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夕的歌词创作

论林夕的歌词创作

一、论林夕的歌词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余瑞丰[1](2021)在《建构·解构·重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新诗有密切关系的现当代歌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文学艺术,其在附属于歌曲的音乐价值外,也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摇滚、民谣歌词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流行歌词的文学性也在提升。新世纪以来,文学界对歌词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文学作品选、诗歌选也将歌词收入其中。但是作为正典的文学史,除了极少数个例外,都选择了无视。现当代歌词与新诗是中国现当代诗歌的两脉,现当代歌词也进入文学史才能完整地呈现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面貌。为此,本文从建构的角度切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现状的由来进行溯源,并对所建立的一系列规范进行剖析、解构,论证现当代歌词进入文学史的合理性,提出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歌词的书写的设想。论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章从建构角度切入,解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歌词的排斥的缘起,从现代文学观和文学史的建立、文学史的政治性建构,以及文学史经典形成的文学史书写规范几个方面来论述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现状形成的历程。第二章从解构角度切入,着眼于将歌词排斥在文学史之外的各种因素,从文学史经典的话语霸权压抑、西方学科分类体系和文学观念在中国的话语殖民、文学范畴的变化、文学史的叙述性几个方面剖析现当代文学史排斥歌词的书写范式背后的一系列问题。第三章在重构的角度下,分析现当代歌词与新诗的历史和文体差异,提出建立新诗与歌词二分的中国现当代诗歌体系,提出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歌词的书写。并总结历史上重构的经验,以词曲地位的变迁为参照展望歌词的未来。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歌词存在一个从文学被划到音乐,再到在文学边缘徘徊的历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排斥歌词的书写范式也并非从来如此,而是存在一个建构的历程,在范式之外也存在少量明确纳入歌词的个例。被划出文学范畴的现当代歌词,其实应当被划归文学,进入文学史。最后,本文尝试确定现当代歌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位置,提出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歌词的书写,期望抛砖引玉,为现当代歌词进入文学史推波助澜,从而推动对歌词的研究,促进歌词创作水平的提升,引起对诗歌历史和新诗发展方向的重新思考与评价。本文也意在以歌词为例说明:文学生态日新月异,多元发展,文学理论与日俱新,文学史的写作也应当跟上变革的步伐。

张明池[2](2020)在《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民谣是近年来大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其娓娓诉说的心事,细腻真切的情感表达引发了众多听者的共鸣,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新民谣的迅速传播与音乐曲调编制、歌手动情演绎密切相关,歌词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也功不可没。本文以新民谣歌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超常搭配、辞格等方面对新民谣歌词的语言特色展开分析。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选题的缘由、选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交代了语料的来源。第一章为本文的立论章,梳理了新民谣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新民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出新民谣歌词兼具文学性、音乐性的特征,从主题、创作方式、语言格式三个角度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类型。第二章为语音修辞,从押韵、衬词、节奏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特征,具体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韵辙、押韵类型、衬词分布、节奏形成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为词语修辞,从词语的分布、用词的特点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特点,描述了新民谣歌词日常性、口语性、典雅性、形象性和表情性的用词特征。第四章为超常搭配,从语义、语法、语码选择分析了新民谣歌词中的超常搭配现象,讨论了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第五章为辞格章,对新民谣歌词中使用的辞格做了细致的分析,描述了辞格的结构特征,分析了这些辞格在歌词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构建上的作用。第六章为语言风格,对新民谣歌词的主要语言风格进行了分类描述,讨论了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第七章为语言规范章,分析了新民谣歌词存在的词汇、语法方面的不规范现象,分析了不规范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是结语,对全文的观点做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待改进之处。

马俊[3](2019)在《林夕歌词的古典化审美研究》文中提出以林夕所创作的多首歌词作品为语料,以文艺学、古典文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林夕作品中对古典文学实际应用的三个角度来研究其歌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郑良梅[4](2019)在《典型辞格在林夕歌词中的艺术表现》文中研究表明林夕作为现代作词人中的佼佼者,20年间创作了3000多首作品。而在这三千多首词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亮点。词章中的修辞使其歌词具有文学深度的同时还兼顾了文学的审美性。从林夕歌词中运用的典型辞格入手,分析歌词中的对偶、拆词、反复、比喻四种辞格对歌词均衡美、变化美、侧重美、联系美的艺术贡献,从而更为深刻地了解林夕歌词,并体会修辞对语言美的作用。

毛雪燕[5](2019)在《师宗山歌歌词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师宗山歌是运用师宗方言演唱的民歌。师宗山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春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师宗当地都会举行规模大小不一的山歌比赛,不仅如此,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也少不了用山歌来调节气氛。师宗山歌以高亢嘹亮的旋律演唱农家人自己的所见所闻,演唱群众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演唱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山野之味,体现了师宗山歌的民间性、随意性和自发性。师宗山歌能够以简短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离不开丰富的修辞手段,比喻、对偶、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师宗山歌更加鲜活。本文以师宗山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语音、词汇、句子、修辞格的运用、山歌主题等方面,对师宗山歌中的修辞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师宗山歌的表现风格。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共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是概述师宗县的历史地理情况和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等概念;第二小节介绍选题研究缘起、方法、意义以及语料来源;第三小节梳理了山歌相关的研究现状、山歌研究现状以及师宗山歌研究现状。第一章是从师宗山歌的押韵、衬词两方面对师宗山歌歌词语音修辞进行分析;第二章从高频词、颜色词、詈词等特色词语的使用和词语的锤炼两方面讨论师宗山歌词语修辞;第三章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师宗山歌句子修辞特色;第四章分析了师宗山歌中经常使用的单一辞格和三类综合辞格及其特点;第五章分析了师宗山歌的主题及其表现风格。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马俊[6](2018)在《浅析林夕歌词的修辞艺术》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香港词坛第一人"的林夕,以其丰富的文学素养和音乐敏感性,创造了无数词藻意境皆美的流行歌词作品。本文以林夕所创作的多首歌词作品为语料,以修辞学理论为指导,从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句子修辞、辞格的运用等方面来多视角地解析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色。

刘多多[7](2018)在《林夕歌词的文化与诗学阐释》文中指出林夕,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以来,至今创作歌词已有三千多首。他的歌词意境唯美、浪漫,语言自然含蓄,富有韵味。在流行音乐逐步走向的商品化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本文以香港词人林夕的歌词为研究对象,探讨林夕歌词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诗学内蕴。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着意于林夕歌词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林夕歌词的研究现状分析。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向世界证明歌词这一特殊文体所蕴含的丰富文学性,林夕作为华语流行乐坛着名词人,其创作的众多歌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的必要性;对林夕歌词研究现状的分析,有利于笔者发现研究的切入点。第一部分:林夕创作的总体概述。通过对林夕歌词创作的分期、题材划分的界定、创作机制及传播方式的分析等方面,系统地呈现出林夕歌词的整体状况。第二部分:解读林夕歌词中的文化内涵。林夕的歌词,以极大的人文关怀,描述了香港的社会变迁、港人面对回归的复杂心态、都市男女的爱恨纠葛,已然成为了一种历史记忆。第三部分,阐述林夕歌词中的诗学特征。林夕歌词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是诗学的重要范畴,文本主题的一致与悖反,给受众理解歌词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林夕歌词语言晓畅自然、委婉含蓄,又富有旋律感;林夕歌词中的意象不仅具有色彩性、象征性的特点,同时还具备特殊的解构性意味。结语部分:林夕的歌词成为香港的一种文化符号。林夕的歌词有着深深的香港烙印:八十年代港人身上的迷茫、孤独、自我封闭,八九十年代港人的“九七”情结等情绪,都是港人文化心态的缩影,具备着浓郁的香港性。

毛玉楚[8](2017)在《林夕歌词中的美学建构及哲理意蕴》文中研究说明林夕原名梁伟文,是20世界80年代晋升香港乐坛并至今一直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词人,他的词作意境优美,想象独特,在众多前辈大师的光环之下仍能独树一帜,且做到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迄今为止,他已创作近四千首歌词,人们不光能在他的词中看到他行云流水般的用笔,也能体悟到词中所书写的百态人生。本文用三个部分对林夕的作品进行论析,第一部分是词人简介和他的创作分期和概况,第二部分则从美学角度选择了三个大的方面,即语言、意境和想象这几个点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则是对他歌词中存在的哲理意识进行了探析,分别从歌词类型和儒道佛三教下的人生体悟展开研究,目的在于使得长期处于诗歌亚种族出现的歌词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一些优秀的作词人的填词水平之高更不应该被忽视,尤其在香港乐坛,而林夕作为其中的翘楚之一,其作品更是韵味十足,诗意浓厚,成为很好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写作,虽然学术界现今对歌词的关注远不及诗歌,但不可否认在社会上它有着比诗歌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和更甚的传播效果。以林夕为代表的香港词人在歌词的构思及书写上的细腻和深刻的感知照出了当代人心灵深处的孤独、焦虑和对情感的渴望,各种情绪的表达丝丝入扣,美学的建构也日臻完善,哲理的倾吐融合地恰到好处,于不经意间感染很多人,可以说歌词的历史就是一代人的心灵史。

殷桂娴[9](2017)在《内容与技巧的双重奏——浅析林夕歌词的港式情结》文中指出林夕是香港当代流行词坛的领军人物,他国粤双语的歌词创作深刻揭示了香港回归前后人们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的嬗变,是当代香港文化的心灵镜像,具有显着的香港性特征。以林夕及其从"小眉目处写人生"的歌词创作为线索,从林夕歌词与香港社会、与香港文学的关系以及林夕歌词情感的港式表达等不同角度来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以较为深入、全面地探析林夕歌词的港式特征。

司金川[10](2016)在《林夕歌词的诗性研究》文中提出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愈发偏向诗性而忽略音乐性,诗人们在追逐诗性的路上越走越远,却忽视了诗歌一贯以来可歌的特质。歌词作为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与诗歌之间存在着交叉的部分,即现代歌诗。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流行歌曲迅速涌入内地,它们在引领时代潮流的同时也以其瑰丽多姿的歌词不断冲击着内地听众的心灵,从老一辈的黄沾、许冠杰,到如今成长为中坚力量的林夕、黄伟文,不同时代的词人们以多变的笔触书写着不同的时代心声。尽管得到了众多歌迷的喜爱,他们的创作却始终局限于流行文化的领域,而未被纳入文学殿堂。林夕,作为香港词坛的代表人物,其歌词多样的创作题材、细腻的写作风格以及唯美的歌词笔调给内地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力图从意境、语言和音乐三个层面对林夕的歌词进行解读,发掘其中深蕴的诗性之美,从而打破对流行歌词滥情、庸俗的刻板印象。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歌诗以及林夕的相关研究。在歌诗研究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注意到现代歌诗的价值,并在歌诗的定义、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探索。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歌”与“诗”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诗歌的“歌性”与“诗性”,为歌诗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林夕研究中,对其歌词的研究绝大部分局限于语言学的个别研究之中,而将其作品作为歌诗进行审美研究的并不多,因此,总体而言其研究是零散而不透彻的。第一章从意境的角度切入林夕歌诗,认为其意境主要分为优美含蓄、消极虚无和超脱释然三种。优美含蓄的意境主要从古典、伤感、朦胧的三个方面予以探讨,发掘歌词深蕴的美感。消极虚无的意境直指其歌词中消沉、迷茫和放纵的意境营造。超脱释然的意境则是其对消极虚无的一种超越,在此处,林夕不再沉沦于俗世种种物欲、情欲的泥淖之中。这一意境与林夕“援佛入词”的理念有很大关系。第二章从语言角度探析林夕歌诗,主要分为三小节:杂语化的诗语狂欢、诗语的色彩性感受以及陌生化的语言表现。杂语化的诗语狂欢从诗语的构成因子入手,发现其歌诗中充满了多种话语的交响合奏,从而构成了多声道的诗语狂欢。诗语的色彩性感受主要体现在其对颜色词的运用,这些颜色词为语言与感觉打通了通道,释放出诗语的感觉魅力。陌生化的语言表现则从其语言的艺术手法出发,其通过词类活用、省略、词语的超常搭配以及语义悖论在诗语间形成张力,使歌词脱离情感泛滥的洪流而走向诗意。第三章从音乐角度切入林夕歌诗,分为三个小节:外在音乐、内在音乐以及内外音乐的合奏。外在音乐从格律方面对林夕歌诗的节奏和韵律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性。内在音乐则从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其歌诗内在的音乐性。内外音乐的合奏则着眼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协奏,形成内外交融、和谐共存的音乐共鸣。总之,林夕歌诗在意境、语言和音乐三个方面进行着有意的诗意构建,力图在通俗中创造优雅、在直白中营造诗意、在市场中寻求文学价值,从而在两者之间进行着不断地磨合和探索,最终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歌诗。

二、论林夕的歌词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林夕的歌词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1)建构·解构·重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厘清
第一章 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状况
    第一节 新文学的建立对歌词文学身份的排斥
        一、文学革命:现代文学观与文学史的建立
        二、新文学规范对歌词文学的排斥
    第二节 文学史政治性建构下的歌词入史状况
        一、革命文学:《讲话》与新文学史的重构
        二、雅俗文学的重构与歌词入史状况
    第三节 文学史经典话语规范下的歌词入史状况
        一、“重写文学史”中的歌词入史状况
        二、文学史经典对文学史书写的规范
第二章 解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歌词入史现状的问题
    第一节 文学史经典话语霸权对歌词文学身份的压抑
        一、文学制度与文学史经典话语霸权
        二、歌词制度的缺失与被压抑的文学身份
    第二节 “文学”的范畴与歌词的学科归属
        一、西方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在中国的殖民
        二、历史视野下的现代“文学”范畴与歌词归属
    第三节 文学史的叙述性与歌词入史
        一、文学史的历史话语
        二、文学史的雅俗观念与政治意识形态
第三章 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新视野
    第一节 现当代歌词与新诗的历史渊源
        一、新诗:“解开镣铐跳舞”的诗歌
        二、歌词:“戴着镣铐跳舞”的诗歌
    第二节 新诗与歌词二分的中国现当代诗歌体系
        一、新诗与歌词的文体差异
        二、诗歌:新诗与歌词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歌词入史的总结与展望
        一、歌词入史的历史尝试与得失
        二、歌词入史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歌词入史状况统计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民谣的概念
        (二)新民谣的影响
    二、研究现状
        (一)民谣的研究现状
        (二)歌词的研究现状
        (三)新民谣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语料交代
        (一)语料的选择方法
        (二)语料来源及摘录方法
        (三)具体语料交代
第一章 新民谣的起源及歌词的特征
    第一节 新民谣的起源与流行
        一、美国民谣摇滚
        二、台湾民谣运动
        三、大陆摇滚
        四、大陆校园民谣
        五、新民谣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特征
        一、文学性
        二、音乐性
        三、民间性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主题与形式
        一、主题类型
        二、创作形式
        三、格式分类
第二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押韵
        一、韵辙
        二、押韵方式
        三、押韵特点
        四、押韵功能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衬词
        一、衬词的分布
        二、衬词的功能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节奏
        一、主歌、副歌的节奏
        二、重章复沓的节奏
第三章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类型
        一、音节类型
        二、词类构成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汇特点
        一、日常性
        二、口语性
        三、典雅性
        四、形象性
        五、表情性
第四章 新民谣歌词的超常搭配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类型
        一、语义的超常搭配
        二、语法的超常搭配
        三、语码的转换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
        一、语义的朦胧
        二、意境的营造
        三、感官的跳跃
        四、语言的新颖
第五章 新民谣歌词的辞格运用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深层修辞格
        一、比喻
        二、比拟
        三、移就
        四、呼告
        五、拈连
        六、夸张
        七、反语
        八、对比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表层修辞格
        一、排比
        二、对偶
        三、反复
        四、列锦
        五、反问
第六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一、平易质朴
        二、唯美诗意
        三、婉转含蓄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七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规范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的失范现象
        一、词汇的失范现象
        二、语法的失范现象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失范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3)林夕歌词的古典化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古典文学作品的引用和化用
2 古典意象的重塑
3 古典意境的重构
4 结束语

(4)典型辞格在林夕歌词中的艺术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偶使歌词具有均衡美
二、拆词使歌词具有变化美
二、反复使歌词具有侧重美
    (一)连续反复
    (二)间隔反复
四、比喻使林夕歌词产生联系美
    (一)明喻
    (二)暗喻
    (三)借喻
五、总论

(5)师宗山歌歌词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师宗县历史地理情况
        二、民歌、号子、山歌、小调概念辨析
    第二节 选题研究缘起、方法、意义以及语料来源
        一、选题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四、语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本论文相关研究综述
        二、山歌研究现状
        三、师宗山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师宗山歌歌词的语音修辞
    第一节 押韵
        一、师宗山歌的韵辙
        二、师宗山歌的押韵方式
    第二节 衬词
        一、师宗山歌衬词分类
        二、师宗山歌衬词形态特征
第二章 师宗山歌歌词的词语修辞
    第一节 师宗山歌中特色词语的使用
        一、特色词语
        二、颜色词
        三、詈词
    第二节 师宗山歌词语锤炼
        一、词语意义的锤炼
        二、词语的超常搭配
        三、同义词和反义词的配合
第三章 师宗山歌歌词句子修辞
    第一节 语气型句式修辞
        一、祈使句的使用
        二、问句的使用
        三、感叹句的使用
    第二节 结构型句式修辞
        一、单句
        二、复句
        三、紧缩句
第四章 师宗山歌歌词修辞格及其作用
    第一节 师宗山歌修辞格运用的特点
        一、辞格种类丰富多样
        二、辞格使用频率高
        三、辞格运用信手拈来
    第二节 师宗山歌歌词常用修辞格
        一、师宗山歌修辞格运用频率统计
        二、比喻
        三、夸张
        四、比拟
        五、双关
        六、婉曲
        七、借代
        八、拈连
        九、起兴
        十、对偶
        十一、引用
        十二、顶真
        十三、反复
        十四、衬托
        十五、回环
        十六、对比
    第三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辞格的连用
        二、辞格的兼用
        三、辞格的套用
第五章 师宗山歌歌词的主题及表现风格
    第一节 师宗山歌主题
        一、家庭伦理主题
        二、爱情主题
        三、其他主题山歌
    第二节 师宗山歌歌词的表现风格
        一、平实质朴
        二、热辣直爽
        三、风趣诙谐
        四、形象直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6)浅析林夕歌词的修辞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音修辞
    (一) 押韵
    (二) 叠音
二、词语修辞
    (一) 词语的常规搭配
    (二) 词语的超常搭配
三、辞格的广泛运用
    (一) 比喻
    (二) 夸张
    (三) 用典

(7)林夕歌词的文化与诗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林夕歌词的概说
    第一节 林夕歌词的创作分期
        一、出道期:Raidas乐队时期(1985-1991)
        二、转变期:“音乐工厂时期”(1991-1992)
        三、高潮期:与主流歌手合作时期(1992-1997)
        四、回落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1998-2008)
        五、更迭期:电影歌曲时期(2008-至今)
    第二节 林夕歌词的创作机制
        一、歌词的创作土壤
        二、市场的选择与制约
        三、传媒的传播与推动
    第三节 林夕歌词的题材分类
        一、爱情
        二、友情
        三、亲情
        四、政治
        五、人文关怀
第二章 林夕歌词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九七”情结
        一、家国意识
        二、“九七”情结
    第二节 “词以载道”下的人文关怀
        一、打破隔膜,“shallwetalk?”
        二、珍惜生命,“黑择明”
        三、积极乐观,“明日有明天”
        四、顺其自然,“慢条斯理”
        五、知足常乐,“季军”也快乐
    第三节 都市情感的爱恋与忧愁
        一、热恋中的深情、卑微
        二、失恋后的痛苦、哀求
        三、看淡后的豁达、自爱
        四、对爱情的质疑、否定
第三章 林夕歌词的诗学阐释
    第一节 歌词的互文性
        一、文本主题的一致
        二、文本主题的相悖
    第二节 歌词的语言美
        一、语言的文学美
        二、语言的音乐美
    第三节 歌词的意象美
        一、意象的色彩性
        二、意象的象征性
        三、意象的解构性
结语 林夕歌词:香港文化的象征符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林夕歌词中的美学建构及哲理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词人简介、创作分期及创作概况
    第一节 词人简介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概况
        一、“别人的歌”——Raidas时期
        二、“音乐工厂”时期
        三、“后音乐工厂”——王菲时期
        四、新世纪——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并存
第二章 林夕歌词的美学建构
    第一节 语言美——感官上的审美愉悦
        一、韵致非凡的修辞手法
        二、别具一格的语言实验
        三、含蓄与洒脱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意境美——空间上的审美体验
        一、事例中的情思交融
        二、时空的漫延与深化
        三、精巧的构思布局
    第三节 想象美——思维上的审美超越
        一、独特的意象使用
        二、丰富的自由联想
        三、情境创设的多样化
第三章 林夕歌词的哲理意识探析
    第一节 林夕哲理词的写作新意
        一、立意的高度
        二、材料的选择
        三、颠覆的意识
    第二节 儒道佛三教影响下的人生体悟
        一、道:自然洒脱 率性大美
        二、佛:诸相非相 万物由心
        三、儒:道德教化 伦理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林夕歌词附录(按文章顺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内容与技巧的双重奏——浅析林夕歌词的港式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林夕其人
二、香港式的情感抒写——林夕歌词的艺术手法分析
    (一) 多元的女性情感表达方式
    (二) 一曲多词的写作结构
    (三) 意识流的写作
三、张爱玲式“阴毒”与亦舒式“清冷”——林夕歌词与香港文学
四、城市情绪的诗性表达——林夕歌词与香港社会

(10)林夕歌词的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现代歌诗研究现状
    2、林夕研究现状
第一章 多样的诗之意境
    第一节 优美含蓄之境
    第二节 消极虚无之境
    第三节 超脱释然之境
第二章 诗意语言的体现与形成
    第一节 杂语化的诗语狂欢
    第二节 诗语的色彩化感受
    第三节 陌生化的语言表现
第三章 内外协奏而成的诗之音乐
    第一节 外部音乐——音组与韵
    第二节 内部音乐——情绪与情感
    第三节 内外音乐的合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论林夕的歌词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建构·解构·重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问题研究[D]. 余瑞丰. 北华大学, 2021(02)
  • [2]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 张明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3]林夕歌词的古典化审美研究[J]. 马俊.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2)
  • [4]典型辞格在林夕歌词中的艺术表现[J]. 郑良梅.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3)
  • [5]师宗山歌歌词修辞研究[D]. 毛雪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浅析林夕歌词的修辞艺术[J]. 马俊. 中国文艺家, 2018(12)
  • [7]林夕歌词的文化与诗学阐释[D]. 刘多多. 闽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林夕歌词中的美学建构及哲理意蕴[D]. 毛玉楚.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
  • [9]内容与技巧的双重奏——浅析林夕歌词的港式情结[J]. 殷桂娴. 美与时代(下), 2017(03)
  • [10]林夕歌词的诗性研究[D]. 司金川.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论林夕的歌词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