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前化疗三种方案的比较

乳腺癌术前化疗三种方案的比较

一、乳腺癌术前化疗三方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谭清华,王静,谢静贤[1](2021)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程度预测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16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新辅助化疗后完成手术,并于新辅助化疗前后完成DCE-MRI检查,根据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病理学反应分级Ⅳ~Ⅴ级的40例患者纳入显着缓解组,其余127例患者病理学反应分级为Ⅰ~Ⅲ级,纳入未显着缓解组。对比两组患者的DCE-MRI影像学表现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变化情况,记录新辅助化疗前后DCE-MRI检查的早期强化率(early-phase enhancement rate,E1)、峰值强化率(peak enhancement rate,Emax)、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max)等指标;同时获得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等定量参数,计算新辅助化疗后的最大径缩小率和体积缩小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病理学缓解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经过新辅助化疗后,显着缓解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缩小率与肿瘤体积缩小率均显着高于未显着缓解组(均P<0.05);显着缓解组患者的Ktrans、Kep、Ve降低程度均显着高于未显着缓解组(均P<0.05);显着缓解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的E1及Emax均显着高于未显着缓解组(均P<0.05),Tmax水平显着短于未显着缓解组(P<0.05),化疗后显着缓解组患者E1及Emax水平显着低于未显着缓解组(均P<0.05),而Tmax显着长于未显着缓解组(P<0.05)。显着缓解组患者TIC类型降低率显着高于未显着缓解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缩小率、ΔKtrans、E1均是评估病理学缓解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DCE-MRI能够通过肿瘤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信号强度参数等指标,准确有效地评估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缓解程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傅燕群[2](2021)在《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肿瘤科患者应用表柔比星化疗药物治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子分析,旨在为规范临床用药服务提供方法和支持。方法:本次研究共收集2018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在我院接受至少3周期含表柔比星药物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电子病例资料共152份。纳入心脏毒性组(n=36)和无心脏毒性组(n=116)。收集对比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瘤的状况如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合并基础疾病史、治疗策略、联合化疗药物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应用表柔比星化疗药物所导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共选取152份女性乳腺癌病例,包括出现心脏毒性36例,及无心脏毒性116例。发现心脏毒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3.11±5.24)岁,无心脏毒性组患者年龄平均为(47.53±4.94)岁,两组相比无心脏毒性组患者年龄显着低于心脏毒性组(P<0.05)。心脏毒性组患者BMI平均为(24.22±2.43)kg/m2,无心脏毒性组患者BMI平均为(23.58±2.38)kg/m2,产生心脏毒性组与未出现心脏毒性组患者相比,在BMI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t=0.186,P=0.152)。既往合并有高血压病史或合并糖尿病病史的,其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既往合并高血脂病史的患者发病率则没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χ2=0.823,P=0.374)。心脏毒性组患者肿瘤分期多为II期,占全部病例44.44%。病理分级多为Ⅱ级,占全部病例52.78%。无心脏毒性组患者肿瘤分期多为I和II期。两组患者相比在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Z=0.00,P=1.00)。心脏毒性组患者抗肿瘤治疗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化疗,占全部病例83.33%,无心脏毒性组中该比例达85.34%。心脏毒性组既往化疗史占全部病例27.78%,有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占55.56%。无心脏毒性组既往化疗史占全部病例17.24%,有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占55.17%。在联合或单药使用表柔比星化疗、既往是否存在化疗病史、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史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毒性组表柔比星累积剂量为(361.87±143.99)mg。无心脏毒性组表柔比星累积剂量为(290.43±113.21)mg,两组患者表柔比星的累积剂量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对纳入的36例心脏毒性组患者使用心电图检查进行分析,发现心脏毒性反应组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其中T波或ST-T段改变占比最大约27.78%,其次是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分别占16.67%、13.88%,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均占5.55%,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占8.33%,Q-T间期延长比例较少约2.78%。高达52.78%患者在出现心脏毒性反应时无明显不良症状,总发生不良症状人数为17,占全部病例47.22%,常以心悸、胸闷痛为主诉。以研究对象是否发生心脏毒性为应变量,对纳入的病例一般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OR=1.130,P=0.002)、高血压史(OR=3.713,P=0.031)、表柔比星的累积剂量(OR=1.292,P=0.006)是导致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的高危因子。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表柔比星累积剂量是接受表柔比星治疗乳腺癌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加强对年龄大、既往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以减少或预防心脏毒性的发生。同时根据指南对化疗药物用量进行严格把控,预防心脏毒性反应发生,及时识别和处理化疗引起的早期心脏毒性反应。

艾姆热古丽·玉散(Yusan·Aimureguli)[3](2019)在《绝经前年轻乳癌单用TAM与OFS联合AI治疗的不良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绝经前年轻乳腺癌单用TAM或OFS联合AI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相关的临床指标,客观评价上述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利与弊,试图寻找一种不良反应少且轻,更易被患者接受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式。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7年-2018年之间的绝经前年轻乳癌患者中,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19例,其中以单用TAM方案治疗为对照组,共50例,以OFS联合AI方案治疗为参考组,共69例。统计对比两组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生理不良反应、心里不良反应、卵巢功能恢复情况、卵巢囊肿发情况、子宫内膜增厚发生的情况、怀孕情况等。结果:(1)生理不良反应:经比较对照组的阴道干涩、痛经、胃肠道反应、便秘、阴道出血、关节痛、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率均高于参考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毛发稀疏和头痛发生率接近参考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潮热发生率低于参考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里不良反应:两组的抑郁发生率及抑郁程度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866)。(3)卵巢功能恢复情况:化疗结束8个月后,对照组卵巢恢复率为40.00%,参考组卵巢恢复率为92.7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8.862,p<0.001)。(4)卵巢囊肿发情况:三个月后对照组的卵巢囊肿发生率为6.00%,参考组为1.4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713,p=0.399);6月后,对照组的卵巢囊肿发生率为16.00%,参考组的2.9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875,p=0.027);12个月后,对照组的卵巢囊肿发生率为18.00%,参考组的4.3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959,p=0.015)。(5)子宫内膜增厚发生的情况:三个月后,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增厚发生率为6.00%,参考组为1.4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713,p=0.399);6个月后,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增厚发生率为18.00%,参考组的2.9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183,p=0.013);12个月后,对照组发生子宫内膜增厚的有10例,发生率为20.00%,参考组有4例发生子宫内膜增厚发生率为5.8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634,p=0.018)。(6)怀孕情况:3年后,对照组无怀孕,参考组有3例怀孕,怀孕率为4.3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63);4年后,对照组有2例怀孕,怀孕率为4.00%,参考组有7例怀孕,怀孕率为10.14%,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810,p=0.368);5年后,对照组的怀孕率为8.00%,参考组的11.59%,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413,p=0.520)。结论:相对单用TAM,以OFS联合AI方案治疗绝经前年轻乳癌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具有卵巢可逆性保护作用,患者接受及耐受程度高。

苏超颍[4](2017)在《杨毅教授中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杨毅教授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期中医中药的治疗经验,通过临床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观察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患者的骨髓抑制反应、胃肠道反应及中医常见临床症状评分变化,从而客观评价杨毅教授的化疗方在预防和控制患者的化疗毒副反应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6年1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乳腺癌术后欲行第一周期化疗的住院患者,按照病例选择标准纳入病例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四个周期化疗期间,试验组给予中医化疗方和化疗药物治疗,对照组在第1、2周期单纯给予化疗药物治疗,在第3、4周期治疗与试验组相同;观察:(1)阴性对照:两个化疗周期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骨髓抑制反应、胃肠道反应及中医临床常见症状变化、一般状况(KPS)评分变化情况;(2)自身对照:对照组自身对比,比较3、4周期化疗后与1、2周期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反应、胃肠道反应及中医常见临床症状变化、一般状况评分变化情况。全部数据结果通过SPSS17.0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提示:(1)在化疗毒副反应方面,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及困倦乏力的情况,服用化疗方的患者均优于未服用者,有显着性差异。(2)服用化疗方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情况、一般状况(KPS)评分情况均优于未服用者;(3)自身对照,对照组在后两个周期服用化疗方治疗后的化疗毒副反应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前两个周期,试验组前两个周期与后两个周期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化疗方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期的患者,能有效控制化疗后骨髓抑制反应、胃肠道反应,同时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高患者化疗的耐受能力。因此,杨师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方在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患者的化疗副反应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邓思韵(Tang Sze Wan)[5](2016)在《火针四花穴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毒副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观察火针四花穴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存质量及抗癌药物毒性毒性反应(外周血WBC、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评价,观察火针四花穴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同时观察火针四花穴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治疗后外周血WBC数值及分度的影响及对胃肠道反应(呕吐、恶心、食欲)的影响,为火针四花穴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一般需行葸环类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符合标准的6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设立Ⅰ组为治疗组,在接受常规应用预防化疗毒副反应的西药基础上,进行火针四花穴处理,Ⅱ组为对照组,只接受化疗和常规应用预防化疗毒副反应的西药,每组30例。从化疗前一天开始火针四花穴,火针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化疗方案:以采用葸环类治疗为主(EC、CEF、AC方案)。火针四花穴:患者坐位,取双侧膈俞、胆俞穴,用安尔碘消毒后再涂上万花油,点燃酒精灯,右手持火针,针下3分烧至通红,速速点刺穴位,深度约0.1mm,每穴点7下,点完后用棉球按该穴位,再涂上万花油。从化疗前1天开始火针治疗,每天1次,3天为1疗程,治疗一疗程。化疗前1天及服用化疗药第21天进行Karnofasky体力状况评分、生存质量表评分、外周血WBC采用WH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分级。另外,于服用化疗药第1、2、7天采用欧洲临床肿瘤会议推荐的标准评价,对化疗后的胃肠反应(呕吐、恶心、食欲)进行评分。结果:Karnofasky体力状况评分比较:治疗组化疗前评分81.83±6.50,化疗后评分76.67±5.47;对照组治疗前评分81.17±6.39,化疗后评分73.33±6.61。两组治疗前评分P=0.6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自身前后比较P=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两组治疗后Karnofasky体力状况评分均有所下降。 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Karnofasky体力状况评分减少较对照组少。生存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P=0.42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自身前后比较,P=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后治疗组生存质量下降程度较对照组低。抗癌药物毒性反应比较—外周血WBC数比较:治疗前两组外周血WBC数比较P=0.9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自身前后比较,P=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外周血WBC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后两组比较P=0.0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WBC数的下降情况较对照组低。两组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后治疗组外周血WBC数下降程度较对照组低。治疗后两组外周血WBC分度比较P=0.0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WBC分度的的下降情况较对照组低。胃肠道反应比较(急性—服用化疗药后24小时之内发生):两组化疗后第一天呕吐比较P=0.5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化疗后第一天恶心比较P=0.57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化疗后第一天食欲比较P=0.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人的第一天食欲情况较对照组好。胃肠道反应比较(延迟性):两组化疗后第二天呕吐比较P=0.037,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二天呕吐情况较对照组轻。两组化疗后第二天恶心比较P=0.0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化疗后第七天恶心比较P=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二天及第七天恶心情况较对照组轻。两组化疗后第二天、第七天食欲比较分别为P=0.028及P=0.0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化疗后第二天、第七天治疗组病人的食欲情况较对照组好。结论:接受蒽环类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于治疗时配合火针四花穴治疗,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化疗引起的Karnofasky体力状况的下降、生存质量的下降、外周血WBC数的下降情况。同时对于化疗后食欲、延迟性呕吐、恶心都有改善作用,能减轻胃肠道反应。

王瑞芳,王静,杨力,崔瑞娟[6](2014)在《氟尿嘧啶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氟尿嘧啶(5-Fu)是第一个根据一定设想而合成的抗代谢药,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抗肿瘤类药物之一,通过防止嘧啶类核苷酸的形成而干扰DNA的合成来杀伤癌细胞,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消化道癌、卵巢癌和原发性支气管肺腺癌等。

林顺欢,蔡彦敏[7](2011)在《122例Ⅱ~Ⅲa期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案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122例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乳腺癌均属于Ⅱ~Ⅲa期,术前予以TE或FEC方案行新辅助化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CR 17例,PR 82例,SD 23例,PD 0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在进行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明显缓解。结论:对于Ⅱ~Ⅲa期的乳腺癌患者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NCT)可以使肿瘤明显缩小,达到降低分期的目的,手术的复杂性降低,手术范围缩小。

王艳芳[8](2010)在《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对乳腺癌术前化疗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乳腺癌的术前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初始化疗或诱导化疗,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仅用于那些潜在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以达到降期手术的目的。目前应用术前化疗的目的及作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能够提高手术切除率和保乳率;并能够作为体内的药敏实验,及时评价疗效,调整治疗方案;早期全身治疗,尽早消除潜在微转移灶,以期提高远期生存率,特别是通过术前化疗达到病理完全缓解者。蒽环类药物曾被视为乳腺癌联合化疗药物的基石,目前术前化疗所采用的方案中几乎均含有蒽环类药物。含蒽环类药物化疗4个周期,临床总有效率(OR)为60%-80%,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l0%-15%。研究证实,增加蒽环类药物的剂量强度能够增强化疗效果,但是在临床应用时还应考虑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本研究通过比较含两种不同剂量表阿霉素(75mg/m2、100mg/m2)和环磷酰胺联合的EC化疗方案用于乳腺癌术前化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从而对乳腺癌治疗中应用含表阿霉素的术前化疗方案的药物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病例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II-IV需行术前化疗的原发乳腺癌患者,给予E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随机分为E100C和E75C组(环磷酰胺600mg/ m2,d1;表阿霉素100mg/ m2或75mg/m2,d1,每3周1周期),新辅助化疗2-4周期后评价化疗效果,并观察化疗相关的毒副作用。结果:共入组并最终可评价病例41例,其中,E100C组21例,平均年龄48.33岁,E75C 20例,平均年龄51.63岁,两组间患者临床特征均衡,无统计学差异。全组术前化疗临床有效率70.7%,总pCR率12.2%,最终可根据病理MP分级系统评价化疗反应38例,化疗反应4-5级者14例(36.84%)。1治疗的完成情况E100C组21例中,有18例全部完成预定4周期术前化疗。完成3周期的1例,完成2周期的1例,另有1例在2周期后减量2周期化疗。E75C组20例,完成预定4周期化疗的16例,完成3周期化疗的3例,完成2周期的1例。2临床缓解情况评价临床触诊情况:41例患者中,共有11例完成预定化疗周期后,原发肿物不能触及,其中E100C 9例,42.9%;E75C 2例,10%。超声评价情况:41例患者在预定化疗结束时,无完全缓解病例。总有效率(CR+PR):E100C 81.0%,E75C 60.0%。P=0.141,无统计学差异。3病理评价3.1 pCR的比较E100C组21例中,达到pCR的5例(23.8%)。E75C组20例中无pCR病例,两组相比,P=0.048,有统计学差异。3.2术后淋巴结数目的比较化疗后,两组手术并可评价淋巴结个数的患者共38例,其中,E100C组20例;E75C组18例。E100C和E75C淋巴结个数相比,中位淋巴结个数分别是20.5、20.5,P=0.96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中位阳性淋巴结个数分别是1.5、2,P=0.209,无统计学差异。3.3病理化疗反应分级比较:根据MP分级系统评价,两组相比,其4-5级的化疗反应分别是:60.0%,11.1%,P=0.002,有统计学差异。4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化疗效果比较:根据乳腺癌的分子亚型,其将全部病例分为ER阳性、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3组。ER阳性与HER2阳性患者相比,有效率分别是65.4%,71.4%,P =1.000;pCR率分别是7.7%,14.3%,P =0.523,无统计学差异。ER阳性与三阴乳腺癌患者相比,有效率分别是65.4%,87.5%,P =0.385;pCR率分别是7.7%,25.0%,P =0.229,无统计学差异。5化疗与Ki-67的关系所有患者中, Ki-67高表达的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相比,总有效率分别是73.1%、66.7%,P =0.730,pCR率分别是11.5%、13.3%,P =1.000,均无统计学差异。6毒副反应6.1非血液系统毒性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脱发是较为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均为100%,且均为2-3度脱发。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心脏毒性发生。E100C组发生3-4度胃肠道反应是9.5%、E75C组无3-4度胃肠道反应病例,两组相比,P=0.488,无统计学差异;E100C组3-4度的肝功能损害是4.8%,E75C组无3-4度肝功损害病例,两组相比,P =1.000,无统计学差异。6.2血液系统毒性2组病例中均无明显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E100C组中3-4度的白细胞减少是14.3%,E75C组无3-4度白细胞减少病例,P =0.23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表阿霉素、环磷酰胺联合的EC方案作为乳腺癌术前化疗方案, E100C较E75C能够增加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2 E100C与E75C相比,能够增加MP分级4-5级的病理化疗反应。3 E100C与E75C相比,没有增加化疗相关毒副反应。4 E100C与E75C相比,总有效率有上升的趋势,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5三阴性及HER2阳性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较ER阳性乳腺癌有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6本研究中没有发现含蒽环类方案的术前化疗与Ki-67的关系。

邵志敏,张嘉庆,沈镇宙,王永胜,沈坤炜,江泽飞,欧阳涛,吴炅,徐兵河,陆劲松,杨名添,黄韬,王深明,胡夕春,刘冬耕,陈佳艺,张斌[9](2009)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专题讨论会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是目前肿瘤治疗中的一个热点,但在目的、适应证、药物选择、新辅助化疗后的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等方面尚有很多争论。本文介绍2008年7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专家就有关热点进行讨论。

庄建良,许荣誉,何荣琦,潘群雄,欧阳永娥[10](2009)在《乳腺癌术前经桡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前桡动脉灌注化疗在Ⅱb-Ⅲb期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15例Ⅱb-Ⅲb期乳腺癌随机分为A组(术前经桡动脉CAP方案灌注化疗)和B组(术前无化疗),评定A组的临床疗效与病理组织学反应。对比两组的5年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检测两组肿瘤细胞的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A组乳腺肿瘤与腋淋巴结临床有效率为80.2%与77.6%组织学反应显效率92.6%。A组和B组的5年存活率为77.8%和63.4%,5年无病存活率为72.2%和56.9%;细胞凋亡指数为19.37±6.49和9.2±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桡动脉灌注化疗能有效地提高对乳腺肿瘤及腋窝淋巴结的局部临床控制率,提高远期疗效。

二、乳腺癌术前化疗三方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术前化疗三方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程度预测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病理学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学分级评估和肿瘤缩小情况分析
    2.2 两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定量参数比较
    2.3 两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DCE-MRI信号参数比较
    2.4 两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后TIC类型对比
    2.5 影响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学缓解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3 讨论

(2)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调查指标
    3.心脏毒性反应评定标准
    4.危险因素赋值说明
    5.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治疗方案比较
    4.心脏毒性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变化
    5.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情况
    6.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绝经前年轻乳癌单用TAM与OFS联合AI治疗的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选择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2.绝经状态的判断
    3.雌孕激素阳性乳癌的诊断
    4.乳腺癌的诊断
    5.治疗方法
    6.评价指标
    7.统计学分析
    8.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4)杨毅教授中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病例选择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与剔除病例
    4 研究方法
        4.1.随机分组
        4.2.治疗方案及用药
        4.3.对照实验设计
        4.4 观察指标
        4.5.统计方法
临床结果
    1.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分析
        1.1 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1.2 原发肿瘤的位置分布情况分析
        1.3 病理类型分析
        1.4 TNM分期情况分析
        1.5 化疗方案情况分析
    2.观察指标数据统计分析
        2.1 骨髓抑制反应情况分析
        2.2 中医临床症候评分情况分析
        2.3 KPS评分比较
        2.4 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分析
        2.5 两组使用升白药物数量统计分析
讨论
    临床疗效
    1.病因病机
    2.审证求机,知常达变
    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4.固定方加减论治
    5.情志治疗的重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火针四花穴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毒副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乳腺癌的西医文献
        1.1 乳腺癌的病因
        1.2 乳腺癌的分类
        1.3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1.4 乳腺癌的治疗
        1.5 乳腺癌化疗后毒副反应分类
        1.6 乳腺癌化疗后常见的毒副反应
        1.7 近代研究对化疗后毒副反应研究
    2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及治疗
        2.1 乳腺癌病名及症状特点
        2.2 乳腺癌病因病机
        2.3 乳腺癌治则与治法
        2.4 中医对乳腺癌化疗后毒副反应的认识
        2.5 中医对化疗后毒副反应的治疗
    3 四花穴
        3.1 四花穴定位及功效
        3.2 四花穴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与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1.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火针治疗
        2.2.2 化疗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 意外情况处理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年龄构成比较
        3.2 两组TNM分期构成比较
        3.3 两组组织病理学分类构成比较
        3.4 两组化疗方案比较
        3.5 两组化疗次数比较
        3.6 两组化疗前后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比较
        3.7 治疗前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3.8 治疗前后抗癌药物毒性反应比较
        3.8.1 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WBC数比较
        3.8.2 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WBC分度比较
        3.9 化疗后两组胃肠道反应比较
        3.9.1 化疗后两组急性呕吐比较
        3.9.2 化疗后两组第一天恶心比较
        3.9.3 化疗后两组第一天食欲比较
        3.9.4 化疗后两组延迟性呕吐比较
        3.9.5 化疗后两组第二天及第七天恶心比较
        3.9.6 化疗后两组第二天及第七天食欲比较
    4 讨论
        4.1 乳腺癌化疗方案选择
        4.2 乳腺癌化疗的毒副反应
        4.3 乳腺癌化疗的毒副反应治疗
        4.4 火针四花穴
        4.5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4.6 总结
        4.7 展望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氟尿嘧啶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氟尿嘧啶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
2 氟尿嘧啶治疗胃癌的临床应用
3 氟尿嘧啶对人体肉瘤的作用
4 氟尿嘧啶应用于后发性白内障
5 氟尿嘧啶治疗喉癌
6 氟尿嘧啶治疗瘢痕疙瘩
7 氟尿嘧啶治疗胰腺癌
8 其他

(7)122例Ⅱ~Ⅲa期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愈率
    2.2 治疗方案比较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8)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对乳腺癌术前化疗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对乳腺癌术前化疗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术前化疗的临床应用及化疗后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乳腺癌术前化疗三方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程度预测价值分析[J]. 谭清华,王静,谢静贤.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05)
  • [2]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D]. 傅燕群.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绝经前年轻乳癌单用TAM与OFS联合AI治疗的不良反应分析[D]. 艾姆热古丽·玉散(Yusan·Aimureguli).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4]杨毅教授中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超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4)
  • [5]火针四花穴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毒副反应研究[D]. 邓思韵(Tang Sze W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氟尿嘧啶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王瑞芳,王静,杨力,崔瑞娟. 包头医学, 2014(01)
  • [7]122例Ⅱ~Ⅲa期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分析[J]. 林顺欢,蔡彦敏. 中国医药导报, 2011(18)
  • [8]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对乳腺癌术前化疗临床疗效分析[D]. 王艳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9]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专题讨论会纪要[J]. 邵志敏,张嘉庆,沈镇宙,王永胜,沈坤炜,江泽飞,欧阳涛,吴炅,徐兵河,陆劲松,杨名添,黄韬,王深明,胡夕春,刘冬耕,陈佳艺,张斌. 中国癌症杂志, 2009(06)
  • [10]乳腺癌术前经桡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J]. 庄建良,许荣誉,何荣琦,潘群雄,欧阳永娥.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S1)

标签:;  ;  ;  ;  ;  

乳腺癌术前化疗三种方案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