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在手术缝合中的应用经验

医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在手术缝合中的应用经验

一、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在手术缝合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朱瑜[1](2020)在《琥珀蚕丝整容外科缝合线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市场上存在众多类型的整容外科缝合线,但没有一种缝合线在线径、力学性能、打结牢固性、稳定性、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方面都达到理想化,在使用时仍需做出妥协。对于同型号的外科缝合线,桑蚕丝由于其在打结牢固性和柔软性方面均优于合成类缝合线,性价比高,是国内主要的外科缝合线之一,广泛用于皮肤缝合。但桑蚕丝缝合线也存在单丝强度低的不足,无法满足缝合强度需求,常采用编织的方式来提高强度,导致线径增大,无法适用于整容手术中细微部位的缝合。因此,开发线径小、强度高的整容外科缝合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国内外针对琥珀蚕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脱胶及服用领域,对其综合性能的评价不够全面系统。作为与桑蚕丝类似的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琥珀蚕丝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研究几乎没有。开发琥珀蚕丝整容外科缝合线,不仅可以提升琥珀蚕丝的应用价值,还可以为生物医用材料提供新的选择方向。本课题将通过综合评价琥珀蚕丝的物理性能和生物医用性能,并与桑蚕丝对比,探索其在整容外科缝合线方面的应用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1)琥珀蚕丝不易脱胶,碱脱胶率和酶脱胶率分别为14.09%和16.10%,酶脱胶效果优于碱脱胶效果。脱胶后琥珀蚕丝横截面为扁矩形,与桑蚕丝不规则的三角形或者半椭圆形截面存在明显差异。作为缝合线,这种扁平的表面形态有利于增加摩擦性能,且测试结果表明琥珀蚕丝表面动、静摩擦力分别比桑蚕丝大9.66%和12.70%,说明琥珀蚕丝打结后不易发生滑脱,打结更加牢固。(2)脱胶后琥珀蚕丝单丝线径和强度分别为16.14μm和8.91cN/dtex,是桑蚕丝单丝线径和强度的1.6倍和2.5倍。琥珀蚕丝单丝不需要采用编织工艺就可以达到11-0极细规格缝合线的强度标准,而市场上最细的编织桑蚕丝缝合线为6-0规格。打结后的琥珀蚕丝单丝保留了80%的强度,依然满足缝合强度需求。在保持5%形变的状态下,15s后琥珀蚕丝应力下降18.2%,随后趋于稳定,且低于桑蚕丝的应力下降,说明其对伤口的支撑力大于桑蚕丝单丝,不易对伤口造成二次撕裂。(3)脱胶后琥珀蚕丝的结晶度为40.76%,比桑蚕丝高17.57%,表现为稳定性更好,热重测试也验证了此结果,说明琥珀蚕丝比桑蚕丝更能满足高要求的工艺需求。琥珀蚕丝和桑蚕丝的聚集态结构相似,同时含有β-折叠结构和α-螺旋结构。但也存在些许不同,从而导致性能上的差异。琥珀蚕丝无定形区内含有大量亲水基团,吸湿性优于桑蚕丝,说明琥珀蚕丝在手术过程中被体液浸润时,更能迅速膨胀充满针眼,减少体液从针眼渗出,可提高缝合质量。(4)在16周的降解过程中,脱胶后琥珀蚕丝质量损失率为16.22%,比桑蚕丝高11.77%,说明琥珀蚕丝降解更快;强力下降率为21.20%,比桑蚕丝低7.70%,说明琥珀蚕丝在体液模拟环境中强力保持的效果更好。16周内琥珀蚕丝不可完全降解,且降解后依然保持75%以上的强力,属于不可吸收缝合线材料。(5)琥珀蚕丝和桑蚕丝的细胞增殖率均在75%以上,相对低毒安全。且两种蚕丝在大鼠皮下植入前期有轻微炎症反应,84天均后无炎症反应。说明琥珀蚕丝和桑蚕丝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综上,琥珀蚕丝在线径、力学性能、稳定性、吸湿性、降解性方面均优于桑蚕丝,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和桑蚕丝相似且评价良好,是比较理想的整容外科缝合线材料。

杨春[2](2020)在《部分可吸收聚丙烯补片结合医用胶对疝修补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疝和腹壁外科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对于腹壁疝的治疗逐步走向规范化。本论文主要探究善释?禧组织修补片(简称补片)结合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简称医用胶)对腹壁疝治疗的作用,同时通过转录组学方法探究其治疗机制。本次实验,我们选取90只大鼠进行研究,空白对照10只,常规方法和使用医用胶进行固定补片的大鼠各40只分别作为医用胶观察组和缝合对照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善释?禧组织修补片结合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对大鼠腹壁疝修补术后炎症反应。研究发现,三组大鼠在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周、2周和1月体重差异不显着。观察组和缝合对照组大鼠的术后即时摄食量显着低于空白组,术前、术后1周、2周、1月三组摄食量差异不显着。善释?禧组织修补片结合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组大鼠溶血度(Hemolysis)是0.43,低于国际标准。比较三组吸光度均值,差异不显着。三组大鼠在术前TNF-α和IL-6差异不显着。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大鼠在术后TNF-α和IL-6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缝合对照组在术后当天以及术后3天TNF-α和IL-6的含量较观察组显着升高,说明医用胶固定补片控制炎症上优于缝合处理。第二部分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固定善释?禧组织修补片的方法对大鼠腹壁术后短期粘合力和生物相容性的比较。术后两月,观察组大鼠体内补片面积显着高于缝合对照组,皱缩率显着低于缝合对照组。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14天、30天和90天时,补片结构逐渐降解。HE染色结果表明缝合部位主要表现为炎症细胞的浸润,观察组的炎性细胞浸润较缝合对照组轻,和时间成反比,对照组无明显的变化。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缝合部位的胶原纤维随着时间增加,观察组胶原纤维沿补片纵轴布列,90天时可见胶原纤维长入补片内,而对照组胶原纤维布列紊乱。结果表明,医用胶固定善释?禧组织修补片不会对补片与腹壁组织的融合造成影响,且对皱缩面积影响更小。在一定时间内,该方法产生的腹壁粘合力和时间成正比关系。第三部分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固定善释?禧组织修补片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将80例存在单侧腹股沟疝的男性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医用胶和传统手术缝线缝合固定补片。对两组患者计算术前,术后1天,3天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体内CRP,IL-6水平,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复发情况、类型,生活质量情况。白细胞计数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较对照组显着上调,术后第3天无显着差异。观察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数目在术后第1天和第3天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间CRP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差异。只有在术后3天,对照组较观察组的IL-6含量显着升高,术前和术后第1天都没有显着变化。观察统计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局部异物感有显着的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第3天的VAS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医用胶固定补片,患者术后早期的异物感显着下降,应激反应减少,但在降低痛感、手术后疝复发等方面没有显着影响。第四部分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固定善释?禧组织修补片对大鼠腹壁疝修补组织的转录组学的影响。我们分别选取了4只医用胶处理的大鼠和手术缝线处理的大鼠,取伤口处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本次研究鉴定到357个差异表达基因,163个在实验组上调,194个在对照组上调。功能富集分析中,GO功能富集到大量的炎症相关条目,例如炎症反应,伤口愈合,细胞应答白细胞介素1,嗜中性粒细胞迁移,正向调控白细胞迁移,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互作等,其中伤口愈合条目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条目。这些结果从侧面显示,使用医用胶和手术缝线会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伤口的愈合处的炎症反应。而KEGG富集分析同样显着富集了大量免疫相关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这些信号通路的富集表明医用胶和手术缝线会对伤口处的免疫应答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处理方法会通过影响伤口处基因的表达来影响伤口的愈合以及炎症反应。

刘毅豪[3](2019)在《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制备及其化学环境模拟体外降解和生物组织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熔融共混制备出一种期望适用于胸外科手术止血夹的原料:以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和聚(乳酸-共-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共混原料,通过熔融共混将两种材料不同的性能优势进行结合。其中,以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作为大分子引发剂,与乙交酯(GA)单体进行本体开环共聚制备聚(丁二酸乙二醇酯-共-乙交酯)共聚物(PES-b-PGA),并将PES-b-PGA作为PPDO和PLGA的相容剂,加强界面强度,提高性能的稳定性。具体如下:1、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将PPDO和PLGA进行共混,制备PPDO/PLGA共混材料,通过TGA、DSC和SEM对共混材料的热性能以及两种材料的相容性进行探讨研究。2、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作为大分子引发剂,乙交酯(GA)是反应性单体。使用辛酸亚锡(Sn(Oct)2)作为进行本体开环共聚的催化剂,制备PES-b-PGA作为相容剂。并通过IR、NMR和DSC等进行表征,证明了化学结构并探讨了相关的热性能和结晶性能。3、通过熔融共混将PPDO、PLGA和PES-b-PGA进行共混,制备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通过TGA、DSC和SEM对共混材料进行表征,证明了相容剂对两种材料的增容效果,得到了最佳的投料比。4、对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进行模拟体外降解实验,体外细胞毒性和动物皮下植入的生物组织相容性实验,研究共混材料的降解行为以及判断是否良好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共混材料的降解周期与伤口愈合时间相吻合,不会对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同时,材料的植入不会对伤口愈合以及植入部位周围组织产生不良影响,这表明共混材料具有一定的生物组织相容性。

王小文[4](2019)在《kugel补片可吸收弹力环材料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一种新型聚己内酯Kugel补片可吸收弹力环材料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方法:清洁级Wistar健康雌性大鼠8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A组(新型Kugel补片可吸收弹力环截段)和B组(普通Kugel补片不可吸收弹力环截段)。取大鼠腹部右旁正中切口长约4cm,分别将A、B两组弹力环截段(直径2mm,长20mm)植入肌后腹膜前层面,用4-0不可吸收缝合线将弹力环截段与周围组织固定,3-0不可吸收缝合线缝合皮肤切口,术后单只单笼饲养老鼠,术后观察老鼠进食、活动情况。两组分为1、3、6月及1年随机选取10只进行取材评估,分别评估其弹力环截段周围一般情况、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扫描电镜等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A组死亡1只,原因不明;B组大鼠死亡3只,其中一只因弹力环截段刺破腹膜致肠坏死死亡,一只伤口感染死亡,另一只原因不明;余均无伤口感染、渗血情况,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肠瘘发生及皮下气肿形成。2.大体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A、B两组弹力环截段均被少量周围组织包绕,且弹力环截段无变形,未刺破周围组织及腹膜穿透腹壁,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A、B两组弹力环截段已基本与宿主组织整合,A组弹力环截段变软,B组弹力环截段无明显变化;术后6个月:A、B两组均可见弹力环截段完全与宿主组织整合。A组弹力环截段已变形,未降解。B组弹力环截段无变形、降解;术后1年:A、B两组均可见弹力环截段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A组弹力环降解,但未刺破周围组织及腹膜。B组弹力环截段无变形、降解。3.组织学观察结果A、B组弹力环截段植入后周围组织可见明显炎症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炎症可逐渐消退,各个时间点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弹力环截段植入后周围组织均可见新生血管,随时间的变化,新生血管减少,各个时间点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弹力环截段植入后周围组织均可见少量的多核巨细胞,随时间的延长,多核巨细胞无明显变化,各个时间点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弹力环截段植入后周围组织均可见胶原再生沉积,随着时间变化,胶原沉积增多,顺序排列,各个时间点组间无明显差异。4.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电镜结果显示:植入1个月内:两组材料表面光滑,仅有少量组织覆盖,材料表面未见明显吸收痕迹,可见少量间皮细胞,排列杂乱无张;植入3个月时:电镜显示B组弹力环截段表面光滑,表面覆盖组织增多,未见明显吸收痕迹,而A组弹力环截段表面可见较明显凹痕,局部有被吸收征象,材料表面见组织覆盖,并有腹膜间皮组织长入,尚稀疏,且排列方向性差,表面有较多分泌物附着;植入6个月时:电镜结果显示B组弹力环截段表面仍光滑,表面覆盖组织较密,未见明显吸收痕迹。A组弹力环截段表面则可见明显被吸收痕迹,表面凹痕逐渐融合,未见离断。两组弹力环截段表面腹膜间皮细胞较前生长好,较密,但排列方向性仍然稍差,表面无明显分泌物;植入1年时B组弹力环截段表面光滑,表面覆盖组织密集,未见明显吸收痕迹。A组弹力环截段表面吸收明显,凹痕融合,可见离断面,组织周围覆盖多,两组弹力环截段表面间皮细胞排列方向性较好,与正常腹膜间皮细胞无明显差别。结论:采用以聚己内酯为主要材料的可吸收弹力环植入大鼠体内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弹力环逐渐被降解吸收,但并不会出现普通不可吸收弹力环发生的材质逐渐变性,甚至出现断裂,损伤腹腔内脏器、血管等并发症。聚己内酯可吸收弹力环在一定时间内保留了普通弹力环的强度和弹性,且具有生物稳定性好、无毒害、可降解、炎症反应小、不引起组织变态反应等性能,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张倩[5](2018)在《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及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不断加强。作为医疗服务的供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估与提升方面。医疗质量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医疗质量主要指临床直接相关的诊断、治疗、技术、效率等给患者治疗带来的效果。广义的医疗质量不仅包括临床医疗质量,还包括病人的满意度、医院的软硬件环境、系统性和安全性等。国际上对医院医疗质量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主要的体系有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标准(JCI)、国际医疗质量体系(IQIP)、医院质量改进的绩效评价工具(PATH)、英国星级评审制度、临床服务质量指标项目(CIP)、美国百佳医院评价体系等。国内主要的医疗质量体系有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CHQIS)、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等。以上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角度及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主要都遵循了质量评价三层次理论,即结构、过程、结果,将医疗质量分解为基础条件质量、工作环节质量和服务终末质量三个部分。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又称生物材料(Biomaterials),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或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临床诊疗的进步,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医用金属材料、医用生物复合物和医用生物衍生材料在医疗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医学模式与临床手段。西南医院近年来提出“生物强院”战略,不仅催生了诸如生物干细胞治疗、3D打印、组织工程等医疗高新生物材料技术来提升临床医疗水平,还推动了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的SCI论文,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是否影响临床医疗质量,如何影响临床医疗质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在分析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提升作用的理论基础上,力图阐明生物材料的投入与临床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以西南医院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生物材料在医院的发展情况以及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综合评价其对构成临床医疗质量关键要素的影响,探讨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的促进作用,为医院在生物科技时代的创立新型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焦点组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用于建立医院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西南医院的实证研究数据对指标体系及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采用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α(Cronbach’s alPha)系数计算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评估,采用GLM模型和Logistic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的区分度。最后采用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法探讨了使用了生物材料之后,西南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得分的变化趋势及其合理性。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以西南医院为研究对象,从第三方的角度对临床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将该指标体系与生物材料的使用联系在一起。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临床医疗质量的评价理论,确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结构。(2)通过焦点组访谈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一步筛选指标体系。(3)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4)利用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α系数等统计方法计算指标体系的信效度。(5)利用西南医院妇产科、骨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四个科室使用生物材料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生物材料使用对临床诊疗过程的影响。(6)采用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法评价西南医院四个科室使用生物材料后临床医疗质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本研究最终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构建了以质量基础、质量效果和质量发展三大类指标为结构的具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24个。其中质量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学科建设2个二级指标,质量效果包括诊疗强度、诊疗质量和诊疗效率3个二级指标,质量发展包括诊疗创新1个二级指标。(2)确定了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其中质量基础权重0.293,诊疗效果权重0.499,质量发展权重0.208,人力资源权重0.126,学科建设权重0.167,诊疗强度权重0.125,诊疗质量权重0.166,诊疗效率权重0.208,诊疗创新0.208。(3)因子分析显示,按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共有6个公因子被提取,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4%。其中第一因子主要反应临床服务的强度及结果,第二因子主要反应科研创新能力,第三因子主要反应临床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因子主要反应科研相关的人力资源,第五因子主要反应科研成果的产出,第六因子主要反应诊疗过程的效率。因子分析结果与二级指标的构建基本一致,反应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效度。(4)通过计算克朗巴赫α系数,一级指标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质量基础”0.732、“质量效果”0.807、“质量发展”0.863,二级指标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人力资源0.426、学科建设0.667、诊疗强度0.884、诊疗质量0.964、诊疗效率0.748、诊疗创新0.863,三级指标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879,说明内部一致性较高。总体而言,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较好,指标体系设计较为合理。(5)研究西南医院四个科室的患者数据,结果显示生物材料的使用主要降低病人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长。妇科子宫悬吊术病例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7.05天,手术时长1.57小时,未使用生物材料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51天,手术时长1.75小时。骨科病例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1.75天,手术时长3.67小时,未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2.66天,手术时长3.99小时。神经外科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8.85天,未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30.35天。胸外科病例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3.59天,手术时长1.83小时,未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4.53天,手术时长1.82小时。(6)评价四个科室的医疗质量得分。妇产科2008-2013年的医疗质量得分为4.939、5.260、5.795、7.003、6.858、7.066。骨科2014-2016年医疗质量得分为5.752、4.958、5.270。胸外科2009-2011年医疗质量得分为2.406、3.008、2.938。神经外科2011-2013年医疗质量得分为3.429、3.532、3.557。(7)科室水平临床医疗质量总得分与生物材料使用数量的相关系数r=0.55(P=0.065),提示二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及建议:(1)建立的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覆盖全面,信度、效度良好;(2)评估指标的筛选方法是合理的;(3)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方法是科学的,结果是相对准确的;(4)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得分与生物材料的使用有一定的相关性。(5)生物材料促进临床医疗质量的主要机制是缩短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提高诊疗效率和诊疗强度,从而提升医疗质量。(6)总体来看,生物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65接近0.05),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晓芳[6](2018)在《释药可控聚乳酸手术缝合线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手术缝合线因其植物来源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抗菌、防霉和有益于皮肤的弱酸性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但缝合处的伤口感染是时常发生的,目前出现伤口感染后,通常做法是口服大量相关药物,施药全身,这样会对除了伤口以外的其他组织器官产生很大副作用,最好的办法是在伤口处直接靶向给药。为了能够直接施药于伤口部位同时提高PLA缝合线的附加价值,我们可以在缝合线上进行载药。在缝合线上载药,除了要保证缝合线原有的机械性能和柔韧性之外,关键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伤口,载药缝合线能够负载适宜的总药量,以适宜的释药速率,适宜的释药周期来释放药物,对缝合线的载药量、释药速率、释药周期能够实现调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验选用了两种降解速度不同的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为药物载体。首先将降解速度快的聚谷氨酸(Polyglutamic acid,PGA)与降解速度慢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一起溶解于乙酸乙酯中,利用乳化的方式将药物(具体以茶多酚、环丙沙星2种为代表)的水溶液与油性的PCL/PGA溶液共混,制备成稳定性好且药物分散均匀的PCL/PGA载药整理液。为了深入研究PCL/PGA载药整理液形成载药涂层(固态)后的效果,将PCL/PGA载药整理液固化制成载药涂层,分析PCL/PGA载药涂层的结构及力学、降解释药等性能,发现载药涂层具有较好的药物控释效果。然后应用PCL/PGA整理液通过浸轧工艺对PLA手术缝合线进行涂层,制得PCL/PGA载药涂层PLA手术缝合线,研究载体配比、药物含量、涂层次数对缝合线的力学、降解释药等性能的影响关系。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正交实验得出配制整理液时,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为:载体浓度>甘油的用量>水油相体积比>吐温-80的用量。所对应的最佳配比为:载体溶液浓度为0.075 g/mL,水相溶液中甘油的质量分数为0.35%(质量比:水相/甘油=42.16 g/0.15 g),吐温-80的质量分数为0.024%(质量比:水相/吐温-80=42.16 g/0.01 g),水相:油相=4 mL:40 mL。缝合线上涂层需要5-8min,所制得的不同载体配比和不同药物用量的整理液在20 min内基本可以保持不分层,可以达到涂层要求。纯PGA载药涂层的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均比纯PCL的要低很多,除PGA/PCL=50/50的涂层外,其它涂层随PCL的增多,断裂强度增强,载药涂层的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随着药物含量的增多而降低。药物用量为1.5 g的载体配比为PCL/PGA=100/0的涂层,144h的释药率为37.8%;PCL/PGA=50/50的涂层,144 h的释药率为53.68%;PCL/PGA=0/100的涂层,144 h的释药率为46.69%。24 h内,所有配比类型的载药涂层累积释药率均达到15%以上。PCL/PGA=70/30,药物用量2.5g的涂层,144 h的释药率为46.54%;药物用量0.5 g的涂层,144 h的释药率为24.2%。(2)载茶多酚药物的缝合线:涂层会损坏缝合线原有的力学性能,涂层两次缝合线的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性能较好。药物用量1.5 g,涂层1次,PCL/PGA=100/0时,强力可保持22.3周;PCL/PGA=70/30,药物用量1.0 g,涂层1次时,强力可保持22周;PCL/PGA=70/30,药物用量1.5 g,涂层2次时,强力可保持19.9周。不同载体配比缝合线释药情况:降解14天后药物用量1.5 g,涂层1次,涂层载体为PCL/PGA=100/0时,释药率达到37%;PCL/PGA=50/50时,释药率达到59%,PCL/PGA=0/100时,释药率达到52.93%;除PCL/PGA=50/50的缝合线外,其它配比的缝合线基本随着载体中PGA含量的增多,累积释放药物的量增多。不同药物用量缝合线释药情况:PCL/PGA=70/30,涂层1次,药物用量为2.5 g的缝合线,14天内释药率达到55.23%;药物用量为1.0g的缝合线,释药率达到30.02%。整个释药过程分为3个阶段:(1)药物扩散阶段;(2)药物扩散与PGA降解释放药物阶段;(3)药物扩散与PGA、PCL的降解释放药物阶段。(3)载环丙沙星药物的缝合线:与载茶多酚药物的缝合线相比,载环丙沙星药物的缝合线的断裂强力相对要大,降解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药物用量1.5 g,涂层1次,PCL/PGA=100/0时,强力可保持25周以上;PCL/PGA=70/30,药物用量0.5 g,涂层1次时,强力可保持22.01周;PCL/PGA=70/30,药物用量1.5 g,涂层2次时,强力可保持20.56周。不同载体配比缝合线释药情况:降解14天后药物用量1.5 g,涂层1次,涂层载体为PCL/PGA=100/0时,释药率达到30.36%;PCL/PGA=50/50时,释药率达到57.06%,PCL/PGA=0/100时,释药率达到50.99%。不同药物用量缝合线释药情况:PCL/PGA=70/30,涂层1次,药物用量为2.5 g的缝合线,14天内释药率达到52.47%;药物用量为0.5 g的缝合线,释药率达到26.93%。

纪莹莹,母明霞[7](2016)在《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在产科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在妇科的临床应用以及前景。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深入了解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对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在临床上的应用做进一步的研究,对其在妇科的发展前景进行概括。结果合成可吸收缝合线能够很好地为机体提供暂时的保障,而且还能很好地被机体降解而吸收,因此不会在机体留下瘢痕,正因为这些特点可吸收缝合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妇产科更是将其作为首选。

王莲莲,李景溪,施展[8](2015)在《可吸收缝线材料的可降解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背景:由于可吸收缝合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机械强度,在临床被广泛应用。目的:探讨不同可吸收性缝线的体外降解性能,分析可吸收缝合线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及其体外降解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文章内容与可吸收缝线材料降解性能和应用相关的文献,从可吸收缝线材料的性能及降解行为影响因素、可吸收与不可吸收缝合线临床应用比较等对可吸收缝线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作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与结论:可吸收缝合线体可被机体完全降解吸收,无不良反应,创口愈合后不留瘢痕,克服了不可吸收缝合线不能在体内分解的缺点,其降解产物的体内吸收主要有2个途径:一为体内巨细胞与吞噬细胞吞噬,另一途径为降解产物进入人的体液与血液,如乳酸通过体循环被吸收排泄。人体内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环境,存在着影响材料性能的各种因素。加之材料的种类不同,它们在体内的降解行为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设计合成和加工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满足临床需要。

邵凯[9](2014)在《可吸收甲壳素手术缝线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手术和外伤中组织的创伤不可避免,近两百年来,手术缝线一直是使用最广泛的创伤闭合和修复材料。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聚乙交酯(PGA)等合成高分子可吸收缝线的发展,可吸收手术缝线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现今每年有13亿美元市场。典型的可吸收手术缝线与非吸收手术缝线相比,优势在于缝线完成创伤闭合和修复功能后可被机体降解吸收,减少了缝线材料长期保留造成的不必要的慢性组织炎症反应和机体排异反应,并免去了拆线的麻烦,降低了二次手术的风险。随着临床上手术缝合对缝线抗菌性、生物安全性和增益生理学功能等要求的日益增加,甲壳素(Chitin)和壳聚糖(Chitosan,CS)等天然高分子多糖类可吸收缝线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甲壳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碱性多糖,具有良好的成纤维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菌性、低免疫原性和促进创伤愈合等多种生理学特性,其对尿液、胆汁、胰液的耐受性高于其他常规高分子材料,具备成为优秀可吸收手术缝线的潜力。但甲壳素缝线在临床应用中存在降解时间较长、机械性质较差等问题。本研究以甲壳素为原料,采用醋酐高氯酸体系,制备了酰化甲壳素(Acylchitin,AC),并对其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采用传统的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酰化甲壳素纤维,并结合现代编织工艺,制备了一种新型可吸收多股单组分酰化甲壳素手术缝线(线径0.300.35mm,USP2-0),并对缝线的机械性质进行了系统测定;对酰化甲壳素缝线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以Vicryl Plus抗菌薇乔可吸收手术缝线(USP2-0,Ethicon)为对照,在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线性创口模型上进行功能性缝合,评价了酰化甲壳素缝线的愈创功能和应用于手术缝合的可行性;研究了酰化甲壳素纤维与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uman keloid fibroblasts,HKFs)的交互作用,探索了缝线材料与瘢痕发生的关系。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1) FTIR和XRD谱图表征了AC样品的化学结构,结合CHN元素分析,测定酰基接枝率接近2;AC样品的基本理化性质符合生物医用材料的质量标准;AC膜片的细胞毒性评级为1级,符合生物医用材料的要求;AC膜片在大鼠皮下组织150d左右降解完全,在肌肉组织140d左右降解完全,引起的组织炎症反应轻微,具备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体内降解性。(2)可吸收AC多股单组分手术缝线(USP2-0)的水分、灰分、吸水率、重金属含量、细菌内毒素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符合生物医用材料的质量标准;缝线机械性质测定结果显示,缝线的断裂抗张强度为13.42±1.13N,断裂伸长率为16.77±2.67%,柔顺性和持结性良好,能够满足上皮、肌肉等组织缝合的力学要求;两周内缝线在大鼠皮下保留了63.0%的初始抗张强度,能够满足创伤初期对创口闭合的力学要求。(3)AC缝线(USP2-0)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缝线无明显细胞毒性,皮内刺激反应极轻微,无明显的全身毒性反应,对血液系统无明显影响;缝线在大鼠肌肉中降解时间为42d左右,引起的组织炎症反应较轻,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4)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线性创口功能性缝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AC缝线有良好的缝合预期,在愈合初期成功行使了皮肤创口闭合功能;AC缝线有效缩短了皮肤全层线性创口的愈合时间,提高了愈合率,组织炎症反应较轻,促进了皮肤附属器官再生和上皮化进程,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更接近于正常皮肤,形成较高的伤口抗张强度;AC缝线能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合成,促进成纤维细胞等各型功能细胞合成和羟脯氨酸(Hyp)分泌,促进创伤皮肤愈合。(5)AC纤维能够显着抑制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贴附延伸,抑制细胞TGF-β1的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分裂增殖和胶原沉积,减少羟脯氨酸的分泌。总之,本论文研究了一种新型可吸收多股单组分酰化甲壳素手术缝线的基本性质,评价了其生物安全性,并对其促进皮肤创伤愈合和减少瘢痕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该种缝线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佃亮,王瑞玲[10](2013)在《新型可控降解外科缝合线的研制》文中指出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可控降解手术缝合线,以满足不同伤口缝合的需要。方法:缝合线的最里层为壳聚糖纤维芯,中间为胶原层,最外层为羧甲基壳聚糖层;从里到外,各层厚度比例为2∶x∶(3-x),其中1<x<3。结果:不同型号的缝合线降解速度可控,适用于不同愈合期的伤口缝合,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感染性。结论:研制的新型缝合线操作方便,性价比高,植入体内后降解速度可控,伤口愈合快,不留明显疤痕,尤其适于野战环境条件下应用。

二、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在手术缝合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在手术缝合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琥珀蚕丝整容外科缝合线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整容外科缝合线简介
        1.1.1 整容外科缝合线研究现状
        1.1.2 整容外科缝合线分类
        1.1.3 整容外科缝合线性能评价指标及参照标准
    1.2 琥珀蚕丝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琥珀蚕丝和桑蚕丝的物理性能对比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测试仪器
        2.1.2 实验测试方法
    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2.1 脱胶率
        2.2.2 表面形貌
        2.2.3 线径
        2.2.4 力学性能
        2.2.5 吸湿性
        2.2.6 热学性能
        2.2.7 红外光谱
        2.2.8 X-射线衍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琥珀蚕丝和桑蚕丝的体外降解性能对比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测试仪器
        3.1.2 体外降解实验设计
        3.1.3 实验测试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质量损失
        3.2.2 表面形貌变化
        3.2.3 强力变化
        3.2.4 红外光谱变化
        3.2.5 晶态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琥珀蚕丝和桑蚕丝的生物相容性对比分析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细胞毒性实验
        4.1.3 大鼠皮下植入实验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细胞毒性对比分析
        4.2.2 炎症反应程度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琥珀蚕丝整容外科缝合线设计
    5.1 单丝抽取
    5.2 单丝涂层
    5.3 单丝装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2)部分可吸收聚丙烯补片结合医用胶对疝修补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腹股沟疝的发病原因
        1.1.1 腹股沟生理结构
        1.1.2 疝发生相关的先天性因素
        1.1.3 内压因素
        1.1.4 生化因素
    1.2 腹股沟疝治疗
    1.3 疝的修补材料
    1.4 善释~?禧补片
    1.5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组织修补片结合医用胶对大鼠腹壁疝修补术后炎症反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动物
        2.2.4 动物分组
        2.2.5 人工处理方法
        2.2.6 构建腹部缺陷模型
        2.2.7 缝合对照组处理方法
        2.2.8 观察组处理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2.3.1 术后体重测量
        2.3.2 术后摄食量测定
        2.3.3 术后血液相关指标检查
        2.3.3.1 溶血度测定
        2.3.3.2 动态凝血试验
        2.3.3.3 血液炎性因子
        2.3.4 局部组织样本炎症指标检查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分析
        2.4.1 三组大鼠组间术后体重和摄食量差异
        2.4.2 三组大鼠术后3天溶血实验结果对比
        2.4.3 观察组和缝合对照组动态凝血实验结果对比
        2.4.4 三组大鼠炎性因子TNFα表达量对比
        2.4.5 三组大鼠炎性因子IL6含量对比
        2.4.6 局部组织样本炎症指标检查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织修补片配合医用胶对腹壁疝修补术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动物
        3.2.4 动物分组
        3.2.5 手术操作方法
        3.2.6 病理学检查
        3.2.6.1 修补后补片于周围组织相互融合以及补片皱缩情况观察
        3.2.6.2 补片边缘的病理学特点研究
        3.2.7 补片的粘合力检测
        3.2.8 创面漏出液常规检查
        3.2.9 创面漏出液一般细菌检查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医用胶和缝合线对补片皱缩面积影响
        3.3.2 善释~?禧组织修补片结合康派特医用胶粘合力
        3.3.3 组织学检查结果
        3.3.4 漏出液常规检查结果
        3.3.5 漏出液一般细菌培养检查结果
    3.4 讨论
        3.4.1 生物相容性
        3.4.1.1 补片的组织相容性
        3.4.1.2 对补片皱缩的程度影响
        3.4.1.3 孔隙的大小对机体组织影响
        3.4.2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
        3.4.3 善释~?禧组织修组织修补片结合康派特医用胶应用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用胶固定组织修补片对疝修补术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
        4.2.1 一般资料
        4.2.2 以下是个体纳入分析
        4.2.3 以下是个体排除分析
        4.2.4 观察指标
    4.3 材料
        4.3.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4.3.2 主要实验设备
    4.4 方法
        4.4.1 手术方法
        4.4.2 临床观察
        4.4.3 实验样本采集
        4.4.4 CRP检查
        4.4.5 白细胞介素6浓度检测
        4.4.6 统计学方法
    4.5 结果分析
        4.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4.5.2 两组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对比
        4.5.3 C反应蛋白的变化
        4.5.4 两组患者白介素6对比
        4.5.5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对比
        4.5.6 术后异物感发生率对比
        4.5.7 术后疼痛感发生情况对比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用胶配合组织修补片对疝修补组织转录组学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2.4 动物分组
        5.2.5 RNA提取及文库构建和测序
        5.2.6 信息分析
    5.3 结果
        5.3.1 总RNA提取结果与质量检测
        5.3.1.1 总RNA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检测结果
        5.3.1.2 RNA pool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
        5.3.2 RNA seq数据概述以及质量评估
        5.3.2.1 测序数据概述
        5.3.2.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5.3.3 使用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5.3.4 鉴定mRNA转录本
        5.3.5 差异表达mRNA的鉴定
        5.3.6 差异mRNA转录组的聚类分析
        5.3.7 组织间差异mRNA的功能分析
    5.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制备及其化学环境模拟体外降解和生物组织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引言
    0.2 两种性能优异的生物医用材料
        0.2.1 背景
        0.2.2 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
        0.2.2.1 PPDO简介
        0.2.2.2 PPDO的力学性能
        0.2.2.3 PPDO的结晶性能
        0.2.2.4 PPDO的降解性能
        0.2.2.5 PPDO的合成方法
        0.2.2.6 PPDO的改性
        0.2.2.6.1 PPDO的化学改性
        0.2.2.6.2 PPDO的共混改性
        0.2.2.7 PPDO的应用
        0.2.3 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
        0.2.3.1 PLGA简介
        0.2.3.2 PLGA的力学性能
        0.2.3.3 PLGA的降解性能
        0.2.3.4 PLGA的合成方法
        0.2.3.4.1 开环共聚
        0.2.3.4.2 直接缩聚
        0.2.3.5 PLGA的改性
        0.2.3.6 PLGA的应用
    0.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0.3.1 本论文研究意义
        0.3.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0.3.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部分
        1.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1.2.2 实验方法
        1.2.2.1 PPDO/PLGA共混材料的制备
    1.3 测试与表征
        1.3.1 热重(TGA)测试
        1.3.2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1.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1.4 结果与讨论
        1.4.1 PPDO/PLGA共混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1.4.2 PPDO/PLGA共混材料的DSC分析
        1.4.3 PPDO/PLGA共混材料的表面形貌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容剂聚(丁二酸乙二醇酯-乙交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嵌段共聚物PES-b-PGA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光谱(FTIR)
        2.3.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1H NMR)
        2.3.3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2.3.4 热重(TGA)测试分析
        2.3.5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分析
        2.3.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聚(丁二酸乙二醇酯-乙交酯)嵌段共聚物(PES-b-PGA)的结构表征
        2.4.1.1 FT-IR分析
        2.4.1.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2.4.1.3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2.4.2 聚(丁二酸乙二醇酯-乙交酯)嵌段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
        2.4.2.1 热重分析(TGA)
        2.4.2.2 DSC分析
        2.4.3 聚(丁二酸乙二醇酯-乙交酯)嵌段共聚物(PES-b-PGA)的结晶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不同比例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热重(TGA)测试
        3.3.2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4.2 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的DSC曲线分析
        3.4.3 添加不同相容剂比例共混材料的表面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的体外模拟降解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SBF溶液的配制
        4.2.2.2 体外模拟降解实验
    4.3 测试与表征
        4.3.1 SBF溶液pH值变化的测定
        4.3.2 降解样品失重率及吸水率的测定
        4.3.3 共混材料的红外光谱测试
        4.3.4 共混材料的热重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材料在SBF溶液中pH值的变化分析
        4.4.2 材料在SBF溶液中失重率和吸水率的变化分析
        4.4.3 共混材料降解后的FT-IR分析
        4.4.4 共混材料降解后的热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的生物组织相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5.2.2.2 动物皮下植入实验
    5.3 测试与表征
        5.3.1 细胞活力测定
        5.3.2 动物皮下植入后的外部及病理观察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材料细胞活性的分析
        5.4.2 材料动物皮下植入实验分析
    5.5 共混材料的应用与展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kugel补片可吸收弹力环材料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Kugel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中的应用
    二、Kugel补片在腹壁切口疝修补中的应用
    三、Kugel补片记忆弹力环相关并发症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及器械
    2. 动物分组及材料的理化特性
        2.1 动物分组
        2.2 材料理化特性
        2.2.1 可吸收弹力环一般性能
        2.2.2 弹力环物理性能
        2.2.3 生物性能
        2.2.4 化学性能
    3. 手术方法
    4. 观察指标及相关评估标准
        4.1 一般情况观察
        4.2 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
        4.3 扫描电镜
        4.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情况观察
    2 剖腹探查
    3. 组织学观察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成纤维细胞,新生血管,炎性细胞,多核巨细胞,细胞外基质沉积的比较
    4. 电镜观察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本文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可吸收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5)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及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医院医疗质量
    1.2 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情况
    1.3 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
第二章 医院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生物医用材料的使用对临床医疗质量的改善
    3.1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与前景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医疗质量管理及常用工具的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6)释药可控聚乳酸手术缝合线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术缝合线概况
        1.1.1 手术缝合线的发展历史
        1.1.2 医用手术缝合线种类及特点
        1.1.2.1 天然不可吸收缝合线
        1.1.2.2 合成不可吸收缝合线
        1.1.2.3 天然可吸收缝合线
        1.1.2.4 合成可吸收缝合线
        1.1.3 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研究现状
    1.2 载药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概况
        1.2.1 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载药原因
        1.2.2 载药PLA手术缝合线的研究现状
        1.2.3 载药PLA手术缝合线待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方案及意义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优点及意义
    1.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负载茶多酚PCL/PGA整理液的配制及载药涂层的结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案设计
        2.2.3.1 载药整理液的配制
        2.2.3.2 正交实验设计
        2.2.3.3 整理液稳定性测试实验方案
        2.2.3.4 载药涂层的制备方案
        2.2.4 测试与表征
        2.2.4.1 乳液稳定性测试
        2.2.4.2 断裂强力测试
        2.2.4.3 红外(ATR)测试
        2.2.4.4 扫描电镜(SEM)测试
        2.2.4.5 结晶性能测试(DSC)
        2.2.4.6 降解性能测试
        2.2.4.7 释药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整理液工艺优化
        2.3.2 不同载体配比和药物用量的载药整理液的稳定性验证
        2.3.2.1 不同载体配比整理液的稳定性验证
        2.3.2.2 不同药物用量整理液的稳定性验证
        2.3.3 载药(茶多酚)涂层的力学性能
        2.3.3.1 载体配比对载药(茶多酚)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2.3.3.2 药物用量对载药(茶多酚)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 载药(茶多酚)涂层的化学结构
        2.3.5 载药(茶多酚)涂层的表面形貌
        2.3.6 载药(茶多酚)涂层的结晶性能
        2.3.7 载药(茶多酚)涂层的降解释药行为
        2.3.7.1 降解过程中质量损失率变化
        2.3.7.2 降解过程中力学性能变化
        2.3.7.3 降解过程中表面形貌变化
        2.3.7.4 载药涂层的释药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茶多酚PLA手术缝合线的涂层工艺及结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原料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案设计
        3.2.4 载茶多酚PCL/PGA涂层聚乳酸手术缝合线的制备
        3.2.4.1 聚乳酸手术缝合线的预处理
        3.2.4.2 涂层工艺
        3.2.5 测试与表征
        3.2.5.1 缝合线的力学性能测试
        3.2.5.2 缝合线释药性能测试
        3.2.5.3 缝合线其它结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载药(茶多酚)PLA缝合线的力学性能分析
        3.3.1.1 药物用量对缝合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2 载体配比变化对缝合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3 涂层次数对缝合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载药(茶多酚)PLA缝合线的表面形貌
        3.3.3 载药(茶多酚)PLA载药缝合线的化学结构分析
        3.3.4 载药(茶多酚)PLA缝合线的结晶性能
        3.3.4.1 DSC分析
        3.3.4.2 不同载体配比的缝合线的结晶性能
        3.3.5 载药(茶多酚)PLA缝合线的降解释药行为
        3.3.5.1 降解过程中缝合线表面形貌分析
        3.3.5.2 降解过程中缝合线断裂强力分析
        3.3.5.3 降解过程中结构变化
        3.3.5.4 降解过程中的释药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环丙沙星PLA手术缝合线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原料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案设计
        4.2.4 载环丙沙星PCL/PGA涂层聚乳酸手术缝合线的制备
        4.2.5 测试与表征
        4.2.5.1 缝合线释药性能测试
        4.2.5.2 缝合线其它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药(环丙沙星)PLA缝合线的力学性能分析
        4.3.1.1 药物用量对缝合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2 载体配比变化对缝合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3 涂层次数对缝合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载药(环丙沙星)PLA载药缝合线的化学结构分析
        4.3.3 载药(环丙沙星)PLA缝合线的降解释药行为
        4.3.3.1 降解过程中缝合线表面形貌分析
        4.3.3.2 降解过程中缝合线断裂强力分析
        4.3.3.3 降解过程中的释药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8)可吸收缝线材料的可降解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资料和方法Dataandmethods
2结果Results
3讨论Discussion

(9)可吸收甲壳素手术缝线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可吸收手术缝线简介
        1.1 缝线材料的发展
        1.2 临床上对可吸收手术缝线的要求
        1.3 可吸收手术缝线的分类
        1.3.1 天然可吸收手术缝线
        1.3.2 合成可吸收手术缝线
        1.4 临床上手术缝线的选择
    2 甲壳素基材料在手术缝线领域的应用
        2.1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简介
        2.2 甲壳素的溶解和纤维形成
        2.2.1 甲壳素的溶解
        2.2.2 甲壳素纤维的形成
        2.3 甲壳素基材料在手术缝线领域的应用
    3 皮肤创伤修复简介
        3.1 皮肤创伤修复过程
        3.2 皮肤创伤修复和瘢痕增生基本原理
        3.3 甲壳素基材料对皮肤创伤修复和瘢痕增生的作用
    4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酰化甲壳素缝线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第一节 酰化甲壳素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AC 的合成
        1.3.1 Chitin 的纯化
        1.3.2 AC 的合成
        1.4 AC 的表征
        1.4.1 红外谱图(FTIR)
        1.4.2 X 射线衍射(XRD)
        1.5 AC 的理化性质
        1.5.1 元素分析
        1.5.2 溶解特性
        1.5.3 旋转粘度
        1.5.4 水分
        1.5.5 灰分
        1.5.6 重金属含量
        1.5.7 细菌内毒素含量
        1.6 AC 的生物学性质
        1.6.1 AC 膜片的细胞毒性评价
        1.6.2 AC 膜片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降解性
        1.6.3 AC 膜片体外降解实验
        2 实验结果
        2.1 AC 的合成
        2.2 AC 的 FTIR 表征
        2.3 AC 的 XRD 表征
        2.4 AC 的元素分析和取代度测定
        2.5 AC 的基本理化性质
        2.6 AC 膜片的细胞毒性
        2.7 AC 膜片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2.8 AC 膜片的体外降解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酰化甲壳素缝线的理化性质及其力学性质测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AC 缝线的制备
        1.3.1 AC 的纯化
        1.3.2 AC 纤维的制备
        1.3.3 AC 缝线的制备
        1.4 AC 缝线的理化性质测定
        1.5 AC 缝线的机械性质测定
        1.6 AC 缝线的体内力学性质保留
        2 实验结果
        2.1 AC 缝线的外形观察
        2.2 AC 缝线的理化性质
        2.3 AC 缝线的机械性质
        2.4 AC 缝线的体内拉力保留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酰化甲壳素缝线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AC 缝线皮内刺激实验
        1.3.1 浸提液制备
        1.3.2 皮内刺激评价方法
        1.4 AC 缝线全身毒性实验
        1.4.1 浸提液制备
        1.4.2 全身毒性评价方法
        1.5 AC 缝线细胞毒性评价
        1.5.1 浸提液制备
        1.5.2 溶液配制
        1.5.3 细胞毒性评价方法
        1.6 AC 缝线组织相容性和体内降解性评价
        1.7 AC 缝线血液安全性评价
        1.7.1 AC 缝线对 PT、TT、APTT 和 FIB 的影响
        1.7.2 AC 缝线对红细胞聚集和沉降的影响
        1.7.3 AC 缝线的体外溶血率
        1.7.4 AC 缝线的血小板粘附率
        1.7.5 生物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AC 缝线的皮内刺激反应
        2.2 AC 缝线的全身毒性反应
        2.3 AC 缝线的细胞毒性
        2.4 AC 缝线的组织相容性和降解性
        2.5 AC 缝线的血液安全性
        2.5.1 AC 缝线对 PT、TT、APTT 和 FIB 的影响
        2.5.2 AC 缝线对红细胞聚集和沉降的影响
        2.5.3 AC 缝线的体外溶血率
        2.5.4 AC 缝线的血小板粘附率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酰化甲壳素缝线对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
    第一节 酰化甲壳素缝线皮肤全层线性创口缝合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AC 缝线的无菌处理
        1.4 AC 缝线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线性创口缝合实验
        1.4.1 病理组织学检查
        1.4.2 伤口抗张强度测定
        1.4.3 生化指标测定
        1.5 AC 缝线大鼠腹部皮肤、肌肉全层线性创口缝合评测
        2 实验结果
        2.1 AC 缝线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线性创口缝合
        2.1.1 愈合率及愈合效果宏观观察
        2.1.2 病理组织学检查
        2.1.3 伤口抗张强度测定
        2.1.4 Hyp、TGF-β1 含量测定
        2.2 AC 缝线大鼠腹部皮肤、肌肉全层线性创口缝合评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酰化甲壳素缝线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
        1.3.1 溶液配制
        1.3.2 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
        1.4 AC 纤维与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相容性评价
        1.4.1 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于 AC 纤维上
        1.4.2 MTT 法检测 AC 纤维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
        1.4.3 细胞上清中 Hyp、TGF-β1 测定
        1.4.4 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在 AC 纤维上生长状态荧光观察
        2 实验结果
        2.1 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与传代培养
        2.2 AC 纤维与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相容性评价
        2.2.1 MTT 法检测 AC 纤维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
        2.2.2 细胞上清中 Hyp、TGF-β1 测定
        2.2.3 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在 AC 纤维上生长状态荧光观察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论文不足和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型可控降解外科缝合线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设计方法
    1.3 制作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在手术缝合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琥珀蚕丝整容外科缝合线的研究与开发[D]. 朱瑜. 东华大学, 2020(01)
  • [2]部分可吸收聚丙烯补片结合医用胶对疝修补术的研究[D]. 杨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PPDO/PLGA/PES-b-PGA共混材料制备及其化学环境模拟体外降解和生物组织相容性研究[D]. 刘毅豪.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kugel补片可吸收弹力环材料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研究[D]. 王小文. 厦门大学, 2019(04)
  • [5]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及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D]. 张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6]释药可控聚乳酸手术缝合线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晓芳.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7]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在产科的临床应用[J]. 纪莹莹,母明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0)
  • [8]可吸收缝线材料的可降解与临床应用[J]. 王莲莲,李景溪,施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16)
  • [9]可吸收甲壳素手术缝线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安全性研究[D]. 邵凯.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10]新型可控降解外科缝合线的研制[J]. 王佃亮,王瑞玲. 生物技术通讯, 2013(05)

标签:;  ;  ;  ;  ;  

医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在手术缝合中的应用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