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膨大前后源库关系研究

茉莉花膨大前后源库关系研究

一、茭白膨大前后源库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芳[1](2017)在《外源生长素对茭白肉质茎形成、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细胞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以单季茭白‘大别1号’为供试材料,在其肉质茎膨大前7d和15d分别进行外源生长素和抑制剂喷施处理。试验主要研究了外源生长素对茭白孕茭以及肉质茎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建成、光合能力及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探讨生长素对茭白孕茭与膨大生长的作用机理。试验主要结果如下:外源生长素处理明显的提高茭白的孕茭率和产量。其中,7d和15d两种处理方式对茭白孕茭率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而7d处理较15d处理可以更明显的提高茭白的产量。相反,外源生长素抑制剂的处理对茭白的孕茭和产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处理方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外源生长素明显提高了茭白的内源生长素含量,同时对茭白肉质茎的形态建成有明显的影响,包括肉质茎的净茭重、壳茭重、干重、体积和横茎。其中,15d处理的茭白肉质茎中内源激素含量较7d处理含量更高。而外源生长素抑制剂的处理明显降低了茭白内源生长素含量,以15d处理的茭白肉质茎中含量较7d处理的更低。关于形态建成,外源生长素处理对茭白以上五项指标的促进作用在肉质茎膨大的不同时期影响略有不同,总体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外源生长素抑制剂对茭白肉质茎的形态建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对茭白肉质茎的壳茭重、净茭重、横茎和体积总体上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茭白肉质茎的干重在中后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茭白肉质茎的不断膨大,外源生长素7d处理的茭白的形态建成优势更明显。表现在茭白膨大后期(成熟期),7d处理茭白肉质茎的净茭重、壳茭重、体积和横茎较15d处理显着提高。同样的,肉质茎膨大后期外源生长素抑制剂7d处理整体上对茭白肉质茎形态的建成抑制作用较15d处理更明显。外源生长素明显提高了茭白的光合能力,包括对茭白肉质茎中碳水化合物(蔗糖、葡萄糖、果糖、可溶性总糖以及还原糖)积累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调控的了碳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包括酸性转化酶AI、磷酸蔗糖合酶SPS和磷酸合酶SS。此外,外源生长素对茭白植株光合作用表现出明显提高了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而对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外源生长素7d和15d处理对这五种碳水化合物(蔗糖、葡萄糖、果糖、可溶性总糖以及还原糖)的积累总体上都表现出在肉质茎中的积累量较高的现象,对茭白肉质茎中淀粉和粗纤维中期的含量的积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方式外源生长素处理在不同时期的对各个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略有不同,整体上区别不是很明显。外源生长素抑制剂的作用与外源生长素不同,其中,抑制剂对茭白肉质茎中蔗糖的积累没有明显影响,但对葡萄糖、果糖、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积累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肉质茎中淀粉和粗纤维的积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外源生长素明显促进了不同时期茭白肉质茎中SPS的活性和AI前中期的活性,对SS活性的影响膨大前期表现出明显的促进,而膨大后期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外源生长素抑制剂对AI在膨大后期的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SPS活性在前中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SS活性一直呈现显着的促进作用。外源生长素明显提高了茭白肉质茎中细胞在膨大前期的体积,较好的保持了膨大后期茭白细胞的完整性。相反的,抑制剂处理的茭白细胞在前期细胞体积较小。对比发现,茭白细胞在后期的大量菌丝生长以及孢子的出现使得细胞完整性受到了更大的损坏。总而言之,外源生长素能够更好的协调的茭白与黑粉菌的互作共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茭白肉质茎细胞的生活力。

邢阿宝,崔海峰,张雅芬,叶子弘[2](2016)在《茭白栽培及其孕茭机制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茭白(Zizania latifolia)是一种重要的水生蔬菜,是我国除莲藕外的第二大水生蔬菜。本文综述了茭白的起源、种植分布、种质资源、孕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茭白植株与菰黑粉菌互作孕茭生产的调节机制,为茭白田间的安全生产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穆贞,胡雪峰,程畅,罗凡,骆智青,滕青[3](2016)在《茭白叶发酵肥施用对土壤肥力和番茄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上海青浦练塘镇是着名的茭白之乡,每年会产生大量茭白叶废弃物,对环境构成威胁。茭白叶发酵腐熟后,制成有机肥料,是其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为了解茭白叶发酵肥的肥效,布置番茄栽培田间试验,并与菜籽饼肥和复合化肥作比较。研究施用发酵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发酵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3.8%,土壤有效养分也显着提高,尤以速效钾为最,发酵肥施用也显着促进土壤酶活性,尤其是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番茄生长期,分别提高了93.1%和63.2%。(2)施用发酵肥,能促进番茄生长,提高果实产量达20.4%,但由于其氮磷含量低,肥效缓,对番茄增产效果不及化肥和饼肥。(3)由于发酵肥具有富钾低氮特性,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发酵肥番茄糖分提高11.4%,硝态氮含量降低28.2%,显着提高果实品质。

穆贞[4](2016)在《生物质发酵肥施用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环境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造成了农业废弃物的大量积累,进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农业废弃物是潜在的生物质能源,发酵腐熟后制成肥料,是其资源化再利用的一条新途径。上海青浦练塘镇是着名的茭白(Zizania latifolia)之乡,每年会产生大量茭白叶废弃物,对环境构成威胁。为评估茭白叶发酵肥(发酵肥)的肥效,布置番茄和茄子栽培田间试验,并与菜籽饼肥(饼肥)和复合化肥(化肥)作比较。研究施用发酵肥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求生物质发酵肥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可为上海郊区化肥减量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提供理论依据。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茭白叶发酵制作肥料的主要生产工艺为:运输和粉碎、添加发酵辅料和菌种、一次发酵、翻堆、过筛、二次发酵和造粒包装。其全氮含量为23.6 g kg-1,全磷含量为11.4 g kg-1,全钾含量为13.4 g kg-1,有机质为480.9 g kg-1。发酵肥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Fe、Mn、Zn、Cu,含量分别为1005.4 mg kg-1、659.8 mg kg-1、66.7 mg kg-1、51.7 mg kg-1,有害重金属含量低,Pb、Ni、Cd含量分别为0.11 mg kg-1、2.5 mg kg-1和0.3 mg kg-1。(2)与化肥相比,发酵肥全氮全磷含量低,施用后不会导致土壤氮磷的过量累积和地下水富营养化,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施用发酵肥,在番茄和茄子生长前期,土壤速效钾分别提高分别达111.5%和95.4%。发酵肥向土壤提供了外源的含有大量纤维素等的生物炭,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能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番茄实验中增幅达15.8%。施用发酵肥,显着促进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番茄生长期,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分别提高了93.1%和63.2%,茄子生长期,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分别提高了47.9%和31.2%。施用化肥,土壤养分含量迅速上升,可迅速增加脲酶反应的底物,提高脲酶活性,氮素也有助于提土壤磷酸酶活性。使用化肥易造成养分流失从而导致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和地下水构成威胁。而施用发酵肥,肥效缓慢且持久,可在保持土壤养分同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3)发酵肥、化肥、饼肥分别使番茄增产20.4%、66.7%和31.5%;使茄子增产27.79%、48.30%和32.34%。施用发酵肥,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果实产量,但由于其氮磷含量低,肥效缓,增产效果不及化肥和饼肥。与施用化肥相比,施用发酵肥,番茄和茄子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24.0%和39.3%,硝态氮含量降低了28.2%和16.8%。发酵肥具有富钾、氮素偏低且释放缓慢的特点,不会导致果实硝态氮含量累积,有利于蔗糖代谢和果糖、葡萄糖积累,有助于提高果实风味和品质。(4)与其它商品有机肥相比,茭白叶发酵肥主要原料为农业废弃秸秆,用于大田,对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无显着影响,不会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率。发酵肥价格低廉,只有化肥的四分之一。因此,施用发酵肥,无论环境效应还是经济效益,均高于化肥。综上所述,茭白叶腐熟制成生物质发酵肥,是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有效途径,避免废弃物随意弃置或燃烧导致的污染,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化肥使用,降低施肥成本,减小环境压力,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茭白叶发酵肥与传统化肥相比,具有富钾低氮、有机质高的特点,施用后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进而提高果实可溶性糖,降低硝态氮含量,具有更好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

曹乾超,张雅芬,崔海峰,叶子弘[5](2016)在《菰黑粉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柯卫东男,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推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水生蔬菜行业计划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多项,《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长江蔬菜》编委。长期从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在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新品种选育、微型种苗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有创造性贡献,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生

李帅,崔海峰,金晔,康璐瑶,叶子弘[6](2015)在《茭白愈伤组织诱导及基因组多态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诱导获得了双季茭白龙茭2号的愈伤组织,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茭白品种和诱导获得的2种茭白愈伤组织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筛选获得的12条ISSR和7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21条清晰条带、20条多态性条带,其中茭白品种材料与愈伤组织的多态性位点比率分别为3.30%和13.22%。正常茭白的3个品种之间未检测到多态性;正常茭白与野茭间多态性位点比率为3.31%;但愈伤组织与茭白之间的基因组多态性为11.57%。表明组培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组多态性明显高于正常田间无性繁殖产生的变异,茭白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茭白的品种选育。

应荣[7](2014)在《茭白黑粉菌cAMP及MAPK途径关键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茭白是我国第二大水生蔬菜,广泛栽培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茭白的孕茭与其内生真菌茭白黑粉菌的侵染互作关系密切,茭白黑粉菌的菌丝形态是决定茭白商品性和食用价值的关键因素。厚垣孢子充满茎部的灰茭严重影响茭白的经济价值。蛋白质组学和表达谱分析表明PKA和MAPK关键酶在酵母型和菌丝型茭白黑粉菌中差异表达PKA,它们积极参与了菌丝形成及玉米黑粉菌等真菌从酵母型向菌丝型转变的过程。本研究以分离自“龙茭2号”正常茭和灰茭的茭白黑粉菌为研究材料,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了茭白黑粉菌cAMP途径关键基因(UePka)及MAPK途径关键基因(UeErk、UeMkk、UeSsk)的基因结构、不同碳源下的表达差异及基因之间的互作。结果如下:一、茭白黑粉菌UePka、UeErk、UeMkk、UeSs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了茭白黑粉菌UePka、UeErk、UeMkk、UeSsk基因的引物,反转录PCR获得各基因的cDNA部分序列,RACE技术获得cDNA全长序列。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UePka与玉米黑粉菌的同源性达到93.63%,UeErk与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同源性达到82.21%,UeMkk与大麦坚黑穗病菌的同源性达到83.53%,UeSsk与大麦坚黑穗病菌的同源性达到78.36%。UePka cDNA全长为1949bp,含有一个123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10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约为45.78kDa,理论等电点为8.29,包含555bp的5‘UTR和161bp的3‘UTR。UeErk cDNA全长为1828bp,含有一个165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3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约为62.05kDa,理论等电点为6.60,包含7bp的5‘UTR和10bp的3‘UTR。UeMkk cDNA全长为2204bp,含有一个204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80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约为72.68kDa,理论等电点为8.09,包含54bp的5‘UTR和107bp的3‘UTR。UeSsk cDNA全长为7625bp,含有一个587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57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约为214.54kDa,理论等电点为5.19,包含1669bp的5‘非编码区(5‘UTR)和82bp的3‘UTR。各基因3‘UTR均有典型的poly(A)尾巴。各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都具有丝/苏氨酸双特异性蛋白激酶催化域、蛋白激酶ATP结合位点、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活化位点这三个特征序列。此外,UePka还具有AGC激酶C端特征序列,UeErk还具有MAPK保守位点特征序列。根据四个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设计了引物进行茭白黑粉菌基因组序列扩增,获得了四个基因的基因组序列。通过与cDNA序列的比较发现,除UePka含有一个113bp的内含子外,UeErk、UeMkk和UeSsk都不具有内含子。二、UePka、UeErk、UeMkk和UeSsk不同碳源下的差异表达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四个基因在不同碳源下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在相对于麦芽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4天,在蔗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第4天时,UePka、UeErk、UeMkk和UeSsk的表达量上调显着,分别为13.3、31.3、183.8、28.6倍;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四个基因在两种碳源培养基中的表达量间没有显着差异。显微观察表明,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第4天时,酵母型黑粉菌由原来的短杆菌开始出现分支并且菌体变长,逐渐转变为菌丝形态。说明不同碳源条件可以诱导茭白黑粉菌二型态转变,四种基因表达量都有明显上调表明四种基因在不同程度上都与茭白黑粉菌二型态的转变相关。三、UePka、UeErk、UeMkk和UeSsk原核表达分别构建了茭白黑粉菌UePka、UeErk、UeMkk和UeSsk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Porf-pET-28a、pEorf-pET-28a、pMorf-pET-28a和pSorf-pET-28a并实现了诱导表达。诱导表达条件为:37℃,180rpm摇床培养1.52h;OD600为0.40.6时加IPTG终浓度至0.2mM,继续培养57h。对原核表达产物进行了SDS-PAGE电泳分析,特异性条带与预测的大小相符。四、UePka、UeErk、UeMkk和UeSsk的互作分析采用Ni-NTA亲和树脂来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UePka、UeErk、UeMkk、UeSsk都纯化得到了较为单一的条带。UePka蛋白与Ni-NTA具有高亲和性,纯化效果最理想。蛋白互作分析表明,UePka、UeErk与总蛋白存在互作,UeMkk和总蛋白不存在互作,UePka与UeMkk不存在互作。各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闫宁,薛惠民,石林豫,范菁,徐晓峰,王志丹,郭得平[8](2013)在《茭白“雄茭”和“灰茭”的形成及遗传特性》文中指出以浙茭2号(双季茭)的"雄茭"、"灰茭"和正常茭植株为试材,比较了"雄茭"、"灰茭"和正常茭植株的株高、叶数、分蘖数、植株地上部(叶片、叶鞘和地上茎)生物量和地上茎的质量、形态指标,同时研究了杀菌剂、水分、辐照等环境因子对"雄茭"和"灰茭"形成的影响,以及"雄茭"和"灰茭"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雄茭"植株最高,"灰茭"次之,正常茭最矮;正常茭和"灰茭"分蘖数和每墩植株地上部鲜质量显着高于"雄茭";正常茭单个地上茎的鲜质量和体积最大,"灰茭"次之,"雄茭"最小。田间施用杀菌剂可能是影响"雄茭"形成的主要因素,而辐照、干旱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灰茭"均可形成。"雄茭"和"灰茭"具有遗传稳定性。

康利平[9](2013)在《野生蔬菜—地笋生物学特性、生育规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野生蔬菜——地笋(Lycopus Lucidus Turcz.)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膨大根状茎是主要的食用器官,因其营养丰富,口感爽脆,兼具药用功能等优良特性,是值得开发的野生植物。为深入而系统的了解地笋的生育特性,为其规模化栽培和产业化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试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了地笋的生物学特性、生育规律、地笋根状茎膨大机理、地笋根状茎营养物质积累规律、地笋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笋生物学特性(1)地笋温度生物学特性地笋根状茎萌发的最低地温为4.3℃,最适温度是20℃。地笋出苗的最适10cm地温范围为13.3~22.7℃。地笋幼苗生长的最适10cm地温范围为17.7℃~27.7℃,最适的气温范围为17.0℃~24.7℃。地笋幼苗的致死温度为-12℃,根状茎的致死温度为-24℃。(2)地笋光合特性地笋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表现为双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10:00和下午14:00,有明显的午休现象。(3)地笋根系分布特性地笋根系的生物量分布为“伞”形。地笋的根系在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距地面20cm范围内,水平分布上也主要集中在距主茎20cm的范围内。2地笋生育规律(1)地笋植株生长动态从幼苗出齐开始,地笋植株的株高、株展、茎粗、叶数、叶面积均随生长期持续增加。在出齐苗后的15d,地笋株展出现迅速增加,地笋植株的株高、叶数、叶面积在出齐苗后的30d~60d的增长速率最大。(2)地笋开花动态地笋单株开花期为68d,在呼和浩特地区为7月上旬到9月上旬;其单花开花时间为48h±2h。(3)地笋根状茎膨大动态地笋根状茎膨大期间,其鲜质量和干质量均呈“S”形曲线变化;体积增大呈前期缓慢,后期迅速的变化趋势;并且质量的快速增加期较体积的快速增加期出现的早。地笋根状茎的膨大期间,粗度的快速增长较长度的快速增长早。(4)地笋根状茎膨大与环境条件、物质分配、氮磷钾积累、源库活性、解剖结构的关系地笋根状茎的膨大过程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地笋根状茎在进入根状茎膨大期后,适当的低温短日照条件有利于根状茎的膨大。地笋的全株生物量随根状茎膨大期而逐渐增加。根冠比随膨大期延长而逐渐增加,到膨大末期根冠比>1。膨大根状茎中氮磷钾的积累量由多到少为钾>磷>氮。地笋根状茎膨大期间,地笋的源、库活性在开始膨大后的30d~60d较高。地笋根状茎的横切面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地笋根状茎的膨大由皮层薄壁细胞和中柱细胞共同完成,尤以中柱细胞做出主要贡献。(5)地笋根状茎膨大期间营养成分积累规律通过测定地笋根状茎在不同膨大期中部分营养物质的含量,得出随着地笋根状茎的膨大,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小幅升高后快速降低再持续升高的变化规律;蔗糖含量为先升高后降低;纤维素、淀粉含量在整个膨大期内表现为持续升高,升高速率都表现为“慢-快-慢”,可溶性蛋白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N、P、K的积累量随膨大期延长而持续增加。3地笋染色体核型分析地笋染色体数为2n=30,x=15;核型公式:2n=2x=30=18m(SAT)+10sm+2T,染色体长度组成为2n=30=6L+12M2+6M1+6S,核型分类为2C型。

徐晓峰[10](2012)在《黑粉菌侵染对茭白光合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茭白(Zizania latifolia)膨大茎是受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侵染诱导而形成的。本试验通过测定“雄茭”、“灰茭”和正常茭的形态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来研究黑粉菌侵染对于茭白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雄茭”(对照)相比,“灰茭”和正常茭的株高、叶长、叶宽等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对叶数的影响不显着,但分蘖数显着增加。对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测定表明,“灰茭”和正常茭显着高于对照,但叶片重量与对照差距不明显。同时,“灰茭”和正常茭的叶绿素含量均增加,其中正常茭增加更显着。此外,与对照相比,侵染后茭白的光合能力提高,表现为净光合速率(Pn)提高,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增加,尤其是正常茭,增加更多,但是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与对照差别不显着,略低于对照。研究还发现,黑粉菌侵染显着提高了茭白的光饱和点,对于光补偿点影响较小;对于茭白CO2补偿点影响也较小,但是在高浓度CO2下(大于800μmol m-2s-1),可以显着提高茭白的光合能力,与对照“雄茭”相比,“灰茭”和正常茭的最大Rubisco羧化速率(Vc,max)和RuBP最大再生速率(Jmax)均有显着增加。叶绿素荧光测定发现,“灰茭”和正常茭的光系统Ⅱ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qP)均增加,尤其是正常茭增加更显着,但非光化学淬灭(NPQ)与对照雄茭相比差异不显着。

二、茭白膨大前后源库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茭白膨大前后源库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生长素对茭白肉质茎形成、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细胞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茭白的研究概述
        1.1 茭白简介与种质资源研究
        1.2 茭白的孕茭机理与生长发育特性
    2 生长素的研究概述
        2.1 生长素的简介与合成运输
        2.2 生长素的生物学功能
        2.3 生长素对糖代谢的调控以及在生产上的运用
    3 引言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3.2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3.1 产量与形态指标的测定
        1.3.2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1.3.3 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1.3.4 糖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1.3.5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1.3.6 茭白超微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IAA处理对茭白孕茭率、产量和肉质茎形态的影响
        2.1.1 外源IAA处理对茭白孕茭率和产量的影响
        2.1.2 外源IAA处理对茭白形态指标的影响
        2.2 外源IAA处理对茭白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积累及糖代谢的影响
        2.2.1 外源IAA处理对茭白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2.2 外源IAA处理对茭白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2.2.3 外源IAA处理对茭白糖代谢酶活的影响
        2.3 外源IAA处理对茭白内源激素的影响
        2.4 外源IAA处理对茭白肉质茎超微结构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茭白栽培及其孕茭机制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茭白的研究概况
    1.1 茭白介绍
    1.2 茭白种质资源现状及新品种选育
        1.2.1 茭白种质资源现状
        1.2.2 茭白新品种选育
2 菰黑粉菌研究概况
    2.1 菰黑粉菌简介
    2.2 菰黑粉菌的离体培养
    2.3 茭白与菰黑粉菌的互作研究
3 茭白茎部膨大机制研究
4 茭白孕茭的田间生产调节研究
5 小结

(3)茭白叶发酵肥施用对土壤肥力和番茄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供试肥料
    1.3 试验设计
    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2 结果
    2.1 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 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2.3 施肥处理对番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施肥处理对番茄品质和产量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生物质发酵肥施用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化学肥料的应用与研究
        1.2.1 我国化学肥料的使用现状
        1.2.2 化学肥料导致的污染
        1.2.3 上海郊区农业肥料投入和污染情况
    1.3 生物质发酵肥的应用与研究
        1.3.1 我国生物质发酵肥的使用现状
        1.3.2 生物质发酵肥的制作工艺研究
        1.3.3 生物质发酵肥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益
    1.4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与循环农业
        1.4.1 秸秆资源化研究进展及意义
        1.4.2 茭白叶循环利用的可能性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
    2.2 试验基地简介
    2.3 田间试验布置
        2.3.1 番茄田间实验
        2.3.2 茄子田间实验
    2.4 苗情考察、样品采集与产量统计
        2.4.1 苗情考察
        2.4.2 样品采集
        2.4.3 产量统计
    2.5 样品分析
        2.5.1 土壤和肥料分析方法
        2.5.2 叶片和果实样品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生物质发酵肥的制作工艺和性状
    3.1 生物质发酵肥的制作工艺
    3.2 生物质发酵肥的理化性质
第四章 生物质发酵肥对土壤肥力和番茄生长的影响
    4.1 土壤养分
        4.1.1 土壤碱解氮和全氮
        4.1.2 土壤有效磷和全磷
        4.1.3 土壤速效钾和全钾
    4.2 土壤有机质
    4.3 土壤酶活性
        4.3.1 土壤脲酶活性
        4.3.2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4.3.3 土壤蔗糖酶活性
        4.3.4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4.3.5 土壤酶活性和养分之间的关系
        4.3.6 发酵肥对番茄栽培土壤肥力影响的综合评价
    4.4 番茄生长
        4.4.1 番茄株高和茎粗
        4.4.2 叶片叶绿素含量
        4.4.3 番茄产量
    4.5 番茄果实品质
        4.5.1 维生素C
        4.5.2 可溶性糖和有机酸
        4.5.3 茄红素
        4.5.4 可溶性蛋白质
        4.5.5 硝态氮
        4.5.6 土壤环境和番茄品质之间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发酵肥对土壤肥力和茄子生长的影响
    5.1 土壤肥力
        5.1.1 土壤养分
        5.1.2 土壤酶活性
    5.2 茄子生长和产量
        5.2.1 茄子株高和茎粗
        5.2.2 茄子产量
    5.3 茄子品质
    5.4 土壤养分、酶活性和茄子品质之间的关系
    5.5 发酵肥对土壤肥力和茄子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质发酵肥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
    6.1 环境效应
    6.2 经济效益
    6.3 生物质发酵肥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5)菰黑粉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菰黑粉菌的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
    1.1 菰黑粉菌病原物的形态
    1.2 菰黑粉菌的环境适应性
2 菰黑粉菌与茭白植株的互作
    2.1 菰黑粉菌在茭白植株中的分布及形态变化
    2.2 菰黑粉菌侵染对茭白植株的影响
    2.3 外界条件对菰黑粉菌与茭白植株互作的影响
3 菰黑粉菌的基因研究
    3.1 菰黑粉菌细胞壁降解修饰基因的功能研究
    3.2 菰黑粉菌二型态转换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3.3 菰黑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4 展望
    4.1 菰黑粉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4.2 菰黑粉菌与茭白植株互作机理研究及相关基因挖掘
    4.3 品种选育

(6)茭白愈伤组织诱导及基因组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数据及遗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茭白愈伤组织获得及分化培养
    2.2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3 讨论与结论

(7)茭白黑粉菌cAMP及MAPK途径关键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茭白的研究概况
        1.1.1 茭白简介
        1.1.2 茭白的形态
    1.2 茭白黑粉菌研究概况
        1.2.1 黑粉菌目简介
        1.2.2 茭白黑粉菌简介
        1.2.3 菌丝的侵染与茭白茎的膨大
        1.2.4 茭白黑粉菌离体培养条件研究
        1.2.5 茭白黑粉菌的生活史
    1.3 PKA 和 MAPK 研究概况
        1.3.1 PKA 简介
        1.3.2 MAPK 简介
        1.3.3 cAMP/PKA 途径和 MAPK 途径之间的互作
        1.3.4 cAMP/PKA 途径和 MAPK 途径对真菌二形态的影响
        1.3.5 cAMP/PKA 途径和 MAPK 途径对玉米黑粉菌二形态和致病性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UEPKA、UEERK、UEMKK 及 UESSK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1 材料方法
        2.1.1 材料
        2.1.2 UePka、UeErk、UeMkk 及 UeSsk cDNA 的克隆
        2.1.3 茭白黑粉菌 UePka、UeErk、UeMkk 及 UeSsk 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2.1.4 不同碳源下四个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2.2 结果
        2.2.1 茭白黑粉菌总 RNA 的提取
        2.2.2 茭白黑粉菌 UePka 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2.2.3 茭白黑粉菌 UeErk 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2.2.4 茭白黑粉菌 UeMkk 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2.2.5 茭白黑粉菌 UeSsk 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2.2.6 不同碳源下四个基因表达量
    2.3 讨论
        2.3.1 茭白黑粉菌 UePka 基因的克隆
        2.3.2 茭白黑粉菌 UeErk 基因的克隆
        2.3.3 茭白黑粉菌 UeMkk 基因的克隆
        2.3.4 茭白黑粉菌 UeSsk 基因的克隆
        2.3.5 不同碳源下四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3 茭白黑粉菌 UEPKA、UEERK、UEMKK 及 UESSK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1 材料方法
        3.1.1 材料
        3.1.2 四个基因 ORF 的克隆
    3.2 结果
        3.2.1 UePka 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
        3.2.2 UeErk 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
        3.2.3 UeMkk 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
        3.2.4 UeSsk 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
    3.3 讨论
4 UEPKA、UEERK、UEMKK 及 UESKK 蛋白的纯化及互作分析
    4.1 材料方法
        4.1.1 材料
        4.1.2 蛋白纯化
        4.1.3 蛋白互作分析
    4.2 结果
        4.2.1 UePKA 蛋白的纯化
        4.2.2 UeERK 蛋白的纯化
        4.2.3 UeMKK 蛋白的纯化
        4.2.4 UeSSK 蛋白的纯化
        4.2.5 UePKA、UeMKK 与总蛋白互作分析
        4.2.6 UeERK 与总蛋白互作分析
        4.2.7 UePKA 与 UeMKK 互作分析
    4.3 讨论
5 总结、创新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茭白黑粉菌 UePka、UeErk、UeMkk 和 UeSsk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5.1.2 茭白黑粉菌 UePka、UeErk、UeMkk 和 UeSsk 的互作分析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茭白“雄茭”和“灰茭”的形成及遗传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1.2.2 三唑酮处理
        1.2.3 辐照处理
        1.2.4 水分处理
        1.2.5“雄茭”和“灰茭”的遗传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形态指标
    2.2 影响“雄茭”和“灰茭”形成的因素
        2.2.1 杀菌剂三唑酮对孕茭的影响
        2.2.2 辐照对“灰茭”和“雄茭”形成的影响
        2.2.3 水分对“雄茭”和“灰茭”形成的影响
        2.2.4 田间栽培条件下“雄茭”和“灰茭”的发生情况
    2.3“雄茭”和“灰茭”的遗传特性
3 结论与讨论
    3.1 茭白植株生长受茭白黑粉菌侵染的影响
    3.2 施用杀菌剂是“雄茭”形成的重要因素
    3.3 辐照影响“灰茭”的形成
    3.4 田间栽培条件下“雄茭”和“灰茭”的产生
    3.5“雄茭”和“灰茭”的遗传特性

(9)野生蔬菜—地笋生物学特性、生育规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野生蔬菜的研究进展
        1.1.1 野生蔬菜的范畴及资源
        1.1.2 野生蔬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1.3 野生蔬菜的引种驯化与栽培研究
        1.1.4 野生蔬菜的营养成分研究
        1.1.5 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地笋的研究进展
        1.2.1 地笋概况
        1.2.2 地笋生物学特性研究
        1.2.3 地笋的繁殖、栽培研究
        1.2.4 地笋的营养成分研究
        1.2.5 地笋的药用价值研究
    1.3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笋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地笋温度生物学研究方法
        2.1.4 地笋光合特性研究方法
        2.1.5 地笋根系分布特性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地笋温度生物学特性研究
        2.2.2 地笋光合特性研究
        2.2.3 地笋根系分布特性研究
    2.3 讨论
        2.3.1 地笋温度生物学特性
        2.3.2 地笋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2.3.3 地笋根系的分布情况
第三章 地笋生育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地笋植株生长动态观测
        3.1.2 地笋开花特性观测
        3.1.3 地笋根状茎膨大动态的测定
        3.1.4 地笋根状茎膨大机理测定项目
        3.1.5 地笋根状茎膨大期间营养成分的积累规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地笋植株生长动态
        3.2.2 地笋开花动态
        3.2.3 地笋根状茎生长动态
        3.2.4 地笋根状茎膨大机理
        3.2.5 地笋根状茎膨大期间营养成分积累规律
    3.3 讨论
        3.3.1 地笋植株生长动态
        3.3.2 地笋开花动态
        3.3.3 地笋根状茎生长动态
        3.3.4 地笋根状茎膨大与环境条件、物质分配、源库关系及解剖结构的关系
        3.3.5 地笋根状茎膨大期间营养成分积累规律
第四章 地笋染色体核型分析
    4.1 实验方法
        4.1.1 药品、试剂、试验仪器
        4.1.2 试验方法与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地笋生物学特性
        5.1.1 地笋温度生物学特性研究
        5.1.2 地笋光合特性研究
        5.1.3 地笋根系分布特性
    5.2 地笋生育规律
        5.2.1 植株生长动态研究
        5.2.2 植株开花动态
        5.2.3 地笋根状茎膨大动态
        5.2.4 地笋根状茎膨大机理
        5.2.5 地笋营养物质积累规律
    5.3 地笋染色体核型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黑粉菌侵染对茭白光合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茭白的形成及类型
    2. 真菌侵染对植物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1 真菌与植物的互作
        2.2 真菌侵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 真菌侵染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2.3.1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
        2.3.2 真菌侵染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2.3.3 真菌侵染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第一章 黑粉菌侵染对茭白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种植条件
        1.2 形态指标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对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
        2.3 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黑粉菌侵染对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种植条件
        1.2 总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3 光合气体交换的测定
        1.4 光响应曲线及CO_2响应曲线的测定
        1.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黑粉菌侵染对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黑粉菌侵染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3 黑粉菌侵染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2.4 黑粉菌侵染对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
        2.5 黑粉菌侵染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5.1 对Fv/Fm的影响
        2.5.2 对ΦPSⅡ的影响
        2.5.3 对ETR的影响
        2.5.4 对qP的影响
        2.5.5 对NPQ的影响
    3 讨论
        3.1 黑粉菌侵染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黑粉菌侵染对光合气体交换的影响
        3.3 黑粉菌侵染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茭白膨大前后源库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生长素对茭白肉质茎形成、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细胞结构的影响[D]. 刘芳芳.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2]茭白栽培及其孕茭机制研究现状[J]. 邢阿宝,崔海峰,张雅芬,叶子弘. 浙江农业科学, 2016(10)
  • [3]茭白叶发酵肥施用对土壤肥力和番茄生长的影响[J]. 穆贞,胡雪峰,程畅,罗凡,骆智青,滕青. 土壤通报, 2016(05)
  • [4]生物质发酵肥施用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环境意义[D]. 穆贞. 上海大学, 2016(02)
  • [5]菰黑粉菌的研究进展[J]. 曹乾超,张雅芬,崔海峰,叶子弘. 长江蔬菜, 2016(06)
  • [6]茭白愈伤组织诱导及基因组多态性分析[J]. 李帅,崔海峰,金晔,康璐瑶,叶子弘. 长江蔬菜, 2015(22)
  • [7]茭白黑粉菌cAMP及MAPK途径关键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 应荣. 中国计量学院, 2014(01)
  • [8]茭白“雄茭”和“灰茭”的形成及遗传特性[J]. 闫宁,薛惠民,石林豫,范菁,徐晓峰,王志丹,郭得平. 中国蔬菜, 2013(16)
  • [9]野生蔬菜—地笋生物学特性、生育规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D]. 康利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9)
  • [10]黑粉菌侵染对茭白光合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D]. 徐晓峰. 浙江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茉莉花膨大前后源库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