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t/h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技术

75t/h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技术

一、75t/h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姚禹歌,周传新,辛金明,蒋文斌,张缦[1](2021)在《基于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煤泥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煤泥是煤炭加工的一个主要副产物,它难以存储,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煤泥产量大,但是综合利用率较低,煤泥的清洁规模化消纳对我国的低碳发展有重要意义。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的特点,有规模化消纳煤泥的潜能,若能在燃用煤泥的情况下保证CFB锅炉机组的稳定运行,发电成本将会大幅降低。历经30余年的研发,CFB锅炉在我国现已广泛应用于煤泥的燃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中小机组上已经可以实现大比例掺烧或者全燃煤泥的运行,掌握了煤泥CFB燃烧的关键技术,带来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0 MW级CFB锅炉可实现全燃煤泥的满负荷稳定;300 MW级CFB锅炉在满负荷时最大掺烧比可达84%,在中低负荷时可实现全燃煤泥运行;超临界CFB锅炉机组在进行低、中比例掺烧煤泥实践。燃用煤泥对CFB锅炉机组的影响是煤泥规模化清洁消纳工程应用的关键研究方向。在运行参数方面,由于燃用煤泥含水量高,造成床温降低和尾部烟道中烟气温度、流量和流速的改变,可通过加大引风机的功率维持系统正常的运行;因煤泥颗粒较细,含灰量大,容易随高温烟气进入尾部烟道,实际运行中通过配合调整给料方式、煤泥粒度、锅炉负荷等工况,可有效降低CFB锅炉排渣量,且可能存在一个最佳的掺烧比,使锅炉整体效率达到最高;此外,掺烧煤泥引发的床温影响了炉内脱硫效率,在实际运行中,通过综合调整一次风量,二次风量,石灰石的钙硫比等多个运行参数,减少污染排放量。在运行问题方面:对于燃用煤泥流动性较差,现一般采用达到兆帕级的高压泵施加输运压力,和通过多个并联的给料口同时给料等方式应对;同时,燃用高灰分煤泥会引起循环流率的显着提升,造成炉膛内床压大幅波动,普遍采取从炉顶给入炉膛,形成煤泥颗粒团和注意保持床存量等方式处理;另外,燃用高灰分煤泥会造成CFB锅炉烟气中粉尘浓度较高,尾部受热面积灰严重,过热器/再热器的金属管壁温度升高,会带来过热超温隐患。在经济性方面:燃用煤泥运行时引风机电耗增大会提高部分发电成本,但是掺烧煤泥以及增大煤泥掺烧比可以节约入炉原煤,减少燃料的成本;同时,若机组能稳定运行,可避免频繁的停机与检修,总体上发电成本将会显着降低。未来,更加高效清洁地消纳煤泥和煤矸石将是提高煤炭利用水平的重要工程实践,因此,有关煤泥清洁规模化利用的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发展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燃烧煤泥机组的大容量、高参数发展是CFB燃烧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第二,提升单个锅炉的燃料灵活性,在燃料热值、含水量、含灰量等参数大范围波动时均能保证锅炉的稳定运行;第三,满足煤泥消纳的需求,适时建设大容量高参数CFB锅炉坑口电站,实现在煤炭产地就地规模化消纳煤泥及其它煤炭洗选加工产生的低热值燃料。

张晓婉[2](2020)在《煤泥流化床燃烧NOx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洗选分离后按质利用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燃烧的有效途径,而煤泥是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由于原煤的洗选比例不断提高,煤泥产量也将会不断增加,但由于煤泥具有高灰分、强持水性、热值低等特性,对煤泥的大规模使用造成限制。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燃烧技术具有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烧、很好的煤种适应性等特点,被认为是消纳劣质燃料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某燃烧煤泥为主的流化床锅炉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热重-质谱联用系统对煤泥开展燃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泥的燃烧可分为100℃前的干燥脱水阶段、100℃到360℃的挥发分析出阶段、360℃到680℃的挥发分和固定碳燃烧阶段三个阶段;含水率的改变对煤泥燃烧特性和相关污染物析出特性的影响不是很大,但燃烧升温速率对析出特性存在一定影响;含水率和升温速率都对污染物析出的累积量存在一定的影响。针对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煤泥焦进行燃烧实验发现:煤泥焦燃烧的着火温度、燃烧峰值温度、燃尽温度均随热解温度升高向高温区移动,可燃性指数、燃烧稳定性指数、综合燃烧指数均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减小;煤泥焦活化能随着热解温度升高明显提高,存在动力学补偿。通过对流化床锅炉开展现场试验,测量流化床锅炉在不同煤泥掺烧比例和再循环烟气引入时的排烟温度、床层温度变化情况,并通过烟气分析仪对各工况运行下的NOx排放浓度进行测量。结合现场流化床锅炉的实际结构尺寸和相关运行参数,在化学反应动力学软件CHEMKIN中构建流化床锅炉反应模型,模拟煤泥在流化床锅炉中燃烧和不同烟气再循环率下的燃烧反应,分析NOx的生成机理。

谭子其[3](2020)在《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长,危险废物处置市场需求大。对此,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窑炉协同处置技术成为固体废物处置的重要途径。而流化床锅炉作为工业窑炉的主要类型,其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尚处在初步试验探索阶段,试验基础薄弱、缺乏工程实践,相应的技术标准也尚待制定。因此,开展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为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及现场工程试验对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进行研究。实验室模拟试验探究了重金属Pb、Cd、Zn、As的挥发特性和有机污染物苯与对二氯苯的降解特性。工程试验选择抗生素菌渣在大型流化床锅炉上进行协同处置,研究协同处置过程中典型污染物(重金属和二恶英)以及常规污染物的释放特性,分析其环境风险。最后,结合重金属模拟试验结果,分析验证重金属在流化床锅炉内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室模拟条件下,Pb、Cd、Zn三种重金属无论初始形态是氧化物、氯化物还是硫化物,以及硫化物形态存的As,其挥发率都是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燃烧温度超过825℃,停留时间90min时,Pb、Cd、Zn、As的挥发率均达到60%以上,容易存在于锅炉粉煤灰或烟气中。通过工程试验分析验证,重金属Pb、As和Zn主要分配在粉煤灰中,分配率均在81%以上;其次是炉渣;而随锅炉烟气排放的极少,最高也才0.55%;脱硫石膏中Pb、As和Zn分配率也较低,Pb和As几乎不存在。重金属Cd易存在于粉煤灰或烟气中。其它重金属V、Cr、Mn、Co、Ni、Cu、Mo和Sn也均易向粉煤灰迁移,其次是炉渣,脱硫石膏和锅炉烟气中分配率均较低。(2)实验室模拟条件下750℃~975℃,有机污染物苯的热降解率相比对二氯苯低。在825℃以上,停留时间5s时,苯的热降解率只达到99.95%,而对二氯苯达到99.99%;对二氯苯的热降解率满足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含对二氯苯及热稳定性等级低于对二氯苯的有机固体废物在流化床锅炉内可以得到充分降解。(3)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抗生素菌渣对锅炉运行工况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协同处置过程中锅炉烟气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协同处置抗生素菌渣增加了锅炉烟气中重金属Zn的排放浓度,以及CO和HF的排放浓度均超过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限值,故后续应采取措施降低其浓度后排放。

徐乐[4](2019)在《徐矿电厂300MW CFB锅炉流化特性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苏徐矿电厂#1机组为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于2009年底正式投产。在机组投运后,锅炉一直存在床层床温分布不均的问题,布风板中部床温较高,频繁超过1000℃,而布风板两端床温较低,出现多点床温同时低至400℃以下,在机组连续运行一段时间后还出现排渣困难的情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锅炉的安全连续运行。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对多次启停炉情况和现场运行数据的分析,发现导致床温不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入炉煤颗粒度不合格,大颗粒进入炉膛后无法流化,不断积聚,导致流化不断恶化。第二,布风板风量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流化能力差,造成局部流化不良。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首先,系统分析了出现床温低点和入炉煤颗粒度的关系,针对颗粒度不合格,增加两组交叉筛,保证入炉煤颗粒度合格,减少大颗粒物料进入炉膛。其次,通过对水冷风室压力分布的数值模拟,得出由于风室入风口上边缘与布风板距离较大,一次风在入风口上方形成涡流,造成水冷风室两端压力低于中部压力。设计并实施了水冷风室静压分布的现场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水冷风室内具体的压力分布情况,现场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根据水冷风室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结果,提出了对布风板部分区域风帽进行扩孔的改造方案,增加布风板两端的进风量,减少布风板中部区域进风量,优化布风板流化特性。通过将布风板两端以及边缘共1242个风帽芯管小孔直径由6mm增加至6.4mm,降低该区域风帽阻力,增加布风板两端的进风量,增强该区域流化能力,避免因流化不良引起的床温低。减少布风板中部区域进风量,降低布风板中部燃烧强度,达到降低中部床温的效果,最终使整个床层的温度分布更均匀。

谭波,王传志,卢晓明,蓝天[5](2019)在《高倍率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器立管结渣分析》文中认为高倍率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实现高效清洁燃烧、发挥炉内脱硫最大潜力的同时有效降低氮氧化物原始排放和换热面磨损,从而在提高锅炉运行可靠性和可用性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正在燃煤热电行业得到推广应用。然而,在顶部加料高倍率全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时,出现返料器立管频繁结渣的现象影响锅炉正常运行。但这种结渣现象在相似运行工况条件下的中、低倍率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及高倍率燃煤颗粒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并未发生。为探讨高倍率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立管结渣的机理,对其立管结渣样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TG-DSC和扫描电镜分析,并利用FactSage软件进行了热力学平衡计算。结果表明,高倍率煤泥循环流化床立管结渣是独特的。炉内不能完全烧尽的细煤粉在立管内继续燃烧,使立管内温度升高到900℃以上。此外,由于分离器效率高,有效地收集了用于炉内脱硫的石灰石进行再循环,使循环灰中的CaO质量分数增加到10%~30%(按重量计)。当CaO质量分数小于13.89%时,液渣的生成主要受碱金属影响;当CaO质量分数大于13.89%时,CaO的助熔作用逐渐突显。在高温、高CaO质量分数的环境下,现有灰组分在返料器内极易形成低熔点共融物质量分数超过20%以上的液渣,液渣增强了颗粒黏着力,使细循环灰颗粒更易粘附在壁面上,从而为较大粒径颗粒堆积创造条件,高循环灰量则促进了结渣的形成速率。液态渣核是由黏性碱性组分凝结而成,细灰颗粒的高反应活性使周围的细灰颗粒更易粘合,逐渐形成大渣,最终迫使循环流化床系统停运。据此提出了改变煤泥加料位置、优化煤泥入炉尺寸、优化脱硫石灰石粒径、优化立管结构设计等应对措施,以避免和防止高倍率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腿立管结渣,保障锅炉正常稳定运行。

谭波,王传志,司硕,刘忠攀,蓝天[6](2020)在《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炉内脱硫理论和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成本、无废水、系统简单的炉内脱硫技术是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洁净燃烧有效和优选途径之一。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及试验数据分散,目前仍缺少具有普遍适用的脱硫效率预测手段,对于实际应用过程中脱硫效率随Ca/S比增加出现下降现象的原因还未给出合理解释,单纯Ca/S比也无法反映实际参与脱硫的石灰石量,因而难以描述炉内石灰石的脱硫规律。为了探索决定炉内石灰石脱硫效率的本质,以锅炉炉内物料运动、分布规律为基础,通过探讨入炉石灰石随炉内物料运动及反应变化情况,对循环流化床炉内脱硫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石灰石有效存有量"的概念,并根据灰平衡原理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与不同规模的燃烧颗粒煤和煤泥的工业循环流化床锅炉试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实际决定炉内脱硫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石灰石有效存有量",该理论的建立为有效提高炉内脱硫效率提供了依据,由此得出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的关键在于:①优化石灰石粒度分布以有效提高外循环石灰石量和石灰石炉内的停留时间;②合理排渣以减少石灰石有效存有量的损失;③提高气-固接触效率以充分利用有效石灰石的活性。

洪烽[7](2019)在《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文中提出洁净煤技术是我国保障发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循环流化床(CFB)燃烧发电技术是洁净煤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已成为燃煤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结构中火力发电仍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更好消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电力容量,减少弃风、弃光量,提升火电机组快速变负荷运行能力将是必然选择。CFB机组流态化的燃烧方式使得给煤颗粒在炉膛中燃烧放热具有大惯性,因此,大多数CFB机组的动态性能较差,且变负荷速率不能满足电网的需求。但CFB锅炉炉膛蓄能较大,蓄能的深度利用可提升机组动态性能,并为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提供可能。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理解分析CFB机组燃烧特性、燃料侧及汽水侧蓄能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机组蓄能模型,建立了 CFB锅炉蓄能理论体系,实现燃料侧及汽水侧蓄能量化;利用蓄能模型,从蓄能变迁及能量平衡的角度分析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锅炉机组运行过程中的蓄能动态调节特性和蓄能变迁过程;从物理位置及能量流动角度将CFB机组蓄能变迁过程拆分成为两个子过程,分析了各子过程在能量调节中的响应特性。2、利用蓄能模型,并基于锅炉侧释放热量与炉内即燃炭之间的动态过程,分析了 CFB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动态特性,通过对负荷控制系统的合理简化,建立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同时给出了模型参数辨识方法。以实际机组为对象,建立模型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泛化能力,为机组控制策略的研究和动态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3、通过对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获取了典型工况下的线性化模型,在分析机组变负荷动态特性及相关控制策略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先行能量平衡的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策略,即引入蓄能加速信号,充分挖掘风量对CFB燃料侧蓄能快速调整的潜能,同时保证给煤回路在整个动态过程中能量供应的持续性,实现了 CFB机组在快速变负荷过程不同阶段下蓄能的合理分配及补充,减小主要被控参数波动。仿真结果和实际机组应用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先进性。4、针对目前CFB机组普遍掺烧煤泥燃烧运行中动态性能较差的情况,以煤泥泵送CFB机组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实际连续运行过程中能量波动的原因;研究和利用锅炉能量释放及蓄能平抑输入能量波动,优化能量变迁过程,形成了CFB锅炉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策略。实际机组应用表明该策略有利于减小参数波动,增加机组煤泥掺烧量,降低燃料成本。5、床温能表征CFB锅炉炉内燃烧释放热量与汽水侧吸收能量的平衡状态,并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在CFB锅炉机组蓄能深度利用,实现快速变负荷等动态优化控制过程中,需要对床温进行监测、预测。结合智能发电和智能监测体系,针对CFB锅炉床温运行控制的特性,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CFB锅炉床温区间预测模型,实现未来时间段内床温的上下限预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精度。

毛宏雷[8](2017)在《洗煤泥流化床燃烧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洗煤泥是洗煤厂洗选原煤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在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原煤洗选比例和洗选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洗煤泥的产量也在日益增长。如何高效、经济地处理洗煤泥是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意义的课题。洗煤泥流化床燃烧处理具有减容化、资源化和规模化的优势,洗煤泥灰还可以进一步综合利用。但是洗煤泥高灰分、高水分、低热值的特性使洗煤泥燃烧性能较差,燃尽困难。同时随着国家对工业锅炉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让洗煤泥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工业推广充满了挑战。为提高洗煤泥流化床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洗煤泥流化床燃烧的特性展开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且重要。本文首先对煤炭洗选的概念及发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洗煤泥的种类、特点、处理和利用现状、国内外燃烧利用技术进行了进一步介绍;随后研究了洗煤泥的基本特性;接下来通过小型热态流化床燃烧实验研究了影响洗煤泥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的因素;在洗煤泥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上进行实验,来验证通过流化床技术处理洗煤泥的可行,同时为开发更大型的流化床锅炉提供了经验。最后通过对小流化床燃烧产生的灰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灰综合利用的建议;结合工程应用场景提出热电联供的综合利用方式。对于洗煤泥的基本特性,主要研究了其成分、重金属元素含量、矿物质种类、颗粒粒径分布特性、热解和燃烧特性及灰熔点等。通过Coasts指数积分法求解了洗煤泥热解和燃烧动力学特性参数。为洗煤泥流化床燃烧特性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数据,为燃烧烧实验工况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对于洗煤泥小型热态循环流化床燃烧实验,考察了烟气含氧量对洗煤泥在流化床锅炉中燃烧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烟气含氧量、二次风率和二次风高度等因素对NOX排放的影响。对于小流化床产生的灰,主要了解了其颗粒分布、孔隙结构和矿物质含量,阐述了洗煤泥颗粒性质对其燃尽特性的影响,同时针对洗煤泥灰的特点提出了灰的综合利用建议。对于洗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业实验,介绍了锅炉主要设计思路和技术特点,通过对工业锅炉灰的特性分析,讨论了内置卧式分离器设置的优点,通过对典型的工况下炉内温度分布的测试,讨论炉内燃烧份额分布的合理性,并对其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和之前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结果证明了洗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可以稳定运行,燃烧效率能达到99%以上,综合热效率可达87.85%。通过本文对洗煤泥流化床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为洗煤泥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和可靠的实践经验。

吴宁[9](2015)在《煤泥综合利用发电技术在黄陵矿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陵矿业公司因煤泥无法科学、合理的处理而影响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煤泥堆积对周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增加煤泥处理成本。本论文通过对煤泥水分大、灰分高、颗粒细、黏度大、持水性强、内聚力大、难以运输、很难实现工业应用、严重影响环境的特点,全面分析处理泥煤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煤泥掺烧综合利用技术的实验研究,提出煤泥的工业化处理方法。论文基于煤泥流变特性的规律研究,得出了煤泥粘度计算公式。分析了大比例掺烧煤泥关键技术,确定了煤泥顶部给料方式,采用“软着陆+水冷壁变径管+防磨护板”防磨结构基础上再采用喷涂耐磨合金材料,并加装防磨梁的方式解决了黄陵电厂水冷壁的磨损问题。通过煤泥的管道输送试验,确定了煤泥输送流程,并绘制出煤泥管道输送系统方框图,得出了煤泥的粒度方程、本构方程、摩擦阻力方程及经验公式,并建立了煤泥输送指标体系,设计了煤泥制备控制系统结构及煤泥含水量控制的模糊程序。然后对黄陵电厂煤泥掺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煤泥发电系统主要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指标,整套系统的设备选择满足生产实际要求。通过对黄陵矿业煤矸石发电公司锅炉运行方式的分析,确定了煤泥系统的运行工艺流程,提出了煤泥运行后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解决方案,确定了煤泥系统的运行工艺流程,提出了煤泥运行后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解决方案,此项技术在黄陵矿业煤矸石发电公司成功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大比例掺烧煤泥后出现的最为突出的磨损问题随之消除,大大提高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周期,实现了煤泥工业化应用,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在处理其他黏稠固体废弃物方面也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施勇刚,马云龙[10](2012)在《国内煤泥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文中重点阐述了国内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并结合煤泥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燃烧特性,分析了煤泥的主要给料燃烧方式以及纯烧煤泥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技术特点,对我国纯烧煤泥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75t/h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5t/h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煤泥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CFB锅炉燃用煤泥现状
2 燃用煤泥对CFB锅炉机组的影响
    2.1 燃用煤泥对于CFB锅炉主要运行参数的影响
    2.2 燃用煤泥常见的运行问题
    2.3 燃用煤泥的效益
3 我国CFB锅炉燃用煤泥的展望
4 结论

(2)煤泥流化床燃烧NOx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泥利用途径研究
        1.2.2 煤泥燃烧及污染物析出特性
        1.2.3 循环流化床低NO_x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泥燃烧产物析出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样品与方法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样品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含水率煤泥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析出特性
        2.2.2 升温速率对燃烧产物析出特性的影响
        2.2.3 煤泥焦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析出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泥流化床锅炉低NO_x燃烧试验研究
    3.1 工程背景
    3.2 试验方法及设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煤配风方式对锅炉运行特性参数的影响
        3.3.2 配煤配风方式对燃烧污染物NO_x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煤泥流化床燃烧NO_x生成特性的数值模拟
    4.1 CHEMKIN软件介绍
    4.2 燃烧模型
    4.3 计算和分析方法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1 NO生成速率分析
        4.4.2 NO_2生成速率
        4.4.3 N_2O生成速率
    4.5 烟气再循环
        4.5.1 烟气再循环对NO浓度的影响
        4.5.2 烟气再循环对NO相关基元反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3)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固体废物现状及危害特性
        1.1.2 抗生素菌渣固体废物特性及处置技术
        1.1.3 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
        1.1.4 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创新性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拟条件下重金属挥发特性试验研究
    2.1 模拟试验方案
        2.1.1 试验样品配置与试验工况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3 试验步骤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模拟条件下Pb的挥发特性
        2.2.2 模拟条件下Cd的挥发特性
        2.2.3 模拟条件下Zn的挥发特性
        2.2.4 模拟条件下As的挥发特性
    2.3 小结
第三章 模拟条件下有机污染物热降解试验研究
    3.1 模拟试验方案
        3.1.1 试验样品配置与试验工况
        3.1.2 试验装置与仪器
        3.1.3 试验步骤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模拟条件下苯的热降解特性
        3.2.2 模拟条件下对二氯苯的热降解特性
    3.3 小结
第四章 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工程试验研究
    4.1 工程试验概况
    4.2 工程试验方案
        4.2.1 试验工况设置
        4.2.2 试验操作程序
        4.2.3 采样及分析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协同处置对流化床锅炉正常运行的影响
        4.3.2 协同处置过程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
        4.3.3 协同处置过程重金属分配规律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4)徐矿电厂300MW CFB锅炉流化特性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循环流化床技术发展现状
    1.3 流化问题分析
    1.4 数值模拟在工程中的应用
    1.5 论文主要内容
2 床温低的初步分析
    2.1 锅炉情况介绍
    2.2 机组运行问题
    2.3 床温低原因分析
    2.4 运行调整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输煤系统改造
    3.1 输煤系统改造背景
    3.2 入炉煤颗粒度要求
    3.3 输煤系统改造方案及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水冷风室压力分布分析及风帽阻力计算
    4.1 水冷风室压力研究现状
    4.2 水冷风室空气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4.3 水冷风室压力分布现场试验
    4.4 布风板的阻力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风帽改造方案及改造效果
    5.1 锅炉风帽更换方案
    5.2 风帽改造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倍率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器立管结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条件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结 论

(6)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炉内脱硫理论和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型建立
2 模型计算与分析
    2.1 模型计算
    2.2 脱硫效率关键技术
3 结论

(7)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能源电力的消纳
        1.1.2 循环流化床机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的现状
        1.2.1 火电机组蓄能利用策略
        1.2.2 CFB机组蓄能利用及控制模型研究
        1.2.3 CFB机组动态优化运行及快速变负荷控制
    1.3 智能发电与智能监测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量化及变迁模型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放热量模型
        2.1.1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
        2.1.2 即燃炭热量模型
        2.1.3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总放热量
    2.2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模型
        2.2.1 汽水侧蓄能模型
        2.2.2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模型
        2.2.3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量化示例
    2.3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模型
        2.3.1 机理模型推导
        2.3.2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量化示例
    2.4 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变迁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
    3.1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
        3.1.1 给煤系统动态特性
        3.1.2 汽包锅炉能量平衡特性
        3.1.3 汽轮机动态特性
        3.1.4 床温动态特性
        3.1.5 亚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参数辨识
        3.1.6 亚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泛化验证
        3.1.7 亚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矩阵
    3.2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
        3.2.1 超临界CFB机组汽水侧机理模型
        3.2.2 汽轮机机理模型
        3.2.3 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参数辨识
        3.2.4 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泛化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
    4.1 循环流化床机组变负荷特性及挑战
        4.1.1 循环流化床机组快速变负荷挑战
        4.1.2 循环流化床机组变负荷动态特性
    4.2 常规CFB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策略探索与仿真验证
        4.2.1 基于直接能量平衡策略的CFB单元机组协调控制
        4.2.2 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CFB单元机组协调控制
        4.2.3 基于DEB和DMC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变负荷控制仿真验证
    4.3 基于先行能量平衡的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策略
        4.3.1 先行能量平衡控制策略
        4.3.2 仿真验证
        4.3.3 工程应用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模式及应用
    5.1 研究对象介绍
    5.2 循环流化床机组掺烧煤泥特性机理
        5.2.1 大比例煤泥掺烧对CFB机组运行控制的影响
        5.2.2 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中能量波动趋势
    5.3 循环流化床机组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模式
        5.3.1 技术路线
        5.3.2 控制策略
        5.3.3 控制策略参数整定
    5.4 应用验证
        5.4.1 运行效果
        5.4.2 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区间预测
    6.1 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区间预测必要性
        6.1.1 床温特性与调节方式
        6.1.2 区间预测
    6.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深度学习算法
        6.2.1 深度学习
        6.2.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6.3 基于LSTM的CFB锅炉床温区间预测模型
        6.3.1 区间预测模型结构设计
        6.3.2 预测模型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洗煤泥流化床燃烧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煤炭洗选基本概念和发展
        1.1.2 洗煤泥的种类和特点
        1.1.3 洗煤泥处理利用现状及问题
    1.2 国内外洗煤泥燃烧利用技术
        1.2.1 国外型煤燃烧技术
        1.2.2 国外洗煤泥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1.2.3 国内洗煤泥流化床燃烧利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洗煤泥基本特性的研究
    2.1 洗煤泥成分分析
    2.2 洗煤泥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2.3 洗煤泥XRD分析
    2.4 洗煤泥的颗粒分布
    2.5 洗煤泥热解和燃烧特性
        2.5.1 实验说明
        2.5.2 实验验结果与分析
        2.5.3 动力学分析
    2.6 洗煤泥灰熔融特性
        2.6.1 实验说明
        2.6.2 实验验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洗煤泥小型流化床燃烧实验研究
    3.1 实验样品与装置介绍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装置
        3.1.3 烟气分析
        3.1.4 流化风量
        3.1.5 实验工况
        3.1.6 实验步骤
    3.2 燃烧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洗煤泥烟气污染物生成机理
        3.2.2 烟气含氧量和一次风量的影响
        3.2.3 二次风率的影响
        3.2.4 二次风高度的影响
        3.2.5 小型热态流化床燃烧效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洗煤泥循环流化床燃烧的工业实验
    4.1 洗煤泥循环流化床设计说明
    4.2 洗煤泥循环流化床系统介绍及循环流化床锅炉说明
        4.2.1 洗煤泥循环流化床系统
        4.2.2 洗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结构
    4.3 洗煤泥循环流化床燃烧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样品特性
        4.3.2 实验现场实测数据
        4.3.3 飞灰和底渣颗粒特性
        4.3.4 锅炉热效率计算
        4.3.5 炉膛温度分布
        4.3.6 污染物排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洗煤泥资源综合利用
    5.1 洗煤泥灰的综合应用
        5.1.1 重金属迁移特性研究
        5.1.2 灰的矿物分析
        5.1.3 孔隙结构分析
        5.1.4 飞灰综合利用
    5.2 洗煤泥循环流化床热电联供系统
        5.2.1 洗煤泥循环流化床应用背景
        5.2.2 热电联供系统工艺路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煤泥综合利用发电技术在黄陵矿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煤泥综合利用的现状
        1.2.1 目前对煤泥的处理方式及存在问题
        1.2.2 煤泥在坑口电厂的利用情况
    1.3 煤泥掺烧技术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煤泥的流变性及大比例掺烧的关键技术研究
    2.1 黄陵矿区煤泥的来源及性质
    2.2 煤泥的流变特性研究
        2.2.1 煤泥的流变规律分析
        2.2.2 煤泥的流变性测试
        2.2.3 煤泥的流变性特点
    2.3 黄陵电厂煤泥掺烧关键技术分析
    2.4 黄陵煤矸石电厂大比例掺烧煤泥影响分析
        2.4.1 煤泥的燃烧特点
        2.4.2 黄陵煤矸石电厂掺烧煤泥给入位置的对比
        2.4.3 流化床锅炉大比例掺烧煤泥的试验
        2.4.4 大比例掺烧煤泥的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黄陵矿业煤泥综合利用输送关键技术研究
    3.1 输送系统流程
    3.2 煤泥综合利用输送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与指标
    3.3 煤泥管道输送的试验研究
        3.3.1 阶段性实验成果
        3.3.2 创立煤泥管道输送工艺
        3.3.3 黄陵煤矸石发电公司煤泥掺烧涉及到的问题
    3.4 黄陵矿业煤矸石发电公司煤泥掺烧系统设计
        3.4.1 CFB煤泥掺烧设计
        3.4.2 煤泥掺烧系统基本工艺
    3.5 本章小结
4 黄陵矿业煤矸石发电公司煤泥综合利用发电系统配套设备
    4.1 主要设备
    4.2 系统控制
    4.3 高浓度原生煤泥综合利用发电成套装备的特点
        4.3.1 高浓度原生煤泥管道输送成套设备的特点
        4.3.2 主要技术指标
    4.4 本章小结
5 煤泥综合利用在黄陵煤矸石发电公司的应用
    5.1 简介
    5.2 煤泥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应用情况
        5.2.1 煤泥掺烧过程中提高热效率的措施
        5.2.2 煤泥输送设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主要参数比较
        5.2.3 管道输送技术在其他行业的推广应用
    5.3 煤泥综合利用发电技术在黄陵矿业的创新
    5.4 效益分析
        5.4.1 直接经济效益
        5.4.2 社会效益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国内煤泥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燃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
2 煤泥在循环流化床中主要给料燃烧方式
3 纯烧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特性分析
    3.1 纯烧煤泥, 可以选择异比重流化床燃烧技术
    3.2 没有埋管, 采用高位给料, 高卫燃带设计
    3.3 高浓度煤泥输送系统
4 结论

四、75t/h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煤泥利用[J]. 姚禹歌,周传新,辛金明,蒋文斌,张缦. 电力学报, 2021(03)
  • [2]煤泥流化床燃烧NOx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张晓婉. 贵州大学, 2020(04)
  • [3]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D]. 谭子其.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徐矿电厂300MW CFB锅炉流化特性分析与优化研究[D]. 徐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5]高倍率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器立管结渣分析[J]. 谭波,王传志,卢晓明,蓝天. 煤炭学报, 2019(S2)
  • [6]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炉内脱硫理论和关键技术[J]. 谭波,王传志,司硕,刘忠攀,蓝天. 洁净煤技术, 2020(04)
  • [7]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D]. 洪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8]洗煤泥流化床燃烧特性的研究[D]. 毛宏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9]煤泥综合利用发电技术在黄陵矿区的应用研究[D]. 吴宁.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10]国内煤泥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研究现状[J]. 施勇刚,马云龙. 应用能源技术, 2012(06)

标签:;  ;  ;  ;  ;  

75t/h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