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2002年作物成熟度调查分析

宁城县2002年作物成熟度调查分析

一、2002年宁城县农作物成熟度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1](2019)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广人稀,聚落空间形态特色鲜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其聚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而聚落空间的发展,潜移默化地体现着文化的传承,从这个意义来说,聚落空间形态就是聚落文化的物化载体。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及系统调研的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手法,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按照地貌特征把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聚落分为丘陵地貌聚落、低山及中山地貌聚落两种。通过对比不同地貌类型下聚落空间的选址,聚落空间整体尺度及形态,外部空间功能分布及景观特征,总结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聚落空间形态拥有“背山面水,带状趋势为主,受环境影响极大,外部功能单一”等特点;通过空间尺寸、形状、功能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聚落内部的节点街道,院落以及民居三方面空间形态具有“聚落广场空间细碎化,街道呈现出骨状单一主路,院落空间与民居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等方面特征。基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现状特征的研究,总结与归纳梳理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自然因素,聚落受自然因素影响下聚落空间形态呈现出“有机生长,气候适宜,地形适宜”等共性。而政治文化因素作为次要因素在空间细部差异上产生作用,从而导致受阴山文化圈影响下聚落空间形态明显不同于大兴安岭文化圈下的聚落空间形态。综合研究所得出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对应影响因素,结合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实际经济发展与文化延续的需求,提出适应当地聚落发展的空间模式。分析在这种聚落发展空间模式下的聚落空间未来演变,从而构建基于当代背景且适合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特殊条件下的聚落空间发展模式。综合以上,通过研究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对比不同地貌类型下空间形态的差异与共性,寻找差异与共性背后的影响因素。旨在能够为探寻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田来安[2](2019)在《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叶生产为烟草行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坚定不移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烟叶生产规模从122万公顷、235万吨降至现在的90万公顷、174.4万吨。内蒙古地区种植烟叶规模减少约五分之四。本文利用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内蒙古烟叶生产进行了详细论述。内蒙古地区种植烟叶已有40多年的历史,2005年种植面积达3200公顷、12000吨。内蒙古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基本烟田9386.7公顷,育苗工厂4个,密集烤房1670座,机械182台,100%实现烟叶标准化生产,实施精益管理,规模化种植、合作社与专业服务及科技推广与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内蒙古植烟土壤养分含量水平中等偏下,烟叶钾含量水平较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诸多限制因素亟待解决。一是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要加大烟叶适用技术推广。二是烟叶等级结构矛盾更加突出,烟叶产出与市场需求难于对接。三是生存压力巨大,受区域自然生态条件限制,内蒙古烟叶在卷烟生产中主要被用于填充料。随着细支卷烟生产得到不断发展,填充料在卷烟配方中的占比和用量大幅下滑,内蒙古烟叶产业生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四是种植品种单一。五是烟田轮作困难。六是烟叶质量水平不高,钾含量水平较低,氯和淀粉含量偏高。七是生产成本高。八是与竞争性作物的比较收益不明显。九是烟技队伍和烟农队伍老龄化。经过调查分析,本文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一是对烟农转产进行分析,并提出争取政策支持、扩大技能培训范围、转产途径选择等三个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持续优化生产方式。包括六个方面:优化生产布局;重新调整销售渠道;使用多样化烟草专用肥,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时把磷肥用量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烟叶质量水平;通过优化结构和减少留叶数的措施提高上等烟比例,提高烟叶等级质量;烤房集约化烘烤,推广分级专业化服务,从而减少在烘烤和分级环节中不必要的用工个数,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积极扩大烟农增收途径。

潘经韬[3](2019)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了巨大压力。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和非农工资的上涨也推动了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诱发了农业生产者对机械化作业的强烈需求。通常来讲,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机械化作业:一是自主购机作业,二是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但是整体购机能力不足和耕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不可能每家每户都通过自主购机实现机械化作业。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服务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小规模经营”与“大规模作业”、“买不起”与“需求强”等矛盾,打破了资金和技术因素对农户使用农机的约束,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式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始通过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来实现机械化作业。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扶持的共同推动下,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5128万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8.7万个,比2013年增长1.9万个,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42亿亩次。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4年的34%提高到了2017年的66%。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快速发展也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重要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是粮食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2014-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46946.95万吨增加到65789万吨。大量研究表明,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对于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购买机械化服务是粮食生产者实现机械化作业的途径之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本质是农业生产者将机械作业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主体,从而在粮食生产环节实现分工经济。那么,粮食生产为什么需要农业机械化服务?这种社会分工形成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是否有利于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理论分析和严谨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将在分析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农户层面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的理论逻辑,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相关数据围绕“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等4个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相关研究结论,为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总共由九部分组成,分别简述如下:导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说明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并指出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对农业机械化服务、粮食生产要素、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生产效率理论等基础性理论。第二章从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同时总结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并比较了各类农业机械化服务主体的制度优势。第三章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角度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第四章利用CLDS2014微观数据实证考察种粮农户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五章分别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投入、人工投入和化肥投入的影响。第六章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第七章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算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效率,运用Tobit模型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发现,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目标展开研究,主要创新点有:第一,系统构建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视角阐释了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第二,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文献大多侧重于农户是否选择农业机械化服务,且多利用微观调研的截面数据从静态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缺乏时空维度的分析。本研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三,目前鲜有文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本文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的人工、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第四,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相关文献侧重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利用水平,且主要集中探讨水稻生产效率。本研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分别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由于笔者研究能力不足和研究数据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实证研究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时,由于数据受限没有考虑机械化服务价格因素的影响。第二,本研究主要从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三个方面来探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没有考虑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种植结构、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第三,本研究在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影响时,主要使用的是宏观层面的数据,由于数据限制缺乏微观层面的考察。第四,没有考虑不同环节的机械化服务、不同主体提供的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

彭瑞轩[4](2019)在《伪满初期东北农户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主要基于伪满洲国实业部临时产业调查局出版的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整理分析了伪满初期东北农户的经济状况,即现金收入、现金支出以及借贷往来等三方面。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研究不同农户群体之间经济行为选择的差异。从现金收入的角度来看,伪满初期各群体农户依然仰仗于农业生产带来的收入。从农户现金收入的整体状况上可以看到,农户之间、村屯之间以及农户群体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但是无论何种生产规模的农户,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的经常收入都是农户现金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临时收入则是对农户现金收入的重要补充。这一时期,土地面积依然是决定农户现金收入多寡的最重要因素,即占有土地越多的农户,现金收入也就越多,占有土地面积越少的农户,现金收入也越少。为此,小农户不得不通过被佣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现金收入以弥补资金的短缺。从现金支出的角度来看,伪满初期各群体农户现金支出中生活费用和生产费用同样重要。经常性支出是农户的现金支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临时性支出则是对农户生产和生活的有益补充。不同群体的农户,其现金支出的多少有明显的差距,大地主、富农以及中农等群体的现金支出明显多于其他群体农户。这一时期的农户群体中,富农、中农群体能够协调生产支出与生活支出之间的平衡,小农群体则不得不将大多数资金用于生活消费。而政府公权力和市场权力直接影响了农户现金支出金额的多少。从借贷往来的角度来看,伪满初期大农较之小农在借贷时更有优势。伪满初期东北农户入不敷出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户融资的需求极为迫切,为此农户不得不选择通过借贷往来来缓解对于资金的需求。区域及群体的差异,对农户的借贷往来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户在借贷时,通常会考虑利率的高低、抵押物的价值、社会网络状况、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及借贷对象等因素。在借贷资金的支出上,虽然生活费支出是东北各群体农户的共同选择,但是除此之外,富农和中农群体的农户还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于投资农业生产及商工业生产等。基于上述对伪满初期各群体农户现金收入、现金支出以及借贷往来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群体的农户经济状况也有较大差异。这种经济状况上的差异,影响了农户经济行为的选择。这一时期的东北农户,在组织农业生产时,将粮食作物种植作为首选,经济作物则种植面积萎缩。同时,犹有余力的大农在经营其他生产活动时又表现出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在支出现金时,小农的生活费支出远高于生产支出,大农则可以平衡生产支出和生活支出的比例。在借贷资金时,农户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减少借贷风险,降低借贷压力。由此可见伪满初期东北农户“求生”抑或“谋利”的经济行为,受其经济状况的影响,即:大农在“求生”的同时还可以追逐经济利益,而小农却不得不将“求生”作为自己的首选。

高建杰[5](2019)在《贵州省水城县木果镇耕地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大,范围广,无论是水土流失还是土地荒漠化都严重影响着和破坏着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生态环境,影响着土壤的质量,如何解决耕地质量下降,如何解决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调整不合理的土地结构问题,如何提高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的问题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了积极响应“守好土地洁净”和“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国家号召,贵州省开展了全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本次论文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内的地质地形、地貌、农业类型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特征,使用地学统计和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营养元素的养分地球化学等级进行划分,使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对研究区8种有害元素的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进行划分,使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以及人为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区8种有害元素的来源。得出了以下结论:(1)无论是使用单因子指数法还是地质累积法,研究区Cu的含量均对研究区土壤造成污染,其中单因子指数法显示的研究区Cu和Cd污染指数为3.95和3.6,二者的环境地球化学等级为4级的中度偏重度污染,污染严重。从单因子指数法显示全区的铜约有47.71%的面积受到重度污染,有44.24%的土壤受到中度污染。Cd的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比例分别为49.36%和38.81%。研究区南部和西南部土壤中有害元素含量高,为重度污染区。研究区东北区为中度污染区。(2)研究区Se和Ge的含量均极为丰富,可以评为富硒、富锗,具有发展当地特色产品富硒猕猴桃和富硒茶叶的潜质。(3)研究区耕地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为二级,养分含量较为丰富,有92.32%的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为二级,养分含量较为丰富。研究区西南角养分含量较低,养分地球化学等级为三级,其余地区养分地球化学等级为二级,养分含量丰富。当地具有富氮、富磷、缺钾的特征。氮、磷的含量都非常丰富,只是钾含量较为缺乏。(4)研究区综合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为5级,虽然养分较为丰富,但是研究区Cu和Cd污染严重,所以综合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等级为5级的劣土。全区5等劣土和四等差土的占全区的比例分别为56.49%和40.04%。整体土壤质量较差,需要对研究区的土壤进行综合治理。(5)使用单因子指数法对研究区的有害元素进行环境地球化学进行划分,土壤中有害元素的污染程度为:Pb<As<Hg<Zn<Ni<Cr<Cd<Cu。(6)研究区氮、磷的含量丰富,养分地球化学等级均为一级,钾的含量低,养分地球化学等级为5级,钾元素养分缺乏,有机质的含量丰富,养分地球化学等级为一级。(7)研究区有机质和钼、氮、硒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四者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富集也受到相似因素的影响。(8)推测Ni、Zn、Cd三者的影响因素有可能是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工业三废的。Pb、As二者可能是由于当地居民在耕种的过程中使用含有Pb、As、Hg农药而引起的。而Cr和Cu、Hg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张佳琦[6](2019)在《东北林草交错区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开始显着增加,是受各种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这也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植被可吸收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等),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可以显示出植被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若能准确且及时地估算出全球或区域尺度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响应关系,这不仅能够为人类充分开发和利用全球或区域自然资源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而且对全球或区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东北林草交错区是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中划分出的八个生态脆弱区之一,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较为突出区域,而且该区域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贫困。通过对东北林草交错区2000-2015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为该区域植被生产能力进行评价,评估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效益以及在制定管理政策的时候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基于MOD17A3遥感数据集,通过GIS技术分析了东北林草交错区年平均植被实际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根据“周广胜模型”模拟并获取了气候变化对东北林草交错区年平均植被潜在NPP的影响;最后采用残差分析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东北林草交错区植被NPP的影响。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2000-2015年东北林草交错区年平均植被实际NPP值的变化范围为185.37-297.19 g C/(m2?a),平均值为245.03 g C/(m2·a),整体呈上升趋势,自北向南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呈增加趋势的面积(91.84%)明显远大于呈减少趋势的面积(8.16%);年平均植被潜在NPP平均值为213.86 g C/(m2·a),变化范围在188.23-248.05 g C/(m2·a),呈上升趋势。从时间尺度分析,植被实际和潜在NPP出现最小值(2001)和最大值(2013)的年份一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2001年、2007年和2010年,东北林草交错区年平均植被实际NPP值小于植被潜在NPP值;从空间尺度分析,分三类0-141 g C/(m2·a)(实际NPP小于潜在NPP,5.68%),降水量、气温、生物温度和相对湿度均高于平均值;141-281 g C/(m2·a)(实际NPP等于潜在NPP,66.84%),气温、生物温度、日照时数和潜在蒸散量高于平均值;281-735 g C/(m2·a)(实际NPP大于潜在NPP,27.48%),降水量、相对湿度高于平均值。(2)从时间尺度来分析,东北林草交错区的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在2000-2015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气温、生物温度、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从空间尺度来分析,气温、生物温度、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相对湿度是由北向南逐渐降低,降水量是由北向南多-少-多,日照时数是由北向南少-多-少。(3)年平均植被NPP与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研究区植被NPP受年平均降水量的影响要大于年平均相对湿度。研究区植被处于恢复状态(92.15%)的面积远大于植被处于退化状态(7.85%)的面积。人类活动促进植被恢复的区域占总面积的0.02%,而气候因素促进植被恢复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0.01%,气候变化造成植被退化的区域(占总面积的0.01%)小于人类活动(占总面积的7.04%)。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72.12%的植被处于恢复状态,0.8%的植被处于退化状态。总体而言,气候因素(温度、降水等)是研究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驱动力,占主导作用。而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人类活动是植被恢复的次要因素。

高思达[7](2018)在《法库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每年产生的大量作物秸秆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和优质的可再生资源,秸秆的再利用是我国基层农村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秸秆还田作为秸秆生态利用的一大方法,其技术在基层村镇的推广就尤为重要。在沈阳市法库县,玉米是最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秸秆的产量也最大,在所有作物中占80%左右。长期以来,秸秆作为“不重要”的农产品被人们所忽视,很多被丢弃、焚烧,或者只有一少部分被作为禽畜饲料或者家庭燃料,利用率很低,而且运输消耗的成本较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秸秆中富含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通过正确的方式秸秆还田,可以增长土壤肥力,增收增产,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可以减少秸秆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土壤板结。很多研究表明,由于化肥的长期使用,东北土壤的肥力已经远不如当年,黑土厚度也在逐年减少。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了相应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政策。法库县是沈阳市的农业生产大县,每年可出产大量的玉米秸秆,但针对区县层次的秸秆还田数据调查还很少。本文根据法库县每年的玉米产量估算了玉米秸秆的产量,并为了了解法库县秸秆还田现状,制定了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对法库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有针对的提出了改善方略和措施。综合法库县内秸秆还田应用情况,法库县下辖19个乡镇,耕地面积198万亩,玉米水稻为主的秸秆总量80.6万吨,秸秆利用综合工作2017年总体目标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其中,秸秆翻压还田15万亩,利用秸秆13.95万吨。通过调查问卷对184个有效农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现存问题,总结相关经验和方法,针对农民进行秸秆还田培训的建议,从技术培训和机械培训两方面给出建议:1、技术培训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织的专家讲座,农业技术推广专员下乡指导,还包括远程课堂、网络课程和示范点参观学习等;2、机械培训主要是由企业对所销售的机械进行讲解,政府有关部门所做的是组织协调工作,讲解内容包括机械原理和操作步骤等。本文在最后提出了几点改善措施:1、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应深入基层农户进行实地调研,正确了解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切实需要,针对性的制定利好政策、制定合乎地域发展特色的推广方略,打消他们的疑虑,激发农户使用秸秆还田新技术的积极性;2、技术选择上,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3、政府扶持力度方面,应意识到秸秆还田技术对生态、对经济的巨大作用,加大扶持力度,从仅仅是禁止、杜绝焚烧秸秆转变到正确引导、正向激励;4、技术研发上,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积极的与科研院校联系,争取做到共同合作,互利共赢。

李林[8](2018)在《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研究 ——基于经营模式类别视角》文中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了解决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间的矛盾,从而减少农民参与市场竞争风险与不确定性,以提高交易效率而出现的组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用的发挥。针对该问题,国内多注重在宏观层面探讨,因此本文把焦点聚焦到合作社经营模式,讨论不同的经营模式下合作社在选择融资模式上的适应程度。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长沙、湘潭、衡阳、郴州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与合作社问卷调查,得到第一手数据资料。文献研究法,根据现有的文献,重点研究合作社经营模式以及融资模式方面,分析得出基于经营模式类别视角对于融资模式上选择的原因及优劣势分析。总结归纳法,通过问卷、实地调查、具体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经营模式在融资模式上的不同选择进行研究、总结归纳,提出不同经营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融资模式选择的优劣势。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本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分为4种模式进行阐述,结合各种模式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融资模式对于农户+合作社模式的支持力度方面,内源融资(普通农户)>互联网融资>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2)融资模式对于农户+合作社+联合社模式的支持力度方面,联合社内部合作社融资>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他渠道融资。(3)融资模式在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的支持力度方面,对口公司借款>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其他融资模式。(4)融资模式对于农户+合作社(专业协会)+公司模式支持力度方面,内源融资(普通农户)>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其他融资模式。

刘慧华[9](2017)在《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西瓜作为重要的高效园艺作物,在促进农民快速增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发展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河南省是我国西瓜的主产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周口市是河南西瓜种植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太康县和扶沟县。本论文就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历程、区域分布、品种结构、成本收益、种植模式、销售体系以及比较优势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借助农业产业以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结合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调研,从经济学角度探寻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现状,为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1)国内外西瓜产业发展现状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2010-2015年期间河南西瓜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基本稳定在20.00%左右,而周口市是河南西瓜产业的主产区,2015年在全省的西瓜市场占有率为25.52%,说明太康县所属地区具有西瓜种植的区位优势。(2)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结合从文献中收集到的统计数据,从综合比较优势、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等方面对太康县2011-2015年的西瓜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太康县种植西瓜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基本稳定在4.60左右(河南省在1.70左右,周口市在1.80左右),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CA)基本稳定在1.00左右(河南省在1.20左右,周口市在0.90左右),综合比较优势指数(CCA)基本稳定在2.10左右(河南省在1.50左右,周口市在1.30左右),说明太康县西瓜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种植模式统计分析表明西瓜间套种模式的收益比单一种植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高,销售体系以瓜农-西瓜市场-收购商的模式为主。(3)用SWOT分析方法对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及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康县具有种植西瓜的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等,但存在着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卖瓜难,规模化程度低,种植的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高等劣势。外部发展机会有国家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撑,西瓜市场不饱和,综合种植效益高以及“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但太康县西瓜种植成本的提高以及知名度低等威胁着西瓜产业的发展。(4)对太康县的西瓜产业现状综合分析表明,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存在着连作障碍、自然灾害等种植问题,上市期集中、售价低、合作社贡献力度小、卖瓜难、品牌影响低等销售问题,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弱等政策问题。(5)针对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在种植方面,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轮作,合理采用间套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引导瓜农减少露天栽培面积,推广西瓜设施栽培技术,促进西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销售方面,加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错开成熟期,缓解卖瓜难的问题,探索西瓜销售新模式;在政策方面,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保险,应对自然风险,培养西瓜种植专业农民。

赵梅[10](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二、2002年宁城县农作物成熟度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宁城县农作物成熟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基本概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已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1.4 研究对象划分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层次划分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现状
    2.1 研究范围
        2.1.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
        2.1.2 地貌分类
        2.1.3 山地地貌
        2.1.4 研究聚落选择
    2.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区域环境
        2.2.1 自然特征
        2.2.2 文化特征
        2.2.3 生态特征
    2.3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现状
        2.3.1 “劳作-居住”空间匹配度下降
        2.3.2 休闲空间活力下降
        2.3.3 聚落空间辨识度弱化
    2.4 小结
3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外部空间形态
    3.1 聚落选址分析
    3.2 聚落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3.2.1 聚落整体形态研究
        3.2.2 聚落外部边缘空间丰富度分析
    3.3 聚落外部空间景观分析
    3.4 小结
4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内部空间形态
    4.1 聚落内部公共空间形态分析
        4.1.1 聚落内部公共空间整体特征分析
        4.1.2 节点空间形态分析
        4.1.3 道路街巷空间形态分析
    4.2 院落空间形态分析
        4.2.1 院落组团形态
        4.2.2 院落空间形态与尺度
    4.3 住宅空间形态分析
        4.3.1 住宅空间文化与装饰分析
        4.3.2 住宅空间尺度分析
    4.4 小结
5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力对于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5.1.1 生产资源促生多样性的聚落类型
        5.1.2 地形地貌限制约束聚落空间形态
        5.1.3 环境容量影响聚落空间形态
    5.2 非自然力对于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5.2.1 国家政策指导聚落空间更新方向
        5.2.2 文化因素促生特色的聚落内部空间
        5.2.3 产业结构更新决定聚落内部功能结构的演变
    5.3 小结
6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更新要素及策略分析
    6.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更新要素分析
        6.1.1 聚落外部空间更新要素分析
        6.1.2 聚落内部空间更新要素分析
    6.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更新策略
        6.2.1 外部空间更新策略
        6.2.2 内部空间更新策略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
        2. 国外研究
    (四) 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调查分析法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概况
    (一) 种植烟叶的区域优势
        1. 农业自然资源丰富
        2. 丰富的煤炭、电力资源
        3. 政策优势
    (二) 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情况及分析
        1. 内蒙古烟叶种植历程
        2. 内蒙古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3. 烟叶生产支持体系建设
        4. 生产现状
二、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限制因素分析
    (一) 烟叶生产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 生存空间趋于收缩
        2. 烟叶产销矛盾较大
        3. 生产技术、管理措施相对落后
    (二) 限制因素分析
        1. 种植品种单一
        2. 烟田轮作困难
        3. 烟叶质量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烟叶生产成本高
        5. 种植烟叶比较收益不明显
        6. 烟叶技术队伍和烟农队伍逐渐老龄化
    (三) 近三年烟叶生产成本调查和分析
    (四)近三年烟叶生产收益调查和分析
三、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 持续优化生产方式
        1. 优化生产布局
        2. 抓住机遇,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合作
        3. 加大烟叶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
        4. 优化等级结构
        5. 加大减工降本力度
        6.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培育有机烟叶
        7. 扩大烟农转产增收途径
    (二) 烟农转产分析
        1. 争取政策支持
        2. 扩大技能培训范围
        3. 选择转产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
        二、粮食生产要素
        三、粮食生产能力
        四、粮食生产效率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分工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四、农户行为理论
        五、生产效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现状
        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基本现状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6 年)
        二、初级发展阶段(1987-1995 年)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6-2003 年)
        四、全面发展阶段(2004-2012 年)
        五、深化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发展的整体态势
        一、服务主体组织化
        二、服务内容综合化
        三、服务模式多样化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分析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主要类型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制度优势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粮食生产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基于种粮农户视角
        一、种粮农户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
        二、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机理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机理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研究:微观证据与宏观识别
    第一节 种粮农户选择机械化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CLDS2014 的证据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一、基于2004-2016 年全国省级面板的实证
        二、基于2004-2016 年湖北县级面板的实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例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一、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二、基于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基于稻谷、玉米和小麦的分类考察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玉米和小麦为例
    第一节 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一、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模型构建
        二、稻谷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三、小麦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四、玉米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23个稻谷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5个小麦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9个玉米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伪满初期东北农户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学术史回顾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清末民初东北农业经济发展及伪满初期农业政策
    第一节 近代以来东北农业经济发展
        一、清末东北农业经济状况
        二、民国初期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伪满洲国农业经济政策
        一、农业增产计划
        二、满洲移民计划
        三、金融管制政策
    小结
第二章 伪满初期东北农户现金收入状况
    第一节 现金收入整体状况
    第二节 经常性现金收入
        一、农业经营收入
        二、其他经常收入
    第三节 临时现金收入
        一、出售耕地及房屋
        二、出售农具与大牲畜
        三、债务归还及借贷所得
    第四节 影响农户现金收入因素
        一、耕地面积
        二、雇佣关系
    小结
第三章 伪满初期东北农户现金支出状况
    第一节 农户现金支出整体状况
    第二节 农户经常性现金支出
        一、农业经营现金支出
        二、其他经常性现金支出
    第三节 农户的临时性现金支出
        一、生产性临时现金支出
        二、生活性临时现金支出
    第四节 影响农户现金支出的因素
        一、政府政策
        二、农产品物价水平
    小结
第四章 伪满初期东北农户借贷往来状况
    第一节 农户借贷率及借贷金额
        一、东北南部地区农户借贷率及借贷金额
        二、东北北部地区农户借贷率以及借贷金额
    第二节 农户借贷时间、形式、对象及利率
        一、借贷时间
        二、借贷形式
        三、借贷对象
        四、借贷利率
    第三节 借贷资金用途
        一、生产性借贷往来
        二、生活性借贷往来
        三、偿还旧债
        四、缴纳租税及其他
    小结
第五章 伪满初期东北农户经济行为分析
    第一节 生产行为
        一、农业生产行为
        二、其他业生产经营
    第二节 现金支出行为
        一、生活现金支出行为
        二、生产现金支出行为
    第三节 借贷行为
        一、借贷对象选择
        二、借贷资金用途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贵州省水城县木果镇耕地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工作情况
        1.4.1 工作概况
        1.4.2 完成实物工作量
        1.4.3 研究区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2.2 气候特征
    2.3 矿产资源特征
    2.4 农业及种植作物特点
第3章 样品描述及样品分析方法
    3.1 样点布设
    3.2 采样方法
    3.3 样品分析方法技术要求
        3.3.1 分析方法检出限要求
        3.3.2 分析方法准确度和精确度要求
    3.4 样品的分析测试
第4章 耕地土壤营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研究区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营养元素氮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4.1.2 研究区氮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4.2.1 磷元素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4.2.2 研究区磷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4.3 钾的地球化学特征
        4.3.1 钾元素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4.3.2 钾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特征
    4.4 Mo和 Mn的地球化学特征
        4.4.1 Mo元素和Mn元素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
        4.4.2 研究区Mo元素和Mn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4.5 硒的地球化学特征
        4.5.1 硒元素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4.5.2 硒的空间分布特征
    4.6 锗的地球化学特征
        4.6.1 锗元素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4.6.2 锗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4.7 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
        4.7.1 有机质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4.7.2 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4.8 pH的空间分布特征
        4.8.1 土壤pH
        4.8.2 pH的空间分布特征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有害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5.1 砷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1 土壤中的砷
        5.1.2 砷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铅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土壤中的铅
        5.2.2 铅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5.3 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土壤中的镉
        5.3.2 镉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5.4 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1 土壤中的镍
        5.4.2 镍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5 铬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1 土壤中的铬
        5.5.2 铬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6 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6.1 土壤中的汞
        5.6.2 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7 铜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7.1 土壤中的铜
        5.7.2 铜元素的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
    5.8 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8.1 土壤中的锌
        5.8.2 锌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区耕地土壤地球化学评价
    6.1 耕地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划分
        6.1.1 氮、磷、钾、有机质养分地球化学等级划分
        6.1.2 Mn、Mo元素养分地球化学等级划分
        6.1.3 Se、Ge元素养分地球化学等级划分
        6.1.4 土壤中有机质与pH和其他养分的相关性
    6.2 耕地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
        6.2.1 单因子指数法
        6.2.2 地质累积指数法
        6.2.3 单因子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
    6.3 有害元素的来源的分析
        6.3.1 有害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3.3 人为影响因素分析
        6.3.4 三种方法对比
    6.4 土壤综合等级划分和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东北林草交错区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东北林草交错区研究进展
        1.2.4 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本文拟解决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资料
        2.2.1 遥感资料
        2.2.2 气象资料
        2.2.3 其他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趋势分析法
        2.3.2 残差分析法
        2.3.3 “周广胜模型”
        2.3.4 模型验证
        2.3.5 植被退化/恢复评价方法
第三章 东北林草交错区植被NPP估算
    3.1 植被实际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1 年平均植被实际NPP的时间变化特征
        3.1.2 年平均植被实际NPP的空间变化特征
    3.2 植被潜在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2.1 年平均植被潜在NPP的时间变化特征
        3.2.2 年平均植被潜在NPP的空间变化特征
    3.3 潜在NPP与实际NPP时空变化对比分析
        3.3.1 潜在NPP与实际NPP时间变化对比分析
        3.3.2 潜在NPP与实际NPP空间变化对比分析
第四章 东北林草交错区气候因子变化分析
    4.1 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1.1 年平均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4.1.2 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征
    4.2 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2.1 年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
        4.2.2 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特征
    4.3 生物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3.1 年平均生物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4.3.2 年平均生物温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4.4 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4.1 年平均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4.4.2 年平均日照时数的空间变化特征
    4.5 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5.1 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4.5.2 年平均相对湿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4.6 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6.1 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4.6.2 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变化特征
第五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
    5.1 植被恢复和退化的评估
        5.1.1 气候因子与植被NPP变化的影响分析
        5.1.2 人类活动与植被NPP变化的影响分析
        5.1.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变化的共同作用
    5.2 气候因子与植被NPP变化的影响分析
        5.2.1 气候因子与实际NPP的相关性
        5.2.2 气候因子与潜在NPP的相关性
    5.3 东北林草交错区脆弱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法库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的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秸秆产量测算方法研究
        1.2.2 秸秆还田技术发展研究
        1.2.3 秸秆还田的方式研究
        1.2.4 秸秆还田理论研究
        1.2.5 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秸秆还田相关理论
    2.1 秸秆及秸秆还田
        2.1.1 秸秆
        2.1.2 秸秆还田
    2.2 秸秆还田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民需求理论
        2.2.4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2.3 国内外秸秆还田情况概述
        2.3.1 国外秸秆还田应用
        2.3.2 国内秸秆还田应用
第三章 法库县秸秆还田现状调查分析
    3.1 法库县玉米生产和秸秆资源情况
        3.1.1 法库县玉米生产数据
        3.1.2 法库县玉米秸秆资源估算
    3.2 法库县主要农用机械情况
        3.2.1 法库县总体农用机械现状
        3.2.2 法库县农用机械作业情况
    3.3 法库县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情况
        3.3.1 秸秆还田
        3.3.2 秸秆在棚菜生产中的应用
        3.3.3 作养殖饲料
    3.4 法库县秸秆还田现状
        3.4.1 当前法库县常见的秸秆还田方式
        3.4.2 法库县秸秆还田推广现状
第四章 农户秸秆还田制约因素及需求的调查分析
    4.1 被访农户基本情况
    4.2 农户参与秸秆处理及还田行为调查
    4.3 还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农户视角
        4.3.1 成本因素
        4.3.2 技术因素
        4.3.3 效果因素
    4.4 秸秆还田需求调查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促进法库县秸秆还田推广应用的建议
    5.1 培训建议
        5.1.1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5.1.2 技术推广人员
        5.1.3 实地操作培训
        5.1.4 秸秆还田示范点
    5.2 对当地政府的建议
        5.2.1 确定当地最适合的秸秆还田方式
        5.2.2 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5.2.3 推进秸秆还田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5.2.4 深入基层,了解农户的切实需要
        5.2.5 利用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5.2.6 培养高素质的种粮大户,扶持农业合作社和示范点建设
    5.3 相关政策扶持的建议
        5.3.1 人才培养及吸引政策
        5.3.2 科研战略政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主要因素
        6.1.2 针对农民进行秸秆还田培训的建议
        6.1.3 对促进法库县秸秆还田推广应用方面的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法库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调查问卷
致谢

(8)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研究 ——基于经营模式类别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融资模式
        2.1.2 经营模式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合作社经营模式研究
        2.2.2 国外关于合作社融资模式研究
3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3.1.2 经营模式
        3.1.3 融资模式
    3.2 理论基础
        3.2.1 农村金融理论
        3.2.2 融资成本理论
4 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
    4.1 农户+合作社模式及特征
    4.2 农户+合作社+联合社模式及特征
    4.3 农户+合作社+公司经营模式及特征
    4.4 农户+合作社(专业协会)+公司模式及特征
5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
    5.1 政府财政、政策支农
        5.1.1 政府财政支农
        5.1.2 政府政策支农
    5.2 金融融资
        5.2.1 银行类企业贷款
        5.2.2 农民资金互助社
        5.2.3 担保公司
    5.3 民间融资
        5.3.1 互联网金融
        5.3.2 民间借贷
        5.3.3 内源融资
    5.4 类金融融资
6 湖南省农合社经营模式与融资模式适应性调查分析
    6.1 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6.2 问卷分发与回收及样本分布情况
        6.2.1 问卷分发与回收
        6.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及其分布情况
    6.3 问卷调查总体概况
        6.3.1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及其融资成本情况
        6.3.2 农户对于融资模式选择满意度
        6.3.3 融资规模与资金用途
        6.3.4 融资渠道选择
        6.3.5 融资困难原因
    6.4 按经营模式分类
        6.4.1 农户+合作社模式
        6.4.2 农户+合作社+联合社模式
        6.4.3 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
        6.4.4 农户+合作社(专业协会)+公司模式
    6.5 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湘潭县康健香猪饲养专业合作社
        7.1.1 合作社发展现状介绍
        7.1.2 遇到资金困难时融资模式的选择
        7.1.3 农户+合作社模式对于融资模式选择的分析
    7.2 衡阳县联谊油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7.2.1 合作社发展现状介绍
        7.2.2 融资模式选择
        7.2.3 农户+合作社+联合社模式对于融资模式适应性分析
    7.3 湖南友谊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7.3.1 合作社发展现状介绍
        7.3.2 融资模式的选择
        7.3.3 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对于融资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7.4 韶山华润希望小镇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
        7.4.1 合作社(专业协会)现状介绍
        7.4.2 融资模式选择
        7.4.3 农户+合作社(专业协会)+公司模式与融资模式适应性
8 对策及建议
    8.1 针对于合作社的对策及建议
        8.1.1 针对于“农户+合作社”经营模式对策及建议
        8.1.2 针对于“农户+合作社+联合社”经营模式对策及建议
        8.1.3 针对于“农户+合作社+公司”经营模式对策及建议
        8.1.4 针对于“农户+合作社(专业协会)+公司”经营模式对策建议
    8.2 针对于政府的对策及建议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西瓜产业发展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西瓜产业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河南省及周口市西瓜产业发展现状
    2.1 河南西瓜生产基本情况
        2.1.1 河南西瓜产业竞争力分析
        2.1.2 河南西瓜的区域分布和品种结构
        2.1.3 河南西瓜产区的发展现状
    2.2 周口市西瓜产业发展现状
        2.2.1 周口市农作物种植结构分析
        2.2.2 周口市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
        2.2.3 周口市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
        2.2.4 周口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省的占比
        2.2.5 周口市西瓜单产及在全省的占比
        2.2.6 周口市西瓜发展历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康县西瓜产业分析
    3.1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发展历程
        3.1.1 自然环境条件
        3.1.2 地理位置优势
        3.1.3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历程
    3.2 太康县西瓜种植的地域分布和品种结构
        3.2.1 地域分布
        3.2.2 西瓜品种结构
    3.3 太康种植西瓜的优势分析
        3.3.1 综合比较优势指标
        3.3.2 综合比较优势数据统计
        3.3.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结果分析
    3.4 西瓜种植成本与收益分析
        3.4.1 西瓜种植成本分析
        3.4.2 西瓜种植收益分析
    3.5 太康县西瓜种植模式分析
        3.5.1 太康县西瓜种植模式
        3.5.2 西瓜种植模式选择
        3.5.3 太康县农作物收益分析
    3.6 西瓜销售体系分析
        3.6.1 瓜农-西瓜市场-收购商的销售模式
        3.6.2 "互联网+"的销售模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1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优势
        4.1.2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劣势
        4.1.3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机会
        4.1.4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威胁
    4.2 太康县西瓜产业存在的问题
        4.2.1 种植问题
        4.2.2 销售问题
        4.2.3 政策问题
    4.3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建议
        4.3.1 种植建议
        4.3.2 销售建议
        4.3.3 政策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瓜农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10)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2002年宁城县农作物成熟度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张凯.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
  • [2]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田来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 潘经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伪满初期东北农户经济研究[D]. 彭瑞轩.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贵州省水城县木果镇耕地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D]. 高建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东北林草交错区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D]. 张佳琦.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7]法库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调查[D]. 高思达.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8]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研究 ——基于经营模式类别视角[D]. 李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9]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研究[D]. 刘慧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10]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宁城县2002年作物成熟度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