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集线器/远程节点的双向波分复用自愈环网

用于集线器/远程节点的双向波分复用自愈环网

一、Bidirectional WDM Self-Healing Ring Network for Hub/Remote Nodes(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子[1](2020)在《某市铁通GPON网络上行承载方式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当今,各大运营商都在奋力拓展自己的市场覆盖,从早期的2G(The 2nd Generation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通信,到后来的4G(The 4nd Generation第四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智能通信,我国三大运营商都在无所不用其极地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直到近些年,各大运营商已经在家庭宽带市场上各显神通,都希望主导着未来的家庭宽带市场。某市的移动公司早已暗中发力,与当地的铁通公司形成兄弟单位,完成省网直连链路建设,实现业务互访,并联合在某市的家庭宽带市场中开疆拓土,力争在客户群里中赢得不败的口碑。该铁通公司利用GPON(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吉比特无源光网络)技术高速率、低成本和广覆盖等优势,较早地使用GPON网络覆盖了当地的家庭宽带市场资源,但随着家庭宽带需求爆发式地增长,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设备在网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如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家庭用户)、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纤到大楼)及FTTO(Fiber to the Office光纤到办公室)等组网形式对GPON组网应用提出更高可靠性更快流量的要求,网络带宽容量和安全性也受到挑战,现网上行带宽不足,铁通城域网压力巨大,裸纤单纤上行也暴露出网络安全的弱点。该铁通公司需要一种能够快速且稳定解决当前网络难题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基于GPON网络原理与特点,以及某市传输网和城域网等可用网络资源条件,展开如何能够快速并低成本地解决现存的网络问题的研究,并由此为长期网络优化工作打好前阵。通过对某市移动和铁通资源的详细摸查,认为短期内,难以通过建设铁通城域网和传输网来解决某市铁通GPON网络现存的容量和安全性相关难题。本论文主张大胆采用“两网融合”方法,是铁通GPON网络优化和整改的最佳方案。某市传输网和城域网规模大,资源丰富且定期数据维护和流量调控,将铁通OLT“嫁接”至移动城域网内,并且走移动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传输保护,最后指向移动互联网出口,可大大解决当前网络流量拥塞瓶颈和上行传输安全问题。在改造过程中,本文对比了几种OLT上行链路数据保护方式,研究了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UAPS(Uplink 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上联口自动保护倒换协议)和VRRP(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虚拟路由冗余协议)的基本原理,根据本次改造需求确定了OLT上行链路数据保护方案。列举了城域网与OLT的几种组网连接方式,并一一分析在现网中的可行性。承载上行传输通道种类,经过横向纵向优缺点的对比,确定了最终通道类型。走访了城域网的设备厂商,了解未来网络设备组网分布的趋势,并列入后续的优化计划当中。本文分析了现网中OLT下带用户数据的结构和设计,整理了割接数据,最后制定了某市铁通GPON网络最终优化改造方案,并以某市铁通某OLT为试点工程,进行了实际优化改造工作,通过该省移动流量监控平台数据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本文研究的优化措施有效,大大降低改造成本和周期的同时,网络流量拥塞问题和由原本OLT裸纤单上行带来的安全性问题都得到解决。

黄璨[2](2016)在《ECUST校园网络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数字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园网由于建成时间较长,目前徐汇校区内的汇聚交换机百兆上行能力和无线网传输能力已经明显不够,而且原有的光纤到楼+局域网(FTTB+LAN)接入方式和无线网信号室外覆盖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有必要进行优化改造。本文首先对目前普遍应用的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系统和无线局域网系统进行了概略地介绍,分析了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现网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规划和应用需求,结合设计规范,提出了校园光网络和无线网的优化原则,包括组网技术的选择原则;设备的配置原则;光分配网络(ODN)建设原则;VLAN的划分原则;以及IP地址规划原则和宿舍区无线网设计原则。依据上述原则,根据校园网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网络中的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ONU)及光分配网络(ODN)等三大子系统和宿舍区无线网系统的详细优化设计方案,并归纳出了三大子系统及无线网系统的特点。论文最后还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网络的优化实现和优化效果的比对,通过本次优化设计方案和优化前的网络设计方案进行比对,给出了本次优化设计方案在汇聚交换机上行能力、系统光分比等级、光缆配线方式和无线网信号覆盖率、带宽速率、信号强度以及并发容量等方面的优势所在。优化以后的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网,在有线网络方面实现了由FTTB+LAN向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的FTTH的升级;在无线网络方面实现了由信号室外覆盖向室内覆盖的升级,能够为宿舍区内提供上网、语音、IPTV等各类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所取得的优化建设经验可以为其他学校的校园网优化提供借鉴。

张东旭[3](2015)在《面向云服务的光互联网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服务本质上是基于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如同水、电一样可按需取用的灵活信息服务。近年来依托云服务的互联网业务保持高速增长,这对数据中心内、外的通信网络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和挑战。在数据中心内,上万台服务器之间的互联网络需要更高的扩展性、更大的吞吐量以及更低的时延,而传统的树形电交换网络架构已经难以持续满足这些需求;在数据中心之间或数据中心与用户之间,数据业务承载网络也需要变得更加灵活动态、支持智能便捷的服务提供和故障恢复等。在此背景下,光互联网络技术,特别是多粒度的全光交换技术,凭借其天然的高带宽和低能耗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面向云服务提供高质量数据传送的重要基础网络技术之一。本文正是针对云服务带来的数据中心内、外光互联网络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相关的网络架构设计、控制调度机制等关键问题。具体地,论文主要工作可以归纳如下:第一,提出一种面向云服务数据中心内部机架间互联的OpenScale光交换网络架构。具体包括,分析数据中心内光交换架构设计需求和思路,描述OpenScale具体构建方式,提出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中“小世界拓扑”原理,实现网络任意扩展性,同时保持较低的成本代价;通过仿真分析,对OpenScale网络吞吐量、时延以及扩展性等各方面性能进行评估。仿真结果表明,OpenScale网络能发挥光交换的动态重构优势,可显着提升网络吞吐量并降低端到端时延。第二,提出面向云服务的集中控制LOBS-over-WSON城域光网络架构。首先讨论城域光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然后针对集中控制的LOBS-over-WSON网络模型,详细描述其overlay的多粒度组网方式、基于集中控制的连接控制机制和突发冲突避免机制等。通过实验演示,成功验证了所提网络架构和运作机制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最后,针对环形拓扑这一典型网络情景,设计一种新型保护倒换机制,并基于仿真分析证明了其比传统环网倒换更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三,研究面向云服务的光互联网络异构资源软定义统一控制机理。具体包括,针对数据中心内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协同控制需求,提出从应用到光层资源的软定义控制回路,并基于OpenScale系统原型平台做出实验验证;针对城域IP+Optical多层异构网络,提出基于OpenFlow的层级式控制架构和跨层协同统一调度算法,并通过仿真分析与实验演示,论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林伟超[4](2014)在《广州铁通宽带网络与OTN+PTN组网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业务全IP化的飞速发展,目前以SDH+WDM的传输组网方式已落伍,已成为业务发展瓶颈。首先,以TDM交换为内核的SDH无法满足宽带化、智能化、分组化的接入网要求,而WDM满足的组网方式较少,业务保护能力较弱,业务调度能力较差等,也已不能完全满足宽带化、智能化的汇聚网或骨干网的需求。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是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传送网技术,它由MPLS标签转发技术发展而来,同时满足E1、SDH155Mbit/s、ATM与以太网等众多业务的接入。可以解决SDH作为接入承载网遇到的问题;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由WDM网发展而来,同时还具备类似SDH的组网能力与调度能力,可以解决WDM作为汇聚层或骨干层承载技术所碰到的问题。本文对PTN技术与OTN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阐述了PTN+OTN组网的优势,对几种常见的PTN+OTN组网方式进行了比较,最后选取适合广州铁通业务发展的组网方式。

丁玉龙[5](2014)在《光网络中基于p圈的启发式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网络是信息传输的骨干传送网络。然而,由于光网络失效所带来的危害,光网络生存性显得特别重要。p圈是一种有效的光网络生存性保护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环形保护的快速恢复,而且还具有网状保护的高资源利用率。p圈保护算法是一种启发式算法,分为p圈构造和p圈容量分配两步。本文研究了p圈的构造算法,对经典启发式p圈构造算法中的Grow算法进行改进。Grow算法中将所有中间p圈作为扩张圈继续扩张,而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中间p圈,其先验效率不同,中间圈的选择最终会影响p圈的整体性能。研究发现,将所有的中间p圈都进行扩张,最终得到的p圈整体性能并不是最佳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先验效率AE为标准,对Grow算法中基本圈生成的中间p圈组,选择前N个先验效率最高的p圈继续扩张。在VC仿真平台上对改进的Grow算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p圈整体性能随参数N的取值不同而不同,N=2时性能最佳, p圈数减少一半以上,整体先验效率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p圈构造完成后,需要为p圈进行容量分配以实现对网络保护。研究发现,经典启发式空闲容量分配算法中的CIDA算法只适用于网络容量足够大的情况,在网络容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并不能够为网络提供很好的保护。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启发式空闲容量分配算法,以空闲容量为基础,将最大工作容量作为扩张标准来进行p圈构造,优先选择工作容量大的边进行扩张,利用构造的p圈进行容量分配。将新算法在仿真平台上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网络容量足够大的情况下还是在网络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该算法都能利用更少的空闲容量来保护更多的工作容量,且配置p圈数减少。

梅坚宇[6](2013)在《基于EPON和EoC技术的江门有线宽带网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是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部分,是开拓双向增值业务的基础,而关于有线宽带接入网的技术方案是当前广电网络运营商研究的主要热门课题之一。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是一个集模拟、数字、数据网络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网络,是当前有线电视网急需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网络。“三网融合”政策出台后,广电网络面对市场的挑战大于机遇,建设有线宽带网更是迫在眉梢。财雄势大的中国电信其IPTV业务可谓咄咄逼人,在部分地区甚至已经撼动了广电的根基。因此广电网络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既要迎接挑战,也要抓住“三网融合”政策的机会,建设好赖以生存的基础网络,尤其是宽带接入网,以此开拓创新,即可巩固原有广播电视业务,同时也助推高清互动+wIFI等新业务的发展。论文选题直接针对江门广电网络,一方面因为其网络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因为其业务发展的代表性。这是对江门有线宽带接入网进行改造和优化的理论探讨,具有实用参考性。EPON+EoC技术方案在江门广电网络上不能直接实施,既要融合原有双向网络,保留其优点,又要突出新技术的开拓性和先进性。新技术提升网络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各项业务的发展。论文先从当前广电网络的现状和形势谈起,指出了广电宽带网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比较了当前宽带接入网改造的几种技术方案,最后详尽论证了江门广电宽带接入网的改造技术方案。

张挺科[7](2012)在《基于EPON+EoC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接入网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三网融合及通信技术不断革新,广播电视现状单向接入网的传输技术无法满足交互电视、数据、语音、VPN等多业务需求,而且电信IPTV由于技术先进、接入方式灵活、套餐低廉,对传统有线电视业务带来冲击。因此,有线电视运营商必需通过网络升级改造,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接入网,提高网络多业务接入能力,应对三网融合激烈的竞争。广播电视接入网升级改造必须符合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和终端融合。目前EPON是结合了光网络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具有技术成熟、高带宽、易维护、扩展性好等特点,成为当前FTTX的主流接入网改技术。但是因为广电运营商长期专注于HFC网络建设,拥有着宠大的同轴电缆接入网,而同轴电缆带宽范围高达5-1000MHz,一直没有被充分利用。如何能够结合EPON干线高速率传输和同轴电缆灵活接入的优势,从而实现网改成本与承载业务的最优化成为广电运营商重大课题。本论文分析了现状广播电视网络架构和存在问题,针对下一代广播电视技术及应用的发展方向,从工程建设成本、工程建设难度、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深入分析对比了CMTS+CableModem、EPON+LAN和EPON+EoC三种主流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升级改造技术,提出了EPON+EoC更加适合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接入网。本文对EPON+EoC技术原理和实现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包括EPON的多点控制协议和动态带宽分配关键技术、EoC的多种调制方式。结合广播电视网络实际工程应用提出了EPON+EoC技术的OLT、ONU和EoC的位置部署、端口配置、性能配置要求以及ODN设计、EoC传输距离设计、接入同轴分配网设计、PON保护设计等EPON+EoC网络设计原则。最后介绍了本人参与设计的珠海斗门EPON+EoC试点工程应用实例,并对EPON+EoC方案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林密[8](2012)在《高速光传输系统中电色散补偿以及网管适配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距离和信道容量的不断增加,信道间隔不断减小,光信噪比、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非线性效应以及频谱效率等成为高速光传输系统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高速电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色散补偿的高速光传输系统显现出良好性能和低廉成本的特点,因而受到广泛重视。数字光通信系统中采用的电信号处理技术如先进纠错编码技术、编码调制技术以及接收机侧电域均衡技术等都表现出极好的抑制损伤能力。智能化是光网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运营商在搭建网络主要依据网络规模、用户需求、成本效益等条件来选择设备,因此目前光网络中是一个包含多家厂商设备、多种设备类型的复杂网络。由于没有统一网管标准,不同厂家的传输设备大多采用私有上层协议,这就导致不同厂家设备间的网元管理层不能互通。随着DWDM网络规模的发展以及设备数量的增加,跨厂商设备之间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将变得非常困难。此外,当前光传送网的建设已从一种静态的点到点的传输转向了能够实现高效灵活业务处理的网络结构。多维度可重构光分插复用(ROADM)技术能够支持远端波长灵活配置,简化网络工程规划,实现端到端自动化控制管理并支持多种速率、调制格式以及协议,成为了DWDM系统中关键的节点技术。本论文依托国家计划863“高速光纤通信传输系统中信号损伤动态结合的光电均衡技术”,预研项目‘’DWDM应急抢通技术”、“多维度光分插复用设备”等项目,主要针对电色散补偿技术及网管智能适配技术在高速光传输系统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了光纤信道特性及传统最大似然序列估计(MLSE)均衡器的原理、结构,分析信道估计方法,维特比算法译码输出的实现。基于传统MLSE均衡器上提出一种结合前馈式均衡器(FFE)的新型均衡器技术,结果表明在没有光域补偿条件下传输距离超过300km(相当于5000ps/nm色散),并能降低维特比译码态数,简化计算。2.分析实现了相干接收机中的关键算法处理模块。基于相干接收的DWDM系统中,112Gbit/s信号混合43Gbit/s信号或者10Gbit/s信号经过长距离传输后表现出极好的线性与非线性容忍度,验证了100G信号在目前10G/40G商用系统中同步传输的可行性。3.研究了DWDM系统网元管理体系以及常用协议,设计并实现DWDM网管信息的适配方案。该方案成功地解析出DWDM系统的网管协议以及数据封装技术,完成网管智能适配软件。实验证明适配终端替代原设备后能够快速被网管所识别管理,从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4.参与设计多维度ROADM的整体实现方案,并对其中所应用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多个方向的波长级动态可重构光交换技术、光域信号的自动感知技术、动态增益均衡技术、自适应损伤补偿技术以及新型的嵌入式网管技术。该方案具有更好的自适应和自组织能力,实现波长资源的灵活分配,满足动态的业务需要。5.结合江西电力光纤通信网现状,在现有SDH网络基础上应用DWDM技术设计新型的电力系统信息通信承载网。从波长分配,路由,保护方案等方面分析了链式和环式DWDM两种组网方案。低成本,高实用性的升级方案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江西电力通信网中的带宽瓶颈,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与鉴定。

王筱超[9](2010)在《基于光纤传输技术的矿用工业以太网的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单一功能的煤矿监控系统必将被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所代替,并且向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将现代通信技术和煤矿具体环境相结合,完成了基于光纤传输技术的矿用工业以太网的方案设计。在原本的三层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利用交换式的工业以太网络结合工业现场总线,用光纤进行数字传输,取代使用铜缆或模拟光纤的传统传输系统,集中传送井下各种安全监控子系统的信息,使煤矿井下的安全信息、设备的工况信息和控制信息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传输、监控。通过对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并结合实验论证,说明在千兆工业以太环网传输系统上传输安全监控信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以及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等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的以铜缆或者光纤组网的模拟传输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煤矿集成监控系统的信息共享、功能互补和综合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可以监督和确保煤矿生产安全,并可实现与煤矿井上的综合办公自动化网络的无缝连接。本文首先根据煤矿井下的工作需求,搭建矿用光纤传输平台;其次基于光纤传输平台给出工业以太网的设计方案,并且研究基于蚁群算法的自适应路由算法;第三对网络的自愈性进行研究,对不同的自愈环网进行比较;第四阐述网络生存性技术的两大分类:保护和恢复,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实施多层生存的必要性;最后引入隶属云的概念,建立对多功能状态复杂系统可靠性的模糊评估模型,利用模型对矿用工业以太网进行可靠性分析。

江小平[10](2007)在《舰载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海战的参战平台和单位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加,这些近乎于爆炸性增长的信息导致了参战各系统间的信息流量猛增,对搜集、优选和处理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舰船通信系统受原有体系的限制,暴露出很多技术不足,已不适应新时期海战的要求。论文在详细了解和分析了舰载通信系统的独有特点和要求后,综合考虑市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及现有的技术水平,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紧凑型的传输、接入、交换一体化的MSTP系统架构。新的构架融合了原内外通信分系统,将雷达、导航、电子战、水声、光电、武备、损管、通信以及指挥决策等分系统综合成为一个整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控制、传输综合一体化。围绕舰载通信系统,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内置于舰载通信系统的视频监控方案,同时设计并实现了SDH管理开销中的DCC通道的硬件转发,以及TMN和SNMP互操作的关键技术和插件式的网管体系架构,本文针对舰载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架及网络拓扑、网络保护、网络管理技术、视频信号处理和语音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是:(1)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紧凑型的传输、接入、交换一体化的MSTP系统架构,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多光口与集中式的定时交叉相结合的传输结构,能支持多环相切等多种拓扑应用(2)提出了标准独立总线的通用业务槽位概念,解决了多种宽窄带业务混合接入,设计了高/低阶分离,时空矩阵结合的大容量的交叉矩阵(3)利用人耳感知的掩蔽特性,并结合含噪语音Bark带能量的最小统计量估计,提出了一种低信噪比下的单通道语音增强算法(4)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局部回归神经网络(LRNN)的语音识别算法

二、Bidirectional WDM Self-Healing Ring Network for Hub/Remote Nod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idirectional WDM Self-Healing Ring Network for Hub/Remote Nodes(论文提纲范文)

(1)某市铁通GPON网络上行承载方式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及原理
    2.1 GPON的组成结构
        2.1.1 GPON的由来
        2.1.2 GPON系统结构
        2.1.3 GPON数据组成
        2.1.4 GPON业务承载能力
    2.2 GPON的技术原理
        2.2.1 GPON数据复用原理与保护机制
        2.2.2 GPON的动态带宽分配(DBA)
        2.2.3 GPON的 QoS实现
    2.3 网络结构概述
        2.3.1 接入网概述
        2.3.2 CMNET概述
        2.3.3 传送网概述
    2.4 城域网关键技术及原理
        2.4.1 HUB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2.4.2 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2.4.3 三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2.4.4 VLAN技术原理
    2.5 WDM技术关键技术及原理
        2.5.1 波分复用WDM原理
        2.5.2 波分复用WDM系统结构
        2.5.3 波分复用WDM技术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市铁通GPON现状及整改需求
    3.1 某市铁通GPON网络现状
        3.1.1 某市铁通GPON网络结构
        3.1.2 某市铁通GPON网络承载业务
        3.1.3 某市铁通GPON网络规范
        3.1.4 GPON家庭宽带网络整体架构
    3.2 某市铁通GPON网络存在问题与优化需求
        3.2.1 网络概况前期摸查
        3.2.2 网络改造现存问题
        3.2.3 网络改造优化需求
    3.3 某市铁通GPON网络改造原则
    3.4 某市铁通GPON网络整改优化总体方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整改优化方案研究
    4.1 OLT上行链路数据保护优化方案
        4.1.1 链路汇聚控制(LACP)原理分析
        4.1.2 上联口自动保护倒换(UAPS)原理分析
        4.1.3 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RRP)原理分析
        4.1.4 OLT上行链路数据保护优化最终方案
    4.2 GPON用户数据优化
        4.2.1 GPON数据规范
        4.2.2 GPON上行业务流模式
        4.2.3 GPON下行业务流模式
        4.2.4 GPON侧业务VLAN划分
        4.2.5 OLT数据整改方案研究
    4.3 承载上行链路传输通道优化
        4.3.1 PTN承载
        4.3.2 裸纤承载
        4.3.3 OTN承载
    4.4 城域网组网方式优化
        4.4.1 城域网典型组网结构
        4.4.2 IPOE业务保护组网方案
        4.4.3 PPPoE接入业务保护组网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市铁通GPON整改实施与验证
    5.1 某市铁通某OLT整改优化案例
        5.1.1 链路整改设计案例
        5.1.2 数据整改案例
    5.2 整改优化工程成效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ECUST校园网络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系统概述
        1.2.1 EPON网络简介
        1.2.2 EPON网络常用设备组成简介
        1.2.3 标准的EPON网络结构
        1.2.4 EPON网的保护方式介绍
        1.2.5 EPON网络的组网方式
        1.2.6 EPON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
    1.3 无线局域网简介
        1.3.1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1.3.2 无线局域网的相关技术
        1.3.3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ECUST校园网存在的问题
    2.1 校园宿舍区网络现状
        2.1.1 宽带网现状
        2.1.2 光缆网现状
        2.1.3 无线网现状
    2.2 校园网存在的问题
    2.3 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CUST校园网络优化原则
    3.1 组网技术的选择原则
    3.2 设备配置原则
        3.2.1 汇聚交换机设备配置
        3.2.2 OLT设备配置
    3.3 ODN建设原则
        3.3.1 系统分光比的选择
        3.3.2 光分路器端口的配置原则
        3.3.3 楼层分路箱的设置原则
        3.3.4 校园网主干光缆的配线方式及拓扑结构
        3.3.5 光缆容量的配置原则
        3.3.6 光缆线路的布线原则
        3.3.7 光通道衰减核算原则
    3.4 VLAN划分原则
    3.5 IP地址规划原则
    3.6 宿舍区无线网设计原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CUST校园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4.1 需求分析
    4.2 总体优化设计思路
    4.3 OLT系统优化方案论证与设计方案
        4.3.1 ECUST校园光网络OLT系统优化方案论证
        4.3.2 ECUST校园光网络OLT系统优化设计方案
        4.3.3 OLT部署
        4.3.4 OLT设置
        4.3.5 OLT上联
    4.4 ONU系统优化方案论证与设计方案
        4.4.1 ECUST校园光网络ONU系统优化方案论证
        4.4.2 ECUST校园光网络ONU系统设计方案
        4.4.3 ONU部署
        4.4.4 ONU备电
    4.5 ODN系统优化方案论证与设计方案
        4.5.1 ECUST校园光网络ODN系统优化方案论证
        4.5.2 ECUST校园光网络ODN系统设计方案
        4.5.3 ODN网络定位
        4.5.4 分光器部署
        4.5.5 光纤光缆选用配置
        4.5.6 ODF及其他辅助器材配置
    4.6 校园宿舍区无线网优化方案论证与设计方案
        4.6.1 ECUST校园宿舍区无线网优化方案论证
        4.6.2 ECUST校园宿舍区无线网设计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CUST校园网络优化性能分析
    5.1 ECUST校园网的优化实现
        5.1.1 项目概述
        5.1.2 优化目标
        5.1.3 优化工程量
    5.2 优化后EPON网络基本业务测试
        5.2.1 光分配网ODN测试
        5.2.2 以太网业务测试
    5.3 优化前后网络性能分析
        5.3.1 网络系统比对
        5.3.2 经济效益比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面向云服务的光互联网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云计算数据中心及其互联网络发展趋势和需求
    1.3 面向数据中心的光互联网络
        1.3.1 光互联网络技术简介
        1.3.2 光互联网络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1.4 面向云服务数据中心的光互联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4.1 数据中心内部光互联技术
        1.4.2 数据中心之间光互联技术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第二章 OpenScale—易扩展的数据中心内部光互联架构
    2.1 云服务数据中心内网络架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需求
    2.2 OpenScale网络物理架构设计
        2.2.1 面向数据中心的小世界网络拓扑原理
        2.2.2 OCS/OBS和电分组交换相结合的网络组建方式
        2.2.3 OpenScale节点结构
    2.3 OpenScale逻辑拓扑(ToR层拓扑)构建方式
        2.3.1 流量无关的静态拓扑构建
        2.3.2 流量自适应的动态拓扑构建
    2.4 OpenScale网络性能分析评估
        2.4.1 网络吞吐量
        2.4.2 时延
        2.4.3 网络扩展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云服务的城域子波长光交换网络
    3.1 新业务带来的城域光互联网络挑战和机遇
    3.2 基于集中控制的LOBS-over-WSON网络架构研究
        3.2.1 Overlay的光交换组网形式
        3.2.2 基于集中控制的连接控制机制
        3.2.3 支持QoS的波长调度和突发冲突避免机制
        3.2.4 实验验证和讨论
    3.3 针对环形拓扑的时隙同步OBS网络保护恢复机制研究
        3.3.1 需求分析
        3.3.2 保护恢复机制设计
        3.3.3 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互联网络异构资源软定义控制
    4.1 云服务带来的异构资源协同调度需求
    4.2 数据中心内部的资源协同控制
        4.2.1 基于OpenScale网络的软定义控制回路
        4.2.2 原型平台介绍及概念验证实验演示
    4.3 数据中心间IP+Optical软定义资源协同调度
        4.3.1 基于层级式多控制器的控制平面结构
        4.3.2 跨层统一资源维护和调度机理
        4.3.3 光层损伤感知的虚拟网络提供
    4.4 多重资源协同调度的分布式光互联数据中心展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广州铁通宽带网络与OTN+PTN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路线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传输技术特点分析及演进趋势
    2.1 传输网概述
    2.2 PDH 简介
        2.2.1 PDH 网络的优点
        2.2.2 PDH 网络的缺点
    2.3 SDH 简介
        2.3.1 SDH 的技术特点
        2.3.2 SDH 组网方式
        2.3.3 SDH 的保护自愈环
    2.4 WDM 简介
        2.4.1 WDM 拥有以下优点
        2.4.2 WDM 拥有以下缺点
    2.5 MSTP 简介
        2.5.1 MSTP 关键技术
        2.5.2 以太网业务在 MSTP 上的传送方式
        2.5.3 MSTP 局限性
    2.6 PTN 技术特点与优势
        2.6.1 PTN 分组传送网支持业务
        2.6.2 PTN 分组传送网接口
        2.6.3 T-MPLS 关键技术
        2.6.4 伪线(PWE3)原理
        2.6.5 PWE3 仿真原理
        2.6.6 PTN(T-MPLS)保护与恢复自愈技术
        2.6.7 T-MPLS 网络 OAM 技术
    2.7 OTN 技术特点与优势
        2.7.1 OTN 网络架构和开销
        2.7.2 OTN 复用/映射原则
        2.7.3 OTN 开销信号(OOS)
        2.7.4 OTN 交叉连接技术
        2.7.5 OTN 技术特点和优势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铁通所承载业务及未来发展趋势
    3.1 铁通业务发展多样性
    3.2 未来业务全 IP 化要求
        3.2.1 宽带化需求
        3.2.2 分组化需求
        3.2.3 扁平化需求
        3.2.4 智能化需求
    3.3 铁通传送网现状和不足
        3.3.1 广州铁通城域网现状
        3.3.2 铁通广州城域网的主要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N+OTN 技术和应用
    4.1 PTN+OTN 技术优点
    4.2 PTN+OTN 组网应用
        4.2.1 组网模型一
        4.2.2 组网模型二
        4.2.3 组网模型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铁通通信网扩容优化方案
    5.1 设备选型
        5.1.1 PTN 设备
        5.1.2 OTN 设备
    5.2 组建广州铁通 PTN+OTN 网
    5.3 广州铁通传送网实施改造前后数据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略语检索表
致谢
附件

(5)光网络中基于p圈的启发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
        1.1.1 光网络概述
        1.1.2 光网络复用技术
        1.1.3 光网络发展
        1.1.4 光网络研究现状
    1.2 光网络生存性
        1.2.1 光网络生存性的概念与意义
        1.2.2 光网络生存性技术
        1.2.3 光网络生存性保护技术
        1.2.4 光网络生存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p 圈
    2.1 p 圈
        2.1.1 p 圈概念
        2.1.2 p 圈分类
    2.2 链路型 p 圈保护
    2.3 p 圈研究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 圈构造算法研究
    3.1 p 圈的评价标准
    3.2 最短路径优先算法(Dijkstra 算法)
    3.3 经典 p 圈构造算法
        3.3.1 基于链路扩张的 p 圈构造算法
        3.3.2 基于圈合并的 p 圈构造算法
    3.4 Grow 算法研究
        3.4.1 Grow 算法分析
        3.4.2 Grow 算法改进
        3.4.3 改进 Grow 算法的仿真与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闲容量分配算法研究
    4.1 空闲容量分配策略
        4.1.1 最小空闲容量策略
        4.1.2 最大保护策略
    4.2 空闲容量分配算法
        4.2.1 基于 ILP 的空闲容量分配算法
        4.2.2 启发式空闲容量分配算法
        4.2.3 ILP 算法与启发式算法的比较
        4.2.4 启发式空闲容量分配算法的评价标准
    4.3 容量受限的容量分配迭代算法(CCIDA)
        4.3.1 CIDA 算法
        4.3.2 CCIDA 算法提出
        4.3.3 CCIDA 算法仿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6)基于EPON和EoC技术的江门有线宽带网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江门有线宽带接入网现状
    1.1 江门广电双向网络现状
        1.1.1 光纤干线网络建设
        1.1.2 建设了750MHz可寻址分段控制双向HFC网络
        1.1.3 采用CMTS+CM方式建设宽带接入网
        1.1.4 采用IPQAM技术方式建立互动电视系统
        1.1.5 城域网平台的建设
    1.2 业务开展
    1.3 存在问题
        1.3.1 体制与机制的问题
        1.3.2 基础网络老旧
        1.3.3 新业务的拓展较慢
    1.4 未来发展
2 广电宽带接入网技术
    2.1 CMTS+CM宽带接入网技术
        2.1.1 CMTS技术原理
        2.1.2 CMTS+CM技术系统的发展
        2.1.3 Cable Modem技术的应用
    2.2 EPON+EoC宽带接入网技术
        2.2.1 EPON技术系统的特点
        2.2.2 EoC技术系统的特点
        2.2.3 EPON+EoC技术方案原理简图
    2.3 关于CMTS+CM和EPON+EoC两种技术在实施中的比较
        2.3.1 比较的前提一
        2.3.2 网络建设成本比较
        2.3.3 光纤使用量的比较
        2.3.4 兼容、扩展、发展趋势的比较
    2.4 其它宽带接入网技术
3 江门有线宽带接入网改造方案的研究
    3.1 江门有线宽带接入网改造的必要性
    3.2 江门广电网改造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
        3.2.1 单纤/双纤模式的选择
        3.2.2 可寻址集线器的保留
        3.2.3 如何让EoC信号通过集线器和放大器
        3.2.4 如何处理原有反向链路相关设备和器材
        3.2.5 城域网的扩容
        3.2.6 原有CMTS+CM系统的设备器材的使用
    3.3 采用EPON+EoC技术实施网改的方案设计
        3.3.1 系统整体结构
        3.3.2 光节点拆分改造方案
        3.3.3 EPON传输系统的实施方案
        3.3.4 EoC传输系统的实施方案
        3.3.5 前端和分前端射频链路的改变
4 网络改造试验
    4.1 网络改造的设计
    4.2 设备安装
    4.3 信号调试
    4.4 网络试验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EPON+EoC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接入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广播电视网络系统架构
    2.1 广播电视网络基本结构
    2.2 广播电视网络拓扑结构
        2.2.1 “星-树”型
        2.2.2 “多星-树”型
        2.2.3 “环-星-树”型
    2.3 广播电视网络架构
        2.3.1 一级传输网
        2.3.2 二级传输网
        2.3.3 接入分配网
    2.4 广播电视网络存在问题
    2.5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发展方向
        2.5.1 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
        2.5.2 应用管理的发展方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升级改造的几种主要技术
    3.1 广播电视网络改造的特点及目标
        3.1.1 网络改造特点
        3.1.2 网络改造目标
    3.2 接入改造技术
        3.2.1 CMTS+Cable Modem 技术
        3.2.2 EPON+LAN 技术
        3.2.3 EPON+EoC 技术
    3.3 三种接入改造技术对比
        3.3.1 接入改造技术的横向比较
        3.3.2 接入改造技术的工程成本比较
        3.3.3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PON+EOC 接入方案原理及关键技术
    4.1 EPON 原理
        4.1.1 EPON 网络架构
        4.1.2 EPON 通信原理
    4.2 EPON 关键技术
        4.2.1 多点控制协议
        4.2.2 动态宽带分配
        4.2.3 QoS
        4.2.4 小结
    4.3 EOC 原理
        4.3.1 EoC 网络架构
        4.3.2 EoC 通信原理
    4.4 EOC 关键技术
        4.4.1 基带 EoC
        4.4.2 HomePlug AV
        4.4.3 HomePNA
        4.4.4 降频WiFi
        4.4.5 MOCA
    4.5 EOC 关键技术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PON+EOC 局端配置及设计原则
    5.1 OLT 设备部署
    5.2 OLT 端口配置
    5.3 OLT 性能配置
        5.3.1 OLT 加密配置
        5.3.2 最大 RTT 配置
        5.3.3 FEC 配置
        5.3.4 DBA 配置
        5.3.5 VLAN 配置
        5.3.6 PON 口组播配置
    5.4 EOC 设备部署
    5.5 EOC 端口配置
    5.6 EOC 性能配置
    5.7 网络设计原则
        5.7.1 ODN 设计原则
        5.7.2 EoC 传输距离设计原则
        5.7.3 光器件选择原则
        5.7.4 接入同轴分配网设计原则
        5.7.5 IP 地址规划原则
        5.7.6 PON 端口保护设计原则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PON+EOC 网络管理安全研究
    6.1 总体要求
    6.2 网络管理策略
        6.2.1 HFC 网管理策略
        6.2.2 IP 网管理策略
    6.3 网络安全策略
        6.3.1 PON 接口数据安全
        6.3.2 MAC 地址数量限制
        6.3.3 过滤和抑制
        6.3.4 ONU 认证功能
        6.3.5 QoS 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珠海斗门 EPON+EOC 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7.1 项目简介
    7.2 试点小区网络现状
    7.3 试点小区设计方案
    7.4 试点小区项目总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高速光传输系统中电色散补偿以及网管适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全文用图目录
全文用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速光通信的研究背景
    1.2 高速光通信系统而临的各类损伤因素
    1.3 数字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1.3.1 先进光调制格式
        1.3.2 前向纠错技术
        1.3.3 电畸变补偿
    1.4 网管互通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主要工作以及结构安排
        1.5.1 论文主要工作
        1.5.2 论文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纤传输特性及电均衡器技术
    2.1 光纤传输中的损伤
        2.1.1 损耗
        2.1.2 色度色散
        2.1.3 偏振模色散
        2.1.4 光纤非线性
    2.2 基于Volterra Series Transfer Function的单模光纤模型
    2.3 MLSE均衡器的原理
        2.3.1 均衡器分类
        2.3.2 MLSE均衡核心技术
        2.3.3 MLSE均衡器性能评估
    2.4 MLSE的系统性能
        2.4.1 传统的MLSE系统性能
        2.4.2 新型的MLSE接收机性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100G DWDM混合传输系统的研究
    3.1 常见的调制格式
        3.1.1 不同码型的OOK信号
        3.1.2 差分相移键控技术
        3.1.3 偏分复用技术
        3.1.4 本节小结
    3.2 相干接收技术
        3.2.1 相干接收机的结构
        3.2.2 相干接收核心算法处理
    3.3 基于相干接收的100G DWDM多速率混合传输系统
        3.3.1 系统描述
        3.3.2 传输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WDM系统网管智能适配技术的研究
    4.1 光监控信道(OSC)
        4.1.1 OSC的概述
        4.1.2 OSC的规范
        4.1.3 DWDM系统网管智能适配的需求分析
    4.2 网管智能适配方案
    4.3 网管信息记录
        4.3.1 OSC信道El帧信息记录
        4.3.2 网管命令信息记录
    4.4 网管信息解析
        4.4.1 网管应用层命令解析
        4.4.2 确定有效的DCC时隙
        4.4.3 网管信息数据的封装
        4.4.4 数据链路层信息交互
    4.5 网管信息智能适配软件的实现
        4.5.1 总体设计
        4.5.2 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
    4.6 网管信息智能适配实验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维度可重构交换系统(ROADM)的研究
    5.1 ROADM的原理与要求
        5.1.1 基本原理
        5.1.2 功能基本要求
    5.2 ROADM实现技术
        5.2.1 基于平面波导(PLC)的ROADM方案
        5.2.2 基于波长阻断(WB)的ROADM方案
        5.2.3 基于波长选择开关(WSS)的ROADM方案
    5.3 多维度ROADM的实现方案
        5.3.1 总体结构
        5.3.2 技术方案
    5.4 关键技术解决途径
        5.4.1 多维度动态可重构光交换技术
        5.4.2 光性能监测
        5.4.3 动态增益均衡
        5.4.4 自适应损伤补偿
        5.4.5 智能嵌入式网管
    5.5 多维度ROADM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WDM江西电力通信网中的升级应用
    6.1 发展现状以及未来需求
        6.1.1 骨干通信网的网络架构
        6.1.2 业务类型
        6.1.3 带宽需求
    6.2 WDM在江西骨干通信网中的建设规模
        6.2.1 WDM传输平台的优势
        6.2.2 WDM网络建设范围
    6.3 WDM升级实现方案
        6.3.1 架构升级
        6.3.2 四波三链式WDM组网方案
        6.3.3 八波二环式WDM组网方案
        6.3.4 方案比较与评价
    6.4 WDM架构升级优越性
        6.4.1 网络架构坚强性
        6.4.2 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6.4.3 路由选择更加灵活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光纤传输技术的矿用工业以太网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矿用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矿用光纤传输系统设计方案
    2.1 煤矿井下信息源状况分析
    2.2 光纤传输平台的建设
        2.2.1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的内容
        2.2.2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复用技术
        2.2.3 系统中继距离的确定
        2.2.4 矿用光纤传输平台的应用设计
    2.3 基于光纤传输平台的工业以太环网模型研究
        2.3.1 工业以太网应用的现状
        2.3.2 在煤矿中建立工业以太网的必要性
        2.3.3 工业以太网的通信方式
        2.3.4 工业以太网的理想模型
        2.3.5 基于以太环网的煤矿工业控制网络实用模型
        2.3.6 系统的性能分析
    2.4 工业以太环网的设计与实现
        2.4.1 工业以太环网的应用设计
        2.4.2 工业以太环网的应用实现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蚁群算法的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
    3.1 路由选择协议概述
        3.1.1 路由选择协议分类
        3.1.2 常见的路由选择协议
    3.2 工业以太网路由分析
    3.3 蚁群路由算法简介
    3.4 基于蚁群算法的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ADR
        3.4.1 算法原理
        3.4.2 算法描述
        3.4.3 信息素增量计算及信息素表的更新
    3.5 算法的改进
    3.6 本章小结
4 光网络自愈性研究
    4.1 自愈的基本原理
        4.1.1 自愈的概念
        4.1.2 自愈网的分类
    4.2 线路保护倒换
        4.2.1 工作原理
        4.2.2 保护方式
    4.3 自愈环保护
        4.3.1 工作原理
        4.3.2 二纤单向通道保护倒换环
        4.3.3 二纤单向复用段保护倒换环
        4.3.4 四纤双向复用段保护倒换环
    4.4 两类自愈环网的比较
    4.5 本文所采用的环网自愈模式
    4.6 本章小结
5 网络生存性技术的研究
    5.1 网络生存性技术基础
        5.1.1 网络生存性的定义
        5.1.2 网络生存性设计内容
    5.2 网络生存性策略—保护和恢复
    5.3 网络生存性技术的分类
        5.3.1 按实现原理分类
        5.3.2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5.4 光层的生存性
        5.4.1 光层故障的检测与定位
        5.4.2 光层生存机制的分类
    5.5 基于光传送网的多层生存
        5.5.1 多层生存的协调
        5.5.2 多层空闲资源的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及其应用
    6.1 隶属云的概念
        6.1.1 隶属云的数字特征
        6.1.2 正态云模型
    6.2 多工作状态对象的模糊评估模型
        6.2.1 多工作状态对象的系统模型和功能值定义
        6.2.2 多工作状态对象的功能值算法
        6.2.3 多工作状态对象的可靠性评估模型
    6.3 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下一步将要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舰载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舰载通信系统研究
    2.1 技术要求
    2.2 传输体制
    2.3 SDH/MSTP 简介
    2.4 总体技术路线
    2.5 系统结构
    2.6 本章小结
3 网络单元
    3.1 功能模块划分
    3.2 模块连接关系分析
    3.3 系统定时关系分析
    3.4 数据信号关系分析
    3.5 信令网管关系分析
    3.6 电源供电关系分析
    3.7 网元物理机构
    3.8 本章小结
4 网络拓扑和保护
    4.1 网络拓扑
    4.2 网络保护
    4.3 本章小结
5 网络管理系统
    5.1 物理结构
    5.2 基于H-SWITCH 的站间DCC 通道
    5.3 管理信息库MIB
    5.4 网管代理盘软件设计
    5.5 插件式框架
    5.6 本章小结
6 视频监控系统
    6.1 视频监控概述
    6.2 基于MSTP 的视频监控
    6.3 技术方案构成
    6.4 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6.5 全程视频延时和切换时间构成及PCR 调整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语音增强
    7.1 语音增强概述
    7.2 语音、噪声以及人耳的特性
    7.3 传统增强算法
    7.4 本文提出的增强算法
    7.5 实验结果
    7.6 本章小结
8 稳健语音识别
    8.1 语音识别概述
    8.2 语音识别的基本方法
    8.3 稳健语音识别的主要技术路线
    8.4 稳健语音识别算法
    8.5 实验结果
    8.6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缩略语

四、Bidirectional WDM Self-Healing Ring Network for Hub/Remote Nodes(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市铁通GPON网络上行承载方式优化方案研究[D]. 李金子. 吉林大学, 2020(08)
  • [2]ECUST校园网络优化设计与实现[D]. 黄璨.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面向云服务的光互联网络技术研究[D]. 张东旭.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2)
  • [4]广州铁通宽带网络与OTN+PTN组网技术研究[D]. 林伟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5]光网络中基于p圈的启发式算法研究[D]. 丁玉龙.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6]基于EPON和EoC技术的江门有线宽带网改造研究[D]. 梅坚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7]基于EPON+EoC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接入网的研究[D]. 张挺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8]高速光传输系统中电色散补偿以及网管适配技术的研究[D]. 林密.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9]基于光纤传输技术的矿用工业以太网的可靠性研究[D]. 王筱超. 河南理工大学, 2010(04)
  • [10]舰载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江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用于集线器/远程节点的双向波分复用自愈环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