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内蒙古水利目录

2002年内蒙古水利目录

一、内蒙古水利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魏坚,冯宝[1](2020)在《试论朱开沟文化》文中提出目次一前言二朱开沟遗址试析三朱开沟文化试析四朱开沟文化与陕晋同期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五朱开沟文化的源流六结语一前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田广金连续四次主持了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的发掘,并在1980年代后期提出了朱开沟文化的命名[1]。

王域铖[2](2020)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藏书机构之一,在其浩瀚的藏品当中,包括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国古代文献中最着名的当属敦煌文献,含汉文文献、藏文文献以及龟兹、西夏文文献等。除敦煌文献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收藏了丰富的汉文古籍(以下简称汉籍)。古恒(1865-1935)是法国外交家、东方学家。20世纪前期,古恒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编定过《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该目录将Chinois 1-9080分为21个一级分类,其中18个分类有若干二级分类,着录各书的典藏号、题名、作者及生卒年、序跋作者及年份、版本、卷数、图书开本大小、精装合订本册数、之前的典藏号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所着录汉籍的研究非常欠缺。本论文是学界首次对古恒目录及相关汉籍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助于推动学界对该目录及相关汉籍的了解与进一步研究。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意义,回顾我国域外汉籍研究的整体情况,认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相关整理和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简单论述法国汉学及汉籍的基本状况。上编为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总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的基本情况,包括介绍、分析该目录的着录内容、分类特点,论述该目录所着录汉籍的价值、来源等。古恒根据这批汉籍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使用西方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在分类设置方面,古恒更多地考虑分类的合理性,而对各类之间的平衡性并不在意。这批汉籍中,佛教类着作最多,其次是天主教相关着作,其中有不少比较罕见、珍贵的资料。这批汉籍的来源比较广泛,主要通过传教士、学者、商人及士兵流传到法国。中编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选取部分出版时间较早或者比较稀见的汉籍,逐一考论,详细着录各书的文献学信息,对相关版本信息尤加注意,加以考辩,并论述版本着录的依据,试图清晰地反映各书的文献学特点。在此部分论文中,广泛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订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如在关于韩霖《铎书》的考证中,纠正了陈垣对书中墨钉的论述,并对刻书年做出了自己的推断。论文还大量订正了《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着作的错误,如根据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五经类编》,订正了相关目录着作中此书有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九年刻本的着录。此外,论文中的部分研究补充、完善了学界此前的相关结论。下编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进行了研究,考证批注的时间及流传经历,将批注概括为总体评价、六书研究、体例说明、补充材料、补充释义、注释、订正等七个方面,凸显刘凝文字学尤其是六书研究的成就。

袁耀辉[3](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秦怡[4](2019)在《基于遥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水资源量表示地下水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有利于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有利于为合理高效开发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有利于减少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生态及环境地质问题,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利用遥感数据反演地下水资源量时,由于遥感数据属于大数据,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而作为真值数据的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获取成本高、周期长,因此数据量十分有限,这导致遥感数据与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之间尺度不匹配。常用的解决数据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方法是降低遥感数据尺度到与公报数据尺度相同的水平。但这又会导致遥感数据利用不够充分,且生成的模型的精度受到限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方法,该方法保持遥感数据尺度不变,能够有效地匹配不同尺度的数据,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揭示遥感数据与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动态评价。文中以广东省为例,建立了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精度检验,且利用该模型实现了广东省以地下水资源量分级标准为依据的自然分区的划分,以及广东省短时间间隔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实时变化监测。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1、本文提出基于遥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建立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研究中利用多源(MODIS、TRMM、Landsat ETM+/OLI、SRTM等数据)、多时相(2004-2015年)、多尺度的遥感数据及图文资料提取与地下水相关要素(按其随时间变化的频率分为动态要素和静态要素)的栅格数据。随后对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使之与要素数据具有相同的坐标系和空间分辨率,以获取大数据学习样本。然后将学习样本输入神经网络进行多次学习,每次学习完成后剔除部分误差较大的学习样本,最终利用比较符合规律的学习样本建立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文中利用两个级别的行政分区(地级市和区县)的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大行政分区(地级市)的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共252个,其中相对误差小于20%的数据占66.4%,小于30%的数据占79.5%;小行政分区(区县)的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共235个,其中相对误差小于20%的数据占60.9%,小于30%的数据占79.6%。2、本文提出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解决了要素栅格数据与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之间尺度不匹配的问题。为了提高模型精度,在每次学习完成后剔除部分误差较大的样本,并经过多次学习,最终利用比较符合规律的学习样本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采用常用方法解决数据尺度不匹配的问题需要降低要素数据尺度到与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尺度相同的水平。基于常用方法,学习样本数量有限(仅252个),利用这些样本建立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比利用本研究方法建立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精度更低。3、利用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计算广东省各行政区中各个像元的地下水资源量值,该值可以反映各行政区域内部地下水资源量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弥补了一个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表示一个区域的地下水资源量的整体状况的不足。4、利用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计算广东省的地下水资源量,并制定地下水资源量分级标准,成功划定研究区以地下水资源量分级标准为依据的自然分区(文中以2007年和2009年为例)。这种自然分区比行政分区能更好地反映各个要素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关系,能够更客观地评价地下水资源量,从而为各种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撑。5、利用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可以实现短时间间隔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变化监测。研究利用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计算广东省三个时间段内不同时相(以天为间隔)的地下水资源量,并对各时段内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李枫[5](2019)在《《辽海书徵》校注补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毓黻先生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与文献学家,其所作《辽海书徵》,脱胎於《奉天通志·艺文志》的书徵部分,本论文是对《辽海书徵》一书进行的校注、补正工作。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即对《辽海书徵》的校注、补正。首先,完成《辽海书徵》的校勘工作,以国家图书馆藏国立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1942年石印本为底本,以《东北文史丛书》编1委员会点校、渖阳古旧书店1983年出版的《奉天通志·艺文志》的书徵部分作为对校本,进而得出一个相对完善的版本,校对力求全面、细致。其次,由於金氏在着录各书时,对版本、作者以及内容等的介绍相对简略,且很多资讯随时间流逝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会导致不熟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无从下手之弊,因此本文另外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完成对《辽海书徵》的注释、补正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辽海书徵》着录、徵引书目的版本存续、作者生平、以及金氏未录之其他书目的记载情况,进行注释、补正。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探讨了《辽海书徵》对《奉天通志·艺文志》书徵部分的增补、订正与因袭进而讨论了《辽海书徵》在文献学领域的价值。

宋世瑞[6](2018)在《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文中提出笔记小说为古代说部之一种,具有子学的根本属性,它以载记、论议、考证、叙事为基本言说方式,以笔记为表现形式,具有“裨治体、助名教、广见闻、资考证、垂典制、供谈笑、益神智”的价值功能,并呈现出多种美学风格。目前学界或称其为“笔记”“小说笔记”“说部笔记”,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国学小说”,名虽异而实多同,要皆为一家之言、《汉志》以来史志中之谓也。笔记小说之着录兼该子、史两部,然以子部为权重、史部为支流,史部支流实亦子学之一种云。以时下之观念,大而言之,“笔记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是一个分散的集合体,其内部体裁众多;小而言之,笔记小说为小说叙事之一体,是“小说四体”(章回体、话本体、传奇体、笔记体)之一。本文拟研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余年间的笔记小说(部分论述延伸至嘉庆年间),在搜集、整理近五百种笔记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了笔记小说的时代变迁、内部类别、作品体派、小说思想等多个问题,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的“正名”问题。在文献综述与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回溯、比较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国、清代“笔记小说”的用语习惯,主张在清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笔记小说”概念,考察笔记小说在清代初中期的变迁,从而进行类别、文体、思想等方面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创作的变迁研究,以康熙四十年与乾隆三十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时段,根据时代背景对每个时段笔记小说的内部诸类别之变迁进行描述,并总结其成就,概括每一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类别的研究,本章把笔记小说分为野史笔记、杂家笔记、地理杂记、稗官故事等四个类别,首先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学理探讨,其次是对此类别在本期的创获及其特征进行评述,并总结其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体派的研究,也是文体学理论在笔记小说领域的一次运用。本章对该时期凸显出来的四个体派即“渔洋说部体”“板桥体”“说粤体”“聊斋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文体渊源,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批评研究。清代前中期的笔记小说批评资源,主要集中于书目、序跋、评点三个方面。书目研究主要对笔记小说在清代诸类属的出入情况进行考察,序跋研究是清人对笔记小说的类别、性质、功能、审美等问题的探讨,评点则是对八种笔记小说的评点话语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是对上述章节内容的总结,针对“笔记小说”的理解分歧,提出乾隆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段的笔记小说研究,应当建立起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刘家君[7](2014)在《中国水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对世界水资源危机和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现实矛盾的概述入手,分析了水资源的利害两重性与稀缺性等基本特性,继而引出水资源及其权属管理的论题。文章概述了国内外关于水权制度的研究情况,总结分析了国外基本水权理论和水权制度,研究分析了国外水权交易和水市场建设及水价体系的构建,剖析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现状,并对中国水权初始分配与再分配即水权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国内外水权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着力点与基本思路。在水权基本理论研究分析方面,基于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和用水经济增长弹性规律对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对水资源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现代产权理论对水权的内涵和特性进行了分析,为水权制度研究分析打下了基础。在国外水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总结分析方面,着重从初始水权的界定和使用权获取的角度分析了国外基本水权制度,剖析了国外水权交易与水市场建设,研究了国外水价体系,总结了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典型国家的主要做法,重点总结了可供中国借鉴的三个方面的经验,即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探索建立科学的水权制度,建立健全水法规,其中对美国、法国、以色列、墨西哥等一些典型国家的主要做法分别进行了总结;思考了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经验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三点启示,即因时因地制宜是建立切合实际的水权制度的首要理念,明晰水权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措施,水权交易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水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总结分析方面,阐述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概况,分析了中国水权初始分配、水权交易和水价实践,剖析了中国水权初始分配和水权交易方面的典型案例,总结分析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在中国水权分配与交易的实证研究方面,以湖北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改革为典型案例,对水权初始分配中的水价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改革的对策建议;对跨区域水权交易案例南水北调的水权与水市场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基于水资源生产函数的水资源贡献度和水资源贡献率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南水北调前后水资源对郑州市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对跨行业水权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转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市被转让挤占的农业水权及其补偿额度进行了测算。在建立和完善中国水权制度的对策研究方面,借鉴国外水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一是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水资源配置的均衡分析,提出了水资源配置的制度优化方案,即把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和用水户参与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和运行管理模式,同时从宏观角度分析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优化政府管制的重要途径,提出应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水权初始分配体系,提出了水权初始分配必须坚持的原则、水权初始分配体系建设及关键环节;三是建立健全水权交易体系,剖析了水权交易的动因及效应,分析了可交易水权,提出了水市场建设思路;四是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分析了水价的科学内涵和影响水价形成的关键因子,提出了水价体系构建建议;五是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重点是明确界定水权概念,建立水权界定和交易法规体系,尝试建立水资源使用权划拨、出让、转让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等。

高健[8](2014)在《新疆方志文献研究》文中指出方志即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持续千年不间断编纂的历史文献。新疆(西域)地处祖国西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自汉代中央政府统一西域以来,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而方志的编纂正是这种紧密联系的文化纽带。西域的古方志兴起于汉代张骞、班勇等人所纂的西域地记或风土记,这类带有考察性质的文献也正是中国传统方志的源头之一——两汉地记、风土记。新疆方志的兴起与祖国内地方志的兴起是同步的。也正是依靠采择这些早期西域方志材料,《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籍中的“西域传”才有了丰富而生动的记述,才最终确立了我国正史史籍中“西域传”的应有地位。因此,新疆方志从一开始就具有备了实地考察和关系国家利益的独特特征。隋唐时期是新疆方志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些新疆方志虽然大多亡佚,但从仅存的敦煌图经残卷来看,其种类多而体例严谨,记述内容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了两汉西域地记中志怪传闻较多的局面。宋代及元、明是中国方志的定型和繁盛时期,但与之相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西域孤悬塞外,新疆的方志编纂进入了长期的低潮期,宋、元两朝基本没有,明代仅有几种根据出使或行记改编的准方志。归根结底,新疆方志的盛衰与中央王朝国力的盛衰一脉相承。尽管如此,在屈指可数的这几部准方志中,中原对西域的交流和影响随处可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方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传播功能。自清代乾隆朝重新统一西域后,新疆方志的编纂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阶段。这个大的高峰阶段不是瞬间的,而是由持续脉冲式的几个高峰所组成。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质量高、数量多、种类繁、规模大、体例新等诸多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与西北史地学的完美结合,赋予了方志新内容、新思想,提高了方志的学术地位。这种成就和地位是民国时期乃至今天的新疆方志编纂所难以企及的。本文论题《新疆方志文献研究》将上述自汉代至民国间新疆的方志编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汉、唐、明时期西域古方志文献概况;梳理分析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概况;总结了民国时期新疆新方志的特点。其中重点是围绕方志文献来研究,对清代各个细分阶段的代表方志进行了详细探讨,总结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的编纂体例、类型、特征,并对新疆方志文献中的舆图予以了特别分析。最后对全部新疆方志作了提要解题。本文首次对新疆方志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在分析和论述中,笔者发现并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运用辑佚、考据等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两汉时期部分西域古方志进行了文献考证,提出了新观点;首次将新疆方志与史学、西北史地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方志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首次系统论述了清代新疆方志的编纂特点;提出了清代新疆方志的分期问题;首次对清代新疆方志舆图进行了总结分析:首次对民国新疆方志作了全面总结,并发现了一批新的民国方志文献。此外对日本所编新疆方志也首次予以了总结分析。新疆方志历史久远,内容独特,编纂和流传特别复杂,还有许多空白需要研究填补。笔者所论所述也难以全面,还很不完善,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王兴亮[9](2007)在《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的乡土志书为基本素材,考察乡土志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体例、内容风格及其历史演变;探讨其“爱乡”、“爱国”话语的具体表达;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化对不同的爱国表达籍以产生的历史情景的理解。随着近代西方新式教育理念的形成,对儿童开展乡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适应晚清政府教育改革之需要,这种理念经由日本传入中国。晚清政府教化民众“尊君、爱国”的期望,是促使其提倡乡土教育的直接原因,并形成了相关的教育法令,出台了编纂乡土课本的指导体例——《乡土志例目》。由于政府的号召,以及出于不同的编纂目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乡土教育反响强烈。乡土志书的编纂以地方官员及文人士绅为主,其次为学堂教员与留日学生,还有来自社会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的成员,另外还有其他形式的乡土教育活动。众多编者编出了具有不同体例、内容特色的乡土志书,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别。清政府就乡土志书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乡土志书曾因民族歧视内容引发了教科书案。乡土志书编者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不同乡土志书所具有的风格。通过对乡土教育先驱侯鸿鉴、国学大师刘师培、上海本地士绅李右之,以及“关学儒宗”张元际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对地方社会关注的重心,就社会出路提出的解决方案与他们的具体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乡土志书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思想来源各不相同。提倡由“爱乡”之情而形成“爱国”观念,是乡土志书的编纂宗旨,但对于不同编者而言,其所爱之“国”则可能大异其趣。或者说,编者们用了相同的概念或话语,却表达出不同的期许。比如“尊君”与“排清”,就现出在不同的乡土志书中。这些不同的乡土志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民国成立后,乡土爱国教育得到延续发展。乡土志书的编者主体、体例、内容特色方面均有所改变;乡土教育的对象由童蒙走向成人,乡土志书则由学堂走向社会。本文附录了《乡土志书目提要》。它是以《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为基础,参照大量地方文献资料,整理出的一份书目。包括了目前存书,以及曾经成书的乡土志书,并附上了相关提要,以便阅者参考。

王文冬[10](2014)在《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与水质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正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确保饮用水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前提;作为饮用水的发源地及供应源头,饮用水水源亦是确保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所在,如何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是有关饮用水安全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饮用水水源管理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措施以及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与水质预测方法研究”为主题,详细阐述了饮用水水源安全内涵的相关理论以及影响因素,并以科学合理性、客观独立性、代表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数据驱动型与评价可操作性相结合五个层次为原则,在前人有关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饮用水水源安全内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最终确定了以饮用水水源安全为目标层;饮用水水源水量安全、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饮用水水源管理安全以及饮用水水源职业健康安全四方面为准则层;饮用水水源水质等级评价、饮用饮水水源富营养化等级评价、饮用水水源水量来供比评价以及饮用水水源水资源开采率等八个方面为指标层的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科学合理性、典型代表性、目的明确性为原则,构建了饮用水水源安全方法体系,运用优化层次分析法以及G1赋权法从饮用水水源水量安全、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饮用水水源管理安全以及饮用水水源职业健康安全四个层次,对各饮用水水源进行了权重划分,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建了饮用水水源的模糊评判模型,最终模糊综合指数法以及隶属度最大原则,对各饮用水水源进行了安全等级划分,并应用该评价体系应用对辽宁省17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行安全等级评价,结果显示:饮用水水源安全状态达到Ⅲ级及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共计148个;23个饮用水水源安全等级为Ⅳ级; 5个饮用水水源安全等级处于V级。另外,本研究在研究国内外饮用水水源水质发展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运用GM(1,1)灰色预测法模型理论,构建了各饮用水水源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辽宁省部分饮用水水源未来在2015年的10项常规水质监测指标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所预测的10个地下水水源的pH、浊度、色度等10项常规水质指标在2015年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另外,本研究针对各饮用水水源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完善建议。

二、内蒙古水利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水利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朱开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前言
二朱开沟遗址试析
    (一)文化内涵
    (二)分期
三朱开沟文化试析
    (一)文化面貌
    (二)分期
    (三)年代
四朱开沟文化与陕晋同期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五朱开沟文化的源流
六结语

(2)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
    一、《古恒目录》着录内容及分类
    二、《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概况及价值
    三、《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来源
中编: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部分)
    凡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下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研究
    1 刘凝批注《说文长笺》及流传考
    2 刘凝批注内容
    3 刘凝批注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遥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遥感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1.2.2 机器学习方法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背景
    2.3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
3 数据及预处理
    3.1 数据介绍
    3.2 数据预处理
4 与地下水相关要素的选择及其信息获取
    4.1 静态要素的选择与信息获取
        4.1.1 高程、坡度
        4.1.2 排水通道密度
        4.1.3 地形湿度指数
        4.1.4 地层岩性
        4.1.5 断层密度
    4.2 动态要素的选择与信息获取
        4.2.1 降雨量
        4.2.2 地表水体
        4.2.3 植被
        4.2.4 温度
    4.3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
    5.1 数据测量方法
    5.2 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的栅格化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神经网络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
    6.1 学习样本
    6.2 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方法
    6.3 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参数的确定
        6.3.1 隐含层神经元数
        6.3.2 学习速率
        6.3.3 最大迭代次数
        6.3.4 初始权重的范围
        6.3.5 学习次数
    6.4 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实例
        6.4.1 建模结果
        6.4.2 模型检验
    6.5 基于本研究方法与常用方法建模比较
        6.5.1 基于常用方法建模的机器学习方法的选择
        6.5.2 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应用
    7.1 以地下水资源量分级标准为依据划分自然分区
    7.2 地下水资源量的实时变化监测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9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介绍
教育经历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5)《辽海书徵》校注补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价值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学方法
        二、历史学方法
【凡例】
《辽海书徵》小引
《辽海书徵》卷第一 先正遗着之一
《辽海书徵》卷第二 先正遗着之二
《辽海书徵》卷第三 先正遗着之三
《辽海书徵》卷第四 先正遗着之四
《辽海书徵》卷第五 地方志乘
《辽海书徵》卷第六 掌故杂记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6)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笔记小说”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存在
        (一)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二)目前笔记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概念辨析
        (一)“笔记小说”概念缘起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研究
        (三)晚清民国学人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分歧
        附:民国之“笔记”概念
    三、本文“笔记小说”之概念及适用范围
        (一)清代“小说”的多重意义
        (二)清代“说部笔记”“小说笔记”与今日之“笔记小说”
        (三)“笔记小说”在清代的适用范围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与变迁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
    第二节 顺治元年——康熙四十年:晚明小说的延续与新朝气象的展露
    第三节 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杂家笔记的崛起与稗官故事的消歇
    第四节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野史笔记之外的诸体并兴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类别与着述特征
    第一节 野史笔记类
        一、野史与小说:叙事与“传闻异辞”
        二、野史笔记与“杂史小说”
        三、前四朝野史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 杂家笔记类
        一、杂家笔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杂家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三节 地理杂记类
        一、地理杂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地理杂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稗官故事类
        一、笔记小说与“子部小说”
        二、前四朝稗官故事类小说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结语 笔记小说诸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体派之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渔洋说部体”
        一、“渔洋说部”的命名
        二、“渔洋说部”概念下之作品
        三、“渔洋说部”的特征
        四、“渔洋说部体”影响下诸作品
        五、小结
    第二节 “板桥体”
        一、“板桥体”之源头
        二、“板桥体”之形成
        三、“板桥体”之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 “说粤体”
        一、“说粤体”在康乾时期的存在情况
        二、清代康乾年间“说粤体”的基本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聊斋体”
        一、《聊斋志异》与其他文体的渊源
        二、《聊斋志异》之文本构成
        三、“聊斋体”的形成及乾隆年间之体派呈现
        四、小结
    结语
第四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批评之形式与内涵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书目
        一、前四朝书目概观
        二、笔记小说在本期书目之多样化着录及出现的问题
        三、本期书目中的笔记小说批评状况
        四、小结
    第二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序跋
        一、关于笔记小说的写作姿态、类别划分与功能指向
        二、关于笔记小说的批评:性质探讨与审美倾向
        三、小结
    第三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评点
        一、《玉光剑气集》
        二、《匡林》《谔崖脞说》《亚谷丛书》《稗贩》
        三、《楚庭稗珠录》
        四、《聊斋志异》《续板桥杂记》
        小结
总结
顺康雍乾笔记小说叙录
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作品表征图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中国水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水资源管理
        二、关于水权制度研究
        三、关于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第四节 创新与展望
第二章 水权基本理论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一、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二、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和用水经济增长弹性规律:用水趋势分析
        三、水资源管理
    第二节 水资源特性的制度分析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水资源特性分析
    第三节 水权特性的制度分析
        一、现代产权理论
        二、产权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三、水权特性分析
第三章 国外水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第一节 国外基本水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一、滨岸权原则
        二、优先占用权原则
        三、比例分享原则
        四、绝对所有权、合理使用权与相对所有权原则
        五、公共水权原则
        六、可交易水权原则
    第二节 国外水权交易与水市场建设
        一、水权交易
        二、水市场建设
    第三节 国外水价体系的建立
        一、水价体系类型
        二、水价构成
        三、国外水价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四节 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典型国家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二、探索建立科学的水权制度
        三、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
        四、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经验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水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状况
        一、中国水权思想历史沿革
        二、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现状
    第二节 中国水权初始分配实践
        一、水权初始分配发展历程
        二、水权初始分配方式
        三、水权初始分配基础工作及典型案例
    第三节 水权交易实践
        一、水权交易实践总体分析
        二、水权交易典型案例
    第四节 水价实践
        一、发展阶段划分
        二、法律依据
        三、水价体系构成
    第五节 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五章 中国水权分配与交易实证研究
    第一节 水权初始分配水价实证研究一湖北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问题研究
        一、基本情况
        二、理论模型
        三、实证分析
        四、对策建议
    第二节 跨区域水权交易实证研究—南水北调水权研究
        一、南水北调水市场构建
        二、南水北调后水资源对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研究
    第三节 跨行业水权交易实证研究—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转让研究
        一、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转让可行性研究
        二、农业水权补偿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中国水权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水资源配置均衡分析与制度优化
        二、政府管制优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第二节 建立健全水权初始分配体系
        一、水权初始分配原则
        二、水权初始分配体系的建设
        三、水权初始分配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 建立健全水权交易体系
        一、水权交易的动因及效应
        二、可交易水权分析
        三、水市场建设
    第四节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一、水价的科学内涵
        二、影响水价形成的关键因子
        三、水价体系构建
    第五节 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
        一、明确界定水权概念
        二、建立水权界定和交易法规体系
        三、尝试建立水资源使用权划拨、出让、转让制度
        四、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新疆方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背景概况
    第一节 新疆自然与历史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节 新疆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一、汉唐至元明新疆行政体制
        二、清代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三、民国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新疆方志概况
        一、新疆方志数量
        二、新疆方志类型
        三、新疆方志名称
        四、新疆方志体例
第二章 西域古方志
    第一节 汉晋西域佚志
        一、《出关志》
        二、班勇《西域风土记》
        三、道安《西域志》
    第二节 隋唐西域图经与地志
        一、隋唐西域佚志
        二、敦煌文献中的西域图经和地志
        三、隋唐西域方志的编纂体例
        四、隋唐西域方志的价值
    第三节 宋元明西域方志
        一、宋元西域方志
        二、明代西域方志
    小结
第三章 清代新疆方志的编撰与发展
    第一节 开端与创新:乾隆年间西域方志编纂的繁荣
        一、《西域图志》的编纂
        二、南疆区域志的编纂
        三、事宜类方志的繁荣
    第二节 发展与融合:方志与西北史地学的交融
        一、和宁及其所编方志
        二、徐松及其所编方志
        三、《大清一统志》与“新疆统部”的编纂
        四、清代新疆方志与西北史地学之关系
    第三节 普及与完善:清末乡土志与《新疆图志》
        一、建省后的首部通志《新疆四道志》
        二、新疆乡土志的编纂与流传
        三、《新疆图志》及其各分志的编纂
        四、新疆乡土志与《新疆图志》文献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特点
    第一节 清代新疆方志纂修者之特点
        一、满族人士的广泛参与
        二、遣员和流寓文人的参与
        三、纂修者身份分析
    第二节 清代新疆方志编纂特点
        一、体例严谨,体裁多样
        二、事宜类方志独具风采
        三、区域性方志多而州县志少
        四、官修少而私纂多
    第三节 清代新疆方志内容特点
        一、多收御制诗文
        二、门类独特
        三、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并重
    第四节 清代新疆方志版本流传特点
        一、多以稿抄本传世
        二、总志与分志、单行本并行
        三、版本系统复杂
        四、同书异名混乱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新疆方志
    第一节 民国新疆方志的变革
        一、传统方志的艰难维系
        二、新方志的兴起
        三、民国新疆兵要地志
    第二节 民国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一、设局修志未成
        二、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第三节 民国时期日本所编新疆方志
        一、日本对新疆方志的收集
        二、日本所编新疆方志概述
        三、日本所编新疆方志特点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方志舆图
    第一节 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一、中国古代方志舆图概况
        二、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三、主要方志舆图介绍
    第二节 新疆方志舆图的内容和类型、特点
        一、新疆方志舆图内容、类型
        二、编纂体例特点
    第三节 新疆方志舆图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方志学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新疆方志提要
    一、西域古方志
    二、清代方志
    三、新疆乡土志
    四、民国方志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对"乡土志"概念的界定
    二、大陆学者乡土志书研究史的回顾
    三、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四、乡土志书的整理情况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乡土志书产生的动因:晚清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一、欧洲近代初级教育中乡土教育理念的形成和传播
    二、日本初等教育中乡土教育理念对中国的影响
    三、留日学生的"乡土"意识
    四、《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对乡土教育的规定
    五、黄绍箕与《乡土志例目》
第二章 社会之反响与乡土志书之编纂
    一、乡土志书的编纂群体及书籍审查
        1、编纂主体:地方官员及文人士绅群体
        2、留学生、学堂教员等知识群体的编纂活动
        3、参与编纂的社会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成员
        4、其他形式的乡土教育活动
        5、清政府对乡土志书的审查与"乡土教科书事件"
    二、乡土志书的体例、语言风格及内容特点
        1、"志乘"与"教科":乡土志书的体例风貌
        2、"文言"、"韵语"与"口语":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
        3、乡土志书体例、语言及内容特点的地理分布
        4、"尊君"、"爱国"与"构造社会":乡土志书所体现的教育目的
        5、"乡土志"其名之发轫及若干乡土志书编纂时间之考订
第三章 乡土志书及其作者的个案研究
    一、中国乡土教育的先驱:侯鸿鉴及其《锡金乡土史地》
        1、侯鸿鉴的教育事业
        2、"排清兴汉"与"风气转移":锡金乡土历史与地理
        3、"革命不革心":无锡光复中的侯鸿鉴
    二、"国粹派学者"对乡土志的理论探讨:刘师培的《乡土志目》
        1、《乡土志目》的主体内容
        2、"今之方志,拟于古代之国史"的乡土志观念
        3、刘师培《乡土志目》之评价
    三、社会变革下的词语转换:李右之和上海乡土志
        1、李右之生平及所编上海乡土志书
        2、两种乡土志书之比较
    四、"新学"与"反经":末代"关学儒宗"张元际及其《兴平乡土志》
        1、张元际的教育生涯
        2、张元际与"关学"的渊源
        3、张元际的"农本观"及其"自强"之道
第四章 "爱国之道,始自一乡":乡土志书的思想资源及其表达
    一、"国家"、"家族"与"乡土"
    二、"讲求实业"与"制造四民"
    三、"以商战亡人之国":对商务的呼吁
    四、"排清"与"保种"
    五、"群"与社会:"以乡土之易,收合群之效"
    六、"学战"与"改良":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
    七、"国粹"与"新学"的两难选择
第五章 民国成立后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
    一、乡土教育的制度化
    二、编者、体例的特色及演变
    三、乡土教材的内容特色
    四、乡土教学的学术探讨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乡土志书目提要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海南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新疆
后记

(10)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与水质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匮乏危机
        1.1.2 饮用水水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1.1.3 国家饮用水保护政策日趋严格
    1.2 饮用水水源安全内涵及影响因素
        1.2.1 饮用水水源安全内涵
        1.2.2 饮用水水源安全现状分析
        1.2.3 饮用水源污染因素分析
    1.3 国内外水源保护现状
        1.3.1 国外水源保护现状
        1.3.2 国内水源保护现状
        1.3.3 国内外水源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饮用水水源安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2.1 饮用水水源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2.1.1 指标体系的内涵
        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3 各项指标的内涵与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2.2 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G1赋权法
        2.2.3 隶属度理论
        2.2.4 模糊综合评判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
    3.1 辽宁省相关信息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及水文特征
        3.1.4 饮用水水源概况
    3.2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
        3.2.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3.2.2 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3.2.3 饮用水水源评价等级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饮用水水源水质发展预测方法研究
    4.1 时间序列法理论及matlab语言程序
        4.1.1 时间序列预测法水质预测研究进展
        4.1.2 平稳时间序列预测法理论研究
        4.1.3 时间序列预测法matlab程序语言
    4.2 回归分析预测法理论及matlab语言程序
        4.2.1 回归分析预测法水质预测研究进展
        4.2.2 回归分析预测法理论研究
        4.2.3 回归分析预测法的matlab程序语言
    4.3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理论及matlab语言程序
        4.3.1 人工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法研究进展
        4.3.2 人工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法理论研究
        4.3.3 神经网络预测法的matlab程序语言
    4.4 GM(1,1)灰色预测法理论及matlab语言程序
        4.4.1 GM(1,1)灰色水质预测法研究进展
        4.4.2 GM(1,1)灰色水质预测法理论研究
        4.4.3 GM(1,1)灰色水质预测法的matlab程序语言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水质预测及安全保障措施研究
    5.1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水质预测
        5.1.1 部分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现状
        5.1.2 饮用水水源水质发展趋势预测
    5.2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保障措施
        5.2.1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措施
        5.2.2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措施
        5.2.3 湖泊型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内蒙古水利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朱开沟文化[J]. 魏坚,冯宝. 考古学报, 2020(04)
  • [2]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D]. 王域铖. 山东大学, 2020(09)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4]基于遥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研究[D]. 秦怡. 浙江大学, 2019(02)
  • [5]《辽海书徵》校注补正[D]. 李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D]. 宋世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7]中国水权制度研究[D]. 刘家君. 武汉大学, 2014(06)
  • [8]新疆方志文献研究[D]. 高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9]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D]. 王兴亮. 复旦大学, 2007(06)
  • [10]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与水质预测方法研究[D]. 王文冬.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标签:;  ;  ;  ;  

2002年内蒙古水利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