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业检验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抓好农业检验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抓农业检测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袁绍光[1](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把对待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战略重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关于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走过40年,但是“三农”问题仍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紧密跟踪亿万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科学凝练农业发展的思想,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加快补齐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对于汇聚起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对于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都很有必要。论文力求历史和逻辑、结构和内容的统一,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意义、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研究对象和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思路。正文分为六章,主要探讨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怎样建设这个农业大国的重大主题,并辅之以背景—理论—方略—意义的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重点论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提出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业战略思想核心、推行农村改革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乡镇企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两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多种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同时分析这一时期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和时代意义。三是,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基本方略、重大意义三个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问题。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是以实现乡村振兴为总目标,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任务,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来源、思想实践基础和习近平早期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同时还阐述了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这一章包括五部分。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二是,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三是,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四是,从科学内涵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两个方面论述了美丽乡村思想。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体现新使命新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第四章阐释了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不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重点阐释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战略方向以及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五章阐述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本章从历史必然性、战略目标、基本方略、主要特点以及重大意义加以全面分析。其中重点论述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的基本内容: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解决“谁来扶”的问题、解决“怎么扶”以及解决“如何退”的问题。还分析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第六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具有全局性、实践性、人民性、协调性、时代性以及世界性的特征。突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实现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展现世界担当、发展世界文明和促进人类进步。总结了八条基本经验:在总揽全局中坚持党的领导、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徐田[2](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释放我国农业农村生产新动能,不断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贯穿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情与农情,将马克思主义农业改造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本文所谓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本文研究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是由五个特征——中国农业改革的思想保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相统一、继承创新马克思主义农业改造基本理论、群众路线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一个与时俱进和变革发展的“动态概念”——相互渗透而共同构成的思想整体,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业生产力解放,实现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化发展,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社情农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民族复兴道路的基本理论依据。本文侧重从历史发展层面与理论创新层面,对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论内核、基本内涵及实践创新开展探究。历史发展层面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为主要线索,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探索阶段,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及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农业家庭经营经历了“保留——落寂——撤销”的历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四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改革创举阶段,以新的政治性体制为起点,逐渐替代人民公社经营方式;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市场化衔接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发挥农业生产经营中统与分相结合的作用,实现农户与市场多元化需求主体有机联结;从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三农”导向阶段,通过取消农业税费等措施为亿万农民群众减负增收,不断拓展农业家庭经营的发展目标;从党的十八大至今,为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变革阶段,在“三权分置”改革推动下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借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外部性支撑作用,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在新的发展机遇中不断得以丰富与完善。本文关于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丰富内涵及理论创新层面的论述,共三章内容,主要阐释了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四个经验”、“三重内涵”与“三点创新”。“四个经验”包括: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与农民群众首创相结合;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赋予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两项权利;注重党和政府、农民与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三重内涵”包括: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自我管理、自愿劳动与自主经营“三重职责”;政治作用、社会作用与经济作用“三效合一”。“三点创新”包括:培育农业家庭经营多元化主体;增强农业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化体系。最后,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价值进行了探索,即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构成要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范丹丹[3](2018)在《佛山市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具有引领和示范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促进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地带的顺德区,农业资源独特,宋代开始,便进行大规模围垦造田,种稻养鱼,栽果植桑,叠土为基,兴起基塘农业。明代以后,桑蚕业迅速发展,桑基鱼塘生产结构逐渐形成。清代以后,顺德掀起了“挖田为塘,废旧树桑”的高潮,桑基鱼塘迅速发展。近年来,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摸索出鱼塘、花基齐发展的态势,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如何突破瓶颈成为示范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定性分析、统计分析、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佛山市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的状况进行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特点及功能类型等理论知识,通过选取顺德区杏坛“基塘农业”生态产业、陈村花卉世界现代产业两大核心示范区作为对该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典型进行案例研究,得出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具有生态环境好、主导产业明显、科技文化优势突出、产业势头强劲等优势和土地流转效率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政策扶持力度仍待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及生产水平较低等劣势,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结构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提出应从注入创新理念、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金融改革、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力度、创新企业管理和发展理念等方面推进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顺德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曾丹凤[4](201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厘清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相关概念和关系,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思维方式及其演进动力和阶级因素的相关论述,揭示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趋势和动力以及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不同境遇和作为对中西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影响;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力量的分析,更是揭示了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演进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具有了理论基础。以自然科学在技术发明和工业生产中的自觉应用为界限,把技术思维方式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类型;把握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一般趋势和态势,并以此为参照系,对比明清至民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在中西方演进的不同态势以及1949年以后它在中国的演进态势,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问题由此得以凸显,即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在1949年以后呈现出了不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演进态势。其根源在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技思想体系(思想领导)、领导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技术活动主体开展技术实践活动(组织领导),从而推动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不断地向前演进。其中,1949—1976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首个形态在中国形成后继续发展为第二个形态。尽管期间经历了曲折,而且第三个形态在中国的兴起也受到了阻碍,但1977—1988年,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第三个形态开始在中国的兴起。1989—2012年,在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第三个形态在中国形成后快速发展为第四个形态,而且还具有了伦理意蕴。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第四个形态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孕育着新的形态,伦理意蕴日益浓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技术活动主体推动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演进的六十多年里,前三十年,历史性突破与不足并存,后三十多年,实现历史性转折后取得了重大跨越。同时,这一演进进程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的发展和融合以及中国技术发展态势的转变,助推中国跻身第四个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潮头以及创新型强国前列,还有助于“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实现。

徐裕兵[5](2016)在《八条措施 发展上饶现代农业》文中研究指明上饶是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上饶市全域建成高端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农民生活品质提升高地、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现代农业生态体验区,成为"美丽江西·上饶样板"的现代农业强市?抓农业结构调整让农业综合效益好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

闻博[6](2016)在《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及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生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对农业问题的关注,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农业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处于一切发展的首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与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不仅应用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指导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本论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和中国农业发展实践为基本研究对象,尝试以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农村合作化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关注的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中共历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的农业发展思想为主体开展研究: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发展理论,梳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总结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基本经验,概括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阐述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对策。本论文由引言、五个篇章和结论组成。引言主要是概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现状、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一章主要是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发展理论,集中围绕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合作化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等四个方面,分别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列宁与斯大林的农业发展理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业发展理论的价值。第二章主要是梳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合作化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为专题,梳理了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成果,并阐述了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第三章主要是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围绕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作简要的总结和概括。第四章主要是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主要问题,围绕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合作社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指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其基本原因。第五章主要是阐述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围绕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城乡协调阐明今后的发展方向。结语主要是对论文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作出简要总结。

张玉明[7](2016)在《务实开拓 尽责担当 努力夺取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新胜利》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来源于张玉明厅长3月1日在2016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所作的主题报告。李国林副厅长在会议总结上指出,报告全面总结"十二五"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深情回顾过去5年来全省农业系统在各种困难影响下的奋斗历程,并准确概括归纳各个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发展的基本经验,科学研判未来5年发展所面临的有利、不利形势,高屋建瓴地提出"十三五"发展目标、主要思路和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2016年的十项重点工作。整个主题报告内容翔实、尊重实际、论述精辟、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刊全文刊发,以供大家深入学习并认真贯彻。

赵其波[8](2015)在《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历史科学、地理科学与全球化理论,初步完成了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构建,并应用理论从省域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合作三个层次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安全状况,提出了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战略,并以新疆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省域层次的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划研究,提出建设目标及任务体系。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结构包括:(1)完整的区域农业系统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功能;(2)区域农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功能变化累计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变化过程构成了区域农业发展原理,因而农业安全功能结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3)区域农业安全的发展范畴为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农业社区系统建设、农业社会系统建设,主要路径为生态农业,重点为有机农业;(4)区域农业安全建设既是区域性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发展目标,合作层次包括区域周边层次、洲际层次和全球层次上,合作方式为农业贸易、农业投资和体系建设。2、当前我国立足于国内、具有初步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系统安全格局已经成型。农业系统总体稳定,但面临着食品生产面临较高质量风险,粮食生产面临一定资源和环境压力,农村牧区处于社会转型的困难阶段,地理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农业安全形势稳定性较差等系统风险。今后应加快实施国家农业安全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为以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任务,整体推进建设。基本战略包括:(1)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适度集约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社区体系重点实施国家农业空间功能定位战略、农村牧区“山水”社区发展战略、生态社区功能定位及开发与保护协调战略;(3)农业社会体系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多元化治理发展战略与现代乡土文化发展战略,等等。3、中国需要实行国内分区域协同战略,夯实对外合作基础;优先展开亚洲农业合作;实行重点与全面拓展结合方式,推进全球农业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农业贸易的战略重点为逐步建设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和出口市场,提高国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内产业保护机制、救济机制;农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形成全球优势地位。在农业引资方面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引资由“量化引资”向“质化引资”的战略过度;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重点是:完善中国在地理周边层次的合作制度,推动亚洲一体化制度建设,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层次各类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4、新疆研究表明,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为有机农业,从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三方面同步开展建设。新疆推进有机工程建设要着力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构建“天北和天南两带”为主体的有机生产示范工程战略格局;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为主体的农村城镇设施体系和“三屏两环”为地理生态环境体系为支撑的有机社区战略格局;构建“城乡、地区、民族”三元和谐发展的有机社会战略格局,实现地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

彭成圆[9](2015)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从1996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国部署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到2014年启动第八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历时近20年之久,在全国31个省(市、区)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358个。这些示范区的建立促进了农业标准的实施,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了国民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然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为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但发展尚不成熟的事物,必须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从理论上分析其运行机制,从实践上总结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并对其取得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找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并形成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理论框架,即以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沿着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建设路径,构建起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支撑体系,实现依托示范区逐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从宏观动态角度,对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历程和各地所做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实证层面,论文从提高农业标准化活动的运行效率,实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主体功能、保证示范区正常运转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动力机制、政策支撑机制、投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六大机制,并对其构建遵循的经济管理学理论、运行机制的内涵、建设内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紧接着,结合六大机制的分析框架,归纳总结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四种典型发展模式: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带动型模式、大中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模式、特色农产品区基地带动型模式以及农垦区规模化农场带动型模式,并指出了四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以及对其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借鉴作用和启示;为了客观评价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取得的综合效益,论文构建了一套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常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了该市7县1区2010-2013年实施标准化所取得的综合效益。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成效显着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标准化意识不高、农业标准化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必须构建起与其建设所需生产要素相对应的投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以及政策支撑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等,来激活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部和外部的互通流动与有效配置,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并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受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户的生态文明意识、农业总产出、农民收入、标准化意识等指标影响较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即明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区域和产业发展特点;拓宽农业标准化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支持;完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标准化人才的培育;整合城乡资源,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鲁永文[10](2014)在《五位一体生产方式视域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按照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总体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难点和重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必须首先达成农村的全面小康,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以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为视域,研究探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有丰富的“三农”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历任中央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形成了丰富的“三农”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审时度势,提出了重中之重思想、“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贯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为基本方针,以强农惠农富农为政策取向,以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根本途径,以坚持“四化同步”为根本要求,坚持“五个必须、五个始终”的农村改革发展重大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任务目标是,办好一件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在四化同步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五句话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发展的全面性、突出的人民性、系统的创新性和发展的长期性等特征。体现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空间,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要求。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落实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三农”工作的措施,促进农业与农村工作阔步前进,成果显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绚丽篇章。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顺应7亿多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真正了解农民的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四化同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体制环境,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当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依照法律法规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党的领导,指导农民群众关心新农村民主政治生活,发挥好媒体在新农村政治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农村特色,为广大农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促进农村文化进步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当加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大力培养农村人才,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制度,全面提升农民的身体素质。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促进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健全社会服务制度与管理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当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监管,发展乡村生态产业。

二、抓农业检测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农业检测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有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1949—20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49—1978)
        一、推进农业合作化
        二、大办人民公社
        三、发展农业基础
        四、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启示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78—1992)
        一、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主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
        四、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1992—2012)
        一、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思想实践基础
        三、中共十八大之前习近平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其实践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三、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乡村振兴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
        三、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七、坚持因地制宜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总体要求
        一、产业兴旺
        二、生态宜居
        三、乡风文明
        四、治理有效
        五、生活富裕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
        一、美丽乡村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美丽乡村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
    第五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二、体现新使命新要求
        三、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加快农业发展
        二、建设现代农业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节 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迫性
        一、从“四化同步”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从农业绿色持续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方向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第四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一、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三、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四、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
        七、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扶贫战略思想的逐步发展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
        二、开发式扶贫时期
        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新时期
    第二节 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时代使命
        二、补齐新时代农村发展短板的需要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完善扶贫脱贫方式的需要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一、战略目标
        二、基本内容
    第四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基本方略
        一、健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机制
        二、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三、实施就业扶贫脱贫工程
        四、实施教育扶贫脱贫工程
        五、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六、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五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统领
        二、精准发力
        三、持续作战
        四、凝聚合力
        五、激发内力
        六、务求实效
    第六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三、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五、为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显着特征
        一、全局性
        二、实践性
        三、人民性
        四、协调性
        五、时代性
        六、世界性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
        一、实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二、开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四、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世界担当
        五、发展世界文明,促进人类进步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在总揽全局中加强党的领导
        二、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
        三、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
        四、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
        五、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
        六、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
        七、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
        八、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后记

(2)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结论与思考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业
        1.4.2 农业家庭经营
        1.4.3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改造与农业经营的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小生产方式改造的论述
        2.1.2 考茨基关于农业改造、农业生产与家庭经济密切关联问题的论述
        2.1.3 列宁关于俄国化的小农改造以及农业经营的论述
    2.2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两个层面
        2.2.1 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集体化合作化论述层面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合作化理论的自主创新层面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历史发展
    3.1 艰辛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家庭经营
        3.1.1 土地改革运动下农业家庭经营的保留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家庭经营的落寂
        3.1.3 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家庭经营的撤销
    3.2 改革创举:以农业生产责任制为特征的农业家庭经营的重新确立
        3.2.1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业家庭经营奠定体制性起点
        3.2.2 以农业家庭经营替代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式的经营
        3.2.3 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家庭经营的活力释放
    3.3 市场衔接:农业家庭经营的转型升级
        3.3.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农业家庭经营提出新课题
        3.3.2 农户经营主体与市场需求主体相衔接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新方向
    3.4 三农导向: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新目标
        3.4.1 农民减负增收成为农业家庭经营需要突破的难题
        3.4.2 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家庭经营的新变革
        3.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坚持和创新农业家庭经营方式
        3.4.4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丰富农业家庭经营的新内涵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内核
    4.1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与农民群众首创相结合
        4.1.1 党的核心领导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组织基础
        4.1.2 农民群众首创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实践路径
    4.2 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4.2.1 农业家庭经营是生产关系层面的变革与创新
        4.2.2 农业家庭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力解放与发展
    4.3 赋予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两项权利
        4.3.1 农业家庭经营激活农民的农业生产自主权
        4.3.2 农业家庭经营盘活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4.4 注重党和政府、农民与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4.4.1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党和政府主导性作用的体现
        4.4.2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农民主体性活力的释放
        4.4.3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市场导向性作用的发挥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基本内涵
    5.1 内涵一: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
        5.1.1 稳定集体所有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根本
        5.1.2 落实承包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
        5.1.3 激活经营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保障
    5.2 内涵二:自我管理、自愿劳动与自主经营“三重职责”
        5.2.1 自我管理增强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责任感
        5.2.2 自愿劳动调动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5.2.3 自主经营提高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决策力
    5.3 内涵三:政治作用、社会作用与经济作用“三效合一”
        5.3.1 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治作用
        5.3.2 维护城乡稳定的社会作用
        5.3.3 繁荣市场经济的经济作用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家庭经营的实践探索与思想创新特征
    6.1 培育农业家庭经营多元化主体
        6.1.1 规模适度农业家庭农场的新发展
        6.1.2 多功能性庭院经济的新探索
    6.2 增强农业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
        6.2.1 农业家庭经营纵向一体化生产性服务
        6.2.2 农业家庭经营横向多元化经营性服务
    6.3 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化体系
        6.3.1 构建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制度化体系
        6.3.2 健全农业有效供给的制度化体系
        6.3.3 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化体系
    6.4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创新特征
结束语: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促进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新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佛山市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现代化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
        2.1.3 现代农业示范区
        2.1.4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功能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系统论理论
        2.2.3 产业集聚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分析
    3.1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概述
        3.1.1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本情况
        3.1.2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布局
        3.1.3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3.1.4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经济发展概况
    3.2 顺德区杏坛“基塘农业”生态产业示范区(核心区)概述
        3.2.1 杏坛“基塘农业”生态产业示范区概况与产业布局
        3.2.2 杏坛“基塘农业”生态产业示范区发展优势
        3.2.3 杏坛“基塘农业”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3.2.4 杏坛“基塘农业”生态产业示范区发展方式
    3.3 顺德区陈村花卉现代产业示范区(核心区)概述
        3.3.1 陈村花卉世界现代产业示范区概况与产业布局
        3.3.2 陈村花卉世界现代产业示范区发展优势
        3.3.3 陈村花卉世界现代产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3.3.4 陈村花卉世界现代产业示范区发展方式
4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
    4.1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
        4.1.1 土地流转机制
        4.1.2 科技支撑机制
        4.1.3 投资融资机制
        4.1.4 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4.1.5 政府扶持机制
    4.2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模式
        4.2.1 政府推动型
        4.2.2 企业推动型(市场带动型)
        4.2.3 行业协会(合作社)推动型
5 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示范区的土地流转效率受制于土地资源缺乏
    5.2 示范区基础设施和品牌文化的建设水平仍显不足
    5.3 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5.4 政府对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远不足够
    5.5 农业组织化生产和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6 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内外经验借鉴
    6.1 国外经验借鉴
        6.1.1 澳大利亚乳液示范农场经验介绍
        6.1.2 马来西亚兰卡威农业技术园经验介绍
        6.1.3 斯塔尔斯示范农场经验介绍
    6.2 国内经验借鉴
        6.2.1 湖北宜昌水产业加工示范区经验介绍
        6.2.2 广东湛江水产业示范区经验介绍
        6.2.3 云南滇中国家级花卉示范区经验介绍
7 对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以创新方法给示范区发展注入新理念
    7.2 有效解决示范区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
    7.3 积极探索示范区金融改革,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7.4 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力度,助推示范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7.5 创新企业管理和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与不足
    8.3 进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思维方式概念和形态的研究
        2、关于技术思维的研究
        3、关于技术思维方式的研究
        4、关于中国思维方式演进的研究
    (三)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相关概念与关系的厘清
        1、技术的涵义及其与科学和工程的关系
        2、技术与思维的内在逻辑关系
        3、技术思维方式及其要素和形态的时代性
        4、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1、马克思对近代机械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2、马克思对大工业初期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3、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思维方式未来走向的预言
    (二)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1、马克思对18世纪末以前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2、马克思恩格斯对18世纪末以后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3、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国家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阶级因素分析
        1、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产阶级作用的分析与启示
        2、马克思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困境的剖析与启示
        3、恩格斯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革命力量的分析与启示
    小结
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逻辑关系
    (一)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演进的一般态势
        1、中西方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依据
        2、传统与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界限
        3、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一般态势:首个形态形成后持续演进
    (二)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百年困局与破局
        1、明末清初: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在西方孕育和成长
        2、清末民国:首个形态在西方形成后持续演进
        3、明清至民国的困局:各要素在中国有萌芽但未整合成形
        4、困局之源:中国资产阶级无力整合和推动
        5、破局之本: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负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新演进态势的内在关系
        1、1949 年以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总体上持续演进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演进态势的根本保证
        3、新演进态势: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演进的领导方式与作用
        1、发达国家的政府行为对改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影响及启示
        2、中国共产党的三种基本领导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3、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政治领导及作用
        4、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思想领导及作用
        5、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组织领导及作用
    小结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曲折发展(1949—1976)
    (一)1949—1976 年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及时代背景
        1、大科学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第二个形态快速形成
        2、思维工具的革新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新旧时代成功转换
        3、新技术浪潮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第三形态的兴起
        4、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推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三个形态在中国兴起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思想领导
        1、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方式:发展毛泽东技术思想
        2、毛泽东技术思想的早期建构(1937 年)
        3、1949—1965 年毛泽东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政治领导
        1、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方式:领导制定两个科技发展规划
        2、《1956—1967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3、《1963—1973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4、两个科技发展规划的演变:追赶战略和措施的演变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实践基础的组织领导
        1、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世界前沿和高尖端技术研制
        2、中国共产党对技术实践活动的早期探索(1937-1949)
        3、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4、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两弹一星”的研制
    (五)1949—1966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1、1949—1958:现代技术思维方式首个形态在中国形成
        2、1959-1965:首个形态在中国发展为第二个形态
    (六)1957—1976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遭遇的曲折及其根源
        1、首个形态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曲折及其根源
        2、第三个形态在中国的兴起受阻及其根源
    小结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转折(1977—1988)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历史转折的思想领导
        1、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前提
        2、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根本
        3、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转折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两个科技规划
        1、《1978—1985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其基本内容
        2、《1986—2000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及其基本内容
        3、两个科技规划的制定:技术创新意识从无到有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环境的改善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历史地位的尊重和科学定位
        2、中国共产党对科教机构及其工作的恢复和调整
        3、中国共产党科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对规律的尊重
        4、中国共产党启动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
    (四)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新形态的兴起
        1、邓小平将中国技术实践活动引到创新的方向上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系列科技计划的启动实施
    小结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持续发展(1989—2012)
    (一)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的思想领导:建构和发展科技思想体系
        1、科技创新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2、科技伦理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3、工程科技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三个科技发展规划
        1、《1991-2000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2、《中国科技发展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3、《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4、三个科技发展规划的意义: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演变
    (三)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之人才基础的培育与聚合
        1、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三大主体
        2、对技术研发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3、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4、对宏观调控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5、对三大主体的聚合
    (四)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之实践基础的组织领导
        1、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信息和高铁技术创新
        2、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信息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3、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高铁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五)1989—2012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以创新为内核持续发展
        1、江泽民“创新思维”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技术领域的应用
        2、1989—2002:第三个形态的形成及伦理倾向的呈现
        3、2003—2012:向第四个形态快速发展及其伦理意蕴
    小结
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展望与评价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新发展与展望
        1、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的思想领导:完善科技思想体系
        2、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体系化的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3、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之实践基础的领导:组织领导智能制造活动的推进
        4、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要素与形态的新发展
        5、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要素和形态发展的展望
    (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历程的评价
        1、1949—1976:历史性突破与不足并存
        2、1977—1988:实现历史性转折
        3、1989—2017: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意义的评价
        1、促进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想理论的发展与融合
        2、助推中国技术发展态势的转变
        3、助力中国跻身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潮头
        4、助力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5、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及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发展理论述要及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现代化理论
        (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理论
        (四)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
    二、列宁与斯大林的农业发展理论
        (一) 列宁与斯大林的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二) 列宁与斯大林的农业现代化理论
        (三) 列宁的农业合作化理论与斯大林观点的转变
        (四) 列宁与斯大林的城乡关系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业发展理论的价值
        (一) 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农业发展规律问题
        (二) 奠定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 为社会主义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指明方向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及创新
    一、中共历代领导核心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一) 毛泽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 邓小平:农业是根本
        (三) 江泽民: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
        (四) 胡锦涛: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五) 习近平: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二、中共历代领导核心关于农业现代化理论
        (一) 毛泽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二) 邓小平:农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科学
        (三) 江泽民:要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
        (四) 胡锦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 习近平: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三、中共历代领导核心关于农业合作化理论
        (一) 毛泽东:实行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二) 邓小平: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
        (三) 江泽民: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 胡锦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五) 习近平:要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
    四、中共历代领导核心关于城乡关系理论
        (一) 毛泽东:必须实现城乡兼顾、工农并举
        (二) 邓小平:农业工业、农村城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 江泽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四) 胡锦涛: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五) 习近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创新
        (一) 初步回答了中国农业基础地位问题
        (二) 初步回答了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
        (三) 初步回答了农业合作制经济问题
        (四) 初步回答了中国城乡关系发展问题
第三章 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 基础支撑愈发坚实
        (二) 综合实力日益提升
        (三) 装备条件初步具备
    二、农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
        (一) 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二) 政府扶持力度大
        (三) 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四) 入社农民增收明显
        (五) 类型多样并注重品牌培育
    三、城乡协调战略深入推进
        (一) "工业反哺农业"方针稳步落实
        (二) 人口流动增强与户籍改革深化
        (三) 国家级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实验区全面启动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 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二) 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改善
        (四)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五、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重视正确处理农业同工业之间的关系
        (二) 重视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农业生产技术
        (三) 重视实行多种经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四) 重视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制度
        (五) 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改变落后面貌
        (六) 重视积极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四章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原因
    一、农业基础地位需要继续加强
        (一) 国家粮食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 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损耗较大
        (三) 整体物价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 总体消费水平与农业生产能力存在矛盾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能力依然薄弱
        (一)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二) 投入不足和科技生产能力较低
        (三) 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农业科技工作不足
    三、农业合作社发展存在较多问题
        (一) 政策层面
        (二) 合作社层面
        (三) 农民层面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二)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 农村医疗卫生发展落后
        (四)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五、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因
        (一) 农业资源短缺是限制农业发展的客观因素
        (二)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 对农业弱势地位保护体系尚不健全
        (四) 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业持续发展
第五章 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一、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二) 坚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三) 将各项事业作为有机整体进行推进
        (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三农"问题
    二、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 推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二) 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速度
        (三) 将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经营重点
        (四) 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务实开拓 尽责担当 努力夺取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新胜利(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成就辉煌
二、“十二五”主要措施有力有效
三、“十三五”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目标与任务
    (一)以创新发展为驱动
    (二)以协调发展为主线
    (三)以绿色发展为依托
    (四)以开放发展为助力
    (五)以共享发展为根本
四、扎实做好2016年工作,确保“十三五”良好开局

(8)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1.4.2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1.4.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1.4.4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案例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系统研究
        1.5.2 历史研究
        1.5.3 实证研究
        1.5.4 文献研究
    1.6 论文研究思路
    1.7 文章逻辑结构
第二章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2.1 理论渊源
        2.1.1 系统科学
        2.1.2 地理科学
        2.1.3 历史科学
        2.1.4 全球化理论
    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提出
        2.2.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概念及结构层次
        2.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原理
        2.2.3 区域内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范畴
        2.2.4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发展路径
        2.2.5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农业国际合作的理论框架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状况研究
    3.1 新疆食品安全实证研究
        3.1.1 新疆食品安全特征
        3.1.2 新疆食品安全现状
        3.1.3 新疆食品安全面临挑战
    3.2 新疆粮食安全实证研究
        3.2.1 新疆粮食安全特征
        3.2.2 新疆粮食安全现状
        3.2.3 新疆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3.3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实证研究
        3.3.1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特征
        3.3.2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现状
        3.3.3 存在的主要挑战
    3.4 新疆区农业地理安全实证研究
        3.4.1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特征
        3.4.2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现状
        3.4.3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面临主要挑战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4.1 国内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
        4.1.1 粮食安全
        4.1.2 农村牧区安全
        4.1.3 食品安全
        4.1.4 农业地理安全
    4.2 国内农业安全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4.2.1 食品安全
        4.2.2 粮食安全
        4.2.3 农村牧区安全
        4.2.4 农业地理安全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实证研究
    5.1 合作背景——国际农业系统安全状况
        5.1.1 国际食品安全
        5.1.2 国际粮食安全
        5.1.3 国际农村牧区安全
        5.1.4 国际农业地理安全
    5.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
        5.2.1 1949-1978年,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政策
        5.2.2 1979-2000年,农业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5.2.3 2001年-至今,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体系
    5.3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形势
        5.3.1 农业贸易
        5.3.2 国际农业投资
        5.3.3 体系建设
    5.4 当前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5.4.1 农业内生动力不足
        5.4.2 外部性问题
        5.4.3 冲突增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6.1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基础结构与层次
    6.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任务
        6.2.1 食品安全
        6.2.2 粮食安全
        6.2.3 农村牧区安全
        6.2.4 生物地理安全工程建设
        6.2.5 国际农业安全建设
    6.3 中国国内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础战略
        6.3.1 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战略
        6.3.2 农业社区体系建设战略
        6.3.3 农业社会系统工程
    6.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战略
        6.4.1 农业国际合作层次
        6.4.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重点战略
    6.5 中国农业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机制
        6.5.1 明确将农村现代化确立为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6.5.2 制定科学的农业安全战略调整方案
        6.5.3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国家农业安全工程建设
        6.5.4 认真动员人民群众的参与
        6.5.5 建立全球农业安全合作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案例研究
    7.1 规划背景
    7.2 规划理念
    7.3 总体设计
    7.4 主要目标
        7.4.1 食品安全
        7.4.2 粮食安全
        7.4.3 农村牧区安全
        7.4.4 农业地理安全
    7.5 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1 有机生产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2 有机社区重点示范工程及地理空间分布
        7.5.3 有机社会重点工程布局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8.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研究
        8.2.1 中国农业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形势
        8.2.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结构及建设任务
        8.2.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
        8.2.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安全体系形势及建设规划
        8.4.1 新疆农业安全形势
        8.4.2 新疆有机农业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认识
    8.5 研究特色及创新说明
        8.5.1 理论创新
        8.5.2 主要贡献
    8.6 研究的不足之处
    8.7 今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1.1.2 新型城镇化下,消费者需求对农业标准化提出要求
        1.1.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
        1.1.4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有关农业标准化研究现状
        1.3.2 国内有关农业标准化研究现状
        1.3.3 国外关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研究现状
        1.3.4 国内有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2.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2.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3 系统理论
        2.1.4 增长极理论
        2.1.5 外部性理论
    2.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2.2.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内涵
        2.2.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特征
        2.2.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类型
    2.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功能
        2.3.1 农业标准化生产功能
        2.3.2 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
        2.3.3 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2.3.4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功能
        2.3.5 培训教育功能
    2.4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要素
        2.4.1 土地要素
        2.4.2 资本要素
        2.4.3 农业科技要素
        2.4.4 劳动力要素(农业经营主体)
    2.5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实践历程与探索
    3.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实践历程
    3.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3.2.1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产业
        3.2.2 强化农业标准化组织领导体系建设,为示范区建设奠定基础
        3.2.3 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
        3.2.4 构建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体系,落实标准化技术推广工作
        3.2.5 积极打造农业品牌,以品牌化驱动标准化建设
    3.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3.1 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3.3.2 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速
        3.3.3 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殖规模扩大,种养技术不断优化
        3.3.4 示范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3.3.5 示范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4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3.4.2 资金投入不足,分配机制不健全
        3.4.3 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能力不足
        3.4.4 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地区推广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3.4.5 农业标准化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运行机制研究
    4.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经济学分析逻辑
        4.1.1 运行机制的内涵
        4.1.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经济属性
        4.1.3 农业标准化机制构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4.2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
        4.2.1 基本内涵
        4.2.2 建设内容
    4.3 政策支撑机制
        4.3.1 基本内涵
        4.3.2 建设内容
    4.4 投融资机制
        4.4.1 基本内涵
        4.4.2 建设内容
    4.5 科技支撑机制
        4.5.1 基本内涵
        4.5.2 建设内容
    4.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4.6.1 基本内涵
        4.6.2 建设内容
    4.7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4.7.1 基本内涵
        4.7.2 建设内容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5.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模式的内涵
        5.1.1 模式
        5.1.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模式
    5.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典型发展模式及研究样本来源
    5.3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带动型模式
        5.3.1 内涵
        5.3.2 特征
        5.3.3 模式的适用范围
        5.3.4 典型案例:吉林省梅河.市
    5.4 大中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模式
        5.4.1 内涵
        5.4.2 特征
        5.4.3 模式的适用范围
        5.4.4 典型案例:北京市平谷区
    5.5 特色农产品区基地带动型模式
        5.5.1 内涵
        5.5.2 特征
        5.5.3 模式的适用范围
        5.5.4 典型案例:四川省苍溪县
    5.6 农垦规模化农场带动型模式
        5.6.1 内涵
        5.6.2 特征
        5.6.3 模式的适用范围
        5.6.4 典型案例:黑龙江农垦
    5.7 典型模式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5.7.1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农业标准化得以推广的首要前提
        5.7.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力量
        5.7.3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主要抓手
        5.7.4 实施品牌农业建设,是提升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法宝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6.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6.1.3 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
    6.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与应用
        6.2.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6.2.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应用
        6.2.3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常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行评价
    6.3 湖南省常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6.3.1 基于定性指标的示范区综合效益的评价与分析
        6.3.2 基于定量指标的示范区综合效益的评价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明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区域和产业发展特点
        7.2.2 拓宽农业标准化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7.2.3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支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7.2.4 完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7.2.5 强化农业标准化人才的培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
        7.2.6 整合城乡资源,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五位一体生产方式视域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选题依据
        2.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一、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理论
    (一)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
        1.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的理论
        2.马克思关于全面生产的理论
    (二)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理论
        1.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理论
        2.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理论本质上是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理论
        3.从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到五位一体生产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农”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农”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农”理论
        2.列宁的“三农”理论
        3.毛泽东的“三农”理论
        4.邓小平的“三农”理论
        5.江泽民的“三农”理论
        6.胡锦涛的“三农”理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阐释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任务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特征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时代价值
    (三)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1.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了新要求
        2.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要求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落实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存在问题和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1.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持续增产,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生活改善奠定了基础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为农村面貌改善奠定了基础
        4.农村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基础
        5.农村社会安定祥,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2.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薄弱
        4.农村社会建设仍然滞后
        5.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原因
        2.不合理的低价征地行为,直接侵犯农民利益
        3.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冲击农业可持续发展
        4.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待完善
        5.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亟待加强
        6.农村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待加强
四、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
        1.美国的经验
        2.法国的经验
        3.日本的经验
        4.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征
        1.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2.都经过了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持续发展
        3.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4.不断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支持和保护
    (三)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1.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至关重要
        2.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3.必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4.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5.完善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
        6.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五位一体生产方式视域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1.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4.完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5.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
        1.依法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3.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4.发挥大众媒体在新农村政治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
        1.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3.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支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4.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群众性文化建设
        5.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
        1.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2.全面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农民健康
        3.逐步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4.推进县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5.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完善农村社会服务和治理
    (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2.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3.优化生态环境
        4.加强生态文明监管
        5.发展乡村生态产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抓农业检测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D]. 袁绍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2]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D]. 徐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佛山市顺德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研究[D]. 范丹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5)
  •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D]. 曾丹凤.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5]八条措施 发展上饶现代农业[J]. 徐裕兵. 江西农业, 2016(16)
  • [6]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及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研究[D]. 闻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7]务实开拓 尽责担当 努力夺取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新胜利[J]. 张玉明. 云南农业, 2016(03)
  • [8]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D]. 赵其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9]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彭成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12)
  • [10]五位一体生产方式视域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 鲁永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1)

标签:;  ;  ;  ;  ;  

抓好农业检验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