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河北省医学研究进展

2000年河北省医学研究进展

一、河北省2000年医学科研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马路园[2](2021)在《LINC13及ACTR分别调控氧化应激及糖酵解介导肝癌耐药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占原发性肝癌85%-90%,到2025年估计全球年发病人数将超过100万例,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超过60%肝癌患者诊断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系统药物治疗是可以选择的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药物抵抗是目前中晚期肝癌治疗面临的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治疗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像许多其他癌症一样,肝癌亦具有高度异质性,即便患者具有相似疾病表型,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分型,使得治疗反应不尽相同。在分子水平上对患者进行分层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耐药率,改善患者预后。因此,迫切需要阐明肝癌耐药的分子机制,筛选可预测肝癌耐药的分子标记物,并寻找控制耐药的新靶点。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和索拉非尼分别是目前肝癌系统化疗和靶向治疗最常用的一线药物。OXA属于第三代铂类药物,作为一种双功能烷基化剂,OXA可以共价结合DNA形成铂-DNA复合物,阻断DNA复制和转录,杀伤肿瘤细胞。已有研究报道,铂类药物的化学抗性是导致临床化疗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而同一基因的不同改变可能会带来抗药性或增强的药物敏感性。基因水平可反映药物疗效,部分可作为预测药物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根据目标基因设计针对肿瘤患者的个性化药物可为临床提供最有效的化疗药物。随着非编码RNA研究的深入,发现部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 RNA)在调控基因转录、翻译及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亦可作为重要分子辅助HCC的诊疗。因此,筛选OXA耐药相关lnc RNA,评估其在肝癌患者OXA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索拉非尼是第一个用于晚期肝癌系统治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类药物,也是目前系统治疗的一线靶向药物。目前,索拉非尼耐药已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原因,也是晚期HCC治疗中的一个主要挑战。然而,索拉非尼耐药机制尚未明确,亟需探索索拉非尼耐药相关新分子及耐药机制,为临床控制索拉非尼耐药提供新方向。第一部分肝癌OXA耐药相关新分子LINC13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OXA耐药引起的HepG2细胞差异表达分子确定OXA耐药相关新分子,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1.结合目前临床肝癌患者化疗过程中OXA高耐药率的现状,我们首先运用大剂量药物冲击法建立了OXA耐药(OXA resistance,OXA-R)HepG2细胞系,结合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分析HepG2细胞发生OXA耐药后细胞增殖及凋亡率的变化。提取OXA敏感(OXA sensitive,OXA-S)及OXA-R细胞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重点分析OXA耐药引起差异的lnc RNAs。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初步确定与OXA耐药相关性最高的lnc RNA。2.筛选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中病理诊断为HCC的患者342例。运用数据库中HCC患者LINC13数据绘制ROC曲线,确定LINC13的cutoff值。将HCC肝癌患者分为LINC13高、低水平2组,统计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Child-pugh分期、肿瘤大小、病理分期、临床分期、血管浸润及临床预后),分析LINC13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3.运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网站(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分析364例肝癌患者LINC13水平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期(Diesase free survival,DFS)的关系,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4.回顾性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集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共153例,包括接受OXA静脉化疗的82例和不含OXA静脉化疗的71例,均具有完善的预后信息。提取153例肝癌组织总RNA,通过RT-PCR检测LINC13水平;分析LINC13水平与患者预后(即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肝癌的诊断需符合2019年《原发性肝癌诊治规范》中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课题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本课题的相关实验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并得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5.根据OXA治疗效果,将接受OXA化疗的82例患者分为OXA-S组及OXA-R组,每组挑选10例肝癌组织蜡块进行荧光探针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OXA-S及OXA-R肝癌组织LINC13水平,分析LINC13与OXA耐药的关系。结果:1.筛选肝癌细胞OXA耐药相关新分子我们成功建立了OXA-R的HepG2细胞系(耐药指数为3.36)。在OXA刺激下,与OXA-S细胞相比,OXA-R细胞增殖能力较强(P<0.01)、凋亡率较低(P<0.01)。RNA-Seq结合RT-PCR证实,LINC13是OXA-R细胞上调最为明显的lnc RNA(P<0.01)。2.LINC13与肝癌预后的关系分析TCGA数据库中364例HCC患者数据发现,LINC13水平与肝癌大小、临床分期、血管浸润及预后有关(P<0.05),并且是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运用GEPIA网站分析LINC13与肝癌预后关系发现,与低水平LINC13肝癌患者相比,高水平LINC13肝癌患者临床预后较差,表现在患者OS(P=1.3e-05)和DFS较短(P=0.003)。3.LINC13与不同化疗方案患者预后的关系回顾性收集82例接受OXA治疗的肝癌患者,统计发现高水平LINC13患者43例,低水平LINC13患者39例;71例接受不含OXA化疗方案的患者中,高水平LINC13患者48例,低水平LINC13患者23例。分析各组患者LINC13与PFS关系发现,在接受OXA静脉化疗的HCC患者中,与低水平LINC13的患者相比,高水平LINC13患者PFS较短(P=0.001);在接受不含OXA静脉化疗的HCC患者中,LINC13水平与PFS无关(P=0.306)。4.OXA敏感及耐药肝癌组织LINC13水平荧光探针原位杂交检测10例OXA-S及10例OXA-R肝癌组织荧光探针法LINC13水平,发现与OXA-S患者相比,OXA-R患者肝癌组织LINC13水平较高(P<0.01)。结论:1.LINC13是肝癌OXA耐药相关的新分子。2.LINC13与肝癌进展有关,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LINC13调控SM1介导肝癌OXA耐药的可能机制目的:结合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OXA耐药相关基因富集所在的信号通路,进一步阐明LINC13调控的靶基因引起OXA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1.根据RNA-Seq数据中差异m RNA分析OXA耐药相关的基因所在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索LINC13水平与OXA耐药相关基因富集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初步探索OXA-S和OXA-R细胞ROS水平。2.统计TCGA数据库中364例肝癌患者LINC13水平,及可能的耐药通路中已经报道与耐药发生有关的基因(SM1、KEAP1、NQO1、BLVRB及GPX2)的水平,分析LINC13与各抗氧化应激基因的相关性,确定与LINC13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可能为LINC13的靶基因。3.初步确定抗氧化应激基因中与LINC13相关性最高的基因,结合GEPIA网站分析SM1与肝癌患者OS及DFS关系;同时应用RT-PCR检测153例肝癌组织SM1水平,分析SM1水平对接受OXA化疗的82例HCC患者及71例接受不含OXA化疗方案的患者PFS的影响;4.提取OXA-S和OXA-R的HepG2细胞总RNA及总蛋白,检测SM1转录及蛋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0例OXA-S及10例OXA-R肝癌组织SM1的表达水平。5.提取LO2、HepG2、HCC-LM3、Hu H-7、Hep3B、MHCC97H细胞总RNA及总蛋白,分别检测LINC13转录水平及SM1蛋白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SM1与肝癌OXA耐药的关系。6.分子克隆技术构建LINC13及SM1重组质粒,通过细胞转染、RT-PCR、western blot分析LINC13对SM1靶向调控作用。CCK-8法检测HepG2、MHCC97H细胞在不同浓度OXA作用下的存活率,确定IC50。结果:1.OXA耐药相关通路及LINC13与可能耐药通路之间的关系根据RNA-Seq数据分析OXA耐药相关信号通路,发现抗氧化应激通路是OXA耐药相关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之一,且GSEA分析发现LINC13与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富集量正相关(P=0.006)。流式细胞术证实OXA耐药细胞较敏感细胞ROS水平低(P<0.01)。2.分析LINC13与抗氧化应激通路部分基因的相关性分析364例TCGA数据库中肝癌患者的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证实LINC13与抗氧化应激相关通路中SM1、KEAP1、NQO1及GPX2正相关,其中LINC13与SM1相关性最高(P<0.0001,R=0.295)。3.SM1与肝癌患者预后及OXA治疗效果的关系结合GEPIA网站分析364例肝癌患者SM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发现高水平SM1患者OS及DFS较短但无统计学意义;分析临床接受OXA静脉化疗的患者SM1水平与预后关系,发现与低水平SM1患者相比,高水平SM1患者PFS较短(p=0.007);接受不含OXA静脉化疗的肝癌患者SM1水平对PFS无影响。4.SM1在OXA-S及OXA-R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与OXA-S的HepG2细胞相比,OXA-R细胞SM1转录及翻译水平较高(P<0.01);与OXA-S肝癌组织相比,OXA-R肝癌组织SM1表达水平较高(P<0.01)。5.LINC13与SM1的关系及调控机制与肝脏LO2细胞相比,HCC细胞中LINC13转录水平及SM1蛋白水平较高,相关性分析发现LINC13转录水平与SM1蛋白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972,P=0.0012)。与对照组相比,在HepG2细胞过表达LINC13后SM1水平明显升高,在MHCC97H细胞沉默LINC13后SM1水平明显降低(P<0.01)。CCK-8法测定HepG2细胞应用OXA的IC50为9.14μM,MHCC97H细胞应用OXA的IC50为14.87μM。结论:1.LINC13与抗氧化应激反应正相关,可能通过促进抗氧化应激反应导致OXA耐药。2.LINC13靶向调控SM1,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途径介导OXA耐药。第三部分肝癌细胞中LINC13调控SM1的分子机制目的:分析LINC13调控SM1及OXA在LINC13-SM1途径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FISH技术观察LINC13在HepG2及MHCC97H的细胞定位,初步确定LINC13调控SM1发生在转录后翻译水平还是在转录水平。2.从NCBI网站查找SM1的启动子区域,通过PROMO、Gene Cards及UCSC网站联合预测SM1的转录因子,应用韦恩图取网站预测转录因子的交集。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转录因子(NRF2、STAT3、ATF3、KLF5、SF1)与LINC13共转染后对SM1启动子的激活作用,最终确定SF1为SM1的转录因子。3.根据JASPAR网站预测SF1与SM1结合的序列,继而构建SM1启动子及其突变体重组质粒。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LINC13及SF1对SM1的转录的影响及结合位置。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LINC13、OXA对SM1启动子的作用;通过Ch IP实验分析LINC13、OXA对SF1转录结合SM1的作用,阐明LINC13、OXA对SM1转录调控机制。5.将HepG2、MHCC97H两个细胞系分为对照组、转染LINC13组、加SF1抑制剂光辉霉素(Mithramycin A,MMA)组、转染LINC13后加MMA组,通过RT-PCR鉴定LINC13转染效率,通过Western blot分析SM1蛋白水平,分析LINC13调控SM1翻译的机制。6.选10例高LINC13水平及10例低LINC13水平的肝癌组织,并取对应的20例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探针原位杂交,检测LINC13、SM1、SP1在肝癌组织中的水平,分析LINC13水平与SM1及SF1在组织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LINC13在肝癌细胞中的定位观察LINC13在HepG2及MHCC97H两个细胞系的定位,证实LINC13在细胞核及细胞质均有表达,但主要定位于细胞核。2.筛选SM1转录因子及结合启动子的可能位置PROMO、Gene Cards及UCSC网站联合预测发现SF1为SM1的转录因子。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NRF2、STAT3、ATF3、KLF5、SF1转录因子中,在LINC13存在条件下SF1可明显提高SM1启动子活性;LINC13可显着提高SM1的启动子活性,转录因子SF1与SM1的结合位点在SM1启动子区域的第二段。3.LINC13、OXA可调控SM1启动子活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LINC13、OXA可提高SM1的启动子活性;Ch IP实验进一步证实LINC13、OXA通过增强SF1募集到SM1启动子区域发挥转录调控SM1的作用。4.LINC13通过SF1调控SM1蛋白表达LINC13可促进SM1表达,MMA可抑制SM1表达,LINC13不可逆转MMA对SM1的抑制作用,证实LINC13通过SF1调控SM1表达。5.临床样本分析LINC13与SF1、SM1相关性肝癌蜡块组织中LINC13水平、SF1、SM1表达鉴定及相关性分析发现,高水平LICN13较低水平LINC13肝癌组织SF1、SM1表达较高,且肝癌组织LINC13、SF1、SM1的水平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结论:1.LINC13在转录水平发挥调控SM1的作用。2.LINC13、OXA可通过增强SF募集到SM1启动子区域发挥转录调控作用。3.LINC13与SF1、SM1表达正相关,并且LINC13通过SF1调控SM1表达。第四部分LINC13-SF1-SM1轴促进抗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肝癌OXA耐药目的:探索LINC13-SF1-SM1轴调控HCC细胞活性氧及谷胱甘肽水平,分析氧化还原稳态在OXA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过表达LINC13组,过表达SF1组,SM1敲除(knockout,KO)细胞过表达LINC13组,SM1 KO细胞过表达SF1组;将MHCC97H细胞分为对照组,沉默LINC13组,沉默LINC13再回转SM1组。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过表达LINC13组,加MMA组,过表达LINC13后加MMA组。运用过表达及敲低转染技术进行如上实验。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OXA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谷胱甘肽/谷胱甘肽二硫化物(glutathione/glutathione disulfide,GSH/GSSG)试剂盒检测细胞GSH/GSSG比率。结果:1.LINC13-SF1-SM1对OXA作用下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沉默LINC13、MMA、敲除SM1均可增强OXA杀伤HCC细胞的作用(P<0.01);过表达LINC13、SF1可减弱OXA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回转SM1可逆转沉默LINC13后OXA对MHCC97H细胞的强杀伤作用;过表达SF1或LINC13不能逆转SM1 KO HepG2后OXA对细胞的杀伤作用;过表达LINC13后不能减弱MMA联合OXA对HepG2细胞杀伤作用。2.LINC13-SF1-SM1对OXA作用下肝癌细胞ROS水平的影响OXA可刺激HCC细胞ROS水平升高;与OXA组相比,过表达LINC13、SF1后可减弱OXA对细胞的刺激作用,ROS水平降低;沉默LINC13、加MMA或SM1 KO可增强OXA对细胞的刺激作用,ROS水平升高;SM1可逆转LINC13沉默的作用;而LINC13、SF1无法逆转SM1KO的作用;且LINC13无法逆转MMA的作用。(P<0.05)3.LINC13-SF1-SM1对OXA作用下肝癌细胞谷胱甘肽水平的影响OXA可降低HCC细胞GSH/GSSG比例;过表达LINC13、SF1后可减弱OXA对细胞的刺激作用,GSH/GSSG较OXA组升高;沉默LINC13、MMA或SM1 KO可增强OXA对细胞的刺激作用,GSH/GSSG较OXA组明显降低;SM1可逆转LINC13沉默的作用;而LINC13、SF1无法逆转SM1 KO的作用;且LINC13无法逆转MMA的作用。(P<0.05)结论:1.LINC13调节SF1-SM1途径,抑制OXA对HCC细胞杀伤作用。2.LINC13-SF1-SM1轴促进HCC细胞抗氧化应激反应导致OXA耐药。第五部分ACTR调控糖酵解作用介导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目的:筛选索拉非尼耐药相关新分子及其调控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方法:1.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筛选包含索拉非尼治疗敏感及耐药的肝癌RNA-Seq数据集;初步筛选索拉非尼耐药相关基因。在裸鼠接种索拉非尼敏感和耐药细胞,待形成异种移植瘤后提取肿瘤组织总RNA鉴定索拉非尼耐药相关基因水平,初步确定索拉非尼耐药相关新分子。2.结合TCGA数据库中364例HCC临床数据,分析ACTR水平与肝癌患者OS的关系,并在GEPIA网站分析ACTR与糖酵解基因(GLUT1、PKM2及LDHA)的相关性。3.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加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组、敲除ACTR(ACTR KO)组、ACTR KO加2-DG组、ACTR KO细胞回转ACTR组、ACTR KO细胞加2-DG后再回转ACTR组;将Hu H-7细胞分为对照组、加2-DG组、沉默ACTR组、沉默ACTR后加2-DG组、沉默ACTR再回转ACTR组、沉默ACTR加2-DG再回转ACTR组;通过CCK-8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存活及增殖情况;Seahorse XFe96仪检测细胞外酸化率(extra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ECAR)和氧消耗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水平。4.回顾性研究纳入初始未经任何治疗、具有肝癌组织样本的患者126例。患者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细胞癌的诊断需符合2019年《原发性肝癌诊治规范》的诊断标准,课题已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126例患者肝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ACTR、LDHA及PKM2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oncomine数据库进一步分析ACTR与部分糖酵解基因的相关性。结果:1.筛选索拉非尼耐药相关新分子从GEO数据库筛选出索拉非尼敏感和耐药异种移植瘤差异基因,发现ACTR在索拉非尼耐药异种移植瘤中明显上调,通过裸鼠成瘤实验分析敏感和耐药移植瘤中索拉非尼耐药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初步确定ACTR是索拉非尼耐药上调最明显的基因(P<0.01)。2.ACTR与肝癌患者预后及糖酵解基因的关系分析GEPIA网站中TCGA肝癌患者数据,364例患者中高水平ACTR患者182例,低水平ACTR患者182例。与低水平ACTR患者相比,高水平ACTR患者OS较短(P=0.024)。通过GEPIA网站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ACTR与糖酵解基因GLUT1(R=0.32)、PKM2(R=0.38)、LDHA(R=0.40)呈显着正相关(P<0.0001)。3.ACTR-糖酵解途径对索拉非尼作用下细胞存活率及增殖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沉默或敲除ACTR后Hu H-7及MHCC97H细胞生长减慢、增殖减弱,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增强。2-DG可增强索拉非尼抗肿瘤作用。回转ACTR可逆转沉默或敲除ACTR增敏索拉非尼的作用,但不能逆转2-DG增敏索拉非尼的作用。4.ACTR-糖酵解途径对索拉非尼作用下细胞外酸化率(extra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ECAR)及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沉默ACTR、索拉非尼可抑制肝癌细胞ECAR水平,抑制糖酵解作用;沉默ACTR可增强索拉非尼抑制ECAR水平,增强抑制索拉非尼抑制糖酵解的作用;回转ACTR后可逆转这一作用,恢复糖酵解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沉默ACTR、加索拉非尼可增强细胞有氧呼吸能力,表现在氧化磷酸化功能增强、耗氧率升高;回转ACTR后可逆转沉默ACTR的作用,减弱细胞有氧呼吸,降低氧化磷酸化水平及耗氧量。(P<0.01)5.临床样本分析ACTR与糖酵解基因的相关性对126例临床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肝癌患者ACTR与LDHA、PKM2表达正相关或(P<0.01);结合Oncomine网站分析基因相关性,证实ACTR与糖酵解相关基因GLUT1/PKM2/LHDA/PFKL/ENO1等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1.ACTR是索拉非尼耐药中显着上调的新分子,与糖酵解作用有关。2.ACTR通过调节糖酵解作用导致索拉非尼耐药。结论:1.LINC13是肝癌OXA耐药相关的新分子。2.LINC13调控SF1-SM1途径增强抗氧化应激反应导致OXA耐药。3.ACTR是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相关的新分子。4.ACTR通过调节糖酵解作用导致索拉非尼耐药。

沈皓明[3](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李宁[4](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研究指明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刘丹凤,刘斯文,李向黎,刘玉华,张秀菊,翟俊霞[5](2020)在《2008~2019年河北省医学科研课题查新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08~2019年河北省医学科研课题查新结果,了解河北省医学科研水平,为完善查新咨询工作提供相应的对策。方法对河北省2008~2019年医学查新课题的数量、查新单位、查新范围、查新级别、查新内容的新颖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4年查新数目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2015年查新数量达到高峰,2016~2019年又趋于平稳,查新项目呈逐年增高趋势。中文数量高于中外文数量,其中中文占比为82.20%~99.88%,而中外文占比仅为0.12%~17.80%;省市级单位数量高于县级单位数量,其中省市级占比为86.57%~94.26%,而县级占比仅为5.74%~15.15%;省内数量高于省外数量,其中省内占比为96.22%~99.88%,而省外占比仅为0.04%~3.78%。结论我省医学查新项目数量逐年增加,中文、省市级、省内科研项目较多,而中外文、县级、省外科研项目较少,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知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利用知识服务平台,更好为基层服务,并主动拓展省外查新业务。

王薇[6](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韩晶[7](2020)在《TRIM29在结肠癌中的差异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范围内,目前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四,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呈攀升趋势。关于结直肠的治疗在近10年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一些新的理念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了亮点,特别是关于肿瘤部位对结直肠癌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更改了治疗指南,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最公认的划分方法是,按照胚胎起源,以结肠脾区为界将结肠癌分为左半结肠癌(Left-sided colon cancer,LSCC)与右半结肠癌(Right-sided colon cancer,RSCC)。LSCC与RSCC在解剖结构、临床表现、肠道菌群及对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存在差异。在临床中,根据肿瘤部位为患者选择精准的治疗是治疗的重点也是难点。从基因水平层面来讲,LSCC与RSCC患者属于不同的群体,文献报道RSCC患者更多发生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KRAS与BRAF的突变,且microrna-31的表达存在异常;而LSCC患者更多发生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P53、NRAS突变,microrna-146a,microrna-147b,和microrna-1288的异常表达有关。但是,LSCC与RSCC准确的生物标志物与明确的分子特征尚不清楚。对于精准治疗的需求,迫切需要找到LSCC与RSCC准确的生物标志物及导致其差异的机制。蛋白质是机体工作的主要物质,几乎参与了细胞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的蛋白质可能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是治疗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本研究旨在寻找出在RSCC与LSCC中存在表达差异并发挥作用的蛋白质,并探究其具体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最终锁定TRIM29,其在结肠癌中高表达,且在RSCC中较LSCC升高更为显着,为LSCC及RSCC中存在差异的特异标志物。胚胎起源导致左右半结肠发育及分化的不同是左右半结肠癌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应用JASPAR软件筛选与TRIM29启动子区匹配且具有调节分化、发育功能的转录因子,锁定GATA2为调节TRIM29的转录因子。GATA2是一种经典的核转录因子,被认为是促进造血和及监测心脏分化的重要因子,通过直接与调控因子的启动子的结合而抑制其表达。已经报道一些肿瘤与GATA2的功能障碍有关,如白血病和前列腺癌。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在中胚层生长分化过程中,GATA2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对于LSCC,GATA2的功能异常在RSCC中的发生发展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之前应用m RNA芯片技术(GEO编码:GSE110204)检测出了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之间存在差异的可编码蛋白质的众多m RNAs。为了筛选更有意义的能编码蛋白质的差异m RNA,将4.5倍差异及-log10 P>5作为截取值,锁定4个候选的m RNAs,分别能编码KLK6,CDH3,CST1及TRIM29。在55对配对的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检测4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LSCC与RSCC中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TRIM29在结肠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高表达,且在RSCC中表达高于LSCC,确定TRIM29为目的蛋白。为观察TRIM29对结肠癌细胞功能发挥的作用,在结肠癌细胞中敲降TRIM29及过表达TRIM29,通过x CELLigence RTCA MP系统、Transwell实验及克隆生长实验分别观察TRIM29对功能的影响。分别在10对LSCC及RSCC中检测GATA2的表达水平,表明RSCC较LSCC更为低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相同组织芯片中TRIM29及GATA2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证实了GATA2与TRIM29存在负相关,并进一步在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GATA2,检测TRIM29表达水平的变化,验证了GATA2能够抑制TRIM29的表达。通过双荧光酶报告基因实验,在结肠癌细胞中验证了GATA2转录抑制TRIM29的表达。应用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及质谱分析(Mass spectr-ometry,MS)的方法检测TRIM29下游的靶基因是丙酮酸激酶1/2(Pyruvate Kinase M1/2,PKM1/2),敲降TRIM29而导致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能力的减弱是通过作用于PKM1/2而实现的。体内及体外实验证实,TRIM29能够泛素化降解PKM1及PKM2,其中主要降解PKM1,导致PKM1/PKM2的比值下降,PKM1与抑制肿瘤增殖有关,而PKM2在促进肿瘤增殖方面起关键作用。PKM1/PKM2比值决定了葡萄糖分解代谢的方向,文献报道证实结肠癌受能量代谢的调节。本研究利用海马细胞外通量分析仪XF96(Seahorse Bioscience)在体外监测结肠癌细胞细胞代谢变化,结果证实TRIM29的过表达通过降低PKM1/PKM2比值导致肿瘤细胞糖酵解能力增强,氧化磷酸化能力减弱。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TRIM2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左右半结肠癌中的表达差异目的:筛选并锁定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在LSCC及RSCC患者中差异表达的关键分子。方法:对之前10对结肠癌与癌旁组织芯片的结果设定截取值进行筛选,并在CCLE数据库中查寻候选蛋白在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确定出在结肠癌发生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候选蛋白;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对结肠癌与癌旁组织中候选蛋白所表达的蛋白水平,观察是否存在差异,并应用χ2检验进一步按照肿瘤部位进行分析,并应生物信息学分析左右半结肠差异的m RNA,最终锁定TRIM29为在LSCC及RSCC中表达差异的蛋白;应用q PCR检测TRIM29在46对配对的癌及癌旁组织的m RNA表达水平,应用t检验探讨TRIM29-m RNA表达水平在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及在LSCC及RSCC中的差异。应用Western Bloting方法检测TRIM29在8对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应用χ2检验分析不同TRIM29表达水平与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TRIM29水平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1. 与结肠癌发生相关关键m RNA的筛选。芯片(GEO编码:GSE110204)检测出1605条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的m RNA及1606条低表达的m RNA。将fold change>4.5和-log10 P>5设为截取值,最终锁定4条可编码CDH3、CST1、KLK6及TRIM29的m RNAs作为候选基因;2.RSCC与LSCC中差异蛋白的确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55对配对的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石蜡切片中检测4个候选基因CDH3、CST1、KLK6及TRIM29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四种蛋白均在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将55例患者分为LSCC及RSCC为2组,其中20例为RSCC,35例为LSCC。结果发现,TRIM29在RSCC中的强烈表达(+++)的概率明显高于LSCC(P<0.001),其他3种蛋白在两组中的水平无明显差别。且结合RSCC及LSCC中差异m 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TRIM家族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在LSCC及RSCC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为研究对象。3.TRIM29在结肠癌组织的m RNA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升高(P=0.014),其中RSCC中TRIM29的m RNA表达水平较LSCC升高(P=0.03)。4.TRIM29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更差的分期相关(P分别为0.018,<0.001),并与较差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关(P=0.005)。TRIM29低表达组患者OS为24个月,高表达组中位OS为64个月。第一部分TRIM29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TRIM29在体内及体外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TRIM29的质粒及敲降TRIM29的Si RNA,在SW480及DLD-1细胞株转染Si RNA敲降TRIM29,在DLD-1及HCT116细胞株转染质粒过表达TRIM29,分别作用48小时后,利用x CELLigence Real-Time Cell Analyzer(RTCA)-MP系统观察并统计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的差异;转染48后,进行transwell实验、细胞克隆实验,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侵袭迁移及细胞克隆形成细胞数,应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侵袭迁移及克隆的细胞数目是否存在差异。构建敲降TRIM29的稳转细胞株,验证稳转细胞功能,分别在10只裸鼠中左右肩皮下及5对裸鼠尾静脉注射对照空载细胞及稳转敲降细胞,观察皮下移植瘤及形成肝、肺转移瘤的数目,应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皮下移植瘤的重量及转移瘤的数目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 过表达TRIM29后,DLD-1及HCT116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前增强;敲降TRIM29后,SW480及DLD-1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前减弱;2. 转染过表达TRIM29的质粒(TRIM29 GFP)后,DLD-1 GFP(空载)及DLD-1 TRIM29 GFP组迁移至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278±21及376±32;以上两组侵袭至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173±13及282±21。以上各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HCT116 GFP及HCT116 TRIM29 GFP组迁移至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149±16及211±15;以上两组侵袭至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158±14及201±17。以上各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01)。过表达TRIM29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有显着提高。3.在SW480及DLD-1细胞株中应用Si RNA1及Si RNA2敲降TRIM29后,SW480 TRIM29 NC、SW480 TRIM29 Si1及SW480 TRIM29Si2组迁移至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150±18,82±8及88±9;以上各组侵袭至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16±3,3±1及8±2。DLD-1 TRIM29 NC、DLD-1 TRIM29 Si1及DLD-1 TRIM29 Si2组迁移至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398±29,163±14及143±11,以上各组侵袭至膜下表面的细胞数分别为349±27,133±11及125±9,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01)。敲降TRIM29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有明显下降。4.在DLD-1及SW480细胞株分别转染TRIM29 NC及TRIM29Si RNA2,HCT116及DLD-1细胞分别转染GFP及TRIM29-GFP质粒,结果显示敲降TRIM29后,SW480 NC、SW480 Si RNA2、DLD-1 NC、DLD-1Si RNA2各组形成细胞克隆的数目分别为103±7、25±3、13±2和3±1,SW480及DLD-1细胞的形成克隆的能力较前减弱(P均<0.01);过表达TRIM29后,DLD-1 GFP、DLD-1 TRIM29-GFP、HCT116 GFP、HCT116TRIM29-GFP各组形成细胞克隆的数目分别为6±2,13±4,21±3,58±5,DLD-1及HCT116细胞形成克隆的能力较前增强(P均<0.01)(图16)。5.稳转敲降TRIM29的细胞株,其增殖、侵袭迁移及克隆能力均获得与瞬转一致的结果。6.应用SW480及HT29稳转细胞进行体内实验,两株细胞Lenti-sh TRIM29的皮下移植瘤均较Lenti-NC质量明显减轻(P分别<0.01及P<0.001)。HT29 Lenti-sh TRIM29肝转移及肺转移瘤数目均较HT29Lenti-NC组减少。第三部分TRIM29上游调控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并确定TRIM29的上游调控基因。方法:应用公共数据库查阅TRIM29基因突变及拷贝数变化情况,并查阅文献了解非编码RNA在CRC调控TRIM29的可能性,最终锁定TRIM29受转录因子调控;应用JASPAR软件通过设置截取值匹配并筛选能识别TRIM29启动子的转录因子。查阅文献,选择具有调控生长分化功能的转录因子,最终锁定GATA2为调控TRIM29的候选转录因子。应用GEPIA软件分析GATA2与TRIM29的相关性。构建过表达GATA2的质粒,过表达GATA2后,应q RT-PCR检测GATA2及TRIM29的m RNA表达水平。在DLD-1细胞株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实验方法及在293T细胞株中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方法验证GATA2与TRIM29启动子相结合,并负调控TRIM29的表达。在10对配对的结肠癌与癌旁组织中检测GATA2的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其在RSCC及LSCC中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1.数据库中显示TRIM29基因突变及拷贝数变化发生的频率均很低,均不到1%;2.GEPIA公共数据库结果显示GATA2及TRIM29表达存在显着负相关性。(R=-0.3,P<0.001);3. 过表达GATA2后,TRIM29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4. 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GATA2抗体能将TRIM29启动子区的Primer a、Primer b+c、Primer d三个区域沉淀下来,而对照组Ig G抗体不能;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证实,过表达GATA2后报告基因的活性被显着抑制。第四部分TRIM29下游调控机制的研究目的:寻找并锁定TRIM29的下游基因及具体调控机制方法:应用免疫沉淀联合质谱的方法寻找TRIM29下游作用的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出TRIM29可与PKM1/2相互作用。过表达或敲降TRIM29后,应用q RT-PCR检测并应用t检验分析PKMm RNA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ing检测并观察PKM1/2的蛋白表达情况。过表达TRIM29后,加入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处理24h,Western Bloting实验观察PKM1/2蛋白稳定性的变化;过表达TRIM29后,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12小时,进行后续的泛素化Co-IP实验及Western Bloting实验观察PKM1/2的泛素化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个完全相同组织微阵列的GATA2、TRIM29、PKM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Kendal’s tau-b检验分析GATA2、TRIM29及PKM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别敲降TRIM29、过表达PKM1及PKM2,应用海马细胞外通量分析仪XF96(Seahorse Bioscience),Seahorse XF Glycolysis Stress Test Kit(糖酵解压力测试试剂盒)和Seahorse XF Cell Mito Stress Test Kit(线粒体压力测试试剂盒)(安捷伦科技)检测细胞外酸化率(ECAR)和耗氧量(OCR)的变化。应用TRIM29-GFP质粒过表达TRIM29,再分别过表达PKM1或PKM2进行细胞功能回复(Rescue)实验,观察并分析PKM1及PKM2能否逆转TRIM29所致的增殖、侵袭迁移、ECAR及OCR的变化。结果:1.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显示,NT5E、Serpin B3、ANXA2、LDHA和PKM1/2为TRIM29候选下游基因;2.免疫共沉淀验证出TRIM29能与PKM1/2相互作用;3.过表达及敲降TRIM29后,PKM1/2的m 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但PKM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及升高,PKM1的变化更为明显;4. 过表达TRIM29后,CHX处理24小时后,PKM1/2的蛋白稳定性减低;过表达TRIM29后,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12小时后,能检测到更多的PKM1/PKM2被泛素化标记,且二者相比PKM1这种现象更为明显;5. GATA2、TRIM29及PKM1蛋白表达呈两两负相关(P值分别为0.023,0.003;Kendal’s tau-b R分别为-0.389及-0.516);6. 过表达PKM1后,细胞的糖酵解能力明显降低、氧化磷酸化能力明显升高,ECAR减低、OCR升高;过表达PKM2后,细胞的糖酵解能力明显升高、而氧化磷酸化能力稍有降低,ECAR升高及OCR降低;7. 在TRIM29-GFP质粒处理的细胞中,OCR、ECAR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能通过PKM1的过表达部分得以挽救,但PKM2的过表达则无法挽救其效应。结论:1.TRIM29在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TRIM29在结直肠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TRIM29能促进结肠癌的恶性行为,且与淋巴结转移及较差的TNM分期及预后有关;3.TRIM29在RSCC中的表达较LSCC表达升高,提示TRIM29可能做为左右半结肠癌差异的分子标志物;4.TRIM29受GATA2转录负调控;5.TRIM29主要泛素化降解PKM1,影响糖代谢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迟玉玉[8](2019)在《区域性恶性肿瘤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开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人群心脑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CVE)发生率明显升高,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发生恶性肿者新发CVE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观察对象为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参加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健康体检期间新发恶性肿瘤者共4 147例,按照入选标准纳入3 983例新发恶性肿瘤者进行统计分析。CVE是本研究分析的终点事件,CVE的竞争事件为发生在CVE之前的死亡事件。CVE的累积发生率使用累积发病风险函数(cumulative incidence function,CIF)进行计算,不同组间累积发生率的差异使用Gray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Fine-Gray回归模型分析CVE的危险因素,并将Fine-Gray模型分析选择出的危险因素按照个数分组后再次利用Fine-Gray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增加后对CVE的影响。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高血压、吸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kg/m2。危险因素分组:0组,无危险因素;1组为具备任意一个危险因素;2组为具备任意2个危险因素;3组为具备任意3个危险因素;4组为具备全部4个危险因素。结果在平均随访(3.17±2.86)年内,共发生总CVE 95例,其中,脑梗死、心肌梗死、脑出血的随访时间分别为(3.20±2.88)年、(2.93±2.45)年、(3.24±2.90)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60%(3 983/95)、2.48%(3 983/67)、0.53%(3 983/21)、0.29%(3983/12)。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60岁、高血压、BMI≥24kg/m2、吸烟情况下CVE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97%(2307/67),5.59%(1440/53),4.22%(2266/65),5.46%(953/37),经过Gray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ne-Gray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组人群发生总CVE和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60岁组人群的1.98倍、2.28倍,高血压组人群发生总CVE和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血压正常组人群的1.75倍、1.86倍;吸烟组人群发生总CVE和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组人群的2.24倍、1.94倍;BMI≥24kg/m2组人群发生总CVE和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BMI≤24kg/m2组人群的1.66倍、1.91倍;校正混杂因素(年龄、性别、糖尿病、血脂异常)后,与对照组(0组)相比,总CVE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在第1、2、3、4危险因素组分别为1.20(0.403.63)、3.03(1.058.71)、3.41(1.1110.48)、6.95(1.9524.77);脑梗死分别为1.20(0.403.59)、2.97(1.048.51)、3.31(1.0810.12)、6.81(1.9124.31),除外第1组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开滦集团区域性恶性肿瘤人群CVE危险因素调查,CVE的总发生率为3.60%。2.年龄≥60岁、高血压、BMI≥24kg/m2、吸烟是影响肿瘤人群发生CVE的危险因素,CVE的发病风险随着危险因素暴露个数的增加逐渐增加。图4幅;表7个;参考文献43篇。

彭光耀[9](2017)在《河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某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养现状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该医院在目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从而帮助该医院更好地完成国家及省下达的培养任务。并为以后做相关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借鉴。方法1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目前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研究现状,针对发现的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提出合理的建议;2访谈法通过对住培学员和医院负责住培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部分现状以及相关意见与建议;3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住培学员发放专门的调查问卷进行学员相关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4统计分析方法采用统计描述的形式将一些基本信息与调查现状表现出来,对问卷数据运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多方面搜集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所调查的医院在住培工作中存在着学员沟通反馈不便,学员待遇差距大,参与科研项目机会少等一系列问题;针对问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向医院提出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学员进行管理,鼓励学员参加目前导师在研科研项目等建议。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某一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研究分析,学员对住培的整体认知较好,但是目前住培现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尚未引入对师资进行考核的相关机制等。针对现状中发现的问题,分层次的向国家和该住培医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国家还需要加大对住培的经济支持力度等。

黄晓红,黄文胜,韦挥德,谭毅[10](2014)在《国内近10年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文章对国内近10年来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进展概况进行了综述。

二、河北省2000年医学科研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2000年医学科研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LINC13及ACTR分别调控氧化应激及糖酵解介导肝癌耐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肝癌OXA耐药相关新分子LINC13 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LINC13 调控SM1 介导肝癌OXA耐药的可能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肝癌细胞中LINC13 调控SM1 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LINC13-SF1-SM1轴促进抗氧化应激反应导致OXA耐药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ACTR调控糖酵解作用介导肝癌索拉非尼耐药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2.1.1 菌种选育
        2.1.2 栽培基料
        2.1.3 装袋、接种
        2.1.4 发菌管理
        2.1.5 转色管理
        2.1.6 出菇管理
        2.1.7 栽培模式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2.2.1 保鲜与加工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2.3 栽培技术规程
    2.4 小结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3.1 泰州市概况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3.4.1 桥头镇概况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4.4 小结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5.10 小结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南迁福州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第二节 北归济南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小结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四、争取“国立”运动
    小结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第一节 教育改革
        一、招生改革
        二、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公卫服务
        一、参与医疗救灾
        二、疫病防治服务
        三、公共卫生教育
    第三节 支援战争
        一、踊跃参军参干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小结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一、“三自”革新运动
        二、医院经费改革
        三、“三反”“五反”运动
    小结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一、宗教色彩浓厚
        二、亲美思想严重
        三、政治意识淡漠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一、常规思政教育
        二、爱国爱党教育
        三、亲苏学苏教育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2008~2019年河北省医学科研课题查新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查新数量
    2.2 河北省医学科研课题项目、范围、地域分析
3 讨论

(6)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位
        (二)专业硕士学位
        (三)第一职业学位
        (四)专业认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TRIM29在结肠癌中的差异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TRIM2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左右半结肠癌中的表达差异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IM29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RIM29上游调控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TRIM29下游调控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机制差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区域性恶性肿瘤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开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观察对象
        1.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1.3 资料收集
        1.1.4 随访及终点事件收集
        1.1.5 结果判定标准及相关定义
        1.1.6 统计学方法
        1.1.7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CVE的累积发生率
        1.2.3 影响CVE单危险因素分析
        1.2.4 影响CVE的多危险因素分析
        1.2.5 危险因素逐渐增加对新发CVE的影响
        1.2.6 敏感性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竞争风险模型的相关研究
        1.3.2 CVE的累计发生率
        1.3.3 Fine-Gray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CVE的危险因素
        1.3.4 恶性肿瘤人群发生CVE事件的影响机制
        1.3.5 研究的意义
        1.3.6 研究的局限性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恶性肿瘤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肿瘤心脏病学的命名
    2.3 肿瘤心脏病学涵盖的内容
    2.4 恶性肿瘤的影响因素
        2.4.1 肥胖与恶性肿瘤
        2.4.2 糖尿病与恶性肿瘤
        2.4.3 高血压与恶性肿瘤
        2.4.4 血脂异常与恶性肿瘤
        2.4.5 吸烟与恶性肿瘤
        2.4.6 饮食与恶性肿瘤
        2.4.7 饮酒与恶性肿瘤
        2.4.8 体育锻炼与恶性肿瘤
    2.5 恶性肿瘤和CVE的共同危险因素研究
    2.6 恶性肿瘤人群CVE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肿瘤部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例数
附录 B 开滦集团员工健康体检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河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
        1.1.2 国家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
        1.1.3 河北省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
        1.1.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对某医院关于住培工作组织实施的现状调查及其评价
    2.1 某医院住培工作的组织实施现状调查
        2.1.1 住培基地关于住培的部分相关情况
        2.1.2 图书馆及信息检索系统
        2.1.3 临床能力训练中心
        2.1.4 住培医院的组织管理
        2.1.5 住培制度的落实
        2.1.6 住培落实的保障
        2.1.7 关于住培的相关考核
        2.1.8 住培基地的相关激励措施
        2.1.9 师资培训
    2.2 对某医院关于住培工作的组织干预的评价
第3章 对住培学员的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
    3.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问卷调查
        3.1.1 所调查住培学员的基本信息
        3.1.2 所调查住培学员的整体认知情况
        3.1.3 住培学员轮转期间情况调查
        3.1.4 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
        3.1.5 满意度量表的得分情况
        3.1.6 人口学特征的单因素分析
        3.1.7 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2 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访谈
    3.3 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职管理人员的访谈
第4章 某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1 某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4.1.1 不同身份学员待遇差距较大,整体待遇水平偏低
        4.1.2 沟通反馈的途径和机会较少,信息传达效果不理想
        4.1.3 学员考核内容不全面,缺乏对学员的激励
        4.1.4 对于师资的评价不全面,带教老师缺乏动力
        4.1.5 国家和基地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对学员科研能力的培养
        4.1.6 科室将住培学员当作劳动力,部分学员无法按照计划轮转
        4.1.7 “导师制”倾向于形式主义,学员与导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4.2 国家层面的对策研究
        4.2.1 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建设
        4.2.2 建立更加严格的准入机制,引入淘汰制
        4.2.3 多途径多渠道筹资,加大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投入
    4.3 医院层面的对策研究
        4.3.1 建立学员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对住培学员的日常管理
        4.3.2 完善考核内容,明确奖惩方案
        4.3.3 引入师资考核机制,增强师资的责任感
        4.3.4 鼓励住培学员积极参加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
        4.3.5 保证住培学员严格按照轮转计划轮转
        4.3.6 落实住培导师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情况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国内近10年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科技论文产出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 国内近10年医学科技论文产出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 广西近10年医学科技论文产出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概况
4 今后的展望

四、河北省2000年医学科研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LINC13及ACTR分别调控氧化应激及糖酵解介导肝癌耐药的机制研究[D]. 马路园.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4]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5]2008~2019年河北省医学科研课题查新结果分析[J]. 刘丹凤,刘斯文,李向黎,刘玉华,张秀菊,翟俊霞. 医学信息, 2020(16)
  • [6]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7]TRIM29在结肠癌中的差异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D]. 韩晶.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8]区域性恶性肿瘤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开滦研究[D]. 迟玉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河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彭光耀.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10]国内近10年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进展[J]. 黄晓红,黄文胜,韦挥德,谭毅.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10)

标签:;  ;  ;  ;  ;  

2000年河北省医学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