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00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动态分析

1995—2000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动态分析

一、1995~2000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情况动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邹耀宗[1](2021)在《株洲市3?6岁幼儿体质发展变化研究 ——基于第4、第5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文中指出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李蕊[3](2021)在《儋州市中小学生常见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17-2020年儋州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超重肥胖、血压偏高、营养不良基本情况,探究中小学生常见病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制订中小学生常见病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儋州市12所学校,其中城区7所,乡镇5所,第二阶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中的所有学校的按年级分层中以班级为单位(小学只调查4-6年级),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抽中班级所有学生视为调查对象,为保证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剩余的样本量不低于最低监测标准,每次监测数量另外再增加5-10%。每1名学生都需要完成体格测量以及问卷调查,体格测量项目包括学生身高、体重、视力、血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一般情况、饮食习惯、体育运动情况,用眼行为等,对获得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后,利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人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1.2017-2020年儋州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分别为34.9%、41.0%、51.5%、3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校所在地、学龄段、教室照明情况、座位调换频率、桌椅高度调整频率、课间活动地点、课后学习时间、运动频率、参加补习班时长、读写姿势提醒、用眼休息频率、观看电视时间、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户外活动时间、观看电子屏幕频率、非正确使用电子产品频率、在家使用灯的类型、双亲近视情况对视力低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室灯使用情况、课后学习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姿势、性别、学龄段、调整课桌椅频率、学校所在地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7-2020年儋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9.7%、15.4%、9.8%、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习惯、营养状况、课间活动地点、饮酒、吸烟、视屏使用时间对超重肥胖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视屏时间、学龄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17-2020年儋州市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率分别为15.1%、23.5%、18.3%、2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育课数量、营养状况、性别、吸烟、民族、家长不正确管教、集体活动受歧视、学龄段对血压偏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集体活动受歧视、性别是课间活动地点、学龄段,体育课节数、学校所在地有统计学意义(P<0.05)。4.2017-2020年儋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0.1%、7.4%、11.5%、1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习惯、中高强度运动、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年龄对营养不良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民族是中小学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17-2020儋州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超重肥胖、血压偏高、营养不良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儋州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影响因素可能与性别、学校所在地、学龄段、课桌椅调整频率、非正确使用电子产品频率、课后作业的时间、上课时教室灯使用的情况、调换班级座位频率、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有关。3、儋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可能与性别、民族、学龄段、视屏使用时间是中小学生有关。4、儋州市中小学生血压偏高影响因素可能与性别、民族、学龄段、学校所在地、体育课节数、集体活动受歧视、课间活动地点有关。5、儋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可能与性别、民族、学龄段、饮食习惯、中高强度运动、吸烟、饮酒、年龄有关。

柯飞[4](2020)在《湖南省中医医院卫生费用测算研究 ——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核算中医医院卫生费用。在了解费用实际分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中医市场的需求和资源利用情况,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为中医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资料和理论建议。方法运用国际最新的“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版(SHA 2011)”,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法确定样本机构,通过多维度平衡矩阵分析,将费用分摊至不同指标。结果2017年,湖南省中医医院治疗费用整体规模为160.06亿元,占经常性卫生费用(1878.82亿元)8.51%,占2017年湖南省GDP(3.39万亿)比重的0.47%,较之2016年(132.24亿元),其费用总量存在绝对增长,增长率为21.03%。其中,预防费用3.18亿元,治疗费用156.88亿元。结论2017年湖南省中医医院卫生费用总量增速过快,应控制增量,遏制中医医院卫生费用过快增长;费用结构不合理,应优化费用结构,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政策;关注老年群体健康需求,重视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疾病早期预防工作;筹资多元化,彰显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诊疗的优势性作用。

付中喜,陈碧云,金东辉[5](2019)在《2017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监测检出情况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了解湖南省城乡学生常见病检出情况,为制订相关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湖南省3个城区和3个郊县共39所学校,调查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初中、高中和大学一至三年级学生,每个年级随机选择1~3个班共80名学生,分别检测学生的视力、身高、体重、牙齿患病情况。结果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6.58%,城区(68.67%)高于郊县(63.21%),女生(71.84%)高于男生(60.92%),高年级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龋患检出率为49.26%,城区与郊县没有差异,但女生(53.26%)高于男生(44.97%),低年级高于高年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龋失检出率为7.24%,龋补检出率为5.29%,女生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营养不良、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29%、8.47%,均是男生高于女生,郊区高于城区(均P<0.05);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2.50%,男生高于女生,城区高于郊县(均P<0.05)。结论 湖南省学生常见病仍处于较高水平,学校卫生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官文清,金佳怡,吴云开,王林芬[6](2019)在《杭州市某区低年级小学生用眼卫生与视力的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了解杭州低年级小学生用眼卫生与视力的关系及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视力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8-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余杭区3所学校小学三年级的980名学生,开展视力测量与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自制结构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用眼知识、态度、行为等,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用眼知识、态度、行为、总视力得分及其他因素与视力不良之间的关系。结果 杭州市余杭区低年级小学三年级视力不良率为42.99%;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在视力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9,P=0.150),在类型视力不良分布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72,P=0.000);视力不良学生在用眼知识得分、用眼行为得分、总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6、15.619、10.033,均P<0.001);不同视力等级学生在用眼知识得分、用眼行为得分、总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69、117.400、51.994,均P<0.001);父母是否近视、用眼知识、用眼行为与视力不良发生相关(OR=1.370、0.973、0.924,95%CI=1.130~1.659、0.960~0.986、0.912~0.936);用眼行为因子中视力下降及时到医院治疗检查、趴着看书字写或使用电子产品、躺着看书字写或使用电子产品、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看书字写或使用电子产品、连续用眼30 min后让眼睛休息(往远处看、闭眼等)是视力不良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低年级小学生用眼卫生知信行得分与视力不良发生率呈负相关,得分越高视力不良发生率越低,尤其是在用眼知识与用眼行为方面。

陈方芳[7](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法宝”和“利器”。而近年来,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难以发挥其应有“功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越发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用尽浑身解数,但教育效果却总是难如人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一项“时代难题”,激起学界各路“大军”竞相去探索。随着“生态化”理念从生态学中发掘出并成功运用于指导许多学科的发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也开始将其“嫁接”过来,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其哲学高度的系统性、整体性理念对于破解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是”论域上的解读。具言之,认真辨析了“生态”与“环境”的区别与联系;解读了何为“生态化理念”和“生态化”;阐明了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三大要素(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逻辑关系;界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内涵,突显了其整体性、人本性、动态性、竞争性、开放性、生活性、平衡性等表征,还论证了其“内生态”与“外生态”的内在逻辑。反思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为何能”论域上的思考。首先,从理论、实践、方法三个层面的适切性来讲清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其次,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对于“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外生态”——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价值意蕴;再次,探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需要坚持的六大规律,即“立德树人律”“主体需求律”“叠加增值律”“资源配置律”“环境育人律”“顺应超越律”等;最后,从理论、应然、现实三个维度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支撑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有何理”论域上的阐析。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理论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是理论指导。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理论溯源。最后,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是理论镜鉴。现实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困”论域上的审视。首先从整体上审视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态势,然后通过实证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与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包括主体的主体性亟需彰显、客体的自觉性有待提升、目标的统摄性尚且不够、内容的营养性需要充实、方法的艺术性尚需着力、情境的涵润性仍要拓展等几个方面。最后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与渊薮进行了阐析,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的经济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的政治生态、多元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文化生态这几个方面。实践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如何做”论域上的探赜。在生态化理念指引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链条上的每一个链条的最优化建设与完善,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需要从建设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的主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的客体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目标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的内容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方法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的情境生态等几个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需要从建好经济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建好政治生态,营造出山清水秀的政府执政氛围;建好文化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生态。保障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能续”论域上的建构。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着眼于从“有方向”“有力量”“有底蕴”“有保障”这“四有”来巩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田孟[8](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提出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闫慧茜[9](2017)在《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文中研究说明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一种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经过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延续至今,不断成长、强大,已形成一门学科,即民族医学。我国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以师带徒、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等模式培养本民族医药人才,其中师承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民族医学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并存,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的培养途径。截止到2016年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瑶医、苗医、彝医、朝鲜医、哈萨克医、土家医跨入高等院校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至今经历近60年的曲折发展,部分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医学的高等人才,梳理其发展脉络,追溯其源流,研究其教育之体制、思想、改革、成果、政策影响及发展之现状、阻碍、特色、趋势等,融合10余个民族,以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民族医学现代传承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族医学教育史涉及史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实地调研为主。通过搜集相关论文、论着、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网络信息等方法,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实地调研了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医院、研究所、学位办、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制药厂,获取其政策法规、文献整理、科研状况、教育基地、临床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交流派遣、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学科带头人、档案管理员、教师、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进行访问以获取评价、期望、建议等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轴,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时期(1958-1976年)、成长时期(1977-1997年)和崛起时期(1998-2016年)三个阶段。在研究中,对每一阶段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整体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对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有2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与民族医学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58年,蒙医率先开展本科教育,藏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等紧随其后,共11种民族医学开展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1980年蒙医首批招生硕士研究生1名,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学位,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目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土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共12个民族医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其中的壮医、瑶医、土家医、回医更是以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起点跨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藏医、蒙医和傣医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层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领跑的民族医和民族药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渐形成了教研紧密结合、注重互相交流借鉴、重视传统教育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医学教育与医学的互助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重视借鉴交流等建议。

凌茹[10](2013)在《湖南省县医院适宜规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县医院是联结乡镇卫生院与省、市三级医院的纽带,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起着龙头和核心作用。县医院建设与功能履行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百姓的切身利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县医院出现了床位不足与盲目扩张的并存现象。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地的人口特征、人群健康状况与需求利用等情况合理确定县医院的适宜规模,做到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科学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对医院规模研究已有文献表明,对医院规模的描述大都以床位数作为其度量单位,认为医院规模的影响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而对医院适宜规模的理解,学界没有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各有不同的理论表述。现有对医院适宜规模的实证研究多局限在医院内部的规模经济与否,往往把医院适宜规模等同医院内部的最优规模或医院内部的规模经济,缩小了医院适宜规模内涵,关于县医院的适宜规模研究更没有考虑县医院的区位特性和功能特性。因此,有必要对县医院的规模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趋势与供给现状、县域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及县乡医疗机构运行状况的分析,提出县医院适宜建设规模的数学模型,以及引导县医院科学规划建设的相关措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中的“县医院”特指县(市、区)域范围内政府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综合医院。1.研究对象与样本本研究的具体样本有两个,一个是人群样本,另一个是医疗机构样本。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研究样本是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湖南农村样本地区(安仁县、安乡县、慈利县)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确定的人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研究样本的确定,首先是根据筛选出的地区分类指标,采用无量纲化法建立区域分类标志值,按照设定的剔除标准,把湖南省123个县(市、区)中符合标准的87个县(市、区)分为四个地区类别,第一、二、三类地区按20%的比例,第四类地区按15%的比例,分层随机抽取了16个样本县,以样本县内的所有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研究样本,16个样本县内的县医院为研究对象。2.研究内容与工具(1)样本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采用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湖南农村样本人群问卷调查的资料,主要指标有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两周患病就诊率、两周患病未就诊率、两周患病自我治疗率、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率、门诊次均就诊费用、住院次均费用、人均年医疗保健支出、医疗保障覆盖率等。(2)样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公平性:运用自制调查表数据,分析比较样本地区的床位数、护士数、医师数的千人平均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3)样本县乡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及运行情况:采用自制调查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内容涉及资源配置8项指标、财务运行9项指标、医疗服务11项指标等。(4)样本县医院的投入产出绩效:运用DEA基础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分别在总体绩效和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模式下计算县医院的DEA效率得分、分析其规模报酬状态。(5)样本县医院规模的理论模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县医院规模模型。多元回归分析指标包括三类二十项,其中社会经济类指标包括:户籍总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粗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7项;资源配置类指标包括:实有床位数(或卫生技术人员数)、业务用房面积、专业设备总值、万元以上设备台数等4项;运行类指标包括: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医疗收入、医疗支出、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9项。3.资料收集方法二手资料收集来源于官方的年度统计资料数据;医疗机构调查资料来源于2009年5-7月16个样本县现场调查的问卷资料。人群资料来源于湖南省卫生信息中心提供的2008年7月全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湖南省的现场调查资料,以及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湖南省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系列数据(3个相同样本单位的汇总资料)。4.质量控制本研究主要通过预调查、调查人员培训、资料收集复核、双人数据录入等对调查过程实行质量控制。5.资料分析方法所有资料用Excel录入建立数据库,依据方法不同分别在相应的软件包中计算。统计分析均在SPSS13.0统计软件包中完成,取检验水准(α)为0.05,运用方法有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经济学分析中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计算在Excel下编程完成,绩效分析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基本模型的CCR模型和BCC模型,计算在DEAP version2.1软件包中完成。结果:1.样本人群医疗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的变化样本人群2008年的两周患病率为135.45%o,比2003年增加了21.91%o;两周患病率前5种疾病与2003年比较,慢性病的比重在加大;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比例也从2003年的39.70%上升到2008年的55.00%。样本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慢性病患病率为135.07%o,比2003年上升了9.96%0;样本人群的两周就诊率总体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58.58%0降为2008年的49.01‰;两周就诊医疗机构主要在乡村两级,在这两级就诊的比例2008年比2003年增大,由72.22%增加到78.6%;样本人群两周患者未就诊率由2003年的51.60%增加到2008年的63.80%,由于经济困难原因在两周患病未治疗者中占比从2003年的48.38%下降为29.60%;样本人群纯自我治疗率2008年为29.09%,比2003年下降8.00%。一年内住院率增幅较大,调查人群住院率从2003年的35.62%o,上升到2008年的72.76‰,增长了104%;调查人群一年内患者应该住院而未住院率2008年为27.05%,比2003年减少8.13%,其中由于经济困难原因所致的未住院情况构成比,2008年比2003年下降了10.35%;住院病人要求出院因经济困难所致的比率也有下降。社会医疗保障覆盖情况发生了逆转,样本人群中2003年只有2.55%的居民有不同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2008年这一比例升至94.45%。2.样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公平性2008年样本地区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都在0.3以下,其中按人口分布的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的基尼系数在0.036至0.186之间;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的基尼系数在0.040至0.257之间;2008年样本地区按人口分布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的泰尔指数在0.0011至0.0320之间;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的泰尔指数在0.0013至0.0500之间。3.样本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与运行状况变化(1)样本县乡医疗机构资源配置与运行状况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16个样本县区的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总体资源配置中以专业设备总值增长最多,为295.71%;在职职工总数、实有病床数、业务用房面积、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医师数分别增长了21.05%、71.07%、69.62%、25.35%和48.52%。固定资产、总资产、长期负债、负债分别增长了295.06%、274.28%、644.9%、495.7%;总收入和总支出同步增长达276%左右,财政补助收入增长达263.36%。业务指标显示:出院人次、门诊人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实际占用总床日、实际开放总床分别增长188.26%,49.80%、165.03%、155.77%、63.34%,住院总费用、门诊总费用分别增长为409.26%、204.09%。(2)样本县医院资源配置与运行状况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编制床位数、实有床位数、编制人数、在职职工人数分别增长了38.01%、45.27%、13.42%和20.66%;床均占地面积减少13.84%,床均业务用房增长37.59%;床均设备总值、床均万元以上设备台数床均固定资产、床均资产、床均长期负债、床均负债分别增长137.91%、211.76%、203.7%、178.41%、630.97%、468.99%;床均总收入、床均支出分别增长139.06%、146.61%;床均收支结余、财政补助收入占收入比例分别减少17.95%、36.36%;医师日担负住院床日、医师日担负治疗人次、病床使用率分别增长73.97%、36.08%、60.61%;平均住院日减少2.63%;门诊人次均费用、住院病人每床日费用分别增长80.78%、49.3%。(3)样本地区间资源配置与运行的现状比较。从2008年四类地区县乡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情况来看,县乡医疗机构的实有病床数、业务用房面积、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专业设备总值的均值,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1,差异极显着;注册护士数和卫生院的观察床数均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为P<0.05,差异显着。从财务现状运行指标来看,四类地区在药品支出方面表现无差别;在总资产、负债、总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总支出、医疗支出方面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1,表现差异极显着;在财政补助收入方面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显着。从服务指标来看,四类地区在住院危重病人抢救人次方面表现无差别,总诊疗人次、门急诊人次、实际开放总床日、实际占用总床日、卫生院观察人次数、出院人次数、出院治愈人数、住院病人人次数的均值,在四个地区间,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1,表现差异极显着;出院者占用总床日和住院人数均值,在四个地区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5,表现差异显着。(4)样本地区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与运行的构成比。从编制床位,实有床位、建筑面积、业务用房面积、在职职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总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方面看,县医院的构成比占20.99%至26.67%,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占20.28%至27.89%,乡镇卫生院占46.92%至55.57%;专业设备总值方面,县医院、其他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的构成比分别为43.46%、30.88%、25.67%。总资产、固定资产、总收入、总支出的县医院构成比占39.45%至46.60%;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占24.26%至26.20%;乡镇卫生院占29.13%至35.82%。负债、长期负债中县医院构成比占52.17%和59.07%;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占26%和23.06%;乡镇卫生院占21.83%和17.87%。财政补助收入中县医院构成比占15.99%,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占31.24%,乡镇卫生院占52.78%。总诊疗人次、出院人次数县医院构成比分别为22.19%和26.53%,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为19.58%和20.44%:乡镇卫生院为58.22%和53.02%.住院手术人次县医院、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构成比分别占36.66%、26.57%、36.77%。门诊总费用、住院总费用中县医院构成比为41.39%和43.75%;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为23.68%和25.39%,乡镇卫生院为34.93%和30.86%。4.样本县医院的规模与绩效评价(1)样本县医院的规模评价16家样本县医院的编制床位数在160-756张之间,均符合1989年《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中二级综合医院床位基本标准;县医院日门(急)诊量与编制床位数的比值在0.14-1.9:1之间,均小于2008年《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综合医院的日门(急)诊量与编制床位数的比值3:1的要求;1989年《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中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要求病床与医院正式职工人数之比为1:1.3-1.5,16家县医院中有37.5%的符合此要求,50%的大于1:1.3-1.5,12.5%的小于1:1.3-1.5;同时《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要求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不少于75%,16家县医院中有81.25%达到此标准,18.75%没有达到此标准。《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二级综合医院要求每床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按照编制床位数来看,16家县医院中有93.75%符合这条要求,6.25%未达到此标准;同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按照编制床位数来看,16家县医院中有87.5%符合这条要求,13.5%未达到此标准。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二级综合医院科室设置要求的医院只有1家,占6.25%,93.75%的县医院科室设置都有欠缺。符合2008年《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床均用地指标的县医院有12.50%,62.50%低于国家床均用地指标标准,25%的高于国家的床均用地指标标准;符合2008年《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床均建筑面积指标的县医院占8.25%;低于国家床均建筑面积的县医院占50%;高于国家的床均建筑面积的县医院占41.75%。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二级综合医院床均建筑面积基本标准的县医院有占91.75%,未达标的占8.25%。(2)样本县医院的绩效评价采用DEA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总体绩效模式下,16家县医院有81.25%的整体效率值等于1,处于规模报酬固定阶段,6.25%的医院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2.50%的医院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医疗服务绩效模式下,43.75%的县医院的整体效率值等于1,处于规模报酬固定阶段,37.50%的县医院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8.75%的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5.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回归模型以户籍总人口数等7个社会经济指标,业务用房面积等4项资源配置指标,门急诊人次数等9项运行指标为自变量,分别以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实有床位数为因变量建立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影响县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的相关因素有:县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粗死亡率、县域医疗机构的实有床位、业务用房面积、专业设备总值、万元以上设备数、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医疗收入、医疗支出、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实际开放总床日、病床使用率;影响县医院床位数的相关因素为:县域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县域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用房面积、专业设备总值、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医疗收入、医疗支出、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实际开放总床日、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在不同类别地区上述因素的影响不同。结论:1.湖南省县医院的床位数在160-756张之间,县医院的规模配置虽然与国家现行标准不完全相符,但能够满足县域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从国家政策取向、县域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县医院功能定位、财政负担能力以及县医院微观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来分析县医院的现状,认为目前湖南省县医院的规模适宜2.决定县医院适宜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医院内部因素,特别是医院运行指标中的实际开放总床日和医疗支出。3.决定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外部因素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粗死亡率也对医院适宜规模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1.在农村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正在进行之时,通过系统阐述医院规模相关理论,和对湖南省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供需方情况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分析了湖南省县医院的规模现状,并提出了县医院适宜规模科学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现实价值和学术价值2.采用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理论和实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了县医院规模的影响因素,按地区分类建立了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多元回归模型。3.在理论分析和文献复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医院适宜规模的定义,即医院适宜规模是指医院规模宏观上符合国家政策取向,与区域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与医院功能定位的任务要求相匹配,财政负担能够承受,微观上又具备规模经济效率的一种状态。并根据定义对湖南省县医院的适宜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二、1995~2000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情况动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5~2000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情况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儋州市中小学生常见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
        2.2.1 样本来源
        2.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体格测量
    2.4 研究内容
    2.5 常见病检查标准
        2.5.1 超重与肥胖
        2.5.2 营养不良
        2.5.3 血压偏高
        2.5.4 视力低下
    2.6 资料整理与分析
        2.6.1 描述性分析
        2.6.2 单因素分析
        2.6.3 多因素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7.1 调查准备阶段
        2.7.2 调查研究实施阶段
        2.7.3 数据录入阶段
第3章 结果
    3.1 儋州市中小生常见病总体检出情况
    3.2 视力低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不同特征比较
        3.2.2 不同程度视力低下一般情况比较
        3.2.3 视力低下单因素分析
        3.2.4 视力低下多因素分析
    3.3 超重肥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不同特征比较
        3.3.2 超重肥胖单因素分析
        3.3.3 超重肥胖多因素分析
    3.4 血压偏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1 不同特征比较
        3.4.2 不同类型血压偏高人口学特征
        3.4.3 血压偏高单因素分析
        3.4.4 血压偏高多因素分析
    3.5 营养不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5.1 不同特征比较
        3.5.2 不同类型营养不良人口学特征
        3.5.3 营养不良单因素分析
        3.5.4 营养不良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视力低下
    4.2 超重肥胖
    4.3 血压偏高
    4.4 营养不良
    4.5 建议
    4.6 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湖南省中医医院卫生费用测算研究 ——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
    2.1 卫生费用的涵义
    2.2 中医医院卫生费用的涵义
        2.2.1 内涵与外延
        2.2.2 测算口径
    2.3 “SHA2011”卫生核算体系界定
第三章 研究对象
    3.1 数据来源
    3.2 抽样原则
    3.3 抽样过程
        3.3.1 第一阶段抽样
        3.3.2 第二阶段抽样
        3.3.3 第三阶段抽样
    3.4 抽样结果
    3.5 核算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机构法、来源法测算结果
        4.1.1 机构法结果
        4.1.2 来源法结果
        4.1.3 中医药相关指标结果
    4.2 功能法预防费用测算结果
        4.2.1 总量概况
        4.2.2 筹资分布
        4.2.3 层级分布
        4.2.4 功能分类
        4.2.5 交叉维度
    4.3 功能法治疗费用测算结果
        4.3.1 总量概况
        4.3.2 年龄层分布
        4.3.3 疾病分布
        4.3.4 筹资分布
        4.3.5 层级分布
        4.3.6 年龄层—疾病交叉分布
        4.3.7 年龄层—筹资交叉分布
        4.3.8 疾病—筹资交叉分布
第五章 结论
    5.1 卫生费用增速过快
    5.2 费用结构不合理
        5.2.1 筹资结构不合理
        5.2.2 层级结构不合理
    5.3 特定群体、重点疾病突出
        5.3.1 老年群体费用突出
        5.3.2 老年病、慢性病费用过高
    5.4 重“治”轻“防”,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足
    5.5 中医药优势不显着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理性认识费用增长问题
    6.2 推行“限费医疗”政策,控制住院费用过快增长
    6.3 优化费用层级结构,落实分级诊疗政策
    6.4 保障老年群体健康,设置医疗专项救济
    6.5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重视疾病早期预防工作
    6.6 彰显中医独特优势,引导居民医疗消费意向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院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2 预防费用相关情况调查表
附录:3 治疗费用相关情况调查表

(5)2017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监测检出情况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1.2.2 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视力不良检查情况
    2.2 牙齿检查情况
    2.3 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3 讨 论

(6)杭州市某区低年级小学生用眼卫生与视力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文献专家咨询
        1.2.2 问卷调查
        1.2.3 视力不良诊断标准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学生基本情况
    2.2 不同学校学生视力不良情况
    2.3 学生用眼卫生知信行
    2.4 用眼卫生知信行及其他因素与视力不良相关性研究
        2.4.1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4.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4.3 用眼行为各项因子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7)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相关问题概述
    2.1 “生态”和“环境”内涵辨析
        2.1.1 概念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内涵
        2.1.2 关系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关系
        2.1.3 价值维度——“环境”到“生态”的意义
        2.1.4 学科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审视
    2.2 生态化相关概念解读
        2.2.1 何为“生态化理念”
        2.2.2 何为“生态化”
    2.3 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2.3.1 社会生态的内涵分析
        2.3.2 社会生态的逻辑构成
    2.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界说与特征
        2.4.1 内涵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具体界说
        2.4.2 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表征论析
        2.4.3 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系统结构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性省思
    3.1 有“桥”相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
        3.1.1 理论适切性
        3.1.2 实践适切性
        3.1.3 方法适切性
    3.2 有“值”内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意义
        3.2.1 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3.2.2 外生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好氛围
    3.3 有“道”可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规律遵循
        3.3.1 规律一:“立德树人律”
        3.3.2 规律二:“主体需求律”
        3.3.3 规律三:“叠加增值律”
        3.3.4 规律四:“资源配置律”
        3.3.5 规律五:“环境育人律”
        3.3.6 规律六:“顺应超越律”
    3.4 有“机”可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
        3.4.1 理论可行性
        3.4.2 应然可行性
        3.4.3 现实可行性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论支撑
    4.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思想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学思想
    4.2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
        4.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的论述
        4.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哲学思想
    4.3 理论溯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4.3.1 儒家之“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人文化成”
        4.3.2 道家之“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知足知止”
        4.3.3 佛家之“众生平等”“依正不二”“圆融无碍”
    4.4 理论镜鉴: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
        4.4.1 阿伦·奈斯关于深层生态学思想
        4.4.2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审视
    5.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态势
        5.1.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5.1.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的有序运转
        5.1.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的平稳发展
    5.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及其归因
        5.2.1 主体生态:主体性亟需彰显
        5.2.2 客体生态:自觉性有待提升
        5.2.3 目标生态:统摄性尚且不够
        5.2.4 内容生态:营养性需要充实
        5.2.5 方法生态:艺术性尚需着力
        5.2.6 情境生态:涵润性仍要拓展
    5.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及其渊薮
        5.3.1 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
        5.3.2 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
        5.3.3 文化生态:多元文化交融中仍会有乱象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
    6.1 主体生态: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
        6.1.1 前提——明确主体性意识,筑牢“思想战线”
        6.1.2 根本——强化主体性素质,练好“打铁硬功”
        6.1.3 抓手——发挥主导性功用,做到“行为世范”
    6.2 客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
        6.2.1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差异性需求
        6.2.2 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的主体性
        6.2.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文化免疫力
    6.3 目标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
        6.3.1 确立统摄性的目标
        6.3.2 确立实践性的目标
    6.4 内容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
        6.4.1 内容供给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6.4.2 内容供给需要把握的总体思路
        6.4.3 内容供给需要着力的具体实践
    6.5 方法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
        6.5.1 吸收中国传统教化与修身之良“术”
        6.5.2 借鉴西方国家公民道德教育之“技”
        6.5.3 创新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法”
    6.6 情境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
        6.6.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态建构的原则
        6.6.2 探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开发的具体路径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
    7.1 建好经济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
        7.1.1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抑制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7.1.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致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7.1.3 不断改善民生利益机制,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7.1.4 融入先进思想道德元素,助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7.2 建好政治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府执政氛围
        7.2.1 根本要求:继续扩大党内民主
        7.2.2 关键之举:加大党内监督力度
        7.2.3 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反腐倡廉
        7.2.4 活力基因:加强党员干部管理
        7.2.5 必要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7.3 建好文化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
        7.3.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
        7.3.2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7.3.3 吸收和借鉴域外有益文化,实现洋为中用
        7.3.4 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创造活力
        7.3.5 加强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净化传媒氛围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长效机制建构
    8.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
        8.1.1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分析
        8.1.2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运行
    8.2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
        8.2.1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分析
        8.2.2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运行
    8.3 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
        8.3.1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分析
        8.3.2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运行
    8.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
        8.4.1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分析
        8.4.2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8)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科学意义
        1.1.3 资政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分期及其依据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实地调研
    1.4 创新点
2 萌芽时期(1958-1976年)
    2.1 蒙医的高等教育
        2.1.1 中蒙医系的设立
        2.1.2 学制及培养目标
        2.1.3 课程设置
        2.1.4 教研室
        2.1.5 教材编写
        2.1.6 师资建设
        2.1.7 蒙医高等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2.2 藏医的现代学校教育
    2.3 小结
3 成长时期(1977-1997年)
    3.1 民族医药的恢复与发展
        3.1.1 民族医药机构的崛起
        3.1.2 蒙医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3.2 五省藏医的高等教育
        3.2.1 藏医在五省的分布和概况
        3.2.2 高等教育前的藏医士教育
        3.2.3 五省藏区的藏医高等教育
    3.3 新疆和田维吾尔医专科学校
    3.4 朝医学的专科教育
    3.5 教材编写
        3.5.1 藏医教材的编写
        3.5.2 第1版蒙医高等教材的编写
        3.5.3 维吾尔医大专教材的编写
    3.6 师资培养
        3.6.1 在职提高
        3.6.2 机构代培
        3.6.3 外出进修
    3.7 先行的研究生教育
        3.7.1 蒙医的研究生教育
        3.7.2 壮医的研究生教育
    3.8 留学生教育的尝试
    3.9 小结
4 崛起时期(1998-2016年)
    4.1 专科与本科教育
        4.1.1 教育机构的发展
        4.1.2 傣医的本科教育
        4.1.3 壮医的本科教育
        4.1.4 瑶医药教育
        4.1.5 苗医药的本科教育
        4.1.6 彝医药的本科教育
        4.1.7 哈萨克医药的本科教育
        4.1.8 回医的本科教育
    4.2 研究生教育
        4.2.1 研究生教育概况
        4.2.2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
    4.3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分科发展
        4.3.1 民族医专业
        4.3.2 民族药专业
        4.3.3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方向)
    4.4 教材建设
        4.4.1 本科教材
        4.4.2 研究生教材
    4.5 教学方面
        4.5.1 双语教学模式
        4.5.2 实验室教学——经验教学向科学教学的转换
        4.5.3 临床教学的重视
        4.5.4 医德教育
    4.6 执业医师考试
    4.7 “引进来”与“走出去”
        4.7.1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4.7.2 民族医学教育走出国门
    4.8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渐成
        4.8.1 突出的教研结合模式
        4.8.2 传统教育的回归与重视
        4.8.3 民族医药特色内容的强调1
        4.8.4 民族医高等教育出现交流
    4.9 小结
5 分析与讨论
    5.1 医学教育与医学的思考
    5.2 发展因素——政策、地方政府、人、文化
    5.3 发展民族医高等教育之建议
附录1: 文中图片出处说明
附录2: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湖南省县医院适宜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背景
    1.2 医院适宜规模相关基础理论
    1.3 关键词及定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经费来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
        2.1.1 人群样本的确定
        2.1.2 医疗机构样本的选取
    2.2 研究内容与工具
    2.3 资料的收集
        2.3.1 二手资料
        2.3.2 机构调查
        2.3.3 人群调查
    2.4 质量控制
        2.4.1 预调查
        2.4.2 调查人员培训
        2.4.3 资料收集
        2.4.4 资料录入
    2.5 资料分析方法
        2.5.1 统计分析
        2.5.2 经济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总体情况
        3.1.2 样本情况
        3.1.3 样本县2000年和2008年人口经济和卫生资源増长比较
    3.2 样本人群医疗服务需要与需求利用情况
        3.2.1 两周患病率
        3.2.2 慢性病患病率
        3.2.3 两周就诊率
        3.2.4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
        3.2.5 纯自我治疗率
        3.2.6 一年内住院率
        3.2.7 一年内患者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情况
        3.2.8 家庭收入与支出及支出结构
        3.2.9 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
        3.2.10 诊次费用和住院费用
    3.3 样本地区卫生资源现状的公平性分析
        3.3.1 平均水平
        3.3.2 基尼(Gini)系数
        3.3.3 泰尔(Thei丨)指数
    3.4 样本医疗机构的规模与运行状况
        3.4.1 总体情况
        3.4.2 县医院情况
        3.4.3 资源配置比较
        3.4.4 财务运行比较
        3.4.5 服务能力比较
        3.4.6 样本县医院资源配置现状
        3.4.7 样本县医院财务运行现状
        3.4.8 样本县医院业务运行现状
        3.4.9 样本县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现状
        3.4.10 样本县乡镇卫生院运行现状
        3.4.11 样本地区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构成比较
    3.5 样本县医院的规模与绩效评价
        3.5.1 床位数
        3.5.2 人员数
        3.5.3 科室设置
        3.5.4 占地面积
        3.5.5 建筑面积
        3.5.6 绩效评价
    3.6 基于样本地区县医院适宜规模的模型建立
        3.6.1 县医院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评估指标的选取
        3.6.2 县域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模型建立
        3.6.3 县医院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适宜模型
        3.6.4 利用模型预测县医院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未来值
4 讨论
    4.1 湖南省县医院的规模
    4.2 湖南省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国家政策取向
        4.2.2 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要与需求利用的趋势
        4.2.3 县医院的功能定位
        4.2.4 财政负担
        4.2.5 县医院的规模经济效率
    4.3 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回归模型分析
        4.3.1 模型的评价
        4.3.2 适宜规模的影响因素
    4.4 政策建议
    4.5 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4.6 县医院适宜规模的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1995~2000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情况动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株洲市3?6岁幼儿体质发展变化研究 ——基于第4、第5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D]. 邹耀宗.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儋州市中小学生常见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蕊. 南华大学, 2021
  • [4]湖南省中医医院卫生费用测算研究 ——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D]. 柯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2017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监测检出情况结果分析[J]. 付中喜,陈碧云,金东辉. 实用预防医学, 2019(08)
  • [6]杭州市某区低年级小学生用眼卫生与视力的相关分析[J]. 官文清,金佳怡,吴云开,王林芬. 实用预防医学, 2019(08)
  • [7]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D]. 陈方芳. 湖南大学, 2019(07)
  • [8]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9]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D]. 闫慧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10]湖南省县医院适宜规模研究[D]. 凌茹. 中南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1995—2000年湖南省学生常见病动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