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日产量最高的天然气井

我国日产量最高的天然气井

一、我国日产量最高的天然气井(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鹏[1](2021)在《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气管柱是油气资源从井下开采到地面的唯一通道。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采气管柱的破坏时有发生,高温、高压、高产气井在生产过程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管柱的流固耦合振动是引起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首先阐述管柱流固耦合振动最基本的理论,其中引入了天然气的状态方程和管柱的振动模型方程,推导了管柱流固耦合4-方程数学模型并采用特征线法对其进行了求解。然后,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的流固耦合系统仿真分析了采气管柱的流固耦合振动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当天然气产量不变时,管柱内天然气压力越大,则天然气的流速越小,密度越大,同时管柱振动越剧烈;当井底压力一定时,管柱内天然气流量越大,则天然气的流速越大,密度越大,但是密度变化微小,同时管柱振动越剧烈;当流体参数不变时,适当地增加管柱两端的轴向拉力能够减少流固耦合作用时管柱径向的振动幅度;屈曲管柱在流固耦合作用时相较于直管柱振动更为剧烈。其次,通过开展室内实验分别研究了四种变量影响下的模拟管柱流固耦合振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瞬间打开进气阀或瞬间关闭出气阀时,由于水锤效应、膨胀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模拟管段振幅较大;模拟管段两端承受的轴向拉力越大,气体通过时,其各方向的振幅越小,并且模拟管段的固有频率越高;实验管段内气流含砂含液均造成实验管段更大的振动幅度。最后,根据实验情况并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更加完善的管柱流固耦合振动实验台。在天然气井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合理制定开采规划,控制气井最高产量,尽量保证稳定生产,减少流体压力和速度突变,适当增加井口处管柱拉力,对于产水出砂气井定期进行排水除砂作业等都能够减轻管柱的流固耦合振动剧烈程度,保证气井安全可靠生产。同时,管柱流固耦合振动实验对于研究采气管柱的振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搭建符合实际工况的管柱流固耦合振动实验台需求迫切。

戴金星,倪云燕,董大忠,秦胜飞,朱光有,黄士鹏,于聪,龚德瑜,洪峰,张延玲,严增民,刘全有,吴小奇,冯子齐[2](2021)在《“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世界10个产气大国中仅有美国、俄罗斯和伊朗年产量达2 500×108m3或更多,预计2025年中国年产气量将达到2 500×108m3。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有3个依据:①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仅为8.6%,具有更快发展的资源优势;②过去35年,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有更快发展的增长优势;③2006年以来,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有更快发展的储量优势。近10年的天然气年产量增长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和天然气储采比都支持中国2025年年产气量达2 500×108m3。最后提出中国"十四五"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建议:①开辟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新领域;②攻克3个(北天山山前坳陷、柴北坳陷和西湖凹陷)隐伏煤系潜在大气区;③加速已探明的陵水17-2气田等探明地质储量1 000×108m3以上的7个大气田的开发;④增加气井和超深层探井的钻探。

宋振宇[3](2020)在《气井井筒温度压力耦合分析及井下节流工具优化设计》文中指出天然气井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水合物冰堵的现象,对气井生产效率和科学管理造成巨大影响。由于常规的地面节流工艺需要加热保温装置,会增加经济成本以及井口处的风险性,可以利用井下节流技术。将节流器安装在井筒中某合适深度,对气流进行降温降压,同时借助地层热量来提高气流温度,以保证节流后气体温度高于该压力条件下水合物生成温度,避免水合物的生成。本文从井下节流原理入手,基于能量、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并结合井筒径向传热原理,同时考虑流体物性参数与井筒温度、压力间相互关系和温度压力耦合效应,构建气井温度压力耦合预测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并编制MATLAB程序,获得气井温度、压力随井深分布图。以节流器所在深度为节点,根据节流温降、压降数学模型,分段计算来得到节流工况下气井参数变化图,分析气体相对密度和气井产量对温度、压力的影响。结合相关计算公式确定节流器的主要工艺参数,包括节流器合理下入深度和气嘴口径等,并以实际井例验证。利用建立的模型和程序能得到气井内流体参数沿井深的分布情况,考虑到节流气嘴周围流体流态十分复杂,且气嘴直径的突变会导致稳定的层流变为湍流状态,流体流速加快,容易产生涡流。对于复杂的流动状态可以采用二维方法来描述。借助Fluent软件,在确定合理的边界条件以及相应参数后,对节流气嘴网格模型展开数值模拟,可获得气流流速、压力、温度和密度的分布情况。由于气嘴直径和长度对流态变化影响较大,为了简化气嘴的设计和加工,对共计15组节流气嘴尺寸结构的流场模拟,选出最合适的尺寸。

祖佳男[4](2020)在《油田探评井放空气回收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气田开发试气、试采工作期间,必须对井场进行放空气作业,直到达到完井要求,才能停止放空气。通过火炬燃烧不仅浪费能源,而且对空气污染较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都收到影响。尤其是零散试采井,试井周期长、与集气站距离远、条件差、不能够建立大成本、大规模的集气站。在该区域建立成本低、可移动的回收装置可以避免浪费缓解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研究以油田某区块的气井为研究对象,拟在满足油气藏开发试采需要的同时,对放空天然气进行有效回收,以达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油田的回收技术调研,针对油田部分井场的探评井放空气现状,通过对比多种成熟工艺方法,选定CNG方式对试采期间放空气进行回收,并对往复式压缩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回收装置的压缩系统、脱水系统进行计算,完成选型,从而形成了放空气回收装置工艺方案,研制了用于衔接试采工艺流程和回收工艺流程的接气阀组,设计了无固定水泥基础、模块化、组合式的由接气阀组、压缩单元、脱水单元、充装单元等部分组成的回收装置。开展了现场回收试验,在6个月的试采周期内,成功实现对采气井口放空气井气的回收。

王鑫[5](2019)在《双分支水平井积液分析与速度管排液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高速发展,增强对天然气的开采开发目前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其中,水平井在我国的使用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天然气的采收率,其在经济技术和开采效率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然而天然气在开采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气井产水的现象,随着气井的持续生产产水量一直增加,一旦井筒中形成积液,就会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降低气井采收率。因此,如何准确判断气井积液时间和积液位置对气井实施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和有效提高气井的采收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充分调研了国内外有关判断气井积液的模型和方法,对双分支水平井的直井段、斜井段和水平井段三个部分的携液规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以理论分析和鄂尔多斯某气田双分支水平井现场生产数据相结合,优选出适用于双分支水平井积液判断的临界携液模型,并确定模型的拖拽系数Kd。根据气井实际生产数据确定气井产量递减规律,提出一套以Arps产量递减曲线与IPR曲线相结合的积液判识方法。并用此方法对已经产生积液的气井进行分析来确定气井产生积液的时间并计算积液高度。最后,以现场积液气井为例,随着地层压力衰减,对不同井口压力条件下下入不同尺寸速度管后气井产量、气体流速的变化进行分析。

严鸿伟[6](2019)在《深水气井环空带压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海上油气资源的不断勘探开发,海上油气井在测试、生产过程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深水气井环空带压问题尤为重要,如果在后期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井环空带压,当压力超过最大允许环空带压值时,会导致井喷、泄漏等安全事故,甚至会威肋到该井所在的生产平台,因此对于深水气井的环空带压原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的优选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深水气井环空带压原因(油套管泄漏、作业原因、气窜),同时结合深水气井的实际情况,基于PVT状态方程和温度压力耦合模型得出了密闭环空压力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环空液体等温压缩系数、环空液体导热系数、环空饱和度)对环空压力的影响;建立了气窜引起的环空压力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气顶高度、渗透率、环空液体密度、泄漏点)对环空压力的影响;建立了井口允许最大带压值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磨损、腐蚀对套管强度的影响;建立了油套管强度校核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其次,分析了套管-水泥-地层弹性协同下水泥环所受应力、位移场、应力场;根据油气井水泥环失效的原因,讨论了水泥环失效的准则,并从水泥环弹性模量、水泥环厚度、水泥环缺失三个方面分析了水泥环的受力情况。最后,针对环空带压的原因建议了环空压力的防治措施。

翁连泽[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长宁页岩气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长宁区块是我国首批确定的页岩气重点建产区之一,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长宁区块页岩气井单井产量受储层与工程多参数共同影响,各参数影响产量规律差异大,且规律不清晰。为有效选择储层与工程甜点,有必要利用现场实际数据对储层与工程参数影响产量规律进行研究。本文从长宁区块页岩气储层与工程参数入手,选择测试产量作为产能表征参数,由Pearson相关系数得到测试产量与相关参数线性关系不明显;利用模糊集合理论进行井质量分析,得到孔隙度、含气量、实际压裂段长与井质量呈正相关;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测试产量主控因素分析,得到实际压裂段长对测试产量影响最大,压裂工艺对测试产量影响明显;建立页岩气井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盲井测试表明模型识别差井和中井的准确率超过80%;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及其优化方法建立页岩气井测试产量预测模型,模型训练拟合度达98%,总体拟合度81%;并基于测试产量预测模型对页岩气储层与工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参数影响测试产量规律,分析结果与现场实际相吻合。研究成果可望为现场储层与工程甜点优选提供指导。

邓睿[8](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的SD气田储量和产量预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得益于计算机速度的高速发展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突飞猛进,基于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和预测模型已经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当今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尽管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在石油工程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少有研究着眼于海量的气井井口生产数据,多数是利用测井地质参数和压裂施工参数给出储量或者产能的分级预测,并且对于输入数据的种类和精度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气田井口生产数据规模相当庞大,极其适合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气田生产动态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但目前这两者的结合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将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气田生产数据与机器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动态储量和未来产气量的自动化、准确计算。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基于Cullender&Smith法和计算机数值计算,实现了关井井口压力到井底静压的精确折算,提出通过绘制线性折算物质平衡曲线计算储量的方法,并建立了对非线性折算物质平衡曲线进行转化以及最优化的方法。2、利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编程技术,训练了折算物质平衡曲线的线性/非线性分类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SD气田基于关井折算物质平衡曲线预测动态储量的全自动流程和方法,并且利用Python编程语言予以了实现。3、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研究了SD气田各气井的开井累产气量数据,证实了其作为时间序列具备一定自相关性和偏相关性。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长短时记忆的深度循环神经网络,将其用于预测未来单井开井累产气量,该方法可实现准确预测。本文的结果表明,通过将循环神经网络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结合,可高效率地确定神经网络的超参数窗口长度,实现参数的优选并提高预测精度。

李军鹏[9](2017)在《天然气井生产管柱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天然气井投入到生产中。气井投入生产后,温度压力变化,一方面造成环空保护液受热膨胀,导致环空带压;另一方面造成生产管柱长度及受力情况改变,引起管柱损坏失效。这严重影响着气井的安全稳定生产。因此,准确预测井筒温度压力分布,了解环空带压、生产管柱的受力情况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基于流体力学、传热学相关理论,利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定理,建立了井筒温度压力计算模型;通过微分迭代,实现了压力与温度的耦合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产量越高,井筒压力降越大,井口温度越高。2、调研了国内外环空带压状况及产生机理,基于热膨胀效应和压力鼓胀效应,建立环空压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升高是环空带压的主要原因,产量越高,井口温度越高,环空压力越大。A环空适当注入可压缩性惰性气体,可以减缓环空带压。3、对天然气井生产时的生产管柱进行了力学分析,建立了油管和生产套管的附加轴向力及伸长量的计算模型。将温度压力分布模型、环空压力计算模型、管柱力学分析模型相结合,利用C#语言编写了天然气井生产管柱力学分析软件,并进行了现场实例计算分析。

魏冰[10](2016)在《无人值守的天然气井站监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天然气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一次能源结构的重心环节,我国的天然气开采和使用水平,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在逐年提高。天然气的开采作为天然气产业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我国多数的天然气井站仍然采用人工巡检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容错率低,管理成本高,且缺乏完整系统的数据记录支撑,很多隐蔽故障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容易积累安全隐患。尤其在一些储藏量小、分布零散的小型井站中,人工作业难度大,导致天然气生产受限。因此,根据天然气井站的工艺流程,分析并设计针对无人值守的天然气井站远程监控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根据SCADA系统技术规范,结合技术发展更加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实时Web监控技术,分析天然气井站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环节,设计出一套针对无人值守的井站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井站生产过程可视化的远程监控。此外,论文在传统C/S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B/S结构的Web监控设计和Web GIS技术,从使用灵活性上进行了极大改进。系统采用3G/4G网络作为数据传输的渠道;现场采用RTU、模拟量扩展单元、流量计、网络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等现场设备组成监控单元;监控中心设置监控计算机、数据库服务器、通信服务器、Web服务器等,为用户提供应用层的可视化操作接口。在ASP.NET开发中使用百度地图API和Ajax、WebSocket等Web数据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本文给出的无人值守的天然气井站的监控解决方案,实现井站信息远程实时显示与控制、参数报警、现场图片查看、数据查询和报表管理、图表显示、用户管理等功能,可以满足井站生产监控的需求。

二、我国日产量最高的天然气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日产量最高的天然气井(论文提纲范文)

(1)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柱流固耦合振动理论研究现状
        1.2.2 管柱流固耦合振动仿真研究现状
        1.2.3 管柱流固耦合振动实验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特性分析理论基础
    2.1 气体流动状态描述
        2.1.1 气体连续性方程
        2.1.2 气体运动方程
        2.1.3 气体能量方程
    2.2 管柱振动模型建立
        2.2.1 管柱轴向振动模型建立
        2.2.2 管柱横向振动模型建立
    2.3 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模型建立
        2.3.1 流体运动的描述
        2.3.2 管柱运动的描述
        2.3.3 流固耦合边界条件
        2.3.4 流固耦合数学模型
    2.4 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模型求解
        2.4.1 相容方程的推导
        2.4.2 微分方程的差分转换
        2.4.3 计算网格及差值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仿真分析
    3.1 流固耦合仿真分析基本流程
    3.2 不同天然气内压时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仿真分析
    3.3 不同天然气产量时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仿真分析
    3.4 不同轴向力作用时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仿真分析
    3.5 不同井深处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仿真分析
    3.6 采气管柱屈曲变形时流固耦合振动仿真分析
        3.6.1 正弦屈曲管柱
        3.6.2 螺旋屈曲管柱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模拟实验
    4.1 实验目的及设备
    4.2 气体流量对管柱流固耦合振动的影响
    4.3 模拟开关井对管柱流固耦合振动的影响
    4.4 管柱拉力对管柱流固耦合振动的影响
    4.5 气流含砂含液对管柱流固耦合振动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模拟实验台设计
    5.1 采气管柱振动实验台的设计目的及要求
    5.2 模拟实验台设计的基本原理
    5.3 实验台组成及总体方案
    5.4 实验台主要组成部分设计
        5.4.1 实验台空气供给及排放系统
        5.4.2 管路系统
        5.4.3 加液加砂系统
        5.4.4 激励系统
        5.4.5 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5.4.6 管路加载及设备固定部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天然气工业大发展的关键依据及重要条件
    1.1 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资源优势
    1.2 中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增长优势
    1.3 中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储量优势
    1.4 预测2025年中国年产气量达2 500×108m3级
        1.4.1 近10年天然气产量增长率表明中国具备上产2 500×108m3级趋势
        1.4.2 中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具备上产2 500×108m3级条件
        1.4.3 天然气储采比支持中国上产2 500×108m3级
    1.5“十四五”中国将成为热值当量天然气超过石油的产气大国
2 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议
    2.1 开辟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泥页岩气藏勘探新领域
    2.2 攻克3个隐伏煤系广布的潜在大气区
        2.2.1 攻克北天山山前坳陷隐伏中-下侏罗统煤系潜在大气区
        2.2.2 攻克柴北坳陷隐伏中-下侏罗统煤系潜在大气区
        2.2.3 攻克西湖凹陷隐伏古近系—新近系煤系潜在大气区
    2.3 加速陵水17-2气田等探明地质储量1 000×1 08m3 以上的7个大气田的开发,增加年产气1 00×1 08m3
    2.4 增加气井和超深层气探井的钻探
3 结论

(3)气井井筒温度压力耦合分析及井下节流工具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井筒温度场研究现状
        1.2.2 井筒压力场研究现状
        1.2.3 井筒温度压力耦合模型研究现状
        1.2.4 井下节流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气井生产时的井筒温度场和压力场研究
        (2)确定节流器主要工艺参数
        (3)井下节流场流态数值模拟及节流气嘴尺寸优化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井下节流技术机理研究
    2.1 流体节流的临界流动条件
    2.2 气液混合流体流经节流嘴的热力学模型
    2.3 井口节流与井下节流的对比
    2.4 井下节流嘴产状模型研究
        2.4.1 ROS公式产状模型
        2.4.2 Ashford公式产状模型
        2.4.3 适用于气井节流的桑赫尔-克拉弗公式
        2.4.4 井下安全阀节流公式
        2.4.5 克雷洛夫公式
        2.4.6 井下节流嘴经验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井温度压力分布耦合预测模型
    3.1 气井温度压力耦合预测模型研究
        3.1.1 模型基本假设条件
        3.1.2 基本方程
        3.1.3 井筒温度分布模型
        3.1.4 井筒压力分布模型
        3.1.5 天然气相对密度
        3.1.6 气体物性参数计算
        3.1.7 气体状态参数耦合模型求解
        3.1.8 生产气井实例分析
    3.2 井下节流压力温度分布模型
        3.2.1 井下节流压降预测模型
        3.2.2 井下节流温降预测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流器主要工艺参数的设计
    4.1 节流嘴最优下入深度计算模型
    4.2 节流气嘴尺寸计算
    4.3 井下节流气井流态分析
    4.4 节流气井实例分析
        4.4.1 节流气井温度压力沿井筒分布规律
        4.4.2 气井产量对节流气井参数分布的影响
        4.4.3 气体相对密度对节流气井参数分布的影响
    4.5 水合物形成的预测模型
        4.5.1 水合物的性质
        4.5.2 水合物的形成条件
        4.5.3 水合物形成条件的预测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井下节流场数值模拟及节流气嘴尺寸优化
    5.1 节流场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
        5.1.1 节流场物理模型
        5.1.2 节流场数学模型
        5.1.3 节流气嘴简化几何模型
        5.1.4 确定节流场边界条件
    5.2 节流场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5.2.1 节流过程气体流态的整体分析
        5.2.2 节流过程气体相关参数变化的研究
    5.3 节流气嘴尺寸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油田探评井放空气回收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井口放空气回收技术介绍
    1.1 井口放空气回收工艺方案
        1.1.1 CNG回收技术
        1.1.2 LNG回收技术
        1.1.3 GTL合成油技术
        1.1.4 国内油田井口放空天然气回收现状
第二章 井口放空气回收工艺方案
    2.1 井口回收工艺
        2.1.1 试采工艺介绍
        2.1.2 试采的目的
        2.1.3 井口气回收目的
        2.1.4 高压回收工艺
        2.1.5 放空衔接工艺
        2.1.6 模块撬装工艺
第三章 放空气回收装置关键设备数据计算
    3.1 天然气压缩系统
        3.1.1 工作过程
        3.1.2 设备结构
        3.1.3 工艺参数
        3.1.4 工作条件
        3.1.5 排量调节
        3.1.6 润滑系统
        3.1.7 参数设计
    3.2 脱水系统
        3.2.1 脱水工艺原理
        3.2.2 分子筛工作流程设计
第四章 放空气回收装置设备及应用试验
    4.1 回收装置工艺
        4.1.1 技术选型确定
        4.1.2 回收装置结构
    4.2 现场应用试验记录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双分支水平井积液分析与速度管排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分支水平井的携液规律研究
    2.1 水平段的流动规律研究
        2.1.1 流型划分
        2.1.2 流型判别
    2.2 倾斜段的携液规律研究
        2.2.1 倾斜井段携液规律计算公式
        2.2.2 持液率定义
        2.2.3 实验验证
    2.3 垂直段的携液规律研究
        2.3.1 Turner模型
        2.3.2 Coleman模型
        2.3.3 李闽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界携液模型的优选
    3.1 垂直井段临界携液速度模型
    3.2 斜井段临界携液速度模型
    3.3 不同因素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
        3.3.1 不同井口温度及不同井口压力
        3.3.2 不同尺寸油管及不同井口压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筒积液预判及积液程度诊断
    4.1 XXX2-1 井井筒积液预判及积液程度诊断
        4.1.1 XXX2-1 井生产概况
        4.1.2 XXX2-1 井产量递减规律的确定
        4.1.3 XXX2-1 井流入动态曲线及积液程度诊断
    4.2 XXX6-2 井井筒积液预判及积液程度诊断
        4.2.1 XXX6-2 井生产概况
        4.2.2 XXX6-2 井产量递减规律的确定
        4.2.3 XXX6-2 井流入动态曲线及积液程度诊断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速度管下入深度及下入时机判别
    5.1 XXX6-2 井不同尺寸速度管下入时机
        5.1.1 速度管管径为2-1.71in
        5.1.2 速度管管径为2.375-1.995in
    5.2 XXX2-1 井不同速度管下入时机
        5.2.1 速度管管径为2-1.71in
        5.2.2 速度管管径为2.375-1.995in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深水气井环空带压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深水气井环空带压影响及特性
        1.2.1 深水气井环空带压危害
        1.2.2 天然气井环空带压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水气井环空带压原因分析
    2.1 油管和套管泄漏
    2.2 作业原因导致的环空带压
        2.2.1 固井质量
        2.2.2 水泥浆体系分析
        2.2.3 水泥环完整性分析
    2.3 气窜引起的环空带压
第三章 深水气井环空压力计算
    3.1 井筒温度分布
    3.2 力学模型的建立
    3.3 密闭环空压力计算模型及案例分析
        3.3.1 模型建立
        3.3.2 案例计算及因素分析
    3.4 气窜引起的环空压力计算及案例分析
        3.4.1 模型建立
        3.4.2 案例计算及因素分析
    3.5 井口允许最大带压值计算模型研究
        3.5.1 磨损对套管强度的影响
        3.5.2 腐蚀对套管强度的影响
        3.5.3 油套管强度校核模型
        3.5.4 环空许可工作压力计算方法
        3.5.5 实例计算
第四章 水泥环损害机理研究
    4.1 结构计算模型
    4.2 水泥环结构破坏准则
        4.2.1 水泥石强度失效准则
        4.2.2 接触失效
        4.2.3 疲劳导致失效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 水泥环弹性模量对水泥环受力影响分析
    4.5 水泥环厚度对水泥环受力影响分析
    4.6 水泥环缺失对水泥环受力影响分析
第五章 环空压力防治措施分析
    5.1 气井环空带压预防措施研究
        5.1.1 油管的密封性
        5.1.2 提高固井时的驱替效率
        5.1.3 选择合适的固井工艺
        5.1.4 安装破裂盘
        5.1.5 加入可压缩材料
        5.1.6 安装隔热管柱
    5.2 井筒完整性设计分析
        5.2.1 井筒安全屏障
        5.2.2 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估方法
        5.2.3 井筒完整性测试方法
    5.3 环空带压安全评估方法研究
    5.4 环空带压治理措施研究
        5.4.1 监规
        5.4.2 分析
        5.4.3 治理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数据挖掘的长宁页岩气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挖掘分析在页岩气井的应用
        1.2.2 数据挖掘分析在石油工程其他领域的应用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长宁页岩气井产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2.1 页岩气井产能影响参数
        2.1.1 页岩气井储层参数
        2.1.2 页岩气井钻井质量参数
        2.1.3 页岩气井压裂参数
    2.2 相关性分析
        2.2.1 测试产量与第一年平均日产量相关性分析
        2.2.2 产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糊数学的页岩气井产能主控因素分析
    3.1 页岩气井井质量分析
        3.1.1 模糊集合和隶属函数
        3.1.2 基于梯形隶属函数的页岩气井分类
        3.1.3 井质量分析
    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测试产量主控因素分析
        3.2.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3.2.2 测试产量主控因素分析
    3.3 页岩气井模糊模式识别
        3.3.1 模糊模式识别原理
        3.3.2 页岩气井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3.3.3 应用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页岩气井测试产量预测模型
    4.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4.1.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测试产量预测模型
    4.2 改进的BP神经网络
        4.2.1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4.2.2 思维进化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4.3 神经网络训练结果分析
        4.3.1 BP神经网络训练结果
        4.3.2 遗传算法优化训练结果
        4.3.3 思维进化算法优化训练结果
        4.3.4 盲井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4 敏感性分析
        4.4.1 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4.4.2 工程参数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储层与工程参数原始数据表
附录B 灰色关联分析Matlab程序
附录C BP神经网络Matlab程序
附录D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Matlab程序
附录E 思维进化法优化BP神经网络Matlab程序
致谢

(8)基于机器学习的SD气田储量和产量预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藏储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气井产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机器学习在油气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SD气田概况
    2.1 SD气田储层岩性特征
        2.1.1 岩石类型
        2.1.2 填隙物特征
        2.1.3 孔隙特征
    2.2 SD气田储层物性特征
    2.3 SD 气田储层电性特征
    2.4 SD 气田储层流体特征
    2.5 SD 气田开发简况
    2.6 小结
第3章 利用关井井口数据预测动态储量
    3.1 基于关井井口数据的流动物质平衡曲线
        3.1.1 流动物质平衡法原理
        3.1.2 SD气田关井流动物质平衡曲线
    3.2 基于关井井口数据的井底静压的折算
        3.2.1 Cullender& Smith法
        3.2.2 井底静压数值求解算法
    3.3 基于关井井口数据的折算物质平衡曲线及其分类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单井动态储量预测
    4.1 非线性折算物质平衡曲线的线性化处理
    4.2 线性折算物质平衡曲线的最优化处理
    4.3 基于机器学习和折算物质平衡曲线的储量预测流程
    4.4 机器学习线性/非线性物质平衡曲线分类器
        4.4.1 机器学习基本原理
        4.4.2 关井折算物质平衡曲线的高维特征提取
        4.4.3 基于Logistic Regression的分类器
        4.4.4 线性/非线性分类模型训练
        4.4.5 线性/非线性分类器性能
    4.5 计算结果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单井产量预测
    5.1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基本原理
    5.2 累产气量的自回归移动平均预测模型
        5.2.1 开井累产气量
        5.2.2 累产气量序列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定阶
        5.2.3 累产气量序列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计算结果
    5.3 循环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5.3.1 循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5.3.2 循环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算法
        5.3.3 循环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
        5.3.4 循环神经网络的梯度下降算法
    5.4 累产气量的深度循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4.1 驱动序列和目标序列的建立
        5.4.2 累产气量时间序列预测问题建模
        5.4.3 累产气量的深度循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结构设计
        5.4.4 深度循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训练
    5.5 开井累产气量的预测体系
        5.5.1 深度循环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及问题
        5.5.2 基于自相关分析和循环神经网络的预测体系
    5.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9)天然气井生产管柱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井筒温度压力分布研究现状
        1.2.2 环空压力模型预测研究现状
        1.2.3 生产管柱受力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2章 井筒温度压力耦合计算模型
    2.1 井筒压力计算模型
        2.1.1 井筒压力场模型
        2.1.2 井筒静压力计算模型
        2.1.3 井筒流动压力模型
    2.2 井筒温度计算模型
    2.3 关键参数的计算
        2.3.1 天然气物性参数计算
        2.3.2 温度模型中关键参数计算
    2.4 井筒温度压力耦合计算
        2.4.1 温度压力耦合计算模型
        2.4.2 不同产量下的温度压力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空带压预测分析
    3.1 环空带压的产生机理
        3.1.1 环空带压的定义
        3.1.2 环空压力的产生机理
    3.2 环空带压现状
        3.2.1 国外天然气井环空带压情况
        3.2.2 国内天然气井环空带压情况
    3.3 环空带压预测模型
        3.3.1 密闭环空压力计算模型
        3.3.2 半密闭环空压力计算模型
    3.4 实例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产管柱力学分析
    4.1 生产管柱的组成
    4.2 油管力学分析
        4.2.1 油管受力分析模型
        4.2.2 油管轴向力分析
        4.2.3 油管轴向变形分析
    4.3 套管力学分析
        4.3.1 套管受力分析模型
        4.3.2 套管轴向力分析
    4.4 不同产量下管柱轴向力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产管柱力学分析软件开发
    5.1 软件开发
        5.1.1 软件总体结构
        5.1.2 软件模块介绍
    5.2 计算实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无人值守的天然气井站监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与硬件设备选型
    2.1 井站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与设计
        2.2.1 现场监控设备分析
        2.2.2 系统通信网络分析
        2.2.3 监控中心结构分析
        2.2.4 井站监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3 系统硬件设备选型
        2.3.1 现场设备组成结构分析
        2.3.2 现场设备的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通信协议及数据库设计
    3.1 网络传输协议分析
    3.2 系统通信协议分析与设计
        3.2.1 现场设备通信协议分析与设计
        3.2.2 系统报文格式分析与设计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表的组成分析
        3.3.2 数据库表内结构设计
        3.3.3 用户信息表安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监控单元软件设计
        4.1.1 RTU工作流程
        4.1.2 现场数据采集与上传
        4.1.3 远程指令接收与处理
    4.2 监控中心软件功能分析与结构设计
        4.2.1 监控中心软件功能分析
        4.2.2 监控中心软件结构设计
    4.3 通信服务模块设计
        4.3.1 通信服务模块功能分析及结构设计
        4.3.2 网络通信子模块设计
        4.3.3 数据处理子模块设计
        4.3.4 WCF服务子模块设计
        4.3.5 并行处理机制实现
    4.4 实时Web技术分析与设计
        4.4.1 Web监控系统实时性需求
        4.4.2 几种实时Web技术分析
        4.4.3 基于WebSocket的实时Web功能设计
    4.5 基于ASP.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
        4.5.1 Web监控系统的安全策略
        4.5.2 基于百度地图的实时数据显示
        4.5.3 报警功能设计与实现
        4.5.4 远程控制功能设计与实现
        4.5.5 报表及图表功能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功能测试
    5.1 测试目的及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及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我国日产量最高的天然气井(论文参考文献)

  • [1]采气管柱流固耦合振动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D]. 王继鹏.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J]. 戴金星,倪云燕,董大忠,秦胜飞,朱光有,黄士鹏,于聪,龚德瑜,洪峰,张延玲,严增民,刘全有,吴小奇,冯子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1(01)
  • [3]气井井筒温度压力耦合分析及井下节流工具优化设计[D]. 宋振宇.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4]油田探评井放空气回收利用技术研究[D]. 祖佳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双分支水平井积液分析与速度管排液研究[D]. 王鑫.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6]深水气井环空带压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D]. 严鸿伟.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基于数据挖掘的长宁页岩气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与影响因素研究[D]. 翁连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基于机器学习的SD气田储量和产量预测算法研究[D]. 邓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天然气井生产管柱力学分析[D]. 李军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10]无人值守的天然气井站监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魏冰.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我国日产量最高的天然气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