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山地区金矿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

西天山地区金矿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

一、西天山地区金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1](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熊耳山矿集区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组成部分,区内发育Mo-Au多金属矿床,近年来该区新发现了一批与Mo-Au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萤石矿床,前人对该区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萤石矿床与多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薄弱。本次研究以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典型的钼、金、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等方面研究,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关联性,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为区内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表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三种类型,三者在空间分布具有以早白垩世岩体为中心向外呈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且各类型矿床成因关联密切,属同一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2、本次研究获得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为121.5±1.5 Ma,马丢和安沟热液脉型萤石矿床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18.9±7.8 Ma和119.1±4.3 Ma;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35~129Ma,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29~120Ma,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119 Ma左右。3、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C-O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高温、中-高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高温、中-低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和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流体沸腾,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源物质;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水岩反应,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赋矿围岩。4、综上研究构建了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Mo-Au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总结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并系统论述了研究区萤石矿化的矿物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指导意义。进而,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提出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丁坤[2](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认为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展新忠[3](2019)在《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新疆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2011BAB06B0803)的成果之一。新疆赛博铜矿床发现之初曾被命名为喇嘛苏外围铜矿床,它与喇嘛苏铜矿床同产于喇嘛苏岩体,空间上毗邻,同属于国家“十三五”深地项目确定的赛博矿集区。赛博铜矿床的发现填补了西天山境内无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空白,对西天山境内铜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及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的研究,详细剖析了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通过找矿勘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下一步找矿方向,建立了矿床经验找矿模型。赛博铜矿床矿体的产出位置、矿化及蚀变分带受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及断层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的锆石U-Pb LA-ICP-MS年龄分别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石英硫化物成矿阶段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赛博铜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泥盆世海西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矿区主要存在两种蚀变分带:矽卡岩型蚀变和斑岩型蚀变。矽卡岩型蚀变发育在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构造破碎带中,岩体附近依次发育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和硅灰石矽卡岩。斑岩型蚀变主要发育在斑岩体中,偶见于斑岩体外接触带迭加在矽卡岩型蚀变之上。斑岩型蚀变与斑岩型矿化相伴而生,矿化往往发育在斑岩体内及岩体内接触带上,以含矿石英细脉、石英方解石细脉、含绿泥石(透闪石)石英细脉等多种含矿脉体密集发育为特点。通过矿物学、成矿流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基本查明了赛博铜矿区不同成矿期流体来源及物理化学特征。岩浆晚期-热液早期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高温(430℃545℃)、高盐度(平均13.4%)的岩浆水;早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为中温(475℃510℃)、高盐度(平均16.94%),晚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383℃485℃)和盐度(10.52%)略有下降,推断有少量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加入。石英-硫化物阶段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增多,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95℃270℃)、低盐度(平均3.3%)的特征,推断其演变为岩浆水与地表水的混合热液。H-O-S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岩浆硫和沉积硫混合源特征,成矿早期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晚期,热液演变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成矿斑岩体样品的铝饱和指数(ASI)为0.760.90,均小于1.1,为准铝质花岗岩,P2O5与SiO2的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微量元素Th和Y含量较高,且与Rb呈正相关关系,微量元素Zr+Y+Nb+Ce的值为158.1ppm263.7ppm,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350ppm。通过岩相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斑岩体样品中明显缺少A型花岗岩的典型钠闪石类矿物(钠闪石和钠铁闪石等)和S型花岗岩中典型的镁铁质矿物(白云母和石榴石),同时花岗质侵入岩中出现了磁铁矿矿物,表明成矿斑岩体为I型花岗岩。研究发现,成矿斑岩体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Hf同位素具有以下特征:SiO2和CaO含量较高,TFe2O3、MgO、TiO2、K2O和Mg#含量较低,同时Co、Cr、Ni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偏低;εHf(t)和176Hf/177Hf的值较高,εHf(t)介于-0.37和6.45之间,176Hf/177Hf均值为0.283,(Rb/Sr)N比值为0.0770.285,介于上地幔值(0.034)与地壳值(0.35)之间,Nb/Ta比值为9.5012.83,介于地幔值(17.5)与地壳值(8.3)之间,另外,样品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Sr)和不相容元素(如Th、U),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相对亏损和明显的“TNT”负异常的特征。这表明该矿区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特点,源岩应来自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并有新生壳源部分熔融物质的加入。Ⅰ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其成岩成矿时代为泥盆世。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北天山洋持续向南部的伊犁板块下俯冲,使得洋壳在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并交代地幔楔物质,导致赛里木微陆块的基底陆壳活化,壳幔混源的深部含矿花岗质岩浆沿断裂上侵,与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灰岩发生交代作用并萃取围岩中的金属元素,在岩体顶部富集形成斑岩型铜矿体,同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型铜矿体,从而富集形成了赛博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区开展了找矿勘查工作,发现在岩体周围高磁异常区和极化率高于2.21%的重叠分布区域应考虑为矿致异常,是重要的找矿线索。依据矿床经验找矿模型,综合磁法、激电和EH4测量结果推断矿区北西部、东北部及ZK08周围深部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更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该论文有图74幅,表15个,参考文献240篇。

韩吉龙[4](2019)在《吉林省桦甸市溜河地区典型金矿床成因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指明溜河地区位于吉林省桦甸市东南约55km,该区地处中国东北部陆缘中亚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接合部位的克拉通一侧,其北侧毗邻我国、乃至世界着名的重要黄金产地之一的夹皮沟金矿集区。近年来,随着在夹皮沟矿集区及其外围找矿勘查力度的增大和研究工作的深入,相继在夹皮沟矿集区南部的溜河地区勘探出头道溜河、六批叶、蜇麻沟、碱草沟、冰湖沟、老岭、老岭二段、乃至沟等大中小型金矿床,以及一批具有成矿远景的矿化点,据不完全统计,金的总储量超过70吨,说明溜河地区有望成为与夹皮沟金矿田相媲美的大型-超大型金矿田。但是,由于该区内金矿床的发现、勘探、开采相对较晚,对于区内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成矿地质过程、成矿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进而严重制约了该区找矿勘查方向,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突破。基于此,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选取了溜河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头道溜河、冰湖沟和六批叶三座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年代学研究,以及与成矿密切相关侵入岩(特别是脉岩)的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矿床成因等方面研究成果,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溜河地区金矿床、矿体的分布和产出主要受控于区内一系列NW、NE向张扭性、压扭性的次级断裂构造,以及NW、NE、EW向断裂交汇处角砾岩筒构造;按照矿体类型可分为角砾岩型金矿床(如头道溜河、冰湖沟)和石英脉型金矿床(如六批叶、碱草沟、老岭);成矿作用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成矿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主阶段)、石英-碳酸盐(成矿晚阶段);围岩蚀变较为发育,如钾化-黑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矿石矿物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金银矿/银金矿+黄铜矿±毒砂±磁黄铁矿±斑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脉石矿物则以石英+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矿物的矿物组合为特征。2.溜河地区三座典型金矿床的成矿早阶段-主阶段均发育PC型(pure CO2)、P型(CO2–H2O–NaCl)和W型(NaCl–H2O)包裹体,晚阶段只发育W型包裹体;结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氢氧同位素结果,揭示三座金矿床的初始含矿流体整体上属于中温、中低盐度、弱还原的CO2-H2O-NaCl热液流体体系;成矿过程中流体与围岩存在强烈的水岩反应,流体沸腾作用是导致溜河地区金沉淀的重要机制;成矿晚阶段随着温度的逐渐减低和大气降水的持续加入,成矿流体已逐渐演化为以H2O为主的流体。3.氢-氧同位素特征揭示,溜河地区三座典型金矿床的初始含矿流体具有相同的起源,即具有幔源岩浆性质的深源岩浆水,成矿晚阶段存在大气水的加入;硫-铅-锶同位素特征揭示成矿物质具有壳源和幔源两个源区的贡献,可能来自深部下地壳具有I型富集地幔属性的壳幔混合源区。4.本次研究获得头道溜河金矿床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77.7±1.7Ma,与成矿相关的侵入岩年龄为174~177Ma;冰湖沟金矿主阶段黄铁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176.4±2.2Ma,热液胶结角砾岩形成年龄为176±1Ma,与成矿相关的侵入岩年龄为171~175Ma;六批叶金矿床中与成矿相关侵入岩年龄为173~176Ma。通过与夹皮沟矿集区已有成矿(岩)年代学数据对比,本次研究认为溜河地区金成矿作用发生在中侏罗世(171~178Ma),与夹皮沟矿集区内金成矿时间一致,揭示溜河地区乃至夹皮沟矿集区内金成矿作用并非独立事件,而是成矿作用集中于中侏罗世(170~178Ma)的区域性金成矿事件,并且与区内的中-酸性岩浆作用之间具有直接关系。5.通过对成矿相关侵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认为溜河地区金矿床成矿相关侵入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的伸展环境,与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作用有关。其中,花岗质岩石起源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底侵提供热能,促使加厚的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岩浆;而闪长质岩石则是起源于玄武质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形成的中性岩浆。6.通过矿床地质、控矿构造、岩浆作用、流体演化、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本次研究建立了溜河地区中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岩)地球动力学模式:(1)晚三叠世(>210Ma),研究区处于古亚洲洋闭合,华北克拉通与西伯利亚克拉通撞拼后的伸展环境,引发大规模的幔源岩浆上侵,造成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这个过程的壳幔作用可能促使金、铜等成矿元素的初步富集。这一时期形成的夹皮沟韧性剪切带,以及一系列NW、NE、NEE、EW向次级断裂,为含矿流体的向上运移和成矿相关脉岩的侵位提供通道和就位空间。(2)早侏罗世(198~180Ma),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幔源玄武质岩浆,该玄武质岩浆上升底侵至下地壳底部,并提供热量,促使新太古代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了以二长花岗岩为主的中酸性侵入岩,这个过程可能促使成矿元素在下地壳中不断富集。(3)中侏罗世(178~170Ma),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携带大量成矿元素和以CO2为主的流体,底侵加热古老加厚下地壳,促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酸性岩浆房。随着过程的持续,致使玄武质岩浆和与埃达克质岩浆发生混合,形成中型岩浆房,同时两种岩浆的相互作用促使成矿元素在该岩浆体系中不断迁移和富集。随后,两种岩浆上侵至一定深度,岩浆发生不混溶作用,形成以CO2、H2O为主的初始含矿流体。含矿流体同样沿着次级断裂(主要为NW、NE向断裂)向上运移,与围岩发生了强烈水岩反应产生一系列的围岩蚀变。在地壳浅部减压降温,含矿流体发生沉淀;伴随着降温和减压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导致CO2和H2S等气相成分的大量逸出(局部存在角砾岩化作用),致使含矿流体发生沸腾作用,造成金-硫络合物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金和其他金属硫化物沉淀,最终形成溜河地区众多的中温热液型金矿床。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5](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代俊峰[6](2019)在《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铅锌资源主要来自沉积岩容矿的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铅锌矿床;但天山地区却发现有许多大型-超大型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显示出巨大的矽卡岩型铅锌成矿潜力,这是天山铅锌成矿的重要特色。这些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形成于何种地质环境?矿化样式和成矿方式如何?都是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以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相学研究为基础,选取新疆西天山阿尔恰勒和东天山阿奇山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成矿环境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并建立新疆天山远矽卡岩型和近矽卡岩型两种不同的铅锌矿化模式。同最后,从时空分布、构造活动、容矿地层、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等几个方面着手,揭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系统物质组成和成矿演化,旨在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的成果和进展:(1)阿尔恰勒矿床成矿时代为340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大哈拉军山组。成矿和区域岩浆活动的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与南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在伊犁板块南缘引起的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阿尔恰勒矿床属于远矽卡岩矿床,是深部来源的岩浆热液沿地层层间薄弱带进行渗滤交代的结果。(2)阿奇山矿床的成矿时代为306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雅满苏组。成矿与区域岩浆活动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南天山洋俯冲的岛弧环境。阿奇山矿床属于渗滤交代矽卡岩矿床,是岩浆流体与雅满苏组中的钙质砂岩、灰岩透镜体进行水岩反应的产物。(3)天山地区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化主要发在在晚古生代,受大洋俯冲岛弧环境、钙碱性岩浆活动、古生代海相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有利含矿热液供给通道以及成矿后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4)通过系统归纳成矿时代、构造环境、容矿地层、岩浆活动以及矿化蚀变等多个控矿要素,认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和南缘、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南缘以及新疆东天山之中天山地块是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有利的成矿远景区。

王琦崧[7](2019)在《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文中指出东天山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和成矿过程,是我国重要多金属成矿带。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其在晚石炭世的构造背景、成矿过程等方面仍存在争议。鉴于此,本文选取东天山成矿带的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分析了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了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并初步总结了矿床的成矿规律及形成后的保存情况,为区域该类型矿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勘查提供借鉴。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火山-次火山岩主要包括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和石英斑岩,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石英斑岩的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4.2±0.8 Ma315.4±0.6 Ma,花岗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0.2±0.9 Ma,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09.4±1.4 Ma。岩浆岩稀土含量中等,轻重稀土分异中等,同时岩石具有富集Rb、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和重稀土元素,负Eu异常,贫Sr、Y和Yb含量等特征,体现出I型花岗岩特征。岩体整体具有高(87Sr/86Sr)i(0.699700.71447)、低εNd(t)(-6.7+1.89),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40.92 Ga,εHf(t)值为-3.6+6.9,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511.28 Ga之间,暗示岩石来自于古老地壳物质重熔,有部分地幔物质加入。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认为在324.2315.4 Ma期间,该矿带处于由俯冲过程形成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研究区的典型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石英斑岩中,南金山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白山组的凝灰质角砾岩和凝灰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出。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等为主。南金山金矿床发育冰长石化、蛋白石化、玉髓化、硅化、玉髓化和绢云母化,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发育玉髓化、硅化和绢云母化,马庄山金矿床主要发育明矾石化、高岭土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三个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特征一致。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次火山岩(石英斑岩),南金山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白山组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和凝灰质角砾岩)。由此,认为修翁哈拉和南金山金矿床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马庄山金矿床为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金矿床的含金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12±3.2Ma。综上,认为马庄山、修翁哈拉金矿床分别为晚石炭世古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高硫型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南金山金矿床为中三叠世碰撞后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并且,该矿带呈现自西向东矿床类型从高硫型转变为低硫型的分布特征,剥蚀程度有变弱的现象。

齐天骄[8](2019)在《新疆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南北两侧古天山洋和南天山洋的洋陆俯冲、陆陆碰撞过程,相应的发育有大量岩浆岩。部分学者注意这些岩浆岩的构造-演化存在不对称的演化模式,但整体上究竟存在怎样的不对称模式,仍未有明确的认识。本文立足于中天山西段,选取典型地区(矿点)为研究对象,并在收集区域上早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古天山洋早在寒武纪时期就已打开,夏特南出露515Ma的辉长闪长岩,A/CNK值为0.991.05,稀土元素配分图曲线整体平整,亏损Th、Nb、Nd、Zr等元素,富集Ba、U等元素,具有与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产出于洋中脊背景下,可能代表了古天山洋在早寒武世的大洋残片。古天山洋早古生代南向俯冲于塔里木-中天山地块下,中天山北缘布合塔矿区出露有S型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分别为为434和445Ma,地球化学分析源岩可能为变杂砂岩;卡拉盖雷矿区出露S型钾长花岗岩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为416和426Ma,地球化学分析源岩具有变质泥岩-变质砂岩特征。整体上代表了晚奥陶世-晚志留世晚期古天山洋消亡后碰撞造山阶段。南天山洋在早古生代中期开始北向俯冲于中天山-伊犁地块之下,敦德古勒构造岩片中产出450444Ma的糜棱岩化花岗质岩,具有俯冲环境的特征;卡拉盖雷矿区中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451437 Ma,具高K2O、高Al2O3及亚碱性特征,富集Ba、Th、U、亏损Ta、Nb、Sr等元素,具有陆缘弧性质,整体上代表了奥陶-中志留世南天山洋俯冲,在中天山形成了相关的陆缘弧地体。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整体表现出古天山洋的俯冲到闭合过程(515416Ma),南天山洋的北向俯冲(451443Ma)过程。对新疆中天山早古生代岩浆岩的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天山早古生呈现不对称的岩浆-构造演化模式,具体表现为:古天山洋在早古生代由东向西进行剪刀式南向俯冲,在奥陶纪以相似的模式闭合造山;南天山洋在早古生代由西向东进行剪刀式北向俯冲作用。此种不对称的演化模式对本区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张蕾蕾[9](2019)在《甘肃霍勒扎德盖金矿床黄铁矿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霍勒扎德盖金矿床是产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的黑鹰山弧内的超大型独立金矿床,在野外工作基础上,利用显微岩相学观察、LA-ICP-MS、热电性、石英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方法,划分了黄铁矿的类型、矿化与无矿化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了黄铁矿原位测试数据、热电性参数以及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和激光拉曼数据,讨论了黄铁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黄铁矿成因、流体来源与演化以及矿床成因及找矿潜力,取得以下主要进展: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于英云闪长岩的断裂和节理裂隙中,与围岩界限清晰。矿区地层以下石炭统白山组钙碱性长英质火山沉积岩和碎屑岩为主;构造以NW向断裂为主,岩浆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出。将该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安山质凝灰岩中黄铁矿(Py0)、磁铁石英岩中黄铁矿(Py1)、粗大石英-黄铁矿脉阶段黄铁矿(Py2)、烟灰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金)阶段黄铁矿(Py3)4种类型,LA-ICP-MS原位测定结果显示:Py0中Al、Ti、V、Cr、Mn、Co、Ni、Cu、Zn、Y、Zr、Pb的含量值相对最高;Py1中相对富含Ti、Co、Ni、Cu、As、Se、Pb、Bi,除了As、Se的含量值高于Py0,其余均低于Py0;Py2中Ti、Co、Ni、Cu、Zn、As、Se的含量值相对最低;Py3中Co、Ni的含量值低于Py0,高于Py1和Py2,Cu、Au、Ag、Pb、Bi等成矿元素较Py2含量显着提高。Co、Ni、As和Se均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黄铁矿的晶格中;Au主要以Au+1固溶体的形式存在,可能以银金矿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仅有部分Py3中存在Au0纳米粒子,Ag还可能部分赋存于含Bi的矿物包体中,Cu和Pb分别以黄铜矿和方铅矿的矿物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Py0、Py1和Py3中。D348号脉3个黄铁矿样品导电类型均为N型,热电系数变化范围为-280-120 uV/℃,算得黄铁矿形成温度为212.71348.25℃,平均值为280℃,剥蚀率为84.25%87%,表明黄铁矿形成温度低,矿体剥蚀程度较高。石英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NaCl-H2O型包裹体,仅存在个别含子矿物包裹体,以椭圆状、似圆状和不规则状为主,包裹体大小集中在47μm之间,矿化和无矿化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均一盐度分别为118.2275.6℃、119.3216.9℃,0.3511.93%NaCl.eqv、0.1811.93%NaCl.eqv,矿化石英至无矿化石英脉温度逐渐降低,但总体流体表现为低温、低盐度的特征。综合黄铁矿和石英流体包裹体分析霍勒扎德盖金矿床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Py0和Py1是在沉积和沉积改造作用下在早石炭世形成的粒状黄铁矿;Py2和Py3形成晚于Py0和Py1,随着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流体的混合作用导致Au、Ag和Bi等成矿元素在Py3中显着富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随着大气降水的逐渐增多,在地层中形成了众多的无矿石英脉。

林乐,李通,侯鹏[10](2018)在《西天山金矿成矿类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西天山是我国重要的金和有色金属矿产远景区,金矿点众多,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金成矿潜力巨大。如穆龙套型、浅成热液型、斑岩型及石英重晶石脉型等。西天山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迹罕至,金矿地质研究工作程度较低,找矿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地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该区金矿勘查工作成为研究的热点,受到了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的关注,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研究区位于古亚洲构造域天山-兴蒙成矿带的西段,区内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迹罕至,构造演化特征非常突出,具有复杂漫长的演化特点。本人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区内浅成热液型金矿床以及斑岩型金矿床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和穆龙套型金矿床等的成矿特征进行探讨,并对该地区金矿的找矿方向进行总结与分析,期望在中国境内的西天山地区有所发现,为该区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提高参考。

二、西天山地区金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天山地区金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熊耳山矿集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
    3.2 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
    3.3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第4章 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4.1 控矿要素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流体特征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成因指示意义
    4.6 矿床成矿系列
    4.7 成矿模式
第5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5.1 找矿标志
    5.2 萤石矿化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5.3 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2)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金矿床分类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实验方法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6 遥感地质特征
        2.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夏家店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3.1.5 成矿阶段
    3.2 龙头沟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3.3 王家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阶段
    3.4 青林沟金矿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4.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夏家店金矿床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1.2 同位素特征
        4.1.3 成矿流体来源
        4.1.4 成矿物质来源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4.1.6 小结
    4.2 龙头沟金矿床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2.2 同位素特征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
        4.2.5 小结
    4.3 王家坪金矿床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3.2 S同位素特征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3.4 小结
    4.4 青林沟金矿床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同位素特征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4.4.5 岩浆源区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4.4.7 成矿物质来源
        4.4.8 小结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5.1.1 金的迁移形式
        5.1.2 金的沉淀机制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5.4.1 成矿物质来源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5.4.3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赛博铜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成矿背景
    2.2 矿区地质特征
    2.3 矿体特征及矿化类型
    2.4 矿石特征
    2.5 围岩蚀变特征
    2.6 小结
3 赛博铜矿床成矿岩体演化特征
    3.1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
    3.2 成矿岩体岩石化学特征
    3.3 成矿岩体岩浆岩成因
    3.4 成矿岩体年代学及意义
    3.5 小结
4 赛博铜矿床成因分析
    4.1 成矿流体特征
    4.2 成矿流体来源
    4.3 成矿物质来源
    4.4 成矿时代
    4.5 小结
5 赛博铜矿床与赛里木地块成矿环境
    5.1 地层含矿性
    5.2 构造控矿性
    5.3 岩浆岩与成矿
    5.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成矿
    5.5 构造演化与成矿环境
    5.6 成矿机制
    5.7 小结
6 赛博铜矿床找矿勘查模式及工程示范
    6.1 矿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6.2 找矿标志
    6.3 综合物化探找矿勘查
    6.4 钻探验证结果
    6.5 综合勘查模式研究
    6.6 找矿靶区预测
    6.7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吉林省桦甸市溜河地区典型金矿床成因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中温热液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界
        2.1.2 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侵入岩
        2.2.1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侵入岩
        2.2.2 晚古生代侵入岩
        2.2.3 中生代侵入岩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构造特征
        2.3.2 区域主要岩性构造相
    2.4 区域构造热事件与地壳演化史
        2.4.1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2.4.2 古生代地壳演化
        2.4.3 中生代地壳演化
        2.4.4 新生代地壳演化
    2.5 区域金属矿产资源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头道溜河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特征
        3.1.4 围岩蚀变与矿化阶段
    3.2 冰湖沟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特征
        3.2.4 围岩蚀变与矿化阶段
    3.3 六批叶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床地质特征
        3.3.3 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特征
        3.3.4 围岩蚀变与矿化阶段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4.1 实验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4.1.1 实验样品
        4.1.2 显微测温
        4.1.3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4.2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1 头道溜河金矿床
        4.2.2 冰湖沟金矿床
        4.2.3 六批叶金矿床
第5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
    5.1 实验样品和分析方法
        5.1.1 锆石U-Pb定年
        5.1.2 Rb-Sr同位素定年
    5.2 实验结果
        5.2.1 锆石U-Pb定年结果
        5.2.2 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
第6章 成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成因
    6.1 分析测试方法
        6.1.1 实验样品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测试方法
        6.1.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6.2 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
        6.2.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6.2.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6.3 中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
        6.3.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6.3.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6.4 中侏罗世闪长质岩石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
        6.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6.4.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6.5 岩石成因
        6.5.1 早侏罗世花岗岩
        6.5.2 中侏罗世花岗质岩石
        6.5.3 中侏罗世闪长质岩石
第7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7.1 实验样品和分析测试方法
        7.1.1 氢-氧同位素分析
        7.1.2 硫同位素分析
        7.1.3 铅同位素分析
    7.2 实验结果
        7.2.1 氢-氧同位素
        7.2.2 硫同位素
        7.2.3 铅同位素
        7.2.4 锶同位素
第8章 矿床成因探讨
    8.1 矿床成因
        8.1.1 头道溜河金矿床和冰湖沟金矿床
        8.1.2 六批叶金矿床
    8.2 成矿机制
        8.2.1 成矿流体性质
        8.2.2 成矿流体演化与金的沉淀机制
        8.2.3 成矿模式
第9章 成岩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9.1 成岩成矿时代
    9.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9.3 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式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6)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铅锌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1.1.2 天山地区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1.2.2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3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第二章 天山区域构造与铅锌矿产
    2.1 基本构造单元
    2.2 区域构造演化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2.2.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2.3 重要成矿环境与铅锌矿床类型
第三章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
    3.1 乌孙山成矿带构造背景
    3.2 阿尔恰勒矿床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岩浆岩
        3.2.3 构造
        3.2.4 矿体特征
        3.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3.2.6 矿物共生关系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和矿床地球化学
        3.3.1 闪锌矿Rb-Sr测年
        3.3.2 阳起石Sm-Nd测年
        3.3.3 辉长-闪长岩锆石U-Pb测年
        3.3.4 辉长-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3.4 同位素研究
        3.4.1 C-O同位素
        3.4.2 H-O同位素
        3.4.3 S同位素
        3.4.4 Pb同位素
    3.5 阿尔恰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3.5.1 远矽卡岩矿床
        3.5.2 成矿时代
        3.5.3 成矿物质来源
        3.5.4 矿床成因
        3.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四章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
    4.1 区域地质背景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岩浆岩
        4.2.3 构造
        4.2.4 矿体特征
        4.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4.2.6 矿物共生关系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及矿床地球化学
        4.3.1 黄铁矿Re-Os测年
        4.3.2 花岗斑岩锆石U-Pb测年及Lu-Hf同位素组成
        4.3.3 花岗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4.4 成矿物质来源
        4.4.1 硫同位素
        4.4.2 碳、氧同位素
        4.4.3 铅同位素
    4.5 阿奇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4.5.1 接触交代矽卡岩矿床
        4.5.2 成岩成矿时代
        4.5.3 成矿物质来源
        4.5.4 矿床成因
        4.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五章 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规律
    5.1 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2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关键控矿要素
        5.2.1 晚古生代岛弧环境
        5.2.2 地层
        5.2.3 岩浆岩
        5.2.4 构造
        5.2.5 热液蚀变
        5.2.6 金属矿物组合
        5.2.7 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5.3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找矿潜力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实验方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7)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现状
        1.1.2 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实验测试方法
        1.4.1 全岩主微量、稀土元素
        1.4.2 锆石LA-ICP-MSU-Pb定年
        1.4.3 锆石Lu-Hf同位素
        1.4.4 全岩Sr-Nd同位素
        1.4.5 流体包裹体
        1.4.6 H-O同位素
        1.4.7 S同位素
        1.4.8 Pb同位素
        1.4.9 电子探针
        1.4.10 Rc-Os同位素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3 成矿带岩浆作用
    3.1 样品概况
    3.2 岩石学特征
    3.3 年代学特征
    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1 主量元素
        3.4.2 微量、稀土元素
    3.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5.1 Sr-Nd同位素
        3.5.2 Lu-Hf同位素
    3.6 岩浆岩成因
        3.6.1 岩石性质
        3.6.2 岩浆来源
        3.6.3 构造环境
4 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1 马庄山金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体与矿石特征
        4.1.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4.1.4 流体包裹体
        4.1.5 同位素地球化学
        4.1.6 成矿过程
    4.2 修翁哈拉金矿床
        4.2.1 矿区地质
        4.2.2 矿体与矿石特征
        4.2.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4.2.4 流体包裹体
        4.2.5 同位素地球化学
        4.2.6 成矿过程
    4.3 南金山金矿床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体与矿石特征
        4.3.3 围岩蚀变
        4.3.4 流体包裹体
        4.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6 成矿过程
5 岩浆与成矿作用
    5.1 成矿规律
        5.1.1 赋矿围岩
        5.1.2 矿物组构
        5.1.3 围岩蚀变
        5.1.4 成矿流体
        5.1.5 成矿物质来源
        5.1.6 成矿时空背景
    5.2 构造背景
    5.3 矿床成因类型
    5.4 成矿过程
    5.5 隆升剥蚀情况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新疆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中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中天山是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天山大地构造演化
        1.2.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分析测试方法
        1.3.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单元
        2.1.1 中天山
        2.1.2 南天山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志留系
        2.2.3 石炭系
        2.2.4 第四系
    2.3 岩浆岩
        2.3.1 英云闪长岩单元
        2.3.2 花岗闪长岩单元
        2.3.3 二长花岗岩单元
        2.3.4 钾长花岗岩单元
        2.3.5 脉岩
        2.3.6 火山岩
    2.4 变质岩
        2.4.1 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
        2.4.2 华力西期区域变质岩
        2.4.3 蚀变岩
        2.4.4 动力变质岩
    2.5 构造
        2.5.1 艾勒门特复向斜褶断带
        2.5.2 夏特布拉克韧性剪切带
        2.5.3 敦德古勒构造岩片
        2.5.4 哈木尔萨依褶断带
3 古天山洋开合有关的岩浆岩
    3.1 夏特布拉克辉长闪长岩
        3.1.1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3.1.2 岩石地球化学
        3.1.3 构造背景
    3.2 布合塔S型花岗岩
        3.2.1 岩石地球化学
        3.2.2 锆石U-Pb年代学
        3.2.3 成因类型与构造背景
    3.3 卡拉盖雷S型花岗质岩
        3.3.1 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
        3.3.2 花岗质岩锆石U-Pb年代学
        3.3.3 成因类型与构造背景
4 南天山洋俯冲有关的岩浆岩
    4.1 敦德古勒构造岩片中的岩浆岩
        4.1.1 地质背景
        4.1.2 锆石U-Pb年龄
        4.1.3 锆石微量元素
    4.2 卡拉盖雷火山岩
        4.2.1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4.2.2 锆石U-Pb年代学
        4.2.3 构造背景
5 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5.1 古天山洋的构造演化
    5.2 南天山洋的构造演化
6 早古生代岩浆岩的空间分析
    6.1 中天山早古生代岩浆演化的时空不对称
    6.2 中天山早古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不对称分布
    6.3 主成分分析
    6.4 对矿产勘查的指导意义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9)甘肃霍勒扎德盖金矿床黄铁矿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工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与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
    3.2 矿体产出特征
    3.3 矿石特征及组构
    3.4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划分
第4章 黄铁矿特征
    4.1 类型与结构
    4.2 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测试结果
    4.3 微量元素相关性
    4.4 热电性研究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5.0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成分
    5.2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参数
    5.3 流体压力与深度计算
第6章 讨论
    6.1 黄铁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6.2 黄铁矿成因
    6.3 流体来源与演化
    6.4 矿床成因及找矿潜力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西天山金矿成矿类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天山金矿床主要成因分析
2 西天山地区金矿主要成因类型特征
    2.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2.1.1 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
        2.1.2 硅化岩型金矿
    2.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
    2.3 斑岩型金矿
3 找矿方向

四、西天山地区金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 赵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2]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3]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D]. 展新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吉林省桦甸市溜河地区典型金矿床成因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韩吉龙. 吉林大学, 2019
  •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6]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D]. 代俊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D]. 王琦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8]新疆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模式研究[D]. 齐天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甘肃霍勒扎德盖金矿床黄铁矿和流体包裹体研究[D]. 张蕾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西天山金矿成矿类型探讨[J]. 林乐,李通,侯鹏. 中国金属通报, 2018(08)

标签:;  ;  ;  ;  ;  

西天山地区金矿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