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鱼精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鲢鱼鱼精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一、鲢鱼(Aristichthys nobilis)鱼精蛋白的纯化和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津延[1](2020)在《鱼皮胶原蛋白复合可食性抗菌涂膜对真鲷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产品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高,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内源性化学和酶反应,以及腐败和致病微生物的作用,易导致其质量下降。尽管有改进的生产设施和有效的过程控制程序,但与水产品相关的食源性疾病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可食性膜是由天然可食性材料制成的膜,基本分为三大类:多糖类、蛋白质类、脂质类。能通过延缓微生物生长、降低脂质氧化、减少水分流失提高新鲜冷藏产品的质量,并且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载体如加入抗菌剂、抗氧化剂、增稠剂,来改善可食性膜的功能,从而延长食品的货架期。相比合成包装,可生物降解的、具生物兼容性的、绿色无污染的可食性膜更受人们的欢迎。本实验利用过剩的蓝鲨鱼皮资源提取胶原蛋白,并复合抑菌能力较强的壳聚糖,制成可食性涂膜用于鱼肉的保鲜,探讨了蓝鲨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延长冷藏真鲷货架期的保鲜机理。这不仅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了最大化的利用,而且为可食性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得到的结论如下:利用蓝鲨(Prionace glauca)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鱼皮提取胃蛋白酶可溶性胶原蛋白(PSC),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PSC提取率为8.74±0.62%(湿基),羟脯氨酸(Hyp)含量为8.07±0.20%,胶原蛋白含量为64.58±1.62%,其纯度可与市场上的胶原蛋白保健产品相媲美。由SDS-page结果分析得,PSC由?1链、?2链和?链组成,属于I型胶原蛋白。由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得,蓝鲨鱼皮PSC中含量最高的是甘氨酸(310.22残基数/1000氨基酸残基),其次是丙氨酸(Ala)、脯氨酸(Pro)、羟脯氨酸(Hyp)、甲硫氨酸(Met)、组氨酸(His)、半胱氨酸(Cys)、酪氨酸(Tyr),其氨基酸成分与典型的鱼胶原蛋白成分一致。PSC的亚氨基酸含量为185.98残基数/1000氨基酸残基,比一般鱼类胶原蛋白要高。结果表明,本实验得到的蓝鲨鱼皮PSC是高亚氨基酸含量的I型胶原蛋白,有望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提出了可食性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经济有效等特点,能够满足水产品质量和保存期的要求。真鲷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各种微量元素,并且味道鲜美,但由于高水分、高蛋白极易被微生物利用而腐败变质。因此,利用可食性涂膜的方法来延长真鲷鱼肉的货架期显得至关重要。将PSC与壳聚糖复合,以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p H、K值、汁液流失率和感官评价分数为指标,研究涂膜在4℃贮藏条件下对真鲷(Pagrus major)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含0-0.8%PSC的1%壳聚糖涂膜能显着改善大部分的恶化指标。添加0.8%PSC的1%壳聚糖涂膜在菌落总数、汁液损失、K值和感官评价方面效果最佳,但其他指标对PSC浓度的依赖性不明显。结果表明,以含0.8%PSC的1%壳聚糖溶液为最佳涂膜配方,从而得到一种更优质、更有效的可食性涂膜配方,以延长真鲷鱼片的货架期。从贮藏期间蛋白质变化角度出发,鱼肉中主要蛋白质组成肌原纤维蛋白,其蛋白含量、总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表面疏水性为指标,探索真鲷鱼肉在蓝鲨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保鲜处理下其蛋白质性质的变化与降解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真鲷鱼肉中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而表面疏水性呈上升趋势。相对于未涂膜组,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处理可以延缓肌原纤维蛋白中疏水基团的暴露、巯基的氧化,保持Ca2+-ATPase活性,降低其变性程度。表明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鱼肉蛋白质的降解,保持其高品质、延长其货架期。本研究初步揭示蓝鲨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的保鲜机理,有望为可食性涂膜或薄膜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张家源,张洪才,陈舜胜[2](2020)在《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以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精巢组织为原料,采用酸提法提取鱼精蛋白。以得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参数。结果显示,提取鱼精蛋白的影响因素重要性依次为:提取次数>硫酸用量>硫酸浓度>95%乙醇用量;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硫酸浓度为0.2 mol/L、硫酸用量为2.5倍、提取次数为2次、95%乙醇用量为2.5倍。在此工艺条件下,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得率为3.82%,蛋白含量达89.01%。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可知,提取的粗鱼精蛋白有2个条带,分子量分别在25和20 kDa附近。分析其氨酸酸组成发现,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属于双鱼精蛋白,其中,精氨酸和丙氨酸含量相对较高,分别占31.40%和17.39%。本研究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更好地应用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马帅[3](2017)在《鲽鱼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理化和功能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鲽鱼(Pleuronichthys coconuts)又称比目鱼(Pleuronectiformes),是一种深海鱼,是我国北方海域的主要经济鱼种之一,也是我国海水鱼养殖种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肉质鲜美、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一直被作为高档鱼种而深受人们的青睐。由于缺乏相应的精深加工技术,在鲽鱼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其中鱼皮占有主要地位,且鱼皮中的胶原蛋白含量最高可占蛋白质总含量的80%,因此鲽鱼皮是一种较好的胶原蛋白生产原料。鉴于此,本文以资源丰富且较集中的海产品加工副产物-鲽鱼皮为研究对象,研究鲽鱼黑皮和白皮酸溶性胶原蛋白(ASC)的结构表征及其理化特征和功能特性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对鲽鱼皮胶原蛋白理化特征及其功能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鲽鱼皮中富含蛋白质,其中黑皮和白皮的蛋白质含量分别高达83.95%、81.58%(以干重计),均属于优质蛋白,是提取胶原蛋白的理想原材料。分别以鲽鱼黑皮和白皮为研究对象,利用冰乙酸溶液从其中提取胶原蛋白,得到黑皮和白皮ASC,比较其理化特征的差异性。从肉眼来看均呈乳白色、质地柔软、絮状分层状态;白皮ASC的得率略高于黑皮ASC的得率,分别为40.08%、36.35%,且白皮ASC的白度值略高于黑皮ASC的白度值,分别为73.31、66.80;而白皮ASC的凝胶强度略低于黑皮ASC的凝胶强度,分别为431.34 g.mm、523.09 g.mm;利用紫外光谱扫描对黑皮和白皮ASC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黑皮和白皮ASC分别在230 nm、230.5 nm处均有较强吸收峰,均符合胶原蛋白的特征;通过红外光谱中特有基团振动说明其胶原蛋白二级结构的完整性;构造两种体系比较分析黑皮和白皮ASC的溶解性能,发现黑皮ASC在不同pH和不同NaCl浓度体系中,其溶解效果均优于白皮ASC;等电点测定结果表明,黑皮和白皮ASC溶液的等电点分别为7.5、6.5,两者的等电点均在中性范围内;采用电镜扫描观察黑皮和白皮ASC的形态差异,发现两者均呈絮乱的多孔纤维束状;SDS-PAGE电泳证实黑皮和白皮ASC均为典型的Ⅰ型胶原蛋白,并较好地保持了三维螺旋结构,且说明了两者在组成上有一定的差异。DSC差示扫描结果显示,黑皮和白皮ASC的热变性温度分别为70.5℃和78.6℃;粒径分布结果表明,黑皮和白皮ASC粒径分布均匀且呈正态分布,且这两种胶原蛋白的粒径分布范围相差不大。2.比较分析黑皮和白皮ASC功能特性的结论如下:在不同浓度条件下,黑皮和白皮ASC溶液的G"和G’均随着剪切频率、胶原蛋白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其黑皮和白皮ASC溶液的G"均大于其各自的G’;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黑皮和白皮ASC溶液的G"和G’也是随着剪切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但黑皮和白皮ASC溶液的G"和G’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时间的变化,黑皮和白皮ASC的吸湿性、保湿性曲线变化趋势类似,随着时间的变化,黑皮和白皮ASC吸湿率逐渐增大,而黑皮和白皮ASC保湿率逐渐减小,甘油的保湿效果最好,黑皮ASC的保湿性能明显强于白皮ASC(p<0.05);吸水性和吸油性结果显示,黑皮ASC的吸水性和吸油性均明显高于白皮ASC的吸水性和吸油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结果表明,白皮ASC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均高于黑皮ASC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这可能是由于白皮ASC的分子量高于黑皮ASC所致。浊度及聚集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黑皮和白皮ASC溶液的聚集动力学曲线均呈现S型趋势;EAI和ESI结果显示,白皮ASC的EAI明显高于黑皮ASC的EAI,而白皮ASC的ESI显着低于黑皮ASC的ESI。3.以新鲜的鲽鱼黑皮为原料,采用酸法和酶法从其中提取胶原蛋白,得到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促溶性胶原蛋白(PSC),并对这两种胶原蛋白的理化特征及其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鲽鱼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从得率结果来看,ASC和PSC得率分别为36.35%和49.39%(以干重计),PSC的得率显着高于ASC的得率;色泽和凝胶强度结果显示,ASC的白度值明显高于PSC样品的白度值;且ASC溶液凝冻后的凝胶强度显着高于PSC溶液凝冻后的凝胶强度;通过紫外扫描光谱结果发现,ASC和PSC在230 nm左右均有较强的吸收峰,在280 nm处无明显的吸收峰,ASC和PSC的特征吸收峰相差不明显,由此证明ASC和PSC的一级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结果发现,ASC和PSC均存在酰胺Ⅲ带,说明酸法和酶法提取胶原蛋白保持了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完整性;最后构造了不同pH和不同NaCl浓度这两种体系,比较分析ASC和PSC的溶解性能,结果发现,PSC在不同pH和不同NaCl浓度体系中,其溶解效果均好于ASC;SDS-PAGE电泳显示,ASC和PSC中均存在α、β和γ组分,其中这两种胶原蛋白均含有两条α-肽链,分别为α1和α2-肽链,分子量在116.0 Ku附近,且比例较接近2:1,这符合典型的Ⅰ型胶原蛋白特征,相比于ASC,PSC中的β和γ肽链的含量有所降低,α-肽链含量有所升高。4.ASC和PSC功能特性的比较分析结果如下: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浓度下,ASC和PSC溶液的G’和G"均随着剪切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在整个浓度变化过程中ASC和PSC溶液的G"均高于各自的G’;在同一温度条件下,ASC和PSC溶液的G’和G"均随着剪切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在整个温度变化过程中PSC溶液的G’和G"均大于ASC的,又ASC和PSC溶液的G’和G"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吸湿率和保湿率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ASC和PSC的吸湿性曲线变化趋势类似,均呈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吸湿率逐渐增大的趋势,而整个时间变化过程中PSC的吸湿率显着高于ASC的吸湿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其ASC和PSC的保湿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整个时间变化过程中PSC的保湿率下降的速率低于ASC:吸水性和吸油性结果表明,PSC的吸水性和吸油性均略高于ASC的吸水性和吸油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结果显示,ASC和PSC均具有一定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且两者的起泡性均高于各自的泡沫稳定性,又PSC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均高于ASC;EAI和ESI结果显示,ASC的EAI明显高于PSC的EAI,而两者的ESI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饶丹华[4](2017)在《鲟鱼精蛋白与多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近几年的鲟鱼养殖年产量近乎以一万吨以上的年增长量节节攀升,鲟鱼养殖业的发展规模由此可见一斑,而由此导致的鲟鱼加工副产物的大量直接丢弃也带来了众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鱼类精巢组织(Fish Sperm)作为副产物之一常被称为鱼白,其中常含有大量具有天然活性的物质鱼精蛋白,是很好的天然抑菌剂,同时起到医学辅助功用以及药补作用,本文以提高鲟鱼加工副产物鱼白的综合利用价值以及为鱼精蛋白的多种特性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为目标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1)本文首次以甲骨板(杂交鲟鱼的一种)为原料提取鱼精蛋白,最终的优化工艺是:采用6.2倍(mL/g)的硫酸(0.83 mol/L),35℃恒温反应0.5 h,重复酸提4次,得率可达11.3%。粗提鱼精蛋白经由分子筛效应原理的葡聚糖凝胶层析即可得到具有良好活性的纯化鱼精蛋白(分子量约10.8 ku,蛋白纯度86.1%)。(2)酶解上述提取蛋白以获得高得率的鱼精蛋白多肽,最终确定得到8.9%得率的最佳制备工艺:选用木瓜蛋白酶为最佳水解酶,并且使用量为3.1%,液料比为40,pH7.0、恒定55℃的条件下酶解8.3h。多肽中含分子量为1.6 ku、3.4 ku和9.3ku的三种组分。(3)鲟鱼精蛋白是氨基酸含量全面的优质蛋白,热稳定性高,变性温度约在8493℃,无规则卷曲是其二级结构的主要特征。鲟鱼精蛋白除了优良的水合性质外,针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酿酒酵母的抑制性能较好,MIC值分别为0.50%、0.70%和1.00%,抑菌性能远高于天然抑菌剂茶多酚和化学抑菌剂山梨酸钾,拥有更广的抑菌对象。鲟鱼精蛋白多肽对黄曲霉以及以上三种菌均产生抑制作用,抑制性能强于鱼精蛋白。

张秀真[5](2017)在《秘鲁鱿鱼肌原纤维蛋白分离纯化及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秘鲁鱿鱼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营养价值高,是制作鱼糜等肉制品的重要原料,但由于其凝胶性能较差,导致其加工产品不受消费者喜爱。因此如何提高秘鲁鱿鱼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性能,提高鱼糜制品的品质,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蛋白质是一类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大分子,很多研究表明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将会导致其性能的变化,进而影响产品品质。因此本文从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出发点,首先从复杂的肌原纤维混合蛋白体系中分离纯化出高纯度的单一蛋白,由繁入简,以期以单一蛋白为研究模型,为以后进一步考察单一蛋白结构的变化与凝胶性能之间的关系做准备,再由简入繁,以便更好地考察复杂蛋白体系下蛋白质结构对凝胶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秘鲁鱿鱼鱼糜制品的加工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及依据。本文重点是建立从秘鲁鱿鱼肌原纤维蛋白中分离纯化出高纯度单一蛋白的方法策略,首先采用HiTrap Q FF 16/10强阴离子柱进行初步分离,再用SuperdexTM 200 10/300凝胶柱进行进一步分离,共得到四种单一蛋白:副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球蛋白轻链,经SDS-PAGE检测其纯度均达到了电泳纯,经HPLC鉴定副肌球蛋白纯度为85%,肌动蛋白为92%,原肌球蛋白为98%,肌球蛋白轻链为96%,并经MALDI-TOF-MS鉴定成功。在蛋白纯化实验中对从离子柱收集到的蛋白液进行超滤浓缩过程中,发现流穿峰A及30%洗脱峰D所收集的蛋白液经超滤浓缩处理后,溶液中出现很多形状规则且均一的纤维丝状小聚集体,由于聚集体的形成可能会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论文对该聚集体的形成机制展开了讨论研究。首先利用荧光显微镜、动态光散射技术对浓缩前后溶液中的蛋白的微观结构及粒径进行表征,证明纤维聚集体的形成是在超滤浓缩处理后才产生的。同时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技术手段,从分子层面研究了浓缩前后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变化。结果表明:从离子柱收集到的蛋白液经超滤浓缩处理后,蛋白分子形成纤维状规则结构、粒径增加,且蛋白空间构象发生变化,色氨酸及酪氨酸残基更加暴露于溶剂中,同时蛋白质的α-螺旋二级结构含量增加,蛋白结构变得更加有序。初步猜测纤维聚集体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浓度效应及剪切效应共同驱动形成,蛋白浓度增加,蛋白分子碰撞机率增加,驱使蛋白聚集;剪切效应可能导致了蛋白空间构象发生变化,氨基酸的暴露增加了蛋白质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蛋白与蛋白之间吸附的有效作用位点,使球形蛋白颗粒以特定的线性连接方式构成棒状结构,每个棒状结构两端可能均有特定作用位点,使短棒线性连接成长棒,形成纤维丝聚集体。并初步推测纤维丝聚集体是由副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形成。由于肌原纤维蛋白分子在凝胶的形成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聚集体,而聚集体的形成则与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同时凝胶形成的好坏与盐浓度也存在很大关系。因此,本章以纯化出的单一蛋白副肌球蛋白为模型,首先利用光散射技术对纯化出的单一蛋白进行粒径及重均分子量的表征,再通过测定蛋白质在KCl盐溶液中的渗透第二维里系数A2,考察副肌球蛋白在不同浓度KCl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力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复杂肌原纤维蛋白结构与凝胶性能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副肌球蛋白分子的重均分子量为207.41±20.14kDa,平均水力学半径18.65nm,且副肌球蛋白的渗透第二维里系数A2为负值,且A2随着KCl浓度增加而减小,表明副肌球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引力占主导,随KCl浓度增加引力也随之增加,蛋白越趋于聚集。

刘燕妮[6](2015)在《鱼精蛋白的制备、纯化及其絮凝和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鱼精蛋白是一种聚阳离子肽,主要存在于各类动物成熟的精巢组织中。鱼精蛋白分子量很小,富含丰富的碱性氨基酸,主要是精氨酸和赖氨酸。目前对鱼精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对鱼精蛋白絮凝活性的研究还没有报道。本文分别从鲑鱼精巢和鲤鱼精巢中提取出鱼精蛋白,并对两种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进行对比,同时研究鱼精蛋白对微藻和微生物细胞的絮凝作用,探求鱼精蛋白抑菌活性与絮凝活性的相关性。1.首先对鲑鱼精巢和鲤鱼精巢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鲑鱼精巢和鲤鱼精巢中均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核酸,此外还含有灰分和少量脂肪,由此可见两种鱼精巢均是高蛋白质高核酸低脂肪的产品。然后采取0.14mol/L的NaCl提取,7.5%的硫酸酸解抽提,95%的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鱼精蛋白,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两种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鲑鱼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要明显高于鲤鱼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且鲑鱼鱼精蛋白的抗菌谱更广。从两种鱼精巢的氨基酸组分分析可以看出,鲑鱼精巢分别富含7.62%的精氨酸和3.76%的赖氨酸,鲤鱼精巢分别富含6.08%的精氨酸和4.45%的赖氨酸。2.将提取的鲑鱼鱼精蛋白和鲤鱼鱼精蛋白用来絮凝微藻和微生物细胞,结果表明鲑鱼鱼精蛋白对盐藻的絮凝作用最好,20μg/mL的鱼精蛋白对盐藻的絮凝率可以达到85.51%。鲤鱼鱼精蛋白对扁藻的絮凝效果较好,20μg/mL的鱼精蛋白对扁藻的絮凝率可以达到85.00%。将鲑鱼鱼精蛋白絮凝后的盐藻沉淀细胞和上清液分离,并对残留在上清液中的盐藻细胞进行循环再培养和再絮凝(三次),再次絮凝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絮凝效果,观察显微镜下的盐藻沉淀细胞,沉淀细胞可以保持较好的活性和游动状态,同时盐藻沉淀细胞也可以继续培养。鲤鱼鱼精蛋白絮凝扁藻后的再培养和再絮凝情况与盐藻相似。温度处理对鲑鱼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没有影响;但在温度大于100℃的情况下,鲤鱼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减弱。蛋白酶处理使两种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均丧失。3.采用抑菌效果较好的鲑鱼鱼精蛋白进行性质研究,研究表明鱼精蛋白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要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pH大于6.0时,鱼精蛋白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因此鱼精蛋白适用于碱性食品中,而不适用于酸性食品中。温度处理对鲑鱼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没有影响,因此鱼精蛋白可以用于巴氏杀菌和高压灭菌的食品中,大大弥补了食品防腐剂应用中的缺陷。鱼精蛋白经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完全丧失。4.采用CM Sepharose Fast Flow P日离子交换层析对提取的鲑鱼鱼精蛋白和鲤鱼鱼精蛋白分别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精氨酸特征性反应--坂口反应以及SDS沉淀反应对鱼精蛋白进行鉴定,鲑鱼鱼精蛋白经过分离纯化得到两个活性峰,鲤鱼鱼精蛋白经过纯化得到一个活性峰。氨基酸组分测定结果表明,鲑鱼鱼精蛋白PEAK Ⅲ和PEAK Ⅳ分别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其中PEAK Ⅳ富含73.46%的精氨酸,PEAK Ⅲ富含37.36%的赖氨酸;鲤鱼鱼精蛋白PEAK Ⅲ富含39.24%的赖氨酸。对纯化后的鱼精蛋白进行絮凝和抑菌实验,鲑鱼鱼精蛋白的PEAK Ⅲ和PEAK Ⅳ都具有抑菌活性,PEAK Ⅳ的抑菌活性明显增强,而PEAK Ⅲ的抑菌活性有所减弱。层析后的鲑鱼鱼精蛋白PEAK Ⅳ对盐藻具有很好的絮凝活性,PEAK Ⅲ则没有絮凝活性。而鲤鱼鱼精蛋白的PEAK Ⅲ的抑菌活性有所增强,然而对扁藻则没有絮凝活性。鱼精蛋白具有絮凝活性和抑菌活性,为今后絮凝剂和防腐剂的应用领域发展提供一种借鉴,同时为作为聚阳离子的多肽或蛋白质的应用提供一些思考。鱼精蛋白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尤其是氨基酸组成对絮凝和抑菌活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刘亚娜,李儒仁,安迈瑞,余群力,于春起,韩广星[7](2015)在《牛精蛋白的纯化及抑菌效果研究》文中指出以牛睾丸为原料研究牛精蛋白纯化工艺及抑菌性能,以提高牛精蛋白抑菌能力和牛副产物利用率。牛睾丸经5.48%硫酸溶液超声波辅助提取,95%冷乙醇沉淀,丙酮、乙醚洗涤后得牛精蛋白粗品。采用阳离子交换层析(SPSepharose Fast Flow)和凝胶过滤层析(Sephacryl S-100)对牛精蛋白粗品进行纯化,纯化后的牛精蛋白得率为3.92%。经SDS-PAGE分析,牛精蛋白分子量为19ku。以新鲜牛肉、酱牛肉、新鲜豆干和酱豆干为抑菌对象,发现纯化牛精蛋白溶液处理的菌落总数极显着小于粗提牛精蛋白溶液处理的菌落总数(p<0.01),且分别降低了86.44%、85.77%、83.39%和89.82%。纯化后的牛精蛋白具有很强的抑菌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天然食品防腐剂。

娄凡丽[8](2014)在《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鱼精蛋白作为医药和食品领域具有开发和应用潜力的天然抑菌剂,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构建,以鱼精蛋白作为抑菌剂,研究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对PIA合成和eDNA分泌的影响,为食品及医药领域中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的安全隐患提供新的途径,并为进一步研究鱼精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论文得到了以下结果:1.通过刚果红平板实验证实了受试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产生生物膜,然后在24孔细胞培养板中,以普通盖玻片为载体,孵育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玻片上形成生物膜。对生物膜菌落计数发现,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膜内活菌数不断增多,到第3天时达到最大值,而后活菌数明显降低,第4至6天菌落数没有显着差异,继续培养膜内活菌数又开始下降。通过结晶紫染色观察黏附菌,银染法观察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并结合菌落计数,可以发现细菌生物膜中的活菌数与被膜量变化并不一致。2.从初始加入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对成熟生物膜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鱼精蛋白对生物膜形态及膜内活菌数的影响。结果如下:鱼精蛋白对受试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25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000μg/mL。培养初始鱼精蛋白浓度为4MIC时,各天膜内活菌数均急剧下降,玻片上也基本不见成团的生物膜。当培养开始前添加鱼精蛋白至MBC浓度,即8MIC (1000μg/mL)时,玻片上活菌数均为零。鱼精蛋白对成熟的生物膜中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杀灭效果,且存在浓度依赖关系,其灭菌及清除生物膜的效果与培养的时间和鱼精蛋白的浓度有关。培养了5天的生物膜对鱼精蛋白更敏感,4MIC就能将膜内细菌全部杀死。相比生物膜形成之后再用鱼精蛋白处理,初始加入鱼精蛋白能更好地减少生物膜形成。3.采用荧光增白剂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中的胞外多糖,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分布,结果表明:鱼精蛋白能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黏附菌产生胞外多糖。培养开始前加入鱼精蛋白的量越大,对黏附菌产生胞外多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当生物膜已经形成时再用鱼精蛋白干预,此时需要更大量的鱼精蛋白(>4MIC)才能对黏附菌产胞外多糖发生显着的抑制作用,且与生物膜培养的时间有关。通过蒽酮法定量测定胞外多糖发现,初始及中途加入鱼精蛋白,均能够显着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水溶性、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研究还发现,生物膜形成初期合成更多的水溶性胞外多糖,而继续培养生物膜过程中,则合成更多的水不溶性胞外多糖。4.初始加入>1MIC的鱼精蛋白时,通过Dot blotting检测到生物膜和培养液中的PIA表达量均明显受到抑制,且高浓度鱼精蛋白(4MIC)对其抑制效果更明显。通过eDNA的提取,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探讨鱼精蛋白对eDNA释放的作用,结果发现,初始加入鱼精蛋白,eDNA释放量也明显受到抑制,鱼精蛋白浓度越高,eDNA释放量越小。

胡晓璐,刘淑集,吴成业[9](2013)在《鱿鱼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鱿鱼精巢提取鱿鱼鱼精蛋白的优化工艺,并对优化工艺提取的鱿鱼鱼精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硫酸浓度0.3 M、硫酸用量为3倍、提取次数2次、冷乙醇用量为3倍;该条件下,鱿鱼鱼精蛋白的得率为3.42%,蛋白质含量达93%,且氨基酸组成齐全,碱性氨基酸占26.20%,其中精氨酸占9.61%,Tricine-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表明其组成成分比较复杂。

郑瑞生[10](2013)在《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盐度、低含水率的传统即食鲍产品由于口味偏咸、偏硬,整体感官欠佳,不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要求;而高温高压杀菌容易导致即食鲍产品出现流汁、质地发绵,影响鲍鱼的整体口感及营养价值。因此,本文研究高含水率、低盐度、适口性强的即食鲍产品安全控制及品质保存技术。首先研究冻藏温度对鲜鲍鱼品质特性的影响。再应用T-RFLP技术研究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微生物变化趋势,揭示加工过程的易污染环节及残留的特定腐败菌。并通过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即食鲍产品的特定腐败菌及其气味成因。然后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最后利用复合生物抑菌剂结合栅栏因子设置来延长即食鲍产品贮藏期限。主要内容及结果分述如下。1.冻藏温度对鲜鲍鱼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20℃和-80℃两种冻藏温度下,鲍鱼的生化特性、物理特性、菌落指标、感官指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80℃下冻藏鲍鱼的含水率、盐溶性蛋白、ATPase活性、解冻及水煮后的各项感官指标均要优于-20℃冻藏。而TBA值、pH值、TVB-N、菌落总数均低于-20℃冻藏。-80℃冻藏鲍鱼的硬度、凝聚性及咀嚼性均好于-20℃处理,色泽更接近新鲜鲍鱼的颜色。总之,-80℃冻藏条件可以更好地延缓鲍鱼的品质下降,减缓蛋白质分解变性,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证冻藏鲍鱼的感官品质和商品价值。因此,为保证即食鲍产品的原料品质,本研究在后续加工中所用鲍鱼原料均采用-80℃冻藏保鲜。2.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菌群变化规律研究应用T-RFLP技术分析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及残留的主要腐败菌。结果表明:常温腌制容易助长鲍鱼中腐败菌的生长;而流水清洗、低温腌制及高温烘烤有助于降低加工过程的微生物污染。高温烘烤可以杀死大部分非耐热菌,但仍残留一些耐热性强的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等。经过真空包装,抑制住好氧或需氧菌的生长。但对于厌氧菌而言,恰恰提供了一个比较适宜生长的环境,如梭菌、解糖肠球菌等。腐败鲍鱼中残留的主要菌群是梭菌属、芽孢杆菌属等,尤其是以梭菌属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对于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而言,梭菌是其最主要的腐败菌群,而芽孢杆菌也是其最重要的残留菌之一。有必要针对梭菌及芽孢杆菌采取后续杀菌或抑菌处理,以防止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的腐败变质。3.即食鲍产品挥发性成分变化及腐败菌生长特性研究根据GC-MS分析,不同处理的鲍鱼挥发性成分差异显着,主要成分有醇、醛、酮、烃、酸、酯、芳香族、含氮含硫化合物等物质。解冻鲍鱼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苯甲醛及1-辛烯-3-醇。而高温烘烤鲍鱼的烤肉香味显着增强,醇类物质、含氮含硫和酯类化合物是其重要的特征风味物质。腐败鲍鱼出现极恶劣的粪臭及酸败气味,具有明显的黑变、流汁等现象,主要的挥发性特征成分为吲哚、苯酚和丁酸。生孢梭菌感染的鲍鱼出现类似于腐败鲍鱼的变质现象,也有强烈的粪臭及酸败味道,这也验证梭菌是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重要的微生物污染源之一。枯草芽孢杆菌感染的鲍鱼未出现明显的恶臭、黑变症状,但仍出现部分酸败、流汁现象,其分泌的酶类物质可能成为即食鲍产品变质的重要因素。生孢梭菌耐盐性和耐酸性较差,枯草芽孢杆菌耐盐性和耐酸性较强。虽在强酸(pH<4)、高盐分(NaCl>10%)的条件下,两株芽孢菌的生长均能被有效抑制。但是高盐、强酸会严重影响即食鲍产品的感官及食用品质,有必要寻找其它高效、安全的杀菌方式。4.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尽量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选取影响即食鲍产品安全品质的关键因素:NaCl添加量(X1),腌制时间(X2),热泵干燥时间(X3)、烘烤时间(X4)为自变量,感官评价(Y)为因变量,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最终获得即食鲍产品加工的动力学模型:Y=-21.38+1.59X1+0.08X2+0.13X3+2.26X4-X1X2—X1X3+0.03X1X4+X2X3—X2X4—X3X4—0.39X12—X22—X32—0.09X42。确定 了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的优化组合条件:0.80%NaCl,4℃腌制130min,40±3℃热泵干燥125min,上温、下温分别为150℃和180℃,烘烤11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即食鲍产品实际感官评价值达到4.90,感官品质达到最优状态。5.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保存研究首先以ε-PL(A)、Nisin(B)和溶菌酶(C)等生物抑菌剂为自变量,以生孢梭菌抑制率(R1)、枯草芽孢杆菌抑制率(R2)为因变量,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分别得到这两种菌的抑制率的动力学模型:R1 = 124.20-401.24A-670.90B+56.70(C-1470.59AB-2873.45AC-5959.75BC + 2225.62A2 + 795 8.20B2+ 15554.86C2;R2=195.43-1469.78A-953.10B-1604.30C-2027.86AB+5872.68AC+7797.99BC+5877.71A2+7721.36B2+7009.48C2。由动力学模型得出最佳复配参数为:0.20 g/L ε-PL,0.05 g/LNisin,0.05 g/L溶菌酶,测得该参数下生孢梭菌实际抑制率为99.34%、枯草芽孢杆菌实际抑制率为99.28%。然后将复合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过程的研究,分析在4℃和25℃环境下,鲍鱼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25℃贮藏条件下,未添加主添加生物抑菌剂的即食鲍产品保质期只有3d和6d。而在4℃贮藏条件下,未添加及添加生物抑菌剂的即食鲍产品保质期分别达到30 d和90 d。说明在4℃贮藏条件下,添加生物抑菌剂更有利于保持即食鲍产品品质及安全性,延缓即食鲍产品腐败变质。

二、鲢鱼(Aristichthys nobilis)鱼精蛋白的纯化和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鲢鱼(Aristichthys nobilis)鱼精蛋白的纯化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鱼皮胶原蛋白复合可食性抗菌涂膜对真鲷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胶原蛋白概述
    1.2 可食性膜概述
    1.3 水产品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1.3.1 脂质氧化
        1.3.2 蛋白水解变化
        1.3.3 K值
    1.4 不同可食性膜在水产品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1.4.1 多糖
        1.4.2 蛋白质
        1.4.3 脂质
    1.5 活性成分在可食性薄膜和涂膜中的应用
        1.5.1 有机酸
        1.5.2 植物精油
        1.5.3 脂肪酸酯
        1.5.4 多肽和细菌素
        1.5.5 益生菌
    1.6 结论与展望
    1.7 课题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7.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蓝鲨(Prionace glauca)鱼皮胶原蛋白提取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蓝鲨鱼皮的化学成分测定
        2.2.2 蓝鲨鱼皮中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
        2.2.3 蓝鲨鱼皮中胶原蛋白含量计算
        2.2.4 胃蛋白酶可溶性胶原蛋白(PSC)的提取
        2.2.5 PSC得率计算
        2.2.6 PSC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及纯度计算
        2.2.7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2.8 PSC氨基酸成分分析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蓝鲨鱼皮化学成分
        2.3.2 蓝鲨鱼皮中Hyp含量和胶原蛋白含量
        2.3.3 PSC提取率
        2.3.4 PSC中 Hyp含量及纯度
        2.3.5 SDS-PAGE
        2.3.6 氨基酸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对冷藏期间真鲷鱼片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真鲷的化学成分测定
        3.2.2 涂膜液的准备
        3.2.3 样品处理
        3.2.4 涂膜与贮藏试验
        3.2.5 菌落总数测定
        3.2.6 TVB-N测定
        3.2.7 TBA测定
        3.2.8 pH值
        3.2.9 K值
        3.2.10 汁液流失率分析
        3.2.11 感官评价分析
        3.2.1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真鲷的化学成分
        3.3.2 菌落总数
        3.3.3 TVB-N
        3.3.4 TBA
        3.3.5 pH值
        3.3.6 K值
        3.3.7 汁液流失率
        3.3.8 感官评价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对冷藏期间真鲷肌原纤维蛋白变化规律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涂膜液的准备
        4.2.2 样品处理
        4.2.3 涂膜与贮藏试验
        4.2.4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4.2.5 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测定
        4.2.6 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测定
        4.2.7 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测定
        4.2.8 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分析
        4.2.9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变化
        4.3.2 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变化
        4.3.3 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变化
        4.3.4 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样品制备
        1.3.2 原料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1.3.3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提取工艺
        1.3.4 硫酸提取法提取条件单因素实验
        1.3.5 硫酸提取法正交实验
        1.3.6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测定
        1.3.7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3.8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暗纹东方鲀精巢基本成分
    2.2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2.2.1 硫酸浓度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2.2.2 硫酸用量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2.2.3 提取次数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2.2.4 提取时间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2.2.5 提取温度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2.2.6 95%乙醇用量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2.3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提取工艺优化
    2.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5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3 结论

(3)鲽鱼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理化和功能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鱼类加工过程中副产物的研究现状
        1.1.1 鱼皮的研究现状
        1.1.2 鱼骨的研究现状
        1.1.3 鱼鳞的研究现状
        1.1.4 鱼内脏的研究现状
    1.2 鲽鱼简介
    1.3 鱼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1.3.1 鱼胶原蛋白的来源分布
        1.3.2 鱼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
        1.3.3 鱼胶原蛋白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1.3.4 鱼胶原蛋白肽
        1.3.5 鱼胶原蛋白活性肽的功能特性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不同部位鲽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黑皮和白皮的制备及其预处理
        2.3.2 黑皮和白皮ASC的提取
        2.3.3 黑皮和白皮基本成分的测定
        2.3.4 黑皮和白皮ASC得率
        2.3.5 黑皮和白皮ASC白度和凝胶强度的测定
        2.3.6 黑皮和白皮ASC的紫外全波长扫描(UV)
        2.3.7 黑皮和白皮ASC的红外光谱扫描(FT-IR)
        2.3.8 黑皮和白皮ASC的等电点测定
        2.3.9 黑皮和白皮ASC溶解性的测定
        2.3.10 黑皮和白皮ASC的扫描电镜观察(SEM)
        2.3.11 黑皮和白皮ASC的SDS-PAGE电泳分析
        2.3.12 黑皮和白皮ASC的热变性温度测定(Td)
        2.3.13 黑皮和白皮ASC粒径分布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鲽鱼皮基本成分的含量
        2.5.2 黑皮和白皮ASC的感官性状特征比较
        2.5.3 黑皮和白皮ASC得率的分析结果
        2.5.4 黑皮和白皮ASC的白度和凝胶强度
        2.5.5 黑皮和白皮ASC的紫外光谱扫描分析结果
        2.5.6 黑皮和白皮ASC的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结果
        2.5.7 黑皮和白皮ASC的等电点分析结果
        2.5.8 pH和NaCl浓度变化对黑皮和白皮ASC溶解性的影响
        2.5.9 黑皮和白皮ASC的扫描电镜图像
        2.5.10 黑皮和白皮ASC的电泳图谱
        2.5.11 黑皮和白皮ASC的热变性温度
        2.5.12 黑皮和白皮ASC的粒径分布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不同部位鲽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的功能特性比较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黑皮和白皮ASC溶液的流变学特性
        3.3.2 黑皮和白皮ASC的吸湿性测定
        3.3.3 黑皮和白皮ASC的保湿性测定
        3.3.4 黑皮和白皮ASC的吸水性和吸油性
        3.3.5 黑皮和白皮ASC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
        3.3.6 黑皮和白皮ASC的浊度与聚集特性测定
        3.3.7 黑皮和白皮ASC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黑皮和白皮ASC的流变学特性
        3.5.2 黑皮和白皮ASC的吸湿性和保湿性
        3.5.3 黑皮和白皮ASC的吸水性和吸油性
        3.5.4 黑皮和白皮ASC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
        3.5.5 黑皮和白皮ASC的浊度与聚集特性分析
        3.5.6 黑皮和白皮ASC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提取方法对鲽鱼皮胶原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ASC和PSC的提取工艺流程
        4.3.2 ASC和PSC得率的测定
        4.3.3 ASC和PSC白度和凝胶强度的测定
        4.3.4 ASC和PSC的紫外全波长扫描(UV)
        4.3.5 ASC和PSC的红外光谱扫描(FT-IR)
        4.3.6 ASC和PSC的等电点测定
        4.3.7 ASC和PSC的溶解性测定
        4.3.8 ASC和PSC的扫描电镜观察(SEM)
        4.3.9 ASC和PSC的SDS-PAGE电泳分析
        4.3.10 ASC和PSC粒径分布的测定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ASC和PSC的感官性状特征比较
        4.5.2 ASC和PSC的得率分析结果
        4.5.3 ASC和PSC的白度和凝胶强度分析
        4.5.4 ASC和PSC的紫外光谱扫描分析结果
        4.5.5 ASC和PSC的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结果
        4.5.6 ASC和PSC的等电点
        4.5.7 pH和NaCl浓度变化对ASC和PSC溶解性的影响
        4.5.8 ASC和PSC的扫描电镜图像
        4.5.9 ASC和PSC的电泳图谱
        4.5.10 ASC和PSC的粒径分布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提取方法对鲽鱼皮胶原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ASC和PSC溶液的流变学特性
        5.3.2 ASC和PSC的吸湿性和保湿性测定
        5.3.3 ASC和PSC的吸水性和吸油性测定
        5.3.4 ASC和PSC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测定
        5.3.5 ASC和PSC的浊度及聚集特性测定
        5.3.6 ASC和PSC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测定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ASC和PSC的流变学特性
        5.5.2 ASC和PSC的吸湿性和保湿性
        5.5.3 ASC和PSC的吸水性和吸油性
        5.5.4 ASC和PSC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
        5.5.5 ASC和PSC的浊度及聚集特性分析
        5.5.6 ASC和PSC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附录
致谢

(4)鲟鱼精蛋白与多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鲟鱼的特性及功用
    1.3 鲟鱼养殖业的现状
    1.4 鱼精蛋白概况
        1.4.1 鱼精蛋白的理化性质
        1.4.2 鱼精蛋白的研究背景
    1.5 鱼精蛋白的应用
        1.5.1 食品中的应用
        1.5.2 医学中的应用
    1.6 课题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鲟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鲟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
        2.3.2 鲟鱼精蛋白的纯化
        2.3.3 鲟鱼精蛋白的鉴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鲟鱼精蛋白提取工艺结果
        2.4.2 鲟鱼精蛋白的纯化结果
        2.4.3 鱼精蛋白的鉴定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鱼精蛋白多肽的制备工艺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响应面试验
        3.3.3 Tricine-SDS-PAGE不连续凝胶电泳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4.2 响应面实验结果
        3.4.3 鱼精蛋白多肽Tricine-SDS-PAGE电泳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与性质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水解氨基酸组分分析
        4.3.2 鱼精蛋白的DSC热变性分析
        4.3.3 鱼精蛋白的FTIR分析
        4.3.4 鱼精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4.3.5 鱼精蛋白的XRD分析
        4.3.6 抑菌试验
        4.3.7 理化特性探究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水解氨基酸组分分析结果
        4.4.2 DSC测量结果
        4.4.3 FTIR测量结果
        4.4.4 CD分析结果
        4.4.5 XRD测量结果
        4.4.6 抑菌试验结果
        4.4.7 理化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秘鲁鱿鱼肌原纤维蛋白分离纯化及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秘鲁鱿鱼概述
        1.1.1 秘鲁鱿鱼资源概述
        1.1.2 鱿鱼加工现状
    1.2 肌原纤维蛋白的组成及其功能性
    1.3 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选择
        1.3.1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
        1.3.2 目标蛋白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
        1.3.3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色谱技术
    1.4 蛋白质纯度的鉴定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内容
2 秘鲁鱿鱼肌原纤维蛋白的分离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原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2.3.2 肌原纤维蛋白溶液的配制
        2.3.3 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2.3.4 秘鲁鱿鱼肌原纤维蛋白纯化流程
        2.3.5 HiTrap Q FF 16离子交换层析
        2.3.6 Surperdex~(TM) 200 10/300凝胶层析
        2.3.7 纯度及分子量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PM、TM及MLC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2.4.2 肌动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2.4.3 MALDI-TOF-MS蛋白鉴定结果
    2.5 小结
3 超滤浓缩过程中蛋白分子集聚现象的发现与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原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荧光显微镜对蛋白溶液微观结构的观察
        3.3.2 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
        3.3.3 紫外光谱分析
        3.3.4 荧光光谱分析
        3.3.5 圆二色谱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荧光显微镜微观结构观察
        3.4.2 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
        3.4.3 纤维丝聚集体组成成分分析
        3.4.4 紫外光谱分析
        3.4.5 荧光光谱分析
        3.4.6 圆二色谱分析
    3.5 小结
4 副肌球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原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4.3.2 动态光散射粒径的测定
        4.3.3 副肌球蛋白渗透第二维里系数及重均分子量的测定
        4.3.4 盐浓度对副肌球蛋白渗透第二维里系数的影响
        4.3.5 紫外光谱扫描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
        4.4.2 副肌球蛋白渗透第二维里系数及重均分子量的测定
        4.4.3 盐浓度对副肌球蛋白渗透第二维里系数的影响
        4.4.4 盐浓度对副肌球蛋白构象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鱼精蛋白的制备、纯化及其絮凝和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鱼精蛋白
        0.1.1 鱼精蛋白理化性质
        0.1.2 鱼精蛋白的抑菌特性研究
        0.1.3 鱼精蛋白的分离提取与纯化
        0.1.4 鱼精蛋白的应用
        0.1.4.1 鱼精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
        0.1.4.2 鱼精蛋白在医药中的应用
        0.1.5 鱼精蛋白抑菌机理研究
    0.2 微藻采收的方式及絮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0.2.1 微藻采收的方式
        0.2.1.1 絮凝法
        0.2.1.2 离心分离法
        0.2.1.3 过滤法
        0.2.1.4 预氧化法
        0.2.1.5 气浮法
        0.2.2 絮凝技术在微藻采收中的研究与应用
    0.3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0.3.1 立题依据
        0.3.2 研究内容
1 鱼精巢的成分测定及鱼精蛋白的提取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2.1 实验原料
        1.2.2 实验试剂
        1.2.3 实验仪器
        1.2.4 实验菌株
        1.2.5 培养基配方
    1.3 实验方法
        1.3.1 原料选择与处理
        1.3.2 原料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1.3.3 鱼精蛋白提取工艺
        1.3.4 抑菌活性测定
    1.4 结果与分析
        1.4.1 鲑鱼和鲤鱼精巢组织的基本成分测定
        1.4.2 鱼精蛋白的提取得率
        1.4.3 鲑鱼和鲤鱼精巢组织中氨基酸组分测定
        1.4.4 提取的鲑鱼鱼精蛋白和鲤鱼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比较
    1.5 本章小结
2 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菌株
        2.2.4 微藻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鱼精蛋白对盐藻、扁藻和小球藻的絮凝
        2.3.2 鱼精蛋白对微生物细胞的絮凝
        2.3.3 微藻絮凝后的上清液循环(3次)再培养和再絮凝
        2.3.4 温度对鱼精蛋白絮凝盐藻和扁藻的影响
        2.3.5 蛋白酶处理对鱼精蛋白絮凝活性的影响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鲑鱼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
        2.4.1.1 鲑鱼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活性研究
        2.4.1.2 鲑鱼鱼精蛋白对微生物细胞絮凝活性的研究
        2.4.1.3 六种絮凝剂对盐藻的絮凝效果图
        2.4.1.4 盐藻絮凝后上清液的再培养、再絮凝以及沉淀藻体的培养
        2.4.1.5 处理温度对鲑鱼鱼精蛋白絮凝盐藻的影响
        2.4.1.6 蛋白酶处理对鲑鱼鱼精蛋白絮凝盐藻的影响
        2.4.2 鲤鱼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
        2.4.2.1 鲤鱼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活性研究
        2.4.2.2 鲤鱼鱼精蛋白对微生物细胞絮凝活性的研究
        2.4.2.3 六种絮凝剂对扁藻的絮凝效果图
        2.4.2.4 扁藻絮凝后上清液的再培养、再絮凝以及沉淀藻体的培养
        2.4.2.5 处理温度对鲤鱼鱼精蛋白絮凝扁藻的影响
        2.4.2.6 蛋白酶处理对鲤鱼鱼精蛋白絮凝扁藻的影响
        2.4.3 不同絮凝剂对微藻絮凝分析
        2.4.4 两种鱼精蛋白的絮凝活性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鱼精蛋白的抑菌作用条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0 实验原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菌株
        3.2.4 培养基配方
    3.3 实验方法
        3.3.1 抑菌方法
        3.3.1.1 试管法
        3.3.1.2 滤纸片扩散法
        3.3.2 鱼精蛋白的最小抑菌浓度
        3.3.3 pH值对鲑鱼鱼精蛋白抑菌活性的影响
        3.3.4 温度对鲑鱼鱼精蛋白抑菌活性的影响
        3.3.5 蛋白酶对鲑鱼鱼精蛋白抑菌活性的影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鲑鱼鱼精蛋白最小抑菌浓度
        3.4.2 pH对鱼精蛋白抑菌效果的影响
        3.4.3 温度对鱼精蛋白抑菌效果的影响
        3.4.4 蛋白酶对鱼精蛋白抑菌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鱼精蛋白的纯化与组份测试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菌株
        4.2.5 培养基配方
    4.3 实验方法
        4.3.1 CM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
        4.3.2 鱼精蛋白的鉴定
        4.3.2.1 坂口反应
        4.3.2.2 实验方法
        4.3.3 提纯后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
        4.3.4 鱼精蛋白分离纯化后絮凝活性
        4.3.5 提纯后鱼精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鲑鱼鱼精蛋白CM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
        4.4.2 鲑鱼鱼精蛋白CM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
        4.4.3 分离纯化后的鱼精蛋白的抑菌活性测定
        4.4.3.1 鲑鱼鱼精蛋白(PEAKⅢ和PEAKⅣ)的抑菌活性测定
        4.4.3.2 鲤鱼鱼精蛋白PEAK Ⅲ的抑菌活性测定
        4.4.4 层析后鱼精蛋白对微藻的絮凝
        4.4.4.1 鲑鱼鱼精蛋白(PEAK Ⅲ和PEAK Ⅳ)对盐藻的絮凝
        4.4.4.2 鲤鱼鱼精蛋白PEAK Ⅲ对扁藻的絮凝
        4.4.5 分离纯化后的鱼精蛋白的氨基酸组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牛精蛋白的纯化及抑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牛精蛋白粗品提取工艺
    1.3 牛精蛋白纯化工艺
    1.4 牛精蛋白含量及蛋白得率的测定
    1.5 SDS-PAGE
    1.6 牛精蛋白的抑菌实验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精蛋白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2.2 牛精蛋白的分离纯化
    2.3 SDS-PAGE 分析
    2.4 抑菌实验
3 结论

(8)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 鱼精蛋白概述
        1.1 鱼精蛋白的理化性质
        1.2 鱼精蛋白提取与纯化
        1.3 鱼精蛋白的抗菌特性
        1.4 鱼精蛋白的抑菌机理
        1.5 鱼精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3 细菌生物膜概述
        3.1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3.2 人工生物膜发生装置
        3.3 生物膜的检测技术
        3.4 生物膜的控制方法
        3.5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
        3.6 细菌生物膜与食品安全
    4 立题背景与意义
    5 主要研究内容
        5.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的构建
        5.2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态及活菌的影响
        5.3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胞外多糖的影响
        5.4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PIA表达和eDNA合成的影响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的构建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常用缓冲液及其它试剂的配制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鉴定
        2.1.1 菌种复苏
        2.1.2 刚果红平板法定性生物膜形成菌株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静置生物膜模型的建立
        2.2.1 标准菌悬液制备
        2.2.2 盖玻片的清洗
        2.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建立
        2.2.4 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观察
        2.2.5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鉴定和观察
        2.2.6 连续稀释法测生物膜内活菌数
    3 实验结果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鉴定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静置生物膜模型的建立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观察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鉴定和观察
        3.2.4 连续稀释法对生物膜内活菌数的测定
    4 小结
    5 讨论
第三章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态和细菌数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常用缓冲液及其它试剂的配制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及MBC的测定
        2.1.1 标准菌悬液制备
        2.1.2 鱼精蛋白溶液配制
        2.1.3 抑菌实验
        2.2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2.2.1 标准菌悬液制备
        2.2.2 鱼精蛋白溶液的配制
        2.2.3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建立
        2.2.3.2 银染法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
        2.2.3.3 连续稀释法测生物膜内活菌数
        2.2.3.4 统计分析
        2.2.4 鱼精蛋白对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2.2.4.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建立
        2.2.4.2 银染法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
        2.2.4.3 连续稀释法测生物膜内活菌数
        2.2.4.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及MBC的测定
        3.2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3.2.1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2.1.1 银染法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
        3.2.1.2 连续稀释法测定生物膜内活菌数
        3.2.2 鱼精蛋白对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3.2.2.1 银染法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
        3.2.2.2 连续稀释法测定生物膜内活菌数
    4 小结
    5 讨论
第四章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胞外多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常用缓冲液及其它试剂的配制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菌种复苏
        2.2 标准菌悬液制备
        2.3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胞外多糖的影响
        2.3.1 鱼精蛋白溶液的配制
        2.3.2 生物膜标本制备
        2.3.2.1 初始加入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2.3.2.2 鱼精蛋白对成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2.3.3 生物膜中胞外多糖荧光染色
        2.3.4 荧光显微镜观察
        2.3.5 图像分析
        2.3.6 统计分析
        2.4 金黄色葡葡球菌生物膜胞外多糖的提取
        2.4.1 蒽酮法测定总糖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2.4.2 生物膜标本制备
        2.4.2.1 初始加入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4.2.2 鱼精蛋白对成熟金黄色葡萄球生物膜的影响
        2.4.3 黏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量测定
        2.4.4 黏附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成水溶性与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测定
        2.4.5 黏附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糖能力的计算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观察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胞外多糖的影响
        3.1.1 初始加入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3.1.2 鱼精蛋白对培养不同时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胞外多糖的影响
        3.2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水溶性及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影响
        3.2.1 蒽酮法测定总糖含量标准曲线
        3.2.2 不同培养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黏附菌的质量
        3.2.3 初始加入鱼精蛋白对黏附细菌产胞外多糖能力的影响
        3.2.3.1 初始加入鱼精蛋白对黏附细菌产水溶性胞外多糖能力的影响
        3.2.3.2 初始加入鱼精蛋白对黏附细菌产水不溶性胞外多糖能力的影响
        3.3 生物膜形成后加入鱼精蛋白对黏附细菌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3.3.1 生物膜形成后加入鱼精蛋白对黏附细菌产水溶性胞外多糖能力的影响
        3.3.2 生物膜形成后加入鱼精蛋白对粘附细菌产水不溶性胞外多糖能力的影响
    4 小结
    5 讨论
第五章 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PIA表达和eDNA分泌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常用缓冲液及其它试剂的配制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培养
        2.3 PIA提取与检测
        2.4 eDNA提取与检测
        2.4.1 荧光扫描波长的确定
        2.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3 eDNA提取
        2.4.4 eDNA含量检测
        2.4.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鱼精蛋白对PIA表达的影响
        3.2 鱼精蛋白对eDNA分泌的影响
        3.2.1 荧光光度法测定eDNA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eDNA含量的测定
    4 小结
    5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鱿鱼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2.1 原料选择与处理
        1.2.2 原料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1.2.3 鱿鱼鱼精蛋白提取工艺
        1.2.4 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
        1.2.5 鱿鱼鱼精蛋白得率测定
        1.2.6 鱿鱼鱼精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1.2.7 鱿鱼鱼精蛋白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6]
2 结果与讨论
    2.1 鱿鱼精巢基本营养成分
    2.2 鱿鱼鱼精蛋白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
        2.2.1 硫酸浓度对得率的影响
        2.2.2 硫酸用量对得率的影响
        2.2.3 提取时间对得率的影响
        2.2.4 提取次数对得率的影响
        2.2.5 提取温度对得率的影响
        2.2.6 乙醇用量对得率的影响
    2.3 鱿鱼鱼精蛋白提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
    2.4 鱿鱼鱼精蛋白成分分析
    2.5 鱿鱼鱼精蛋白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
3 小结

(10)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鲍鱼概况
        1.1 鲍鱼生物学特性
        1.2 鲍鱼种类、分布及养殖概况
        1.3 鲍鱼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2 鲍鱼养殖及加工现状
        2.1 鲜活鲍鱼
        2.2 生鲍鱼片
        2.3 冷冻鲍鱼
        2.4 干制鲍鱼
        2.5 鲍鱼罐头
        2.6 即食鲍产品
        2.7 其它鲍鱼副产品开发
    3 水产品中特定腐败菌(SSO)种类
        3.1 水产鲜品SSO种类
        3.2 冷藏水产品SSO种类
        3.3 真空和气调包装水产品SSO种类
        3.4 加工水产品SSO种类
    4 T-RFLP技术应用的研究
        4.1 T-RFLP基本原理与方法
        4.2 T-RFLP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4.3 T-RFLP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法
    5 生物冷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5.1 动物源生物杀菌剂
        5.2 植物源生物杀菌剂
        5.3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源生物杀菌剂
        5.4 酶法杀菌
    6 栅栏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意义和研究内容
        7.1 立题依据、意义
        7.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冻藏温度对鲜鲍鱼品质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鲜鲍鱼的基本成分
        2.2 鲍鱼冻藏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2.3 鲍鱼冻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2.4 鲍鱼冻藏过程中感官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菌群变化规律研究
    1 材料
    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
        2.2 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即食鲍产品加工基本工艺流程及取样方法
        3.2 鲍鱼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3.3 鲍鱼细菌总DNA的纯化
        3.4 PCR扩增
        3.5 电泳检测
        3.6 PCR产物的纯化
        3.7 扩增产物的酶切
        3.8 T-RFLP酶切条带的检测、比对及数据分析
        3.9 鲍鱼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10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鲍鱼中微生物总DNA的获得
        4.2 鲍鱼样品中细菌16S rDNA扩增产物的获得
        4.3 扩增PCR产物的酶切
        4.4 鲍鱼不同加工阶段细菌的T-RFLP图谱分析
        4.5 鲍鱼样品细菌T-RFs比对结果
        4.6 不同加工阶段鲍鱼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4.7 不同加工阶段鲍鱼细菌间相似性分析
    5 讨论
        5.1 T-RFLP技术的研究
        5.2 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微生物变化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即食鲍产品挥发性成分变化及腐败菌生长特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原料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及感染实验
        2.2 两种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研究
        2.3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的鲍鱼感官分析
        3.2 不同处理鲍鱼挥发性成分总离子图谱
        3.3 不同处理鲍鱼样品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
        3.4 两种腐败菌生长特性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设备
        1.2 即食鲍产品加工基本工艺的调整
        1.3 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单因素实验研究
        1.4 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研究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添加量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2 腌制条件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3 热泵干燥条件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4 烘烤温度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5 烘烤时间对即食鲍产品各项指标变化的影响
        2.6 响应面优化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保存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及菌种活化实验
        2.2 生物制剂对两种芽孢菌株的抑菌研究
        2.3 生物抑菌剂的响应面复合配方研究
        2.4 优化的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流程
        2.5 即食鲍产品贮藏过程各指标检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物制剂对两种腐败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3.2 复合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过程各指标的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四、鲢鱼(Aristichthys nobilis)鱼精蛋白的纯化和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鱼皮胶原蛋白复合可食性抗菌涂膜对真鲷保鲜效果的研究[D]. 刘津延.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2]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J]. 张家源,张洪才,陈舜胜. 渔业科学进展, 2020(05)
  • [3]鲽鱼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理化和功能特性的研究[D]. 马帅. 渤海大学, 2017(05)
  • [4]鲟鱼精蛋白与多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D]. 饶丹华.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5]秘鲁鱿鱼肌原纤维蛋白分离纯化及相互作用研究[D]. 张秀真.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6]鱼精蛋白的制备、纯化及其絮凝和抑菌活性研究[D]. 刘燕妮.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7]牛精蛋白的纯化及抑菌效果研究[J]. 刘亚娜,李儒仁,安迈瑞,余群力,于春起,韩广星. 食品工业科技, 2015(01)
  • [8]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初步研究[D]. 娄凡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9]鱿鱼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J]. 胡晓璐,刘淑集,吴成业. 福建水产, 2013(06)
  • [10]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 郑瑞生.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鲢鱼鱼精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