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平衡与资本市场监管——美国公司财务欺诈研究

利益平衡与资本市场监管——美国公司财务欺诈研究

一、利益制衡与资本市场监管——美国公司财务欺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晗[1](2021)在《基于GONE理论的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 ——以中安消技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借壳上市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谋求上市的热门方式之一,对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优胜劣汰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借壳上市的监管政策逐渐趋严,但由于借壳上市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少,因此其成为很多公司尤其是资金缺乏公司上市的优先选择。然而,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现象愈加严重,其对投资者和资本市场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如何防范和治理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整理了借壳上市公司的整体发展现状,并对2011年-2020年之间借壳上市财务舞弊被处罚的公司进行统计,根据样本对我国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做进一步总结,并且梳理出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特点,随后剖析了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产生的原因。然后选取了近年来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代表性公司——中安消技术为案例分析对象,分析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手段、影响,运用GONE理论从贪婪、机会、需要、暴露四个方面剖析舞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措施。本文发现,我国借壳上市公司常会采用虚构利润表的手段舞弊,且大部分会涉及虚假披露。还发现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以下特点:舞弊手段的多样性、舞弊时间的持续性、舞弊目的的双重性以及舞弊的合谋性与广泛性。此外,借壳上市公司管理层诚信和道德观念较差,公司往往存在不恰当的价值观、利益观;股权集中现象严重、内部控制缺失、岗位职责未能有效分离;再加上借壳上市公司存在资产高估值动机和业绩承诺压力,并且由于借壳上市公司的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对舞弊被发现后的处罚力度不够,以上多种原因综合导致借壳上市公司舞弊的发生。中安消技术所使用的舞弊手段主要有虚增营业收入和虚增盈利预测,中安消技术的财务舞弊对投资者、资本市场及公司造成了严重影响,运用GONE理论分析舞弊动因发现:贪婪方面,中安消技术缺乏基本的诚信经营理念以及管理层利益观不恰当;机会方面,中安消技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以及董事会内部监督失效;需要方面,中安消技术为了实现重组方资产高估值以及面临高业绩承诺压力。暴露方面,中安消技术舞弊成本与收益失衡以及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针对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措施:第一,提高管理层诚信意识,并且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观,从根本上遏制财务舞弊行为;第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减少舞弊产生的机会。第三,对标的资产高估值的合理性进行深入调查,同时设置合理的业绩承诺,降低舞弊的不良动机;第四,加大对违法公司的打击力度,并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以增加舞弊暴露风险。

孟晓波[2](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判别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诚信,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石,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更是诚信经济,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建设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短板。我国上市公司作为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全新组织形式,由于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取巨额的融资金额,其诚信状况尤其引人关注。财务造假、业绩“变脸”、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利益、高管被立案调查等多宗非诚信行为,都使得原本羸弱的A股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从而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已有失信案例的情况,以及研究的角度主要是关注内部治理方面的因素,本文以实证研究法为主,以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为辅,并用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三大理论为基础,推出三个假设,即关联交易频繁、无法出具审计报告和内控管理失控这三项是否是上市公司发生失信行为的判别原因。同时通过选取2015年到2018年之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利用相关模型分析,来研究这三项因素与上市公司失信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相关案例进一步证实,并得出以下结论:关联交易频繁、无法出具审计报告和内控管理失控都与上市公司发生失信行为概率呈正相关关系,都是判别上市公司出现违规行为的因素。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主要从公司内部治理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有助于公司诚信建设的建议,一是优化股权结构和股权激励,制约上市公司失信行为;二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约束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提高内部监管有效性。

孙莹[3](2020)在《监管视角下借壳上市舞弊治理研究 ——以九好集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壳上市因其审核时间短、成功率高等优势,已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方式,受到中小企业的强烈追捧。监管当局作为资本市场中的“看门人”,虽然针对借壳上市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但依然存在监管资源不足、主体权责不清等问题,从而降低了政府监管的公信力,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因此,探究借壳上市舞弊的监管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监管视角入手,先通过我国借壳上市舞弊监管的机制分析以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再以九好集团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梳理集团的舞弊手段及政府监管的难点,发现九好集团借壳上市中的监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事前审核监管制度欠完善,包括审核通道不完善、审核评价标准不健全,尤其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公允性判断不到位;(2)事中调查监管的执法效率低下,包括监管资源匮乏、监管过程存在多头管理、委派人员分工欠合理、立案调查时间过长、执法信息缺乏透明度;(3)事后处罚的及时性和力度不足,包括对舞弊主体的处罚存在滞后性、处罚效果缺乏威慑力。又在此基础上,透析其舞弊监管乏力的原因,主要包括审核监管流于形式,监管执法成本过高,监管机构专业程度不足,对内幕交易监管不到位,借壳双方内部治理混乱。最后,本文也提出了监管视角下应对借壳上市舞弊的治理措施:第一,改善事前监管审核制度,即优化借壳上市审查制度,建立资产定价机制;第二,提高事中监管执法效率,即完善监管发行及立案对接,明确信息披露公开规制;第三,提升事后处罚力度,即提高违法成本,完善追责赔偿机制;第四,改善监管交流机制,即建立诚信披露机制,完善知情举报制度;第五,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即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加大监管资金投入。

祝铭齐[4](2020)在《内部控制视角下ST康得财务舞弊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证券市场财务舞弊事件频发,隐性关联方交易等舞弊行为因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逐渐成为舞弊行为人谋利的工具,严重损害投资者与公司的利益,对资本市场造成极大冲击。如何从源头抑制舞弊行为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投资者损失,是资本市场坚固群众信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多起恶性财务舞弊案的发生,国内外专家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建设,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反舞弊机制。使用CSMAR数据库筛选得2016-2019年沪深板块累计发生财务舞弊行为33起,其中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财务舞弊公司占比高达90.9%,并有10家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虽自觉对外提供内部控制自评与专项报告,但内部控制报告评估结果有效背后却依然暗藏恶劣的舞弊行为。因此选取典型案例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具体分析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成因的关联机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防治财务舞弊的具体对策建议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研究的问题为:内部控制以何种路径影响财务舞弊行为的产生,并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提出完善内部控制防治财务舞弊的相关建议。本文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为切入点,梳理文献综述,以委托代理理论,COSO内部控制整合模型,舞弊四因素理论为理论支撑,构建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舞弊成因的分析框架。基于理论分析框架对典型案例ST康得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造成影响的具体路径实施分析,为完善内部控制实施反舞弊防治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得出结论:内部控制中的反舞弊控制环节无法得到有效设计与执行将会推动舞弊行为产生;内部控制环境失衡是财务舞弊产生的首要条件,管理层与实际控制人经营理念与诚信道德影响内部控制反舞弊机制是否获得有效运行;风险评估体系是反舞弊机制设计的重要环节,该体系虚设为ST康得财务舞弊提供化合理借口,导致无法对舞弊风险作出有效识别控制;控制活动失效是财务舞弊实施的直接路径,内部监督缺乏独立性与专业能力将削弱舞弊被发现的可能。最后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财务舞弊防治建议,需优先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程序的公开与追责力度,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内外部信息化提升监管与运行效率。

李垚垚[5](2020)在《科创板注册制视阈下的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创板金融市场的设立是落实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推进打响了注册制改革的第一枪,预示着我国资本市场发行制度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较于核准制来说,注册制发行制度更为注重企业的成长性和未来发展潜力,对于符合科创板市场条件的创新企业更具包容性和接纳性,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更为顺畅的通道,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注册制的实行势必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不稳定的投资风险,因此中央政治局提出“科创板要真正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指导思想。科创板刚刚起步,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对“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理解都需进一步深化。所以,本人结合目前现有资料,以科创板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为资本市场证券制度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绪论中,本文逐一介绍了科创板注册制下信息披露的选题背景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实证等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本文阐述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正文将分为四部分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对科创板注册制与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理论阐释。首先对科创板的概念及市场定位进行了科学界定,其次介绍了注册制下企业的上市条件以及注册制对推进科创板发展的价值分析。最后通过对科创板注册制的基础性介绍,结合信息披露的一般原理、市场动因理论、成本效益分析,逻辑性推导出科创板市场对信息披露的内在特殊需求。因此对科创板注册制与信息披露的认识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我国科创板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其问题展开了研究。本部分从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入手,结合最新颁布的《证券法》,归纳总结了目前科创板信息披露制度的特点及监管责任分配,最终发现我国科创板信息披露仍存在整体质量不高、上海交易所性质定位模糊、中介机构职责泛化、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了域外注册制视阈下证券信息披露运行机制。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在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特殊制度设计,总结出有益经验。第四部分针对我国现阶段科创板信息披露法律体系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如以市场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的转变,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性,强化信息披露的违法违规责任承担,最终辅之以差异化退市标准、转板机制,从而完善投资者保护路径,为科创板证券市场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郑雪[6](2020)在《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经营是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是综合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和中国国情,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开展风险分析与实证研究,并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特征,构建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本文试图为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建立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作为一项金融实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历史、法律和市场三重视角,深刻剖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内涵与联系。利用不同理论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理论解释,进而围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这一焦点问题,探究适用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内部风险管理理论与外部监管理论。从理论角度完成了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产生、发展与风险防范的理论重构。通过比较分析发达国家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背景、特征、利弊与立法路径,简要回顾中国商业银行40年来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与发展历程,总结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未来发展可以借鉴之处。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及组织形式,以及代表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在内部经营与外部竞争方面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行业发展、业务深度、组织形式、收入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症结亟待解决。风险及其有效防范是银行业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议题,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前提是对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与组织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分析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具备的一般性风险来源入手,着力研究三大类投资银行业务的典型合规风险表现,探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利益冲突、风险传递与风险集中等特殊风险的成因与传导路径,据此得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重点与难点。从国内外相关实证文献来看,理论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如何影响银行个体风险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尚无定论,从实证角度研究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9-2018年19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波动性风险分析理论、资产组合原理相关性分析框架及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银行收入无明显周期性趋势,波动性明显高于利息净收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会加剧银行业收入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收入占比较小,投资银行业务并非造成我国银行业收入波动的主要因素。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收入与利息净收入表现为正相关性,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参与投资银行业务实现分散收入波动风险的目的。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结果较为显着,随着投资银行收入在银行收入结构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多元化收入程度随之加深,银行利润损失风险随之下降。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与实证研究结论,论文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相结合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战略管理的统一和结合,明确指出各类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并设计了由公司治理框架、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流程共同构成的风险防范体系与风险管理实施平台。在银行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与之相适应、相补充,这一框架的设计包含监管目标与原则、市场结构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等基本要素。在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特定组织形式的风险隐患,以及给外部监管带来的全新挑战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认识、增强银行组织对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提高应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以及提升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李红艳[7](2020)在《基于CRIME理论的“ST康美”财务造假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财务造假案件接连曝出,近年来更是猖獗,天目药业、ST冠幅、尔康制药、圣济堂等,误导广大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断,严重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着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正常发展。财务造假手段的复杂多样、造假时间的跨度之长、造假金额的持续上涨,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难度和审计风险,给资本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鉴于此,本文将剖析财务造假的典型案例,找出上市公司监管机制存在的不当之处,以期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范及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作为中药龙头企业,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因在主营业务方面的突出表现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2018年5月总市值最高达到近1400亿元,却在2019年5月主动戴帽变“ST康美”;历时三年的财务造假问题也终被曝光,仅货币资金造假就高达886亿元,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剖析此案,在回顾现有财务造假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CRIME理论(即犯罪理论)从财务造假者(C)、秘诀(R)、激励(I)、监管机制(M)、最终结果(E)五个方面分析“ST康美”的财务造假行为;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康美造假给公司及各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后果。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实际控制人“一股独大”、治理者与管理者两职合一、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独立董事形同虚设及决策监督机制单薄的缺陷;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监督执行机构缺失、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检查监督执行效力偏低及控制活动执行不充分的问题;治理层及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诉求、公司融资等问题,通过虚增货币资金、虚增资产、虚增收入和利润及隐瞒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财务造假;康美造假使管理层和治理层面临法律制裁、使康美公司股价与市值暴跌、债券信用评级下调及利润持续走低;使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潜在收入受损、审计风险提高,使A股市场遭到短期波及。鉴于此本文建议:上市公司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法律意识、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及强化公司内部控制等,事务所可以从提升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两方面提升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外部监管部门可以从加大惩处力度、建立强制停牌制度、完善赔偿机制及制定事务所强行轮换制度着手强化外部监管效能。将CRIME理论应用于案例研究,深入分析“ST康美”的财务造假行为,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金缦[8](2020)在《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文中认为公司丑闻是伴生在现代公司经营的每个时段的一种信息的激发性传递,且丑闻发生及持续时间的随机性使得该信息传递无法进行预先控制,发生后对公司内部治理、外部投资利益造成的影响也有巨大的差异。本文通过聚焦公司丑闻从制造、窖藏、披露、被媒体监督、引发外部、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用手投票”的全过程,通过理论综述、案例分析、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公司丑闻作为外部冲击如何形成外部治理对内部治理的效率影响,并得出结论:不仅外部投资人可通过“用脚投票”行为来标记和甄别在丑闻信息披露当期的公司短期和长期价值,控股股东作为内部投资人也会在丑闻披露当期显着减持,但高管(团队)则无法形成独立减持行动。公司声誉在丑闻信息中体现特殊的公司治理路径,一方面,丑闻的溢出效应较媒体负面报道更大,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成本在窖藏丑闻期间体现不同治理主体的不同成本状态,高管丑闻引发的治理成本在丑闻窖藏中较无丑闻公司高而控股股东丑闻则相反。在对公司的丑闻披露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公司会因丑闻披露——特别是监管部门的强制披露——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通过监管进行的丑闻强制披露更多体现的是对信息劣势的中小股东的公平交易而非整体效率的提高。

周建伟[9](2019)在《公司治理视角下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财务欺诈问题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之所以存在此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未能达标,误导了财务信息使用者,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使得上市公司自身陷入了信任危机,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甚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尝试总结出哪些公司治理因素能够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公司治理建议。首先,本文阐述了公司治理和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其次,对我国资本市场现存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分析,叙述了公司治理对财务信息披露在理论上的影响。之后,收集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依次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检验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组样本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差异,并构建相关模型对公司治理对财务欺诈的影响进行逻辑回归分析(Logistic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欺诈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最后,本文针对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包括优化股权结构、完善监管部门的监督制度,加大监督力度以及增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邓秀梅[10](2019)在《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证券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不论是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大幅上升。但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屡禁不止,IPO财务造假上市愈演愈烈。蓝田股份、绿大地、胜景天河、万福生科、海联讯、欣泰电气等等,这些公司在巨额利益的驱使之下,运用一些手段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进行造假使自身达到上市所要求的各种条件。这种欺诈行为扰乱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秩序,妨碍了市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降低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社会对相关管理部门的信任,而公司自身也会名誉受损、遭受惩处、或者面临破产等风险。欣泰电气是我国证券市场上首家因IPO上市财务造假而遭到退市处罚的上市公司,也是创业板第一只退市个股。本文回顾了欣泰电气上市及财务造假被揭露的过程,对其IPO财务造假方式及原因进行剖析,分析了造假处罚后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总结IPO财务造假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能丰富我国在识别财务造假和财务会计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和反思这一问题,有关部门能够出台更为完善和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整治财务造假行为,为广大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管理、推动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治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对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的研究,本文在防治IPO财务造假行为方面得出以下启示:(1)要进一步完善股票的发行制度。(2)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3)要进一步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管。(4)要进一步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素养。(5)要进一步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6)要进一步加大对财务造假相关责任人的惩处力度。本文共分五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现实意义,列示了相关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方法等。第二部分是IPO财务造假的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了IPO财务造假的概念、特点、目的与主要手段,以及与其相关的财务造假理论,本章是全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回顾,详细介绍了欣泰电气的历史沿革、股权结构等基本情况,欣泰电气上市及造假被揭露的过程,以及财务造假被揭露后各方受到的处罚情况。第四部分是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此部分对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影响、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五部分案例研究的结论及启示,通过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利益制衡与资本市场监管——美国公司财务欺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益制衡与资本市场监管——美国公司财务欺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ONE理论的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 ——以中安消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借壳上市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财务舞弊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中安消技术的相关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借壳上市
        2.1.2 财务舞弊
        2.1.3 借壳上市财务舞弊
    2.2 GONE理论
3 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状及其动因分析
    3.1 借壳上市现状
        3.1.1 借壳上市监管政策演变
        3.1.2 借壳上市整体数据统计
    3.2 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状
        3.2.1 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整体统计
        3.2.2 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
        3.2.3 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点
    3.3 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4 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4.1 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基本情况
        4.1.1 中安消技术与飞乐股份公司简介
        4.1.2 中安消技术借壳飞乐股份的过程
    4.2 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案例回顾
        4.2.1 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手段
        4.2.2 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造成的影响
        4.2.3 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事件处罚结果
    4.3 基于GONE理论的中安消技术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4.3.1 贪婪维度动因
        4.3.2 机会维度动因
        4.3.3 需求维度动因
        4.3.4 暴露维度动因
5 基于GONE理论的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防范与治理措施
    5.1 贪婪维度防范与治理措施
        5.1.1 提高管理层诚信意识
        5.1.2 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观
    5.2 机会维度防范与治理措施
        5.2.1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5.2.2 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
    5.3 需求维度防范与治理措施
        5.3.1 对标的资产高估值的合理性深入调查
        5.3.2 设置合理的业绩承诺
    5.4 暴露维度防范与治理措施
        5.4.1 加大对违法公司的打击力度
        5.4.2 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2)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判别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角度研究
    2.2 从上市公司财务制度的角度研究
    2.3 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角度研究
    2.4 从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的角度研究
    2.5 小结
3 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研究假设
    3.1 失信行为判别因素的假设之一—关联交易频繁
    3.2 失信行为判别因素的假设之二—无法出具审计意见
    3.3 失信行为判别因素的假设之三—内控管理失控
4 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模型建立和变量选取
    4.3 实证分析
    4.4 内生性检验
    4.5 稳健性检验
5 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赫美集团关联交易
    5.2 案例二:康美药业财务造假
    5.3 案例三:雏鹰农牧管理失控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3)监管视角下借壳上市舞弊治理研究 ——以九好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借壳上市研究综述
        1.2.2 关于借壳上市财务舞弊研究综述
        1.2.3 关于借壳上市监管与治理研究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关键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
        2.1.1 借壳上市
        2.1.2 财务舞弊
        2.1.3 政府监管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财务舞弊理论
        2.2.3 公共利益理论
        2.2.4 政府管制理论
第3章 我国借壳上市舞弊监管机制分析
    3.1 我国企业借壳上市现状
        3.1.1 借壳上市基本特点
        3.1.2 借壳上市一般流程
        3.1.3 借壳上市监管演变
    3.2 我国借壳上市舞弊监管方式及重点
        3.2.1 我国借壳上市舞弊监管主体及方式
        3.2.2 我国借壳上市舞弊的监管重点
        3.2.3 我国借壳上市舞弊监管存在的难点
    3.3 借壳上市舞弊监管缺陷及后果分析
        3.3.1 借壳上市舞弊监管存在的缺陷
        3.3.2 借壳上市舞弊监管缺陷的后果分析
第4章 九好集团借壳上市舞弊概述
    4.1 公司简介及重组历程
        4.1.1 公司简介
        4.1.2 重组历程
        4.1.3 舞弊处罚决定
    4.2 九好集团借壳上市中舞弊手段
        4.2.1 虚增服务费及贸易收入
        4.2.2 运用结构化安排虚构银行存款
    4.3 九好集团借壳上市舞弊监管的难点分析
        4.3.1 蓄意规避借壳上市监管重点
        4.3.2 舞弊领域新颖及舞弊范围广
        4.3.3 与供应商客户串通联合
        4.3.4 舞弊手段极具专业性和隐蔽性
第5章 九好集团借壳上市舞弊监管分析
    5.1 事前审核监管不足分析
        5.1.1 借壳上市审核流程不完善
        5.1.2 未能对估值结果进行准确判断
    5.2 事中调查取证监管不足分析
        5.2.1 监管资源缺乏导致监管力量薄弱
        5.2.2 监管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5.2.3 九好集团实施“反调查”举措阻碍监管执法
        5.2.4 监管调查过程存在较长空白期
    5.3 事后处罚效果监管不足分析
        5.3.1 行政处罚缺乏威慑力
        5.3.2 行政处罚效果存在时滞
    5.4 借壳上市舞弊监管乏力的原因分析
        5.4.1 审核监管流于形式
        5.4.2 监管执法成本过高
        5.4.3 监管机构专业程度不足
        5.4.4 对内幕交易监管不到位
        5.4.5 证监会处罚的力度偏低
        5.4.6 借壳主体内部治理混乱
第6章 监管视角下借壳上市舞弊启示及治理措施
    6.1 借壳上市舞弊启示
        6.1.1 事前监管审核制度亟待改善
        6.1.2 事中监管执法效率有待提高
        6.1.3 事后处罚及时性及力度有待提升
    6.2 借壳上市舞弊治理措施
        6.2.1 优化借壳上市审查制度,建立资产定价机制
        6.2.2 完善监管发行及立案对接,明确信息披露公开规制
        6.2.3 提高违法成本,完善追责赔偿机制
        6.2.4 建立诚信披露机制,完善知情举报制度
        6.2.5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加大监管资金投入力度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内部控制视角下ST康得财务舞弊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2.1.2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2.1.3 内部控制对财务舞弊的影响研究
        2.1.4 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的内涵
        2.1.5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舞弊四因素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2.3.1 内部环境与财务舞弊动机
        2.3.2 风险评估与财务舞弊借口
        2.3.3 控制活动与财务舞弊机会
        2.3.4 内部监督与财务舞弊暴露几率
        2.3.5 信息沟通与财务舞弊机会
第3章 ST康得财务舞弊过程及表现
    3.1 公司简介
        3.1.1 ST康得基本概况
        3.1.2 股权结构
    3.2 舞弊事件始末
    3.3 ST康得财务舞弊表现
        3.3.1 虚增国内外业务收入
        3.3.2 关联方资金占用
        3.3.3 虚增货币资金
    3.4 处罚情况及经济后果
        3.4.1 顶格处罚
        3.4.2 ST康得持续经营能力薄弱
        3.4.3 投资者损失严重
第4章 内部控制视角下ST康得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4.1 内部环境薄弱诱发舞弊动机
        4.1.1 董事会内部人控制
        4.1.2 股东大会受大股东控制
        4.1.3 高管薪酬激励动机
    4.2 投资风险评估机制缺失提供舞弊借口
        4.2.1 专业风险评估团队缺失
        4.2.2 定价风险难以识别
    4.3 会计系统控制无序提供舞弊机会
        4.3.1 审批流程失效
        4.3.2 购销业务处理违规
    4.4 内部监督机制虚设降低舞弊暴露几率
        4.4.1 监事会成员受控
        4.4.2 内审与独立董事无实权
第5章 ST康得财务舞弊防治建议
    5.1 完善内部环境
        5.1.1 优化股权结构
        5.1.2 健全董事会制度
        5.1.3 追责约束管理者行为
    5.2 应用金融科技构建会计信息系统
        5.2.1 区块链基本原理
        5.2.2 区块链技术下关联交易信息管理框架
    5.3 公开关联交易风险评估程序
    5.4 构造独立内部监管体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科创板注册制视阈下的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科创板注册制与信息披露基础理论分析
    2.1 科创板注册制解析
        2.1.1 科创板概述
        2.1.2 科创板注册制上市条件
        2.1.3 注册制对推进科创板发展的价值分析
    2.2 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分析
        2.2.1 信息披露的一般原理
        2.2.2 信息披露的市场动因理论
        2.2.3 信息披露成本效益分析
    2.3 科创板市场对信息披露的内在特殊需求
        2.3.1 审批方式的改变:核准制转向注册制
        2.3.2 上市条件的改变:淡化盈利指标
        2.3.3 股权设置的改变:允许公司特殊股权设计
        2.3.4 股票定价方式的改变:市场化发行定价
        2.3.5 股票交易机制的改变:更加贴近国际市场
第三章 我国科创板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其问题
    3.1 当前我国科创板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制现状
        3.1.1 科创板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梳理
        3.1.2 科创板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特点
        3.1.3 科创板对信息披露监管与责任分配
        3.1.4 科创板信息披露现状的实证研究
    3.2 当前我国科创板信息披露法律规制面临的问题
        3.2.1 当前科创板信息披露整体质量不高
        3.2.2 上海交易所性质定位模糊
        3.2.3 中介机构责任尚不规范
        3.2.4 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第四章 注册制视阈下证券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的域外启示
    4.1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信息披露运行机制
        4.1.1 美国信息披露发展现状
        4.1.2 日本信息披露发展现状
        4.1.3 我国台湾地区信息披露发展现状
    4.2 对我国证券市场改革的启示
        4.2.1 注册制下信息披露监管权力再分配
        4.2.2 以投资者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
        4.2.3 强化投资者民事救济途径
第五章 科创板注册制下信息披露的完善路径
    5.1 科创板注册制的信息披露监管理念转变
        5.1.1 以市场主导为中心
        5.1.2 以风险控制为着力点
        5.1.3 以满足投资者需求为导向
        5.1.4 以服务科创企业为目标
    5.2 优化科创板信息披露质量
        5.2.1 信息披露内容更加有效
        5.2.2 信息披露言语表达更加清晰简明
        5.2.3 信息披露风险警示更加突出
    5.3 强化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法律责任
        5.3.1 严格发行人及特定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5.3.2 明晰中介机构的专业性责任
        5.3.3 完善先行赔付主体的追偿机制
        5.3.4 构建良好的中介机构声誉体系
    5.4 加强科创板信息披露配套制度的构建
        5.4.1 严格执行退市制度
        5.4.2 探索适用转板机制
        5.4.3 完善投资者保护机构运行机制
        5.4.4 引入示范诉讼与示范判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成本与效率的影响
        1.2.2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1.2.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系
        1.2.4 论文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及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相关概念剖析
        2.1.1 商业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2.1.2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2.1.3 三种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2.1.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组织形式辨析
    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济学解释
        2.2.1 金融中介功能观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融合的启示
        2.2.2 金融创新理论对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上的阐释
        2.2.3 资产专用性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要素配置的解释
        2.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隐含的制度变迁供求关系探析
    2.3 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3.1 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
        2.3.2 从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变
        2.3.3 从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化
    2.4 后危机时代综合经营监管理论探究
        2.4.1 更为严格的综合经营市场准入监管
        2.4.2 综合经营监管的宏观审慎原则
        2.4.3 综合经营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分析
        3.1.1 德国全能银行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特征
        3.1.2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演进与立法设计
        3.1.3 英国银行母公司发展的背景与利弊
        3.1.4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3.2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3.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
        3.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
        3.2.3 主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实践
        3.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
    3.3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3.3.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承担的内部经营压力
        3.3.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
        3.3.3 牌照资质差异导致经营局限性与业务深度不够
        3.3.4 组织形式不一致,行业发展不平衡
        3.3.5 收入结构不均衡,利润贡献度低
        3.3.6 现有人员素质难以满足投资银行业务深入发展的需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来源、成因与传导路径
    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一般来源与特征
        4.1.1 信用风险的来源
        4.1.2 市场风险的成因
        4.1.3 操作风险的来源与表现
        4.1.4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与差异
        4.1.5 声誉风险的传导路径
    4.2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的表现形式
        4.2.1 代理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2.2 委托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2.3 自营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特殊风险成因与传导路径
        4.3.1 利益冲突风险的生成途径
        4.3.2 风险传递的主要途径与运行机制
        4.3.3 资本重复计算的动因与实现路径
        4.3.4 透明度风险的表现与特征
        4.3.5 内部交易造成风险集中的基础与传导路径
    4.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4.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分解分析
        4.4.2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差异
        4.4.3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关联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目的与样本选取
        5.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 基于波动性风险理论的银行业收入构成波动性分析
        5.2.1 银行业收入构成与波动状况
        5.2.2 银行业收入波动性分析设计
        5.2.3 样本总体收入波动性分析结果
    5.3 资产组合理论框架下的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
        5.3.1 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设计
        5.3.2 样本个体收入相关性分析结果
    5.4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5.4.1 研究设计
        5.4.2 变量选取
        5.4.3 模型设定
        5.4.4 实证结果与影响机制分析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6.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1.1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6.1.2 导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性
    6.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6.2.1 大型国有银行实现投资银行业务规模效应的发展路径
        6.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投资银行业务协同效应的主要路径
        6.2.3 中小商业银行适度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
        6.2.4 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6.3 公司治理框架与组织结构的优化
        6.3.1 强化董事会职能与利益制衡机制
        6.3.2 确立风险管理层级和运行流程
        6.3.3 导入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文化
    6.4 内部控制机制与合规管理流程的设计与构建
        6.4.1 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6.4.2 建立会计并表与风险并表双重管理机制
        6.4.3 设置差异化的“防火墙”制度
    6.5 风险管理流程再造与实施步骤
        6.5.1 确立组织风险偏好与风险容忍度
        6.5.2 开发风险识别与监测工具
        6.5.3 设计风险度量与评估程序
        6.5.4 规范风险控制与报告路径
    6.6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6.1 确立监管架构与监管主体
        6.6.2 设定监管目标与原则
        6.6.3 明确市场准入与股东标准
        6.6.4 设置业务资格与范围限制
        6.6.5 确立市场化退出要求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7.1 补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
        7.1.1 风险防范理念与风险管理文化方面的欠缺
        7.1.2 风险管理体系与组织发展战略相脱节
        7.1.3 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不匹配
        7.1.4 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存在局限性
        7.1.5 风险防范自律机制发挥不足
    7.2 应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带来的监管挑战
        7.2.1 强化金融监管的迫切性
        7.2.2 多头监管与监管规则不一致
        7.2.3 信息协调与并表监管机制不完备
        7.2.4 对金融集团控股股东存在监管缺位
    7.3 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全面认识
        7.3.1 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影响的重新认识
        7.3.2 对不同组织形式风险差异的辨识
        7.3.3 提高对银行集团风险隐患的重视程度
    7.4 增强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
        7.4.1 建立防范利益冲突风险的“中国墙”制度
        7.4.2 控制内部交易造成的风险集中
        7.4.3 强化自律性质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建设
    7.5 提高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
        7.5.1 保持资本充足水平与补充能力
        7.5.2 以并表管理为基础防范资本重复计算风险
        7.5.3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7.6 提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
        7.6.1 夯实立法基础与监管标准
        7.6.2 持续革新监管工具
        7.6.3 利用市场力量约束利益冲突的发生
        7.6.4 建立法人防火墙与业务防火墙“双墙制度”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基于CRIME理论的“ST康美”财务造假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财务造假基础理论研究
        1.3.2 财务造假手段研究
        1.3.3 财务造假动机研究
        1.3.4 财务造假影响因素研究
        1.3.5 财务造假后果研究
        1.3.6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财务造假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财务造假的相关概念
    2.2 财务造假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CRIME理论
3 “ST康美”财务造假案例回顾
    3.1 “ST康美”背景介绍
    3.2 “ST康美”财务造假案件调查
        3.2.1 “ST康美”遭质疑事件
        3.2.2 “ST康美”被查事件经过
        3.2.3 对“ST康美”的处罚结果
4 “ST康美”财务造假行为CRIME理论分析
    4.1 “ST康美”财务造假者分析
        4.1.1 造假者法律意识淡薄
        4.1.2 造假者道德素养低下
    4.2 “ST康美”财务造假秘诀分析
        4.2.1 虚增货币资金
        4.2.2 虚增资产
        4.2.3 虚增收入和利润
        4.2.4 隐瞒关联方交易
    4.3 “ST康美”财务造假激励分析
        4.3.1 满足管理层利益诉求
        4.3.2 实现公司融资需求
        4.3.3 缓解内忧外患压力
    4.4 “ST康美”财务造假监管分析
        4.4.1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4.4.2 公司内部控制缺陷
    4.5 “ST康美”财务造假后果分析
        4.5.1 对“ST康美”的影响
        4.5.2 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4.5.3 对行业及市场的影响
5 “ST康美”财务造假案例的启示
    5.1 上市公司应完善内部防范机制
        5.1.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法律意识
        5.1.2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5.1.3 强化公司内部控制
        5.1.4 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
    5.2 事务所应提升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5.2.1 提升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
        5.2.2 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水平
    5.3 外部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效能
        5.3.1 加大惩处力度
        5.3.2 建立强制停牌制度
        5.3.3 完善赔偿机制
        5.3.4 制定事务所强行轮换制度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本研究的不足
        6.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及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公司丑闻的研究综述
        (一)公司丑闻的概念
        (二)公司丑闻的制造和窖藏
        (三)公司丑闻的披露
    二、关于媒体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研究综述
        (一)媒体治理有效论
        (二)媒体治理失效论
        (三)新技术与媒体监督
    三、关于公司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理论综述
        (一)公司丑闻与“用脚投票”
        (二)公司丑闻与“用手投票”
    四、文献评述
        (一)研究评述
        (二)不足与改进
第三章 案例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思路
    二、案例概况
        (一)康美药业丑闻事件分析
        (二)康得新丑闻事件分析
    三、案例分析
        (一)丑闻生产和窖藏特征
        (二)媒体监督特征
        (三)丑闻披露引发“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后果
    四、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第四章 公司丑闻的“用脚投票”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一)总样本选择
        (二)变量指标定义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二)丑闻与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的行动集
        (三)丑闻与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
        (四)丑闻与股权结构
        (五)稳健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司丑闻的“用手投票”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一)总样本选择
        (二)变量指标定义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展示
        (三)稳健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一)丑闻披露分类变量
        (二)其他解释和被解释变量
        (三)控制变量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展示
        (三)稳健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公司负面风险事件分类表
附录二 媒体变量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流程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公司治理视角下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研究
        2.1.1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2.1.2 财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2.2.2 财务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第3章 影响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公司治理因素
    3.1 内部公司治理因素
        3.1.1 股权结构
        3.1.2 治理结构
        3.1.3 内部控制
    3.2 外部公司治理因素
        3.2.1 产品市场竞争
        3.2.2 政府监管机构
        3.2.3 中介机构
第4章 公司治理与财务信息披露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与样本选择
        4.1.1 研究假设
        4.1.2 样本选择
        4.1.3 变量选取
    4.2 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
        4.2.1 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2.2 股东大会特征对财务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分析
        4.2.3 董事会特征对财务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分析
        4.2.4 监事会特征对财务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分析
        4.2.5 高管特征对财务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分析
        4.2.6 产品市场竞争特征对财务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分析
        4.2.7 政府干预程度特征对财务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分析
        4.2.8 研究结论
第5章 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5.1 优化股权结构
    5.2 完善监管部门的监督制度并加大处罚力度
    5.3 增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第6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财务造假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财务造假手段的研究
        1.2.3 关于财务造假危害的研究
        1.2.4 关于财务造假治理的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IPO财务造假的理论概述
    2.1 IPO财务造假的概念和特点
        2.1.1 IPO财务造假的概念
        2.1.2 IPO财务造假的特点
    2.2 IPO财务造假的目的
        2.2.1 达到IPO条件
        2.2.2 满足公司融资需求
        2.2.3 满足薪酬契约
        2.2.4 实现对赌协议条款
        2.2.5 满足大股东利益
    2.3 IPO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2.3.1 虚增收入
        2.3.2 虚减成本和费用
        2.3.3 虚列资产或负债
        2.3.4 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2.3.5 隐瞒重大事项
    2.4 IPO财务造假的基本理论分析
        2.4.1 冰山理论
        2.4.2 舞弊三角理论
        2.4.3 四因素理论
        2.4.4 风险因子理论
3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回顾
    3.1 欣泰电气的基本情况
        3.1.1 欣泰电气的历史沿革
        3.1.2 欣泰电气的股权结构
        3.1.3 欣泰电气的上市过程
    3.2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被揭露的过程
        3.2.1 财务造假被辽宁省证监局识别
        3.2.2 财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3.2.3 证监会对欣泰电气及相关中介机构进行处罚
        3.2.4 欣泰电气就行政处罚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3.3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的处罚结果
        3.3.1 欣泰电气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处罚的情况
        3.3.2 保荐人兴业证券及相关责任人被处罚的情况
        3.3.3 审计机构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责任人被处罚的情况
4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4.1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
        4.1.1 上市巨大利益诱惑
        4.1.2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4.1.3 财务造假的违规成本较低
        4.1.4 IPO审核把关不够严
        4.1.5 公司相关人员缺乏诚信和职业道德操守
        4.1.6 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
        4.1.7 会计准则存在缺陷
    4.2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的手段分析
        4.2.1 虚列资产
        4.2.2 虚增经营性现金流量
        4.2.3 虚减成本
        4.2.4 隐瞒重大事项
    4.3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的特点分析
        4.3.1 高层合谋策划造假
        4.3.2 造假主要目的是为达到IPO条件
        4.3.3 造假主要手段是虚减应收款项
        4.3.4 采取资金体外循环、伪造银行单据等方式造假
        4.3.5 造假行为持续多年
    4.4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被惩罚后的影响分析
        4.4.1 对公司股东的影响
        4.4.2 对公司高管及员工的影响
        4.4.3 对公司债权人的影响
        4.4.4 对承担公司IPO保荐人的影响
        4.4.5 对承担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师的影响
5 案例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5.1.1 为达到上市的标准是公司IPO财务造假的主要目的
        5.1.2 虚列应收账款成为IPO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5.1.3 公司治理缺陷为IPO财务造假创造了条件
        5.1.4 外部审计失效和外部监管不力助推IPO财务造假得逞
        5.1.5 IPO财务造假严重损害了公司及相关者的利益
        5.1.6 IPO财务造假的违规成本较低是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5.2 案例研究的启示
        5.2.1 要进一步完善股票的发行制度
        5.2.2 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
        5.2.3 要进一步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5.2.4 要进一步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素养
        5.2.5 要进一步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
        5.2.6 要进一步加大对财务造假相关责任人的惩处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利益制衡与资本市场监管——美国公司财务欺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ONE理论的借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 ——以中安消技术为例[D]. 王晗.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2]我国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判别因素研究[D]. 孟晓波. 浙江大学, 2020(02)
  • [3]监管视角下借壳上市舞弊治理研究 ——以九好集团为例[D]. 孙莹. 华侨大学, 2020(01)
  • [4]内部控制视角下ST康得财务舞弊成因及对策研究[D]. 祝铭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科创板注册制视阈下的信息披露法律规制研究[D]. 李垚垚. 河北大学, 2020(08)
  • [6]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D]. 郑雪. 辽宁大学, 2020(01)
  • [7]基于CRIME理论的“ST康美”财务造假行为研究[D]. 李红艳.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D]. 金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公司治理视角下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 周建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10]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启示[D]. 邓秀梅.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利益平衡与资本市场监管——美国公司财务欺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