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科技园创新企业的集聚

论大学科技园创新企业的集聚

一、论大学科技园中创新型企业的集群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孝成[1](2022)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本届政府和2021年工作回顾本届政府任期的四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四年。四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

李璟致[2](2021)在《国内外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是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的创业活动。通过对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进行分析,论述了孵化机构、创业投资、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五种孵化主体的不同模式,并对全球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的新趋势进行研判,综合提出促进我国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的对策建议。

王青,徐昌,姚隽[3](2021)在《创新驱动下高校与城市共荣的街区发展模式探讨——以南京“城市硅巷”发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正成为推动双循环形势下城市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基于"城市硅巷"基础上的创新街区模式,将极大推动我国城市产业动能和创新经济发展。本文从城市与高校各自角度发展需求、具备条件、发展契机进行发展趋势判断,研究了3类创新要素之间的城市与高校匹配性对应关系。以江苏省南京市实证为例,解析创新街区形成机制,探讨具有地方性特征、与城市共荣的创新街区形成方法和路径。建立起"单核优势驱动、区块多核联动"的创新街区发展模式,以期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新选择、新方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苏政办发[2021]4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10日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抢抓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强省建设,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

罗梦婕[5](2020)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期的科技产业园多将产业聚集作为为主要功能,忽视了自身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产城分离的发展方式导致了诸多问题。产城融合理念为产业与城市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国内科技产业园纷纷在此理念导向下进行转型升级。科技产业园开始承担起除了产业活动以外的多项职能与使命,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产城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科技产业园自身的复杂性,很多园区存在着孤立封闭、功能配置失衡及空间形态单一等问题,针对性研究亟待展开。本文此为切入点,回应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从产城融合与复合化设计两个关键点出发,通过调研访谈、比较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总结了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引入理论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展开复合化设计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对象的规模、建设时间进行限定,并确定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现状问题分析与理论平台构建,分析国内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科技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入理论构建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第三部分旨在解决问题,根据设计原则与目标,分别从城市和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复合化设计进行分层构建。第四部分为设计总结与实践运用,将前文的设计研究进行总结,并将研究结论运用到实践项目中,说明研究结论在具体设计中的可行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在基础研究方面,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在设计研究方面,通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展开研究:指出科技产业园需要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来进行复合设计,形成联动发展的产城关系;指出园区内部需要通过多功能的合理配置、多流线的合理组织、多空间的复合设计,形成多样、开放、交流、弹性的园区。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科技产业园的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崔冬冬[6](2020)在《产城融合视角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和产城融合相关理论、发展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论文研究基础;其次对国内18个高新技术产业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布局类型;最后以产城融合理念为引导,运用城乡规划、城市设计、系统论、生态学等理论,归纳产城融合导向下的空间布局思路,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方法。论文包含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全方位阐述;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产城融合与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相关概念与理论、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章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研究,对国内18个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空间布局特征、类型、现状问题进行系统调查,从建筑密度、中心占比、组团形态、配套设施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四章产城融合理念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思路,对产城融合的内容和实现路径进行剖析探索产城融合与园区空间布局的内在联系及产城融合理念引导下空间布局的思路转变过程;第五章产城融合理念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方法,这是论文的核心章节,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原则和方法的探究,从整体空间、边界空间和内部空间三个维度展开布局方法研究,引入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构建覆盖园区多层次空间环境的空间布局方法,旨在营造美好宜人、和谐高效的园区空间;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反思研究不足,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产业、城市、人口三要素围绕物质空间实现良性互动融合,在空间布局上表现为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基于产城融合理念和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特征,论文从多层次和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方法,将园区空间组织的研究推向更为明确的方向,为之后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参考,引导现有园区进行空间布局优化。

张乙画[7](2019)在《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园内企业问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区域内,2009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月正式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项体育产业利好政策,我国体育产业步入加速发展期。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一家体育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满足体育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吸引更多的体育企业前来注册、经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对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把握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良好体育产业氛围,推动体育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对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前两章。第一、二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本文的研究框架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产业集聚理论,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首先通过企业发展数量、园区税收发展情况、2018年注册企业情况等分析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接下来筛选确定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指标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获取调查数据,运用SPSS22.0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重要性问项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形成区位条件、人文资源、政策支持、配套服务、产业水平五个因子构成的模型,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验证了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测度模型,分析模型的内部一致性。通过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测度模型设计结构合理,可以证明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企业满意度和企业行为意愿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产业水平、区位条件、人文资源、政策支持四个因素对企业行为意愿有着正向影响。根据本文研究结果,结合科技园目前实际情况,给出提升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集聚效果的建议。期待为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使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更好的发展。

姬亚俊[8](2019)在《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水平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同时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单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有于进一步释放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小微企业创新基地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小微企业的主体环境,完善基地服务建设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能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目前,关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研究正在起步。实践中,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也正在完善。因此,对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研究,以进一步指导管理实践,探索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考虑山西省区域特点,通过对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和发展现状及国内外典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经验的分析,提出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建设构想;在此基础上,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评价模型,设置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AHP的可拓综合评价法,对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评价结果的讨论与分析。通过评价结果的讨论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建设水平较高的示范基地数量有限,后备发展力量不足。(2)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较高以上建设水平的基地在绝大部分指标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建设水平一般的基地则存在多方面的建设不足,长短板并存;建设水平较低的基地则普遍在各方面指标评价等级较低。(3)各基地在创业服务、创新服务、资源网络、价值创造方面,普遍存在融资对接活动、开展市场营销、技术洽谈与对接活动等指标建设水平不足的问题。依据结论和对省外双创示范经验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发展对策:完善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加强资源网络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支持;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培育优质双创基地。

罗秦云[9](2019)在《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创新型孵化器作为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建筑数量上急剧扩张。在新时代背景下由孵化器转型升级产生的创新型孵化器,在孵化模式、产业行为以及创业人员行为上都发生了变化。现有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逐渐难以满足迭代下日益增加的空间需求。基于这些关切点,本文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普通孵化器建筑空间设计经验主义的限制,通过空间这一抓手,力求以弹性设计来使建筑空间具有适应性与可变性,从而解决现有创新型孵化器建筑所存在的局限性,实现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长效发展,进而提高创业环境品质,提升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效能。本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对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策略展开内容研究。首先,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做了基本分析,明确了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及弹性空间设计的相关概念与内涵,并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范围。第二章首先概述了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然后对弹性空间设计理论进行提炼和总结,使弹性空间设计理论清晰化,最后通过对创新型孵化器的孵化模式、产业行为特征与创业人员行为特征三个内在因素的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将弹性设计引入至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空间中。其次论文分析了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各个构成空间的特征,并且对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所涉及的各个要素的弹性特征进行剖析,明晰了功能、空间、形态、结构与设备四要素协同设计对弹性空间塑造的重要性。然后对目前较为成功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项目进行了相应的解读,进而提炼了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完成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体系构建。基于以上现象分析与原则归纳,论文最后得出了功能的动态设计、空间的可变适应性设计、空间形态的扩充设计,结构与设备的先进应用四个方面的,针对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弹性空间设计策略。并且通过实际项目对文中提出的设计策略做出实践检验本文通过对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的探讨,力求使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空间既满足其当前的孵化需求,又能适用未来发展变化,使其在不断发展、调整与适应的动态过程中,保持持久生命力,实现真正的永续健康发展。

刘继红,方建中[10](2016)在《集群导向的大学科技园发展:理论逻辑、演化态势与优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导向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是一种科技园区与集群耦合的机制,这种机制能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具有更强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组织形态,并且更能保证园区规划功能的实现和超越。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集群导向既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又面临着明显的现实困境。进一步推动大学科技园走向集群导向,应该选择外资跨国公司主导的发展路径、本土大企业主导的发展路径和本土中小企业主导的发展路径,并要强化集群发展的五个关键节点。

二、论大学科技园中创新型企业的集群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学科技园中创新型企业的集群化(论文提纲范文)

(2)国内外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
2 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的主要模式
    2.1 孵化机构
    2.2 创业投资+初创公司
    2.3 龙头企业+开放平台
    2.4 高校+大学生创业
    2.5 新型研发机构+衍生企业
3 全球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的新趋势
    3.1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推动孵化模式重构
    3.2 硬科技技术驱动创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3.3 高校学科集群是科技企业持续孵化的重要引擎
    3.4 高企创业孵化对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新要求
4 对策建议

(3)创新驱动下高校与城市共荣的街区发展模式探讨——以南京“城市硅巷”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创新生态的城市与高校发展趋势判断
    1.1 挑战:城市创新发展的需求
    1.2 基底:城市与高校的价值趋同
    1.3 路径:城市与高校的载体链接
2 与城市共荣的高校创新街区成因分析
    2.1 学科能级适配与内生发展动力
    2.2 成本价值驱动与创新产业集聚
    2.3 创新人才发展与创新环境特质
3 创新街区形成机制探讨——南京模式
    3.1 多要素协同联动
    3.2 共荣的创新系统形成路径
        3.2.1 基底性要素选择判断
        3.2.2 开放联动的创新生态融合圈
    3.3 空间、政策双导向的未来实施途径
        3.3.1 创新空间角度的要素保障
        3.3.2 创新生态角度的政策保障
4 结论

(5)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解析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相关概念解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
        1.3.2 关于科技产业园的研究
        1.3.3 现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理论
    2.1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1.1 国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1.2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特征分析
        2.2.1 产城融合理念的特征解读
        2.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
    2.3 相关理论分析
        2.3.1 共生理论
        2.3.2 紧凑城市理论
        2.3.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与设计目标
    3.1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
        3.1.1 调研对象选取与框架确立
        3.1.2 园区孤立封闭,与城市融合度较低
        3.1.3 功能配置失衡,难以满足产业发展
        3.1.4 街道形象单一,缺乏活力与特色
        3.1.5 空间形态单一,忽视人文关怀
    3.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的必要性
        3.2.1 城市土地复合利用的要求
        3.2.2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
        3.2.3 中小企业群体发展的要求
        3.2.4 人群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
    3.3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原则
        3.3.1 整体协同原则
        3.3.2 多样混合原则
        3.3.3 高效可达原则
        3.3.4 弹性适应原则
    3.4 基于现状问题的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目标
        3.4.1 园区与城市的融合互动:促进资源共享
        3.4.2 功能配置的复合化:满足多样需求
        3.4.3 交通组织的复合化:增加街道活力
        3.4.4 空间组织的复合化:关注人性体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设计
    4.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互动的构建基础
        4.1.1 从产城分离转向产城融合的园城关系
        4.1.2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产业空间更新的组成部分
        4.1.3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交通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4.1.4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社区生活的综合服务配套
    4.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选址互动
        4.2.1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分析
        4.2.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方式
        4.2.3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策略
    4.3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交通的整合衔接
        4.3.1 使用人群的交通行为特征分析
        4.3.2 与城市交通站点的衔接分析
        4.3.3 与城市道路网络的整合设计
        4.3.4 与未来地铁站点的预接设计
    4.4 科技产业园与周边地块的融合共享
        4.4.1 科技产业园周边用地类型分析
        4.4.2 沿园区边界布置共享设施
        4.4.3 园区的适度开放与分区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
    5.1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要素分析
        5.1.1 由单一产业园区转向综合型园区的规划布局
        5.1.2 科技产业园的功能要素分析
        5.1.3 科技产业园的内部交通要素分析
        5.1.4 科技产业园的空间要素分析
    5.2 科技产业园功能配置的复合化设计
        5.2.1 适应多种产业活动的产业功能配置
        5.2.2 构建宜业宜居园区的生活服务功能配置
        5.2.3 形成创新软环境的产业服务功能配置
        5.2.4 促进各类功能有机融合的多维复合
    5.3 科技产业园内部交通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5.3.1 高效分流的动态交通组织
        5.3.2 高效复合的静态交通布局
        5.3.3 整合多种功能的交通空间
    5.4 科技产业园空间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5.4.1 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复合型产业空间
        5.4.2 适应人群多样使用的复合型服务空间
        5.4.3 适应人群交往行为的复合型开放空间
        5.4.4 复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期开发模式
        5.4.5 复合文化要素的整体空间环境营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
    6.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策略总结
        6.1.1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策略总结
        6.1.2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策略总结
    6.2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设计实践
        6.2.1 项目概况及场地环境
        6.2.2 园区与城市融合互动的设计策略应用
        6.2.3 园区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策略应用
    6.3 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应用的反思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科技产业园访谈录
附录三 案例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产城融合视角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求
        1.1.2 “多规合一”规划编制背景下的内在要求
        1.1.3 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城融合
        2.1.2 高新技术产业
        2.1.3 高新技术产业园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新型工业化理论
        2.2.3 紧凑城市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产城融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2.3.2 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国内外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研究
    3.1 高新技术产业园典例分析
        3.1.1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
        3.1.2 慕尼黑科技工业园
        3.1.3 纬壹科技城
        3.1.4 新竹科技园
    3.2 高新技术产业园调研分析
        3.2.1 调研的目的
        3.2.2 调研的原则
        3.2.3 调研的内容
        3.2.4 调研的方法
        3.2.5 调研的结果
    3.3 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3.3.1 建筑密度
        3.3.2 中心占比
        3.3.3 组团形态
        3.3.4 配套设施
    3.4 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的类型
        3.4.1 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分类依据
        3.4.2 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城融合理念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思路
    4.1 产城融合理念的主要内容
        4.1.1 产城关系
        4.1.2 职住关系
        4.1.3 空间关系
        4.1.4 时间关系
    4.2 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
        4.2.1 发展路径
        4.2.2 融合路径
    4.3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空间布局转变思路
        4.3.1 产业模式转变
        4.3.2 空间关系转变
        4.3.3 区位选择转变
        4.3.4 价值取向转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城融合理念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方法
    5.1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空间布局原则
        5.1.1 空间集聚原则
        5.1.2 整体连续原则
        5.1.3 人本主义原则
        5.1.4 生态适宜原则
        5.1.5 丰富多样原则
    5.2 高新技术产业园与主城区空间融合
        5.2.1 整体空间融合
        5.2.2 边界空间融合
    5.3 高新技术产业园内部空间融合
        5.3.1 用地功能混合
        5.3.2 配套设施契合
        5.3.3 交通体系调合
        5.3.4 生态景观协合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不足与思考
        研究不足
        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实践项目
致谢

(7)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园内企业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体育产业持续发展
        1.1.2 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1.3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
        1.1.4 上海体育产业集聚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路线
2.研究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聚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2.1.2 国内产业集聚研究
        2.1.3 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2.2 国内外体育产业集聚研究现状
        2.2.1 体育产业概念界定
        2.2.2 国外体育产业集聚相关研究
        2.2.3 国内体育产业集聚研究
        2.2.4 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2.3 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研究情况
        2.3.1 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
        2.3.2 国内大学科技园研究现状
    2.4 文献小结
3.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分析
    3.1 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发展环境分析
        3.1.1 区位优势
        3.1.2 资源要素
        3.1.3 政府要素
    3.2 科技园发展情况分析
        3.2.1 园区运营情况
        3.2.2 企业发展情况
        3.2.3 社会服务情况
        3.2.4 园区发展难点
4.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4.1.1 选取原则
        4.1.2 选取过程
        4.1.3 指标体系形成
    4.2 问卷调查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分析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 指标描述性统计
        4.3.2 确定共因子数
        4.3.3 影响因子命名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结果讨论
5.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满意度分析
    5.1 满意度问项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满意度对企业行为意愿影响的回归模型分析
        5.2.1 企业的行为意愿和企业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5.2.2 满意度对企业的行为意愿的回归分析
    5.3 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6.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发展建议
        6.2.1 坚持特色发展定位
        6.2.2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6.2.3 完善园区企业构成
        6.2.4 优化园区服务体系
        6.2.5 加大园区配套保障
        6.2.6 强化体育院校优势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8)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起源
        2.1.2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概念及内涵
        2.1.3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类型
    2.2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建设发展研究
    2.3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评价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区位优势理论
        2.4.2 创业生态系统
第三章 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和发展现状
    3.1 山西省创业创新环境现状
        3.1.1 政策支持
        3.1.2 主体培育
        3.1.3 技术创新支持
        3.1.4 融资环境
        3.1.5 双创氛围
    3.2 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现状
        3.2.1 建设模式
        3.2.2 运营模式
        3.2.3 创业创新服务
        3.2.4 政策落实
        3.2.5 基地孵化服务成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模式及经验借鉴
    4.1 国外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模式及经验借鉴
        4.1.1 日本神奈川科技园
        4.1.2 南非Raizcorp孵化器
        4.1.3 英国种子营(Speedcamp)
    4.2 国内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模式及经验借鉴
        4.2.1 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
        4.2.2 启迪创业孵化器
        4.2.3 创新工场
    4.3 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5.1.1 构建目标
        5.1.2 构建原则
    5.2 评价模型构建
        5.2.1 评价要素构成
        5.2.2 评价要素关系模型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5.3.1 创业服务要素
        5.3.2 创新服务要素
        5.3.3 资源网络要素
        5.3.4 价值创造要素
    5.4 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
    6.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2 评价样本的选择
    6.3 可拓综合评价
        6.3.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6.3.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6.3.3 指标关联度计算
        6.3.4 评价结果计算
    6.4 评价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6.4.1 评价结果讨论
        6.4.2 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发展对策
    7.1 完善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服务水平
    7.2 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7.3 加强资源网络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支持
    7.4 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培育优质双创基地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关于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的调査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相关定义及阐述
        1.2.1 .孵化器
        1.2.2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
        1.2.3 .弹性与弹性设计
        1.2.4 .弹性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界定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创新型孵化器的文献综述
        1.4.2 .弹性空间设计的文献综述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与弹性空间设计发展概述
    2.1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发展概述
        2.1.1 .创新型孵化器发展回顾
        2.1.2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现状及问题
        2.1.3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发展趋势
    2.2 .弹性空间设计理论发展概述
        2.2.1 .中国木构架建筑弹性思想的体现
        2.2.2 .西方弹性空间设计理论发展历程
        2.2.3 .弹性空间设计理论的成型
    2.3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2.3.1 .创业孵化模式
        2.3.2 .创业产业的行为特性
        2.3.3 .创业人员的行为与心理需求
        2.3.4 .现有设计方法的局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体系构建
    3.1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功能划分与空间构成
        3.1.1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功能划分
        3.1.2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空间构成
    3.2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构成要素与特征
        3.2.1 .动态适应的功能要素
        3.2.2 .灵活可变的空间要素
        3.2.3 .易于扩充的形态要素
        3.2.4 .技术先进的支撑要素
    3.3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实地调研解读
        3.3.1 .调研对象概况
        3.3.2 .实地调研对象解读
        3.3.3 .调研小结
    3.4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原则
        3.4.1 .要素协同性原则
        3.4.2 .动态性原则
        3.4.3 .可变性原则
        3.4.4 .适应性原则
        3.4.5 .经济性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应用策略
    4.1 .空间功能的动态设计
        4.1.1 .空间功能的确定与组织
        4.1.2 .空间功能的并置与重叠
    4.2 .空间的可变适应性设计
        4.2.1 .整体空间,保持开放
        4.2.2 .内部空间,构建灵活
        4.2.3 .局部空间,增加可变
        4.2.4 .工作空间,类型多样
        4.2.5 .共享空间,创造余裕
        4.2.6 .交通空间,营造混合
        4.2.7 .服务空间,集约设置
    4.3 .空间形态的扩充设计
        4.3.1 .场地的弹性预留
        4.3.2 .可生长的建筑形态
        4.3.3 .立面的可变性
    4.4 .结构与设备的先进应用
        4.4.1 .灵活高效的结构选型
        4.4.2 .设备的集中设置与结构分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新型孵化器弹性空间设计实践应用
    5.1 .中南大学科技园总部基地
        5.1.1 .项目概况
        5.1.2 .动态适应的功能组织
        5.1.3 .灵活可变的空间设计
        5.1.4 .可扩充的空间形态
        5.1.5 .合理的结构选型
    5.2 .合肥高新集团孵化综合体项目
        5.2.1 .项目概况
        5.2.2 .空间功能的动态考虑—复合业态分区设置
        5.2.3 .空间的可变适应性考虑—开放灵活适应可变
        5.2.4 .空间形态的扩充考虑
    5.3 .设计反思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与课题概况
致谢

(10)集群导向的大学科技园发展:理论逻辑、演化态势与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大学科技园发展由集群导向的理论逻辑
大学科技园发展由集群导向的演化态势
    (一)集群导向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集群导向在省级大学科技园中面临着明显的现实困境
促进大学科技园集群导向发展的可选路径与关键节点优化
    (一)优化大学科技园集群导向发展的可选路径
    (二)优化大学科技园集群导向发展的关键节点

四、论大学科技园中创新型企业的集群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N]. 张孝成. 淮南日报, 2022
  • [2]国内外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 李璟致. 竞争情报, 2021(06)
  • [3]创新驱动下高校与城市共荣的街区发展模式探讨——以南京“城市硅巷”发展为例[J]. 王青,徐昌,姚隽. 广西城镇建设, 2021(11)
  • [4]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5]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D]. 罗梦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产城融合视角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方法研究[D]. 崔冬冬.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7]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园内企业问卷调查[D]. 张乙画.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8]山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 姬亚俊.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9]创新型孵化器建筑弹性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罗秦云. 湖南大学, 2019(06)
  • [10]集群导向的大学科技园发展:理论逻辑、演化态势与优化策略[J]. 刘继红,方建中.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05)

标签:;  ;  ;  ;  ;  

论大学科技园创新企业的集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