些积极有益的帮助。世博园区的外部公共空间作为园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将会对使用者的体验优化与整体空间品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空间设计的要求会逐步提高,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也必将深入下去。

倪尧[6](2013)在《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城市发展资源在城际间流动迅速,以资源禀赋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正逐渐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多数城市开始寻求营销型策略来实现城市的“再发展”。城市重大事件因其在城市经济转型、社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升级、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显着加速助推效应,成为新时代各大城市发展青睐的有效战略工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市场化相融合,城市间竞争更加激烈,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因此,对重大事件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助推效应大多与城市土地利用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政策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利用其综合影响力,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优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焦点。在对城市重大事件的研究中,从微观层面,特别是城市内部辖区尺度上,探讨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仍然非常缺乏。因此,将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探究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发生机理,建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的新视角,从而为城市经济转型、功能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重大事件在全球化和城市发展转型中的重要推动效应,并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具体架构。根据背景和意义分析,本文确立的研究框架为:将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测度,研究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浅层”和“深层”的影响效应,并深入探讨影响发生的机理,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揭示我国在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实证研究中的不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一直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点,但在城市发展新阶段,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都应有所突破和创新。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围绕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主题,构建了一个“两圈两维”的分析框架,即直接影响圈、间接影响圈;经济环境效应维度、政治社会学的机理分析维度。第三章,首先分析了世博会对城市发展中经济增长、政府管理、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明确这些影响最直接的改变大部分都源自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其次,分析了开埠、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特别市设立、浦东开发等历史重大事件在上海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推动效应。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典型案例——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概况及对城市的综合影响,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形态拓展,以及城市的经济规模扩张与人口分布变化等。第四章,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世博会的直接影响圈(世博园区)内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工业、仓储、居住用地的置换迅速,尤其是大量工业、仓储用地转向城市绿地、商业、商务和文化用地等;土地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增大,均衡度有所提高,用地形状更加规则,集聚度明显增大。第五章,以重点用地类型——工业用地为对象,采用景观指数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世博园区的间接影响圈(中心城区)内工业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具有缓慢增长到某一点后又不断减少(先增后减)、向外迁移、多核心集聚的特征;工业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在世博背景下包括级差地租、交通运输、集聚效益和政策规划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第六章,在城市扩张及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法,从区县尺度来分析世博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世博期间,园区选址与建设,基础设施、人口与产业郊区化、产业升级以及环境保护的加强影响了上海市域的城市空间结构;各区县人均经济差异与地均经济差异明显扩大,且伴随各区县用地结构调整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与环境耦合规律。第七章,从政治社会学视角探讨了世博会影响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研究表明:政权力、资本力和社会共治力构成了城市演化的主要力量,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是三方合力共同形成的。上海世博会影响土地利用的利益冲突和博弈直接体现在政治号召“举国体制”下的各方配合和世博园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举国体制确保“后墙不倒”的前提下,城市政府协调、规划让步、社区单位与居民理性配合等实现了各方利益的非零和博弈。第八章,提出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政策启示。研究表明,城市在选择重大事件作为战略措施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与之对应。事前要进行科学评估、明确目标、合理定位,尤其是要将重大事件的定位与城市发展相契合;事中主要落实执行因重大事件而产生的规划调整,改变“大拆大建”思路而发展“2.5产业”,推动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调整;在事后,要突破经济窘境,寻求文化、生态功能转型的新路径。

申剑敏[7](2013)在《跨域治理视角下的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的影响下,政府治理的环境日趋复杂,跨越了传统的国家疆界、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政府治理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权威转变为更加多元的部门和组织。跨域治理既是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在现实中也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应对社会变革的有效治理模式,涌现出地方治理、大都市区治理等多种实践形态。我国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跨越行政区划的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间加强合作,探索有效的跨域治理模式和机制。为探讨跨域治理概念及其理论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本文以“跨域治理视角下的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为研究主题,在批评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分析跨域治理的ISGPO模型,包含初始条件(Initial Conditions)、结构(Structure)、治理(Governance)、过程(Process)、结果(Outcomes)五个维度。本文以ISGPO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政府合作、上海世博会旅游合作、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三个案例,力图归纳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一般规律,从而为政府今后的合作与跨域治理实践提供参考。本文研究发现,ISGPO模型的五个维度及其变量,直接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地方政府问开展的合作与跨域治理。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以跨域治理作为分析地方政府合作的视角,与之前相关研究中提出的概念相比,跨域治理视角突出了治理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更加具有包容性和解释力;提出分析地方政府合作与跨域治理实践的ISGPO模型,有效整合了之前相关研究中提出的多种维度和变量;运用ISGPO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合作与跨域治理实践,归纳出中国情境下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提出政府需要建设动员、调适、互动、反馈等机制,增强管理合作和跨域治理的能力。

乔磊[8](2012)在《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研究 ——基于市场实证调查的一种分析》文中指出有着世界着名旅游都市发展目标的上海,旅游业经历着蓬勃发展的过程,作为外汇收入主要创造力的入境旅游,一直是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重点。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这也是提高上海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契机,为上海的入境旅游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在上海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德国入境旅游者长年位列第4位,仅次于日本、美国和韩国,为欧洲市场第一大客源国。本文通过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结构的分析和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实证调查,对上海的德国入境旅游客源群体和德国入沪旅游市场这一重要国际旅游市场进行了研究,并对于2010年世博会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后世博时代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并强调重视入境旅游是上海加快发展成为世界着名旅游城市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部分,先介绍了世博会由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再对国内外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三章为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部分,首先对针对德国客源地的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概括了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再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进行了展望。第四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部分,介绍了实证调查的研究步骤、问卷设计过程,并基于调查数据和结果从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社会学特征以及旅游学特征四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以及对策和建议部分。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并对于本文的研究局限进行了反思。

江丽芳[9](2012)在《游客排队管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文中提出日常生活中排队现象很普遍,如何有效解决排队问题,缩短等候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满意度,已成为服务业急需解决的问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游客排队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排队管理不仅要从管理者视角出发优化排队方式和规则,还应该从游客角度出发解决游客在排队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满意因素。然而,当前国内旅游业在排队管理方面却鲜有系统理论的指导。为此,本文立足上海世博会,对游客排队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做了尝试性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访谈问卷研究。一方面,利用已有文献,阐释排队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总结现有排队管理经验、成果和不足;另一方面,利用访谈问卷的方式,从游客角度研究世博会排队管理成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三大方面。首先,对排队原因及其管理类型与原则的分析。其次,根据排队管理相关理论,整理并构建了上海世博会的排队管理系统。该系统分为到达过程管理、等候过程管理和调控过程管理三大类,九大子系统:票务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排队通道系统、排队规则、排队设施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排队协调系统、排队组织系统、危机管理系统。再次,运用数据,定量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排队管理状况。研究表明,第一,场馆本身的吸引能力,即场馆服务价值是游客是否愿意排队的决定因素;第二,游客对于插队、没有信息和等候时间这三种现象最为关心;第三,游客认为排队管理最完善区域与其等候最长区域成正相关关系;第四,游客认为排队管理最完善的是售票区域,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售票系统中的“售票时间地点的便捷性”。而最差的则是餐饮区和场馆区域,其中满意度最低的是管理方提供娱乐和服务方面。这也是未来排队管理中应予以重视和提高的。本届世博会排队管理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统筹管理上,即多疏导性,少管制性。最突出的成就是售票系统管理,对于游客的分流起到了极大作用,有效缓解排队压力:其次是如厕区域的科学设计与管理。服务与娱乐、信息推广、管理反馈工作,虽然在世博会中已有运用,但仍是排队管理系统中的薄弱环节。为此笔者提出了5点建议:建立合适的排队规则,配备合理的人力物力,适时提供服务,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做好跟踪总结工作。

李楠[10](2010)在《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 ——经验研究与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12月3日,在国际展览局第132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上海赢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在我国上海正式开幕,本届世博会将于10月31日闭幕,历时6个月,184天。世博会与奥运会、世界杯并称世界三大顶级盛事,本届世博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在我国举行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会,将会对上海经济的众多领域,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世博会涉及的经济领域广泛而重要,产生的经济影响深刻而深远。上海世博会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世界博览会,通过本次世博会,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与其它国家在文化上的交流,同时,也能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世博会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足以影响到几年甚至十几年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世博经济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世博经济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起步较晚,所能借鉴的经验和学术成就也较少,因此上海世博会也会为我国大型事件经济研究领域提供有力的数据,对于该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简要分析了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第二部分主要为世博经济影响的经验研究,第三部分至第六部分为世博会对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就业、消费及上海旅游业的影响,最后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体来说,本文第一部分的导言从研究背景开始探讨,包括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上海世博会相关介绍以及世博会的经济意义和对世博经济研究的意义四部分,而后对国内外有关世博会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类,从宏观上把握世博经济研究的发展脉搏,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的经验研究主要以北京奥运会、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日本世博会作为借鉴对象,着重探析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类似于世博会这样的大型事件对举办地区的经济影响,从中归纳出世博经济发展规律。第三部分至第六部分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合,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以及抽样调查等方法,重点分析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包括在筹备期间对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的影响,在举办期间对消费的拉动影响估测,以及整个过程中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既有从时间角度的分析,又有从产业角度的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为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因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而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固定资产投资约占筹备期固定资产投资的3.09%,世博会总体增加了超过400万的从业人数,通过对上海以外地区志愿者的消费调查,估测世博会参观者带来了约40亿人民币的消费,而世博会对于上海旅游业的影响从申博成功后就开始显现,在举办期间更为显着。虽然文章的选题比较新颖,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研究资料及本人能力所限,本文对于上海世博会的经济影响的分析存在许多不足,如所采用的研究指标受到相关数据的限制,只能从宏观层面分析问题,对研究结论的精确性产生影响,再如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对研究结论带来一定误差。同时,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远的,本文只是选取其中几个方面,对于整个上海经济更为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是今后学者们努力研究的方向。

二、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2.1 相关概念
        2.1.1 展览会
        2.1.2 国际展览局
        2.1.3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
        2.1.4 世界博览会
        2.1.5 世界园艺博览会
    2.2 历届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
        2.2.1 历届世界博览会
        2.2.2 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2.2.3 场馆资源利用
    2.3 中国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及世界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2.3.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2.3.2 2006 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
        2.3.3 中国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2.3.4 2010 年中国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2.3.5 2011 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2.3.6 2014 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
        2.3.7 2016 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2.3.8 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2.4 场馆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3.1 相关理论
        3.1.1 系统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文献综述
        3.2.1 大型会展场馆经营利用
        3.2.2 世界博览会和世界园艺博览会
        3.2.3 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3.2.4 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3.2.5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在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3.2.6 文献研究评述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关键概念的界定
    4.2 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
    4.3 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
        4.4.1 应用DEMATEL-ANP法优势
        4.4.2 DEMATEL法概述
        4.4.3 DEMATEL法实施步骤
        4.4.4 ANP法概述
        4.4.5 ANP法实施步骤
第五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研究
    5.1 指标选取原则及过程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指标选取过程
    5.2 专家组构成
    5.3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识别
    5.4 影响因素评价含义及作用机理
    5.5 评价指标确立
        5.5.1 第一轮专家组调查
        5.5.2 第二轮专家组调查
        5.5.3 第三轮专家组调查
        5.5.4 第四轮专家组调查
        5.5.5 一致性检验
第六章 基于DEMATEL-ANP法相结合的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6.1 评价模型构建过程设计
        6.1.1 模型方法基础
        6.1.2 模型构建过程
    6.2 基于DEMATEL法的评价指标影响关系确立
        6.2.1 确定初始直接影响矩阵
        6.2.2 确定标准化直接影响矩阵
        6.2.3 确定综合影响矩阵
        6.2.4 确定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6.2.5 确定影响关系
    6.3 基于AN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6.3.1 确定判断矩阵
        6.3.2 确定未加权超矩阵
        6.3.3 确定加权超矩阵
        6.3.4 确定极限超矩阵
        6.3.5 基于评价模型改善设计
第七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确定
    7.1 利用DEMATEL法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7.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7.1.2 问卷信度
        7.1.3 一级指标影响矩阵
        7.1.4 二级指标影响矩阵
        7.1.5 各指标影响关系分析
    7.2 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研究结果
        7.2.1 中心度分析
        7.2.2 原因度分析
    7.3 利用AN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7.4 影响因素权重研究结果及作用机理
第八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案例实证—以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8.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8.1.1 展会概况
        8.1.2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建设分布
        8.1.3 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
    8.2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及展望
        9.2.1 对策建议
        9.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2)基于大事件的2019年延庆世园会后续利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大事件与大型活动
        1.3.2 世园会及其设施的后续利用
        1.3.3 研究范畴的界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世园会后续利用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大事件影响下的世园会后续利用相关理论
        2.1.1 城市触媒理论
        2.1.2 旅游经济理论
        2.1.3 场所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念
        2.1.5 城市设计理论
    2.2 影响世园会后续利用的关键问题
        2.2.1 用地布局调整:提升土地价值,带动经济发展
        2.2.2 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基础设施,推动地区更新
        2.2.3 综合服务完善: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旅游发展
        2.2.4 环境质量提高: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意象
    2.3 世园会后续利用的主要模式与实施策略
        2.3.1 世园会后续利用模式分析
        2.3.2 实施策略
第三章 2019年延庆世园会后续利用模式与策略研究
    3.1 延庆世园会的发展潜力与优势分析
        3.1.1 协同与错位发展的优势
        3.1.2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功能衔接
        3.1.3 区域旅游的辐射与带动能力
        3.1.4 现代园艺产业集聚区(HBD)的发展潜力
        3.1.5 贯彻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3.2 延庆世园会后续利用的必要性
        3.2.1 完善城市结构
        3.2.2 促进旅游休闲产业转型升级
        3.2.3 合力打造延庆旅游品牌
    3.3 延庆世园会园区资源价值评估
        3.3.1 文化价值评估
        3.3.2 生态价值评估
        3.3.3 教育价值评估
        3.3.4 科技价值评估
    3.4 延庆世园会园区现状分析
        3.4.1 园区现状相关分析
        3.4.2 后期利用的基本条件
        3.4.3 后续利用的需求研究
        3.4.4 后续利用的核心问题
    3.5 延庆世园会后续利用模式与策略探讨
        3.5.1 后续利用的目标定位
        3.5.2 后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3.5.3 后续利用的模式选择
        3.5.4 后续利用的设计策略
第四章 延庆世园会后续利用规划设计探讨
    4.1 园区用地及功能规划
        4.1.1 空间结构规划
        4.1.2 用地及功能调整规划
        4.1.3 游线规划设计
    4.2 园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2.1 衔接城市交通
        4.2.2 内部交通规划
        4.2.3 园区停车规划
    4.3 营造园区特色景观
        4.3.1 景观秩序控制规划
        4.3.2 节点空间的场所塑造
        4.3.3 植物配置及配色规划
        4.3.4 区域风貌特色规划
第五章 小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关于市民休闲生活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市民休闲生活需求调查问卷反馈

(3)废旧船厂船坞空间共生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1 旧船厂船坞空间
        1.2.2 共生
    1.3 研究综述
        1.3.1 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相关研究
        1.3.2 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相关理论支撑
        1.3.3 共生思想的相关研究
        1.3.4 综述总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旧船厂船坞空间特征及改造现状的基础研究
    2.1 船坞空间与造船工艺的关联
    2.2 旧船厂船坞空间特征研究
        2.2.1 旧船厂船坞与旧船厂的空间关系研究
        2.2.2 旧船厂船坞空间的组成及类型
        2.2.3 旧船厂船坞空间的特征
        2.2.4 旧船厂船坞空间的价值
    2.3 国内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现状调研
        2.3.1 调研目的及范围
        2.3.2 调研方法
        2.3.3 调研内容与框架
        2.3.4 调研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共生思想的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策略体系建构
    3.1 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契机与难点
        3.1.1 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契机
        3.1.2 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难点
    3.2 共生思想对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启发
        3.2.1 共生思想的启示
        3.2.2 共生思想的优势
    3.3 共生思想对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影响要素
    3.4 基于共生思想的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策略体系建构
        3.4.1 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与文化的共生
        3.4.2 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与环境的共生
        3.4.3 旧船厂船坞空间改造的时空共生
        3.4.4 三者关联的辨析
    3.5 本章小结
4 旧船厂船坞空间共生改造的设计方法
    4.1 旧船厂船坞空间与文化共生的设计方法
        4.1.1 船舶文化“展览”式传承
        4.1.2 船舶文化时代意义重塑
    4.2 旧船厂船坞空间与环境(城市)共生的设计方法
        4.2.1 功能配置日常化
        4.2.2 城市界面连续
        4.2.3 公共空间渗透
    4.3 旧船厂船坞空间时空共生的设计方法
        4.3.1 空间形态适应性变化
        4.3.2 空间组织公共化
        4.3.3 材质及结构历时性更新
        4.3.4 船舶水工设备景观化改造
        4.3.5 外部生态环境预见性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应用:杭州大河造船厂船坞空间共生改造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历史追溯
        5.1.2 项目现状研究
        5.1.3 项目优化的核心问题
    5.2 项目改造的共生设计策略
        5.2.1 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共生设计
        5.2.2 生产到生活的环境共生设计
        5.2.3 专享到共享的时空共生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C.调研问卷
    D.国内旧船厂现状统计表
    E.典型旧船厂空间改造实地调研记录表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滨水旅游研究概况和趋势
        2.1.2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概况和趋势
        2.1.3 黄浦江两岸地区研究概况和趋势
    2.2 概念解析
        2.2.1 滨水旅游
        2.2.2 旅游资源整合
        2.2.3 滨水旅游资源整合
    2.3 理论基础
        2.3.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2.3.2 点-轴理论
        2.3.3 共生理论
        2.3.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5 滨水地区开发与设计理念
第三章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3.1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发展现状
        3.1.1 研究范围
        3.1.2 发展概况
        3.1.3 存在问题
    3.2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3.2.1 资源数量
        3.2.2 资源分布
        3.2.3 资源类型
    3.3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特征
        3.3.1 滨水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但结构及分布不均衡
        3.3.2 滨水旅游资源整体等级质量较高,整合潜力巨大
        3.3.3 滨水旅游资源空间分布高度集中,区域性特征显着
        3.3.4 人文滨水旅游资源数量多,比重大,特色较突出
第四章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
    4.1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动因
        4.1.1 内部因素
        4.1.2 外部因素
    4.2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遇
        4.2.4 挑战
第五章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思路
    5.1 空间整合
        5.1.1 整合目标
        5.1.2 整合要点
    5.2 产品整合
        5.2.1 整合目标
        5.2.2 整合要点
    5.3 线路整合
        5.3.1 整合目标
        5.3.2 整合要点
    5.4 旅游市场整合
        5.4.1 整合目标
        5.4.2 整合要点
    5.5 保障措施
        5.5.1 政府机构的协调
        5.5.2 发挥公私合营的优势
        5.5.3 科学交通体系的保证
第六章 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建议
    6.1 注重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的跨区域性
    6.2 提升主导性滨水旅游资源的联动效应
    6.3 加强滨水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当代世博会园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世博会概述
    1.2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5 论文方法与结构
第二章 世博会园区公共空间概述
    2.1 世博会发展历程与影响
        2.1.1 发展历程
        2.1.2 世博会的作用及影响
    2.2 世博会园区公共空间概念与沿革
        2.2.1 世博园区公共空间的定义及组成要素
        2.2.2 世博会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
    2.3 世博会园区公共空间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2.3.1 场地空间的临时性
        2.3.2 世博会园区空间的实验性与先锋引导作用
        2.3.3 巨大客流的合理引导与组织
        2.3.4 园区公共空间包含的系统性、动态性与庞杂性
        2.3.5 极端恶劣天气的应对措施
        2.3.6 室外空间文化交流功能日益突显
第三章 世博会园区规划的公共空间意匠
    3.1 园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内容
        3.1.1 总体布局与道路系统
        3.1.2 步行街道
        3.1.3 广场
        3.1.4 景观系统
        3.1.5 配套设施
    3.2 主题与地域性的空间表达
        3.2.1 展览主题在公共空间中的表达
        3.2.2 地域文化性在空间中的表达
    3.3 园区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3.3.1 利用世博会园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的范围
        3.3.2 利用世博会园区规划改变城市原有空间特质
        3.3.3 利用既有展会空间强化城市功能
第四章 世博会园区公共空间设计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
    4.1 公共空间立体化发展
    4.2 公共空间设计的生态化倾向
        4.2.1 利用尖端技术解决生态问题
        4.2.2 采用地域化的乡土主义设计手法
    4.3 高科技化的园区空间设计
        4.3.1 高科技化的景观设计
        4.3.2 高科技化的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4.4 功能复合化的公共集散空间或综合体设计
第五章 结语
    5.1 高效能复合化空间利用策略
        5.1.1 立体化交通体系
        5.1.2 新型交通工具的开发
        5.1.3 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5.2 以人为本的空间体验设计策略
        5.2.1 物理环境舒适度的优化
        5.2.2 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5.3 生态优先的设计策略
        5.3.1 开发清洁新型能源
        5.3.2 生态环境材料的应用
        5.3.3 物品回收利用
    5.4 科技引领创新的设计策略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作者简介

(6)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索引
图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新阶段
        1.1.2 重大事件:城市发展助推器的效应愈发明显
        1.1.3 我国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1.1.4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日渐深入
        1.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架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架构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城市重大事件的研究进展
        2.1.1 城市重大事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1.2 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的综合影响
    2.2 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
        2.2.1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2.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2.3 土地利用理论的研究进展
    2.3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3.1 对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的影响
        2.3.2 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2.3.3 重大事件对土地经济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与研究切入点
    2.5 本章小结
3 世界博览会与上海城市发展背景特征
    3.1 作为城市重大事件的世界博览会
        3.1.1 世界博览会概况
        3.1.2 世博会的影像作用
    3.2 上海市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3.2.1 上海开埠:租界的缘起与发端
        3.2.2 太平天国运动:难民潮下的“华洋混居
        3.2.3 设立上海特别市:动荡中的“大上海计划”
        3.2.4 浦东开发:改革开放的“东进战略”
    3.3 作为新世纪影响上海的重大事件——上海2010年世博会
        3.3.1 上海世博会概况及其影像
        3.3.2 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土地系统的综合影响
        3.3.3 世博会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世博园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4.1 “直接影响圈”范围和研究方法
        4.1.1 上海世博园区概况
        4.1.2 研究方法与数据
    4.2 世博园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结构分析
        4.2.2 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分析
        4.2.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上海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间接影响圈”范围和研究方法
        5.2.1 上海中心城区概况
        5.2.2 数据方法
    5.3 指标测算和Logistic回归结果呈现
        5.3.1 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
        5.3.2 Logistic回归结果
    5.4 讨论
        5.4.1 上海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的特征
        5.4.2 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的驱动机制
        5.4.3 世博会对工业用地演变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世博期间上海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环境效应分析
    6.1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与职究单元划分
        6.1.2 研究数据和方法
    6.2 世博期内上海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6.2.1 建成区扩张
        6.2.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3 世博期内市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分析
        6.3.1 人均经济差异分析
        6.3.2 地均经济差异分析
        6.3.3 环境效应分析
    6.4 城市土地经济产出和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分析
        6.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6.4.2 2006年区县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6.4.3 2010年区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耦合关系
    6.5 结论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机理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7.1 城市重大事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机理
        7.1.1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利用类型的影响
        7.1.2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7.1.3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影响
    7.2 城市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机理的行为分析
        7.2.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划分
        7.2.2 城市社会因素的行为分析
    7.3 城市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素冲突与博弈分析
        7.3.1 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素的行为冲突
        7.3.2 征地各方的利益诉求与博弈策略
        7.3.3 上海世博会视角下的三种力量博弈策略
        7.3.4 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机理的博弈解决策略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重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选择
    8.1 重大事件:城市发展的新战略工具
    8.2 因势利导:特定时代与政治经济背景的产物
        8.2.1 重大事件是城市在特定阶段的决策
        8.2.2 重大事件是特定政治经济背景的产物
    8.3 扬长避短:基于重大事件的土地利用策略分析
        8.3.1 科学评估重大事件的效用
        8.3.2 明确重大事件的战略目标
        8.3.3 重大事件定位要与城市发展相契合
        8.3.4 推动“2.5产业”的发展
        8.3.5 准确借鉴发展经验
    8.4 城市更新:基于重大事件的后续利用视角
        8.4.1 场馆后续利用面临窘境
        8.4.2 以文化生态功能转换寻求突破
        8.4.3 土地利用管理的选择导向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跨域治理视角下的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范围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2 文献综述
    2.1 跨域治理及其相关概念
    2.2 跨域治理的研究模型
    2.3 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与跨域治理研究
3 概念模型和立论依据
    3.1 概念模型
    3.2 初始条件
    3.3 结构与治理
    3.4 过程与结果
4 跨域治理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政府合作
    4.1 长三角城市政府合作概况
    4.2 长三角城市政府合作的初始条件
    4.3 长三角城市政府合作的结构与治理
    4.4 长三角城市政府合作的过程与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跨域治理视角下的长三角世博旅游合作
    5.1 长三角世博旅游合作概况
    5.2 长三角世博旅游合作的初始条件
    5.3 长三角世博旅游合作的结构与治理
    5.4 长三角世博旅游合作的过程与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跨域治理视角下的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1 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概况
    6.2 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始条件
    6.3 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结构与治理
    6.4 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与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研究 ——基于市场实证调查的一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2.1 世博会由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2.1.1 世博会的由来
        2.1.2 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2.2 研究综述
        2.2.1 世博会研究综述
        2.2.2 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研究综述
第三章 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3.1 发展历程
        3.1.1 快速起步产业形成阶段
        3.1.2 加速发展繁荣经济阶段
        3.1.3 国际环境跨越发展阶段
    3.2 市场状况
        3.2.1 组团社市场
        3.2.2 地接社市场
        3.2.3 客源市场
        3.2.4 经营德国入境旅游的上海旅行社
    3.3 基本特征
        3.3.1 具有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一般特征
        3.3.2 市场发展优势明显
        3.3.3 旅游产品多样化
        3.3.4 同业竞争环境激烈
    3.4 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展望
第四章 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实证调查
    4.1 调查步骤
    4.2 问卷设计
        4.2.1 问卷设计
        4.2.2 样本选取
        4.2.3 调查数据
    4.3 调查结果
        4.3.1 人口学特征
        4.3.2 行为学特征
        4.3.3 社会学特征
        4.3.4 旅游学特征
    4.4 影响因素
        4.4.1 旅游供给因素
        4.4.2 政治因素
        4.4.3 经济因素
        4.4.4 民族性因素
        4.4.5 国际环境及突发事件影响因素
第五章 研究结论以及对策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2010年德国入沪旅游市场迅速恢复平稳增长
        5.1.2 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5.2 对策和建议
        5.2.1 重视德国入沪旅游市场发展,促进上海世界着名旅游城市建设
        5.2.2 加快旅游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德国入沪旅游产品的开发
        5.2.3 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市场营销,提高上海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5.2.4 进一步强化国际旅游中的安全保障
    5.3 研究局限
附录1:世博会一览表
附录2:国际旅游饭店集团在上海的酒店统计
附录3:调查问卷(德文版)
附录4:调查问卷(中文翻译)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游客排队管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及基本概念
        一、文献综述
        二、基本概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游客排队管理概述
    第一节 游客排队管理相关理论
        一、排队论
        二、心理定势理论
        三、服务补救理论
    第二节 游客排队现象的产生及管理原则
        一、排队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排队管理类型分析
        三、排队管理原则
    第三节 游客排队管理经验及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排队管理经验
        二、国内排队管理现状
第三章 上海世博会游客排队管理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上海世博会游客流量分析
        一、代表性的世博会总游客流量分析
        二、上海世博会日客流量分布
    第二节 上海世博会游客排队管理系统分析
        一、游客到达过程
        二、游客等候过程
        三、主办方调控过程
    第三节 上海世博会游客排队管理调查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二、调查基础数据分析
        三、游客整体满意度分析
        四、多维度排队管理系统满意度评价
    第四节 排队管理经验小结
        一、排队管理经验
        二、不足之处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建议与措施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附表6
附表7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 ——经验研究与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与世博会
        1.1.2 上海世博会
        1.1.3 世博会的经济意义
        1.1.4 世博经济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
2 世博经济影响的经验研究
    2.1 北京奥运会经济影响的经验研究
        2.1.1 奥运会与世博会的比较
        2.1.2 北京奥运会的经济影响
    2.2 汉诺威世博会经济影响的经验研究
        2.2.1 德国会展业简述
        2.2.2 汉诺威世博会
        2.2.3 汉诺威世博会的经济影响
    2.3 日本世博会经济影响的经验研究
        2.3.1 日本与世博会
        2.3.2 日本世博会的经济影响
    2.4 世博经济影响的规律特征
3 世博会对上海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3.1 直接影响分析
    3.2 实证分析
        3.2.1 样本数据
        3.2.2 ADF检验
        3.2.3 计量模型和结果
4 世博会对上海就业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
    4.2 实证分析
        4.2.1 样本数据
        4.2.2 ADF检验
        4.2.3 计量模型和结果
5 世博会对上海消费的影响
    5.1 世博会的主要消费构成
    5.2 针对世博会消费的调查样本及调查内容
    5.3 针对志愿者消费的调查结论
        5.3.1 世博园区内的消费
        5.3.2 世博园区外的消费
        5.3.3 总消费情况
        5.3.4 世博会入园人数的预测
        5.3.5 对消费总体的简单估测
6 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
    6.1 世博会对旅游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6.2 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 筹备期间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
        6.2.2 举办期间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D]. 永树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大事件的2019年延庆世园会后续利用规划研究[D]. 王欣宜.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3]废旧船厂船坞空间共生改造策略研究[D]. 韩平. 重庆大学, 2019(02)
  • [4]黄浦江两岸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 王红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5]当代世博会园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傅娆. 东南大学, 2016(03)
  • [6]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D]. 倪尧. 浙江大学, 2013(12)
  • [7]跨域治理视角下的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 申剑敏. 复旦大学, 2013(01)
  • [8]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入沪旅游市场研究 ——基于市场实证调查的一种分析[D]. 乔磊. 复旦大学, 2012(03)
  • [9]游客排队管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D]. 江丽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10]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 ——经验研究与现状分析[D]. 李楠.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互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