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纤维质量问题探讨

我国棉纤维质量问题探讨

一、对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太杰[1](2021)在《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下棉花产量、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麦棉套作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地力和生长季节,早熟棉套作可有效缩短麦棉共生期,有利于棉花稳产保收。由于早熟棉适宜区分布广,播期范围广,可满足不同的熟制,合理的播期有利于棉花产量形成并实现较高的周年效益,是构建高效麦棉套作模式重要的调控措施之一。本研究以2个早熟棉品种(鲁棉2387和锦科707)为材料,设置4个播期,5月10日(SD1),5月20日(SD2),5月30日(SD3),6月10日(SD4),研究不同播期下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主要有以下结论:1.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生长发育的研究(1)随播期推迟,2年的结果均表现为:套作棉花蕾期缩短,吐絮期和生育期先缩短后延长,吐絮期延长。(2)播期和品种对早熟棉农艺性状影响较大,播期每推迟10天,棉花株高降低20 cm左右,果枝数降低1.5个左右,鲁棉2387在SD2,锦科707在SD1播期下的根系载荷能力均高于其他播期,表明适当早播有利于创造有利的短季棉营养生长基础。(3)棉花生物量最大积累量表现为鲁棉2387在SD1播期下最大,锦科707在SD2播期下最大,但从干物质积累和物质分配系数综合考虑,锦科707在SD1,鲁棉2387在SD2播期下,干物质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量较大,有利于生殖分配系数的增加。2.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研究(1)品种和播期对棉花籽棉产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鲁棉2387在SD2播期下籽棉产量最高,2019年为4300 kg/hm2,2020年为3986 kg/hm2,锦科707在SD1播期下下籽棉产量最高,2019年为5110 kg/hm2,2020年为3608 kg/hm2。(2)在SD2播期下鲁棉2387下部、中部和上部单铃重均高于其他播期,锦科707在SD2播期下,上部和中部铃重最大,2019年下部铃重在SD3处理下最大,2020年下部在SD4播期下最大,说明早播可以提高中上部果枝的单铃重,晚播可以提高下部果枝的单铃重。(3)品种和播期对棉花纤维品质有显着影响,棉花不同部位纤维品质对播期的响应也存在差异,纤维品质总体表现为锦科707高于鲁棉2387。晚播有利于棉花下部果枝的纤维品质的提高,但会降低上部和中部果枝的纤维品质;早播虽然棉铃分布较均匀,但不利于棉花中下部棉铃纤维品质提高。3.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光合有效辐射及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1)不同播期处理下光合有效辐射变化较大,在靠近棉行的位置,随着棉花冠层深度的逐渐增加光合有效辐射增长由慢到快,而在棉行中间位置增长较慢,在整个棉花冠层内垂直和水平纵向分布剖面上都是呈"V"字形纵向分布。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先增大后降低,不同播期处理生育期内棉花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关系。(2)播期和品种对生物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存有显着的互作效应,播期显着影响有效积温和辐射截获量,早播能够显着改善棉花的冠层结构,提高温光资源利用,适宜的播期(鲁棉2387为SD2,锦科707为SD1)比晚播拥有更高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棉花品种不同,棉花的光合有效辐射及资源利用效率不同,总体表现为鲁棉2387高于锦科707。

王平[2](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唐淑荣,魏守军,孟俊婷,韦京艳,孙福来[3](2020)在《不同流域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布和地域分异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为信息处理技术方法,以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的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的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棉纤维4个主要纤维品质性状(长度、马克隆值、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进行地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达到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黄河流域的河北北部中熟品种近几年纤维长度下降,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纤维长度表现较好;中熟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分布大致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有明显差异。此外,黄河流域棉区的华北平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黄河流域棉区的黄土高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普通高产型的短弱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的东疆地区是适合推广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或长绒棉品种的区域,可以作为我国棉纺工业纺髙支纱的重要优质棉生产基地。总之,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仍然是我国棉花品质性状表现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

唐淑荣,魏守军,郭瑞林,韦京艳,孟俊婷,杨长琴[4](2019)在《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对2005—2014年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为建立棉花优势生产区,实现棉花品种布局、生态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指导。本研究结果表明:1)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高产优质(Ⅰ型)、普通优质(Ⅱ型)品种数量,中熟品种分别占其参试品种总数的0.54%和12.63%,早中熟品种为0.57%和17.14%,早熟品种为7.09%和18.44%。2)棉花品种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与理想品种性状灰色关联系数较高,其次是纺纱均匀性指数,再次为马克隆值。3)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品质综合性状表现最佳,其次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棉。4)我国棉花品种中熟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近5年西北内陆棉区中熟品种有所增加。中熟品种纤维长度分布在28.7~30.3 mm,可适纺中高档纱。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长度和比强度有所下降,比强度为29.6~31.0cN·tex?1,属中等偏上水平。三大棉区马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又高于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品种;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在2010—2014年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马克隆值6.0现象。5)研究表明≥10℃有效积温是影响棉花中熟品种纤维品质最主要因素,气象因子影响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顺序为≥10℃有效积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影响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的顺序为≥10℃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降雨量。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与纺织品质量及植棉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精确分析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和开展纤维品质综合性评价,对我国棉花育种方向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志坤[5](2018)在《过量施用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和种子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棉花生产中普遍存在过量施用氮肥的问题,同时,又使用过量的缩节胺(DPC)进行化控。为探讨过量使用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和棉子品质的影响。2016-2017年,在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滩区进行了大田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以施氮量为主区,设三个水平,分别是不施氮(N0)、常量氮肥(N1)、过量施氮(N2),施用尿素量分别为0kg.hm-2、300kg.hm-2和600kg.hm-2。以缩节胺(DPC)为副区,设三个水平,分别是不施 DPC(D0),常量 DPC(D1),过量 DPC(D2),DPC 用量分别为 0g.hm-2、75g.hm-2、150g·hm-2。调查了棉花叶片SPAD值,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以及氮素的吸收和分配,纤维及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棉花“四桃“的产量,不同时期成铃的纤维品质及棉子质量。主要结果如下:(1)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用量相比,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下棉花叶片SPAD值显着增加。两年平均,在7月15日、8月15日、9月15日,常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的SPAD值值分别为41.39、50.60、50.68,而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则分别为42.57、54.91、54.96。且在8月15日、9月15日,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对SPAD值表现出显着的交互作用。(2)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用量相比,过量氮肥及缩节胺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的分配不合理,表现为茎枝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较高,而花铃中干物质积累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无显着差异,花铃中干物质分配系数降低;此外,过量氮肥及缩节胺还导致叶片中氮素含量及分配系数提升,同时花铃的含氮量也会增加,但其氮素分配系数下降。(3)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用量相比,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导致棉花成铃时间推迟,在空间分布上有向上和向外的趋势。早秋桃和晚秋桃所占比例增加;6-10果枝成铃占比降低,而11果枝及以上的成铃占比增加;棉花1-2果节成铃占比差异较小,但第三果节及以上的成铃受到影响较大。两年平均,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下棉花3-4果节和第5果节以以上成铃占比分别为30.74%和8.30%,而常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则分别为32.43%、6.28%。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下,棉花优质铃率和霜前花率降低,两年平均,分别比常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降低了 3.45和3.56个百分点。(4)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用量相比,过量氮肥及缩节胺的处理纤维发育过程中ZR含量显着降低,但ABA含量在花后15天及花后30天均较高,GA含量增加,而IAA含量则没有显着差异。此外,花后15天及30天棉子内ZR含量均显着降低,但花后15天棉子中GA含量及花后30天ABA含量升高。纤维和棉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相比,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的伏前桃和晚秋桃数有所增加;伏桃数显着降低,两年平均,伏桃籽棉产量下降339.13 kg·hm-2;“四桃“衣分均有所下降,尤其是晚秋桃,两年平均衣分为仅为27.12%,显着低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的37.15%。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相比,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棉花籽棉产量平均降低6.71%,,但衣分显着降低了 3.94个百分点,皮棉产量显着降低了 316.40kg·hm-2。表明过量氮肥及缩节胺会造成伏桃减少,棉花衣分和皮棉产量显着降低。(6)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用量相比,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下棉花“四桃”的纤维均表现出马克隆值升高、断裂比强度下降。两年平均,伏前桃、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的纤维马克隆值分别升高0.72、0.62、0.54和0.51;纤维断裂比强度降低了 3.09cN·tex-1、2.9cN·tex-1、2.02 cN·tex-1、2.85 cN·tex-1;另外,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的纤维整齐度指数也有所下降。(7)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用量相比,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下棉花“四桃”的种子总蛋白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粗脂肪含量均降低,而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则升高。两年平均,伏桃和早秋桃种子总蛋白含量、可溶性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10.62%、16.83%和8.45%;伏前桃、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的棉子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 3.70g/kg、1.19g/kg、2.64g/kg 和 1.63g/kg,淀粉含量则提升了 2.35%、3.03%、1.95%和 1.56%。两年平均,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下,棉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为52.29%和82.96%,与常量氮肥及缩节胺处理的65.44%和93.68%相比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

魏守军,唐淑荣,匡猛,王延琴,马磊[6](2017)在《棉花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总结了近年来在棉花纤维技术、种子分子检测技术、棉副产品综合利用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分析了我国当前棉花质量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质量难题的技术建议。

唐淑荣[7](2017)在《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文中认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与纺织品质量及植棉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精确分析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和开展纤维品质综合性评价,对我国棉花育种方向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05-2014年我国国家级棉花区域试验531个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主要性状指标(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为分析对象,系统研究我国近十年间棉花不同品种类型(杂交棉、常规棉)、不同熟性类型(早熟、中熟、早中熟)、不同生态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时空分布的规律,运用作物同异育种理论对其进行同异性分析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GGE(基因型主效(G)加基因型(G)与环境互作效应(E)模型)双标图对品种的适应性和纤维品质特征分布进行区域划分。同时以2005-2014年纤维品质数据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和10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对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棉花品种的主要纤维品质性状分析表明:(1)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高产优质(I型)、普通优质(II型)的品种数量,中熟棉品种分别占其参试品种总数的比例为0.54%和12.63%;早中熟棉品种为0.57%和17.14%;早熟棉为7.09%和18.44%。(2)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与理想品种性状的灰色关联系数较高,其次是纺纱均匀性指数,再次为马克隆值。(3)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纤维质量性状与理想性状比较,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棉;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纤维品质综合性状表现最佳,是我国优质棉生产和品种布局的首选的重要熟性类型,其次是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中熟棉类型。(4)我国棉花品种中熟棉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近五年西北内陆棉区的中熟棉品种有所增加。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分布范围在28.7-30.3mm,可适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近几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的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有所下降,比强度分布在29.6-31.0cN.tex—1范围,属中等偏上的水平。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的马克隆值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品种马克隆值又高于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品种,且黄河流域马克隆值在2010-2014年期间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马克隆值6.0的现象。(5)研究表明棉花≥10℃有效积温是影响中熟常规棉和杂交棉纤维品质的最主要因子。2.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运用作物育种同异性分析理论,对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所有参试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I型、II型的品种分别占参试品种总数的0.94%和22.98%,另外有76.08%的品种符合普通高产(III型)和未达到I、II、III型的型外品种。其中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Ⅰ型、Ⅱ和Ⅲ型的品种数分别占其相应类别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1.58%、28.42%和14.74%;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Ⅰ型、Ⅱ和Ⅲ型的品种分别占其相应类别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0.59%、19.94%和10.56%。(2)黄河流域常规棉、杂交棉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分别为0.8693和0.8888;长江流域杂交棉综合同一度为0.8643;西北内陆棉区综合同一度为0.8905。不同棉区常规棉与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比较表明,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优于黄河流域杂交棉;而黄河流域杂交棉又优于黄河流域常规棉和长江流域杂交棉,黄河流域常规棉与长江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差异不显着。黄河流域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种植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适合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区域,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的种植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可作为棉纺工业纺中高支纱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对优化我国优质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3.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以黄河流域19个、西北内陆早熟区6个和早中熟10个试验点作为试验环境材料分析。运用GGE模型划出双标图,旨在研究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试验环境与品质性状互作模式,对品质性状选择和适宜的生态区进行探讨与划分,并基于GGE双标图对预测原棉纺纱能力的纺纱均匀性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纺纱均匀性指数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呈正相关并达极显着水平,与断裂伸长率、反射率为正相关但不显着,与马克隆值为负相关但不显着。(2)黄河流域棉区可划分为3个特征明显的纤维品质生态区。第Ⅰ生态区包括泗阳、响水,安徽灵璧,新乡和商丘,其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协调较好,综合纤维品质优良,可称为“优质纤维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大荔、西华、宁津、石家庄和故城,其马克隆值较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表现中等,可称为“普通纤维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杨凌、运城、安阳、邯郸、沧州、天津、惠民、金乡和临清,其马克隆值最低,其余性状表现中等,可称为“低马克隆值生态区”。(3)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由优质到普通可划分为3个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精河;第Ⅰ生态区包括乌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昌吉(简称ACD6,以下类同);第Ⅲ生态区包括第七师125团、第八师121团、石河子以及敦煌。(4)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由优质到普通亦可划分为3个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莎车、轮台、巴州、库车、疏附、第一师阿拉尔);第Ⅱ生态区包括麦盖提和第三师喀什;第I生态区是阿克苏。4.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时空分布与发展趋势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法,旨在构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的纤维品质灰色预测模型,探索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纤维品质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未来5年和10年纤维品质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0年期间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的综合纤维品质总体呈逐年提升趋势。纤维长度表现较优,分布阈值有所提高(27.0-32.0mm),且多数品种纤维长度达到29mm或30mm,比强度呈增大趋势。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达到“很强”档水平(31.0cN·tex-1)的品种所占比例2011年达到61.1%。马克隆值在棉区间差异显着,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逐年增高,由B2档(4.3-4.9)向C2档(5.0及以上)变化;长江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偏高,基本维持在C2档水平;西北内陆棉区马克隆值较优,分布在A档(3.7-4.2)和B2档(4.3-4.9)。纺纱均匀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其中分布在130-149(可纺40-50中支纱)品种所占比例为80.0%。总之,近10年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综合纤维品质总体上西北内陆棉区相对较优,其次为长江流域棉区,再次为黄河流域棉区。预测在未来5年和10年,黄河流域纤维品质呈明显下降趋势,长江流域略微上升,而西北内陆则呈显着下降趋势,这些变化应引起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棉花育种工作者及审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李尽梅[8](2017)在《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农是棉花种植的主体,鉴于新疆棉花产业生产资料不断上涨,拾花费用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降低,棉农需要不断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加工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新疆棉花高产的加工需要。由于收储政策实行三年,国内外棉价差不断加大,棉纺企业原料价格高居不下,企业亏损严重,为了抵抗市场风险,棉农与加工、棉纺企业在经济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进行利益联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用组织制度创新理念,组织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棉农参于组织化的程度。理论界与实践已经证明,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棉花产业在寻找组织模式上的创新,以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新疆的棉花生产、加工组织模式主要有哪几种?哪些因素会对棉农的收入产生影响?不同的生产、加工模式有不同的效率?这些问题成为本文研究所需要探寻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将根据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从农户和企业的视角对新疆地方棉花生产、加工组织模式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研究分为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简要介绍我国及新疆棉花产业生产、加工、纺纱总体发展现状。首先阐述了我国及新疆棉花产业的总体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生产、加工、纺织的现状,为研究不同产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模式与效率做了铺垫。研究内容二:棉农参与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及效率的实证分析运用农户行为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以新疆403个棉农的调研数据为基础,研究棉农参与合作社、企业订单、企业生产基地、自由交易四种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反映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棉花的成本收益四种模式比较分析合作社的棉农纯收入最高。结合典型案例对棉农参与乐源合作社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笔者的研究思路,提出以下观点:参与合作社的农户纯收入在四种模式中处于领先地位,与企业签订单的农户纯收入次之,企业生产基地的农户仅仅高于自由交易的农户纯收入,自由交易的农户纯收入排最后。研究内容三:棉花加工企业参与不同产业组织模式与效率的分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绩效理论,利用新疆60个加工企业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加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基地、供销社、种棉大户、订单生产、自由交易五种组织模式;分析不同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具有生产基地的加工企业收益最好;运用60个棉花加工企业的调研数据,构建DEA模型对不同组织模式棉花加工企业的效率进行研究。运用典型案例对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加工企业进行了重点研究。本章分析新疆地方轧花厂的链接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采用DEA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不同组织模式的加工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提出以下观点:新疆地方参与组织模式的轧花厂能够获得比不参与组织模式的轧花厂更高的经济效益。参与企业生产基地的轧花厂效率排第一,供销社的轧花厂的效率排第二;与企业签订订单的轧花厂效率排第三,与农户自由交易收购棉花的轧花厂效率排第四。研究内容四:对棉纺企业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及效率进行分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绩效理论,运用36个棉纺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组为有生产基地和轧花厂的棉纺企业、仅有轧花厂的棉纺企业、自由交易的棉纺企业。分析棉纺企业不同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有生产基地和轧花厂的棉纺企业收益排第一,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并分析其原因;运用36个棉纺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DEA模型对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的效率进行分析,运用典型案例对生产、加工、纺纱一体化的棉纺企业进行了重点研究。本章分析新疆地方纺织企业的链接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采用DEA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不同组织模式的纺织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提出了以下观点:拥有生产基地的纺织企业效率最高,有加工厂的纺织企业效率排第二,独立的纺织企业效率最低。研究结论一、通过对棉农参与四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鼓励棉田向植棉能手集中;改变土地细碎,分散种植,个体经营的传统种植方式,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棉花合作社是农户参与组织模式的首选,通过土地入股,联耕联种,托管等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动棉花合作社的发展,种植棉花优良品种,扩大优质细绒棉的种植,提高棉花质量和品级。积极与加工企业链接,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因南北疆地区差异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组织模式。研究结论二、通过对加工企业四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有生产基地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一,供销社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二,与订单生产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三,与农户自由交易的加工企业的效率排第四。按照棉纺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工,提供了价格合理的优质原棉。加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减少加工企业的数量,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营。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紧密链接,保证棉花的收购数量与轧花质量。研究结论三、通过对棉纺企业三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生产基地和轧花厂、棉纺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与效率最好,一体化经营节约交易费用,稳定经营环境。棉纺企业在纺纱环节后必须增加织布、服装、销售环节,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完整的棉花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一般的棉纺企业与棉农、加工企业无论是部分产权一体或契约链接,按照棉纺企业对原棉的要求,加工企业与棉纺企业签约,然后再与棉花合作社签约,由合作社组织生产经营,种植棉花交给加工企业加工、销售,三者实现利益的紧密链接。只要有链接的需要,合作的愿望、合作的能力,相互交流、沟通、协调,就能合作共赢。南北疆条件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择适宜的组织模式和效率。

古力再拜尔·阿地力[9](2015)在《棉花纤维品质检验发展进程探究》文中指出文章主要研究了棉花纤维品质检验的技术及内容。本文主要从棉花纤维品质检验内容着手,对棉花纤维品质检验发展现状进行探究,深入挖掘了棉花纤维检验技术。与此同时,文章还在该基础上对棉花纤维品质检验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对棉花纤维检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文章对棉花纤维检验技术的改善具有一定的贡献性作用。

唐中杰[10](2009)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植棉大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符合棉花生长发育要求,利于棉花生长。河南棉花生产一直稳步发展,面积虽有起伏,但一直稳定在7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1/6,皮棉总产接近100万吨。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棉花生产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以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着手,对我省棉花生产发展优势及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指出河南省棉花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曲折中前进,呈波浪式发展,生产布局不断集中、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优良品种的推广对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表明,品种改良是我省棉花生产从低水平到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的支撑点。1、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有稳定的上升趋势,分别以每年18.8773kg/hm2/year、5.2671 kg/hm2/year和6.8239 kg/hm2/year的年增长率提高,其中籽棉产量年增长达显着水平,三个棉花产量组分性状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株铃数>衣分>铃重,株铃数的贡献率最高。2、抗病性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枯萎病指以每年0.2480的显着速度增加,黄萎病指以每年0.9679的速度增加,枯黄萎病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上的危害依然严峻。主要是近年来一些棉花新品种的抗病性差和棉农的一些不良耕作习惯所致。3、纤维品质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绒长、比强度、马克隆值分别以每年0.0136mm、0.1159 cN/tex和0.0161的速度增长,其中纤维比强度和细度的变化达显着水平;品种改良应重视纤维品质各主要指标的协调,兼顾品质与产量、品质与早熟性之间的关系。4、棉花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与皮棉产量之间成极显着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为:株铃数>果枝数>霜前花率>衣分≥株高>铃重,提高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可有效增加棉花皮棉产量;生育期、子指以及密度与皮棉产量成负相关,生育期长、子指和密度大不利于皮棉产量的提高。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棉花育种工作的发展,带动我省棉花生产步出困境,必须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对常规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集成一套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棉花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各种类型的优异新材料,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性棉花新品种,才能整体促进我省棉花生产的发展。

二、对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下棉花产量、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麦棉两熟种植原理及温光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1.1.2 播期对棉花生产力的影响
        1.1.3 我国不同棉花种植区最适播期研究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干物质积累量动态模型特征值计算公式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生育进程的影响
        2.2.2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2.2.3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株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生育进程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2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棉花生育期间气象信息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2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不同果枝部位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3.3.2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冠层PAR及温光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棉花生育期间气象信息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生育时期群体冠层PARI的空间分布规律
        4.2.2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叶面积指数及PARI变化特征的影响
        4.2.3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温光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4.3.2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
    5.1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生长发育的研究
    5.2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研究
    5.3 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光合有效辐射及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采棉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4 技术集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理论
        2.2.2 技术集成理论
        2.2.3 快乐植棉理论
        2.2.4 技术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8.2 对策建议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不同流域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布和地域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地点的设置。
        1.1.2 试验品种类型。
        1.1.3 田间试验设计。
        1.1.4 不同熟性品种棉花纤维品质性状。
    1.2 取样方法和测定内容
        1.2.1 取样方法。
        1.2.2 测试方法。
    1.3 数理统计与制作空间分布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不同类型品种的纤维品质地域分异
        2.1.1 2005—2011年试验点气象因子时空分布。
        2.1.1.1 2005—2011年48个试验点年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统计。
        2.1.1.2 2005—2011各试验点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图。
        2.1.1.3 2005—2011各试验点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
        2.1.1.4 2005—2011各试验点年平均温度空间分布图。
        2.1.2 基于不同类型品种的纤维品质地域分异。
        2.1.2.1 2005—2014年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
        2.1.2.2 2005—2014年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
    2.2 基于不同熟性类型品种的纤维品质空间分布
        2.2.1 熟棉类型纤维各性状指标的空间分布。
        2.2.2 早中熟类型纤维各性状指标的空间分布。
        2.2.3 中熟品种纤维各性状指标的空间分布。
3 讨论
4 结论

(4)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地点的设置
        1.1.2 试验品种类型
        1.1.3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4 气象因子数理统计与分析
    1.5 同一熟性对照品种纤维品质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审定标准的品种的纤维品质评价
        2.1.1 不同熟性类型品种棉花纤维品质性状
        2.1.2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符合审定标准的类型评价
    2.2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
        2.2.2 长江流域棉区
        2.2.3 西北内陆棉区
    2.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分布差异性比较
        2.3.1 黄河流域棉区
        2.3.2 长江流域棉区
        2.3.3 西北内陆棉区
    2.4 同一熟性对照品种纤维品质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
        2.4.1 中熟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2 中熟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品种审定标准的纤维品质评价
        3.1.2 三大棉区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指标分析和建议
        3.1.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改良
        3.1.4 棉花纤维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 结论

(5)过量施用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和种子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应用氮肥及缩节胺的概况
        1.1.1 氮肥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
        1.1.2 缩节胺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
    1.2 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施氮量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1.2.2 施氮量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1.2.3 施氮量对棉花生理特征的影响
        1.2.4 施氮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1.3 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缩节胺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1.3.2 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1.3.3 缩节胺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1.3.4 缩节胺对棉花生理特征的影响
        1.3.5 缩节胺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1.3.6 缩节胺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1 棉花叶片SPAD值
        2.2.2 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和分配
        2.2.3 纤维及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
        2.2.4 成铃数量及分布
        2.2.5 “四桃”产量
        2.2.6 纤维品质和棉子质量
        2.2.7 棉子质量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叶片SPAD值的影响
    3.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干物质及氮素的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2.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3.2.2 过量氮肥对棉花不同器官含氮量及氮素积累量分配系数的影响
    3.3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3.3.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成铃时间分布的影响
        3.3.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成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3.3.2.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成铃空间纵向分布的影响
        3.3.2.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成铃空间横向分布的影响
    3.4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纤维及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4.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纤维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4.1.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花后15天纤维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4.1.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花后30天纤维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4.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4.2.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花后15天棉子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4.2.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花后30天棉子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5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3.5.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伏前桃产量的影响
        3.5.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伏桃产量的影响
        3.5.3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早秋桃产量的影响
        3.5.4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晚秋桃产量的影响
        3.5.5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四桃”的总产量的影响
    3.6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3.6.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伏前桃纤维品质的影响
        3.6.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伏桃纤维品质的影响
        3.6.3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早秋桃纤维品质的影响
        3.6.4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晚秋桃纤维品质的影响
    3.7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质量的影响
        3.7.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不孕籽率的影响
        3.7.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子指的影响
        3.7.3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3.7.4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7.5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7.6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7.7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淀粉含量的影响
        3.7.8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发芽势的影响
        3.7.9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发芽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叶片SPAD值的影响
    4.2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4.3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4.4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纤维和棉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4.5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4.6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4.7 过量氮肥及缩节胺对棉子质量的影响
    4.8 本试验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6)棉花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纤维品质评价技术研究
    1.1 我国棉花纤维标准体系制修订进展情况
    1.2 近年来我国棉花品种审定纤维品质现状
    1.3 我国不同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差异现状
    1.4 机采棉纤维品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2 棉花种子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2.1 棉花DNA快速提取方法的建立
    2.2 核心SSR引物的筛选与综合评估
    2.3 高通量SSR指纹检测与数据分析平台的建立
    2.4 SNP与SSR标记的比较研究
    2.5 棉花全基因组单拷贝SNP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3 棉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1 亚临界萃取棉籽油研究
    3.2 棉籽蛋白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
    3.3 棉籽饼粕脱毒工艺技术研究
    3.4 从棉籽油中提取天然维生素E的技术方法研究
    3.5 棉籽蛋白粉在制药方面的应用试验
    3.6 从棉籽油生产生物柴油技术研究
4 棉花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
    4.1 已知风险因子研究
    4.2 未知风险因子研究
    4.3 营养功能评价
5 提高我国棉花质量安全水平的建议

(7)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研究进展
        1.1 国外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现状
        1.2 国内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现状
        1.2.1 国内棉花生产现状
        1.2.2 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研究现状
        1.2.3 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在纺织应用中研究现状
    2 棉花纤维品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1 品种遗传特性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2 环境条件和气象因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3 栽培措施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3 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类研究
        3.1 按品种类型(杂交棉和常规棉)分类研究
        3.2 按品种熟性(早熟、中熟和早中熟)分类研究
        3.3 按生态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分类研究
    4 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纤维品质评价分析与统计方法应用
        4.1 棉花纤维品质评价分析标准
        4.2 区域试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5 研究目的和意义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地点的设置
        1.1.2 试验品种类型
        1.1.3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2.1 纤维样品取样
        1.2.2 测试方法
        1.2.3 测试指标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3.2 气象因子数理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审定标准品种纤维品质评价
        2.1.1 不同熟性类型品种棉花纤维品质性状
        2.1.2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符合审定标准的类型评价
        2.2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
        2.2.2 长江流域棉区
        2.2.3 西北内陆棉区
        2.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分布差异性比较
        2.3.1 黄河流域棉区
        2.3.2 长江流域棉区
        2.3.3 西北内陆棉区
        2.4 同一熟性对照品种纤维品质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1 中熟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2 中熟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品种审定标准的纤维品质评价
        3.1.2 三大棉区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指标分析和建议
        3.1.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改良分析
        3.1.4 棉花纤维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参与统计的数据
        1.3.2 统计分析方法与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棉区不同品种类型的纤维品质分析
        2.2 不同品种类型纤维品质同异性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2.2.2 长江流域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2.2.3 西北内陆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设置
        1.1.2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GGE模型分析
        1.3.2 GGE双标图分析方法
        1.3.3 试验环境的地理因子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1.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的绘制
        2.1.2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1.3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2.2 西北内陆棉区北疆早熟区域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2.1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的绘制
        2.2.2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区域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2.3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2.3 西北内陆棉区南疆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3.1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绘制
        2.3.2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3.3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国家棉花区试纤维品质时空分布与趋势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2 长江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3 西北内陆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2 2005-2014年我国三大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分布规律
        2.2.1 不同生态区纤维长度的比较分析
        2.2.2 不同生态区纤维比强度比较分析
        2.2.3 不同生态区纤维马克隆值比较分析
        2.2.4 不同生态区纤维纺纱均匀性指数比较分析
        2.3 基于灰色预测的未来国家棉花品种区试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2.3.1 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棉纤维品质趋势
        2.3.2 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棉纤维品质趋势分析
        2.3.3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常规棉纤维品质趋势分析
        2.3.4 三大棉区未来纤维品质发展趋势比较
    3 讨论和结论
        3.1 讨论
        3.1.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分布规律
        3.1.2 未来5年和10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3.1.3 建议
        3.2 结论
        3.2.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参试品种纤维品质变化总体趋势
        3.2.2 预测未来5年和10年我国三大棉区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品种纤维品质评价与地域分异
        1.2 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品种纤维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1.3 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特征分布与区域划分研究
        1.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棉花纤维品质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
    2 结论
        2.1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分类评价
        2.2 不同类型品种杂交棉和常规棉纤维品质综合评价
        2.3 不同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特征划分
        2.4 国家棉花纤维品质质量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相关论文

(8)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1.1 相关概念界定
        1.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理论框架和分析机理
        1.4.1 研究框架
        1.4.2 分析机理
        1.4.3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6.1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7.1 研究中的创新
        1.7.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
        2.1.4 企业绩效理论
        2.1.5 企业能力理论
        2.1.6 农业产业链理论
        2.1.7 价值链理论
        2.1.8 战略联盟理论
        2.1.9 战略联盟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文献综述
        2.2.2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和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3.1 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3.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3.1.2 我国棉花加工现状
        3.1.3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3.1.4 我国棉花产业消费情况
    3.2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情况
        3.2.1 新疆的自然禀赋
        3.2.2 新疆棉花发展概况
        3.2.3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
        3.2.4 新疆棉花加工情况
        3.2.5 新疆棉花流通情况
        3.2.6 新疆棉纺织业发展概况
    3.3 新疆棉花产业链
        3.3.1 有关的产业链论述
        3.3.2 棉花产业链的结构与功能
        3.3.3 新疆棉花产业链类型
        3.3.4 新疆棉花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生产组织模式与效率的研究
    4.1 棉农参与不同组织模式的类型
    4.2 棉农主体与上下游企业的链接方式
    4.3 不同组织模式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4.3.1 成本收益分析的意义
        4.3.2 成本收益分析的指标体系
        4.3.3 成本收益分析公式
        4.3.4 不同组织模式的棉农成本收益率分析比较
    4.4 参与不同组织模式棉农每亩纯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4.4.1 分析框架
        4.4.2 数据来源与棉农的统计分析
        4.4.3 构建数学模型与假说
        4.4.4 计量分析结果
    4.5 对棉农生产组织模式的研究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棉花加工组织模式与效率研究
    5.1 棉花加工企业的基本概况
        5.1.1 籽棉收购
        5.1.2 皮棉加工
        5.1.3 皮棉仓储与销售
    5.2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的类型
    5.3 关于新疆加工棉花组织模式链接方式与评价
    5.4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5.4.1 不同组织模式轧花厂的成本概念及指标解释
        5.4.2 有关调研的问题说明
        5.4.3 不同组织模式加工企业皮棉加工成本收益分析
    5.5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效率分析
        5.5.1 研究方法
        5.5.2 数据来源
        5.5.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5.5.4 各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纺织企业的组织模式与效率的研究
    6.1 棉纺企业的基本情况简介
        6.1.1 棉纺的生产特点
        6.1.2 棉纺厂主要工序、机器设备及功能
        6.1.3 棉纺生产的工艺流程
        6.1.4 棉纺企业的有关问题的说明
    6.2 棉纺织企业的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6.2.1 棉纺企业的组织模式类型
        6.2.2 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6.3 纺织企业与轧花企业链接的方式与评价
    6.4 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6.4.1 成本收益的意义
        6.4.2 不同模式棉纺企业棉纱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6.4.3 环境因素(产业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对棉纺企业的影响
    6.5 新疆纺织企业的组织效率分析
        6.5.1 分析框架
        6.5.2 各组织模式内棉纺企业效率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对策建议
        7.2.1 发挥组织模式优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7.2.3 整合加工企业,提高加工效率
        7.2.4 延长棉花产业链,发挥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棉花纤维品质检验发展进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纤维品质检验的分析
    1.1 纤维长度检验
    1.2 纤维整齐度检验
    1.3 纤维成熟度检验
    1.4 纤维细度检验
    1.5 纤维强度检验
    1.6 纤维颜色检验
2 棉花纤维检验的发展趋势
3 总结

(10)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生产概述
        1.1.1 世界棉花生产
        1.1.2 我国棉花生产
    1.2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状况
        1.2.1 棉花产量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1.2.2 棉花品质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1.2.3 棉花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演变研究
        1.2.4 棉花抗病性改良研究进展
        1.2.5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1.3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的成就和不足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研究
    2.1 河南省棉花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和比重
    2.2 河南省棉花的生产优势
        2.2.1 河南是全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之一
        2.2.2 植棉历史悠久,棉花生产相对稳定
        2.2.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植棉比较效益高
        2.2.4 河南省具有信息区位优势
        2.2.5 河南省具有产业化基础
    2.3 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
        2.3.1 第一个快速发展和稳定阶段(1949~1960年)
        2.3.2 波动剧烈的时期(1961~1981年)
        2.3.3 波动中快速发展的阶段(1982~1992年)
        2.3.4 稳步递减阶段(1993~2000年)
        2.3.5 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2007年)
        2.3.6 滑坡阶段(2007年至今)
    2.4 河南省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2.4.1 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2.4.2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2.4.3 生产波动大,总产徘徊不前
        2.4.4 品质结构单一,质量问题突出
        2.4.5 枯黄萎病发生依然严重,次生害虫危害逐年增大
        2.4.6 国家缺乏对棉花的优惠政策,植棉比较效益差
        2.4.7 科研经费和人才严重短缺,生产技术的老化
        2.4.8 资源制约发展,增产难度加大
        2.4.9 棉田污染加重,环保压力增大
        2.4.10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削弱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2.5 品种改良对河南省棉花生产的促进作用
        2.5.1 不同历史时期河南省棉花研究进展及其成就
        2.5.2 近期河南省棉花生产代表品种介绍
    2.6 小结与讨论
3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河南省棉花审定品种概况
        3.2.2 产量遗传性状改良
        3.2.3 抗病性研究
        3.2.4 纤维品质遗传改良研究
        3.2.5 综合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研究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提高棉花产量,集成配套生产技术
        3.3.2 加强抗病育种、综合防治
        3.3.3 创新棉花资源,提升纤维品质
        3.3.4 合理配置棉花综合农艺性状
4 河南省棉花发展展望
    4.1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展望
        4.1.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生产质量和效益
        4.1.2 调优区域布局,提升棉花产品档次
        4.1.3 加强政策扶持,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4.1.4 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4.1.5 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进棉花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4.2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展望
        4.2.1 选育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
        4.2.2 满足纤维品质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品质改良
        4.2.3 继续加强抗黄萎病育种
5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1 近30年来河南省已审棉花品种的系谱来源、应用面积及获奖情况
附表2 近30年河南审定棉花品种性状一览表

四、对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品种与播期对麦棉套作下棉花产量、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D]. 刘太杰.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3]不同流域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布和地域分异研究[J]. 唐淑荣,魏守军,孟俊婷,韦京艳,孙福来.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2)
  • [4]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分析与评价[J]. 唐淑荣,魏守军,郭瑞林,韦京艳,孟俊婷,杨长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10)
  • [5]过量施用氮肥及缩节胺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和种子质量的影响[D]. 李志坤.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6]棉花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魏守军,唐淑荣,匡猛,王延琴,马磊. 棉花学报, 2017(S1)
  • [7]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D]. 唐淑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D]. 李尽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棉花纤维品质检验发展进程探究[J]. 古力再拜尔·阿地力. 科技风, 2015(13)
  • [10]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D]. 唐中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我国棉纤维质量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