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地震台钻孔应变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昌平地震台钻孔应变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一、昌平地震台震时钻孔应变资料可靠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龙立[1](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全建军,赖见深,陈珊桦,郑永通,陈美梅,林慧卿[2](2021)在《小陶地震台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质量与映震能力分析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小陶台钻孔体应变仪前兆数据开展研究、统计,分析观测曲线的同震地震波,归纳出2016—2020年体应变的国内国际同震地震波形特点,并画出地震能力线,量化评估小陶台钻孔体应变仪映震能力,得到小陶钻孔体应变仪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响应范围。通过数据分析来看,小陶台钻孔体应变仪数据质量较高,映震效果较好。

李娜,冯建刚,张博,闫勋[3](2020)在《天水钻孔应变可靠性分析及映震效能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常利用4个元件的读数计算2个面应变数值及相关系数值(数据自检)对天水北道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虽然自检效果差,但映震效能好。通过实地相对标定校正元件灵敏度,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正,获得校正后的自恰性检验结果;根据不同震例情况,采用超限率方法和S变换方法分析校正后数据的映震效果,进一步论证观测资料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经过实地相对标定后天水钻孔应变观测数据自洽性提高,原始曲线中的异常变化形态在经过超限分析和高频分析后也异常显着,映震效能好,能够真实反映所处区域的构造活动和应变,对甘东南地区地震危险性有很好的地震指示意义,可以更好地用于区域地震预测和地震科学研究。

贾晓辉[4](2019)在《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抗震分析及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是通过建立地震灾害场景,构建地震灾害应对任务模型,依据应对模型计算应急需求并对灾害预防、应急准备不断优化的防灾减灾手段,是一种情景式的应急准备模式,为相关决策部门所采用。本文围绕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抗震分析及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研究目标,完成埋地燃气管道抗震的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和动力有限元分析,燃气管道功能失效研究等内容,在建立河北地区随机地震动预测模型作为示范区地震动场输入基础上,实现研究区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地震灾害情景构建。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地研究了地下管道在地震动作用下变形反应的理论法和经验法。考虑面波的影响,推导了瑞利波作用下地下管道地震反应的计算公式;统计分析了基于PGV的埋地管道震害率经验公式;综合考虑影响管道地震破坏的各种因素,引入突变级数法,提出了埋地燃气管道地震破坏等级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在沉积平原或盆地等面波发育地区,面波对管道所产生的轴向应变要高于剪切波,面波破坏作用建议给予重视;(2)突变级数法可减少埋地燃气管道地震破坏等级计算中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2、开展地震动作用下埋地连续管道和分段管道的动力有限元分析。采用接触单元模拟管土相互作用,建立埋地管道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有限元模型中采用了粘弹性人工边界,以消除从无限场地土中切取有限尺寸场地进行分析引起的人为误差。同时建立了埋地分段管道动力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地震动输入方向、管土相互作用、管材类型、接口结构对埋地管道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地震动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地震反应受到周围土体应变的传导和约束,管道的应变要小于场地土,且埋地管道的地震反应和土体应变受到地震动输入方向的影响;(2)管土摩擦系数越大、管材越柔,地震动作用下管体反应越大;(3)承插式接口结构会造成应力、应变在接口两侧分布的不连续变化,从而形成应力、应变的间断面,接口强度越弱,不连续现象越明显。论文同时开展了近断层地震动输入下埋地管道地震反应分析。选取具有向前方向性效应速度脉冲、滑冲效应速度脉冲、近断层无脉冲地震动、近断层区外速度脉冲和远场面波的10条地震动记录,开展地震反应数值计算,分析不同类型地震动对埋地管道地震反应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不同类型地震动对埋地管道地震反应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因具有较大的速度和位移峰值,会增大埋地管道反应;(2)速度脉冲会使埋地管道地震反应较大,与PGA相关性比较,管道的变形反应与地震动的PGV、PGD相关性更强;(3)在集集地震中,滑冲效应的速度和位移峰值比向前方向性效应的速度和位移峰值大,造成埋地管道的反应变形也更大;(4)发育在沉积平原或盆地地区的大振幅、长周期面波会增大埋地管道的地震反应。3、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随机有限断层法,开展了适合河北地区地震地质区域特点的地震动场模拟研究,为示范区提供比地震烈度输入更精细的地震动场输入,并以张家口市为例,进一步开展了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基于32个场地钻孔数据,建立河北地区II类和III类场地的土层场地模型,并计算得到平均场地放大系数;分区计算河北地区的场地κ0高频衰减模型,并探讨κ0的分布规律;确定了近年来河北地区中小地震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在震源滑动分布方面,采用凹凸体滑动分布模型的建立方法。基于本文建立的河北地区地震动预测模型参数,分别以邢台平原地区和张家口山区为例,完成考虑震源凹凸体分布和随机分布对比分析的邢台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选用不同的局部场地放大系数和高频衰减κ0模型组成的联合效应,完成张家口山区近场地震动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局部场地放大系数具有很强的区域特点;(2)场地κ0高频衰减模型受到高程、场地条件、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场地越硬、高程越高、地形起伏越剧烈,κ0越小;平原地区使用本文κ0模型计算结果与真实记录具有很好一致性;(3)与震源随机滑动分布比较,使用本文方法建立的震源凹凸体分布能有效改善近断层区的地震动强度分布;(4)场地效应为局部场地放大和地震动高频衰减的联合效应,其中高频衰减模型κ0控制着场地反应的峰值和拐点;随机有限断层法在山地地区使用中,应考虑山地地区场地放大系数模型和κ0模型受地形起伏影响的特殊性。本节建立的地震动预测模型可适用于河北地区的相关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符合河北地区地震地质环境的区域特点。基于河北地区随机有限断层法地震动场预测模型,结合研究区本地地震地质特征,计算近断层地震动场,为网格化的示范区地下燃气管网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加速度、速度等地震动输入,对埋地管道地震作用分析的经验法、突变级数法做比较;对于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采用两态破坏准则,提出基于结构破坏的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方法,并完成示范区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结果表明:(1)与以往基于地震烈度所给出的埋地燃气管道震害结果相比,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经验法和突变级数法给出的结果更加细化;(2)环状管道拓扑结构设计、两条以上输气干线设置等措施,能有效提升管道供气功能可靠度,可以为城市燃气管道规划设计和抗震优化改造提供参考。

张治广,高歌,滕海涛,邢喜民[5](2018)在《2014年7月9日麦盖提MS5.1地震前兆异常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常用的形态分析法和矢量合成法,研究2014年7月9日麦盖提MS5.1地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并对其异常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距震中300 km范围内的南天山西段与和田地区共8套前兆仪器出现群体异常,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数据的速率快速变化、反向变化、年变畸变等。最后,对异常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内部发生5级以上地震对新疆及周边后续强震的指示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全建军,刘水莲,郑永通,陈美梅,林慧卿,刘礼诚,郑志泓,赖见深[6](2017)在《小陶地震台体应变资料及短临异常特征分析》文中提出介绍了小陶地震台TJ-Ⅱ钻孔体应变仪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钻孔岩芯物理特性,分析小陶TJ-Ⅱ体应变仪运行情况,并用M2波潮汐因子及其相对中误差等来衡量其总体精度与稳定性。通过对小陶台TJ-Ⅱ一年来观测资料的同震效应与短临异常特征分析,初步探讨地下形变对小陶地区未来中强震预测研究的实际意义。

薛维培[7](2017)在《高压水作用下井壁混凝土耦合损伤演化机理及强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资源开采目前已向深部延伸,新建煤矿井筒穿过含水不稳定地层越来越厚,井壁因此所需承受的地下水压力越来越大;而混凝土作为主要筑壁材料,在高地下水压作用下其损伤演化进程与强度发展问题愈加突出。并且与地面空气环境中的混凝土不同,井壁混凝土长期处于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其损伤演化进程和强度特征必将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论文将充分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对井壁混凝土应力变形的耦合影响,采用混凝土力学试验、相似模型试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研究手段,探究了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损伤演化机理以及强度变形特征。针对煤矿立井井筒支护难题,配制出密实度高、抗渗性好的高强高抗渗混凝土作为筑壁材料,并对其在地面空气环境中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可为后续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物理力学参数变化提供对比,以及解析解与数值计算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综合考虑水压力大小、水压作用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三种不同影响因素耦合作用效应,借助SPSS数理统计软件设计出混合正交试验表,开展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耦合损伤试验。结果表明对混凝土峰值强度的影响强弱程度依次为水压力大小、混凝土强度等级、水压作用时间。结合声波测试结果、welbull统计分布理论、lemaitre等效应变假设以及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耦合损伤演化方程,并基于混凝土强度理论推导出相应条件下本构模型。采用岩石三轴试验机开展了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水力耦合渗透性试验。结果表明孔隙水在混凝土内部渗流时对其造成的损伤影响较为明显,加速试件的变形破坏;同等条件下孔隙水压越大,井壁混凝土峰值强度及割线弹性模量降低越明显;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应力渗流耦合状态下井壁混凝土渗透率演化概念模型。根据养护条件不同将井壁混凝土分为常规、饱和、密封三种状态,开展了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强度及变形特征试验研究。发现三种不同状态井壁混凝土都呈现出鲜明的水围压增强效应,密封状态井壁混凝土水围压增强效应明显高于常规和饱和两种状态;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强度呈非线性增长,采用Bresler三参数强度破坏准则拟合效果最佳;不同强度等级不同状态井壁混凝土广义峰值轴向应变与水围压呈线性增长关系。基于相似模型理论设计出模型井壁,参照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将混凝土强度等级、厚径比、配筋率作为影响因素。采用准平面应变加载方式,进行了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结构模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及正八面体应力空间强度理论建立了相应条件下井壁混凝土强度准则和极限承载力经验公式。基于上述强度准则同时引入高强混凝土脆性损伤因子,在考虑地下水渗流变形耦合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立井井壁出水机理分析,推导得到了相应条件下立井井壁极限水压力弹塑性解析解,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基于ABAQUS/CAE应力渗流耦合分析模块,开展了考虑地下水渗流动态耦合影响下井壁与围岩共同作用时应力损伤数值计算,利用USDFLD.for子程序实现了渗透系数与孔隙率的动态耦合分析,结果表明井壁在已发生损伤区域最大主应力与损伤明显区别于传统耦合,为动态耦合完全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

尹得余[8](2017)在《汶川地震破裂过程联合反演及高频辐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汶川地震是发生在叠瓦状曲面断层上的一次复杂破裂过程,北川-映秀断层和灌县-江油断层以及与其垂直相交的小鱼洞断层均有地表破裂发生,已有动力学和运动学研究表明断层破裂扩展至三个断层相交处发生了重要的转换。因而,北川断层、彭灌断层和小鱼洞断层的破裂顺序是反演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关键。本文首先建立合理的三维复杂断层模型,采用3种可能的破裂方式,基于并行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联合远场、近场、GPS和地表破裂资料,反演汶川地震精细破裂过程,给出了合理的破裂方式。进一步采用近场加速度记录和差分进化方法,反演断层面上高频辐射分布规律,对比分析高低频地震波辐射的差异。主要成果如下:1.综合考虑三维发震构造模型、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调查,建立更符合实际的曲面断层模型;采用远场36个台站垂直向P波位移记录,利用并行非负最小二乘法结合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表明:(1)目前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广泛采用的单侧破裂,在北川断层虹口-映秀近地表区域不产生与地表破裂相符的位错。如果彭灌断层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则会在断层南段近地表处产生高达4m的位错,且在北川断层虹口-映秀近地表区域不产生位错,这与地表破裂矛盾。而北川断层浅部区域从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则会在虹口-映秀近地表产生与地表破裂相符的位错,明显优于单侧破裂。综合三种破裂方式的结果,本文认为北川断层在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更符合汶川地震的实际情况。(2)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空间上接近,两者在远场台站的格林函数波形相似,基于远场记录的反演不能区分两者的位错,且北川断层南段位错分布的可靠性大于彭灌断层的位错分布。2.选用近场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43个台站三分向速度记录,采用并行非负最小二乘算法结合多时间视窗技术,得到了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表明:(1)与远场记录反演结果相似,单侧破裂和彭灌断层在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北川断层虹口-映秀浅部都不产生位错。要使虹口-映秀区域发生与地表破裂吻合的位错,只有北川断层在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才能满足,所以北川断层需发生双侧破裂。北川断层西南侧高倾角区域有明显的破裂停顿和二次破裂,部分区域破裂持时可达15s左右。(2)51MZQ、51SFB、51MXN和51MXT等台站水平向较大的PGV与断层面相邻区域的滑动速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断层面上发生较大滑动速率的区域,其临近台站往往伴随有较大的PGV产生。3.为了克服单一数据分辨率不足的缺陷,联合远场和近场资料以及联合远场、近场、GPS和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了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表明:(1)联合远场和近场资料,提高了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部分、PGF南半段区域以及北川断层北川附近滑动分布的识别能力。(2)反演中加入GPS资料能很好的控制断层浅部和北川断层北段的滑动分布。(3)联合反演结果显示,汶川地震破裂持续时间达100s,释放地震矩为1.058×1021N·m,断层面上存在5个凹凸体,表明此次地震至少由5个子事件组成。滑动主要分布在北川断层上,说明北川断层是主要的破裂面。在北川断层南段上,龙门山镇下侧以及虹口-映秀近地表区域的位错以逆冲错动为主,最大滑动量达12m,位于虹口下侧;在岳家山到清平近地表附近错动以逆冲为主兼有走滑错动,最大滑动量约为10m。北川断层北段上,北川附近滑动以逆冲为主,最大滑动量10m;南坝到青川区域以走滑错动为主,最大滑动量10m。在彭灌断层上,白鹿下方区域的位错也以逆冲为主,断层深部位错达8m。4.利用芦山地震记录建立的加速度包络衰减关系和汶川地震近场30个台站的加速度包络,基于线源模型采用差分进化方法反演了汶川地震断层面上高频(>1Hz)辐射区域分布。结果表明:(1)断层面上高频辐射分布很不均匀,辐射较强的区域主要位于:产生较大地表破裂的映秀、北川和南坝区域;映秀和北川等凹凸体的周边区域,包括震中东北侧6090km区域、北川和南坝东北侧30km处;断层破裂停止的东北端约30km长的区域。其中,破裂贯穿到地表的映秀、北川和南坝是高频和低频辐射都很强的区域。(2)对于无观测记录场点,选择其临近且场地条件类似的台站加速度提取平稳随机过程,结合高频辐射分布和衰减关系得到的包络,合成了加速度时程,可为汶川地震结构震害分析提供地震动输入。

徐锡伟,吴熙彦,于贵华,谭锡斌,李康[9](2017)在《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震级地震是指能沿发震活动断层产生地震地表破裂且震级M≥7.0的地震。高震级地震发生地点的识别是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和古地震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也是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问题。地震地质学标志研究及其应用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学科的进步,对地震灾害预防和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政府、社会和科学界十分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地震科学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M8.0)、2010年玉树地震(M7.1)、2013年芦山地震(M7.0)、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Gorkha)地震(MW7.8)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相继发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学专家的关注,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高震级地震地质标志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文中首先解剖、分析了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发震断层的地震破裂习性、地壳介质力学特性、应力-应变环境和中小地震活动性等特征,然后归纳、总结出高震级地震其发震断层或发生地点的5种共性特征,即5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地质学标志,讨论了地震地质标志的可靠性问题;最后结合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参考已有区域地震层析成像和断层闭锁相关成果,对华北构造区和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未来高震级地震危险区进行了试验性识别,这些地震地质标志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完善与时间的检验。

李玉丽,李启雷,孙春玲,杨青春,杨晓霞[10](2016)在《青海钻孔应变强震前异常特征分析》文中提出选取2007年以来青海省6套YRY-4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资料,采用非潮汐和潮汐分析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发现:1格尔木地震台钻孔应变差应变曲线显示中短期速率异常,而德令哈地震台则显示超2倍标准差异常;2乐都地震台钻孔应变振幅因子显示突跳型异常,且异常时间短,而潮汐因子表现为下降—恢复型异常。

二、昌平地震台震时钻孔应变资料可靠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昌平地震台震时钻孔应变资料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3.1 工程场地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3.3.1 需求分析
        3.3.2 功能架构设计
        3.3.3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4.2 图论模型
        4.2.1 图论基本定义
        4.2.2 图的存储形式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4.4.1 CUDA编程原理
        4.4.2 并行方案设计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5.2.6 算例分析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设计原则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2.1 插件技术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6.2.3 .NET Framework
        6.2.4 Arc GIS Engine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6.3 系统概要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
    6.4 框架平台设计
        6.4.1 插件契约
        6.4.2 插件引擎
        6.4.3 插件管理器
        6.4.4 框架基础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6.5.1 插件实现过程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6.6 系统初步应用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获奖情况

(2)小陶地震台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质量与映震能力分析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井孔概况及仪器安装
    1.1 井孔概况
2 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资料质量分析
    2.1 资料完整性分析
    2.2 资料稳定性分析
    2.3 观测资料可靠性分析
3 地震波记录及同震变化分析
    3.1 地震波记录情况
    3.2 同震变化分析
4 同震响应分析
    4.1 方法原理
    4.2 资料选取原则
    4.3 记震能力线
    4.4 最大振幅和震级相关性
5 结论

(3)天水钻孔应变可靠性分析及映震效能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台站及钻孔应变仪概况
2 天水钻孔应变数据处理
    2.1 观测数据自洽性分析
    2.2 钻孔应变相对实地标定
3 S时频变换和超限率分析
    3.1 震例异常特征分析
        (1)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
        (2)2018年9月12日宁强5.3级地震
    3.2 夏河5.7级地震前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3.3 天水钻孔应变映震效能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抗震分析及地震灾害情景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埋地燃气管道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1.2.1 经验分析
        1.2.2 理论分析
        1.2.3 试验分析
        1.2.4 动力有限元分析
    1.3 近断层地震动模拟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埋地燃气管道的震害等级评估
    2.1 引言
    2.2 理论分析法
        2.2.1 公式对比
        2.2.2 瑞利波作用下管道应变反应分析
    2.3 经验分析法
        2.3.1 燃气管道地震破坏等级评定标准
        2.3.2 燃气管道震害率分析
        2.3.3 经验公式对比分析
        2.3.4 基于PGV的地下管道震害率经验模型
    2.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燃气管道震害等级评估
        2.4.1 方法原理
        2.4.2 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埋地管道动力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埋地管道动力有限元模型
    3.3 埋地连续钢质管道动力有限元分析
        3.3.1 选取地震动时程
        3.3.2 地震动输入方向影响
        3.3.3 管土相互作用影响
        3.3.4 管材影响
    3.4 埋地承插式铸铁管动力有限元分析
        3.4.1 计算模型简介
        3.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基于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认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殊地震动作用下埋地管道反应分析
    4.1 引言
    4.2 埋地钢管动力有限元模型
    4.3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埋地钢管地震反应分析
        4.3.1 近断层地震动输入选取
        4.3.2 近断层有无速度脉冲地震动输入对比分析
        4.3.3 向前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作用下对比分析
        4.3.4 近断层区外速度脉冲作用分析
    4.4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埋地钢管地震反应分析
        4.4.1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输入选取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地震灾害情景构建
    5.1 引言
    5.2 河北地区随机地震动预测模型
        5.2.1 随机有限断层法
        5.2.2 河北地区地震动随机预测模型参数分析
        5.2.3 邢台平原地区的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
        5.2.4 张家口山区的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
    5.3 示范区地下燃气管道结构破坏分析
        5.3.1 经验分析
        5.3.2 突变级数法分析
    5.4 示范区地下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
        5.4.1 基于结构破坏的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
        5.4.2 案例分析
    5.5 燃气管道地震应急对策分析与震后修复
        5.5.1 地震应急对策分析
        5.5.2 燃气管道震后修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5)2014年7月9日麦盖提MS5.1地震前兆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异常可靠性分析
2 异常特征分析
    2.1 乌什台水管倾斜仪
    2.2 乌什台洞体应变仪
    2.3 阿合奇台地倾斜仪
    2.4 马场钻孔倾斜仪
    2.5 喀什栏杆乡钻孔倾斜仪
    2.6 乌恰钻孔倾斜仪
    2.7 阿瓦提电磁扰动仪
    2.8 和田金属摆倾斜仪
3 讨论与结论

(6)小陶地震台体应变资料及短临异常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钻孔应变与仪器安装
    1.1 观测原理
    1.2 台址概况
    1.3 钻孔岩石及岩性
    1.4 应变仪安装
    1.5 应变仪运行
2 体应变观测资料质量分析及映震效应
    2.1 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分析
    2.2 观测资料的稳定性分析
    2.3 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2.4 应变曲线映震效应
3 短临异常前兆特征
4 结语

(7)高压水作用下井壁混凝土耦合损伤演化机理及强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深厚含水不稳定地层煤矿井壁结构研究现状
        1.2.2 井壁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耦合损伤研究现状
        1.2.5 水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煤矿井壁混凝土的配制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2.1 特殊凿井技术回顾及展望
        2.1.1 冻结法凿井
        2.1.2 钻井法凿井
        2.1.3 冻结法与钻井法凿井技术对比
    2.2 冻结井壁混凝土配制要求
        2.2.1 高强高抗渗井壁混凝土配制标准
        2.2.2 高强高抗渗混凝土配制途径
        2.2.3 高强高抗渗混凝土原材料选取
        2.2.4 C60~C80井壁混凝土设计配合比
        2.2.5 高强高抗渗井壁混凝土验证
    2.3 高强高抗渗冻结井壁混凝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3.1 井壁混凝土标准抗压强度和轴心抗压强度
        2.3.2 井壁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
        2.3.3 井壁混凝土泊松比及弹性模量
        2.3.4 井壁混凝土孔隙率和吸水率
        2.3.5 井壁混凝土抗渗性
        2.3.6 井壁混凝土超声波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3.1 高压水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耦合损伤试验研究
        3.1.1 主要试验设备
        3.1.2 试件制备
        3.1.3 试验方法及过程
        3.1.4 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3.1.5 高压水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损伤演变方程及本构模型
    3.2 高压水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水力耦合渗透性试验研究
        3.2.1 主要试验设备
        3.2.2 试件制备
        3.2.3 试验方法及过程
        3.2.4 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3.2.5 应力渗流耦合损伤状态下井壁混凝土渗透率演化概念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混凝土强度特征研究
    4.1 主要试验设备
    4.2 试件制备
    4.3 试验方案
    4.4 试验结果
    4.5 强度特征
    4.6 变形特性
    4.7 本章小结
5 高压水荷载直接作用下井壁结构相似模型试验
    5.1 相似模型试验简介
    5.2 煤矿井壁结构模型设计
    5.3 试验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试件破坏特征与机理
        5.4.2 强度准则
        5.4.3 极限承载力
    5.5 本章小结
6 考虑混凝土脆性损伤及地下水渗流影响下立井井筒出水机理分析
    6.1 高强井壁混凝土脆性损伤本构模型
    6.2 井壁混凝土屈服后塑性区强度准则
    6.3 煤矿立井井壁流固耦合理论分析
        6.3.1 渗透体积力
        6.3.2 立井井筒弹性区应力分布
        6.3.3 立井井筒塑性损伤区应力分布
        6.3.4 立井井筒弹塑性交界面应力分布
    6.4 煤矿立井井壁出水机理分析
        6.4.1 不同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对立井井壁极限水压力的影响
        6.4.2 不同孔隙率对立井井壁极限水压力的影响
        6.4.3 不同n值对立井井壁极限水压力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井壁混凝土应力渗流动态耦合数值计算
    7.1 井壁混凝土应力场与渗流场动态耦合力学机理
    7.2 应力渗流耦合有限元离散法计算公式
    7.3 ABAQUS/CAE应力渗流耦合分析的实现
    7.4 基于应力渗流动态耦合作用的数值计算模型
        7.4.1 井壁混凝土与围岩应力渗流耦合计算模型
        7.4.2 井壁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的确定
        7.4.3 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7.4.4 动态耦合分析的实现
        7.4.5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汶川地震破裂过程联合反演及高频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1.2.1 格林函数的计算
        1.2.2 研究方法
        1.2.2.1 线性方法
        1.2.2.2 非线性方法
        1.2.3 并行计算
        1.2.4 汶川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现状
    1.3 震源高频辐射分布研究及汶川地震高频辐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
第二章 震源破裂过程及高频辐射反演原理
    2.1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原理
    2.2 远场、近场和GPS台站格林函数的计算
    2.3 震源高频辐射反演原理
第三章 远场以及GPS资料反演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3.1 远震数据
    3.2 同震位移数据
    3.3 GPS数据
    3.4 断层模型
    3.5 汶川地震破裂方式
        3.5.1 已有研究结果总结
        3.5.2 本文采用的破裂方式
    3.6 远场资料反演结果
        3.6.1 三种破裂方式反演结果对比分析
        3.6.2 结合同震位移识别破裂方式
        3.6.3 优选结果分析-破裂方式 2
        3.6.4 反演结果可靠性分析
        3.6.5 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位错分布可靠性分析
    3.7 GPS资料反演结果
    3.8 结论
第四章 近场记录反演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4.1 近场强震数据
        4.1.1 记录P波到时分析
        4.1.2 记录分析
    4.2 反演结果分析
        4.2.1 三种方式结果分析
        4.2.2 提高西南侧台站权重结果分析
        4.2.3 方式2北川断层南段取10个视窗结果分析
        4.2.4 近场记录对区分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滑动分布的作用
    4.3 结论
第五章 联合远场、近场、GPS和同震位移资料反演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5.1 联合远场资料与近场资料反演结果
        5.1.1 三种破裂方式反演结果
        5.1.2 方式2结果分析
    5.2 联合远场资料、近场资料、GPS资料和同震位移反演结果
        5.2.1 三种破裂方式结果对比分析
        5.2.2 方式2结果分析
    5.3 结论
第六章 汶川地震高频辐射反演及近场加速合成
    6.1 包络反演方法
    6.2 芦山地震包络函数及包络衰减关系
    6.3 汶川地震断层面高频辐射分布
        6.3.1 断层模型及近场记录选取
        6.3.2 模型可靠性和数据分辨率分析
        6.3.3 破裂速度和相邻小震破裂延时的选取
        6.3.4 反演结果分析
    6.4 基于合成包络的场点地震动合成
    6.5 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9)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资料来源与局限性
2高震级地震震例剖析
    2.1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
        2.1.1汶川地震发震构造模型
        2.1.2芦山地震发震构造模型
        2.1.3地震破裂填空行为与地震活动性
        2.1.4地壳介质特性
        2.1.5应力-应变环境
    2.2玉树地震
        2.2.1发震构造模型
        2.2.2地震活动性与地震破裂填空行为
        2.2.3地壳介质特性
        2.2.4应力-应变环境
    2.3尼泊尔廓尔喀地震
        2.3.1发震构造模型
        2.3.2地震活动性与地震破裂填空习性
        2.3.3地壳介质特性
        2.3.4应力-应变环境
3地震地质学标志与可靠性分析
    3.1Ⅰ、Ⅱ级活动块体边界带
    3.2地震破裂空段
    3.3活动断层闭锁段
    3.4地壳地震波高速或偏高速区段
    3.5活动断层现今中小地震活动稀少段
4华北地表破裂型地震危险区划分
    4.1六盘山南-渭河盆地西段危险区(D1)
    4.2色尔腾山危险区(D2-1)和大青山危险区(D2-2)
    4.3晋冀蒙交界危险区(D3)
    4.4晋南危险区(D4)
    4.5静海-武邑危险区(D5-1)和邢台-新乡危险区(D5-2)
    4.6昌邑-安丘危险区(D6-1)和宿迁-泗洪危险区(D6-2)
5青藏高原地表破裂型地震危险性区划分
    5.1帕米尔东缘-西昆仑危险区(A1)
    5.2 且末危险区(A2-1)和阿克塞—肃北—石堡城危险区(A2-2)
    5.3 祁连山中段危险区(A3)
    5.4 西秦岭北缘中西段危险区(A4)
    5.5 玛沁-玛曲危险区(A5)
    5.6 龙日坝危险区(A6)
    5.7 石棉-东川危险区(A7)
    5.8 宁蒗-木里-冕宁危险区(A8)
    5.9 川滇藏交界危险区(A9)
    5.1 0 嘉黎危险区(A10-1)和察隅危险区(A10-2)
    5.1 1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危险区(A11)
    5.1 2 普兰东-吉隆西危险区(A12-1)和亚东-错那危险区(A12-2)
6讨论与结论

(10)青海钻孔应变强震前异常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可靠性分析
2 非潮汐分析
    2.1 格尔木钻孔应变差应变分析
    2.2 德令哈钻孔应变差应变拟合残差
3 潮汐分析
    3.1 振幅因子
    3.2 潮汐因子
4 结论

四、昌平地震台震时钻孔应变资料可靠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小陶地震台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质量与映震能力分析全文替换[J]. 全建军,赖见深,陈珊桦,郑永通,陈美梅,林慧卿. 华南地震, 2021(01)
  • [3]天水钻孔应变可靠性分析及映震效能检验[J]. 李娜,冯建刚,张博,闫勋.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5)
  • [4]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抗震分析及地震灾害情景构建[D]. 贾晓辉.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9(02)
  • [5]2014年7月9日麦盖提MS5.1地震前兆异常分析[J]. 张治广,高歌,滕海涛,邢喜民. 内陆地震, 2018(01)
  • [6]小陶地震台体应变资料及短临异常特征分析[J]. 全建军,刘水莲,郑永通,陈美梅,林慧卿,刘礼诚,郑志泓,赖见深. 华南地震, 2017(S1)
  • [7]高压水作用下井壁混凝土耦合损伤演化机理及强度特征研究[D]. 薛维培.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8]汶川地震破裂过程联合反演及高频辐射研究[D]. 尹得余.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7(03)
  • [9]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J]. 徐锡伟,吴熙彦,于贵华,谭锡斌,李康. 地震地质, 2017(02)
  • [10]青海钻孔应变强震前异常特征分析[J]. 李玉丽,李启雷,孙春玲,杨青春,杨晓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06)

标签:;  ;  ;  ;  ;  

昌平地震台钻孔应变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