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测井绞盘的设计与应用

新型测井绞盘的设计与应用

一、新型测井绞车面板的设计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亚[1](2021)在《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井下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油藏存储类型复杂多样,各层间非均匀性严重,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化,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的高含水率期,为提高油田开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分层注采技术应运而生。在油田实际测井作业中,由于单芯电缆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且数据通过性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井地间通信的载体。在智能井分层注采过程中,单芯钢管电缆不仅要为井下仪器供电,还要作为井下储层监测信息与地面控制命令数据交互的载体。本文介绍了基于直流载波的单芯电缆通信方法,分析了信号在单芯钢管电缆中的传输特性,针对永置式智能井监测系统,建立了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模型,设计了基于单芯钢管电缆的多层半双工通信系统硬件电路。在此基础上,根据永置式智能井监测系统单芯钢管电缆数据传输的特点,设计了分层注采系统下行命令和上行数据双向通信协议。研究了井下储层监测数据和地面控制命令数据交互的误码率影响因素,针对井地间数据传输不稳的问题,设计了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数据自适应解码算法和长时间通信时数据自适应传输方法,可根据信号传输的误码率实时调整系统的增益和滤波系数,实现自适应高效数据传输。最后,在整体优化系统电路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快速建立稳定的井地间数据通信,并根据传输数据的误码率自适应性调节,有效提高了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数据交互的效率和稳定性,对油田的稳定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李星辰[2](2020)在《深冰下基岩取心钻进模块的设计优化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际上南极科学陆基考察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便是南极冰下环境的发现:在冰盖底部存在着“另一个世界”。冰下环境可为诸多自然科学及相关跨学科领域研究提供特有科学信息,对于研究南极冰盖形成机制、反演古气候变化过程、预测未来气候演变规律、探索地球古老的生命形态以及探究冰下地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极地地区深冰下基岩层钻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冰下基岩钻具的优缺点,对深冰下基岩取心钻探装备的基岩取心模块进行设计及试验研究。开展了钻进所需功率理论计算、主要结构件设计及理论计算、驱动循环系统内部减速器齿轮轴强度模拟分析、电机-减速器实验台搭建及驱动系统测试、基岩取心模块钻进取心测试等一系列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理论研究计算得出钻具在冰层、冰岩夹层以及基岩层钻进所需的功率大小。结合泵体循环钻井液所需功率、钻具在钻井液中旋转功率损耗以及钻具与冰孔摩擦产生的功率损耗等,确定钻具的电机驱动部件所需功率的大小,完成了相关电机的选型、减速机构的设计,进而完成了基岩驱动模块中驱动循坏系统的设计。(2)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里的Static Structural模块和Modal模块对所设计行星齿轮减速器、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输入轴、输出轴分别开展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观察齿轮轴在电机额定功率状态下的力学响应。通过分析结果,明确了齿轮轴的应力集中位置,得到了减速器齿轮轴承载后的最大应力值和最大位移值。参考剪切强度极限理论和最大允许变形的范围,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所设计齿轮轴均处于安全范围之内,证实设计的合理性。(3)设计并搭建电机-减速器实验台,对驱动系统的电机及减速机构进行扭矩加载试验,得到不同扭矩载荷的条件下,减速器输入输出扭矩、输入输出转速、传动效率值、电机电流值等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影响驱动部件效率传递的主要因素。测试结果表明行星减速器和双输出轴法兰式减速器均能提供冰下基岩钻进所需要的钻进扭矩及转速,双输出轴法兰式减速器的传动效率及稳定性高于行星减速器。(4)针对“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心钻探装备”项目提出的参数指标,设计并加工了基岩取心钻探模块。整套钻具包括电缆终端、滑环部件、反扭部件、配重块、电器压力舱、基岩钻驱动循环系统、岩屑室、岩芯管以及岩层取心钻头。深冰下基岩取心模块钻具总长度为6987mm,总重量为277.65kg,钻具外径127mm。(5)通过搭建模拟极地深冰下环境的室外实验台,对整套深冰下基岩钻进模块开展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钻具的平均机械钻速可达1.3m/h,单回次获取的最大花岗岩岩芯样品长度为720mm,证明了钻具钻进能力的可靠性。分别对不同钻井液(航空煤油JET-A 1与硅油)、不同型号泥浆泵(大泵量小泵压与小泵量大泵压两款泥浆泵)、不同类型岩芯管(单壁岩芯管与双壁岩芯管)、不同基岩钻减速器(行星减速器与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以及不同钻压进行了对比性测试,同时优化了钻进参数和钻具结构参数。通过上述试验与改进,完成了可用于南极现场的冰下基岩钻探装备的研发,钻具钻进速度及回次钻进深度满足南极现场钻探装备的设计要求。第35次南极考察期间,极地深冰下无钻杆取心钻探装备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区域成功获取了冰芯样品198m和冰下基岩岩芯样品6cm,证明了基岩取心钻进模块的设计合理性及可靠性,为我国未来极地冰下环境的考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王晋[3](2019)在《旋转式井壁取心地面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田勘探和开发进程的加速,油田储层厚度减薄,目的层不断加深,勘探储层变得日趋复杂和隐蔽。直接有效的获取油藏地质资料,已经逐渐成为油田专家对油层解释分析必不可少的手段。井壁取心是直接将岩心从地层中取出,能够更加准确的证实地层信息,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满足地质方面的特殊要求。由于井壁取心方法简便,经济实用,被广泛应用于现场等地质工作。目前用于地层井壁取心的方式有钻井取心、火工取心和旋转式井壁取心。旋转式井壁取心可以在各种地层井况中直接取出地层岩心,而且取心数量多,取心速度快,极具实验和分析价值,倍受地质学家的青睐。旋转式井壁取心成本低,深度准确,岩心质量高,可通过各项岩性、电性、物性分析化验,获取渗透率、孔隙度等解释信息,是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取心方式。在此大背景下,国内外开展旋转式井壁取心仪器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但国外旋转井壁取心价格高昂,先进技术垄断,而国内旋转式井壁取心仪器效果普遍不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研制新型旋转式井壁取心仪器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旋转式井壁取心地面系统,提出了仪器简介、论文设计思路、总体方案、理论分析、功能特点等,着重研究了新型旋转式井壁取心仪器的地面系统设计及应用。地面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地面硬件系统和地面软件系统两部分,对各部分的设计内容进行客观的、较全面的理论阐述和实现,通过对集成采集系统、井下直流供电面板、高电压大功率供电系统等的设计,实现了地面硬件系统的开发,通过设计数据结构、可视化界面、通讯方式、操作流程等模块,实现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最后经过实际的测试和分析对比,验证了旋转式井壁取心仪器的创新性、可行性、有效性,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董曦[4](2019)在《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矿用绞车是是矿山工作人员上、下井和矿山井下设备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矿用绞车在矿山生产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绞车采用手动+继电器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存在调速不平滑、操作复杂、故障频率高、可靠性差、能源浪费等缺点。因此,在矿用绞车控制系统中,采用先进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与变频器相结合对传统矿用绞车控制进行设计和技术升级。PLC凭借灵活性强、可靠性高、编程简单等优点,在矿用绞车控制系统中充当了系统的大脑。本文在JSDB-16型矿用绞车原有自动控制系统基础上,完成了绞车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的分析,完成了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系统硬件设计和系统软件设计。针对绞车安全可靠性要求,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两套FX3U-80MR系列PLC,分别设置了系统的硬、软两套安全回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本文研究了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的变频调速控制方式来提高矿用绞车调速过程的静、动态性能。在分析完成了本文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采用两套PLC系统和上位机易控组态软件,实现了对绞车运行参数设置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并且极大的提高了矿用绞车在生产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本文所设计的绞车自动控制系统经过多个矿山用户的使用,证明了采用PLC+变频调速的控制方式来操作矿用绞车,系统的控制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更简便,运行更可靠,对于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及现实意义。

田井权[5](2019)在《复电阻率测井仪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矿产资源大国,但由于矿产资源深埋地下,观测难一直是资源开发的阻碍。为了解地下物质的结构分布,就需要在地表向地下钻井,利用测井设备从井口深入地下测量,这种钻井测量的方法被称为地球物理测井,简称为测井。测井从诞生开始就成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勘察的重要手段,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逐年加大,对测井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电阻率法作为电法测井中最常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复电阻率法是从频率域上分析电阻率的新方法,在获得阻抗信息外还能获得容抗信息,可大幅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目前国内关于复电阻率测井的理论研究正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相关仪器设计仍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复电阻率测井仪器的设计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复电阻率测井原理,设计了一种复电阻率测井仪,通过采集发射电极的电流信号和接收电极间的电压差信号,进而得到复电阻率的实部和虚部。在设计前,首先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确认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随后根据原理设计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发射系统与接收系统两大部分。发射系统用来向井中施加稳定的交变电流信号,为提高供电电源的稳定性,采用输出电流稳定且电压连续可调的电源模块,并将霍尔电流传感器与H桥相结合实现交变信号的产生与测量。针对H桥驱动及弱电保护问题,采用6N137光电耦合器设计了隔离型驱动电路,在实现H桥驱动的同时将强电与弱电隔离。接收系统用来采集电流与电压差信号,为此设计了调理电路进行初期信号的滤波和放大,并结合ADS1256芯片设计了以ARM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数据采集电路,有力的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精度。同时,运用计算机与数字技术设计了数字相敏检波器,实现了频域信号的相关检测。此外,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及无线传输手段,用计算机和软件代替大部分物理器件,用WiFi模块代替连接线,解决了仪器稳定性差、功耗大和笨重等问题。为保证接收系统数据采集与发射系统发射信号的同步,用同步信号将两者连接,并结合为发收一体机。软件设计包括ARM单片机程序设计以及上位机软件设计,其中ARM单片机程序基于C语言开发,用于控制ADC芯片进行数据采集以及H桥驱动信号的产生,并利用LabVIEW设计上位机软件,实现信号参数设置、仪器运行控制和数据的处理与保存。在仪器设计并组装完成后,为了验证样机的性能及所测数据的准确性,利用实验室器件搭建模型并进行信号发射及整机测试,通过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有效结论。

宋显民[6](2018)在《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油气开发正在向滩海和海洋发展。冀东南堡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滩海油田,受地面和地下条件限制,多采用丛式大斜度井平台结合气举采油技术进行开发。采用传统气举技术进行检阀作业时,频繁的管柱起下操作会导致高昂的费用投入,如,仅冀东南堡油田NP1-3人工岛大斜度气举井的检阀作业费及占井产量损失就高达2亿元以上。如果大斜度气举井采用钢丝投捞替代常规起下管柱方式更换气举阀,则可以大幅节省作业费用,缩短检阀操作占井时间,同时避免入井液对地层的伤害。尽管投捞式气举采油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起下管柱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冀东油田大斜度井井身结构的复杂性(造斜点高、井斜角大、多井段),气举投捞技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难题,体现在:①当井斜过大时,钢丝及投捞工具串对载荷、摩阻、速度的敏感性增强;②绞车、井斜、井型、投捞器参数、下冲距离等对气举投捞系统的投捞作业过程和下冲速度影响变大;③由于井斜变化大,投送器、工作筒对准锁紧控制困难;④随着井斜增加,气举投捞系统中用于气举阀投送的有效下冲物能够提供的能量越来越小,难以达到气举阀投送到工作筒偏孔中所需的最小能量要求。由于以上原因,国内外大斜度井气举钢丝投捞技术发展缓慢,极度缺乏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模型、力学特性分析、关键工具和安全控制方法研究,严重束缚了冀东油田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效率的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详细调研国内外气举投捞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冀东油田大斜度井开发为背景,开展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及其安全控制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在详细分析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工艺和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揭示了现有气举投捞系统在大斜度井中投捞失效机理,提出了气举投捞成功的判定法则,即投送器下冲剩余能大于阀入偏孔所需最小能量、导向对准度大于零。(2)提出了大斜度井井眼轨迹模拟、钢丝-油管接触分析、油管压差阻力计算等系列方法,以此建立了综合考虑井口滚筒、井口辅助装置、钢丝、投捞器相互作用的大斜度井气举钢丝投捞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高斯消去法结合迭代法实现了模型的求解,采用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根据气举投捞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力学特性研究,找到了投捞工具串下入、投送、上提、打捞等过程载荷变化规律,揭示了下冲过程中井斜、井深、井眼轨迹、冲程、投捞器几何参数等因素对下冲速度和下冲剩余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的投捞运动方式,即,将整体投送工具串做为下冲物,并以较长冲距一次向下冲击,在工作筒内完成下冲旋转导向。(4)建立了投捞式气举阀、气举工作筒、投送器等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关键工具的设计方法,完成了关键工具的研制。(5)在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特征及关键工具研制的基础上,从井下气举管柱、地面提升系统、钢丝、投捞工具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安全控制方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和安全控制方法理论技术体系。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表明,本论文提出的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力学分析理论、控制方法、关键工具设计正确合理,可显着提高投捞成功率,降低作业费用,为冀东油田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景俊鸿[7](2018)在《同心配水器验封测调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注水仍是目前补充地层能量,实现油田稳产、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开发方式,但原有分层注水工具和配套测试技术存在投捞困难、工作量大、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注水工具和配套测试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一种新型配水工具,在保证现有精细注水目标不变的基础上,提高测试工艺技术水平。文章从现有注水工艺和测试技术现状出发,研究和设计了一种新型注水工具—同心配水器,运用ANSYS软件对主要零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并对同心配水器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分析。文章还以同心配水器为基础,对配套的同心验封技术和同心测调技术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制定了工艺流程与规范,最后结合现场实际应用情况,通过数据采集进行了效果分析,证实了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同心配水器和配套的同心验封技术及同心测调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投捞次数,提高验封调配测试一次成功率,降低工作劳动强度,节约生产开发成本,为进一步优化注水方案、提高单层注水准确率、提高分层注水效率和合格率、提升油田精细注水效果等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艺技术,为油田的注水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唐彦涛[8](2018)在《测井车测速平稳性控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测井车普通线性控制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优缺点总结分析,阐述了一种优于这两种控制的新型控制方法。此方法有控制精度高并安全可靠的优势。

金鑫[9](2014)在《油水井不压井作业毛细管投送传压技术》文中认为油水井不压井作业具有保护油层、减少溢流排放、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近年来胜利油田不压井作业的任务量逐年增加。而常规的不压井作业投堵技术存在施工工序多、效率低、费用高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施工任务量,限制了不压井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为解决传统管柱投堵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油水井不压井作业毛细管投送技术研究。该技术通过毛细管实现堵塞器的投放及座封,投送打压一体化,施工效率高、成本低。利用试井绞车连接毛细管投送堵塞器,投送位置准确。通过毛细管打压座封堵塞器,施工过程不会伤害油层。该技术有效地缩短了不压井作业管柱堵塞施工时间,使施工周期较传统投堵技术缩短了87.1%,现场推广1268井次,有效地避免了地层污染,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省了车辆使用费用,为不压井作业进一步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雷真田[10](2013)在《FYJM-034型绞车面板与张力计常见故障分析与解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绞车面板和张力计是测井绞车必不可少的专用设备,它担负着测井深度信号和张力信号的采集、处理及显示。尤其在复杂井况,张力是判断仪器在井下是否遇阻的唯一依据。文章分析了FYJM-034绞车面板与张力计常见故障,给出了解决方案。

二、新型测井绞车面板的设计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测井绞车面板的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井下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层注采技术研究现状
        1.2.2 井地间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分层采油井单芯电缆直流载波通信技术
    2.1 单芯电缆传输特性分析
        2.1.1 单芯电缆等效电路模型
        2.1.2 单芯电缆频率特性仿真分析
        2.1.3 单芯电缆特性参数获取方法
    2.2 单芯电缆信号传输影响因素分析
    2.3 单芯电缆信号耦合方式分析
        2.3.1 耦合模块设计原则
        2.3.2 单芯电缆信号耦合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设计
    3.1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模型
    3.2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双向数据传输方法设计
        3.2.1 井下永置式智能井监测系统
        3.2.2 井上控制信息处理系统
        3.2.3 井地间通信数据双向传输协议
    3.3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3.3.1 主控模块设计
        3.3.2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3.3.3 解码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数据自动增益与滤波调节方法
    4.1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井地间通信建立方法设计
    4.2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数据自适应方法设计
        4.2.1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数据快速定位算法设计
        4.2.2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长时间数据自适应传输方法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实验分析
    5.1 地面控制系统电路测试
    5.2 井下监测系统通信电路测试
    5.3 单芯钢管电缆载波通信系统整机实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完成的工作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深冰下基岩取心钻进模块的设计优化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冰下基岩取心钻进技术研究现状
        1.2.1 极地深冰下基岩取心钻进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极地冰下基岩取心钻进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冰下基岩取心钻具总消耗功率理论计算
    2.1 冰下基岩钻模块设计参数要求
    2.2 深冰下基岩取心钻具在冰层中回转钻进所需总功率
        2.2.1 钻具在冰层中纯钻进所需要的功率
        2.2.2 钻具空转所消耗的功率
        2.2.3 水泵所需的功率
    2.3 深冰下基岩取心钻具在冰岩夹层钻进时所需总功率
        2.3.1 钻具在冰岩夹层界面纯钻进所需功率
        2.3.2 钻具空转所消耗的功率
        2.3.3 水泵所需的功率
    2.4 深冰下基岩取心钻具在基岩层中钻进所需总功率
        2.4.1 钻具在冰下基岩层纯钻进功率消耗
        2.4.2 空转钻具的功率消耗
        2.4.3 水泵所需的功率
        2.4.4 克服钻具内部摩擦阻力所需功率
    2.5 实例和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岩钻模块驱动系统的设计及齿轮轴模拟分析
    3.1 冰下基岩钻模块设计目标
    3.2 基岩钻驱动循环系统总体设计
        3.2.1 驱动电机与水泵的确定
        3.2.2 冰层驱动系统设计
        3.2.3 冰下基岩钻驱动系统设计
        3.2.3.1 行星齿轮减速器设计
        3.2.3.2 行星减速器齿轮结构的强度计算
        3.2.3.3 基岩钻整体驱动设计
        3.2.3.4 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设计
    3.3 基岩钻驱动系统减速器齿轮轴静力学分析及模态分析
        3.3.1 齿轮轴模拟分析方案
        3.3.2 Ansys workbench相关分析模块简介
        3.3.3 齿轮轴齿轮受力分析
        3.3.4 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输入轴模拟
        3.3.5 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输出轴有限元模拟
        3.3.6 行星齿轮减速器齿轮轴有限元分析
        3.3.7 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结果的总结和对比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电机-减速器试验研究
    4.1 电机-减速器测试台结构原理
        4.1.1 测试台台架结构
        4.1.2 冷却系统
        4.1.3 参数采集系统
        4.1.4 数据采集系统
        4.1.5 加载装置
    4.2 测试部件
    4.3 电机-减速器试验方案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内容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测试台加载扭矩与加载电流之间的关系
        4.4.2 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试验结果分析
        4.4.2.1 扭矩对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输入输出转速的影响
        4.4.2.2 扭矩对行星齿轮减速器减速比的影响
        4.4.2.3 扭矩对行星齿轮减速器效率的影响
        4.4.3 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的试验结果分析
        4.4.3.1 扭矩对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的输入输出扭矩的影响
        4.4.3.2 扭矩对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的输入输出转速的影响
        4.4.3.3 扭矩对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减速比的影响
        4.4.3.4 扭矩对双输出法兰式减速器效率的影响
        4.4.4 两种减速器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冰下基岩取心模块设计及试验
    5.1 深冰下基岩取心钻具总体介绍
    5.2 上部钻具设计
    5.3 下部基岩钻钻具模块设计
    5.4 深冰下基岩取心钻进实验台
        5.4.1 基岩钻实验台设计
        5.4.2 钻进参数检测软件
        5.4.3 岩石样品
    5.5 深冰下基岩钻具模块钻进试验
        5.5.1 采用不同型号水泵试验时的钻进情况对比
        5.5.2 采用不同钻井液试验时钻进情况对比
        5.5.3 采用不同岩芯管试验时钻进情况对比
        5.5.4 采用不同减速器试验时钻进情况对比
        5.5.5 不同钻压下的钻进速度和钻进速率对比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深冰下基岩取心钻具南极试验
    6.1 现场应用目标与任务
        6.1.1 现场应用目标
        6.1.2 实施任务
    6.2 南极现场执行情况
        6.2.1 设备组装与物资运输
        6.2.2 设备测试与选点
        6.2.3 冰层及冰下基岩取心钻探试验
    6.3 项目现场执行结果
    6.4 经验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获奖情况
    发表的学术论文
    专利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旋转式井壁取心地面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国外旋转式井壁取心仪器的现状
        1.2.2 国内旋转式井壁取心仪器的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新型旋转井壁取心地面系统总体设计
    2.1 旋转式井壁取心的工作过程及基本原理
    2.2 旋转式井壁取心仪液压系统简介
    2.3 旋转式井壁取心仪电子线路简介
    2.4 旋转式井壁取心仪地面系统总体设计
第3章 地面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集成采集系统设计
        3.1.1 数据采集模块
        3.1.2 井下仪供电模块
        3.1.3 深度模块
        3.1.4 缆心控制模块
        3.1.5 前端机模块
    3.2 井下直流供电面板
    3.3 高电压大功率供电系统设计
第4章 地面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4.1 通用测井软件设计
        4.1.1 通讯方式
        4.1.2 数据格式
        4.1.3 测井软件流程及刻度流程
    4.2 可视化取心系统软件设计
        4.2.1 程序功能
        4.2.2 数据结构
        4.2.3 主要函数定义
第5章 地面系统应用与测试
    5.1 软件系统效果展示
    5.2 软件系统可视化设计及应用
        5.2.1 取心控制可视化界面
        5.2.2 取心软件界面设计及操作
    5.3 地面系统在井壁取心中的测试及应用
        5.3.1 地面系统供电及深度测试
        5.3.2 地面系统在井壁取心中的测试及应用
        5.3.3 地面系统测井软件的应用及效果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矿用绞车控制研究现状
        1.2.1 国外矿用绞车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2.2 国内矿用绞车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2章 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矿用绞车速度分析
    2.2 矿用绞车的控制要求
    2.3 系统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
        2.3.1 系统工作原理
        2.3.2 系统主要功能
第3章 矿用绞车变频调速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矿用绞车调速控制方式的选择及调速性能分析
        3.1.1 矿用绞车采用直流调速的性能分析
        3.1.2 矿用绞车交流调速性能分析
    3.2 变频调速原理和工作原理
        3.2.1 变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2.2 变频器调速的频率控制方式
    3.3 直接转矩变频控制方法概述
    3.4 直接转矩控制坐标系变换
    3.5 直接转矩变换基本原理
        3.5.1 基本原理
        3.5.2 电压空间矢量和定子磁链之间的关系
        3.5.3 空间电压矢量选择方法
    3.6 矿用绞车变频器选型及控制方案实现
        3.6.1 矿用绞车变频器选型
        3.6.2 直接转矩控制
        3.6.3 操作面板上的参数设定
        3.6.4 变频器的第一次启动准备工作
        3.6.5 参数的设定
第4章 矿用绞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概述
        4.1.1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组成
        4.1.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功能
        4.1.3 PLC的基本特点
    4.2 PLC的选型及双PLC冗余控制原理
    4.3 自动控制系统变量统计及I/O分配
    4.4 外围电气控制硬件设计
        4.4.1 变频器外围接线图
        4.4.2 PLC、交流变频器和电动机之间的联接方式
        4.4.3 供电电路设计
        4.4.4 安全保护回路接线图
        4.4.5 传感与信号采集
        4.4.6 润滑泵和制动泵控制回路
        4.4.7 操作台布置图
第5章 矿用绞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PLC程序设计
        5.1.1 GX-Works2 简介
        5.1.2 主程序流程设计
        5.1.3 初始化程序设计
        5.1.4 软安全回路程序设计
        5.1.5 变频器控制程序设计
        5.1.6 液压站控制程序设计
        5.1.7 速度与位置测量程序设计
        5.1.8 通讯设计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5.2.1 易控软件简介
        5.2.2 上位机画面设计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部分主要电路连线图
附录B 系统主程序T型图
附录C 系统运行现场图

(5)复电阻率测井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复电阻率测井技术与仪器发展历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复电阻率测井原理与仪器结构设计
    2.1 电阻率法概述及测井原理
        2.1.1 普通电阻率法及测井基本原理
        2.1.2 复电阻率法及测井基本原理
    2.2 岩石复电阻率等效模型
    2.3 复电阻率测井仪结构设计
        2.3.1 复电阻率测井仪整体结构
        2.3.2 发射系统与接收系统的工作过程
        2.3.3 信号处理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射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发射信号设计
    3.2 发射系统电源设计
    3.3 带有输出电流检测功能的H桥单元设计
    3.4 隔离型H桥驱动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接收系统电源设计
    4.2 信号采集与控制电路设计
        4.2.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2.2 单端转差分电路设计
        4.2.3 采集芯片电路设计
        4.2.4 控制电路设计
    4.3 WiFi模块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RM单片机及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ARM单片机软件设计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5.2.1 上位机软件前面板设计
        5.2.2 数据保存模块设计
        5.2.3 通信模块设计
    5.3 WiFi模块网络配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样机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样机测试
    6.2 实测数据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大斜度井采油技术现状
        1.2.2 国内外气举技术现状
        1.2.3 国内外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及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及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气举投捞工艺方法及工作机理
    2.1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工作机理及工艺分析
        2.1.1 直井气举投捞过程运动分析
        2.1.2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
        2.1.3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控制方法
    2.2 投送过程评价指标及大斜度井投送成功判定条件分析
        2.2.1 投送过程评价指标
        2.2.2 基于投送成功评价指标的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在大斜度井失效机理
        2.2.3 大斜度井气举阀投送成功的判定条件
    2.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构成及其基本运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动力学模型
    3.1 井眼轨迹的几何描述
        3.1.1 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3.1.2 曲线坐标系的基本理论
        3.1.3 测斜数据的插值计算
    3.2 井筒内液体引起的外力
        3.2.1 钢丝在井下受到的粘滞力
        3.2.2 造斜段钢丝中张力及摩擦力
        3.2.3 投捞器在油管内和在工作筒内的压差阻力计算
    3.3 全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1 基本假设及计算模型建立
        3.3.2 井口辅助提升装置相互作用模型
        3.3.3 下入钢丝-投捞器相互作用模型
    3.4 模型的求解方法及边界条件
        3.4.1 差分公式
        3.4.2 差分计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4.3 偏微分方程的求解
        3.4.4 系统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分析
    3.5 模型的实验验证
        3.5.1 实验井基本情况
        3.5.2 模型验证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力学特性研究
    4.1 典型大斜度井井身结构参数
    4.2 投送器下放、上提过程力学分析
        4.2.1 下入过程钢丝载荷分布
        4.2.2 上提过程钢丝载荷分布
    4.3 下冲速度(下冲剩余能)的参数影响分析
        4.3.1 冲程的影响
        4.3.2 开始下冲的固定点深度的影响
        4.3.3 井斜的影响
        4.3.4 井型的影响
        4.3.5 投捞器几何参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研制
    5.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运动方式
        5.1.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过程运动方式建立
        5.1.2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操作运动方式设计
        5.1.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运动方式的实现途径
    5.2 大斜度井气举工作筒设计原理
        5.2.1 工作筒结构设计原理
        5.2.2 关键工具参数关联分析及工作筒参数设计
        5.2.3 材料优选及加工工艺
    5.3 大斜度井投捞式气举阀设计原理
        5.3.1 锁紧机构设计
        5.3.2 主体结构设计
        5.3.3 材料优选
    5.4 大斜度井气举阀投送器设计原理
        5.4.1 结构设计
        5.4.2 材料优选
        5.4.3 操作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安全控制方法研究
    6.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操作控制方法
        6.1.1 大斜度井投捞操作控制方法
        6.1.2 投捞器在气举管柱内下行过程的安全控制方法
        6.1.3 安全控制方法所涉及的关键参数
    6.2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井下管柱安全控制方法
        6.2.1 大斜度投捞式气举管柱设计
        6.2.2 大斜度投捞式气举井管柱安全控制方法
    6.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地面提升系统安全控制方法
        6.3.1 气举投捞钢丝作业地面防喷装置安全控制方法
        6.3.2 试井车选择
    6.4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作业钢丝投捞工具串安全控制方法
        6.4.1 钢丝选择及参数
        6.4.2 工具串结构及参数优选
        6.4.3 气举阀投捞过程安全控制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
    7.1 试验目的、原理及方法
        7.1.1 试验目的
        7.1.2 试验原理
        7.1.3 试验方法
    7.2 试验结果
        7.2.1 关键工具性能室内试验结果
        7.2.2 气举投捞工艺室内投捞试验结果
        7.2.3 大斜度试验井NP118X1的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试验结果
        7.2.4 NP13-X1938井气举投捞实验结果
        7.2.5 其它大斜度井的气举投捞试验结果
    7.3 试验分析
        7.3.1 室内投捞试验分析
        7.3.2 现场投捞试验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 大斜度井气举井生产及投捞方式检阀的规程
    附录2 大斜度井试井车安全控制规程
    附录3 大斜度井钢丝作业操作规程

(7)同心配水器验封测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田注水工艺技术的发展
        1.2.2 验封测调工艺技术的发展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同心配水器的研究与设计
    2.1 同心配水器结构设计
        2.1.1 同心配水器结构方案
        2.1.2 同心配水器结构特点
    2.2 同心配水器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2.2.1 同心配水器关键部件的设计
        2.2.2 同心配水器主要零部件的强度校核
        2.2.3 同心配水器流场数值仿真模拟
第三章 同心配水器验封技术研究
    3.1 同心配水器验封技术的总体方案设计
        3.1.1 同心直读验封系统的方案原理
        3.1.2 同心直读验封仪技术指标
        3.1.3 同心直读验封技术特点
    3.2 同心配水器验封装置的设计
        3.2.1 同心直读验封仪机械结构设计
        3.2.2 同心直读验封仪电路方案设计
    3.3 验封工艺流程与规范
    3.4 现场应用
        3.4.1 现场应用情况
        3.4.2 典型井实例分析
        3.4.3 工作效率分析
第四章 同心配水器测调技术研究
    4.1 同心配水器测调技术的总体方案设计
        4.1.1 同心配水器测调系统的方案原理
        4.1.2 同心测调仪技术指标
        4.1.3 同心直读测调技术特点
    4.2 同心配水器测调装置的设计
        4.2.2 同心直读测调仪结构设计
        4.2.3 同心直读测调仪电路设计
    4.3 同心直读测调工艺流程与规范
    4.4 现场应用
        4.4.1 现场应用情况
        4.4.2 典型井实例分析
        4.4.3 工作效率分析
        4.4.4 测试精度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油水井不压井作业毛细管投送传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3 技术研究方向和思路
第2章 油水井不压井作业毛细管投送传压装置研究
    2.1 毛细管投送传压系统整体技术方案
    2.2 毛细管性能优化研究
    2.3 毛细管绞车系统研究
    2.4 毛细管排管系统研究
    2.5 深度计量装置研究
    2.6 毛细管打压系统研究
    2.7 绞车系统整体性能试验
第3章 毛细管投送传压装置专用堵塞器设计
    3.1 内压坐封式油管堵塞器设计
    3.2 验管式堵塞器设计
第4章 毛细管投送传压装置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4.1 井口安全控制技术
    4.2 绞车投捞系统安全控制技术
    4.3 打压系统安全控制技术
第5章 现场应用情况
    5.1 设备配套与推广情况
    5.2 应用效果分析
    5.3 经济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FYJM-034型绞车面板与张力计常见故障分析与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绞车面板的组成
2 张力计
    2.1 张力计组成及原理
    2.2 张力计使用
3 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
    3.1 故障现象一:黑屏
    3.2 故障现象二:绞车面板出现死机或重启
    3.3 故障现象三:“无线传输”时, 无张力信号
    3.4 故障现象四:张力应变片坏
    3.5 故障现象五:张力有值, 但数值不对
    3.6 故障现象六:触摸屏坏
4 结束语

四、新型测井绞车面板的设计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井下通信技术研究[D]. 王新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深冰下基岩取心钻进模块的设计优化及试验研究[D]. 李星辰. 吉林大学, 2020(08)
  • [3]旋转式井壁取心地面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晋. 吉林大学, 2019(03)
  • [4]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董曦. 湖南大学, 2019(08)
  • [5]复电阻率测井仪设计[D]. 田井权. 吉林大学, 2019(10)
  • [6]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D]. 宋显民.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同心配水器验封测调技术研究[D]. 景俊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8]测井车测速平稳性控制[J]. 唐彦涛. 中国设备工程, 2018(15)
  • [9]油水井不压井作业毛细管投送传压技术[D]. 金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11)
  • [10]FYJM-034型绞车面板与张力计常见故障分析与解决[J]. 雷真田. 石油仪器, 2013(01)

标签:;  ;  ;  

新型测井绞盘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