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研究样本量设计表及其使用方法

生存研究样本量设计表及其使用方法

一、生存研究样本量设计表及其使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21)在《创业警觉性的前因及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大部分创业企业属于小微型企业,其在增加就业、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增长方面贡献显着。自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开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新创企业都面临着高失败风险,并处于经济收益高度不确定的困境中。上海创业力评鉴中心调查显示,我国创业失败率高达90%,在创业5年内倒闭的企业占70%。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如何在动态的环境中快速识别良好的商机并获得所需资源以获得良好绩效和实现企业生存与成长,仍是一大难题。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取得良好的企业绩效,获得创业成功,创业者们必须对潜在的新机会和可利用的资源保持高度警觉性。因此,提高创业警觉性是促进新创企业发展和获取高绩效的关键因素,对于促进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在理论层面上,探讨创业警觉性的前因以及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对于理解创业警觉性的形成机制,以及揭示创业警觉性在新创企业绩效提高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文献对于创业警觉性的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学界缺乏对创业警觉性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本研究认为创业者认知柔性和认知复杂性通过搜索、过滤和解释信息影响创业警觉性,并且该过程会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进一步调节。从微观认知和宏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探究创业者认知结构和环境动态性在创业警觉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次,现有研究对于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大多数学者侧重于解释创业警觉性的概念以及高警觉性创业者的特质,但关于创业警觉性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研究尚不完整。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创业警觉性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具体路径,以揭示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间的“黑箱”。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索创业警觉性的形成机制,以及解释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一构建创业警觉性前因研究的理论模型,试图解决“创业者认知结构如何影响创业警觉性”以及“环境动态性如何调节创业者认知结构和创业警觉性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基于创业过程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权变理论,研究二引入创业拼凑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中介变量和一个权变因素环境动态性,构建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试图揭示创业警觉性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具体路径和边界条件。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本研究共提出26条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来自463位新创企业创业者的数据。采用SPSS22.0和AMOS21.0进行数据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并得到以下实证结果。研究一结果表明,创业者认知柔性和认知复杂性对创业警觉性存在积极影响,并且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认知柔性和认知复杂性与创业警觉性的关系。一方面,认知柔性水平高的创业者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搜索机会和资源以实现价值创造。尤其当环境动态性高时,认知柔性高的创业者通过其灵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行更广泛的信息搜索,对创业警觉性的积极影响更强。另一方面,认知复杂性使创业者处理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使企业能够迅速吸收新信息和知识以帮助企业克服认知惯性,这将帮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外部市场变化,提高创业警觉性。当环境动态性高时,高认知复杂性可以使创业者对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竞争情况等信息更加敏感,对创业警觉性的积极影响更加强烈。研究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警觉性能够促进新创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和商业机会,实现新创企业的生存、成长和创新,提高新创企业绩效。但是创业警觉性的搜索和扫描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着。第二,创业警觉性通过创业拼凑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高警觉性的创业者对环境中信息和资源的搜索、联接和评估能力更强,这有助于提高创业拼凑。通过拼凑创造的主观知识和解释可以让组织理解资源及其组合如何提供特定的生产性服务和机会,进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第三,创业警觉性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创业警觉性使创业者对环境中商业要素变化的信号更加敏感,能够促进创业者对环境中的商业要素进行整合,创新商业模式,进而提升新创企业绩效。第四,创业拼凑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第五,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创业拼凑与新创企业绩效的积极关系以及创业拼凑在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断变化的环境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样化的机会,使创业者能够持续参与创业活动。善于进行创业拼凑的企业能够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不稳定的挑战和机遇,提升企业绩效。第六,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绩效的积极关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在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在动态的环境中,警觉性高的创业者能够感知到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变化,并挖掘出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或商业元素之间潜在的联系,促进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包括:(1)极大地拓展了创业警觉性的理论研究,完善了对创业警觉性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2)系统地探索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揭示创业警觉性如何通过创业拼凑影响新创企业绩效,补充了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指明方向。(3)将创业警觉性的研究拓展到战略决策领域,探索创业警觉性与商业模式创新和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从战略决策的视角扩展了创业警觉性的研究范畴,增强了创业警觉性对创业管理实践的解释力度。(4)探索环境动态性在新创企业绩效的提升机制中所起的权变效应,有助于加深对外部环境因素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解,揭示新创企业绩效提升机制,为创业理论发展和实践管理指明方向。

杨大明[2](2021)在《赋能教育对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赋能教育在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明确赋能教育理论对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社区制定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居家自我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属于类实验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2019年12月~2020年5月延吉市二级甲等以上3所医院首次接受结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出院后居家的9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干预组47例,收集出院12周后相关数据,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所有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分析,利用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93例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以50~60岁居多。59.14%的患者为男性;在婚姻方面,有配偶的患者居多;学历方面,初中学历者占大部分;职业方面,退休或无业为主占78.49%;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内的患者最多,占56%;照顾造口方面,80%的患者需要他人帮助护理;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护理能力总分为对照组(48.73±2.75)分,干预组(49.00±3.55)分,处于低等水平。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自护理能力总分为对照组(54.99±2.23)分,干预组为(68.42±1.013)分,处于中等水平。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均有提升,且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对照组(126.48±10.00)分,干预组(126.21±13.64)分,处于低等水平。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对照组(146.05±21.10)分,干预组(172.73±11.53)分,处于中等水平。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都有提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造口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对照组1例,干预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对照组12例,干预组的2例,干预组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赋能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护能力,自我护理意识、自我护理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各维度都有明显效果。(2)赋能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生理健康维度效果不明显,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3)赋能教育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例数。

马沛[3](2021)在《互动式患者参与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互动式患者参与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旨在为TKA患者术后的院内院外护理提供指导意义,同时为未来开展TKA术后康复护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省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病区行TK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70例。将研究对象在入院时随机入住骨二科和骨三科,然后随机将骨二科作为对照组,骨三科作为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TKA术后常规护理及出院随访,试验组患者采取TKA术后常规护理+互动式参与(包括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的相关护理)。分别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以及满意度评价表来评估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其对医护人员满意度状况。收集患者在出院时、术后1个月时、术后3个月时的评分资料。将收集的资料数据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互动式患者参与对TKA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结果:(1)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HSS评分以及SF-36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2)试验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1个月时、术后3个月时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1个月时、术后3个月时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动式患者参与可促进TKA患者术后机体的康复,减少关节粘连、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的发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同时提升其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张莹[4](2020)在《基于互联网及融媒体技术的延续性护理在稳定期COPD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将系统的、个体化的延续性护理方案与现代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并应用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探讨基于现代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旨在缓解COPD症状,减少COPD急性发作次数及再入院次数,提升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首先成立“医-康-护”一体化的延续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对COPD疾病特点及其延续性护理中关键问题、纳入排除标准等内容进行讨论,并就延续性护理研究中将会用到的康复评估方法、康复锻炼技能等对专科护士进行培训。预实验阶段,基于科室原有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及评测指标,共观察5例,并研究保障医疗的前提下康复技术、基于互联网多媒体指导的切入点。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采用回顾性方法抽取2017年12月1日-2018年2月1日在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抽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2月1日在该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35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为科室原有的电话随访,随访内容根据当时电话中患者的提问而定。实验组在科室原有延续性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基于互联网及融媒体技术的个体化延续性护理方案,由专科护士主持实施护理方案,主要通过视频即时通话、自拍视频、专业性文献研读讲解、共享电子资料等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达到实时远程指导、进行肺康复相关功能评估及功能锻炼指导、健康指导。两组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时间均持续6个月。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2)初次评估数据,评估内容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估患者COPD的症状;肺功能检测评定评估患者气流受限程度;圣乔治呼吸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for COPD,SGRQ-C)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测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study measures,CDSMS)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3)6个月终评数据,评估内容与初次评估内容相同;(4)评估半年内由于COPD疾病所致的再入院次数以及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22.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达,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达。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对比采用卡方分析,其中年龄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初次评估时CAT评分、肺功能检测结果、SGRQ-C评分、CDSMS评分的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初次评估数据和6个月终评数据的组内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患者6个月终评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的再入院次数、患者满意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初次评估时,(1)实验组CAT评分(12.89±4.21)与对照组CAT评分(12.25±4.0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肺功能指标分别是FEV1/FVC(56.73±6.65%)和FEV1/pre(64.34±11.60%)、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分别是FEV1/FVC(55.93±5.89%)和FEV1/pre(62.03±13.01%),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生活质量SGRQ-C量表的症状部分得分(65.23±6.84)、活动能力得分(64.94±6.60)、疾病影响得分(65.32±6.42)三个维度及总分(65.14±6.16),对照组生活质量SGRQ-C量表的症状部分得分(64.15±6.44)、活动能力得分(62.66±7.16)、疾病影响得分(64.31±7.45)三个维度及总分(64.53±7.02),实验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SGRQ-C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运动锻炼情况(327.71±151.62min/周)、认知症状管理实践得分(1.60±0.24)、与医生沟通得分(1.65±0.21)三个维度,与对照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运动锻炼情况(271.75±193.51min/周)、认知症状管理实践得分(1.50±0.27)、与医生沟通得分(1.59±0.24)三个维度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终评时,(1)实验组CAT评分(9.14±6.25)、对照组CAT评分(10.95±5.74)较初次评估时均有所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患者肺功能检测结果较初次评估变化较小,其中FEV1/FVC(55.74±5.13)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1/pre(61.75±13.38)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FVC(59.76±6.05)、FEV1/pre(67.40±10.05)较初次评估均明显增加,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实验组生活质量SGRQ-C总分(45.38±18.08)、症状部分得分(44.55±19.28)及疾病影响得分(45.83±18.24)两个维度较初次评估均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SGRQ-C总分(55.90±16.77)及各维度得分(症状部分得分57.12±12.44、活动能力得分57.20±12.86、疾病影响得分58.35±14.74)较初次评估均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认知症状管理实践2.16±0.56分、与医生的沟通2.32±0.62分)和运动锻炼时间(460.00±249.60min/周)较初次评估均上升,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认知症状管理实践1.67±0.41分、与医生的沟通1.80±0.48分)和运动锻炼时间(311.50±216.40min/周)较初次评估均上升,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组肺功能检测结果较对照组更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实验组生活质量SGRQ-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较对照组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实验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及运动锻炼时间较对照组更大,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实验组半年内再入院次数(0.54±0.78)较对照组(1.13±0.72)更少,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得分(86.43±4.91)较对照组(77.50±8.08)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显着(P<0.001)。结论:与传统延续性护理比较,结合互联网及融媒体技术的个体化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减少COPD急性发作次数和再入院次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可以在延续性护理中应用和推行。

王燕[5](2020)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儿童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易继发全身多脏器的急、慢性损害,加之患儿年龄较小,自理能力不佳,治疗依从性较差,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最新统计显示,全球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人数已达111万,每年新增128900例,我国发病率位居全球第四。实施连续、整体的个体化医疗护理服务是提高患儿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美国等西方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个案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糖尿病儿童的医疗管理需求。个案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和制度建设有限,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尤少。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及临床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糖尿病专科临床实践特点,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和个案管理相结合,通过专家函询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并通过类实验研究验证其干预效果,以期为患儿及家庭提供优质、有针对性、可持续性的个性化医疗护理服务。目的:1.调查儿童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现状,为构建儿童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提供参考。2.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从而规范儿童T1DM临床护理实践。3.评价以家庭为中心的个案管理在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验证方案的有效性。方法:1.横断面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1省、市、自治区89所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及糖尿病护士进行便利抽样调查。2.专家函询法:基于文献研究、临床调研,结合糖尿病专科临床实践特点,拟定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初稿,选取我国6个地区19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筛选,并通过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和协调系数,分析专家函询结果的可信度。3.类实验性研究:便利选取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2018年9月-2019年7月内分泌科收治的62例1型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试验组(33例)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个案管理照护,对照组(29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糖化血红蛋白、凌晨血糖、空腹血糖、睡前血糖和生存质量。结果:1.共调查28所儿童专科医院、49所综合医院和12所妇幼保健院,其中23所医院已开展儿童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服务,开展率为25.84%;参与调查的178名研究对象中仅有124名(69.66%)知晓个案管理照护服务;儿童专科医院及三级医院儿童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服务的开展率优于非儿童专科医院和二级医院;未开展儿童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的前3大原因依次为相关医护人员对个案管理模式缺乏了解、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医护人员缺乏。2.两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0%和10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87,Kendall’s W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级指标的集中程度较高。最终得到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包括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工作流程和成效评价指标(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3.干预6月后,试验组患儿自评及家长代评生存质量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除生理功能外(P>0.05),其他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凌晨、空腹和睡前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国内医院儿童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开展率低,有必要发挥儿童专科医院和三级医院的优势,建立规范统一的工作流程及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为儿童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规范、科学的服务。2.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具有较高可信度和科学性,可为儿童1型糖尿病的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3.以家庭为中心的个案管理有助于控制患儿糖代谢指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范彩丽[6](2020)在《基于骨科损害控制的精准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骨科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的精准护理对促进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开展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贵州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关节外科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93名;根据研究标准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精准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每组各36例。常规干预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关节外科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精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经过培训的骨科护士和课题组研究人员实施基于DCO的精准护理干预,包括:预警(DORSSSP3.0评估系统及Caprini风险评估),精准防控(术前预康复锻炼、精准化心理护理、精准化防栓护理、术后局部冰敷及恒温补液),精准宣教(思维导图、二维码、微信及微信群)。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H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状态焦虑问卷(S-AI)、纽卡斯尔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NSNS)分别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焦虑状态、病人满意度情况,分析比较住院期间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成功下地活动时间,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焦虑水平,出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情况,术后30日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情况;分析精准干预组患者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研究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2例,因剔除、失访、中途退出等原因共脱落5例,精准干预组患者脱落率为5.55%,常规干预组患者脱落率为8.33%,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共67例,精准干预组34人,常规干预组33人。(1)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HHS、BI、S-AI得分比较(P>0.05)。(2)髋关节功能: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月、出院3月的HHS均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两组患者HHS随时间变化呈递增的趋势,且精准干预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速度明显优于常规干预组。(3)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月的BI均高于常规干预组(P<0.001)。两组患者BI随时间均呈递增趋势,且精准干预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常规干预组。(4)心理焦虑状态: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月、出院3月的S-AI得分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1)。两组患者S-AI随时间均呈递减趋势,且精准干预组患者S-AI下降幅度较常规干预组明显。(5)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NSNS、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精准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活动的时间较常规干预组提前(P<0.01);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常规干预组(P<0.01);精准干预组术后30日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日均未发生死亡。2.相关性分析结果:(1)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月的HHS得分分别与出院时(rs=-0.614,P<0.01)及出院1月(rs=-0.588,P<0.01)的S-AI得分呈显着负相关;精准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与患者入院时焦虑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s=0.815,P<0.01)。(2)精准干预组患者出院时HB水平与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rs=-0.635,P<0.01)、干预前S-AI(rs=-0.586,P<0.01)、出院时S-AI(rs=-0.376,P<0.05)呈负相关;患者出院1月HHS得分(rs=0.545,P<0.01)及出院3月HHS得分(rs=0.358,P<0.05)分别与出院时HB水平呈正相关。结论1.基于DCO的精准护理是一种安全的护理模式,可促进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其焦虑情绪。2.患者心理焦虑水平、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出院时HB水平及出院后的髋关节功能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样本量小,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张士林[7](2020)在《口服中药结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口服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与比较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化疗后患者肿瘤客观疗效、生活质量评分、药物不良反应、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为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CRC提高认知。方法在国内外多种医学数据库如中国医学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Embase、Cochrane、美国临床试验中心以“中医药,中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草药,中药,中成药”、“结直肠肿瘤、结直肠癌,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结肠肿瘤,直肠肿瘤,直肠瘤,肛门肿瘤,肛门癌”为主题词与自由词,检索2010-2019年发表实验类型为“随机实验、RCT、随机、随机对照”的相关文献;其后,根据预先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确定入选文献;再通过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进行重复文献剔除并予以人工复核;并对剩余文献进行阅读题目来排除综述、系统性评价、动物实验等明显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对保留下来的文献再仔细阅读摘要,进一步下载并且阅读全文,以排除非RCT或研究方法不吻合及结局指标不一致的文献。对要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首先参考Cochrane手册提供的质量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再收集并整理文献中相应的结局指标资料,经双人复核确认无误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Revman5.3或STATA15.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统计分析;对文献进行异质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决定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再进行敏感性检验,并通过软件计算合并效应量和发表性偏倚分析。最后对合并效应量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做一定的探讨。结果1.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肿瘤客观疗效进行分析,经过异质性检验,I2=0%<50%,且Q检验的P=0.972>0.1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可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从46个研究汇总的OR值为1.915,95%的置信区间为1.678-2.186,具有统计学意义。Z=9.64,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CRC的疗效是优于单纯化疗的。并且基于Begg偏倚检验,P=0.985>0.05,表示本次研究选择的46篇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2.对于KPS评分,经过异质性检验,I2=0%<50%,且Q检验的P=0.763>0.1,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选择固定效应进行meta分析。28个研究汇总的OR值为3.325,95%置信区间为2.769-3.99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12.88,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KPS的提高是优于单纯西医化疗的疗效。3.免疫指标及肿瘤标记物CEA、CA199等数据异质性太大,无法比对分析。4.血液及消化道毒性反应经异质性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后,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改善毒副反应有一定效果。结论中药口服联合化疗在CRC中的疗效优于单用化疗。但纳入研究的相关文献均为低质量,导致结果论证说服力受到一定限制。需大样本、双盲、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验证或补充。

李牧玲[8](2020)在《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广州市常模的构建》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在我国,脑卒中致残率高达75%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及社会交往,使患者产生消极的羞耻心理。病耻感使患者表现为自尊低下,回避社交等行为,导致患者社会身份丧失,生活质量降低。本课题组前期研制了适用于我国的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Stroke Stigma Scale,SSS),经探索性因子分析证明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信效度,但并未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常模是根据标准化样本在测验上的测试结果,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量结果时的参照标准。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的常模未曾可知,影响了量表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广州市脑卒中患者进行测评,验证其结构效度,了解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建立广州市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常模,从而进一步划分病耻感程度等级,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评估提供参考标准。研究目的1.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评价SSS量表的结构效度。2.了解广州市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医务人员及社会团体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3.构建SSS量表的广州市常模,为进行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提供参考标准。研究方法1.通过对587例脑卒中患者的调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进行模型适配度评价,验证其结构效度。2.对29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各变量之间对病耻感的差异;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脑卒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3.通过区域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广州市146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特点,用均数±标准差构建均数常模、以5%为间隔建立百分位数常模,并分别以P25、P50、P75、P95构建划界常模。研究结果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χ2/df及WRMR外(χ2/df=6.804、WRMR=1.505)其余拟合指数均达到拟合标准(RMSEA:0.099、CFI=0.945、TLI=0.933),模型拟合情况良好。2.研究显示卒中类型、病程及日常活动能力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的主要因素。3.广州市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总体均数常模为(34.11±19.78)分;以性别、卒中发生次数、是否需要照护、年龄组、卒中类型及病程建立分类常模,并分别以P25、P50、P75、P95为界将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依次划为非常高、高、中等、较低和低5种状态。研究结论:1.修正后的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模型拟合较好,各维度间联系紧密,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工具。2.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日常活动能力、卒中类型及病程的患者病耻感水平不同。3.针对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建立的常模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广州市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测评的参考标准。

郭丽娜[9](2020)在《基于游戏化互动平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产品涌现,社会逐渐对信息技术产生广泛的关注,国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措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方向从注重学生实际的操作水平转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等方面,但在各学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习效果普遍一般。大多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技术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堂纪律差、学生水平差距大、难以评价学习效果、师生间沟通互动不足等。因此,加快改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学理念变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游戏化教学理念下发展起来的各类教育游戏与其它教学模式为改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Kahoot游戏化互动教育平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与问题,查找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对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概念进行梳理;其次,对实验研究进行了问题设计,并分析学生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具体实验如下:以J市J中学高二年级两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变化、收集学生对Kahoot平台的使用评价、分析游戏化互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师生交流、学习效果的影响;最后,对实验过程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调查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即在课堂中加入游戏化互动因素,不仅能够使教学更有效率,减少学习效果评价的工作量,还能够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研究结果既对Kahoot平台提出了使用建议,又对后续开展游戏化互动研究进行了展望,也对国内信息技术课程线上教学效果评价提供了教学建议。

张薇[10](2020)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安全意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实验安全,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为了让师生能够安全的在实验室中完成教学,本文尝试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安全意识,旨在逐步强化学生的实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为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安全意识提供参考性建议。在研究目的明确的基础上,根据“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物教师和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充分挖掘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里渗透安全意识的实验教学素材,提出初中生物学渗透安全意识的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比较实验前后学生的实验安全知识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比较实验前后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否有所改变,分析渗透安全意识对学生的影响。实践结果如下:1.初中人教版教材可挖掘的渗透安全意识的生物学实验丰富,是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良好素材,说明在初中阶段在生物学实验课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渗透具有可行性。2.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在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方面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安全认知、重视程度、实验操作和安全处理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3.实验教学渗透安全意识之后,在生物学实验课上的不安全行为明显减少,说明生物学实验课上的安全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也有促进作用。4.通过初中生物学实验安全知识的前后测成绩显示其差异极显着。说明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意识的实验是有效的。5.给初中生物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教学方法,为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渗透安全意识方面积累资料。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学实验课中渗透安全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端正学生的安全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行为。

二、生存研究样本量设计表及其使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存研究样本量设计表及其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警觉性的前因及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业警觉性
        2.1.1 创业警觉性的内涵
        2.1.2 创业警觉性的维度与测量
        2.1.3 创业警觉性的相关研究
        2.1.4 小结
    2.2 创业者认知结构
        2.2.1 创业者认知结构的内涵
        2.2.2 创业者认知结构的维度与测量
        2.2.3 创业者认知结构的相关研究
        2.2.4 小结
    2.3 新创企业绩效
        2.3.1 新创企业绩效的内涵
        2.3.2 新创企业绩效的维度与测量
        2.3.3 新创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创业拼凑
        2.4.1 创业拼凑的内涵
        2.4.2 创业拼凑的维度与测量
        2.4.3 创业拼凑的相关研究
        2.4.4 小结
    2.5 商业模式创新
        2.5.1 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2.5.2 商业模式创新的维度与测量
        2.5.3 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2.5.4 小结
    2.6 环境动态性
        2.6.1 环境动态性的内涵
        2.6.2 环境动态性的维度与测量
        2.6.3 环境动态性的相关研究
        2.6.4 小结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社会认知理论
        3.1.2 创业过程理论
        3.1.3 资源基础理论
        3.1.4 权变理论
    3.2 理论框架
        3.2.1 创业警觉性的前因研究
        3.2.2 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3.3 研究假设
        3.3.1 创业警觉性的前因研究
        3.3.2 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1 访谈设计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的实施
        4.1.3 访谈结果
    4.2 问卷设计
        4.2.1 调研对象选择
        4.2.2 问卷设计过程
        4.2.3 问卷结构
    4.3 变量测量
        4.3.1 创业者认知结构的测量
        4.3.2 创业警觉性的测量
        4.3.3 新创企业绩效的测量
        4.3.4 创业拼凑的测量
        4.3.5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4.3.6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4.3.7 控制变量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4.4.3 相关分析
        4.4.4 回归分析
        4.4.5 结构方程模型
        4.4.6 Bootstrap分析
    4.5 预调研
        4.5.1 创业者认知结构量表检验
        4.5.2 创业警觉性量表检验
        4.5.3 新创企业绩效量表检验
        4.5.4 创业拼凑量表检验
        4.5.5 商业模式创新量表检验
        4.5.6 环境动态性量表检验
        4.5.7 经验开放性量表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数据收集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5.2.1 受访者特征
        5.2.2 受访企业特征
        5.2.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5.3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3.3 共同方法偏差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5.3.4 无反应偏差检验
    5.4 假设检验
        5.4.1 创业警觉性的前因研究假设检验
        5.4.2 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假设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果讨论与研究结论
        6.1.1 创业警觉性的前因研究
        6.1.2 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6.2 研究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赋能教育对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
    2.4 抽样方法
    2.5 研究工具
    2.6 干预策略及具体实施
    2.7 数据收集
    2.8 资料分析
    2.9 质量控制
    2.10 伦理问题
    2.11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样本量流失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3.3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同质性检验
    3.4 干预后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效果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4.2 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4.3 赋能教育对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调查问卷
附录C:综述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全程照护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3)互动式患者参与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
    4 研究目的
定义
    1 疾病相关定义
    2 其他相关定义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2 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HSS评分和SF-36 评分的比较
    3 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节点HSS评分的比较
    4 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节点SF-36 评分的比较
    5 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
    6 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比较
    7 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住院天数比较
讨论
    1 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2 互动式患者参与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3 互动式患者参与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4 互动式患者参与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5 互动式患者参与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6 互动式患者参与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互联网及融媒体技术的延续性护理在稳定期COPD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COPD疾病研究现状
    1.2 延续性护理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延续性护理概念及发展
        1.2.2 国内外延续性护理模式
        1.2.3 延续性护理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
    1.3 互联网及融媒体技术在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1.4 现有不足及应对策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医-康-护”一体化小组
        2.1.1 小组讨论
        2.1.2 人员培训
        2.1.3 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2.2 预实验
    2.3 研究对象
        2.3.1 纳入、排除标准
        2.3.2 样本量的估算
        2.3.3 分组流程
    2.4 对照组病例回顾
    2.5 实验组干预过程
        2.5.1 个体化延续性护理方案的制定及执行
        2.5.2 个体化延续性护理方案中的评估
    2.6 研究工具及指标
        2.6.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6.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AT)
        2.6.3 肺功能检查
        2.6.4 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C)
        2.6.5 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测量表(CDSMS)
        2.6.6 半年内再入院次数
        2.6.7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及患者满意度
    2.7 统计方法
    2.8 研究设计路线
    2.9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及分析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AT评分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GRQ-C评分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CDSMS评分
    3.6 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半年内入院次数及满意度
4 讨论
    4.1 干预前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4.2 延续性护理对CAT评分的影响
    4.3 延续性护理对肺功能的影响
    4.4 延续性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4.5 延续性护理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4.6 两组患者半年内入院次数、满意度的分析
5 结论
6 研究展望
    6.1 研究局限性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以家庭为中心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的构建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6)基于骨科损害控制的精准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本研究创新之处
7 局限性
8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口服中药结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文献检索
    2.纳入排除标准
    3.结局指标
    4.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5.质量评价
    6.统计学方法
文献资料情况
    1.文献检索结果
    2.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Meta分析的结果
    1.肿瘤近期疗效
    2.卡氏体力评分
    3.免疫功能
    4.肿瘤标记物
    5.血液毒性反应
    6.胃肠道反应
    7.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各数据库检索策略
致谢

(8)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广州市常模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设想
第二章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构建模型
    2.5 研究结果
    2.6 讨论
第三章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广州市常模的建立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基于游戏化互动平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科的轻视
        2.难以维持课堂纪律
        3.水平参差不齐
        4.公平测试难
        5.师生间课堂互动缺失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游戏
        2.游戏化教学
        3.Kahoot平台及其使用方法
    (二)理论基础
        1.游戏化学习理论
        2.互动反馈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游戏化互动现状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二)访谈内容与结果
    (三)游戏化互动问题分析
        1.游戏化互动使用不足
        2.游戏化互动容易使课堂纪律变差
        3.学生不能做到全体参与
        4.互动结果难以统计
    (四)学习内容分析
    (五)学习者分析
五、基于游戏化互动平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思路与设计
        1.实验设计
        2.实验班、对照班的选择
        3.试题编制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实验
        3.观察
        4.反思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实验
        3.观察
        4.反思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考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2.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访谈结果与分析
    (五)总结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不足
        1.研究结论
        2.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安全意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引人深思
        1.1.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行为观察法
        1.4.4 统计分析法
第二章 渗透安全意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安全意识的相关概念
        2.1.1 安全
        2.1.2 安全意识
        2.1.3 渗透式教学
    2.2 实验安全的理论基础
        2.2.1 以人为本理论
        2.2.2 行为主义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安全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3.1 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
        3.1.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1.2 结果与分析
    3.2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3.2.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2.2 结果与分析
    3.3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及原因
        3.3.1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2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生物学实验教学课堂渗透安全意识的教学方法
    4.1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实验内容的梳理
        4.1.1 初中生物学教材实验的相关内容
        4.1.2 初中生物学教材实验安全隐患统计及分析
    4.2 生物学实验教学渗透安全意识教学方法
        4.2.1 课堂讨论法渗透安全意识
        4.2.2 案例教学法渗透安全意识
        4.2.3 动画导入教学法渗透安全意识
        4.2.4 故事演绎法渗透安全意识
        4.2.5 辩论赛法渗透安全意识
        4.2.6 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法渗透安全意识
第五章 生物学实验课堂渗透安全意识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对象
    5.2 实验过程
        5.2.1 渗透安全意识的教学设计
        5.2.2 渗透安全意识的课堂实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前后安全知识考试成绩结果与分析
        5.3.2 实验前后课堂行为观察的统计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生存研究样本量设计表及其使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警觉性的前因及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2]赋能教育对居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的效果评价[D]. 杨大明. 延边大学, 2021
  • [3]互动式患者参与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马沛.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4]基于互联网及融媒体技术的延续性护理在稳定期COPD患者中的应用[D]. 张莹.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5]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1型糖尿病个案管理照护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王燕.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基于骨科损害控制的精准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范彩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口服中药结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Meta分析[D]. 张士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广州市常模的构建[D]. 李牧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9]基于游戏化互动平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行动研究[D]. 郭丽娜. 渤海大学, 2020(12)
  • [10]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安全意识的研究[D]. 张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生存研究样本量设计表及其使用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