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岩地基及工程事故

斜岩地基及工程事故

一、倾斜岩石地基与工程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杨凡[1](2021)在《汶马高速平桥沟弃渣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要致富,先修路”,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尤其近些年来为了发展经济到处都在大规模的修建公路,高速公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高速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开挖会产生大量的弃方体,随意堆砌的弃方体加之部分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山区高速公路安全运营及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安全造成隐患。基于此,这篇文章结合平桥沟弃渣场实例,对平桥沟弃渣场的边坡的稳定性开展了一些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调查场区的相关地质调查工作并结合已有的勘察资料,查明场区的周边环境及相关地质条件;结合场区环境地质条件对弃渣场边坡破坏类型及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2)首先,论文利用规范推荐的理正软件通过数值计算分别获得拦渣坝在天然和地震工况下的安全系数,此安全系数和保证安全情况下的安全系数对比,并以此为依据对拦渣坝进行稳定性分析。(3)其次,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采用空单元模型和Mohr-Coulomb模型对堆渣区域堆渣后和下游拦渣坝整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稳定性分析主要是根据不同工况下数值模拟的结果然后对塑性区分布、第一应力和第三应力的分布以及位移等值线和位移矢量分布这些表征参数进行分析;同时运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出渣场稳定性系数和规定的安全系数对比以确保准确性。(4)最后,使用Geo Studio软件,根据收集到的降雨数据,首先利用seep模块对场区不同工况下边坡渗流场进行计算分析;最后将渗流结果与slope模块进行耦合,进而得到不同工况下边坡的安全系数。

高文生,梅国雄,周同和,郑建国,李耀良,龚维明,孙宏伟,王涛[2](2020)在《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给基础工程技术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需求,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问题。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老旧城市密集区既有建筑基础加固改造不断提出新任务;传统的地基基础施工工艺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损害,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矛盾日益凸显。要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地基基础持续技术创新。文章从基础工程理论与试验研究、设计与工程实践、施工技术与装备、检测技术、纠倾与改造等方面综述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情况。

邓加政[3](2020)在《下伏空洞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试验及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岩溶区下伏空洞桩端岩石地基具有一定的自承能力,且能满足上部结构荷载的需求,如充分加以利用,可降低施工难度及成本。然而下伏空洞岩石地基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相对落后于实践。因此,开展下伏空洞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研究对于完善特殊地基承载力理论和指导下伏空洞地基的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空洞岩石地基承载力不仅与岩石力学特性、岩石结构面、空洞分布、基础岩面起伏有关,还与顶板厚度、基础尺寸、空洞形状和岩石破坏模式等因素有关。然而目前大多研究重点为顶板厚度对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研究,关于跨度及荷载位置偏移量对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解析理论鲜有报道。本文首先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采用石膏、水泥、砂、黏土等材料模拟岩溶基岩,进行小型荷载板试验,对不同顶板厚度,空洞跨度,荷载位置偏移量下空洞顶板承载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工况下空洞顶板的破坏模式及极限荷载。然后以试验结果为依据对破坏模式进行了简化,采用极限分析法构造了合理速度场,建立分别考虑荷载位置偏移量和空洞跨度的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采用优化程序得到其上限解,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其合理性,进一步分析相关参数对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荷载位置偏移量的增大,空洞地基破坏模式由冲切破坏,向双对数螺旋破坏演变,最后发展成为Prandtl破坏。(2)当荷载位置偏移量和空洞跨度一定时,下伏圆形空洞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随顶板厚度大致呈线性增长,当基岩厚度达到3d时,不同工况下下承载力均接近完整基岩承载力,空洞对承载力影响可忽略。(3)当岩石地基厚度h一定时,随着荷载位置偏移量e的增大,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呈非线性增长,当偏心到一定距离时,空洞岩石地基承载力无影响,达到完整基岩承载力。h/d=1时,e=5d左右达到临界值;h/d=2时,e=4d左右达到临界值,h/d=3时,e=3d左右达到临界值。因此在设计时,不能仅考虑岩石地基厚度,还应考虑荷载位置偏移量。(4)岩石地基厚度d和荷载位置偏移量e一定时,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呈非线性增长,当内摩擦角低于20°时,极限承载力的增长曲线较为平缓,当内摩擦角超过20°时,极限承载力的增长曲线越来越陡,因此在设计时,应合理选取参数。(5)在同一顶板厚度h/d下,极限承载力系数曲线前期随着空洞跨度l的增加承载力系数Nc下降比较快,空洞跨度l达到临界跨度时极限承载力系数Nc大致趋于稳定;结合数据得出了空洞临界跨度与顶板厚度的关系表达式,得到其呈线性关系;当空洞跨度l为0.5d,顶板厚度h/d为1.0~2.5时,需要考虑洞体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胡萍[4](2020)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建筑工程的水平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的有力证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工程技术的研究和设计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少国内建筑企业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为此,专业的建筑工程翻译就愈显重要,因为它不仅为高新技术提供了交流平台,更是为建筑技艺的传播架起沟通的桥梁。本报告以作者参与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汉英翻译项目为研究案例,在确认原文本为信息类文本的基础上,描述了翻译的主要难点为汉语专业表达式及半专业表达式的英译,汉语复合句的断句、隐性逻辑关系的判断及英译的技巧。本报告研究的汉语复合句包括并列复合句、解说复合句、条件复合句及转折复合句。为此,本报告以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强调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及文体对等,要求译文不仅限于形式与原文契合,更着重意义与原文相符。本报告所涉及翻译材料的语言具有逻辑性和指称性的特点,内容和主题是表达的重点,为此,可确认为信息型文本类型。翻译信息型文本应将其中的全部信息都译出来,译文应是简明的白话文,没有冗余,按要求做到简洁明了。为此,在对比中英语言差异的基础上,作者认为采取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解决汉语表达式的翻译难点;同时使用分译和倒译的翻译技巧,解决汉语并列复合句的翻译难点;同时使用顺译和倒译或者顺译和增译的翻译技巧,解决汉语解说复合句的翻译难点;同时使用倒译和增译或者倒译和转变语态的翻译技巧,解决汉语条件复合句的翻译难点;同时使用顺译和倒译的翻译技巧,解决汉语转折复合句的翻译难点。本报告针对学界尚未详细拓展研究的方面,在翻译观点方面做出了创新,即翻译汉语复杂句时,首先一定要根据逻辑语义进行断句,其次根据复杂句分类适用一种或者几种翻译策略或者技巧,期望通过本报告的建筑工程汉译英的译介方法,能为其他同类文本的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曾治国[5](2019)在《陡坡嵌岩抗滑桩无效嵌固深度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工程项目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发展的阶段。由于我国以山地为主,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在进行水利、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时,不可避免避免地要面临大量的滑坡问题。抗滑桩作为一种支挡和加固抗滑结构物,具有施工方便、经济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边坡防护与基坑支护当中。抗滑桩选址时,出于经济和安全考虑,通常将抗滑桩布置于平缓的滑面上。但受到地形及工程条件的限制,很多抗滑桩必须布置在陡坡地基上,导致桩前岩体无法提供足够的有效抗力,达不到应有的锚固作用。因此进行陡坡嵌岩抗滑桩桩前楔体破裂角以及无效嵌固深度进行研究对指导陡坡地基抗滑桩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鉴于目前对陡坡对陡坡嵌岩抗滑桩的研究分析比较少,也无完整的陡坡嵌岩抗滑桩的设计计算理论,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针对陡坡嵌岩抗滑桩桩前楔体破裂角以及无效嵌固深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桩前楔体进行极限平衡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极值,提出确定桩前楔体破裂角θcr及桩体无效嵌固深度ycr的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分析陡坡岩石地基坡角α、岩石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内摩擦角φ)、楔体自重W、桩计算宽度Bp、岩体压力扩散角λ对桩前楔体破裂角θcr及桩体无效嵌固深度ycr的影响。研究发现,陡坡岩石地基坡角α、岩石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内摩擦角φ)、楔体自重W对桩前楔体破裂角θcr及桩体无效嵌固深度ycr均有较大影响,计算宽度Bp、岩体压力扩散角λ对桩前桩体无效嵌固深度ycr有较大影响,但对其破裂角θcr的影响不大。(2)基于第二章理论分析,利用FLAC3D 6.0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桩-岩土界面力学的有限差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在滑坡推力的作用下桩前岩体的破坏性状,采用单一变量的方法改变各个影响参数如:岩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桩间距以及埋入深度等因素,得出各个影响因素对桩前楔体破坏的影响程度以及规律。(3)选取某小区典型陡峭岩质边坡作为研究对象,对此边坡进行抗滑桩设计计算,并结合前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计算出抗滑桩无效嵌固深度,得出抗滑桩有效嵌固深度,将计算结果应用于抗滑桩的内力计算中。

王伟[6](2019)在《岩溶区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及溶腔整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岩溶区桩基设计及施工时,遇到溶洞顶板厚度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情况,桩基需穿过溶洞并嵌入溶洞底板一定的深度,即“溶洞型桩基”。由于溶洞的存在,导致溶洞型桩基的“地层-桩基-溶洞”系统的破坏模式、荷载传递规律等与常规嵌岩桩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溶洞顶板临界厚度的确定、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及计算方法等尚不完善,且保证溶洞型桩基机械成孔施工顺利进行的溶腔整治效果也不理想。针对以上问题,论文以岩溶区某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系统开展了岩溶区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及溶腔整治技术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建立了单桩桩端溶洞顶板冲切破坏模式,提出了采用“临界厚径比(即:溶洞顶板厚度与桩基直径之比)”确定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概念,推导了不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折减系数条件下的厚径比与岩石软硬程度、岩体质量综合评分的关系公式,计算得出了不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下的临界厚径比,即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I级时2.5,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II级时2.5~3.0,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III级时3.0~3.8,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IV时3.8~5.0。(2)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单层、多层溶洞型桩基“地层-桩基-溶洞”系统的破坏模式,其中单层溶洞型桩基破坏模式为:溶洞顶板张拉破坏、桩周土体剪切破坏、桩端岩体挤压剪切破坏,前两种破坏模式发生在后者之前;多层溶洞型桩基呈现渐进破坏的特性,破坏模式可分为三类,即:单层顶板破坏型,多层顶板破坏型,全贯通破坏型。(3)溶洞顶板张拉破坏模式为下宽、上窄的对称旋转体,张拉破坏区域的宽度和高度主要受溶洞跨径的影响,当溶洞跨径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为张拉破坏区域的形成提供足够的临空面。(4)假定溶腔为无填充状态,溶洞型桩基承载过程中,溶洞顶板张拉破坏形成塌落拱,桩侧摩阻力计算时需忽略塌落拱高度范围内岩土体的贡献;塌落拱所引起的“拱效应”使上覆岩土体提供给桩身的侧摩阻力呈一定程度的增大趋势,桩基侧摩阻力计算时,需考虑一个大于1.0的“拱效应”系数Ψ。实际工程应用时,建议Ψ取值为1.0,作为安全储备。(5)为了确保溶洞型桩基机械成孔的顺利进行,针对不同的岩溶发育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溶腔整治技术,即:针对高度小于1.0m的溶腔,开发了一种可控式溶腔注浆充填整治技术,配置了注浆范围、注浆量可控的复合型浆液,浆液材料为水、水泥、粉煤灰、矿粉,外加剂为Na2CO3、钠基膨润土,提出了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指标;针对高度大于1.0m的溶腔,开发了一种溶腔灌注石渣混凝土整治技术,配置了浇筑范围、浇筑量可控的石渣混凝土,原材料为水、石渣、水泥、粉煤灰、矿粉,提出了不同溶腔情况下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指标。

刘晓雨[7](2019)在《基于环境保护的铁路弃渣场安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项目的不断建设,其沿线开挖及建设产生的弃渣日益增多。铁路项目弃渣场是铁路建设过程中衍生的具有破坏性的附属工程,其失稳滑坡和水土流失对铁路的安全运营和沿线的生态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对铁路项目弃渣场安全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铁路项目弃渣场包含的主要工程讨论了弃渣场安全分析的内容,分别介绍了各项工程安全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弃渣场综合安全评价模型,对实际铁路项目弃渣场进行了安全分析,成果如下:⑴在铁路项目弃渣场的安全分析中引入环境保护的理念,从弃渣场主要工程的角度,在传统的弃渣场稳定性分析中引入了新的内容,包括:弃渣场选址工程、截排水工程、边坡工程、拦挡工程、土地复垦工程等。⑵分别阐述了铁路弃渣场主要工程的安全分析方法:(1)根据相关规范评价弃渣场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和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2)验算弃渣场的截排水工程能否满足降雨汇水通过;(3)运用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分析弃渣场的边坡安全稳定性;(4)运用理正岩土软件分析弃渣场拦挡结构的安全稳定性;(5)运用实地调查分析的方法判断弃渣场土地复垦的安全环保效果。⑶在铁路项目弃渣场主要工程安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铁路弃渣场综合安全评价模型。⑷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阐述了铁路项目弃渣场主要工程安全分析的过程,通过综合安全评价模型确定了该工程的安全状态。⑸提出了对铁路弃渣场安全有较大影响的主要工程的设计和修复关键技术。

高铭[8](2019)在《广东佛山君耀广场地基岩土工程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君耀广场地基岩土工程的特性直接影响整个工程安全。因此,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作者在对君耀广场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场地的岩土质量评价为研究重点,对场地的岩土特性、岩土结构、溶蚀岩体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最终对君耀广场地基土是否满足建筑地基使用要求做出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简述如下:(1)对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场地内及附近未发现影响拟建筑物安全的全新世以来断裂活动的痕迹,覆盖层无新构造运动迹象。经钻探揭露,君耀广场所在场地的地基土由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冲积层组成,基底岩石为早白垩世百足山组基岩,岩埋藏深浅不一。工程地质综合剖面共分主层7层。根据君耀广场区域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建议拟建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桩型采用冲孔、旋挖桩。(2)研究期间进行了充足的勘探及室内试验,为确定场地内的地层结构和地基岩土的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获取了与其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数据。(3)场地地基岩土质量评价依据岩体的溶蚀程度,现场划分建基岩体质量类型,君耀广场场地处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区,属基本稳定地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场地基岩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基岩埋藏深浅不一,风化不均匀,在水平及垂直方向变化较大,桩基持力层的均匀性较差。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时应确保桩基进入设计的风化岩带,同时应采用合理安全的措施,注意避免桩身歪斜、断桩的质量事故,君耀广场地地基属不均匀地基,地基变形特征主要为差异沉降和倾斜。总体评价君耀广场场地处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区,属基本稳定地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在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因素及特殊性岩土前提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适宜本工程建设。(4)场地上部地基土主要为填土,第四系冲积层,层位较简单,但各岩土层的状态、埋深和厚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局部变化较大,土层力学性质离散性大,具有高压缩性地基,且压缩模量差异较大,故地基的均匀性较差,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应力集中或应力扩散,从而导致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地基稳定性。(5)较厚的人工填土和淤泥质土未经处理前,易发生较大的沉降或不均沉降,对桩基础会产生负摩阻力,应将中性点以上负摩阻力形成的下拉荷载作为外荷载的一部分验算桩基承载力,也可采用相应的措施减少负摩阻力。场地风化岩埋藏深度不一,风化强烈,风化程度不均匀,基岩面及风化界限起伏较大,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以及预制桩施工有不利的影响,风化岩遇水软化,失水崩解,因此应尽量减少对于风化岩的扰动。

刘一新[9](2018)在《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建筑工程与道路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桩基础的应用范围得到不断扩张。由于我国中西部分布大量的岩溶地貌,工程建设施工中难免遇到岩溶地基,而如何确定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是解决溶洞对桩基影响的关键,目前关于溶洞上方地基承载力的计算理论还不够完善及满足工程的需要,相关规范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比较肤浅,根据现有规范对岩溶区下伏溶洞地基进行设计,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承载力显示不足,因此对溶洞顶板承载力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极限平衡法,得到了剪切破坏模式完整岩石地基和冲切破坏模式下伏溶洞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利用滑移线法提出了塑性破坏模式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采用S型生长曲线拟合,通过合理的假设,提出了冲切剪压破坏模式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利用极限分析法推导出对称荷载及荷载位置偏移下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试验验证了理论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开展了考虑荷载偏移和跨径比影响顶板极限承载力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采用整体剪切和塑性破坏模式得到完整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吻合。在进行中心荷载下冲切破坏模式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时,与实测值对比,单独考虑抗拉和抗剪作用计算的值过于保守;考虑两者共同作用时,得到的理论结果更接近实测结果。当溶洞顶板发生冲切剪压复合破坏时,可通过S型生长曲线拟合得到合理的结果。(2)当洞径L为6D,顶板厚度为1D-4D时,对称荷载作用下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大大致呈线性增长,依据本文对称荷载作用下顶板计算方法得到的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较接近。溶洞顶板发生冲切破坏时,荷载偏移作用下得到的顶板冲切体可简化为轴对称问题进行分析,以此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较精确,且同一厚跨比下,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随着荷载位置偏移量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3)同一顶板厚度,随着跨径比的增加,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不断减小。当顶板厚度与洞径之比大于2时,顶板极限承载力接近完整基岩承载力,此时可忽略溶洞的影响。且随着厚径比的增加,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及所对应的临界洞跨呈线性增大。(4)当洞径L为1-4D时,冲切破坏区在水平面上的范围未超出1.5L,当荷载偏移量达到1.5L时,顶板极限承载力与完整基岩承载力一致。且随着荷载偏移量的增加,顶板的破坏模式从冲切破坏到不完全冲切破坏(冲切+撕裂破坏),再到塑性破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温立峰[10](2018)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力学特性规律统计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具有造价低,对地质条件适应性强,并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等优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已经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一种坝型。当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建设常面临狭窄河谷、严寒、高震以及深厚覆盖层地基等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其中深厚覆盖层是一种典型的复杂地质条件,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河流中。坝体的变形控制是面板堆石坝建设最重要的一项考虑因素。面板的结构性开裂和挤压破坏、接缝的张拉变形以及大坝的安全稳定均与坝体变形特性具有密切联系。如何有效合理评价和控制面板堆石坝变形,是决定面板堆石坝进一步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手段,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其防渗墙的应力变形特性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统计的角度研究了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及渗漏特性,并揭示其统计规律,定量化研究了面板堆石坝变形特性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基于已有大量文献资料,收集了过去50年已建的87个面板堆石坝变形特性和详细建设信息。对坝顶沉降、坝体内部沉降、面板挠度以及大坝长期渗漏量进行了深入规律统计分析,获得面板堆石坝力学特性的统计规律以及估计大坝变形和渗漏特性的经验关系。从经验的角度定量化研究了大坝变形特性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并确定了面板堆石坝变形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面板堆石坝3个变形特性(包括坝顶沉降、坝内沉降、面板挠度)与其6个控制变量(包括坝高、孔隙率、地基条件、堆石强度、河谷形状、运行测量时间)之间的经验预测模型,并深入评价了每个控制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将获得的经验模型与已有经验方法进行了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3)建立了考虑堆石和地基流变及水力耦合效应的面板堆石坝参数反演分析模型,揭示了覆盖层地基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机制。基于数值计算和实测资料,深入研究了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变形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和基岩上面板堆石坝力学特性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4)从统计的角度研究了面板堆石坝地基混凝土防渗墙应力变形及损伤开裂特性,揭示了地基混凝土防渗墙受力机理以及力学特性统计规律。收集了过去50年43个地基混凝土防渗墙工程实例的建设信息和监测记录。对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防渗墙的水平位移、顶部沉降、开裂特性以及应力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规律统计分析。基于统计分析,揭示了不同位置防渗墙(上游防渗墙及中部防渗墙)的受力机理以及力学特性差异,并深入分析了力学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5)建立了考虑防渗墙与相邻土体接触效应以及地基水力耦合效应的混凝土防渗墙塑性损伤分析模型。基于数值计算和实测结果,系统研究了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防渗墙的受力机理、应力变形特性以及损伤特性,并与心墙坝防渗墙的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数值计算,分析了防渗墙材料特性、地基水力耦合效应以及地基变形特性对防渗墙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

二、倾斜岩石地基与工程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倾斜岩石地基与工程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汶马高速平桥沟弃渣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平桥沟弃渣场概况
    2.2 弃渣场工程地质条件
        2.2.1 流域概况
        2.2.2 地形地貌
        2.2.3 水文气象
        2.2.4 地层岩性
        2.2.5 地质构造
        2.2.6 地质
        2.2.7 水文地质现象
        2.2.8 地震及评价
    2.3 弃渣场边坡病害的类型及成因
        2.3.1 灾害类型
        2.3.2 失稳成因
    2.4 设计洪水
        2.4.1 工程河段设计洪水计算
        2.4.2 过流能力复核
    2.5 本章小结
3 拦渣坝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1 挡土墙的类型及特点
        3.1.1 挡土墙用途
        3.1.2 挡土墙的类型及结构特点
    3.2 重力式挡土墙的构造
        3.2.1 墙身构造
        3.2.2 基础构造
        3.2.3 排水设施
        3.2.4 沉降缝和伸缩缝构造
    3.3 挡土墙的受力模式及稳定性验算
        3.3.1 挡土墙的受力模式
        3.3.2 挡土墙的破坏形式
        3.3.3 挡墙稳定性计算
    3.4 基于理正软件挡土墙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4.1 拦渣坝尺寸及稳定性计算参数
        3.4.2 拦渣坝的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有限差分理论弃渣场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1 有限差分数值计算
        4.1.1 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
        4.1.2 数值计算流程
        4.1.3 计算特征
    4.2 强度折减法
        4.2.1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4.2.2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稳定性判据
        4.2.3 稳定性评价标准
    4.3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4.3.1 本构模型的确定
        4.3.2 参数选取
        4.3.3 计算中的表征参数分析
        4.3.4 模型的建立
    4.4 计算成果分析与评价
        4.4.1 天然条件下
        4.4.2 暴雨条件下
        4.4.3 地震条件下
        4.4.4 最不利(暴雨+地震)条件下
    4.5 本章小结
5 弃渣场边坡渗流特征及其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5.1 渗流分析原理
    5.2 模型的建立
    5.3 参数的确定
    5.4 边界条件
    5.5 计算工况
    5.6 边坡渗流场模拟结果分析与评价
        5.6.1 边坡渗流场分布
        5.6.2 坡体孔隙水压力变化
    5.7 边坡稳定性分析
    5.8 边坡稳定性评价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国外基础工程技术研究综述
    1.1 特殊地质条件中深基础性能研究
    1.2 新桩型性能与施工的探索
    1.3 检测方法与结果分析的新尝试
    1.4 土-结构共同作用分析
    1.5 桩基础施工创新
    1.6 桩基抗震性能研究
    1.7 既有基础的再利用
2 国内基础工程理论与试验研究成果
    2.1 应力历史对地基设计参数的影响
    2.2 天然地基筏板基础内力分析
        2.2.1 阶梯方形基础的挠度及内立场的解答
        2.2.2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正交各向异性薄板相互作用解析解
        2.2.3 关于浅基础板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2.3 复合锚杆基础抗浮技术
    2.4 桩基沉降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2.5 主裙连体建筑控制变形
    2.6 桩基抗震
    2.7 山区与岩溶地基基础
        2.7.1 山区与岩溶基础工程稳定性研究动态
        2.7.2 岩溶问题研究应用进展
        (1) 地基处理技术
        (2) 桩基础
        (3) 桩-筏基础
    2.8 黄土地区管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2.9 大直径桩
    2.10 组合截面桩
    2.11 能源桩
    2.12 预拌流态固化土技术
3 基础工程设计与工程实践
    3.1 沉降控制设计准则
    3.2 天然地基设计方案
        3.2.1 工程实例1[52]
        3.2.2 工程实例2
    3.3 桩筏基础设计方案
        3.3.1 工程实例3——上海中心大厦[53]
        3.3.2 工程实例4——北京中国尊大厦[54]
4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与设备
    4.1 旋挖桩技术
    4.2 沉井基础施工技术
    4.3 潜孔冲击高压旋喷桩(DJP工法)
    4.4 低净空施工
5 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新进展
    5.1 静载试验技术
        5.1.1 堆载法
        5.1.2 锚桩法
        5.1.3 自平衡法
        5.1.4 光伏高桩基础静载检测技术
        5.1.5 水平推桩试验
    5.2 桩基内力测试技术
        5.2.1 滑动测微计
        5.2.2 光纤传感技术
6 地基基础纠倾与改造
7 结 论

(3)下伏空洞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试验及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空洞顶板稳定性研究现状
        1.2.1 理论方法研究
        1.2.2 模型试验研究
        1.2.3 数值模拟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下伏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
    2.3 基岩模拟材料参数测定
    2.4 试验槽及加载系统
    2.5 加载及量测系统
    2.6 试验方法及步骤
    2.7 试验现象及数据结果
        2.7.1 第一组试验
        2.7.2 第二组试验
        2.7.3 第三组试验
    2.8 数据结果分析
        2.8.1 顶板厚度对承载力影响
        2.8.2 荷载偏移位置对承载力的影响
        2.8.3 空洞跨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下伏圆形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Hoek-Brown强度准则
    3.3 考虑顶板厚度的下伏圆形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3.3.1 空洞岩石地基破坏模式分析
        3.3.2 冲切破坏模式承载力计算方法
        3.3.3 塑性区发展破坏承载力计算方法
        3.3.4 冲切剪压复合破坏模式计算
    3.4 考虑荷载位置偏移的下伏圆形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
        3.4.1 基本假定
        3.4.2 理论计算
        3.4.3 试验对比及参数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下伏矩形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荷载位置偏移下空洞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基本假定
        4.2.2 破坏模式分析及计算
        4.2.3 对比分析
    4.3 考虑跨度的空洞地基极限承力计算方法研究
        4.3.1 基本假定
        4.3.2 破坏模式分析及计算
        4.3.3 试验对比及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Project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of Project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1.2 Vocabulary Corpus Establishment and Reference of Parallel Text
        2.1.3 Theory Preparation: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Translation with Trados
        2.2.2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3.1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2.1 Expressions
        3.2.1.1 Specialized Expressions
        3.2.1.2 Semi-Specialized Expressions
        3.2.2 Chinese Complex Sentences
        3.2.2.1 Chinese Coordinate Complex Sentences
        3.2.2.2 Chinese Explanatory Complex Sentences
        3.2.2.3 Chinese Conditional Complex Sentences
        3.2.2.4 Chinese Transitional Complex Sentences
    3.3 Translation Solutions
        3.3.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Expressions
        3.3.1.1 Free or Literal Translation Strategy
        3.3.1.2 Literal or Free Translation Strategy
        3.3.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to Chinese Complex Sentences
        3.3.2.1 Division and Inversion
        3.3.2.2 Linear and Inversion or Linear and Division
        3.3.2.3 Inversion and Addition or Inversion and Change of Voice
        3.3.2.4 Linear and Inversion
Chapter Four 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s
    4.1 Company Evaluation and Self-Evaluation
    4.2 Suggestions of Engineering Translation for MTI Students
Conclusions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5)陡坡嵌岩抗滑桩无效嵌固深度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设计计算现状
        1.2.2 陡坡嵌岩抗滑桩研究现状
        1.2.3 桩土作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陡坡嵌岩抗滑桩无效嵌固深度的确定
    2.1 计算公式推导
        2.1.1 基本假定
        2.1.2 计算公式推导
    2.2 算例分析
    2.3 各参数的讨论分析
        2.3.1 作用于桩侧岩石地基的最大压应力的确定
        2.3.2 各参数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陡坡嵌岩抗滑桩数值模拟研究分析
    3.1 引言
    3.2 FLAC3D简介
    3.3 建立模型
        3.3.1 工程概况
        3.3.2 陡坡嵌岩抗滑桩模型
        3.3.4 桩单元及接触面的设置
        3.3.5 边界约束
        3.3.6 参数取值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1 案例计算结果分析
        3.4.2 内摩擦角对无效嵌固深度的影响
        3.4.3 内聚力对无效嵌固深度影响
        3.4.4 桩间距对无效嵌固深度影响
        3.4.5 埋入深度对无效嵌固深度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4.1.2 边坡地形及边坡安全等级
    4.2 嵌岩抗滑桩设计计算
        4.2.1 滑坡推力计算
        4.2.2 地基反力的确定
        4.2.3 抗滑桩的内力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岩溶区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及溶腔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勘察研究现状
        1.2.2 下伏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研究现状
        1.2.3 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研究现状
        1.2.4 溶腔整治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4.1 主要技术路线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2 溶洞顶板不同岩体质量等级临界厚径比计算
    2.1 引言
    2.2 溶洞顶板破坏模式及计算工况
    2.3 溶洞顶板厚径比计算理论及规律分析
        2.3.1 基本理论
        2.3.2 冲切破坏极限荷载上限解
        2.3.3 溶洞顶板厚径比变化规律
    2.4 溶洞顶板临界厚径比计算
        2.4.1 计算简式的建立
        2.4.2 不同质量等级临界厚径比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单层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数值计算方案设计
        3.2.1 计算模型设计
        3.2.2 模型建立及工况设计
    3.3 单层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研究
        3.3.1 桩基承载过程及破坏模式的分析
        3.3.2 单层溶洞型桩基荷载传递规律的分析
        3.3.3 桩基承载过程中溶洞顶板张拉破坏的分析
    3.4 单层溶洞型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3.4.1 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3.4.2 桩侧摩阻力的计算
        3.4.3 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的计算
        3.4.4 溶洞型桩基桩身受压破坏的判断
        3.4.5 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步骤
    3.5 工程实例计算
        3.5.1 工程概况
        3.5.2 承载力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多层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数值计算方案设计
        4.2.1 计算模型设计
        4.2.2 模型建立及工况设计
    4.3 多层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研究
        4.3.1 桩基承载过程及破坏模式的分析
        4.3.2 多层溶洞型桩基荷载传递规律的分析
        4.3.3 “地层-桩基-溶洞”整体破坏模式分析
    4.4 多层溶洞型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4.4.1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4.4.2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步骤
    4.5 工程实例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可控式溶腔整治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可控式溶腔注浆充填整治技术
        5.2.1 试验方案设计
        5.2.2 外加剂种类的选择
        5.2.3 复合型浆液配合比试验
        5.2.4 技术控制标准及应用
    5.3 溶腔灌注石渣混凝土整治技术
        5.3.1 试验方案设计
        5.3.2 石渣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5.3.3 技术控制标准及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环境保护的铁路弃渣场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弃渣场安全评价内容研究现状
        1.2.2 弃渣场综合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铁路弃渣场安全分析内容
    2.1 铁路弃渣场选址工程
    2.2 铁路弃渣场截排水工程
    2.3 铁路弃渣场边坡工程
    2.4 铁路弃渣场拦挡工程
    2.5 铁路弃渣场土地复垦工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弃渣场安全分析方法
    3.1 铁路弃渣场选址工程
    3.2 铁路弃渣场截排水工程
        3.2.1 地表水汇流量计算
        3.2.2 截排水沟排水流量计算
    3.3 铁路弃渣场边坡工程
    3.4 铁路弃渣场拦挡工程
        3.4.1 拦挡结构抗滑稳定性
        3.4.2 拦挡结构抗倾覆稳定性
    3.5 铁路弃渣场土地复垦工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弃渣场综合安全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4.2 评价模型建立
    4.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1 一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2 二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4 评价指标定量赋值
    4.5 铁路弃渣场安全分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
    5.1 实例基本资料
        5.1.1 区域地质环境
        5.1.2 弃渣场场地地层岩性
        5.1.3 水文地质特征
        5.1.4 地震动参数
        5.1.5 气象资料
    5.2 弃渣场选址工程安全分析
        5.2.1 环境合理性分析
        5.2.2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分析
    5.3 弃渣场截排水工程安全分析
        5.3.1 地表汇水流量计算
        5.3.2 截排水沟排水流量计算
    5.4 弃渣场边坡工程安全分析
        5.4.1 弃渣场边坡局部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5.4.2 弃渣场整体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5.5 弃渣场拦挡工程安全分析
    5.6 弃渣场土地复垦工程安全分析
    5.7 弃渣场综合安全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路弃渣场关键技术控制
    6.1 铁路弃渣场选址基本原则
    6.2 铁路弃渣场排水方案的布置
    6.3 铁路弃渣堆砌原则和弃渣顺序
    6.4 铁路弃渣场拦挡结构加固技术
    6.5 铁路弃渣场生态修复措施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8)广东佛山君耀广场地基岩土工程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选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2.1 工程概况
    2.2 工作方法
    2.3 区域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4 区域地层
    2.5 区域地质构造
    2.6 区域地震活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3.1 场地地层岩性
    3.2 场地地质构造
    3.3 场地岩土层分布
    3.4 场地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及参数
    3.5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3.5.1 地下水埋深及赋存状态
        3.5.2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腐蚀性评价
        3.5.3 土层渗透组合特征
        3.5.4 水文地质试验
        3.5.5 土的腐蚀性评价
    3.6 场地地基的地震效应
        3.6.1 场地类别判别
        3.6.2 砂土液化判别
        3.6.3 地震动参数确定
        3.6.4 抗震地段划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体工程特性分析
    4.1 变形特性
    4.2 强度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场地地基岩土质量影响评价
    5.1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
        5.1.1 不良地质作用
        5.1.2 特殊性岩土
    5.2 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5.3 地基岩土分析与评价
        5.3.1 地基岩土分析
        5.3.2 地基均匀性评价
    5.4 成桩可能性评价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5 特殊性岩土对桩基的影响评价
    5.6 地下水对桩基的影响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基基础建议
    6.1 基础选型建议
    6.2 桩基方案建议
        6.2.1 预制桩基础
        6.2.2 冲孔、旋挖灌注桩基础
        6.2.3 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
    6.3 基坑开挖支护建议
        6.3.1 坑工程安全等级
        6.3.2 开挖与支护
        6.3.3 降水及截水
        6.3.4 现场监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岩石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1.2.2 溶洞顶板承载力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剪切破坏模式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2.2.1 局部剪切破坏模式
        2.2.2 整体剪切破坏模式
    2.3 塑性破坏模式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2.3.1 Hoek-Brown强度准则
        2.3.2 极限承载力的求解
    2.4 冲切破坏模式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2.4.1 抗拉破坏模式
        2.4.2 抗剪破坏模式
        2.4.3 考虑抗拉应力与抗剪应力共同作用
    2.5 冲切剪压破坏模式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对称荷载作用下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3.2.1 基本假定
        3.2.2 功能方程的建立
        3.2.3 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求解
        3.2.4 理论与工程实例及试验对比分析
    3.3 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的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3.3.1 基本假定
        3.3.2 冲切破坏模式上限分析
        3.3.3 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求解
        3.3.4 简化计算
        3.3.5 理论与试验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荷载偏移及跨径比溶洞顶板承载力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试验设计
        4.2.1 试验方案
        4.2.2 相似材料的选取
        4.2.3 加载及量测系统
        4.2.4 试验方法及步骤
    4.3 试验现象与结果
        4.3.1 第一组试验
        4.3.2 第二组试验
        4.3.3 第三组试验
        4.3.4 第四组试验
        4.3.5 第五组试验
        4.3.6 第六组试验
    4.4 数据分析
        4.4.1 荷载偏移对顶板承载力的影响
        4.4.2 跨径比对顶板承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复杂地质条件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力学特性规律统计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面板堆石坝变形特性规律统计分析
    2.1 概述
    2.2 面板堆石坝当前实践和实例数据库
    2.3 坝顶沉降统计分析
    2.4 坝体内部沉降统计分析
    2.5 面板力学特性统计分析
    2.6 面板堆石坝渗漏统计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面板堆石坝变形特性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3.1 概述
    3.2 面板堆石坝变形特性数据库分析
    3.3 面板堆石坝典型变形特性和控制变量
    3.4 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3.5 变形特性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
    3.6 与现有预测方法的比较
    3.7 实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考虑流变及水力耦合效应的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参数反演分析
    4.1 概述
    4.2 工程实例
    4.3 实测结果分析
    4.4 考虑流变及水力耦合效应的参数反演分析模型
    4.5 数值结果分析
    4.6 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变形特性总结
    4.7 本章小结
5 覆盖层地基上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防渗墙力学特性规律统计分析
    5.1 概述
    5.2 混凝土防渗墙当前实践和实例数据库
    5.3 混凝土防渗墙水平位移统计分析
    5.4 混凝土防渗墙顶部沉降统计分析
    5.5 混凝土防渗墙应力分析
    5.6 混凝土防渗墙开裂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考虑地基水力耦合效应的面板堆石坝防渗墙塑性损伤分析
    6.1 概述
    6.2 实例概况
    6.3 实测结果分析
    6.4 考虑地基水力耦合效应的混凝土防渗墙损伤分析数值模型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倾斜岩石地基与工程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汶马高速平桥沟弃渣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 杨凡.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J]. 高文生,梅国雄,周同和,郑建国,李耀良,龚维明,孙宏伟,王涛. 土木工程学报, 2020(06)
  • [3]下伏空洞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试验及计算方法研究[D]. 邓加政.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胡萍.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5]陡坡嵌岩抗滑桩无效嵌固深度及工程应用研究[D]. 曾治国.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6]岩溶区溶洞型桩基承载机理及溶腔整治技术研究[D]. 王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基于环境保护的铁路弃渣场安全评价[D]. 刘晓雨.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广东佛山君耀广场地基岩土工程特性研究[D]. 高铭. 长安大学, 2019(01)
  • [9]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D]. 刘一新.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10]复杂地质条件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力学特性规律统计及数值模拟[D]. 温立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斜岩地基及工程事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