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蝙蝠种类及夜光沙

浙江省蝙蝠种类及夜光沙

一、浙江省蝙蝠种类及夜明砂(论文文献综述)

昝珂,王丹丹,李耀磊,金红宇,魏锋,王莹,马双成[1](2020)在《动物类中药材生物安全现状及风险防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动物类中药材的生物安全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动物类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其监管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法规、文献、质量标准及炮制规范,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动物类中药材的生物安全防控原则。结果与结论:动物类中药材的基原动物较多,部分品种的基原动物有相关规定,但仍有部分品种缺乏对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和监管规定。动物类中药材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存在较大隐患,应研究制订相关品种的具体控制规则,加强生物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李灿,周跃华[2](2020)在《夜明砂药材标准及炮制规范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文中提出本文对夜明砂法定药材标准、炮制规范及含夜明砂的已上市中成药的质控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就基原、炮制、安全用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建议:①加强夜明砂药材的专属性鉴别研究,并明确采集时感染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及个人防护注意事项。②参照古法对夜明砂进行水洗、炒制等处理,提高饮片用药的安全性。③对于夜明砂直接粉碎入药的已上市中成药应加强研究,采用合适的炮制方法,必要时增加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灭活工艺。④对于处方中使用夜明砂的中药新药,应加强相关研究,充分说明夜明砂入药的科学性、必要性,保证新药安全有效。

江承[3](2020)在《针刺联合明目地黄汤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明目地黄汤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肝肾阴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该罕见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视网膜色素变性(肝肾阴虚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联合明目地黄汤组(治疗组)24例,明目地黄汤组(对照组)24例。针刺每天1次,每周5次;中药每天2次。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2周为1疗程。记录治疗前、后与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视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视力: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视力均提高,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视力均下降,经比较治疗组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疗效有效率治疗组为84.8%、对照组为5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视野: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视野均升高,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视野均下降,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疗效有效率为71.7%(治疗组)、47.8%(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积分均下降,经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在缓解眼内干涩不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等症状均有效。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比较,两组积分均上升,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的近期疗效更优。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积分均上升,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有效率: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4例,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2例,有效率为73.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联合明目地黄汤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肝肾阴虚证)在短期内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改善患者视野;可以有效缓解眼内干涩不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等临床症状,且针刺联合明目地黄汤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明目地黄汤单用。2.针刺联合明目地黄汤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肝肾阴虚证)是一种疗效明显、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朱惠文,胡章,李思东,廖铭能[4](2019)在《湛江产夜明砂显微观察和初步测量》文中研究指明考察湛江产夜明砂的形态特征、长度及质量,为夜明砂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将夜明砂分散于水中,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显着特征并拍照,用尺子和精密电子天平对夜明砂进行长度和质量的初步测量。可观察到昆虫类碎断的残骸,如触角、复眼、膜翅、爪及各种毛等;春、夏、秋季夜明砂的长度平均分别为6. 07、7. 00、6. 74mm,春、夏、秋季夜明砂的平均质量分别为21. 76、21. 63、21. 37mg。夜明砂中有一定数量的复眼,其长度为6. 07~7. 00mm,质量为21. 37~21. 76mg。

蔡晓华[5](2019)在《论动物排泄物药材的取舍》文中指出目的:动物排泄物药材从古时至今,在品种数量上已大大缩减,本文从"数量减少"和"质优则取"方面探讨取舍之道。方法:笔者查阅中国知网与万方搜索"动物排泄物"等文献,发现近十年来仍沿用和研究的仅为:五灵脂、虫茶、黑冰片、蚕砂、夜明砂五种。结果:现将其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加以归纳与分析。结论:要将此类药材全部淘汰,还是要保护、继续发扬这具有中国特色的药材,笔者建议此类药材应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待。

张洁[6](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段宝忠[7](2017)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赵乐桢[8](2016)在《中国不同地区果树蹄蝠形态及分子序列差异的研究》文中指出果树蹄蝠(Mammalia:Chiroptera:Hipposideridae)在国内分布于中国南部的9个省。目前,中国境内不同地区的果树蹄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是否达到了亚种水平尚不清楚,迄今未见有关于该物种的大范围综合性比较研究,因此研究果树蹄蝠的种下分类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弄清中国不同地区果树蹄蝠间的差异及分化水平,20122015年,我们在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云南、贵州、海南等9个省份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外考察,对88个蝙蝠栖息洞穴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其中的6个洞穴内发现并采集到果树蹄蝠标本、材料及相关数据。将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序列的分析,对不同地区的果树蹄蝠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并对果树蹄蝠之间差异的成因及亚种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1、在福建、广东、云南、海南4个省6个洞穴内,捕捉到100只果树蹄蝠,采集地点涉及闽广沿海亚区、滇南山地亚区、海南岛亚区三个动物地理亚区。在野外对捕捉的果树蹄蝠的16项外形数据进行了测量,翼膜打孔取材后,将其中30只带回实验,其余的蝙蝠原地释放,带回的蝙蝠,头骨制成骨骼标本,测量头骨21项指标,躯体存放于95%的酒精中。利用SPSS20.0对果树蹄蝠外形及头骨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判别和主成分分析,(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果树蹄蝠雌雄之间差异不大,不同地区果树蹄蝠之间的差异较大。(2)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地区的果树蹄蝠形态及头骨差异较大,在散点图上,它们明显分为三个组,判别正确率都较高,因此,三个地区的果树蹄蝠在形态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从外形数据中提取的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63.154%,头骨数据中提取的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54.894%,分别利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构散点图,三个地区的果树蹄蝠在图中能够明显分开,据此判断,三个地区的果树蹄蝠应分属不同的亚种。2、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果树蹄蝠的Cytb和COI基因序列及差异程度。Cytb基因序列长度为1119bp,共得到6个单倍型,不同地区之间没有共享单倍型的情况。用MEGA5.0计算序列间的遗传分歧,三个地区的果树蹄蝠Cytb序列差异为6.0%8.5%,同一地理亚区内,序列差异较小,不超过1%。所获COI基因序列长度为645bp,共获得5个单倍型,不同地区间没有共享单倍型。三个地区的果树蹄蝠COI序列差异为5.4%8.0%,海南岛和闵广沿海亚区均只有一个单倍型,滇南山地亚区三个单倍型之间的序列差异为0.2%0.3%。基于Cytb和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三个地区的果树蹄蝠分别聚为三个单系支。三个地区的果树蹄蝠在分子序列上达到了亚种分类水平,该结果与形态结果一致。3、从形态和分子数据上可以看出,闽广沿海亚区、滇南山地亚区和海南岛亚区的果树蹄蝠应分属不同的亚种。闵广沿海亚区的标本在形态数据上与H.p.sinesis相似,可以推测,闽广沿海亚区的果树蹄蝠应属于H.p.sinesis。滇南山地亚区的标本,在多项形态数据上与H.p.gentilis相近,但耳长却不一致。在系统树中,滇南山地亚区的果树蹄蝠单独聚在一支,后又与缅甸的果树蹄蝠聚为一支。印度北部、缅甸北部和泰国的果树蹄蝠被认为是H.p.gentilis,但目前尚没有泰国,印度果树蹄蝠的分子序列数据,因此,滇南山地亚区的果树蹄蝠是否属于H.p.gentilis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海南岛的果树蹄蝠在形态上与H.p.pomona和H.p.gentilis均存在差异,在系统发育树中,海南岛亚区的标本单独聚为一支,又与老挝和越南的果树蹄蝠聚在一支,据此,海南岛亚区的果树蹄蝠应属于一个不同的亚种。

吕庆超[9](2015)在《灸脐疗法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整理古今文献中有关灸脐疗法的相关记载,总结不同时期灸脐疗法的特点,总结灸脐疗法中各种灸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找出灸脐疗法临床应用特点,为拓宽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灸脐疗法的历史发展特点;结合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归纳灸脐疗法的古今应用特点,通过古今对比分析,寻找灸脐疗法的古今差异,分析其原因。结果:灸脐疗法产生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衰落于清。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兴起,灸脐疗法焕发出新的光彩。灸脐疗法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的变迁、医家的学术思想密切相关。古今灸脐疗法在使用灸法、主治病证及选用药物上有明显差异,提示在对古代灸法继承的同时,注重对流失灸法的挖掘、借鉴更有创新价值,有利于更好的服务临床。展望:将古今优选灸法与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研制更便于临床使用的新灸法、新剂型。

高昂,巩江,郑辉,贾旭,王明,吴一飞,张新刚,陈贵,倪士峰[10](2012)在《夜明砂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化学成分、炮制、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夜明砂进行了研究。夜明砂具有多种功效,能清热明目,散血消积。主治肝热目赤、青盲雀盲、内外障翳、疳积、瘀血作痛等证。治疗范围广,但存在一定弊端。

二、浙江省蝙蝠种类及夜明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蝙蝠种类及夜明砂(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类中药材生物安全现状及风险防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类中药材生物安全现状
    1.1 动物类中药材生物安全法律法规
    1.2 常用动物类中药材的生物安全研究
        1.2.1 哺乳动物类中药材
        1.2.2 爬行动物类中药材
        1.2.3 家禽类中药材
        1.2.4 两栖动物类中药材
        1.2.5 节肢动物类中药材
2 动物类中药材风险分析
    2.1 生物安全风险较大的动物类中药材
    2.2 生物安全风险较小的动物类中药材
    2.3 生物安全风险尚不明确的动物类中药材
3 讨论与建议
    3.1 病毒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
    3.2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3.3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3.4 制订技术指导原则

(2)夜明砂药材标准及炮制规范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夜明砂药材标准
2 夜明砂的炮制方法
3 含夜明砂中成药
4 讨论与建议
    4.1 夜明砂的药材标准
    4.2 夜明砂的炮制方法
    4.3 含夜明砂的中成药
    4.4 夜明砂的安全风险

(3)针刺联合明目地黄汤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试验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试验步骤
        3.1 病例纳入
        3.2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视力
        4.2 视野
        4.3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
    5 疗效评定
        5.1 视力、视野疗效标准
        5.2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疗效标准
    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2.1 两组患者视力比较
        2.2 患者患者视野比较
        2.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 临床疗效比较
        3.1 视力、视野疗效比较
        3.2 临床有效率比较
    4 安全性观测及不良事件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2 西医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西医治疗
    3 针刺疗法分析
    4 组方分析
    5 疗效探究
    6 存在的问题及科研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知情同意书
附录 B:临床观察表
附录 C: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湛江产夜明砂显微观察和初步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
    2.1 夜明砂的形态学显微观察
    2.2 夜明砂的长度和质量的测定
3 结果
    3.1 夜明砂形态学显微观察
    3.2 测量其长度后统计结果
        3.2.1 测量其长度后统计结果
        3.2.2 称量其质量后统计结果
4 结论

(5)论动物排泄物药材的取舍(论文提纲范文)

1 五灵脂
    1.1 化学成分研究
        1.1.1 含氮类成分
        1.1.2 三萜类成分
        1.1.3 酚酸类成分
        1.1.4 微量元素
        1.1.5 挥发性成分
        1.1.6 其它成分
    1.2 药理研究
        1.2.1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1.2.2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1.2.3 抗炎作用
        1.2.4 抗消化溃疡作用
        1.2.5 细胞毒作用
        1.2.6 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1.2.7抗癌作用
        1.2.8 抑制真菌作用
    1.3 临床应用
2 虫茶
    2.1 化学成分研究
    2.2 药理研究
        2.2.1 抗癌作用
        2.2.2 对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2.2.3 对胃损伤的预防作用
        2.2.4 对溃疡性结肠炎 (UC) 的作用
        2.2.5 降压作用
        2.2.6 对微生物的作用
    2.3 毒理研究
    2.4 临床应用
3 黑冰片
    3.1 化学成分研究
    3.2 药理研究
    3.3 毒理研究
    3.4 临床应用
4 蚕砂
    4.1 化学成分研究
    4.2 药理研究
    4.3 临床应用
5 夜明砂
    5.1 化学成分研究
    5.2 中医“明目”理论研究
    5.3 临床应用

(6)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7.3 创新点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傣药品种整理研究现状
        1.2.2 傣药材的鉴定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傣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研究
    1 引言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文献资料的筛选
        2.3 编目数据的录入
        2.4 传统利用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2.4.1 动植物、矿物名录的验证与修订
        2.4.2 传统利用信息的整合
        2.4.3 药材傣文名的修订
    3 数据样本描述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第二章 中国傣药资源品种整理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采集方法
        1.2 底层数据库来源
        1.2.1 药材资源科、属及名称底层数据库
        1.2.2 濒危物种底层数据库
        1.2.3 中国特有种底层数据库
        1.2.4 药材质量标准底层数据库
        1.2.5 主治疾病底层数据库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傣药学本草着作现状
        2.2 傣药资源的种类
        2.2.1 傣药植物资源
        2.2.2 傣药动物资源
        2.2.3 傣药矿物资源
        2.3 傣药资源传统利用特点
        2.3.1 傣医植物药的药用部位
        2.3.2 傣药的主治疾病
        2.3.3 傣药的使用方法
        2.4 傣药材的质量标准
        2.4.1 傣医植物药质量标准
        2.4.2 傣医动物药质量标准
        2.4.3 傣医矿物药质量标准
        2.5 傣医学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实例
        2.5.1 豆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2.5.2 大戟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3 结论
        3.1 傣药材的品种整理与傣医药的传承发展
        3.2 傣药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3.3 傣药材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标准系列
    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数据库构成
        2.2 物种鉴定系统
        2.3 傣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
        2.3.1 菩提树
        2.3.2 玫瑰茄
        2.3.3 佛肚树
        2.3.4 马缨丹
        2.3.5 木豆
        2.3.6 腊肠树
        2.3.7 白花蛇舌草
        2.3.8 大叶千斤拔
        2.3.9 美登木
        2.3.10 三对节
        2.3.11 桢桐
        2.3.12 南山藤
        2.3.13 糖胶树
        2.3.14 古山龙
        2.3.15 波罗蜜
        2.3.16 云南斑籽
        2.3.17 木棉
        2.3.18 长春花
        2.3.19 灯油藤
        2.3.20 臭牡丹
        2.3.21 地涌金莲
        2.3.22 叶下珠
        2.3.23 黄花夹竹桃
        2.3.24 垂序商陆
        2.3.25 地胆头
        2.3.26 马莲鞍
        2.3.27 铁刀木
    3 小结
第四章 傣药材DNA分子鉴定应用研究实例
    1 总论
        1.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1 仪器与试剂
        1.1.2 DNA提取
        1.1.3 PCR扩增
        1.1.4 数据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样本材料
        2.1.2 药材样本
        2.1.3 仪器,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及分析
        2.2.1 扩增及测序效率
        2.2.2 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2.2.3 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2.2.4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2.2.5 不同序列Barcoding gap检验
        2.2.6 ITS2的物种识别能力和NJ树
        2.3.讨论
        2.3.1 根类药材DNA提取方法改进
        2.3.2 DNA片段筛选
        2.3.3 DNA条形码在民族药物学应用的意义
        2.4 结论
    3 Bar-HRM技术鉴定“芽杆庄”及其混伪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高分辨熔解曲线模型的建立
        3.2.2 HRM-PCR测序结果分析
        3.2.3“芽杆庄”商品药材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3.3 结论
    4 傣药“芽灵捂”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研究
        4.1 材料
        4.1.1 材料来源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参考数据库建立
        4.2.2 市场药材DNA条形码鉴定
        4.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4.2.4 HRM分析
        4.3 结论
    5 基于Bar-HRM技术鉴定“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
        5.1 材料
        5.1.1 材料来源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J树聚类分析
        5.2.2 ITS2序列变异分析
        5.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5.2.4 HRM分析
        5.3 讨论
    6 小结
结语与创新
第五章 文献综述
    1 傣药资源概况
        1.1 傣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1.2 傣药资源特色
    2 傣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状况
        2.1 傣药材本草整理现状
        2.2 傣药种类整理情况
        2.3 傣药材的基原鉴定与考证研究现状
        2.4 傣药材标准研究现状
        2.5 傣药材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3 傣药材鉴定研究现状
        3.1 傣药材传统鉴定研究现状
        3.2 傣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致谢

(8)中国不同地区果树蹄蝠形态及分子序列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翼手目概述
1.2 国内外翼手类的研究现状
1.3 双色蹄蝠族概述
    1.3.1 果树蹄蝠概述
    1.3.2 果树蹄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线粒体基因序列在蝙蝠分类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果树蹄蝠形态学特征的比较及分类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形态学指标
    2.2.2 单因素方差分析
    2.2.3 逐步判别分析
    2.2.4 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地区果树蹄蝠线粒体基因序列差异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Cytb基因序列分析
    3.2.2 COI基因序列分析
    3.2.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灸脐疗法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灸脐疗法概述
    1.释名
        1.1 脐的概念
        1.2 古人对脐的认识
        1.3 现代对脐的认识
        1.4 灸的概念
        1.5 古代灸法的含义
        1.6 现代灸法的含义
        1.7 灸脐疗法的概念界定
    2.灸脐疗法的历史渊源
        2.1 秦汉及之前
        2.2 晋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朝时期
        2.5 清朝时期
        2.6 近现代研究概况
    3.灸脐疗法的种类
        3.1 艾灸疗法
        3.2 非艾灸疗法
        3.3 天灸
    4.灸脐疗法的应用
        4.1 灸脐疗法的作用
        4.2 灸脐疗法的临床适应症
        4.3 灸脐疗法之灸法、禁忌、调摄
第二部分 灸脐疗法应用规律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入库标准
        2.3 现代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入库文献与数据库建立
        3.1 文献来源
        3.2 灸法、病证、药物的规范
        3.3 数据库建立
    4.数据处理方法
    5.研究结果
        5.1 古代文献结果分析
        5.2 现代文献结果分析
        5.3 古今文献对比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1.灸脐疗法的临床应用情况
        1.1 古代灸脐疗法应用的一般规律
        1.2 现代灸脐疗法应用的一般规律
    2.灸脐疗法的特点
        2.1 灸脐疗法的基本特点
        2.2 灸脐疗法治病机理
        2.3 灸脐疗法功效特点
        2.4 灸脐疗法所治病证特点
    3.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部分灸脐疗法消失的原因及反思
        3.2 所用药物药性侧重点变化的原因及反思
        3.3 以治疗疾病为指导思想,拓宽现代灸脐疗法的应用范围
        3.4 以辨证论治为主导,规范灸脐药物的配伍应用
        3.5 利用现代制药技术,盘活古方古法
        3.6 灵活运用,三因制宜,个性化治疗
        3.7 多法并用,提高疗效
        3.8 灸脐疗法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10)夜明砂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2 炮制
3 药理机制
4 临床应用
    4.1 古代药用记载
    4.2 现在临床应用
        4.2.1 多种眼症
        4.2.2 厌食症[32]
        4.2.3 肝疳
        4.2.4 腋臭
        4.2.5 胎死不下
5 应用弊端
6 小结

四、浙江省蝙蝠种类及夜明砂(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类中药材生物安全现状及风险防控分析[J]. 昝珂,王丹丹,李耀磊,金红宇,魏锋,王莹,马双成. 中国药事, 2020(11)
  • [2]夜明砂药材标准及炮制规范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J]. 李灿,周跃华. 中国新药杂志, 2020(16)
  • [3]针刺联合明目地黄汤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D]. 江承.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湛江产夜明砂显微观察和初步测量[J]. 朱惠文,胡章,李思东,廖铭能. 山东化工, 2019(01)
  • [5]论动物排泄物药材的取舍[J]. 蔡晓华. 中国现代中药, 2019(01)
  • [6]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7]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8]中国不同地区果树蹄蝠形态及分子序列差异的研究[D]. 赵乐桢. 河南师范大学, 2016(05)
  • [9]灸脐疗法文献研究[D]. 吕庆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6)
  • [10]夜明砂药学研究[J]. 高昂,巩江,郑辉,贾旭,王明,吴一飞,张新刚,陈贵,倪士峰. 吉林中医药, 2012(10)

标签:;  ;  ;  ;  ;  

浙江省蝙蝠种类及夜光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