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MS法测定水源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GC-MS法测定水源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一、GC-MS法测定水源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论文文献综述)

曾如意,郑芳,梁远萍,郑栋辉[1](2022)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土壤中苯胺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用二氯甲烷:丙酮(1+1)作为萃取剂,通过微波辅助萃取方式提取土壤中的苯胺,用氮吹仪氮吹浓缩,再用佛罗里硅土固相萃进行净化后再次氮吹,定容。使用气象色谱-质谱仪联用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本研究在浓度0.5~2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4;具有较高的精密度,精密度范围为2.4%~3.3%;检出限为0.02 mg/kg;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0.0%~98.5%,回收率较好。该测试方法填补了用气质联用法测定土壤苯胺的空白,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朱君妍[2](2019)在《苏州太湖饮用水中亚硝胺及其前体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N-DBPs)是一类具有强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形性等特性的“三致”物质,且在饮用水中发现了N-亚硝基化合物(NNC)的存在,其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检出频率最高,浓度较大,且在极低的浓度(0.7ng/L)下就会致癌,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已将其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在其所有前质中,二甲胺(DMA)是最直接的前体物。我国至今尚未制定饮用水中N-DBPs及其前体物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但是鉴于亚硝胺类物质相关研究不足,本课题拟以NDMA及其前体物DMA为代表性物质,以苏州市太湖水源水饮用水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检测分析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一种适合苏州市饮用水中N-DBPs的含量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为制定N-DBPs的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对NDMA和DMA的检测分析技术进行对比,分别优选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检测饮用水中NDMA的含量;顶空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HS-GC/MS)和衍化气质联用法(衍化-GC/MS)检测饮用水中DMA的含量。使用SPME-GC/MS和SPE-HPLC对水样进行NDMA的含量检测及线性分析,SPME-GC/MS将水样pH调为7,添加0.4 g/mL NaCl,在60℃条件下顶空萃取30 min,使用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样,选择特征离子m/z为42,74;SPE-HPLC使用椰壳活性炭萃取柱对NDMA进行萃取,以甲醇/水(5/9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通过VenusilMp-C18色谱柱,柱温30℃,检测波长228 nm,进样100μL。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分别在20 ng/L200 ng/L和1.0μg/L50.0μg/L、100.0μg/L200.0μg/L区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达0.9996和0.9982、0.9998,RSD分别达2.05%2.34%和2.05%4.75%,定量限分别为20 ng/L和1.0μg/L,检出限分别为0.7 ng/L和1.1 ng/L,回收率分别为97.3%101.4%和94.0%101.0%。实际水体中NDMA含量未超过国际标准,且冬季含量比夏季多,水源水中多次检测精密度分别为3.93%和6.99%,出厂水中未检测出NDMA物质;管网水中多次检测精密度为6.85%和10.84%,回收率分别为95.4%102.0%和89.6%100.01%。使用HS-GC/MS和衍化-GC/MS对水样中进行DMA的含量检测及线性分析,HS-GC/MS设置萃取温度为80℃,定量环温度为90℃,传输线温度为150℃,萃取时间为30 min,使用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样,选择特征离子m/z为44.1和45.1;衍化-GC/MS采用苯磺酰胺衍生法衍化DMA,选择特征离子m/z为77.1、141.0和185.0,按照HS-GC/MS的试验条件对水样中DM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分别在0.5μg/L200μg/L和100.0 pg/L1000.0 pg/L、1.0 ng/L100.0 ng/L区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达0.9987和0.9998、0.9997,RSD分别达1.38%6.22%和2.61%10.40%,定量限分别为0.5μg/L和0.1μg/L,检出限分别为4.9 ng/L和0.01ng/L,回收率分别为86.8%100.6%和99.5%112.0%。实际水体中DMA含量未超过国际限值,且冬季含量比夏季多,水源水中多次检测精密度为10.48%和0.52%,出厂水中未检测出DMA物质,管网水中多次检测精密度为12.67%和2.27%,回收率分别为86.4%95.3%和91.8%100.1%。通过对检测技术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定量限、检出限、回收率等参数进行方法学和实际应用对比,发现SPME-GC/MS和衍生-GC/MS分别更适合快速、准确检测苏州市太湖水源地饮用水中亚硝胺和前体物的含量。

康娜[3](2019)在《自来水中典型异味物质的检测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消费者普遍反映自来水存在异味问题,也出现了一些对自来水异味的投诉。自来水异味是复杂的混合体,不仅包含残余的氯或氯消毒的副产物,还含有一些未被彻底消除的异味有机物。本文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感官气相色谱法(Sensory-GC),对水中的典型异味物质及其气味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自来水中八种典型的异味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几种影响萃取效率的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在优化方法条件下,八种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9,方法检出限为0.765.86n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9%14.96%。探究一倍量去除自来水中余氯可有效提高加标回收率,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77.0%128.9%。该研究显示此方法实用且有效,可用于自来水样中异味物质的检测。在自来水中这八种物质的风险系数低于安全值,对各年龄阶段不会形成健康损害。利用GC-MS对自来水样本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以Sensory-GC分析确定各异味物质气味强度和气味特性,确定各物质对自来水整体气味的贡献水平。自来水中挥发异味物质对整体气味的贡献水平也可采用检测频率法和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AEDA)确定。结果表明苯乙酮、壬醛和癸醛对自来水异味具有较大的贡献水平,呈现为甜橙味、杏仁味和玫瑰香。对不同供水单位的不同终端处的水样进行GC-MS分析,比较不同供水单位的挥发性物质的不同,比较物质的来源。实验发现香料、食品添加剂、增塑剂和微生物自身产生的化合物是对自来水中的气味产生影响的主要物质。

赵健全,曹倩,陈霞,廖婵娟[4](2019)在《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以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为出发点,将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分类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和有机锡化合物。分类概述了五类有机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并进一步阐述了这五类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为未来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刘凌炜[5](2016)在《曝气吹脱处理饮用水典型致嗅物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饮用水水质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常规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以土臭素(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IB)为代表的典型致嗅物质。本文以土臭素(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IB)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曝气吹脱去除饮用水中典型致嗅物质的静态和动态试验,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最佳的吹扫捕集条件:样品吹扫温度为60℃、吹扫时间为11min、捕集阱的温度为20℃、传输管线温度为125℃;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得出2-MIB的特征离子为95和107,保留时间为10.8min;GSM的特征离子为112和125,保留时间为13.9min。(2)研究了静止和扰动条件下GSM和2-MIB的挥发去除特性。典型致嗅物质的挥发过程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表征,挥发速率常数与两相接触面积A、亨利常数H、环境温度T、速度梯度G等条件有关。自然挥发的去除效果有限。(3)研究了气源、曝气量、水质、初始浓度和温度对曝气吹脱致嗅物质效果的影响,发现温度和曝气量对曝气吹脱效果有较大影响。在相同气水比不同曝气量条件下,小气量时的去除率略大于大气量的去除率;25℃条件下GSM和2-MIB的去除率分别是5℃的1.7倍和2.5倍。(4)分析了不同曝气条件下,深水中GSM和2-MIB浓度的时空分布特性。在一级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深水曝气吹脱动力学模型,并利用阿伦尼乌斯公式对曝气吹脱系数进行了温度修正。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实测值间的误差在10%范围内;曝气头的最佳淹没水深约为1.2m。

林成豪[6](2016)在《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装置废水中有机物分析与排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乙二醇生产主要利用环氧乙烷直接水合生成乙二醇,其生产装置排放口COD含量约3000mg/L6000mg/L。目前没有针对此装置废水的详细分析检测方法。论文采用不同方法对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废水进行分析,定性定量水中的挥发性、半挥发性物质并建立了各自检测分析方法,对溶解性污染物进行组分分离同时开展28天生物降解实验评价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能,筛选水中难降解污染物质。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废水在λex/em=225/350 nm和λex/em=275/350 nm有两个吸收峰,所代表的有机物属于类蛋白物质,与芳烃、烷烃类化合物有关。紫外光谱显示在波长大于250 nm范围内紫外吸收强度较低。190250nm范围内有吸光度并逐渐降低,水中化合物和烷烃醇类物质相关。优化吹扫捕集、静态顶空和固相微萃取实验条件,建立了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方法,水样量2ml,氮气流速45ml/min,吹扫时间15min,解吸流速200ml/min,解吸温度200度,解吸时间1.5min,烘烤温度220度,烘烤时间6min。最佳质谱检测进样温度200度,分流比50:1,载气流速0.8ml/min,辅助通道温度180度。待检测物质标准曲线线性关系R2大于0.99。有机物一和有机物二浓度分别为310 mg/L和5370 m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5%,回收率为95%114%。通过对液液萃取和固相微萃取影响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测定半挥发性有机物方法,条件为100ml水样中性条件下,不加任何盐度和分散剂,每次加入15ml二氯甲烷萃取三次,每次萃取两分钟。萃取相氮吹干燥时氮吹流速采用800ml/min,水浴锅温度30度。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最佳工况为:样品的进样温度为300度,分流比为5:1,载气流速为1.2ml/min,辅助通道温度300度。测定标准曲线线R2大于0.99。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废水的溶解性组分研究,得到了HOB、HIS、HOA和HON四种组分。HIS的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89%,物质结构简单。HON组分TOC贡献率最低,结构最复杂,是水中主要的荧光物质。TOC含量与紫外吸收值和荧光强度没有线性相关关系,而SUVA则和荧光强度成明显的正相关。废水COD浓度1000mg/L、污泥浓度1g/L、曝气量800ml/min时,经过28天生物降解有机物完全去除,非生物对照组COD变化表明,过程中没有非生物去除作用。污水处理厂好氧曝气池出水中检出一定浓度的化合物六,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浓度、接触时间短和进水浓度高有关,降低化合物六的浓度对提升水质有较大帮助。

陈贝[7](2016)在《地表水特征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大体积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鉴定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对水质状况也越发关注。地表水中普遍存在有机污染物,在某流域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采集水样,采用不同的分析手段对地表水中的不同特征性有机物进行分析测定。1)利用大体积固相萃取分别与气相色谱-质谱法和超高相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联用,建立了地表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氨基甲酸酯农药的同时萃取、分别检测的方法。优化了固相萃取条件,半挥发性有机物平均加标回收率在70.5%105%之间,方法检出限在0.0020.009μg·L-1之间,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加标回收率在78.5%124%之间,对实际水样的富集倍数可达16000倍。建立的方法适用于地表水中超痕量物质的测定。对某流域地表水检测发现,部分水域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酚类、硝基苯环类化合物等半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克百威、仲丁威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有检出。2)建立大体积固相萃取-大气压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64种半挥发性有机物。将APGC作为电离源,使得物质的碎裂程度极低,产生的碎片少,提高QTOF的灵敏度。仪器条件优化后对64种半挥发性有机物标准品进行测定,在0.5mg·L-110 mg·L-1线性范围内,物质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相对标准偏差在2.13%9.08%之间,方法检出限在0.25ng·L-11.3ng·L-1。采用该方法与GC/MS结合可以很好地对未知物质进行物质定性鉴别。3)建立大体积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辨同步分析方法来实现实验室定性分析与人体嗅觉相结合的检测体系以用于地表水中的半挥发性主要致味物质的鉴别。利用该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判别地表水中0.312μg·L-1的硝基苯类、氯苯类、多环芳烃类物质的气味。对采集的水样分析后结果表明同步检测方法定性检出半挥发性主要致味物质气味与原始水样气味有显着相关性,但致味物质与污染物在水体的含量没有相关性。该方法为水体异味污染事故的鉴定提供方法借鉴,对水中异味物质的溯源有指导作用。

施鹏[8](2015)在《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复合污染净化技术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我国主要饮用水源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地表水中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的河段已超过50%,而城市周边水域中接近80%的河段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而常规的饮用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高浓度复合污染物。本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磁性丙烯酸系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NDMP)可有效吸附去除水体中的天然有机质及其他阴离子型污染物,然而针对新型磁性树脂材料预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复合污染饮用水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生物毒性削减情况,以及示范工程健康风险削减情况未有详细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总体上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水中污染物呈现区域性及季节性特征,夏季污染要比冬季严重,沂沐泗水系CODMn及氨氮两者浓度水平要低于里下河水系地区。通榆河及蟒蛇河水系中还存在铝、铁和锰超标情况,夏季污染程度更重。蔷薇河及新沂河水源水中存在氟离子超标的风险。整体上沿海地区水源水中溴离子浓度较高。毒害有机污染物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中均检测到了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钛酸酯类、有机氯农药类和其他类等。里下河水系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要比沂沐泗水系地区水源水严重,其中有机氯农药种类较多,钛酸酯类污染物浓度较高。健康风险模型分析水源水对人体致癌风险大小结果表明,3月份泰东河和通榆河南部水系水源水和北部沂沐泗水系水源水存在潜在致癌风险,整体上7月及8月份致癌风险大于3月份。淮河下游地区典型水源水生物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太湖、通榆河、中山河和蟒蛇河水源水对RTL-W1细胞没有显着的细胞毒性。EROD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检测的水源水均具有一定的类二恶英毒性,其中中山河和通榆河水源水毒性较大,已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及多氯联苯最高可解释6.05%的毒性来源。细胞微核实验结果表明中山河、通榆河和蟒蛇河水源水具有显着的遗传毒性效应。这可能与中山河等水系中较高的毒害有机污染物浓度相关。除长江水源水外,其余太湖、中山河、通榆河和蟒蛇河均具有显着的间接致突变毒性,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及多氯联苯等物质均是典型的间接致突变物。CALUX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检测水源水均具有显着的雌激素效应,无雄激素效应,这和通榆河中较高的钛酸酯浓度有关。(2)树脂溶出物试验表明,未经充分清洗的磁性树脂溶出物含有苯环类、钛酸酯类、十二醇、环己醇等多种有机污染物,且出水浊度升高。磁性树脂经水洗后有机物可被去除,在用蒸馏水清洗下,500 BV左右的清洗水量,NDMP-2树脂出水浊度即降至0.2 NTU,NDMP-3则需使用1000 BV蒸馏水。模拟地下水清洗树脂效果较蒸馏水效果差,NDMP-2需使用1000 BV,NDMP-3需要使用2000 BV水清洗方达到同等效果,树脂溶出物中无过量Fe溶出风险。NDMP-2及NDMP-3磁性树脂经2000 BV模拟地下水清洗后,树脂溶出物中无明显有机物检出。消毒实验表明,未经清洗NDMP-3树脂溶出物消毒后会生成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经2000 BV模拟地下水清洗后,所有树脂均未检测到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未清洗磁性树脂溶出物无显着致突变毒性,但具有一定遗传毒性,经清洗后溶出物及消毒后水体均无毒性检出。磁性树脂在应用在给水领域时,需进行有效地预处理,以保证其生物安全性。(3)平行因子法分析三维荧光数据结果表明,长江、太湖、通榆河、中山河及蟒蛇河水源水中主要有4种组分的溶解性有机质,其中太湖水源水中含有大量色氨酸和络氨酸类物质,原因可能是太湖蓝藻含量较高。通榆河、中山河和蟒蛇河水源水中腐植酸类物质含量较高,证明其受到污水影响较大。长江水源水仅受到色氨酸类蛋白的轻微污染。新型磁性树脂工艺能有效去除水源水中的有机碳和溴离子,可大幅减少后续生成的可吸附有机卤素和消毒副产物。并且能100%去除水体的细胞毒性,去除40%-75%的遗传毒性和氧化应激损伤。但是常规处理工艺反而会增加太湖和中山河源水处理后的细胞毒性,太湖和蟒蛇河的遗传毒性和蟒蛇河的氧化损伤能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处理过水体中可吸附有机卤素含量与遗传毒性大小、谷胱甘肽浓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4)新型磁性树脂示范工程能能将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负荷,并且对氨氮和部分半挥发性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经新型磁性树脂示范工程处理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生活饮用水标准。大丰水源水长期暴露能增加小鼠的体重,和小鼠肝脏和肾脏相对重量。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和血清生化结果显示,水源水及常规处理组的小鼠受到了显着影响,但磁性树脂深度处理组没有产生显着变化。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暴露组水样能够引起肝脏中数百个基因的表达产生显着差异。DNA芯片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与数字表达谱的聚类结果一致。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水源水、常规处理组和磁性树脂处理组暴露后小鼠肝脏组织中分别有59、145和41个蛋白质含量发生了显着改变。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水源水、常规处理组和磁性树脂处理组暴露小鼠血清中分别有8、2和0个代谢物发生显着改变。水源水暴露组中,发现影响多个代谢途径包括代谢外源性物质的细胞色素P450和脂肪酸代谢发生了改变。

王丽,张岚[9](2015)在《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的修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重要技术支撑,为贯彻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科学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性评价提供检验方法支持。第一版标准检验方法发布于1975年,包括正文25项和附录6篇[1]。1985年,GB 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出台,包括正文39项、附录6项,共计45项[1]。2001年,原卫生部发布《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该规范包括正文(常规检验项目)37项,

刘苗茹[10](2014)在《丁辛醇装置废水中有机物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丁辛醇包括丁醇和辛醇,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用途十分广泛。丁辛醇的主要生产方法为羰基合成法,其中以低压羰基合成法应用最多。随着丁辛醇需求和产量的增加,丁辛醇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也随之增多。丁辛醇废水具有COD高、成分复杂、强碱性的特点,废水中含有丁醛、丁醇、辛烯醛等有机物,污染环境并损害人体的健康。本文通过超滤分级和树脂分级对丁辛醇废水中的污染物组分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废水中主要以分子量小于1kDa的有机物为主,所占百分比为82.14%;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光谱谱图相似,在260~270nm范围内产生明显的腐殖质相关的吸收峰;三维荧光结果表明废水在λex/λem=315/385处出现明显的荧光峰。废水中HON的DOC含量最多,HOA次之,随后是HIS和HOB;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出与DOC相同的分布;各组分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差别较大,其中HON的荧光物质种类最多,有四个荧光峰分别在λex/λem=250/450、230/375、275/395、290/360nm处。本文建立了以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丁辛醇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对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了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水样量为5ml,水样pH为碱性,吹扫时间为15min,吹扫流速为100ml/min,解吸温度为230℃,解吸时间为4min,解吸流速为200ml/min,分流比为5:1,进样口温度为180℃的条件下检测结果最好,可对废水中的28种有机物进行定性。选取了13种主要的有机物进行了定量分析,这13种有机物包括化合物2、化合物5、化合物6、化合物8、化合物9、化合物18等。方法精密度良好,各物质的检出限在检出限在0.1893μg/L2.5147μg/L之间,回收率在52.90%118.96%之间。本文建立了以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丁辛醇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该方法可对废水中的27种有机物进行性。在该方法下对废水中的13种有机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7组平行样各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983%,检出限在0.06211.0925mg/L之间,回收率因化合物本身性质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在20.29%105.01%之间。采用离子色谱法对废水中的异丁酸、丁酸、正戊酸和环己甲酸进行了分析测定,选取了最佳色谱条件,对四种酸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方法的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在5mmol淋洗液浓度下可对丁辛醇废水中的异丁酸、丁酸和正戊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30mmol淋洗液浓度下可对环己甲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精密度良好,各组分的检出限分别为异丁酸0.032mg/L,丁酸0.012mg/L,正戊酸0.056mg/L和环己甲酸0.080mg/L,回收率均在93%以上。

二、GC-MS法测定水源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C-MS法测定水源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论文提纲范文)

(1)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土壤中苯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内容
    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1.2 仪器分析条件
        1.2.1 色谱条件
        1.2.2 质谱参考条件
    1.3 试验方法
        1.3.1 土壤样品制备
        1.3.2 微波辅助萃取
        1.3.3 氮吹浓缩
        1.3.4 固相萃取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线性
    2.2 精密度试验
    2.3 检出限
    2.4 回收率试验
3 结论

(2)苏州太湖饮用水中亚硝胺及其前体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饮用水安全问题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3 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在饮用水中的存在
        1.3.1 NDMA生成机理
        1.3.2 DMA的来源与存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NDMA检测分析
        1.4.2 DMA检测分析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仪器试剂及检测分析技术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耗材
    2.2 NDMA检测技术
        2.2.1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
        2.2.2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2.3 DMA检测技术
        2.3.1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
        2.3.2 衍化-气质联用检测法
    2.4 精密度及回收率分析
    2.5 检出限计算
第三章 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检测及分析
    3.1 引言
    3.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
        3.2.1 保留时间的确定
        3.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的选择
        3.2.3 实验数据及标准曲线分析
        3.2.4 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
        3.2.5 饮用水中NDMA检测
    3.3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3.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3.2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3.3.3 流动相的选择
        3.3.4 实验数据及标准曲线分析
        3.3.5 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
        3.3.6 饮用水中NDMA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甲胺(DMA)的检测及分析
    4.1 引言
    4.2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
        4.2.1 保留时间的确定
        4.2.2 顶空条件的选择
        4.2.3 实验数据及标准曲线分析
        4.2.4 方法的精密度及精密度
        4.2.5 饮用水中DMA检测
    4.3 衍生-气质联用检测法
        4.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4.3.2 衍生温度的选择
        4.3.3 衍生时间的选择
        4.3.4 pH值的选择
        4.3.5 萃取剂用量的选择
        4.3.6 实验数据及标准曲线分析
        4.3.7 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
        4.3.8 饮用水中DMA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环境中亚硝胺及其前体物检测技术比较优选
    5.1 引言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研究区范围
        5.2.2 气象水文
        5.2.3 研究区水资源现状
    5.3 材料与方法
        5.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3.2 实验方法
        5.3.3 实际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5.4 结果对比与分析
        5.4.1 方法学比较
        5.4.2 实际水体检测
    5.5 水厂可实施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自来水中典型异味物质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自来水异味的研究背景
    1.2 自来水异味的来源
    1.3 挥发性物质的前处理技术
        1.3.1 溶剂萃取技术
        1.3.1.1 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
        1.3.1.2 同时蒸馏萃取
        1.3.1.3 超声波萃取
        1.3.2 顶空技术
        1.3.2.1 静态顶空技术
        1.3.2.2 动态顶空技术
        1.3.3 固相微萃取
    1.4 挥发性物质的分析鉴定
    1.5 异味物质的鉴别
        1.5.1 感官分析法
        1.5.2 电子鼻技术
        1.5.3 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法(GC-Olfactometry)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HS-SPME/GC-MS对自来水中典型异味物质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GC-MS条件
        2.2.4 HS-SPME条件优化
        2.2.4.1 萃取温度
        2.2.4.2 萃取时间
        2.2.4.3 离子强度
        2.2.4.4 样品体积
        2.2.4.5 解析温度
        2.2.4.6 解析时间
        2.2.5 余氯的影响
        2.2.6 线性范围、方法检出限
        2.2.7 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C/MS条件的优化
        2.3.2 HS-SPME参数优化
        2.3.2.1 萃取温度的选择
        2.3.2.2 萃取时间的选择
        2.3.2.3 离子强度的选择
        2.3.2.4 样品体积的选择
        2.3.2.5 解析温度的选择
        2.3.2.6 解析时间的选择
        2.3.3 去除余氯的选择
        2.3.4 方法评价
        2.3.4.1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3.4.2 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
    2.4 实际样品分析
    2.5 健康风险评价
    2.6 小结
3 感官-气相色谱法(Sensory-GC)测定自来水中的异味物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嗅闻人员的培训
        3.2.3 HS-SPME条件
        3.2.4 GC-MS条件
        3.2.5 Sensory-GC系统
        3.2.6 频率检测法
        3.2.7 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嗅闻时间的稳定性
        3.3.2 GC-MS分析结果
        3.3.3 Sensory-GC分析结果
        3.3.4 频率检测法结果
        3.3.5 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结果
    3.4 小结
4 自来水中异味物质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2.2 HS-SPME条件
        4.2.3 GC-MS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以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
2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
    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技术
    2.2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
    2.3 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
    2.4 环境中有机锡化合物的检测技术
    2.5 抗生素的检测技术
3 结束语

(5)曝气吹脱处理饮用水典型致嗅物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致嗅物质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嗅味物质分析方法
        1.3.2 嗅味处理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2 P&T-GC/MS检测致嗅物质方法优化
    2.1 检测设备及试剂
        2.1.1 检测设备
        2.1.2 标准物质与试剂
    2.2 定性分析
    2.3 吹扫捕集方法优化
        2.3.1 样品吹扫温度的优化
        2.3.2 吹扫时间的优化
        2.3.3 捕集阱温度的优化
        2.3.4 六通阀温度的优化
        2.3.5 传输管线温度的优化
    2.4 致嗅物质标准曲线的建立
    2.5 小结
3 GSM和2-MIB的挥发特性
    3.1 半挥发性有机物挥发原理
    3.2 无扰动条件下的挥发特性及模型
        3.2.1 静态挥发特性
        3.2.2 挥发动力学方程
        3.2.3 挥发速率常数的影响因素
        3.2.4 静态挥发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3.3 有扰动条件下的挥发特性及模型
        3.3.1 扰动挥发特性
        3.3.2 扰动条件下的挥发动力学模型
        3.3.3 扰动挥发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4 曝气吹脱GSM和2-MIB的特性
    4.1 曝气吹脱原理
        4.1.1 气液传质理论
        4.1.2 实验流程
        4.1.3 流量计校正
    4.2 曝气吹脱效果的影响因素
        4.2.1 气源
        4.2.2 曝气量
        4.2.3 原水水质
        4.2.4 初始浓度
        4.2.5 温度
    4.3 小结
5 GSM和2-MIB的深水曝气动力学模型
    5.1 深水曝气实验
        5.1.1 气水比对曝气吹脱效果的影响
        5.1.2 水深对曝气吹脱效果的影响
    5.2 曝气吹脱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温度校正
        5.2.3 模型验证
        5.2.4 平衡态时的曝气吹脱动力学模型
6 曝气吹脱去除典型致嗅物质的技术经济分析
    6.1 技术经济分析基础资料
    6.2 技术经济分析结果
    6.3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习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装置废水中有机物分析与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环氧乙烷/乙二醇应用及生产
        1.1.1 环氧乙烷、乙二醇简介
        1.1.2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发展
    1.2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处理现状及分析方法
        1.2.1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特点及处理方法
        1.2.2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分析方法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水质指标分析
    2.1 引言
    2.2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2.3 材料方法
    2.4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检测
        2.4.1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常规指标
        2.4.2 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2.4.3 紫外光谱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的挥发性物质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和药品
        3.2.2 预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预处理方法选择
        3.3.2 色谱质谱条件优化
        3.3.3 预处理方法条件优化
        3.3.4 标准曲线
        3.3.5 质量控制
    3.4 本章小结
4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半挥发性物质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药品
        4.2.2 定性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4.3.2 色谱质谱条件优化
        4.3.3 预处理条件优化
        4.3.4 标准曲线
        4.3.5 质量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溶解性组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仪器药品
        5.2.2 方法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环氧乙烷/乙二醇废水生物降解性评价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2.1 试剂药品
        6.2.2 实验准备
        6.2.3 实验操作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地表水特征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大体积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鉴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地表水中特征性有机污染物固相萃取概述
    1.3 地表水中特征性有机污染物仪器分析现状
        1.3.1 气相色谱-质谱法
        1.3.2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1.4 地表水中异味物质研究现状
        1.4.1 感官分析法
        1.4.2 仪器分析法
        1.4.3 综合分析法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表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同步萃取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及保存
    2.3 仪器与试剂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试剂
        2.3.3 标准溶液配制
        2.3.4 仪器条件
    2.4 前处理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前处理条件优化
        2.5.1.1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2.5.1.2 水样酸碱度的选择
        2.5.1.3 萃取速度的选择
        2.5.1.4 脱水方法的选择
        2.5.1.5 淋洗量的选择
        2.5.1.6 淋洗速度的选择
        2.5.2 方法的线性、检出限、精密度和回收率
        2.5.3 实际水样的测定
    2.6 小结
第三章 APGC-QTOF测定地表水中的特征性有机污染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标准溶液的配置
        3.2.4 仪器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仪器条件的优化
        3.3.2 QTOF质量窗口提取优势
        3.3.3 APGC-QTOF一级数据库的建立
        3.3.4 精密度和线性相关
        3.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3.3.6 未知物质的鉴定
    3.4 小结
第四章 气相色谱-质谱/嗅辨法同步分析地表水中特征异味物质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仪器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同步分析方法原理
        4.3.2 嗅辨标准物质定性识别
        4.3.3 环境人为源标准物质半定量初步识别
        4.3.4 实际水样嗅辨
    4.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复合污染净化技术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饮用水水质安全现状
        1.1.1 水环境污染状况
        1.1.2 饮用水源污染形势
        1.1.3 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复合污染现状
    1.2 饮用水预处理、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饮用水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2 常规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3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1.3.1 磁性树脂技术对污染物去除效果
        1.3.2 磁性树脂工艺耦合对污染物的去除
    1.4 饮用水生物毒性测试研究进展
        1.4.1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饮用水生物毒性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1.4.2 基于生物组学测试的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淮河下游饮用水源污染特征及生物毒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及样品保存
        2.2.2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2.3 毒害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
        2.2.4 RTL-W1细胞培养及传代
        2.2.5 中性红细胞毒性实验
        2.2.6 EROD实验
        2.2.7 V79细胞微核实验
        2.2.8 AMES回复突变实验
        2.2.9 AR CALUX实验
        2.2.10 污染物健康风险的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水中常规污染物表征
        2.3.2 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表征
        2.3.3 淮河下游地区典型饮用水源水生物毒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磁性树脂预处理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树脂清洗液配制
        3.2.2 树脂溶出物化学分析方法
        3.2.3 树脂溶出物收集及清洗方法
        3.2.4 树脂溶出物消毒实验
        3.2.5 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检测
        3.2.6 树脂溶出物中有机物富集方法
        3.2.7 Ames试验
        3.2.8 彗星试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树脂原料分子毒性预测
        3.3.2 树脂溶出物常规污染物分析结果
        3.3.3 树脂溶出物金属离子分析结果
        3.3.4 树脂溶出物有机物定性分析结果
        3.3.5 树脂溶出物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
        3.3.6 不同清洗方式下磁性树脂溶出物浊度变化
        3.3.7 不同清洗方式下磁性树脂溶出物Fe浓度变化
        3.3.8 磁性树脂溶出物中有机物浓度变化
        3.3.9 磁性树脂溶出物中消毒副产物变化
        3.3.10 树脂溶出物的遗传毒性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磁性树脂处理复合污染水源水毒性削减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成分分析
        4.3.2 化学分析
        4.3.3 DBPs浓度
        4.3.4 水体细胞毒性
        4.3.5 水体遗传毒性
        4.3.6 水体氧化损伤能力分析
        4.3.7 化学参数和毒性终点之间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磁性树脂示范工程处理效果及健康风险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水样采集及其化学检测
        5.2.2 小鼠体外暴露试验
        5.2.3 组织病理学和血清生化分析
        5.2.4 肝脏RNA和蛋白质提取
        5.2.5 基因芯片和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5.2.6 iTRAQ标记和LC-MS/MS分析
        5.2.7 小鼠~1H-NMR代谢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污染物去除效果
        5.3.2 饮用水暴露对小鼠表型和组织切片的影响
        5.3.3 小鼠肝脏转录组分析结果
        5.3.4 显着影响生物学通路中的蛋白和代谢物变化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的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选择与研制的主要依据
2 主要修订内容
    2.1 纳入先进灵敏的现代分析技术
        2.1.1 GC/MS法
        2.1.2 LC/MS/MS法
        2.1.3 流动注射法
    2.2 重点开展多组分同时测定的方法研制
    2.3 增加现场方法的开发与研究
    2.4 对原有方法的补充和替换
    2.5 开展新型污染物的技术储备
        2.5.1 氯硝柳胺
        2.5.2 二苯胺
        2.5.3 苯基脲类农药
        2.5.4 卤乙酸
3 指标修订情况
4 建议
    4.1 建立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体系的常规工作机制
    4.2 加强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体系的基础研究

(10)丁辛醇装置废水中有机物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石化废水的特点及分析方法现状
        1.1.1 石化废水的特点
        1.1.2 石化废水分析方法
    1.2 丁辛醇的用途及生产技术
        1.2.1 丁辛醇的用途
        1.2.2 丁辛醇生产技术
        1.2.3 丁辛醇生产装置
        1.2.4 丁辛醇装置的废水来源及特点
        1.2.5 丁辛醇废水有机物分析方法现状
        1.2.6 丁辛醇废水的处理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丁辛醇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组分解析
    2.1 引言
    2.2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2.3 水质指标的测定
        2.3.1 COD、DOC 以及 pH 的测定
        2.3.2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2.3.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4 丁辛醇废水的超滤分级
        2.4.1 实验材料
        2.4.2 实验方法
        2.4.3 结果与讨论
        2.4.4 本节小结
    2.5 丁辛醇废水的树脂分级
        2.5.1 实验材料
        2.5.2 实验方法
        2.5.3 结果与讨论
        2.5.4 本节小结
    2.6 本章小结
3 丁辛醇装置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研究—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4 实验方法
        3.4.1 预处理方法筛选
        3.4.2 定性定量方法的条件优化
        3.4.3 有机物的定性分析
        3.4.4 有机物的定量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预处理方法筛选
        3.5.2 定性定量方法的条件优化
        3.5.3 有机物的定性分析
        3.5.4 有机物的定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丁辛醇装置废水半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4.4 实验方法
        4.4.1 预处理方法筛选
        4.4.3 有机物的定性分析
        4.4.4 有机物的定量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预处理方法筛选
        4.5.2 定性定量方法的条件优化
        4.5.3 有机物的定性分析
        4.5.4 有机物的定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丁辛醇装置废水中的有机酸分析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部分
        5.3.1 试验方法
        5.3.2 样品的预处理
        5.3.3 条件优化
        5.3.4 目标有机酸的定性
        5.3.5 定量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GC-MS法测定水源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土壤中苯胺方法研究[J]. 曾如意,郑芳,梁远萍,郑栋辉. 广东化工, 2022(02)
  • [2]苏州太湖饮用水中亚硝胺及其前体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实践[D]. 朱君妍.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3]自来水中典型异味物质的检测研究[D]. 康娜.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4]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赵健全,曹倩,陈霞,廖婵娟. 应用化工, 2019(01)
  • [5]曝气吹脱处理饮用水典型致嗅物质的应用研究[D]. 刘凌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6]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装置废水中有机物分析与排放特征研究[D]. 林成豪.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7]地表水特征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大体积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鉴定技术研究[D]. 陈贝.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 [8]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复合污染净化技术安全性研究[D]. 施鹏. 南京大学, 2015(01)
  • [9]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的修订[J]. 王丽,张岚.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5(03)
  • [10]丁辛醇装置废水中有机物分析方法研究[D]. 刘苗茹.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GC-MS法测定水源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