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国家期刊奖”名单公布

1999年“国家期刊奖”名单公布

一、1999年“国家期刊奖”名单公布(论文文献综述)

罗重谱[1](2013)在《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经管类学术期刊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对16种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经管类学术期刊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期刊集团化是经管类学术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然趋势。主办单位虽与期刊竞争力无必然联系,但仍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对经管类学术期刊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卷首语"彰显学术期刊立场,有助于提升期刊竞争力。办刊理念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栏目设置和用稿取向,是期刊竞争力的源泉之一。栏目设置虽与期刊竞争力无关,但与之关联的学术期刊关注的问题域与期刊竞争力关联甚密。经管类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可从影响对象和影响范围两个维度来考量。在扩大影响力方面,经管类学术期刊除提升"内功"外,还应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进行二次传播。

屈湘玲[2](2012)在《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就一直处于进行时,从1978年算起,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期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思考期(1978-1992),第二阶段的探索期(1993-2002),第三阶段的实践期(2002—至今),到了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更是被推入了如火如荼时期。期刊,文化阵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体制改革的不可逆挡之势推向市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务院分别下文就期刊体制改革出台了相关的意见与政策。2009年4月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针对期刊的改制特别指出:制定经营性报刊转制方案,推动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逐步实行转制。这表明,期刊的转制也将拉开序幕。位于中国版图中部的湖南文化大省,其科技期刊数量为122种,占全国科技期刊的2.56%(到2007年底,我国大陆的科技期刊已经达到约5100种),涉及行业众多、主办单位复杂,用专家的话概括就是小、散、弱。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牵一发势必动全身,故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改制得到业内业外人士的一致关注。本文从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并借鉴国外科技社团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改制中的路径观察与思考。

张楠[3](2012)在《我国政府部门期刊评价历程及得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政府部门主持的期刊评估可分为三个阶段。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政府管理部门对期刊评价预期的导向作用、依据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在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呈现以下特征:由注重质量导向转为注重市场导向,评价体系展现出逐步建设的进步历程,经历了不断总结、纠错、调整的过程,对消费类期刊的重视大于学术类期刊、对科技类期刊的重视大于社科类学术期刊、现有期刊评价不能发现和解决学术期刊的根本问题,期刊评奖的负面效应在学术期刊中体现较为明显。

郑保卫,杨柳[4](2011)在《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事业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加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但仍未失原来同人刊物之色彩。陈独秀仍是负责人,此外李汉俊、陈望道等上海发起组的成员也加入了编辑部,改组后由原来群益书局发行改为自行出版发行。11月,上海发起组创办秘密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任主编,编辑、出版和发行都是秘密的,是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必读教材,更是中共各地早期组织交流思想、沟通情况、筹备建党的一个重要平台。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读者对象的通俗工人报刊开

包东喜[5](2009)在《百尺雪中见 一声风里闻——新中国60年60刊评述与回眸》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期刊业的发展愈来愈迅猛。和报纸一样,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民国时期的期刊业停刊了,而新的期刊则随着新生政权的稳定和新的组织机构的建立而创办。1955年全国期刊约有300种(其中全国性期刊166种),平均期发行量为1200多万册。随后,期刊数量总体上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而逐渐增多,门类逐渐齐全,涉及各行业和许多领域。如《红旗》、《民族画报》、《人民文学》、《萌芽》、《收获》、《中国摄影》都诞生于这一时期。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期刊业同样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最低谷时仅102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国民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发展逐渐走上正轨。于是,期刊业重现生机。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中停办的一大批期刊纷纷复刊,另一方面新创办的期刊更是层出不穷。到2007年底,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平均期印数16697册,总印数30.41亿册。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期刊走上了企业化经营之路。一些期刊如《红旗(求是)》、《半月谈》、《家庭》、《读者》、《特别关注》等的发行量都在百万份以上。当前,期刊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其文化体制改革的步子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正是基于读者对中国期刊整体发展图景感受的需要,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最基础的资料,我们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借助各相关期刊网站有关资料最终筛选出60年60种期刊,以窥见期刊发展的点滴脉络,明晰期刊业未来发展的若干轨迹,以资交流、借鉴。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6](2008)在《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文中认为1978年1月11日,国务院设立侨务办公室,廖承志任主任。侨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领导中国新闻社,做好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的文字、图片及声像、影视宣传工作。"2月6日,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春节晚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北京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晚会。它标志着电视文艺的复兴。

钱荣贵[7](2006)在《我国期刊政府评价回眸》文中提出

李明德[8](2006)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传播学视角来观照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过程,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对文学传播过程的研究实质上是针对传播载体展开的,因此,作为文学重要传播载体的文学期刊便从文学研究的隐性因子转而跃升到显性位置。探寻当下文学期刊的现在时,焦点主要是其面临的困境及其造成困境的原因和未来出路,这不仅是笔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直接动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文学期刊作为纸质媒介的代表对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传播、接受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试图从传播学视角对文学期刊重新进行审视,在梳理其演变过程的同时实现对当代文学历史进程的观照。 论文将文学期刊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命题来提出,一则是为了呼应文学传播学这一新的研究课题,更深的意图在于把握当代文学在传播力量的影响下由外及内的变化。当下对文学期刊这一研究课题的展开,多从现象和具体的文本出发,研究成果大多还停留在现象分析阶段,而本文对文学期刊的研究则直接从其本体切入,围绕文学期刊的本体、流变及趋向三个重大问题结构全文。行文上打破时间序列上的线性叙述,以内在变化为纲领,将论文串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论述文学期刊的双重身份为出发点,通过对单一身份到双重身份的变迁事实的再次指证和确认,将涉及文学期刊本体问题的“身份”给予界定,进而深入文学期刊内部,对其生产力问题以及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进行理论阐述,其中关于文学期刊的生产力问题既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的生产与消费理论中得到启发,也是文学期刊迈向产业化必将面临的现实议题,是衡量文学期刊发展变化的一个可量化指标,由此衍生出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期刊的生产力是物质与精神同体的生产力。精神性的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的社会职能、审美功能等,是掩藏在文学期刊文学性内部的隐性效应;而物质性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显性的数值关系。精神性的生产力着眼于价值判断,而物质性生产力则更多地体现出数值衡量。在文学期刊的发展场域中,着眼点放在对其体制、机制、生产、消费等环节的剖析上,而关于文学期刊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文学期刊所引发的审美倾斜则是作为核心问题来提出,通过对文学期刊“审美试验”的分析来阐明审美观的衍变轨迹。对上述问题厘清的过程,就是依赖逻辑推理和

李宗红[9](2006)在《三届国家期刊奖获奖科技期刊统计分析》文中认为根据国家期刊奖获奖科技期刊的有关资料,对三届国家期刊奖获奖科技期刊的地区分布、学科分布、期刊类别、主管单位等因素作了统计分析与比较,以求寻找差距,制定对策,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

陈阳[10](2004)在《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择1999年《女友》、《中国妇女》、《现代家庭》和《家庭》为样本,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法,揭示性别歧视观念在我国女性期刊里微妙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内容分析的结果表明,情感、家庭、关于女人的报道共占了女性期刊70%的内容,而时尚、消息及其他内容占30%.期刊报道最多的是年轻的城市职业女性,社会地位处于管理层及白领这样的高级职位,与男性多是妻子或恋人的关系。我国女性期刊的内容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性别歧视的观念。第一,塑造一个“温情世界”,并美化与温情相联系的传统女性特质.第二,强调家庭内女人的牺牲,一旦女人不愿意为家庭牺牲时,就成为面目可憎的人。第三,过分重视对年轻都市女性的报道,使得女性身受商业化和男权制双重剥削。

二、1999年“国家期刊奖”名单公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国家期刊奖”名单公布(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经管类学术期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经管类学术期刊态势
    (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学术期刊的宏观情境
    (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期刊资助条件及所资助经管类期刊总体情况
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经管类学术期刊的竞争力比较
    (一) 期刊集团化是经管类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的努力方向
    (二) 主办单位是经管类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的有效保障
    (三) 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是经管类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的龙头
    (四) 打造“卷首”语是经管类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的有力手段
    (五) 办刊理念、宗旨和刊物定位是经管类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的本源
    (六) 栏目设置与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域是经管类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七) 作者队伍是经管类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资源
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经管类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比较
    (一) 期刊所获荣誉是经管类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外部表征
        1. 纳入评价系统
        2. 受专项资金资助
        3. 获政府奖项
        4. 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二) “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情况是经管类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有力印证
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经管类期刊比较的结论与相关启示

(2)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概况
    第二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现状
        一、技术类期刊
        二、医学类期刊
        三、学术类期刊
        四、科普类期刊
        五、综合类期刊
第三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方阵的比较优势与不足
    第一节 在中国科技期刊中所占位置分析
    第二节 与国际同行业期刊对比分析
    第三节 相关科技期刊样本对比分析
        一、技术类期刊《电池》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二、医学类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三、学术类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第四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优势、不足及原因
第四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改革前景与路径
    第一节 体制变革是首要
        一、亚洲部分国家传媒体制变革实践
        二、国外科技社团的运行与发展
        三、国内传媒体制变革创新实践
        四、湖南科技期刊的变革与方向
    第二节 人才引进是关键
        一、人才资源现状
        二、人才资源需求
    第三节 质量管理是保障
        一、拥有质量自源头开始
        二、提升质量从审稿入手
        三、保证质量于编辑落实
    第四节 市场运作是后盾
        一、引入期刊“绿色营销理念”
        二、推出以读者为中心的“蓝海战略”
    第五节 OA出版是趋势
        一、OA科技期刊介绍
        二、OA科技期刊的特征、优势
        三、OA科技期刊现状
        四、营造特色OA模式科技期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我国政府部门期刊评价历程及得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政府部门期刊评价历程及其分期
    1.1 第一阶段:1992年—2000年——期刊界的调整和发展期
        1.1.1 1992年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选”
        1.1.2 1995年进行全国部分社科期刊评奖
        1.1.3 1995年国家教委举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
        1.1.4 各省开始进行期刊质量评估和分级
        1.1.5 1998年推出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1.1.6 1999年3月至2000年1月,首届“国家期刊奖”和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评选
        1.1.7 2000年“中国期刊方阵”建设
    1.2 第二阶段:2001年—2005年——期刊界酝酿新的突破期
        1.2.1 中央“两办”2001年“17号”文件和2002年“16号”文件
        1.2.2 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对文化体制改革起到直接的加速及推进作用
        1.2.3 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选
        1.2.4 教育部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1.2.5 2003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1.2.6 2004年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
    1.3 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2 对政府期刊评估的分析评价
    2.1 政府期刊评价呈现由注重质量导向转为注重市场导向的过程
    2.2 政府期刊评价体系展现了逐步建设的进步历程
    2.3 政府期刊评价经历了不断总结、纠错、调整的过程
    2.4 现有期刊评价不能发现和解决学术期刊的根本问题
    2.5 对消费类期刊的重视大于学术类期刊
    2.6 对科技类学术期刊的重视大于社科类学术期刊
    2.7 期刊评奖的负面效应在学术期刊中体现得比较明显
3 结论
    3.1 对以往的总结
    3.2 对今后的展望和建议

(7)我国期刊政府评价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的评选
二、“全国优秀社科期刊”的评选
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
四、“国家期刊奖”的设立与评选
    (一) 首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
    (二)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
    (三)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
五、“中国期刊方阵”的建设

(8)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文学期刊的外围生态环境
    二、文学期刊研究的段落划分及与其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三、文学期刊的理论品格及其性质
第一部分 文学期刊本体论
    第一章 文学期刊传播与生产的双重身份确认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传媒品格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类别划分
        第三节 技术力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第二章 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
        第一节 文学期刊经营性质的确立
        第二节 艰难的体制创新
        一、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一元化体制
        二、变化中的痛苦选择:从一元到多元
        三、在文学法则与市场法则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第三节 管理模式的有效尝试
    第三章 文学期刊的生产力
        第一节 文学期刊生产力的确认
        一、文学生产力的确认
        二、文学期刊生产力内涵分析
        三、文学期刊的发展必须兼顾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主体性
        一、文学期刊主体性的三个层面
        二、生产层因素
        三、外围层因素
        第三节 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编的更替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二、办刊宗旨的变动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作家资源储备断裂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四、体制与机制以及经济分配关系的改变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审美理想的摇摆与归位
        第一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奖
        一、文学期刊自身设奖是其审美追求的体现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审美试验
        一、审美试验类型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变化
        第三节 从文学的泛审美到文学期刊的泛审美
        第四节 审美的倾斜与归位
第二部分 文学期刊流变论
    第一章 结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第一节 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地位、功能及作用
        一、作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二、文学期刊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三、文学期刊政治职能的形成及其原因
        四、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价值评判
        第二节 一统时期文学期刊的困境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期刊的紧密关系
        二、文学期刊的调整及其特点
        第三节 17年时期的《人民文学》
        一、从《发刊词》说起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风格的展现
        三、审美风格的演变
        四、虚拟的权力与权力的颠覆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转折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勃兴
        一、文学期刊逐渐回归自我
        二、文学期刊本体功能的发挥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产业化改革
        一、文学期刊对文学失去热情,改革迟缓
        二、文学期刊的第二次转型
        第三节 文学期刊困境的追问及对策
        一、困境的实质
        二、文学期刊市场化及其负面效应
    第三章 解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第一节 文学期刊无产化趋势加剧
        一、文学期刊经费窘况
        二、文学期刊自救之策
        三、文学期刊在商业化支配下的主体彰显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越界与扩容
        一、文学及文艺学科的越界与扩容
        二、文学期刊的“改版试验”
        第三节 文学期刊经营策略的调整
        一、改变销售策略,理顺销售渠道
        二、由单一化经营向综合化方向拓展
        三、开展广告业务,尝试产业化运营
        第四节 体制及机制改革
        一、改变经营观念,从人事和分配制度入手进行体制改革
        二、寻找体外资本的介入与运作,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三、转变经营机制,探索期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五节“改版”的正态效应与负面影响
        一、文学期刊发展的几个重大转变
        二、另类“改版”的警示意义
        第六节 消费社会文学期刊的尴尬境遇
        一、消费文化盛行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二、文学期刊的应对举措
第三部分 文学期刊趋向论
    第一章 文学职能及作家身份
        第一节 文学被边缘化还是文学的职能被边缘化
        第二节 文学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移与置换
        第三节 文学内部的流变与职能的发挥
        第四节 文学叙述主体身份的变迁与分化
        一、作家身份确认
        二、创作主体的变迁使得媒体对文学的干预加强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走向与前瞻
        第一节 文学期刊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纯文学期刊的文化品格及审美品格的重建
        第三节 消费时代通俗文学期刊的市场潜能
        第四节 创作主体在文学期刊变革中的作用
    第三章 文学期刊对文学的仿生成像与超越
        第一节 传媒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的转换
        一、传媒对文学的演变过程
        二、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
        三、传媒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意义
        第二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的关系演进
        第三节 文学期刊塑造文学经典的能力质疑
        第四节 文学期刊期待第三次复兴
结语 从文学期刊的擅变看当代文学的演进
主要参考书目
读博以来(2003.9-2006.4)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写在最后(代致谢)
附录
    附录1:当代主要文学期刊创办年代
    附录2: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附录3: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作品及来源期刊、出版社
    附录4:1978-2000年全国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附录5:“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

(9)三届国家期刊奖获奖科技期刊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统计结果
    1.1 地区分布
    1.2 高校学报分布
    1.3 学科分布
    1.4 期刊类别
    1.5 主管单位统计
    1.6 获奖期刊及获奖等次变化情况统计
2 分析与讨论
    2.1 获奖期刊地域分布不均衡
    2.2 获奖期刊学科分布不均衡
    2.3 注重期刊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
    2.4 改变高校学报传统的办刊理念

四、1999年“国家期刊奖”名单公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经管类学术期刊比较研究[J]. 罗重谱. 重庆社会科学, 2013(02)
  • [2]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D]. 屈湘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2)
  • [3]我国政府部门期刊评价历程及得失分析[J]. 张楠. 出版科学, 2012(02)
  • [4]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事业大事记[A]. 郑保卫,杨柳. 新闻学论集第26辑, 2011
  • [5]百尺雪中见 一声风里闻——新中国60年60刊评述与回眸[J]. 包东喜. 编辑之友, 2009(09)
  • [6]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A].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 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 2008
  • [7]我国期刊政府评价回眸[J]. 钱荣贵. 中国编辑, 2006(06)
  • [8]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 李明德. 兰州大学, 2006(09)
  • [9]三届国家期刊奖获奖科技期刊统计分析[J]. 李宗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02)
  • [10]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A]. 陈阳.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2004

标签:;  ;  

1999年“国家期刊奖”名单公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