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如何安排工作和休息

司机如何安排工作和休息

一、驾驶员如何安排工作和休息(论文文献综述)

唐硕[1](2020)在《海上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搭配协调性研究》文中提出在STCW规则第A-Ⅷ/2节中第3部分航行值班的一般原则条款中有如下阐述:“应确保根据情况合理地安排驾驶台值班人员,同时考虑人员的资格或适任能力的局限性”。从这句话出发,本文对通常情况下船舶驾驶台航行值班团队的1名甲板部高级船员和1名甲板部普通船员的双人值班模式进行了研究。基于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均适任的前提,以多层次多方面人员搭配协调性因素优化为目标,探讨如何进行更为科学的海上驾驶台双人值班模式的人员分配工作。首先,本文确立了适用于单个人员的驾驶台值班搭配协调性评价的影响因素;以之为基础,随后建立起了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搭配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了后续优选时所需的优属度评定规则。通过对行业专家发放问卷调研的方式,进一步确定相关指标权重;其次,运用模糊优选理论对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搭配协调性这一多层次多目标问题建立数学优选模型;再次,通过走访调研船舶管理公司,获取运营船舶航次开航前适于值班的人员信息,对协调性搭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验证。总结来说,本文所得结果与结论如下:(1)建立了可用于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搭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2)应用模糊优选理论,建立起了航行值班人员搭配优选方法。(3)输入实际运营船舶人员相关数据,最终可以从多种人员搭班方式中优选出唯一方案,证明本文搭配协调性优选系统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并对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安排工作提出了建议。本文将模糊优选最优值的数学模型引入船舶管理领域中的班组配置问题中,针对性解决了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搭配这一多层次多目标问题。对于船舶管理公司、船长、大副制定驾驶台航行值班安排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为船舶管理人员安排研究提供思路参考。

吴卫兵[2](2020)在《驾驶台值班安排比较》文中认为船员疲劳导致的海上事故众多,而值班安排是船员疲劳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对船员值班安排进行研究,力争提出一种合理的值班安排表,以提高船员工作效率和保障船员身心健康。目前对船员值班安排的具体研究非常少,但是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实施以来,更多的人关注船员疲劳,很多船舶管理公司在4 h值班8 h休息的传统值班安排的基础上对新的值班安排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斯堪的纳维亚值班安排、USCG值班安排以及欧洲值班安排等。

郑龙辉[3](2020)在《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定时工作制是依据《劳动法》和《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下称“审批办法”)而设立的一项特殊工时制度安排。自其设立之初,该项制度下关于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就一直处于模棱两可和不完备的状态。而后,各地在执行此项制度的过程中多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细化与调整,但依然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统一立法与各地规范性文件以及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不统一。近些年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用人单位利用法律漏洞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事件频发,其中亦不乏一些知名企业,如全球500强企业通用电器,但受制于不定时工作制本身的立法缺陷,该项制度下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的问题始终未能妥善解决,有鉴于此,修改、完善不定时工作制的相关立法势在必行。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我国不定时工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的思路以及立法建议。第一章,对工时制度以及不定时工作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分别从不定时工作制的特定适用对象和行政审批程序梳理了不定时工作制适用条件,而后阐述了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的保护机制。第二章,分别从劳动保障立法与行政审批立法的角度探究了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指出了现行立法下不定时工作制在劳动者休息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立法缺陷,如未规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范围和延长工作时间,以及未明确劳动者是否享有带薪年休假等。第三章,以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护在司法救济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对43份案件样本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护在司法救济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根本原因。第四章,从完善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障的路径出发,分别就不定时工作制的工作时间范围、延长工作时间及其报酬、带薪年休假以及审批标准和后续监督程序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朱子轩[4](2020)在《考虑驾驶特性的客货混运型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下,物流业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已经非同小可,良好科学的物流体系和物流的管理模式将更大程度上推动国家的强盛,也更有助发挥中国在全世界供应链体系中枢纽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移动智能终端产品高速发展,以及5G网络逐步全球性的应用,在新的环境和技术创新之下,物流体系和其运作模式都处于一个快速变革和跟进的特殊时期,对于物流方面的理论研究,各国学者都在持续不断的积极研究。近几年间,我国的多个地区在农村物流运输行业方面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新的改善,利用农村电商和农村地区物流发展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经济和高效的角度出发,这种客运与货运的结合发展方式在我国农村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如何有效的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开展农村客货混运的运输形式,协调其中运输需求与成本的关系将作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心。结合物流业快速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和挑战,并在国家农村客货混运型农村客运推广,农村电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综合考虑运输中的驾驶特性问题、同时取送问题以及农村客货结合运输问题,开展了考虑驾驶特征的同时取送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和客货混运型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的拓展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和我国农村客货混运型农村客运的开展和规划提供有效合理的科学方法和实际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于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Location Routing Problem,LRP)的相关模型的分析,进行相关问题的建模,并提出相应的可运用化客货混运型需求响应式农村客运构建思路,并从同时取送场景以及客货混运场景出发,重点思考和分析了LRP问题中的影响因素、决策变量、运输成本以及驾驶员驾驶特性,等等。基于实际问题实际场景,本文成功分析并搭建了考虑驾驶特性的同时取送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模型(The Simultaneous Pick-up and Delivery Location Routing Problem with Driver Needs,SPDLRPDN)与考虑驾驶特性的同时取送客货混运型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模型(The Simultaneous Pick-up and Delivery Location Routing Problem with Driver Needs in passengers and goods Simultaneous transport situation,SPDLRPDNPGST)。针对模型的特殊性提出多种改进的启发式算法,最后利用模拟算例和汕尾市客货混运的实例开展MATLAB程序编写和模型算法的验证和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模型和算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对实际相关规划问题的指导作用,这一研究成果还可以对政府公共交通的推动和相关企业的创新运营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本研究作为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的拓展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助于帮助企业设施选址的合理化、运营的稳定化、以及企业成本的经济化。该研究从我国农村客运、农村货运的现实痛点和实际运用价值出发,尽可能的弥补该客货混运场景的研究空白,提出的客货混运型需求响应式农村客运的构建思路也对我国未来农村货运、农村客运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依据。在本文的研究中还采用了广东省汕尾市的农村客货混运的实例,现场走访当地的大小镇街和各村委,利用当地详实的数据成功的给出了汕尾市客货混运需求响应公交的规划与布局,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该类型问题实例研究的参考价值。

吴卫兵,曹玉墀[5](2020)在《“育鲲”轮船员配备及教学安排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从大连海事大学的专用教学实习船"育鲲"轮船舶配员及教学安排的现状入手,结合国际公约以及国内法规对船员值班及工作和休息时间的相关管理规定,并充分考虑到在船学员能接受到平等公正的教育,分析"育鲲"轮船舶配员和教学安排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张德超[6](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力军,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如何降低运营成本的问题。其中科学合理的乘务计划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而且可以节约列车驾驶员的用人成本。列车驾驶员执行乘务任务过程中,接续相邻连续作业段时会存在停留等待时间。在满足列车驾驶员基本的休息时间外,本文将停留等待过程中的多余时间定义为无效工作时间。建立以列车驾驶员无效工作时间最少为目标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介绍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计划相关概念和影响因素,引出本文研究的列车驾驶员无效工作时间概念,并给出定义。继而通过乘务排班计划和乘务轮班计划的主要内容,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编程流程。为下文模型建立奠定理论基础。(2)建立基于无效工时最少的乘务排班计划优化模型。以列车驾驶员在执行乘务任务时产生的无效工作时间最少为研究目标。确立包括乘务任务覆盖性、交接班和间休过程产生的损耗时间、劳动法规等约束体系。以此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并节约用人成本。(3)设计基于最优保存策略的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本文研究对象属于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影响因素较多,数据规模较大。为了快速的寻求理想的结果,故本文将最优保存策略与遗传算法相结合。通过对传统的遗传算法中的算子进行改进优化,避免其固有的缺点,并针对乘务排班问题的独特性,分别对交叉和突变的过程设计具有其自身独特特点的算子进行求解。(4)以上海地铁12号线为研究实例。通过求解结果的对比分析,与传统人工编制方式相比,本文的求解方案在无效工作时间上更加优化,用时更少。以此验证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赵静[7](2019)在《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方法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驾驶室工效设计是大型矿用挖掘机研制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驾驶室工效是顺利完成挖掘任务,发挥大型矿用挖掘机产品性能的关键。研究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问题,对提升大型矿用挖掘机的安全可靠性和系统工效,降低驾驶员肌肉骨骼疾患,提高我国大型矿用设备自主设计研发水平以及改善恶劣环境中劳动者健康状况,创建舒适工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依托国家863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12AA062001)和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攻关项目(MJH2014-08),以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为研究对象,对其工效设计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人-机-环境的复杂关系出发,构建了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研究框架体系,明确了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要素和与研制各阶段相对应的工效设计研究任务,为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2)依据大型矿用挖掘机操作视野要求,提出了基于视野的驾驶室布局方法。构建了驾驶员工作姿势模型,以挖掘机铲斗最高点和最低点为视野极限尺寸确定眼点分布区域,获得满足视野要求的H点布局区域,该方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搭建了大型矿用挖掘机模拟操作试验台,设计了基于上肢姿势舒适性的操作手柄布局试验,得到了操作手柄舒适区域;通过动作捕捉系统确定了以上肢关节角度为指标的操作姿势舒适梯度,该指标适用于挖掘机操作姿势的预测分析。(3)对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人机界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显控台布局三因素数学模型,以序列最优为目标函数;将退火思想引入粒子群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显控台布局的优化设计方法。对操作手柄开展了人机界面分析,提出基于关键点的多样本逆向设计方法来获得舒适的手柄造型。通过具体试验和分析,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显控台布局方法和手柄设计方法均能满足对大型矿用挖掘机人机界面的需求,为人机界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4)应用表面肌电描记术,通过对不同操作姿势上肢肌电信号实时测量,得到表面肌电信号与操作姿势舒适性之间的关系:旋前圆肌的RMS值与舒适性呈高度正相关。设计了挖掘机操作中有无扶手支撑的对照试验,探讨了扶手对上肢肌肉疲劳的影响:驾驶员在长时间反复操作过程中,扶手对上肢的支撑可以使操作更轻松,有效降低疲劳,其中扶手对三角肌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尺侧腕伸肌和桡侧腕屈肌,对肱二头肌和旋前圆肌的影响较小。(5)以实际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为例,基于JACK对当前驾驶室工效进行了分析,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成优化方案设计。

孟令祎[8](2019)在《公路长途客运班线管理分析及排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客运班线是指营运客车在城乡道路上固定行驶和从事旅客运输服务经营的线路,是公路旅客运输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道路运输行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由客运企业、客运站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三方共同管理。其中,编制车辆排班计划是公路客运班线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车辆排班计划是指在给定发到时刻表的条件下,利用最少的客车数量完成运输任务,这对减少企业运营成本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部分客运企业仍采用人手编制车辆排班计划的方式,导致工效低且排班计划质量不高,已不能满足提升公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需求。因此,研究开发一套科学完整的长途客运车辆排班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客运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公路长途客运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提出了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长途客运车辆排班计划编制方法,设计并开发了车辆排班管理系统,旨在提高客运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首先,本文分析了现有客运班线管理体系和客运班次运输组织流程,针对现有排班计划编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就建立较为科学的编制排班计划方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将车辆排班计划编制问题转化为非对称旅行商问题,以使用车辆数最少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并以山西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线路为例进行实例验证。最后,本文通过分析公路长途客运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设计了系统的技术架构、网络架构、五大功能模块和数据库,并使用java编程开发了该系统,实现了车辆排班计划的自动编制和管理。公路长途客运车辆排班管理系统不仅是公路客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促进公路客运信息的综合利用,提升公路客运企业的运输生产作业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帮助客运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本文包括图51幅,表18个,参考文献66篇。

王玉化[9](2019)在《草原道路简单景观环境下驾驶疲劳短时恢复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原地区的社会、经济、人口和自然环境独特,地广人稀,连接城市之间的道路大多距离较长且附属设施少,地形地貌变化较小,植被种类较少且覆盖率低,景观环境简单。鉴于草原道路行车出行距离长以及驾驶环境单调性对疲劳的双重影响,易诱发驾驶员产生心理与生理疲劳,使驾驶员的操控和判断决策能力下降,进而给草原公路交通运输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驾驶员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会造成疲劳堆积,如若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处置,将会危害行车安全和驾驶员的身心健康。目前所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驾驶过程中的疲劳检测上,尚缺乏对草原道路驾驶员休息时疲劳恢复特性的研究。在疲劳与恢复关系认识上,了解驾驶疲劳的恢复过程和检测驾驶疲劳一样重要。掌握驾驶疲劳恢复特性,科学合理安排连续驾驶时间和休息时间,才能有效减少疲劳驾驶现象,从根本上解决由其引起的草原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这对于科学地制定草原公路驾驶员行车休息制度、草原公路服务区的设置、减缓驾驶员疲劳、增强疲劳恢复质量、保障行车安全、推动完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法律法规等都有很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为了有效解决草原公路驾驶疲劳问题,本项目以草原公路行车驾驶员为研究对象,以驾驶员心生理状态信息数据为基础,运用模拟驾驶实验、理论分析与驾驶员主观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设计驾驶员休息时的疲劳恢复实验,研究不同疲劳程度下驾驶员休息时驾驶疲劳短时恢复规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驾驶疲劳恢复的影响,揭示驾驶员在不同驾驶疲劳程度下的恢复特性及生理学机制。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脑电指标、心电指标、肌电指标的心生理学意义,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民能够有效表征草原道路简单景观环境下行车驾驶员驾驶疲劳恢复特性的敏感指标:心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β波平均功率、(α+θ)/β、LF/HF、SampEn,生理疲劳敏感指标IEMG、MPF。(2)驾驶员心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β波功率谱值、(α+θ)/β、LF/HF、SampEn和生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IEMG、MPF在疲劳恢复期呈现较为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且在疲劳恢复初期各项指标恢复速度较快。在短时恢复的条件下,驾驶员处于重度疲劳程度时,当恢复程度达到80%时,其在之后的同等时间段内各指标的恢复能力趋于平缓,继续增加有限休息时间对疲劳恢复影响不大。(3)驾驶员心理疲劳恢复的客观时间:轻度(6min)、中度(18min)、重度(21min。驾驶员生理疲劳恢复的客观时间:轻度(12min)、中度(24min)、重度(恢复80%)。驾驶员的心理疲劳恢复时间早于生理疲劳恢复时间。(4)驾驶员主观疲劳恢复时间为:轻度(6min)、中度(15min)、重度(18min)。可见,在轻度疲劳程度下,驾驶员主观疲劳恢复时间与疲劳客观恢复时间一致;在中度和重度疲劳程度下,与疲劳客观恢复时间有一定差异,驾驶员主观疲劳恢复时间相对于客观疲劳恢复时间有提前现象。这种驾驶员主观上已经恢复但实际上并未恢复的现象,再次证实了以驾驶员心、生理信号为依据确定疲劳恢复时间的必要性。(5)驾驶员年龄、性别、驾驶经验对轻度驾驶疲劳程度下驾驶员的心理疲劳恢复和腿部肌肉疲劳恢复无显着影响,对驾驶员颈部肌肉疲劳恢复和腰部肌肉疲劳恢复有显着影响。青年驾驶员的颈部肌肉疲劳恢复和腰部肌肉疲劳恢复早于中年驾驶员·,男性驾驶员的颈部肌肉疲劳恢复和腰部肌肉疲劳恢复早于女性驾驶员;熟练驾驶员颈部肌肉疲劳恢复和腰部肌肉疲劳恢复早于非熟练驾驶员。(6)驾驶员年龄、性别、驾驶经验对中度驾驶疲劳程度下驾驶员的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恢复均有显着影响。青年驾驶员的心、生理疲劳恢复早于中年驾驶员:男性驾驶员的心、生理疲劳恢复早于女性驾驶员,;熟练驾驶员的心、生理疲劳恢复早于非熟练驾驶员。(7)驾驶员年龄、性别、驾驶经验对重度疲劳程度下驾驶员的心理疲劳和颈部、腿部疲劳恢复有显着影响,对驾驶员腰部疲劳恢复无显着影响。青年驾驶员的心理疲劳和颈部、腿部肌肉疲劳恢复早于中年驾驶员;男性驾驶员的心理疲劳和颈部、腿部肌肉疲劳恢复早于女性驾驶员;熟练驾驶员的心理疲劳和颈部、腿部肌肉疲劳恢复早于非熟练驾驶员。

李兰鹏[10](2018)在《地铁驾驶员工作负荷与疲劳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从生理学基础上分析驾驶员工作负荷和疲劳产生的原因及行为反应,重点以心率变异性这一生理指标分析工作负荷和疲劳的影响关系。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驾驶员行为、工作任务梳理、工作负荷分类、工作负荷影响因素,通过对地铁驾驶员疲劳形成机理的分析,根据实际测试需求合理地选择基于驾驶员生理客观指标的疲劳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NASA-TLX量表作为负荷评定工具,并建立驾驶工作负荷模型。设计正常运营测试的实验方案,现场测试随机选择符合生理心理测试要求的正常在岗驾驶员作为数据采集样本,在实际的驾驶工作状态下利用生理监测系统(心电背心)记录驾驶员分别经历白班、夜班和早班不同疲劳程度背景下的心电生理信号,并在不影响工作的间隙时间点进行驾驶员的反应时测试和工作负荷评估,现场测得驾驶员工作状态工作负荷、疲劳的主观和客观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首先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的工作环境、驾驶员基础信息进行调研研究,分析驾驶员工作时主观心理负荷在不同班制、不同驾驶模式下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负荷维度权重的变化;其次,用心率变异性指标、反应时的表现反映驾驶疲劳状况;经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最后建立负荷和疲劳的回归关系,分析不同班制的条件下疲劳和负荷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的工作负荷水平与疲劳程度有显着相关性,负荷与疲劳的影响关系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有差异。

二、驾驶员如何安排工作和休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驾驶员如何安排工作和休息(论文提纲范文)

(1)海上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搭配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出版物和研究概况
        1.1.1 国际海事公约对航行值班的规定
        1.1.2 人力资源配置
        1.1.3 船舶驾驶台值班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1.2.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2.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 本章小结
2 驾驶台航行值班协调性影响因素与指标体系建立
    2.1 单个人员对团队搭配协调性的影响因素
    2.2 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搭配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
        2.2.1 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评价规则
        2.2.2 指标相对优属度
        2.2.3 确定指标权重
    2.3 本章小结
3 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搭配模糊优选系统
    3.1 多层次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理论
    3.2 航行值班人员搭配模糊优选系统的建立
    3.3 航行值班人员搭配模糊优选系统的求解
    3.4 本章小结
4 实例计算——“N”轮202010航次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排班优选
    4.1 情况概述
    4.2 数据统计与输入
    4.3 航次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排班模糊优选
        4.3.1 决策集建立
        4.3.2 模糊优选
        4.3.3 运算输出最优决策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驾驶台航行值班船员工作/休息时间记录表
附录B 各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附录C “N”轮202010航次驾驶台值班人员各因素指标值与相对隶属度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驾驶台值班安排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种值班安排方案
    1.1 传统值班安排
        1.1.1 3人每班4 h
        1.1.2 3人每班3 h
    1.2 斯堪的纳维亚值班安排
        1.2.1 6/4
        1.2.2 4/2
    1.3 USCG值班安排
        1.3.1 4个6 h
        1.3.2 4个6 h
        1.3.3 2个7 h和2个5 h
        1.3.4 2个8 h和2个4 h
    1.4 欧洲值班安排
2 各种值班安排比较分析
    2.1 固定时间值班安排
    2.2 轮班值班安排
3 结束语

(3)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不定时工作制的含义界定与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的相关机制
    第一节 工时制度与不定时工作制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不定时工作制的适用条件
        一、特定适用对象
        二、行政审批程序
    第三节 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的相关机制
第二章 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护在劳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劳动保障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未规定工作时间范围
        二、未规定延长工作时间
        三、未明确是否享受带薪年休假
    第二节 行政审批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未规定统一的审批标准
        二、未规定有效的后续监督程序
第三章 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护在司法救济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不定时工作制是否能获得加班工资
        一、工作日与休息日是否能获得加班工资
        二、法定节假日是否能获得加班工资
    第二节 不定时工作制是否能获得未休年休假工资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保障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实体方面
        一、确立不定时工作制的工作时间范围
        二、完善不定时工作制的加班工资制度
        三、明确不定时工作制的带薪年休假制度
    第二节 程序方面
        一、规范统一的审批标准
        二、确立有效的后续监督程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考虑驾驶特性的客货混运型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
        1.2.2 需求响应公交
        1.2.3 求解算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LRP问题相关理论分析
    2.1 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相关理论
        2.1.1 定位配给问题
        2.1.2 车辆路径问题
        2.1.3 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
        2.1.4 LRP问题的分类
    2.2 客货混运型需求响应式农村客运分析
        2.2.1 传统需求响应型公交概述
        2.2.2 农村客运、农村货运发展基础
        2.2.3 农村客运、农村货运经验借鉴
        2.2.4 客货混运型需求响应式农村客运构建思路
    2.3 优化求解算法
        2.3.1 精确算法
        2.3.2 启发式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驾驶特性的LRP问题模型构建
    3.1 相关模型分析
        3.1.1 LA问题模型
        3.1.2 VRP问题模型
        3.1.3 LRP问题模型
    3.2 考虑驾驶特征的LRP模型建立
        3.2.1 模型分析
        3.2.2 考虑驾驶特征的LRP模型
        3.2.3 基于客货混运型的LRP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体算法求解
    4.1 遗传算法求解
        4.1.1 遗传算法概述
        4.1.2 染色体编码的设计
        4.1.3 GA算子设计
        4.1.4 求解考虑驾驶特征LRP问题的GA算法
    4.2 人工蜂群算法求解
        4.2.1 人工蜂群算法概述
        4.2.2 改进的交叉邻域生成ABC算法
        4.2.3 两阶段大邻域搜索ABC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算例分析与检验
    5.1 模拟算例分析
        5.1.1 模拟算例的建立
        5.1.2 求解算法对比分析
    5.2 汕尾市客货混运型农村客运实例分析
        5.2.1 研究对象背景介绍
        5.2.2 汕尾市客货混运型农村客运试行发展分析
        5.2.3 农村客运乘客需求点识别
        5.2.4 实例求解分析
        5.2.5 相关实施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育鲲”轮船员配备及教学安排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育鲲”轮概况
三、与船舶值班及船员工作和休息时间相关的规定
    1.值班要求
    2.工作和休息时间要求
    3.小结
四、“育鲲”轮配员及教学安排的现状及不足
    1.最低安全配员
    2.配员现状
    3.教学安排现状
    4.不足
五、配员及教学安排的建议
    1.配员建议
    2.教学安排建议
六、结语

(6)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现状总结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及其相关内容
    2.1 乘务计划基本概念
        2.1.1 基本元素
        2.1.2 时间标准
        2.1.3 影响因素
        2.1.4 无效工作时间
    2.2 乘务排班计划相关内容
    2.3 乘务轮班计划相关内容
    2.4 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编制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无效工时最少的乘务排班计划优化模型
    3.1 问题分析
    3.2 模型建立
        3.2.1 符号定义
        3.2.2 决策变量
        3.2.3 约束条件
        3.2.4 目标函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无效工时最少的乘务排班计划优化模型求解
    4.1 算法选取
    4.2 基本原理
    4.3 求解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实例分析
    5.1 上海地铁12号线介绍
    5.2 数据和指标
        5.2.1 基础数据
        5.2.2 相关参数设定
    5.3 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优化
        5.3.1 算法求解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连续驾驶段划分
附录B 乘务排班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方法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驾驶室布局和校核的研究
        1.4.2 人机界面布局的研究
        1.4.3 人体工作姿势的舒适性研究
        1.4.4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体系
    2.1 驾驶室工效研究内容和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方法
    2.2 驾驶室工效设计原则
        2.2.1 操作可视性原则
        2.2.2 上肢可及性原则
        2.2.3 姿势舒适性原则
    2.3 大型矿用驾驶室工效设计要素
    2.4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设计
    3.1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概述
    3.2 基于视野的驾驶室H点布局方法
        3.2.1 人体尺寸选择
        3.2.2 工作姿势定义
        3.2.3 眼点区域确定
        3.2.4 H点布局范围求解
    3.3 基于舒适性的操作手柄布局试验
        3.3.1 试验设备
        3.3.2 被试和试验准备
        3.3.3 试验过程
        3.3.4 试验结果和分析
    3.4 操作手柄布局的舒适区域
        3.4.1 操作手柄舒适区对比
        3.4.2 操作姿势舒适梯度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人机界面优化
    4.1 大型矿用挖掘机人机界面概述
    4.2 显控台布局优化模型
        4.2.1 布局原则
        4.2.2 布局优化数学模型
        4.2.3 目标函数
    4.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显控台布局优化
        4.3.1 基本粒子群算法
        4.3.2 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
        4.3.3 显控台待布元素
        4.3.4 显控台按键和旋钮排序求解
        4.3.5 显控台布局优化结果
    4.4 操作手柄造型的优化设计
        4.4.1 操作手柄的人机分析
        4.4.2 基于关键点的多样本逆向设计方法
        4.4.3 操作手柄逆向设计试验
        4.4.4 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操作姿势舒适性研究
    5.1 表面肌电描记术
    5.2 表面肌电信号与操作姿势舒适性的关系
        5.2.1 操作姿势舒适性试验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2.3 表面肌电信号和舒适性的相关分析
    5.3 扶手对挖掘机操作上肢疲劳的影响
        5.3.1 试验设备
        5.3.2 被试信息
        5.3.3 试验过程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5 试验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评价
    6.1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和评价系统
    6.2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场景构建
        6.2.1 虚拟人体建模
        6.2.2 产品和作业环境建模
    6.3 驾驶室布局的校核
        6.3.1 可视性校核
        6.3.2 可及性校核
        6.3.3 姿势舒适性校核
    6.4 驾驶室布局的优化
        6.4.1 优化依据
        6.4.2 优化方案
        6.4.3 方案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公路长途客运班线管理分析及排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公路客运班线管理概述
    2.1 公路客运班线定义
    2.2 公路客运班线管理体系
        2.2.1 客运企业
        2.2.2 客运站
        2.2.3 行政管理机构
    2.3 公路客运班次运输组织流程
    2.4 现存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排班计划优化模型的建立
    3.1 问题的描述
    3.2 模型的建立
        3.2.1 构建接续网络
        3.2.2 设定接续规则
        3.2.3 构建优化模型
    3.3 休息规则的设定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模型求解
    4.1 启发式算法求解TSP问题的比较
    4.2 模拟退火算法概述
    4.3 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3.1 算法的参数设置
        4.3.2 算法的流程
        4.3.3 休息日添加的流程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5.1 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分析
        5.1.1 用户角色分析
        5.1.2 系统需求分析
        5.1.3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5.2 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设计
        5.2.1 系统设计目标
        5.2.2 总体架构设计
        5.2.3 功能模块设计
        5.2.4 数据库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实现
    6.1 系统开发环境
    6.2 系统功能实现
        6.2.1 登录界面及首页
        6.2.2 基础数据管理
        6.2.3 调度管理
        6.2.4 车辆排班管理
        6.2.5 业务统计
        6.2.6 用户管理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草原道路简单景观环境下驾驶疲劳短时恢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驾驶疲劳与疲劳恢复
        1.2.2 驾驶疲劳与恢复的检测与评价
        1.2.3 驾驶疲劳与恢复的影响因素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模拟实验设计
    2.1 驾驶模拟综合实验平台构建
        2.1.1 驾驶模拟器组成结构
        2.1.2 草原公路场景制作
        2.1.3 测试设备
    2.2 研究对象及要求
    2.3 驾驶疲劳程度及疲劳恢复时间的确定
        2.3.1 疲劳程度确定
        2.3.2 休息时间及方式选择
    2.4 实验步骤及流程
        2.4.1 实验准备和要求
        2.4.2 实验过程
    2.5 小结
3 驾驶疲劳恢复敏感指标选取
    3.1 心生理信号的理论基础
        3.1.1 脑电信号理论基础
        3.1.2 心电信号理论基础
        3.1.3 肌电信号理论基础
    3.2 敏感指标选取
        3.2.1 心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选取
        3.2.2 生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选取
    3.3 数据分析时间间隔
    3.4 本章小结
4 草原公路驾驶员轻度驾驶疲劳短时恢复特性研究
    4.1 轻度驾驶疲劳程度下驾驶员心理疲劳短时恢复特征分析
        4.1.1 心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非参数检验
        4.1.2 心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4.1.3 驾驶心理疲劳客观恢复时间
    4.2 驾驶员轻度生理疲劳短时恢复特征分析
        4.2.1 生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非参数检验
        4.2.2 生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4.2.3 驾驶生理疲劳客观恢复时间
    4.3 轻度驾驶疲劳主观恢复时间
    4.4 轻度驾驶疲劳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4.4.1 心理疲劳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4.4.2 生理疲劳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草原公路驾驶员中度驾驶疲劳短时恢复特性研究
    5.1 中度驾驶疲劳程度下驾驶员心理疲劳短时恢复特征分析
        5.1.1 心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非参数检验
        5.1.2 心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5.1.3 驾驶心理疲劳客观恢复时间
    5.2 中度驾驶疲劳程度下驾驶员生理疲劳短时恢复特征分析
        5.2.1 生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非参数检验
        5.2.2 生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5.2.3 驾驶生理疲劳客观恢复时间
    5.3 中度驾驶疲劳主观恢复时间
    5.4 中度驾驶疲劳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5.4.1 心理疲劳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5.4.2 生理疲劳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草原公路驾驶员重度驾驶疲劳短时恢复特性研究
    6.1 重度驾驶疲劳程度下驾驶员心理疲劳短时恢复特征分析
        6.1.1 心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非参数检验
        6.1.2 心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6.1.3 驾驶心理疲劳客观恢复时间
    6.2 重度驾驶疲劳程度下驾驶员生理疲劳短时恢复特征分析
        6.2.1 生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非参数检验
        6.2.2 生理疲劳恢复敏感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6.2.3 驾驶生理疲劳客观恢复时间
    6.3 重度驾驶疲劳主观恢复时间
    6.4 重度驾驶疲劳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6.4.1 心理疲劳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6.4.2 生理疲劳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地铁驾驶员工作负荷与疲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驾驶员工作负荷研究内容
        1.2.2 国内外驾驶员疲劳研究内容
        1.2.3 驾驶员生理心理指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驾驶员工作负荷和疲劳的研究方法
    2.1 个体行为与生理反应的关系
        2.1.1 人体神经系统构成和功能
        2.1.2 个体在紧张压力情绪下的行为反应
    2.2 驾驶工作负荷
        2.2.1 驾驶员的认知过程
        2.2.2 驾驶工作负荷
    2.3 地铁驾驶员工作任务分析及工作负荷影响因素
        2.3.1 驾驶员工作任务分析
        2.3.2 驾驶员工作负荷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2.3.3 基于层次分析的驾驶员工作负荷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2.4 驾驶工作负荷的测定
        2.4.1 工作负荷的评估方法
        2.4.2 驾驶工作负荷测评方法的选取
    2.5 驾驶疲劳产生机理
        2.5.1 驾驶疲劳行为分析
        2.5.2 驾驶疲劳产生机理模型建立
    2.6 基于生理信号的驾驶疲劳研究
        2.6.1 驾驶疲劳与生理变化
        2.6.2 驾驶疲劳研究方法的提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驾驶员工作负荷评估模型
    3.1 工作负荷分类
    3.2 基于量表测评的工作负荷评估
    3.3 工作负荷时间权值确定
    3.4 驾驶工作负荷评估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
    4.1 实验目的和要求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要求
    4.2 测试对象的选取
    4.3 主观量表的设计
    4.4 驾驶员客观数据的收集
        4.4.1 疲劳客观量的选取原则
        4.4.2 测试指标的选取
        4.4.3 疲劳客观量测量实验设备
    4.5 实验过程
        4.5.1 主观问卷测试过程
        4.5.2 客观量测试过程
    4.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选取
        4.6.1 描述性统计
        4.6.2 相关性分析
        4.6.3 简单平均移动法
        4.6.4 Wilcoxon符号秩检验
    4.7 实验及数据质量保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驾驶员生理心理指标数据分析
    5.1 驾驶工作环境及基本信息调查
        5.1.1 驾驶是工作环境
        5.1.2 驾驶员基本信息
    5.2 驾驶员主观数据分析
        5.2.1 驾驶任务负荷情况调查
        5.2.2 工作负荷量表的数据分析
        5.2.3 工作负荷量表各维度的分析
    5.3 驾驶员客观数据分析
        5.3.1 心率变异数据分析
        5.3.2 反应时数据分析
    5.4 实验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驾驶员疲劳与工作负荷关系研究
    6.1 驾驶疲劳与工作负荷在驾驶中的关系
    6.2 驾驶疲劳及工作负荷影响关系分析
    6.3 工作负荷与疲劳关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驾驶员如何安排工作和休息(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上驾驶台航行值班人员搭配协调性研究[D]. 唐硕.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驾驶台值班安排比较[J]. 吴卫兵. 航海技术, 2020(04)
  • [3]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护研究[D]. 郑龙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考虑驾驶特性的客货混运型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D]. 朱子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育鲲”轮船员配备及教学安排建议[J]. 吴卫兵,曹玉墀. 航海教育研究, 2020(01)
  • [6]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优化方法研究[D]. 张德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7]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方法及技术研究[D]. 赵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19
  • [8]公路长途客运班线管理分析及排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孟令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草原道路简单景观环境下驾驶疲劳短时恢复特性研究[D]. 王玉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10]地铁驾驶员工作负荷与疲劳分析[D]. 李兰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3)

标签:;  ;  ;  ;  

司机如何安排工作和休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